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2024-09-03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共13篇)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篇1

关于举办“本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及实践

育人经验交流研讨会”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精神,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本科、高职)实践教学改革、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及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交流近年来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基地的功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实践教学工作迈向新的台阶,给各本科、高职院校之间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我们决定举办此次研讨会。会议形式:权威专家报告+经验交流+实地考察。请贵单位接到此函后,协助转发并组织相关人员报名参加。现将有关事项函告如下:

一、研讨内容:

1、本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及存在的问题

2、本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构建及评价(方法、步骤、评价标准)

3、本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4、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与评价

5、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6、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运行与管理及经验介绍

1)﹑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2)、实践教学管理与创新

3)、高水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和建设的核心

4)、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重点、难点

5)、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7、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8、实践教学经验成果展示及实践育人新思路、新方法探讨

9、实地参观成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二、参会对象:

各省教育厅、局(教委)高教处、职成处(科)的相关负责人;各高等院校(含高职院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发展规划处、科研处、人事处、实验室、实训中心(处、基地、室)、校企合作办相关负责人;国家级、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及骨干人员。

三、主讲老师:

届时将邀请我国本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方面权威专家和相关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及相关负责人做专题报告,并组织参会学员到相关实践育人基地参观考察。

四、时间与地点:

2012年04月20号-04月23日成 都(20号全天报到)

五、收费标准:

980元/人(包括研讨费、实践基地参观费、辅助学习资料费、通讯录等),食宿及考察统一安排,费用自理。所有费用报到当日交纳,会务组统一开具报销票据。八人以上免领队一人的学习费。会后会务组统一安排九寨沟、黄龙四天三晚的实地考察活动,若打算参加的学员,请提前安排好时间(本行程自愿参加,费用自理)。

六、报名方法:

各单位收到通知后,请尽快确定参会人员名单,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及时反馈;各省统一组织报名的单位请尽早预报人数,以便我们早做会议接待安排。

北京会务组电话:010-58684058传真:010-51489679 联系人:刘洋 马富祥E-mail:xnpxzx@126.com 教育部西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培训质量监督电话:023-68252535

教育部西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二O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附件:报名回执表

报名回执表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篇2

《隧道工程》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内容设置丰富, 包括隧道的勘测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施工方法的相关知识。通过《隧道工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熟悉与隧道设计和施工有关的技术政策和国内外在隧道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 了解隧道的施工组织与管理, 掌握编制隧道施工图的基本能力和组织隧道施工的技能。因此,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来说, 《隧道工程》课程无论对他们的考试、毕业设计和其他专业课学习, 还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 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了提高《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 国内众多学者针对《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开展了深入研究, 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为该课程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如互动式教学法[1]、项目教学法[2]等, 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3,4], 大大推动了其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效果差等。因此, 结合《隧道工程》的特点, 探讨新的更为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讨式教学法的概念与实施原则

(一) 概念

所谓研讨式教学, 就是根据《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 以具体工程问题为背景, 在教师的教学指引下,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研究, 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料、计算机模拟软件及必要的室内试验, 自己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 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学生是主导, 教师只起到一个向导者和领路人的作用, 从问题的分析、方案设计到实施, 以及结论的得出, 主要由学生自己考虑来做,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提升他们的动手技能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 实施原则

研讨式教学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包括四个方面, 即学生主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及和谐性原则[5]。

1. 学生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不再是过去的教学中心, 而是起到辅助、引领作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 积极探索, 发挥自身的潜能, 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从而逐渐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人, 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

2. 循序渐进原则。

由于一个班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 分析问题的能力各有不同, 因此, 在设置研讨的问题时, 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设置的问题不要过难, 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 使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启发性原则。

在实施研讨式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给学生适当的启示, 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对设置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4. 和谐性原则。

研讨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像导演, 而学生就是真正的演员, 要想把研讨式教学这场戏演好, 必须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因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故必须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共同进步。

二、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 《隧道工程》课程特点

1. 教学内容繁杂。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 《隧道工程》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 在学习该课程前, 必须具有扎实的工程地质、土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功底, 而且要理解隧道的设计与施工理念。

2. 行业性差异大、规范性要求高。

该课程与国家或省级部门制定的各种行业规范、规程、标准紧密联系,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规范, 比如, 同样进行隧道设计, 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 , 铁路隧道设计则依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10003-2005) , 城市交通隧道设计则依据《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因此, 在讲授该课程时, 必须了解甚至理解各种工程规范的内涵。

3. 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

隧道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实践学科, 与工程是分不开的。课程中讲授的许多施工方法和理念都是从工程经验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因此, 在授课时, 必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隧道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 内容多, 课时少。

目前高校《隧道工程》课程只有32学时, 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 因此要满足该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要求非常紧张, 导致“满堂灌”现象普遍, 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难度较大。

2. 教材的更新跟不上学科的发展。

现在的隧道工程方面的教材缺乏规范的编写思路, 更新过慢、照搬照抄、涵盖内容不全, 大多是泛泛而谈, 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或重大工程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内容不多。

3. 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

《隧道工程》目前采用的还是填鸭式教育方式, 启发式、讨论式模式较少, 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大多在应付考试, 没有深入探究隧道奥秘的热情, 这大大影响了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培养。

4. 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

“隧道工程”, 顾名思义只有与工程紧密联系才能讲好这门课, 但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 学生无法到隧道现场去亲身感受, 因此只能靠课堂上的想象, 无法深入理解隧道的设计方法与施工工艺, 难以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隧道课程中的实施思路

1.《隧道工程》教案的优化。要想使研讨式教学法在《隧道工程》课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必须首先对现有的教案和讲稿进行加工、完善, 因为研讨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思路与以往相比有显著的变化, 不再遵循“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因此, 以往的教案和讲稿已不能适应研讨式教学法的要求, 必须结合工程实践问题, 编写新的教案,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新的教学课件。

2.研讨式教学模块的设计。针对当前深部地下工程中的典型重大灾害, 如塌方、岩爆、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突泥等进行研讨式教学模块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选取合适的工程背景, 设置合理的思考题, 增设课堂讨论、课后模拟分析、撰写学术论文等教学模块, 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参与工程问题的分析、讨论、试验等, 提高《隧道工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本理论知识, 深入了解隧道工程问题。

3.教师督导与点评。在进行课堂研讨前, 教师必须提前给班里学生下达任务, 并注意时刻咨询他们的进度, 让他们定期来汇报, 给出具体的意见与修改建议, 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前期工作。在课堂研讨结束, 教师要对研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 指出学生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下课后, 教师应认真做好教学总结, 撰写教学笔记, 以便后续逐步改进与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活跃课堂氛围。该方法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对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 该方法应用于《隧道工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如学生前期文献调研能力不足, 无法掌握问题的研究现状;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有些无法真正参与研讨式讨论;研讨式教学花费时间比较多, 课程教学学时不够等。虽然研讨式教学目前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 但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些问题在以后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将逐步得到解决。

摘要:针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隧道工程》的特点, 引入研讨式教学法, 尝试进行教学改革。论述了研讨式教学法的概念与实施原则, 分析了《隧道工程》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研讨式教学法在《隧道工程》课程中的实施思路。研讨式教学不仅对《隧道工程》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于土木工程类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隧道工程,研讨式教学,学生主体原则,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施成华.隧道课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3) .

