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2024-05-05

如何培育发展特色农业(精选8篇)

如何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篇1

如何培育体现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农技协 作者:王保荣 徐丙良 史永军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4期

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描会了全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篮图,制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正方针,明确了各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目标任务。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下同)这一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中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区农技协还存在着推广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科普管理和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劳动力综合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如何培育体现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农技协,如何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协,是目前科协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具有现代农业特色农技协

农技协是以技术为纽带,提高农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服务,带领农牧民闯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好形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载体。目前自治区各类农技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运输等十几个行业领域,联系带动周边农户,但总体来讲发展不够大,科技含量不高,大多不具备现代农业的特色,所以其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因此,要增强发展农技协的紧迫感受,统一思想,提高对农技协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认识,强化各种措施,扶持和促进农技协加快发展,让各类农技协组织在全区广大农村牧区遍地开花,实现建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创新,增强农技协的发展活力

农技协在发展之初是以技术为纽带把分散的农牧民联结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和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生产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常规的技术逐步被群众掌握或技术已过时,有些产业的发展速度会出现趋缓停滞不前,有些农技协因产品过时或技术含量低而失去市场,出现萎缩不前,甚至无法继续经营而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下,农技协只有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探索新的种养、加工模式,把握新的市场需求,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永葆活力。为此,一是要结合当地农业、农村产业实际,积极开拓新领域,培育新兴产业,扩大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二是要依托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断吸收现代农业要素,加强产品的深加工和开发,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最大增值和产业不断扩张,增强产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三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打造品牌产品,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农业方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内部运作,实施现代管理和创新,健全服务

规范、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增强对农牧民的吸引力和带动力,发挥现代管理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贯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增强农技协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技协的延生和发展,家庭经济与市场的衔接问题,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管”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产业发展难题,其本身就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但是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某些部门认识不足,农技协的市场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确认,阻碍了农技协充分地占有市场,阻碍了农技协与国际规则接轨,也阻碍了农技协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2007.7.1)的频布实施,确立了农技协在市场的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依法办会,依法经营和健康发展,增大了农技协的发展空间,为农技协向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许多先进地区、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看,“企业+合作社+农户(场)”、“合作社+企业+农户(场)”等经营模式,正成为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技协向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转化过渡,是今后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方向。所以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农技协向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转化过渡,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加强服务,积极营造农技协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党委、政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把农技协的建设纳入当地农村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财政、农牧业、水利、科技、工商、税务、民政、金融等涉农部门应提供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将乡镇机构改革转移出的科技培训、自律协调、市场拓展等职能通过有偿委托、项目资助、以奖代投等方式交由农技协承担,促进各类农技协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主管部门要在农技协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中突出抓好指导、组织、协调、服务四项工作。一是指导。为促进农技协健康发展,科协与相关涉农部门对农技协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及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农技协发展运作模式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对农技协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二是组织。农技协在党政各部门中到底由谁主管,没有明确的规定,到目前为止,插手和过问农技协工作的党政部门有:科协、科技局、农牧业局、民政局、供销社、工商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产业化办等十几个单位,当农技协发展顺利,略有成绩时,大家都说是自己部门抓的好,一但出现问题,需协调解决困难时,十几个单位都踢皮球,使农技协成为“没娘的孩子“,无人管理。应尽快明确各级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农技协组织建设的相关程序。三是协调。农技协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多种问题与困难,主管部门应积极参与农技协的重大活动,及时帮助他们协调政策、技术、金融、工商、税务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难,增强农技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四是服务。要加强对农技协理事长和主要业务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充分利用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科技培训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全体会员进行认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把为农技协服务体现在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上,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五、着眼现代农业,突出抓好提升农技协的措施

如何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篇2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也增添了学校的活力, 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效地改善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同时也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

二、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和目标

1. 构建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学校在体育教学、健身娱乐、运动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环境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一种现象和精神。它包括学校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方式等, 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已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广泛的认识和重视, 因此学校加强了对构建起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的工作, 如:开展各种年级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校庆文化、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等。我们期望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 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

2. 构建的目标

校园体育文化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广大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目标。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使每个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并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 强化校园环境的体育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文化潜在的教育功能。

