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24-05-15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1

教学,乃教与学,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师与生的交流,这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专业。我认为艺术创造过程更多的是个人的才与情的显现和表达,是人与物或与自己的交流,而教与学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的交流,蕴涵太多的变数。所以教学更需要专业的驾驭能力,这里的专业可是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识的专业,二是交流的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需要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学识,有了这个体系方有可能让自己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最好能通某个领域的历史,像政治史、经济史、文学史、民族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等。有了这个体系,你的知识智慧将源源不断。交流的专业,就是要知道和娴熟运用与活人进行沟通或引导活人成长的规律和技能,如果不懂得这个的话,教与学都不能真正实现,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满腹经纶者因为不懂与别人交流的规律和技能导致误人子弟的事,那可是遗憾的事、可悲的事。这是我本学期来对教与学的又一次思考和心得,是我进一步前行的理论支持。

在教学技能成长方面,我常常与同一个教研组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走进这些老师的课堂,认真听每一堂课,欣赏这些老师的教学亮点。积极并且认真参与各种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和学科竞赛,在活动中思考自己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以别人为镜为师。在这个过程里我不断感到教学工作给我的推动力,只有自己不停地探求才能保证教学的新鲜活力。

在我的课堂上,我坚持我的课堂我引导。针对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班级特点,首先我引导学生养成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方法。其次,指导学生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历史的能力。第三,保证课堂有序、宽松、和谐。第四,注意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反应。第五,多与学生谈论历史与现实,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不是闲谈无用的知识。课堂是师生交流和教学的主要时段,一定要做到有效。

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单元检测方面,我力求做到这几点:

一、课后作业能巩固课堂所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适当延伸,例如:课后作业:如果你是唐朝的商人,请介绍你一天的经商故事。要求把唐朝的商业元素都用在故事里。

二、单元检测能测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水平。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2

关于有效教学的标准, 国内学者已进行了一定探讨。如钟启泉先生认为,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崔允漷老师指出,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何善亮老师认为, “以学论教”是有效教学的评价根基, “人的生成”是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教学能否促进, 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 是我们判断“教学有效与否”的一个更为基本的标准。[1]这些探讨主要围绕着学生而展开。诚然,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理应从学生视角出发来研究有效教学的标准, 但是,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具有“主体-间性”关系, 这要求我们也应从教师的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的有效。在此, 笔者以历史学科为例, 试从历史教师的视角来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

一、历史教师有效预设, 使教学发展具有主线

新课程改革以来, 人们较为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和淡化了原有的教学预设目标。他们所开展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 花样翻新, 但是一节课后学生却一头雾水, 完全不知道该掌握什么, 其任意生成往往导致教学时间不够, 甚至会改变的历史课堂的学科性质。诚然,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将遇到很多新的情况, 产生很多新的问题, 教师应该据此灵活地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 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 使课堂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 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但无论怎样地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都不能过分偏离原有的教学预设。因为, 每一节历史课都蕴含着特有的逻辑, 且学生在历史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历史教师只有据此进行预设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才有明确的方向、中心和可供操作的程序方法, 历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和效率。而脱离预设的过分生成将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漫无目的, 教学或浅尝辄止, 或偏离主题, 或丧失历史特性。因此, 有效的历史课堂必须以教师的有效预设为前提, 以教师的有效预设为主线。要做到有效预设, 历史教师应该牢固确立三维目标意识和“历史”教学意识, 为每一节课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历史教师应根据该历史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学生个性上下功夫, 预设尽量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 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 历史教师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 进行粗线条的设计, 预设中留下一些弹性空间, 以供生成。

二、历史教师有效讲授, 让学生高效感知历史

作为传统常规课堂中最基本、最主要、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讲授法长期备受重视有其存在的理由:教师讲授是课堂教学中有效而经济的信息传递手段[2]。从历史学科特性来看, 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史学理论的抽象化以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叙述的形象化, 要求历史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运用讲授法。因此,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包含历史教师的讲授。也由此可以推知, 有效讲授是有效历史教学的重要构成和重要标准之一。然而, 怎样讲授才是历史教学真正的有效讲授呢?第一, 讲授紧扣历史发展逻辑, 精心选择内容。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上, 李惠军老师、郭富斌老师的公开课主要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 为我们展示了讲授法的现代魅力。李老师的精彩讲授演绎了一曲纵横交错的思维之舞;[3]郭老师懂得自己讲什么、最该讲什么, 并能够把这些内容处理成系统且整体的教学结构体, 其中宏观认识与微观分析相互呼应, 进而产生了结构力量———即刺激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4]第二, 讲授应简明扼要, 深入浅出。历史内容丰富和课堂的时间有限, 要求历史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练, 必须简洁明了地呈现历史的信息, 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历史。历史知识中包含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历史现象、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 对此, 历史教师应该善于比喻, 举例说明, 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 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第三, 语言应幽默风趣和富有感染力。而历史学习的枯燥性要求教师应该情绪饱满, 激情昂扬, 抑扬顿挫, 富有感染力, 幽默风趣,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诱发学生的想象。历史教师如果在讲授上能做到以上几点, 那么他将会在教学激趣、启发、点拨、引领中让学生高效地感知历史, 理解历史, 进而爱上历史。

