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有感

2024-09-13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有感(精选12篇)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有感 篇1

安迪从来没有禁锢过自己,前期的计划,中间的冒险执行,如一日,在身体的煎熬精神的折磨时,希望随时都会变成绝望,所有的付出都会白费,包括生命。

我看到的他其实早已突破最牢固的监狱,飞向远方去追寻那个没有记忆的地方,他每天的坚持,艰难度过20年大大小小的磨难,就因为这个虽容易破灭但却美好的希望。

安迪给瑞恩一句话,一个希望,后来安迪的希望成了安迪的承诺,刚好瑞恩缺少一个希望,这个希望是带着安迪,他最好的朋友的承诺的。突然对照我们现在想想,因为一句话可以给对方带着希望去活着,如果不是为自己而活,那至少为了朋友的承诺而活着。这种情感就算是亲兄弟也不过如此,这种真挚感情电影最后只能定格当时他们相遇的场景来表达,言语那么的单纯。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有感 篇2

1.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及其字幕翻译

英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拍摄完成,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为好莱坞电影中最具完美及气势恢宏的大片之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汉译字幕非常符合国内观众的审美观点, 其翻译语言简洁、流畅, 语言表达完全符合国内观众的语言习惯。其实, 字幕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在翻译过程中, 应该将原文的信息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逐渐减小与“源语”电影字幕之间的距离。因此, 翻译者应该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如“增译法“、“减译法”等实现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传统的字幕翻译观认为, 字幕翻译应当立足于文本, 采用的方法及策略带有较强的规定性, 目标文本也力求忠实、对等。[1]近年来, 字幕翻译越来越注重社会文化及传播功能, 强调翻译在电影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应占有重要地位。这样, 字幕翻译不再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转换, 而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的文化受众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

2.《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翻译原则

在英文字幕翻译中, 翻译者应充分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 以使字幕翻译达到预期的效果。字幕翻译就是给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并将影片的中心意思传达给观众。字幕的翻译还受篇幅的限制, 电影字幕受画面的转换的影响, 翻译过来的台词就不能过长。所以,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达意”基础上还应做到简洁易懂, 尽量留给观众享受的画面。如, 影片中采用“一双”、“一包”这样的数量词来说明数目之小, 更富有对安迪的警告作用。在翻译过程中, 还会出现因为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翻译文, 有的翻译者是为了赚钱, 有的则为了更好的沟通, 他们往往为了表现原文本的特色而采用直译的方式。总之,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与目的语观众沟通, 侧重于文本对观众带来的影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就是将原文本的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观众, 让他们领会其中的意涵, 并感受到电影的美学特征。[2]同时, 还需要翻译者采取更有效的翻译策略, 以促进字幕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文化预设”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片名翻译

1.《肖申克的救赎》片名的“文化预设”

英文电影的片名并不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 要处理的不仅仅是几个字词, 很多因素影响着电影片名的翻译, 其中的文化预设思想便是很难忽视的因素之一。这是因为, 英语的片名并不只能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理解, 还需要根据双语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的中文译名虽然实现了语言间的转换, 而若以交际有效性为前提的文化预设角度来看, 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文化预设是由德国哲学家费雷格首先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预设是自然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肖申克的救赎》以莱德的讲述开始, 他在杜佛尼进监狱之前已经在牢狱中生活二十年之久, 这也是杜佛尼接近他的原因。杜佛尼因涉嫌杀害自己的妻子及情夫而错判入狱, 关进了肖申克监狱。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 杜佛尼与莱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杜佛尼虽然吃了很多苦头, 但从没放弃求生的欲望。通过他以前银行副总裁的身份, 杜佛尼便有机会接触监狱长, 并为其洗钱, 这便为他多年以后的逃狱埋下了伏笔。影片于1994年发行后, 获得了海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 并成为第二年奥斯卡热门影片。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获得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 它以基督教的救赎思想为基础, 讲述了一个与自强、抗争及希望相关的故事。影片中的民族文化精神非常明显, 而对影片语言的理解便是要掌握其中的文化预设, 这是电影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3]

2. 译者对文化预设的隐藏与迁移

《肖申克的救赎》中, 在处理片名上并没有忽略宗教文化的预设, 在趋于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下, 该影片所隐含的文化预设便可以通过直译来保留, 有着对等的艺术效果。英文的电影名称有着很多本民族的文化预设, 而生活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国度由于文化差异, 影片要想迎合受众者的思维习惯就需要对字幕进行充分的解释, 让其真正了解电影文化的精髓。“shawshank redemption”中的“shawshank”便是电影中的监狱名称, 是主人公被关押的地方, 主要有“肖申克”与“鲨堡”两种翻译方法。显然, 这两种译名都很难被中国观众所接受, 第一个很容易联想到人的名字, 第二个则令人难以理解。实际上, “肖申克”并不只是实体的监牢, 还特指无形的“监狱”, 即体制化的内心世界。所以,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减少观众的欣赏障碍, 这就将隐藏的文化预设进行了显化。同时, 通过有效的增译方法后, 便让更多的不同国别的受众了解片名的文化特征, 在进行娱乐享受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文化知识。[4]所以, 在文化层面上, 英文地名所传达的涵义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就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英文影片片名翻译的文化中, 成功的译文往往需要对其文化预设进行处理, 并注重语言层面的正确转换。

三、《肖申克的救赎》“目的语”的字幕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出于不同的目的会产生不同的译文, 显然《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便是为目的语读者或观众进行的翻译, 侧重的是目的文本。作为字幕翻译的目的文本就是要将电影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以实现沟通的需要, 让目的语观众能看懂电影, 享受电影的乐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翻译策略, 以很好的传递电影的信息。

首先, 略去不译, 注重中国观众的接受能力。Reno是美国的一个城市, 享誉全球的高离婚率, 只要在雷诺市生活六个月, 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在交足一定费用的情况下办理离婚手续。但中国观众却对这一社会现象并不了解, 字幕翻译也不能像文学翻译那样增加一定的注释进行解释。如果将其直接翻译为“他在雷诺市离婚”, 这对中国观众来说毫无意义, 因为好好的为什么要到另外一个城市离婚。所以, 这些无意义的信息词汇就可以完全省略掉。例如, 电影中有“at the Snowden Hills Country Club”, 在对其妻子情人介绍中, 英文台词中还介绍了格林所效力的职业高尔夫球俱乐部的名字, 而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就被省略不译, 这与上面是同一个道理, 因为这些名称对整部电影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增加了中国观众对该电影的观赏性。

其次, 加入一定的信息, 以帮助观众吸收原文的内涵。增加一定的信息是指原语中存在而又不能替换和缺少的部分, 在目的语中不能很好表达的情况下, 进行补充说明。有的时候一些较好的译文在形式上要比原文要长, 这是因为译者不但要忠实于原文, 而且还要表达出原文中的意蕴。特别是那些与语言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信息, 中西文化的不同, 中国观众就对很多西方文化或名词了解不够。所以, 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一定的信息就可以帮助观众吸收原文的内涵。例如, Rita Hayworth是电影中的人名, 但是监狱怎么会将人偷运过来呢?为了让观众更好理解原文意思, 翻译字幕中加入“图片”两个字便很好的帮助读者解答了这一疑惑。[5]