[2]杨建中.项目教学法在井巷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4 (3) .

[3]李晓龙, 郭成超.“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9) .

[4]李天祺.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 2010, 5 (9) .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篇3

广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召开

11月10日,广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隆重召开。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副处长林宇,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副厅长魏中林等领导以及来自全省75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林宇表示,高职教育占据高等教育领域“半壁江山”,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广东省正处于产业升级期,面临结构调整问题,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切实转变观念,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各个学校所面临的条件、服务的对象、自身基础都不相同,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样化,提倡个性,应该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罗伟其厅长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对广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关材料上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促进一保持”的精神,以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深入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确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整体的办学水平,推动全省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我们必须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去支撑和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改革创新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广东的“三促进一保持”、产业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广东高职教育的改革。因此,未来广东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转变办学观念,突出办学特色,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构建适应广东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增强忧患意识,加快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步伐。

魏中林副厅长最后作了会议总结,他提出了六点要求: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扎实推进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四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现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五是要继续做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力争明年完成对全省高职院校的第一轮评估;六是要认真学习教育厅研究制定的《关于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工程的意见》,大力实施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工程。

会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代表就如何深化与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等内容作了经验介绍。

论坛

深度研讨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

校企合作力促职教大发展

11月7日—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安博教育集团、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09首届安博教育高端论坛” 在江苏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教育部前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女士,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中国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先生等到会演讲。

据了解,本次论坛以“三个面向指导下中国教育的思考、实践、创新”为主题,对“多元化人才培养” “办学自主权” “办学体制” “大学生就业”等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了深度研讨。

在7日下午举行的职教分论坛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安博教育集团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双方将在试点省市高校共同推广课程共建、基地共建和学术共建。同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将协助安博教育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高校教师组织开设职业素养提升项目(CCEP)师资培训公开课,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在试点高校中建立职业素养工作站。此外,双方还将合作共同成立学术研发机构,共同研究开发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力的实习实训类系列教材及相关资料。

调研

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

10月15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调研东北三省中职学习实践活动时指出,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要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破解制约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难题。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812万人,在校生达到208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格局基本形成,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抓住机遇,在制度建设、体制改革、机制完善和模式创新等方面,为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坚强的组织基础和坚实的教师基础。

鲁昕指出,要重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体制机制和模式改革创新。一是解决根本问题,服务区域建设,服务产业建设,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提高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需求的适应度,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二是解决实际问题,落实职教惠及百姓的各项措施,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费用的问题,高质量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建立中职学生追踪成长档案;三是突出改革创新,提高中职科学发展水平,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标。

鲁昕强调,要周密安排,务求实效,扎实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要始终坚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国家、惠及百姓”的主线,围绕“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设计活动载体,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

活动

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美术作品展在京举办

近日,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美术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暨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在京举办。由教育部、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历时近半年的全国性大型公益活动“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美术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旨在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重要内容的职业教育系统美术书法篆刻作品,展示我国职业教育风采,反映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国人大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王佐书在讲话中指出,举办这样的展览及颁奖活动,是要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艺术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鼓励和引导艺术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据悉,来自全国职业院校的1000多名师生的作品入选了本次活动。

地方

广东:将全面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各地要以技能就业、稳定就业、充分就业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开发为核心,组织大规模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为推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能储备和人才支撑,争取在2009-2012年期间,全省每年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总量要达到600万人次,到2012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达25%。

为构建一个适合各类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需求的技能培训体系,《意见》指出要重点面向五类群体开展专项的技能培训:一是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在岗和转岗技能培训;二是面向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技能储备培训;三是面向对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就业培训;四是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培训;五是面向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意见》还要求各级政府把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纳入当地就业目标责任制考评范围,并做好工作任务分解下达、经费筹集和宣传发动等工作。

中山:职业教育成立集团运作

11月3日,中山市挂牌成立中山市职业教育集团,旨在探索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据悉,该集团直接归属市教育局领导和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董事长(总经理)负责制,成员单位包括市属各职业院校。据了解,这一运作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是其最大的亮点。业内人士认为,中山的职业教育通过集团化运作,对各所单一的职业院校重新定位,整合现有各校资源,有利于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衔接以及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江门:召开研讨会 共研江门职教发展

10月30日,“江门市初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在鹤山市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厂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江门市教育局主办,鹤山市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承办。省教育厅副厅长叶小山、江门市教育局局长李霭康、副局长叶一鸣及各市区教育局负责人等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通过讲座、论坛、研讨以及参观等形式,就进一步推动江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办好有侨乡特色的职业教育,探索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办学新路子,初中教育如何与职业教育接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安徽:增设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职务

为提高中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安徽省日前出台了《安徽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新标准首次增设了实习指导教师职务序列,完善和创新了中职学校教师职务制度。

据悉,在实习指导教师序列中,安徽省设置了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二级实习指导教师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其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为副高级职务,一级实习指导教师为中级职务,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为初级职务。

哈尔滨:举办“黄炎培与职业教育”论坛

11月12日,哈尔滨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了“黄炎培与职业教育”论坛。与会人士围绕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探索新时代职教道路、为地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等,对当前哈市职教体系构建及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以进一步推进哈尔滨市职教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会上,与会人士表示,黄炎培提倡树立的“大职业教育观”,对我国今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福建:“现役士兵中职学历班”开办

近日,福建福州边防支队福清大队开设的“现役士兵中职学历班”正式进入学习阶段。

据悉,开设“现役士兵中职学历班”是福州边防支队采取的开创性措施,属全国边防系统首创。福州边防支队在与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协商后,将安排战士到该校接受技能培训,免费开展汽车使用与维修、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及应用、烹饪与管理等专业培训。

按照规定,凡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士兵均可报名参加“现役士兵中职学历班”,学费全免。学员在正常工作之余,由学校制定授课计划,利用周末等假期和晚上授课,或通过网络教学及函授,每学期集中1~2周进行面授、考试。