三、历史教师有效“缺失”,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舞台上, 教师在教学舞台上大唱独角戏, 经常为自己滔滔不绝的“良好口才”而暗自得意, 为自己的精彩绝伦的“一人传”表演而自我陶醉。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 只要教师讲得好, 学生就学得好, 完全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和能否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尊重学生,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现代教学论主张,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是平等的,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追求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师必须打破那种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实行有效“缺失”, 即: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自由表达, 独立思考。历史教师的“有效缺失”主要包括如下内涵:第一, 历史教师应该学会倾听, 对学生发表的观点一般不强行打断,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同时多鼓励, 少批评, 让学生感到安全、信任和理解, 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 让学生通过当“小先生”、相互讨论等方式自主开展课堂活动。据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 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 教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0%。这足见学生教学生等自主活动的重要性。第三, 历史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仔细揣摩问题的深意和解决的办法, 然后再进行提问。第四, 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历史教师应该尽量腾出一些教学时间, 创造更多的机会,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得以充分表现和发展。第五,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或建议, 让学生将史料与历史问题、现实状况等联系起来, 去主动建构自己的历史认识。历史教师通过这些“缺失”,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人, 真正发挥出学生自身的学习力量。

四、历史教师有效指导, 让学生快速走出迷雾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教学方式。广大历史教师已普遍意识到课堂中学生自主的重要性, 并为落实这一理念而展开积极探索。这本来是教育的幸事, 遗憾的是, 很多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向了另一极端, 即提供了过于宽松的教学环境, 对学生的课堂言行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 以致于课堂教学混乱无序, 有的学生信口开河, 游离教学目标, 有的学生长久处于苦苦的思索状态, 教学效率非常低下。但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反过来说明教师有效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效指导主要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智力上的支持、思想上的指引以及心理上的动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准备有限, 历史自身和史学理论的错综复杂, 使得学生在在历史课堂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感到些许疑惑。如果仅凭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将很难快速解决问题, 甚至无法解决。如果历史教师能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 在“授之以鱼”中“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那么, 学生将会茅塞顿开, 快速走出迷雾, 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并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而问题的及时解决也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 课堂教学不仅将获得良好的当前效果, 也将获得较好的长远效益。另外, 当前的社会是信息传播发达的社会, 各种野史、史学观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媒介铺天盖地地向学生袭来, 使得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些多元化的解读中渐渐迷失, 不知所措, 加上青少年这一特定年龄阶段所具有的叛逆、好奇、乐于表现等心理, 学生在过于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往往不加选择, 甚至带有哗众取宠似地呈现出与教学目标要求相背离的观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根据国家法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学生课堂上的“标新立异”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 教师的“教”是相对于学生的“学”而存在。因此, 课堂教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包含着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采用恰当的方式, 与学生较多地展开思想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这种互动并不是单独存在, 而是与教师讲授、教师“缺失”、教师指导等教学行为紧密相连, 相互交织, 甚至渗透于这些环节中。从这一意义看, 师生的有效互动可以与历史教师的有效预设、有效讲授、有效“缺失”、有效指导一起, 并称为历史有效课堂的五大标准。从学生角度出发评判历史有效课堂的标准, 着眼于教学的最终价值, 而从教师角度审视历史有效课堂的标准, 则可以目睹策略方法层面上的有效教学。将两者有机结合, 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到历史有效教学的真实存在。

参考文献

[1]许华琼, 胡中锋.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及实施策略.教学与管理, 2010 (8) .

[2]杨建军.有效讲授.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 (11) .

