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2024-06-26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精选10篇)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篇1

1.您的年级? [单选题] [必答题] ○ 大一

○ 大二

○ 大三

○ 大四

○ 研究生学历及一上

2.您的性别? [单选题] [必答题] ○ 男

○ 女

3.您每天花费多长时间关注国际形势? [单选题] [必答题] ○ 0—1小时

○ 1—2小时

○ 2小时以上

4.您认为需不需要关注国际形势? [单选题] [必答题] ○ 需要

○ 不需要

5.请问下列问题您更关注哪个? [多选题] [必答题] □ 一带一路

□ 特朗普访华

□ 耶路撒冷、以色列问题

□ 美俄关系

□ 满广志蓝军旅

□ 普京竞选总统

6.您一般通过那些方式了解国际形势? [多选题] [必答题]

□ 电视

□ 报纸

□ 手机app □ 和他人聊天

□ 其它

7.您了解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多选题] [必答题] □ 纯粹兴趣使然

□ 聊天时有话题

□ 增加见闻

□ 考试需要

□ 了解国际国内大致形势,认识世界

8.您最关注的新闻有哪些类型? [多选题] [必答题] □ 军事新闻

□ 国际时事

□ 经济报道

□ 社会热点

□ 其他

9.当您听到一件比较重大的国内或国外新闻时,你的态度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想办法了解更清楚

○ 问下别人是否了解详情

○ 一笑而过

10.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于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以下选项中哪个国家不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 [单选题] [必答题] ○ 德国

○ 美国

○ 法国

11.您会主动和身边的同学朋友探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经常会

○ 偶尔会

○ 从来不会

12.针对目前的西亚、北非、东南亚局势,你认为其前景如何? [单选题] [必答题] ○ 国际形势良好,不会发生很大规模的战争

○ 国际形势趋于紧张,矛盾难以调和

○ 国际形势紧张,局部地区可能发生**

○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13.如果学校举办有关国内外大事的活动您是否会参加 [单选题] [必答题] ○ 一定参加

○ 看活动的形式怎样

○ 看活动是否能拿到学分

○ 不参加

14.您觉得及时了解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有必要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有,时刻掌握时势的最新变动,便于及时做出反应,同时也是热爱国家的一种表现

○ 没有,反正很多事情跟自己很遥远,知不知道无所谓

15.通过特朗普访华,您认为未来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会怎样发展?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您对本次调查有什么建议? [填空题]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篇2

关键词:就业形势,择业观,教育对策

前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 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逐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就业形势及其成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形势

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9年, 我国大学毕业生有610余万人, 较2008年增加52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猛增至758万;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因素的影响,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现实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 相比较而言, 在劳动力市场上, 大学生占据一定的择业优势, 但受知识经济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对于当代大学毕业生而言, 要想成功就业, 有所发展, 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自身能力及素质;但当前的教育机制下, 就业市场需求导向不明确, 对创业行为的研究有限, 高校毕业生在知识储备以及技能方面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2、导致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原因主要有: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0年以来, 高校毕业生呈直线上升趋势,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压力; (2) 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将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作条件优越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择业的首选, 自愿选择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中小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极为有限, 在大学生择业方面, 重东部, 轻西部, 重高层, 清基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不合理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一大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择业观分析

1、大学生择业观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职业定位有所转变, 从之前的“专业对口”转向“一专多能”。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 逐渐摒弃了传统的“专业对口”陈旧观念, 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全面发展, 只要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工作条件以及待遇合适, 即使专业不对口也会积极争取; (2) 就业途径发生改变, 从以往的“一次就业”逐步发展为“多次就业”。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中推崇的是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 不少大学生都是先就业, 再择业, 也就是先找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 在从业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正常的职业流动最终选择自己最中意的职业, 这种择业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3) 择业目标理想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优越的地域是其择业的首选, 在择业过程中目光主要集中在待遇好、有发展空间, 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北京、上海以及深圳等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更具吸引力, 此外, 还有不少大学生将择业目光集中在经济待遇好、具有发展前景的外企。

2、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观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择业目标选择范围较小。过于集中的择业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从而使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趋势更加显著。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中小城市相比较于东南沿海地区而言, 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大, 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更多, 但是, 当代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只将目光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优越的地区, 根本不会将中西部及中小城市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这样, 区域差别就会因人力资源的差别而变得更加明显, 这种局面会给我国经济协调、有序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部分大学生就有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部分大学毕业生社会价值观意识淡薄, 对经济利益以及自身利益看得过重, 单纯的关注与自身发展, 对职业的社会价值没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与正确的政治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 对于国家及社会发展所赋予的重任难以承担。对于大学生而言, 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择业过程中,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表明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尚未成熟, 仍需学校及社会的积极引导。

