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们的记忆随笔

2024-07-18

那些我们的记忆随笔(通用10篇)

那些我们的记忆随笔 篇1

曾经思绪万千,不知何处飘离,不知与谁诉起,更不知和谁谈起,无目的的迷离。

曾经笔点诗句,不知与谁共赏,不知与谁畅聊,更不知修改文章,无知己的孤寂。

在我们要灰心时候,感觉没有继续下去信心的时候,我们来到了那片属于我们的天地古风那片远离现实又贴近现实的净土。在那里我们都是一位诗人,一位属于自己的诗人

还记得我们写过的第一首诗文吗?

一篇属于我们自己创作的文章,我还记得我的一开始写的文章,尽管尾韵没有压正,内容没有多么华丽,但是,我们彼此之间互送意见,将一篇残章改正成为一片动人风光,那时我便知道,原来我不孤独,

还记得我们因为一句诗句发出的叹惋吗?

因为一句诗让我们叹惋不已,整夜难以入寝,只是因为那短短的几个字拼接的诗句。深夜也会有人在线,却同样是因为一句诗欣喜难眠。那时我知道原来海内存知己。

还记得为了一字之妙我们不休争吵吗?

文章在群里不停上动,看到每一首我们都会认真拜读,说出一些意见,一些观点,有时因为一个字,我们就像战场上矛盾相向的敌人,当字确定以后,我们又亲如兄弟。赞同的`说出此字的美意。我知道诗文的美在于争论。

我们各有文风;婉约与豪迈,现实与梦幻,天真与成熟,近体与宋词,我们各有之长。不需要去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次元,

那些我们的记忆随笔 篇2

周亮

周亮是04年到白水中学任教的资教生。0 6年我刚到学校, 人生地不熟。那时的他已经担任校长办公室主任。他在教学上给我很多建议, 并教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他说, 作为首届资教生, 一定要给我们这些师弟师妹做出榜样。最开始到学校, 我连饭也不会做, 是周亮手把手地教会了我炒茄子。他说, 在农村工作, 首先要学会自理。他还告诉我们, 要经常家访, 沟通学校和家长。在他的带领下, 我们风里来雨里去, 走遍了白水周边的11个村庄。联系了楚天金报, 用小卡车拉着社会各界捐赠的生活和学习用品, 送到了困难学生家庭。作为青年教师, 周亮和我还承担了学校的共青团工作, 开通了校园广播台, 举办了新年联欢会, 白水中学连续两次被评为蕲春县青年文明号, 周亮和我也先后被评为蕲春县优秀团干部和青年岗位能手。

在工作之余, 周亮始终坚持自身的学习, 晚上备课后还学习到深夜。停电的夜晚, 一盏煤油灯总会点亮在他的窗前。在资教期满的那一年, 周亮送走了一届毕业班的学生, 自己也顺利考取了汕头大学的研究生, 当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把录取通知书送给他的时候, 周亮正在粉刷学校泛黄的墙壁。临走的那一天, 我去送他, 他给了我一本《学习的革命》。在蓝天白云之下, 在汽车扬起的尘土中, 身穿白衬衣挎着背包的他从车窗探出头来, 不停的跟我挥手作别。轻轻挥手间, 白云已走远。我始终不能忘记他鼓励我的话语, 他说, 一定不要忘记学习, 人生一辈子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李利琴

在白水中学的隔壁乡镇, 还有一所孙冲中学。04年也来了4名资教生, 其中有一个女孩子叫李利琴, 是我的黄梅老乡, 她的个子不高, 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 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最开始认识李利琴, 是因为她老骑着一辆单车来我们学校听课。周亮告诉我, 李利琴是孙冲中学副校长兼英语教研组长, 她潜心教学, 很能吃苦, 几年来, 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周边乡镇的学校学习取经。她还经常教本镇老师学习使用远程教学资源, 推广了教学课件。李利琴三年来带了三届毕业班, 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县一中, 还有的学生考入了黄冈中学。在李利琴的带动下, 我们白水的资教生也经常去孙冲中学交流学习。孙冲中学全校只有32名老师, 资教老师就占了17名, 有2对在资教的道路上喜结良缘, 我们拍着手, 一起唱祝福歌。分享着他们的快乐, 共同为他们筹办了幸福的婚礼。

三年服务期满, 李利琴被授予“蕲春县人民满意教师”、“黄冈市师德标兵”和“湖北省优秀资教生”, 被省教育厅公费选派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在08年的春节里, 李利琴从遥远的大洋彼岸打来电话跟我们说, 很想念蕲春, 很想念学生, 很想念我们, 很怀念资教的日子, 就连做梦都回到了孙冲中学。她说, 身在海外才感受到如此深爱着祖国母亲, 客居异乡才体会到对家乡的爱如此刻骨铭心。2008年11月, 学成归来的李利琴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孙冲中学, 继续做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很想对李利琴说, 当年我们大家选择到农村,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点亮青春, 教书育人。对祖国和家乡的爱, 其实就体现在平常的点滴行动中。

詹维

在我资教短暂的岁月里, 乃至人生漫漫的道路上, 还有一位资教生让我永远无法忘记。他叫詹维, 詹维所资教的地方并不在蕲春, 但是每次放长假, 他总要回到白水中学看望他曾经的班主任宋老师。白水是他的家乡, 白水中学是他的母校。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詹维母亲十多年的精神病反复发作, 失聪的父亲肺病复发,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是宋老师步行三十余里赶到詹维家里, 和他一起把父母送进了医院, 再把他领回了学校, 用厚实的肩膀承担了他读书的负担。初中毕业, 宋老师把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按到了詹维的手心, 对他说:“书你尽管读, 到哪儿我都供你!”朴实的话语让詹维泪如雨下, 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 他下定决心, 一定要做一名像宋老师这样的好老师。2005年, 詹维从湖北经济学院金融专业毕业, 选择到嘉鱼县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资教。在那里, 他关爱着每一个学生, 学生们都很喜欢他。周末, 他还常常带着学生去扫大街, 给孤寡老人做家务, 去茶山帮茶农采摘新茶。詹维每次回到白水中学看宋老师的时候, 就借宿在我的上铺, 因为同是资教生, 我们无话不谈, 一起交流教学的苦乐, 共同探讨人生的道理。

