鲁科版 选修3-4 51 光的干涉 (教案)

2024-09-11

鲁科版 选修3-4 51 光的干涉 (教案)(精选4篇)

鲁科版 选修3-4 51 光的干涉 (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光干涉的条件.

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4.通过“扬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学习,渗透科学家认识事物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波的干涉条件,相干光源.

2.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加强区和减弱区并且互相间隔,如何理解“加强”和“减弱”.

3.培养学生观察、表述、分析能力.

三、教具

1.演示水波干涉现象:频率可调的两个波源,发波水槽,投影幻灯,屏幕.

2.演示光的干涉现象:直丝白炽灯泡;单缝;双缝;红、绿、蓝、紫滤色片;光的干涉演示仪;激光干涉演示仪.

3.干涉图样示意挂图.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

由机械波的干涉现象引入:首先演示“水波干涉现象”,并向学生提出问题.(1)这是什么现象?

(2)是否任何两列波在传播空间相遇都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让学生回答,让学生描述稳定干涉现象的特征,指出干涉现象是两列波在空间相遇叠加的一种情景;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要得到稳定干涉现象需是相干波源.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的干涉现象——扬氏干涉实验.

(1)提出问题:光是否具有波动性?如果有则会有光的干涉现象,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可以用屏幕,在屏幕上会得到什么现象呢?

演示 两个通有同频率交流电单丝灯泡(或蜡烛)作为两个光源,移动屏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屏幕上看不到明暗相间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独立热光源的光波相遇得不到干涉现象.说明光的复杂性.认识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的不成功是光无波动性?还是实验设计有错误,没有满足相干条件?

(2)扬氏实验.

①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如何认识光,如何获得相干光源——展示扬氏实验挂图鼓励学生在认识事物或遇到问题时,学习扬氏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1

②介绍实验装置——双缝干涉仪.

说明双缝很近0.1mm,强调双缝S1、S2与单缝S的距离相等,所以两单缝S1、S2处光的振动不仅频率相同,而且总是同相.

③演示:

先用加滤色片后单色光红光进行演示,然后改用激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并使双缝与屏幕的距离加大,这样在屏幕上得到条纹间距离大,更为清晰的明暗相同的图样.

展示双缝干涉图样,让学生注意观察图样,回答图样的特点:(1)明暗相间.(2)亮纹间等距,暗纹间等距.(3)两缝S1、S2中垂线与屏幕相交位置是亮条纹——中央亮纹.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图样?怎样用波动理论进行解释. 2.运用波动理论进行分析.

(1)演示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两列波在一直线上叠加的情景.

用做好的幻灯片用投影幻灯进行演示;或用编制好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 注意分析两列波传播经同一位置时此点的振动情况. ①仍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往复振动,位移随时间而改变.

②两列波同相振幅变大,说明此点振动加强了;两列波反相振幅减小,说明此点振动减弱了.

强调波形图是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位移的包络线,演示波在传播时,波峰波谷的移动情况.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演示一列波由近及远波峰、波谷示意图,演示两列频率相同,同相波由近及远波峰、波谷的示意图.

波峰、波谷行进位置.

②幻灯片数量准备多一些,波峰、波谷向前推进速度要慢,若用电脑波行进的速度要慢且可暂停.

③最后形成书上双缝干涉示意图样,展示彩色挂图. 分析:

①说明示意图是两列波某一时刻峰谷位置分布图.

②说明两列波同频率、初相相同,在两列波峰峰、谷谷相遇位置均是加强点;而峰谷相遇位置均是消弱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先分析S1S2连线中垂线上的点:首先让学生注意中垂线上的某一点,演示让波行进起来结果峰谷依次通过此点——说明此点振动在峰→平衡位置→谷→平衡位置→峰之间往复振动是加强点.然后再让学生看两列波的相遇峰、谷依次通过该直线上的所有点——说明此直线上的点均是加强点.

④再分析S1S2中垂线两侧对称位置上的点,即两列波峰谷相遇点,首先注意某一点,演示让波行进起来总是峰谷同时通过此点——说明两列波通过此点总是振动方向相反,是被消弱的;然后再看两列波峰谷交叉点的移动情况——为消弱区域.

⑤其次再分析远离中垂线上的点又是加强区域„„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振动加强与消弱点的分布是相互间隔的而且是稳定的.结合干涉挂图反映在屏幕上:同相加强光能量较强——亮;反相减弱光能量较弱——暗.得到亮暗间隔的干涉图样.

(3)屏幕上出现亮纹、暗纹的条件.

在示意图中,S1和S2为一对相干光源,两组半径相同的同心圆表示S1和S2两相干光源向外传播的两列波.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实线a0、a2、a′2,a4、a′4„为加强区域,虚线a1、a′1;a3、a′3„为减弱区域.

