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20

《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精选8篇)

《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篇1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六、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①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②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①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②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①擂 ②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①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②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③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1、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①嘲讽、动摇军心;

②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③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①三天有大雾;②鲁肃会帮忙;③二十只船够;④船头东西摆;⑤士兵擂鼓喊;⑥只管饮酒乐;⑦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①还击;②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篇2

1. 从文本中概括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

2.结合史料, 深层感悟项羽刘邦成败的原因。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4.撰写一篇小论文《我眼中的项羽》, 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方法]

1. 通过语言动作来深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师生分析讨论。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揣摩人物性格, 寻找文本中的相关点。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1.导语设计

《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 而且也是一部文学典籍。《史记》中人物的语言是相当传神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同样的心思, 项羽说得率真无忌, 刘邦说得委婉曲折, 两人的性格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 一个自刎乌江, 一个统一了天下。两人成败迥异, 功业相反,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斗胆谈谈英雄, 论论成败。

2. 出示标题——谈英雄, 论成败

3. 文本深层解读——性格决定命运

A.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讨论

B.教师引导揣摩语言背后的人物心理

C.教师小结, 出示幻灯片

明确:项羽性格——赳赳武夫, 政治上无知;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自大轻敌, 优柔寡断;胸无城府, 妇人之仁;直率轻信, 寡谋尚武。

刘邦性格——圆滑狡诈, 细心机警;随机应变, 善于用人;能言善辩, 做事果断;能屈能伸, 细致周密。

D.写作方法:对比中塑造人物、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

4. 探究阅读, 分析项羽、刘邦成败更深层次的原因

[出示史料]

陈涉首难, 豪杰蜂起, 相与并争, 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 乘势起陇亩之中, 三年, 遂将五诸侯灭秦, 分裂天下, 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 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 怨王侯叛己, 难矣。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 过矣。乃引“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 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每每攻城拔地后, 对于投降士卒, 项羽往往残害坑杀:新安城一役后, 项羽坑杀秦投降士兵二十余万;攻破咸阳, 却是因兵西屠, 烧杀掠夺, 素为后世文人与史学家诟病。 (《项羽论》)

籍吏民, 封府库, 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

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怀疑:……中陈平离间之计, 对大将钟离眜失去信任并把其推向敌对面;甚至是自己最为尊重和亲近的最后唯一的谋士“亚父”范增也因为项羽自己的多疑而夺其权。 (《项羽论》)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 (即张良) 。镇国家, 抚百姓, 给馈饷,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与刘邦同为秦末农民战争的将领, 但二人的出身、性格颇为不同, 因此对农民起义的策略、目的的认识也就有很大差异, 而导致各不相同的结局。

项羽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名将, 为秦将王翦所杀, 所以项羽是一个世代簪缨的贵族军人, 他反秦的目的就是希望回到四分五裂的战国局面, 所以推翻秦后他就迫不及待得分封诸侯。

刘邦出身农家, 却不事稼穑, 很会耍些流氓无赖的伎俩, 有人称之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恶棍”, 但他却是雄心勃勃, 以统一天下为目标。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得出结论:

主观:民心得失、任用干部

客观:历史潮流

5. 学生自己谈从项羽身上受到的启发

为了成功, 应该努力改变性格中的弱点

6. 教师引导, 项羽性格中的美, 真性情、遵守约定、推翻秦王朝的贡献

同学们, 我们不能因为项羽未成就大业就说项羽不是英雄。千百年来, 他一直为人所称颂, 是因为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太多的英雄色彩, 他的直率豪爽、他的真性情。他因对怀王约定的遵守而失掉杀死刘邦的机会, 其实就是对道德准则的一种崇拜和信奉。他在乌江自刎, 也是羞辱惭愧心理支配下的一种壮烈行为, 以及他在推翻秦王朝中的卓著功勋, 都足以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所以, 在项羽的问题上, 我们还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

7. 布置作业

《孔子游春》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篇3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孔子游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诱导弟子、抒发志向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文章层次清楚,文笔优美细腻,妙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泗水春景;借水明理、循循善诱、内蕴丰厚。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进行语言积累和陶冶情性的好教材。