三、研究成果与展望

1.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

从课题的实施过程看,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走进武鸣高中的校门, 你就会感受到一股浓厚的体育氛围, 无论是清晨、午间, 还是课外活动时间, 在校园内的每一块场地、每一个角落, 你都会看到有许多学生在积极地参与运动, 如:有在田径场慢跑、在球场打篮球、打排球、气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在操场打太极拳、练武术、踢毽子、跳竹竿、跳绳、踩高跷、转呼啦圈、跳健美操等,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每年的校运动会、体育摄影、校运会会徽设计、体育宣传口号征集、体育专栏板报、体育知识竞赛等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 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创新发展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实践, 促进了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 民族体育和趣味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课外活动, 它符合农村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改变了以竞技为主单纯的体育比赛形式, 使学校体育活动向大众化、娱乐化、健身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也逐步形成, 学生对早操、课间操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动作明显认真到位, 每天晨练和课外体育活动参加锻炼的人数大大增加, “体育无处不在”已经成为我校课外活动的一大特色。学生运动能力、个性特长得到较大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也因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校在篮球、排球、田径这些传统项目和游泳、太极拳、跳竹竿这些特色项目上, 已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 多次在县级市级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我校学生的“千人竹杠阵”表演在武鸣县的“壮乡三月三歌圩”活动中闻名遐迩;“千人太极拳”表演在第五届县运动会开幕式上得到观众的赞誉。跳竹竿和太极拳表演已多次作为接待来访和接待家长、校运动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的特色节目。

3. 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 同时, 它对人的精神也能产生重要影响, 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争, 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爱国主义等, 也是德育思想的一种积极表现, 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来看, 体育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又是有效的德育手段。课题研究以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为载体, 把弘扬体育精神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一系列的体育实践活动, 提高了体育活动的思想性, 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 积极、健康、向上、和谐、团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既塑造了学生健美的身体, 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形成了一种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 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证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 并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进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促进学校体育和学生个性体育的发展。我们建议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并从改善学校教育的软环境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角度, 与学校其他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系统化地建设, 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 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 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铮, 滕炜莹等.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 2001 (4) .

[2]陶华滨等.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3]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 1999 (02) .

谈学校办学的特色培育与特色发展 篇3

什么是特色办学

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细读方针,不难发现,学校办学应首先追求人的发展,而不是追求办学特色。

有人提出“每所学校都是特色学校”,笔者将其理解为:每个学校基于自己独特的发展现状,都有着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办学事实。办学事实的不同也许是特色,也许仅仅只是特点。那么,何为“特色”呢?特色,只有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个性成长规律及教师的发展成长规律,避免重在培养极少数的“盆景”的做法,才可能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才可能称之为“特色”,从而促进学校教育品牌的优化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在不断的外出学习考察中,笔者才豁然开朗:学校特色,应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学校精神力量、文化氛围、课程设置等综合体现,更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核心所在。

特色学校的形成

特色学校如何形成?笔者认为:特色学校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需要文化的浸润、需要时间调节、需要案例来助推、需要社区的支持和认可。不是定期打造或短期“克隆”而成的。

学校的“诗艺课堂”特色的形成,就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创生再到推广的过程。2009年,学校外出学习的教师接触到了王崧舟的“诗意课堂”实验,老师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正苦于不知该做些什么的我们,当即决定,先模仿做王崧舟的该项实验。于是,由学校教科室牵头,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教师,并进行实验的磨课研讨,很快课堂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于是,实验很快进入创生阶段。学校将前期的实验改名为“诗艺课堂”,既保留其诗的韵律与旋律,也是课堂艺术的传承,同时将实验由语文学科推广到其他学科。

在几年的实验摸索中,“诗艺课堂”让师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先后有近20位青年教师在各种课堂竞评活动中获奖或外出执教实验观摩研讨课。笔者作为校长,此时因势利导地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重新定位,让“诗艺”特色成为学校的灵魂和核心,其社会影响力也逐步扩大。

特色需坚守什么

坚守教育的宗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信念。不跟风随势、不追名逐利,坚信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就是好教育,并以此为目标,勇往直前。坚守教育的着眼点,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坚守着力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要是基于学生实际、坚持着力于最近发展区,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除了遵循上述的原则之外,还要加强项目选择的策略性研究。在《自然传奇》中,主持人曾向大家介绍,在冬季,多数不迁徙的鸟类会选择山谷栖息,但雪燕却往高处飞,因为在太阳能照射到的山崖上有一些狭窄的洞隙,那里比别的地方的温度高大约15度。缝隙小吗?的确,那里装不下成千上万只鸟,但是,对于容纳一只雪燕来说,也算是大户型了。

可见,从学校特色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学校还要学会“缝隙生存”原则。

特色建设的渴望

在现今特色学校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作为学校也应该有以下四点渴望:渴望重心矮一点,多调研、多参与、多总结、多反思;渴望调子低一点,基于学校实际、基于不同学校不同发展现实的多层次实际;渴望步子实一点,教育有自身独有的发展规律,万丈高楼需有坚实牢固的地基,否则无法经受风雨的侵蚀;渴望人才多一点,这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或实质。

其实,特色学校建设,终归也是对人才的培养,而这也应该是检验一个学校是否真的“特色”的最重要标准。所以,一个学校“特色”与否,要看实质,不能只看宣传;要看实效,不能只看文章;要看师生的成长和变化,不能只看花花绿绿的奖状。

