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024-07-30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精选8篇)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篇1

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课程大纲

一. 学科建设

1、临床医学中心计划

2、学科人才建设对医院发展影响

2、新一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

3、学科人才建设经费投入及其构成分析

4、学科人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5、加强医学学科人才建设(1)目标(2)手段和途径

6、我们科管需要考量什么 ?(1)领导功能

(2)筹资功能

(3)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4)创造并利用研究结果的功能

7、国外总体发展态势(1)发达国家高度重视

(2)具有原创性、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8、国外临床医学研究特点(1)重视多中心临床研究

(2)强调循证医学

医院管理高级研修项目

(3)关注转化医学研究9、21世纪的 4P 医学(1)个体化医学(2)预测医学(3)预防医学(4)公众参与式医学 10、21世纪医学发展战略(1)目标上移(2)重心下移(3)关口前移

11、核心骨干主要学术需求

12、中国临床科研论文发表的现状

13、我对转化医学概念的理解(1)基本定义(2)根本目的(3)基本特征

14、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1)临床医学逐步向健康医学发展

(2)4P医学将逐步成为医学的主流

二. 国家层面发展态势

1、临床医学研究现状

医院管理高级研修项目

(1)临床医学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2)原创性临床医学研究少,国际影响力偏低

2、临床医学研究特点(1)数量多,规模小(2)内容散,水平低

3、面临挑战与问题

(1)健康需求不断提升,疾病谱发生改变

(2)临床研究模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4、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

(1)缺乏持续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2)领军人才相对缺乏,结构待完善

(3)学科人才建设不平衡现象突出

(4)科研成果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待提高(5)先进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须大力加强

5、完善体制机制

(1)强化全行业管理(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3)加强制度建设,夯实队伍基础(4)科教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三. 人才梯队培养

1、四化要求

医院管理高级研修项目

(1)住院医生培训规范化(2)全科医生培训常态化(3)乡村医生培训年轻化(4)公卫医生培训专业化

2、寻求政策支持,将软培训变为硬政策(1)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与社区岗位聘用相结合(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晋升政策相结合(3)住院医师规范化与医师就业执业相结合(4)重点传染病培训与领导任职培训相结合(5)继续教育与精神文明创建评比相结合(6)乡村医生岗位培训与乡医再注册相结合(7)专项培训与应急处置人员资质相结合(8)学科人才经费投入应成为一种常态

3、变观念,强化意识(1)支撑(2)服务(3)基础(4)引领(5)全局

4、愿景

(1)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

医院管理高级研修项目

(2)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3)形成一批重大疾病的诊治技术规范

(4)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5)建设一批科学规范的研究示范基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6)推广一批先进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能级,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合理、安全的医疗技术

5、战略重点任务

6、重大推进举措

(1)重视临床研究平台建设,提高临床研究水平

(2)重视人才培养,充实临床医学发展的后备军

(3)推进转化医学中心建立,加快成果转化

主讲人:张教授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院长高级研修班核心师资,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员、教授。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顾问、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中国社区健康联盟副主席,卫生部卫生技术应用管理专委会常委等任职,医院管理高级研修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卫生政策与医务管理研究所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卫生政策与医务管理研究所以上海交通大学为平台,整合海内外的优质卫生管理资源,所内共设立医药卫生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医务管理研究中心、健康产业研究中心、数字卫生研究与推广中心、医院建筑管理研究中心、医院后勤管理研究中心、医药管理智能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和老年康复护理管理研究中心等八个研究中心。

本所研究团队以上海交通大学相关院系的教授、专家为核心,同时整合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台湾大学及海内外众多医药卫生管理精英、专家、学者组成强大阵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医药卫生管理与发展的变化和需求,从战略高度和务实层面两个维度入手,总体设计和分阶段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着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力、生产力,以便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提升广大民众的福祉,造福亿万人民的身心健康。

研究所在卫生绩效评估、学科发展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医疗品质的持续改善、后勤的现代化管理、数字卫生的研发和推广、医疗建筑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医院节能打造绿色医院、医院成本控制和管理、医院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医院战略规划、医院品牌建设、医院运营管理、医院的委托管理、医院的投资经营和医院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医院管理高级研修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培训中心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培训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医院管理处、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及其附属十三家医院(如百年的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国务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等资源,联合海内外知名高等学府(美国耶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等),组成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队,为致力于振兴中国卫生管理事业的医院管理者,提供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