2008年7月, 詹维完成服务期。但天有不测风云, 5个月后, 他突然身患重症肝炎, 不时陷入昏迷之中。抢救期间, 省教育厅领导得知消息, 紧急汇拨了医疗救助金, 社会各界也纷纷捐款, 我们在蕲春的资教生也轮流陪护守候。可是万万没有想到, 2009年1月9日凌晨, 他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天早上, 蕲春县的所有资教生聚在一起, 跟省教育厅陈安丽厅长发了一个短信:“陈老师, 詹维昨天晚上永远的离开了。詹维从小家庭贫寒, 父亲失聪, 母亲智障, 很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是在老师和热心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毕业又选择资教, 去帮助像他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是资教让他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是教育厅给了他临终的关怀。陈老师, 昨天夜里他还一直念叨着您, 念叨着省厅, 詹维是在众人所给予的温暖中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是周日, 早上八点, 陈厅长接到短信后, 驱车匆匆从武汉赶到了蕲春县向桥乡白水村。看到陈厅长, 我们所有的资教生都失声痛哭了起来。

泪水中, 我突然想起在一个夏日的夜晚, 詹维和我躺在竹床上, 枕着双臂, 仰望满天的星星, 对我说, 好羡慕陈厅长去参加了一名资教生的婚礼, 他说, 真希望我结婚的那一天, 也能把陈厅长请到我们村子里来。没有想到, 他还是远离我们而去。

只是, 此刻的他再也不能睁开眼睛, 再也不能和我说话, 再也不能去教导他的学生, 再也不能来看望他的老师, 望着我们的, 只有相片上那依然熟悉而腼腆的微笑。我相信, 年轻的詹维永远活在我们和乡村孩子们的心里。

前天, 我从网上找到了詹维2006年写的一篇资教札记, 题为《教育需要你的关爱》。在这篇朴实的文章里, 当年24岁的詹维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有那么多的学生, 需要我去关爱, 并且也同样关爱着我, 让我在青春的年代找到了生命的价值。我也同样觉得很欣喜, 在我之前, 已经有了那么多像我一样的前行者, 而且, 在我之后, 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像我们一样的后继者, 把爱的阳光撒向更广阔的农村教育!”

支教生

这些年来, 我向他们每一个人学习。像詹维一样怀感恩之心, 像李利琴一样钻研教学, 像周亮一样实干上进。从一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到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从担任乡村学校的团委书记, 到成为蕲春最年轻的副校长, 从教学生手到学科骨干。每一步前行, 都有资教生同伴们在鼓励着我, 影响着我, 鞭策着我。白水中学从04年的2名资教生到如今的12名资教生, 蕲春县从04年的15名资教生到如今的218名资教生, 越来越多的青春身影, 活跃在乡村广阔的天地。

30年来,我们生活的那些记忆 篇3

好大喜功偏爱规模的人也会用“颠覆性的变化”“出人意表的过程”来总结这三十年,但总觉得像是飞去了美国,三十年之后飞回来,从飞机上走下来对着镜头的感慨。我们试图寻找在这30年里,真正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的那些片断,这些片断折射了我们生活的点滴变化。“还记得曾让你难忘的那些品牌么”?

你睡过的第一张床垫,打过的第一部电话,刷过的第一张卡,飞过的第一张机票……30年来,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悄悄的快速的滑向未来。

生活必需篇

衣食住行,百姓所需。我们也喜欢谈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十一五规划”提上日程,可总要先满足了“低级需求”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吧。

于是,我们的记忆总是忠实的表达这一情感诉求。

1.从永久牌到捷安特

“寂静的乡间小路,自行车上扎着鞭子的姑娘,舞动的红纱巾,伴着清脆的铃声,温暖流淌……”我们的记忆数据库里,总是很轻易的调出这样的画面。

永久、飞鸽和凤凰,三十年前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大众、马自达和本田,属于耐用高级生活用品,是著名的代步工具品牌。七八十年代流行“结婚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或是“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不论哪种排名,自行车都是当之无愧的NO.1。而且,有些女方家里还指定品牌——就要永久!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是30~40块,一辆自行车卖130块,有辆新的永久自行车,是可以昂首挺胸大半年的。

1986年12月1日,在原来上海自行车厂的基础上,整合了江苏、安徽、山东、陕西和湖北五省的整车厂、配套件厂以及有关商业部门等14家企业,“永久”自行车集团作为全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成立。生产集团即使是在今天也显得如此声势浩大,全是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而自行车厂员工的社会地位,和今天的金融行业大致相当,有一篇文章描述过某同学的爸爸因为是凤凰公司的技术员工,由“豪宅”住的日子:

当时的自行车厂员工的生活还是蛮不错的。工厂分配给员工的宿舍一共4幢,2排房子,每排房子有2幢。其中,每一个楼面上有4户人家。这里已经有了小区的雏形,中央有绿色花园。“在当时,那可是豪宅!周遍的人家住的都是平房,她家还有抽水马桶。” 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约收入是30~40元,而一辆自行车的售价是130多元而且供不应求,一辆自行车票(购物资格凭证)就可以卖到100多。

九十年代,外资品牌纷纷进驻“自行车王国”,抢占自行车消费这一巨大的市场,捷安特占领了中高档市场,将国产老名牌挤出第一团队,青年人的坐骑全都换成了变速山地车。尽管那个时候私家车已经不怎么稀奇,但普及程度却远远不及自行车,除了山城重庆这样实在不适宜普及自行车运动的城市外,祖国大地由南至北由东到西,几乎每个城市里,都繁荣这一片“自行车城”,或批发或零售,配件组装打钢印一条龙服务。

2000年的时候,我去看望一位长辈,他牵出来一辆锃亮的永久自行车,说“厂子里搞降价销售,说是要停产这种横梁大28,我就赶紧买了一辆回来保存。以后满街都是小汽车的时候,我就骑这个出去,不堵车还有派头。”

四轮驱动时代的来临,让自行车成了运动的器材,环保意识的加强又使它重新具备了活力,但整整半个世纪的“自行车上的时代”却是连接着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的记忆,无法被遗忘。

你家的那辆永久今安在?

