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典型材料

2024-06-10

干部教育培训典型材料(通用6篇)

干部教育培训典型材料 篇1

xxx镇xxx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xxx事迹

xxx,男,33岁,中共党员,高中学历,现任xxx镇xxx村村委会计,兼xxx村远程教育管理员,自2004年担任管理员,尤其是被确立为市级示范站点以来,不仅搞好了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而且在“管、教、学、用”上下功夫,积极为群众传播科技知识,传递致富信息,以自己事迹行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强化“管”。他严格按照上级的规定,进行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证每个月远程教育设备的正常工作,并坚持做好每天的接收下载记录及设备运行情况登记,及时做好数据备份,将有价值的信息单独存储,以方便村民借阅。截止目前共存储70余条好的信息,政治理论类12条,农村实用技术类25余条,政策法规类9条,计划生育类16条。在日常维护上做到机房整洁卫生,经常打扫,认真落实“四防”措施,所有设备做到专人管理,专人操作,专人检测,确保设备都能正常发挥作用。

二、强化“教”。xxx村是个4000多人的村,共有党员130人,如果把全村党员组织起来在党员活动室学习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第一次学习时,全村只到12名党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二次学习时,一家一家地喊,一户一户地叫,并说:“只要你不肯来,我就一遍一遍地喊,直到你去学习为止。”许多党员都被他精神所感动,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自觉参加学习。受到党员的影响,部分搞养殖、种植的群众也参加学习。后来,为了便于学习,他把学习时间集中定 1

为每月的5号、15号、25号。由于党员大多数文化水平低,听了记不住,他看出了大家的心思,笑着说:“不要紧,只要肯学,总能学会,开始我也是学一遍又一遍的,总是记不住,再说我们的设备能储存,大家想什么时侯学就什么时侯学。”在他不厌其烦地播放下,党员群众都全面掌握了自已所需的知识。不少群众感慨地说:“真没想到远程教育节目这么丰富,这么实用,远程教育节目真是给我们送来了实实在在的信息和技术”。

三、强化“学”。一是制定制度规范学。始终坚持市、县、镇远程办统一制定下发的学习培训、信息反馈、考勤登记等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填写《设备运行记录簿》、《学习记录簿》、《信息反馈记录簿》和《党员干部学习点名册》等“三簿一册”。每月至少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集中收看两次党员电教片。他还根据村里党员干部群众的年龄、文化等不同的情况,把全体村民划分成11个学习小组,每名党员干部全年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80小时。坚持把集中学习活动与“村干部定时定点办公”、“党员活动日”相结合,在抓好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对远程教育节目实行“菜单式”管理,及时公布节目预告,党员干部和群众根据个人所需递条子,提前预约,做到对“口”下“菜”,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二是依托行业协会分类学。在村委会的协调下,群众根据所从事的产业特点,成立了客货运输、木器加工、大棚菜生产等行业协会。他就根据行业协会的特点,把下载存储的课件也对应地分成了几个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为视频类课件和文字类资料两小类,对每一小类再按照不同内容细化为不同的文件包。按照不同类别制成节目预告单,定期发给群众,为选择收看节目提供了方便。比如,政

治理论类的课件和文字资料,细化成党员先进性教育、执政能力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法制宣传教育等文件包。实用技术类的课件和文字资料,细化成粮食种植、畜牧养殖、个体经营等文件包,保证了党员干部群众点播节目时能快速找到相应课件,有效地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棚菜种植协会通过组织会员学习远程教育中的大棚菜种植、病虫防治、市场销售等节目,有效地提高了种植水平,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也进一步地增强了协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了本村大棚菜生产的规模发展。三是发挥榜样作用辅导学。他自费订阅了《农业知识》、《农民文摘》、《山东科技》等报刊杂志以及电脑基础知识读本,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学习微机知识及远程教育设备操作技能。镇里举办村级管理员培训,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听的最认真,记得最仔细。有的人说:“建涛,你每月就领50元钱,费那么大劲干什么?”他认真地说:“哪怎么行啊?我学不好怎么教党员、群众学习,怎么传播科技知识和文化?”

四、强化“用”。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以来,他在组织搞好课件下载、播放和党员学习的同时,还从市县聘请科技人员、种养大户到村传授知识、发布信息,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实地学习,把课堂教学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用”的实效性。当前,在全世界都在开展禽流感防治工作,他就组织党员干部和附近的养殖户学习有关节目,技术人员结合播种的节目内容现场讲解防治知识,克服了职工和养殖户的恐慌心理,稳定了情绪,为预防禽流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xxx村有客货运输的优势,为此,他购臵了有关道路安全、驾驶技术、货物配送等光盘,下载了有关知识,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向群众宣传,群众掌握了技术,今年的客货运输行情更好了,效益更高了。党员钱建华种植了7亩杨树丰产林,在学习中得知杨树得了病,掌握了防治技术,及时进行了防治。党员钱道斌养了两棚鸡,自已没有经验,第一茬鸡赔了1200多元,为此,他找到xxx问有没有养鸡方面的知识。xxx帮他找到养鸡方面的知识,让他学习科学技术。由于掌握技术,二茬鸡就营利2100多元。群众见到党员参加学习能致富,纷纷要求参加学习,群众孙明静学习果树种植技术,古存林学习了养鸭技术,实际操作中得心应手,实现了致富的目的。

通过xxx同志这些年的努力,我村开展远程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效,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着远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党员群众掌握了先进种养植技术,实现了群众的快速增收。二是党员群众通过学习,提高了对品种改良的积极性。每年都能接受新的农作物品种,并且积极的种植。三是我村自建立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以来,提高了我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拓宽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远程网络,就能做到“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还可以随时来远程教育站查找信息、下载资料。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致富本领, 三是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党员先进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员群众都积极响应的号召,组成巡逻队开展巡逻;计划生育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稳固,巩固了无一例计划外生育的好成绩。四是民风大为改观。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如今我村的群众酗酒滋事的少了,学文

化、学技术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想要致富的人多了。

干部教育培训典型材料 篇2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 三十四中作为一所老优质学校, 如何示范性助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有效化解择校问题是我们肩负的新的使命。

做做法法一一:严格执行指标到校政策

指标到校政策就是为了遏制热点校的择校热, 我们34中在保持和发扬老牌优质学校优势的同时, 始终严格执行指标到校政策。最初, 我们对指标到校并不理解和欢迎, 因为那意味着我们将流失很多优质学苗, 原本在教学质量上的天然优势也会受到影响。四年来, 因为指标生比例逐年上升, 从30%到60%、70%, 直至今年增至75%。学校招生人数逐年下降, 从695人到580人、550人, 今年降至520人。学校学区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经由86.2%、91.5%、94.8%升至目前的96.4%。随着指标生比例的不断提高和学校招生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来我校的择校生人数逐年减少。渐渐地, 家长们对待择校的理性思考和自觉意识也在增强, 挤破头来择校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家长们开始认识到了指标到校对自己孩子能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诸多益处。优质生源从起初依靠硬性技术手段调控到如今业已形成的自觉调控, 指标到校在化解择校问题中的杠杆调节作用日益显著, 政策干预大大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做做法法二二:保持自身持续优质发展

