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024-05-24

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共8篇)

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1

1.现行规划是否符合当前形势要求,社区管网调查后下一步怎么走,怎么开展排水管网“查、管、改、建”工作?

回答:现行排水规划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规划难以赶上外部条件的变化:排水规划的年限一般是10-15年左右,譬如目前涉及宝安区的排水专项规划《深圳市排水管网规划——珠江口流域》、《深圳市排水管网规划——茅洲河流域》都是2007年编制的,现在随着旧城区的城市更新,现有规划很难完全适应;二是规划时序与现实不符,排水管网的建设过分依赖于路网建设,而路网受征地拆迁等影响无法实施时,排水往往就不成系统。三是分流制规划的管网与厂站规模与现实存在的雨污混流状况有矛盾。

社区管网调查后一是要排水管网的信息资料导入GIS系统,为今后的建设、管理保存基本数据;二是可以街道为单位分排水单元由专业机构对片区排水管网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三是建立相应机制,落实社区排水管网的管理,定期对已进行整改的社区排水出口进行检查,如发现雨水管中由污水,则向上追溯,加强雨污分流管理。

2.污水进入市政管网尚缺什么条件?如何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 回答:污水未进入市政管网的原因既有工程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工程方面主要是污水支管网覆盖不到位;支管网存在雨污混流;旧村及工业区合流排水量大,污水系统难以承受;小区与市政管网接驳不到位。管理方面主要是社区及三不管路段的排水管网缺乏运行管理单位;小区物业维护的管网缺乏有效监督且有的小区物业排水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要提高污水收集率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梳理排查,查找污水厂配套干管上的瓶颈段并采取相应措施打通;二是分门别类,根据调查的社区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将社区排水理顺。三是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污水管网建设、运营考核指标从长度向污水收集率及雨污分流比例的提高转变;污水处理厂的运营付费从保底水量向削减污染负荷转变。

3.以污水厂效率为导向还是以污水不入河、河水不黑不臭为导向? 回答:提高污水厂效率及保证污水不入河、河水不黑不臭两者并不是矛盾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的通知》((粤环〔2013〕13号)提出了污染减排目标,要求已建污水处理厂理设施的 COD、氨氮进出水浓度差分别达到130mg/L和13mg/L以上。我市部分污水处理厂无法达到上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强力推动污水收集系统的完善。但污水收集系统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近期为满足居民对水环境改善的要求,可以同步实施沿河截污工程,但一定要采取控制措施,不让截污工程对现有污水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4.如何确定雨污分流区域比例,提高COD、氨氮进出水浓度差?

回答:《污水管网建设规划(2015~2020)》中结合社区界限及道路分界将原特区外待建的污水管网工程划分为若干片。由于整体建设思路是同步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因此建设完成的片区就认为实现了雨污分流。现在雨污分流区域比例就是按照实施雨污分流区域的面积除以全区总面积计算得出。

香港百年治污至今,雨污分流率约93%以上。一个城市、一个城区的最小雨污分流率需根据污水厂排放标准及尾水排入水体的环境容量来评价。

目前,全区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污染物浓度低主要还是由于雨污混流的大量存在。要提高污水处理厂的COD、氨氮进出水浓度差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从“用户—支管—干管—污水处理厂”的路径完整、接驳顺畅、运转高效的污水收集系统,基本实现雨污分流。

5.从下游往上游做还是从上游往下游做?

回答:理论上讲应从上游往下游做,即“正本清源”,但深圳市水环境问题突出反映在下游河道水质黑臭问题,包括对行政交界河段影响和考核问题,因此下游强化治理是“无奈”的办法,由下游向上游会导致一定的临时工程投入及处理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目前宜上、下游统筹推进。上游要以实现雨污分流为导向,推进正本清源;下游要以河流消除黑臭为目标,推进沿河截污。

6.如何将设计成果从“量大质低”向“量小质高”转变?

回答:(1)深圳市设计费的收取是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的规定执行,以经过批准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概算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与工器具购置费和联合试运转费之和为计费额来计算费用。接驳改造及打通排污瓶颈段等“量小质高”的项目虽然效果好,但由于点分散、管线短、投资少,很难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要实现设计成果从“量大质低”向“量小质高”转变,就要转变设计费的计取方式,从单纯与工程投资相挂钩转变为结合收集的污水量、工程难易程度及工作量来计取。

(2)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污染负荷增加与环境容量减小的矛盾会更为尖锐。雨污分流的长期性、复杂性局面未能根本扭转的情况下,采取沿河截污技术,势必会给现有污水系统带来雨季时污水量大、浓度低的“量大质低”问题。欧美国家往往对污水处理的设计规模进行扩大,旱季时量小质高运行,高标准出水排放;雨季时量大质低处理,以实现削减污染负荷最大化为目标。

7.应分片区接驳还是按楼栋接驳?

回答:分片区接驳还是按楼栋接驳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而定。

(1)对于建筑排列较规整,且巷道较宽敞,多在6~8米之间,有条件实现雨污分流制的新建生活居住小区,按楼栋进行接驳。

(2)对于建筑排列较凌乱,多为平房,且巷道较窄,大多在6米以下,无条件实现雨污分流制的旧村区,可在村内通往外界的主路上敷设一套污水管,并对原有排水系统进行截流;若原排水系统混乱又无施工空间,可直接在旧村外围进行总口截流。

8.正本清源与沿河总口截污应如何结合?

回答:正本清源工程的实施是为了让雨污水各行其道,分别进入各自的收集转输系统。沿河总口截污的建设除保证旱季漏排污水全部收集进入污水管道外,还负担对初小雨的面源污染径流进行控制和削减,对河流水环境起到保障作用。雨季通过采取限流措施控制进入污水系统的水量,确保不对污水系统造成冲击负荷。正本清源改造到位的片区可取消总口截污,因此是否总口截污在设计阶段需进行分析论证。

9.点源截排与面源控制应如何结合?

回答:点源截排是面源控制的必要措施之一,两者是针对不同治理目标的措施,前者范围小,后者范围大,对水环境提质影响大。

点源截排是为了收集漏排污水,如要控制面源污染,需要考虑一定的截流倍数,在适宜的位置应设初雨调蓄、处理设施,最大程度地削减污染负荷。

10.初小雨水怎么收集、怎么处理? 回答:初小雨收集、处理是不同与污水收集、处理的另一套系统,工程集中,见效快,但不能满足旱雨季全时段水环境达标的要求。初小雨收集系统旱季收集的是漏排污水,雨季需要将污染负荷较高的初小雨进行收集转输处理,但超过设计规模的雨季混流污水还会溢流入河。

一般在短期难以实现雨污分流的混流区域,初小雨采用沿河截流及总口截流方式收集。初小雨的处理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利用市政污水处理厂对初小雨进行处理,从预处理单元、生物处理系统各方面予以衔接。

11.海绵城市滞留的雨水如何变成生态补水?

回答:雨水需先通过“蓄”、“滞”、“渗”之后才能“用”,这就要求城市开发建设时提供蓄水、滞水的设施及场地、提高下垫面的渗透性能。

12.截污以后河流仍然黑与臭,应该怎么办?

