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24-05-10

河西走廊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通用8篇)

河西走廊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1

瞿晓苍 雷亚妮

(陕西省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陕西 商州 726000)

摘要:在深入各县区食用菌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商洛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结合商洛实际提出了扩大产业规模、转变生产方式等六条建议,旨在促进商洛食用菌产业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洛;食用菌;问题;对策

近年来,商洛市依托独特的环境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农林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食用菌“百万袋”生产模式,全市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食用菌总产量位居陕西省第二,香菇生产成为陕西第一大市。食用菌已成为促进商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脱贫的主导特色产业之一。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全市食用菌代料栽培规模达到1.63亿袋,生产鲜菇17.1万吨,实现总产值16.5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加0.9亿袋,增产6.1万吨,增值10.7亿元。食用菌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二,香菇生产成为陕西第一大市。食用菌从业农户、人员分别达到5万多户、10万余人,占比分别达到11.6 %和6.8%,食用菌专业村383个,占比21.3%。

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据调查,食用菌投入产出比在 1:3以上,户栽5000袋,产值4-5万元、纯收入2-3.5万元。效益分别是大棚蔬菜的4倍、大田作物的30倍;1袋香菇相当1只肉鸡纯收入,200袋香菇相当1头肉猪纯收入。目前主产区菇农户均收入2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成为贫困户精准脱贫的“短、平、快”项目。

3、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主产区菇农已基本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普遍增强。908、9608等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达95%以上;808、武香一号等反季节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100%,免割袋普及率达70%。香菇、平菇、木耳等主栽品种良种推广普及率达到80%,专用菇料、微量元素、免割袋栽培、生物制剂拌料等先进技术得到应用。同时,鸡腿菇、杏鲍菇、羊肚菌、猪苓等珍稀菌类已在我市引种成功并初具规模。

4、生产方式不断改进。立体、层架式成为主要栽培模式。顺季、反季、周年栽培多种方式并存。传统分散的家庭生产快速向规模化、集约化、半自动化、合作社、企业化方向转变。以苹果木屑、桑枝条、栗苞等为主要原料发展代料栽培已成为主要方式。百万袋循环模式和借袋还菇模式已快速推广应用。

5、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全市发展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成立食用菌开发加工企业4个,建成菌种生产场11个,发展食用菌物资、机械专卖店23个,从事食用菌购销大户达到1500多人,商南县秦豫食用菌交易市场和龙山香菇交易市场已初具规模。

6、品牌开发稳步推进。全市通过无公害食用菌产品整县环境评价7个,累计认定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12个,认证食用菌“三品”产品13个、绿色食品1个,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柞水木耳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商洛香菇地理标志申请工作基本完成,产品在省内外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二、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我市食用菌产业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团队,各县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虽然都设有食用菌股,但却没有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都是原来从事粮食作物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食用菌生产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及过硬的实践经验,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食用菌技术指导的需要,更不可能搞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合作社没有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缺乏本乡本土的“土专家”,大多从河南、浙江等地聘请农民技术员,这些人员多数只有他们当地的实践经验,没有成套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技术指导中不能很好的与我市自然生态条件相结合。

2、品种结构较为单一。虽然全市食用菌总体产量不小,但主栽品种结构单一,常规菌类多,珍稀菌类少,“一菇独大”态势明显。2016年全市代料食用菌1.63亿袋,其中香菇1.48亿袋、木耳489万袋、平菇1000万袋,分别占生产总量的90%、3%、6%,其它珍稀菌类不足1%。

3、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我市食用菌总量不小,但生产以传统家庭经营为主体,生产分散,设备简易,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一般每户5000-8000袋左右。设施就地取材、简易

落后,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食用菌合作社实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市场话语权力,生产方式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4、产业链条延伸较短。我市食用菌产业表现为重生产,轻加工营销,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少,缺乏精深加工能力,致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商南县建成的秦豫食用菌交易市场和龙山香菇交易市场交易量仍较小,产品90%以原产品销往河南西峡市场,产销长期处于脱节状态,产业效益不能充分体现。

5、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虽然我市各县区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由于农村信贷门槛高,银行贷款需要担保,企业贷款难度大,贴息贷款政策不明了,贫困户贷款限制多,加之食用菌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许多企业不愿意将有限资金投入到产业发展上来,因此食用菌种植大户和一些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限制了我市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

三、商洛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1、突出发展重点,继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规模决定效益,没有规模就没有优势、就没有市场。要按照“突出重点、多头并进”的思路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打造规模优势。一是加大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力度,按照生产标准化、加工工业化、体验休闲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进一步扩大现有食用菌产业园区规模;二是继续加强规模化基地示范镇和专业村建设,重点建设柞水下梁、营盘;商南青山、富水;商州牧户关、板桥;洛南石门、高耀;山阳高坝、十里等食用菌示范基地镇;三要进一步扩大现有种植大户规

模,使80%的种植户年发展20000袋以上。通过努力,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代料食用菌发展到2亿袋,食用菌总产量(鲜品)达到4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增收8亿元,产值、收入均较“十二五”翻一番。

2、推广成熟模式,努力加快生产方式转变。近年来,我市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结合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方向,提出了“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即以行政村或较大的自然村为单元,依托一个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设一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式专业化菌包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优良菌种、统一菌包制作、统一接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农户分散出菇管理),带动100个农户,每户种植不少于1万袋,实现产值1000万元,户均纯收入4-6万元。实践证明,这种半工厂化模式可实现企业与农户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特别适合现阶段我市食用菌生产力发展水平。今后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大力推广该成熟模式,努力加快全市食用菌产业生产方式快速转变。

3、强化技术支撑,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要加强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结合产业扶贫,在现代园区、专业合作社、重点乡镇举办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食用菌培训班,重点培养职业菇农和有志于食用菌发展的农村青年。二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加大食用菌优良菌种、废弃物利用、精深加工、菌糠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和模式的研究、引进和推广,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要重视引导食用菌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发挥民间团体人才培养和技术研