老优质学校受指标到校政策的直接影响巨大, 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发展挑战。我认为, 持续优质发展是老优质学校自身生命力的体现。坚持十二年之久的“双三我”活动是我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它是指在师生中开展的“我看我自己”、“我学身边人”和“我做现代教师 (现代中学生) ”的活动。老师和学生在这个载体下展示自我, 张扬个性, 富有思想, 充满活力, 形成独特的风格。记得刁淑艳老师在我校“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 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位工作了仅三年、只有两年班主任经验的年轻老师。像刁淑艳这样在学校“百家讲坛”中做过讲座和发表个人研究成果的老师已经超过学校教师总数的80%。还有我们每周都要组织一场学生辩论赛,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辩论队, 班级、年级之间互相挑战。在辩论赛中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锻炼, 远远超过书本和课堂。“双三我”活动已经成为师生主动发展, 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力量, 成就了三十四中这一优质品牌。

做做法法三三:发挥“片区+校群”节点作用

作为老优质学校, 我们正处在区域“片区+校群”网络化管理模式的关键节点上,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时时“独善其身”, 还要能够处处“兼济天下”。

纵向上, 我们带动片区内的九年一贯制有序衔接。我们在片区开展了中小衔接式教研活动, 按学科梳理九年的教学内容。在一次教学研讨中, 小学的科学老师说他们的科学课中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现象, 可又很难给学生讲清楚。我们学校的冯静老师就建议他们用初中相关的物理、化学实验配合讲解, 还可以以校本课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我们学校的物理、化学老师还定期轮流到片区内的三所小学做现场辅导, 保证实验指导的效果。我们片区中小学教学也在中小衔接式教研活动中逐渐实现无缝对接。

横向上, 我们示范和引领校群中更多的学校走上“规范+特色”的优质发展道路。我校以活动育人见长, 打造出了“双三我”活动汇报会、感动校园人物颁奖典礼、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毕业典礼、开学典礼、读书交流会等有影响的品牌活动。在一次校长例会的间歇, 西岗中学的校长向我询问正在筹备的开学典礼有什么新点子。和她的这次交谈促使校群中的共享资源多了一项新内容。从那时起, 每次我校的这些活动都面向校群全程开放。很多做法已经被推广成为校群同类活动的“规定动作”, 为每个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片区+校群”管理中, 各校的优势互补有力推动了区域的均衡发展, 使得择校不再是家长和学生的“刚性需求”。

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化解择校问题是老优质学校的时代使命, 也是我们的社会价值所在。我们心向往之, 也会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此。

片区管理助推均衡发展

2008年以来, 在先后历经了“名校长工作室”与区内名校五四路小学的结对和“教育协作片”与市内名校三十七中学的组团发展后, 西岗区九三小学顺利实现了与名校的优势共赢, 正式开启“片区+校群”管理模式。所谓“片区+校群”是我们区在总结提炼名校长工作室和教育协作片经验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教育管理模式, 纵向上实施以中学牵动小学, 按学区片开展中小学片区管理, 横向上以名优中小学为核心, 同类型的学校组成校群。

片区管理强化中小衔接中的学科交流研讨, 为学生九年培养规划提供课程保障。例如, 在一次中小学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 小学英语教师采用了中学常用的话题式教学, 这一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大家的激烈争论。“用中学的方式教小学生, 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吗?”“中小衔接中应该和而不群, 既要尊重差异又要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听到这些切中要害的讨论, 作为校长, 我们很欣慰, 研究中这种争论越多, 说明教师的思考越深入。中小衔接中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从而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教育优质均衡。通过定期开展的不同主题的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评课、共同教研等活动, 纵向上, 强化了中小学同学科相互渗透;横向上, 打破了学科界限, 强化了学科整合。片区管理使片区学生教育在道德培养、习惯养成和知识技能上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连续性, 从根本上推动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深入的教学研究推动了教育过程的不断优化, 我们更是以“全程视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例如:我们片区内两所小学的传统体育项目是篮球且特色鲜明, 而中学重点发展项目是足球, 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培养和坚持了六年的兴趣和特长, 在升入初中后能出现“断层”吗?实现片区管理之后, 我们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的状态, 片区中学随之将篮球特色确立为学校重点项目。我们九三小学的体育教师付英杰, 是本校篮球特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手”, 实施片区管理以后, 他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片区成立了“付英杰篮球工作室”, 按片区规划推动整个项目的发展。按照片区大课表, 付老师每周需要定时去大同小学和六中上篮球课, 带领工作室成员, 借鉴音乐考级方式, 制定了篮球等级规则, 学生通过参与篮球校本课程的系统学习, 自愿报考不同级别的篮球等级。一位初中生在毕业感言中说:“老师给予我的不仅是一项篮球的技能, 还给了我一个终生爱好、一个终生受益的习惯和更多的发展机会。”片区大课表还确定了每月一个篮球主题活动, 如“三对三”篮球赛, “篮球文化艺术节”等, 确保中小学特色的有效衔接, 保障片区学生九年培养方案的实现。

片区管理让教师资源产生了最大化的效益。九三小学的邓彩凤是一位工作仅一年的班主任, 班上的一年级“小不点”使她忙得焦头烂额, 大同小学的省级优秀班主任付承葳, 有自己独到的班主任工作理念, 追求“慢教育”。我们通过“连心班主任工作坊”把他们连接起来, 由坊主付老师带动和指导三所学校工作五年内的年轻班主任实现专业成长, 工作坊采取了“影随”的机制, 每天八小时内付老师无论是上课还是找学生谈心, 年轻班主任都跟随着她, 仔细观察她的一言一行, 看似“影随”和“观察”, 实质是在开展微型团队学习和研究, 由“观察”到“模仿”再到“实践”。除了“影随”之外, 连心工作坊成员还通过QQ群、电话、面谈等方式解决教育困惑、交流学习心得, 班级常规管理、家校沟通、课题研究等都是工作坊成员研究的内容。连心工作坊成了年轻班主任工作的靠山, 同时, 也再一次赋予了付老师工作的激情与活力, 可谓是双赢。

为实现片区资源效益最大化, 片区内的硬件教育资源也统筹配置, 中学配备的是数字地理教室、科学探究室、小学配备动漫实验室, 例如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中的“太阳系”这一专题, 我们便组织学生到片区中学的数字地理教室上课, 使地月系的自转和公转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眼前。片区有统一的专业教室使用管理制度, 围绕专业教室的使用功能、中小学课程设置及学生活动安排, 编制了片区“大课表”。教研引领、特色牵动、共享资源激发了我们每一所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在“片长”的带动下, 我们的片区管理不断制度化、系统化, 学生小学毕业后, 进入片区中学, 按照设定的科学成长路线, 又在一个熟悉的氛围中继续发展, 择校回流现象比比皆是, 整个片区已成为一所蓬勃发展的“松散型”九年一贯制大学校。