 医院院长高级研修班

 医院中高层管理高级研修班

 医院护理管理高级研修班

 美国、新加坡、台湾等海外考察项目……

固定电话:021-64268918

联 系 人:张老师

***

李老师

*** 邮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 出现了一大批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 它们纷纷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口号, 并将其定位为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就是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 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需求, 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个学科建设也是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的, 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所以它们的建设也不是千篇一律的, 不能套用一个模式的。因此我们广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思考, 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教学和实践经验, 针对不同的学科提出适合本学科本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

材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材料技术是现代高科技与经济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 而材料又往往是高新技术的突破口。在工业经济时代, 尤其是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各国在材料产业政策、科学研究、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发展。材料与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 不仅推动了高科技和经济的进步, 而且还不断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 各种材料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对具有材料背景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从而出现了很多对口的材料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 材料科学的教育应该是一个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积极支持发展的学科, 我们不仅要发展和改革材料学科, 培养大批适应材料产业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宽口径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同时要重视对非材料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材料科学的通识教育, 普及材料学的基础知识。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材料工程专业, 是以培养材料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 需要正确处理宽口径与应用性特色、针对性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为此, 应建立由“一级学科的学科基础平台、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及交叉学科公选模块”共同组成的课程体系。结合学院的应用型特色, 区别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侧重材料研究的材料学科发展方向, 材料专业的建设要立足于培养材料工程师的工程教育, 侧重材料开发应用、材料改性和材料加工, 培养符合本科教育学业标准, “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主要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以及侧重在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运行、检测、技术开发、指导和经营管理的工程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 其培养类型应不同于“研究型”和“技能型”, 因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一套科学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 各个与材料相关企业特别缺乏适应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发展需求, 尤其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从而使材料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原有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模式的转变, 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一些地方性的工科院校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最首要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的教育模式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 能够培养出适应人才市场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工程人才主要从事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操作应用的工程方案或设计图纸, 更应注重工程技术专家方面的素质培养, 也就是说更应该重视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这就是地方性高校尤其工程类本科院校主要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有机结合, 具有基础扎实、口径较宽、实践性强、应用性好四个突出优点, 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转化的能力。因此, 材料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材料工业需求,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较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并获得相关的资质认证, 能在材料结构测试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材料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改进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构建合理的材料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可以发现在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的做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际生产实践的要求存在脱节,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工程实践训练严重不足, 从而导致实际工作技能达不到工业、工程一线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分陈旧, 仍然沿用过去针对科研型院校设置的教学模式来教学, 一些共公基础理论课过于系统, 理论深度过高, 从而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所招学生素质的要求。三是专业选择性小, 选修课及选修覆盖面偏少, 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小, 在校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使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和专业知识面都十分狭窄, 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四是学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教学环节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有的只是搞形式主义, 采取走过场的办法来应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以适应企业需要的现代工程为大前提, 从培养材料行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出发, 构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做好几个结合:把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把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紧密结合起来, 把材料学科发展与当前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起来, 把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把培养工程能力与培养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把适应近期就业的针对性专业训练与长久的自我学习和训练能力教育结合起来, 建立以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学识为辅助的全面的教学体系。

三、教育教学改革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1.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坚持教授治校, 充分利用南京高校众多人才密集的优势从其它高校聘请高层次人才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为学校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重点引进博士以上高学历人才将其充实到教学和管理等岗位上, 培养他们成为将来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鼓励他们进一步攻读学位或者提供外出或出国进修的机会;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使之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素质, 同样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教学素质。最后一点尤为重要, 具体的实施主要依靠几个方面:结合地方院校实际情况, 改革教师学术水平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实际、深入企业, 在实践中寻找课题, 从制度上为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提供保障;与企业建立持久而有效的合作关系, 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与企业加强合作和交流, 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将青年教师安排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 从而加强其科研能力与对外服务工作的意识;采取各种灵活的形式, 聘用相关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为兼职教师。他们直接在生产第一线工作, 能把生产实际中最新的技术发展引进课堂, 同时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技术障碍有清楚的了解, 这样就为教师的科研提供的对象和目标, 是他们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可以通过安排实践环节、做毕业设计等形式带领学生共同解决, 从而达到锻炼自己和学生又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多赢的效果。通过这些努力, 逐步形成了一支胜任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实践基地。