①实线a0上各点,S1、S2发出光波到达线上某点的光程差δ=0.

实线a2(a′2)上各点,S1、S2发出光波到达线上某点的光程差δ2=λ. 实线a4(a′4)上各点,S1、S2发出光波到达线上某点的光程差δ4=2λ. 即在实线a0、a2(a′2)、a4(a′4)„上各点光程差各为0、λ、2λ„,即为波长的整数倍.屏上出现亮纹.

用心

爱心

专心

„,即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屏上出现暗纹.

总结规律:凡光程差等于波长整数倍的位置,产生亮条纹;凡光程差等于半波奇数倍的位置,产生暗条纹,即产生亮暗条纹条件表达式:

亮纹 光程差δ=kλ(k=0,1,2„).

*(4)若学生数学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可推导屏上亮暗纹的位置公式,否则不进行此内容. 3.干涉条纹间距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重做双缝干涉实验,让学生注意实验现象,并定性寻找规律.

①改变屏与缝之间的距离L——波长λ不变时L越大,亮纹间距(暗纹间距)越大. ②屏与缝之间距离L不变,用不同的单色光进行实验——波长长的亮纹间距(暗纹间距)大,并展示彩色挂图.

③L、λ不变,用双缝距离d不同配件进行实验——d小的亮纹间距(暗纹间距)大.

小结:(1)实验可证明(或用上述亮暗纹的位置公式得亮纹间距)Δx=

(2)利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L、d、Δx可测单色光的波长.

4.用复色光源做扬氏双缝干涉实验.

让学生猜测干涉图样,然后教师做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屏上图样特征:双缝S1、S2连线的中垂线与屏相交的中央位置是白色亮缝,而两侧是彩色条纹,然后展示挂图以便让学生对图样有深刻印象.

(三)课堂小结

1.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做出了光的干涉实验.光的干涉现象微粒说无法解释,而波动说可做出完善解释,使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性.

2.两个相干光源发出的光在屏上某处叠加时如果同相,光就加强,如果反相光就减弱,于是产生明暗条纹,其特征是在中央明纹两侧对称地分布着明暗相间的各级干涉条纹,且相邻明纹和相邻暗条纹的间隔相等.

单色光:亮纹 光程差 δ=kλ(k=0,1,2„).

复色光则出现彩色条纹.

用心

爱心

专心

3.明暗相间条纹反映光的能量在空间分布情况,暗条纹处光能量几乎是零.表明两列光波叠加彼此相互抵消.这并不是光能量损耗了或变成其它形式能量,而是按波的传播规律,没有能量传到该处;亮条纹处的光能量比较强,光能量增加也不是光的干涉可以产生能量,而是按波的传播规律,到达该处的能量比较集中.

用心

爱心

鲁科版 选修3-4 51 光的干涉 (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投影】

【提问】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②2NH 4Cl(s +Ba(OH2·8H 2O(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C 高温 2CO

【讲解】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投影】

【练习】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讲解】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 Q>0 反应放热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讲解】反应热可以根据反应的类型分为多种,比如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叫中和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等等。

【板书】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热和如何进行中和热的测定。【板书】(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投影】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板书】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练习】

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练习】

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 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讲解】我们来看看中和热的测量及有关问题。【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页,完成:

1、测定中和热的仪器;

2、测定中和热的原理;

3、测定中和热中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视频】中和热的测定。【板书】

3、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投影】

【板书】(2原理:Q= —C(T2—T1(C为热容 或Q= —C m(T2—T1(C为比热容 中和热:Q= Q n(H2O = —mC(T2—T1 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讲解】根据单位判断到底是热容还是比热容。【板书】(3步骤: 【投影】步骤: 1组装量热器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防止热量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造成误差。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上图所示。

2药品取用

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1.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1.0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3酸碱混合

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4数据处理

5重复以上实验两次

【提问】我们测得中和热为52.5kJ,小于57.3kJ,你们认为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交流与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投影】产生误差的原因有:(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2药品的选用不当引起的误差(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提问】(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2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3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4有人建议用50mL1.1mol/LNaOH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为

什么? 【答案】(1减少热量损失(2减少热量损失

(3不能。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

(4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

【练习】

3、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 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 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反应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实验中该用60mL0.50mol·L-1盐酸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用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上述验,测得的放出的热量数值可能会(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有关练习【板书设计】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Q>0 反应放热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鲁科版 选修3-4 51 光的干涉 (教案) 篇3

【题1】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

pC(g)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发现A的转化率随之降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m+n)必定小于p

B.(m+n)必定大于p C.m必定小于p

D.m必定大于p 【解析】压缩容器的体积,A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压强增大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是气体体积(气体系数)缩小的反应,即m

