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民说》读书笔记

2024-09-09

梁启超《新民说》读书笔记(精选9篇)

梁启超《新民说》读书笔记 篇1

一、出处: 梁启超《新民说》读书笔记

梁启超:《新民说》,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二:《新民说》的研究综述

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论家、启蒙宣传家和学者。其《新民说》从1902 年到1906 年首先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新民丛报》上,后来将20 篇论文汇编成册,取名为《新民说》。从1937 年到1979 年尚无专门研究《新民说》的论文和著作,对其新民思想的评述也只是零星地散见于著述、传记之中。但从上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对梁启超研究的深入,对其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新民说》的研究。据统计,有关《新民说》的论文有50 余篇,此外,在宋仁的《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研究》,刘邦富的《梁启超哲学思想新论》,以及张灏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中也有专章或专节论述,不少文章颇有创意。

——关于《新民说》的思想来源

第一种观点认为,梁启超的《新民说》主要渊源于中国文化传统。梁启超把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学说和中国固有的修身养性的道德原则有选择地移植过来,充当了如何“新民”的思想素材。

第二种观点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是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主要渊源。

第三种观点认为,梁启超在20 世纪初之所以能提出“新民”学说,主要是因为他在流亡日本期间,受到以卢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的学说尤其是近代国家观的启发,认识到“国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后的必然结果

第四种观点认为,民族主义是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理论来源。

——关于《新民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种观点认为《, 新民说》的内容在于宣传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爱国思想,传播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改造国民劣根性,建设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

第二种观点认为,梁启超更新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在于重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克服奴隶劣根性,养成独立人格,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

第三种观点认为,梁启超的“新民”,既有道德要求又有政治要求,其不仅将“新民德”置于“新民”的中心地位,将道德建设视为人的现代化的中心环节,而且还从政治观念、政治能 1

力上培养国民资格问题。

——关于《新民说》的评价

研究者们一般认为梁启超企图用宣传教育来“新民”,试图通过和缓的改良为“新民”提供客观的政治环境,将思想启蒙与革命对立起来,在如何实现国民性改造这一关键问题上陷入泥沼,半途而废;认为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缺乏全面、辩证的认识,存在着揭露劣根性而忽视优良面的偏向,忽视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对国民性的决定性影响,因而也就不能找到正确的“新民”之路。但同时又指出《, 新民说》虽然存在缺点,但其进步意义却是主要的,一致肯定了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认为它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改造国民性的理论;《新民说》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鞭辟入里,对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先导作用。(石烈娟:“近20 年来梁启超《新民说》研究综述”,《广西社会科学》2005 年第9 期,第191-193页)

三、分析与评价

(一)、中国的传统政治与国家主义衰微

“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尤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故今日欲抵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以挽浩劫而拯生灵,惟由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在与四方部落不断的交往中,成就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所以血缘纽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政治保持着紧密的关联,到了西周,宗子维城,分封天下,定名分,制礼仪,别内外,使得中国有了一个比较统一完整的政治体;到了平王东迁,周天子的力量衰落,很难再靠亲亲之血缘维持一个完整的政治体。孔子删诗书、序易礼、作春秋。为西周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礼仪制度,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仁,也就是由父子相亲演绎出来的一整套德行礼仪,人的等级爵位要与人的德行成正比。然而孔子的学说却客观上从理论上弱化了奠基在严格血缘基础上的亲亲原则,使得贵族下层——士,甚至一些平民有了通过施展自身的德行才华僭越高位的空间。到了周天子不得不承认分晋之韩赵魏、代齐之田氏之时,源于西周的宗法分封礼仪规范就几乎彻底失去了控制力了。此时的政治原则,变成了力的政治原则,这也是中国所谓国家主义昌盛的时代,“战国以前,地理之势未合,群雄角立,而国家主义亦最盛”。然而力的基础是什么?在传统农业社会,力的基础就是民,于是在各家的学说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民本思想,其中以儒家最为典型。

赢秦最终以力获取了天下,面对一个广阔的疆域,如何才能做到长治久安呢?秦朝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将秦国的统治方式扩大,还是以赤裸裸的强力在压制万民(许倬云:《万古江河》),然而秦短短二世而亡,正说明尽管战国以来政治的原则就从血缘转化为强力,但赤裸裸的强力将导致更大的反动,“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这样到了汉朝,总结秦亡之教训时,民本思想就成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孔子的“仁”的学说尽管没能挽救西周的礼乐制度,但却挽救了秦汉以降大一统的政治结构,他使政治家们认识到了,强力的基础恰恰就在其统治对象身上。所以德治、人治、礼治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的原则,其目的就在于笼络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根本原则。可以看见,从三代到战国秦汉,是中国真正“数千年不遇之大变局”。对于新的天下原则,荀子通过对王、霸、强三者的对比论述,有很深刻的理解:

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用强者,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也,则伤人之民必甚矣……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强者之所以反弱也。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彼霸者则不然,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存亡救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而诸侯说之矣……彼王者则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荀子·王制》)

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土地的相对减少,以及官僚代理制中的代理问题(吏治)。使得统治者很难获得多数老百姓的拥戴,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使老百姓,尤其是拥有巨大破坏力量的农民,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养民、教民、愚民成为处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重要手段。首先,保存农村的家族权力;其次,严格控制异端和社会势力的发展;再次,减少农业税收,等等。从而将底层老百姓限制在县以下,尤其是家的范围内,使之远离政治系统本身(即“国”)。

这样,我们会看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是将社会基层排除在外的。而主要是政治系统内部的权力分配,斗争与调整。而秦汉以降的中国政治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政治系统内部的权力斗争,农民起义就成为政治系统内部权力斗争不可调和时,最终的、外来的、调节

性的(重新分配权力利益的)裁判者,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向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明夷待访录·原法》)

所以秦汉以降,政治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代及其以前,政治主要指的是部落的仲裁权,其标志中原共同体的形成,(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第33-35页)所以,在三代时期,政治的概念就是亲亲、公正,“政者,正也”。而到了秦汉以降,政治慢慢变成了政治系统内部的权力角逐,政治成为以权力为核心的概念。它体现的是尔虞我诈,权谋诈术,主要是如何分而守分,很难谈什么政治共同体,更别说什么民族主义了。

(二)近代以来的新民道路探索的困境

对社会力量的防范一直以来是中华帝国传统政治系统得以存在和运转的基础。近代,尽管外患滋扰,人们开始认识到一统垂裳之世已经一去不返,中国必须成为“列国竞长”的现代外交体系的一员。但是中国的“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从传统帝国通过边界的确定直接整个地继承过来的,“清朝消失了,但帝国还在。更确切地说,帝国成为中华民族国家的基础。这或许是民国外交最大的成就。”(柯伟林:“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的对外关系”,《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那么就是说北洋政府时期,尽管中国表面上是民主共和国,但它的社会结构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依旧是一个帝国体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社会阶层和等级分化依然严重。近代中国的新贵,民族资产阶级商人,尽管存在着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但是他们更害怕下层人民被动员起来失去控制;同时和传统商人一样,他们也和统治集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不能不对举国一致的民族主义保持警惕。作为传统军人地主的代表,为了维护统治,政府必须大力控制社会力量的过快地发展,所以在这一时期几乎不可能实现以全民族作为基础的民族主义。

在缺乏广泛的民族主义支持的情况下,近代中国外交实际上只是官僚体系或者社会上层与外国的交往,而不是整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国家的交往。所以统治者很难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冒单独与西方列强对抗从而威胁自身的统治地位的危险。“攘外必先安内”成为中国近代历届政府对外交往的战略基础。尽管梁任公没能很好地提出改造措施,但却敏锐地抓

住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梁任公所提出的新民学说,实际上非将中国社会进行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是不可能实现的。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解放农民和反抗日本的全面侵华,也仅仅是部分地实现了梁任公的新民任务。革命结束后,毛泽东很快认识到,传统政治社会结构的惯性,于是农村尽快地实行村社制度,城市实行单位制度,让农民和城市市民重新回到传统的熟人社会,从而远离政治系统,官僚和工资制度在五六十年代成为中国社会的新的等级身份标识。但毛泽东还是存在着新民的希望,在六十年代,为了对抗工资和官僚对基层的束缚,毛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发动了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果确实悲剧。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对外开放,用竞争来培育中国的现代社会,消解官僚阶层,实现在现代实利基础上的民族统一的现代国家。想通过统一的政党培育统一的现代国家和统一的市场,再在统一的市民社会。这确实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但这次变革是否能够成功?首先,从中国的传统结构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存在着传统结构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张力(稳定与改革);传统官僚地方性市场与统一市场的张力;市民社会与大一统(合法性)之间的张力。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存在着资本原始积累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世界分工体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难点: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特殊性