二、设计思路

《孔子游春》第三课时主要讲授“师生谈志向”部分,通过分角色读孔子、子路、颜回的对话,体会人物性格,感悟人物不同的志向,重点理解孔子的志向,为什么是“老年人能安享幸福、人与人之间相互诚信、年青一代有远大志向”?从中渗透孔子的思想,积累孔子名言和描写人物的成语,激励学生从小立志。

前两课时内容是教参资料详细介绍的重点,也是众多老师上课的首选。但我认为,“师生论志向”这一部分内容起着升华文章中心的作用,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育方式、博大精深的思想、完美的真君子风范在这一部分内容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能得到许多人生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10-19自然段,了解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各是什么。

2、通过阅读,了解人物性格,同时进行成语积累。

3、孔子名言的学习、积累。

4、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立下远大志向,并能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人物性格,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

3、了解孔子的志向为什么是“老年人能安享幸福、人与人之间相互诚信、年青一代有远大志向”?

4、积累孔子名言。

五、教学难点

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的渗透。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泗水河畔的景色美丽宜人,有谁能把这段文字美美地背诵下来呢?(找生背诵,其余同学看课文。)

师:你入情入境的背诵让大家身临其境,感谢你!

师:孔子遇水必观,他对水有着不一般的感情,有谁能把孔子论水这一段背诵一下呢?(找生背诵,其余同学看课文。)

师:孔子希望弟子们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真君子的品行如涓涓甘泉流进师生的心田,使大家的身心都受到了滋润。接下来,孔子和弟子们还各自谈论了自己的志向,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几位先贤的志向?

(二)精读品悟

1、学习10-16自然段,了解孔子师生的志向,分析人物性格。

①分角色朗读10-16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子路的急性子和颜回的从容不迫。

(课件出示子路、颜回的志向:“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②师:子路的志向是什么?从他的志向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子路是一个急性子,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开始说话了。

生:子路希望能多帮助别人,有福同享;

生:他愿意和朋友一块享用车马和衣服,说明他是一个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的人;

生:别人把他的东西用坏了都不在意,说明他是一个不拘小节,不斤斤计较的人;

生:他对待朋友很真诚,有福愿意同享,有难肯定是一人独当,他是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

……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不拘小节、坦坦荡荡)

③师:颜回的志向“不为自己表功”是什么意思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生:颜回考虑了半天才说话,说明他深思熟虑,做事谨慎,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

生:颜回是一个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君子。

生:颜回不为自己表功,说明他是一个不追逐名利的真君子。

……

师点拨:颜回不为自己表功,并不是自己没有可表的功劳,这说明了他还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师相机板书:深思熟虑、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小心谨慎、淡泊名利)

④師:你喜欢子路还是颜回?为什么?

生:我喜欢子路,他豪爽仗义,是一位像水一样有情义的真君子。

生:我喜欢颜回,他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为自己表功,是一位有德行的真君子。

……

师:和子路做朋友是最幸福的事,因为你只要有了困难,他总是你最坚实的依靠。希望你们也像子路一样真心待人;而能成为谦谦君子颜回的朋友则是很一件很荣幸的事了。

⑤师:孔子为什么对两个弟子的志向不做评论,而是“赞许”、“微笑”、“点头”呢?

生: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孔子还说过,“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生:俗话说“人各有志”嘛,每个人的志向都是不一样的。

生:这说明孔子像水一样,很宽容。

生:孔子很了解他弟子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志向和性格有关,人,只要有志向就都了不起。

……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是精彩!孔子由“论水”到“谈志向”,他作为大教育家的宽广胸怀和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令人折服。那么,你们想知道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师讲解:结合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战事频繁,人们饱受战火之苦,能活到老年已经很幸运了,更何况还能在晚年安然安心地享受幸福呢?!他的这个志向其实是渴望天下太平呀!再谈谈“信任”这个沉重的话题,“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膨大剂”、“催红素”……如今社会很多人道德沦丧,不择手段牟取暴利,毫无诚信可言,我们还可以相信谁?如果孔子泉下有知,该会怎样的痛心呀!所以,希望我们大家不要辜负孔子的期望,净化社会风气,做一个诚信的人。周恩来少年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希望你们人人都能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成为祖国的栋梁!

