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起源

2024-07-27

特色小镇的起源(共8篇)

特色小镇的起源 篇1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八大部委局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小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等,都对中医药健康旅游做出了规划部署,鼓励中医药企业开发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中医药文化小镇。

2、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旅游风情小镇、森林小镇

日前,国务院下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森林小镇、低空旅游特色小镇。

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着重提到了旅游+城镇化。根据该规划,“十三五”期间,将支持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加快推进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将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景观名镇。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大力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国有林场等为重点,完善森林旅游产品和设施,推出一批具备森林游憩、疗养、教育等功能的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

3、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求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等负责推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同时,农业部于2013年出台的《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中,也涉及小镇建设内容。

4、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工业文化特色小镇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日前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将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有序推进工业文化城市、园区和企业试点示范。

5、住建部:美丽宜居小镇

截至2016年12月28日,住建部已连续公布了四批美丽宜居小镇示范名单。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2016年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各地自愿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农委)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审查,确定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陆家镇等95个镇为美丽宜居小镇示范予以公布。

6、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国家级特色小镇

根据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申报流程汇总 1.申报条件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不具有镇一级行政管理职能,也不是产业园区、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各市选定上报的特色小镇,在产业定位、规划建设、运作方式等方面,符合下列条件。

(1)产业方向:与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相衔接,聚焦支撑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地域传统特色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每个小镇需明确一个主攻产业,突出“一镇一主业”。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2)空间布局:一般位于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周边及交通轴沿线等适宜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地域,相对独立于城市和乡镇建成区中心,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严格划定小镇边界,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建设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3)有效投资:三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商品住宅项目和商业综合体除外),金融、科技创新、旅游、文化创意、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可放宽到不低于15亿元,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第一年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20%。

(4)功能定位:立足特色产业,培育独特文化,衍生旅游功能以及必需的社区功能,实现功能有机融合。一般特色小镇要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4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实现公共WIFI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建设现代化开放型特色小镇。

(5)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鼓励采取企业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的发展模式。政府主要在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服务。

(6)综合效益:有效投资、营业收入、新增税收、市场主体数量、常住人口等实现爆发式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创业平台。

2.申报材料

(1)规划方案: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包括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如已经开工的要有实景图,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类别。

(2)建设计划:有分的投资建设计划,明确每个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投资额、投资计划、用地计划、建设规模、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效益,以及相应的推进计划。

(3)业主情况:简要介绍特色小镇建设主体的公司名称、实力、资金筹措计划等。可附上已建成运营项目案例。

(4)扶持举措:特色小镇所在设区市、县(市、区)政府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

(5)基本情况:如实、完整地填写《特色小镇基本情况表》

3.分批审核

根据申报创建特色小镇的具体产业定位,坚持统分结合、分批审核,先分别由省级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初审,再由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联审、报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审 3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定后公布。对各地申报创建特色小镇数额不搞平均分配,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纳入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4.动态管理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按照“宽进严定、分类审批”的原则推进。制定考核办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公布达标小镇,兑现奖惩政策;对连续2年没有完成建设进度的特色小镇,退出创建名单。

5.验收命名

通过3年左右的创建期,对实现规划建设目标、达到特色小镇标准要求的,由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认定为省级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的起源 篇2

济南的这个饭店, 其外部建筑设计为安徽宏村的建筑设计的形式风格, 白墙、青瓦、错落的的墙面设计成高低起伏状。青瓦堆积, 墙面有窄有宽, 呈现了视错觉的状态, 有点情趣。其内部空间大体是长方形中轴线对称的设计布局, 看似普通简单, 古代讲究建筑方正严整的格局思想, 其设计格局受古代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这种布局也满足了人们安全、向阳、御寒的格局思想。最外围是包间左右平行两排, 最中间是长方形布局的外露参观样式厨房, 厨房做餐的区域曾也左右对称长方形布局, 正中间围城的长方形空间, 是厨师的作业领地, 在包间与厨房之间的空间是景观河流带和公共区域客人就坐的餐桌, 景观河流曾U型即左右对称分布, 呈现为长方形, 在景观河流地带和包间之间是走道, 在景观带和厨房之间是U型就餐摆桌区。厨房右端为设计好的菜品展示区和酒柜展示区, 在就餐摆桌区域和厨房之间是U型绿色种植的大型景观盆栽, 在整个长方形的最右端是饭店的进门处, 进门的正门为景观假山流水的设计, 进门处左端为模拟仿生设计的树干搭建的吧台, 在整个长方形最左端, 东面是厕所, 西面是碗筷洗刷收集区, 布局最大特色是一切程序流程都在消费客户的参观下进行。整体为长方形的对称格局, 客人从右到左的顺平行地板道路参观, 心里上感受为放松、舒适、绿色生态、心情淡雅。样式从视觉因素上打破了一般饭店的设计格局,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不仅是个饭店更像是庭院。

二、景观环境的设计特色

首先为, 里面的进门处假山石堆积成山, 水流设计成瀑布状态, 由电泵蓄电带动水流循环进行流动, 水源清澈, 假山石之上添加人工合成材料做成的绿色植被, 水流流入下面圆木桩和错落大小石头围成小池塘, 池塘内游动的金鱼、彩色的卵石人工合成材料做的植被形成独特得感受, 池塘边放着青花瓷形式的种着铁树的花盆, 别有古典韵味, 吧台树根形式的设计和这处进门景观色调呼应, 造型和谐, 假山景观两侧是平行对称人工河流带, 两条河流里面有现代化设计散光灯在水里间歇性闪耀, 各色金鱼和卵石分布于河流里面, 为了安全河流有栏杆, 其是用水泥材料做成的模拟篱笆树干进行隼、卯结构的结合做成河流的栏杆, 西面那条河里的栏杆, 别有设计特色栏杆是围栏也是座椅, 栏杆其形态为大树横倒的状态, 其座椅设计是把横倒的树干挖去一部分, 形成座椅供客户坐下娱乐休息。来吃饭的有坐下拍照的有闲谈的坐在栏杆旁。栏杆的一侧排满青花瓷盆栽的绿色真实植物, 一直密布河流两侧。每一个这样的栏杆座椅的设计各有形态, 没有雷同。平行的两条人工河流地带的各自中间为一个小木桥, 桥的设计各有特色, 东面的为拱形木桥, 有坡度上下桥, 西面的为阶梯木桥, 东面为镂空弯曲装饰木栏杆, 西面为实体木栏杆。小桥上有儿童和孩子穿越来回走动, 看水里的鱼。在两条平行河流的最南端东西各种植了两颗柳树, 人工柳树, 柳树设计十分逼真, 树根多而精致, 树干粗而弯曲, 树干有树皮纹装饰, 有受伤得柳树的伤疤痕迹。每颗柳树上面挂着江南特点的灯笼, 椭圆形, 里面装有现代化小灯泡灯光色彩为淡黄色, 清净而温馨, 在整个空间的房间顶层, 有油纸伞江南特色的原型伞, 大红色、淡黄色, 有挂着的有伞面被向顾客的, 每个伞上有画面装饰, 伞面支架细密。