三、教育对策

择业观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力资源配置, 通过上文关于大学生的择业观分析, 总结出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结合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笔者建议各个高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强化对大学生择业的教育力度,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而正确的择业观, 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

1、各个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 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

从社会角度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 需要从政治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 对大学生就业予以足够的关注;对于广大高校而言, 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 就业率被高校视为生命线;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 花费四年的时间及教育费用, 如果毕业即面临失业, 无疑会给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打击, 还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所以, 各个高校应以大学生发展为立足点, 以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为基本目标, 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对办学理念进行适时调整, 科学设置专业及科学, 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 实现对教育资源共享;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就业长效运行机制, 以大学生择业取向及特点为主要依据, 建立起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模式, 学校主管学生工作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部门及人员负责宏观上的引导, 制定就业指导方针及政策, 各个院系根据本院专业的就业特点, 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 并负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就业信息, 确保毕业生可以及时获得最新就业信息。

2、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

首先, 要对大学生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力度, 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大学生的工作上来;其次, 建立立体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机制, 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主要依据, 对教育重点进行相应调整,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 培养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育规划当中, 在传统文化课的基础之上关注市场经济类公共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进一步加大对毕业实习的引导及管理力度, 实习是大学生正式踏入社会的预演, 是一个十分宝贵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检验自身能力的机会, 但相关调查资料表明, 当前大学生对于实习对自身就业的帮助及指导意义认识不充分。对此, 高校应进一步极大对实习作用的宣传教育力度, 使广大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确保实习对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作用得以切实发挥。

3、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工作, 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重要反映, 是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前的大学生在择业观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此高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 应切实抓好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工作, 使广大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并在择业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为择业创造有利条件;其次, 要引导大学生摒弃陈旧的择业观, 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的择业观, 坚持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 强化集体主义以及为人们服务道德教育;注重诚信教育, 真正做到做人与做事同步走, 借助团队创业成功案例, 使大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观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如在择业问题上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倾向, 对职业预期值过高, 导致和现实人才需求之间的偏差越来越明显等, 对此,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教育工作, 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而正确的择业观, 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周文霞、黄均雄:《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与成因——一项基于文献的研究》, 《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2]李艳华、毛贻伟、刘晓红:《新形势下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几点思考》, 《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08。

[3]侯殿龙、郭文飞:《浅析地方院校大学生择业观及高校对策——以衡水学院大学生为例》, 《青春岁月》, 2011, 12。

[4]蔡鹏飞、刘芳:《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探究及引导策略》, 《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1, 09。

[5]李肖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南科技大学, 2011, 05。

[6]姚乐:《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之择业观现状及其教育研究》, 苏州大学, 2007, 10。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篇3

【关键词】志愿服务 调研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211-02

一、调研活动设计

1.调研目的

本文的调研目的在于对中学生这一群体参与博物馆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状况进行调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充分的调研分析,希望对于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发现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志愿者也叫义工、义务工作者或志工。志愿者致力于免费、无偿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博物馆志愿服务的时间、积极性等现状能够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深入分析把握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动机,并了解目前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具体障碍,从而明确未来支持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具体策略。

2.调研方法

在调研方法层面,笔者设置了调查问卷,采用实地调查方法进行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调研,问卷包括两个重要部门: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年级、性别等等;第二部分则是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时间、方式、动机、阻碍等方面的调研,通过这些调查来具体的了解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问题所在。

3.调研对象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为了确保调研结果的代表性以及真实性,笔者采用前往博物馆采访和上海市普陀区区内采访的方式举行。2016年7月份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学校七1班学生苏倪、 杜芳菲、林嘉辰等同学在指导老师倪青的带队下,前往上海博物馆与宋庆龄故居进行了两次有意义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当天,在上海博物馆中,有大约七、八位志愿者在进行工作。经过采访得知:在整个上海博物馆中共有五个志愿者职位,分别是南北门计数、中央查询、寄物处和楼层查询。在上海博物馆内工作的志愿者基本上都是大学生,他们在寒暑假的过程中都会去参加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务,积极参与其他社会活动,并增强自己的能力。被采访的这位大学生曾经在上海植物园中也进行过志愿者服务,为前去参加“暗访夜精灵,寻找萤火虫”活动的小朋友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并确保他们的安全。调查小组之后又前往了宋庆龄故居进行针对志愿者问卷调查,宋庆龄故居当天有活动和游戏项目,那里有十五位左右的志愿者,他们分为主楼讲解、小卖部、服务中心指导敲章、还有文物馆讲解等职责。不同于上海博物馆,宋庆龄故居中的志愿者大多是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在问卷调查期间,我们得知在高中时学校就会每个学期安排各类志愿者活动,让我们惊叹不已的是,有位高一的志愿者竟然已经参加过几十次的志愿者活动了。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普陀区兄弟学校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采访,力求采访对象能够囊括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中学生,保证调研结果的准确性。我们一共发放了问卷120份,问卷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具体调查对象情况见下表:

二、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于所获得的100份问卷资料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可以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一是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时间很少,参与积极性不高。统计数据显示,有接近2/3的被调查学生,从来就没有参与过博物馆志愿服务,参加博物馆志愿服务的总比例很小,而且那些参加博物馆志愿服务的被调查者也存在志愿服务时间的问题,超过两天的占比仅仅为8%,博物馆志愿服务还都是学校统一组织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志愿服务非常少,调查发现只有不到1/5的学生会有主动的志愿服务。从志愿服务方式来看,集中上就是到博物馆做秩序维护、卫生清洁、展品的讲解等,可以说志愿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目前可以说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积极性也不高,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整体情况不是很理想。

二是从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动机来看,动机过于功利也是很大的问题在参加志愿服务动机方面,笔者设置的选项主要有提升自身素养、促进社会公益、促进自身的发展、锻炼自己活动能力等等,从调查数据来看,超过1/2的被调查者选择的都是锻炼自己的社交、组织能力等,出发点可以说都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很少从社会公益、回报社会、奉献责任等等角度来思考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从这一角度来说,动机的不正确,将必然影响到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态度,对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极为不利。

三是从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阻碍来看,从阻碍来看,笔者所设置的问题基本上包括了资金、时间、社会支持、相关激励等等,从调查情况来看,超过60%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存在比较多的阻碍,其中时间限制高居榜首,中学生学业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志愿服务。从资金层面来看,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往往也需要一定的资金,而学生自己并不挣钱,学校以及社会也没有专门的资金项目,学生很难获得资金。从社会支持,家庭、学校对于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基本上都不是很支持,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激发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总之,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存在多方面的阻碍,这些阻碍如果不消除,就必然会影响到中学生更好的去参与志愿服务和中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前景。

三、具体对策探讨

面对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现状的不理想,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的不单纯以及参与志愿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阻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的去营造良好的氛围,支持中学生去积极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

1.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于中学生更好的去参与志愿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激发中学生自觉以及主动的去参与志愿服务,合理安排参与志愿服务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冲突。我们也要主动的担负起来宣传志愿服务的职责,制作志愿服务方面专题报道,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建立宣传阵地,让更良好的环境影响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

2.端正参与动机

在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动机方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注重引导,避免中学生出现动机功利化的错误观念,更多的从社会公益、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等角度去强调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而不是过多的从学生角度、从利益角度来宣贯参与志愿服务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中学生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认知只有进一步升华,才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以及需要承担的奉献。

3.完善激励机制

在激励机制的完善层面,重点是要对于中学生博物馆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给予各种物质、精神层面的奖励。举例而言,对于参加自愿活动中学生都给与一些纪念品,都给与口头表彰,颁发奖状,在评先评优方面考虑加分,这就能够让中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对于这种行为,学校和家庭等是非常鼓励的,是一种值得表彰的行为,这样就可以更加积极地去参与志愿服务,并在志愿服务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4.给与更多支持

对于中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也离不开社会各界提供的大力支持,具体来说关键是要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可以设置专项的志愿服务基金,给中学生参与类似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可以用来支付交通费用、购买一些装备、工具等等。

四、结束语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篇4

调查背景: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食品领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为了解我们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看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们小组展开了关于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