用智慧打造班级文化用创新张扬学生个性

我校毗邻大连市最大的小商品和水产批发市场, 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过去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薄弱校。很多家长对于将孩子送到我校有顾虑, 择校导致生源流失严重。2008年, 我校成为西岗区第一批小班化实验试点校, 也是西岗区“优先薄弱、交替发展”的薄弱改造理念的受益者, 区域的理念和策略让我们对改变我校的薄弱面貌充满了信心。校长在班主任培训会上说:“如果每个班级都好起来了, 整个学校就好了。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呀!”怎样才能让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身份背景的学生尽快融入现代班集体、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想应该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和策略帮助我校形成了新的班级组织结构、新的机制和手段、新的评价方式, 营造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使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可能。

在我班, 班级组织结构改变了教师主导的方式, 老师仅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鼓励者, 学生才是自我成长的主导者。这种主导首先就体现在班级小名的诞生过程中, 我班的班级小名叫青泽轩, 是同学们在班会讨论之后, 从自己起的十几个小名中确定的, 他们说:青——青春, 要张扬青春的活力;泽——聚水的地方, 寓意着带着不同家乡文化的我们汇聚在一起;青泽轩就是我们张扬青春活力, 互助、融合、自我管理、共同成长的地方。班级小名是同学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也是我们班级学生发展的共同愿景, 因为每个人都参与了班级的规划,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十分珍惜这个名字, 青、泽, 已经成为我班文化的关键词, 也是我帮助同学发展自己个性, 评价自我的依据。

新的班级机制体现在每位同学都是班级的管理人员, 人人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这种新的班级建设机制打造了与众不同的班级结构。有的学生成为谋篇布局的设计者, 有的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 有的学生成为专长突出的实施者, 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就拿我班于海泉同学来说吧, 他是我班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一位, 性格内向, 家境贫寒。这样的孩子怎样参与班级管理呢?区里倡导同学们建立自己的数字博览馆, 我发现他非常喜欢电脑, 于是就让他做了电脑管理员, 主要是想让他融入集体。在老师的指导下, 一个学期后, 一个关于旅游的数字博览馆初具雏形。看着他等待评价的眼神, 我笑了, 他也笑了, 可以说, 这个数字博览馆敲响了他新生活开场的钟声。他涉猎了更多的知识, 性格也变得开朗了, 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机会, 获得了自信, 缩小了与城里孩子心理上的差距。

每个学生不同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和于海泉不同, 我们班也有同学原本就个性张扬, 特长鲜明, 怎样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呢?区里给每个班配发了相机。学校组织师生校园生活摄影大赛, 我知道赵芮对摄影感兴趣, 就让她作为活动的组织和培训者。她很兴奋, 还主动地给我的参赛作品提建议。我把相机交给她, 还给她布置了一个任务, 抓拍班级每个同学的笑脸和精彩瞬间。一个月后, 她上交了一份出人意料的作品, 一次以笑脸为主题的摄影展, 班级所有任课老师和同学的笑脸展示在回音壁上, 她主动为同学们讲解, 连其他班级的同学都被吸引了。现在她带起了一个摄影小组并成为班级文化讲解员, 多次接待前来参观的领导和老师。她的特长不仅没有被埋没, 反而得到更大的展示舞台。于海泉和赵芮的故事只是我们班级30个孩子的成长缩影。只要班级建设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人人都可以拥有一片梦想的天空。

不同的评价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效果。我们班摒弃了原有的仅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手段的单一方式, 为学生建立了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的扉页主要是学生的个性介绍, 包括人生的梦想、阶段性目标、兴趣爱好和电子照片。档案记录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三年间在学校生活中的大事, 从第一张开学典礼新生合影的青涩到毕业典礼师生拥抱的感动, 按照时间顺序呈现, 后记是每个学期结束时班主任的寄语, 电子档案改变了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扬了学生个性。

“青泽轩”的班级文化由学生做主学生做, 同学们的地域文化在这里融合, 智慧在这里升华, “青泽轩”给予了他们乐观、自信、阳光的品质,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使原本差距很大的城市和乡村的孩子获得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差异发展, 并从差异发展逐渐提升为彰显个人特色的优质发展, 最终赢得家长和孩子的认可。

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在优质控择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 更有切身的感受:好教师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之一, 好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培训, 而西岗区为好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培训、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还记得在从教十年左右的时候, 我常常陷入不知该如何继续发展的困惑中, 与周围的老师们交流, 他们也有这样的感觉, 职业的责任感告诉我们必须提高, 而我们的渴望却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中徘徊。机会从2008年5月开始接二连三地降临了。区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钱守旺、华应龙、刘德武、柏继明、吴正宪、李烈等小学数学大师集体来到我区, 大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强大的气场和人格魅力以及对教育事业孜孜追求的热忱, 给了我心灵上极大的震撼。真想像他们一样, 也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师, 但是, 差距之大, 谈何容易!然而,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 就在这年夏季, 我就成为刘德武老师的十名徒弟之一, 当时的我真是兴奋极了。局长亲自带我们到北京拜师, 当天就开始了第一次学习, 之后, 北京——大连之间就成了我们师徒的热线, 师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深见解、对学生思维训练和教材深度的理解和钻研、风趣幽默的谈吐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记得那年国庆黄金周, 我们四名徒弟深夜来到北京, 师傅亲自开车到机场迎接, 几天的“磨课”常常进行到深夜, 师傅不知疲倦, 师母还捧出热腾腾的炸酱面, 这份感动让我们暗下决心, 一定不辜负师傅的期望和教育局的信任, 也做一个像师傅那样“爱上课”的老师, 在与名师的切磋交流和反复的课堂教学研讨中, 我们不断领悟到数学教学的真谛, 教学的感觉越来越好。

在教育局组织的“三级拜名师工程”中, 我既是全国名师刘德武的徒弟, 也是区内来自不同学校的三名新教师的师傅, 我把从名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的徒弟, 并且经常跟他们交流、切磋, 看着徒弟们一天天成熟起来, 我的心里充满自豪和幸福感。现在我的徒弟们也已经在区内崭露头角, 被派往上海挂职研修、派往陕西师大参加国培, 我也多次被派出参加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讨活动, 今年春季还走出国门到新加坡感受现代教育的发展。良好的氛围、优质的资源、恰当的培训, 给我们提供了最广阔的成长平台, 也坚定了我勇立潮头的信心, 研讨课、视频切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学术交流等等活动中, 常常活跃着我们师徒的身影, 我们也在与别的师徒团队的较量与合作中获得提高。现在, 我带的新教师已经成为刘德武老师的第二批徒弟, 我拉手的学科教学薄弱教师已经成为片区的学科教学法特色教师, 我自己也成为大连市的品牌教师, 而且, 在教师“圆桌式交流”和全员培训的共同作用下, 区内各校都有特色教师, 都有学科带头人, 都有学科专家组, 我区各学科入选的大连市品牌教师数量都位列各县区之首。现在, 按照局里的统一部署, 我们在专研本学科发展的同时, 也常常与区内其他学科的专家组、特色教师团队交流, 互相学习借鉴, 创建区域“学习共同体”。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让每一所学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成为现实。