三、餐桌和包间等用具的设计特色

餐桌的样式全是木质餐桌体系, 但是餐桌样式种类很多, 包间餐桌是圆形红色, 是整个餐桌样式最大的供多顾客进行吃饭, 风格是宾朋满席的感觉。在内部空间布局的最南端长方形的最南端, 是六棱型的餐桌土黄色, 供多人聚餐, 农家庭院感觉。而在河流内侧厨房之间的餐桌则是大正方形的餐桌供四人吃饭, 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和选择, 而在厨房南端的点菜区和假山景观背面的区域则是两人餐桌样式情侣或俩友谈事的选择。满足了不同顾客的要求和选择, 桌子和景观错落有序分布。

包间的窗户和门的设计一概为木质红色, 红色是喜气、热烈、吉祥等意思,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五行中的火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红色也是祛除邪恶的象征。采用古代镂空框架设计样式, 每个包间的门一样, 厨房的设计样式则是古代街市售卖摊点形式, 一个个朱红色木制小房子其特色品牌菜的模型做成原生态样式挂于木质的摊点木桩上面, 每个小房子用木片装饰城瓦房, 每一个做菜的餐点一个小房子, 一次形成夹格, 整体构成长方形, 房子成一条直线形成两排平行对称格局。厨房的每一道菜的洗菜和做菜等流程顾客可以三百六十度的看在眼里。也在木质小房顶里面的空间安装了设计独特得排烟抽烟机, 防止了对空气的污染和顾客的吃饭环境。这种独特得庭院内部的厨房样式和做菜工序, 也吸引消费者来回走动欣赏一番, 感觉吃的绿色放心。

四、文化设计特色

员工服饰是黑色系都为高领, 领子和衣边添加红色色边, 纽扣的设计样式, 无论是服务员还是传菜生还是厨师服装色调和款式很统一。每个包间的墙面上有真实手工绘画的江南景色的一幅幅小画, 内容为江南的建筑、树木等等, 拥有着毛笔手写的题字。在饭店门口是纯木头打造的小房子和红色古形式的门。小房子房顶外围是木头瓦片样式围绕, 几把有古画点缀得扇子挂于小房子中, 在外面白墙上面, 有贴画贴成的湖泊、荷花、荷叶、水波涟漪。与白墙和青灰色的徽式建筑相协调。设计风格古风古色, 淡然优雅。

摘要:本文从空间设计、景观环境设计等方面, 对江南小镇饭店的设计特色进行分析, 使得自己能更好的理解这个饭店的设计布局, 吸取经验知识更好的做设计。

特色小镇:房地产的逃生之路 篇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楼市遇冷的时间点上,国家又推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在全国启动1000个特色小镇建设试点。

特色小镇和房地产有关系吗?当然有!什么是小镇?小镇就是城市体系中间最基础的那一层,它坐落于乡村地带,但不是乡村,因为小镇不搞农业,而是搞轻型制造业和三产。特色小镇,就是让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以差异化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个小镇起码安排两三万人居住、生活,这些人在小镇长期工作生活,自然就有自住需求,而这些房子当然是开发商盖的。现在的1000个特色小镇只不过是试点,全面推开,大概全国会超过一万个。按照每个小镇容纳两三万人计算,一万个小镇就可以容纳两三亿人。这是什么概念?基本上把中国城市化后半程需要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大体吸纳了。中央讲,未来要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这个以人为本,就是要给进城农民真正解决户口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小孩上学问题、老人养老问题等。这些在大城市多年来无法透彻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小城镇的发展给予解决。我想,这就是中央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吧。既然如此,房地产必然在特色小镇的投资开发建设上可以大展拳脚了。

而当前大力提倡的特色小镇建设与之前的三四线城市建设有本质区别。

其一,行动背景不一样。当年开发商争着去三四线,是由于国家对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实施了严格调控,迫使一批开发商自己走出一二线城市,到财政饥渴的三四线城市大举拿地盖房;而这次的特色小镇建设是国家直接发动的一项战略行动,有一整套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措施作保障。

其二,开发模式不一样。当年的三四线热,基本上是纯粹房地产行为,甚至可以说,是纯粹的盖房子行为,极其简单,拿地、盖房、卖房、赚钱、走人。大家都想这么干,到头来,盖了太多的房子,卖不动了,大家都套牢了。这次可不是这样,政府导向的事情,首先是讲公共利益,比如,你想参与投资建设一个特色小镇,你先把自然、文化资源梳理清楚、保护好,然后坐下来和政府及当地农民共同讨论,把涉及当地三农利益的问题统统打包进来,一并解决,包括涉及农民安置、就业以及耕地、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合法利用问题。之后,你要做一个非常优秀的策划规划,把这个特色小镇的基础工作都做好,产业都布局好,空间都充分利用好,开发流程都设计好,在这中间,政府也会给你机会开发一些住宅产品,包括农民回迁房和特色商品房。这就是所谓产业地产和旅游地产的套路,那种指望纯粹盖房卖钱的套路完全行不通了。

其三,获利方式不一样。当年的三四线开发,开发商都指望挣“快钱”,恨不得今年盖房,明年挣钱,然后拍拍屁股走人。现在的小镇开发,都是长线工程,少则五年八年,也许一辈子搭进去都干不完,典型的慢功夫。而且,由于小镇涉及的开发内容庞杂,成本也高,未来获利也不可能像当年在大城市那样动不动就是暴利,小镇的获利是细水长流,要耐得住性子,如果一个开发商没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趁早不要进入。

我觉得特色小镇实际上是给当前处于困境的中国房地产开出的一条逃生路线。此话怎讲?想想看,中国的城市化才走完半程,我们的城市化率表面上是55%左右,实际上只有40%左右,中间大概有15%即大约2亿目前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来自农村的居民没有获得相应的城市户口和福利。加上未来十五、二十年仍然要继续从农村进城的2亿多农民,统共4亿以上的农民需要完成城市化。他们去哪里?继续去一二线?这种情况还会发生,但大城市很难解决他们的户籍、住房和福利问题,很难做到“以人为本”。去三四线?国家鼓励农民工市民化,就是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在三四线买房落户,但这不是一厢情愿,显然农民到三四线帮助当地解决去库存的意愿不那么强烈,因此三四线的去库存不可能快速解决。既离开乡村、又方便解决各种福利问题的地方在哪里?可能就是特色小镇了。现在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就是为下半程的城市化找出路。国家和地方政府会推出大量鼓励性政策,既然如此,房地产商何不在这个领域寻找下一步发展的机会呢?