据了解,开办“现役士兵中职学历班”的新亮点有以下几个:一是士兵在服役期间就能享受到同等的中级职业教育;二是缩短士兵退役后重新掌握技能的学习期,退伍即上岗;三是一定程度上为士兵入伍户籍所在地的政府减轻了安置和培训的压力;四是让建设学习型军营显得更加务实得体。

声音

“大陆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型人才”

11月8日,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管幸生表示,中国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国际职教的发展趋势,只重学生书面成绩轻实践的做法难以培养实用型人才。

管教授认为,大陆现今的高职教育仍偏重于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从业能力的观念稍弱,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问题严峻。

他建议,大陆高职类院校的教学需整合跨学科设计,实现教学上的专业化,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向国际化靠拢,培养一批生产、建设、管理等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落实教育公共服务关键在校长”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落实教育公共服务关键在校长。”

尹后庆强调,校长要增强教育公共服务的意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公共意识。要面向所有学生,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基准水平以上的教育服务,要努力从学生发展出发,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二是法人意识。通过探索建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民主管理等形式,建立起自主办学、管理科学、职责分明和权力制衡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效益意识。公办学校的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和管理办法专款专用,必须充分重视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四是教育意识。要以教育工作者敏锐而独特的专业目光调度和支配教育资源,选择和实施教育教学行为。

数学教学改革研讨论文 篇4

1.1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

几十年来,关于应试教育的优劣得失的讨论在我国教育界已经反复进行过无数次.毋庸讳言,它造成了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从而造就了很多应试知识的巨人和常识的矮子,素质教育也提倡了很多年,不过学校里教的大都是脱离当代生产生活的课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常识与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严重欠缺.学生大都被限制在课堂里多年,眼界不开阔,知识面打不开.在从事数学建模活动中,这样一种状况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例如批处理机,储油罐,学生没有直观感受,缺乏形象思维的辅助.又如关于旅游与生态保护等相关课题,地方高校的很多学生对于外省的不同于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生态特点缺乏了解,在设定一些值域的参数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与现实情况出入较大的问题.例如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口诀,全国学生大都耳熟能详,但是这个节气歌其实大致只是对黄河流域中的华北平原、淮北平原的农业生产有参考作用,生长于斯的地方高校学生可能大部分对华南、西南等地的.气候特点缺乏实地考察经验,在设置建模温度、湿度参数时就可能出现较大的错误.但是这些尚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和查阅资料弥补,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是,随着高考年年扩招与一些条件优越的名校甚至国外高校抢夺生源,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问题是比较可虑的.我们并不认为高考成绩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从入学后的表现来看,地方高校历年招收的新生往往的确有数学底子较为薄弱的现象,而且学习较为被动,从前高中时养成的缺乏学习兴趣的习惯尚未得到解决.而数学建模活动需要积极的探索精神.对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是人类科学进步的根本动力.

1.2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

通过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很多高校的数学建模课程的上课形式依然沿袭着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而学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的传统数学课形式.表面上看,完全符合高校教学程序的要求,秩序井然.但是,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十分不利的.数学建模所针对的是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需要予以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用战争来比喻的话,人类历史上历次重要战役中取得胜利的一方几乎总是使用了新方法、新战术的队伍,而不是墨守成规、死捧兵书教条的队伍.所以数学建模的上课方式不应该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备好教案、上课认真,学生上课守纪律、作业完成就万事大吉的,表面的漂亮无益于数学建模启发性环境的营造,无益于应对新问题、新挑战.

1.3数学建模的前期基础课程不足

正因为数学建模对学生的综合数学修养要求很高,所以学生在进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之前,应该具有最优化、图论、数学软件包的使用、神经网络、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方法、微分方程、层次分析法等相关的基础[2],这些可以通过“短课程”或讲座来进行教学,所使用的学时不需要很多,只要启发性的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即可,但是在某些地方高校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中,学生往往是被赶鸭子上架,临时抱佛脚的恶补相关知识,这样恐怕还是相关教学主管的应试教育过关思维在作怪,也与课程设置的机制僵化有莫大的关系.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篇5

今年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质年,我校根据县局的精神,开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研讨课,通过听课、评课使我受益匪浅,体会如下:

一、1、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直观演示,使学生有所发现。

2、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反复认读生词,教师指导正音。

3、教师强调动作与词语的联系。

4、再读课文,体会生词在课文的意思,指导书写,强调书写的规范性。

二、1、徐老师运用故事联系实际创设情景。

2、通过实验演示,发现新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热爱科学,增强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

3、徐老师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贵在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总之,两节课紧扣教学目标,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篇6

在当前推进分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必须做到三个“转变”,今天提出与同事们共勉。

一、转变认识。当前,高一年级分层次教学处在开始阶段,应狠抓前一个月的班风、学风建设。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反对以旅游者观望的心态,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的口号是: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分层就是承认差异,但这并不等于放弃A层次学生。相反,他们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无尽宝藏,因为他们有很大的潜能可挖。现在,教师得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是改革的实践者和探索的先行者。

二、转变教法。实现分层次教学以后,学情不同了,教法就应该不同。转变教法是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要分析学情,掌握教法的深浅度和有效性。对于A层次四个班的学生,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打仗靠血性,教育靠耐性,不追高度求温度,不讲深度求效度。对B层次5、6班的学生,要教学生有抱负,不抱怨;有傲骨,无傲气。对C层次7-16班学生的要求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不怕人分化,就怕你分心。总之,因材施教正是为了发挥学生潜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最终找到教育质量的增长点。

三、转变作风。作为走在分层教学改革前列的高一年级教师,应该积极实践,努力开拓,仔细钻研,关注细节,集思广益,务实求真。要求各教研组在下周制定出分层计划,积极为分层教学工作简报提供稿件,以做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心得和经验。

一个集体是一部乐曲,它不是单个音符的罗列,而是由人们之间的和声所谱成。要和谐,无杂音,这就要求我们合心、合力、合拍。成败在此一举,只要我们勇往直前,勇于开拓,相信就一定能够走上理想的星光大道。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研讨 篇7

在中国经济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长的背景下, 为什么中国的工业制造企业总体上还没有“起飞”, 未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协调的局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认为我国的制造企业缺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我国工业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当前,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和农村经济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国制造企业一般性劳动力人才的需求已经得到初步的满足, 但是, 能适应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所需要的全新品质要求的高层次劳动力人才依然十分短缺, 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对高层次劳动力人才的需求。供给不足, 人力投资严重不足, 人力投资的效益不高, 人力投资主体跛足;结构失衡, 人太多, 人才太少;工业制造企业职业技术教育落后, 是一个的重要因素。据报载:我国工业制造企业在人才交流中心以月薪5000—8000元, 招聘高素质的加工中心操作工、钳工、电焊工技能人才, 结果企业空手而归少有合格人能胜任。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 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 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除了需要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 也同样需要有技术的蓝领工人。在国外, 蓝领工人的工资并不低, 而且受到尊重。