2、学习17-18自然段,孔子听颜回弹琴部分。

①有感情地朗读17-18自然段。(师指导朗读)

②师:孔子听到颜回弹唱自己的志向后有什么表现?为什么?

生:侧耳倾听、手舞足蹈

生:“侧耳倾听”这个词说明了孔子很尊重他的弟子,听得很认真。

生:“手舞足蹈”说明颜回的曲子很动听。

③(课件出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师讲解: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乐”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体现。素有“音乐之邦”之称的奥地利维也纳,人人热爱音乐,国民素质很高。音乐能陶冶情操,孔子本身的音乐素养极高,他从颜回的弹唱中听出了颜回远大的志向,赞同,欣赏,以至于“手舞足蹈”了,这说明孔子和颜回个人的修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难怪颜回被后世尊为“复圣”呢!

4、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①有感情地朗读该段。

②(课件出示:泗水河边的春意更浓了。)

师:泗水河的景色有变化吗?为什么说春意“更”浓了?

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密切,情谊更浓了。

生:孔子教育弟子的那些深刻道理使春意更浓了

生: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孔子在弟子们的心田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在这春天里,种子开始萌芽,使得泗水河边的春意更浓了。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谈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心怀天下、博大精深、循循善诱、宽容大度、平易近人、谦谦君子、万世师表……

(师相机板书)

5、积累孔子名言

师: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都收录进了《孔子语录》里,这节课同学们还说出了不少他的言论,真是了不起!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总结一下吧!

(出示《孔子语录》课件)

(三)、巩固练习

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1、通过《孔子游春》一课,我们认识了_______ 的子路,_______的颜回,_______的孔子。

2、你知道哪些孔子的名言?请写出两条。

(四)、总结全文

孔子是一个对世界都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和西方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一样被后人顶礼膜拜,他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至今都为我们所推崇。

学习了这一课,希望大家能做一个像水那样有广大的胸怀、有远大志向、好学善思的好学生。

附板书:

孔子游春

子路:

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

不拘小节、坦坦荡荡

颜回:

深思熟虑、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小心谨慎、淡泊名利

孔子:

博大精深、循循善诱、宽容大度、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本书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那你知道《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人物呢?向大家介绍一下吧。是的,《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和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例如:粗中有细的张飞,英勇善战的吕布,义薄云天的关羽。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2.先让我们来了解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指名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好,接下来请你带着大屏幕上的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自学要求:(齐读)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2.找出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文中的词语(一排排指名读,读错必须落实,最后齐读)2.文中人物: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用板贴)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讨论人物关系:

周瑜和诸葛亮 理解“妒忌”:什么叫妒忌?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周瑜和鲁肃 派鲁肃探听,回来报告。

诸葛亮和鲁肃 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果然照办。诸葛亮和曹操 诸葛亮用草船借曹操10万支箭。3.下面请你根据人物关系图来复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A. 师生共说(下面,看着黑板,跟老师一起来说一说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让他在三天内造10万支箭,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请鲁肃帮忙,设计向曹操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B. 学生自由说 C. 指名说

三、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思考:周瑜是如何设计陷害诸葛亮的?用横线划出周瑜说的话,用三角形点出关键词语。

周瑜、诸葛亮的话都找全了吗?(屏幕出示对话,请两位同学读。)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2.诸葛亮明知周瑜妒忌他,为什么还要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3.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要读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语气,读出他每句话后面的潜台词,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顾全大局)*指名表演这段话。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看板书师生共说主要内容),最后周瑜自叹不如,称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我们下次课再来研究。最后,请大家拿出课堂作业本。完成—— 时间充足:先做军令状 时间紧张:做1、2、4、5题。

四、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5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哪些同学看过《三国演义》?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连环画,可以是电视连续剧。

生:(自由举手应答。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看过。)师:能说说你对诸葛亮的印象吗? 生1: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生2:诸葛亮是个很讲情义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十分感激,就帮助刘备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说得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写尽了诸葛亮的一生。生3: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学问非常大,被人称为“卧龙先生”。师: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更知人心。

生4:诸葛亮跟周瑜斗智,最后把周瑜给活活气死了。周瑜临死前说:“既生亮,何生瑜?”意思是说,既然生了诸葛亮,又何必生我周瑜。

师:哟!你知道得还真多!当然,周瑜之死不能全怪诸葛亮。等会儿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的。

生5: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能借东风,会八卦阵,我觉得他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一个人。师:好!看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今天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诸葛亮。学《草船借箭》就等于是会会诸葛亮这个老朋友。是吧?