回答:截污以后的河流仍然黑与臭,原因除截流不彻底、运营管理不到位、新排污口接入几个原因外,另一原因是由下游末端治理必然出现的超标准溢流的情况。同时,流域城建卫生状况差是工程措施难以解决的问题。

从工程角度,首先应该思考截流方案的合理性、截流标准是否偏低。由于深圳高密度城市开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截污标准低就有可能导致虽然旱季污水得到收集处理,但雨季的污染负荷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河流水质难以保证。

13.雨污分流与内涝治理该怎么结合?

回答:雨污分流建设应该与内涝治理相统筹与结合。譬如在实施雨污分流的新村区,若现状居民楼出户管较多且出口不明确或是区域内涝严重、现有排水管网无法满足雨水排放要求,则保留现状排水系统作为污水管,新增一套雨水管,原排水系统上的雨水口与新增雨水管道连接。其中,雨水管的设计标准要满足最新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的相关要求,14.雨污分流与化粪池、隔油池改造怎么结合?

回答:如果社区内的化粪池、隔油池等设施需要改造,则建议在复核现有排水管网能够满足雨水排放需求的情况下,将现有排水系统作为雨水管,新增一套污水管。同时,可将化粪池、隔油池同步优化改造。

15.雨污分流与垃圾中转站怎么结合? 回答:垃圾中转站产生的污水必须做好处理工作:(1)垃圾中转站应按雨污分流原则进行排水设计;(2)转运车间应设置收集和处理转运作业过程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和场地冲洗等生产污水的积污坑。(3)积污坑的污水根据水量、水质确定与污水系统的衔接方案。

16.如何划分干管、支管、分流管,统计口径怎么统一?

回答:干管:与污水处理厂相连接,位于市政道路下的排水管道。支管:布置在街区道路下部,与用户出户管相连的排水管道。分流管:雨水、污水分别收集转输的排水管道。

17.设计时是否考虑日后应急抢修、维护?怎么预留干管、支管集中清淤工作面?干管如何抢修?

回答:在设计中不同类型不同管径的排水管道设置检查井供运行时检查使用。污水管网清淤以设计点状的拦污栅、沉砂池措施及进行管道输水流速的设计、管理来实现。保持城市卫生状况及水土流失控制并在运行管理中及时进行集中的点的清淤、清砂是保障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干管抢修一般是不停水状况下用高压水枪或泵车等设施检修。

18.应该体现哪些新的科技手段(如监控视频、在线监测等),日后如何实现现代化管理?

回答:排水管网工程建设时由监理单位对管道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进行录像取证,工程建成移交前要利用CCTV装置对管道进行全线检测;排水管网管理中要建立GIS系统,并及时进行更新维护。

19.如何解决污水管网建设片与片之间不相连、关联性不强、感官看不出截污效果等问题?

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2

一、建设城市地下管网的责任与意义

城市地下管网作为城市的“生命线”, 担负着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废物排弃等功能。但全国好多城市的地下管网因设计不合理或年久失修, 已失去或部分失去它的功能。就拿排水管网举例, 全国大部分城市一遇大到暴雨即发生内涝, 造成人民财产的损失。像武汉、深圳、南昌等就是我国内涝灾害频发的典型城市。尤其是2015年5月份以来广西贺州葛坡镇、福建福州、湘南的永州江永县、广东东莞、江苏南京等地先后受到暴雨侵袭, 洪涝灾害严重, 部分民房被淹或损毁, 农田也不同程度遭受损失。纠其原因, 除了雨势太急,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排水管网滞后, 不能满足排洪需求。而青岛作为一个特例, 经历多次暴雨, 但从未被淹过, 这不仅得益于青岛特殊的地理环境, 还得益于青岛超前的排水管网。

总之, 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超前还是滞后, 对一个城市的影响何其之大, 经历过暴雨、台风洗礼的城市对此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二、富平县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现状及规划

陕西省富平县地处关中北部台塬地带, 北有温泉河, 南有石川河, 遇暴风雨虽不至于造成内涝, 但因地下管网建设落后和管网清淤不及时, 车站大街东延和莲湖路中段遇到暴雨即造成交通中断, 需要抢险突击队进行清淤疏导, 确保群众出行和财产安全。

富平县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相对滞后, 上世纪90年代还只是车站大街和莲湖大街加老城周边发展较好, 但仅是达到排涝减灾的功效。整个城市地下管网仅仅只能说是雨污管网。所有的电力电讯管线不论强弱均布置地面之上。当时天然气尚未贯通, 城市居民所用不是煤炭即是罐装煤气。进入21世纪后, 原有地下管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加上西气东输天然气入富, 天然气管网仅是就地挖沟敷设, 导致安全堪忧。现具体分析如下:

富平县给水管网:全长约30公里, 输水主管道5.76公里, 配水主管道15.56公里。管网管径主管为∮100-600, 支管仅∮20-30。车站大街为混凝土管, 人民路为球煤铸铁管, 三秦巷、秦西巷、秦东巷、财政局到烟草局段为灰口铸铁管。目前是东西两个水厂并网供水, 输水管线采用平行管道, 合适位置设有连通管。县城供水管网采用环装管网布置形式。

规划 (《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 设计采用生活—生产—消防统一的供水管网系统, 管网采用环—枝状管网相结合的体系, 沿主要道路, 供水量大的区域、城市中心地带管网采用环状布设, 支路、居住区、边缘地带、需水量小的地带管网采用枝状布设。供水管道的布设遵照国家2006年即废止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3-86) , 未采用最新规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建设部第410号公告) 。

排水管网:目前大约有70公里, 管径在∮500-1500不等, 旧管多为钢筋混凝土管 (大多为开挖Ⅰ级, 顶管Ⅱ级) 和铸铁管, 新修的多为球煤铸铁管。多采用雨污分流体制。我县目前已建成日处理1.5吨的污水处理厂, 城市污水日处理率达到60%。规划排水管网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 完善区域内城乡排水设施建设, 保持区域内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规划期内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天然气管道:目前有城市输燃气管道约200公里, 其中中压管道74公里, 管材为焊接钢管, 主管道口径为PE250, 支管口径为DN38-61, 低压管道121千米。管道口径为DN25-108, 管材为焊接钢管与PE管相结合。过路管网进行套管敷设, 其他为直接挖沟。规划从庄里引入次高压输气管和从阎良引入次高压输气管复线。

电力电讯等设施则是沿路架设, 未进入地下管网工程。截止目前, 金龙大道提升改造工程中将移动、联通、铁通、电信等弱电管网用∮110波纹管集中布设地下, 每100米设检查井一座。莲湖路弱电管网入地正在进行。规划未提出管网敷设情况, 仅提出合理配置及普及。

供热管网:目前仅敷设430多米。规划沿城市主要道路布置热力管网。

三、富平县城市地下管网存在问题

一是管网规划设计时限过短, 近期10年远期20年, 实际情况却是往往不到10年, 即发展到了远期20年的水平, 规划设计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低。

二是原有部分管网因资金问题一直未加改造。富平县根据政府财政预算情况先后提升改造的仅莲湖大街、关圣路、望湖路和金龙大道。车站大街则由政府与大陆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达到了改造升级, 其他的支干道基本未有改动。新修道路地下管网虽然基本上能达到城市排涝减灾功能, 但总体设计缺乏前瞻性, 基本都是十多年, 加之富平县近几年城市框架不断拉大, 城市品位的不断提升, 现有设计可以说是非常短视的。