2.席梦思床垫

席梦思其实是一个弹簧床垫的品牌,但在我们的生活里,他更像是一个代名词——不同于木板上铺褥子、毛毯、毡子、草垫子的那种床,他有弹簧、海绵和漂亮的印花,至于原产哪里反倒不重要了。至少最初时候,身多人一直以为席梦思和巧克力是一个意思呢。

八十年代初期,席梦思还是少数人的奢侈品,但流行的风已经吹到家家户户,有朋友回忆说,他姥姥有一次对去买药,跟营业员说:“姑娘,给我两片‘席梦思’!”营业员很严肃地回答:“老人家,我们这里是药店!”老太太又说了:“我知道,我就要两片治过敏的那种‘席梦思’呀!”还好另外一个店员反应过来了,拿了两颗“息斯敏”出来……

如果是现在,SIMMONS公司可能会控告那些买床垫的其它品牌占用他们的商标,但当时,席梦思却是睡眠革命的开端:

七十年代中期,家具凭票供应了,那时候结婚的青年的婚前准备就是找票,家具票、自行车票、布票……找票的困难和得到的喜悦往往超越了物体本身的价值。八十年代初,各地流行举办家具展销会,市场开始繁荣,沙发600元~1000元;席梦思600元~1700元……人们同样需要由此印证好日子的开始。

席梦思之前,家里面大多数是用棉胎做褥子,下面铺棕绷或木板,睡的时间久了棉花就变硬,于是一到大太阳天,家庭主妇们就纷纷到外面去晾被子和褥子,大街小巷里经常上演“万国彩旗飘扬”的场景,相信很多人能回忆起在棉被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席梦思”出现后,最大的便捷就是不用层层晒褥子了,因为弹簧、海绵垫能较长时间保持透气性,而且复原性也强。

就像马未都讲的,床的变革通常都与私密性和睡眠质量息息相关。

3.我家的电器

北方家庭电器进入的顺序应该是:

录音机、电视(先黑白后彩色)、电风扇、冰箱、洗衣机、录像机和空调。

南方家庭电风扇和冰箱、空调的配置顺序略靠前。但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所有人里的第一样家用电器都是收音机,东北人称“匣子”。

在这些电器中,日系家电占有率最高,八十年代中期当时一众日本品牌都流行广告歌,现在如果你在办公室带头唱“TOSHIBA,TOSHIBA”,肯定会有人接唱后一句“新时代的东芝”。我甚至怀疑正是这些广告歌曲的普及,才让日系家电牢牢占据了中国市场直到今日。

在所有的家用电器中,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样:

80年代初,多数人家里都只有一台14寸的黑白“熊猫”或是“西湖”,彩电简直就是传奇,一个街坊,若是有一台彩色电视机“进驻”,所有认识人都能前来道贺,然后一起帮忙拆封插插头、竖天线……在别人家看电视的经历,相信很多过而立之年的朋友都印象深刻。

2007年,内地各家电视台开始播放80年代的日本代是连续剧,一个朋友的姥姥坚持要家里人把液晶电视调成黑白两色的,说:“看见幸子穿得这么花花有点不适应,伤感不起来”。那时候小朋友们攀比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准就是“你家有彩电吗”和“我家电视20寸的”。

冰箱的生产能力似乎比彩电高,因此各省几乎都有省内畅销品牌,比如,天津的海河、陕西的长岭、北京的将军和新疆普及的杜鹃。由于当时的家用电器实在太过昂贵,因此人们使用起来也总是小心翼翼,根本不存在因为款式陈旧被换代的可能,经常听到一用20年的冰箱彩电。相信这样的生活是全世界共同的,因为一款德国热水器现在的广告词还是“我们家的热水器是三十年前买的”。我生于五十年代的父母总是感慨现在的家电质量不好了,没几年就不好了,殊不知现在每天开关电视的频率是以前的3倍甚至更多。

一个靠家电比拼生活水平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共同经历过。

4.一块瑞士产手表

三十年来,手表经历了从奢侈品到普通商品再到奢侈品的社会地位变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哪个家庭如果有四大件: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挂钟,可算有钱人了,手表当时有国产名牌“上海”和“海鸥”和“北京”,进口的就是瑞士表最好,价格从高到低依次为“罗马”、“鹦哥(英纳格)”和“梅花”。不用做广告,大多数七八十年代买过的瑞士表,即使现在不走了,也都还留在柜子里呢。

原因是,实在太贵了!1976年,一块国产的“上海”是120块,“北京”110块,“鹦哥”260块、“罗马”要三百多,而一个“68二级工”的月工资是44.76元。更重要的是,有钱不一定有表。当时想拥有一块手表,除了准备好钱以外,大致有如下三种方案:

1.以结婚为由,向单位的后勤及工会领导申请,每天在办公室“泡”着,直到领导答应帮忙为止。

2.每家单位以不同的范围划分,一旦有表的名额分配下来,有小组民主决定,一般采取抽签的方式。

3.找军区的亲戚朋友帮忙,军人商店里总会发现一些紧俏商品。

当然了,这三种途径都不一定能保证你能买到哪一个牌子。如果谁戴上一块手表,不仅自己挺腰抬头,别人更是一脸的羡慕,那情景不亚于现在看到谁开了一辆奔驰。

八十年代电子表的出现及大生产迅速把手表从“奢侈品”的地位拉下来,手表彰显身份地位的作用消失了,变成了一个具备计时功能和装饰作用的饰品。然后,时装表、call机和手提电话替代了手表的作用,大生产时代来临使工业化产品价格回落,多年前的手工制表又重新流行起来,瑞士表始终是制表业的巅峰。

现在,一块瑞士原产的手工表可能卖几千到几十万元,30年间,流行来了又走了。

5.班尼路,牌子!

的确良和劳动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统治着我们的穿着!以至于生长在那个年代的很多人在能读会写了之后,全然不相信“的确良”就是以前天天穿的那件白衬衣——哪里良了?不吸汗也不保暖,太阳一照,真相全露。

七十年代人们以艰苦朴素为美德,干部以家贫无财为荣,常人以身着烂服为耀;八十年代,爱美之心方盛,单物资供应全凭票,往往是有什么票就置什么衣。我对服装的记忆开始于第一条牛仔裤,那时因为看了香港电视连续剧《龙在江湖》,黎明全剧都以逆于在贯穿始末;父亲的记忆是出差到首都北京,在王府井百货商店看到的一套童装,他历尽周折三天里拿着各种介绍信把省级的布票换成北京市的,再赶到王府井时,衣服已经卖出了。

如今,衣服成套,式样各异,穿厌了就扔掉,多少大品牌都束之高阁?