生:(齐答)是!

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赶紧去见见诸葛亮这个老朋友。读完课文以后,老师请你从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师:好!读完课文,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这四个人应该有了大致的印象,是吧?这四个人,如果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周瑜排第二,曹操排在第三,鲁肃第四。师: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前面两个不变。师:哦!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

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3:我觉得诸葛亮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鲁肃排第四。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不一样吗? 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曹操第二,鲁肃第三。师:好嘛,鲁肃第三,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 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师:你认为曹操最笨,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这是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这篇课文写了诸葛亮的很多内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仔细读一读,你觉得这篇课文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

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师:咱们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

师: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读几遍,可能对你的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得最精彩。再请一个同学读一遍。

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停!停!鲁肃怎么说? 生2:吃惊地说。

师:对呀!吃惊地说!再读一读,体会鲁肃的吃惊。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好!这样读才有吃惊的味道。继续。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注意!诸葛亮笑着说,得有笑容,得有笑声啊。谁来读读诸葛亮笑着说? 生3:(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微笑着说。谁还愿意读读这句话?

生4:(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大笑着说。你也想读?来,请你读。

生5:(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你这笑,真是出自内心的笑!请你接着往下读。

生5:(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这个令可没下好!电视上见过大将军下令吗?那个威严,那个响亮,那个果断。这样,大家先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生:(自由练读。)

师:来,请曹操下令!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生1:(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活脱活现一曹操。稍有一点遗憾,那个曹操说的是不要“轻易出动”,你这曹操说成了不要“轻举妄动”,两个曹操,哪个说得更准确?自己体会体会,好吗?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嘛。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生2:(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师:好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你继续往下读。

生2:(朗读)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师: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生3: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生4:我觉得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生4: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生4: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生4:(朗读)“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

生3: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生4:我觉得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生4: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生4: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他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生4:(朗读)“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嘴上这样说着,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5:他想到了周瑜肯定是使的诡计,干脆就来个将计就计。生6:他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生7: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已经观过天象,知道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也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所以他肯定想到了借箭这回事。

师:尽管诸葛亮知道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知道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能把这十万支箭借来。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师:同学们,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呢,是孙权的都督。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周瑜这样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完全可以回到刘备那里去呀。

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所以,诸葛亮是从大局来考虑借箭的。师:看得出,你读过不少书,对当时的历史情况很了解。你讲得很对,孙刘两家只有联合抗曹,才能战胜曹操,保住自己的领地。但是,刚才你的发言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其实,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所以是孙刘联合,而不是吴蜀联合。请你接着读。

生3:(朗读)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师:好的,请坐。我们对诸葛亮的智慧都有了自己独特地体会和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多遍了,尽管读了二十多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但我又很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甚至傻想着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众大笑)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生:(齐答)想!

师: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1: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2: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3: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4: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5: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师:这些问题我也都想过,不过通过读书,我都已经搞懂了。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生1: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呢?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啊!因为这个问题事关诸葛亮的身家性命啊!咱们

是不是这样,先独自看看书,思考思考这个问题。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讨论,行吗?(学生先默读思考,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讨论)

师:讨论非常热烈!看来,困扰老师多日的重大问题,就要在你们这里解决了。好啊!请教大家,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然后他才敢跟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师:有道理!老师继续向你们请教,这个计划当中该有哪些内容啊? 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想到了长江上三天之后会有大雾。