第三, 借助汉语词汇对原文进行归化。由于文化上的差异, 对英文字幕进行直译往往会让观众费解, 这就需要运用汉语中与其关系相近的词汇, 加入更具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进行归化。电影作为大众化的娱乐手段, 应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与水平, 大量晦涩的文化词汇会让电影逐渐失去市场。归化的字幕翻译形式将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并使译文显得亲切、活泼, 易于观众接受。例如, “a mouse fart”用以形容很微小的声音, 假如直接翻译就会失去原文的意境, 因为当时的监狱警长正在发火, 直译便不能表示出警长的愤怒。此外, 中国语言中也没有用老鼠屁来表示声音的弱小。所以, 译者可以将其归化为“半点声音”, 这样就符合了汉语的习惯。“God”是西方国家宗教崇拜的对象, “swear by God”对于有着道教传统的中国似乎联系不大, 为了中国观众更好的接受, 便将其翻译为“对天发誓”。总之, 《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将原文的内容准确再现给观众, 使其感动更多的观众, 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邹志艳.从目的论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J].才智, 2012 (1) :39-41.

[2]王雪.《肖申克的救赎》小说与剧本汉译本的对比——目的论关照下译品功能对翻译的影响[J].人文社科, 2004 (8) :83-85.

[3]杨红.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片名翻译——文化预设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 (1) :14-17.

[4]胡琳.英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字幕翻译策略的应用[J].电影文学, 2012 (2) :152-153.

电影赏析——《肖申克的救赎》 篇3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妻子及其情人,并被判处无期徒刑,即将在监狱中了却余生。安迪入狱前,关押众多重罪犯的肖申克监狱到处是混乱、肮脏、恐惧和绝望。监狱长拥有绝对的霸权,犯人们没有人权和尊严。安迪初到监狱时,也被以博格斯为首的囚犯骚扰和袭击。随着安迪在理财方面能力的显现,肖申克监狱因为他的作为而有了温暖的空气和希望的种子,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弥散在铜墙铁壁当中。然而,肖申克监狱经年日久的黑暗是安迪的努力无法彻底改变的,他只能点亮希望却永远不能实现。杀害安迪妻子的真正凶手找到了,监狱长在利益的驱使下谋杀了知情人,彻底毁掉了安迪以光明的途径重获自由的希望。人总是能在绝望中爆发力量。安迪最终还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越狱成功,再次呼吸到真正自由的空气。救赎自己的同时,安迪还帮助了他的黑人狱友雷德,两个朋友带着获得自由的幸福在墨西哥海滨重逢。而恶贯满盈的监狱长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这部电影中,安迪成为了被导演诗化的英雄,他对“希望”的珍视让肖申克的一切变得不一样。他的老朋友雷德因为他的鼓励,摆脱了与老布一样,因为被

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的命运。缘于与安迪的约定,雷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希望”的终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这也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雷德的救赎。汤米,一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也在安迪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生活的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 也许,“希望”是人们面对生活、面对困境时永恒的力量,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才能让人强大,也让人快乐。就像安迪留给雷德的信里说的一样:……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儿了,就再走远一点吧……

有人评价这部影片说,这是“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是“蕴涵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所有的一切都依靠影片的三次救赎完美呈现。

第一次是安迪帮助狱警哈德利逃税,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 这个情景下画外音陈述:“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 and felt like free men. We could have been tarring the roof of one of our own houses. We were the Lords of all Creation.”... “You could argue hed done it to curry favor with the guards. Or maybe make a few friends among us cons. Me, I think he did it just to feel normal again ...if only for a short while.” 同时,我们看到安迪露出影片开始后的第一次笑容。毕竟,自由总是最快乐的,同时也代表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人都有这种需要,使自己有重要感。

第二次则是本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安迪在狱警办公室用有线广播放送“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e Figaro)片断。这个情节好似平常无奇,实则激情四射,张力极强。这个段落安迪的内心独白如下,“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em two Italian ladies were singing about. Truth is, I dont want to know. 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I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g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 it can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makes your heart ache because of it.”...“I tell you,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ay 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like some beautiful bird flapped into our drab little cage and made these walls dissolve away ... and for the briefest of moment—every last man at Shawshank felt free.” 安迪又一次的微笑是一种带有胜利感的微笑。他利用自己的能力让狱警们刮目相看,并对他信任有加,也恩宠有加。安迪再次给他的朋友带来自由的感觉,虽然只是转瞬即逝的自由。“There are things in this world not carved out of gray stone. That theres a small place inside of us they can never lock away, and that place is called hope.” 

第三次,安迪决意为监狱建立了一个图书馆。为了得到公益机构的捐赠和帮助,他每周写一封信给相关负责人,连续六年从未放弃。得到初步的回报之后,他将写信的频率增加到每周两封。终于,越来越多的书免费提供给肖申克监狱,在安迪入狱的第二个十年,监狱图书馆落成。这对安迪而言是一个转折性的胜利,这个胜利的影响是深远的。

影片经典对白

自由: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

体制:

Andy: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安迪: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希望:

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

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安坐或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我希望跨越边境,与朋友相见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一样的蓝。我希望。

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thing.And the good thing never be died.

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

人生:

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

坦白:

Red: Theres not a day goes by I dont feel regret. Not because Im in here, or because you think I should. I look back on the way I was then, a young, stupid kid who committed that terrible crime. I want to talk to him. I want to try and talk some sense to him, tell him the way things are. But I cant. That kids long gone and this old man is all thats left. I got to live with that. Rehabilitated? Its just a bullshit word. So you go on and stump your form, sonny, and stop wasting my time. Because to tell you the truth, I dont give a shit.

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500字 篇4

肖申克,并非人名,而是一个监狱,一个原本用来让人改过自新的地方。在那里,所有的囚犯无论吃饭、睡觉、甚至是上厕所都得报告,最终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下成为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长久的习惯在那里演化成可怕的杯具,每一天一成不变的生活磨蚀着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没有期望、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仿佛生命的价值在那里已经消亡殆尽。正如瑞德所说:“刚进入监狱时,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我不得不依靠它生存。”显然,在这部电影里,监狱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老布,一个已在监狱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七旬老人。对他而言,管理监狱里那个狭小的图书馆已然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那里,他能够凭借自我受到过的教育赢得一点点其他犯人的尊重。某一天,他突然被告知自我获得了假释,恐惧开始占据他早已干枯的心灵。半个世纪的铁窗生涯将他对自由的渴望冲刷的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是老朽的躯壳和束缚了的灵魂。像笼中的鸟儿被关的太久之后已失去了飞翔的本事一样,老布已没有了在社会上生存的本事,所以不可避免地被社会淘汰了。

事实上,老布也曾尝试着融入社会,可是五十年的距离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老去的躯体连同老去的心最终一齐结束在昏暗狭小的屋子里,留下的仅是那几个歪歪斜斜的字:Brookswashere。写完这些字,他默默地笑了然后从容地结束了生命。在他看来,那些字让他的死有了些许的尊严和价值。