A.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

B.反应物活化分子间的碰撞

C.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

D.反应物活化分子间有合适取向的碰撞

【解析】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是随时可以发生的,但是只有反应物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而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就是有效碰撞,这也正是活化分子中有合适取向的碰撞。

【题3】可逆反应2NO

22NO+O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B)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时生成2n mol NO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①中当生成n mol O2时,必然同时生成2n mol NO。在任何时刻均是这样。因为两者生成物,且物质的量之比为n(O2):n(NO)=1:2,所以不是平衡状态的标志;②中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时,由方程式可知必然消耗2n mol NO2,这样单位时间内NO2的消耗量和生成量相等,达到平衡状态;③中主要是针对正反应或逆反应,在任何时刻都有这个比值关系;④中,混合气中只有NO2有颜色,呈红棕色,当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时,表示NO2的浓度不再改变,表明达到平衡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密度等于混合气体的质量除以混合气体的体积。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得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保持不变,而密闭容器的体积也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不能由恒定不变的量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总质量除以总气体物质的量,总质量恒定不变,气体物质的量发生变化,当变到不再改变时,表明达到平衡状态。【题4】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mA(g)

nC(g)+n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容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和C的浓度均是原来的1.8倍,则(A)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增加了

C.物质C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m>2n 【解析】由于c=n/V,当V变为原来的一半时,如果平衡不发生移动,则n不变,c必然是原来的2倍。现在B和C的浓度均是原来的1.8倍,则说明B和C均减少,进而推知平衡向左移动。而物质C的质量分数等于C的质量占混合体系总质量的百分数,而总质量不变,所以C的质量分数减小,物质A的量增加,所以A的转化率减小。而增加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所以m<2n。【题5】可逆反应mA(g)+nB列叙述正确的是(D)A.若增加B的量,平衡体系颜色加深,说明D是固体 B.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说明m+n一定等于p+q C.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若B是气体,增大A的量,A、B转化率并不都增大

【解析】由方程式可知,BD的凝聚状态不确定选项A中增加B的量,若B是有颜色的气体,则B的量在任何时刻都比原来大,平衡体系颜色应加深,这时D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若D是有颜色的气体,当平衡向右移动之后,平衡体系颜色也加深。选项B中,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则说明反应物气体计量数之和等于生成物的气体计量数之和,而物质B和D的状态不确定,所以m+n和p+q的关系也不确定。选项C中,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减小,表明平衡向左移动,说明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则正反应必定是放热反应。选项D中,若物质B是气体,增大A的量,平衡向右移动,B的转化率增大,A的转化率减小。【题6】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

3C(g),若反应开

pC(g)+qD中,A和C都是无色气体,达到平衡后,下始时充入2 molA和2 molB达到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的是(AB)

A.2 mol C

B.2 mol A、1 mol B和1mol He(不参加反应)C.1 mol B和1 mol C

D.2 mol A、3 mol B和3 mol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等效平衡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A项中若将2 mol C全部转化为A、B,分别得到4/3 mol A和2/3 mol B,与起始加入的2 mol A和2 mol B比较,相当于少加了B,A的转化率减小,百分含量增加;B项中,加入He对平衡无影响,也相当于少加了B,A的含量增加;由C项的投料情况看,反应只能逆向进行,而1 mol B对逆向反应有抑制作用,致使A的含量减少;D项若按2 mol A、2 mol B和3 mol C与原来2 mol A和2 mol B等效,多余的1 mol B使A的转化率增大,百分含量减小。

【题7】如右图,装有活塞的密闭容器内盛有22.4 mL一氧化氮。若通入11.2 mL氧气(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则容器内的密度为(D)A.等于1.369 g•L-1

B.等于2.054 g•L-1

C.在等于1.369 g•L和等于2.054 g•L之间

D.大于2.054 g•L

【解析】2NO+O2=2NO2由方程式可以看出,22.4 mL一氧化氮与11.2 mL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O2,由于存在2NO

2N2O4,所以混合气体应该是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1-1-1其密度应该大于NO2的而小于N2O4的。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氮的密度可计算得2.054 g•L,N2O4等于1.369 g•L,分析各选项可知答案。

【题8】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x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 %。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0.6 -1

-1mol A,0.3 mol B和1.4 mol C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也为W %,则x值为(BC)

A.1

B.2

C.3

D.4 【解析】这样题目属于等效平衡的问题。一种平衡状态的建立只与条件有关而与途径无关。在恒容恒温的密闭容器中,若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和不相等,要想建立同一种平衡状态,则两组数据值必须完全对应相等,该题中,则有0.6 mol +2/x1.4mol=2 mol,同时必定有0.3 mol+1/x1.4mol=1 mol,解得x=2,由于n(A):n(B)=0.6 mol:0.3 mol=2:1,与第一次中物质A、B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当反应前后计量数和相等时,也符合题意,所以x也可等于3。

