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总结(2014最新)

2024-06-2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总结(2014最新)(精选9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总结(2014最新) 篇1

第一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知识点

一、“求数A比数B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分解题目:已知条件:数A、数B;求:两数差的百分数

解题方法:(大数-小数)÷单位“1”

例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解:(实际造林-原计划造林)÷原计划造林

(20-16)÷16=25%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

例2: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解:(实际造林-原计划造林)÷实际造林

(20-16)÷20=20%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少20%。

知识点

二、“数A比数B多(少)百分之几,求数A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分解题目:已知条件:数B、两数和(差)的百分数求:数A(非单位“1”)

解题方法:数B×(1+百分数)——两数和的方法数B×(1-百分数)——两数差的方法

例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实际造林多少公顷?

解析:从题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中,可以看出“数A”是“实际造林”,“数B”是“原计划造林”,“两数

和的百分数”是“25%”。根据公式可以得到:

数B×(1+百分数)

16×(1+25%)=20(公顷)答:实际造林20公顷。

例2:东山村去年实际造林20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20%,原计划造林多少公顷?

解析:从题目“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20%”中,可以看出“数A”是“原计划造林”,“数B”是“实际造林”,“两数

差的百分数”是“20%”。根据公式可以得到:

数B×(1-百分数)

20×(1-20%)=16(公顷)答:原计划造林16公顷。

知识点

三、“数A比数B多(少)百分之几,求数B是多少?”

分解题目:已知条件:数A、两数和(差)的百分数求:数B(单位“1”)

解题方法:数A÷(1+百分数)——两数和的方法数A÷(1-百分数)——两数差的方法

例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比实际造林少20%,实际造林多少公顷?

解析:从题目“比实际造林多25%”中,可以看出“数A”是“原计划造林”,在“比”之前省略了,“数B”是“实际造林”,“两数差的百分数”是“20%”。根据公式可以得到:

一个数÷(1-百分数)

16÷(1-20%)=20(公顷)答:实际造林20公顷。

例2:东山村去年实际造林20公顷,比原计划多25%,原计划造林多少公顷?

解析:从题目“比原计划多25%”中,可以看出“数A”是“实际造林”,在“比”之前省略了,“数B”是“原计划造林”,“两数和的百分数”是“25%”。根据公式可以得到:

一个数÷(1+百分数)

20÷(1+25%)=16(公顷)答:原计划造林16公顷。

知识点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分解题目: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解题方法: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

例1: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解:收入额×税率=应纳税额

60×5% =3(万元)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知识点五:利息的计算方法

名词解释:①本金:存入银行的钱。

②利息(应得利息):取款时银行除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

③利率: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④利息税:利息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一般是利息税率的5%。

⑤纯利息/实得利息:扣除利息税后的利息。

解题方法:①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②纯利息=利息×(1-5%)=本金×利率×时间×95% 或者=利息-利息税

例1:2007年8月20日,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是3.87%。李爷爷把50000元存入银行,一年以后按5%缴纳利息税,应缴纳利息税多少元?

解析:本题求利息税。题目中已知利息税率5%,还告诉了本金、年利率和存款时间,所以根据公式:

应缴纳利息税=利息×利息税率=本金×年利率×存款时间×利息税率

50000×3.87%×1×5%=96.75元

答:应缴纳利息税96.75元。

知识点六:折扣(成数)计算方法

名词解释:①折扣:商店经常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通常称为打折出售,简称为折扣。

②折扣与百分数的关系:打几折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或说降价了(1-百分之几)出售。

③标价:商品摆放柜台出售的价格,包括成本和利润两部分。

④售价:商品的成交价格。售价经常等于或小于标价。

⑤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十分之几的数。通常用在工农生产中表示生产的增长状况。几成就是十分

之几。“二成”就是十分之二,就是百分之二十。

⑥利润率:利润占成本的百分率。

解题方法:①售价(现价)=标价(原价)×折扣折扣=售价(现价)÷标价(原价)

标价(原价)=售价(现价)÷折扣

②利润率=利润÷成本

例1:一本书原价是30元,现在明明少花9元买到这本书,现在这本书打几折销售?

解析:本题求折扣,就要知道现价和原价。原价是30元,现价是30-9=21元。根据公式:

折扣=现价÷原价

21÷30=70%=七折答:现在这本书打七折销售。

知识点七: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步骤:①审题:1,读懂题;2,列出等量关系式

②设未知数,列方程

③解方程,检验并写答。

解题方法:本单元的应用题一般设单位“1”为未知数。

例1:一个机械加工厂,十月份生产零件2000个,比原计划多生产25%,多生产多少个零件?