实际上,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那些巨无霸开发商们在做什么?比如,万达早几年就宣布逐步撤出房地产,要大举进入旅游业。现在,万达在全国大规模布局万达旅游城,即旅游+各类关联产业+房地产。而且,房地产占比都非常高。这就是所谓旅游地产。宣称撤出房地产,只不过是一种策略罢了,就是不专门搞房地产,而不是彻底不搞房地产。段先念的华侨城就更明显了,今年以来,华侨城一路高歌,在四川、云南、深圳、山西等地大举斩获古镇、著名旅游景区用地,实施战略性开发,总投资规模达到数千亿,其中特色小镇项目占到一多半。华侨城作为国内旅游界的巨头,当然要在旅游业上再现辉煌,但是,不要忘了,它目前提出的“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其背后的核心模式仍然是其多年来的成功路线——旅游地产。

当然,特色小镇建设不是没有问题。从国家和政府方面看,关键是政策力度和持续性问题,因为特色小镇建设不同于大城市发展,后者按照市场法则,具有强大的自然动力,人、财、业主动向大城市集中,而特色小镇的天然市场集聚力远远不够,必须由政府强力推进,说直白一点,中央和地方财政需要强力注入,当然,可以采用PPP,引导大量民资进入,但政府的财力和专项政策必须如实到位,且长期有效,否则特色小镇建设就可能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此外,目前投资界涌动着一股强力的特色小镇投资热,大家有点再一次跑马占地的味道,纷纷抢占特色小镇的山头。哄抢之下,必有危卵。事实上,有些所谓特色小镇资源禀赋并不太好,尤其是各种配套条件还有很大问题,这时候一时冲动拿下,之后就是麻烦一堆。所以,投资者不能过于冲动,在特色小镇的投资热浪中,还是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认真选择真正符合自身发展理念和具备市场开发前景的特色小镇项目,毕竟,即便是国家全力扶持,特色小镇也是机会和风险同在,投资特色小镇与投资其他项目一样,风险控制要摆在第一位。

特色小镇的起源 篇4

发表时间:2016-03-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基金小镇、智慧小镇、制造小镇、海洋金融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青瓷小镇、美妆小镇、巧克力甜蜜小镇„„翻开这些小镇的名字,许多人会眼前一亮。他们或钟情于美食,或倾心于互联网,或注重于地域特色,无论喜欢什么,总有一款小镇适合你。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如今,到小镇品茶,作画,或烧一件青瓷,甚至是创业,已经成为浙江的特色小镇为人们提供的选项。

不止在浙江,在整个中国,特色小镇都在以迅猛发展的姿态,加入到方兴未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事实上,特色小镇非镇非区,并非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在新近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中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无论是发展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还是专注于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这些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不要“千镇一面”要“小而美”

过去,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被批评为“千城一面”,不重视差异化的建设与发展,导致许多城市大同小异。如今,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不要“千镇一面”的思路。从特色出发,可以窥见当下中国特色小镇的思路。

来自贵州和浙江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差异化思路。

在贵州仁怀市茅台镇,这个以茅台酒誉满天下的地方,镇长罗小军告诉本报记者,这里的建设思路是做成“美、特、富”的精美小镇,让人感受到“水村山廓酒旗风”的诗意画卷。除此之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其中第三渡的渡口就在茅台镇,著名的赤水河从镇中穿过。两大特色,得天独厚。

今年4月28日,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遵义市举行,主会场就设在茅台镇。一个小镇成为一省推介旅游的主会场,贵州对特色小镇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浙江杭州西湖云栖小镇,背靠着科技创新实力强劲的杭州市,这里发展成了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为产业特点的特色小镇。云栖小镇党委书记、杭州转塘科技经济园区管委会主任吕钢锋介绍说,小镇虽然建设仅仅一年,但发展很迅速,2015年实现涉云产值近3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1亿元,累计引进企业328家,其中涉云企业达到255家,产业已经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各有绝活、一镇一品,成为这些特色小镇最鲜明的特点。

浙江发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建荣用几个词总结这些特色小镇的特点。在产业上“特而强”,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在功能上“有机合”,将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叠加;在形态上“小而美”,求精不求大;在体制机制上“新而活”,鼓励和支持各特色小镇做改革试验区。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杨跃光则直言,对于贵州这样一个山地特色明显的省来说,契合这种特色,只能“蒸小笼”,不能“摊大饼”,形成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布局,城镇、山水、田园、村庄有机融合。

在全国许多省份,地方政府都意识到了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尽管对“特色小镇”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以一个产业为主导的思路都非常明确。

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这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小镇,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及喀斯特地貌等景观优势,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重新焕发生机;无论是被誉为“油画名镇、蓝莓之乡”的张家楼镇,还是定位为“菇香小镇、景秀大村”的大村镇,特色成为当地的名片;在湖南长沙开福区沙坪镇,以独特的湘绣为基础,加上汉回风情、长沙园林生态园等,这里正在试图融合成片打造综合旅游景区。新常态下的有益探索

事实上,对于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来说,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浙江在特色小镇上起步最早。浙江省省长李强专门撰文称,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他展望说,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将深刻改变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推动新常态下的浙江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而在此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专程前往浙江调研后表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他说,对特色小镇印象最深的是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大胆“放水养鱼”,让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这对我国经济结构升级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事实上,早在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根据《意见》,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面积相当于半个西湖,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按照规划,3年内每个特色小镇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关于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文件和会议,这几年正在密集出台。