[3]王雄.独舞的风采与魅力——关于李惠军老师《战争与和平——俄国的1917》一课的感悟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0 (10) .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 篇3

【摘要】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握课程教学语言的特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指出,对历史教师而言,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语言要有历史特色、要生动、要适合学生的I心理节奏。

【关键词】教学语言历史教学语言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16-02

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历史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历史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能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升华教育功能,能否让学生增益智慧,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学语言有关。

一、教学语言训练的重要性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语言,即使是电化教学,也需要借助教师的语言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教师语言的艺术赋予课堂教学以诱人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效果主要是教学语言的效果,离开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便无法开展;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也会影响教学任务。

教学语言同电影语言、音乐语言一样,属于专业语言,是教师在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它有着自己的规律,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各个学科的语言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各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经过一番实际的训练和执着的追求,是难以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技巧的。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上课的语言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教师的语言官腔十足或平淡无奇,就会使学生厌倦。假使教师的语言简明生动,丰富幽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很有帮助。

二、历史教学语亩的基本要求

从语言的内部特征来说,历史教学语言必须符合科学准确、简明生动的原则。

第一、要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教师的语言就要准确反映时代特色。不恰当的类比、武断的臆想、过分的夸张,都不是一种严肃科学的态度。首先要体现历史术语的准确性。如,灭六国之前,处于战国时期,赢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赢政”;秦灭六国,赢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赢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如,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侵略中国的外国殖民者称为帝国主义,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称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文献的原文,不仅可以渲染历史的时代特色。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致。如讲到唐、宋两代的经济,说明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可例举王建《汴路即事》诗句:“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意思是:来白天南海北、操着不同方言的人都汇聚在这里进行商业贸易,草市很繁荣。宋代的“草市”已具有相当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也可举陆游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二。语言要生动、幽默

历史教学的语言要注意通俗、形象、幽默。通俗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把书面语言换成口头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虽然肃整,但没有口头语言明白流畅。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更自然一些。如人民版必修一册中“美苏争锋”可以说“美苏争霸”;“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理解为“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PK”。历史教学语言适当运用一些流行口头语,激发学生思维,不会让人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呆板无趣;也彰显历史教师能与时俱进,善于学习。

历史教学内容比较概括,教师应常常用比喻、用当时的诗歌、民谣、谚语等再现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得具体。如欧洲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是因为罗马天主教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这句谚语非常形象表明罗马天主教教廷贪婪、德国受罗马天主教教廷剥削最重。大凡引用原文、诗歌、民谣等,一般都要板书,让学生看清、听懂,否则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要使讲述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有的教师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仆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幽默是一种生动有趣而且含意深刻的语言艺术,给人愉快,发人深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幽默题材。如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他认为治理天下犹如众人抬木头,前面的人喊号子,后面的人相应和。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大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幽默的题材加上幽默的语言,能使整段内容活跃起来。

从历史教学的外部特征来说,还要注意到语言正确清晰,悦耳动听;语调丰富多变,充满感情;语节明朗,快慢适中;表情爱憎分明,褒贬得当。这种无实质性内容的交流可以起到修饰的作用,尤其在表达信息的感情色彩方面更为重要。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言外部特征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已为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所验证。

第三,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心理节奏

人在一天之中,由于受到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心理节奏并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使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形式的变化、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学生心理节奏保持和谐统一,而且语速快慢、语调高低也要与学生心理保持一致。

比如,有的学校常将历史课安排在上午第四节课。此时学生已上了三节课,精神疲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振奋一下学生精神,如用自然轻松的谈话、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等开始,去引导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

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高潮,要重锤敲打,节奏分明,有效地去刺激学生,使之不断产生兴奋。课中提问,语言要简洁明快,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提,由分到合,步步深入。这样。节奏感强,学生的思维也随之跳跃,就不易疲倦而分心走神了。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历史教师要多看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丰富自己的词汇;多听一些艺术家的表演,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多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磨练自己的语言。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4

韩城镇中 王立娟

本学年,我主要但任八、九年级历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我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本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标,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只在双休日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三、勤

本学年,工作量饱满,每周分别为12课时,出勤满,准时到校上班。积极参加各种会议,认真听课。此外,还协助有关领导做好各种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能认真参加每一次的业务学习、教研学习,并做详尽的记录;平时参考成功教案结合本班特点创造性的备课,认真开展教育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等。几年来,本人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没有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拉下工作,从没有旷工、旷课现象,也没有迟到早退现象。这几年来,我做一行爱一行,教学工作毫不懈怠,教学教务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四、绩

四、成绩

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篇5

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精选范文一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

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抗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

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

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南京大屠杀》等。(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层楼。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精选范文二

时间飞逝,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将本个人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思想品德方面

