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2024-06-28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精选11篇)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1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的形成。语文教学主要应该由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而且是生动活泼,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形成一定语文能力的最广阔空间。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课程则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学生学习语文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表现在他是否掌握了语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要看他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去观察认识当前生活,并将其表现出来。学语文的目的在用语文,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

1.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效的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2.学生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3.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是语文学习通向生活。

4.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注入生活内容,并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托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曾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2

一、注重活动导入, 诱引自主探究的欲望

实践活动的起始要“活”而有“趣”。如今学校学科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学生的学习形式方法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抑制, 学生自主意识的原生态课堂未能展现, 这些都是当前教学改革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开展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时, 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核心,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首先设计组织好一项活动的开头, 这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例如在指导初中《电子百拼》这一活动时, 将预先拼装好的简易收音机摆放在教室内, 并打开收音机播放电台。同学们听到了广播声音从一些电子元件所拼装而成的简易收音机发出, 与学生平时见到的收音机有很大的差异。运用这一简单的活动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神奇, 却又是那么的触手可及,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技活动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欲望。

二、注重问题意识, 提高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求知欲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一个学生如能在学习中不断提出疑问, 说明他一直在思考, 对问题的理解在不断加深, 问题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因此,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乐于质疑, 勤于质疑, 善于质疑。如在初中实践课程《电子百拼》的开展过程中,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探究教学。在认识电路、元件符号、电路状态的选择、电路连接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上, 并不需要提供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可以把活动设置到有层次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生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真正的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这样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又不断组织问题自主与合作解决, 层层推进,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的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探究未知问题的能力, 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讲得很少, 但要真正做到导在学生的疑惑处, 所做的事情是学生现阶段不能做的事情。

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 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可能有些教师不喜欢指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归纳整理出值得研究的“真问题”, 常常以一己之见代替学生思考, 越俎代庖, 包办代替。为了完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 从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无视学生的真切感受, 阻碍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且不说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 单单把学生禁锢在教师满堂讲和为问而问上, 就值得商榷。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不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一点儿相关知识, 而更多的是获得一种间接经验, 培养各种综合能力。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积累, 注重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注重实践体验, 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是经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 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 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 自主性、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新的活动目标和探究主题将不断生成。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 应特别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亲身经历,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验, 不停留于认知、分析和理解上, 而是在活动中体现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 合作创新, 协调情感和态度。

在开展实践过程中为了让初中学生了解科技的神奇,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些科技馆的设备。当学生看到有一对鼓面对面放着, 便争抢拿鼓棰去敲击, 发现声响很大, 然后又有些同学把鼓移动了位置, 发现敲鼓的声响变小了, 他们便好奇了, 又把鼓放回原位敲, 声响又大了。这时候有学生看到了旁边标示牌上写的设备名称, 兴高采烈地大喊到“共振鼓, 这就是共振”。

通过学生自身实践体验到的科技现象的发生, 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技的奥秘, 在情感上也比教师生硬地去讲解实验现象的知识原理更容易接受。只有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环境下, 自主探索, 讨论总结, 开展科技小发明, 才能体现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升自主探究能力的实效性, 从而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四、注重情感赏识, 树立自主探究的信心

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 都存在着活动个体包括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碰撞。所以教师应引导、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 鼓励学生进一步想象、自主创造和实践, 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探究和动手实践的水平与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取得的收获, 哪怕是失败或是与别人有差距的收获总比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而获取的收获强。有一次, 在苏州制扇课上, 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虽然已经尽了力, 但好的作品几乎没有。这时我依然鼓励他们说:“挺好、不错, 你们已经做到了最好, 希望你们以后能做到更好!”我想成人都需要别人的鼓励、认可, 孩子更是需要。老师及时的情感赏识就是给学生最好的奖励, 任何人在赏识的激励下, 潜能都会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 这会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情感赏识并不是很难, 学生希望看到的不是老师硬生生的说教, 而是能触及他们内心情感的赏识。在活动过程中在这方面应做的水到渠成。比如在开展《木板彩泥画》的活动中, 在传授工艺过程时, 采用课堂手工制作再现世博海宝, 可以与上海世博会这一时事相结合,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重视环保等情感的共鸣。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 学生乐于尝试, 学习到了美术与手工的知识和技能, 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 体会到了彩泥画活动的乐趣, 身心得到舒展, 情感得到释放, 树立自主创作学习的信心。

