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与美育

2024-07-27

初中英语教学与美育(精选7篇)

初中英语教学与美育 篇1

摘要美育不单纯是一种艺术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英语美育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和怎样创新英语教学氛围的和谐美。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美育与创新可以反映并渗透到教学的诸多方面。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语言美 美育与创新 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在原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创造出更先进的经验和成果的社会活动,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具有顺利完成创新任务的本领。初中英语教学就是以培养基础美育创新素质为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美感及创新技能等。创新能力和实践是相联系着的,我们把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做为达到美育素养提高的平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肩负着民族创新的特殊使命,因而,创新美育教育与美育创新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研究的主体,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巧创美的境界,激发对美的追求,让学生进入美的知识殿堂,在美的世界中创新英语的语言美。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美育与创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语美育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它通过对普遍存在的自然美的感受、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和艺术美的鉴赏来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在生活中体现美的激情和能力。美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完成英语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二、创新英语教学氛围的和谐美

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端庄大方的态度,温文尔雅的气质,美观得体的衣着,既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个美 的氛围和环境。

1、创新教师的素质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

思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仪表端庄、教态得体、教法灵活、标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工整漂亮美观的板书和广博深厚的知识,这些都足以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英语教师还要会操作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充分施展个人的才华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尽力创新美的语言情境。外表美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关键是创新教师的素质美!

2、创新英语对话语言美

作为中学生,学英语的资历尚浅,词汇量极为有限,所以教师在运用实物对话时应用的一些词汇句法较为简单又明了的句子,使学生听到的和要求会说的英语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较注重教学礼貌用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运用文明语言,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个人交往能力,在课堂中用礼貌语。如:做自我介绍前别忘了说:“Hello ”和“Nice to meet you!”.在问路时一定要说:“Excuse me ”“Thank you all the same!”打电话时别忘了说:“hello ,this is„。Is that„? Good bye!” 请求帮助时要说:“Excuse me.Can you help me ?”创新对话的时候,教育学生我们在经常请求别人帮助的同时,也应该主动帮助他人。

3、创新英语教学含蓄美

人们为了表达需要,在生活中可应用一些比如委婉语等手势,既传达了信息,又避免庸俗尴尬。教师要对英语课堂充满激情,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环境,例如扮演角色游戏等,教师在交际实践中必须做好示范,注意语音修养,让人觉得你的素质很好,由此可见含蓄的魅力。

总之,英语教学既是知识教育活动,也是审美创造活动,因为“语言本质上是创造性的”,美育是一项铸造人类灵魂的宏大工程,是造福学子的千秋功业。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也是创新性的活动,是师生审美主体、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互动活动。教师应利用英语对话向学生传播美的语言,灌输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廊坊市第八小学 庞连蕊;浅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N];廊坊日报;2008年

初中英语教学与美育 篇2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 语文教材是美的重要载体, 字词句子、段落篇章、诗词曲赋、节奏韵律、人物形象、想象联想、情感意境、内容主旨……处处闪耀着美育因素的光芒。那么, 语文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实践审美教育, 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闪光点

初初中中语语文文教教材材中中的的课课文文均均为为名名篇篇佳佳作作。。每每一一篇“美文”,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有的借景抒情, 有的托物言志……或描绘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 富有感染力;或介绍万事万物的外观、特性、发展规律, 传播科学知识;或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赞颂美德懿行, 极具鞭策、感召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如春风化雨, 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作品的形象、情感和内涵, 努力挖掘这些形式多样的“美”, 抓住它们的闪光点, 使学生了解美, 引导他们追求美,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让语文教学过程始终与丰富的美育内容有机、辩证地融为一体,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美育的效果。

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充分展示美的内涵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作用。因此, 语文课堂上的美育功能首先就要从教师自身去展现。而教师的外表仪态、知识素养、道德情操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即使不言美,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美。细化到教学过程中, 我觉得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设计, 目标全面, 重难点突出, 做到和谐美。

2. 教学内容,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引导学生感知、鉴赏、创造, 做到形象美。

3. 教学环节, 有序、完整、流畅、严密, 做到结构美。

4. 教学活动, 直观讲解、层层设疑、以情感染、平等交流, 做到艺术美。

5. 反馈与评价, 全面公正、尊重差异、激励为主、综合互评, 做到互动美。

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多角度、多层面地情感激发,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相长, 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积极创设情境, 丰富想象和联想, 激发美感