其实,对服装的品牌追求是所有日常必需品里出现得最晚的,大约到了九十年代作为国际大品牌的班尼路和佐丹奴才开始流行。在那之前,我们更追求服装的产地。比如:若有人到上海、天津出差,就要带大量的服装鞋帽和针织品回来分送给亲戚朋友;要是去苏杭,就带丝绸料子和泥娃娃;去广州深圳,就只能买电子表了。

作为第一批“牌子”,班尼路和佐丹奴迅速的被追捧又迅速的被抛弃,正像是这个时代的节奏。若干年前,一个供职于某奢侈品牌的朋友笑谈当年事,说:“初中时我就常常想,ELLE上的那些夏奈尔和阿曼尼,恐怕要比班尼路贵好几倍!”《钱经》杂志有很多年在国贸地区办公,一次路过cartier的时候,听到两个台湾老太太的闲聊说:“现在的钻石怎么切也不如当初美了。”

大约就是在感慨时光和单纯的可贵吧。

走向品质篇

6.今天,您吃了么?

好像到了今天,我们的问候语还是:“吃了么?” 中国人的“吃”里乾坤大,世界各地的中餐馆子无数,却没有一个能与KFC、麦当劳抗衡的品牌。走向国际的就只有区区几家,茅台酒、王致和腐乳、伊利奶制品、小肥羊涮肉……

国际知名连锁餐饮集团完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90后”眼中,汉堡和薯条一直伴他们成长,油条和豆浆倒是“不怎么常见”。只因为中餐全凭厨子的手感没有标准化流程?我们的传统是“好吃不过饺子”,最简单的饮食也能变幻无数新意,二两肉四克盐两粒花椒怎么看得到中国餐饮的精粹?汉城奥运会韩国人把泡菜搞成了韩国品牌,北京正迎来30年间最大的展示机会。

但说到品牌,我们脑子里除了浮现出高高在上的“老字号”外,真正与我们相亲的却是“洋品牌”,可乐、咖啡要比豆汁受欢迎;汉堡、批萨能外卖还能微波,京酱肉丝行么?中国的餐饮走向世界,只能是输出食文化而不是和汉堡拼简单化。

我们的小豆冰棍比和路雪更绿色,更醇厚。

7.从筒子楼到碧桂园

以前,住房是要靠分配的。单位有什么房源或是说政府分配给单位什么房子,职工就住什么房子。于是,房子成了普通人在一个单位位置的直接体现。电视剧《血色浪漫》里,郑桐从下乡的陕北农村考上了大学回北京,然后留校成为老师,妻子蒋碧云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但这两个高级知识分子却因为资历浅、工作时间短,只能各自住在父母家,然后每到周日就致力于骗走家里的人好耳鬓厮磨一会,若干年后,郑同分到一户筒子楼,他欣喜若狂,因为凑足三年筒龄就有资格分房了。

在最初的时间里,党政机关、大型国企和当地支柱性产业的员工总是住得很好,比如现在北京有很多的挑高3米左右的某某部委的职工宿舍仍在使用,这些房子就是现在看来,仍旧的恢宏大气。1998年6月29日,国务院决定,党政机关停止实行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1998年7月1日,在中国一直延续实行的住房福利制宣告结束。从1998年住宅商品化元年到今天,商品房只走过了10个年头,却成就了一大批地产富豪;仅仅十年我们就记住了远超过其它商品的一系列地产品牌,包括万科——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和碧桂园——拥有土地储备540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地主”。

生活在商品经济时代的人看来,又买又卖的市场行为是何其的正常,但十年的巨变背后又有多少城市居民的财富和梦想啊。

8.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有很多个第一,也许你不曾经历,但它确是我们迅速走向世界的一页。第一张信用卡,第一家获准上市的公司股票,第一份公开募集的基金,第一笔存在名下的外汇……

1986年开始发行的中银长城信用卡,是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人民币信用卡,这张卡现在恐怕早已并入“中银卡”品牌,但它确见证了珠海最为骄傲的岁月。1985年,那时候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城市化的水平远远超过全国水平(1985年珠海市是32.8%、2005年是100%,而同期全国城市化率分别是23.7%和43%),当年广东省也实现了人均GDP经济总量全国第一,并在以后的连续23年中保持了这一位置。

金融领域的变革总是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就如同第一批在上海证券交易上市的老八股: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股份、申华实业、飞乐股份、豫园商场、浙江凤凰,皆来自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第一家获准募集的基金华安基金成立于上海。有意思的是,华安基金还是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的设计者、第一只开放式指数型基金管理者、第一只货币型基金的推出者和第一家获得QDII资格的基金公司,见证了金融市场创新和开放的每一步。

9.有事您呼我

电影《手机》曾唤起我们对于电话的记忆,吕翠花要周转半天到镇里的公社去,然后由电话员帮忙接通。那时候,电话和广播差不多,现在的手提电话却是商务人士密谈的必需,也是人与人联络的最直接的方式。

最初的新事物总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我们提到过的很多东西一样,电话——家庭电话——寻呼机——大哥大——GSM制式手机从八零年代到上世纪末,都曾经成为身份、财富的象征,现在,无一例外的走向了平民化。

据说,第一代蜂窝式手提电话之所以叫大哥大,是因为香港警匪片中的黑社会 “大哥”常手拿“移动电话”在屏幕上出现,所以人们便把“移动电话”叫“大哥大”。《文汇报》却称八十年代初,经济腾飞,但移动电话售价贵,最早使用者甚少,洪金宝用这种电话的照片却常常见报,因其地位人称“大哥大”,于是电话同名。

可见,每个时代的人都是“土”奔走向现代化的。

10.红旗轿车

你知道的第一个汽车品牌是什么?