总之, 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时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那种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望, 更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在活动中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 着重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方面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结合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 以具体的实践活动实例, 从活动的导入, 问题意识的提升, 实践过程的体验, 对学生活动情感的赏识四个方面, 浅议了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 唤醒 自我激励 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46-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新型实践课程,它从活动课的选择、活动课的进行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它不仅使老师的创造精神和教学艺术得到充分的展示,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在现代学习理论和现代课堂教学结构理论指导下,我始终以探究学生自主式学习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突破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了学生自主学习式活动的研究,通过我们不断在活动中的实践,不断反思,然后在不断改进,不断实践反复总结,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在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如果能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本身具有还在沉睡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利用内因促进外因起作用,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为此我在活动教学时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学潜能。

2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興趣

求知的欢乐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是推进活动教学发展的永恒内在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善于在平凡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掘创新因素,利用实践活动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将这种欲望变成为其前进的内在动力,就会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

3 积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亲其师,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在感情上才具有相容性。而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构建生成的课程,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特点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能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4 积极在自主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应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进而运用学生个体的独特价值,发挥学生的自我优势,让学生对自己所学所见提出问题,在疑问中主动地探索知识以及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从一个课堂的消费者变成一个对课堂有贡献的人,从而使其获得终身受用的基础学力和创新原动力。

5 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鲜明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陶行知先生一贯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桥梁。它很好的将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应用于各项综合实践活动中,并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各科知识就可以自主的完成活动。实践活动学习是一个不断地同化新知识、形成新能力的复杂过程,学生在参加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新有的活动经验与他们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击,从而让自己的对知识的认识更深刻,也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让自己的个性空间更广阔。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面向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实践活动课应广泛地伸展到自然、社会中去。只有在开放的、多元的、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里,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 在实践活动课中进行自主激励,自我强化,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能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能强化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追寻这种体验,持续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学到什么,最清楚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能满足自己学习的需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的过程是否合理有效,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并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激励,不断改善和提供自己的学习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有着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师要利用这些特点积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督促着学生主动去学习,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7 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后延续自主学习

教师不但要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更要将活动中迸发的自主学习有效延续到活动后,促进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由此体验到知识的魅力,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使学生从实践活动课内到实践活动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

总之,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践活动教学所必需的,也对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戚学家.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探讨与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50.

[2]高炜森,何影.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作用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J].科学教育,2008(8):102-103.

[3]林小珠.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5):16-17.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4

主学习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和地位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就要实施自主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我在五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动机;设定目标培养学生目标意识;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主动学习;分层作业,自主选择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有“我要学”、“我要知道”的强烈求知欲,让学生在“为什么”的中去探索。培养学生健康的自学心理、树立自学信心,激发自学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找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最终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亲自实践,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味自己劳动成果所带给的快乐。

教师要勤于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多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和点滴发现,不断激励学生自学。

2.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愉快的口语交际氛围 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学生能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及潜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亲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在这一个环境中体现“自我”角色。使学生在交际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有勇气去质疑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都有权力保留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在宽松、民主的交际氛围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启动了学生的联想、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可以用如下方法来实现:

2.1教师在课堂上应放下架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他们的观点给予尊重和肯定。教师应是学生忠实的听众,应适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评价,做到师生互动。教师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在学生交流时,要提高说话人的积极性和听话人的素养。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对好的观点和方法给予表扬,表扬立意新颖、思维敏捷的同学也应大加赞赏。鼓励其他学生拓宽说话人的说话领域,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

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一种敢于交流,乐于辩论的口语交际氛围。

2.2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师通过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感到口语交际的乐趣。此外,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安排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活动,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表达能力的增强,是学生走入社会前的必修课。