在四川,成都市去年发布了《2015年成都市小城镇建设工作要点》,明确表示打造50个特色镇,将小城镇建设连线成片,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一镇一主业”的思路和“四态融合”理念。

在安徽,黄山市在今年3月刚刚召开的特色小镇工作座谈会上宣布,今年上半年将先行安排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着力推进1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成30个特色小镇。

在贵州,该省省委公布了《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10条意见》和29项配套措施,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制定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在云南,早在2011年就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启动了包括现代农业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边境口岸型、生态园林型在内的150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在许多地方,建设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破题的良策。以贵州为例,截至2015年底,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完成项目建设资金1000亿元,建成“8+X”项目4000多个,实现了107个示范小城镇有高速公路或是国省干线联络线进行连接,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万套。

“如果说转型升级是倒逼和牵引两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特色小镇就是一种正面牵引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新机制。”翁建荣认为。

以特色集聚发展要素

特色小镇发展时间虽短,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发展潜力。而对于不少地方来说,特色小镇既是当下的抓手,也代表着未来。

李强透露,至去年11月,浙江省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已集聚企业3300多家,引进1.3万多人才,并带来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按照浙江此前发布的指导意见,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的是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大干快上,实际思路是重质量、轻数量,达到质量要求的小镇多多益善;重谋划、轻审报,实行宽进严定;重实效、轻牌子,建一个、成一个。

而在贵州,据该省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张美钧透露,仅2015年,100个示范小城镇就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3万人。而在2013—2014年间,该省示范小城镇工业总产值、旅游总收入、农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了18.5%、21.4%、12.4%和39%。“人口集聚功能显著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或依托原有产业,或“脑洞大开”,这些小镇的存在本身,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让在特色小镇工作与生活令人羡慕,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特色小镇的追求。无论是山东平度市明村镇引进美国固铂轮胎橡胶公司后成为“橡胶轮胎特色产业镇”,还是浙江余姚规划中的机器人特色小镇,还是浙江杭州由以发展大学生互联网创业企业为重点的互联网村和以培育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天使村组成的“梦想小镇”,都将成为当地名片。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特色”实际上集聚了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

分析人士认为,特色小镇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范例。以浙江为例,特色小镇一般布局在城郊接合部,既有众创空间、研发中心,又有人才公寓、社区功能,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这样注重功能叠加、要素融合,“产城人文”一体的新型空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问题得以破解。

“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处处展现江南水清地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李强这样认为。

国家特色小镇岳村杂技小镇介绍 篇5

国家特色小镇岳村镇位于华龙区东北部,是连接市城区、清丰县和濮阳县的区域中心镇,国道G342、省道S209和濮范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域面积29平方公里,镇区面积0.85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镇域常住人口37500人。

先后荣获“中国杂技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杂技文化特色旅游村”等荣誉称号,2016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8月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

特色鲜明脱颖而出。濮阳市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决定依托现有小城镇拥有的文化、产业、旅游等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产业、突出特色,培育特色小镇,形成新的产业集聚。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濮阳市对特色小镇建设加强规划编制,并从各县区上报建设的特色小镇中选取试点,实现以点带面、抓点扩面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指导下,华龙区委、区政府及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创建工作步伐。同时,省、市住建部门多次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岳村镇从全国 280个申报的特色小镇中脱颖而出,以河南省第 4 名的成绩拿下这项国字头荣誉,成为濮阳市唯一一个入选的乡镇。

杂技文化历史悠久。岳村杂技形成于三国,由三国名将吕布后人在此习武强身演变而来。明清时期岳村杂技得到发展,乾隆年间,岳村镇东北庄有杂技班13个。全村80%的人干杂技,涌现出乔家班、刘家班、李家班。尤其是清末,乔家班应召进宫演出,慈禧太后亲授万寿龙灯两盏、瓷壶一件。光绪年间,乔家班配合清廷外交,到俄罗斯、印度、日本、朝鲜等20多个国家巡演。建国后,濮阳县政府将东北庄三家班及其分支杂技班收编合并,组建红旗杂技一团、二团、三团,常年全国各地演出。村里很多杂技英才分赴全国各地,成为众多国营杂技团的骨干力量。有的全班人马,几乎都是东北庄人,如四川杂技团、山西临汾杂技团、安阳杂技团等。岳村镇东北庄涌现出许多国家著名杂技演员,其中国家一级演员22人,担任各省、市杂技团团长的有37人,可谓流派纷呈,名家辈出。

科学规划引领建设。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追求特而强,功能体系力求聚而合,城镇形态力求精而美,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新常态特色小镇。岳村东北庄杂技小镇一期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二期规划6.78平方公里,在以原生态杂技文化为主题的大框架下,充分考虑杂技小镇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传统村落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确定了“一核、一廊、两轴、四区”发展思路。一核是指围绕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建设的特色小镇核心区; 一廊是指依托潴泷河打造文化园区滨河人文生态景观廊;两轴是指依托艺馨路和吕楼路构建文化园区发展轴线,实现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四区是指整体打造四大功能区,即文化体验区、旅游服务配套区、传统村落保护区、农业观光区。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是提升小城镇品质的基础。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推动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在路网建设方面,累计投资1500余万,新修道路63条。投资4500万修建的锦田路,增加了一条城区到岳村镇的大动脉。投资900余万元修建的安居路,形成了岳村镇东北庄景区路网环线。实施了西瓦线拓宽、X008线提升、景区内道路改造等项目,打造了便捷完善的路网结构。在雨污水管网建设方面,新建污水管网58条,镇区、东北庄杂技园区、澶东社区以及多数行政村已建成污水管网。新建锦田路配套管网,投资100万改造镇区雨污水管网。大力实施绿化工程,栽植行道树法桐320棵,X008线东侧镇区范围进行高标准绿化,栽植蜀桧、樱花、石楠7900株,乔木2800株,绿篱草坪5100株。新增绿化面积300亩,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园林绿化美景已全面形成。