【题9】一定温度下,反应2SO2+O

22SO3达到平衡时,n(SO2):n(O2):n(SO3)=2:3:4。缩小体积,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n(O2)=0.8 mol,n(SO3)=1.4 mol,此时SO2的物质的量应是(A)

A.0.4 mol

B.0.6 mol

C.0.8 mol

D.1.2 mol 【解析】缩小体积时,压强增大,平衡向右,设达新平衡时SO2转化的物质的量是x,而原平衡中三者物质的量分别是2a,3a,4a。

2SO2

O2

2SO3

原平衡

2a

3a

4a 转化

x

x/2

x 新平衡

2a-x

3a-x/2

4a+x 3a-x/2=0.8 mol

4a+x=1.4 mol

解得a=0.3 mol

x=0.2 mol n(SO2)=20.3 mol-0.2 mol=0.4 mol 【题10】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 a mol•L-1。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a mol•L的是()A.4 mol A+2 mol B

B.2 mol A+1 mol B+3 mol C+1 mol D C.3 mol C+1 mol D+1 mol B

D.3 mol+1 mol D 【解析】思路方法同第8题,即由于反应前后计量数不同,只能取起始条件相同,当反应只

-1

从逆反应开始时,与2 mol A和1 mol B相当的量只能是3 mol C和1 mol D。

【题11】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增大的是(D)A.2SO2(g)+O2(g)B.2C2H2(g)+5O2(g)C.2NH3(g)+CO2(g)D.4NH3(g)+5O2(g)2SO3(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4CO2(g)+2H2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O(NH2)2(s)+H2O(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4NO(g)+6H2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解析】M=m(总)/n(总),A选项中,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m(总)不变,但n(总)减少,所以,M减小;同理,B选项也如此;C选项中,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由于有固体物质生成,所以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和总物质的量均减少,不能再依据公式判断M的变化,应该采用极限法。由数值可知,平衡右移时,M减小;D选项中,平衡左移,n(总)减小,所以M增大。

【题12】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B)

①温度

②压强

③催化剂

④浓度

⑤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A.①②③④⑤ B.⑤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内因就是反应物本身的结构和性质。【题13】下图表示某反应N2(g)+3H2(g)

2NH3(g)

ΔH=-a kJ·mol-1(a>0)在某一时间段t0~t6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图,则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一段时间是(A)

A.0~tB.t2~tC.t3~tD.t5~t6

【解析】这是一个v~t图分析题。图中:0~t1,是原平衡状态,t1~t2为平衡左移过程,所以氨的百分含量下降,t2又达平衡状态,t2~t3保持平衡;t3~t4为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氨的百分含量不变,t4~t 5为平衡左移过程,氨的百分含量下降,t5~t为又一新平衡阶段,整个过程中,氨的百分含量间断性地下降,所以整个过程中只有在开始阶段氨的百分含量最高。【题14】反应 aX(g)+bY(g)1

cZ(g)+dW(g)5min后达到平衡时,X减少 n mol·L-,Y减少n/3 mol·L-1。若体系压强增大,W的百分含量不发生变化,则反应物质分子式 的化学计量数比a:b:c:d为(D)

A.1:3:1:2 B.1:3:2:2 C.3:1:2:1 D.3:1:2:2 【解析】由题意知:n mol·L

-1

:n/3 mol·L

-1

鲁科版 选修3-4 51 光的干涉 (教案) 篇4

模块检测题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物质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是()A.甲醇

B.食盐 C.柠檬酸

D.苯甲酸钠

解析:甲醇有毒,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答案:A 2.下列做法不利于食品安全的是()A.用聚氯乙烯塑料袋包装食品 B.在食用盐中添加适量的碘酸钾 C.在食品加工中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

D.研发高效、低毒的农药,降低蔬菜的农药残留量 答案:A 3.下列最适合人们长期饮用的是()A.蒸馏水

C.白开水

B.纯净水 D.天然水

解析:蒸馏水和纯净水是通过蒸馏和过滤等方式,除去了一些杂质,同时把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也除去了,不适合人们长期饮用。天然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不适合饮用。白开水是自来水(天然水)经过加热煮沸的,最适合长期饮用。

答案:C 4.从毒韭菜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关于食品质量的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报道中不断有①“致癌农药”,②“苏丹红”,③“碘元素”,④“亚硝酸盐”等化学名词出现。上述化学名词所提到的物质中,在某食品添加剂中允许含有且符合限量时不会引起中毒的是()A.②③④

C.③④

B.②③ D.只有③

解析:题述几种化学物质中,在限量时,加碘食盐中含有碘元素、腌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不会引起中毒。