3.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新大纲的基础上明确了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数量。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概括、思维集一体。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可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3.1强化中年级的读文教学,改变以往的“落后阅读”教育向“尽早阅读”方向发展。如:给五年级学生推荐六年级的语文课本,给六年级学生推荐七、八、九年级的语文课本和优秀作文,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好字、词、句,增强他们驾驭高一级课文的能力。

3.2强化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效率,让学生在教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信息,学到最多知识。让学生精读为主,以略读、快读为辅。让学生在阅读中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这样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学习心得,整理好读书笔记。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能力提高了,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收集和整理语文信息的能力也增强了。在训练中既启迪了小学生的心智,磨炼了意志,又滴沥了品格。

4.“问”是开启学生心智的一把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巧“问”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有时会收到化石点金的效果。那么,教师的“问”要注意些什么呢?

4.1提问必须有价值。“是不是,好不好,会不会”等不利于调动思考积极性的问题不必提。

4.2提问必须及时,由浅入深,循序渐渐。4.3提问必须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深度的教材,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如:可用直接提问、间接提问、选择式提问、扩展式提问等。

5.培养好学生的习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检验学生的书

面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知识和作文技能外,应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品质。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学习语文的能力就越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后劲越大。

5.1挖掘生活作文的审美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深挖生活作文的审美性。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捕捉如诗如画的生活美,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教师要强调:作文源于生活,要写好一篇文章,离开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是不可能的。鼓励学生多观察,善观察,在实写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

5.2让作文评价充满人文关怀。学生的作文,充满了他们的智慧,表现了对所选素材的建构能力,影射他们的生活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充满人文关怀,应多鼓励,少指责。评价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1)延时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在教师“延时”的这段时间里,可以做充分的修改。

(2)多元评价。对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方向不应相同。如:有的同学字写得好,有的同学作文内容写得好,评价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作文训练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校内,教师应拓宽学生训练的空间,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克服为文而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5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培养擘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好小组的合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且把握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张淑艳 作者单位:通辽市科尔沁区铁路第一小学,内蒙古,通辽,028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2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6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还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做到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

具体地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经过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知时精心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以优美的传说导入,接着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南海,了解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群岛概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或观看南海的录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课文的欲望。学习《哪吒闹海》时,可以播放多媒体动画片断,显示哪吒手拿乾坤圈,脖绕混天绫,脚踩风火轮的形象。然后让学生谈谈喜欢小哪吒的原因,指导学生进入课文的阅读。学习《石榴》时,出示谜语:黄瓷瓶,口儿小,瓶里装着红珠宝;只能吃,不能戴,又酸又甜味道好。猜猜是哪一种水果?然后再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谈谈对石榴的了解。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有了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第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解决办法:一是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不懂的地方要标记下来,及时提出来。二是教师教给学生具体悟什么,比如时代,地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主要内容,意义及感受和启发。要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和动情点,抓住中心句段。三要分解问题的难度,可以分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来,让学生有路可走。四是教师将问题具体化,适合课文,适应学生,使学生有章可循。五是让学生继续阅读,深入阅读,充分阅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六是教师要创设情境,多鼓励,让学生自己评价激励。七是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巧妙地点拨,及时地启发。八是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小集体的智慧。从时间上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时的质疑,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初步提出不懂的问题。课堂上的质疑,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的质疑,有利于问题的升华和拓展,更有利于学困生的复习和巩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给予真诚的鼓励,让学生敢于质疑;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善于质疑;努力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经常质疑。

第三、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编写手抄报、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诵读古诗词、表演课本剧、开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组织图书超市活动,说说买卖东西的过程和感受,然后再写下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放风筝、爬山、做游戏、跑步、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活动,然后做说话练习和习作;也可以让学生做环保、绿化、家乡的变化等主体调查活动,或者是结合课堂教学的有关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运用语文知识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会到了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可以开展的实践还有很多,例如利用国庆、元旦、六

一、端午、重阳、中秋、教师节等节日,搞一些庆祝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评选,开展一些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的庆祝活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后,要求学生课外收集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等岛屿的图片、文字资料,围绕“我爱祖国的宝岛”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手抄报,在班级进行展评。