发推广作用。三要优化品种结构。按照突出特色、多菌类发展原则,全市应稳定发展香菇,加快发展木耳、平菇、双孢菇等品种,积极发展杏鲍菇、白灵菇等珍稀菌类;稳定发展木腐菌类,加快发展草腐菌类;稳定发展干菇,加快发展鲜食菇;稳定发展顺季生产,加快发展反季和周年生产;加快发展食用菌,兼顾发展药用菌。四要加强菌种生产技术指导,强化菌种市场管理,为生产主体提供优质菌种。

4、突出精深加工,快速提高产业化程度。积极支持食用菌加工产业提质增效,不断拓展食用菌多种功能,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推进食用菌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增粗价值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开发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各类强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利用残次菇及下脚料加工即食食品、休闲食品等,提升附加值。借鉴河南西峡县经验,强化秦豫食用菌交易市场和龙山香菇交易市场内部管理,将批发市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食用菌原料供应基地、价格发布平台、产品集散流通中心。鼓励龙头企业积极申请食用菌外贸出口权,畅通食用菌出口通道,促进全市发展创汇菌业。

5、强化政策支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对农业废弃物收集单位(专业组织或公司)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切实提高废弃资源的回收率。二是出台政策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食用菌循环生产,财政资金扶持工厂化菌包生产。三是积极扶持开展循环生产模式的科研、推广投入力度,建立食用菌循环经济示范区,带动周边发展。四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食用菌生产,形成政府引导、主体投入、市场运作、政策激

励的良好局面。五是积极打造知名品牌,广泛利用展会、媒体、互联网等积极做好食用菌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开展商标注册、无公害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在商南、丹凤、商州建设香菇特色小镇,在柞水下梁建设木耳特色小镇。全力打造商洛香菇、商洛木耳等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全市食用菌产业、产品的知名度。

6、发挥产业优势,全力引领精准扶贫。食用菌是最具有精准度,实现产业脱贫的最佳选择,是移民搬迁后缺地缺资源的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首选扎根增收产业。认真落实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或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食用菌产业,使全市82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以移民搬迁小区为重点,配套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让搬迁户融入食用菌生产、加工、营销体系,使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业致富。

参考文献:

河西走廊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2

关键词:葡萄产业,品种区划,标准化生产

一、我国葡萄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葡萄产业稳步发展, 形成了种植区域广泛、特色优势区域明显、栽培方式多样、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 酿酒葡萄基地建设不断实现标准化、规模化, 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革新, 产品质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产业化步伐加快推进,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品种区域化工作滞后, 品种结构欠合理 我国在葡萄品种区划方面从未开展过全国性的系统研究, 无法给葡萄种植者提供科学正确的指导, 加之新品种苗木炒作, 许多地方只是跟风式的盲目种植, 做不到因地而异, 致使种植结构单一。人们常见的鲜食葡萄多以巨峰和红地球为主, 其他品种所占比例较小, 由于酿酒葡萄主要以常见的赤霞珠为主, 造成葡萄酒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 经典的品种风格极为匮乏。随着产业规划的制定和发展, 大部分产区未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划和细分, 有些区域只是一味追求产业发展规模, 对区域适宜品种结构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进而出现产业发展规模、速度和市场之间的矛盾。

㈡无病毒优质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落后, 苗木生产流通不规范 长期以来, 我国葡萄苗木繁育以私人个体经营为主, 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的苗木生产基地, 苗木的质量良莠不齐;苗木销售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出现市场混乱现象, 生产流通领域更是监管手段单一, 力度不足;葡萄检疫性病虫害和葡萄病虫害有蔓延的趋势, 苗木多为自根苗, 对砧嫁接重视不够。

㈢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 果品质量较差 葡萄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缺乏区域性统一的规范操作, 急需建立优势、高效、安全及增效的标准化技术与管理体系;有机产品、绿色产品起步缓慢, 认识缺位, 滥用激素和农药现象频频发生, 一些分散经营的散户安全生产意识缺乏。

㈣劳动力密集产业特征突出, 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 葡萄生产用工量很大, 北方地区冬季埋土, 春季出土作业, 短时间内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 新疆等地出现大量的葡萄用工荒, 葡萄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各地普遍反映没有先进适用的埋土防寒的田间机械作业设备。

㈤病虫害防治压力大、灾害性天气等自然灾害威胁产业发展 部分地区病虫害逐年加重, 并且遭受未来物种的入侵, 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冻害、冰雹、大风等恶劣天气的侵扰, 充分体现出了葡萄园抗风险能力弱、防灾害综合水平低的弊端。

㈥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落后, 深加工效益低, 葡萄酒文化建设滞后 葡萄商品化效益低, 只占总产量的10%~20%左右, 储藏保鲜量占总产量的7%~10%, 采摘后处理不当, 每年造成的损失为15%~20%。以酿酒为主的葡萄加工业近年来快速发展, 但存在原料质量差、葡萄酒品质提升慢和生产效益低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攀升, 我国葡萄酒行业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发展, 粗放式的市场推广模式和葡萄酒文化建设的滞后, 已不能适应逐步细分的葡萄酒市场, 特别是不能适应逐步成熟的中高端消费者。2007年~2011年的5年间, 葡萄酒产量的增速分别是37.05%、23.4%、27.63%、12.38%和13.02%, 自2010年起, 其增速有所减缓。

随着进口葡萄酒的快速输入, 进口葡萄酒对国产葡萄酒的冲击明显增强, 国内自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呈现日趋上升的势头, 总体来看, 国产葡萄酒由于价格低于进口葡萄酒, 所以市场份额相对较高;但从长期来看, 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在进一步加大, 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 市场占有率在逐步上升。

㈦技术和人才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栽培技术、技术管理和技术人才水平及数量, 已跟不上产业现有及今后发展的需要, 由此造成的问题已在各产区, 特别是在新建的企业或基地中显现出来。

二、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动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我国葡萄产业的总体对策是依靠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 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大力提升我国葡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实现我国由葡萄生产大国向葡萄生产强国的转变, 主要发展对策有以下几点。