老布的杯具让人心痛,也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杯具。应对巨大的就业的压力而不知所措的学生们,不正像老布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存在强烈的恐惧感吗电影里,瑞德认为老布的杯具是因为体制化,并觉得自我,甚至是整个监狱,都正在沦为体制化的牺牲品。那么从现实来看,一些心理素质不强的学生也正在演绎着同样的杯具。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待了太久,进入社会后,像老布一样,因为缺乏生存的本事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经历挫折之后,就不堪重负而了断自我年轻的生命。不一样的是,老布是因为太老而无能为力,而他们还没来得及领悟生命的价值就因为太脆弱而过早地埋葬了自我。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应对这样的压力,寻获属于心灵的自由呢电影告诉我们的恰是如何进行这样的一场心灵救赎。

安迪本是一个年轻而有前途的银行家,可是一夜之间他被控告杀害妻子和情夫而锒铛入狱。事实上,安迪是被冤枉的,杀人凶手另有其人。可是,有时候生活中总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安迪最终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进入了肖申克的高墙之内。那里等待他的除了严酷的管理体制,还有来自“三姐妹”的肉体折磨。遇上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失去理智,然而安迪却例外。安迪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只是默默地努力去把握住自我的命运。冷静、勇敢、顽强、从不放弃用智慧来进行反抗,这正是安迪的不一样之处,也正是我们应对困难和挫折时所缺乏的。应对困难,我们总是过于浮躁,急着去抱怨而不是去思考;总是过于怯懦,急着逃避而不是去应对。

当所有的人,包括瑞德认为安迪快被体制化压垮的时候,安迪在一个暴雨滂沱的夜晚爬过500码的充斥着恶臭的管道后寻获了属于他的自由。事实上,安迪始终是自由的,即使他被困在高墙垒起的监狱。正如他所说的:莫扎特的音乐在我的心里,谁也夺不走。是的,谁也夺不走我们坚定的信念和对自由的期望,心灵的自由能够带来生命的奇迹。6年,每周一封信,最终令50年不曾改变的图书馆开始有了改变。他改为每周写两封信,这样的坚持使得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20年的时间,一把石锤,坚韧的毅力,最终缔造出一条瑞德认为要6才能凿出的通往自由的道路。

而现实中,我们内心的期望往往被轻易地埋葬在那些平凡的挫折里。我们惧怕失败,也正是因为我们对梦想和期望的追求不够执着。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心灵才容易被束缚,甚至脆弱到不堪一击。所以,很多人才惧怕走出学校来到社会。倘若我们能像安迪那样,冷静下来,用理性来看待问题、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用执着来战胜挫折,那些期望和梦想也就不会离我们而去。

当然,安迪的成功远不止因为这些。过人的才华使得他在监狱里也能绽放光芒,但这并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老布在监狱享有对书籍的管理权;而瑞德则能够帮其他囚犯弄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他们都有点沉醉于这一点权利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安迪在监狱的地位显然还要高的多,但他始终明白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正真的自由是在外面的世界。他能够真切地看清自我所处的位置,始终坚定地朝着自我的目标努力,并不因暂时的成功而停滞不前,这是我感悟的道理。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5

----观《肖生克的救赎》有感 对于这部已经放映了近二十年的经典影片最近才观看到真是遗憾万分,这部影片对我的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自己明明已经二十三岁了,却深感阅历浅薄,对于人生的意义也仅仅才开始慢慢探索,或许也是因为才开始觉得生命宝贵,方才去找一些这类的电影增长见识,下面是我的几点小小的感悟。

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别说高雅的“阳春白雪”无法欣赏,就是普普通通的“下里巴人”的乐趣在为生计(老婆、孩子、房贷、车贷)的奔波劳顿中也寥寥无几了。一提到情趣,大家都会以为是爱好、特长,其实不然,不要觉得只有各种乐器的证书,歌唱大赛的奖状,书法的展览才算得上情趣,普通的爱好,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便可成为自己的情趣,比如,集邮、钓鱼、养花、养鱼、下棋、健身等只有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人生情趣。看看Andy,每天白天有劳动要做,晚上有隧道要挖,还依然悠哉游哉的磨石头,有这份心态,这份情趣,才不枉此生来人间走一趟。

二、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

中国古代有“荆轲刺秦王”,话说荆轲此去,还带了一名助手--秦舞阳,按理说肯让他和这伟大的刺客一同前去完成的这神圣任务的人物也不应该是一般人,他十三岁就曾杀人放火,胆子也不小。可是到了大秦宫殿、生死关头,却吓得魂不附体面如土色,真正的勇者,敢于在死生之地镇定自若,泰然处之。Andy在典狱长带人来翻箱倒柜检查的时候,毫不惊慌,在典狱长拿着他那本藏着鹤嘴锄的《圣经》并向他询问其中的内容时,他依旧可以对答如流,没有丝毫的慌乱,最后,当大家的目光都在那幅藏着他惊天秘密的海报时,他依旧没有透露出一丝一毫的慌乱,足见他的胆识与理智。这一点,是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所具备的。

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一群犯人在监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也许并不如意,却都积极乐观,他们已经习惯了在里面的生活,已经被体制化了。一旦把他们放出来反而会使他们失去希望,迷失在这个令他们陌生的世界里。老Brooks用生命告诉大家像他们这种被体制化的人很难再正常生活下去了,Red也遭受到了同样的痛苦,在这个时候看到了Andy的信“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才使他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希望,代表的不是一个词组,代表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代表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6

肖申克,是一个关于希望的边界地,也许这是一块坟墓,是一个格式工厂,是一个充斥着悲伤的气息的地域,而不是地狱,当出生的曙光穿越肖申克的禁区,风摇晃过往的不堪,每个人都是清白的,是么?这是一句多么没有力量的措辞,就像乌鸦的叫声,他能左右谁的运气?还是他就是可笑的死神?记得,瑞德经历的每 一次假释申请面试,一次次的麻木,一次次的醒悟,可是真正当他明白的时候,他说悔悟?什么是悔悟?我现在只想回去告诉当年那个犯过错的,年轻人,不要浪费 生活的机会,可是这一切都是空的,我只能一副老面孔活下去,这样活下去。我沉默在了这段话的结尾,也许这真的是思考的太过深刻,我还没有能力去领会其中的 触动,是怎么样的释怀。