如何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篇4

中共山东省曲阜市委农村办公室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的总体要求。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现阶段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目前,山东省曲阜市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较落后、资金不足、发展壮大缓慢等问题。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是当前我市发展现代农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如何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结合我市实际,作如下探讨: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一要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对有发展前途的圣地嘉禾油脂、康利源面粉、闻春礼烧鸡、东源木业等龙头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及时组织申报,争取早日纳入山东省农业产业化“515”工程和济宁市农业产业化“333”工程的范围(经过积极争取,目前,圣地嘉禾油脂有限公司已被济宁市列入2008农业产业化“333”工程重点扶持企业)。通过集中扶持、内引外联,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二要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新的农业龙头企业。从我市来看,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以粮食、畜禽、速生丰产林和花卉苗木主为,与我市资源丰富的果品、瓜菜相关的规模以上深加工龙头企业基本上没有。特别是近几年栽植的大樱桃、黄金梨、牛蒡、双孢菇等,由于深加工跟不上,农民只能以初级产品上市,随着数量的逐渐增多,受季节和市场饱合度影响,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例如:大樱桃的价格由最初的60-80元/公斤下滑至现在的10-20元/公斤;双孢茹由原来的8-10元/公斤降至4-5元/公斤,造成果贱伤农、菜贱伤农。最后,农民无奈只好砍杀,重新回到种植传统作物的老路上去,这种多年来形成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怪圈”,不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市委、市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政策的贯彻执行。要通过政府扶持、内引外联等形式,尽快兴办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辐射能力较强的新型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投资保障机制

尽快构建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今年,仅圣地嘉禾油脂有限公司的精炼玉米油生产线、信合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5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续建、盛大木业有限公司高档装饰板生产线等项目,资金缺口就达1亿元以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一是要在落实好中央和省、济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投入。建议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选择一批辐射、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对20家济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落实用地、用电、用水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发展所需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用地计划时要优先安排。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种植、养殖场和设施农业用地,视同农业用地。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允许农户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基地建设

从近几年农产品产销情况看,我市许多质量不错的农产品既无注册商标,又无专利保护,也无质量认证,缺乏广大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赖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市级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建设,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提供可靠

保证。引导企业积极争取ISO9001以及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和安全卫生认证,千方百计获得国内各大城市“准入”许可,为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奠定基础。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进行品牌开发。帮助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山东名牌。围绕济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支持与好友农牧、弘基牧业等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相关、基础好、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纳入上级农产品加工经营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管理。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使龙头企业以订单合同的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生产销售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绿色无公害化生产。

四、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公司与农户从一般买卖关系转变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两者在市场竞争中共同获利,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王庄乡北马村养猪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仔猪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料供应、统一资金协调、统一生猪销售,较好地解决了单家独户养猪存在的缺资金、少技术、愁销路的问题。会员覆盖四个乡镇、23个村、120户,年存栏生猪2万多头。他们与信合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收购合同,组织农户按合同生产,并严格监督,有效的规避了市场经营风险和同行业恶性竞争,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养殖效益,今年1—6月份收入2万元以上的就有40户。而信合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合同收购,既满足了货源,保证了质量,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可谓互惠互利。要学习借鉴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发展多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

赢”。

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改造一批传统加工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如海涛贸易有限公司、海昕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信合食品有限公司等,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改进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方式,引进、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的精品名牌。圣地嘉禾油脂肪有限公司今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采用国内先进流水生产线,建设年产6万吨精炼玉米油生产线,2008年底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2500万元,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二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银府生态文化园与山东省林业厅、浙江深禾林果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投资2000多万元,引进日本火焰红叶石楠、中华红叶杨、芭蕾舞美人等国内外花卉苗木新优品种,建设标准自动化大棚30座,自动化温室和组培室4000平方米,年产新优苗木6000余万株,带动曲阜及周边县市区8600余农户发展苗木种植业,种植户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该企业已成为鲁西南最大的优良苗木繁育基地,是江北最大的红叶石楠繁育基地。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多渠道增加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的投入。按照“扶优、扶强、扶壮”的原则,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进行有偿扶持,滚动发展。尤其是种子种苗和疫病防治工程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先进的保鲜、贮存、包装等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农业企业经营业绩突出的、农业科技有重大突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重奖。

六、改革市场营销方式,开拓国内外市场

我市农产品销售市场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靠市内国内销售。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只有恒达食品、海涛贸易、东源木业等十几家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很少。

因此,必须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把拓展农产品市场,盘活农产品流通作为增加企业效益,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一要积极推行新的营销方式,全方位开通绿色通道,搞好农产品配送。对济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运输鲜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实行绿色通道“通行证”制度;明确职能部门,拨出专项经费,定期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参加国内、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和订货会,进行推介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二要以“学苏北精神,促曲阜跨越”为契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生态农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形成优势互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三要大力发展农民营销队伍。着重发挥民间力量,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鼓励发展各产业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做到乡镇有营销公司,村有营销班子,组有营销大户,户有营销能人,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渠道和空间。