㈠加快葡萄新品种的引进和启动优质无病毒优质良种苗木发育体系建设 加快新品种的引进推广, 克服品种单一化的问题, 充分研究不同产区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 制定实施葡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使我国的葡萄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化;同时, 建立我国葡萄苗木繁育体系病毒检测中心, 对国内主要的品种和砧木进行脱毒, 逐步建立无病毒嫁接苗木补贴政策与监督机制。

㈡研发推广简易、省力的栽培模式, 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 开展省力化栽培管理的研究, 加快推广易学、易操作、省力的葡萄生产技术, 尤其是要解决北方地区埋土防寒的问题, 提高劳动效率, 节本增效。

河西走廊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衢州;柑橘产业;对策;措施

衢州栽培柑橘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的重点柑橘产区,被列入全国优势农业(柑橘)产业带;所辖的衢江区和常山县分别被授予“中国椪柑之乡”和“中國胡柚之乡”;柯城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优势农产品(柑橘)产业带建设示范区”;“衢州椪柑”“常山胡柚”分别通过了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原产地地域保护产品认证。柑橘是衢州农业的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年产值近10亿元,并带动加工、包装、运输和餐饮等相关产业近10亿元,以柑橘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达30多万户。2013年,全市柑橘栽培面积42000hm2,总产量达96万t,比上年增产20%,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椪柑65万t、胡柚20万、蜜橘10万t。目前,全市现有9家柑橘加工企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中的龙头企业,每年深加工消化鲜柑橘约3万余吨;有各类柑橘选果机350多台,年清洗、选果、分级、打蜡和包装的柑橘近40万t。近几年,全市着力开展柑橘品质提升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柑橘专业合作社,累计建立柑橘品质提升工程示范基地70个,涉及乡镇25个、村58个、农户2万多户,总示范面积25333hm2,示范基地道路、水利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31个基地通过了出口橘园注册备案,总面积1333hm2,可出口的果品达5万t;累计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103个,入社橘农1.25万户,经营面积达2513hm2。

衢州处于柑橘生产的北缘地带,属次适宜区。随着全国乃至全球柑橘生产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广东、广西、重庆、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的大规模发展,衢州的柑橘产业在土地、气候、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方面已从优势逐步转变为劣势,加上保守的思想观念,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柑橘正在从过去的“摇钱树”“养老树”变为广大橘农的“鸡肋树”,在“卖橘难”的年份还常常会成为政府的“忧心树”。

1 衢州柑橘产业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1.1 气候条件与品质的矛盾

根据浙江省柑橘避冻区划,衢州属于浙江中部温州蜜柑轻冻(普通甜橙中冻)区,主要应发展早熟的温州蜜柑。而椪柑是衢州市的主栽品种,产量占全市柑橘总产量的65%左右。椪柑的适栽地区要求年平均温度在18℃以上,年有效积温6000℃以上,达到这些条件才能丰产优质。随着温度的增高,品质劣变随之加剧,但温度偏低的地区虽然能高产,但果实较为紧密,含酸量较高,果形趋小,贮藏性增强。衢州年平均气温17.3℃,1月平均温度5.2℃,≥10℃的年积温为5441℃(龙游),年极端最低气温在—6.9~—5.0℃出现的频率达28%,远不及福建省的永春县(年平均气温20.4℃,1月平均温度11.9℃,≥10℃的年积温为7217℃,年极端最低气温在—2.9~—0.56℃)。而且衢州在椪柑果实尚未完全成熟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常常会出现低温降霜,因而不得不提早采收,严重影响了椪柑的内在品质。这是衢州椪柑内在品质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1.2 规模与效益的矛盾

据调查,衢州市多数橘农的生产规模人均不足1333㎡,而且十分地分散,少则5处,多的达10多处。按667㎡产2500kg、1.00元/kg计算,扣除农药和肥料成本0.30元/kg,人均纯收入仅3500元(含劳动力成本),不如外出打工相对来钱容易。加上橘园分散,管理更显麻烦,很难激发橘农的生产欲望。这也是近几年全市开展的柑橘品质提升工程虽然效果明显,但难以迅速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

1.3 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市场日趋要求农产品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甚至国际化。而一家一户分散承包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一方面因品种、品质的参差不齐不能适应大型批发市场和批发商的要求,另一方面一家一户也很难找到或者进入大型批发市场和给批发商供货,所在只能坐等中间商(贩销户)来收购。这也是全市柑橘产业化中的一个“症结”。

1.4 贩销户利益与广大橘农利益的矛盾

绝大多数经营者不可能会与生产者来共同分享利益。在橘农—贩销户—批发市场(或批发商)—消费者这样一个流通体系中,橘农始终处于“弱势”,贩销户的利益最大化势必导致橘农利益的最小化。这也正是在柑橘供大于求时,造成“卖橘难”的根本原因。

1.5 品牌与价格的矛盾

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柑橘的生产很难打响品牌。品质好的柑橘,自然收购价格应当相对较高,这对经营者而言并不一定会提高效益,很有可能还会增加经营风险。从而表现为在经营过程中着重考虑收购价格与外观质量,不会考虑优质优价。

1.6 主栽品种与加工适应性的矛盾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和当地橘农长期以来的种植习惯,目前全所产柑橘产量中,椪柑和胡柚占了90%,除了椪柑可以用来制作砂囊外,加工两个品种均不适宜其他果汁和罐头。这是在现有的品种结构条件下,很难通过加工来带动整个柑橘产业的主要原因。

2 做强、做精衢州柑橘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衢州柑橘产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控面积、限产量、调结构、重加工、促升级”的思路,实施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柑橘四化”工程,以便将柑橘产业不断做强做精。

2.1 大力推进产业与品种结构调整

一是充分利用当前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政策,将因老化而无经济效益的橘园开垦成耕地。二是对海拔300m以上、易受冻区域的2000hm2橘园,改种毛竹等经济林。三是按照“易剥皮、无核、有香味、风味浓”这—世界柑橘鲜果发展的趋势,提高椪柑优质良种化比率和调整柑橘品种结构,采用高位嫁接技术,一方面是引进高接无核(或少核)和早熟椪柑品种;另一方面是适当调减椪柑面积,增加早熟、特早熟蜜柑和新优杂柑面积,逐步解决柑橘品种结构单一、销售期集中的问题。

