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生活的人生感悟

2024-09-12

品读生活的人生感悟(精选10篇)

品读生活的人生感悟 篇1

宋朝宰相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给予了儒家这部经典非常高的评价。《论语》这部经典,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且它产生的影响使得中国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其中学问涉及之广,对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要影响。有人会说,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国力衰退,受到西方列强的欺辱,这些不都是中国文化没落的象征吗。我想说,自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明经世宗旨,续文化精神到现在,中国虽然经历了无数战争和内乱,分分和和,但是在有记载的五千年一直都是世界上文化、经济和政治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上强大了五千多年的国家,不过在近代没落了近百年,而且现在经济又飞速发展,迎头追赶欧美发达国家,这怎么能算是中国的没落呢。《论语》这部中国文化的经典,我们要重新审视,它包含了中国儒家深厚的智慧哲学,对社会各阶层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好的启迪,真正能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素养,快乐生活,奉献社会。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各种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感正在离我们远去。物质的欲望真正给人带来了心灵的安宁吗,金钱真的是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吗。孔子对他弟子颜回的描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赞美颜回的话,意思是说,颜回呀,真是圣贤的人,虽然一碗米饭,一点冷

水,住在简朴的陋巷子里,任何人都出于这种环境都会忧愁烦恼,但是他心里却十分快乐。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能达到这个修养是很难得。颜回是当时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那个时候,很多国家都争取他去做官,但是颜回认为自己学养不够,很努力的和孔子学习,把物质的欲望抛在脑后,心境恬淡依旧。颜回很穷,但是他淡于名利,心胸豁达,乐观生活。相比那些整日山珍海味,金玉满仓的豪富贵族来说,谁才是真正的富有呢。孔子对于贫穷和富贵还有比较系统辩证的看法,其中有子贡一段重要的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贫穷的时候不会向富贵的人谄媚,富贵的时候也不会骄傲自大,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贫穷时候不忘道德仁义,心存正直,富贵时候能够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讲究作人做事的道理,这个修养才更了不起。其实一个人贫穷也好,富贵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否有一颗平静的心,能够安于其位,并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应有的贡献,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人能够提高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一定对社会负责。

中国历史上大政治家,同时也是大诗人,也是哲学家,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文史不分,政哲不分,各种学问互相参杂。比如《春江花月夜》中“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不仅是一首诗诗,其中还说出了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论语》也是如此,其中有很多句读不仅记载了历史,而且还有哲学政治的观点在里面。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话是孔子赞美周朝文化的意思。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演变,其中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政治哲学的角度能看出孔子非常推崇周朝的文化,认为周朝的文化和礼制发展是集上古的大成,也是代表。隐含的内容当然包括对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体制的赞同。《论语》里面关于微言大义的内容还有很多,从《论语》里不仅仅能学习到关于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还能学习到关于国家政治哲学的思想。这也是宋宰相赵普给予《论语》极高评价的的原因吧。

品位《论语》,感悟生活。我希望把读书贯彻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读书中得到乐趣,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单位:

姓名:

品读生活的人生感悟 篇2

由此可知, 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 抓住了语言, 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这些“死”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部, 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 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

长期以来, 我们却常常只注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而忽略了作为创造性思维决定因素的直觉思维的价值, 用理性肢解了学生知觉的审美感悟, 使课文教学流于形式, 显得空洞无效。其实, 课文作品本身就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多义性, 这正是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地方。大到课文主旨, 小到一句话、一个字, 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作出多种解释, 而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方式;另一方面, 语言的直觉是十分奇妙的, 只要有了充足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 那么在读写实践中, 就不需要太多的理性分析。因此, 只有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 摆脱知识教学的束缚, 深入文本的内部, 抓住语言这个根本, 探求人物的心灵世界, 领略美的熏陶, 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 强化语言品悟训练, 语文课才有真正的“味”。

“品”是品味的意思, 是个性化阅读的审美感知过程。人作为阅读主体, 因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心理特点的不同, 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语言的感受度的差异, 才使语言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变得丰富多样。悟, 是一种审美体验方式, 也是一种完全独特的个体感受和直观体会, 就其思维指向或定势而言, “悟”体现为内向型自反思维;就其思维方式或方法而言, “悟”属于“情感体验型直觉思维”。 就其终极意义而言, “悟”是自我超越的形上思维。这是一种“既非刻意追求, 又非不追求;既非有意识, 又非无意识;既非溟灭思虑, 又非念念不忘;即所谓‘在不在中又常住’和无所谓‘住不住’中以获得‘忽然省悟’。”这一审美过程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 其实, 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是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因此, 学生可从以下三个层面体验语言的美。