红旗,只能是“红旗”。很多从未开过、做过汽车的人,也记得这个名字。1958年,长春,中国一汽用一个月时间造出了第一辆红旗,而红旗国庆10周年阅兵仪式上,他翩然驶过天安门广场。在大多数人还在为自行车奔忙的时代,汽车代表着权利和神秘,政治家、商人用红旗牌来彰显他们的地位。一直到上世纪末期,小轿车仍是富有的标志之一,但人们的倾慕已经转向了对德国产奔驰宝马和日本产本田丰田。

德国的《汽车》报不久前撰文说,红旗正在计划进军国际高档汽车领域,与奥迪、奔驰、雷克萨斯或者凯迪拉克竞争。红旗走下高贵的位子,进入市场于一众国际名牌较量,既可看作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熟,也代表着我们对特权尊重的时代终于过去。

那些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作文 篇4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青春只有一次,珍惜,会留下痕迹,置之不理,就会飘然离去。

青春是一个冲动的年龄,为了一切而冲动。亲情、友情。

不说爱情,是因为,我觉得,我不够资格而已。

引子

初一,刚刚步入青春,却又带着些许孩子稚嫩的时候。她来到了这里,一个令他完全陌生的`地方。和最好的闺蜜分离,结交新的,不认识的人。好烦,这样,她又会那个变成原来的她,真的好烦。甩了甩头,却被长长的马尾辫摔疼了,摸了摸脸,眼神深邃,这里没有她们,她又要变成那个原来的她了。

那些我们的记忆随笔 篇5

几年前我曾在长途大巴上看过一则安全教育的视频,印象极其深刻。视频是关于不系安全带下发生车祸的瞬间场景。慢镜头下是一个从座位上被甩出车窗外的清秀淡雅的女人,她在生命的尽头做着最后一次急促不安的回忆。

生前那些幸福而珍贵的场景,在这生命的最后只剩下转帧即逝的几个零散的记忆画面。曾经那些或美好雀跃的心情,或糟糕失落的心绪,更是如这即将消逝的生命,早已在记忆的泥塘里悄然陨落。

那些被我们忘掉的记忆去了哪里?那些曾经被我们创造又被我们所遗忘了的记忆,它们又是否算得上真实的存在过?

如果你也曾对人类的记忆有过兴趣做过些许的小探究,你会发现那些用神经元,用电化学这些专业术语解释的科学依据,其实无不让人深感残酷。

从年龄的长度到空间的宽度,我们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不论是过眼云烟,还是刻骨铭心,在场景落幕的的那一刻起,即已幻化为一种虚无的脑电波存在。并且,这种存在终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消失殆尽。

直到有一天外界再怎么提醒,我们再怎么努力回想,都无法还原那种记忆,这该是一种多么虚空而荒芜的失落感。那些我们在旅途中遇见的美丽花朵,那些我们在不经意的抬眼处看到的雨后彩虹,还有那些曾以为念念不忘的人和事,消失了,记忆也便散了。

记忆是怎么被遗忘,我不想再残忍的去探究。但我知道一些东西却是可以刺激起过往遗忘的记忆,早在唐代就有睹物思人的说法。我是一个极其怀旧的人,生活中,我收集着一切可以收集的跟生活场景有关的小物件,供往后的回忆做参考:

那些一张张叠起来够十几厘米高度的IC卡,是我中学时期与父母之间爱的承载;我省吃俭用下来的钱,都用来买卡跟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爸妈打着国际长途电话。多少个晚自习下课后的校门口IC卡电话亭下有我跟父母诉说的想念。

那些塑封在相册里的一张张电影票、车票机票和景区门票,是我跟老公这几年幸福生活的凭证;我把我们的每一次约会,每一次旅途中经手的各种小票据,整理成一本本丰厚的回忆锦集。

那些压在箱底的`一本本日记,则是我生命中全部的真情实感,更是我之所以为我的最好证明。从开始潦草杂乱的手写,到后来精美的图文排版,一本一本,记录着我从青葱年少的美好,到为人妻母的幸福。

记忆其实好比保险柜。我们的经历,想法,秘密都像一个个文件一样被妥善保管在里面。

而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记忆,其实也并非真正的遗忘,还存在在大脑,只是缺乏找回记忆的途径。就好像我们的保险柜丢了钥匙,柜子里的文件只是暂时拿不出来。当遇到合适的钥匙,便能够重新开启,光亮如新。

那些年,我们都曾追星随笔 篇6

“追星”是时今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追星的阶层主要是我们青少年这个群体。对于我们追星的这种行为,绝大多数家长都抱以反对的态度,从而造成一种紧张的家庭气氛,不利于孩子成长。

对于青少年“追星”的这种行为,我认为可以适当、合理的去追,不能过度、超范围的去追。

“追星”超过一定程度不利于青少年自身成长。追星使青少年去效仿明星的穿着、言行、爱好的同时,他们形象“边际曲线”的无限趋近,与家庭港湾的经济承受能力成反比,这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我的身边就有好多同学追星,并且追星的大都是女同学。当下刚出道的青少年演唱组合TFBOYS就通过自己的歌声和帅气的外表赢得了大量粉丝。我周边好多女生就通过不吃早餐的方式来节省开销,用攒下的钱去购买印有TFBOYS的明信片、精美相片等小物件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钟爱。

演员柯震东凭借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从而赢得了大量粉丝的喜欢。但在他的吸毒案发生后,又让多少粉丝开始消沉,甚至一位狂热的女粉丝为了见他一面竟然想出了犯法入狱的方式。所以,这些所谓的“星”,一定要树立好自己的.公众形象,成为正能量的化身,让粉丝们为自己骄傲,不能让大家失望。同时我们青少年要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把握好追星的度,拒绝盲目追星。

那么适度的追星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我也曾追过歌手许嵩,不但喜欢他的音乐,更欣赏他的独特品质。他的每首歌曲都是自己谱曲、写词并演唱。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这点---自立。自己的路是自己奋斗出来的,许嵩的成功让我更加坚信这一点。因此在成长中我也不断的努力、奋斗、拼搏,时时以他的成功激励自己,在自己消沉时,用他的音乐为自己呐喊;在自己迷茫时,用他的音乐唤回自己的信念。我这种追求内在而涵弃外表的做法,使我不断完善自己并做到最好。

因此“追星”并不是万恶不赦。适度追星,可以让我们更有动力,让自己更完美。但过度追星的恶果,则不利于我们成长。

那些我们从未登顶的山峰 篇7

可是世界上仍有不少人类从未征服的高峰, 而登上它就是一件十分刺激又有成就感的事。不过要这么做,也不容易。首先,你得练就“火眼金睛”,找出一座真正的、从未登过的山。