组长:杨思佳

成员:刘姝问、贺慧如、成彬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现况的认识。

方法:自行编制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第一师范学院小教大专部10个班,共537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结果:回收有效问卷505份。研究对象中用于食品的月支出100元以下的占0.5%,100-300元的占57.3%,300-500元的占36.7%,500-1000元的占5.9%,1000元以上的占0.6%。在是否买到过不安全的食品中有60.9%有过买过,但很少。有32.3%的同学经常购买,仅仅只有6.9%从来没有购买过,在一年以来,您本人或家人是否有因食品问题而致 病或致伤的经历?有32.8%的有过这样的经验,67.2%的没有这样的经验。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同学们担心的主要问题中,同学们最担心的为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泔水油、垃圾肉油)流入餐桌和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这两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25.9%的人喜欢到当地大型的正规超市及商店购买食品,有30.7%的人喜欢到学校的商店或者超市购买食品,有27.1%的人喜欢到食堂购买食品,有9.4%的人喜欢到流动商摊购买食品,还有6.9%的人选择了其他。针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形式,有24.7%的人认为有问题存在,但尚在控制范围之内,有6.3%的人认为没有问题,没必要大惊小怪,有45.9%的人认为问题比较严重,呈恶化趋势,需加强治理,还有23.1%的人选择了不清楚。为了搞好食品安全,大部分人认为严格检验检疫、普及科普消费知识以及诚信经营是很重要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加大处罚、行业自律以及曝光典型事件也很重要。对于目前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有9.4%的人认为到位,有25.8%的人选择了一般,有64.8%的人认为做的不到位。认为食品安全的责任主要由生产加工厂家负责的人数占61.2%,认为由中间商负责的人数占3.3%,认为由物流及配送企业负责的占2.7%,认为由批发及零售市场负责的占8.7%,认为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的占34.1%。对于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是管理体制的占38.3%,认为是管理人员素质的占40.6%, 认为是处罚力度的占20.1%。最后,针对当前的食品安全,同学们普遍认为生厂商要提高自身素质,不要赚黑心钱,同时希望国家能加大这方面的管理力度,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结论: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法》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在食品安全知识、购买食品情况和就餐情况得分低,反映其食品安全现况较差;就餐地点主要为学校食堂;对学校食堂和周围环境总体食品卫生评价一般;主要以方便快捷和口味选择就餐地点。建议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及相关知识教育;加强对食堂的管理;学校食堂应在饮食营养、食品安全和口味三方面并重;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周边餐馆和街边小摊的卫生管理及对饮食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以确保大学生饮食安全。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篇5

关于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识情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随着“绿色奥运”、“绿色世博”等口号的相继提出,一轮新的节能环保之风在神州大地悄然吹起,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重要方向。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关键词:节能 低碳 大学生

一、前言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 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中的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为了挽救这一现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近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被提出并发展成一种潮流。紧跟哥本哈根会议后,在今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中“低碳”在此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本次调查立足于在校大学生,希望通过本次对大学生的调查,了解他们对低碳生活的认识程度,加强对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参与低碳生活,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献出一份力量。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时间 2011年7月20号——2011年7月30号

(二)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通过QQ群发送)

三、调查结果以及现象分析

1.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体来说不是很强,行动积极性不高。

2.大学生低碳消费意识淡薄,消费中追逐时尚新潮,喜新厌旧,追求档次。在校园里,大学生们追逐时尚新潮,喜新厌旧,追求档次,崇尚名牌;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等。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已逐渐被高消费高需求的消费价值观所取代。这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简单简约和简朴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背道而驰的。

大学生在消费中忽视了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程度。一般我们购物买东西,只求买到自己喜欢吃的喜欢穿的,注重眼前的、自身的利益根本不会去考虑我们这样的消费行为是否是健康、可持续的,也很少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比如即使在“限塑令”的规定下,还是一如既往的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快餐盒等。

3.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不强,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学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以及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迅速扩张。水、电、煤、气浪费现象严重,“白昼灯”“长明灯”,供水管泄漏、水龙头滴水,使水、电、煤、气等费用开支随之大幅上涨。这与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相违背的。我们应该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大家的节约意识不够。

2)学校的相关规章执行、校园管理不到位,在对大学生节约意识的教育方面力度还不够, 没有积极组织有关环保活动。

四、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和激发其行动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储备力量,正在成长和接触社会的群体,一言一行将关系着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的修养和素质将影响着社会未来的主导思想。在大学生中倡导低碳,便会给整个社会的未来带来不可忽视的新希望、新理念。

1.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意识。

创建节约型校园,首先要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将节约教育列为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倡导崇尚节俭,简朴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做到,厉行节约人人有责,共创“低碳、环保、和谐”,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创新低碳管理体制,促成适合大学校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形成。创建节约型校园,除依靠人的节约意识和道德自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约束和奖励机制。对注意节约、减少耗费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超出定额、造成浪费的行为,应给予批评和处罚。在管理体制上,要打破原有的资源能源管理体系,根据校情,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对教学、实验、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和公共服务区的用水、电、煤气实行“核定指标,节约奖励,超支自付”的管理办法。

3.学校要在低碳大学校园行中应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低碳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建成低碳环保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大学作为承载着育人功能的高等文化机构,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储备力量,正在成长和接触社会,他们的一言一行将关系着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生中倡导低碳,便会给整个社会的未来带来不可忽视的新希望新理念。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统计,我们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程度。低碳生活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有理由为自己将来美好的家园负责,因此,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达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真正做到低碳生活就在你我身边。