一、认读酿情阶段

该阶段为泛读、感知阶段, 先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 以期进入作者的世界, 感知作者的情感、观点和态度。在教学中, 可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 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 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在教学中, 应让学生多读、熟读、诵读课文, 要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兴趣。通过反复朗读, 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逐步领略语言的表达技巧, “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朗读的方式因人、因材而异。常用的朗读方式有:默读和诵读, 范读和领读, 个人读和分组读, 齐声读和接力读等。议论文、说明文重默读, 要求快速理清文章脉络,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形式, 使范文的精彩之处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唤醒其内心潜在的情感;而诗、散文则重诵读, 熟读成诵,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 更增强了他们遣词造句、准确达意的能力。如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语言凝练形象、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适于运用朗读的方式去感知。倘能运用恰当的语调, 借助表情, 学生就能加深对作品内涵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进而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文言文教学, 就适当采用诵读方式去感知, 以消除学生的语言障碍和时代隔阂。在文本的感受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逐步与文本中蕴藏的情感拉近, 或悲或喜, 或轻松或沉重, 达到征于色, 发于声, 蓄势待发之势是语言品悟的第一层面的最佳状态。如教授《天净沙·秋思》, 经过反复诵读之后, 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本中隐藏的乡思愁怨, 教师可从学生读书的声调中触摸到, 进而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层面的品读, 让他们知道是哪些词语传达出这份愁怨的。

二、品读生情阶段

该阶段为精研沉思阶段, 先后反复诵读, 胸中块垒一触即发之时, 由单纯的语言表层进入语言的情感层面, 再由此深入文本的深层结构, 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 即感悟理解。品读就是对语言有所“发现”。就是说, 在文章当中, 看哪个语言运用得好, 要说明好在哪里, 为什么用得好, 蕴涵了哪些丰富的情感。在散文中要注重发现它的形象性、生动性、抒情性;在小说中, 要体会语言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对于说明文, 则重在分析其准确性;议论文则重在感受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哪个词用得好, 妙处何在?哪个句子写得好, 好在哪?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点拨, 让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品味课文的语言。如《鼎湖山听泉》一文, 第二段写作者进山见到泉后产生联想, 想到了爱女 “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悄悄跑近, 偎我腰间”的调皮之状。山泉与人, 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但是泉的踪影不可捉摸, 似乎与调皮的娇女有相通之处。通过品读感悟, 由爱女而爱泉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 加深了读者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沟通。

三、悟读书情阶段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也在妙悟”, 那么, 课文教学与“禅道”“诗道”也是相近的。在品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重建, 张扬个性, 即妙悟。学生的热情被激活, 兴趣被引发, 而艺术创造带来愉悦, 又会反过来推动学生去发掘、体味、整理这些“言外之意”。陶渊明的“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说的就是“悟”带来的喜悦。由“悟”而宣泄自我的情感, 以独特的视角成文去评价作者, 品评作品的得与失, 体味情感的熏陶, 感受人生的启示, 提升自我境界。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挖掘出作品真实的内蕴,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独特的体验。如讲解《孔乙己》一课时, 要求学生联系文本、艺术及自己的知识储备, 独立思考, 展开讨论, 进行合作式探究。然后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鲁迅的写作意图, 学生就能逐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领悟本文之“意”。在此种氛围中, 学生妙悟迭出, 且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日臻成熟的思想。同时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独特的评价:孔乙己是封建时代的一面镜子, 映出社会的冷暖, 现实社会中也有这样一些人, 那大概是另类的“孔乙己”。 由此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独特的体验, 续写文章的结局, 猜想孔乙己的命运, 或描写心中的孔乙己, 也可描画当代的“孔乙己”形象, 充分张扬个性, 抒写心中的情感。因此, 学生在感悟这些语言之后, 就能大胆地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 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写出来, 从而在品悟语言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

参考文献

联系生活 品读感悟 揭开秘密 篇3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练习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夏天?让学生谈喜欢的理由,不喜欢的原因。引出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感受雷暴的可怕。

2.揭示课题,板书:天火之谜

3.读题,质疑:“天火”是什么东西?“天火之谜”是个怎样的谜?谁来解开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

【教学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谈夏天,谈雷暴,拨动了学生平常生活之弦,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激起学生探究“天火”奥秘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路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想想生字词的意思。