2.2 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

针对目前衢州市橘园栽培密度高、水利设施不配套、产业经营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等具体的薄弱环节,以村为单位,开展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建设。通过加大水利道路等设施的投入、橘园增施有机肥和组织科技服务队推广新技术,结合品种结构调整和出口果园登记注册,迅速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扩大柑橘出口基地规模。

2.3 提高商品化处理与精深加工能力

结合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建设,配套先进的选果机,进一步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以“天子”和“巨大”等加工企业为基础,激励加工企業以合同的方式建立适合橙汁加工的甜橙(考虑以当地甜橙为主)原料基地和适合罐头加工的中晚熟温州蜜柑原料基地,并积极开发椪柑砂囊终端产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励柑橘加工企业来衢州投资创办加工厂。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50%以上,精深加工消耗原料达到6%以上。

2.4 倡导品牌化营销

根据目前全市营销企业普遍偏小、品牌柑橘年销售量少和品牌杂乱、冒牌现象严重的实际,实施品牌战略,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国际互联网以及全国性、国际性交流活动等渠道宣传推介“衢州椪柑”,不断提高其的知名度。

一是整合品牌,统一要求实行“××”牌“衢州椪柑”。

二是果业企业、柑橘专业合作社等涉及柑橘经营的单位都要实行品牌化经营,要求和鼓励开展“品牌化柑橘专业乡(镇)”建设。

三是通过节事等活动进行宣传,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展览会、招商会等,举办“衢州椪柑”推介会、品尝会等促销活动。

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型、参与型、体验型的柑橘特色产业旅游,开发柑橘专业镇观光果园特色旅游,创建生态观光果园等,将现有的柑橘产业资源拓展为旅游资源,吸引发展资金,提高衢州柑橘产业的活力,使柑橘产业在游客中树立“衢州椪柑”的良好形象,并向游客大力推介“衢州椪柑”整体品牌,进一步提高品牌宣传的力度。

五是发挥龙头企业、柑橘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在实施品牌战略的作用,鼓励经营者积极向外传递“衢州椪柑”的品牌形象。

六是积极发挥县(市、区)政府在品牌战略中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进行质量、品牌、商标、广告和营销策略的宣传教育,要让柑橘生产、经营者把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施品牌战略上。同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营造实施品牌战略的良好环境。

七是加强柑橘包装物和包装物生产企业的管理。坚决清理和整顿全市各种包装物泛滥的现象;并且在制订政府柑橘产业相关扶持政策时要明确和体现对符合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柑橘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激励;对不符合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柑橘专业合作社不但不予以政策扶持,而且还应加以各种限制。

2.5 着力扶持社会化服务

村级柑橘专业合作社是实施柑橘产业品牌战略和实现柑橘产前、产中及产后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在现有的条件下,首先,要落实乡(镇)主要领导和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主任抓柑橘专业合作社的责任制,逐步规范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其次,是以“打品牌,拓市场”为主要工作目标,真正将社员的柑橘销到市场上去;再次,考虑逐步提高橘农的组织化程度及服务水平,实现农资统一供应,生产统一标准,生产技术统一指导,经营统一品牌,销售渠道畅通。

2.6 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要做强做精衢州柑橘产业,科技的支撑作用不仅是不可或缺,而且是应该强化的。要强化科技对柑橘产业的支撑作用,首先要加强科技队伍,完善县乡村果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让所有在职的果树技术推广人员能撇开一切与果树技术推广不相关的杂事和琐事,能够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到果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去;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学习受训提高科技人员自身素质的服务能力;三是科技人员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柑柑橘生产技术和手段,积极开展柑橘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示范,深入了解全市柑橘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四是加强对橘农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

3 建议

3.1 制定产业提升规划

在制订《衢州市柑橘产业改造与提升规划》的基础上,市、县(市、区)及乡、镇各级政府都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扶持橘农实施柑橘的改造提升。政府要加强对实施柑橘改造提升的投入力度,鼓励工商资本进入柑橘产业发展中,同时还应加强对《衢州市柑橘产业改造与提升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督促。

3.2 加强产业组织领导

市、县(市、区)政府应设立柑橘产业化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组织协调全市柑橘产业化的各项工作,主持制订《衢州市柑橘产业改造与提升规划》,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督促和对基地建设、技术指导、科技示范、市场开拓、产业导向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和统一实施。

3.3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出台对于加快橘园改造、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级柑橘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商品化处理与精深加工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科技推广及提供优良柑橘种苗等的具体扶持政策。

3.4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一是定期在科技推广队伍内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二是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更新培训;三是实行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机制,在项目实施、工作经费上向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倾斜,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实行科技推广问责制,建立技术服务责任制,对不作为、工作严重失误的予以问责;五是逐步改善果树技术推广人员,尤其是乡镇果树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配备相应的交通工具、检测仪器,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河西走廊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4

----以蒙泉镇望仙树村为例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抓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当前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等。因此,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前置条件;合理安排新村建设示范点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公共服务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硬核;新农村综合体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载体。可以说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困难与机遇并存,这就值得我们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问题 对策

望仙树村位于石门县蒙泉镇太浮山国家生态公益林区境内,与临澧县、桃源县交界。全村面积17.28平方公里。望仙树村由原太浮山、软板桥、望仙树、竹瓦四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分为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14,总人口3622。党员118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5081亩,水库众多,小I型水库两座,蓄水量260万m³,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由于受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差,农民素质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难等实际困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期间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要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望仙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望仙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成就与问题并存。

(一)望仙树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望仙树村基本实现了农村水泥路面“户户通”目标,发展了柑桔和棉花产业。

(二)望仙树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建设规划滞后。长期以来,村级规划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并且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靠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严重阻碍了村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也增加了农村管理的难度。