2011年9月, 作为“对口帮扶工程”中的一名支教教师, 我来到大连市最北端的一所山区小学, 我知道这又是一次锻炼与提高的机会。大山里的教师对乡村教育坚守的那份信念和责任、大山里的孩子对优质学习资源的渴望深深打动着我, 于是, 一年里, 我尽全力, 以领路课、讲座、案例式教研、带徒等方式将西岗的经验与做法传给山区的师生。每个忙碌的日日夜夜, 我的心灵都在付出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我也在与不同的学生和教师的磨合中得到历练和提高。一年的时间可能改变不了什么, 但我可以成为一颗火种, 点亮学生的心灵, 照亮周围更大的空间。

从教17年, 我先后作为优质教师资源被交流到三所薄弱学校。如果说, 过去的交流和培训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那现在的我就需要不断客观地看待“过去的我”, 正视“现在的我”, 在主动参与各种培训的同时, 用不断的提高和奉献, 去追求一份持久的热诚和激情, 去享受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做一名像师傅那样“爱上课”、学生又喜欢的老师。

711中学给孩子可喜的变化

我是大连市西岗区一个普通中学的学生家长。我儿子叫应明豪, 是71中初二的一名学生, 他本是个内向寡言的孩子。初一军训刚结束, 回到家他就在饭桌上兴奋地说:“爸, 知道吗?我是我们小组的副组长!”“管多少人?”“除了我自己, 还有三个。”我和他妈妈没敢笑, 也没当回事。但半学期下来, 原本不爱说话的他几乎天天晚饭的时候都要讲讲今天班级的什么什么课上, 哪个哪个小组的比赛啦, 趣事啦, 后来我和他妈知道他们的四人小组每人都有职务, 每人能管别人也归别人管, 是叫“合作学习”。于是我在不知不觉间记住了些小班化课堂上的新名词, 像“小白板”、“两只红笔进课堂”、“全员参与式总结”等等。而应明豪自己也爱跟我们说学校里的事了, 爱吃早饭了, 爱上学了。他在班级担任数学科代表, 还负责间操时关闭教室荧光灯的工作, 每一样他都干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看到孩子脸上有那么多的快乐, 我们家长的心里也有那么多的幸福!

很愧疚地说, 应明豪小时候的学习习惯, 我们给他培养的并不多。小学时不管作业多么少, 他都不愿写;初一有一次考试过后, 他忽然郑重其事地说:“请你们放心, 我争取不在家写作业!”猛一听吓了我们一跳。原来, 每科老师在学校都针对学生当天的掌握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 当天所学谁能通过“日日清”检测, 谁今天的家庭作业就相应减少甚至没有, 这个“作业政策”一下子刺激到他, 为了少得到一点儿作业, 他课堂里用心, 自习课用心, “日日清”抽测时用心。一个小环节带动一大片。应明豪以前几乎从不预习, 可是现在, 他天天做预习, 还为自己制定一周的预习计划。看到孩子的变化, 我们感到孩子会学习了, 那份感激, 不知道该对老师说什么好。

去年国庆节前, 儿子回来说他们的男生鼓队要到俄罗斯演出, 全家惊喜得不得了。他当初报名参加学校“男生鼓队”的时候, 我们觉得报就报吧, 锻炼锻炼身体也好, 可忽然要出国演出了, 我们才猛然意识到这个鼓队多么受重视, 儿子所在的学校多受重视, 因为71中的学生, 80%是外来务工的孩子。孩子离开家前倒是没什么, 除了激动还是激动, 可他回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儿子说, 第一次看见五星红旗因为他们而升起, 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子, 他肩上也挑着沉甸甸的使命。他跟我说:“爸爸, 坐飞机什么感觉?就是‘城市在我的脚下, 世界在我的心中’的感觉!”说实话, 我们家长的感动是什么?就是看见孩子的长大和孩子可喜的变化!

我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 有时也想去学校看看儿子的上课状态, 我老婆说:“不用, 你在操场外看看整齐划一的晨读, 去看看大课间热火朝天的花样跳绳就知道咱儿子咋样了。”儿子也说:“爸爸, 如果你到我们学校, 你一定去四楼走廊里看看, 那里有一大幅墙板, 学校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照片按照不同的省份, 分组展示, 配上各自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介绍, 从甘肃到福建, 我们每个人的故乡都在那里, 真的, 站在那幅大地图下, 爸爸, 你一定特感动……”

“在母亲的眼里, 他们都是孩子;在老师的心里, 他们都是伟人。”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 我都会看着学校正厅这句题词, 在这面巨幅照片墙下, 站立好久。我的心里总会生出一个个热切的愿望, 每一次都设想着我的孩子就是因为得到这些关注、爱护, 得到这些欣赏和期待, 成就了不凡的人生。

我的水平有限, 不能一下子将孩子所有的变化一一说出, 但我有足够的理由, 再说一次我心中的感激:能成为这所学校的学生, 是我们孩子, 也是我们全家的福分。

学校说到了更做到了

学校说到了更做到了

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 孩子是我的关注和牵挂。一转眼, 孩子就到了该入学的年龄, 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成了全家几代人共同关心的问题。很多人建议我舍近求远选择一所大家公认的好学校, 我也非常纠结, 因为小学阶段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可所谓的“好”学校都离家很远, 孩子的接送都是问题, 于是我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学区内的长春路小学上。

从孩子入学前大半年, 在长春路小学的校门口就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位特殊的家长 (就是我) , 站在校门口看学校升旗仪式、体育课、各种大型活动。我特别关注学校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孩子的脸上是不是洋溢着笑容, 每天学生的室外活动时间能不能保证, 尤其是孩子调皮时老师对孩子的态度等等。而且还听在校外接孩子的家长们说, 学校有自己的食堂, 孩子们吃得饱, 吃得好。就这样, 出于综合条件考虑, 我最终决定把孩子送到这里接受教育。

尽管知道长春路小学是西岗区首批小班化学校, 但像我女儿这样聪明而个性非常鲜明的孩子, 能不能得到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关注, 我还是有些担心。在刚送孩子上学的那段时间, 我每天人在单位, 心却在学校, 孩子的表情更是我们家的晴雨表。令我欣喜的是, 入学以来, 每天放学都能看到孩子快乐地奔向我的怀抱;每次询问她一天的校园生活时, 她都仰起小脸告诉我这也好, 那也好。当我再追问时, 她就会稚气地告诉我:“老师把我的画挂到墙上了, 小朋友和我一起玩篮球了, 学校的饭菜真好吃, 今天老师给我们大家照相了……”这些话都让我感受到孩子在学校的快乐, 孩子快乐, 我们当家长的就更快乐。