如何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篇5

一、麦积区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传统优势产业实力显著

“十五”以来,麦积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0.6亿元,加快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近年来的发展,麦积区目前已形成了以机械、食品、制药、电器、建材、轻纺、化工等行业为主的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鲜明的区域工业体系。其中以星火、锻压和长城果汁为代表的一批机械制造和食品饮料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产品数控机床、大型车床、锻压机械、凿岩机、铸造机、果汁饮料、特色食品等均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以成纪药业、华圆科技为代表的制药行业技术力量雄厚,优势比较明显,开发潜力很大。

2、新型特色产业发展劲头强势

“近年来,麦积区坚持比较优势同市场需求的有机对接,在继续延伸传统优势产业链的同时,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制药等新兴特色产业。天水长城果汁有限公司万吨浓缩苹果汁年需要消耗2.5万吨苹果,占目前全市苹果产量的二分之一;天水威龙葡萄果园股份有限公司落户三阳川,已流转土地17164亩,栽植苗木5300亩;天水雪园农业开发有限公

4、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麦积区工业企业坚持把技术进步与加快培育主导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托现有基础,突出主导行业,推进全区工业经济合理布局与优化升级。星火公司近年来认真实施“品牌战略”,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多种产品获行业或省、市科技进步等级奖,该公司已申请专利113项,年平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5.2%。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等三户企业荣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天水华圆制药设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四户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天水风动工具有限公司等四户企业技术中心被确定为省级技术中心。五是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廿铺工业示范区现已成为天水经济开发区两个“带动区”之一,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00余万元,入园企业已达到48家。其中长城电工、万达电气、天森药业、成纪制药等25家企业已建成投产,目前大部分企业运行良好,电传所石油钻采装置、片式电子、陇新生物科技、丰收农业等20个项目正在建设。天水高新技术工业园是2001年经省经贸委立项、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全省第一个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各种投资3600多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共引进工业项目9个,项目建设投资2.4亿元,其中长城果汁饮料、家园饲料、华建商砼等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间资本聚集能力弱,依靠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但受现行金融体制和企业资本运营状况的双重制约,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贷款异常困难。六是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管理人才匮乏,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管理理念落后,企业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和提高。

三、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1、机械制造产业

重点扶持星火、锻压、风动、电传所等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骨干企业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支持骨干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跨国公司发展。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所属企业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区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促进我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以项目为支撑,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设备、落后工艺和落后产品,保温隔热材料、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深度开发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工艺陶瓷等产品。

3、农副深加工产业

打造食品、果蔬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重点发展果蔬深加工、饮料、乳品、粮油食品加工等产业。以麦积区现有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天水市及周边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把壮大龙头企业与发展种植基地结合起来,一果蔬制品、食品加工为重点,围绕我区特色农产品,着重发展苹果、桃子、葡萄、花椒等果蔬制品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能力和深度,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加快发展果蔬农产品加工业。

4、能源产业

依托天水周边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煤气层资源,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铁路大交通网络和交通枢纽效应,以天水华能热电在三阳川建设2×300MW级热电联产机组项目为支撑,发展煤电能源,余热利用及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积极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煤气层资源向民用、化工等方向转化,重点发展甲醇、二甲醚、醋酸、甲醛、聚丙烯等下游精细化工产业,实现周边资源在麦积聚集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周边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势,积极为周边地区提供新能源产业协作配套,快速引进和发展生物质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着力发展生物质乙醇、生物质柴油等和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

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工业规模。二要实施大项目。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实施大的项目才能有大的发展。要放宽眼界,拓宽思路,立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方向,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我区传统产业优势和农村土特产品质优品繁及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紧抓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和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当前,要统筹抓好华能热电联产、奔马啤酒10万吨技改等45个在建项目的同时,重点抓好风动公司矿用井下救生舱、锻压大型制管成套设备、中铁天工高速铁路扣件生产线、卷烟厂改造升级等一批即将开工的重大工业项目协调保障工作,做到以大项目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三要做强大企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驻区企是我区工业的脊梁,也是我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驻区优强骨干企业扶持服务力度,全面兑现“10强50户”企业的税收奖励政策,集中财力推进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知名品牌,有市场份额,实力强、规模大,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龙头骨干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四要开辟新园区。工业园区是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区把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强区进程的突破口,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园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我区现有的四个工业园区中,廿铺工业示范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已无土地可供工业项目落地,甘泉科技园和三阳工业

逐年加大对小企业的投入,着力抓好成长性小企业培育工作,重点扶持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形成工业企业梯次推进的格局。

