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程序

2024-06-10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程序(精选8篇)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程序 篇1

1、可行性论证:滑坡灾害的防治工程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致灾地质作用的调整和崩塌滑坡变形体的改造工程。首先需对滑坡区域进行地质调查,查明滑坡的险情状况,包括滑坡区域边界、规模、活动状况、稳定状况及危险程度;成灾危害情况,包括可能遭受危害的人、物、设施的位置、规模、价值及可迁移程度;影响治理工程实施的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诸方面进行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并提交报告,时间需10-15天。

2、地质勘查工作: 查明滑坡致灾作用的性质、成因、变形机

制,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计算评价滑坡区域的有关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数据。时间需10天。

3、防治工程设计:在前面工作基础上,根据滑坡的成因、危

险程度和防治目标(安全标准)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作出防治工程设计方案,时间需15天。

4、防治工程施工:根据工程设计方案,对滑坡区域进行防治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程序 篇2

1 工程概况

1.1 基本概况

某景区滑坡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滑坡段原为冲沟, 经填土形成边坡, 填土边坡上有一长约80 m的道路。边坡整体滑坡纵向长107 m, 形成泥石流流动距离110 m, 滑坡体上部横向宽90 m, 下部横向宽23 m;滑体滑动前平均厚10.8 m, 平面分布面积1.8×104m2, 总体积约2.1×104m3 (如图1所示) 。景区80 m道路被毁, 并影响到下方居住区, 直接经济损失约600万元。滑坡等级为二级。

1.2 工程地质概况

滑坡原场地填土边坡高差约33 m, 坡度约22°~30°, 在滑坡南侧有约110 m长的冲沟, 冲沟宽度约20 m, 冲沟地形较平坦。滑坡主要为填土不稳定形成的滑坡, 泥石流则主要为滑坡堆积物在雨水作用下沿下部冲沟形成的泥流。

根据钻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岩土层分布, 勘查场地上部为素填土层及表土层, 下部为第四系残积层, 基岩为上第三系始新统下段泥质粉砂岩夹泥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结合室内土工试验, 场地岩土层分布及主要参数从上到下依次分述如表1所示。

1.3 水文地质概况

滑坡区域场地地势较陡, 地表水排泄顺畅。由于场地内填土较厚, 透水性较强, 降雨会导致填土层含水过饱和, 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地下水有上层滞水和孔隙裂隙水。含水层具有层位多, 层间水力联系差的特点。泥岩地基属Ⅱ级膨胀土地基。在干燥情况下大气影响深度内含水量会发生变化, 近地表会形成众多干缩裂隙。

2 滑坡分析

2.1 滑体特征

滑坡区主要为冲沟上的新近填土区, 滑体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层, 为滑坡前缘挖开填土后的原地表耕植土 (如图2所示) 。

2.2 滑面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和竖井开挖情况以及探槽开挖后综合对比分析, 滑面主要为新近填土于粉质粘土接触的界面上, 如图3所示。而在残坡积层及以下地层中未见明显错动。

2.3 滑床特征

滑床主要为残坡积层的粉质粘土, 硬塑状, 稍湿, 土质均一, 粘性好。其下覆基岩为第三系泥质粉砂岩夹泥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

2.4 滑坡原因分析

受台风影响, 滑坡事发时段该地区出现高强度的大暴雨。而滑坡体主要为新近填土, 土质松散, 水理性能较差。其与下部滑床粉质黏土存在明显力学差异, 结构面形成相对软弱面。一方面, 暴雨沿坡体后缘拉裂缝下渗, 潜在滑面岩土体孔隙水压力增加, 有效应力降低, 导致抗剪强度降低;另一方面, 雨水进入斜坡体后, 产生了巨大的静水压力和浮托力, 导致滑坡下滑力增大, 而抗滑力减小, 从而导致滑坡滑动失稳。

3 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基于标贯试验及土工试验成果以及滑坡体复原反算等综合方法确定的各岩土层参数值, 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计算在原滑坡地形选取三道剖面, 同时计算滑坡滑动后滑坡后壁的稳定性, 剖面方向大致与主滑方向一致, 稳定性计算采用通用的传递系数法。

3.1 计算参数选取

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反算法、工程类比确定滑坡土层计算参数。

1) 室内试验。根据钻孔所取原状样的室内试验, 测得其平均值:c=20.43 k Pa, ф=14.7°。

2) 反算法。在地形上对原滑坡进行复原, 暴雨工况下稳定系数取0.91, 考虑土体完全饱和, 但不考虑水压力, 反算结果为:c=13.4 kP a, ф=8.5°。