如今我的孩子已经成长为快乐活泼, 能和同学友善相处, 懂感恩的小学生了。两年里, 孩子在成长, 我更感觉到自己也在陪伴孩子一同成长。我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各类家长培训, 并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我参加了学校的混龄运动会, 与孩子在赛场上一同拼搏;我参加了学校的家长开放日, 与孩子共同聆听老师的讲课, 也第一次了解了教学一体机;我参与了学校食堂菜谱的制定, 中午和孩子共同用餐;我参观过学校学生自发自建的实物博物馆, 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来北京的前几天, 我陪孩子去参加大连市的合唱比赛, 看着她落落大方、自信从容, 听着那悠扬婉转的歌声, 我在场外感慨万千。说实话, 在孩子入学前, 我并不是十分清楚孩子的艺体潜能, 但是现在, 孩子既在合唱和象棋方面展现出一定的才华, 又能把篮球玩得灵活。这都得益于学校为孩子提供的“4+2”项目和课外艺体课程, 钢琴、舞蹈、乒乓球, 羽毛球、版画等各门各类, 应有尽有。更加难得的是, 学校很多课外艺体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省、市甚至国家知名的大师。这些课程都是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里完成的, 学校不仅不用家长花一分钱, 更把我们家长从周末奔波于各类校外学习培训班的折磨中解放出来。在我们西岗区, 不仅丰富多彩的课外艺体课程是免费的, 就连身上穿着的漂亮制服, 都是政府为孩子们专门免费定制的。

干部教育培训典型材料 篇3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委和地委的部署,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通过创新思路,积极整合资源,使远程教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做法是:

一、先解决领导机制问题,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推进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

去年3月,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县级领导联系抓,县直部门协助抓,乡镇党委具体抓,驻村指导员蹲点抓,农村中、小学校主动抓的机制。县委明确28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联系27个乡镇,其中县委领导主抓10个远程教育示范村,91个县直单位联系到村,78名驻村指导员各抓一个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党务副书记、组织委员分别抓一个点,整合乡镇农技、畜牧、学校等部门力量,协助抓2个示范村、80户以上科技示范户。全县创建了远程教育科技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55个,示范户2540户。同时,组织开展机关党员领导干部与农户“1 1”“1 几”等远程教育致富帮带和辅导示范活动,先后组织了134名乡镇党委书记、村支书、县、乡远程办工作人员到其它县(市)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典型示范,联系帮带,使远程教育工作看有“标杆”,干有“样板”;党员群众“学”起来“看得见”,“用”起来“摸得着”,增强了远程教育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全县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78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投资33.6万元,在县远教办和乡镇远教办建立了终端接收站,有效地解决管理与辅导脱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站点达523个(其中:乡镇站点27个,村级站点69个,学校信息站26个,其它站点401个)。同时,以自然村寨为单位大力发展中心播放户1672户,提高远程教育的覆盖面,确保更多的党员和村民就近就地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在培训学习方面,县、乡初步形成了月检查、季调度的工作机制,全年共组织集中培训4852场次,参加培训的乡镇干部5131人,村组干部4260人,农民党员10260余人,群众16.1万人。

二、推行“一校两教”与“村校结合”,解决集中培训“组织难”问题

我县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80以上建在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学校站点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关键。为此,我们在全县26所农村中学推行“一校两教”工作,在233所农村小学开展“村校结合”工作,探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普通国民教育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新途径。县委组织部、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农村中小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意见》、《关于在乡镇中学实施“一校两教”工程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农村小学实施“村校结合”的安排意见》,在对学校教师进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以上班级开设特种种植、养殖适用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家政与创业,小企业经营管理常识等劳动技能课程。在远程教育活动中,通过组织学习、开展试验等形式,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及中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掌握农业科技适用技术,并在回家“作业”的过程中向家长和周围群众传递远程教育信息和农业技术知识,吸引农民走进学校站点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目前,全县19016名初、高中学生已开始接受远程教育农技培训,通过他们带动了3万余名家长和农民走进学校站点参加培训,切实解决了党员、农民参加远教培训“组织难”的问题。为解决好农村中小学与乡镇、村之间远程教育工作脱节的问题,我们在全县实行了政、教“交叉任职”,从而实现“双重辅导”和“双重管理”,也就是由中小学负责人兼任乡(镇)书记助理或乡(镇)长助理,村副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协助乡镇分管书记、组织委员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远程教育。学校则聘请乡镇领导、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辅导员,帮助学校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职业技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乡镇党委与中学、中心校,村党支部与村学校远程教育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对学校站点开展“一校两教”工作进行研究和安排部署。与此同时,县远教办、教育局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体系,把“一校两教”和“村校结合”工作进行评估和目标考核,初步实现了教育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和规范化。

三、建立固定的“远教干校”,解决“操作熟练”和“有人辅导”问题,提升远程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技术和辅导骨干这“两支队伍”是开展好这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抓好了就会产生效益,抓不好就会造成设备闲置浪费甚至损坏。为此我们充分整合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学资源,在平山乡建立了固定的,由组织部直接管理的“**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骨干培训中心”。利用平山职中现有的设备和师资,以及150余亩土地资源,整合县、乡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技术力量,建立技术人员和辅导骨干教学实践基地,在附近村采取“中心投技、村户投劳”的形式建立经果林种植、养牛等示范基地,作为对全县远教骨干培训的试验示范基地及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实践场所。通过采取课堂培训与现场观摩、基地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培训效果。目前,已举办8期培训班,培训村党员活动室站点操作管理人员100名,中小学校站点远程教育教师骨干316人,乡镇远程教育教学辅导员、农技辅导员209人,县、乡远教技术咨询人员204人,热线信息员200人,使他们基本达到懂技术、会操作、能辅导的要求,有力地提高了远程教育的总体水平。

四、全方位提供服务,解决“学、用”综合转化问题,确保远程教育取得实效

一是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在引导基层充分利用地区、县“远程教育专家咨询系统”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基础上,全县27个乡镇党委机关和乡镇中学,个村,均开通了互联网,在乡镇设立了“远程教育咨询热线”电话,实现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化。同时,通过设置便民服务窗口和发放便民服务卡等形式,为党员、农民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提高学、用成果转化率。10月份以来,共为党员、群众提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农产品市场动态等信息咨询650多人次,送种子、送农药、畜禽病防治等技术服务370多人次。二是提供信息服务。全县建立了135人组成的乡、村远程教育信息采集队伍,每乡镇10天反馈一次本地市场信息,每半月反馈一次培训需求信息。目前已对信息员全部进行了培训。为确保县内和县外的市场信息进村入户,引导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所有辅导课程都要下载地、县辅助教学网上发布的有关市场价格信息,向学员介绍。同时在各乡村站点都建立了信息发布栏,定期公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选择发展项目,增加收入。三是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帮助农民进入市场。针对目前农村分散经营,农民进入市场难,形不成规模效益的实际,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行支部牵头组建专业协会,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和技术培训,并通过协会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由经纪人提供统一的市场服务,实现“1+1>2”的效应。目前,全县建立种植、养殖等行业协会个,发展农村经纪人个。四是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解决发展资金问题。采取县、乡两级政府贴息,党员、农户以参加培训签到为技术信誉向信贷部门申请贷款的办法,鼓励他们发展生产。在贷款发展过程中,专业协会、“三支队伍”上门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农户严格按科学方法生产管理,确保贷款农户取得实效。目前,县财政已解决80万元用于远程教育科技示范基地、项目贷款贴息,共发放贴息贷款800余万元,县、乡政府贴息60余万元,享受贴息农户2500余户。另外,平山乡、野马川、雉街等乡镇还探索开展“中学生 家长”、“远程教育 党员股份制养殖企业”、中心播放户与贫困户“1 1”捆绑创办远教农技“试验田”等,转化远程教育学、用成果,使党员干部群众真正能把学到的技术、知识转化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干部教育培训典型材料 篇4