2、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农民的环境自律意识差,农村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苍蝇乱飞、污水乱流、摊点乱摆、牲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等问题较为严重,同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不正当使用化肥、农药等,也造成农村环境不同程度受污染。

3、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三、推进望仙树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二)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确保农民增收。望仙树村以柑橘、水稻、棉花和玉米等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结构不优,没有发挥出柑橘特产区的辐射优势。望仙树应利用特有的山水优势,把柑橘游旅游产业作为重点项目培育。实现传统农业向兼具文化和旅游内涵的特色农业产业转化。

(三)加大农村技术的培训,建立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进行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队伍。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一是要结合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诚信”的良好风尚的教育。二是要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和“文明村庄”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倡导健康、2 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增强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三是要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图书室、文化活动站、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农村文化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五)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六)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加大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做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规范农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生产模式,有效控制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要使用科技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可降解地膜的力度,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排污情况的监督管理,减少农业自身导致的污染。

四、结束语

众多经验证明,任何乡村的建设、发展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因地制宜的规划,并以之为据,指导其开发、建设和管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夹山寺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要保证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借助县、乡等的政策、资金及技术等支持,团结一致,创新思维,为构成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新农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2]黄国清;章泉;王博;;对江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3]沙占华;;新农村建设中的偏差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4]龚齐珍;杨艳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J];求实;2006年05期

[5]张梅龙;郭少华;;对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分析及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06年07期 [6]曾凡;把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四大环节[J];老区建设;2005年01期 [7]肖华;;建设新农村不可以点“代”面[J];政府法制;2006年09期

[8]陈华;;扎实稳步推进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J];桂海论丛;2006年04期

河西走廊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5

面对新的市场格局和利益关系,基层工会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维权。工会维权工作是一篇大文章,它的政策性强,牵涉面广,涉及到多方面的权利关系好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加上目前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工会的实际地位还不高,工会在履行维护职能方面未能完全到位。

一、不敢维权、不会维权、维权不力是基层工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基层工会是在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发现问题不敢据理力争,有的甚至视而不见,或一遇到阻力就知难而退,加上个别工会干部综合素质不高,找不到维权的重点问题,致使基层工会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监督权力难以落实,职工劳动权利得不到尊重。如职工主人翁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实、源头参与难以到位、劳动权利得不到尊重等。

二、民主管理有待加强。面对利益的驱动以及荣誉上的考虑,企业不顾职工的健康,损伤或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行为时有发生。重产量、重效益、轻过程、轻利益的事实客观存在。基层的工会主席在同级领导班子中处于副职,本身就对行政有一定的依附性,所以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只能“敢怒不敢言”。其次,企务公开“半遮半掩”。往往只公开一般性问题,在范围上只公开生产区队,而科室公开还是空白。

对策:

1、确立党委统一领导、行政支持配合、工会主动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劳动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2、在维护好职工物资利益的同时,还要依法组织职工从源头上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坚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群众的自我维护意识。职工群众既是工会维权对象,也是工会维权力量。为此工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安全教育,使职工群众从学法、知法、懂法到自觉用法。

4、真正地实行企务公开,把企业各个单位的各种奖励、工资、及分配政策全部张贴,让职工群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加大企业民主管理的透明度。

三、职工素质相对低,思想工作难做。大多职工来自农村或学校刚毕业分到矿井,对一些管理制度、安全技能、生产工序等方面认识不到位、掌握的还不够,更别提精细化要求,有时对其教育时往往呈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有抵触情绪,使工会思想教育工作有时很无奈。

对策: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企业要不断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工会也要积极参与,利用不同形式、不同地点,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2、利用政策激励职工,使其能用心学习、积极学习,并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基层单位时间紧、任务重,遇有地面活动时直接生产单位人员很难参加,拉远了工会与职工的距离。由于生产单位需要完任务,往往直接工升井的时间较晚,相对一些活

动难以参加;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的个别职工,有利益驱动时能积极参加,但没有利益时就不积极了,即使参加了,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对策:根据时间情况,合理调解基层单位生产计划,使职工能有时间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拉近了职工与组织的感情。

当前基层工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河西走廊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6

赣东北苏区的范围包括上饶市的铅山、横峰、弋阳、德兴、广丰、玉山、万年、上饶县,鹰潭市的贵溪、余江县以及景德镇市的乐平、浮梁县等12个县(市)。它是老一辈革命家方志敏、黄道等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经历了八十年左右的风风雨雨,这块革命根据地重新焕发了活力,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赣东北苏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1年赣东北苏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37.95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3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78.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78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72元。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找到不足,主要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层次低、知名品牌少、企业规模小等问题。因此必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多元化,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壮大红色旅游业,加快发展物流等第三产业,制定相关政策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优厚待遇吸引各方人才。

1 赣东北苏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赣东北苏区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主要以铜加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等为支柱的产业。赣东北苏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实力明显提升。同时还发挥赣东北苏区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依靠赣东北苏区的旅游资源,着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1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赣东北苏区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积极招商引资,以优势产业带动其他工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当地产业迅猛发展。至2010年底,赣东北苏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931家,工业总产值达2141.3亿元,工业增加值529.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2483.6亿元,利润总额达139.2亿元,解决就业人员215633人。其中,广丰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226亿元,横峰和玉山工业园区也分别达到135亿元、101亿元,形成了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新能源和绿色食品这六大支柱产业。同时赣东北苏区大力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和本地企业成长。想方设法提供用地、科技、政策和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它们与大企业、大项目建立协作关系,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企业技术设备和竞争力,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和本地企业向强优企业升级,力促一批企业跻身规模以上企业行列。通过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有色金属和新型建材两大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金为纽带,实施龙头企业领跑战略。政策、资金等发展要素向龙头企业倾斜,通过裂变扩张、上市嫁接、合资合作等多种手段和途经,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实现由工业原材料向工业产品的转变。

贵溪市充分利用江西铜业的资源、规模、品牌及商业信誉等优势,着力打造“世界铜都”这一铜产业中心,建设铜产业循环基地。目前,贵溪市铜加工企业有40家,年铜加工能力达130万吨以上,2011年铜产业主营收入完成1440亿元。同时引进美的集团投资建设江西美的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打造节能照明产业基地,成为“中国灯谷”。