1. 朗读感悟, 由读入情, 深化主题升华美。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是一种思维活动,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和教师恰当指导的基础上进行, 有感悟, 有创造。这样的朗读能身临其境, 把自己的情感和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 感悟到文章的美, 进而升华文章的主题。例如, 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我在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弄懂字面意思之后, 指导学生感情诵读, 把握停顿、节奏, 读出逻辑、语法重音, 除此之外, 要求他们读出词的“美点”:词本身的音韵美;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自然美;诗人登高远望, 意境异常开阔的气魄美;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豪迈美;今朝风流人物的自信美……边诵读边发挥想象, 进入词的意境, 把内容和画面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 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在诵读的同时, 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升华了主题。

2. 立足课文, 适当外延, 借境激情领悟美。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部分课文距离现在年代较为久远, 或涉及学生不熟悉的领域, 我们需要适时适量地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课外知识, 渲染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他们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课, 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 而且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这篇课文尽管是肖像描写, 但内涵丰富,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学生对这位大文豪也很感兴趣, 因此需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课前我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作了充分的介绍, 这样就帮助学生领悟了他平凡外貌之下反衬出的非同寻常的眼睛, 从而深入其高贵的灵魂, 触探托尔斯泰的精神之美。

古诗文的教学更需要背景资料的介入。古诗文高度精练地展现了诗人们丰富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和生命体验。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背景资料, 可以让他们走进文本, 理解文本, 积累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获得美的熏陶。试想, 如果不了解李清照南渡后的经历, 又怎能理解《武陵春》中“载不动”的“许多愁”?如果不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 又怎能理解《饮酒》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如果不了解韩愈的坎坷仕途, 又怎能理解《马说》中“其真不知马”的愤懑不平?如果不了解袁枚对官场的厌倦和追求自由的天性, 又怎能理解《满井游记》中“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洒脱与闲适?

背景资料的提供, 首先应由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手中资料或上网查找, 在课堂上展示, 不全面的再由老师加以补充和点拨。

3.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 创设意境享受美。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 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美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本身就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而且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生动化和艺术化, 也是一种形式美。二者相辅相成, 创设出意境之美, 从而扩大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如在学习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时, 针对这篇小说情景交融的特点, 我精心设计课件:从冷月、乌鸦、如火的江枫、星星点点的渔火所组成的画面入手, 然后显出伫立在一叶孤舟上的张继的形象, 随着忧伤、哀婉的《二泉映月》的旋律, 配以富有感情的女中音娓娓地朗读课文, 而屏幕上则逐行显示《枫桥夜泊》的诗句。借此帮助学生们理解张继在写《枫桥夜泊》时细腻的内心波澜及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们在古代优秀文化的美的熏陶中很快领悟了课文的主题。

四、鉴赏美、创造美, 提升对美的认识

学生初步领略了美, 这只是对美感的直接体验, 老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由表面的“美丑”鉴赏内在的“是非”, 领悟其深刻内涵, 上升到一种理性思考的高度, 使学生在受到艺术形象感染的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 从而提升对美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积累、感悟, 更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强化观察、记忆、联想和想象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爱莲说》和《陋室铭》, 初读后第一印象是一“美”、一“丑”, 但两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这就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外在形象的基础上深入文本, 分析、品味作者托“物”所言的“志”——美好高尚的思想情操。由物及人, 赋予自然景观以精神情感, 这高超的艺术表现技能也会让学生收获颇丰。同样, 高尔基的《海燕》, 郭沫若的《雷电颂》等课文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及多种修辞, 要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把握情、味、理, 以及作品的深刻象征内涵, 着重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如讲授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文, 那没有头尾的半本课本是破旧简陋的, 却富有珍贵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闪耀着美的色彩。在这不起眼的半本课本上, 学生感受到的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 是作者对苦难生活一种独特的感受, 这样无形中加深了美感。在此基础上, 我又引导学生和《背影》、《台阶》进行比较阅读, 启发学生联想:这三个父亲的形象有无相似之处, 区别又在哪里?通过比较、联想, 增强了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尊重之情。这种联想可以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 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趁热打铁, 我布置学生写一篇表现父爱的作文, 绝大多数学生能于细微之处触摸如高山般厚重深沉的父爱, 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细腻的情感。

在阅读和写作中, 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如同一双翅膀, 引领学生远离狭窄的生活空间, 拓展视野, 赋予学习对象极大的审美价值,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真切生动的艺术作品,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追求美, 实践美, 创造美, 升华美, 这样由浅入深, 逐步深入, 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操, 塑造美好的心灵。