应用型本科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教育的基本条件之一。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 以制备、表征和测试为建设重点,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调整实验室布局, 成立一系列包括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实验室, 比如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化学性能、材料制备技术、工程测试技术、材料表征技术。同时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可以在生产型企业直接建立实训和实习基地, “眼镜材料的开发与研究”作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的一个专业方向, 长期以来, 学校与镇江万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企业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第二教室, 学生的有些课程的教学和毕业论文是在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完成的, 一些实践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直接被企业留用, 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高层次技术人才。

3.推行多技能培养。

为了激励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和实践技能, 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学生除了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外, 还应该鼓励其具有计算机等级 (Auto CAD) 证书以及其他权威机构的资格证书等。根据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甚至可以把这些证书的获得与学位的获得进行挂钩, 这样就使多技能培养的目的落到了实处。同时根据不同的材料企业需求和专业特点, 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环节中逐一落实各项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另外学院可以与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共同建设技能鉴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如我校与国家眼镜质量检测中心所建立友好关系, 为我校“眼镜材料的开发与研究”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较好的条件和拓展空间。

4.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量的快速膨胀, 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有利的条件, 大量的现代化设备或手段如教学电影、电视、幻灯、录音、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国际、国内和校园信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资源都可以为我们所用。采用多媒体教学, 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单位课堂教学信息量, 同时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变, 使从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模式,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专业课教学中, 可以推行一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如案例教学、设计性教学等。

5.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指标和考查形式。

将考查方式从过去主要是闭卷考试改为闭卷、开卷、限制性开卷、小论文和生产环节中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 同时更要着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 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通过改革传统的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方法, 可以达到既能体现学生理论知识水平, 又能体现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

6.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详细制定并严格实施一系列教学管理规范制度, 做到有规可查, 有度可衡, 使教学各环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尤其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对其一定也要建立教学监督检查制度, 通过教学检查环节, 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 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解决生产中实际技术能力与职称评聘等挂钩, 用教学效果 (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作为最高的衡量标准, 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廖惜春, 黄清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5, (6) :9-11.

[2]师昌绪.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材料[J].中国机械工程, 1995, (6) :7-9.

[3]李恒德, 师昌绪.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篇3

摘要:物联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肩负了高层次人才培养使命,但其高度综合交叉的专业特征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挑战性,专业建设需要综合考虑IT技术发展、现实需求、已有基础等多个因素,以建立清晰的预期目标。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经验,从专业特色方向凝练、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并给出实践观点。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11-02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世界不断扩展,触动了物理世界的互联需求,从而推动了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物联网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才推动其发展。物联网虽然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但物联网专业人才十分缺乏。[1]为了促进物联网人才培养,2010年开始教育部开始陆续批准多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

物联网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以推动物理世界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进而实现离散的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整合互联。同时,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多领域交叉学科,其涵盖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相关领域,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

一、现状分析与建设目标[2]

对当前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高校抢抓机遇,逐年申报新专业,专业数不断攀升,专业内涵建设不充分,专业的“综合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但专业特色不清晰,人才培养缺乏自身特点。物联网工程作为一个新专业,各高校也积极申报建设,如何突出特色、避免重复成为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物联网工程专业经过3年多的摸索实践,在专业建设上获得了一些经验,当前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例如[3,4]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为指导理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建设,[5,6]分别介绍了支持“产学研”的物联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多层次实验室的建设经验。

但由于物联网涉及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专业建设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解决,例如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软环境建问题。具体而言,处于建设中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特色还不够突出,培养的人才仍属于广而不专型,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和不断实践改善这种局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一直基于学校现有优势学科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探索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兼具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力图避免人才多而不精的境况。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特色优势学科,如何基于已有优势学科进行融合和拓展是建设好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核心所在。针对物联网工程特色人才培养,始终践行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在宽泛的概念下找准路子,以重点建设的原则进行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

二、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是个宽泛的概念,其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针对具有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需求,我校采用了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即基于现有学科优势和市场需求围绕物联网发展需求进行特色学科方向凝练,基于特色方向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并同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建设。让优势学科、专业特色方向、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统一为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服务。