答案: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酸味的水果属于酸性食物

B.酸性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血液偏酸性,会引起人体缺钙、血液黏度增大

C.蛋白质中含C、N、P、S等元素,在体内C变成H2CO3、S变成H2SO4、P变成H3PO4、N变成HNO3

D.汁液的pH大于7的食物属于碱性食物,pH小于7的食物属于酸性食物

解析:食物的酸碱性取决于食物在人体内经消化吸收后的最终产物,而不取决于食物溶于水时的酸碱性或味道;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在体内不可能变成HNO3,HNO3具有腐蚀性,氮变成尿酸或尿素。

答案:B 6.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化纤地毯、三合板、油漆等化工产品,会释放出某种污染空气的气体,该气体是()A.甲醛

C.甲烷

B.二氧化硫 D.乙醇

解析:甲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是有毒的气体,主要用于人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工合成黏结剂,所以在装饰材料、涂料、化纤地毯中都含有甲醛,用于室内装修时会引起室内空气的污染。

答案:A 7.下列属于油脂的用途的是()①人类的营养物质 ②制取肥皂 ③制取甘油 ④制备汽油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①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故正确;

②油脂含有酯基,能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所以能制取肥皂,故正确;

③油脂含有酯基能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所以能制取甘油,故正确;

④油脂属丁烃的含氧衍生物,汽油属于烃,所以油脂不能制备汽油,故错误。

答案:D 8.鉴别织物成分是真蚕丝还是“人造丝”,在下列各方法中正确的是()①滴加浓硝酸 ②滴加浓硫酸 ③滴加酒精 ④灼烧 A.①和③

C.①和④

B.③和④ D.①和②

解析:①滴加浓硝酸,蚕丝是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显黄色,而人造丝是一种丝质的人造纤维,含碳氢氧元素,加浓硝酸不变黄,故①能鉴别;

②滴加浓硫酸,真蚕丝和“人造丝”都会被氧化变黑,故②不能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鉴别;

③滴加酒精,真蚕丝和“人造丝”都不会溶解,没有明显现象,故③不能鉴别;

④灼烧真蚕丝和“人造丝”,真蚕丝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人造丝没有,故④能鉴别。

答案:C 9.下列关于垃圾处理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B.将垃圾分类并回收是处理的发展方向 C.填埋垃圾不需要治理,只需深埋即可

D.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污染空气的物质,故不宜采用此法 解析:A项,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垃圾可适当掩埋、堆肥,有些垃圾可焚烧,但产生污染性气体的垃圾不能焚烧,故A正确;B项,可回收垃圾应首先分类回收,最大限度减少资源的浪费,节约资源,故B正确;C项,有些垃圾深埋会污染土壤、且能改变土壤结构,故C错误;D项,产生大量污染空气物质的垃圾不能直接燃烧,故D正确。

答案:C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绿色食品就是指颜色为绿色的食品 B.白色污染是指白色的废弃物的污染 C.有机食品是指含有有机物的食品 D.食盐加碘实质是在食盐中加入KIO3

解析:A项,绿色食品是没有经过人为添加化学污染的食品,而不是单指颜色,故A错误;B项,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故B错误;C项,有机食品是目前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任何食品都含有有机物,但不都是有机食品,故C错误;D项,加碘食盐中碘以碘酸钾形式存在,为最稳定存在状态,故D正确。

答案:D 11.氢气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燃料,以水为原料大量制取氢气的最理想的途径是()A.利用太阳能直接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B.以焦炭和水制取水煤气(含CO和H2)后分离出氢气 C.用铁和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D.由热电站提供电力电解水产生氢

解析:A项,太阳能环保无污染,且资源相当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A正确;B项,焦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故B错误;C项,用铁和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成本太高,故C错误;D项,电能是清洁能源,无需转化为氢气,故D错误。

答案:A 12.葡萄糖作为营养剂供给人体能量,在体内发生主要的反应是()A.氧化反应

C.加成反应

答案:A 13.下列物质既可以做防腐剂,又可以做调味剂的是()A.苯甲酸钠

化学学习资料

B.取代反应 D.聚合反应

B.食盐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C.柠檬黄

D.味精

解析:可以做防腐剂的有:苯甲酸钠、食盐、柠檬黄;可以做调味剂的有:食盐、味精。

答案:B

14.下列说法或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A.焓变是一个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相关因素,多数放热反应能自发进行

B.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剂

C.PM2.5与肺癌等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D.天津塘沽储存危险品仓库着火,消防员立即用大量水和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

解析:储存危险品中有钠、钾等,钠、钾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氢气易爆炸,故D错误。

答案:D 15.在陶瓷器皿表面的釉质中含有极微量的Pb、Cd、Sb等有毒金属盐类,为防止中毒,不能长期盛放下列物质的是()A.食盐

C.蔗糖

B.酱油 D.食醋

解析:这些有毒金属盐在水中是沉淀,而遇到酸的时候会发生反应而溶解、电离,生成对应的有毒金属离子而引起中毒,所以陶瓷器皿不能长期盛放食醋。

答案:D

16.关于维生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维生素是参与生物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B.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极小,但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C.维生素在天然食品中含量丰富,所以加工后的食品维生素含量也高