“一创双争”工作情况

建宁乡位于高平市东北部,距市区25公里,东临陵川,北接长治,坪曲公路横穿全乡,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相对特殊。全乡总面积为31.6平方公里,有20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64个村民小组,5094户,18417口人,7938个农村劳动力,耕地20536亩。乡党委下设基层党支部24个,共有党员644名,35名农村主干,136名支村两委干部,15名大学生村干部。全乡有煤矿1个,节能灯厂1个,现有日光温室蔬菜大棚400栋、春秋蔬菜大棚200栋,万头猪场4个、规模兔场2个、规模牛场2个。我乡共有21个远程教育基层站点,每个站点都力争做到硬件设施条件好、学用活动开展好、群众致富效果好。为切实加强我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更好服务党员干部和群众,根据高平市委组织部相关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积极创建示范终端站点,争做优秀管理员,争当学用标兵。

一、以“建”为起点,基础设施完善

我乡于去年完善和新修了多个支部阵地,并按照“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雷及桌椅配套”等“五防一配套”的要求,高标准完成远程教育阵地建设。远程教育设备用房面积均达到25平方米以上,配备卫星接收器、电视、VCD等接 收、播放设备,确保远程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教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其中郭庄村还被评为“五星”级站点,并以点带面,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其他村庄的远程教育工作,争取涌向更多的星级站点。

二、以“管”为抓手,教学管理规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部署,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建立远程教育“一创双争”活动领导责任制,乡镇党委书记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一创双争”星级示范创建工作。各村两委成员积极配合,各村大学生村干部负责站点的日常管理维护和运行,及时接收学习既定节目,每月组织党员群众学习3次6学时,按照党员群众的需求每月向群众开放,开展学习兴趣需求调查、教学节目预告、学习效果回访反馈。立足本乡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搜集和下载相关内容,利用时间组织群众学习。

二是制定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为确保站点规范化运作,在市远教办的精心指导下,建立健全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制度》、《播放收看制度》、《管理员职责》、《操作流程》等一整套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制度,另外为了更大程度上的普及远程教育,让远程教育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服务,还根据实际我乡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播放记录簿》、《年 2 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回访记录薄》、《兴趣小组讨论簿》、《征求意见月梳理汇总表》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表格和制度,切实有效的开展远程教育工作。既保证远程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规范地运行,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调动全乡人民的积极性和收看兴趣。

三勇于开拓创新。我乡结合实际,大胆实践,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力争通过远程教育“一创双争”活动的扎实开展,实现远程教育站点工作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操作熟练化、学用经常化,全面提高我乡远程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及各村的规模大小因地制宜制定四到五个学习兴趣小组,在收看远程教育后,不定时的组织村民开展兴趣讨论,把每次的讨论结果总结起来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做成梳理汇总表,走家串户进行回访,和每位收看的村民进行谈话回访,认真听取,争取做到最大程度的收集意见。

三、以“学”为载体,学教活动丰富

依据本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学习的实际需求,以“学习、促发展”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远程教育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精心挑选学习内容,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是与党员群众的思想教育相结合。组织党员群众收看党的各项方针、思想路线和政策法规,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3 理论,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夯实了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与本乡实际相结合。经常性地组织党员群众收看学习计划生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利用每季度妇女病普查和环孕情服务的有利时机,组织广大育龄妇女收看生殖保健等知识,增强了党员群众的发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是与本乡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组织养殖专业户集中观看录像,学习动物的病疫防治知识,并请专业的科技人员示范讲解;让于种植相关的党员群众学习《作物栽培管理技术》、《蔬菜种植管理技术》等农业科技知识,让种植大棚的农户及时了解了农副产品市场供求、营销管理等市场信息,充分发挥了远教设备指导生产、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的作用。

四、以“用”为目的,学用效果明显

一是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各个支部的战斗力。通过把远程教育和党员日常教育培训有机结合,借助远程教育平台,以创先争优为重点,开展教育学习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增加了农民的专业技术知识,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通过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时收集生产管理技术、供求信息、农业政策法规等各类信息,提高 4 了农民应对市场的灵敏性,形成了以市场供求引导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加快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

三是开阔了党员、群众的视野,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通过远程教育平台点播各地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开阔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视野,提高了党员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增加了党员群众共建和谐新村的热情,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是各村涌现了许多远程教育学用典型,在特色种植、养殖及发展经济方面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共同致富。例如筱川村支部书记程奇鑫同志带头搞调产,办猪场、制沼气、建大棚;东庙村支部书记姬文明响应市委号召发展“一村一品”,发展红艳樱桃种植;曹家村民李有和资源转资本,发展蓝光节能灯厂…涌现了一批农村学用结合的致富带头人

五、以“责”为使命,争做优秀站点管理员

根据市委组织部相关精神,结合我乡实际,还把开展远程教育“一创双争”活动,与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及其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发挥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参与、共创共建的工作格局。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兢兢业业,坚持按要求完成“远教”工程的每一个环节,认真维护和保管设备的完好、干净,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确保“远教”正常运行。一是开展形式灵活,方法多样的学习活动。拓展学习对象,各站点管理员不仅自身加强学习,还将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农村乡土人才和党员一起都纳入远程教育主体班,共同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延伸学习内容,由各村站点管理员制定学习计划,事先筛选学习内容,做到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制定学习制度,规定各村“两委”每次会议之前都要先组织开展远程教育学习,每月集中学习4次以上,并要求每次集中学习都要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记录、有效果”

二是竖起为全乡人民服务的大旗,通过远程教育这个平台,以更加贴近的视角,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更好的了解国家的惠农利民政策,组织党员、群众举办远程教育培训班,引导村民利用科技致富,并积极的发展创新型服务方式不仅局限于常规的便民服务,还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普遍应用,更好的服务于民。

三是把远程教育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通过以点带片,树立学用结合的榜样,通过切实的手段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帮助村民提高学习技术知识的水平,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并作详尽的讲解,使群众得实惠,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干部教育培训典型材料 篇5