1.专业特色方向凝练

凝练专业方向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从工程应用视角看物联网,网络是基础、数据是核心、应用彰显价值。基于现有学科优势,围绕“物联网及工程应用”这一核心,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中设置了三个发展方向:以物物互联为目标的多样性网络架构方向、物联网海量异构数据采集与管理方向、面向物联网的嵌入式设备开发和应用系统开发方向。其中,多样性网络架构方向主要依托于已有的计算机、通信工程等学科;海联异构数据采集与管理主要依托于计算机学科;嵌入式设备开发和应用系统开发则继承了软件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优势并针对物联网应用进行了拓展。上述三个方向的融合能充分彰显物联网的集成应用创新本质。

2.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以凝练的专业特色方向为导向,建设课程体系。从多样性网络架构与通信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新兴应用系统技术三方面建立课程群,并形成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掌握应用开发技能。图1展示了课程体系基本架构图。

在多样性网络互联理论与技术层面,开设了物联网通信基础、物联网工程导论、计算机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控制技术、无线通信与网络等课程,以适应物联网中多模态网络共存互联的技术需求。

在海量异构数据采集与管理层面开设了物联网感知技术、物联网数据处理、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课程,以满足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保护的技术需求。

在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应用系统集成开发层面,开设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数字逻辑、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帮助学生奠定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应用系统集成开发的理论基础。

设置上述理论知识体系,一方面保证学生具有一个宽泛坚实的物联网相关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将来在物联网中不同领域进行精细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3.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物联网工程专业涵盖多个领域,需要坚持理论、实践与应用并重,在注重理论知识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凝练的专业方向和设定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构建了兼顾理论知识运用和工程能力训练的实践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服务。主要设计专业课程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升华理论知识的理解,设置综合课程设计进行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

根据理论课程体系架构,设计了三类实践课程群,分别是多样性网络实践课程群、数据管理实践课程群和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系统课程群。每一个课程群包含实验课程和综合设计类课程。图2展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框架。这种实践课程群的设计模式贯穿了网络层、数据层到应用层的实践技术环节,从单一知识点的实验验证、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验证和工程设计能力等多层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本文从物联网的发展需求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使命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的不足,面向工科教育背景,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物联网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该方案基于已有优势学科、凝练专业特色方向、充分论证和建设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将4个要素充分融合,给出了服务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物联网产业在不断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外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要坚持分析探索,以更好地让学生受益,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史根林,赵振杰.论物联网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J].学术论坛,2012,(12):206-210.

[2]陆丽.论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专业结构调整[J].教育评论,2014,

(1):30-32.

[3]秦磊华,石柯,甘早斌.基于CDIO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68-172.

[4]崔贯勋,王勇,王柯柯,等.基于CDIO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11-114.

[5]欧阳志友,孙知信,许建真,等.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125-127.

[6]黄峥,古鹏.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研究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91-195.

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篇4

合作协议书

甲方: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 乙方:

为了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需要,为外贸企业培养适用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联合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总则

按照更新办学理念、准确专业定位、加强实践环节、强化专业特色的总体原则,通过校企合作,联合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切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实施面向大中型外贸企业需要的“定向”人才培养。

二、各方义务

(一)甲方义务:

1、根据乙方及一般大中型外贸企业职业素质要求,与乙方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

2、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要求,与乙方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3、将乙方企业文化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4、教育到乙方实践基地参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的学生遵守乙方的安全规定及纪律规定,并委派得力教师带队管理。

5、向乙方推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供乙方选录。

6、根据乙方实践教学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向其支付课酬,计酬标准按甲方外聘教师课酬标准。

(二)乙方义务

1、根据企业职业素质要求,提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计划的建议,与甲方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

2、为甲方提供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基地,参加甲方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方案论证,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根据学校人才培养需要,与甲方共同开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与相应教材,为这类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案例背景与资料,参加开发成果的审定。

4、协助甲方实施“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甲方教师参加实践提供条件。

5、指派外贸业务员为实践教学教师,参加甲方教学和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

6、乙方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拟定毕业论文选题,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并参与毕业答辩。

三、合作时间

本协议有效时间为三年,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首次合作结束后,双方可共同协商形成新的合作意向。

四、其他

1、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合作协议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本协议未涉及的事宜,可另订补充协议或由双方协商解决。

2、如一方单方面违约或有有损对方利益的行为,另一方有权终止协议。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篇5