班级: 应电0933班

姓名: 刘 庆 利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蒋 翅 辉

参考文献:朱志胜:《不要让低碳经济成为“纸上谈兵”》。

波涛:《论我国低碳经济现状及发展障碍》。

《低碳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学术期刊网。

附录

1、您的性别:()(单选题)A 男 B 女

2、您所听说过下列相关事项的有:【可多选】()(多选题)A 低碳生活 B 哥本哈根会议 C 京都协议书 D IPCC气候报告 E 节能减排 D 碳中和

3、您认为什么是低碳生活?()(单选题)A 降低碳的使用量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B 降低所有含碳物资的使用量、排放量 C 降低所有有害的含碳物资的使用量、排放量

D 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有害物质的使用量、排放量

4、您觉得“低碳”与您现在生活关系大吗?()(单选题)A 不大,那是政府的事 B 有点关系 某些方面 C 与生活息息相关

5、您主要是怎么了解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多选题)A 亲戚朋友同学互相传播

B 电视、广播、互联网、杂志等媒体传播 C 专业环保机构的宣传 D 其他

6.您认为影响您行动起来“低碳”生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可多选】()(多选题)A 政府宣传力度

B 生活资料和低碳产品的价格 C 您所受的教育 D 他人的影响 E 学校的文化与倡导 F 其他

7.您为低碳生活有过哪些举动?【可多选】()(多选题)A.未曾刻意为低碳生活有过某些举动 B.向家人、朋友讲述低碳生活 C.劝阻家人、朋友为低碳生活做贡献 D.自己从一举一动为低碳生活做贡献 E.其他

8.下列哪些行为是您平时做到的?【可多选】()(多选题)

A.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B.使用节能灯,在寝室做到节约用电 C.节约用水,做到循环使用 D.拒绝一次性的东西

E.打印时尽量双面打印,必须打单面时才打单面 9.您认为您周围的朋友环保意识强吗?()(单选题)

A.大部分人意识都很强 B.个别人环保意识强

C.大家都有一定意识但很少有人身体力行 D.普遍无所谓

10、您所在学校在低碳生活方面是否做的足够?()(单选题)A.是 B.否

11.您愿意为“低碳生活”做出怎样的努力?()(多选题)A.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B.避免无用购物,节俭生活 C.少用一次性用具

D.随手关灯,用完电脑后及时关机 E.洗衣服时洗衣粉使用适量

F.出行不乱扔垃圾,对垃圾分类再扔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篇6

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情况。2009年是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国际影响扩大最快的一年。随着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同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国际上对于中国国际的地位也有很多议论,如何看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第一,经济实力地位显著上升是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外汇储备增加近14000倍,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60年来,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尤其是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中国及时从危机中解脱出来,优秀的经济表现也提升了自己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第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带动了军事、科技、软实力等的进步。军事上,经济投入的增加,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年的六十周年阅兵向世界展示了军事方面的巨大进步。科技上,航天活动高新产业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依托优秀的民族传统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进步,增强了国际影响力。例如在文化交流方面,在国外定期举办中国文化节,不仅使更多的外国友人认识了中国巨大的民族文化魅力,还及时看的中国的进步。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

第三,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其秘密监

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显著下降。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声誉下降,不得不有所调整。此外俄罗斯等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也持续下降。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虽然发展速度不慢,但其实力和国际地位始终无法追赶中国。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反对独裁等政策,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

虽然在很多地方有不可否认的进步,但是还应该正确认识中国的国际影响与世界强国国际影响的差距。在文化方面,除了孔子以外,其他的东西极少能够代表中国。一个真正的强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应是多方面的,在这一点上中国还需要不断努力。在经济贸易方面,虽然中国的商品在世界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从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创新度方面还要努力。对外贸易的盈利占总贸易金额的比例还是很少的。

在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好的国际评论充斥在舆论中。有评论说是中国已经是经济大国、可以与美国抗衡等等言论,这些是不够确切的以及不负责任的评论。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传播中国崛起中国独裁等等的舆论在国际上对中国造成极坏的影响。世界担心崛起后的中国会变成下一个美国,别的国家也不希望中国迅速发展,从而在经济贸易中对中国设置经济壁垒等等其他的摩擦。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的变化,理性认识中国经济的增长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在经济上的,更多的要考虑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基础设施等。正确认识国内情况,了解竞争国家的舆论用心,从而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增加优势。国际上随着自己地位的提高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自己大国的地位。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认识,理解

0导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作为一个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却是一门崭新的应用性科学,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 经过短短30多年的学科发展历程,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学科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巩固, 学术研究也呈现向高水平发展的趋势。

1 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人这次是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调查, 主要调查对象为本人的领导、同事、同学、朋友以及一部分私营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农民工、城市搬迁户等, 主要调查方法为访问法, 有效访问对象共计58人。