乐平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致力发展传统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总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矿产建材、机械制造、绿色食品五大支柱产业,2011年,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3亿元。以世龙实业、宏柏化学、金龙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企业达36家,以天新药业、东风药业为主的医药企业有12家。

弋阳县大力扶持海漯水泥、天施康药业、姚家铁矿、旭日铜矿、锐欣建材、巍华化学等重点企业扩大产能、扩张规模、提升效益。2011年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两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13.11亿元,上交税金2.43亿元。

横峰县围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能源、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着力培育和丰铜业、中旺铜业、兴发铜业、长河新电池、百川电导体、高斯阀门等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引领一批中小企业,为其上下游配套服务。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8.5亿元,增长15.1%。

铅山县以金属加工、精细化工、矿山采掘和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为龙头,积极扶持屹立铜业、鑫瑞金属、金汇铜业等重点企业,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03亿元,增长17.9%。

1.2 特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

赣东北苏区利用当地的优质资源,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形成了以蔬菜和食品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特色农业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赣东北苏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40.8亿元。其中乐平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新型的特色农业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乐平市积极实施“纵抓产业、横抓市场、科技驱动、全面发展”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种植历史悠久、自然资源条件好、品种资源优势多、精耕细作水平高、劳动力比较低廉、市场营销基础好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蔬菜成为乐平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县域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增效产业。2007年被中国园艺协会命名为“江南菜乡”,成为我国三大蔬菜基地之一,也是江西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蔬菜集散基地。

横峰县打响葛业品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设一批葛根种植示范区,每年新增葛根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并加快推进“葛佬”葛产业建设,支持“葛佬”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积极扶持中储粮横峰中心库项目和兴安种业万亩优质良种基地建设。

弋阳县突出做大特色农业龙头,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江西柏林实业有限公司是全省“双百”企业之一。突出做大品牌,“十一五”期间全县共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8个,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1个,“柏林罐头”、“龟峰经国”、“现代食品”等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铅山县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纵深推进,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2011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6家,总数达172家。无公害食品8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16个,铅山“鹅湖山”获得江西著名商标。

1.3 物流业发展迅猛

赣东北处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相当明显,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事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赣东北苏区的物流业发展比较快,打造成了区域性物流枢纽。以鹰潭、上饶等城市为主线,辐射赣东北各地,通过浙赣铁路、沪瑞高速连接浙江、上海,通过鹰厦铁路、京福高速直达福州、厦门,不断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密切联系、合作。横峰县已在建蓝海赣东物流中心、中储粮横峰中心库、兴安药业医药物流等项目。乐平市已开工建设赣东北商贸城、大远蔬菜批发市场等,在不久的将来将形成赣东北商品和蔬菜的集散地。赣东北苏区与东南沿海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这为赣东北苏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贵溪“无水港”都已建成运营,广丰物流中心、万年米业物流中心和医药配送中心、乐平赣东北商贸城和大远蔬菜批发市场等一大批物流企业应运而生,为赣东北苏区打造成区域性物流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 旅游业逐渐繁荣

赣东北苏区山川秀美,风景秀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4A级景区12处等旅游胜地,又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每年吸引了几百万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7年,龟峰景区和龙虎山景区共同获得了世界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2008年三清山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7个、江西省第1个世界自然遗产地;2010年龟峰作为“中国丹霞”联合项目申遗成功。赣东北苏区已形成了三清山、龟峰、龙虎山、上饶集中营、方志敏纪念馆、鹅湖书院等多处著名旅游景区。赣东北景区已融入到全国和长三角、泛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区域合作旅游组织中去,与各合作城市签署合作协议,实现了客源互送、市场共拓、利益共享。通过合作推动,赣东北各主要旅游景区的客源增幅达60%以上。

红色旅游是赣东北苏区的一大特色,相继建成了上饶革命烈士集中营纪念馆、方志敏纪念馆、怀玉山清贫园等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10年,赣东北苏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80.54亿元。

2 赣东北苏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东北苏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努力奋斗,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企业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赣东北苏区的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单一

目前赣东北苏区的产业发展主要以铜材加工、贵重金属冶炼为支柱产业,其他产业所占比重较小。贵溪市依托江铜集团的资源、规模、品牌等优势,铜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拥有铜加工企业40家,年铜加工能力达100多万吨,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086亿元,占当年贵溪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95.68%。铅山县金属加工、精细化工、矿山采掘和食品加工四大产业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占全县总工业增加值的82.2%;有色金属产业共实现税收4.11亿元,占工业园区比例82.5%。横峰、弋阳和德兴都把铜材加工、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产业作为各自的重点发展方向,2011年弋阳县有色金属和新型建材两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3.11亿元,上交税金2.43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59.3%和60.99%。2011年横峰县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主营业务收入为147.2亿元,占全县工业比重达95.8%。而有色金属产业容易受国际市场、国内政策的影响,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去年铜材价格高达7万元/吨,目前价格仅5.9万元/吨。

2.2 产品层次低

赣东北苏区各地工业园区积极招商引资,但是大多数进园区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开发的新产品中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这种产业同构现象带来的是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限制了工业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并且行业分布不合理,产业链条不长,集聚功能不强,大部分企业之间缺乏配套协作关系,缺乏分工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园区资源的优化整合,以至于有些园区目前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赣东北苏区工业园区中金属加工企业比较多,技术含量较低,占有资金量较大,精深加工产品较少,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也就难以产生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3 知名品牌少

由于赣东北苏区仍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产业发展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较少。经过查阅赣东北苏区近年获奖名优产品目录,共有100多种产品,其中全国驰名商标有4件,即江西月兔集团公司的“月兔”商标、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万年青”商标、玉山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得尔乐”商标和万年贡米集团有限公司的“万年贡”商标。拥有江西省著名商标62件,赣东北苏区榜上有名的产品与全国乃至全省其他地方相比差距较大,而在全国有名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