解析:本题中的单位“1”是原计划生产的零件,所以十月份生产零件比原计划多25%x个。

等量关系:原计划生产的零件+比原计划多生产的零件=十月份生产的零件

设:原计划生产零件x个。

X+25%X=2000

X=1600

1600×25%=400个答:多生产400个零件。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知识点一:圆柱、圆锥的认识

相关概念:①圆柱由一个上底面、一个下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上下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②圆柱的高: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相等。

③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④圆柱的高:圆锥的定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

知识点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是正方形。

①假如是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长a,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C,宽b就是圆柱的高h。

长方形的面积S=a×b=C×h=2πr×h=2πrh,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②假如是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a既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C,也等于圆柱的高h,也就是说底面周长和

高相等。

正方形的面积S=a×a=C×h=2πr×h=2πrh,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公式=Ch或者=2πrh或者=πdh

知识点三: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组成,计算方法是S表=S侧+2S底,因为S侧=Ch,S底=πr2,所以S表=Ch+2πr2

=2πrh+2πr2

用乘法分配率得圆柱的表面积公式=2π(rh+r2)

例1: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高是12.56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做一个这样的罐头盒需要多少铁皮? 解析:本题中罐头盒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等于12.56厘米,可以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把r先求出,最后再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解:12.56÷3.14÷2=2厘米

2×π×(2×12.56+22)=182.8736平方厘米答:做一个这样的罐头盒需要182.8736平方厘米铁皮。

知识点四: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长方体=S底×h,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圆柱= S底×h,长方体的底面积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柱的底面积是圆。

相关公式:①已知半径和高,V圆柱=πr2h

②已知直径和高,V圆柱=π(d÷2)2h

③已知周长和高,V圆柱=π(C÷2π)2h

难点解析: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n份,切开后平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得到的结论: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长方体的两条长的和;

圆柱的半径等于长方体的宽;

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

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的体积;

★圆柱的侧面=长方体的前、后两个面积的和(长×高);圆柱的上、下底面和等于长方体的上、下底面和(长×宽),所以圆柱的表面积比长方体的表面积少左右两个侧面(宽×高)。

知识点五: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根据书本上的实验可以得到结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体积

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为V圆柱=3V圆锥或者V圆锥=1/3V圆柱。

相关公式:只需要在圆柱的相关公式前面乘以三分之一。

①已知半径和高,V圆锥=1/3πr2h

②已知直径和高,V圆锥=1/3π(d÷2)2h

③已知周长和高,V圆锥=1/3π(C÷2π)2h

重点解析:在一个圆柱里面挖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和剩余部分的体积比是1:2。

例1:工地上的沙堆成近似的圆锥形,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沙子约重1.7吨,这堆沙子共重多少吨?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以用公式V圆锥=1/3π(C÷2π)2h

21/3×3.14×(12.56÷2÷3.14)×1.5=6.28立方米

6.28×1.7=10.676吨答:这堆沙子共重10.676吨。

知识点七:圆柱和圆锥的横截面

理解掌握:★圆柱横截面的分割方法:

① 按底面的直径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如果横截面是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直

径和高相等。

② 按平行于底面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圆。

圆锥横截面的分割方法:

① 按圆锥的高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② 按平行于底面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圆。

第三单元比例

知识点一:图像的放大和缩小

理解掌握:把图形按1:n的比缩小,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1/n;

把图形按n:1的比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n倍。

知识点二:比例的意义

理解掌握:

1、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任何一个比例都是由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组成。

2、比和比例的区别:(1)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

(2)比由两项组成(前项、后项)。比例由四项组成(两个内项、两个外项)。

知识点三:应用比的含义组成比例

理解掌握: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比例;若比值不想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知识点四:比例的基本性质

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若a:b=c:d,那么ad=bc。

若用分数表示比a/b=c/d,那么ad=bc。------十字交叉法

知识点五:解比例

理解掌握: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

例1: 5:8=x:161/9 : 1/4 =x:18

8x=5×164:9=x:18

x=109x =4×18

x =8

知识点六:用比例解应用题

解题方法:审题列出比例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列出比例方程------解比例并检验写答

例1:A、B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5:3,如果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了420元后,价格比是6:5。那么A商品原来多少元?