安迪,清白的身子住进了肖申克,电影里对他的遭受的酷打轻描淡写,但是每一次的略过都是心痛,我不能承受这样的痛,沙子进了眼睛,就让他顺其自然的流泪,尖刺扎进了皮肤,就让他缓缓地流血,这里没有瓦尔登湖畔,没有南山相伴,可是有安迪的希望,就像瑞德说的,安迪就像一只鸟,而有些鸟是用笼子关不住的,他 们的羽毛是那么的美丽,以至于放在笼子里欣赏就是一种罪恶。安迪是肖申克的圣经,是肖申克的救赎,他6年时光,笃笃的追寻知识,那一封封信件是坚持,可是 所有人都知道坚持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爬的山,坚持是一只魔鬼,他冲我们笑,冲我们笑,但是他冲着安迪,微笑,当他内心的最后一丝等待的希望破灭,他是运用自 己的忍耐和智慧换来自由,越狱是个不折不扣明智的选择。我实在无法不去回想他的脸,这是怎样的一张脸,平静,没有波澜,没有欣喜,没有悲伤,计划好了,就 不会怕一切,决定好了,就不会等待,当那个贪婪的吸血鬼用枪对准了喉咙,阳光多么明媚。

会是怎样的力量,让我在这样黑暗的角落里,几乎被抛弃的角落里,听到四处都在唱着我有一个梦想,说着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不论是你杀过人,是你自杀 过,我们都来过,都来过,这里的监狱是有形的,这里的狱服是条纹的,那我们心里的监狱呢?要谁来救赎?平静下来吧,我们不会一直是对的,但只要我们的信仰 是对的,就不怕再次来过,不怕再次面对纷繁的世界,这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带你走过救赎的溪流,在石头的追随下找到自己,因为我们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思考的 力度,不要不在乎今天,爱情?认准了,就抓住;亲情,不放弃,就付出;友情,已认定,就相随。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有感 篇7

关键词:希望,自由,自救,拯救

一些电影之所以是经典的、优秀的, 是因为每次观看这些电影, 不仅能带来视觉的享受, 而且能够使我们得到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新的感受和情感的升华。《肖申克的救赎》便是这样的影片。在这部电影中, 没有风景旖旎的画面, 没有性感妩媚的美女, 没有华丽漂亮的服饰, 有的只是阴森窒息的监狱, 消极、被体制化了的罪犯, 粗糙单调的囚衣。但是, 正是这样的环境, 这样的人却给我们带来一次精神的震撼和洗礼。

在肖申克监狱里, 高耸的围墙, 阴暗的环境, 苛刻的管理, 狱霸的暴力, 无时无刻不在敲打和吞噬人们的心灵。对于刚刚到肖申克的人来说, 第一晚是最难熬的。那个和安迪同去的胖子, 因为哭泣不安, 大叫不止, 遭到了狱霸的毒打, 最后死在了这个冰冷的地方, 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肖申克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人性、没有希望的世界。这里没有生气, 没有人性的关怀, 就好像一潭死水, 没有变化, 这里的人们如行尸走肉一般日复一日地生活。如瑞德的话说, “这些围墙很有趣的, 开始你恨它们, 接着你适应了它们, 时间久了, 你开始离不开它们, 那就是被体制化了。”正如被假释出狱的老布鲁克斯, 在狱中呆了几十年, 出去以后反而不能适应外面社会的生活, 对自己感到绝望, 最后不得已上吊自杀。而安迪的到来, 渐渐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影响着这里的人, 特别是深深地影响了瑞德。他修建和扩大图书馆, 帮助年轻人获得高学历,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认知, 燃起他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电影中有两个触动人心灵的画面。一个是1949年的春天, 重修工厂屋顶后, “一群在工厂上面装修的罪犯, 早上十点坐在屋顶上, 享受着清凉的啤酒和肖申克最严密的保护, 这种事在肖申克从未发生, 我们坐着喝着啤酒, 阳光洒在肩头, 觉得是个自由人 (free man) , 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己家的屋顶, 我们就像造物主。”安迪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为朋友们争取到一点点的幸福, 露出笑容, 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同时瑞德他们真正第一次感到了自由的快乐和美好。

第二次是安迪播放了别人捐赠的唱片, 而这个唱片的音乐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使肖申克的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自由, 透过瑞德的视角道出, “我到今天也没明白, 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着什么, 事实上, 我也不想去明白, 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如此的美,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美得让你心痛。我告诉你, 那音乐飞翔比在这个灰暗地方的任何一个人梦想的都要高远, 像一只美丽的小鸟, 飞进了我们这灰色的鸟笼, 让这些围墙都消失了。在那一刻, 每个在肖申克的落伍者, 感到了自由。”但是, 这令典狱长很愤怒, 安迪被关禁闭两周, 当被放出来以后, 别人问他是否值得时, 他却说是他最美好的时光, 因为有莫扎特先生的陪伴。在头脑中, 在心中,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他们不能把它从你这夺走 (安迪语) 。”是的, 在肖申克的人, 好像自己的一切都被剥夺, 心灵好似被掏空, 只剩下躯壳, 如典狱长所说的“把你们的思想交给上帝, 你们的身体交给我。”自己什么也没有, 但是心中藏有的希望、自由, 是任何人也夺走不了的。“在这个世界上, 不是用石头围成, 有些东西, 在内心不能到达、不能触摸的, 属于你。 (安迪语) ”这就是“hope (希望) ”。在这里, 音乐使得这些长期封闭在狭小世界里的人冲破了艰难的束缚, 体验到了自由的感觉, 音乐、希望、自由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

安迪在心中藏着深深的希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在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 爬过了臭水沟, 然后干干净净地到了自由的另一个世界。在暴雨中, 安迪赤裸上身, 伸张手臂举向天空, 在肖申克被束缚了近20年后, 终于能够自由地呼吸, 这时自己才是真正地属于自己, 切实感到自我的存在。安迪在艰苦的环境中, 没有放弃, 始终心藏希望, 怀抱自由, 最后用一把小锤, 一幅贴画, 争取到了自由。这是安迪的自救, 而安迪在获得自由后, 又将肖申克监狱的贪污、暴力通过报社的形式揭发了出来, 惩治了恶人, 这样他也救助和拯救了肖申克的其他人。瑞德便是得到安迪拯救的一个最典型的人物形象。

通过瑞德的三次假释的审查, 可以清晰地看出安迪对瑞德的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在一点一滴中形成的。第一次, “你因被判终身监禁已在此二十年, 你感到后悔吗?”“是的, 绝对有, 先生。我是说, 我得到了教训, 我敢说我已经完全改变了, 我不再危害社会。这是神的真理。”结果, 瑞德没有合格。第二次, “你觉得自己被改造了吗?”“是的, 先生。毫无疑问, 老实说我已改过, 我不再危害社会, 上帝可以作证, 真的改变了。”可以看出, 回答和第一次如出一辙, 结果可想而知并没有通过。而在第三次, 可以看到瑞德真正的变化, “你因终身监禁被关了40年了, 你觉得你已改过了吗?”“改过?让我想想, 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没有一天我不感到后悔的, 不是因为我在监狱, 或者你认为我该这样, 我回首过往, 一个年轻的愚蠢的孩子犯了大罪, 我想和他谈谈, 我想和他讲讲道理, 告诉他做人道理, 但已经不能了, 那孩子已无影无踪, 只剩下这个老人, 我得这样生活下去。”从这可以看出, 瑞德的回答已和前两次有着很大的区别, 并不是说表面上的话, 而是真正地从内心认识到了当年所犯下的错误, 怀有对自由的向往。最后, 瑞德假释出狱了, 但是他常常感到对于社会的不适应, 甚至想重新回到肖申克中, 而安迪的一封信改变了瑞德的想法。安迪对瑞德说“希望是件好事, 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 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瑞德改变了, 在去寻找安迪的路上, 心情激动, 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自由人, 重新拥抱生活, 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瑞德曾说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 然而最后他在重新启程的同时, 也拥有了希望, “我希望我能成功越过边界, 我希望看见我的朋友, 和他握手, 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我梦中那样的蓝, 我希望……”当两个老朋友相遇时, 他们在广阔的天空下, 蔚蓝的大海边尽情地拥抱, 这时, 他们获得了新生, 朝着未知的结局, 开始了漫长的旅途。安迪在拯救了自己的同时, 也拯救了自己的朋友, 共同向着新的生活迈进。