五、链接: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法·原臣》

《荀子·王制》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柯伟林:“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的对外关系”,《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梁启超《新民说》读书笔记 篇2

关键词:梁启超 新民说 政治小说 小说近代转型

关于晚清“小说界革命”的缘起,历来众多著述者都认为其产生于生死存亡的历史背景下,既有中国小说自身的原因,也受西方小说外部的影响。关于外力方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陈平原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中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域外小说的输入,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文学结构内部的变迁是二十世纪小说的原动力”[1]。然而,内因方面,前贤时哲虽有论著,综其要义,大多围绕晚清社会危机展开,具体到思想根源,却鲜有论著。因此,笔者拟从以下方面对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政治小说”的关系略作梳理。

戊戌维新失败后,小说成了我国学界最受关注的艺术门类,在时代风气的驱使下,出现了“经世不如八股盛,八股不如小说何”的创作局面。短短十余年,成册的小说译著接连诞生,从梁启超最早创办《新小说》,到1918年徐枕亚创办《小说季报》,先后发行的小说期刊在五十种以上。这种小说势力的单方面膨胀除了与西方小说的移植渗透、印刷业的蓬勃发展有密切联系之外,还不得不归功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其新民思想对文学领域的大力开拓。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一种灾难性的形式叩启了中国的政治大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之后就出现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值得纪念的启蒙思想先驱。然而,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只是萌芽初现,尚难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直到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等人提出“育才于学校”的文化主张,提出在中国开办学堂以学习“西学”。但和前人一样,其思想根源中同样视“西学”为“器”,认为“器”是不能代替封建社会所言的“圣人之道”,学习“西学”只是为了“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因此,这些较早时期的思想家很难使启蒙主义风靡于世,深入人心。

而后经历了大约半世纪之久,直到戊戌维新前后,中国才真正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第一次启蒙运动高潮。谈论第一次启蒙思潮的出现,甲午中日战争自然是一件绕不过去的大事件。而从实际情况看,中国此前也不断在和西方交手,且败多胜少。即便如此,中国在亚洲国家面前,仍抱有一丝优越感和自信心。然而,甲午一战,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王朝败给了同样沐浴东方文明的弹丸岛国日本,朝野上下极为震惊。梁启超叹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2]。一时间,从“公车上书”,到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变法维新,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将其全部精力投放到救国大任中,但变法仍以失败而告终。1900年,唐才常等在国内组织“自立起义军”也宣告失败。至此,改良派试图“武力勤王”的计划也相继宣告破产。

经此一系列重大打击,梁启超潜心思索失败原因。于是,通过自下而上以开启民智为核心的“新民理论”应时而生。

戊戌维新失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亡命东瀛。在日本避居的日子里,梁启超爱国救亡热情丝毫未减,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继续鼓吹改良维新。梁启超“新民”思想主要蕴含在其1902年到1906年以单篇形式发表的一系列政论文中。之后,二十篇文章汇编成册,取名《新民说》。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以洋洋洒洒十数万言全面探讨了对国民性改造的一系列问题。全书开篇,作者就从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谈起,着重论述了“新民”的重要性。由此,他认为提高和改造国民的素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新民”的呼唤就成了《新民说》最根本的目的。接着,梁启超又从世界各民族竞争的大趋势,探讨了中国国民性改造的重要意义,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的论断。在文中,作者言之凿凿地断言:“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3]

在梁启超看来,只有一个有尊严的新民才能够活得堂堂正正。但尊严不是谁想要就有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不被他人侵犯的。一个人要活的有尊严,要活的堂堂正正,就需要有权利来保障。若权利丢了,人皆可以欺,何谈尊严二字?何谈堂堂正正做人?然而,权者生于智,所以,要兴民权,就要先开民智。而民智的关键又在德的养成,于是兴民德就成了必经之路。正如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刊词中谈到:“本报取《大学》新民主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能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至此,梁启超以其独到的眼光,完整地提出了“三民思想”,即民智、民权、民德。然而,三者中梁启超尤以民德为最重。他说:“夫言群治者,必曰德,曰智,曰力,然智与力之成就甚易,惟德最难”[4]。