3.检查初读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解决字音难点。如:“劈”和“毙”声母“P”和“b”的区别;“暴”和“簸”韵母发音的不同;“钥匙”的“匙”念轻声。相机提醒学生“系”在这读“xì”,当作“拴、绑”讲。

(2)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读顺课文。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课后已分好的段落,在文中用记号标出各段起止,并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教学意图:重视生字读音,扫清字音障碍,是为读通读顺课文奠定基础;说说课文写什么,既能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又能检测学生初读效果;想想划分段落的理由,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三)联系生活,品读感悟,揭开秘密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生答,板书: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

(2)指名读这段话,读出古时候人们对雷暴的畏惧心理。

(3)小组讨论:可以选用段落中的哪些语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提示学生必须选用能概括这一段主要内容的课文语句。让学生在充分读书讨论的基础上发表意见。

(4)小组汇报段意,指名说说选用这句话作为段意的理由。

【教学意图:了解雷暴的可怕,为下文的揭秘埋下伏笔;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是学生初次接触,传授概括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选择,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轻声读第2、3自然段,思考:雷暴到底是什么?富兰克林是怎么认为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知识链接:a、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让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而另一物体就得到一些电,而物体与其他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b、放电就是使带电的物体不带电。c、带电云层之间或带电云层和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闪电的放电电流可以高达几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这就是雷击。)

A、生活中你们遇到过静电放电现象吗?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谈谈。如,用塑料自动笔或塑料直尺与头发摩擦,可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晚上脱毛衣时,有时会听到“噼啪”声,熄了灯,还能看到一闪一闪的蓝色火花。

B、富兰克林认为雷暴就是放电现象有依据吗?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第一句,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并抓住关键词“早就”、“大胆地推测”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C、现在“不足为奇”的推论,为什么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联系语境理解“不足为奇”的意思,用“不足为奇”说句话。在文中找出“难以置信“的原因,读一读相关语句,感受当时人们的愚昧与迷信。

D、结合上下文想象人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又是怎样应对他们的?生读书汇报后。板书:风筝实验揭开秘密

E、有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插图,自主思考:“风筝实验”的风筝与平时大家放的风筝有何不同?

A、交流风筝不同之处,在插图相应位置标出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板书),读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体会“拴”、“结”、“系”用词的准确。天气也不一样,夏天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板书)

B、结合课文和插图,谈风筝组件的用途:细铁丝吸收天电、麻绳导电、铜钥匙接收天电、丝带防止触电。

C、麻绳上的纤维为什么会“怒发冲冠”呢?(带电)联系生活体验,师生讨论交流,如,在干燥时节,早晨起来用梳子梳头,头发会竖起来,这也是带电的信号。

D、自由读课文,结合插图感受“风筝实验”的过程。相机体会“‘啪’的一声……手臂一阵发麻……欣喜若狂地喊道……”等语句,感受实验的危险性和富兰克林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揭开“天火”秘密的心情。结合上下文理解“欣喜若狂”的意思,联系实际用“欣喜若狂”说句话。

E、同桌相互说一说“风筝实验”的过程。

F、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A、指名读。

B、你从“风筝实验”中明白了什么?那些取笑过富兰克林的人现在会怎么说?

C、齐读第5自然段。

(4)运用归纳第一段的方法,归纳第二段段意。

【教学意图:静电放电及物体导电现象,涉及电子学、物理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很抽象。提供知识链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谈起,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既延伸了知识面,又了解了两者的相似之处,为感悟课文语言搭建平台;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利用插图感受实验过程,形象、直观;重点语句的品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本段。

(2)体会第1自然段与本段首尾呼应的写法特点。

(3)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板书:发明避雷针)

(四)熟读课文,依据板书,复述课文

1.熟读全文。

2.对照板书,分段复述。

3.连段成篇复述。

【教学意图:读是述的基础,熟读课文是为了更好的复述,凭借板书复述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复述由段到篇,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丰富积累

1.钢笔描红课后10个生字,并临写。

2.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4.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认识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品读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4

人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他和弟子所著《论语》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可以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今天甚至还要大于苏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广,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几乎涵盖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场合,你的困扰,你的疑惑,总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时候里面的一些话会显得有些过时,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学习的理解,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学习快慢好坏的差距。但是我从中也体会到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道理,人应该做自己感到快乐,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你乐于做一件事情,你才会可以专心、深入的去做,最后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础上,更应该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不枉人生一世。

《论语》也对我的专业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守则,绝不可以不懂装懂,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重要的是,将来进入医院,这会害了病人。一个不严谨,不懂装懂的医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医学也是一门不断进步的学科,而且进步的速度正不断加快。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好的医生,就要不断学习,永远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做到学而不厌。不断丰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并且适时实践总结。我想,这样的医生,才不会落伍。这次疫情,成千上万的人民深受其苦,国家真正处于危难之际,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不少牺牲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第一线的战士就是医生!是他们,不顾前方艰险,毅然决然的冲在抗疫第一线,哪怕有去无回。这些医生,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楷模!