3) 工程类比。工程类比选取距离该滑坡约3 km远的该地区种苗基地南侧滑坡治理工程。其滑面也为填土与原状土的接触面, 土层组成及分布相似, 其抗剪强度参数为:c=14 k Pa, ф=10°。

综合以上室内试验、反算法和工程类比经验综合确定滑面抗剪强度参数结果如表2所示。

3.2 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

1) 计算模型。采用传递系数法对各剖面进行计算时, 取滑坡的单位宽度为1.0 m, 简化为二维模型进行计算。

2) 荷载组合。因滑体无集中荷载, 基本荷载主要为滑体的自重。滑体受连续暴雨影响产生滑坡, 故取滑坡全部饱水状态。即荷载组合为 (1) 自重+ (2) 地下水作用力。

3) 计算工况。计算工况分为 (1) 天然状态 (自重) 及 (2) 暴雨状态。

3.3 滑坡稳定性计算

稳定性计算公式:

其中, FS为稳定系数;Qi为第i块段滑体所受的重力, k N/m;Ri为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 k N/m, Ri=Nitanφi+Ci·Li;Ni为第i块段滑动面的法向分力, k N/m, Ni=Qicosθi;φi为第i块段土的内摩擦角, (°) ;Ci为第i块段土的粘聚力, k Pa;Li为第i块段滑动面的长度, m;Ti为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 k N/m, Ti=Qisinθi, 出现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滑动分力时, Ti应取负值;Ψj为第i块段剩余下滑动力传递至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 (j=i) 。

3.4 计算结果分析

如表3所示, 在天然状态下该滑坡各段稳定性安全系数均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暴雨状态下, 滑坡体全段均发生失稳, 安全系数仅为0.85左右, 可见滑坡体的结构性差, 受暴雨影响较大。滑体后壁结构性较好, 受暴雨影响其抗滑稳定性下降21.6%, 且仍能保持稳定。

4 治理措施

由以上分析可见, 暴雨是滑坡发生滑动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 滑坡治理的重点应该以“挡”为主, 综合治理。

1) 抗滑桩是处理表层滑坡常用的技术方法, 具有抗力大, 施工机械速度快, 施工场地要求低等优点。由于本次滑坡方量大, 推力较大, 不宜单独使用, 故采取桩与预应力锚索联合加固的方法。2) 滑坡治理, 治水是关键。设计采用的截排水措施包括坡体外设置截水沟, 隔断外围地表水流入坡体;坡体内设排水盲沟, 疏干坡体内的水。并对滑坡体周边表面的裂缝, 用粘性土覆盖;对换填坡体碾压密实。

综上所述, 设计采取的治理措施为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排水。抗滑桩共28根, 分别为19根桩长为20 m和9根桩长为18 m, 桩间距均为3.0 m, 桩径均为1.5 m;预应力锚索共26根, 锚固长度为10 m, 总长27 m, 为永久支护锚索。

5 结语

边坡失稳与其地质构成、地下水状况及外部条件有关。南方地区温润多雨, 边坡失稳受暴雨影响较多, 而受其他外荷载导致失稳情况较少。对边坡失稳的调查研究应从地质勘查 (包括滑坡体及滑坡面岩土工程特征) 、水文环境勘察、稳定性计算分析等方面展开。本次滑坡从地质勘察来看, 滑床及下部为粉质黏土、泥岩等, 结构性较好;滑坡体则为耕填土, 土质较松散, 一旦滑坡将沿此滑动面发生明显错动。受外界连续降雨影响, 地下水位产生明显上升, 滑体处于长期饱水状态, 抗滑力明显下降, 经稳定性计算暴雨状态下安全系数下降约25%, 坡体全面失稳。

对这类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 重点应放在截水上, 通过截水、排水、封闭裂缝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对坡体的影响。抗滑桩是滑坡治理的常用措施, 对松散堆积体可辅以挡土墙进行治理。但对本文所述滑坡推力较大的坡体, 应加设永久支护锚索, 进一步保障坡体的抗滑稳定。本文采用的滑坡治理措施, 治理两年来未发生不良地质现象, 治理效果良好, 可为其他地区相关滑坡治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邢林啸.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成因机制与预测预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2.

[2]黄润秋.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3) :433-454.

[3]林鸿州.降雨诱发土质边坡失稳的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07.

[4]王协群, 张有祥, 邹维列, 等.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路堤变形与边坡的稳定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 2010 (11) :3640-3644, 3655.