由“公德”概念又间接引出了“群”。“群”之于梁启超着实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早在1896年,他就提出了“以群为体”的民主观,并指出“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在《论公德》的结尾处,梁启超再次申明了“利群”的崇高地位,“公德之大目的,即在利群,而万千条理即由是生焉。本论以后各子目,殆皆可以“利群”二字有纲,以一贯之也。”纵观《新民说》一书,在《论公德》发表后的十三节皆是对“公德”的阐释和“实行此公德之方法”。由此不难看出,书中谈及新民应具有的国家思想与政治能力,权利与义务思想,自由观念与自治能力,进取冒险和尚武精神,自尊和毅力,无不与“群”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是否“利群”则成为梁启超评判道德善恶的唯一标准。

今天,从哲学意义上严格来讲,梁启超毋庸置疑是一位极端的主观唯心论者。他最基本的哲学命题就是“境者心造”。梁启超曾说:“全世界者,全世界人类心理所造成。一社会者,一社会人之心理所造成。”[5]而这样的哲学形式表现在认识论领域,势必就要颠倒意识和存在的关系。结合20世纪初的中国情势看,国势岌岌,国人麻木,梁启超的意志决定论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思想言论也,即为其事、其物之母”等一类言论,并不罕见。然而,梁启超这种片面夸大意识能动性,忽视物质的论调;天真地以为只要凝聚某一思想,就可以形成某一类事实的想法。因此,从这样的认识论出发,梁启超等一大批维新人士只能困在文化思想领域转圈子,其关注点也只能是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然而,这一做法却阴差阳错地促成了晚晴文学领域异乎寻常的繁荣和辉煌。

因“新民救国”的需要而引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这一论断,正是梁启超基于“新民”思想而得出的全新观点。也因此,小说成了梁启超开启民智最有力的武器。

为了让人们重视小说,梁启超形象地把小说比作空气和菽麦,即“欲避不得避,欲屏不得屏,而日日相与呼吸之餐嚼之矣”。进一步,梁启超批驳充斥着“状元宰相”“才子佳人”“江湖盗贼”“妖巫狐鬼”思想的传统小说为中国群治腐败的总根源。而要改变这种腐朽现状,唯有政治小说可以担此重任。于是,梁启超为社会改良开出的第二剂药方就是“政治小说”。

“政治小说”,顾名思义,就是以政治思想取胜的小说。梁启超在《<新小说>第一号》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盖今日提倡小说之目的,务以震国民精神,开国民智识,非前此诲盗诲淫诸作可比。”之后,在《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中还给出明确的定义:“政治小说者,昔者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于幻想。”从主题方面看,作者强调最多的就是作品的思想艺术,即“小说要有所寄托”。而没有政治寄托,不能启迪民众的政治觉悟,恰是梁启超对旧小说最不满意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梁启超从最初对小说的关注就带有强烈的现实目的和功利色彩。诚如日本中野美代子言:“梁启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只是在亡命日本时热衷于提高小说的地位。他所说的小说与政治小说几乎是同义词,回到政界后连小说的‘小字也从未提起过。” 这些话虽然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基本符合事实。

“政治小说”的大旗一经打出,立刻在当时知识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的惊人之语:“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虽然倒因为果,却从社会效应的角度强调了小说的重要性和小说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功用。如果说,《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是晚清第一篇受西方小说理论影响的小说论著,那么,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则是第一篇以西方小说理论为指导,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的纲领性文件。文章刊载后,其影响遍及全国,在很长时期内,小说界都以此文为坐标。夏曾佑、狄葆贤、梁启勋、陶佑曾等人纷纷就此发表文章,一方面同声附和“政治小说”的观点,另一方面沿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思路,继续鼓吹“新小说”。举人出身的邱炜萲就在《小说与民智之关系》中谈到:“谋开凡民智慧……其要领在多译浅白读本,以资各州县城乡小馆塾,一在多译政治小说,以引彼农工商贩新思想。”[6]更有甚者,燕南尚生著《新评水浒传》,封面副题就是“祖国第一政治小说”。正因为如此,清末“政治小说”被提到至上的地位,“小说界革命”也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得到蓬勃发展。中国小说摆脱传统小说才子、佳人、公案类型的束缚,直接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小说大量涌现,具有了经邦济世的强大功效。一言以蔽之,从翻译之初起,目的旨在作政治宣传,故所谓‘政治小说之风甚盛。

政治小说在晚清流行不过十几年,但其对之后的小说创作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的“新民说”动摇了中国传统观念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使建立在这一思想之上的传统小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梁启超开启的重视“新民”的人性观,到五四时期“为人生”主题的开创,隐隐约约都可见政治小说的影子。从这点讲,梁启超的“新民说”的确为中国小说创作的现代转型打开了先驱之路。