品读《论语》 感悟人生 篇5

感悟人生

摘 要:生命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的教育包含很多的内容。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笔者利用教授《论语》,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儒家学说的精髓,让学生更好地去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论语 生命 人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49-01

生命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并为其创设生动活泼且丰富的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也是素质教育的深入。鲁迅先生曾说过 “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审视课堂教学:它不只是为学生成长做的付出,同时也是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我们应致力于一种合作型师生关系,主张师生地位、人格平等,要求教师热爱、尊重每个学生,同时在人生观教育中凸显生命观教育,因此本人利用教授《论语》,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儒家学说的精髓,让学生更好地去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珍爱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准则,在生活中应该要学习仁者爱人

人活在这个世上,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对待万物,在儒家经典中用“天地之性,人为贵”来表达生命至上的情怀。而儒家中贵人重生的根源应该是从孝道开始,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奉养父母的准则,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者,而且也是终身的教育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道之始,“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明不仅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爱自己同时也要爱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境界。而儒家这种贵生重人的思想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善待自己,有的时候我们活着就是为自己的亲人而活,因为此时的你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更多是同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自己身陷绝境的时候,找一个理由让自己活下去是非常必要的。不要因为生活中的困难境遇而轻易放弃生存权,至于古人的舍生取义,“生死事小,名节事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值得我们去辩证地看待。因为顽强的活着,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亲人的负责。当然,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珍爱别人的生命。在生命价值的天平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尤其是在大自然界遭到严重破坏的大背景下,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正在走向灭绝,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天下其他生灵的生命。所以说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从而成就一个大我是生命教育的一大课题。

二、生命的珍爱也体现在儒家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上

人生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斥了生老病苦,当然也蕴含着喜怒哀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面对各种境遇时,如何能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呢?儒家提倡“孔颜乐处”,十分强调在贫困中笑对人生,即“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孔圣人用他自身的事例解说了这一点,他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身心的健康要求很严格,主要体现在快乐的生命观上,不管处境多么的艰难,他依然能保持乐而忘忧的境界和豁达的处世态度,他自己是过着:“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的生活,而对于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的生活加以力赞,这种精神是种达观的情怀,不仅透露出安贫乐道的忍耐力,同时更是对一般精神的超越。可以说孔子及弟子颜回对贫困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因为他们能在不堪的困苦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也说明了安贫是成就大业之前必须要经受的考验。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只有在逆境中奋发向上才会使个人的价值得以提升,也只有乐天知命,才能经得起物质享受的诱惑,能做到富不骄,贫不馁,用知识去充实自己的大脑,用挫折去武装自己的意志,这也是对珍爱生命的诠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成为人生成功的道路上动力,必须不怕各种折磨和屈辱,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不会半途而废,才能使正确的人生目的有可能变成现实。“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人类历史中的杰出人物没有不经历挫折,没有挫折就没有人生,大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走来,最终成就一翻伟业。

三、用儒家思想精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一般会尽力满足孩子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但对他们的精神成长缺乏关怀,很多学生甚至以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爱。当这些学生怀抱着一颗无责任感的心踏上社会时,社会回报给他的往往是世态炎凉的境遇,于是他们就会感觉到整个社会充满悲凉、缺乏同情。加上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越小,心灵交流的距离却越大,升学、就业等压力无法释放,就容易让他们陷入焦虑、绝望的境地,这样他们就会产生逃避的心理,选择死,放弃生,因此生命教育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让他们正确对待生死问题,不仅是对亲人充分体现关爱,对别人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体现这种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只有教给孩子从小关爱父母、感恩父母,并勇于为父母承担义务,走上社会以后,才会将这种人间的大爱推己及人,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与人为善,正确与人相处和沟通。

生命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儒家经典中是以义为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这些价值观都超越了生死,认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君子,应把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真正的“仁”就是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历史上有无数英雄儿女为了追求真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后世的楷模。所以在用儒学经典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让学生珍惜现有的生命,增强学生对生命质量追求的意识,提升生命的价值,对生死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具有崇高的人格,他才能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关于品读人生的优秀作文 篇6

回首过去,只有那些非凡的,独具匠心的人生,才能使我们生许多的感慨。比如:李清照后半生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怨,使我们不禁潸然泪下;岳飞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忠报国的气概,使我们钦佩不已;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朴实悠闲,让我们又生出许多的向往……

人生就像是一杯酒,酸甜苦辣全都有。人生像是一杯清香的茶,散发芳香,谁解其中味?人生像是一曲动人的歌,忘乎所以,谁抚动琴弦?