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教育教学

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即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方面

本学年,本人围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合作意识”的子课题,积极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四、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其它方面

“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所以我在这学期里,能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此外,我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之上。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精选范文三

本学期即将结束了,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任务。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是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

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在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

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

4、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听课节数达5节。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历史人物访谈:在学生学了长征知识后,让他们去寻访老红军。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南京大屠杀》等。

(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所写教案,在同组多次获得好评。

5、在期末学生作业评比中,本人因为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照顾了大多数学生情况,在本组获得最佳。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精选范文四

__年--__学第一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此刻期末复习工作也正顺利进行。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备课——周到细致,找准重点、难点

这学期我市开始进行全市统一的教育教学水平测试,即所谓的月考。本人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用心参加我市举行的历史科组活动,虚心与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每一次月考,我都做了认真的复习工作,我把考试范围的重点资料、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和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此外,本人还上网和查阅复习资料,搜集模拟题加以练习。

二、上课——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月考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测试,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状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对每一次月考进行认真剖析,并做好备案工作

在每一次月考的评卷过程中,对学生的答题状况我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根据评卷记录认真做剖析。本人认为对月考进行剖析不仅仅能够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还能够从学生错得比较多的题上发现自己授课中哪些知识点挖掘得不够。如第一次月考中关于“封建帝制”的理解、第二次月考中关于“人民解放军取得内战胜利的原因”等问题没有讲授清楚。本人把每一次的月考剖析都挂在个人成长博客中,以便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借鉴。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为教学服务,用心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还将参加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编写,透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职责感的教育工作者,务必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状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精选范文五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能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临近期末,九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工作总结《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主要进行专项复习,把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项进行分类,再按世界近代时间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感到往年的中考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要难一些。这是二轮复习了,我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闭卷完成选择题,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

历年中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采用多写字,少读书的方法。现在我只能改变方法,让学生少写字而多读书了。历史学科处处都有综合题。我通过查询、收集、整理,自编出中考综合题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历史所涉及的综合题。专题复习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五、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共同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期中考试后,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历史教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本 篇6

今年我担任九年级的历史教学,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这一专题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专题,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

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此外,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励,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邻近中考,学生压力比较大,为缓解压力,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名人奋发图强,不畏艰难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抗挫能力。

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篇7

一、前提:教师应心怀感恩,用心对待教育

“师者 ,人之模范也”。故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感恩 ,自己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心怀感恩,牢记使命,用心对待教育,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耐心给予帮助;当学生思想有波动时及时给予引导;当学生犯错误时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师者果真如此,学生一定会感觉到老师是负责任的、是爱他们的。学生自然也会心怀感恩,真心做人,用心对待学业。上历史课时,当有学生犯困,我常常轻轻走过去提醒他;当有学生犯了错误,我用引导替代无休止的埋怨和批评;当学生学习成绩出现波动时,我会及时与他们促膝交流,共寻根源并制定出改进方案;当班级有学生犯重病住院时,我会带领学生看望他(她),若该生家庭贫困,我还会发动师生一起为他(她)捐款……慢慢地,在学生眼里我看到了上进和感激的目光,班级也就变成温暖的家。学生这些细节的变化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有思想上的交流, 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

二、关键:教师要善挖教材,适时感恩教育

1.感 祖国之恩 ———爱 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一个人最大的事情,也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中学历史学科思想性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历史教师要善于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

(1)荣耀中华的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 化灿烂。考古发现: 早在1400多万年前被视为人猿共同祖先的腊马古猿已在我国土地上生活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及养蚕缫丝的国家,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商朝的甲骨文留下了世界上有关日食、月食的最早观测记录;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大型单孔石拱桥;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文字,流行世界各地;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光耀世界……从夏的建立、秦的统一、唐的强盛到康乾盛世,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十六个民族同舟共济、奋斗进取,“神舟”飞天,玉兔奔月,蛟龙下海……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及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2)“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人无志不立 ”。翻阅历史 ,中华大地英烈豪杰令人钦佩。屈原为挽救祖国危亡,竭诚尽智、以身殉国;西汉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民族英烈文天祥为国家、为人民自强不息,忠贞不渝;明朝戚继光抗倭,妇孺皆赞;林则徐勇击敌寇,虎门销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诺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激励国人救亡 图存 ;孙中山先 生为了中 国革命 ,鞠躬尽瘁 ;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为实现民族独立,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教师依教学进度适时介绍这些先进人物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史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义务感、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 进而将这种情感升华为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为了人民幸福、国家独立和富强贡献一切,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3)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历史上 ,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及统一,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其壮举动感天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勇驱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士誓捍国土,英勇抗英,最终壮烈牺牲;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将士不畏劳苦,奋力杀敌,收复新疆,粉碎俄、英两国分裂我国领土的阴谋。诗人丘逢甲倾家财为兵饷,训练乡团义兵,抗击日寇侵台,誓维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针对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展现这些史实,让学生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同时让学生明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宏伟事业,任何阻挠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图谋都将失败。