三是六类管线即供排水、燃气、强弱电等均由不同企事业单位管理, 各单位之间相互衔接性不够, 甚至各自为政, 往往是市政刚把路修好, 其他单位就把路挖开进行维修, 造成马路拉链现象严重。2014年金龙大道提升改造过程中就因衔接不够而致使天然气管道被挖断, 当时因是白天, 发现及时,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四是各种管网设计均是各自为政, 未进行共同沟设计, 错接、混接情况严重。截止目前, 仅金龙大道在提升改造将电信、网络等弱电管网纳入了共同沟, 莲湖路正在弱电管网共同沟建设正在规划中, 其他道路均未涉及。

五是对地下管网的掌控依据还仅依靠图纸, 未建立地下管网动态模型, 更不用提维护管理信息及数据的及时更新。而现存图纸也只是标注了管径、标高、长度、管材等属性。

六是由于市政基础设施资金不到位, 导致管网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 建设滞后, 不符合城市高速发展现状, 各种地下管沟维护率极高, 加之维护人员不足及技术水平有限, 继而造成地下管沟维修不及时及运营维护技术含量偏低。

四、推进富平县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对策建议

一是管网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县域发展前景超前至少五六十年甚至百年, 建设中做到先地下, 后地上, 尽可能节约投资成本, 争取一次投资, 永续利用, 一次动土, 不复开挖, 从源头上杜绝马路拉链现象。

二是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通力协作, 统筹规划, 推进富平县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达到四统一, 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共同维护, 集中管理。”尤其是后续维护管理这块不容忽视。仅拿排水管网举例:由于个别环卫工人素质不高, 动辄将所扫渣土及烂树叶等扫入排水管网, 造成管网淤塞。我县目前虽有高压清淤车一辆, 但这根本无法解决城区如此大的管网淤塞, 目前我县清淤还是以雨季前人工清淤为主。

三是政府必须加大地下管网投入资金比例, 以确保高质量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地下管网。

四是必须打破传统思维, 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 高标准、分步骤、成体系地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将六大管线纳入共同沟, 为城市地下管网的高效利用和职能化管理打下基础。

五是由政府设立地下管网建设专项基金。该基金由三部分组成:土地出让金预留,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各类地下空间使用费。所有地下管网中, 市政排水可说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像这类管网建设, 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解决。

六是由各管网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加强资本运作能力。搞好管网建设。此类象给水、电力电讯、天然气等类管网均有初装费, 可将所收费用用以管网建设, 政府监督部门应确保此项资金不被挪作他用。不足部分可由各管网部门采取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

七是争取财政和金融机构的特殊支持。“十二五”期间, 中央财政设立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资金, 我县管网建设可积极争取这类资金支持。

八是可借鉴其他省市的建设经验, 发行专项建设债券。具体操作中以国家为债券发行人, 由政府以未来财政收入作担保, 负责还本付息。

九是运用BT、BOT、TOT、PPP等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地下管网建设和营运。截止目前, 富平县的城市集中供热和城南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即采用的PPP模式, 而且运作良好。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篇3

当前秦皇岛市政府采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采购机构不健全,采购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明文规定,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必须分开设立。但就我市情况看,除市本级和山海关区、海港区和市开发区外,其余县区均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是政府采购的管理者,又是政府采购工作的执行者,即人们常说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即使如此,各县区政府采购机构的从业人员平均尚不足3人,山海关区、青龙县更是只有1人,根本满足不了政府采购法分段管理的要求,从而使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度大打折扣,使人们对“阳光下的采购”产生疑义。政府采购在我国实行的时间尚短,相对还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加之此前没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所以在我市政府采购工作中还普遍存在采购队伍人员有限、业务素质不高等现象,导致政府采购效率、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为政府采购制度的进一步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对政府采购工作的本质认识普遍不高

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试行于1996年,我市在1999年4月成立了市政府采购中心(县区也在随后较短时间里相继成立)。虽然至今已运行五年,采购工作不断规范,制度不断完善,采购资金不断上升,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上到单位领导,下到普通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对政府采购工作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相关部门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存在盲点;二是实行政府采购,使各类采购活动由分散变集中,由相对封闭变全程公开,由部门、个人说了算变公开招标。虽然看似只是采购形式的转变,却触及到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产生了诸如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是“堵了小口开了大口”、“小腐败变成大腐败”、“穿新鞋走老路”等等一些错误认识。基于以上错误认识,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政府采购产生了抵触情绪,规避采购或给采购工作故意制造不便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我市政府采购的规模、范围受到影响,极大地阻碍了我市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按照国际上政府采购一般占GDP10%的口径计算,2003年我市政府采购的规模应达到38.7亿元,即使按财政收入的10%计算也应达到4.1亿元,而同期我市的政府采购规模仅为2.8亿元,与国际标准相去甚远。按我市2003年政府采购11%的节支率(市本级为12.3%)计算,如我市的政府采购规模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那么每年节省的财政资金将相当于我市一个中等县区的财政收入!政府采购的潜力可见一斑。

三、供应商市场发育不健全,政府采购固有的竞争和效益无法发挥

政府采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无论货物、工程,还是服务项目的采购,均在公开、公平、公正、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充分竞争来完成,而竞争的基础必须具备充足合格的供应商或投标商。由于受地域、投资环境、采购规模、采购范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政府采购市场的发展还受到许多束缚。目前我市的注册供应商仅有300余家,远不能满足招标采购的需要,致使不少采购项目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主要表现为供应商的类别不全(商品品种单一)、实力单薄、资质较低等。还有部分有实力的供应商因采购规模有限而不积极参与竞争、投标。凡此种种,不但影响采购效果,还给政府采购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此外,县区政府公共经费少,政府采购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还存在。一是认为县级财政是一个吃饭的财政,有时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到位,公用经费少得可怜,实行政府采购意义不大;二是认为资金困难影响了县级政府采购的发展,采购单位因为资金有限,一般都是买一半赊一半,缓解了资金调度矛盾。实行政府采购及时兑现,使原本赊置的购买行为无法实施,影响了工作开展等,也对政府采购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几点对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教育,使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变成各部门及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运行初期,要下大力加强学习、宣传和教育工作,并以政府采购法为指导,全面推进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

1、各级领导要从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颁布《政府采购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认认真真地学习政府采购法,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所属部门共同学习,真正认识到政府采购法是政府采购的基本大法,认识到该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规范各级政府采购行为,有利于财政支出管理,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更有利于发挥政府采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准确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依法采购的自觉性,促进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2、积极做好《政府采购法》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财政部门,要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利用电视、电台及报刊杂志等舆论工具,采取各种生动有效的形式,全面宣传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取得的重要成果,把宣傳、教育工作经常化,做好、做实。使《政府采购法》深入人心,把实行规范的政府采购变成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二,完善和加强机构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适应履行《政府采购法》赋予的各项职责需要的政府采购队伍