1.2 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人访问前准备了访问提纲和一些粗线条的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与访问对象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访问后对访问资料进行了及时的整理和核实, 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该专业的整体认识和了解及影响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 在访问的58人中, 对该专业从没有听说过的有15人, 占26%, 对该专业听说过或有一点了解的有38人, 占65%, 对该专业比较熟悉的有5人, 占9%。其分别所占百分比如下图1所示:

由此可见, 社会对该专业还欠缺了解, 需要该专业努力发展, 结合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 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 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调查发现, 对该专业比较熟悉的5人全是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行政部门领导或企业管理者, 对该专业略有所知的38人中, 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占85%, 对该专业未曾听闻的15人中, 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只占29%。由此可见, 学历层次对该专业的认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2 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了解及影响因素

在访问过程中, 虽然很多人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没有听说过, 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都表示理解,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目标都表示比较明白。笔者也对该专业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调查访问结果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见,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很有价值的人最多, 占53%, 远远高于持其它观点的人。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得到了社会较多的认可, 也预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本人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精神境界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访问中笔者发现, 大家普遍对目前的社会道德状况表示担忧, 认为目前的社会很缺乏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价值一般的人占26%, 该部分人主要是认为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主要取决于外在环境条件, 认为个人的思想因素只起小部分作用。持这种观点的人过分夸大了外因的作用, 殊不知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没有价值的人占13%, 该部分人认为物质财富、金钱、地位、实用技术、个人专长等是决定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唯一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起不到任何作用, 该部分人对精神力量的作用完全忽视, 亟需健全自己的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有害的人占6%, 该部分人有较丰富、曲折的社会生活经历, 都自称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欺骗”、“洗脑”和“毒害”, 批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虚伪的行当。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己的真正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各级党政部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 维持法制和纪律的尊严, 必须要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 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党政部门必须要保证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相一致, 否则, 思想政治教育将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甚至被群众认为是“欺骗”、“洗脑”和“毒害”;对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持其它观点的人占2%, 该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深受政治性甚至政策性的影响、制约, 其对个体的促进功能关键取决于该思想性或政治性实事求是的程度。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很有价值的人占22%, 该部分人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和社会的现实需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价值一般的人占39%, 该部分人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但坚持认为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很有价值的是科学技术、管理和法律, 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技术的掌握, 对管理的顺利实施, 对法律的科学制定和准确运用及严格执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没有价值的人占19%, 该部分人认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和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余的, 强加进去反而画蛇添足, 该种观点明显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了解造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自己独到的贡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害的人占8%, 该部分人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普遍比较严重, 很多都有“仇官”、“仇富”心态, 交谈中他们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摘录如下:“领导干部在会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会后就搞权钱交易”, “在台上大喊反腐败的官员很多自身就是腐败分子, 只不过他们隐藏得较好, 借反腐倡廉来标版自己, 谋求政治利益或者趁机打击政治对手”, “政府和老板那么有钱, 还老是要我们贫苦老百姓顾全大局、牺牲自己的利益, 现在他们再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人听了”……从这些话语中可见, 真正有害的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 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的可耻行为, 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卑鄙目的以及制度制约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这些不利因素加在一起就严重的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形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持其它观点的人占12%, 该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深受政治方向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制约, 一旦这些因素有误, 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副作用。

2.3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访问中, 人们各抒己见,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比如说要加大宣传, 加强投入, 领导重视, 政策扶持等, 有几种比较有意义的典型意见和建议笔者总结如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要培养既精理论又懂实践的人才,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运用。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 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密切关注和把握社会需求和趋势的能力,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4 小结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社会了解度不高, 需要加强宣传, 同时加强本学科的建设。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普遍呈肯定态度,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 它的价值和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很有针对性, 值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深思。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 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07, (02) .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篇8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

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了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展情况好于预期。

(一)GDP增速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趋向好转。200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二、三季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1%、7.9%、8.9%,第三季度增幅比一、二季度分别提高2.8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回升较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8.7%,其中第三季度增长12.4%,比一、二季度分别加快7.3个和3.3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2008年7~8月水平。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前八个月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0.6%,降幅比前两个月和前五个月分别收窄26.7个和12.2个百分点,其中6、7、8三个月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9%。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5.15万亿元,由上半年同比下降2.4%转为增长5.3%,其中9月份增幅为33%。

(二)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出现向好迹象。2009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我国居民消费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下,农村市场消费加快,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贡献率比2008年全年提高7.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6%,对GDP增长的拉动分别是3.7、3.8和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投资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增幅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4.8%和38.1%,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居民服务、公共管理以及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均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需求弹性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表现出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2009年1~9月我国出口8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9月份出口1159.4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单月出口额新高,同比下降15.2%,为2009年最低降幅,环比增长11.8%;加工贸易进口由3月、6月分别下降29%和20%,回落到9月份下降6.9%。总的来看,随着稳定外需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和国际市场趋稳,我国进出口规模逐月扩大,降幅有所收窄。