第四、进入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语文知识无处不在,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也要传授生活中学语文知识。我们学语文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有意”在生活中学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内容极其广泛,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一切新的、美的事物,周围发生的好人好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网络、新闻、广告、对联和各种自然、社会现象都有观察的必要。课文中也要再现生活。如学习《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第五、探索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为了在语文课中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探索环节,有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阅读《小镇的早晨》时,当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并开始有了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习探究性阅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性的问题可以是:课文选取了那几幅典型的画面?写小镇的美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典型特征?侧重点是什么?记叙的顺序能够变化吗?在学习《虎门销烟》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当年的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然后在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现实进行探讨:今天在一些地方毒品死灰复燃,它的危害又表现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让学生联系课文和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提高认识和觉悟。在合作探究的进程中,教师要当好“合作学习中的首席”这个角色。对于理解不准、不深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把它们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关键处要做精当讲解。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7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艺术效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其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 从而诱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其目的使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并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能从学习中获取情感体验, 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品质。

一、品味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

学习者的内在动力非常重要, 其内在动力的产生是通过语文教学的艺术性的情感体验实现的。通过教师积极耐心的引导,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发挥。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即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监控。当然, 阅读好的作品才能诱发人的情感, 促进人的心智, 启发人的灵感。所以, 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自主学习者, 那么教师必须广泛阅读, 具备渊博的知识, 通读古今中外之书, 认知天地人文之理, 这样的教师自然会在教学中体现出教学之艺术性。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大量知识, 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观念。语文课程所选作品都很精美, 只要教师认真教, 学生仔细品味其内涵, 就一定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学之目的就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

二、教师要赏识激励, 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 教师要耐心地培养其品质。学生是认知和学习活动的主体, 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 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艺术性, 而且要耐心地指导学生的“学”, 在指导学生“学会”的基础上, 更要精地心引导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还要让其积极地发言, 成为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逐步提高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之意境, 走近作者, 会与作者对话, 避免盲目被动的学习, 不能把学习语文作为一种负担, 而是要树立良好的情趣。好的作品能净化人的心灵, 只要学生仔细品味, 就会提高理解能力, 并领会其内涵, 就能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自主学习的激情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调动学生愉快喜悦的良好情绪, 利于促进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 不仅要用知识武装学生头脑, 而且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 要完满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 就要优化课堂学习环境, 并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 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 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很好地解读教材、驾驭材料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一个丰富、开放的课堂。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教师一堂言”, 重新确立师生角色, 摆正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指导性地位, 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师生才能相互沟通, 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能愉快地教, 学生能自觉地、自如地学, 营造和创设能够增强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激发学习情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 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 用后者去制造宇宙。”在教学中恰当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 如充分开展展示、表演、演讲、讨论、科学探究等精彩活动, 使学生能在“做”中学, 在“乐”中学,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在讲台上演讲, 讲成语故事、名人轶事、语文笑话等,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口技》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其适合表演的素材和情节, 鼓励学生有准备地在课堂内表演, 学生会信心百倍地去努力, 他们会力求表演成功。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不仅会珍惜课堂时间, 认真学习书本知识, 而且会到处寻找学习资料, 丰富知识内涵, 全面掌握知识, 必然会提高认识, 增强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学生勤于学习, 善于反思, 通过思考增加自己的思想深度, 在实践中求真知, 在行动中受教益, 在反思中悟法理。

五、践行教书育人之天职, 注重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一个地方发展和振兴的强大力量。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精美的文学作品吸引着众多文化人的眼球。语文教师就要有高深的文学素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此, 才能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 使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知识, 而且学会勤勉、宽容、感恩、谦让、自省、自律等良好行为品质, 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意识, 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其认真学习和研究语文知识的热情。以现代电化视听教学媒体, 来发挥其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 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中, 图文并茂, 激发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求知欲。在学生依靠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以全新的方式去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实践证明, 语文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教师要激励学生从语文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让学生对语文教育之真谛有更深刻的体悟, 提高其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并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分层指导, 灵活训练, 引导学生好审、乐学、善思,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 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以自身为主体, 不受时间空间及教学环境限制, 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制订学习计划。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8