就机构设置而言,我市本级已完成了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分设,做到了严格意义上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在机构内部配置及人员编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尽完美之处。以我市政府采购中心为例,要想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政府采购队伍,完善机构配置、解决人员不足、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完善机构、人员编制配置。不仅要落实与工作性质相匹配的机构配置,还要落实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配置。从我省看,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彻底分离在我市已率先实现,政府采购中心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隶属关系已经由财政部门变为市政府,但其机构内部设置、人员编制还没有真正落实。由于现有人员状况所限(共11人),完成正常采购工作所必须设置的招标信息部、综合保障部、货物采购部、工程采购部和服务采购部至今还无法实现,内部牵制制度无法得到完整实施,采购效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把增加采购从业人员,选拔一批基础好、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政府采购队伍当作当务之急。只有完善了机构、人员编制配置,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采购能力培养。机构、人员编制落实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就决定了政府采购工作的好坏,为此我们要把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执法的本领,包括开拓创新、科学公正、文明服务和廉洁高效等内容。加强政府采购能力建设,关键是充分激活并发挥政府采购工作者的各种潜能,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法律,促进政府采购工作上规模、上水平。我认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采购能力培养,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知识学习。作为一项新兴的制度,政府采购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推动自己本职工作的有效完成,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二是注重创新能力建设。政府采购乃阳光事业,惟有创新才能保持其生命活力,惟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创新能力建设是衡量政府采购工作者合格与否的前提。为此,我们要时常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求变寻突破,以实际行动回敬“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观念,开创我市政府采购工作的新局面。三是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政府采购工作是一项团体工作,所有采购业务均需要相关人员的相互配合和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只有注重和强调团队能力建设,才能成功建立起务实有效的内部协作机制,才能形成内聚力和战斗力,才能确保采购任务的实现。四是注重服务能力和意识的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构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诚信平台,最大限度地让采购人满意、让供应商心服、让纳税人明白。为此,必须培养从业人员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和意识,把服务承诺、服务能力毫无保留予以展现,要把政府采购的阳光魅力展现给所有的工作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政府采购的整体形象,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更好的把优质、高效服务落到实处。五是注重自律能力、诚信形象的打造。自律能力是政治观念、组织纪律、精神风貌、工作姿态和生活情趣的综合反映,诚信形象是人格魅力、团队形象的根本所在。作为源头治腐措施之一的政府采购,要求我们不但要有特别强的自警自律能力,时刻保持“慎独”状态、时刻做到清正廉洁、一尘不染,还要诚信为本、取信于广大工作对象。只要我们的工作始终坚持靠法律规范、靠道德约束,讲党性、讲良心,不以原则作交易,道德纯洁、心灵洁净,相信那些诸如“堵了小口开了大口”、“小腐败变成了大腐败”的错误认识和说法必将成为不攻自破的谎言,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必将快速健康驶入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快车道。六是注重工作实效。“公开、公平、公正、效益”是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物有所值”是政府采购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工作中,除了注重采购过程的合法性,更重要的还要注重采购成本的最小化、采购实效的合理性和采购主体的满意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原则与灵活的有机结合,将现行的采购方式得以充分利用,缩短采购周期,保证采购质量,在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实现政府采购工作的双赢目标。

三,规范采购行为,创造良好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为广大供应商及生产厂商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大开绿灯

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充足的供应商选择空间,也只有广泛的供应商及生产厂商参与到政府采购工作中来,才能高质、高效完成好所肩负的政府采购使命。如何改变我市目前供应商严重匮乏的不利局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严格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时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宣传当地政府采购的优势所在,向全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和数据,尽量扩大政府采购信息的受众范围和知情面,吸引广大具备资格的供应商积极参与当地的政府采购活动,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局面。

二是充分保护供应商在政府采购中的合法权益。供应商信任政府、信任政府采购制度、积极参与竞争,对政府采购工作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给供应商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一套有效地保护供应商合法权益的机制。为此,我们要从供应商准入制度、货款结算等相关环节充分考虑供应商的利益,尽量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竞争环境,让众多的供应商及生产厂商加入到我市的政府采购大环境之中。

三是规范采购行为。严格防止违规采购、暗箱操作、人情采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防止不正当竞争和不法垄断行为,杜绝供应商之间的串通行为和采购单位的舞弊行为,以赢得广大供应商的理解、信任、支持和通力配合。

四是适应时代要求,尽快建立大规模的网上供应商数据库。随着我国宽带的架构普及、网络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及现代化办公条件的实现,网络采购已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府采购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工作魄力,下大力加强我市政府采购网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尽快实现供应商网上注册登记功能,建立起大规模的网上供应商数据库,为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再上台阶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开创我市政府采购工作新时代。

四,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积极推行联合采购

《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的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年度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报本级财政部门汇总。同时,第四条还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由此可见,政府采购要实现规范化采购,必然是有计划、有预算的采购。

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是政府采购规范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广的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政府采购计划执行中的核心环节。政府采购如果上升不到预算、计划的层次,老是随机的、临时的采购,效率永远不可能高。因此,只有做好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工作,做到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列入财政预算,才有利于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管和管理,才有利于克服政府采购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的计划性和实效性。

政府采购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它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它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政府集中采购的集中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为此,我们认为,大力推行“联合采购”模式势在必行。它既进一步扩大了采购规模,又以增强了供应商间的竞争力,同时也尽最大限度的节省了财政资金。目前,我市不仅冬季取暖用煤的招标工作,已实现了市直、山海关区、海港区、青龙县的市县区纵向联合采购,同时,在公务用车项目的采购方面还实现了与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天津市政府采购中心和唐山市政府采购中心的横向联合。通过联合采购,实现了资源共享,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五,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堵塞管理漏洞

确保政府采购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工程”,其中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建立健全一套自上而下、内外共管、全社会监督的政府采購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一是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实施监督与管理政府采购的主管部门,要依法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采购单位和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检查;二是依法对政府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如审计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及参加采购活动有关人员的监督检查。三是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配备具备相关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采购人员,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4

一、摄像系统晃动问题,在对焦侧及中部炉盖进行拍摄时,小的晃动问题并不显示很严重,但对机焦炉盖及上升管拍摄时,由于距离比较远,小的晃动就会造成画面的不稳定,影响识别精度。

晃动的原因: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于滑行车在风的作用下东西方向的摆动;二是摄像系统安装于滑行车外部支架上,有一定高低方向的颤动;三是由于云台的旋转俯仰均是齿轮驱动,齿轮配合间隙的晃动会造成一定的晃动。

解决方案:虽然现在的识别程序中已经对晃动进行了配准,但有时仍会由于晃动造成误判,因此考虑从硬件及软件两方面着手进行改善,硬件上解决滑行车摆动最理想的方案是采用双轨,但考虑到成本会增加较多,在王工新的设计中将摄像系统由滑行车外部移到中部应该对上下的颤动会有改善。云台齿轮间隙的问题,如要解决只能选用新的更精密的云台,考虑到这部分晃动的幅度较小,而且由于这种间隙没有弹性的回力,故在一定风向下一般不会发生来回的晃动,可不考虑。

软件的方面,现在所用的晃动图像配准方法有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运算量较大,现在只对晃动严重的上下方向进行了配准,对横向的晃动未进行配准。二是配准的算法上应该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主要是降低运算量及提高配准精度),新来的小张由于研究生专业就是图像识别,考虑让他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除了配准这部分,从整个识别算法上也可以做一个重新的考虑)。

另一个张总曾提出的软件解决方案是,在拍摄瞬时风速超过一定范围后,识别结果均定为不泄漏。

二、逆光问题,在下午的拍摄中,逆光是影响识别效果最严重的一个因素(对焦侧炉盖的拍摄基本没影响,对中间炉盖有一定影响同,对机侧炉盖及上升管拍摄影响很大),在逆光时拍摄回的画面,即使人工来识别,也已经无法判断泄漏与不泄漏,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识别已经无能为力。