(三)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2009年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2008年11月份38.8%的低点回升54.3%;其中,出口订单指数为53.3%,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比二季度提高9.9个点。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88,比2009年3月份的最低点提高2个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其中9月份环比上涨0.4%,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当月环比涨幅达到0.6%,已连续六个月上涨。

(四)农业生产再获丰收,新农村建设加快。尽管2009年农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促进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其中夏粮比上年增产52亿斤,早稻增产33亿斤;畜牧业生产继续增长,水产品产量稳定增加。截至2009年8月底,基本建成近1500个大中型水利项目、标准粮田43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解决约22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8.5万户,建成农村沼气项目231万个、农村公路约7万公里、农村电网各类线路10.3万公里;建成约1.1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3000多个基层计划生育服务项目、近26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农村初中校舍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五)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软件、医药制造、微型计算机、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面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正在陆续下达。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装备制造业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前八个月,火力发电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同比下降6克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88%。

(六)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2009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实现全年目标的9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到2009年8月份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状况总体较好。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10.5%和9.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2009年年底前将覆盖10%的县(市、区、旗);绝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效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七)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启动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创业板正式推出。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009年我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但比较缓慢,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一)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内生性持续增长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78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同比增长33.4%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高达71.2%。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09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达94.8%;最终消费对GDP贡献了4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为51.95%。仅就内需增长而言,投资贡献69.9%,消费贡献30.1%,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比较突出。并且,当前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势头在一定的程度上得益于就业、收入分配等积极性国家调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因素,未来农村稳定增收、保持消费继续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如果支持措施不到位,消费需求将有可能下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二)外需对我国的经济拉动能力尚弱,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2009年前三季度外贸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等较好的趋势,但9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仍高达15.2%,对美国、欧盟贸易额同比下降仍分别高达15.8%和19.4%。2009年前三季度在对GDP的贡献中,投资为94.8%,消费为51.6%,净出口为-46.4%。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好的几个年份中,2006年为19.3%、2007年为19.7%,2005年为24.1%。要恢复到对GDP的贡献达到最好的水平还有不少的距离。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看,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虽然一些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亚洲国家已经相继在一二季度开始复苏,美国和欧洲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预计2010年美国和欧洲国家将出现正增长,但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2009年9月共有19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输美轮胎实施特保措施等,这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亿吨左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3.5亿吨左右、电解铝、造船、化工等也存在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问题。特别是光伏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等产能高端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

(四)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问题

1.房地产等存在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压力。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推动的资产价格上涨,2009年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7%。2009年从6月以来,我国房价已连续四个月同比上涨,涨幅逐月扩大;环比已连续七个月上涨。

2.通货膨胀预期增强,有可能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应对危机的特别政策,在现阶段总需求和总供给严重失衡、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目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不一定必然要导致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滞后期一般大约是8个月至13个月。但是,资产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预期具有一定的诱发作用,尽管通货膨胀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下,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它可能会引起攀比式、补偿式、预防式的消费品价格上涨。

3.金融领域有潜在风险。目前信贷较大规模投放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里,集中度比较高、使各类项目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如果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在实体经济的某些领域,造成一些新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并引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从而带来金融不良资产增加的可能性加大等。

关于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从扩大政府投资转变为加大结构性减税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以发挥政府投资的直接推动作用转变为发挥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对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杠杆作用。

在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大对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扩大就业等支出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推动消费税、资源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健全中央对地方以及省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制度。

2.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将重点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上面来,引导金融机构推进信贷均衡增长,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特别是加大对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信贷投放重点从配套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转向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来。

根据经济回升和价格变化情况,在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调结构、保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配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创业投资和地方债券市场,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加强对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稳定人们生产与消费预期,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明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防止消费和市场性投资的下滑,防止价格水平过快上涨。

(二)继续巩固经济回升的增长势头。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要以保持内部需求稳定增长为重点,注重消费需求的扩大,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积极推动最终消费的扩大。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计划,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确保项目质量和安全。抓紧出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办法。落实好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有关方面认为,外贸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消费0.68个百分点,可拉动投资0.74个百分点。要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稳定外需的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努力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的水平。

(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对外竞争力提升。继续抓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坚决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积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适应消费升级和国际市场变化,调整外贸生产及进出口结构。坚持节约资源能源,对外实行出口升级和进口的替代战略。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间投资、中小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发,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围绕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财政体制、金融体系、垄断行业、资源产品价格等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推动各地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抓好涉及企业的收费清理整顿,严格按照规定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篇9