生3: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生4: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而且,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以他对鲁肃的了解,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生5: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师:是啊,这些问题,哪个问题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生:(齐答)神;师:诸葛亮他妙不妙?;生:(齐答)妙;师: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师:是啊,这些问题,哪个问题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想好,能借到箭吗?天气不想好,能借到箭吗?曹操、鲁肃的性格不想好,能借到箭吗?这个计划,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多么细致啊!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齐答)神。师:诸葛亮他妙不妙? 生:(齐答)妙。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微课教学设计 篇6

面带微笑入场,眼睛直视前方,用余光看评委。轻放东西,开始板书题目。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12号选手,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草船借箭》,现在我开始我的试讲。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齐读课题。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请你说。(师点评:从你洪亮的声音中我听到了满满的自信与认真)(点评可以针对学习方法:不错,能抓住题目来概括)

2、周瑜佩服诸葛亮的什么?请你说,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对,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就是精明的机智、巧妙的计算(让学生说),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的要求,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作好批注。好,开始吧。

师边巡观看边点评(东瞧瞧,西看看)

1、这个孩子很会读书,边读边勾边批注,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孩子们,咱们读文章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字,看你能读懂什么,也可以抓住一个词,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甚至可以抓住些重要的语句,看看你能感悟到什么。

3、这个孩子也不错,不仅圈出了关键词句而且还有自己的感受,特别会读书

4、完成的的同学已经用他的坐姿告诉我了

(一)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谁来汇报一下,你找的是哪一句?请坐姿最美的静怡来回答

师点评:倾听是一种美德,很多同学学会了侧耳倾听。

1、师:我听明白了,你从大雾漫天这句,感受到雾大,能见度很低,生性多疑的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所以你觉得诸葛亮神机妙算。

师评价:理解得很到位,把神机妙算送给你(可删掉)。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吗?好,请读。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让我们也跟着小老师一起读读,抬头,预备起。

1、师: 面对这场面对面都看不清的大雾,坐在船上的鲁肃和诸葛亮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请你说,此时你就是鲁肃,请带着你感受到的惊讶、吃惊来读读。

你的声音很甜美,若能再大声些就更完美了。再试一下?好,开始。

对,就是这种感觉。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带着惊讶、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来读一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起

师: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请你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师点评:老师自叹不如你,你的表情就是在世诸葛亮(可删掉)。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到前面边来读吧。

你体会到他的心情是——非常高兴、十分自信、如愿以偿。

师:同学们,只抓住这句话,就认定诸葛亮神机妙算,我认为不妥。因为不知道是碰巧遇上了大雾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

最后一位同学,手举得最高,你来说吧。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师:我听明白了,你从“第一天不见”这句中体会到诸葛亮是算准了三天后有大雾。

2、师: 同学们,这句话我倒觉得有点啰唆,第一天、第二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就直接改成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就简单明了了。老:你认为不能改?为什么呢?

我听出来了,你觉得加上这两句话,才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直接说可能是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

师点评:你太厉害了,真不愧是我们班的思想家。通过你们的分析,其实诸葛亮是算到了——对天气(板书:天气)

你还要补充,请你说。我听明白了,你认为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心里一直盘算着,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就请你带着胸有成竹读一读吧。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你才是真正的诸葛亮。(可删掉)

师: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都已经火烧眉毛了,诸葛亮还没有动静,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个时候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谁的谋略高?谁的智慧高?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 师: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齐读 学法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前面那句话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反映事实,这样一联系,就把他的神机妙算给体现出来了。

(二)知人心

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按照屏幕上的要求,用刚才的方法寻找前后两句话联系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作好批注。

好,开始吧。

评价呀:这个小组讨论很激烈;这个小组用上了刚才的学习方法,真是学以致用;这个小组已经在开始批注了。讨论好的小组已经用他们的眼睛告诉我了,还没完成的小组,加油哟。(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请你说。

1、师:你找的是诸葛亮笑着说与曹操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这两句。从你的理解中,我听明白了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到曹操听到擂鼓声和呐喊声时,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 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引读)诸葛亮笑着说——齐读

2、理解“笑”字(是否有必要,我觉得是我们读者想多了,哈哈,一己之见)

师:同学们,我刚才数了数,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齐读

师:就两个同学笑了,一本正经那可不行,得笑出来,我们再来一遍,诸葛亮笑着说——(可删掉)

师:是啊,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请你说。你认为在笑曹操雾大不敢出兵。

师: 你从“一定”看出诸葛亮对曹操了如指掌。这叫什么笑?请你说。不用紧张,再仔细想想。朗读:请你说。讽刺、轻蔑的笑,请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你有补充,认为他是在笑自己对所有人了如指掌,这叫——对,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朗读: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你的意见是,认为诸葛亮在笑鲁肃,到现在还不明白他的用意,我告诉你们,这叫幽默、宽厚的笑。朗读: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是啊,这回鲁肃总算放心了。诸葛亮他还在笑谁?