总之, 在美育的实施上, 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因素, 美育的贯彻途径更离不开语文教学, 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文教师应具备精深广博的知识才能, 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 引领学生们更好地感悟美, 追求美和创造美, 提高审美情趣,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更好地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语文教学与美育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 语文教师应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闪光点, 通过言传身教, 充分展示美的内涵, 并通过朗读、补充背景资料、运用多媒体等有效手段积极创设情境, 丰富想象联想, 激发学生的美感, 引领学生鉴赏美、创造美, 提升对美的认识,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美育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美育 语文 教学

当今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初中学生对美的发现、识别和体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正确诱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作为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灵魂。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下面,试从美育新观念和形式美的角度来分析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若干问题,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美育任务的完成。

一、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实施方式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少讲,学生多动,但并不表示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就有所下降,反而对教师语言的要求更高了。

心理学研究认为, 教学语言中的音强、音高、音色的不同变化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调动自身的情感来激发初中学生的情感反应,使他们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对于一位想成为教育艺术家的有理想的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还需要认识学生的语言特点和心理特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它在教学中达到美育的层次。

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认识活动与意向活动交融一体,而其中的情感更是一个重要因素。初中学生正处于情感比较幼稚的阶段,教师在语气、语调、停顿、节奏、速率等方面要充分表达出真诚、善良、同情等丰富细腻的教学情感。反过来,教师内心情感也会引起口头语言产生快慢、强弱、断续等变化。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语速快慢适中,语调高低有别,节奏板眼分明,语言疏密相间。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反映在教学语言上, 则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性,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教育性与启迪性。教学语言内容的启发教育性表现在可以启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和启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我在教《长歌行·江乐府》这首古诗时, 首先问学生一年四季, 你喜欢哪个季节? 为什么? 学生一般都回答喜欢秋季, 因为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我再问: 我们就这样等着秋季的来临吗? 启迪性的教学语言简洁地使学生懂得“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人生道理。

二、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艺术,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展现教学内容的‘屏幕’,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导游图’,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

1、板书应具有色彩美。不同的色彩能使人引起微妙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初中生偏爱一些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绿色等明亮色彩,即光谱上的“暖色”。这种偏爱会在青少年期持续一段时间, 对学生是一种吸引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据此来设计板书的色彩美。

2、板书应具有字型美。板书的字型美,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上。用笔分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缓等。字的结构,不仅包括字中连贯穿插的点画,也包括点画的空白部分,虚实相间,才是一个艺术品。达到字型美,要做到一笔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栋梁椽柱,有间架结构。

3、板书应具有布局美。板书的布局,类似于书法的章法,却又与它不尽相同。与章法相同的是两者都讲究“相管领”与“应接”。“相管领”好像一个乐曲的主题,贯穿着和团结着全曲于不散,同时表达出作者的基本乐思。“应接”就是在各个变化里相互照应,相互联系,与章法不同的是,板书具有间断性和随意性,并不是一氣呵成。

4、板书应该具有启发美。板书内容要做到语精字妙,言简意赅,并且具有启发式美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味儿”来。

三、教学体态语的艺术

体态语又叫身势语、身体语或行为语。体态,作为美的直观形式,是教师的身体和动作相互协调的产物,是表明事物实体的一种空间存在外在形态具有鲜明的感性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需要传达一定的文本中的情感价值观。教师通过对自身表情、手势、体势等进行良好的控制、调节和表现,并配以有声语言,能发挥美育的效果。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手势语往往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表扬学生,教师会竖起大拇指或与同学们按节拍鼓掌;示意学生“起立”,教师可以使用单、双手上抬;示意“不要出声”, 教师可以把食指放于嘴边; 示意“思索回忆”,教师可以用单手托下巴; 示意“请安静”,教师可以双手形成“丁”字手势; 示意齐声朗读, 教师可以用右手有力地上扬; 等等。总之,以手势助讲课,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生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姿态来调节课堂气氛。站立时,教师要背脊挺直,胸部挺起,双目平视学生,如果要板书则背对学生而立,身体尽量不要遮住板书的内容;行走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大范围的走动,这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含有督促和考查的意味;坐着时,教师要挺直腰部,面对学生,这能表示对他们的尊重。美育的发展与创新能否成功,将直接取决于全体教师自身素质是否得到创新与提高。这当中,初中语文教师扮演着潜移默化的重要角色。因此加强自身美学知识,提高自我审美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篇4