D.习惯上把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解析:因加工后食品维生素含量降低,故C错误。答案:C 17.(2014·天津卷)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铁表面镀锌可增强其抗腐蚀性

B.用聚乙烯塑料代替聚乳酸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 D.含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不能随意排放

解析:铁表面镀锌时,锌作负极失电子,铁作正极被保护,所以可以增强抗腐蚀性,A正确;聚乙烯在自然界中很难分解,可以造成白色污染,B错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烟尘等污染物,造成雾霾天气,C正确;含有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能造成水污染,不能随意排放,D正确。

答案:B 18.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受潮及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在包装袋中应放入的化学物质是()A.无水硫酸铜、蔗糖 B.硅胶、硫酸铁

C.无水硫酸铜、硫酸亚铁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D.生石灰、食盐 答案:C 19.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增铁酱油”“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名词,这里的碘、铁、硒、氟,应理解为()A.元素

C.氧化物

B.单质 D.分子

解析:“加碘食盐”“增铁酱油”“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些商品中所强调的碘、铁、硒、氟,都是说明这些物质存在了这些元素,而不关注以什么形式存在,或者便于说明如何存在,所以就用宏观的元素种类来说明,因此理解为元素。

答案:A

20.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由于此饮料中含有Fe2+,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A.氧化性

C.碱性

B.还原性 D.酸性

解析:在空气中,氧气能够把+2价铁氧化成+3价;而加入维生素C则能防止这种氧化,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与三价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21.下列关于食物酸碱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食物的酸碱性是按食物在体内代谢最终产物的性质来分类的 B.酸性食物在体内代谢后可形成阴离子酸根

C.碱性食物在体内代谢后可形成含金属阳离子的碱性物质 D.某些水果酸味很强,它们是酸性食物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解析:食物的酸碱性与化学上所指的溶液的酸碱性是不同的概念,食物呈酸性或成碱性,是按食物在体内代谢最终产物的性质来分类的。蔬菜、水果多含钾、钠、钙、镁等盐类,在人体内代谢后生成碱性物质,使体液呈弱碱性,这类食物习惯上称为碱性食物,故D错误。

答案:D 22.目前,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中不包括()A.二氧化硫(SO2)

C.二氧化氮(NO2)

B.二氧化碳(CO2)D.总悬浮颗粒物(TSP)解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都是空气主要污染物,对人体有害,列入空气污染指数中,虽然二氧化碳可导致温室效应,但不列入污染指数。

答案:B 23.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剧增,要想减缓这一现象的发生,最理想的燃料是()A.天然气

C.无烟煤

B.氢气 D.无铅汽油

解析:A、C、D均含C元素,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不能减缓厄而尼诺现象产生,而B的燃烧产物为水,不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可减缓厄尔尼诺现象产生。

答案:B 24.减少酸雨的产生可采用的措施是()①少用煤做燃料 ②燃料脱硫 ③把工厂烟囱造高 ④开发新能源 ⑤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A.①②⑤

化学学习资料

B.①②④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①少用煤作燃料、②燃煤脱硫等措施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④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排放,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少酸雨产生;③把工厂烟囱造高,不影响二氧化硫的排放,不会减小酸雨的产生;⑤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在已经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可以改良土壤,但不能减缓酸雨污染;所以减少酸雨的产生可采用的措施是①②③。

答案:B 25.以下气体因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作用引起中毒的是()A.COC.NO2

B.CO D.SO2

解析:一氧化碳有毒,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导致体内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死亡,故B正确。

答案:B

26.下列关于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物质一定能发生水解反应 B.油脂可用于制造肥皂等

C.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均为C、H、O D.蛋白质遇饱和硫酸钠溶液会凝聚,失去生理功能

解析:A.糖类中的单糖不水解,二糖、多糖均可水解,故A错误;B.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肥皂)和丙三醇(甘油),故B正确;C.糖类、油脂的组成元素均为C、H、O,蛋白质除了含有C、H、O外,还含有N、S、P等元素,故C错误;D.蛋白质遇饱和硫酸钠溶液会凝聚,蛋白质可以继续溶解,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故D错误。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答案:B 2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在人体中作为反应的介质 B.水能调节人体的体温

C.水在人体内是一种很好的溶剂 D.水不能经过食物代谢产生

解析:A.人的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离不开水,例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均离不开水,故A正确;B.水的高比热、高汽化热以及水在人体内的大量存在,使得水成为人体维持恒定温度的调节剂,故B正确;C.许多营养物质需要在水中发生水解被人体吸收,因此水是人体中极佳的溶剂,故C正确;D.水可以经过食物代谢产生,如葡萄糖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D错误。