逆光原因:由于焦炉是南北走向,我们的摄像系统安装于焦炉东侧的焦侧方向,在下午对机侧炉盖及上升管拍摄时,阳光正好照射在摄像机护罩玻璃上,导致摄回的图像均变成灰色。除不能识别外,有时还会由于中部光线强度的变化导致一些误判。解决方案:王工提出从南向北拍摄的方法,也就是说滑行车定位时,定位在被摄炭化室南边若干个炭化室(这个距离需要实验得出),拍摄时向北边被摄炉盖拍摄。这样做可部分解决逆光问题,但引入几个新的问题,1.拍摄时距离变远了,对滑行定位及云台定位的精度要求会更高;2.对于变焦镜头,在更大变比情况下摄回的图像清晰度、亮度、细节丰富程度,均会下降,但下降的程度需要实验结果说明。3.滑行轨道的设计安装有一定改变,由于滑行车要定位在被摄炭化室南边位置拍摄,为了避免逆光,可能需要比较远的距离,那为在拍摄最南边炭化室时,轨道需要延长出相应的距离才能拍摄。

三、上升管背后炉门泄漏对上升管泄漏识别造成的影响:在对上升管进行拍摄时,如果该炭化室的机侧炉门是泄漏的,那么在被摄上升管的两边会出现上升的烟雾,这种烟雾和上升管泄漏烟雾尚不能区别。

解决方案:从软件上考虑只识别上升管根部泄漏的烟雾;另一个方案是在检查到该炭化室机侧炉门泄漏后,将此上升管识别为不泄漏。

四、夜间补光灯效果仍需要提高:阳光项目采用一个汽车的前大灯做为补光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这种灯无法兼顾远射和近射两种需要,在拍摄焦侧上升管时,补光灯距离目标只有四五光,而在拍摄上升管时,补光灯距离目标十五六米,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个汽车灯补充的光线仍有不足,考虑新的设计中最好采用两个补光灯来分别解决远射和近射两种需要。另一个问题是汽车灯是一种聚光,而我们需要的最好是一种泛光,在远射时又需要一定的聚光效果。因此考虑选用LED补光灯。

解决方案:重新选型补光灯。

五、视频信号干扰造成的误判:在阳光项目中由于视频信号线和摄像头、视频服务器等连接问题造成画面出现干扰条纹,造成的误判也有一定的数量。

干扰原因:由于视频信号线接头质量及接头和摄像头、视频服务器连接质量造成画面出现干扰条纹。而这种条纹在某种情况下符合了现在采用算法的烟雾特征,故造成误判。

解决方案:从硬件上采用质量更好的视频线接头,保证视频线和摄像头、视频服务器的连接质量;软件上考虑能够区别这种条纹和烟雾的算法。

六、光影造成的误判:在烟雾识别的算法中,有一种情况比较难以和烟雾进 2 行精确分别,这就是局部光线的的变化,在前期做调研时,了解到的一些烟雾识别得法,包括浙江理工周平的方法,均对这种光线变化无法很好的和烟雾进行精确的甄别,在阳光现场出现过将水汽阴影或工人阴影的部分识别为烟雾的的误判。

光影影响的原因:在烟雾识别中,为了消除对刚性物体的误判,会对识别目标的运动变化识别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的就是刚性物体,否则就是烟雾,而某种程度的阴影的变化,会正好符合这个小范围,故会造成一定的误判。

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5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曾起到过决定性作用。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额逐年下降。同时,一大批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又对国有企业形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改变其固有的几十年的经营理念与方式,将企业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人力资源上来。但是在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水平参差不齐,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仍存在许多问题。

1.一方面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又人满为患。人才稀缺表现在国有企业的行政效率上,技术拔尖人才的数量及行业领袖的分布上。在很多行业,例如制造和高科技行业,顶尖的人才都被很多外企和民企持有,国企的人力资源现状确实令人堪忧。同时,冗员又是国企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人满为患表现在很多国有企业人员编制过于繁冗,只见编制,不见绩效,“一个人的活几个人干”是典型的国企特征。同时,人员的进出机制不完善,基本上出现了只进 不出的恶性循环。

2.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是目前中小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员富余、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人员配置上,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在配制方式上,不能按需引进,难以按需流动,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近年来国企人才流失比较 严重,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企业净人力资源相对减少。

3.人才选拔机制不够完善,能进能出的通道尚未完全建立或并不畅通。国企的人才选拔机制在于通道的建设不完善上,能进不能出及没有引入竞争是关键所在。很多国企甚至相对封闭,完全与外界隔离,只通过“系统内部”就能完全补充和消化,所以也就谈不上人才的有效选拔和开发。

4.重视高级人才开发管理,轻视基层员工培训。企业认为一线员工与管理者相比不那么重要,同时盲目强调向管理要效益,于是忽视对员工培训,导致员工素质降低,造成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才闲置、浪费现象惊人。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诸多负面效益。

5.激励机制的不灵活或失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激励不足是目前国企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国企在工资、薪金等倾向性物质激励方面较外企或民营企业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人员的收入相差更加明显。国企不仅正激励不足,而且负激励也严重不足。国企经营者只负赢不负亏,没有建立起真正对国有资产 负责任的机制。

6.企业文化建设范围狭窄,内容陈旧,对员工的凝聚力微弱。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还停留在传统的口号式宣传,企业文化氛围僵化、保守、形式主义,根本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也不能吸引企业外部的优秀人才。

(二)解决思路

解决国有企业体制不灵活、理念不先进、激励不足的问题,首先应该从转变观念开始。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些严重的问题;其次是机制的调整,包括人员进出机制、有效地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地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完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然后是有效地准备工作。企业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找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然后指定行之有效的办法和行动计划,为企业变革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是 执行。只有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执行才可能带来成效。

(三)方法

针对以上突出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我们可以想到如下解决办法:

1.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提高管理者素质。有针对性的分行业、分领域进行专门的研讨,使国企的领导者们多学习先进的思想,再利用高校、咨询公司等专门的高水平培训机构,树立企业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国企改革的第一步是培养有变革精神的领导,推动革新。

2.严明制度,严格执行。要解决国企的效率问题应该先从制度的完善开始,先严明法令。有法可依,才能依法行事。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的方式提出意见,完善企业制度。同时执行是个大问题,要有专门的部门来监督执行,如果没有专人负责,可从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 做起,在机构设置上做文章,争取制度能支持绩效实现。

3.完善人员运动机制,发挥人的积极性。有效激励是保证国企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有效激励的对象是人,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完善人员的运动问题,企业要下定决心打破传统,开放用人的竞争机制,让人员能上能下,引导员工用实力说话,同时保留住核心员工。让成功的案例支持人们变革的信念。

4.完善激励政策。企业最终的动力来源于利益的分配方式。要想搞活企业,激励人员,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作保障。通过向成功的企业和标杆企业学习,借鉴成熟的模 式,利用先进的激励方式保证企业变革的成功和绩效的持续改进。

5.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要让企业文化的建设只是停留在喊口号上,要深入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文化纲领,制定有效的宣传方式,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让企业文化发挥动力驱动作用,保证人力资源水平上层次。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规,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有利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迅速壮大。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 题。

1.家族中心式管理。民营企业中通常企业所有者,他们凭借自身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机遇、胆识获得创业成功,这种成功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因此他们中大多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只是靠个人经验来进行决策。而这种决策一旦失误就可能导致对企

业 的致命打击。主要表现在:

(1)不利于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2)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3)家族利益纠纷复杂。

2.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我国民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同时,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存在功利主义。对人才只使用不培 训,缺乏开发人才、培训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

3.企业文化陈旧,难以塑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目前,民管企业的管理制度、价值观 念、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1)管理制度只体现业主的单方利益;(2)经济报酬标准的主观性;(3)激励手段的单一。

4.人员流失快,人才队伍稳定性问题突出。由于民营企业主喜欢独断专行,集权过多,分权过少;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管理过于严格、环境紧张;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员工的精神文化需要。大部分民营企业主素质较低,缺乏人格魅力,使民营企业难以留住人 才,人才跳槽现象频繁。

(二)解决思路

因为民营企业的所有权问题与国有企业不同,所以解决思路也与解决国有企业有所差别。解决的思路如下:首先要解决产权变革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结合;其次是寻求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再次是寻求管理创新,完善用人机制;最后是人力资源专 业领域的技术操作层面的创新和突破。

(三)方法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即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权,然后委托员工持股会作为法人托管运作,集中管理。员工持股会作为社团法人进入公司董事会参与公司管理。员工集劳动者和投资者双重身份于一体,将大大改善员工对工作的态度,有助于提升员工对企 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对经营者和核心科技人员实行股票期权制。股权激励不仅有激励作用,还有监督和约束作用。它把股权和公司治理相结合,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最新激励机制。同时把期望理论的努力—绩效—奖励关系中的“绩效”变为长期经营绩效,约束了民营企业中人才的短期行为,极大调动企业内部人才的积极性。

2.构建科学的治理主体,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具体来说就是民营企业要吸收一般员工、经营者和债权人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允许员工和经营者阶层持有企业股份。在制 衡机制完善方面,一是完善董事会,二是完善股东大会。

3.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具体有三种做法:

(1)开发企业潜在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创业者应该通过授权,让潜在的经理人可以综合管理子公司或部门,为他们提供锻炼与一展身手的机会,从中培养、发掘企业接班人。

(2)按企业定位引入合适的职业经理人。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层次、类型的经理人。(3)建立职业经理人选拔考核体系。民营企业可以设立一个评估测试部,将现代化测评技术与传统考核体系相结合,对目标经理人的素质、能力进行评价和鉴别。可以通过微机 测评、职称考察考核、经理人激励制度、约束机制等方式进行。

4.人力资源技术层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首先从战略入手,在从人力资本投资进 行保障,最终形成制度和先进的文化。

(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做好人力资源规划;(2)投资现有人力资本,促进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3)任人唯贤,广纳人才;

(4)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5)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的家族企业发展很快。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私营企业有80%是家族企业或泛家族企业。目前的家族企业不仅逐步走出了粗放型的积累阶段,而且不少家族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随着我国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

1.缺乏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的缺乏。我国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一般规模小,在成长起来的过程中没有组织战略,随着其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就应当有战略。惯性的作用和创业者普遍缺乏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导致家族企业在扩展阶段没 有企业战略,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2.带有“任人唯亲”的浓厚家族色彩,“先家族后企业”观念严重。“用人唯亲”容易在企业内形成“家天下”,容易形成一种压制、排斥外来人员的正确意见乃至欺负外来人员的歪风,导致外来员工对企业缺乏公平感、认同感、责任感,从而遏制了企业中高素质人才能力的发挥,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最终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

3.员工素质偏低,高层技术及管理人才缺乏。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多数是在本地创办企业,资源相对匮乏,企业员工主要以本地人员为主。随着家族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的管理、技术水平跟不上企业的发展。由于相当数量的家族企业所在地往往不是大都市,环境 相对偏僻、艰苦,地域条件上限制了高层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

4.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人员流动性高。人员的流失加剧了家族企业原本就人才匮乏的矛盾,不利于家族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有特殊技能和专长的员工的流失,给家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解决思路

家族企业的组织方式和所有权本质决定了家族企业的发展最终限制因素是人的因素,所以能否解决用人机制是解决家族企业问题的本质。首先应该界定清楚业务范围和经营模式,然后开放用人机制,可以保留家族企业的文化特点,但是要开放家族人员的血缘用人文化,最终从个人领袖的人治走向制度管理的法治。

(三)方法

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家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于战略的模糊,所以首先应该明确战略,根据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在差异化战略下,人力资源规划 更适合采用一种短期框架,以及更多的利用外部资源来为组织工作服务。

2.创建以人为本的“家”的企业文化,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创建以人为本的“家”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使企业产生一种凝聚作用和向心力,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愿意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这有利于家族企业在不利的人才竞争环境中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必须的人力资源。3.投资现有人力资本,促进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一方面,家族企业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为员工提供技术、管理、战略思维等各方面的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科技迅速发展对员工提出的全新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员工对职业生涯 的发展要求。

4.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德鲁克曾提出忠告,家族企业要能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族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也至少要有一位非家族成员。因此,家族企业必须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任人唯贤,高位能人居之,才能有效、合

理地用人,才不会造成企业内人才的浪费,并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

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6

物资、低值易耗品是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所必备的物质条件。但由于其自身属性是“低值”且“易耗”,这就容易使人们在观念上产生误解和偏见。特别是公司机构组织层级、机构分布地域广、缺乏高效运行机制的管理系统,因此对企业资产的基础管理就显得薄弱,而在企业资产中所处地位低微的低值易耗品,其管理中的问题就更多。

现存问题:目前低值易耗品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状况不清、管理相对混乱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家底不清。分公司、各事业部、各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台帐不清。有的虽有台帐,但对新置物品入帐的随意性较大,没有严格的界限以确定入账的范围,该入帐的没有入帐。资产不断购置、增添,台账帐面数据不能及时更新,造成帐与实物的不相符。

二、低值易耗品由流失现象。具体表现在属于个人领用的生产、办公用品、生产工器具为最多,有丢失损毁而没有及时进行处理。部分低值易耗品损坏严重。由于使用人的保管、使用等缺乏责任心造成物资损毁。

三、基层资产管理人员的频繁变动,人员变动没有完成资产与台账的核查交接、基层管理单元与公司总部之间的台账符合。

四、低值易耗品没有严格执行借用、领用登记制度,且实际使用人的变动而造成不少物资的自然流失。

原因分析:首先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认识有偏见。认为在此部分资产中无足轻重,不在乎;由于自身属性具有消耗性、易损性特点,认为管理难度大,没有管好用好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多属办公用品或生产工器具,人人需用、人人能用,因此在企业管理中重固定资产管理,轻低值易耗品管理;重资金管理,轻实物管理;重购置,轻使用。

其次缺乏高效的网络化规范管理体系,总台账不清晰缺乏连续性,基层管理单元台账同样也不清晰,造成台账不能及时有效的反应资产变动情况,台账描述与资产变动(正常、非正常)的滞后性,借、领用手续不健全,特别是对于资产具体型号、序号、附件等细节没有进行有效地管控。二是没有实行数量、金额双项控制。每次盘点,只管件数,不管价值,导致以小充大,以次抵好,企业资产流失。没有严格的报废制度。由于低值易耗品没有时间限定,报损缺乏严格程序,已报废处理的物品仍留于原处,没有及时处理,造成使物品混淆不清。经济赔偿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环环相扣的责任制;维修工作不能及时跟进。由于低值易耗品没有使用责任期限,致使管理者不抓维修,使用者不管维修;致使好多基本完好的物品日渐失去使用价值,这个经济损失同样不可低估。解决思路:

一、要提高全体员工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意识。分公司、各事业部、各部门领导要坚决克服重购置、轻管理的现状,把管好低值易耗品当成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落实。对员工要进行教育,提高管好用好公有资产的自觉性。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堵塞漏洞。

二、尽快建立台帐管理网络。要建立低值易耗品台帐,完善物品购置、领用和管理手续,实物及时入帐,借、领物品随时完成登记,报废按时冲减。达到实物与台账相符,公司总部与分公司、各事业部、各部门的资产台账相符,具有资产变动的连续性反应。

三、实行数量、金额双向控制,以此建立赔偿制度。对现有低值易耗品实行价值重估,对今后购置的物品按购进价值入帐。对无故损坏或丢失的,应当按照原价赔偿或部分赔偿,以防止资产无故流失。要严格财产交接制度,员工调动应当随时移交所用公有物品,凡是没有单位财产交清证明的,不予办理调动手续。

四、统一购进渠道,制止多头购置。购置物品,要事先编制计划,层级领导审批,统一购进配置,凭报销单据记入台帐,并逐级计入台账。

五、统一配置标准,控制滥购浪费。在节约开支、避免浪费的前提下,尽力改善分公司、各事业部、各部门生产、办公条件,但不应搞超标准配置。

六、建立低值易耗品报废制度。对购置的常用物品。特别是对能够固定到人,稳定使用的物品,例如桌、椅、柜、床等,要明确责任使用期限,以便于划清正常和非正常损坏责任。公司定期对低值易耗品管理状况进行普查,以利于纠偏。物品需要报废应经公司有关人员鉴定,不经鉴定的不予报废,不能冲帐。一经确定报废,对毫无利用价值的,应当就地销毁;对可以改制的,由公司统一收回,改制后再用。

七、加强低值易耗品的维修工作。对员工归属管理使用的物品,做到随坏随修确保物品完好。

八、严格控制物品领用、借用。尤其外借是导致物品流失和损坏的重要渠道。对原有外借的,要责成经办人限期收回;对暂时不能收回的,应当订出收回时限;对已流失或者损坏的,应由借用人予以赔偿。借用人无力赔偿或者拒绝赔偿的,由经办人、批准人承担经济损失。各单位要严格控制外借,对短暂时间内确需借用者,应完善借用手续,订出归还时间。对需要收取租赁费的,应按照规定收费。

九、充实加强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力量。分公司各层级、事业部各项目部、各部门都须确定一名资产管理员,明确低值易耗品管理专兼职人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低值易耗品的台帐,购置、维修和报废处理,并负责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检查。

十、严格制度执行,对无故丢失物品的,要承担一定比例的经济责任。要把低值易耗品的管理纳入目标管理内容,增强分公司、各事业部、各部门管好用好低值易耗品的责任感。

业务管理部

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7

连拱隧道一般埋深浅,多偏压,并且结构复杂,施工期间开挖跨度大,施工工艺复杂,给围岩及其结构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连拱隧道的防排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 连拱隧道结构形式分析

连拱隧道的结构形式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如图1所示的整体式中墙结构形式;第二阶段采用复合式中墙结构形式。这两种结构形式各有利弊,具体分析如下:

1)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中墙厚度比较薄,隧道洞口接线比较方便,隧道的开挖量较少,征地费用也较低。但是由于施工过程和结构构造的影响,中墙顶部防水板不能连续铺挂,因此防水功能不完善,并且由于中隔墙顶部“V”形槽是最容易集水的部位,而结构上却由于中墙和衬砌间相互搭界,纵向施工缝较多,是隧道整个防水系统的最薄弱部位,因此其防水问题难以解决,并成为制约该结构形式发展的主要障碍。2)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这种结构形式的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和中隔墙相对独立,二次衬砌一次成环,结构比较完整,防水板也能够整体铺挂,因此防水效果较好。但是考虑到中隔墙的稳定性,中墙厚度较大,因此隧道洞口接线不方便,隧道的开挖量较大,征地费用也较高。

如果整体式中墙的防排水问题能够得以解决,无疑将使道路的线型结构更完美,建设成本更低,连拱隧道的发展空间也更大。本文将重点探讨整体式连拱隧道的防排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 连拱隧道中墙顶部防排水设计及其施工工艺

连拱隧道中墙顶部的防水措施如图1所示,总体上遵循“防、排、截、堵,刚柔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和坚持“多道设防、多种材料复合使用”的原则,先将水汇集到中墙顶部的纵向透水管,然后通过竖向泄水管排走。渗入到衬砌内的水,通过膨胀止水条排斥在隧道之外。其防排水措施如下:

1)防水措施。中墙混凝土采用抗渗混凝土,整个中隔墙顶V形汇水区内铺设PVC复合防水板,复合防水板与主洞拱部防水板粘结,如图1a)所示。有些中墙顶部不施作防水板,主洞的防水板只在中墙顶部终止,并在中墙顶板中央通过无纺布包裹纵向透水管进行排水处理。具体如图1b)所示。

2)排水措施。沿中隔墙顶两侧各设置一道纵向ϕ50软式弹簧管,隧道纵向每隔5 m设置两道竖向泄水管(内径50铸铁管),两侧对称布置,竖向泄水管上端用三通管与纵向ϕ50软式弹簧管相连,下端用90°弯头与检修道下面的横向泄水管相连,将水引至排水沟,见图1a)。在中隔墙顶部没有铺设防水板的地段,在中墙顶部设置一道纵向ϕ100软式弹簧管,隧道纵向每隔5 m设置一道竖向泄水管(内径50铸铁管),竖向泄水管上端用三通管与纵向ϕ100软式弹簧管相连,下端用90°弯头与检修道下面的横向泄水管相连,将水引至排水沟,见图1b)。

3)施工缝、沉降缝防排水。由于受开挖方案和结构形式的限制,连拱隧道中隔墙顶与拱部衬砌之间形成两条纵向施工缝,施工时采取沿纵向施工缝埋设遇水膨胀止水条的方法进行处理。

整体式连拱隧道防排水施工步骤如下:

1)预埋泄水管。中墙浇筑过程中,将中墙内部泄水管全部预埋,位置固定。2)设置止水条槽口。3)设置中墙顶部防水板或透水管。4)设置中墙顶部两侧纵向透水管。5)施工缝处理。

3 连拱隧道中墙顶部防排水存在的问题

1)由于隧道的施工,导致中墙顶部围岩的次生裂隙进一步发育,为中墙顶部的V形槽提供了透水通道。2)中墙顶部纵向排水不畅通。这主要是由于纵向透水管堵塞,或汇水能力不强等原因造成的。3)二次衬砌外侧纵向排水不畅。4)止水带失效。5)中墙与二衬的新老混凝土粘结不牢,为外水入侵提供了通道。

要从工艺上处理好以上问题,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施工队水平、工期、投资等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下,要做好以上层层防水措施是难以达到的,因此,要彻底解决中墙顶部的渗漏水问题,除了从工艺上下功夫外,更应该从结构上找出路。