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麦积的实际来看,当前尤其要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作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以科技为先导,加快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切实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力。一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企业为中心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集成创新体系和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支持星火、锻压、风动、华圆等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优势行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推动成纪、天森等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开发合作,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继续支持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推荐和认定工作,抓好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的储备、申报、推荐等管理工作。要加快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二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快引进技术项目的消化、吸收和转化,大力发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新型建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和水

16、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加快构建新型工业经济体系。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辅以强制性法律和行政措施,大力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制造,逐步形成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一要切实提高要素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资源集约利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发利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严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项目。二要强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导向。要适应国际反补贴的要求,整合政府扶持经费的使用,调整支持重点,优化经费的使用方式,提高使用效益。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工艺和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产业、产品和企业,探索运用经济手段调节企业资源利用行为。三要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逐步建立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制度,通过经济手段建立控制污染排放的长效机制。四是要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抓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推广各类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

如何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篇6

浙江省乡镇企业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以小企业、大容量,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协作而闻名的产业集群区,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创造了浙江制造业50%以上的产值,近60%的税收,70%的出口总量和80%的就业岗位。由产业集群构成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展示浙江工业化水平的一张品牌,也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浙江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

浙江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区域特色块状经济)起步于“九五”时期,经过近10年的滚动发展之后,至“十五”期末,产业集群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壮大,大都成了当地的“聚宝盆”,并涌现了一部分主导产业突出,产品销量位居国内市场前列的单打冠军。目前,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4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3个,100亿元以上的35个,300亿元以上的5个。这些产业集群区块涉及的行业领域十分广泛,有汽摩配件专业区、纺织服装专业区、制革皮鞋专业区、家用电器专业区、五金机械专业区、眼镜专业区、领带专业区、袜业专业区,等等。专业区的经营范围,大到一个产业,小至一个产品(零部件),充分显示出“一地一品”的特色。

纵观浙江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具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集聚空间化。生产同类及相关产品的企业在特定的区域空间上相对集中,进而把块状经济的“蛋糕”做大,这一点,在浙江的产业集群中尤为明显。仅诸暨市通过产业集聚已涌现出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枫桥衬衫、陶朱贡缎、大唐袜业等块状经济。其中大唐袜业专业区年产袜子88亿双,产值达100多亿元,不仅振兴了大唐经济,而且辐射到周边10多个乡镇。二是区域个性化。在现有年产值超10亿元的283个产业集群区块中,具有“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区块的占到70%以上,绍兴轻纺、海宁皮革、嵊州领带、柳市低压电器等等由此名扬国内外,尽显“块状经济马赛克”亮色。三是投资多元化。由于产业集群区创业环境优,公共设施配套,成为外商台商投资创业的首选目标。目前,在浙江投资创业的5600多家台资企业,绝大部分落户在工业园区、专业化产业区。许多专业区已成为各类企业竞合的掏金地。四是产销一体化。各地的产业集群区集贸工农、产学研于一体,特别是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从而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景象。

我省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表明,无论是以“一镇一品”、“一县一业”为特征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还是工业园区、专业化产业区,以及正在打造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都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态,它的形成与发展,合乎结构调整的趋势,有利于结成新的产业链,进一步显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

二、催生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因

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块状经济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而乡镇企业通过走向集聚,又做大了块状经济“蛋糕”,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浙江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得益于区位优势、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从其形成过程看,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原发型”集群。它的兴起往往与某些历史积淀的产业基础、特殊人力资本等要素密切相关,主要依靠自发经济力量的内生驱动。在这方面,浙江老百姓商品意识强烈,能工巧匠众

多,这为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独特的优势。如宁波的服装、永康的五金机械业,就是靠能工巧匠创办与专业市场相匹配的工业企业或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务,通过不断地孵化衍生,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同类企业高度集聚的专业化集群。另一类是“嵌入型”集群。它的兴起与当地文化基因并无直接关系,往往是由最初的产业外来引进,在专业化分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驱动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如嘉善的木业、慈溪的小家电等基本属于这类产业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从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入手,从“九五”时期开始,因地制宜建立了一批高品位的乡镇工业园区,初步改变了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促使乡镇企业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轨道。农业部专门在浙江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我省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二是从改善小企业创业环境入手,从去年开始,我们重点抓了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目前,已有100个小企业创业基地雏型初现,累计建造标准厂房425万平方米,有效地拓展了小企业的创业空间,进一步提高了乡镇企业的集聚效应。三是立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引导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大企业大集团结成产业链,广泛开展配套协作生产。