时,不断拓展远教服务领域,利用远程教育大力培训党员干部,积极传播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做好硬件设施建设,搭建干部学习的平台

自远程教育工作在我镇实施以来,镇党委高度重视,抽调精干力量,全力支持配合,坚持一手抓站点建设,一手抓学用普及。在站点建设方面,从网络基础、场所建设等硬件设施入手,强力构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投入3万元将原来的小会议室重新装修,将党员活动室面积扩大了60平方米,并配齐了桌椅,配备了投影仪、电视机等终端接收设备,接通了宽带,从硬件上保证了党员干部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并确定了文化程度高、工作责任心强的组织干部为远程教育管理员,专门负责远程教育网络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并制订了《接收站点职责》、《管理员职责》、《播放收看制度》、《信息反馈》等制度,确保了党员干部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的正常化,规范化。

二、发挥远教资源优势、大力培训党员干部

镇党委高度重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作用,在学用工作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实行定期集中培训和不定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镇中心组学习例会、镇机关干部工作会、基层干部会,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等相关课件。现在,定期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已成为镇干部教育培训不可缺少的途径。我们采取全天开放远教工作站,利用镇干部吃饭、晚间空闲等时间,播放新闻和娱乐节目,丰富镇干部生活。尤其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科学发展观专题讲座,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注重远程教育“学”与“用”的结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相关培训活动,节省了学习培训成本。今年,我镇计生办利用远程教育,分五批组织全镇部分育龄妇女进行了计生知识培训,由于不用聘请专业人士,节省了培训的费用;镇上的农技、水利等部门,也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农村相关的群众进行培训学习,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促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

一是促进了干部学风的根本好转。过去由于党员干部学习的材料单一学习机会少,自从远程教育实施以来,远程教育成为党委抓党员干部学习重要手段,每天晚上平均有80%的同志收看,党员干部抓学习的热情倍增,党员干部的素质明显提高,党员干部的学风有了根本好转。

二是提高了党员干部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本领。通过远程教育平台结合主导产业发展,组织镇机关全体干部学习农业技术,农业致富信息,提高了干部带领和引导群众发展主导产业的本领,全镇50名干部深入产业基地村积极组织群众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全镇新发展核桃6000亩,板栗8000亩,户均达到3亩经济林,加强经济科管增加效益,林果业收入已占农民收入的25%。组织群众发展养猪,全镇发展养猪大户60户,全镇年养猪8500头,成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林果畜牧两大主导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

三是加强了领导班子的“三力”建设。通过组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树立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增强了领导班子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增强了领导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

干部教育培训典型材料 篇6

人类乐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人类的这种对更低温度的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精神,才有了后来对超导现象的发现。自1877年成功液化了氧气(临界温度90 K)后,氮气(77.3 K)、氖气(27.2 K)、氢气(20.4 K)的液化温度也相继被发现,紧接着1908 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K.Onnes)成功实现了氦气的液化,这一发现为他在1911年发现汞(Hg)在极低的温度下存在超导现象奠定了基础[1],如图1所示。

汞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重视,不久之后,一些在极低温度下电阻变为零的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也相继被发现,同时人们发现这些物质除了具有在极低的温度下电阻变为零的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物理特性,如迈斯纳效应、磁通量子效应、约瑟夫森效应等。随后科学家们将具有以上这些特性的物质统称为超导体(Superconductor),超导体所具有的物理特性叫做超导电性(Superconductivity)。

2 超导材料的种类

随着人们对超导的不断认识以及对具有更高的临界温度的超导体的进一步探索,1000多种具有超导特性的材料相继被发现。这些材料中除了金属之外,还包含合金或金属化和物、有机物、金属氧化物等。超导材料的性质可以用3个物理参量来表征,即临界温度(Tc)、临界电流(Jc)和临界磁场(Hc),三者的关系如图2所示。

在科学界对超导体有不同的分类。从材料学的角度出发按物质的分类比较科学。在超导体的应用上,通常按临界温度的高低分为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一般把25 K作为区分的界限,但这一界限也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人们习惯将应用时使用液氦冷却的如纯金属、合金以及金属化合物等统称为低温超导体,将应用时使用液氮冷却的如铜基金属氧化物等统称为高温超导体。从电磁特性的角度出发,又可以把超导体分为第Ⅰ类超导体和第Ⅱ类超导体。第Ⅰ类超导体只存在一个临界磁场值,当外部磁场低于这个值时为超导态,当外部磁场高于这个值时为正常态。与第Ⅰ类超导体不同的是,第Ⅱ类超导体存在有两个临界磁场值,下临界磁场和上临界磁场。当外部磁场低于下临界磁场时,其电磁特性与第Ⅰ类超导体相同;随着外部磁场的进一步增加而大于下临界磁场时,超导体处于一种介于超导态和正常态之间的混合态;当外部磁场继续增加到大于上临界磁场时,超导体才转为正常态。然而,第Ⅰ类超导体的临界磁场较低,难以应用于实际的工程装置中,相对地,第Ⅱ类超导体的临界磁场较高。但是,纯净的第Ⅱ类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很低,工程应用价值很低。超导体中含有微观杂质和缺陷的非理想第Ⅱ类超导体具有抑制磁通流阻的能力,运用于实际工程中的都是非理想第Ⅱ类超导体。

3 典型超导材料的晶体结构及特征

超导体的发展建立在超导材料发展的基础上,现已发现5000多种材料具有超导特性,第一代铋系(Bi2Sr2Can-1CunO4 + 2n + δ)超导材料最先得到工程化应用,第二代钇系(YBa2Cu3O7-δ)超导材料和二硼化镁(Mg B2)超导材料也已成功实现商业化[2~4],铁基超导材料尚在研究中。

3.1 Bi2Sr2Can-1CunO4+2n+δ的晶体结构及特征

Bi2Sr2Can-1CunO4 + 2n + δ系列的晶体结构统称为Bi系晶体结构。n的取值可以为1,2,3,···,改变n的取值就可得到不同临界温度的超导体,目前甚至已经合成了n≥6的Bi系高温超导薄膜样品,但主要研发的有n=2,3 时分别得到的Bi2212、Bi2223 相,其对应的临界温度分别为85 K和110 K。Bi2Sr2Can-1CunO4 + 2n + δ系列的晶体结构如图3 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该结构存在排列上的交错,即该结构存在一个排列周期。

3.2 YBa2Cu3O7-δ的晶体结构及特征

第二代钇系高温超导材料的化学组成为YBa2Cu3O7-δ,可简单表示为Y-123(123 为Y、Ba、Cu的原子比),Y-123是首次被发现的临界温度在液氮沸点以上的高温超导材料,可以用液氮来作为低温溶剂(沸点为77 K),从而走出了只能用液氦(沸点为27 K)作为低温溶剂的时代,大大降低了试验及应用成本。Y-123的晶体结构如图4所示,Y-123为O原子缺损钙钛矿型。Y-123 的晶体结构的单胞中有两层铜氧面(Cu-O面),两层Cu-O面被Y离子分开,导致Cu原子分别分布在Cu-O面和Cu-O链上。Cu-O链上O原子的得失影响了Y-123 的超导特性,尤其在Y离子周围O原子应该存在的位置,O原子很容易缺损[2]。Y-123 的很多性质均随着O含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δ<0.2 时,Y-123 的超导特性最好;当δ>3 时,由于O原子的缺失,Y-123 已无超导特性。