影片讲述了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 对自我的拯救和对他人的拯救, 希望和自由贯穿始终。从麻木到希望到自由, 是人的自我救赎的过程, 是人精神世界的升华。作为人类来说, 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现代理性社会中的人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精神家园, 激励着我们不能放弃, 要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印证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云阶.论电影音乐,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4年版。

[2]史修永.拯救与逍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文化解读, 《电影文学》2009年第24期。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有感 篇8

【关键词】字幕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策略

引言

电影字幕是指以文字形式显示电影作品中的对话等非影像内容,也泛指影视作品后期加工的文字,一般出现在屏幕下方。好的电影字幕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情节,有助于获得最佳的观影感受。字幕翻译还可以起到传递文化价值,帮助树立国家形象和民族典型的作用。随着电影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译研究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电影字幕肩负重任,甚至对一部外国电影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该领域内的研究却远远未跟上其发展的速度,影视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翻译学科存在只有短短50年左右,数量和质量上都急需进一步发展(钱邵昌, 2000; Cintas, 2004)。纵览已有的关于字幕翻译的研究,不难发现不仅数量不多,而且已有的研究大部分针对的都是西方国家语际之间的翻译,如英语与意大利语之间的翻译,或法语与英语之间,又或丹麦语与英语之间。中英语之间的字幕翻译研究少之又少,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本文以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两个中文字幕翻译版本为例,论证了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策略指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应该运用的翻译策略。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1964年最初提出的时候称为动态对等或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后为了更准确地传达其“读者反映对等”的核心思想,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该理论在中国影响广泛。它认为翻译需要在译语中从语义到文体,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使译入语观众产生与源语观众相同的感受,称为“功能对等”。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奈达(1993)强调首先必须保证信息对等,其次是形式。有时候为了达到功能对等,形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但这并不是否认形式对等的重要性,形式的改变不是随心所欲的,他接着为形式的改变提出了六个条件:1.当形式对应可能导致歧义,使指称意义发生错误时;2.当形式对应造成语义空白,读者有可能自己填入错误信息时;3.当形式对应造成语义及句法上均晦涩难懂,导致大部分译文读者无法理解时;4.当形式对应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时;5.当译文需要在特定场合使用,需要形式发生相应改变时;6.当在对原文解码的过程中不得不在所有层面,如音韵、词法、句法及段落均作出相应调整时。他同时提出了检验翻译是否达到了功能对等的三大标准:1.使交流顺畅有效;2.使原意被读者理解;3.读者反应相似。

二、影视字幕翻译的定义和特征

语言学家、影视字幕翻译家Henrik Gottlieb(1994)将电影字幕分为两类,垂直字幕翻译(Vertical Subtitling),又称语内字幕翻译,和对角字幕翻译(Diagonal Subtitling),又称语际字幕翻译。前者是指使用同一种语言,由话语转换成文本,并不需要从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后者是指是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把源语话语译为目的语,并将目的语同步地叠印在屏幕或图片下端的过程。

字幕翻译“最显著也是最臭名昭著的特征是它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Gottlieb, 2004)。在时间上,它需要与荧幕上的图像和声音同步,因此每段字幕只能出现很短的几秒或几十秒钟;在空间上,它只能占据荧幕下方极小的空间,却又要流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让观众浏览,否则就失去了意义。我国影视翻译学者钱邵昌总结字幕翻译的特征为: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以及无注性(钱邵昌,2000)。

字幕翻译的这些显著特征决定了在语际字幕翻译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等的诸多限制下,要将人物话语转换为荧幕文字,译入语不论从形式上或意义上都发生很多改变。功能对等论关于形式发生改变的六个条件非常符合字幕翻译的情况,而且奈达提出的检验译文是否达到了功能对等的三大标准也能适用于对字幕翻译的检验。最重要的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强调了译入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等同或类似的反应,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是一篇成功的字幕翻译应该达到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字幕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策略指导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三、功能对等论在《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美国影片,拍摄于1994年。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影片当年获7项奥斯卡奖提名,并持续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排行榜中名列前三名,获好评无数,在全球拥有众多粉丝。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翻译者对其字幕翻译的兴趣。本文选取了由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发行的DVD翻译版本(下文简称DVD),以及享有极高知名度的互联网中文字幕组The Last Fantasy(下文简称TLF)翻译版本,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两个翻译版本中的体现。

例1: They march you in naked as the day you were born, skin burning and half-blind from that delousing shit.

赤裸裸的进囚笼,就像刚出生时那样,消毒药粉令皮肤像被火烧一样。(TFL)

他们一丝不挂地走进来,消毒粉刺得皮肤生疼,眼睛半瞎。(DVD)

原文中的信息they march you in(他们把你赶进来)在两个翻译版本中均被省略了,TFL将主语也省略了,而DVD版本虽然有所省略,却保留但增加了逻辑主语:他们……,从中文的习惯来看句子是更加通顺的,符合功能对等论“最自然的对等语”的原则。然而,DVD版本中原文as the day you were born (就像你被生下来的那天一样)的信息却缺失了,TFL则保留了这一信息:就像刚出生时那样,符合功能对等论“最贴近的对等语”的原则。对后半句的翻译两个版本都考虑到了中文的习惯,将原文中通过介词“from”置于句尾的逻辑主语 “that delousing shit”调整到了前面:消毒药粉令……(TFL);消毒药粉刺得……(DVD),二者在后半句的翻译上都通过调整语序做到了贴近原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例2:There must be a con like me in every prison in America. Im the guy who can get it for you.

我想在美国的每个联邦或州监狱里都有像我一样的人物,就是能够给你搞到东西的家伙。(TFL)

美国每个监狱都会有我这种人,我能弄到各种东西。(DVD)

这是Red出场时的自我介绍。电影中他是一个在监狱待了很长时间,有自己的门路和人脉,能够秘密将各种违禁品夹带进监狱,再转卖给其他囚犯的人。原文中的使用的词为“con”、“the guy”,是非常口语化的。功能对等论要求“从语义到文体,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TFL版本的翻译从文体上更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从语义上也更准确地传递出了原文的意思,而且非常符合中文的口语表达习惯,因此,这句话TFL版本的翻译更能体现功能对等。

例3:Yes, sir! Im a regular Sears and Roebuck.