找到那座山

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 许多登山者都喜欢上网来确认一座山有没有被攀登过。他们以为,只要网上没记录,那么就表明这座山从未被攀登过,但其实,从网络上的记录中并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首先,不是每一座山峰都有攀登记录。遇到没有攀登记录的山峰,你是无法判断究竟有没有人登上去过的。没有记录,并不意味着一定没人“拜访”过它。

其次,语言也会限制一个人对一座山的认识。有的山峰很可能一些当地人已攀登过,也留下了攀登记录,可是却因为语言的问题,没被翻译成英语这样的国际语言广泛传播开来,从而导致了大部分人并不知晓。像日本境内的登山记录就存在这种问题,而且是日本历史登山记录遗留的主要问题。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现在,同样很难找到韩国境内的山脉攀登情况的英文记录。尽管现代化的数字存储手段帮人类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信息,但却无法帮人类将所有信息尽数收入囊中。

而且话说回来, 即使记录都被保留着, 也很难保证人们所查到的记录都是真实的。数码相机和全球定位系统没问世前,证实一个人所说的话是很困难的,这和调查一名已经死去的登山者在死之前登没登到山顶的问题一样困难。例如,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1924年尝试攀登珠峰时丧生,但他死前究竟是否成功登顶,至今仍存有争议,这便是登山历史上著名的“马欧之谜”。如果仔细查看20世纪90年代晚期的登山史,你会发现,有争议的首次攀登记录格外地多。

世界上未被人类踩在脚下的山峰一共有多少座? 即使没有一千座,恐怕也得有几百座,没人知道准确的数字。当然了,有一些公认的未攀登的山峰,比如我国和不丹边境的冈嘎本孙峰。事实上,在世界各地,如我国西藏、俄罗斯、印度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极洲等地,都有几座这样的山峰。一名登山协会的主席猜测,或许人类没登过的山峰比人类登过的还要多,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之大,山峰林立。要知道,就算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也无法勘测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必须解决的政治问题

确认了“目标山”之后,就可以攀登了吗?登山者还得先获得山脉所在地的政府许可。政治问题可是登山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许多人类没攀登过的山脉,它们之所以到现在还没被攀登过,并不是因为攀登困难,而是因为其处于政治问题突出的地区,于是简单地被禁止攀登了。比如,位于我国和不丹国境线上的海拔高度为7570米的冈嘎本孙峰。

冈嘎本孙峰的高度在所有山峰里排名第40位, 但却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未被攀登过的山峰。冈嘎本孙峰之所以没被人攀登过,是由于我国和不丹至今没有明确的划界条约,该峰的归属未定。有人认为,该峰位于中不边界,是不丹的最高峰,但也有人认为,位于该峰东北方30千米处的库拉岗日峰才是位于中不边界的不丹最高峰,该峰其实完全不在不丹境内。由于不丹政府的限制,冈嘎本孙峰至今未被人攀登过。1998年,一支日本探险队曾获得了我国登山协会的许可,准备从北侧攀登冈嘎本孙峰,但是考虑到与不丹的政治问题,该许可被迫收回。

世界上第二高的未被攀登过的山峰处于政局长期不稳的巴基斯坦境内, 是一座高达7452米的高山。

向“目标山”前进

所有人都知道,选择一座别人没登过的山,可能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因为没有前人提供的信息,我们将无法知晓前方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而且,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我们找不到前人为我们提供的便利,找不到可供我们攀爬的山梯,也找不到悬崖边上保护我们安全的支索。

挑战一座从未被人登过的山峰很困难,但这也是“处女峰”的魅力所在。幸好,先进的现代装备能帮上点儿忙。

现代的登山工具更轻便、更结实、更贴心,也更精致。有了登山工具的帮助,登山者能更快、更安全地登上山顶。交通和导航系统的发展,也为人类征服高山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无论去哪里,你都可以坐着交通工具更快到达。此外,通讯工具也给登山者的安全增加了一层保障。现在,许多山下都有联络点,登山者需要帮助时,电话通知联络点的工作人员,他们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来,提供帮助。

看,远山在呼唤你,勇敢地投入它的怀抱吧。

那些明媚的记忆 篇8

我和小妖说,明年的6月20日,我们将要分开。小妖木讷地点着头,眼中是深邃的忧伤……我依然微笑着,屈起食指敲敲她的肩,大声地说:“可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初一、初二的时候,我们还是一群天真、可爱、贪玩不想学习的小孩子,虽然每天都会在家长面前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我已经长大了,不用你们再管……”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性质终究不会改变。无知、鲁莽、优柔寡断、做事不经大脑在我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可初三,像一个无形的枷锁,铐住了我们想要自由翱翔的翅膀,将我们的思想禁锢在茫茫的题海中……我们仿佛是被操纵的傀儡,成了专门用来学习的机器……

“天好蓝啊……”小妖捅了捅我的背,我缓慢地将目光从课本上“恋恋不舍”地移开,懒懒地抬起头,朝窗外望去。一秒钟后,我对她说:“是很蓝。”然后接着看书。“我忽然心情很好。”小妖在后面自我陶醉地发着感言,虽然我看不到她的表情,但我想她一定很幸福吧……其实那个时候,我难过得说不出话,没缘由的,只是想痛快地哭一场……

学习越来越紧张了,每个同学都疯了似地狂啃课外辅导书。桌子上堆着一个个“小山丘”,那叫壮观。惟有我的桌子上除了课本什么都没有。我可容不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占用我太大的空间,不过,桌子上放些课外书也未必不好。比如我后面的那个男生,每天晚上都因猛学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在课堂上哈欠连天无精打采,实在困得不行就在他面前那整齐的一排“小山丘”的掩护下睡个痛快。

小妖虽然和我差不多,但她比我更喜欢学习,当然,只能和我比。说实话,我们其实谁都不爱学习,看见书本就头大,可小妖的家教严,每次考试考不好,她爸要拿鞭子抽她屁股的。我考不好,从来不用担心受虐待,这和我已经把爸妈气得麻木了有很大的关系。

晚自习回家后,我站在镜子前静静地凝视着镜子里的自己。我还是我,以前长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只是脸上再没往日那自信的笑容了……

我最爱笑了,不是吗?从前,从前的从前,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我的嘴角都是向上翘着的……我想起小妖,自从进入初三,她也很少笑了。或许这一切应验了她说的一句话,初三改变了我,改变了她,改变了所有初三的学生。它让我们变得脆弱,变得不可理喻,变得多愁善感。我们应该有心理准备的,因为这是我们意料中的事,可现在却无从面对,一下变得手足无措……