分析借鉴国外工业制造企业“起飞”的经验, 及国外工业制造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经验, 我们认为我国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相对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对高层次劳动力人才的需求而言, 从实现工业制造大国向强国的转变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 我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重重困难和严峻的挑战:企业送培人员减少, 普通高校扩招带来的巨大冲击, 招生就业优势不及普通高校, 办学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不适应性等等, 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工业制造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要实现我国工业制造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从工业制造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推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 大力开展工业制造企业岗位职业技术教育, 是实现我国工业制造业腾飞,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 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 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工业制造企业的竞争, 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 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我国要掌握人才竞争的主动权, 就必须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 进一步形成育才、聚才和用才的优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当今世界, 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体制市场化, 科技网络化, 人文多元化, 这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影响, 使教学体系呈现出不断完善, 不断更新和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国外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上要呈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

加拿大、美国以能力为基础 (CBE) 的培养模式;

英国、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 (CBET) 培养模式;

日本企业内培训模式。

这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 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组织教学, 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指导思想; (2) 职业能力标准由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来制定, 并以此为根据进行课程开发; (3) 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长时期以来,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所采取的模式思路不同, 主要是从普通高校教育“拷贝”过来的, 没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依托企业理论结合实际的优势, 缺少自己的办学特色。

面对新形势,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努力适应社会、企业、经济、科学技术和人才市场需要, 增强自己的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创建和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培养富有特色的, 别人不可替代的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 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 以特色求质量与效益, 努力提高办学特色适应企业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需要问题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年来, 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国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 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 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人类文明史上又面临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知识经济社会的大飞跃时期;世界各国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21世纪的竞争, 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科学技术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 世界各国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提高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都试图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竞争中让教育走在前列、掌握主动, 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结我国多年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经验, 要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 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上, 必须重视和做到:

(1) 重视和大力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适应企业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 重视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以企业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3) 职业技术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 职业技术教育应重视技能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

(5) 重视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6) 实施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7) 积极贯彻落实“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面向就业、面向市场, 进一步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计划”, 加快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大力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 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合作, 实行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8)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竞争主要是创建办学特色问题, 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理沦教育根据经济发展, 职业岗位能力, 社会需求, 优势突出, 独具特色, 以需要而定, 以“必需”, “够用”为原则, 以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技术教育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不求系统性、完整性, 而着重理解和运用。基础课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教学中要加强专业技术应用教学, 以增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性。

(9) 能力为培养主线, 构建以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为重要特征的教育体系、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实施以能力建设为本的就业培训制度。

宪法学研讨式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篇8

关键词:宪法;研讨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58-02

法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法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对法律人才的需要。然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范本,重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学生没有经过认真地思考,往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抽象、空洞的理论教条层面。这种缺乏新意的教学内容和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大部分学生感到厌倦。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法律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亟须改革。在此基础上,我们宪法教学小组进行研讨式教学改革。经过我们宪法教学小组共同努力,宪法研讨式教学取得圆满成功,教学效果显著。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切实的整改措施。

一、先进的教学思路

我们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改革过程中,打破“教师备课―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思路,坚持“课前师生研究探讨――上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课后师生共同教学总结”新的教学思路。通过课前师生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探讨,为课堂上学生深入展开积极讨论提供理论基础;课堂讨论是整个宪法研讨式教学的中心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后师生“回头看”,共同进行教学总结,对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创新教学思路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切实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全面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坚持教师教学中的主导性,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宪法学的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科学的教学步骤

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又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1.第一步:教师布置选题。教师根据宪法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选题,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选题共同查找相关文献、索引、论文等资料。每堂课布置5个或6个选题。

2.第二步:独立探索。学生按教师要求独立自主地去查找与教师所布置选题有关的文献、索引、论文后,认真阅读资料,对资料进行研究、总结,撰写3 000字左右的课堂讨论发言稿,要求比较全面地分析选题。同时要求教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对选题以及与选题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全面掌握选题有关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应用,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围绕选题展开讨论和解决学生提出的新问题。

3.第三步:小组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12人,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对选题有初步的分析判断。通过小组讨论,剔除一些同学不完整、不客观,甚至错误观点,对选题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推选课堂讨论发言代表。

4.第四步:课堂讨论。教师就选题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学生推选小组代表针对选题发言,然后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每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补充、质疑。当课题讨论出现两种不同观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题辩论,通过学生辩论,对选题认识更加深刻。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展开讨论,循循善诱引出新的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当学生对选题的讨论基本完成,没有新观点出现时,教师对学生课堂讨论做阶段总结,并对选题做出客观的评述。

5.第五步:总结提高。课堂讨论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结束。师生都要“回头看”,即要求教师针对课堂讨论进行教学总结,同时也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课堂研讨的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文章。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以利于今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

虽然宪法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克服学生学习纯理论时的枯燥、乏味,我们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中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宪法实践教学内容。

1.根据宪法学教学《选举制度》的内容,安排模拟某县人大代表的选举。模拟选举过程安排如下:第一,成立选举委员会;第二,确认选民资格;第三,推举人大代表候选人;第四,人大代表发表竞选演说;第五,选民投票;第六,工作人员统计候选人得票数;第七,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确定当选的人大代表;第八,当选人大代表发言;第九,选举委员会主任总结;第十,教师点评整个选举过程。

2.根据宪法教学《村民自治法》的内容,安排模拟某村委会主任的选举。模拟选举过程如下:第一,成立选举委员会;第二,确认选民资格;第三,模拟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姓氏,其中蒋姓人最多,然后依次是陈姓、张姓、刘姓等;第四,推荐候选人;第五,候选人发表演说;第六,选民投票;第七,工作人员统计候选人得票数;第八,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确定得票最多的候选人(票数过半)当选村委会主任;第九,当选人发言;第十,选举委员会主任总结;第十一,教师点评整个选举过程。

四、严谨的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宪法思维和提高解决宪法问题的能力。宪法学作为法学专业一门主干课程,宪法学与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宪法基本理论知识讨论分析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出现的重点现实问题,尝试用宪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研究和解决,不但可使学生加深对所授宪法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宪法实施与应用,达到解决宪法问题的要求,培养学生宪法思维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性和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点拨、启发、提问、引导、演示、总结等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教师讲解、分析点评、总结提高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3.将宪法原理与宪法经典案例相结合。宪法学有着比较深厚的宪法原理,要让学生掌握宪法原理,就必须走宪法原理与宪法经典案例相结合的教学之路。教师在课堂上既有丰富、深厚的宪法原理的讲解,又有翔实、经典的宪法实例分析,将宪法原理的抽象和经典宪法实例的具体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既能掌握宪法基本原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宪法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宪法基本原理分析宪法实例,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