管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更是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我公司2010年在建设与培养施工企业高素质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响应管理公司号召,圆满完成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申报

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培养更多富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公司另行组织6人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据悉,已有4人通过评审,完成公示,等待资格证发放;另有1 人通过初审,其他的评审也正在进行中。

总而言之,XX公司2010年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人数为6人,占XX管理公司考核人数的300%,可以说,我公司今年在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中交了满分的答卷。

二、完善用人机制,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有为有位 用好人才,发挥各类人才的最大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公司从搭建新的用人平台入手,为管理急需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提供可能、创造机会。

为此,我公司在完善公司组织架构上,把新增安监部,6月份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经过几轮面试选拔出安监部经理。我公司通过明确公司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使员工能够正确地选择自身的行为,最终公司能够将员

工的努力和贡献纳入到帮助企业完成其目标、提升其核心能力的轨道中来,实现企业与员工个人的双赢。

三、优化用人环境,增强高素质人才的归宿感

施工企业要发展壮大除了有良好的运营机制、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外,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增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我公司在今年一月份时出台了《员工专业技术职称与技能申报工作实施办法》,除了“对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人员公司将给予经济奖励,主要在薪酬待遇上加以体现。”外,还提及“劳务派遣人员取得符合公司资质要求的职称或技能资格,待公司员工编制出现空缺,其劳动关系即可由劳务公司转至本公司”。

其目的一是要努力培植人才成长的新环境;二是要形成员工与企业“休戚与共”的文化环境;三是要增强高素质人才的归宿感。

四、加大人才培养,提升企业人才整体素质

随着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的转变,公司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显现。为此,我公司在提升企业人才整体素质方面一是建立培养机制,把培训看作是员工最大的福利;二是创新人才培训方式,做到贴近员工,走进班组,把生产一线和工作岗位作为培训教育的主课堂;三是以各类竞赛和比武活动为载体促进员工成长成才;四是勇于把人才放到重要岗位锻炼成才,要有识人的慧眼、用人的胆识,以新的思维、大的视野去看待人才。

五.建立新的引人机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施工企业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新的人才引进理念的前提下,在人员招聘时,我公司在人员学历及工作经验上作了层层把关,力求通过多渠道、广开门路引进施工企业高素质人才。

桥头堡建设依靠科技和人才 篇6

(处科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心得体会)

根据组织安排,2011年11月14日至12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省直机关党校第十二期处科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的培训学习,经过党校的精心部置和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讲授,一方面我的党性得到了锻炼,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使我对云南的省情有了更加明晰的感知,以及如何立足省情做好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总之,收获非常大,同时也思考了很多问题。作为一名科技管理工作者,在思考的很多问题当中最多的是我省各级科技部门怎样紧紧围绕自身职能,在我省面临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重大历史机遇前,如何把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加以贯彻落实的问题。下面,我把我的一些思考以“推进桥头堡建设要充分依靠科技和人才”为题,作为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是中央为云南发展特别定制的宏伟规划及其实施倾斜政策扶持的突破口,是云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或赶超目标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对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的问题,不仅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且已经付诸于切实给予各方面支持的行动。今年7月中旬,由国家46个部委组成的12个调研组亲临云南深入进行实地调研,以如此广泛的参与度及强大的阵容来推进一个地方的发展,恐怕在全国各省市区发展史上都很少有过,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云南边疆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怀;而且也是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实施全面开放谋求更大更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国家方方面面的扶持帮助,毕竟云南至今还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支出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8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收入的65%;一方面也离不开我们云南自身的努力,因为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只有内外因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产生最好的发展效果。

说起抢抓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人们必然会想到要以此为契机向国家争取更多的倾斜政策、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政策、资金和项目都是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具体抓手和支撑。但机遇又并非是想抓即可抓住、抓住便可用好的“有利条件”。怎样抓住机遇,要靠主动和一定的技巧,因为任何机遇都是为有准备之人而准备的;如何利用好机遇,则要靠科学谋划和科学的方法,也就是要充分依靠科技与人才。

关于依靠科技的问题,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地位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竞争胜败优劣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必须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科技推广应用和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的轨道上来。所以,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必须依靠科技。