答案:D 28.“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生活中废弃的塑料制品、旧轮胎、废纸等属于()A.单质

C.氧化物

B.有机物 D.无机物

解析:塑料袋、旧橡胶制品属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废纸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属于纤维素,它们都属于有机物。

答案:B 29.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明矾水解形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B.在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C.MgO的熔点很高,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 D.电解MgCl2饱和溶液,可制得金属镁

解析:A.明矾净水的原理是:Al3++3H2O===Al(OH)3(胶体)+3H+,利用Al(OH)3(胶体)的吸附性进行净水,故A正确;B.因为轮船主要用铁造外壳,铁在海水中易被腐蚀,镀上比铁活泼的锌,形成原电池,锌作负极,失去电子先被腐蚀,从而起到保护铁的作用,从而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故B正确;C.氧化镁的熔点是2 852 ℃,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故C正确;D.电解MgCl2饱和溶液,发生的通电化学反应为MgCl2+2H2O===== Mg(OH)2+H2↑+Cl2↑,不会产生通电金属镁,电解熔融的MgCl2能制取单质镁,发生的反应为MgCl2===== Mg+Cl2↑,故D错误。

答案:D 30.据湖北电视台2000年3月6日报道,汉江流域发生第三次“水华”现象,江面上有大量的白色漂浮物,类似于海面上“赤潮”,取水样分析:绿藻含量比正常情况下偏高很多,含O2量明显偏低,浑浊度增加,造成汉江“水华”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A.水土流失

B.汉江流域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农药 C.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汉江,使水质富营养化 D.有毒的废水大量排入汉江

解析:藻类生长需要大量的N、P元素,如果水体中N、P元素严重超标,会引起藻类疯长,从而导致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常称为赤潮,淡水中称为水华,所以有可能是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汉江,使水质富营养化,从而引起水中缺氧。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答案:C 3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人体缺碘,可通过食用加碘盐补碘

B.儿童缺锌可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抵抗力差,食欲不振 C.为了防止龋齿,人人都要使用含氟牙膏 D.缺铁性贫血,可通过食用铁强化酱油预防

解析:A.碘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人体缺碘,可通过食用加碘盐补碘,故A正确;

B.锌影响身体发育,儿童缺锌可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抵抗力差,食欲不振,故B正确;

C.氟化物能有效预防龋齿但氟化物可能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儿童不建议使用含氟牙膏,故C错误;

D.铁强化酱油可以为人体补铁,所以缺铁性贫血,可通过食用铁强化酱油预防,故D正确。

答案:C 32.下列废弃物,可直接回收利用的是()A.易拉罐

C.玻璃白酒瓶

B.可充电电池 D.医用点滴管

解析:A.易拉罐为废金属,废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为可循环利用的垃圾,但不能直接回收利用,故A错误;B.可充电电池中含有金属、电解质溶液,应该单独回收做特殊处理,故B错误;C.玻璃白酒瓶经过消毒处理后可直接盛放其他物质,可以直接回收利用,故C正确;D.医用点滴管为塑料制品,可以回收利用,但是需要做特殊处理,不能直接利用,故D错误。

答案:C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33.国内外医学界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人体不缺乏微量元素而随意过量补充的话,不仅对健康无益反而有害,下列元素属于微量元素的是()A.Fe

C.H

B.Ca D.K 解析:A.人体缺铁会贫血,铁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A正确;B.人体骨骼中含有钙元素,钙属于常量元素,故B错误;C.人体血液等器官中含有大量水,氢是水的组成元素之一,氢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故C错误;D.钾存在于人体的细胞内液等部位,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故D错误。

答案:A 34.下列同学饮食习惯科学的是()A.多吃肉,少吃蔬菜水果

B.合理摄入糖类、油脂等,注意膳食平衡 C.为防止变胖,炒菜时不放油 D.多饮用纯净水,少饮用矿泉水

解析:应均衡的摄取糖类、油脂、蛋白质、无机盐和水,维生素等食物,A错误,B正确;炒菜时不放油会使人体内缺乏油脂,C错误;纯净水缺乏人体必需的矿物质,D错误。

答案:B 35.(2014·广东学业水平考试)生活中应注重食谱营养搭配的均衡性,下列午餐食谱中最有利于学生身体发育的是()A.馒头、榨菜、黄瓜、香蕉 B.面条、醋熘土豆丝、素炒白菜 C.米饭、糖醋排骨、粉蒸肉、清蒸鲈鱼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D.米饭、红烧鲫鱼、西红柿蛋汤、蒜蓉生菜、苹果