解析:本题中告诉我们A、B两种商品涨价前后的价格比,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到等量关系是:

(A商品原来的价格+420元):(B商品原来的价格+420元)=6:5

利用比例基本性质,设A商品原来的价格是5x元,B商品原来的价格是3x元

列出比例方程(5x+420):(3x+420)=6:5

(5x+420)×5=(3x+420)×6------比例基本性质

25x+2100=18x+2520------乘法分配率

25x-18x=2520-2100------等式基本性质

x=60

5×60=300元答:A商品原来300元。

知识点七:比例尺的意义

理解掌握: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关公式:(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3)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知识点八:比例尺的应用

理解掌握:(1)注意比例尺的前后单位是否统一。一般比例尺的单位是厘米,而题目往往会给出以千米做单位的比例

尺。如1:40千米=1:4000000厘米

(2)因为图上距离是比例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例的后项,所以当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时,表示设计图纸大于实际物体,如比例尺是10:1(经常在精密仪器、化学领域中出现);当比例尺的图上距

离小于实际距离时,表示设计图纸小于实际物体,如比例尺1:100(比如设计一栋教学楼)。

第四单元确定位置

知识点

一、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理解掌握:(1)用字母表示方向。S表示“南”,W表示“西”,E表示“东”,N表示“北”。

(2)理解“X偏X若干度”,如南偏西15°,表示由南面向西面旋转15°的方向;西偏南15°,表示有西

面向南面旋转15°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考虑一下?如果不一样,那么应该这么

说呢?南偏西15°=偏°;西偏南15°=偏°。

(3)如何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呢? 答:一找观察地点和实际地点,二看实际地点在观察地点的什么方

向上,三量出观察地点和实际地点的距离,四标注要清楚。

知识点

二、根据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解题方法: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按行走路线,确定观测点及行走方向和路程,用“先„„然后„„再”等词语,按

顺序叙述。

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知识点

一、正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1)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在除法中是叫做商)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

反之不成正比例关系。(简说:用除法,商一定,成正比)

知识点

二、正比例的图像

理解掌握: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知识点三: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1)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

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知识点四: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

解题方法:(1)判断题目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2)设未知数,列方程;

(3)解方程并检验写答。

例1:一部机器上有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主动轮有80个齿,每分钟转90转。从动轮有48个齿,每分钟转多少转? 解析:先判断齿数和转数成反比例关系,理由是齿数×转数=总齿数(一定)。

等量关系是:主动轮齿数×主动轮转数=从动轮齿数×从动轮转数

再设从动轮每分钟转x转。

48×x=80×9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总结(2014最新) 篇2

①如果老师现在告诉苏我你还有一个灯塔A也在北偏东方向,你能在图中指一指吗?

请多个学生上黑板指一指。

明确:只要指在北和东的夹角范围内的都符合老师的要求。

提问:如果灯塔1和灯塔A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但是位置却不同,我们该怎么区分它们呢?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根据它们偏离角度的不同来区分。②问:怎样测量灯塔1和正北方向偏离的角度呢?

课件演示并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观测点,00刻度线对准轮船的正北方向,观察灯塔1所在的边,读出度数。

学生先在图上量一量灯塔1偏离正北方向的角度,说出度数,然后在书中填一填。

2.用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1)提问:是不是知道灯塔1在北偏东300方向就能把它具体位置确定下来了呢?

课件演示:画出北偏东300这条射线,并提问:这条射线上的点都在北偏东300方向,哪个点是灯塔1的位置呢?还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明确:看来,要想准确地描述灯塔1的位置,仅有方向还不够,还需要说清楚距离。

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测量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3厘米 3×10=20(千米)

学生汇报: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0方向30千米处。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精确位置需要具备两个要素,即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

1.做

2.练习九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 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3.练一练

(1)出示题目要求:在黎明岛南偏西30°方向30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1.练习九

师:同学生欣赏过跳伞运动员跳伞吗?(出示题图)

你能完成上面的问题吗? 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

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 引导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画图时,要先用量角器确定物体的方向,再确定图上距离,最后画好距离,并标出名称。

五、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汇报预设:

生1:先向东走到超市,左拐经过展览馆走到书店,再右拐走到学校。生2: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走到书店,再向东走到大港小学。生3: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东北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生4: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偏东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师:你能看图再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1)自己说一说。

(2)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更正。(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一人汇报后,全班评议: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注意:汇报交流时,允许有不同的叙说方式。2.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行走路线。(练一练)(1)你想怎么说,各自说说看。

(2)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议。(3)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1.练习九

各自练习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引导在全班交流。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总结(2014最新) 篇3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圆柱和圆锥单元复习题(一)

一、基础巩固

1.填一填。

(1)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与一个高是20厘米的圆柱体底面积相等,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的高减少2厘米,表面积就减少18.84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等底等体积。如果圆锥的高是6厘米,那么圆柱的高是()厘米;如果圆柱的高是6厘米,那么圆锥的高是()厘米。

(5)一个圆柱形铁皮通风管,横截面直径是10厘米,每节长1.2米。做100节这样的通风管,则至少需要()平方米的铁皮。

(6)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62.8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与高相等,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8)棱长是9分米的正方体木料,如果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选一选。

(1)求一个圆柱形水桶能装多少水,就是求这个水桶的()。

A.侧面积

B.表面积

C.体积

D.容积

(2)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相比()。

A.一样大

B.长方体大

C.圆柱体积大

D.无法比较

3.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滚筒的直径是1.2米,长是1.5米。如果滚筒向前滚动一周,那么所压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4.一个圆锥形小麦堆,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0.7吨,这堆小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旅游帐篷,它的底面半径是4米,高3米。

(1)按每人最低2平方米的活动面积计算,每顶账篷大约能住几人?