一是要科学谋划不盲干。科学谋划桥头堡建设,包括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目标的确立有激励性、项目的实施有带动性、措施的采用有适用性、方法的运用有可行性等。如果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论证,盲目上项目、争投资,非但难以达到推进桥头堡建设的目标,而且还会造成有限资源配置使用的不合理,甚至给实施桥头堡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是要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扩大开放,并在扩大开放中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云南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要实现这一美好的目标,靠拼资源卖原料不行、靠租地给别的国家或地区建大量的加工车间也不行,必须靠提高我们自身的创新能力、靠我们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否则就难以规避桥头堡建设有堡无人、有桥无流、有贸无利的发展风险。所以,必须站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高度,切实加大桥头堡建设的科技投入,包括国家的科技扶持投入、地方政府加强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和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投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投入和其它社会科技资金的整合投入。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政策支持的导向作用。要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科技扶持政策,鼓励桥头堡建设中的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最终达到科技工作与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对桥头堡建设的支撑引领。这也符合国家调研组给云南提出“实施桥头堡建设应遵循统筹内外,互利双赢,以外促内,加快发展”总体思路建议,而且实施一项好的科技政策,对推进科技发展的影响作用,不论是深度和广度都会远远超过一个或若干个科技项目的实施。因而必须重视对政策的研究,靠政策引导发展、靠政策激励创新、靠政策整合资源。

关于依靠人才的问题,主要是要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及其扶持政策,为推进桥头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政之要在于选贤任能,得人才者得天下。桥头堡建设,必须有各类人才作支撑。人才从何而来,一靠培养、二靠引进,但最重要的还在于科学合理地使用。真正想干一番事业或能干事的人才,绝不会更多地计较自己的得与失,但管理使用者则不能以此而忽视对这类人才的关心照顾,不能使人才因不苟同于别人而受气、因倾心于埋头苦干而吃亏;千里马所追求的目标是能发挥所长驰骋于疆场而显其用,绝不会在乎人们给它戴多少红花或授予它什么样的荣誉,但饲马者则不能因此而忽视对马实行奖勤罚懒或扶优限劣的激励。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培养经费,对因需选送发达国家及地区进行技术合作交流和学习深造的桥头堡建设紧缺人才,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资助;对选送到上级国家机关及先进地区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及国家重点院校集训学习考察的各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亦给选派单位安排拨付一定的人才培养辅助经费;要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对各类人才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人员走自主创新成才之路。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篇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个国家体育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作为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高等院校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优秀的体育毕业生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使得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比例不断扩大,青年体育教师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参与教书育人的同时,自身也处在快速成长阶段,同时也处在创造能力最强的人生阶段。因此,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问题成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后劲和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的研究,对于促进青年体育教师的健康成长,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青年体育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规律、特点和方法。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证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青年体育教师队伍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力求追寻导致问题的原因,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3、研究结果

3.1、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

(1)首先,从青年体育教师的规模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逐渐壮大,教师学历结构不断改善,教师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体育教师逐渐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我学校专任体育教师共32人,其中35周岁以下的教师为9万,约占28.13%;40岁以下的为17万,占比为53.12%。实际上,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岗位上一直以来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因此,对于青年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其次,从青年体育教师的年龄特点出发。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富有激情及创新精神、追求个性等。青年体育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兴趣相仿、认知相似,易于与学生打成一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强、视野开阔,因此他们往往容易成为学生崇拜或模仿的对象,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实际上,青年体育教师常常扮演着学生最为直接的榜样角色。因此,青年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青年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3)再次,从青年体育教师出生地时代背景来看。目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主力军为“80后”,由于“80后”大多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因为一些明显与“前辈”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80后”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具有思想开放、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竞争欲望强烈,但也经常被贴上自我中心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标签。虽然目前“80后”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逐渐成长为主力,但是,对于他们走上“教书育人”这个特殊岗位仍需要做特别关注与培养。因为他们自身也处在快速成长阶段,需要进行系统地后续培训与教育。

(4)然后,从目前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来看。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面临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为我们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方向。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关键在于有一批创新型人才。而高等体育教育担负着培养身心健康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因此,对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培养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5)最后,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随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还有如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所担忧的,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杰出人才也显得凤毛麟角,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去思考。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既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又承担着尖端的科研任务,因此他们不仅是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者,也是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者,其体育专业素质培养与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就显得尤为迫切。