是的,先生,我是个冷酷的人。(TFL)

我就像个流动商店。(DVD)

本句台词中提到的“Sears and Roebuck”,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零售业连锁公司,专门提供各种日用品的销售服务。很显然,TFL版本的翻译没有准确传递出原文的意思,而且“冷酷的人”与电影上下文也没有关系;而DVD版本通过意译,让人明白了“Sears and Roebuck”到底是什么,没有引起语义空白,更能体现功能对等。

例4:I dont need you to tell me where the bear shit in the buckwheat.

我不需要你来教我怎么做。(TFL)

我不需要你告诉我做什么。(DVD)

习语的翻译向来是影视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本句台词中涉及的习语“to tell someone where the bear shit in the buckwheat”,表示向某人解释其已经知道的东西,尤其是很浅显的东西。从意义传递上来看,两个版本都通过意译,比较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但TFL版本“你来教我怎么做”听起来更通顺自然,也更符合电影中狱警警告安迪的语境,因此,这句话FL版本的翻译更能体现功能对等。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功能对等的核心概念和要素,认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即从语义到文体,使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重现原文的意思,使译入语观众产生同等感受的目标,符合字幕翻译的内在要求,也是根本要求。其形式改变的六个条件也完全符合字幕翻译的情况;其三大检验是否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标准也可以有效检验字幕翻译的好坏。另外,案例分析表明,适当使用删减,增加,调整语序,意译等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对等。虽然本文评析了该电影两个版本的翻译,有的恰到好处,有的差强人意,但本文分析的例子有限,笔者亦明白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影视翻译的特殊要求,很难做到处处完美。影视翻译的发展还有待更多译者的深入研究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964.

[2]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Cintas,J.Díaz.In Search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a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J],2004.

[4]Gottlieb,Henrik.Subtitling:Diagonal Translation[J],1994.

[5]钱绍昌.影视翻译一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

[6]钱绍昌.影视片中双关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0.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9

当安迪坚持每周一封给州长写信,要求拨款给肖申克监狱图书馆,在州长不胜其烦的情况下,给了200美元的支票和一些旧书等杂物,安迪在其中发现了《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唱片。安迪在典狱长的办公室里放音乐,他想让“同事”们分享这自由的声音,于是他打开广播设备,让美妙的音乐响彻肖申克监狱。悠扬的歌声在肖申克飘扬,所有的人都驻足被这突如其来的歌声吸引,不由得让人震撼,那份对自由的追求,该是到了何种境界啊!安迪抱头靠在椅子上听音乐的样子让人痛心。

电影中瑞德的旁白:“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姑娘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想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美妙的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由于放唱片的事安迪被关在了禁闭室。当他被放出来,满脸憔悴的和大家一起用餐,回答:你感想如何?他饱含坚毅的眼神,用手指着自己心脏,说了一个词深深地震撼了我:inside(在内心)。“在你内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是他们夺不走…摸不到…只属于你一个人——希望”。“希望”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可它却可以让人发疯,那么的盼着它实现,内心煎熬着。但不管怎样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心怀希望,无论陷入何种绝境,都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的东西就是——希望。

安迪从恶臭的管道中爬出来在水中奔跑、在倾盆大雨中仰天大笑的场景,没有安迪近距离面部表情的特写,只有闪电、风雨声、安迪的身影,给观众留下来想象的空间,就如中国画的留白。20多年的冤屈,终于有一日靠自己的设计安排获得自由,该是怎样的心情?哭?笑?任由观众去想象吧!

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10

正如所料想的,安迪最终走了,有些鸟儿的颜色太鲜艳了,它们是关不住的,安迪的海报后面有一个水管状的洞,用的是他采集石头时所用的肖锤子,瑞德曾开玩笑用它挖地道需要年,但事实上安迪只花了19年。19年中,他把小锤子藏在圣经里,并最后把它留给了典狱长,带有清晰痕迹的圣经讽刺地写着,“典狱长你说得的对,救赎之道就在里面。”安迪从未放弃过信仰,只是他相信的是他自己。

也许,肖申克能给我们更多。你有没有想过,在现实中当我们面对着压力,尝试和挑战,是布是已经不再勇敢和热血沸腾,转而放弃和逃避,找到淡然和宁静的漂亮借口。就像影片中在肖申克渡过了半个世纪的老囚犯在终于获得了他盼望已久的自由之后,竟然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而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在监狱中,他是有身份,被人信服的老人,管理图书馆,而在这个社会中,他什么也不是,甚至连一张借书证也办不到,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并向囚禁屈服,终于,孤独、无所适从和一种对于未来漫长岁月的绝望彻底摧毁了他,他只有在死亡那种终极的宁静中找到了想要的一切。

而安迪不同,在最初两年的地狱一样的生活中,安迪必须象一只机警而又无辜的野兔面对狱中的不公平和不人道,每一次都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尽管他经历了此多黑暗和折磨,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信仰和希望。也许正如梭罗所说:“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这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的归宿。”安迪始终带着一种含义不明的表情,沉默却意志坚定,机敏过人却从不无谓地冒险,去实现他的目标。当安迪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懦弱的灵魂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久久无法平息。

浅析《肖申克的救赎》的镜头叙事 篇11

一、无冕之王:故事与视角

牢狱题材,是通俗电影的类型片。如今追捧美剧《越狱》的青少年可能不知道《肖申克的救赎》十几年前的影响力,在题材片中突破藩篱,把含冤入狱、度日如年,智慧越狱、伺机反击刻画出了罕见的性情哲理与人生况味,成为代表“希望”和“自由”的电影领袖。

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杀害妻子与情夫,含冤被判终身监禁。在监狱中安迪忍受凌辱和折磨,一方面帮监狱长做假账,一方面精心策划了一出越狱好戏。在一步步的自我救赎中显示人性之韧,实现自我救赎。

那一年,奥斯卡典礼上一部叫做《阿甘正传》的影片收获颇丰。而同样获大奖七项最重要提名却和小金人失之交臂的《肖申克的救赎》,历久弥新,十几年后仍是美国电影史上排名最前的“无冕之王”。

二、蒙太奇表意:人性与救赎

影片的第二组镜头便是隐喻蒙太奇。安迪出现在法庭上回答律师提问,身后是代表美国精神符号的星条旗,这里交代了空间关系,叙事上隐喻的传达出安迪与美国庄严的法律同在,他是无辜的。然而画锋一转,在律师的逼问下,安迪接受审判,背景是陪审团,他失去了星条旗的庇佑,推镜头的落幅定格在安迪接受判决的一闭眼,一声判决声似是一声枪响,全黑屏幕持续2秒,象征着灰暗生活即将到来。

来看看摄像机的移动和表意之间的关系。安迪坐着囚车来到肖申克监狱,影片用半分钟的航拍镜头,把观者的视线从监狱外开动的囚车带入监狱内部,上千犯人因为新犯人的到来而蜂拥出动也被镜头用大全景记录下来,整个肖申克监狱的空间范围被镜头捕捉下来。