与此同时,为了切实把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近几年来,我们还注重抓了面向区域特色块状经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体系建设,现已建成融资担保机构225家,共性技术服务中心23家,省级行业(专业)协会15个,并帮助150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近几年来,这些服务机构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为乡镇企业解决各类实际问题2000多个。其中为农村中小企业累计担保贷款5.3万笔,获得贷款金额315亿元。由于服务到位,极大地增强了产业集群区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产业集群区的功能与作用有资可鉴

一是产业集群区创业环境优,发展空间大,就业岗位多。在浙江各地,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区,不只是单一的加工厂,而是集加工、营销、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厅”。良好的条件和周到的服务为各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统计,全省604个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区已集纳了近70%的乡镇企业,并为社会提供了近1000万个就业岗位,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强大吸收器,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不仅如此,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衍生,较好地缓解了企业发展与要素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

二是产业集群区综合设施配套,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产业集群区具有组织化程度高、专业协作强、信息网络畅、成本费用低等诸多优势,能使企业在产业集群区如鱼得水,各得其所。据对全省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专业区调查显示,企业向专业区集聚后,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一般可以节约工业用地10-20%,减少水、电、气等工业管网10-20%,缩短交通运输线20-40%,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使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三是产业集群区成为工业化的重要一翼,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城镇化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是实现城镇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工业化,就没有高水平的城市化。这几年,我省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集镇为轴心,积极构建产业集聚平台,既提高了农村工业化水平,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集镇,如今发展成了城市的副中心。绍兴的柯桥、乐清的柳市、东阳的横店,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四是产业集群区外向型程度高,成为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桥头堡。这几年,我省乡镇企业的外向度明显提高,在与国际接轨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先人一步,除了入世带来的机遇,也与产业集群区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全省1万多家拥有自行进出口权的企业,80%集中在专业区,许多专业化加工区已发展成为

承接来料加工和扩大出口贸易基地。“十五”期间,年出口产品交货值均在3000亿元以上,增速居各项经济指标之首,出口范围已扩展到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随着合作领域的拓展,外商、港澳台商到浙江投资创业的明显增多,产业集聚区吸引力尤强,成了投资者的宝地,创业者的乐园。

四、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对策举措

一要引导乡镇企业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乡镇企业量大面广,对增强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扩大就业,都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优势显而易见,但自主创新能力是先天不足的,仅凭单打独斗,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人一筹。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集聚为平台,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切入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区域共性技术中心为载体的技术支撑体系;以服务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以产业导向和法律手段为主要方式的调控体系。以此增强乡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要注重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把构建产业集聚平台与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品位,有利于提高综合设施利用率。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集镇为轴心,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产业集群加工区,构建块状经济新格局。对入驻产业集群区的乡镇企业,拟免征城镇建设配套费,并根据就业容量的大小和对三产的带动作用,在企业登记、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倾斜。

三要强化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区的服务功能。这直接关系到产业集群区的凝聚力、向心力。要根据产业集群区的规模、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热心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研攻关、质量诊断、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员工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服务。尤其要着重在产业集群区创建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建立行业协会,按照市场化运作,法人化管理,帮助企业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已确认的100家务工农民技能培训基地,要切实承担起500万务工农民的培训任务。政府要加大对各类服务机构的扶持,选好配强资质人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如何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篇7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从目前农村发展的情况看, 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 并日益展示出巨大的生机与潜力。实践证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如可以实现经营规模化、引领市场导向、较高的辐射带动力及盈利能力强, 而且更有利于品牌的建设、产品认证、销售渠道的拓展及资金的吸纳。尽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态势总体较好, 但同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培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数量多, 但规模都不大, 而且效益低。目前70%以上的专业大户种植规模不到6.67公顷, 90%以上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亿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规模、产品规模普遍较小。当前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 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使其面临更多的风险如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及质量风险等等, 这些导致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效益普遍不高, 不能更好的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种养销大户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合作社运作欠规范, 内部管理乱, 制度不健全, 农民合作社的功能发挥有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度不够。龙头企业、种养销大户、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 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 农业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没有较好地链接。三是家庭农场与新型职业农民有待进一步培育。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6%, 受过中等及以上农村职业教育的比例不足4%, 生产经营人才严重缺乏;而且由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待遇较低, 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及瓶颈制约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与农业自身的生产特点有关, 更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阶段有关。从根源上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主要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瓶颈制约:

(一) 土地稳定流转难, 土地获得难度大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度, 农村土地由村集体所有, 农户所拥有的是承包经营权。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近年来, 农村土地征用及农村土地流转速度也不断加快, 部分地区开展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不断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合理化,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及推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土地流转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言,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而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由于就业居住养老等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还不能很好的融入城镇, 这些都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长期预期, 不少农民对流转土地心存顾虑, 转出土地特别是长期流转的意愿不强, 很多种粮大户反映, 一些农民宁愿让地荒了, 也不愿流转给经营大户, 造成“有田的不想种, 想种的没田”现象。据统计, 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家庭经营承包地流转占总承包面积20%, 远低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比例。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土地流转规范化不足、土地流转关系的不稳定使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集中化运作, 制约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发展。另外, 在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方面也面临较大困难, 农业发展中的配套设施用地已日益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诸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办公设施用地、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的机具存放用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加工和仓储用地等, 仍然难以获得。一些农机具因为没有足够的存放用地, 只能露天随意摆放, 大大地缩短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些都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