人生,本来就似流星划过天空,容不得谁不珍惜,但在珍惜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拼搏。虽说拼搏的过程中会有失败,但我们要不怕输,关键是面临中考的我们:此时不搏何时搏?只有在人生的旅途上洒下滴滴汗珠,留下我们拼搏时汗涔涔的身影,印证我们坚韧不拔的脚印,才不枉此生在世间走一回。

品读张恨水观百味人生 篇7

关键词:张恨水,恨味,爱味,墨味,趣味

张恨水是一位耐人寻味的现代作家, 他写出三千多万言, 却一直说“写小说”是自己的业余, 这正是张恨水现象中的“味”点之一。他视小说为“小道”, 言其“卑之无甚高论”, 自比“草间秋虫自鸣自以”。在那风起云涌的动荡岁月, 以这种平和甚至恭谦的姿态, 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坚持自己的风格, 写出了“文学与文化的金字塔”, 被学界誉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大师”“爱国文化名人”, 不能不叫人肃然起敬。看完张恨水作品、小说全集, 我不禁陷入深思, 他的一生悲喜交集、爱恨成痴, 何惧面前功过事。他关注主流、尊重主流, 但不盲目地“逐流”;他从善如流, 精进不已, 践行“拿来主义”。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一生漂泊摆渡之人的才情, 读懂这位大文豪的“恨”“爱”“墨”“趣”味。

一读张恨水一生, 品“恨”味

司马迁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溯往及今, 中国历代大思想家大文学家, 莫不先“困厄”而后“走运”, 张恨水亦不例外。对于志者而言, 饮“恨”, 正是另一种风味的人生营养剂。

世事艰辛多磨难, 在人生关节点, 总会有某一偶然事件的突发, 往往会改变特定关系人的未来人生走向。1912年他17岁时, 做着出国留学的好梦, 他的父亲猝然离世, 全家的顶梁柱塌了, 仿佛上帝折断了天使的翅膀, 不识愁滋味的张恨水, 便开始饱尝梦想破灭的人生“恨”味了。1913年他18岁时, 按照潜山风俗他已经到了适婚年龄, 母亲为她介绍了一门亲事, 但不是他崇尚的爱情, 婚夜逃婚, 本是人生吉庆事, 而他却面临着“逃而不脱”之苦, “婚而无爱”之恨。1932年5月的一天, 刚满两岁的二女儿生病夭折, 20天后大女儿因被感染也死去了。两爱女的相继离去, 猝然阴阳两隔, 怎不黯然销魂也。1946年, 张恨水用自己的著作所得, 在北平北沟沿买下了一幢大宅子, 使得全家人在抗战胜利后得以团聚。他与大中银行经理王锡恒是好朋友, 把钱存给好友银行, 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王锡恒竟然卷走张恨水存的黄金, 逃到台湾, 全家陷入从未有过的窘迫。1949年他不幸中风, 在他逐渐康复时, “屋漏偏逢连阴雨”, 妻子周南查出患有癌症, 1959年10月14日, 周南永远告别了丈夫和孩子, 之后, 张恨水写了近百首悼亡诗, 如泣如诉、情真意切, 把最后的生命绝唱全部献给了周南。纵观张恨水一生, 曾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非常时代。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既造就了张恨水, 同时又限制了张恨水。他生逢时艰, 有着壮志未酬的遗憾与隐痛。岁月匆匆, 一生碌碌, 1967年正月初七, 他永远地走了。

二读张恨水情感, 品“爱”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引导着张恨水要铸造一个千年不朽的事业, 成为“空手入世界的完人”。于是, 张恨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甘做“徽骆驼”“老黄牛”“推磨的驴”, 在笔耕不辍、默默修炼着的同时, 己爱与他爱, 情爱与友爱、家庭之爱与事业之爱、“小我”之爱与“大我”之爱交集一身, “爱”味温馨而浓烈。我坚信, 好人走过的地方, 身后一定开满爱的鲜花。