项目建设突飞猛进。特色小镇是推进“产、城、人、文”有机结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东北庄,项目建设高歌猛进,加快了特色小镇建设步伐。累计投资2.9亿元,建成区面积320亩,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单体杂技博物馆(5700平方米)、东北庄杂技艺术学校、杂技文化广场、游乐场、杂技故里文化街、民俗杂技大剧院、八家仿明清杂技小院、虎文化乐园、喷泉广场、溪水溪流、澶水湖蓄水工程及湖中游乐设施等项目。建业大集古镇项目总占地150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打造集杂技观演、赛事承办、地方美食、温泉度假和休闲健身与一体的大型仿古建筑群。野生动物园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200亩,投资2.6亿元,建设15个散养区和14个场馆,含动物60种以上,散养3000只(头)以上,成为周边300公里范围内最大的野生动物园。神木博物馆项目投资1.1亿元建设,藏品由荣氏古沉木艺术品有限公司无偿提供,占地面积约61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主要用于古沉木收藏保护、学术研讨和陈列展示,是国内最大的古沉木博物馆。

产业添翼文化铸魂。特色小镇关键在于“特”,绝不能“千镇一面”。岳村东北庄杂技小镇着力在彰显特色上做文章,促使特色小镇散发出独特魅力,文化旅游就成为了岳村东北庄杂技小镇的核心产业。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提升东北庄杂技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全市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引擎,给予特别关注和大力支持,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从“园区”向“景区”的华丽转变。到东北庄观杂技、品美食、观戏曲、大马戏、赏歌舞,成为市民和周边地市游客的首选。这样一个好看又好玩的去处,成为濮阳市人气最火爆的景区之一。景区精心准备乌克兰舞蹈、杂技马戏、豫剧、摩托车特技表演等为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奉献一份丰盛的文化盛宴。力争用3—5年的时间,打造成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集杂技观演、文化展示、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位文化景区,发展前景无限广阔。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岳村东北庄杂技小镇在全国特色小镇竞争中胜出,必须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品牌,注重发展的规模适度、速度适度。在准确定位并挖掘特色小镇的各种资源后,要形成一个色彩丰富的有机体、一幅美丽的画卷,并开动互联网思维方式,讲好小镇故事,让小镇“看似一幅画,听似一首歌”。以全国特色小镇培育为契机,牢固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生态、大健康大农业五位一体新的发展理念,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将岳村杂技小镇真正打造成为“龙乡风韵展示地,东方杂技会客厅”,打造成濮阳市后花园、冀鲁豫三省交界观光休闲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浙江的“锦囊记” 篇6

浙江特色小镇热背后的两化转型冷思考近年来的浙江“特色小镇热”不仅引起全国关注,也激发对浙江工业化与城镇化转型的“冷思考”:在落后产能过剩、环境成本累积下,县域经济如何从生产要素规模扩张转向全要素生产力提升?在空间扩张遭遇资源瓶颈下,空间组织模式如何从大尺度、批量化的“快速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转向精致的“高品质城镇化助推高质量工业化”?在科技升级下,如何借助特色小镇营造新经济要素偏好的高品质空间,抢抓新兴产业崛起的机遇?

浙江特色小镇实践研究与政策导向解读

2.1 特色小镇实践评述为在最小空间实现最大收益与最优布局,浙江经历了“小家庭作坊-大工业集聚区-产业城-中小孵化器”的探索,并于2014年启动省级特色小镇试点,之后陆续公布了第一批37个与第二批42个创建名单,杭州、宁波、海宁等地还培育了上百个市级特色小镇。

2.2 特色小镇研究评述针对“特色小镇热”,学界也试图做出规范解释。(1)在内涵方面,部分已建的综合产业区、发展平台、优惠政策区、产业生态位等是公认的解释。(2)在问题与成因方面,特色小镇既存在考核标准一刀切、建设标准不全面等“政策缺憾”,也面临过度包装、与周边功能矛盾、空间扩张依赖、新兴产业脱离实际等“实施烦恼”。(3)在创建对策方面,政府与学界认为特色空间供给能否匹配特色产业需求是关键。(4)在绩效测度方面,常用方法包括绩效评估、用地适应性分析、设施需求分析等。

2.3 特色小镇政策评述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明确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新空间平台,具备特定性质定位、特定尺度区位、特色功能管控、特定要素组织的“五特”政策导向。2.4 特色小镇价值判断笔者认为,非镇非园的特色小镇可看成集中紧凑的近期开发单元,介于控规单元与单个地块之间,通常跨行政区或控规单元,是浙江“民营+块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新经济形态,但在从现象上升到规律的经验复制前,需审视浙江发展的特殊禀赋及两化转型的改革导向。3

浙江特色小镇分类特征与发展机理总结

3.1 基于百度地图兴趣点POI的方法以百度地图数以万计的各类兴趣点(POI)为数据源,借助核密度(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函数估计数据分布密度。结合浙江两化转型历程,可探究特定兴趣点与传统县域经济、旅游养生、历史经典、新经济四类特色小镇之间的耦合关系,如网络企业分布与新经济小镇选址等。若假设成立,便可为适合浙江的新经济区位论推导奠定基础。3.2 历史经典类特色小镇的特征与机理

3.2.1 分类特征该类特色小镇数量达16个,约占20.3%,主要分布在丽水、衢州等中小城市环境优越的近远郊。以庆元香菇小镇为例,与市场类经典小镇相关的丽水购物设施的百度地图POI分布表明,依托市场的经典类小镇区位往往与各级购物设施相关,以临近产品集散的大城市或县城为主,单纯生产的经典类小镇则邻近“一镇一品”传统生产的建制镇为主。3.2.2 发展机理

该类特色小镇大多依托香菇、茶叶等“一镇一品”禀赋,实现了从建制镇家庭作坊到中小城市园区的属地化发展,具备产业方向明、空间弹性大等优势,却面临造血不足、设施薄弱等短板,目前特色产业正朝农业精品化、加工业高端化、服务业多元化等方向升级,亟需块状规整的农业生产体验、点状高端的艺术创作、条块结合的接待服务等特色空间。

3.3 传统县域经济类特色小镇的特征与机理 3.3.1 分类特征

传统县域经济类特色小镇达17个,超过省级前两批创建名单的1/5,大多分布在温州、台州、宁波等大中城市近远郊已建产业区内。

以黄岩模具小镇为例,与相关的台州机械企业POI分布也表明,模具传统县域经济类小镇往往与工业区机械企业核密度相关。3.3.2 发展机理

该类特色小镇往往脱胎于中小园区向大型工业园区转型中壮大的模具、汽车、袜业等传统块状集群,具备产业与空间基础佳、要素成本低等优势,也面临产业转型滞缓、空间碎化整合困难等短板,目前特色产业正朝制造业精深化、服务业高端化等方向升级,亟需集中团块状的创新研发、条块结合的时尚人居等特色空间。3.4 新经济类特色小镇的特征与机理 3.4.1 分类特征