200905118209心理1班丁蒙媛

【摘要】: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和坎坷是人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素质,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无限的未知。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与行为认识和看法的调查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 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

心理正常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正常的、公正的主观反应,又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里比健康又包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心里不正常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不正常的、歪曲的主观反应,包括确诊的神经症及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正常的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肩负责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资质正常进行。3能够是人类正常的、正确的反映,认识人类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的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心理健康将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拥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和困惑出现较多而自己又缺乏相应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因为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增强,但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情感日益丰富但易偏激;交往欲望强而心理闭锁;追求新事物,但缺乏远大的理想;自我意识更加深刻,自控能力还明显不足。而且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流及社会适应等问题。同时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家长的高期望无疑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大学生应该随时随地加强自我心里的调节,以确保心身全面的发展。

调查分析

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①环境适应不良造成的心理困惑②学习压力带来的紧张与焦虑问题③人际交往不适导致的烦恼和孤独④恋爱导致的心理困扰⑤经济拮据导致的心理负荷加大⑥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等。

2.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了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也认识到了教育中的局限性。近些年多起大学生杀人案件、大学生肇事逃逸案件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心理问题造成的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严重的是存在安全隐患。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小学就应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和相关心理测试和辅导,关于学业、恋爱、工作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影响其一生的重要之所在,我们

广大父母也应当自我反省。然而学生自身则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3.一般外向乐观开朗随和的人在遇到问题时能多和身边的人沟通,帮助自己纠正偏差。而内向安静敏感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多采取封闭自己以保护自己的自我防御措施。相比较后者更易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扰。所以,我们不应该封闭自己,应真正的融入生活。一但消极的情绪沉淀,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发泄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内外向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指向。比较关注内心的人是偏内向,比较关注外部世界的是偏外向的。关注内心的人着重发展自我感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喜欢自己,关注外在的人着力发展能力,主要指被人喜欢及被环境认同。往往那些陷入社交的烦恼,人际关系的紧张的不是那些内向的人而是那些快乐来源于被别人的认同与喜欢的外向的人。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4.大学阶段是一个关键又特殊的时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阶段。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对自己人生目的困惑。为了解决困惑于迷茫不断地去寻找答案,去做出选择。需要我们去面对由此而来的各种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很多心理问题就应运而生了。5.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个体维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结论和建议

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劳逸结合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及时疏泄负面情绪

3.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

4.正确评价自己,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各所高校都应开设心理课程,讲座与辅导,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每个班级也应该设立心理委员一职,帮助同学们做到监测与自我检测。

参考文献

关于大学生对目前国际形势认识的报告 篇10

养老保险制度又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自1997年开始实行“统账结合”制度,即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再次进行改革和完善。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城镇现行制度规定,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我国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主要内容有: 1.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1998年起每二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2、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帐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俱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部分要逐步降至3%.个人帐户储存额 ,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职工调 动时,个人帐户全部随同转移.3.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月标准为职工退休时上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人月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等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支付给本人.目前世界上已有 140 个国家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这些国家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看大体分为以下三种:(1)现收现付式筹资模式,(2)完全积累式筹资模式,(3)部分积累式筹资模式

我国养老保险必须走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之路,我国养老保险应该选择怎样的筹资模式,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问题,必须借鉴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存利去弊,以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新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和新型的社会保险体系。

第一,我国养老保险不能走现收现付社会统筹的模式。这是因为,实行这种模式,基本没有预算积累资金,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退休高峰期日益迫近,城镇人口赡养率会急剧上升,统筹费率则会“水涨船高”。

第二,我国养老保险也不能采用完全积累的模式。如果实行这种模式,必然会遇到“双重负担”的困难,既要为已经退休人员

筹资养老,又要为在职职工建立保险积累基金。这样高的费率既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又不符合我国城镇职工的承受能力

第三,我国养老保险也不宜采用单一的社会统筹部分积累式,而应该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筹资模式。

到目前,在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基金管理方面,确立了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共担保险费的原则,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管理模式。但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缺陷,仍需完善。

1.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偏高,不利于基本养老基金的可持续筹集。

2、个人账户无积累基金,“空账”运行。我国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对隐性债务采取了先搞个人账户空账,再逐渐补实的设想。如果政府没有其他投入,仅仅靠企业和职工缴费是不能补实个人账户的。

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手段单一,抵御物价上涨的能力有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通过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来获取利息收入的方式来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实践证明,这种过于稳健的单一的投资方式很难获取高额的利息收入,难以达到保值的目的,更不用说增值。

为了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就必须:

1.由政府承担隐性债务,做实个人账户。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手段筹集社会统筹资金

2、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筹集机制和执法力度。要切实地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上一篇:关于生命作文五年级下一篇:月度dcc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