请你说,你认为在笑周瑜。我听明白了,因为周瑜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师: 所以诸葛亮笑着说——起

师: 天亮就回去,回去干什么呢?对,交箭。

说话练习:诸葛亮会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说,请你说。

这种笑叫——对,会心的笑,自豪的笑。让我们把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齐读

师: 是啊,诸葛亮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并且知道曹操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且一定会是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师: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齐读

(3)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师:请你说,我听出来了,你从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及回来报告周瑜这两句,感受到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都督,结果鲁肃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师: 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对,了如指掌

你还有补充,请你说。你从“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我自有妙用。”这句读出了诸葛亮对鲁肃了如指掌,知道鲁肃会帮他准备借箭用的东西。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刚才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他算到了曹操、鲁肃、周瑜,这叫——对,知人心(板书:人心)

(三)知地理

(4)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你说,我听明白了,你觉得诸葛亮把船一字儿摆开,才能受箭那么多箭,后来又调转方向,这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场景的视频,你发现了什么?

请你说,对呀,的确诸葛亮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顺风顺水,这是诸葛亮算到了——对,——地理。(板书:地理)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太多太多了,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齐读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同学们,通过刚才智慧的碰撞,我们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胸有成竹、沉着冷静,那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将目光锁向第二自然段

请你说,诸葛亮的语言中体会到他的顾全大局。

请你说,你抓住关键词“军令状”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请你说,你从“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这句,体会到周瑜为终于有机会制诸葛亮的罪而感到高兴。看的出他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四、总结全文

回归板书:同学们,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是因为他,知人心、知天气、知地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心胸宽广、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最终让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今天的家庭作业是抄写本课的词语及预习20课。好,下课,请同学们休息。

王崧舟《草船借箭》教学细节微评 篇7

【教学现场】

师:同学们,这时的诸葛亮是怎么对鲁肃说的?

生:是笑着说的。

师:是的。这篇课文挺有意思,全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11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加了一个“笑”字。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我觉得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

师: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曹操生性多疑,这种天气,有敌人突然来攻,自然不敢派兵。请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轻蔑地)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对诸葛亮的笑,你们还有别的体会吗?

生:他还在笑鲁肃,因为鲁肃此时吃惊地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他是在宽慰鲁肃,是吧?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怎么没明白我的用意呀!这是一种幽默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幽默地朗读)

师: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看来这一笑的内涵多着呢!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觉得诸葛亮还在笑周瑜呢!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马上就要把10万支箭借回来了,他觉得周瑜肯定想不到这一点。

师:对啊!天亮了就回去交箭,周瑜的阴谋还能得逞吗?

生:不能了。

师: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胜利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诸葛亮这一笑,笑得多么自信、多么自豪、多么喜悦啊!咱们再来读读诸葛亮这一充满智慧、充满胜利的笑!

(生读)

【微评】

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王老师又慧眼独具地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使课堂“风云”再起,锤炼了学生对古典作品、古典人物的鉴赏能力。然而,在承认这个“笑”字抓得巧、抓得妙之后,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样处理就真的无懈可击吗?至少,我看出了问题。

“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这是王老师的问法。但是,这样问等于在暗示学生:诸葛亮所笑的是“人”而不是“事”。严格来讲,这种问法是相当“霸道”的———凭什么规定诸葛亮只能笑人而不能笑别的呢?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师这一限定,“多元”就只能被迫变成“一元”。此外,由于课文中除诸葛亮外也只有周瑜、曹操、鲁肃等很少几个人物,连刘备、张飞等还都未出场,因此,教师问“诸葛亮他在笑谁”,学生必定会很自然地将目光投放到文中有限的几个人物身上,又怎么会想到别人呢?可见,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可以让学生脱口而出。因此,这种问法似乎值得商榷。