4 连拱隧道中墙顶部渗漏水的解决办法

连拱隧道与单洞隧道在排水方面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前者多了一个“V”形汇水槽,其水难以排走,导致该处水位上升,长期作用下,浸入隧道内壁,因此,要解决连拱隧道的防排水问题,首先应该防止“V”形汇水槽的形成,或者减少其中的水量。另外,中墙顶部是地下水汇交处,“V”形槽内的水,防水板背后的水都将在此汇集,而该处施工缝较多,也是整个衬砌结构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减少施工缝,也是防排水结构设计所应考虑的。在施工工艺方面,应尽量满足设计意图,实现各个部件的功能正常也是应予考虑的。因此,中墙顶部渗水的综合解决办法应如下:

1)中墙顶部围岩注浆,减少岩体裂隙。2)优化中墙顶部结构形式。采用整体式中墙,但中墙顶须采用羊角形,将中墙顶的施工缝上移20 mm~30 mm,使中墙顶形成整体汇水槽,并按每20 m预埋落水孔,将中墙顶汇水槽内的积水迅速排走,并将防水板伸到施工缝以下,达到防水的目的。3)设置中墙顶部的引排水措施。a.中墙顶部的汇水,首先汇集于衬砌外部围岩,然后逐渐渗透至中墙顶部和防水板表面。设置导水管,可有效排除中墙顶部围岩内的积水。b.把中墙顶部的实体回填改为杆式刚性支撑体系,增强排水效果。4)完善防水板背后的纵向透水管的安设工艺。纵向透水管在防水板背后,为了保证防水板的整体性,不能用钉子直接固定在中墙顶部和边墙底端,因此只能采取外部固定方式,先沿透水管外壁放线,确定固定筋孔位,然后用电钻打设一排孔(间距40 cm,孔深15 cm),之后填塞锚固剂,插入预制钢筋(钢筋头要用塑料套套住,防止刺破防水板),达到固定纵向透水管的目的;或者预制透水槽方式,在PVC硬塑料管中浇筑1/2的混凝土,预留纵向透水管槽口,在施工现场,在槽口中放入纵向透水管,并在喷射混凝土与透水管间填充混凝土密实,然后在预制槽内填充碎石块,最后放下防水卷材,与PVC塑料板焊接。

5 结语

随着山岭隧道的不断延伸,隧道结构形式也日渐丰富,连拱隧道虽然在方案比选上有诸多优点,但其防水效果存在的隐患,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项主要因素。通过中墙顶部围岩注浆,优化中墙顶部结构形式,设置中墙顶部的引排水措施,完善防水板背后的纵向透水管的安设工艺等措施,将有效解决连拱隧道的渗漏水问题。

参考文献

[1]苏彦鸿,黄振明.城市道路隧道防水措施与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2002(6):80-81.

[2]夏润乐.大路岗隧道防水技术与施工工艺[J].山西建筑,2007,33(26):330-331.

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8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经费管理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各级部门、单位及各行业对科研工作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经费逐年增加,科研经费管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管理好、用好这部分资金,对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热情,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科研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提升高校科研工作水平意义重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为确保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提高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参考。

一、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研经费的管理涉及到:事前,科研经费的申报评议以及由此分配的项目经费额度及项目预算;事中,科研经费的核算监管:事后,科研项目结题的经费管理。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在上述三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 科研经费分配及科研项目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二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 三是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这三方面经费来源,除横向科研经费的获得是投入资金及取得资金的双方大多数对项目细节比较熟悉,从立项、项目资金的使用大多经过仔细分析评议外,纵向科研经费和高校自筹的经费在立项审批时,由于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及精深程度的约束,不仅审批经费的各级领导及主管部门不一定懂得申报项目的专业及项目的实际价值,就是本学科的人员没接触过申报项目研究领域内容的也很正常,因此,对部分申报项目应不应该分配经费,分配多少合理,得到科研经费的项目如何使用,即项目的经费预算怎样做才合理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项目评审过程中,,人际关系使评审掺入了人情和面子等不公正因素,故而,从项目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项目的预算编制是否可行上就存在了问题。只有在项目的科研经费分配合理,项目的预算编制符合实际的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才有了意义,会计的核算及监督才有了真实可行的依据。试想,一些项目得到了比项目本身需要多得多的经费或项目经费预算的各项金额与实际该项科研工作的实际使用相差太远,该项经费的项目负责人为能将经费从财务报销出来,必然弄虚作假,编造与实际支出不符的票据凭证以便套取经费,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则失去了意义。

2、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

一方面,就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实行的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来看,科研项目负责人主要是负责对课题立项,组织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以及对科研项目验收、项目形成的资产和成果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许多地方以科研课题的数量以及经费额度作为一项重要依据来衡量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导致很多高等院校普遍注重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为刺激教师们能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获得更多的经费,给予科研项目负责人更多的资金自主权逐渐成为了许多高校管理部门的一个共识。另一方面,由于项目预算的不完善,甚至有些校级课题就没有成文的项目预算,科研经费支出就只有依据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等现有管理文件来核算监督,而科研经费开支灵活,专业性强,针对这种情况。现有各项管理制度尚不能满足这种经费管理的要求,再加上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筹集和运用全过程缺乏了解,和科研管理部门缺乏经常性的沟通,造成的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进而无法对项目经费进行有效的管理。出于上述主观上不够重视,放任自流,客观上没有健全的核算监督依据及制度,科研经费支出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①科研经费支出随意,会计信息不真实。②支出结构不合理。招待费、汽油费、出租车费等太多。③科研经费支出中固定资产购置重复,国有固定资产流失严重。④部分与科研有关的学校公共资源被科研工作占用,没有从科研经费支出中得到相应的补偿。

3、科研经费结题草率,监管不力,结余资金管理不善。

由于科研经费事前、事中的监管不到位,使得部分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与申报时的预算有差异,为保证结题报告的报出,项目负责人往往不按实际支出填表结题报告,而是通过调账人为的将不符合预算的支出改为符合预算的支出,而部分校级课题根本就没有结题这回事。科研经费一旦结题后,结余资金就失去了申报时用款计划的约束,如何支出就更加自由,只要原始票据合法、签字审批等手续齐备,财务人员审核报销一般比较宽松。

二、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1、提高对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视,加强项目预算管理。首先随着科研经费的逐年增加,科研经费的管理应该逐步规范和完善,学校领导、科研管理部门、财务处和项目负责人都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摒弃科研经费是个别科研人员的经费的思想,从项目预算入手,以项目预算的内容及支出要求为准绳,事前作好预算,事中严格执行预算,事后以预算为标准考核科研经费的支出,这样才能实现对科研经费有效的监管。

2、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保证科研经费支出有法可依。上级主管部门可针对高校科研活动经费的资金适用范围、资金转拨、资金结转等方面进行规范,各高校依据规范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具体操作办法。纵向科研经费校内管理制度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项目主管部门的财务规章制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应本着促进高校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则,积极作好服务,保证产学研的健康流动。对于高校自筹的科研经费应组建由学术专家构成的论证小组,根据实际需要分配校科研经费并保证分配金额的合理性。此外,高校还应建立严格的经费审批制度,严格审批权限,规范细化经费使用范围的报销规定,使科研经费真正用于项目研究中。

3、加强科研经费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作好科研经费的结题审计。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包括科研项目所在院系、科研处、财务处、资产处、审计处,这些部门应及时加强信息交流,通过校园网互相查询所需信息,及时了解每项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同时作好结题审计。(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秀勤。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9

[2] 刘雁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之我见.财会月刊..2009.5

上一篇:夜雨聆听思念的声音散文诗下一篇:一个面试考官的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