内容摘要: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美的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文章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创造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语言形象意境创造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但语文课文只是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了情境,学生审美情趣的真正提升还需教师的启发、激励。语文教材中的美,虽然丰富多彩,无穷无尽,也要靠教师引导去发现它,感知它,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审美教育作用。教师如果教学得法,就会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美的震撼,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语言美进行审美教育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言的表现力是无限的,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有的作品语言庄重、风趣、雄奇、绮丽,有的作品语言句式别致、变化多姿。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不同的美感特征。雄浑豪放的,使人激奋昂扬;朴实平易的,则显得情真意切;含蓄清新的,则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整篇讲演的语言爱憎分明,慷慨激昂。“为什么要打要杀,而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无耻啊!无耻啊!”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句中有愤怒的控诉,辛辣的讽刺,也有对人民力量的赞颂,对光明前途的展望,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读来使人热血沸腾,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再如 莫怀戚的《散步》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句式的整齐与错杂,寓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 1

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像“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两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 “他的话”,“前面” “后面”,“妈妈” “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愁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得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语言,抓住富有代表性的精彩段落指导学生朗读,也可以范读。朗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声音增强课文的感染力,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抓住它的感情基调,并进入情境。通过读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把握汉语的审美特征,在自己的语言运用中自觉体现,用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再现生活的美,提示人生真谛和科学真理。这样,把传授知识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修养。在教学中,应针对作品语言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反复品味,反复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之美,并逐步提高阅读与欣赏能力。

二、通过艺术形象进行审美教育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物形象,常常以纯洁的心灵、朴实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和栩栩如生的动作情态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开阔视野,产生激情。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

如课文《邓稼先》,是“一篇至情的文章”,作者杨振宁以饱含深情的笔调,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文通过一桩桩鲜为人知的真实事件,展示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感动之余,我们会由衷赞叹他的确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范仲淹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却能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伟大政治抱负。这一崇高形象,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直到今天不还是我们炎黄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吗?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美的意蕴,让这种美熏陶学生的心灵。

当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总是高大的,完美无缺的;有时,某些人物可能是丑恶的、卑鄙的、渺小的、冷酷的。但只要作者的感情是健康的,思想倾向是正确的,便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使学生从美的形象中得到启迪,受到陶冶,汲取美的精神内涵,去感知美、表现美,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三、通过课文的意境美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品引人入胜的情境所在。引导学生深入地体味作品的意境,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就散文而言,写景类散文的境界美值得我们关注与感悟。这类散文往往意境优美,诗情浓郁。如朱自清的《春》,就是这样的一个名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的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然后推出五幅特写:草的嫩绿,花的争相斗妍,风的温馨,雨的缠绵,人的欢乐。写景状物,形神兼备,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

字内化为想象中的美丽景象,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壮阔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而古典诗词则具有独特的意象风韵,美不胜收。诗词中景物的选择,画面的建构,色彩的调配,景中的意蕴,都具有审美价值。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手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事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美的力量,这就是美的意境的审美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分析、体会这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

当然,意境的审美,“感悟”是最重要的。“感悟”的基础是“理解”,学生不理解,感悟也就谈不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逐字,逐句,逐段,把课文拆解得支离破碎,强调分解,忽视综合,是不利于学生的感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悟放在首位。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通过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奢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文学家,最终目的是培养审美的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进而使之拥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作文就是这一能力的最好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需要,真实、生动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创造。要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美与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在具体的作文训练过程中,应关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要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为语文美的创造作准备。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写随笔、周记的习惯,使生活信息与主观感触及时落实到文字,充分积累素材。

2、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引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把学生写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在主题、结构方面不要有硬性规定,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天地。

3、在评价创造成果时,要坚持审美的标准,重视作文在和谐性、感染力等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总之,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予以积极的引导。

综上所述,我觉得,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贺清贞《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月

美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篇5

“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本质、规律和理想而又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科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规律性的科学。研究美育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内在美的规律,运用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塑造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青年一代我们实施的是美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把美育引入国家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与德、智、体并行,同时国家教委也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不完全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美育,也称是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或“美感”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具有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对于每得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本质而言,美育是情感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6

一、美育寓于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1. 语文教材是实施美育的媒介

初中语文教材的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 既简洁生动又富于诗意, 朗朗上口, 为美育提供了必要条件。语文中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人生理想的描述来塑造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 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知, 从而产生愉悦的审美倾向。

2.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为美育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竭的源泉, 大自然中的多种景象, 巍巍青山, 滔滔江水, 日出日落, 潮涨潮落等, 无不激起学生美德情感体验, 内心萌发出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赞美之情, 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生活:如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后, 心中产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之情;参加完集体劳动后, 产生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感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