如果换种问法,不问“笑谁”而问“为什么会笑”,可能会给课堂带来更多自然的生成与无边的精彩。学生就有可能会想到很多“笑”的原因:如“借箭即将成功,但老实的鲁肃却还不知”;“鲁肃害怕惊动曹操,因此我诸葛亮必须镇静,可以笑一笑,以便让他不再害怕”;“孙刘两家联合抗曹不易,待借箭成功,可为抗曹大大助力,我诸葛亮怎能不高兴”;“我们敢于趁大雾弥江之际率20只草船前来借箭,让你曹操事后悔出病来,正式交战前就先折腾你一下”……以上这些答案,原本皆可期盼,但由于问得不够得法,所以精彩被压缩,甚至被直接“屏蔽”。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说课稿 篇8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必修③的一篇精读篇目。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的深层意蕴,品味小说中人物说话的艺术,激发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发表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是教材编写者将《林黛玉进贾府》纳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③的出发点之一。根据所教班级情况,我把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人物语言的意蕴,品味小说人物的说话艺术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如何结合文本知识分析人物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会使用以下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法;2、讨论式教学法;3、点拨式教学法。

三、说学法

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师生共同探究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语言,养成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习惯。我采用以下学法:1、讨论法;2、情感体验法。

采用情感体验法,是为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思想感情,并能由此及彼展开思考。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

2、学生在熟悉课文情节、环境的基础上,自主赏析王熙凤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学生诵读课文第5段

环节二 导入

导语:贾母她们正在谈话,“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先闻。这是谁来了?对,她就是王熙凤。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王熙凤的语言。

环节三 人物语言探究,该环节由两个部分构成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我会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今天上学迟到了,你会不会一边大笑,一边大声说:“老师,我今天迟到了!哈哈哈!”一定不会吧,因为按常理,一般迟到的人,都不张扬,偷偷地溜进来就算了,最好没有人发现我。为什么呢?因为迟到了会觉得愧疚,很不好意思,如果还告诉别人自己来了,太没面子了吧。

(设计学生上学迟到的这个情景是为了让学生做一个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文本中王熙凤的语言做一个对比分析)

(1)问题设置:王熙凤为什么要这样大声张扬自己迟来了?王熙凤是话中有话,她的话有几层涵义?她的话想说给那些人听的?你们听懂了吗?

(2)学生小组探究分析,集中讨论结果。

(3)师生共同总结。

王熙凤可是话中有话,句句有意蕴。她的话有四层涵义

第一层:告诉贾母:出于功利——巴结上司

第二层:告诉黛玉:出于礼貌——要招呼一下客人

第三层:告诉众人:出于高傲——要向众人炫耀一下

第四层:告诉读者:反映了贾府的一个软环境——等级森严。只有等级高的人,才敢肆意妄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等级低的人呢?只能敛声屏气,唯唯诺诺。

(此环节是想做一个示例引导学生如何开展深层次的探究,教师想做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2、课堂探究拓展

(1)要求学生细心阅读一遍课文第5段、第6段,边看课文边划出文中描写王熙凤语言的语句。

(2)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探究学习。

请各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处关于王熙凤的语言描写,进行探究学习。各小组成员共同探究王熙凤话语的意蕴。

要求:①各小组要开展充分的讨论,分析王熙凤话语的深层意蕴,评价王熙凤说话艺术。②小组长负责整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选好本组代表作总结性发言。

(3)展示学生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①利用多媒体投影学生的探究成果。②各小组派代表作总结性发言(评价王熙凤语言美在哪里)。 ③师生共同点评,教师总结。

五、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找到解读文学作品的途径,获得从探究王熙凤语言入手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探究阅读是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讨论、合作、探究能让学生产生很多耀眼的思想火花,愿我们的每一堂阅读课都能让学生在与同学、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中的人物、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在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上一篇:会 议 记 录下一篇:2011-演讲比赛-师爱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