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陶行知理论心得

2024-08-06

学习陶行知理论心得(共8篇)

学习陶行知理论心得 篇1

“不知陶行知,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是的,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感触颇深,而且也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深受教育和震撼,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教育家,陶先生著述丰厚,言论精妙,他的许多观点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辉映,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位伟人,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陶行知先生竭力提倡、努力实施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一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不仅仅是“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更不是用“生活”来点缀“教育”,而是主张要使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为一体。只有当“教育”成为“生活”真实时,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注定要成为人们,特别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榜样,就在于作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与作为勇往直前的社会活动家的他是完全“熔为一体”的。陶行知先生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当成了他自己生活的准则——他怎样教育,也就怎样行动,他怎样生活,也就怎样教育。即使为此就得面对刀山火海,面对死亡威胁,他也依然一如既往,绝不退缩,因为他认定只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所迫切需要的。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好好努力,在岗位 一天就尽力而为,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创新的理念。学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我颇觉得自己也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足。对待一个惯偷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耐心的找出原因,坚决问题。当然在处理的技巧上更是让我佩服。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尚光荣,因此,我决不辜负新世纪赋予我们的重任,不辜负各级领导和组织对我寄予的愿望,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进取,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理念,持久的将事业进行到底。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的确不错,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后,我深深地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动,我从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边教边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教学合一”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读了他的论述,我对“教学”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日新月异,仅靠老师的传授,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被社会所淘汰。尤其是陶行知认为,“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因此,在“终身学习”的理念响彻世界的今天,不仅学生要学习,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以前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有了新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做常流水。”我深感“终身学习”的重要,更要在“终身学习”方面身体力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爱满天下——关注每一个学生

陶行知先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我们要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宽容的心理去对待那些幼小的还未成熟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多份宽容和厚道,理解并教育他们,使他们遵循正常的轨道发展。对于学生的那些小错误,我们要耐心地教育。要知道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出错,又怎么能要求学生不犯错误呢?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富有爱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有可能点燃其追求进步的希望之火。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关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过去,老师为了体现自己得威严,板着面孔,给人一种杀星之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心理是压抑的。而我的想法则是亲近学生,多与学生谈心,多给学生鼓励。除此以外,平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对于学生的进步,一句夸奖,一个赞许的眼光,都会给学生以极大的鼓励。我们给了学生这么一点点关爱,将可能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使他充满信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教育过程中,我很注意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用心去欣赏每一个学生,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要知道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信心和上进心,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这是取得成绩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学生,有时我也会有意创造机会,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表扬,让他感觉到自己也有能力,老师还一直在关注着他。今天我给学生留下的那份自尊,也许将影响他的一生。

三、生活即教育——让教学生活化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离开了生活的教学是苍白的!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觉得初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的密切。在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中的素材来教学,如再讲中国地理众多的人口一节时,我让学生谈一谈他们每次出门旅游或回老家探亲的路上,交通状况如何,对这一话题学生感受颇深,发言踊跃,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我国人口众多带来的交通拥挤。总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得扎实,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既可增长学生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可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实践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目标。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新课改,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体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不断发展,弘扬“陶夫子”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学习陶行知理论心得 篇2

关键词:师德,教育,学习

1 学习意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杰出教育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伟大先驱,是“万世师表”,是崇高师德的典型。陶行知师德理论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五·四”以后基础教育的“中国化”探索中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活跃元素,成为促使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股重要的助推力。2010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很多教育家一致认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把加强师德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列入教育发展首要位置。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师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和掌握师德的价值,完善和发展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师德建设体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陶行知师德理论的意义所在。

2 学习内容

学习陶行知,首先是学习陶行知精神,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学习他“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人格品质。他有一句话“爱满天下”,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从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有满腔的热血,可是,也有很多不理智和冲动。经过陶行知师德理论的熏陶以及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我深深地感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牵着他们的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在教学的过程中,告诉他们应该从平时的生活中多积累一些丰富的经验,作为学习和工作的积淀,只有这样,未来才能够将学习、工作和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给我带来的深刻启示。

同样,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也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意义。他所认为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肯定学生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鼓励并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性。通过认真、仔细、深刻地学习其创造教育思想,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应当以学生为主,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每一个学生,肯定他们对于学习和生活所具有的非常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要学会爱护和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在我们教师爱的关心和教育下,肯定会有所作为,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摧毁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教师还应当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努力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发明和创造,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思考“原有的方法是否得当以及能不能帮助学生”这样的问题,从而不断地要求自己进步和成长。

3 学习感悟

作为一名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面对新时期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要求自己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以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素质。现在的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有一种感觉:脑子在转,但是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更不明白,学习对将来的生活会有哪些帮助。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他们将平时的所思所想积极地呈现出来,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分享,真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目标,让他们知道问题出现时,应当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学习陶行知师德理论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育事业中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以陶行知师德理论作为自己的指路明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自我约束:

(1)要有服务精神,立志做师德高尚的“真”教师。首先,教师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做到最为基本的“爱民”、“亲民”,树立“人民第一”的观念,要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次,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要无私。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以后,会发现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真正地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感受。如果我们能一直从事教育事业,那么我们的身心肯定能得到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感受,最终在学生身上看到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师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师德信念,才能逐步养成自觉的师德行为和习惯,成为一个“真教师”。

(2)要用爱达到学生心的深处,研究教育艺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要了解学生,发扬“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因材施教,顺着学生的能力去教育,讲究教育的艺术。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提倡和遵守的职业准则和师德理想。爱学生就应当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保持一致,这样对学生而言不利于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反而会养成他们处处怀疑别人、处处否定自己的不良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学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的底线,同时应该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约束,帮助其养成严于自律、宽以待人的良好品行。虽然现在的学生在价值观和个性层面体现出了很强的新颖性和独立性,但是只要我们能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就能够达到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目标。

(3)要率先垂范,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感。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作为教师,应该首先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不能在学生中以坏榜样的形象而存在,这是对自身的不尊重,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同时,应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严格要求,能够有所奋斗、努力和成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心佩服你的能力和态度,争相效仿学习。最终实现“以教人者教己”,“重师首在师之自重”,“师生共甘苦,共生活”,“相知相爱”。

(4)要立足于创造创新,做到学而不厌。好学敬业为师之重大责任。作为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做到勇于创新,学而不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法,充实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身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树立学习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5)要相信合作的力量,向老教师学习,向同行学习。现在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合作的时代,要想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就必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在愉悦的氛围下,教师之间分享和讨论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老教师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重塑。只有这样,教师之间才能得到交流,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帮助,一起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学习陶行知理论心得 篇3

(1)要做,提倡实践第一,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要创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种创造精神,我认为是其精髓,值得细细研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盛行的依然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结果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有限,而这一切也与国家提出的课改要求和实质相去甚远。

高中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对于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头脑”的学生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陶行知先生早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道”到“知道”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1.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

陶行知强调:“要改造学校的教育,就要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让学生紧密地结合生活,寻找兴趣问题与学习的相关资源,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抗衡,无疑会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静”为“动”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它准确性高,直观性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引入模拟实践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感官共同参与,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培养和训练,这既有助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造机遇,捕捉学生的创新灵感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在体验、自悟、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重在参与,力求创新

教师要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捕捉灵感,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自己去学、去做、去创新,并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营造发展空间,促进学生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手段调动学生多种的感官协作;对自我、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赋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时空,让他们无拘无束,尽情地去做,去学自己所感兴趣的、向往的事情,从而引领学生走向创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二、课外活动

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且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艺术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探究型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搜集整理资料,研究资料,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在“疑问—研究—再疑问—再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一旦掌握就将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机遇中,不仅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还应具备创新的行动意识。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要培养新型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未来社会发展动力的需要。

读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篇4

安庆外国语学校朱月娟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去学习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让我受益匪浅。

对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涵有了深刻的了解。

陶先生提出的“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问让我想到了有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对于教师,更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教育创新,社会在变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与学生沟通。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不断的进步,还要有爱心,就像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我们选择了教育的同时,也就选择了奉献,有人把老师比喻过园丁,蜡烛,火柴等等。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陶行知先生不仅给了我精神上支持,在我的音乐教学上也得到了不少启示。陶行知先生提倡“有行动而发生思想,有思想产生新价值,尤其是创造的过程。”,这句话简单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新思想再产生新价值,在音乐课上,当教授新歌曲时,先播放一段与本课有关音乐让学生自由即兴表演,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与同学创编,编排好后再进行表演。陶行知先生还主张让学生动的时候,不是让他们乱动,二是是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让我想到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共同交流,丰富音乐的形象;共同活动,变现乐曲的情趣;共同创作,梵音儿童的生活。

学习陶行知心得 篇5

——陶行知教我做老师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的先模,多少教师是踩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陶行知先生可谓是每个老师的老师,在老师的金玉良言中,我读懂了应该怎样做老师。

首先是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是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教师应

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师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买得来。教师的服务精神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动的基础之上。金钱是买不到,别人也强迫不了的。金钱主义是教师的大敌。陶行知先生一直都警示教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从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言论中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得的舒适和安逸,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淡薄名利,淡化物欲,以平平常常的心态上班,踏踏实实的心态干事。