(2)每项账篷内的空间有多大?

6.一块圆柱形橡皮泥,底面积是15平方米,高是6厘米,把它捏成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的圆锥形,高是多少厘米?

7.一个铺路队把一堆底面半径3米,高1.5米的圆锥沙石铺在10米宽的公路上。若铺2厘米厚,能铺多少米?

二、思维拓展

1.把一个底面半径为4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和高剖成两个半圆柱,这两个半圆柱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80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在一个圆柱形水桶里,把一段底面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全部放入水中,这时水面上升9厘米。把这段钢材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后,水面下降4厘米。求这段钢材的体积。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圆柱和圆锥单元复习题(二)

一、基础巩固

1.填一填。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将它绕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得圆锥的体积最大是()立方厘米,最小是()立方厘米。

(3)将一个圆柱沿直径切开,得到两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切面,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等底等高。如果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厘米;如果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等底等体积,如果圆柱的高是12厘米,那么圆锥的高是()厘米。

(5)将底面周长是6.28分米的圆柱的高增加4分米,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体积增加()立方分米。

(6)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62.8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圆柱形水桶,桶内底面直径是4分米,桶内有半桶水,当把一些石子投入水中时(石子全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1.5分米(水未溢出),则这些石子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8)把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7厘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选一选。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8厘米,高是10厘米,沿着底面直径和高把圆柱切成相等的两部分,表面积增加了()方厘米。

A.80

B.160

C.320

D.40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的比是3:4,高的比是2: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比是()。

A.1:2

B.3:2

C.9:8

D.3:8

3.3.一种圆柱形油桶,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是1米。做这样的一对油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4.一根长11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两段后,两段表面积的和比原来增加5.4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5.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6.把一个圆锥形铁块浸没在一个底面半径是6厘米,水深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上升到22厘米,且水未溢出。这个圆锥形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7.一个铺路队把一堆底面半径3米,高1.5米的圆锥沙石铺在10米宽的公路上。若铺2厘米厚,能铺多少米?

二、思维拓展

1.在圆柱形水桶中放入一段直径为6厘米的圆钢。如果圆钢全部浸入水中,那么桶里的水就会上升8厘米;如果把圆钢垂直插入水中,露出5厘米长的一段,这时桶里的水上升6厘米。这段圆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再沿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28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圆柱和圆锥单元复习题(三)

一、基础巩固

1.填一填。

(1)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底面积是()平方分米,侧面积是()平方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2)一根长9分米的圆柱形木条,平均锯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12.56平方分米,那么原来木条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如果锯成3段用了6分钟,那么把它锯成5段要用()分钟。

(3)一块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应配上直径是()厘米的圆形铁皮,才能做成一个容积尽可能大的无盖容器。

(4)一个底面周长为15.7分米,高为6分米的圆锥,沿着高把它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表面积之和比原来圆锥的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分米。

(5)将底面周长是6.28分米的圆柱的高增加4分米,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体积增加()立方分米。

(6)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62.8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圆锥和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则圆锥的高是()厘米。

(8)把一个长6厘米、宽和高都是4厘米的长方体橡皮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9).一个底面周长为15.7厘米的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如果沿底面直径把它平均切成两半,它的表面积增加()平方厘米。

2.选一选。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8厘米,高是10厘米,沿着底面直径和高把圆柱切成相等的两部分,表面积增加了()方厘米。

A.80

B.160

C.320

D.40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的比是2:1高的比是1:5,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比是()。

A.4:5

B.8:5

C.12:5

3..压路机滚筒是一个圆柱,它的宽是2米,横截面的半径是0.6米。每分钟滚5周计算,1小时压的路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王大伯家的蔬菜地里有一个圆柱形蓄水池,从里面量水池的底面直径是4米,池深2米。现在王大伯准备在水池的底面和内壁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2.5千克。

(1)王大伯至少要准备多少千克水泥

(2)这个水池如果蓄满水,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5.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25.12平方米,高是1.5米,用这堆沙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用方程解)

6.如图用一块长方形铁皮做一个圆柱形带盖的水桶,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0.7分米

二、思维拓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总结(2014最新) 篇4

一、整数和小数(2)

第五课时 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运算定律、规律,及其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二第6~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2+2.8 4×2.5 8×12.5 3×4

1-0.8 56+44 0.5×0.2 10-3.7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方法。

二、复习运算定律及应用

1、整理运算定律。

(1)出示第66页表格。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板书填表)谁能用数举例并用字母式子来说明加法交换律?(根据口答板书填表)

(2)对下面这些运算定律,大家都能这样举例和用字母表示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提问: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乘法的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不同在哪些地方?