综上所述,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大本营,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而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这支队伍中重要的一个群体,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问题成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后劲和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3.2、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队伍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下面从青年体育教师自身及外部环境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从青年体育教师自身出发

(a)所谓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师德水平要重于体育专业水平。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少数青年体育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特别的,与多数老教师相比,青年体育教师在为人师表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另外,有些青年体育教师过于关注科研成果,对待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有的在科学研究方面则急于求成,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b)本来青年体育教师具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年龄优势,但是高校基本不采取“坐班制”,很多青年体育教师完成讲课任务之后很快离开学校,课外与学生交集也不多,这样反而造成与学生沟通较少、对学生日常生活缺乏关怀、对学生心理和价值取向缺乏了解。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和高效开展。

(c)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国际国内形势缺乏关注,对党的政策缺乏理解,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缺乏了解;对学校和社会活动参与热情不高,目光短浅,“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科研方面则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缺少理论联系实践。

(2)从学校和外部环境来说

(a)对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做得不到位。对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不够系统或教育方式流于形式。青年体育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而且肩负着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青年体育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多数高校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建设内容,相关培训形式古板、内容老套,从而造成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b)对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度或培训机制缺乏。青年体育教师培训或进修机会不够,晋升路径少,青年体育教师个人发展愿望和理想抱负难以实现,严重影响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成就感,其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

(c)对青年体育教师缺乏关怀。对于刚刚踏入工作岗位地青年体育教师,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但实际现实可能与理想存在偏差。另外,青年体育教师往往处于教学与科研一线,往往面临工作任务重,生活压力大等诸多现实问题。最后,在学校内部事务上,可能没有决策的参与权,主人翁意识得不到应有发挥,从而导致对学校事务失去参与热情,缺乏归宿感。若高校管理系统中缺乏对青年体育教师的人文关怀,势必造成其思想波动、激情退却、信念动摇等不良后果。

(d)对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透明。目前国内高校同质化严重,多数大学重科研轻教学,以致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以期获得快速晋升。另外,高校对青年体育教师的考评方面,重专业发展甚于重思想素质提高,对教书育人的指标重视不够。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利于青年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

3.3、建议与对策

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忽略教师思想教育建设、未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培养核心、管理方法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针对目前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师德建设,完善职业规范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坚持师德至上,不断完善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青年体育教师客观面对社会现实、正确对待金钱名利。督促青年体育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将师德表现作为聘用、考核、晋升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特别是思想政治水平的培训,严把入职关;完善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导师制度,选聘一批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实行一对一指导,提升青年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加大教学督导力度,严明教学纪律,维护学术规范。

(2)关注利益诉求,创造发展机会

在生活中,要多给青年体育教师关注和爱护。充分发挥工会及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让青年体育教师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关注青年体育教师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合理诉求,不断改善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使青年体育教师无后顾之忧,专心教育事业。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青年体育教师在学校和院系建设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

在工作中,高校要为青年体育教师搭建更多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平台,要给青年体育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继续教育和进修机会。以研究方向为主导、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学术交流为手段,加强青年体育教师团队建设,组织青年体育教师开展关于教学方法、重大课题等研讨。健全教研室、课题组等基层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内的传帮带作用,围绕教学或科研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与研究;如选派青年体育教师兼任班主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鼓励青年体育教师深入基层参加生产劳动、开展调查研究等。要建立包括脱岗轮训、带薪培训的制度。

(3)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激励措施

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体现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教师分配激励机制。如改革考评机制,强化促进发展功能,弱化奖惩功能,使考评对于青年体育教师来说,真正成为一种自我检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会。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和主管领导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不断提高晋升制度透明度。

(4)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宣传引导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确保青年体育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联系实际,组织青年体育教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深入挖掘青年体育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青年体育教师的先进事迹,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关爱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青年体育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切实增强青年体育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宣传形式上,除了采取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等方式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研究青年体育教师的行为特点,采取他们熟悉或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与教育,如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舆论宣传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总之,把加强青年体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丰富的培养手段,着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深受学生喜爱的青年体育教师队伍。

4、结论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其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的研究,对于促进青年体育教师的健康成长,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坚持师德至上,不断完善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次,在专业上着力培养,为青年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及职业晋升创造条件;再次,在其思想政治上主动引导、要着力发挥党建作用,把青年体育教师凝聚到党组织周围;最后,通过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形成关爱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青年体育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潘晨光.论中国人才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局编著.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北京:党建读物出版.2002