“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这是我学到的第二句话,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认为教师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职业,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我带领学生去秋游,在旅游途中我把自己零食的包装袋及垃圾都收在自己的手中,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把垃圾提在手里准备随时扔进垃圾筒,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回到学校后,在学生的日记中我看到好多学生都对这件事情深有感触,对他们的教育意义远远高出平时在课堂中的喋喋不休。

作为教师,遇事应以道德规范为准绳,合乎规范的事就做,违背规范的事不干,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做学生表率。还要努力做到“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首先致力于培养为人师表的品德。有人说过,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要有火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的这句名言,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的考验,仍放射着哲理的光辉,引导着激励着我们深思。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是陶先生教给我的第三句话,教师是平凡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要拥有一颗责任心,人生一世,没有人能逃脱这样那样的责任,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不管是对工作、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只有富于责任心的人,时时处处尽责的人,才不愧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古人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现在的人也爱说“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是一名工作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所负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了责任心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分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及早谋划、未雨绸缪;有了责任心方能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没有人看到都是一样去做,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有了责任心方能进取,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原地踏步,而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学生就是教师的事业,学生的成功就是教师的成功,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的个体,不是冰冷的零件,所以教师要多加几钱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以微火炖制才能出好味。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人格感染人格的事业,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更是集中概括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拥有爱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陶先生说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的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一直以来,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

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

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

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俗话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皮格马利翁能用真情使石头变成少女,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我们面对的全体学生。

陶行知学习心得 篇6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篇7

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是一所新型的学校, 它适应我国农村特点, 实施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教育。在晓庄师范教学、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 陶行知系统地阐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等理论。陶行知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论”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生长、发展并不是向着一个固定目标的向前运动, 也不是一个向着预想结果进行的东西。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结果, 因此学校里的一切教育活动、设施都要以儿童为中心, 呈现出现实生活的生活。他极力反对把教育看作“预备历程”, 提倡当前的、具体的种种目的, 排斥长远的、理想的目的;他把前者称为“真正的目的”, 把后者称为“由外面强行加入活动历程的目的”[1] (P197) 。杜威主张把各种“实践作业”交给学生, 从“做”中获得知识;他还强调学生从事一些为了“谋生”所需要的、有兴趣的作业, 如从事木工、缝纫、烹饪等, 以适应就业需要。陶行知把杜威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 又把自己创立的“教学合一”的理论发展为“教、学、做合一”, 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正如徐特立指出的“陶先生的教、学、做三字看起来似乎是头脑中想出来的, 据陶先生说却是行动中历史的表现, 原先本只有教、学两字, 做字是后来这一个长时期实践中加上去的”。[2] (P161)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无疑义的是中国革命条件下的产物。陶先生的方法———教、学、做合一, 是革命的方法, 是以群众为先生即以群众为教师的方式”[2] (P28)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过程。1918年, 他提出了“生活主义包含万状, 凡人生一切所属皆属之。其范围之广, 实与教育等。有关于职业生活, 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活, 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 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 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3] (P31) 。

陶行知已经把生活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有什么样的生活,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翌年, 他又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学生, 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 一概不顾, 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 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 二来学生苦恼太多, 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3] (P31) 1925年,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已经初步形成, 他提出了“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教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创办晓庄师范学校以后,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进行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全面试验, 重点发展乡村教育。

陶行知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做了创造富翁的工具, 以致贫富差距因教育愈来愈大。我们只要创造富的社会, 社会既富, 则在社会里的个人自然而然也就富了, 在创造富的社会的过程中, 教育的任务是“教后期青年运用双手与大脑去做新文明的创造者, 不教他们袖起手做旧文明的安享者;教人同时打破‘贫而乐’、‘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人生观, 这三种人生观都是创造富的社会的最大障碍;教人重订人生价值标准, 要有动的道德、动的思想、动的法律、动的教育、动的人生观”。[3] (P34) 陶行知认为, 教育若能这样办, 便能把发明与制造化在一炉而治之。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认为, 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 为大众享有。“从大众的立场上看, 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大众必须承认他, 并且运用他来增加爱自己的智识, 增加自己的力量, 增加自己的信仰”。[4]生活教育的主旨就是应该根据人民生活水平需要来发展教育, 人民需要怎样的生活, 就进行怎样的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前人的经验, 用光明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教育的目的, 在于使人民自觉地改造自然和社会, 教育应被用来作为推进劳动生产和群众解放的工具。

“在劳力上劳心, 用心以制力”,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 劳动大众是“劳力”者, 他们不能脱离劳力而劳心, 应该在“劳力上劳心”, 做到体、脑并用,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他说, “我们必须把人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一齐化为在劳心上劳力的人, 然后万物的真理都可以一一采获, 人间之阶级都可以一一化除, 我们理想之极乐世界乃有实现之可能”。[3] (P41)