该类特色小镇数量高达33个,占比达41.8%,大多分布在杭州、宁波等四大都市区近郊,特别是已进入万亿GDP、千万人口、百万人才“智力攀岩点”的杭州拥有14个新经济小镇。

以余杭梦想小镇为例,杭州网络企业兴趣点POI分布也表明,新经济类小镇往往与新兴企业核密度相关而不依托城市区位,是产业城向中小孵化器转型的现实脚注。3.4.2 发展机理

该类小镇扎根于民企、不依托区位、仅需小空间、集聚高端要素,具备爆发式增长动力足、要素集聚成本低等优势,但面临设施缺乏等短板,目前特色产业正朝制造业智能化、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等方向升级,亟需块状弹性的众创孵化、条块结合精致的金融服务等特色空间。

3.5 旅游类特色小镇的特征与机理

3.5.1 分类特征该类特色小镇数量达13个,约占16.5%,大多分布在杭州、宁波、嘉兴、丽水等大中城市近远郊风景区内。

以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为例,与之相关的嘉兴风景区POI分布也表明,旅游类小镇往往与风景名胜核密度相关,而不仅依赖临近大都市的传统区位。3.5.2 发展机理

该类小镇正处在传统农业向农业旅游、传统工业向工业旅游的转型期,具备邻近客源市场、资源新奇度与丰度高等优势,但存在旅游资源缺整合、开发性破坏等短板,目前特色产业正向品质度假、体验消费等成熟旅游方向升级,亟需点块状规整的农业众筹体验、条状精致的工业参与观赏、条块结合的接待服务等特色空间。4

浙江特色小镇背后两化转型经验与建议 4.1 浙江两化转型与特色小镇演化的“新古典模式”

百度地图兴趣点POI与特色小镇的耦合分析表明,经典、传统、新经济、旅游四类小镇具有特定的产业要素与空间区位偏好,这些分异的特征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三十余年来浙江以县域经济为主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转型历程,由于每次重大转型都发轫于地方(主要是小城镇)自下而上的改革,因此浙江经济被称为“草根经济”,浙江模式被称为“新古典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

(1)从家庭作坊到“一镇一品”的乡村工业经济转型与小城镇兴起,为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积累了原始资本,但面临城镇体系结构失衡的症结。上世纪80—90年代,虽然物资短缺,但农村经济改革带动了发展,遍布村镇的家庭作坊依靠“前店后厂上住人”的灵活机制,及时补充城市国有企业生产供应的不足,使浙江以专业市场为抓手抢占国内市场。小微民企也凭借“功能混合、职住平衡”的低交易成本风靡一时,不仅壮大了服装等“一镇一品”属地特色产业,更与当下历史经典类特色小镇一脉相承。虽然家庭作坊的载体小城镇不断兴起,但在重城轻镇的城镇体系中未得到足够的财权与管辖权,由此导致的设施滞后、粗放竞争等“小马拉大车”症结,难满足乡镇经济扩大再生产的需求。

(2)从乡镇中小工业园区到县市大工业区的县域经济转型与中心镇改革,为传统产业类特色小镇持续升级提供了蓝本,却难回避宏观结构失控的困局。上世纪9O年代,针对全国性生产过剩,浙江启动了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撤乡并镇的“内需引擎”,满足了小城镇扩张需求,避免了黄岩模具、大唐袜业、嵊州领带等县域经济“快车”减速,推动了出口外贸经济及时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带动了自上而下的乡镇、县(市)中小工业区建设,通过财税优惠的筑巢引凤吸引民企、外企、国企进驻,但进入2000年后工业区规模已扩张到几十平方公里,这种尺度失衡不仅导致了“北生产南生活、西工东居”的宏观空间结构失控,还加剧了产能过剩、土地紧张与环境压力。

(3)从产业城大平台到中小孵化器的新经济转型与特色小镇崛起,推动了新兴产业类特色小镇缩量集约发展,但有待走出微观设计失败的锁定。2010年后,以中心城市为重点、产业大平台为代表的都市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但2014年来大工业区规模扩张而人气不足、周边城市群赶超的现实,也迫使全省战略重点从自上而下的产业城大平台转向自下而上的中小孵化器,通过中小民企发挥溢出效应极化周边空间,引导信息等新兴产业类特色小镇缩量集约与宽进严出发展,而不仅依托区位特供、空间量产或政策再造。但在长期承接跨国公司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序的不利垂直分工下,浙江还陷在微观空间品质低劣与经济转型乏力的锁定中:贴牌加工只需大规模厂房、流水线与低收入工人,易掉入要素低水平成长的贸易陷阱;空间品质低、环境消耗大的加工环节,使浙江国际分工徘徊在产业转型难、人居品质低的低端道路上,难改善微观环境;盲目培育新兴产业的努力,往往在人才与产销网络缺乏下付诸东流,浪费高投入的精致空间设计。

(4)从大中城镇生产型经济到城乡多极点享受型经济的消费转型与旅游城镇壮大,盘活了旅游类特色小镇的价值潜力,但需摆脱中观组织失灵的掣肘。近五年来,伴随着舒适型消费发展和家庭收入提高,以质量、品牌与体验为主的海外游、海外购等享受型经济已成为新增长点,要素联系成本的降低更将自下而上拉动市、县、镇乃至偏远乡、村的旅游消费,旅游类特色小镇较为广谱的区位分布也印证了这点。但在功能结构单

一、交往成本高涨下,旅游市场开拓却助长景点、住宅、酒店等设施在已有功能区另一方向成片开发,造就“单功能、大街坊、宽马路、稀路网”的中观空间组织失灵,不仅会降低旅游景区、旅游小镇与城市间联系效率及游购娱可达性,还将衍生旅游资源缺乏整合、开发性破坏等体系问题。

4.2 浙江特色小镇的空间要素组织与规划政策思路 针对“需求拉动、政策推动;企业主体、政府主导;产业为核心、空间为抓手”的浙江两化转型特征,浙江特色小镇应避免“就小镇论小镇”,需加强宏中微观转型导向的空间管控与要素组织,推进规划与政策创新。