对比蒙太奇的运用在影片中实为多见。第一,同样是入狱,随狱车进入监狱时,安迪入狱时,背后是通向自由的路,后来汤米入狱时则没有,预示着两人命运的不同。犯人们调戏新人的时候,镜头在牢门外拍摄瑞德,表明他是旁观者;镜头在牢门内拍狱友海华德,表明他是这件事的参与者,他直接影响了胖子的死亡。第二,在监狱呆了大半辈子的图书管理员老布出狱的时候,是迎向摄影机,面对观众,在观者看来完全可以理解为走入一个新监狱;瑞德出狱的时候则是背对摄影机,背对观众,预示着他将要真正走向自由。第三,安迪与典狱长,一正一反的正邪较量、黑白对比。典狱长一直让安迪为其私下敛财、钻法律空子,而这个秘密就藏在墙里面。同样是从墙里面往外拍,安迪和典狱长分享着这个秘密,而安迪的秘密在其越狱之后才被典狱长所知,这种不对称性注定了安迪会战胜典狱长赢得自由和尊严。

法国电影理论家梅茨曾把电影定义为“想象的能指”【1】,即电影不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子”(巴赞的观点),而是一面折射人的内心结构的镜子。在狱中命运多舛的安迪几次大手笔的动作:在车场顶楼从暴虐的赫德利手中生还,用帮他谋利换来狱友们喝啤酒的奖赏;翻修图书馆,大量筹集书本;为狱友上课,提高大家的知识水平应考。这些行为其实就是安迪在找回自我价值和平等的人权,强调人的意识的复萌。

三、声画结合:精神与回归

音响和画面的结合为叙事助益不少。瑞德的第一次出场在一声钝重的开门声之后,随之出现的是正襟危坐的五位监狱考核员,已经入狱20年的瑞德说到自己改过自新后被驳回出狱请求。钝重的开门声与考核员的正面镜头,象征着牢狱的森严与制度的不可侵犯,同样的关门声把瑞德的自由锁在了门外。安迪入狱时仰拍镜头,体现肖申克监狱的高大,给人一种压制感。

空镜头的第一次出现是拍摄黑暗的监狱里面,布鲁斯•卡温在《解读电影》里讲到空镜头常常表达叙述者的无奈心情【2】,这是绝佳的例子。伴随着瑞德的旁白“第一天入狱总会有人承受不住”,一种无奈感油然而生。同样表达无奈的空镜头,此时安迪刚刚被三姐妹凌辱,瑞德的旁白说“我很想告诉你安迪打赢了,或者三姐妹最终放过了他,但监狱不是童话”。

精神层面的自我救赎无疑成为救赎的实际意义,正是这种形而上的追求才构成安迪生存并且报复的诱因。村上说“我们的意识存在于我们的肉体之内,我们的肉体之外,有另一个世界,这一关系性常常给我们带来痛苦、迷惘、悲伤和分裂。”【3】这种痛苦、迷惘的精神状态在安迪这个外表光鲜的银行家身上也显露无疑。

四、画面用光:新生与希望

用光的考究对于电影内容的表达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肖申克的救赎》大半部分牢狱的镜头表达选用暗色调,这也是对主题的渲染。

片中的诺顿狱长说过“我是世界之光,跟随我即能找到光明。”但诺顿狱长在片中显然是个反派,而真正能带来光明的实则是安迪。影片运用的镜头叙事是,众狱友推翻图书馆老墙,白昼的光芒穿越黑暗,投身监狱新图书馆营建、为光明奔走的安迪才是光芒所在。

另一处画面色调的突转来自瑞德。从巴克斯顿归来的途中,蒲公英飞舞的画面呈现出影片之前鲜有的光亮,温暖人心又不失宏大,这实质是安迪光源的释放,自己得到了肉体和心灵的解放,也把这种希望带给了朋友。

吴贻弓曾说“电影的叙事本性不应该由个别的片段去直接完成,也不应该由组成电影的基本细胞——单镜头本身去直接完成。电影的叙事性应该体现为整体综合的结果,甚至应该是最后由观众自己去完成的。”【4】片尾瑞德找到了已经过上自由休闲生活的安迪,后面的内容就由得观众自己赋予,有了自由,就有了重获新生的源头。

习惯是一种麻本,将曾经的梦想化为幼稚的代词,让未来以可见的轨迹左右生活;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我们几乎看不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明显沟壑,因为它告诉我们,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也是希望,然后我们因电影而清醒,找到自己的路。

影片中的安迪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有一切高墙都关不住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

【1】[法]克里斯蒂安•麦茨著:《想象的能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美]布鲁斯•F•卡温:《电影简史》

【3】[日]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有感 篇12

一、对“救赎”(redemption)一词基督教意义的接纳与抵制

在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里,“救赎”(redemption)这个词其实只在小说的题目中出现,在小说正文里并无出现。但是,救赎却是这部小说当之无愧的主题。除了基督教意义上的救赎,作者更多地表达了他所认为的真正的救赎。

(一)接纳

《旧约·以赛亚书》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正如丁光训所说,罪恶和救赎是基督教的神学主题,也是其正统的标准。世人带着原罪作恶多端,上帝出于大爱,让儿子耶稣基督成为罪人的救赎者。凡信他的,上帝就认之为义,可得救赎,享受永福;凡不信他的,在上帝眼里就是不义的,不得救,只能被抛入地狱不灭之火中。[1]由此可见,能不能得到救赎完全取决于上帝。信上帝,才能得救。

书中接纳了救赎的基督教原义。在肖申克监狱,能不能得到救赎,取决于监狱里的“上帝”———诺顿。对大多数犯人来说,长期在诺顿的暴政统治下,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不再奢侈地追求什么救赎,甚至不知道如何救赎自己。老布鲁克的悲剧就是一个例子。“上帝”给了他救赎———他最终获得了假释,有机会安享晚年。但是,他在监狱里待了五十年,已经被制度化了。“他们把他训练得习惯了这个粪坑之后,又把他扔了出去”。[2]30经过六个月的折磨,他最终选择了自杀,用死亡来获得救赎。

(二)抵制

主人公安迪·杜佛尼不同,他渴望自由,相信救赎掌握在自己手中。事实上,除了最开始三年的折磨,安迪的狱中生活不可谓不好。他帮助狱卒解决税务问题,帮助典狱长管理各种不义之财,建立了新英格兰地区最好的监狱图书馆,“赢得了所有人的善意对待”。[2]31假如他一直这么“配合”,这么安分守己下去,也许可以通过假释获得自由。但是这样发展下去,这个故事就完全成了一个基督教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顺服上帝,顺服监狱里的“上帝”———典狱长,从而获得救赎。