[5]欧孝夺, 周东, 马洪川.南宁市青秀山主干道K11+360滑坡分析与治理设计[J].建筑施工, 2005, 19 (6) :33-35.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分析及工程治理 篇3

关键词:山体滑坡;分析;工程治理

山体滑坡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增加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山体滑坡的成因研究中,我们发现,人为原因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由于人为原因所引发的山体滑坡所造成的危害性更大,这显然又是人们破坏生态环境所引发的恶果,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刻反省,努力探索山体滑坡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力求减小山体滑坡的危害性和发生频率,为人们生活的安全性提供更多保障。

一、山体滑坡概述

山体滑坡是指,在地球重力的影響下,山体斜坡上的一部分岩石由于松动而沿着山体的软弱结构带发生向山体下方整体移动的现象,期间,岩石的下移还会夹带大量的碎石和泥沙,造成严重的危害。这种地质灾害比较常见,除了自然原因的引发之外,人为原因也是引发山体滑坡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国的范围内,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是山体滑坡的多发区,这些地区山地集中,地质结构复杂,一旦发生山体滑坡,灾害就有可能引发大片山体的集体滑坡现象,由此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可估量,严重的山体滑坡还可能造成农田的大面积损毁,河流的截断,甚至是整个村庄被吞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二、山体滑坡的成因

(一)自然原因:1、地质构造。拥有完整而稳定的地质构造的山体是不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的,而一旦山体稳定的地质构造被打破,各种构造面就会对山体斜坡的岩石和土体形成切割作用,促使斜坡上岩石和土体转变为松散的、破碎的不连续状态,这种不稳定的地质结构就很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下滑现象,研究表明,地质结构的变化通常是山体滑坡灾害发生的重要前兆。2、岩石性质。岩石是山体构成的主要成分,岩石的性质对于山体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岩石本身结构松散,或者受到外界风荷或水化作用的影响而致使抗剪强度下降,岩石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山体出现滑坡的概率就很大,例如,山体滑坡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软弱岩土的存在。3、地形地貌因素。一定的坡度和特定的地貌部位是山体滑坡形成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山体坡度较大的地区,重力本身就对山体岩石的作用性很强,如果再遇上恶劣的暴雨天气,山体的稳定性就会瞬间瓦解,很容易引发山体滑坡的出现。4、大量的降雨。降雨的集中很容易破坏山体的稳定性,一方面山体在经受了大量降雨的冲刷后,自身稳定的土壤和岩石结构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大量降雨提升了山体地下水含量,地下水静动水压的变化也影响了山体的稳定性,再者,山体的土体会吸收降雨中的大量水分,导致自身重量大幅增加,增大了下滑的可能性。

(二)人为原因:1、对山体植被的破坏。植被具有坚固土壤、截流雨水的作用,相对于没有植被的山体而言,长有植被的山体的土壤结构更加稳定,遭受雨水冲刷的力度更小,山体滑坡发生的概率就小,但是,随着人们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山体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减弱了山体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和承受力,引发山体滑坡的不断发生。2、开挖坡脚。坡脚是山体的重要支撑,坡脚遭到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就会显著下降,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道路修建、工厂建设等工程的施工都需要挖动山体的坡脚,有些工程甚至不惜采取爆破等强行手段,这样,山体坡脚遭到严重破坏,山体的稳定性急剧下降,山体滑坡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3、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为了保护城市环境,许多污染性的工厂往往迁往郊区,如果大量工厂集中在山体附近,工厂排出的大量废水就会不断地流入山体,深入山体岩石的缝隙,对岩石结构造成巨大的腐蚀危害, 另外,山体边坡也会因此逐渐变得松散,长期下去,就很有可能引发山体滑坡。

三、山体滑坡的治理措施

(一)修剪截水沟和排水沟:水是山体滑坡的重要诱因,为了减少山体所遭受的水害,我们需要在山体滑坡边界修建截水沟,阻止外界地表水和工厂废水进入山体,还要在山体的坡面上修建排水沟,使山体表面的水能够被及时导流并排出,特别是在雨量充沛的季节,排水沟的修建能够显著减少雨水的渗透,保护山体岩石的稳定性,,这样,山体的水害减少了,稳定性增加了,山体滑坡的发生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二)修建挡土墙:挡土墙的修建是一种十分多见的山体滑坡的治理措施,在山体滑坡的边缘地带修建挡土墙能够显著增强坡体的稳定性,挡土墙的修建需要以滑坡的推力为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选用的原材料可以是块石、条石、混凝土、钢筋等,其中常见的挡土墙有混凝土挡土墙、钢筋石笼挡土墙等,它们在山体的防滑和加固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稳定边坡:山体边坡的稳定性对于山体的整体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固山体边坡,一方面,通过大量植被的种植,减少山体的水土流失,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开挖坡度,对坡度较大的山体进行改造,减轻山体自身重量,减缓坡体的陡峭程度。