2、应用运算定律。

(1)提问:运算定律有什么应用?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这样,就可以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下面就分析一些题里数的特点,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2)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依据和为什么这样算。

三、复习运算规律

1、出示第66页最下面两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符号。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指名说一说每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减法和除法计算时,哪些情况可以应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吗?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用口算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就可以顺着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反过来看,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能直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看数的特点,再说依据什么来计算的。

4、做“练一练”第3题。

(1)做加、减式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提问:从这里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的简便算法?加、减接近整

十、整百„„数的时候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指出:加上或减去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时,可以先看做整

十、整日„„的数计算,然后根据应该加上的数,确定再加上或减去几。

(2)做乘法式题。

出示乘法题,让学生思考怎样算简便。指名口答,老师板书,井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综合练习

1、说说下面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

0.8+4.6+0.2+5.4 12.5× 2.5×0.8×4

9.6-5.7+0.4 6.3×1.4+3.7×1.4

25×99 341-103 418+297

159+102 253-98 490÷35÷2

2、改错。

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让学生改在课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改正,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6题后五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5

记得,儿时的我上学很晚,对奶奶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总是不想早上学,别人问我,你总不上学,将来怎么办?我总是回答,明年就去。只是,我得带着我奶奶!所以,直到9岁,我才不得不在家人的威逼利诱下背上了书包。也许是打岁的原故吧,那时我身体很不好,时常有病,一星期能上一两天课就很不错了。所以,级时功课一直不大好,一来二去的,成了班里的后进生,就更不愿意去学校了。当时,我最高兴的事就是和奶奶在家里玩扑克。记得那套扑克上面印了各种各样的熊猫图案,卧着的,爬着的,坐着的,个个身旁不离竹子的图案,我还照着画画呢。我和奶奶用这套扑克玩捉娘娘,五十K,有时还拿它算算命,可有意思了。

三年级时,我们班来了位新老师,语文课讲得可好了。记得当时我班新从北京转来了一个同学,没有课本,老师就让我和她共用一本书。那节课,老师讲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被老师身上那种常人少有的魅力所折服,不禁看着老师发起呆来,心想,要是12年级时,我就能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也许,我会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没想到,一出神,手中的课本“啪“地一下掉到地上。这一响,不光把我吓了一跳,全班同学都给吓住了。因为大家都听得入神,这一下,把课堂纪律给打乱了。我当时脸一下子红到耳边,心想:这下坏了,一定得挨批!没想到,老师走到跟前,弯腰帮我拾起了课本,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看,爱之若林听得多认真啊,连手中的课本都给忘了,你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啊!天啊,老师居然还表扬了我!多好的老师啊,这么好的老师教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优秀学生!当时的我就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后进的形象。

那年期中考试,我出奇地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学校还给我和其他年级第一名们照了合影呢!

不过,恶习难改,刚成为好学生,我就又放松要求了。这不,由于身体不好,我又请假了。只是这次病好得太快了,一两天就好了。可我还没在家果呆够,就悄悄对奶奶说想在家里多呆几天,奶奶一向对我宽容,当时就答应了。第一天下午,奶奶带我上街买水果,我怕被同学发现,就藏到了奶奶的身边。

可是,第二天中午,我正在家和奶奶玩扑克,就听见院门口有我们老师的说话声,当时的我反应真快,拉了一个枕头就躺在了坑上,还不忘告诉奶奶替我保密。说时迟那时快,老师和几个同学已经进了屋,她走到我身旁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和蔼而又关切地问:怎么样,好点不?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因为,早上奶奶还让妈妈给我向老师请假说我在发烧,这一摸,已经真相大白了。这时的我,心里不断地敲着小鼓,奶奶当时是怎么和老师说的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楚。只是记得老师临走时又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好好养病,好了就赶快来学校上课,学习的事马虎不得,耽误长了会追不上的。到时候还有个比赛等你参加为班集体争光呢!

多么宽容的老师,她给我在同学面前留了面子,婉转地告诉我不能撒谎,要抓紧学习,要为班集体争光。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可以装病呢?即使生了病,我也一定要去上学!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总结(2014最新) 篇6

第一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例

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 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 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

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 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 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3、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

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 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 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三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第四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5~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 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 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总结解比例的过程。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 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 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 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 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 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 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 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

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例

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3~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难点:

1、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 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五、小结: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掌握了什么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总结(2014最新) 篇7

荡涤 灌溉 风采 磅礴 谦逊 洋溢 玉屑 赤朱丹彤溅出 收敛玫瑰 一盏潇洒 硕大无朋敏捷 毫无倦态 石凳 蔚为壮观

嬉戏 崇山峻岭 过滤 恬静 如痴如醉 湛蓝 凝重气势汹汹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呢喃 杜鹃 油桐 臀部 石笋突兀