3.3 Mg B2的晶体结构及特征

Mg B2高温超导体是在2001年由日本的大学四年级学生永松纯发现的。当时已经发现具有超导特性的金属化合物有很多,其中属Mg B2的临界温度最高,为39 K,所以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了很高的关注,大家开始纷纷加入到研究简单化合物的超导特性的浪潮中。Mg B2的晶体结构如图5 所示。Mg B2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化和物,属简单六方晶系,AlB2型简单六方结构,理论密度为2.605 g/cm3,点阵常数为a=30.84 nm,c=35.24 nm,属于P6/mmm空间群。Mg B2中的B原子独立排为一层,B层结构具有类似于石墨结构的特点,每个B原子周围都有3 个与之等距离的B原子[3]。Mg原子呈六方紧密堆积,处于两个B层之间,同时每一个Mg原子都处于由B原子形成的六角形的中心位置。由于B原子的面间距远大于原子间距,从而导致晶体结构的c轴线的膨胀系数远大于a轴的膨胀系数。

Mg B2高温超导体的晶体结构简单,在结构上无明显的各向异性,因此其在输电应用中由于各向异性引起的损耗较低,同时由于其在正常态的电阻率也很低,而且其合成的原料价格低廉、容易成型,使得Mg B2高温超导体在工程应用中具有很广阔的前景[4]。

3.4 铁基超导体的晶体结构及特征

2006年1月,La OFe As化合物被发现,用F原子取代部分O原子后,可以使化合物的临界温度达到26 K,这一结果引起轰动,推动了铁基高温超导体的研究。目前,根据高压掺杂技术,铁基超导体的转变温度已经达到了56 K[5]。根据铁基超导体的化学组成及晶体结构的不同,铁基超导体可分为四大体系:①“1111”体系,以Ca(Sr)Fe As F化合物为代表;②“122”体系,化学式统写为MFe2As2(M=K、Ca、Ba);③“111”体系,以Li(Na)Fe As最为常见;④以Fe Se为代表的“11”体系。

3.4.1 “1111”体系的晶体结构

“1111”体系是最早发现的含有铁基的超导材料,结构为四方晶体,与锆铜硅砷(Zr Cu Si As)结构相似。在常温下,空间群为P4/nmm。晶体结构如图6所示,结构中氧化镧(La3+O2-)和砷化铁(Fe2+As3-)各自单独为一层,空间位置上,二者相互交替[6]。

3.4.2 “122”体系的晶体结构

在发现“1111”体系的基础上,科学家突发奇想,又发现了第二个铁基超导“122”体系。该体系拥有Th Cr2Si2型四方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如图7所示,Ba原子呈体心立方结构,Fe原子和As原子形成各自的原子层,Ba原子处于Fe和As的原子层之间。

3.4.3 “111”体系的晶体结构

“111”铁基超导材料与“1111”体系和“122”体系相比结构更为简单。如图8 所示,其晶体结构为四方晶体,类似于无限层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3.4.4 “11”体系的晶体结构

“11”体系铁基超导材料是所有铁基超导体中结构最为简单的。如图9 所示,“11”体系铁基超导体拥有简单的四方晶体结构,由多个Fe Se四面体堆砌而成,化学元素组成最少,因此制备工艺最简单[7]。

4 带材的制备方法

块材、带材与薄膜是超导材料最常见的3 种使用形式,其中以带材的使用最广,目前已在电缆和磁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Bi系超导材料是最先制备成扁带使用的,随后Y系和Mg B2带材相继问世。Bi系超导带材与Mg B2超导带材采用的制备工艺较为相似,均采用套管法制备,Y系超导带材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

图10 为套管法制备超导带材的工艺流程图。主要制备工艺为将含有Bi或Mg B2源的原材料反复煅烧与研磨,然后将所得粉体填充至金属套管中(主要成分为Ag),将金属套管拉拔、截断,再次装配至金属套管中拉拔,最后经过反复轧制-煅烧形成超导带材。为消除原材料中形成的微孔,提高带材的载流能力,还需将带材在高压下进行处理,最终形成成品带材[8]。

Y系超导带材的结构较为复杂,所以制备工艺也更繁琐,制备难度大。Y系超导带材为涂层结构,依次包括基板、籽晶层、阻隔层、模板层、超导层和稳定化层,其中籽晶层、阻隔层、模板层又统称为缓冲层(根据材料性质的不同,有时仅含有其中的两层)。主要制备工艺为在满足一定粗糙度且织构化的金属基带上,利用物理沉积法(一般为溅射法、离子束辅助沉积法或几种真空沉积技术的结合)制备缓冲层,其次在缓冲层上制备超导层(可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或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然后在超导层上沉积银层,防止超导材料原子比受到外部影响,降低超导特性,最后在银层外制备保护层,从而提高机械特性和导流传热的能力。

5 结束语

每一种超导体都对应着不同的晶体结构。结构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临界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以上四类超导体晶体结构的分析可得出,晶体结构简单的对应的临界温度较低,而晶体结构复杂多变或者可以在不同的晶相之间进行转换的,其对应的临界温度往往会比较高。因此,在对超导材料的探索由简单的元素或金属向复杂的合金及金属氧化物转变的同时,还可以从改变超导材料的结构的角度去思考,如离子替换、离子空位掺杂等。制备高载流特性的千米级超导长带仍是目前科学界的难点,只有简化超导带材的制备工艺,提高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超导带材的成本,才能有效地推动超导材料的工程化应用。

参考文献

[1]Delft D V.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by Kamerlingh Onnes in 1911[J].Physica C:Superconductivity,2012,479(9):30-35.

[2]王醒东.BSCCO超导带材的工艺要点与应用[J].电工材料,2014(1):33-35.

[3]王醒东.REBCO高温超导带材缓冲层的结构及制备方法[J].电工材料,2014(3):36-39.

[4]Hwang S M,Choi J H,Park E C,et al.Development of Carbon-doped ex Situ Mg B2Wire by Mechanical Alloying[J].Physica C:Superconductivity,2009,469(15):1523-1526.

[5]Goodenough J B.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J].Molecular Science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13:291-324.

[6]Suzuki K,Usui H,Iimura S,et al.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Band Structure Variance of the Electron Doped 1111Iron-based Superconductors[J].Physics Procedia,2014,58(58):38-41.

[7]Diko P,Antal V,Kavečansky V,et al.Microstructure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s in Fe Se Superconductor[J].Physica C:Superconductivity,2012,476(6):29-31.

上一篇: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二教案下一篇:县煤炭管理局领导班子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