(二) 融资渠道不畅, 融资贷款难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 突出强调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薄弱领域, 加大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这些举措和努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农业及农村发展的特殊性及金融监管的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 大多数新型经营主体除了在土地获得方面面临较强的约束外, 随着经营规模扩大, 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加大, 一些经营大户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 目前农村金融发展仍然滞后,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较小, 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资金的较大需求;另一方面, 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 交易费用高及手续繁复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取信贷支持, 只能从金融部门得到有限支持, 许多新型经营主体只好自寻门路, 以致难以发展壮大。调查样本中, 分别有大约45.0%的农业专业大户、57.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55%的农业企业因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存在资金融通方面的困难。

在农业保险方面, 虽然从2007年以来, 中央财政开始实施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不论是补贴品种、覆盖地区、保费补贴比例还是支付农民的灾害赔偿逐年都有长足的进展, 但总体上我国农业保险尚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 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 如农民参保及地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积极性不足,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赔付水平低等, 农业保险尤其政策性保险、巨灾保险和再保险等远远满足不了新型主体发展的需要, 还难以充分发挥风险保障的作用, 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敢投资、不敢发展。

(三) 配套服务体系薄弱, 公共服务不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取得长足的发展, 除了需要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 同一般农户相比, 出于对生产稳定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它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多、更具多样性和个性化。不仅需要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 也需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如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提供、质量检测、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营销、统防统治、抗旱排涝等等, 以实现规模经济的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 现实中,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需不断完善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获取的公共服务不足以满足其扩大规模扩大生产的需求。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层力量薄弱。目前, 县乡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服务手段落后, 体制机制僵化, 服务功能弱化, 这有现代化的通信基础设施缺乏等服务硬件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只有5.1%, 农村地区每百户电脑拥有量仅为2.7台) , 也有高素质的农村专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的制约。农村待遇低、政府扶持力度小等使农村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 导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支持不足、市场信息服务少、质量检测及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等。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政府涉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社会服务意识与责任淡薄, 有些服务主体往往过于追求自身利润目标, 导致农村服务需求者的成本提高。三是财政投入不足, 不仅对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高, 使科技创新缓慢, 脱离市场需求, 农业技术转化率低, 甚至研发成果不适应农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而且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不足。由于基础设施投入大, 回报周期长, 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单个的新型经营主体难以或者不愿承担这些资金支出, 使农业经营主体急需的灌溉水渠、大晒场、机耕道及大型的生产辅助设施由于投入不足而出现紧缺, 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发展。

(四) 支农政策脱节, 政策落实效率不高

近些年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加, 同时出台了不少支农政策, 对农业稳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大多数支持政策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和传统农户, 而且农业补贴体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 一些较小的新型主体更是难以获取资金和项目许可。如种粮直补是按原有的计税承包面积发放, 导致出现“拿钱的不种粮, 种粮的不拿钱”这种不正常现象, 很多种粮大户反映, 他们租种土地需要付出诸如土地流转费用等多种支出, 但却拿不到种粮直补, 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其次, 各项支农政策脱节, 不少支农政策是通过部门逐条下达的, 政策之间缺乏配套性和衔接性, 而且一些扶持政策不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缺乏灵活性。第三, 政策落实效率不高, 具有明显的时滞性。从上级政府到农民, 中间经过层层环节, 政策中的寻租现象不乏出现, 不仅增加了政策实施成本, 也导致政策实施效率缺损。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组织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及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发展、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体地,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快政策调整的步伐。

(一)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相关制度及政策安排, 加强土地流转服务

在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方面, 要建立有利于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安排, 使新型经营主体获得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首先要加强土地确权, 即明晰农民对土地的权益, 明确承包权的财产权, 稳定农民的土地预期。在此基础上,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经营能手转移集中, 同时避免农业经营过度兼业化和副业化。其次, 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及服务工作。构建土地信托服务中心, 打造良好的土地流转环境与平台;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与项目监管, 坚决遏制耕地流转“非农化”。第三,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推行租金动态调整、实物计租货币结算、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办法, 使土地转入与转出双方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护, 确保土地流转关系稳定。最后, 要妥善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性设施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 要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资源, 同时还要研究解决一些生产性建设用地可能破坏耕地土壤层的问题。