五、严格的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坚持关注宪法现象。要求学生时刻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并养成分析这些问题的社会背景、原因、解决对策等,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宪法思维。

2.要求学生坚持课前对选题进行研究。教师在课前布置选题,要求学生根据选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并解决选题所涉及的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中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3.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掌握宪法基本原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学生掌握宪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能利用所学的宪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分析宪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良好的教学效果

1.通过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建立“主―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会学、善学、活学。

2.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迫性“要我学”为主动性的“我要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宪法实教学,提高学生宪法实践能力。

3.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学会“游泳”。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口”,让其去问、去说、去讲、去辩,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通过研讨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宪法研讨式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受到学生高度赞誉。但宪法研讨式教学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1.研讨式教学不能忽视宪法基础知识教学。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绝大多数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师生对选题的课堂讨论,必然会影响到宪法基础知识的教学。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三点措施:一是教师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钻研宪法教材内容,并做读书笔记;二是教师设置的选题尽量覆盖宪法教学的全部内容;三是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尽量引导学生利用宪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选题中问题。

2.教师设置选题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选题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选题不能太容易,让学生没有挑战性;有些选题不能太难,让学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研讨式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篇9

——潍坊市小学语文10年课堂教学改革研讨听课体会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孔维平

由于所学专业的差异,工作后所教学科的混杂,我在语文教学上时常走弯路。读大纲,看教参,是我上课以来的所有依据,因此我的语文课堂总是一板一眼,中规中矩的,虽有教有学,有问有答,却总如一潭死水,涟漪不泛,像一株铁树,默默地绿着,只叶不花。直到今年3月28日,我参加了潍坊市小学语文10年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议,听取了7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后,我才如菩提灌顶一般,恍然发现:原来语文是可以这么教的,原来课堂是这么美的!这7位老师的课堂如繁花锦簇的花团,姹紫嫣红了这个春天。

7位老师的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语言精美凝练,课堂设计诗意而深刻,听来余音缭绕,是一种悠长享受。我想这与她们平时对课程的钻研和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耿艳丽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让我心灵震荡,为之震撼,深受感染和启发,叹服不已:原来古诗是这样教的,原来课堂是这么洗涤心灵、震撼人心的,原来语文是这么美的。耿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无限景仰,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数不胜数。

一、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美

耿老师的课堂流程大体是这样的: 导入课题,复习背诵相关古诗—— 读诗,读出韵律与节奏—— 解诗,读懂古诗的大意——吟诗,感悟诗的意境——整合比较,提升认识——尝试创作托物言志诗词。

看似平淡无奇,却能在耿老师的设计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古诗,不能不赞叹课堂设计之美。

二、读中悟情体现诵读美

耿老师以诵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韵律与节奏,在诵读中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诵读中升华主题,教师引导的美轮美奂,学生诵读的至情至深。

耿老师在课中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

师(补充诗人于谦的资料):于谦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做了官,你觉得他可能在什么时候吟诵这两句诗的?

学生在耿老师创设的情景里展开想象,体会于谦不同的场景里如何吟诵这2句诗,通过孩子反复的诵读,读懂了诗人,读透了《石灰吟》。

三、不容忽视的语言美

教学时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耿老师课堂语言精美凝练,富有诗意,魅力无穷,让我心灵震荡,为之震撼,让我叹服不已。

叹服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诚然,从课堂中我已深深觉出耿老师功底扎实,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名教师在教育教育中游刃有余的活水源,我想应该是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写作应该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的负担。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耿老师一样,在阅读的世界里尽情地穿越和交流,完善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课堂也能开出花。

四、即兴作诗的创作美

课堂上最精彩的一幕就是于永正老师出题:风筝,学生当堂作诗。片刻之后,以风筝为题的绝句、律诗、菩萨蛮„„纷呈在大家眼前,如不是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置信。学生能够进行多种题材诗词的创作,即兴作诗,我仿佛看到了耿老师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在课程的天地里与学生们自由地欢笑、动情地流泪,真实地表达,带领学生穿越诗词之旅,领悟诗词之魅,体会诗词创作之美„„

我如痴如醉的听着,直到耿老师结束这堂课,我仍沉醉在她课堂的芬芳里,沉醉在语文教学不能言说的美里,这一刻我终于看到了语文的美,如春天播下的种子,在我心里悄悄萌发。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教学,研讨

如果说个人PC型计算机的出现, 加速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进程, 那么互联网技术的实现, 则真正让其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加实用的变化。近年来, 我国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教学设备的优化工作包括PC型计算机、投影仪等在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一、互联网是高职信息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必要前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 对各个行业中人才的输出量一直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基于市场对人才的专业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信息化是不可或缺的必要内容。而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计算机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是在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必要前提。

(一) 丰富教学内容信息

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属于“互联网+”的范畴, “互联网+”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效应, 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育行业中。通过在网络平台上的经验分享与交流, 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信息量, 拓展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知识面。

(二) 加快教学内容更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日趋成熟, 其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样的发展速度之下,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形式与传播速度也在稳步提升。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都可以快速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这些内容可以被及时应用到计算机信息化的教学中, 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

(三) 就业岗位需要学生掌握好互联网的相关内容

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人才培养的依据就是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随着“互联网+”涉及的行业越来也多, 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信息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人才在毕业前, 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技术。

二、互联网给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带来的新特色

(一) 校园教学管理信息化

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 局域网的技术应用也是里程碑式的一项。利用计算机技术支持, 可以更好地使用局域网对校园的教学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例如, 学生资料、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制作、教学计划、课程管理、成绩查询、电子作业等各个方面, 既可以提升校园教学管理的质量, 也可以利用这一需求给在校生提供很好的校内实践机会。

(二) 教学资源公平化

在教学过程中, 影响教学质量的几大因素为:教材、教师、教学设备等。有了互联网这一交流平台, 这些因素的表现形式都不仅局限于现实课堂当中, 完全可以借助良好的互联网技术, 快速地传递到需要的学生面前。这除了有效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以外, 还可以让学生公平享受优秀的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水平与资源的公平化, 从而更好地提升高职计算机人才质量。