我比小妖更伤感,但我比她坚强。起码我不会动不动就用哭来解决问题。小妖很敏感,有时候大家随口说的一句玩笑话,她都会受不了,哭得劝也劝不住。

我和小妖最讨厌那种做作的人,可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在装,装成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上课规规矩矩,下课不再打打闹闹,也许在大人们眼里,我们长大了,懂事了……但我和小妖无不一千次一万次地诅咒自己,因为我们讨厌现在的自己……

小妖不是人!每次考试前她都和我说:淘子,我这次完了,什么都没学,上课尽发呆要不就说话。我说我也是,大家彼此彼此。可每次考试结果出来,小妖的成绩都出乎意料地好。迫于压力吗?一定是,她和我说过的,我也知道她必须考好,她只想用成绩来证明自己可以,让她的父母更爱她一点儿而不是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她弟弟身上。我始终相信,小妖和我,我们的潜力还有待开发,因为我们并没有多用功学习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点让很多死啃书本的学生羡慕不已,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嫉妒!对,就是嫉妒!

有那么一小段时间,小妖心情不好,总耷拉着脑袋盯着手中的自动笔发呆,嘴里还念念有词。我听不见,不过从口型和脸上的表情看来,她应该是在骂什么。我以为又是她们家的事,和妈妈吵架了,或是因为弟弟拿走了她的杂志,或是她爸又当着她弟的面数落了她?我没去问,也懒得问,毕竟经历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最后还是小妖忍不住和我说了她心情不好的原因,很多。我忘了都有些什么。大体意思是她觉得所有人都看她不顺眼,同学、老师、家长,当然除了朋友,也就是我。她也够有个性的,如果不是遇到我,她说也许一辈子都不会交朋友。从小到大她都是一个人,亲人对她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她习惯了寂寞。我可不行,我没有朋友是活不下去的……这或许就是我和小妖最本质的区别。

我安慰小妖,并鼓励她好好学习,超过所有看她不顺眼的人,呵呵……

五月天的新专辑里有一首《知足》,我听完的第一感觉是“挺好”,于是就马上下载到MP3里,拿到学校和小妖一起分享。下课后,我们坐在正落叶的白杨树下,脚下是厚厚的一层白杨树树叶,踩上去舒服得很……她听完,没有和我想象中一样的表现,譬如面带微笑地称赞这首歌不错不错……她只是看着远方默不作声。我在旁不解地叫她的名字,叫了半天她不说一句话,后来还是我骗她上课铃响了,她才反应过来拉着我就走。回到教室,她开始狂写作业,似乎想要掩饰什么……这一切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开始后悔把首歌推荐给她听……

“淘子,如果我不在你身边,你会寂寞吗?”上数学课的时候,小妖突然问我。我回头看她,她低着头手中抓着自动笔不停地在一张稿纸上画圆。

“怎么突然问这个?”我感到很好奇。

“到底会还是不会啊?这么多废话。”小妖生气地瞪了我一眼,吓得我把后面要说的话一股脑全咽了下去,不再吭声。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圆……圆里是亲情、友情、爱情……那你的圆一定很大,你会很幸福的,不管走到哪里就算没有亲戚朋友在身边都不会感到无助。我的圆……注定一辈子残缺……”小妖无奈地撇撇嘴,然后把头深深地埋在臂膀里,没了下文……我的直觉告诉我,小妖比以前更悲观了,看问题总是那么绝对……下课后,我再转身时,小妖正和邻座的男生打闹,她笑得很甜。在我们四目相对的瞬间,我读懂了她眼里那些明媚的忧伤……

气温越来越低,冬天也越来越近,我和小妖也很少再出去瞎晃,窝在班里看看书聊聊天便是我们打发无聊时间的方式。

我和小妖约好了要一起考同一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然后去美国留学再去法国旅游做一辈子的朋友。为了证明彼此坚定的信念,我们很天真地拉勾勾,像两个小孩子幼稚到极点……

写到这儿,我想,故事该结束了……

而我心中仍保留着一个场景:

我和小妖背靠背地坐在公园枯黄的草地上,一起仰望蓝天,沐浴在阳光下……

那些我们的记忆随笔 篇9

——题记

昨夜·我们展望回首

翻开历史的昨天,风云莫测,乌云遮日,俯瞰江山,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统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恶魔弯腰,又有多少优秀儿女,在祖国遭受外强肆意践踏之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邓世昌,杨靖宇,董存瑞,黄继光,文天祥……无数先烈,血沃中华大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那被凝视的历史不会忘记耻辱和苦难,辛酸与血泪……那被枪炮洞开的国门,那旅顺街头汹涌的血流,那黄河遗留的中国舰队的残骸,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火把与肆笑,那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山河与尊严……

1931年9月18日,以日本关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7名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以爆炸声为信号,早已磨刀霍霍的日军迅速向东北军精锐第七旅驻地北大营发起了攻击,而此时,北大营中驻守的中国部队正在熟睡……

接着便制造了震惊大江南北的“九·一八”事件,当时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在兵力上占优势的东北军将士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戒备,致使日军偷袭得逞,在短时间内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从此,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沦陷为日寇之手……几千万的东北同胞由此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风云失色,陷于了国破家亡的凄惨境地……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行动,就是从这天开始的,永远,永远……

今天·我们身临其境

记忆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掠过沧桑和纷繁,凝视着历史的某个瞬间,某个场景,某个情节,悄无声息的预言着,发生着……

转眼间,又迎来了九月十八日,这个值得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国耻日,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悲痛而又耻辱的历史!81年前,日本人挑起事端,在中国东北发动侵华战争,而81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再次面临着考验……

日本政府不顾中国强烈反对,执意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这也让今年的“九·一八”纪念日的意义更加凸显,现在,中国多地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日本的“购岛”行径,同时,也引发了全球华人的*!他们或发表声明,或,或联名*!!!

中国绝对不会再让“九·一八”事件在21世纪重演!钓鱼岛由始至终都是中国的领土,日本的所做作为,丝毫不能改变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事实!巍峨,险峻是山的个性;澎湃,娴静是水的特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中国人一生不变的情怀!!!我的祖国,历经磨难而坚韧不屈,久经风雨而雍容大度,如一位伫立在滚滚历史长河边的烈女,长江的波涛洗刷了她曾经的耻辱,黄山的日出照亮了她曾经的暗淡,江南的微风掠走了她曾经的一脸倦意,“神舟七号”把她的尊严写到了宇宙,“嫦娥一号”把她的梦想带到了月球,“辽宁舰”把她的威严游到了四海!