2.4 企业规模小

目前赣东北苏区的企业规模除江西铜业、凤凰光学、江西水泥、月兔集团等少数公司外普遍比较小,总体实力偏弱,产品分布狭窄,市场影响力和产业控制力不足,分散独立发展的情况较为普遍,集群发展相对滞后。至2010年底,赣东北苏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1家,平均每家企业生产总值为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2.67亿元,平均利润为0.15亿元,就业人员平均为231人。赣东北苏区除贵溪市的工业总产值在全省名列前茅外,其他县市的工业总产值普遍较小,其中铅山、弋阳、万年、德兴、余江等县市的工业总产值还不到百亿元。有色金属加工虽然在赣东北苏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许多中小企业专业化特色不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集聚发展不够,生产社会化协作尚未形成规模,企业很难扩大再生产。其他如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等企业目前规模也比较小,在全国乃至全省都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难以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

3 赣东北苏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赣东北苏区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普遍关心和大力支持,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赣东北苏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赣东北苏区的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品层次比较低、知名品牌比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严重影响了赣东北苏区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速度。针对赣东北苏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3.1 实行产业多元化

赣东北苏区在突出抓好以铜材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的基础上,应当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引进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继续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赣东北苏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为赣东北苏区又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贵溪市充分利用“美的贵雅”的品牌和技术优势,不断挖掘当地现有照明企业潜能,积极引进相关配套关联企业,着力建设绿色节能照明产业基地;同时建造硫磷化工产业基地,推进贵溪硫磷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弋阳县应着力“南陶瓷、北水泥”的新型建材产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形成赣东北苏区新型建材基地。铅山要依托现有工业基础,重点打造以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为主的新医药、以光伏和锂电池为主的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群。横峰县则要大力支持建设赣东物流中心和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模式,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有力推动当地茶叶、林业、优质稻、森林蔬菜、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业。

3.2 壮大红色旅游产业

赣东北苏区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三清山、龟峰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世界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尤其是方志敏纪念馆、上饶集中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旅游产业相当丰富。因此,赣东北苏区要积极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发展旅游产业,突出创意和营销,提升名气,聚集人气,招揽财气,并且加强与黄山、武夷山、龙虎山等周边景区的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区域内的相互对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聘请国内一流的专业机构,全方位策划赣东北苏区旅游产业开发;大力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金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景区的开发,完善景区的硬件设施,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壮大红色旅游产业。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如婺源—三清山—龟峰黄金生态线、上饶集中营—方志敏纪念馆—闽浙赣皖革命根据地爱国奉献红色线、灵山—云碧峰—铜钹山绿色自然线等。争取使龙虎山—三清山—婺源—景德镇成为国内旅游精品线,杭州—千岛湖—三清山—景德镇—庐山成为国际黄金旅游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做好三清山、龙虎山和龟峰申报国家5A级景区和神农源、大茅山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工作,加快铜钹山、灵山、葛仙山和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申报国家4A级景区工作。

3.3 加快发展物流业

由于赣东北苏区位于闽浙赣交界处,连接长江三角洲和海西经济开发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赣东北苏区形成较大规模的物流中心和产品集散地。因此需要加大对物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赣东北商贸城、大远蔬菜批发市场、蓝海赣东物流中心、中储粮横峰中心库、兴安药业医药物流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应充分利用浙赣铁路、鹰厦铁路、皖赣铁路和沪瑞高速、京福高速以及320国道贯通赣东北苏区的优势,打通东南沿海地区的快捷通道。着力推进贵溪铜拆解加工区现代物流、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无水港”等物流平台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通浙江宁波、福建宁德等地至赣东北苏区的海铁联运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发挥政策洼地效应,快速壮大物流企业。

3.4 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赣东北苏区正位于闽浙赣交界处,与长三角、海西区紧密相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此,赣东北苏区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做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工作,促进赣东北苏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为将来赣东北苏区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申请设立赣东北产业承接基地。由于赣东北苏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全省其他地区,不仅需要得到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加需要赣东北苏区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被商务部授予国家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和国台办授予台商企业重点承接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赣东北苏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向国家和省里有关部门申请设立赣东北产业承接基地,希望国家和省里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加快赣东北苏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赣东北苏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3.5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河西走廊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7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生产水平;技术水平;问题;对策

设施园艺又被称为设施栽培,主要是指在不适宜栽种园艺作物的地区或者季节,通过应用最新的设施人为的创造出适合作物生长环境的一种工艺。设施园艺还是一种环控农业,主要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且生产出来的作物高产、稳产、优质。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牵涉的学科范围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其面积已经成為了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主要是以简易类型为主,可控程度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存在着科学技术含量低、生产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小、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为了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质量,我国必须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型生产模式,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1 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产水平和资源利用率低

在当今时代,设施园艺的生产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尤其是设施园艺的综合生产效率更是代表一个国家农业生产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综合生产效率包括单产水平、产品品质、产品优质品的比率、劳动生产率、出口率等,世界上设施园艺工程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荷兰,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综合生产效率非常的高[1],而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水平仅占荷兰的60%。在进行设施园艺工程生产时,水、土地和能源都是必备的条件,而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农户都会投入过量的资源,从而导致我国设施园艺单位面积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以色列的20%,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只有50%,化肥的利用率则更低。此外,种植人员在施肥时没有正确的指导技术,也没有进行定量使用,导致不仅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近年来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的种植面积与作物质量严重不协调,环境调控能力差,直接影响了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整体效益,降低了其竞争力。

1.2 科技含量低,设施产业规模小

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尤其是南方设施园艺工程大多数都是个体农户独立经营的,农户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下,属于粗放型生产模式。在进行种植时,农户也没有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调查,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导致设施园艺工程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如在2010年底,江苏省海门市的设施园艺种植面积达到了11200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8%,然而百亩以上连片设施基地却不到40个,无法形成整体效益,致使设施园艺工程的最大效益无法真正地体现出来,严重制约了江苏省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不仅如此,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但是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且大部分资源出现严重匮乏,使得设施园艺工程的整体科技水平的含量都非常的低,而农户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最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从而导致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低,园艺的优势完全得不到发挥,发展极不协调。