“教学做合一”, 以“做”为中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倡导的教学方法。“小先生制”是他创造出的普及教育的重要方法。“小先生制”即“能者为师”, “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教了再来学, 学了再教人”、“即知即传人, 不做守知奴”。他提出普及教育要攻破27道难关, 其中12道要靠“小先生”去攻破。他号召“全国小学生总动员做小先生”。在实施生活教育的实践中, 陶行知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方法的做法, 充满了革新精神。他批评传统教育“学校与社会隔离”, “师生界限分得太严”, 光动脑不动手, 劳动与劳心分离, “教少数人升官发财”等弊病;提倡教育与生活结合, 知识分子同工农结合, “我们跟农人学种田, 农人跟我们学科学”, “与大众共甘苦, 同休戚, 已取得整个中华民族之出路”。[5] (P146)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创造的重要性, 其理论本身就是陶行知善于创造的结果。他说, “我的生活教育思想, 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 自然我的思想不是抄他们的, 他们有的只启发我想到某一面, 有的我把它反过来了, 就变成了真理, 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 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 动手最重要”。[3] (P49) 陶行知强调创造的快乐, 他说, “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 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3] (P42) 他主张将学生从各种枷锁中解放出来, 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提出了对学生要实行五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 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 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嘴, 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 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 使之能学习渴望学到的东西, 无穷的考试只会使儿童失去创造的欲望。[6]

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的创造性在他创办的学校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善于因材施教, 十分注意学生儿童时期创造才能的培养。在抗日战争时期, 他曾亲自从难童中挑选了一批学生, 让他们或学音乐, 或学美术, 或学跳舞, 或学自然科学, 做到了因材施教,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贵祥.陶行知不同于杜威[A].陶行知纪念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2]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3]贾培基.陶行知[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1.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J].生活教育.第1卷第1期.1934年2月16日.

[5]陈飘.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我见[A].陶行知纪念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学习陶行知理论心得 篇8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真教育

苏教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材《放飞蜻蜓》,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因势利导教育孩子认识蜻蜓,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从而放飞蜻蜓的事。读这篇叙事文章,能够从中领略陶行知先生许多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3页

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陶行知还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陶先生注意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适时对他的学生,对他生活周围的人进行教育。正如课文《放飞蜻蜓》中所叙:“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如此小事,也许别人并不经意,但在教育大家的眼里,生活就是一部教科书,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自己有责任成为这个社会上传授知识,培养品德,传播文明的一名教员。于是“他停下脚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读到这里,我又想起先生对于“社会即学校”的阐述:“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

二、捧着一颗心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样的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陶行知全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一颗心,一颗无私奉献、至诚至爱之心。

陶先生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教育。在放飞蜻蜓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他那颗炙热的爱心。当他发现孩子在捉蜻蜓,“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抚摸着小辫子,爱生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又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从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到讲蜻蜓尾巴的作用,眼睛的结构等,在不知不觉中,不但使孩子认识了蜻蜓,而且喜欢上了蜻蜓,更让孩子感受到他那慈父般的和蔼可亲的为人态度,平易近人的人格风范。这既是一堂生动的科普实践课,更是一堂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课。在帮助孩子认识了蜻蜓吃什么之后,“陶先生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商量”,陶先生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顺利地保护了蜻蜓;“还给”,陶行知让翠贞亲手放了蜻蜓。陶行知把生动的语言教育转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里没有空洞地说教,没有大声地训斥,也没有独断专行,而是民主地与孩子交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可谓关爱备至,春风化雨。他爱孩子,爱自然,珍爱一切生命。陶先生在为孩子们讲蜻蜓尾巴的作用时,“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生怕弄伤蜻蜓。细微的动作,亲切的话语,无不透视出一个教育家的博大爱心!这不能不使人想到陶先生常说的四个字“爱满天下”。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原载1929年《乡教丛讯》

陶先生教育孩子时不心浮气躁,也不隔靴搔痒,而是探本求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陶先生想让孩子放飞蜻蜓,没有责令孩子,而是先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了解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然后,从蜻蜓尾巴的作用与趣闻,眼睛的结构与功能进一步认识蜻蜓,唤醒学生心底深处对蜻蜓的喜爱之情,使放飞蜻蜓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从捉蜻蜓到识蜻蜓、放蜻蜓,正是陶先生循循善诱,教人求真的过程。陶先生绝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启发疑问,让孩子们自行思考、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最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这正是孩子们“学做真人”的结果。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陶先生在《创造宣言》里所说的话:“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需要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我们的石像、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值得自己学习的学生。先生创造自己,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自己彼此崇拜的活人。”这“崇拜的活人”大概就是先生提倡的“真人”吧!

《放飞蜻蜓》无处不折射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光辉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泵房标准化管理下一篇:学校综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