2.感 自然之恩 ———生 态文明教育

(1)人为破坏自然 ,惨痛教训当吸取。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人若践之,必自食苦果。翻开历史,此类教训令人痛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砍光了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到了两汉时期,黄河多次泛滥,危及百姓生活。隋唐时期,放火烧山、向山要田现象频现,水土流失严重。清朝前期人口剧增,盲目垦荒,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环境恶化。中国近代由于战争频发、矿藏滥采等因素致使土地荒漠化及盐碱化、湖泊泥沙淤积、生物物种减少甚至灭绝。新中国建立后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之初人口惯性增长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恶化。三次工业革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排放工业垃圾,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土地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凸显,海啸、厄尔尼诺现象频发,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2)人地和谐共处 ,美丽家园是期盼。地球是生命的摇篮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离开了自然人类就难以生存。为此,人类感恩自然的给予,用心呵护自然。先秦时期,周文王告诫儿子武王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自然; 道家则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绳,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管仲在治国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呼吁“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孟子进一步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战国时期已有了约束乱砍滥伐行为、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条文。由于多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古代蒙古族更是把自然环境的价值看得超过个人的生命价值,为了处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他们通过“游”保护生态平衡;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习惯法还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春夏两季人们不可以白昼入水,或者在河中洗手。在蒙古族的精心呵护下,古代的蒙古大草原始终翠丽茂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建设小浪底、三峡、“三北防护林”等大型生态工程;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生态文明概念写入中央文件,实现天蓝水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正反两方面史实的学习, 让学生明白: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要懂得感恩自然,善于保护环境。面对潺潺流水、清 澈的池塘 我们才会 有健康 ;面对悠悠 蓝天、朵朵 白云我们才 会有梦想 ;面对参天 大树、飘香 的花朵我 们才会有希望。

3.感 社会之恩 ———和 谐社会教育

(1)和谐之音当弘扬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目标 ,对于和谐之音我们当加以弘扬。历史上和谐思想主要有: 孔孟提倡“仁”、“ 仁政”; 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 唐太宗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强调“存百姓”思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主张建立和谐制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历史上和谐的实践主要有:中国古代西汉、唐朝及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社会生产;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缓和社会矛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2)不和之举应剔除不和之举有悖历史潮流 ,我们要引以为戒、坚决剔除。历史上不和谐的典例主要有:商及秦隋王朝统治后期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印度独立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不仅阻碍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至导致印度政局动荡;当前世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贩毒走私等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对世界和平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

社会之所以会不断进步,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能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人类应当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携手努力,共建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辅助:举办各类活动,践行感恩

中学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篇8

学习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学习中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学生在中学历史上是否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在于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中学历史结论。只有这样,对中学历史的体验才是自信和愉快的,否则就是自卑和痛苦的。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由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

回顾笔者过去的教学实践,最先是只重视中学历史结论,不重视过程教学,教学时尽量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而通过大量的模仿、记忆和练习,让学生快速地熟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忽视了得出结论的思想方法和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记中学历史”,这就造就了“课堂上学生听得明白,课后作业不会做”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过程。过程是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者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那些具体的结果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活动,学生在“操作、思考、交流”上花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似乎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甚至要时时面临问题和困惑。其实,这个过程符合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会带来不可量化的长效回报,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极为有利,所以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因此,对于“课题学习”、“想一想”、“做一做”的内容,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想、去做。

二、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由重终结性的评价转向重过程性的评价

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中学历史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因此,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中学历史活动的情感态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等方面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在评价中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把学生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开始阶段,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现在很多中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只是被动式学习,学习基础不扎实,造成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从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存在强烈的依赖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就不会存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点是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举措,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预留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的能力,并使其自我探索能力得到锻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说出。中学历史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前人创造的知识精华,但学习活动也具有再发现和再生产的性质。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应知道可能是什么,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这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强调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从简单被动地服从变为主动选择地探究,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奠定基础。

上一篇:比喻和拟人下一篇:英语作文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