1902年张恨水有一个两小无猜的同桌秋凤, 两人感情很好, 可是后来随着父亲去南昌求学7年, 7年后, 秋凤已经嫁做人妇。徐文淑是张恨水第一任妻子, 她温柔贤淑, 但是没有文化, 与张恨水很难有心灵的沟通。1924年秋高气爽的日子, 他认识了胡秋霞, 也就是他的第二位妻子, 胡秋霞心地善良、性格直爽、办事果断, 对张恨水情深意重。1931年, 认识周淑云, 也就是他的第三位妻子, 周淑云与张恨水相知相爱、风雨兼程, 她走进张恨水的理想王国, 激发张恨水的创作, 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实现新的超越。

在张恨水记忆中, 母亲和蔼可亲, 循循善诱, 关怀备至, 他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 他以爱国与爱家的实际行动, 远离家乡, 在抗战时期, 靠一支笔, 坚持抗战, 践行着自己对母亲的承诺:“我一定会争气, 一定会听您的话, 为您尽孝……”在父亲去世后, 张恨水作为兄长, 他用一支笔养活了一大家人, 帮助兄弟姐妹一个个成家立业。在对待孩子方面, 同时他是一个儿女心重的父亲, 除了生活上的关心外,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子女的读书、学习、工作方面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及相当民主的管理方式上, 最终儿女成才, 舐犊之情, 寓爱与教, 令人佩服。普希金曾说:“不论是多情诗句, 漂亮的文章, 还是闲暇的欢乐, 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一帮挚友, 就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张东野, 文武兼备, 一直与张恨水关系亲密, 在张恨水人生落魄时给予物质和精神的鼓励。郝耕仁是他的另一位贵人, 介绍张恨水担任总编辑工作, 使他结束流浪人生, 张恨水说:“没有郝耕仁, 就没有我张恨水。”他对自己的一生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把主宰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面对诸多诱惑, 做到了善“舍”, 善“舍”, 才能善“得”。

三读张恨水小说, 品“墨”味

打开文学史, 不少作家的成名作就是代表作。张恨水则不然, 每个不同时期他都有各不相同的代表作。“小说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他的人生经历给了他创作的材料, 他的才华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张恨水的“墨”味独特而浓郁, 让我们来“管中窥豹”吧。

成名作《春明外史》, 通过主人公杨杏园的故事, 以单线串珠的形式, 展示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的京都风物图, 小说场景众多, 人物五百余人, 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杨杏园的悲情社会环境, 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社会堕落与丑恶。现代“红楼”《金粉世家》为张恨水带来了更高的荣誉, 赢得了更深远的影响, 成为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总理金铨封建大家族为背景, 以金铨之子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由恋爱、结婚到反目、离异的婚姻为主线, 揭露了封建官僚及其妻妾子女空虚、堕落的精神世界和没落腐朽的生活, 为豪门贵族描写了一部活生生的兴衰史。他巧借“六朝金粉”的典故展示了豪门之家盛衰兴亡的历史走向。因此, 《金粉世家》堪称社会言情小说的典范, 被誉为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

1930年《啼笑因缘》发表, 这篇长篇小说集言情、谴责、武侠与一体, 很快风靡上海, 成了最畅销的小说, 并掀起了《啼笑因缘》热。这部小说以青年学生樊家树的一段人生经历为轴线, 展开他与侠女秀姑、鼓书艺人沈凤喜以及与沈凤喜长得一模一样的富家小姐何丽娜的一段多角恋爱故事, 揭露了军阀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 也表现了下层人民的善良纯真、侠肝义胆以及他们自身的弱点。小人物身上寓意大道理。张恨水的知名度随着这部传奇之作达到了巅峰。《八十一梦》是张恨水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作品的触点在于作者对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乌烟瘴气”的政治环境的厌恶。作者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集团, 表现出极高的斗争精神;批判国人缺乏自尊自强的品格, 崇尚空谈, 游手好闲的劣根性。种种迹象表明作者强烈的正义感和可贵的批判精神, 不愧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奇书”。总之, 他的小说与散文非常多, 从中可以深刻体会到他内心深处的咏唱。

四读张恨水兴趣, 品“趣”味

梁启超将人生趣事归之为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类。唯“无所为而为”, 方得真正的趣味。红尘漫漫, 拥有健康的爱好和雅趣, 人生才会丰润、才会多姿多彩。张恨水的人生“趣”味, 浸润着张恨水悲喜交集的审美体验。