一、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语文规律”。我们老师就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首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我们众多教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还有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这是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因此,语文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笔者认为每节课应给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世界观。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至少要保证有一半的时间是学生自己读的,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作更是天经地义的。

二、营造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证实;从极端恐惧或愤怒的人身上取出血液注射到天竺鼠体内,不到2分钟就会导致它们死亡,不愉快的情绪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思多芬的物质,抑制人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熟悉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克服“以教代学,照本宣科”的倾向。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克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卖弄学问”的倾向,善于营造情景、利用情景、促变情景,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一束灿烂的阳光,足以照亮孩子整个人生。再者,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例如,在《背影》的教学时,一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买橘子,不买别的水果?另学生脱口而出“橘子就是吉祥的象征”,我立即夸奖他这个解释多么富有文化内涵,说他读的书多,见识广,也许作者根本就没这么想,但这样解释应该是最好的。我这样一说,那位学生不知有多么幸福。

三、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传统的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方法。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之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知提出问题。

但是,何处寻疑?怎样质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开始时,肯定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方法,从扶到放,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我们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抓住课题质疑。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标题。看标题是什么结构,中心词是什么,这样的标题适合写成什么样的文体,重点应该写什么,多問几个为什么。如果自己都能回答自己的“为什么”,就说明学生已经懂得了命题的意义,如果不能回答,这就是疑问,就需要探究。

2.就文章的整体把握质疑。要求学生学会问本文是谁写的,写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是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这些刚开始时是比较难,如果都能够回答,阅读能力就不错了;不能回答,就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解决,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

3.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质疑。告诉学生文章那些地方的词语和句子是关键词句。比如描写事物的定语和动作的状语,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说明文中总结概括的句子,议论文过渡的段落等,看它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

4.从“看似矛盾,却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发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发问等。总之,应该在学生想知道处,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学生理解片面处,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给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細,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 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初中学生好动,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能力。活动可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不一定只指课外活动,课内也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如课前5分钟的讲故事比赛,演讲与口才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查字典比赛、书法活动、仿句练习、网络资料搜寻、网页制作等活动。专门开设语文活动课,分小组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自我介绍、家庭介绍、宠物介绍、家乡介绍、民居介绍;自创相声小品表演、自创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节目主持、社会热点评论、小辩论……

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淡化某一活动的具体目标,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大目标,在活动中重探究,重应用,让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够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重过程,重参与,要求全体学生主动经济参与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重方法,重体验,不需要讲太多的大道理。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9

者竜乡峨毛完小 喻红兰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舒畅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这一理念得到实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鼓励自主学习,培养自主精神。

一、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1、要转变教师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共同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与赞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意见不一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扬他们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哪怕微不足道的成绩和进步。

2、学生角色的转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宰,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自主的、开放的主人地位。通过师生对学生主体性的彻底认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去 1

尝试、学习和探索,去谋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只有当学生对自己的主体角色有了高度的认同感,才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展示自主、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中,等、靠和无所谓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转变。当然,学生角色的转变首先是以教师角色转变为前提的,没有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转变便没有机会和可能。

二、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

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思考、讨论。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六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四、鼓励自主学习,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此外,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资料: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http://blog.tom.com/xpj2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10

内容摘要:教师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抓好问题的尝试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求知欲,使学生更生动、活动、主动地学习,成为自主学习创新的学生。

关键词:激发兴趣、授之以渔、激励自主、“学困生”、学习评价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正如著名哲学家黄可剑先生所言:“自主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对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正是为学生语文素养以及终身发展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地去学习总比被动地去学效果来得更好。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农村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就我工作十多年来得出的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识字兴趣,使学生爱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识字”,是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必要条件。