注释:

[1]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3][4]梁启超:《新民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余之生死观》,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6]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新民主主义论 毛概读书笔记 篇3

读“新民主主义”有感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XXXX

姓名:XXXX

上课时间:XXXXXXXXX 上课地点:XXXXXXX

内容摘要:作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献,《新民主主义论》无疑是一部逻辑严密、结构严谨、体系严整的理论著作。它深刻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对中国的革命的方向、前途和未来进行了思考,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揭示。本文为笔者在阅读《新民主主义》后,综合所查阅资料与其他分析,结合自身阅历,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完成的一篇读书心得。

关键字:新民主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引言:先前拜读过毛泽东的其他文学著作,他洋洋洒洒、不拘一格的文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这篇《新民主主义论》,可以说又是他的又一个理论创新。在书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对中国的革命的方向、前途和未来进行了思考,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揭示;较为阐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描绘了新国家的蓝图。可以说,《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大背景下的理论巨著,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指明了发展道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达成共识,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在1940年,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态度和政策,由武力进攻改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在南京成立伪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军事上加紧制造反共摩擦,在政治思想上大肆制造反共舆论。全民共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昂热情,却被一股妥协空气和反共浪潮声所压制。

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及其追随者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打破走中间道路的幻想,从根本上向全国人民阐明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在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间,先后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深刻阐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特别是建党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是毛泽东思想在抗战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性质。阐述了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分析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这两个阶级又必须相互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阐明了当时的中国处于革命的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及其建立新中国的主张。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毛泽东这篇讲话是在极其艰苦的延安窑洞里写成,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候发表。它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和中国未来前途的看法,在党内外更引起重大的反响。不仅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批驳了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幻想,而且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混淆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界限或把两者截然分开的‚左‛右倾错误,为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使越来越多的人奔集到共产党举起的新民主主义的大旗下,共同奋战。正是共产党的言行凝聚了人心,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全面研究和总结资产阶级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不仅深刻地回答了当前时局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而且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现阶段民主革命和未来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在区分新旧三民主义的基础上,继承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三大纲领的思想,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得到发挥)。这些都是过去马列著作中从未提及的概念和内容,又是现时中国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新民主主义论》是一篇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的著作也是一篇有着很强论战性的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篇重要理论文献。

《新民主主义论》对今天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倡导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他所阐述的文化和经济、政治辩证关系的思想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所阐明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原则构成了今天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所指出的新主主义文化发展的措施为今天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书中,毛泽东中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后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而是属于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按其社会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又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阔的道路。

因此,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纲领,勾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实行‚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国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其具体内涵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

白说读书笔记 篇4

人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处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联,我们就应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爱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好处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好处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好处,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新鲜的反义词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杯具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杯具的时刻会长于喜悦的时刻,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师说读书笔记 篇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确是这样,老师是负责传道、授业与解惑的。能同时拥有这三者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师”。因此,老师不一定要比我大,也不一定地位比我高,只要有比我好的人,就能称他为师。比如孔子,他的老师有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这么高明的“圣人”也有这么多老师,而他的老师的地位也不一定有孔子这么高呀!

现在,也是如此。我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问同学,也可以问老爸老妈,有些关于电脑的问题,同学们向我问过;有此奇怪的问题,我也告诉过老爸老妈。

捕蛇者说读书笔记 篇6

汪然出涕曰(汪然 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 今:水深的样子)

汪然出涕曰(涕 古:眼泪 今:鼻涕)

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日 古:生活一天天 今:(人)出生的日子)

于是(古:在这件事上 今:连词)

则久已病矣 (病 古:困苦不堪 今:生病)

以尽吾齿 (齿 古:岁月 今:牙齿)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可以 古:可以用来 今:能够)

去死肌 (去 古:去除 今:到...地方)

二年级读书笔记:庄子说 篇7

《庄子说》是一本富含人生哲学的书,书中的每篇故事都意义深远,发人省思。它像是心灵导师,点醒人们心中的迷惑,解开知识之环带来的枷锁,对生活在繁忙混乱社会中的人们,助益良多。

其中有几篇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王倪的知道不知道》是警惕人们不要自我设定标准。王倪举例,人、泥鳅和猴子生活的`环境不同,以及人、鹿、乌鸦和蜈蚣吃的东西也不同,来说明万物的标准不一,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获绝对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以这样的态度看待所有人、事、物,接纳和我们想法不同的人。