4.2.1 浙江特色小镇的空间管控与要素组织思路

(1)“3D导向”的总体选址与空间尺度强度管控。推广SOD服务导向模式,针对各类小镇的转型导向与要素的区位偏好(如新经济类临近大城市企业、县域经济类临近工业园区、经典类临近产品生产集散地、旅游类临近客源地等),制定小镇选址与设施服务的合理区间,注重设施供给导向的需求控制。推广BOD边界导向模式,基于韧性多情景确定开发边界与规模,强化四线管控与法定图则向非建设用地覆盖,借助特别意图区、叠加分区、浮动分区等手段,定制近期地块的尺度、容积率等强制性指标。推广EOD环境导向模式,按照混合功能单元/街区弹性划分地块,探索让市场选择的特色产业类用地,打造特色产业所需的特定环境,实现小镇功能配置与周边功能协同而非自给自足封闭配置。

(2)“3S融合”的分区空间组织与特色产业空间供给。推进未来空间场所与现有空间肌理融合(Spatial Combine),利用类型学方法提取图底,通过引导性指标促成结构要素。推进空间与交通融合(Spatial Combine),梳理通过性与驻留性交通,设计多种人车分流情景,形成公交主导、开放可达的街区。推进空间与产业融合(Spatial Combine),按照产业能级及对空间的需求,明确应集聚的特定产业环节而非面面俱到,近期遵循摧毁性创新原则,提升核心产业链全要素生产力,补充空间时序协同与要素组织的标准;远期遵循维持性创新原则,加强多条产业链前后向联系,根据特色产业组织空间流线,制定负面项目与负面空间清单。(3)“3F定制”的微观特色空间序列组织与环境营造。打造特色节点(Feature Spot),靓化入口、小镇客厅等地标,设计满足特色产业对生态、人才、创新、文化、学习、政策等需求的高品质空间环境。打造特色路径(Feature Route),策划生产、动态游览、静态观景等流线,优化铺装、连续街墙等沿线景观。

打造特色区域(Feature Region),将小镇整体设计为博物馆,引入微信签到等技术,营造特色足迹、展销等具有集体记忆的空间场所。4.2.2 浙江特色小镇的规划与政策建议(1)建构特色小镇“1+2+X”新型综合性建设规划设计体系。1即一个战略性概念规划,研究特色小镇与周边产业、空间衔接、定位、方向等前瞻问题。2即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含启动区设计)两大实施性详细规划,其中控制线详细规划强化尺度、规模、边界等指标与法定规划衔接,城市设计谋划近期空间风貌、小镇客厅节点形象、专项景观。X即产业、文化旅游、三年计划等X个专题,其中产业专题明确特色产业能级、可承担环节、增值所需平台,文化专题挖掘文化内涵、活化利用价值,旅游专题分析客源市场定位、业态培育,三年计划专题落实近期项目库与时序。

(2)强化转型导向的特色小镇政策设计与标准制度。开展特色产业与特色空间耦合绩效评估,基于此在政策设计中制定分类限同的选址和产业准入标准,明确分级绩效的考核标准,补充时序安排与要素组织并重的空间建设标准,进而以特色小镇带动浙江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迈向适应浙江四化同步转型的扁平化省域城镇体系结构。5

结论

在工业化从“铁环”(单一产业环节)转向“铁链”(全产业链条)、城镇化从“瓷砖”(单一空间组织性)转向“马赛克”(多元空间组织)的新常态下,特色小镇战略可看成是浙江工业化、城镇化持续转型的思考实践。

特色小镇的起源 篇7

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 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全国各地结合自身特点, 加快新型城镇化实践探索。近年来, 借助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东风, 国内许多省市开始看好特色小镇带来的综合效应, 纷纷利用本地资源优势, 先后启动特色小镇工程:四川中法风情小镇——白鹿镇;牡丹江市与房企合作, 投资百亿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旅游小镇——镜泊小镇;北京在2011年把特色小镇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 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思路加以实施;浙江省2015年制订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 在全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3年内总计投入5000亿元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与我国其他地方相比, 浙江特色小镇更加系统化和规模化, 发展成效相对突出。

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扩大有效投资重大决策, 出台专门的规划指导意见, 目前首批37个特色小镇正在创建, 相关评估成效明显。一是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杭州梦想小镇已入驻创业项目240多个, 集聚创业人才2100多人, 引来各类投资基金70家, 管理资本逾300亿元。二是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云栖小镇成立了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联盟, 建设了超级孵化器, 已经吸引130多家涉云企业入驻。三是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位于西湖景区这一世界遗产核心地带, 拥有国内一流的山水人文环境, 具有“三个融合”——历史与人文、环境与文化、金融与文创融合的特征, 仅今年一季度,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税收近9000万元, 新增企业50多家。目前, 该小镇累计入驻金融投资类机构达160家, 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已超1000亿元, 资本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浙江特色小镇, 虽是伴随新型城镇化产生的新生事物, 但也有其现实“肥沃土壤”。一方面, 接地气、有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从农村工业化起步, 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发展道路, 历史的或偶然的因素, 诱发了某些产业在某地萌芽, 并依托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的产业组织, 不断创新和集聚生产要素, 逐步壮大形成为“一镇一品”特色。这在浙江比比皆是, 诸暨市就有大唐的袜业、枫桥的衬衫、店口的小五金、山下湖的珍珠等, 为打造特色小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契时机、有方向。“一镇一品”, 作为乡镇经济自发形成的经济形态, 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 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 已难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 也难以形成持续的有效的投资, 到了发展乏力、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建设特色小镇, 是在原有基础上, 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与原来“一镇一品”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 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现有的“肥沃土壤”再加上新常态的“阳光雨露”, 可以预期浙江特色小镇必将孕育发展大未来。特色小镇的建设对浙江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作为一种新举措, 特色小镇打造的价值, 需要人们要用长远的眼光去认识。浙江大手笔规划, 高起点实施, 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示范意义, 相信不久的将来, 浙江特色小镇会更加耀眼。

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路径

从现有的资料和政策看, 浙江对特色小镇创建程序上采取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等四个环节, 3年后对实现规划建设目标、达到创建标准要求的特色小镇组织验收, 通过验收的认定为省级特色小镇。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该省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 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 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根据每个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指导。

二是实施规划引领。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 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 (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 , 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 该省淳安等26个加快发展县 (市、区) 可放宽到5年。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支持各地以特色小镇理念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 (园区) 的特色产业。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特色小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又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 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每个特色小镇明确投资建设主体, 由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