(三) 学生课堂主体化加强

从互联网平台获取信息的途径正在不断增加, 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简化。学生可以通过直播网络课堂、微课视频等与互联网平台紧密结合的教学形式对课上较难理解的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这就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可能性。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不再是唯一的主导权威, 学生完全可以利用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教学主题的相关信息,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总结主动获取知识内容。这样要比单纯的课堂教学, 更有利于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

(四) 课堂教学形式多元化

“互联网+”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平台。这些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 也为不同课堂教学形式提供了可用素材。例如,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 通过观看相应教学微视频进行编程。丰富多元的教学形式, 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保持热情,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升互联网与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结合的具体改革

(一) 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通过组织在岗培训或专家讲座等形式, 为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提供在职提升的机会。让教师及时获取最新的教学动态, 提升将互联网与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紧密结合的意识, 并且经常组织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会, 让教学研讨成为一种平常的交流模式, 以老带新将良好的教学成果有效地进行传播与推广。

(一) 紧跟潮流注重总结创新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 进行计算机的信息化教学利弊各半。虽然它可以帮助提升教学效果, 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速度和质量的”新考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 要注重时刻跟随最新的教学成果, 并能够做到推陈出新总结自己的教学创新成果, 让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更具特色。

参考文献

[1]郑黎明.高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 2015 (6) .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篇11

“个性化教学改革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5月27-28日,我随z老师及其他工作室成员一起到z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文化研究分会个性化教学改革观摩研讨会”。两天的会议,我们共听取了来自“zz街道”的7所学校7位教师的1节小学英语课,2节小学数学课,1节小学语文课,1节初中英语课,1节初中化学课,1节初中语文课,这七节课的共同特点是:学生自信,老师自信,课堂自信。

一、学生自信

(1)发言自信

z街道所辖的学校生源大部分是

农村学生或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这样的生源,在我的印象中,孩子们都比较内向,但是我看到的上课场景将这种印象在我的脑中彻底颠覆了。不论是中学课堂,还是小学课堂,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信地反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同学,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表现,印象中我在两个地方见过,一次是2008年的时候在杜郎口中学,一次是2012年的时候在海尔希望小学的主题课程展示课上。而z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却又与这两处学校的学生不同,英语课上他们的发音准确,口语流利,学以致用;数学课上,他们认真倾听,积极辩驳,勇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同时也不忘评价其他同学方法的利弊,分析有理有据;语文课上,他们引经据典,激情表达,积极写作,乐于展示……让我印象深刻的话语有如下几句:

1.我感觉我比你讲得好,能让我展示一下吗?

同学,我觉得你刚才说得很好,但

是我觉得我的比你更好,请听听我的见解吧!

3.刚刚XX同学的发言非常感人,我的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但我觉得我写得比你还要感人,请听听我的吧!

4.的确,刚刚XX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但是我相信我的比你更精彩!

5.我觉得的我的这种方法更为简便,请看……

6.刚刚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我觉得我这个最简便!

7.我觉得我比你的更好!

8.我的想法大家同意吗?

同学,是xx而不是xx。

10.我来挑战几组的xx!

11.我先来!

……

在几百人的会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已经是一种勇气!能做到大声、有理有据地表达就是一种自信!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培养学生养成自信表达的良好品质,将会使学生终

生受益!

在自信表达的同时,学生们还不忘礼仪,“我接受你的建议”“我觉得他讲的太好了,我们应该给他一点掌声!”“我觉得你讲的很多了,把机会给我好吗?”“我觉得应该是……,谢谢你给我这个建议!”在我所见过的课堂里,这是少有的!因为我们都不舍得把时间花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礼仪上!见了z学生的表现,我深深地感到汗颜,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确是落后了!

(2)行动自信

几乎每节课开始前,都有一个小老师上台带着同学们或背诵或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他们站在台上丝毫看不出紧张的神情,可见平常是经常锻炼,才能出现这样自然的状态!

小组讨论的时候,人人都站起来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当同学回答完问题,人人都争着起来评价,起来补充!学习的积极性何其浓厚,这

样的还会怕学生不听讲吗?

学生们就某个问题争得不分高下,老师着急了,急着要给他们补充,结果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先别急!我的还没说呢!等我说完了您再说!可以吗?”我们的课堂上何曾见过这样的场景?这真的是“课堂”变“学堂”了!

二、教师自信

讲课的7位教师,都有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教学方法,如:“孙红莲‘探究式’数学教学法”“魏伟平‘协商式’数学教学法”“翟伟英‘轻松愉悦教学法’”等等,老师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温不火,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教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地时间思考、学习之后,再交流、展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讲,去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做法,当学生争辩地面红耳赤的时候,教师也能沉住气,这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他们自信自己的学生一定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一定能将知识探究明白!英语课堂

上,老师口语流利地用英语与学生交流,鲜少听到汉语,孩子们回报以某一天的课程表上都是“English”的希望!

同时,这种自信还于教师们课前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对于内涵的深入挖掘,对于课堂上会出现问题的多种预设,所以他们才能在这看似“乱哄哄”,实则高效的课堂上应对自如!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篇1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春天的故事”开始唱响。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开始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中国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科技强国,创造了“中国奇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告诉我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体党员在新常态下砥砺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是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精神支撑。作为一名民主党派干部,我保持政治定力,与党内干部一起,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一批批医护工作者、志愿者、建设者、社区工作者战斗在疫情一线,以生命赴使命,以挚爱护苍生。党员冲锋在前,与新冠病毒搏斗,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中,中国共产党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根本政治保证。作为分管文教卫生战线的领导干部,在党的正确决策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正确指挥下,我勇于担责,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与其他分管战线同事高效协作,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段经历使我深深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同时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政治立场,与党同心同德,因此,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虚心求教,提升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营养,走向未来。我要把学党史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投身学习教育大“熔炉”中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作为一名政府领导干部,我要始终保持虚心求教的态度,用心、用情、用力学习党史知识,领悟党史智慧,汲取党史力量,通过学习党史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补充“战斗装备”,提升“工作技能”,掌握化解基层矛盾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明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廉洁自律,筑牢反腐防线。廉洁奉公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作为一名政府领导干部,我要与党内同志一样,始终严守党纪党规,始终做到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不断增强底线意识,自觉远离“红线”和“高压线”,做到以廉洁之心秉公办事。要从优良传统、红色基因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从而升华道德认知、强化道德自律、砥砺道德实践。要时刻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自己“浇铸”成型,深刻领悟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重要性,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任何时候都光明磊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带头营造纪律严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是人民至上,牢记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人民至上的理念从未变更,从脱贫攻坚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用生命守护着更多的生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一名政府领导干部,我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洗涤政治灵魂,立起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在实践一线的“锤炼”中磨砺坚强意志,涵养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履行政治责任。要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自觉思考并主动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道历史考题,始终做到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风雨同舟,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篇13