寒冬腊月 风刀雪剑 塞外边疆 漫天飞舞 纷纷扬扬

银装素裹 雪照云光 狂风暴雪 雪上加霜 风卷残云 神清气爽1.长江之歌①本文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歌,作者是胡宏伟。②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是文中的句。它的作用是:总结全诗,深化中心。文中多次重复的好处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与。③全诗赞颂,表达作者④ 四个形容长江的四字词语: ⑤文中的“你”指“花的国土”指⑥有关长江的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⑦有关爱国的诗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三亚落日①本文是一篇的散文,文章结构是。②.全文中心句:③“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在文中起④ 落日过程中,作者把落日比作了、、,在文中表达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之情。3.烟台的海①本文是按照的顺序来写的,作者是孙为刚。②四季的烟台的海:冬天、春日、夏日、秋日,作者先写冬天烟台的海,是因为冬天烟台的海。

③理解划线词的意思。

1.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

舍地扑向堤岸。理解:“扑” 写出了。2.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

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理解: “扑”写出了“微波泛起”时的。

3.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

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理解:烟台的海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它是“”因为是烟台人

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因为它为烟台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4.记金华的双龙洞①本文是一篇,作者是。②1.作者游览顺序:→→→→ →。2.泉水流经线路: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出洞3.写两条线路的作用:作者构思严谨巧妙,把游览顺序和泉水流经线路有机结合,使文章井然有序,条理清楚,读者一目了然。③洞口特点:。外洞特点:。孔隙特点:。内洞特点:。辨字组词磅()敛()俊()碗()漆()榜()剑()竣()蜿()膝()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写在括号里。

1、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2、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3、啄木鸟医生用自己的“镊子”,把大树肚里的虫子取了出来,大树开心地笑了。()

4、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5、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解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课前设计:

1.出示习题。一种图书打八折后售价是20元,这种图书原价是多少元?

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

3.练习P93第7、8两题。指导学生理解“降价10%”的含义。第8题提醒学生注意:两种衬衫的原价是相同的,但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在售价是不同的;所花的108元是两种衬衣现价的和。

4.练习P93第9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 篇9

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组织探索长方体物特征的活动。抽象图形,修正表象。自主活动,发现特征。通过自主的活动,发现正方体的特征。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做好课前准备。突出实物和展开图中面的对应关系。变中求同,感悟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比较和交流,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例,初步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比较体积大小中引入体积单位。在语言描述、实物比拟、动作比划中感受体积、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在类比推理中认识 1 立方米。在摆长方体的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和推理中,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要强调三点: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循序渐进地组织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安排倒数的认识,为分数除法的教学作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和探索活动的有效性。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列方程解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沟通分数乘、除法的联系。安排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学生发展 认识比: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比的意义。加大探索的空间,自主发现比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联系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中来。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把握教学要求,为教学相应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作准备。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加强比较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重视检验过程,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可能性: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结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认识百分数: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相改写的方法。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调查活动的全过程,学会收集、整理、加工、描述数据的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练习已有的知识经验,经理讲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对乘、除法运算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增和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通操作、试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经验。3.让学生练习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能根据指定的可能性(分数)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数学思考方面

1.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2.在探索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比的基本性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过程中,能够主动练习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分析、猜想、炎症、归纳和类推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在应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合乎逻辑的进行思考,清除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4.在认识比和百分数,学习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提高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不断发展、增强数感

5.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表象,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主动应用所学方程、分数运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比、百分数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2.在列方程解决量、色淡不计算实际问题,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3.在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根据指定的可能性(分数)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体会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在应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应用比和分数的关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5.能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情感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那种进步与收获,增强求知欲,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3.感受数学价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以及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时间与综合应用”等活动,了解数学的知识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1.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2.通过应用题从整数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示意图进行教学。3.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4.利用直观图,推导分数除法法则时,要把计算与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紧密联系起来。

5.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方法。6.充分利用学过的简单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合示意图进行教学;讲清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7.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通过实例,讲清百分数的意义。

单 元 分 析 单元 第二单元 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 材 说 明

学生在一年级教材中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学习中多次把长方体、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知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是什么形状。本单元系统、深入地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内容很多。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不理解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不可能形成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不建立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体积公式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把表面积安排在体积之前教学,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面积的概念,掌握了常用的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表面积的条件比体积充分。而且通过表面积的教学,更深一层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对教学体积是有益的。在体积这部分知识里,先教学体积的意义和常用单位,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建立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概念,才能探索体积计算公式。把体积单位的进率安排在体积公式之后教学,就能通过计算获得进率。这样,体积单位的进率就是意义建构的,而不是机械接受的。