《宋人的秘方》也是一篇对我们极有帮助的故事。宋国有一个人因为运用一种能够保护皮肤的药,而世世代代做漂白布的生意;有一个客人却因为把这个秘方献给吴王,帮助吴王打赢和越国的战争,而裂土封侯。同样一种药方,人会不会变通使用,结果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平时在做事时,不妨往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想一想,试一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书笔记 篇8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作为一位刚刚步入工作的青年教师,“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正是我想知道的。我之前也看过许多有关教育类的书籍,学习过一些教育理念,可当我翻开书那简单的几行字已经让我爱上它了。书中的主人公丽兹·兰德同样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她每天都面对着性格各异、背景不同的孩子们,同样每天要处理很多突如其来的问题,并且不断尝试用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渐渐了解到自己在与学生以及家长的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也通过书中的很多实例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

一、表扬,要描述不要敷衍;批评,要建设不要伤害。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可见激励、唤醒、鼓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表扬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之一,不仅如此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提倡教师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但是无效的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会导致教师威信和影响力的下降。因此我们要“注意表扬的方式,不要用奉承式表扬,要用描述式表扬。”比如: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太棒了!你真了不起!这都是奉承式的。再比如:你今天把班级的地拖了,老师真开心,谢谢你!这叫做描述式表扬。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表扬,学生才会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以后应该怎么做„„即使以后没有人表扬他,学生也能够清楚明确地知道应该怎么做。相反,面对空洞的赞赏和肯定,学生往往找不到有自己的价值认定和内在前进的动力!当我们运用描述式表扬时要特别注意忌讳去和别人做比较,比如说,你这次比小红考的好,值得表扬。这样容易误导学生,让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比别人好,才是好,因而受到了表扬。这样的做法很不明智,描述式表扬是用心来表扬,我们要把当事人作为第一人称。

?批评,和表扬一样也是教师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果用之得当,就能促进学生认识并改正缺点、错误,有效地把他们引导到学校和社会所要求的轨道,反之,则不但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

学生的反感,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导致教育的失败。书中指出“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已经完成的事情和需要去做的事,来代替还没有做的事情。”比如下面的对话,师:你还有两道题没有做,照这个速度,你永远也做不完。生:我没有希望了。

对于这种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主人公丽兹·兰德给出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师:你已经做了一半多了,做了三道题,只剩下两道了。这时大部分的学生会想 “我能做完”。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改变,然后却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效果。我想我们应该为学生的努力和成绩举起一面镜子,在他们努力地理解世界寻找自己的定位时及时给予来自教师的肯定。在学校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我们大家都能感觉到彼此的关注和珍视。

简而言之描述式表扬有三个要素:1.描述你所看到和听到的事情。2.描述你的感受。3.指出还要做的事。

二、家长与老师理想的合作关系

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的我,面对79个家庭、158名家长我能想到、做到的只有真诚。但是在阅读《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后,我发现处理与家长关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

书中一位妈妈的话使我的感触很大,这位妈妈对一位老师说:“我想老师不知道他们有多大的力量,他们的话对于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力。”是啊,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分量,我也不知道我的话会使家长改变他对孩子的态度。但是,这些却是我应该明白的。我需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家长需要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于是,我花了一个晚上将整本书读完,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都需要得到赞赏、需要交流学生的信息、需要得到对方的理解、需要双方的努力被接纳、需要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发现彼此的优点,并将这些交给孩子。其实,共同想让孩子进步的愿望和永远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决心,把我们紧紧相联。

梁启超《新民说》读书笔记 篇9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详细列举了诸多真实事例和生活场景,细心地为成人揭示了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等一系列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开始,一一讲解了与孩子顺畅交流。并且书中,还为读者设计了很多小练习,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再去书中慢慢寻找答案。他也会创设一些问题让读者自己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你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办?来一步步疏导读者的思绪,帮助读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在“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中,其基本观点是孩子的情绪与其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情绪好,自然会通情达理,并且更可能积极学习。而我们大人常常犯的错误是忽略孩子的感受,不倾听孩子的感受,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日子久了,父母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孩子也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了!书中还以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小场景为主线,通过对比教育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如:

场景一: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

对话结束。

场景二: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裁判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地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当孩子的情绪郁闷时,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有点孩子能够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点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到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上一篇:四年级一班庆元旦联欢会活动方案下一篇:我身边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