解析:营养搭配的均衡性需要食物中含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

答案:D 36.硬水和软水的本质区别是()A.硬水浑浊、软水澄清 B.硬水含有杂质、软水含杂质少 C.硬水是不纯净水,软水是纯净水

D.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软水不含或含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解析:A.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的水,不一定混浊,只有含有不溶性杂质的水才混浊,故A错误;B.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其他杂质不一定比软水多,故B错误;C.软水中也可能含有较少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故硬水和软水都是混合物,故C错误;D.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的水,D符合二者定义,故D正确。

答案:D

37.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加入某病人的尿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病人的尿液中含有()A.食醋

C.食盐

B.白酒 D.葡萄糖

解析:A.食醋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醋酸铜和水,使沉淀溶解,没有红色沉淀出现,故A错误;B.白酒中主要含有酒精,酒精和氢氧化铜不反应,没有红色沉淀生成,故B错误;C.食盐和氢氧化铜不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反应,没有红色沉淀生成,故C错误;D.葡萄糖中含有醛基,醛基具有还原性,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故D正确。

答案:D 38.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合成材料的是()A.羊毛

C.尼龙绳

B.棉线 D.真丝巾

解析:A.羊毛是羊身上的毛,是动物纤维,属于天然材料,不是合成材料,故A错误;B.棉线是由棉花织成,是天然纤维,不是人工合成材料,故B错误;C.尼龙绳是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合成纤维,是合成材料,故C正确;D.真丝巾是天然的蛋白质,不是人工合成材料,故D错误。

答案:C

39.工业废水需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下列废水处理的方法合理的是()A.用中和法除去废水中的酸 B.用混凝剂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C.用氯气除去废水中的悬浮物 D.用臭氧除去废水中的异味

解析:A.中和法适用于除去废水中的酸,所以用中和法除去废水中的酸,故A正确;B.用沉淀法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故B错误;C.用混凝剂如明矾等除去废水中的悬浮物,氯气能消毒杀菌,但不能除去悬浮物,故C错误;D.臭氧有强氧化性,但不能除去异味,故D错误。

答案:A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40.北京和张家口市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目前北京市政府正在全力改善空气质量,以下不在空气质量报告范围内的是()A.OC.NO2

B.NO D.SO2

解析:氧气无毒,不属于空气污染物,则没有列入我国空气质量报告,而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都列入我国空气质量报告中。

答案:A

二、多选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41.有关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产生COC.放出大量的热

B.浓硫酸表现出脱水性 D.浓硫酸表现出还原性

解析: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与蔗糖的反应中能产生CO2,A正确;B.浓硫酸表现出脱水性,B正确;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C正确;D.浓硫酸表现出氧化性,D错误。

答案:ABC 42.下列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及其对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A.淀粉→葡萄糖→(氧化)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B.纤维素(水解)→葡萄糖→(氧化)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C.油脂→(水解)甘油和高级脂肪酸→(氧化)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D.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人体生长发育)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解析:在人体内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所以纤维素不能变为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错误。

答案:ACD 43.下列一些报道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A.疏通煤气管道,充人氩气引起爆炸

B.新粉刷过石灰浆的墙壁释放出CO2使一些老人窒息而死 C.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D.本饮料是纯天然饮品,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解析:氩气性质稳定不与煤气反应,A错误;石灰浆主要成分为Ca(OH)2,其硬化过程为吸收CO2生成CaCO3和H2O,不会放出CO2,B错误;化纤类衣服容易积聚静电,静电放电产生电火花使易爆物爆炸,C正确;一切食物、饮料都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即使只有水,也含氢、氧元素,D错误。

答案:ABD

44.化学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B.可以用Si3N4、Al2O3制作高温结构陶瓷制品

C.在入海口的钢铁闸门上装一定数量的铜块可防止闸门被腐蚀 D.禁止使用四乙基铅作汽油抗爆震剂,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解析: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A正确;Si3N4、Al2O3常用于制作高温结构陶瓷,B正确;Cu与Fe组成的原电池,铁作负极被腐蚀,C错误;铅是一种污染物,D正确。

答案:ABD

45.为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反应原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现象:①向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中插入锌片,看到有气泡生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成;②向上述稀硫酸中插入铜片,没有看到有气泡生成;③将锌片与铜片上端接触并捏住,一起插入稀硫酸中,看到铜片上有气泡生成,且生成气泡的速率比实验①中快;④在锌片和铜片中间接上电流计,再将锌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下列关于以上实验设计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实验①、②说明锌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能 B.实验③说明发生原电池反应时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实验③说明在该条件下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D.实验④说明该原电池中铜为正极、锌为负极

解析:由实验现象可知锌可置换出氢气,铜不能,A正确;形成原电池后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加快腐蚀速率,B正确;ZnCu原电池中Cu作正极不参与电极反应,C错误,D正确。答案:ABD

上一篇:业务员出差管理规定下一篇:大学同乡会会长致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