第二,加强了空间观念。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历来都很重视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在传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加强培养,还充实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展开的内容。过去教材里讲长方体的表面展开是为了教学它的表面积及计算,现在教学表面的展开,更是为了发展空间的观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内容,把能进行这些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种表现。教材一方面把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在展开图里找到原来形体的每个面;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图形,把它们折叠围成立体,感受图形的各部分在立体上的位臵,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些活动中实实在在地获得发展。另外,设计的五道思考题和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加大了空间想像的力度,都以发展空间观念为主要目的。

第三,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习得的概念和方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用初步建立的体积(容积)概念比较物体的大小;用学到的体积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体积、常见容器的容量;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 教 学 目 标

1、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组织探索长方体物特征的活动。抽象图形,修正表象。自主活动,发现特征。通过自主的活动,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2、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做好课前准备。突出实物和展开图中面的对应关系。变中求同,感悟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

3、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比较和交流,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例,初步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比较体积大小中引入体积单位。

4、在语言描述、实物比拟、动作比划中感受体积、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在类比推理中认识 1 立方米。

5、在观察、比较和推理中,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课 时 安 排 14课时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体积和体积单位--------------------------2课时

4、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2课时

5、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课时

6、整理和练习------------------------------3课时 7表面积的变化------------------------------1课时

单 元 分 析 单元 第三单元 内容 分数乘法 教 材 说 明

本单元教学分数乘法,是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以计算为主,包括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分数相乘。教学要求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分数连乘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第一,以计算法则的教学为编排主线,把运算的意义、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了全单元的内容结构。第二,知识发展线索清晰,前后联系紧密,各道例题的教学任务明确。下图是本单元教材里的计算知识结构图。

先教学整数乘分数,后教学分数乘分数,符合简单到复杂的编排原则。而且,整数乘分数还能与整数乘法建立联系,应用整数乘法知识,为分数乘法的教学开好头。

整数乘分数先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再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前者在运算意义上与整数乘法一致,算法是例1的重点。正由于运算意义和整数乘法一致,可以把整数乘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同,体会并得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后者在运算意义上有很大的扩展,乘法不仅能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还能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是例2的教学重点。而例2的算法,在前面已经解决了。分数乘分数先教学基础知识,再培养计算技能。例4和例5要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认识迁移到分数乘分数,深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还要解决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并形成统摄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所以,这两道例题着重教学基础知识。例6教学分数连乘,巩固计算法则的同时,培养分子、分母交叉约分的技能。

第三,编排“倒数”知识,为分数除法作准备。分数除法经常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转化需要倒数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在分数乘法的教学基本完成以后,编排了有关倒数知识的一节教材和一个练习,为下一单元的教学提前作准备。教 学 目 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会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课 时 安 排 9课时

1、分数与整数相乘-----------------3课时

2、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连乘-------3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练习--------2课时

单 元 分 析 单元 第四单元 内容 分数除法 教 材 说 明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看到教材在编排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计算内容编排成两段: 一是计算法则,二是乘除两步计算。两段之间穿插解决实际问题,留出了巩固法则、形成计算能力的时空。这是考虑到从理解法则到掌握法则需要一段过程,教学应遵循这个规律。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计算知识,能起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比较轻松地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第二,计算法则的教学编排细致,从分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再到分数除以分数,最后才形成包摄性强的法则。分数除法是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的,转化的方法是乘除数的倒数,例1至例4都教学这样的转化。前两道例题在操作中开展形象思维,体会转化是合理的;后两道例题通过猜想与验证,理解转化是必然的。这样的编排循序渐进,使法则的教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不仅是形成知识技能,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策略的载体。

第三,单独编排例题教学应用题。本单元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分数乘法概念的基础上列方程解答的。它与分数乘法应用题,在数量关系上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许多可以比较、需要区分的内容。由于解法比较特殊以及教学内容比较多,单独编排有利于教学。

一、在图画上分——感悟算法。

二、验证猜想——确认算法。

三、找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题的关键。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具体情景,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口算或笔算的方法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学分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单 元 分 析 单元 第五单元 内容 认识比 教 材 说 明

在掌握了除法和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以后教学比例打好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达到这个要求需要以比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本单元教材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编排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编排四道例题教学比的基础知识。前两道例题循序渐进地教学比的意义,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后两道例题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有了这些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解决不同情境里的、不同方式呈现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第二,联系生活和已有经验,建构比的知识。教学比的意义和性质,有大量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几种物体的份额关系、常见数量关系等。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利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总价除以数量求单价,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联系分数基本性质得出比的性质„„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识。

第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要把已知的各部分的比看成各部分的份数,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测量大树、旗杆、楼房的高,要发现并理解“同一时间、相近地点,杆长与影长的比是一定的”。可见,比的概念是解决实际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教材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具体应用比的知识,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写比——感悟意义。