1、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教师富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贯穿于识字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2、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尽量避免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单纯的识字活动,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读书和识字紧密结合起来。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然后指名读,师生听后进行评价并订正字音。这些活动可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在语言环境中轻轻松松地认识了生字。然后,抽出词语,再抽出生字,进行形式多样地

反复练读,以加强识字的效果。这样,把读书和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识字效率。

3、把识字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低年级学生富于想象,他们喜欢阅读一些浅近的儿歌、童话故事。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利用自习课开展读书活动,欢迎学生把喜欢的课外读物带到课堂上自由阅读,鼓励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解决,或问老师、问同学。实践证明,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识字和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课外也能主动识字、主动阅读,识字量不断增加,从而不仅完成了课内规定的识字量,而且向课外延伸,从而做到了“下保底而上不封顶”。

二、授之以渔,注重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主要是自己学习,而自己学就应有一定科学合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科学合理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乐于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教师可先教读,学生仿读,注意纠正学生字音、停顿及朗读情感、语气,做到字正腔圆,轻重缓急得当。如遇生字词则引导学生应用工具书查阅字音、字义、词义,引导学生在逐字、逐句朗读中边读边思考,读懂课文,让学生养成边朗读边思考习惯。当学生掌握一定朗读方法后,教师由教读变为引读,着力于引导,设置一定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方法自己朗读与阅读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习在关键、重点地方多分析、多思考,在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而且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与方法,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条件。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从而乐于去学,自主去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相联系,而且思维敏捷性也有一定局限,他们的感知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应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章可循”。直至最后让学生放手一“学”。

三、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我们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互相讨论,及时评价。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的发言有优有劣,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借鉴意义。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大胆发问,鼓励创新。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四、抓好“学困生”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中之重

“学困生”的教育本是现代农村教育教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以,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差的一部分。因此,要培养小学生整体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抓好“学困生”这块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的教学问题。自己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注重情感教育,不放弃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多表扬与鼓励,只要他们接受老师,那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对“学困生”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对他们展开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并且在本班发动“爱心帮扶对象”小组,让全班孩子也一起来关注、帮助他们,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

五、客观新颖的学习评价是激发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俗话说:“小学生地心灵好比露珠,晶莹而透明。”在天真活泼的小学生眼里,老师的一句好的评语可能激励他们一生。可见评价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许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激励的语言都可能鼓励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新课程理念下地评语强调形势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尤其是针对我们农村的孩子相对知识面窄,不能更多地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因此,老师既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及时评价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自信,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训练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有效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创新学习,扩展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自己在带上四年级这班学生时无意中发现杨文龙同学在体育中奔跑积极、情绪高涨,但在自己的数学课中内涵、性格内向,通过自己对该同学的了解,在今年五年级时我主动要求该同学进入体育队,在训练中鼓励评价他,进而潜移默化在自己的数学课中鼓励评价,现在的他在数学课中表现积极,乐于回答问题。

在一个自己觉得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从小事做起。自己在教学中给学生也说过:“自己如果要真正长大,必须要学会自立,自己来思考,自己来做事”。例如:我叫本班的张涛同学去拿自己的练习册布置作业,这位同学知道自己没拿,却还跑到教室再回来给我说:“他没拿”这样的同学永远长不大。而可以这样做:知道自己没拿到教室可以借其他同学的,或可以告诉老师诚实的回答:“我有其他办法。”然后再回教室借来。

六、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

有的老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下课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上课必须学习。

2、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

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

3、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语文 学生 新课程改革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2-02

所谓“自主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兴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能激起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从而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冬天是个魔术师》时,我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下雪的情景吗?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看。”接着,我就开始放光盘。光盘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情境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雪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雪。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

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观念。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完全包办代替,学生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里怎能得到提高呢?思想支配着人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观念,充分认识到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才可能从“主宰者”的角色转变为 “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通过加强学习来更新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专门的独立任务来完成,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来对待。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的不应该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知识、应用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机会开展自主学习。

三、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因此,安排语文课前预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四、利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练习。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这样,学生从更深一层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于学习。

由于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出层次。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上一篇:工商系2011产学研教育合作工作 总结文档下一篇:用好教材这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