安迪选择了逃狱,他用了27年来坚持自我救赎。他的自我救赎是对基督教传统意义的救赎的挑战。救赎不是靠上帝的怜悯,而是靠自己。

安迪的朋友雷德的故事也一样。他在肖申克监狱呆了近半辈子,最终获得了假释。刚出狱时,他完全不能适应。但他没有重蹈老布鲁克的悲剧,他想到了安迪,“一想到他花了那么大的工夫,多年来很有耐性地用个小石锤在水泥上敲敲打打,只是为了换取自由,我就不禁感到惭愧,于是便打消了那个念头”。[2]73他去了巴克斯登,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信和钱,决心踏上旅途。“我想惟有自由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兴奋,一个自由人步上漫长的旅程,奔向不确定的未来”。[2]76在这一刻,他也最终得到了自己的救赎,不是凭借上帝的恩赐,而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对自由的憧憬,以及安迪带给他的希望。

二、主人公安迪·杜佛尼对基督教的接纳与抵制

主人公安迪在经历和性格上与耶稣和传统美国式英雄享有很多共通点。很显然,作为一个美国作家,受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主人公的设置上难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这个角色也显露了对基督教的嘲讽。

(一)接纳

耶稣基督是基督教里的核心人物,是救世主,是神的转世。小说的主人公安迪在性格和经历上都和耶稣十分相像。他们都坚持梦想,用智慧和能力让大众信服;都曾受尽折磨,但仍不断拯救他人,最终自己也获得了重生。[3]

安迪和美国传统英雄也有很多相似点。

1620年9月,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来到北美大陆。[4]清教徒对美国社会影响巨大,“美国到处充满着抱守清教徒工作伦理观的人”。[5]他们的坚韧,对自由不懈追求,孜孜不倦的热忱和信仰,并且用荣耀神的态度来完成每一件事,构成了典型的美国英雄的形象。从杰斐逊到富兰克林,到美国电影小说里的各路英雄,如邦德、超人、蝙蝠侠,莫不如是。安迪其实也可归结为此类人物。

(二)抵制

但是安迪的存在不单是为了证明基督教的影响,更是为了表达对基督教的嘲讽。

安迪对《圣经》的熟识和他严谨的生活态度使得大部分人,甚至典狱长诺顿都以为他是个基督徒,但他不是。他为狱卒洗黑钱,为典狱长处理各种见不得人的赃款,提供各种敛财的建议。在和雷德的谈话中,他说他并不会为此良心不安,他是一个无辜的、被命运作弄的倒霉鬼,而不是传教士或大善人。“在超凡入圣与无恶不作之间还有第三种选择,这是所有成熟的成年人都会选择的一条路”,“因为他们需要讨好我,我是个廉价劳动力,这是我们之间的交易”。[2]33

和安迪相比,典狱长诺顿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是浸信会基督复临教会三十年的老教徒,有一个教会发的襟章。在他桌上有个小纪念盘,柚木上嵌的金字写着‘基督是我的救主’,墙上还挂了一幅他太太的刺绣作品,上面绣着‘主的审判就要来临’”。[2]35但是他实际上非常残酷和贪婪。小说中写道:“每次碰到这种人的时候,我建议你最好脸上保持笑容,用双手护住下体。”“在我所见过的高层人士中,诺顿是最下流的伪君子。”[2]36他甚至建立了一种“外役监”制度,让犯人做苦工以此敛财。“手持《圣经》、戴着三十年纪念襟章的虔诚教徒诺顿,在十六年的肖申克典狱长任内从桌底下收过不少厚厚的信封”。“诺顿一定非常同意清教徒的传统观念,只要检查每个人的银行账户,就知道谁是上帝最眷顾的子民”。[2]36

贪婪的诺顿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不信教的安迪在品德上却比诺顿更像一个教徒,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三、对圣书《圣经》的接纳与抵制

除了主题和人物形象,《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圣书,也反映了作者的接纳与抵制。

(一)接纳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人文科学的伟大文献和文学作品。它在体裁创新、人物塑造、叙事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都给予了后世作家、艺术家很多灵感,许多文学巨著,如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作品,俄国托尔斯泰的《复活》,其思想情感和精神观念,如:仁慈、宽恕、博爱等都主要来源于《圣经》。[6]《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也受到了它的影响。

小说在故事情节和结构上都有《圣经》故事的影子。

就故事情节来说,安迪的故事和《出埃及记》里摩西的故事十分相像。而这部小说的基本结构为:压迫—反抗—更多的压迫—最终反抗成功。这种故事结构同样取自于《圣经》故事。同样以摩西的故事为例。

安迪因谋杀罪蒙冤入狱而摩西杀了一个欺负他希伯来兄弟的埃及人,而被迫逃亡———“压迫”。安迪的生活因为帮助狱卒和典狱长而改变,而摩西留在米甸,娶了游牧民族首领的女儿为妻,并说服了法老,带着希伯来人离开埃及———“反抗”。安迪证明自己无罪的最后希望被诺顿打破,又陷入了绝境法老后悔放走希伯来人,派人追捕他们,希伯来人又累又饿,也开始攻击摩西———“更多的压迫”。安迪最终逃出,获得自由,而摩西带领希伯来人最终到了迦南———希望之乡———“反抗成功”。[7]

摩西的故事只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圣经》中,此类故事不胜枚举。不管参孙还是大卫都遭受过欺骗,落入过圈套,经过长时间的压迫和折磨,他们最终成功为自己复仇。

(二)抵制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也是西方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对于基督教徒来说,《圣经》更是有着无可取代的神圣意义。但是,这种公认的神圣意义也在小说中被打破。

安迪·杜佛尼始终随身携带一本《圣经》,一开始读者可能认为这是他迎合典狱长,向他表明自己是个虔诚的教徒,以此用来保全自己的方式。但是当他在某天早晨从狱中神秘失踪,一切才真相大白。原来他将逃狱用的小锤子藏在了挖空的《圣经》里。有谁会想到一个貌似基督教徒的人会选择《圣经》藏匿犯罪工具?《圣经》在这里毫无神圣可言。

而《圣经》对典狱长诺顿来说只不过是掩饰自己真实企图的工具。《圣经》为他给外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他自从成为这个快乐小家庭的大家长以后,最大的创新措施就是让每个新进犯人都拿到一本《圣经·新约》”。[2]35不仅自己读《圣经》,还鼓励犯人读《圣经》,并用《圣经》来教化犯人———“他每次训话都引用《圣经》”。[2]36谁会想到这样一个虔诚的教徒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呢?

通过以上对主题“救赎”,对主人公安迪·杜佛尼,对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分析,都可以看出《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小说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同时也对基督教保持嘲讽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督教在西方世界失去了地位。根据2003年的调查显示,92%的美国人承认他们相信上帝,超过85%的人受过浸礼,57%—65%的人认为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宗教问题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慧林.罪恶与救赎[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5:1.

[2]史蒂芬.金著.施寄青, 赵永芬, 齐若兰译.肖申克的救赎[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The Story of Jesus Christ[EB/OL].http://www.riverpower.org/Jesus_story.htm, 2011.

[4]余志远.英语国家概况 (2005版) 自考教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圣经和美国建国[EB/OL].http://www.cclw.net/gospel/explore/rgmysj/htm/chapter06.html, 2011.

[6]圣经[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7%B6%93, 2011.

上一篇:统计、审计空白简历表格下一篇:2010清明节活动方案总结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