1.3 种植人员素质不高,技术人员缺乏

在我国,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种植人员均出现匮乏局面,素质也呈现高低不均的情况。设施园艺工程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技术要求非常的高,且发展较快的园艺产业也会用引进新型的品种,因此,其所种植的品种种类会非常的多,这就需要众多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和专业种植人员。但是实际情况下,大部分的农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因为发展机遇或者是待遇过低的原因,都不选择投身于农业生产行业,由此也导致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种植人员严重匮乏。

2 解决设施园艺工程问题的对策

2.1 建立合理有效的宏观管理体系

我国在借鉴国外成功的设施园艺工程发展经验基础上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宏观管理体系,以做到从全局出发、立足长远,依据最新的技术来对设施园艺工程发展进行指导,以促进其持续发展。此外,政府还要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提供条件让其得到充分的发挥,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的体系,并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其进行技术交流,对设施园艺产品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管,并加强构建产业环境,以促进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的健康发展。

2.2 做好科技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当地政府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对设施园艺工程市场进行分析,及时采集相关的信息,并对个体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经济支持,以此来提高设施园艺工程的竞争力,同时进行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政府还可以制定有利于设施园艺工程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让农户走 “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现代发展道路,以此来提高设施园艺工程的市场化、组织化[3];农户也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集约化发展,还可以依靠政府提供的加工、包装、分级和运销等服务来促进自身园艺事业的发展;农户也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生产出高质量、高产、稳产的优质产品;农户还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制定正确的种植方案,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进行更改,避免出现盲目种植的情况。

2.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要加强对农业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农业专业人员的待遇,让技术骨干发挥带头作用,以此来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农业专业人员都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3 结语

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发展水平与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调,为了使设施园艺工程健康发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农业专业人员的培养,农户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促进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晓明,齐飞,丁小明等.我国设施园艺发展区域适应性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05).

[2]李文荣.论设施农业的创新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1(8).

[3]丁小明.荷兰设施园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蔬菜,2011(03).

河西走廊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8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定果管理不科学,生产出畸形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按花后30天的最佳套袋时间套袋,有的套袋时间过早,导致果个较小;有的套袋较晚,在收获小麦农忙过后才套袋,病菌已侵染了果实,没有收到套袋应有的效果。二是用小型果袋套大型果,在果实生长后期,果袋被撑破,造成果实漏光。三是喷药不当,有的套袋前喷药次数达不到3~4次;有的喷药时喷头离果面太近,嫩果皮受伤,结果害虫未被杀死,反而给病菌侵染创造了条件,果面形成病斑;有的套袋前喷藥未加优质钙肥,导致果实因缺钙发生苹果黑点病。

2. 选用的果袋质量差。该市山区果园选用纸袋,平川果园多选用塑料膜袋,但部分果农在选购果袋时只关注果袋价格,并不在意果袋质量,购买时越便宜越好。而便宜的果袋大多质量较差,特别是劣质纸袋,柔韧性、通透性、疏水性、光滑度都很差,用此类纸袋套果,明显有漏光现象,导致果面粗糙。

3. 套袋操作不规范。有的果农套袋时,封口不紧,使得果实梗洼易积药水产生片锈;有的是果袋封口铁丝勒伤了果梗,造成落果;有的在高温天气除袋,造成果实发黄不上色。

4. 盲目套袋增加生产成本。有些果园在没有采取间伐减密、疏花疏果等措施的前提下,对果园所有的果实全部套袋,结果恰逢2012年苹果大丰收,加上套袋人工费提高,套袋苹果并没有卖上好价钱,去除成本后的效益甚至低于不套袋苹果园。

二、对策

1. 套袋苹果配套管理技术需跟上。一是套袋要选择通风透光好、园貌整齐、品种优良的苹果园。二是要选择生长健壮、幼果发育良好、疏果定果得当、果个大小均匀、果形端正、无病虫为害的下垂果和侧生果作为套袋对象。三是应用铺设反光膜、摘叶转果等技术,提高优质果率。

2. 重视套袋前补肥施药工作。一是苹果开花期喷施速乐硼1000~1500倍液;二是苹果套袋前连喷3~4次优质叶面钙肥,以满足套袋果对钙的特殊需求;三是套袋前应喷洒优质杀虫剂和杀菌剂2~3次,禁止使用乳油类及含铜制剂,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在套袋前1~2天,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加灭幼脲3号1500倍液。

3. 提倡使用优质纸袋。平川果园也要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膜袋。选袋把握3个原则:第一,要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正规纸袋生产厂家的纸袋。第二,纸袋的规格和尺寸要适宜。第三,选择的纸袋应有注册商标,做工精细,通气孔要适度,内袋蜡质好,涂蜡均匀,抗水性好;外袋遮光性好,柔软透气,抗风耐雨,口底胶合好,扎丝牢固。经多年实践,比较好的纸袋有小林、佳田、新惠阳、大林、秦林、海王等双层三色纸袋和单层双色纸袋。生产一般质量果品的果园可套单层纸袋,生产精品果的果园宜套双层纸袋。

4. 规范操作,把好套袋关。这是保障套袋果果面光洁度均匀、一致的有效措施。为便于收拢袋口,套袋前1~2天要对袋口喷少许水,稍晾干后再用。对单株树而言,套袋顺序是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套袋时先用左手拿起纸袋,把右手握成拳头伸入袋内,再用左手掌拍纸袋底部,使纸袋鼓起,然后把幼果置于袋中央,再把袋口折叠,用袋旁的铁丝在果梗旁绑好袋口,松紧度要合适,不要缠在果梗上,防止勒伤果梗,引起落果。

5. 尝试应用无袋栽培技术。根据世界发达国家无袋也可以生产优质苹果的经验,在目前果园套袋人工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从果园立地条件的实际出发,如光照足、着色好的地区,就可以应用无套袋栽培技术,创新出低投入生产优质果的路子。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委员会 邮编:041000)

上一篇:用当初怎么造句下一篇:干部人事档案审核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