二、求比值——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三、转化——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策略。

四、发现、应用规律——实践活动的重心。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比的意义。加大探索的空间,自主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2、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课 时 安 排 6课时

1、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

2、按比例分配问题---------------------2课时

3、大树有多高-------------------------1课时

单 元 分 析 单元 第六单元 内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 材 说 明

本单元在分数四则计算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主要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五年级教学的分数知识的综合、提高和总结,对掌握和应用分数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计算,例题的内容容量很大。例1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在这道例题中,既要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还要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把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把口算和笔算结合起来,组建四则混合运算的认知结构,有益于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形成实实在在的计算能力。

第二,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例题的编排细致。本单元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般列综合式计算。提出这个要求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前面刚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具备列综合算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六年级(下册)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要以现在的综合算式的数量关系为依托。

教材里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都是两步计算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第三,不教学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传统教材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之后还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而且把除法应用题与乘法应用题对称编排。本单元只编排分数乘法问题,不教学除法问题,要突出“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因为分数乘法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迁移到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中去。

一、一题两解——既含运算顺序,又含运算律的内容。

二、数形结合——教学较复杂问题的数量关系。

路。其次让学生理解,男运动员是运动员总人数的一部分,可以表示在运动员总人数的线

教 学 目 标

1、联系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中来。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把握教学要求,为教学相应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作准备。

3、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加强比较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

课 时 安 排 7课时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课时

2、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3课时

3、整理与练习--2课时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有经典的、应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用这些题来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解法,潜在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开发。这些离开生活实际的题目虽然能引起学生短时间的好奇,却难以维持学习热情,更不会产生学习需要。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需要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把果汁倒入大杯与小杯、在公园租用大船和小船、布臵展板、储钱罐里的硬币、乒乓球比赛时的单打和双打„„利用情境的趣味性,唤起积极性;利用问题的挑战性,调动主动性;利用素材的现实性,激活已有经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材在“你知道吗”里介绍古代名题,让学生了解我国很早就有替换思想。现代与古代的题目合理配臵,使本单元教学更有价值。

第二,着眼于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用替换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大纲教材里教学的应用题稍复杂些,解答那些题目很少应用替换方法。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因此,两道例题只指点思路和方向,不出现题目的解法。两次“练一练”都提示可以怎样想,应该做些什么。练习十七的题量不多,控制了难度。尤其是例1里“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例2里“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都是着眼于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一、直观的情境——引发替换。

二、用多种形式解决问题——突出替换策略。

教 学 目 标

1、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重视检验过程,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课 时 安 排 3课时

1、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1课时

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1课时

3、整理与练习1课时

第九单元 内容 认识百分数 教 材 说 明

本单元在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以及简单应用。教学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能沟通不同形式的数之间的联系,便于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编排上还有以下特点。第一,把百分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列为全单元的教学重点。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解答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应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概念是正确应用的前提。因此,把百分数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是毫无疑义的。

第二,把“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两个领域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关百分数的基础知识,包括意义、表示方法以及与小数、分数的改写,都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百分数又经常出现在统计表或统计图里,许多统计的问题,尤其是求概率经常要计算百分数。可见,百分数的知识不应局限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教学。教材努力使两个领域相联系,如例1分析统计表里的投篮次数、投中次数和投中的比率,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第101页第7题选择统计表里的百分数,比较大小;第9题从统计图上的已有百分数,联想其他的百分数;例4和例5利用统计图、统计表里的数据求百分率。再如第110页第4题用百分数刻画可能性有多大。这些结合一方面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多样活泼,赋予百分数具体的含义,激发学习热情,加强数概念的教学。另一方面经常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数据信息,培养统计观念。

一、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以分数、比的知识为生长点。

二、教学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改写——在探索的基础上点拨技巧。

三、教学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围绕百分数的意义思考数量关系。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相改写的方法。

2、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经历调查活动的全过程,学会收集、整理、加工、描述数据的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课 时 安 排 9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2课时

2、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2课时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2课时

4、整理与练习-------2课时

5、算出它们的普及率------1课时 第十单元 内容 整理与复习教 材 说 明

这部分教材一共分五段安排。第一段是“数的世界”。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方程、比和百分数等基础知识;练习解方程,求比值和化简比,分数乘法、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上述知识和方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二段是“图形王国”。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常用体积(容积)单位的意义及其进率,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这方面的实际问题。第三段是“统计天地”。主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第四段是“数学广角”。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完整经历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第五段是“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本学期的数学学习情况作出综合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及基本性质,利用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解答需要两三步实际应用题。

2、掌握分数乘除法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题。

4、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及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5、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6、进一步掌握分数表示(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 时 安 排 5课时

上一篇:《马利与我》读后感作文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新理念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