张恨水酷爱养花, 他的散文集《山窗小品》中的《野花插瓶》《蒲公英》《杜鹃花》《小紫菊》等都是以花为题材的佳作, 可见他对花的喜爱。不知从何时起, 他爱上了西皮二黄, 常常手操京胡, 自拉自唱、自娱自乐。1931年与三夫人周南结合后, 更是夫唱妇和, 志同道合。人们隔三岔五听不到他们的音乐, 就会主动上门请他们夫妇来一段“妇唱夫琴”。张恨水曾买了不少帖子和书论画论, 并找朋友中的画家、书法家进行教习, 渐渐地他的画技见长。可是他的作品从不装裱, 也不轻易送人, 发现墙上有破洞处, 就案取材将习作向洞上一贴, 乐以“补壁”。

此外, 张恨水笔耕之余, 也常常逛逛古董店、书店、花市, 随缘收藏一些东西。譬如古董, 他不求真, 就是图个乐。再譬如收藏旧书, 张恨水有“大书箱”的绰号, 这绰号有两层含义:一指他读书多, 一指他藏书多。他的藏书五花八门, 种类繁多, 有中外小说、笔记杂闻、各种字典。他也喜欢饮茶, 他饮茶能进入“品”的境界。他说“我喝茶那是出了名的, 而我喝茶, 又是明清小品式的, 喜欢冲淡。”冲淡即崇尚自然平和, 在清清淡淡中感受到茶的那种流动纯真的本味。为增添家庭欢乐, 张恨水常常在读书创作之余与周南下下跳棋。北平的冬天, 大雪纷飞, 两人坐在炉前, 开心对弈。被誉为“一代书痴”的张恨水, 一生与书结缘。藏书、读书、写书是他的人生瑰丽的风景。他从书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趣味。可以说读书正如写书一样, 两者已成为张恨水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构件, 成为他与世界交流的一种优美的姿态, 一种实现自我的表达方式。张恨水的人生一直在不停地进步与学习, 他坚持学习英语, 独立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一时传为美谈。

参考文献

[1]石楠.张恨水[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5

[2]张纪.我所知道的张恨水[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07

[3]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品读中感悟语言的精神魅力 篇8

不过正式上课时,没想到我课前的担心成了多余,我低估了孩子们,因为他们也爱上了青海高原这株柳,稍加点拨,他们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品读感悟文字时,我让学生默读静思写写批注,交流时学生的发言让我惊喜连连。有学生说从“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看出这棵柳树很刚强,一般人都说柔柳,可是这棵柳树没有一丝柔弱之态,他反而像一个坚强的男子汉。话音刚落即有人举手站起,“这棵柳树让我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他们都有旺盛的生命力,蓬蓬勃勃。也让我想到了小草和大树里的勃朗特三姐妹,他们和柳树一样具有顽强的毅力。”这时更多的手举起,“我从‘绿得苍郁,绿得深沉中看出这棵柳树的‘绿不是那种鲜绿、嫩绿,反而是‘绿得深沉,平常地方的柳树生长在水边,环境很好,所以显得娇嫩,但是好像也没什么内涵,而这棵柳树就好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经历了风风雨雨,所以他绿得深沉,绿色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味。”说得真好,发言的精彩程度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思考并有了深度。还有学生站起来说:“文中说这株柳树生长在高寒和缺水的高原上,可是这棵柳树却活了下来,而且长得非常粗壮、高大,它一次次与高原的风雪抗争的情景,把自己的根拼命往下伸,往下伸,去寻找水源,保全生命,他就像在岩缝中生长的小草,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放弃。从他的生长中我还想到了霍金,这棵柳树和霍金一样,也是一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强者。”智慧点燃智慧,思维激发思维,孩子们浮想联翩,有学生说 :“我想到了司马迁,他忍辱负重写成了《史记》,还有谈迁,他也是凭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重写了《国榷》。”“还有我们前一课学到的《安塞腰鼓》中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后生们,他们虽然生活的环境艰苦,但是他们从没有放弃追求的脚步,放弃希望,他们表演的安塞腰鼓让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惊人的能量。”课堂上学生们思如泉涌,一边品读文字,一边发表见解,个个精神振奋,这样的鲜活的课堂,也令我激情澎湃,不时地巧妙点拨,那些后进的学生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跃跃欲试想一吐为快。此刻的课堂上思绪飞扬,学生真正把书读活了,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已经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为了检测上课的效果,课后布置了写话作业(三选一):“1.我要做这样的一株柳——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2.我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自述的口吻介绍柳树的成长过程。);3.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一封信。”第二天改完学生们的作业,我深有感触,一篇好的文章好比是一座宝藏,我们除了能从中领略到作者语言的魅力,更能从中挖掘出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学生A写道:正如古人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正是逆境,造就了柳树的不平凡!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一种精神,坚持与韧劲!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轻言放弃,要抓住每一丝希望。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哲理!