所有改革产生的问题背后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 教育政策的制定、施行及评估与伦理问题息息相关。为了厘清教育改革中的伦理问题, 2011年11月19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教育改革中的伦理问题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报》等政府部门、高校和媒体的17位领导和专家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复兴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孙绵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秦惠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胡劲松教授主持。

研讨会在对中国教育改革历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中的基本伦理问题, 如公平、效率、质量与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 提出了构建中国教育改革伦理体系的初步构想, 对于中国教育改革的伦理取向及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讨会还就公民教育与教育改革、义务教育择校、特岗教师计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等政策中的伦理问题, 以及教育改革中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此次研讨会体现了对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关怀, 讨论的内容将直接对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我国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完善, 促进我国教育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和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中国教育改革历程的伦理审视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讨论了教育市场化对教育伦理的冲击。他指出, 现在三股势力对学生产生影响:政府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建设者、接班人;家长望子成龙, 希望孩子能够找到好工作, 能够有好的生活;市场特别是校外补习学校以及奥数班、英语班把学生作为赚钱的工具。可是学生本身的自我发展没有得到重视, 这是目前中国教育中的最大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谈松华常务副会长对中国教育改革进程进行反思, 认为前期的教育改革是革除旧体制的弊端, 运用市场的力量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 产生了教育不公平的新问题。进入新世纪, 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实现以后, 人们对公平的要求已经不限于上学机会的公平, 开始追求受什么样的教育的公平, 也即办学条件、教育过程的公平。这种公平的实现由于学校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现状, 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秦惠民教授认为,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 所制定的重点学校制度符合当时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 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需要, 在全社会具有伦理的共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贫富悬殊、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加大, 使得公平问题凸显出来。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了教育公平作为义务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但是旧的伦理的惯性依然存在, 很多教育中的问题依然有待解决。

华南师范大学谢少华教授认为, 改革开放30多年, 中国教育改革的缘由、改革的推动者、改革背后的价值选择, 都不是教育内生的, 而是由外部推动的, 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方向都偏离了教育原本追求的东西。教育改革的描述性伦理出现了问题, 很多教育政策出台并没有清晰的伦理基础, 这是导致目前教育在社会中缺乏话语权的重要原因。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认为, 中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到今天, 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如教育移民、择校和在家上学现象, 其背后所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的利益需求, 反映了个人受教育权和国家教育权的博弈。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具有共性的发展过程。公民受教育权利作为个人问题, 和国家的权利和义务之间开始产生了冲突, 家长开始争取教育的自主选择权利。教育自主选择权要使受教育者在教育的模式、学校的类型、课程的组成和教师的选择方面, 都具备有条件的自主选择的可能性。我们如何能够建立一种给公民以自主选择权利的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体系?应该在政策和法规上做出新的选择。

二、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伦理困境

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从教育改革与政府治道变革的角度阐述了对教育改革的伦理思考。现在教育追求的是外在的东西, 对于教育的评价建立在学生考分的基础上, 这使公共管理的所有领域都缺少重要的基础。政府的治理制度, 也以外在的价值标准来替代教育本身所隐含的公共服务的伦理, 这是公共管理普遍的问题。如果不落实以个人需求、个人内在的创造力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体系, 我们的民族将无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命运。这不仅关系公共管理问题, 关系发展问题, 也是关系到国家和平与稳定发展的根本性的问题。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认为, 教育改革需要道德律令。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道德律令。道德律令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约束力, 能够让人们产生敬畏之心。现在以人为本的道德律令已经失去了至高无上的约束力。教育改革中一切伦理问题的产生与出现, 都与教育道德律令的缺失有关系。

秦惠民教授提出, 教育管理中涉及管理谋私利的问题, 表现为公共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冲突。新公共管理引入了市场的原则, 承认交易行为的存在, 在提高灵活性与效率的同时, 也引起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物交易的产生。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复兴教授认为,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20世纪至今教育改革需要处理的一个基本问题, 其本质是教育的公平、质量与选择的问题。政府追求公平与质量, 市场机制也崇尚质量与选择, 但是政府通过评价强制追求质量, 市场通过竞争和淘汰来保证质量。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这三个方面实现程度都不高。目前我国的教育政策强调了教育公平的核心本质是机会公平和数量公平, 但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公平、质量和选择的矛盾关系。同时追求质量过程当中有可能损害到公平, 必然会导致对处境不利的人群或处于社会阶层的底层的人群不公正的对待, 比如现在自主招生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已经凸显。在社会现有的不公平和差距巨大的情况下, 仅仅强调国民教育不能达成公平的目标, 尤其不能解决微观领域的教育公平问题。我们的政策禁止择校, 但是事实上存在的选择, 是强势人群的选择, 强势学校的选择, 强势地区的选择, 由于这种强势选择, 导致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中国教育改革伦理体系的构建

谢少华教授提出了构建教育政策的立体伦理观的观点。从伦理本身来讲, 包括描述性伦理、规范性伦理和后设伦理三个层次, 其中后设伦理是对教育发展的一种自问、一种反思。要探讨教育对国家人才培养, 对整个国民发展的意义, 要拓宽视野, 跳出教育看教育, 特别是跳出学校教育来看教育, 把整个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看。从时间维度上看要放长远, 尤其要克服现在的短视行为。

西南大学陈恩伦教授指出, 教育应该有相对稳定的基本价值或核心价值。不管教育改革怎么改, 这种核心价值应该是体现教育自身的性质, 体现文化的传承创新的共性, 也要体现发达国家的经验。

谢维和教授认为要确立教育中以人为本的道德律令。要坚信中国的教育需要道德律令来评价改革, 指导实践, 包括政策的制定。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 要坚持对教育的信仰和信念, 包括坚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克服, 坚信教育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必须是公正的。要确立以人为本的道德律令, 并在这些原则下探索重建教育的道德律令的基本途径。

沈阳师范大学孙绵涛教授认为, 伦理问题涉及政治问题、法律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 甚至人本问题。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伦理能起到的作用有一定的限度。教育政策是一个价值系统, 伦理价值只是教育政策最后生成价值的一种, 我们关注伦理价值的同时不能忽视政策推动教育改革的其他价值, 否则伦理价值本身就会有问题。我们的价值追求是系统内的观点平衡。要解决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中的伦理问题, 要有系统的观点, 全面看待伦理问题, 特别是要处理好伦理和道德的关系, 伦理和法律的关系, 伦理与政治的关系, 伦理与人本的关系,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