四是强化土地保障。特色小镇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 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 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 该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 给予配套奖励, 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 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 加倍倒扣该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五是加大财政扶持。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 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 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浙江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

浙江省特色小镇, 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它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 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 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更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 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

一是产业定位明确。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面向未来, 着力打造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7大万亿产业, 以及浙江省名扬海内外的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石雕等历史经典产业。每个小镇将立足一个主导产业, 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

二是多种功能融合。特色小镇具有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叠加。在做强特色产业的基础上, 创新传承历史文化或培育形成独特文化, 提升或打造出旅游功能, 完善或营造必需的社区功能。每个小镇是四大功能“聚合”的化学反应、“融合”的有机统一, 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小镇。

三是体制机制灵活。特色小镇是综合改革实验区, 凡是国家、省级或是市级的改革举措率先在特色小镇推开。主要特点是推进方式新, 采用分批建立创建对象, 中间动态优胜劣汰, 建成后验收命名的“创建制”。规划建设理念新, 融入了四大功能叠加、培育上市公司等新理念。建设机制新,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扶持方式新, 实施有奖有罚的土地供给方式、期权式的财政奖励方式, 助力特色小镇务实建设。

四是人文气息浓厚。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气息或现代文化气息。特色小镇是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创新创业地, 将形成独特的人文气息。特色小镇是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新生地, 将散发浓浓的历史底蕴。特色小镇是传统特色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新高地, 将形成活跃的创新文化。是新产业新业态的孵化诞生地, 将形成独特的产业文化。

五是生态环境优美。特色小镇是远离城市中心,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美丽小镇。特色小镇一般规划在城郊结合部, 规划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 建设用地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 将按3A景区目标建设, 其中旅游特色小镇按5A景区标准建设。每个小镇的建筑、旅游设施和植物群落、自然环境将与产业融合协调、相得益彰, 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美丽浙江新样板。

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借鉴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探索, 可资启发借鉴。目前, 广州在进行城中村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 可根据自身实际和优势, 借鉴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做法, 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 实现城乡文明协调发展。

一是统筹思维, 系统设计。城市更新改造, 耗时、耗力、耗钱, 其建设的成败, 直接影响区域的发展步伐和区域群众的生活状态, 关系重大, 必须着眼城镇化、一体化要求, 统筹思维, 系统设计。可以借鉴浙江省从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 从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 “特色”打造, 从筑巢引凤到招商引资, 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 从村镇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 系统思考和设计, 充分体现生态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宗旨。

二是合理布局, 试点先行。浙江特色小镇创建, 依据不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合理布点, 明确重点。例如, 湖州吴兴丝绸小镇依托我国丝绸之乡优势, 打造成具有特色产业、旅游功能的5A级景区。磐安江南药镇依托“中国药业之乡”优势, 打造成“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旅游胜地”。常山赏石小镇依托“中国观赏石之乡”优势, 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石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广州不同的村镇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为避免同一的资源浪费和村落风格和功能的趋同性, 可借鉴浙江创建特色小镇做法, 依据各地区域特点, 合理布局不同功能, 促进生活、生产和产业融合, 形成互补之势, 相互牵引, 推动旅游业、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三是控制规模, 集约打造。城市更新改造, 不但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耗费极大。可借鉴浙江特色小镇根据实际需要控制规模, 避免严重浪费资源。理念上, 应避免大拆大建, 需要依托全面规划, 在尊重旧城区的街道肌理、空间格局、文脉延续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在面积上, 规划面积和建设面积给予一定控制, 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真正把广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在数量上, 按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求, 采用“宽进严定”的方式推进, 重点规划建设。

特色小镇 灵魂在“乡” 篇8

前不久,我应绍兴漓渚镇镇长邀请,去该镇的三个特色村游览并与三个村的村领导交谈。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被众多群友点赞,有些还问地址,说要去看看。漓渚镇谢镇长坦言:特色小镇培育,需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基础。节假期间,朋友圈晒的图文中,最多的是古镇古村等。北京一投资商国庆节期间,将要带领团队专门考察国内一些特色乡村。国务院一些委办也在纷纷举办特色小镇培训班。猴年中国大地掀起一阵特色小镇建设培育热潮。

这次国家几部委联合推出特色小镇培育规划,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二轮比较有规模的城镇化运动。注意这“培育”两字,即是要有基础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特色小镇建设培育要防止陷入误区。即它不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城镇化,也就是说,要防止过度、过快的城镇化建设。比如上海市的崇明撤县为区,并不是要大规模进行没有郊區的快速城市化建设,而是把它作为上海唯一的以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大都市郊区,成为有浓郁乡野气息的、以农林牧渔等为基础的现代化全域生态旅游休憩基地。

特色小镇建设的目的,是形成适宜人们居住、创业就业、游览、休憩等的美丽环境,让人能感受到与城市风貌不同的乡野风情。特色小镇的核心在于打造和发展特色村,这些特色村,应具有以下五方面的要素:

看得见乡野。也就是说特色小镇的建筑风貌,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因地制宜改造,绝对不能照搬大城市的模式,到处高楼林立。要有镇中村,要有田野,要有果园等,要有当地的地形地貌。

听得见乡音。特色小镇建设不是拆掉原有的、建设一个全新的,也不是把原住民全部赶走。特色小镇,特点之一就是有各自的乡音。即使是自然或人文风景区,也要留有部分原住民。这样才能使小镇有特色,有本土音韵。

闻得到乡味。特色小镇纵使城镇化,也要有浓浓的乡味。这不仅要能从当地的土特产食物中感受到,更重要的是本镇的泥土气息要保留住。不能到处是钢筋水泥,要充分利用当地木、石、竹等建筑材质,进行低碳、绿色、生态建设。

摸得到乡趣。特色小镇要有体验性的生活、游览观光。现在的大城市每逢双休日、节假日、暑假等,大人携带小孩前往郊区度假、休闲的家庭日益增多,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之一。这就需要特色小镇要有留得住游客的乡趣。要发展或留有充足的乡趣空间,如采摘、收购、捕捞、骑射、攀登等,使特色小镇能为市民带来回归自然的感觉。

记得住乡愁。特色小镇建设一般适宜在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乡镇开展。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注重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注重对那些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可以开辟或保留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艺人工作室,包括书院、书场、戏台等。让镇民和游客能在袅袅炊烟中记得住乡愁。

上一篇:创建教育现代化达标工作总结下一篇:申论文章结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