(二)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方面, 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中小金融体系,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重点培育农村“内生”的金融组织, 如农村资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合作等, 促进农村合作金融发展, 同时, 支持各类民营金融机构在农村基层建立农业信贷网点。其次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要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特点, 简化农业信贷手续, 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如鼓励提高种养大户小额信贷标准, 支持经营主体以相关农产品或资产为抵押或担保, 向金融机构贷款;探索合作社及具备条件的村委会利用其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其在供应链中所拥有的作用、所处的地位为自身或农户进行贷款担保, 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为农服务的担保公司等。第三, 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融资保障体系。将专业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粮食生产、大宗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产品生产以及农机具等纳入保险范围, 适当提高保额标准和保费补贴比例。如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中央财政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区域重要农产品给予保费补贴, 同时鼓励地方财政根据自身财力及当地农业发展特点, 发展特色保险, 在符合政策扶持方向的基础上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展开农业保险并给予保费补贴, 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

(三) 转变政府农业扶持方式,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一是要逐步调整改变以家庭承包经营户为主要扶持对象的政策设计, 建立健全针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 强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从制度设计方面, 对一些涉农项目如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土地整理等可尽量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相结合, 在资金使用方面给予重点优先安排。二要增加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接补贴, 使财政资金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或者增加针对规模经营的补贴种类,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 除了不断完善农业公共政策和公共投入绩效考核、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投入及政策扶持力度外, 还要尽可能将一些特定的扶持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下达或落实, 提高政策落实效率。三要合理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 鼓励其在农业整体产业链上形成补链式嵌入, 在农业产前投入、产中服务、产后收储、加工和流通等发挥作用, 形成与科研、检测等环节一起构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满足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积极鼓励的同时, 也要特别注意规避资本下乡非粮化、非农化倾向, 更不能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四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 促进互助性服务和农业经营性服务的发展。重点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如对于领办统防统治、农机服务、抗旱排涝等专业合作社的新型经营主体, 在开办运营、税收减免、农业用电、工商登记、绿色通道、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以提升农资配送、技术培训、农机作业、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四) 多管齐下营造农业创业就业环境, 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育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人才, 必须以人为本, 实行人才强农战略, 培养新型农村人才, 建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并落实到位。一方面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对一些农村能人如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等, 加强市场指导、创业培训及资金支持, 使其成为带动大家致富的、促进当地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同时要强化农民职业培训, 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 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农民展开不同种类不同方式及内容的培训, 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绿色证书”制度, 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 要营造农业创业就业环境, 吸引那些“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等流向农村、留在农业, 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来源。从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政府补贴等多个方面制订各项优惠政策并不断完善创新, 通过创业就业环境的不断优化, 吸纳引进外部人才, 壮大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张义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新疆农通过经济, 1998 (5) :7-9

[2]张照新, 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 2013 (2)

[3]钱克明, 等.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6)

[4]汤文华, 段艳丰, 梁志民.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6)

如何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篇8

一、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性

(一)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要看到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随着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产品工业用途需求的增加,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仅呈刚性增长,而且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这对以分散、小农户为主要特征的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出了双重挑战,它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积极培育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充分激活释放农村生产力。

(二)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农业后继无人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出现重大转变。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社会地位不高,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务农,纷纷进城打工,使得传统农户生产开始分化,老人、妇女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劳动力素质出现整体下降,季节性和区域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已经显现,加剧了农村的老龄化和农业的兼业化、副业化,小规模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对农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培育发展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虽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快速提升,但随着国内外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的上下波动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体现在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波动幅度加大、频率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的下跌,使得我国农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大豆、棉花、玉米、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对国内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或以小规模农民生产合作组织为购销主力的生产经营体系,难以抵挡剧烈变化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和大量农产品进口的冲击。所以,只有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推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深度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才能应对市场风险和国内外市场的挑战。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近年来,资源和环境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约束越来越强烈,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挑战。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11年连增,总产量达到了60710万吨,但是这种一味追求产量,采用化肥催、农药灭、大水漫灌,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依靠资源、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化肥、农药等要素大量投入推动农业增长的粗放式、掠夺式的方式已经到了尽头,难以为继,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土壤严重退化,耕地质量的下降,水资源的短缺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增长双重矛盾的制约下,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有效集成的载体,接受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明显增强,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所带来的资讯畅通,极大地增强了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意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以传统农户的小生产和小商贩农民为主体无标准的落后分散生产方式与流通交易相结合的生产供应模式,不仅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难度,也不利于建立覆盖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只有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等组织形式,才能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规格,按质量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才能实现农产品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才能建立“从餐桌到田头”的质量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满足城乡消费者的要求。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和组织形式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营方式,与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方式相比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特征,它是从事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与传统“小而全”、兼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从事专业化生产为手段、以规模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高为基础、以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为标志、充分优化集成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大生产。

上一篇:企业文化与管理下一篇:浅谈静电与摩擦的关系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