四、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的伦理选择

顾明远先生对教育公平和差异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机会公平现在已经实现, 现在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层次。过程公平包括教育资源的配置, 特别是教师的配置, 择校主要就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公平引起的。教育过程公平还包括尊重不同的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人格,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结果的公平有更复杂的影响因素, 包括一个人的天赋、努力程度、环境、机遇等等, 有很多是政策上无法实现的。公平和差异是当前必然的原则。在政策上应该有一些弱势补偿的措施, 如对少数民族加分的政策等也是教育补偿的表现。

刘复兴教授认为, 必须重新判断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公平问题、质量问题和选择问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思考改革向何处去, 怎么来确定改革的伦理自觉。应该强调在机会公平的基础上提出有质量的公平和有选择的公平的价值目标或伦理目标。同时强调政府资助弱势群体, 提高处境不利群体选择的能力。另外要特别关注微观领域在学校层面的教育公平问题。

陈恩伦教授认为, 目前受教育权往往被理解为计划性权利, 强调的是国家义务, 而学生、教师、家长的权利被忽略了。教师的教育权和专业自主权等一些很核心的问题在现在的相关法律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改革过程中公民受教育权的边线没有得到界定, 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没有得到落实。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孙霄兵司长阐述了教育改革与公民教育的意义与要求。他指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在德育的问题上明确提出了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人才, 要把培养公民、实行公民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应当是公民的素质, 公民的素质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教育是以提高道德素质为核心的, 我们的教育改革使教育从应试教育变成了素质教育, 但是都没有摆脱追求升学率和竞争性, 都没有把道德的要求、伦理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教育追求经济效益, 追求功利性, 这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加强公民教育, 首先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上一定要树立起公民教育的要求, 教育政策不能仅仅以追求功利性的效益为目标, 一定要强调道德、伦理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公民教育的健康人格、高尚伦理为目标来设计教育教学。资源也要更多地投向提倡道德教育的学校和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郑新蓉教授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政策评估分析了教育政策伦理问题。她认为, 特岗教师政策目前得到了各方面较好的评价, 其原因就在于该政策成为解决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中国农村优秀教师短缺以及教师招聘中各级政府责任不合理等几个相关问题的集合点, 较好地满足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是特岗教师政策存在可持续性的问题, 教师管理制度事权和财权不统一, 现代文化与衰微的农村文化的巨大反差造成的文化适应问题, 政府不同部门以及各级部门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 种种矛盾反映出教育政策的价值问题都是具体的, 所以会是很多利益的妥协, 各种价值的考量与平衡。改革进入深水区, 意味着背后的价值带有突破性, 背后的伦理道德充满复杂性。必须做复杂性的分析, 建立起一个分析的框架, 理清政策背后的伦理关系。

谈松华副会长提出, 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所以任何一种制度不可能使所有的利益群体同等地受益。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选择来体现公平和伦理原则, 体现在现实中要在各种现实矛盾和利益关系中间找到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是对大多数人有利就是公平的, 体现了伦理的原则。

华南师范大学胡劲松教授就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进行分析, 认为应该尊重受教育的就近选择。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一种法定行政行为, 有利于促进学校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但是如果家长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近入学的权利受到侵害, 政府必须承担责任, 其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方便受教育者就近入学应该成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应有之义。就近入学是学生或者受教育者的一种权利, 对于这种权利的主体之间应该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利益, 尊重受教育者的选择。必须主动调整政府的行为, 尊重受教育者的就近选择, 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投入省级统筹的法律要求, 考虑人口分布特征和身心发展的特征, 加强和社区的有机结合, 最后加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 形成合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精神, 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的真正实现。

北京大学郑磊博士结合案例从法律与伦理的关系探讨了教育伦理问题。甘某诉暨南大学案, 范跑跑事件, 甘肃校车事故, 北大11位教授上书质疑高考案, 北航抑郁症学生退学等五个案例反映了教育伦理三个层面的问题, 即国家伦理、办学伦理和职业伦理。教育伦理在国家与学校、学生之间的层面称之为国家教育伦理, 以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为连接点;学校和学生、教师之间的伦理, 称为办学伦理, 以法律和学校的规则为连接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职业伦理, 基于师生的传授知识的信任为基础, 以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为连接点。教育法成为教育伦理的调整机制, 通过学校的章程、规定, 甚至伦理审查指南规则化, 使教育伦理法律化, 从而获得实施的强制力和保障措施。同时二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秦惠民教授认为, 政策伦理应该体现基于伦理精神的共识, 伦理对政策具有评价和导向调节作用。2006年的《义务教育法》强调的是政府责任。但是国家强制、以国家权利为主的义务教育也必须包含家长的权利。从世界范围来看, 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对学校和教育形式的选择是家长权利的体现。中国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但是又没有家长的选择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政府应该保障家长选择的权利, 应该格外尊重家长的选择以弥补教育不均衡。

首都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认为, 教育需要协同创新。当前教育领域人文精神缺失, 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反教育现象严重, 存在竞争过度等一系列的问题。协同创新, 实际上是体现了合作精神、合作意识, 协同的基础是共同愿景、共同理想, 无论是学校内部, 还是校系之间, 都应该倡导共同体制关系。协同创新将是未来我们国家改革的一个指导性的方向。

五、教育改革的舆论引导与舆情分析

《中国教育报》总编辑、中国教育报刊社翟博副社长认为, 教育改革创新需要良好的舆论氛围。目前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 很多社会问题转变为教育问题, 比如说校车问题。社会上对教育有不满情绪, 有复杂的社会原因, 其中也有社会舆论问题, 还有社会伦理和社会心态的问题。社会上对改革的心态多元而复杂, 因此社会舆情也存在纷杂的局面, 社会舆论, 尤其是网络舆论有时并不能代表大众的利益;媒体为了生存不顾社会效益, 追求轰动和吸引眼球, 对社会进行误导。因此, 运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伦理, 在不同声音中壮大主流的声音, 是现实的紧迫问题。舆论环境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 也是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建议加强教育舆论引导能力研究, 构建提高舆论引导有效的新思路、新框架, 组织教育专家进行舆情分析, 推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科学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蒋建华教授提出了教育舆论分析的工作路径。现在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大大提高, 也有相当一部分媒体让群众有了说话的空间。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地参与教育舆论。教育舆论分析的工作路径包括:民间视角, 站在老百姓的立场, 关注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舆论解读, 社会多方参与, 专业工作者更要主动参与解读;学理探究, 重视教育理论研究;数据收集, 包括舆论文献、学术文献和政策文献的收集;媒体策划, 舆论研判和政策检验。

上一篇:2016江苏教师招聘面试答辩技巧下一篇:女生健康节领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