举国上下,群情激昂,不忘国耻,势保钓鱼岛!

扞卫国土,日本认罪,主权领土不容侵犯!

明天·我们奋力拼搏

时间凝聚在1949年10月1日,当雄伟的*迎来新一轮的太阳,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领袖毛主席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四海五洲: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

我们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可许多同学却不懂得珍惜,整日想依偎在上一辈人温暖的怀中,有一种满足于现状的“猪栏”思想,作为21世纪的我们不是不思进取的……

当今世界,中日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将来又何去何从?把握时机,将满腔的爱国情怀投入到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中去,“少年强则国强”,面临中国的现状,的爱国方式就是到知识的海洋里去搏击!学好文化,为国争光,祖国的江山无限壮丽,爱国情怀在我们心中如彩虹般绚丽,永远,永远……

我以岳飞的一阙《满江红》,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

我以文天祥的一腔《正义歌》,唱响您不屈的脊梁和骨气;

我以聂耳的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唱响您千百年来的尊严与神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先辈的嘱托》,勿忘国耻!

那些读书的美好记忆 篇10

文/紫花儿

我家不是书香之家,那些读书的美好记忆。

用爸爸的话说,咱家八辈子,不是贫农,就是工人。金银珠宝,没有,书,更没有。是的,爷爷的爷爷,爷爷,爸爸,都不大认得字。爸爸能认识一些字,完全靠的是自学。我家因此也就没有留下什么可以看的书。小时候在奶奶纳鞋底的篾箩里,看见过几本民间故事之类的书,好像是初中文化的小叔买的,最后都成了奶奶纳鞋底的材料。

我最早读到的书,是《小朋友》、《儿童文学》之类的画报和杂志,是向我一个小学同学借的。她家有一个很大很高的书架,上面摆满了书。最让我羡慕的是她的父母。都在邮局工作,源源不断地有好看的新杂志和新画报可以看。书架上有什么好书,我不记得了。估计那时小,没怎么借,借了,估计也看不懂。借的最多是还是那些《小朋友》之类的儿童读物。同学很大方,每借必应。我幸福的童年时光,很大程度,来源于这样借书读书还书的快乐里。

初中的时候,琼瑶的小说盛行,同学们在班上传着看,都看疯了。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却不大喜欢看。好像只认真看过《烟雨蒙蒙》和《剪剪风》,少女的情窦,也没有因此初开。书名知道得倒是不少,什么《月满西楼》、《我是一片云》、《庭院深深》,等等,源于这些美丽的书名,那阵子对古诗词很是喜爱,之外,就没有太深的印象了。我因此至今想不起来,初中三年,我都看了些什么书。好像都荒废掉了。记得应该是看过路遥的小说,《红楼梦》、《西游记》之类的书,许是没有书香底子的缘故,都印象寥寥,记忆不深,读后感《那些读书的美好记忆》。

最喜欢读书,也确实认真读了一些书的时候,是在高中。那时除了喜欢林语堂、梁实秋、巴金的散文,还喜欢看国外的一些名著。还迷上了席慕容的诗,和三毛的流浪散文。总之是博览,所以不精。那时小城有图书馆,里面有好多我想看的好书。我特意办了一个借书证,每个周末,借书还书,乐此笔不疲。记得曾经煞有介事地做过好多读书笔记,写过许多感概激昂的读后感。

想来还是因为没有书香底子的缘故,我所看过的名著小说,大多想不起来具体的情节,有些甚至连主人翁的名字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真是一本好书啊,我还写了长长的读后感想呢。诗歌和散文,倒是印象不浅,热爱至今。从高中起,我自诩为孤莺。备了好几本薄薄的本子,很清高地写了好多分行的文字。可惜并没有保存下来,有些在搬家的时候,辗转弄丢了。有些被高中一个男同学要去了,至今下落不明。但我的青葱岁月,却因此美丽,清雅,哀怨,而忧愁。

上大学,因为读的是理工科,也不能系统地读文学方面的书。但手里却有可以支配的钱了。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买书来读了。我读大学时的简朴是有点出名的。不谈朋友不打扮,几乎所有的零花钱,都送给了附近的书店和夜市的书摊。为了省钱,我那时买了好多岳麓书社出版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字体很小的那种简装读本。真羡慕那时的视力和心力,买得起劲,看得也起劲。其实那些书真是没法看的。字太小了,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看书不是享受,是受罪。我现在即使看几页,眼睛也酸胀得不行。如今那些书,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成了摆设,只是偶尔拿出来翻翻,除除尘,淡淡回想一下年轻时候美好的读书时光。

彻底不看书的时间,是有了孩子后的差不多十年。做母亲的快乐和幸福,填满了我的心房,我喜爱的读书,成了遥远的不能记起的前世。也常常出入书店的,但买的都是孩子需要的书。我自己几乎不读书了。

再次想起读书,是孩子大了,心稍稍空了闲了的三年前。在网络上,偶尔也读一些电子书。但不能读得太久。久了,眼睛疼,脖子也疼。这时候就有想买一些纸质的书来读。可是再逛书店的时候,我很是失望,我想看的书,书店里几乎都找不到了。连季羡林、丰子恺等一些老作家的散文,书店里都买不到。记得以前书店里到处都是这类的好书,可惜那时候口袋里没钱,只能翻翻过一下眼瘾。

我现在最喜欢逛的是网上的旧书网,时常能淘到物美价廉的好书。我一般先下载电子档,看看书的目录和内容,觉得心仪就买下。像《蒙田随笔》、《苏东坡笔记》、《季羡林散文全编》、《萧红文集》等书,我都是在网上买的。昨天下载了《孙犁的散文集》电子档看,越看越喜欢,也买下了。过几天就能收到。

我漂亮的女的同事们喜欢网购化妆品,只有我时常网购图书,我因此在她们的眼里,有点书呆子样。其实我还算不上书呆子,因为我虽然买了不少书,但认真看的,其实并不多。我的心总是浮躁,不够静。

上一篇:学校创卫健康下一篇: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期末教学检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