学生B读后感言中这样说:这颗柳树是从“生命的谷底”出发的,但它却不向命运低头,以自己的力量长成了合抱粗的大树,其精神真了不起呀!我也要做这样的一株柳,我要学习这样的坚忍不拔、在逆境中求生的精神。

学生C联系实际写道:年幼时,当我独自一人站在这片土地上时,我觉得一切都十分不和谐,世界黯然无光,铁铸一样的青山与黑黝黝的土地十分刺眼,我想摆脱,摆脱这艰难、乏味的生活。而今,我习惯并爱上了这片土地,他与我一起长大,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每天都享受着彼此依偎的美好感觉。没错,我是一株柳树,一株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在青海高原上努力生长、最终变成一方壮丽风景的柳树。

读着孩子们鲜活生动发自肺腑的文字,我再次被打动。孩子们不仅爱上了青海高原这株柳,也读懂了作者陈忠实的心声,这节课达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完美境界!

品读经典感悟 篇9

经典。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经岁月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最终传承下来的最具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或作品。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文化的精品、文明的精髓,体现着普世的价值、道德的追求和写作技艺的极致,已成为人类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面对经典,她让人赞叹,令人顶礼膜拜;品读经典,她让人深思,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犹记得,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之中,《西游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惩恶扬善的故事筑起了无数少年人天真浪漫之梦;《三国演义》纵横沙场、金戈铁马的英雄篇章激荡着多少人心中的热血;《水浒传》梁山好汉义薄云天、血性儿女的生死传奇也勾起了我们对自由和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在当今社会,经典的力量正在被漠视,网络文字消费已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人们日渐习惯于在电脑上、手机上翻看网络小说,在路边的杂志摊上浏览各种诡异志怪故事,而图书馆中一部部经典作品渐渐蒙上了越来越厚的灰尘。人们淡忘了,学术大师们无不仰仗博览群书的深厚底蕴,民族的强大无不扎根于文化的繁盛。我们已经不太习惯从佶屈聱牙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了。

前不久,著名法学家梁彗星教授卖掉了北京的房产,斥资数百万元在老家建了一座图书馆,希望家乡人民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图书馆建成开馆后却常常无人问津,有时一整天也没有一个读者。这样的结果让梁教授不解和寒心。在梁教授看来,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经典书籍不断蒙尘,实在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梁教授卖房兴建图书馆试图弥补家乡与时代的文化鸿沟,好像是以堂吉珂德式的理想主义来挽救一个时代的阅读危机。这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他虽败犹荣;梁教授此举说明世间文人的执著还在,文化复兴的希望尚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也许有一天梁教授的图书馆会人来人往,日渐红火,书声书香会在古镇飘浮,经典之作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古镇人的血脉之中。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贫瘠的精神沙漠正在覆盖心灵;这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典作品的光芒正积蓄着力量。

品读词句 感悟真情 篇10

——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乾安县第一小学 周 波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首尾呼应及引用的写作方法。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抓住主线。

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生谈收获)是啊,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品读思母之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2、学生汇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1)“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作者寝食不安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情景呢?

(2)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为什么母亲的离去使作者抱终天之恨。(3)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的痛苦可谓刻骨铭心,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季先生的心声又何尝不是这样,让我们再读这段文字,体会季先生的心。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看到她什么样的神情?

(2)你从她的神情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所以季先生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3)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1)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后讨论解决。(2)作者在泪光中幻出了母亲什么样的面影?

(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在老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言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读思国之情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了祖国来到哥廷根,地域的距离割舍不了心中的怀念,相反还增添了什么?让我们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心中的思念,边读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1.学生汇报,抓住季老的几段日记。2.说说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想象说话: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想象说话: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抓住“织”和“糊”两个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6)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见到了祖**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五、领悟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你觉得好在哪?另外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还有哪些不同呢?这种引用说明的写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小结: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亲,在先生心中都是如此重要,虽然身份不同,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课题——《怀念母亲》。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上一篇:东南大学建筑史笔记下一篇:植树节实践心得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