1. 加强朗读训练, 挖掘文学语言之美初中语文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言

无论是记叙、议论、抒情, 从美学角度来看都是经得起推敲的美的语言。如杨朔的《荔枝蜜》在叙述了自己对蜜蜂感情变化过程后, 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不禁一颤,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 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 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 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 蜜蜂却有多么高尚啊!”这些语言既有诗的韵味, 又有哲理的闪光, 是那样的美, 不是靠华丽的词藻而是靠蕴含的哲理, 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 “渺小”和“高尚”的对立统一, 不正可以启示我们每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吗?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朗读训练, 使学生感受到文学语言之美, 如《皇帝的新装》等童话作品可采用角色分配来朗读, 使学生懂得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春》等优美的散文, 可以通过配乐朗读, 通过精读赏读, 反复推敲, 仔细玩味, 以体会文学语言之美;古诗文的教学, 更需要学生反复诵读, 在读中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2. 利用现代媒体挖掘艺术形象之美, 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

现代媒体的使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它可以增强学生感知的形象性、直观性, 同时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应产生强烈的审美倾向。如教学《祥林嫂》就可以运用幻灯片或电脑将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特征用镜头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示, 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 去分析比较, 从而深刻体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迫害。

3. 创设审美情境, 促发学生的想象, 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它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社会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想象, 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教育。如我在讲授《七根火柴》时, 介绍背景时我选用故事片《万水千山》中过雪山草地的画面, 同时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的背景音乐及诗歌朗诵, 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仿佛把学生带入了那白雪皑皑的雪山和那遍地泥泞的草地, 使学生想象无名战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情景, 从而使无名战士的形象熠熠生辉, 更好地升华了文章主题, 使学生受到美德教育。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情境, 促进学生想象,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 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美育,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 篇7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七年级第一学期我在上第一节英语课时,就让学生知道从现存开始,我们要一起学习英语,这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是一种字母文字,发音优美,让学生体验一种美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去领会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在教学中通过语音、语调的学习,让学生反复朗读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欣赏到英语语言的柔和感和节奏感的完美统一。又如:在教授七年级英语(新目标)上册第五单元时,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教学挂图、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授课,通过用What's yourfavourite sport?Can you do it?两句型在师生间进行问答练习。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谈谈自己及图片中的人物所喜欢的体育运动,从而诱发学生对各种体育运动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对不同体育运动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优美姿态的欣赏和模仿能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实现课堂教学与道德教育的高度统一

英语课本中介绍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政治家。通过介绍他们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展示他们伟大的人格。如Thomas Edison、Alberc E。Enstein和Newrton小时侯就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分析,热爱科学,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激励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处处留心观察、时时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把学生的爱好、兴趣引入科学发明创造的殿堂,培养学生在未来能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操;在学到Pollution这一课时,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促使他们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自觉地做绿色和平使者,同污染作斗争。在学到急救知识时,在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发全意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学会主动帮助别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做具有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美育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1、精心设计板书,体现直观教学的艺术美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也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所以它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板书设计醒目,并恰当运用彩色粉笔和巧妙应用各种字体、图形、表格等,都有利于形象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引导思考,加强学生记忆,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操。因此,在设计板书时,要力求做到内容完美,文字精炼,字体大小适当并规范美观,板书位置得当,构图清晰,色彩和谐。这里举七年级下,unit 6为例,教学"Shall we go to the park?"句型时,将“提建议的表达方法”板书安排如下:Making suggestions:

(1)Shah we go with Tom?

(2)Let's go with Tom.

(3)Who,not go with Tom?

(4)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Tom?

(5)What about going win Tom?

(1)上列各句中的划线,分别用浅色粉笔划出。(2)1-4句中的动词go全用黄色粉笔书写并尽量上下位置对齐。(3)第五句中的about用红色粉笔书写,而going则以印刷体书写。这样板书,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板书的直观教学,对当堂课上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易于让学生模仿练习,达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还可让学生从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字迹、和谐的色彩中得到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2、在教具的运用中注意审美性

外语教学离不开实物、简笔画、图片或幻灯片、投影机、录像等教具。在使用这些教具时,教师应注意其审美性。如在教单词apple,orange时,可通过实物苹果、桔子来进行。这时所选的苹果、桔子不仅要个大、色泽鲜艳,而且形状要匀称具有美感。又如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简笔画的线条要流畅,形象要生动逼真,使所画的人或事物跃然于黑板上:同样,使用图片、幻灯片、投影机、录像等教具时,都要注意到构图、色彩、场面的和谐『生和审美性。这样的直观教学,不仅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在教具的运用中感悟、领略其中的美。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作业美

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应要求学生养成认真整洁规范地书写的习惯,不可以乱涂乱画,注意英文规范书写的同时,学会连写。我们可以采用表扬与批评、鼓励与督促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作业美。通过作业来培养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上一篇:表演1《三只蝴蝶》一下一篇:我的一次科学的尝试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