[3]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组编.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赵永熙.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才思想论.济南:齐鲁书社.2004

[5]赵朱梅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2):32一34页

[6]洪振涛.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成因与对策.高教论坛.2008(2):49一5

[7]吴海宽,刘笙.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篇8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

一、经济、管理和法律复合型人才的概念

经济、管理和法律复合型人才是指同时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識,能熟练运用法学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人才。

二、经济、管理和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和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各国之间的流动空前加快,基于经济联系的日夜密切,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面对这样的时代特点,那种只注重狭小的专业面,培养出来的人才只具有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眼界狭窄,适应性差的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新的世纪,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呼唤新型的人才,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二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与世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三是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经济、管理和法律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领域,它们的融合将产生巨大的学科综合优势。具有经济、管理和法学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完全符合经济全球化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这种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市场上无疑将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三、经济、管理和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方案

1.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经济、管理、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旨在探索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条件下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主要从事经贸、金融、管理、法律等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的新模式。 人才培养的规格要体现先进水平和学校自身的特色,即学生要有扎实的经管法基础知识及综合交叉知识,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富有个性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迅速适应环境并不断开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国际化是指人才走向世界的知识与能力,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际意识,有广阔的文化视野,精通外语、计算机等交流与获取信息的工具,能与异体文化共事、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复合型是指同时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识,改变过去专业单一,知识结构面窄的培养模式。

2.试点建设具备的专业基础条件

我院开设有法学、经济学、营销学、财务管理四个本科专业,具备专业结构合理配置的基础条件。目前理论上试图探索建设复合人才实验班,建设目标定为:经过2年努力,开设试点班,再用5-10年的时间,将该试点班建成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和法学人才的培养基地,该基地的特点是:首先, 必须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经济、管理、法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建设好教工队伍, 必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并逐步探索建立一个能不断吸纳国内外优秀师资到试点班任教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再次,服务于地方,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地方特色。最后,建立具有综合大学特色的、新型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先进、课程体系新颖、教学方法多样,在3年内争取达到30%的专业课程使用外语教材或双语教学,教学成果突出; 另外,外语教学上面试行新的外语教学方法,与国际交流学院合作,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运用英语、计算机进行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

3.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

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应具有鲜明的学科和专业交叉特点,而不是各门课程的简单堆砌。整个课程体系设应体现了经济、管理和法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要突出了课程体系内部的有机统一性,以便保证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真正能够复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组织中,一定要保证所有课程都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

4.师资队伍建设

经管法实验班应有足够的专任教师,教授、副教授,博士学位的数量要占相当比例,专任教师引进时,招聘一些具有国外留学或访问研修经历的教师,至少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都较高。专任教师目前我院几个专业的教师都有,但要达到外语水平较高还需继续努力。专任教师可以从国际交流学院,外国语学院聘请外语教师。学校在师资引进这方面应大力支持学院的实验班建设,打造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品牌。

5.学校在政策、教学科研经费等的支持

学科建设和实验班建设最基本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及学院应尽量支持实验班的建设,例如,为实验班的改革和建设划拨专项教学和科研经费,每年不少于30万元。 另外,我院目前已经开设法卓班2年,初具成效,那么新的实验班仍可以实行在入学新生中遴选人才的制度。选拔原则是“划定条件、自愿报名、参加考试、择优录取”。 再次,实验班对完成实验班规定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试行发两个学位。该做法对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鼓励学校,学校可以对实验班毕业生实行推荐免试研究生倾斜政策,推荐比例为50%。当然硬件条件必须跟上,要为实验班提供优良的教学条件,配置专用教室,装备现代化的教学实施。除此之外,学校对实验班开展各种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财力支持,如支持学生自办实验班期刊;鼓励学生参与玉林市或自治区的学术研讨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创新科研实践,开展学术讨论和优秀学术论文竞赛等,都需要经费支持。

四、结语

总之,现在经济、管理和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还处于理论探讨和软硬件条件准备之中,以上所讲述的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也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结论,仅以此希望能为我国地方院校的法学复合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作者简介:

张勉(1982~)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法商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国际法、东盟法研究。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累计下一篇:大学生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