(四)加强对山体滑坡高发区的监测:加大监测力度是预防山体滑坡的重要措施,借助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加强对山体结构、岩石性质、山体水文及当地气候条件的监测,一旦发现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的因素出现,就要马上采取预防措施,并做好应对准备,争取将山体滑坡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结语: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山体滑坡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当今时代,人为原因在山体滑坡的诱发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相比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人为因素是可以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来避免和杜绝的,因此,只要我们人知道山体滑坡的巨大危害性,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相信山体滑坡的治理一定会取得重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庄淑娜.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与综合治理措施J.河南科技.2014(09):184-184

[2]赵立峰.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J.四川水泥.2015(09):87-87

自然地质灾害滑坡的防治措施 篇4

一、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因此,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为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来避免滑坡的发生或者是减少滑坡发生后的损失。下面从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滑坡的成因及滑坡的防治措施几个方面分别作简单介绍。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1.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2.滑坡的分类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我国铁道部门则按滑坡体的岩性、滑面与岩土体层面的关系、滑体厚度等进行了分类,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从研究山坡发展形成历史出发,则可以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代活滑坡等类型;日本渡正亮则按滑坡的发展阶段,将滑坡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动力学特征,则可分为推动式、平移式和牵引式滑坡。对于一个滑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实践中,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根据突出因素对滑坡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就是看对我们认识、防治和处理此滑坡是否有帮助。

三、滑坡的形成条件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如页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则恰好相反,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否则反之。边坡的断面尺寸对边坡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关系,边坡也陡,其稳定性就越差,越容易发生滑动。如果坡高和边坡的水平长度都相同,但一个是放坡到顶,而另一个却是在边坡中部设置一个平台,由于平台对边坡的反压作用,就增加了边坡的稳定性。此外,滑坡若要向前滑动,其前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否则滑坡就无法向前滑动。山区河流的冲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而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当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有利于边坡的发育,并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引起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发生变化时,就能发生滑坡。

2.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

滑坡发育的外部条件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开挖和坡面上的加载、振动、采矿等,以前两者为主。调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来源不外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农田灌溉的渗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来源怎样,一旦水进入斜坡岩土体内,它将增加岩土的重度并产生软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力,冲刷或侵蚀坡脚,对不透水层上的上覆岩土层起润滑作用,当地下水在不透

水层顶面上汇集成层时,它还对上覆地层产生浮力作用等等。总之,水的作用将会改变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状态、结构和构造等。因此,不少滑坡在旱季原来接近于稳定,而一到雨季就急剧活动,形成“大鱼大滑,小雨小滑,不雨不滑”。这也说明了雨水和滑坡的关系。山区建设中还常由于不合理的开挖坡脚或不适当的在边坡上填放弃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坏斜坡的平衡条件而发生滑动。此外,振动对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地震时往往伴有大滑坡发生,爆破有时也会引发滑坡。

四、滑坡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及滑坡形成条件的介绍,我们不难得出治理滑坡的相关工程措施。然而,一个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我们只有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计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总的来说,治理滑坡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及时处理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五、结语

本文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天然的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到处可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滑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滑坡,从而减少滑坡的发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损失。相信通过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滑坡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李斌.《公路工程地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2] 郑书彦,李占斌.《滑坡侵蚀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 [3] 王连接,马建宏 等.《水库滑坡与防治技术》.长江出版社.

地质灾害防治报告程序 篇5

发生一般地质灾害,应及时向市国土资源局上报;发生较大级地质灾害,应当于48小时内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发生重大级地质灾害,应当于48小时内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发生特大级地质灾害,应当于24小时内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应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迅速赶赴现场。

地质灾害等级划分为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大级。

一、一般级

未发生人员死亡且直接经济损失l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不大者。

二、较大级

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较大者。

三、重大级

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l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严重者。

四、特大级

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社会影响极大者。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合同 篇6

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合同编号:发 包 人:承 包 人:日 发包人(全称): 承包人(全称):

期:2013年(甲方)(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有关规定及本工程的具体情况,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并参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1999-0201),经双方协商一致,订立本施工合同。

第一条:工程概况

1.1工程名称: 1.2工程建没地点: 1.3工程立项批准文件号: 1.4工程规模、特征:

1.5承接方式: 1.6资金来源: 第二条:工程量

见施工图设计。第三条:合同文件组成 3.1施工合同; 3.2中标通知书; 3.3施工图设计;

3.4投标文件及补充协议书; 3.5现行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陕西土地复垦技术标准》(SL223-1999)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文件》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检验评定》(试行)(2006)等规范。

第四条:发包人向承包人提供的文件 施工图设计文件 套。

第五条:承包人向发包人交付的文件

竣工文件 份。(按省国土资源厅项目文本要求四套资料、相册一套、影像资料四套)第六条:工期、质量、安全

本工程自 年 月 日开工,至 年 月 日完工,工期 天。由于发包人或承包人的原因,未能按期开工、完工时,按本合同第九条相关规定执行。

本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达到合格标准。质量缺陷责任期 24 个月。施工中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第七条:工程款及支付方式

7.1本施工收费按中标价格计取收费。

7.2本工程中标价格为 万元(大写 整)。该造价已包含实施本工程所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临时工程费、管理费、安全文明施工费、税金、保险费、利润及一切风险等全部费用。一次包死,因市场因素造成工程材料价格变化时,工程造价不予

调整。

7.3本合同生效后,甲方按下列约定向承包人支付工程费:承包人完成施工准备取得开工令后10日内支付预付款,工程预付款总额为合同价的30%;施工过程中支付进度款,进度款按形象进度付至当月工程造价的80%。工程竣工结算办理完毕且竣工资料交付验收合格,支付至合同总价的80%;待工程竣工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且交付地方政府使用后1个月内且竣工资料交付验收合格2个月内支付至工程总总造价的95%:剩余5%为工程质量保证金,保修期一年。在保修期满并证实无质量问题,办理最终结算手续后的20天内支付承包方剩余的质量保证金。

第八条:变更及工程费的调整

8.1本工程采用动态设计,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地质等原因造成设计局部变更时,发包人应提前向承包人发出书面变更通知,否则不予变更,承包人有权拒绝变更;承包人接通知后于5天内,提出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资料,发包人收到承包人的文件资料之日起5天内予以确认,如不确认或不提出修改意见,承包人提出的实施方案文件资料自送达之日起第7天自行生效,由此导致的工期延误应办理工期顺延签证。

8.2设计变更后,工程费用按如下方法(或标准)进行调整:按中标单价进行调整,无中标单价时,双方参照《陕西水利水电预算定额》及配套文件进行调整。

第九条:甲、乙方责任

9.1甲方责任

9.1.1甲方按本合同第四条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承包人提供资料文件,并对其完整性、正确性及时限性负责任;甲方提供上述资料、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内,乙方按合同规定交付报告、成果、文件的时间顺延。

9.1.2开工前,甲方应办理完毕开工许可,由设计单位向承包人提供水准点和坐标控制点。

9.1.3甲方应对工作现场周围建筑物对承包人提出书面具体保护要求(措施)。

9.1.4甲方应保护承包人的投标书、文件、专利技术、特殊工艺和合理化建议,未经承包人同意,发包人不得复制泄露或向第三人转让或用于本合同外的项目,如发生以上情况,发包人应负法律责任,承包人有权索赔。

9.1.5甲方委托监理单位全权负责该项目的监理协调和安全、进度、质量等管理工作。

9.2乙方责任

9.2.1开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审核,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9.2.2乙方加强工序管理和安全管理,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设备,准备足够的资金和材料,确保工程安全、进度和质量。

9.2.3开工前必须将所有上岗人员的资格证书、职称证书及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复印件(单位盖章)交甲方审查备案。

9.2.4本工程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必须为本单位的在职职工,项目经理必须为注册建造师,所有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乙方对施工质量负全部责任;由于承包人的遗漏、错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承包人除负法律责任和负责采取补救措施外,应无条件进行返工,并根据受损程度向发包人支付赔偿金。

9.2.5乙方不得转让合同,向第三人扩散、转让第四条中发包人提供的技术资料、文件。发生上述情况,承包人应负法律责任,发包人有权索赔。

9.2.6必须配备专职安全员,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监督管理,遵守国家及当地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的有关管理规定,做好工作现场安全保卫和环卫工作,发生一切安全事故由承包人负责,并承担费用。

9.2.7本合同有关条款规定和补充协议中承包人应负的责任。第十条:违约责任

10.1由于发包人提供的资料、文件错误、不准确,造成工期延误或返工时,工期顺延外。

10.2发现质量问题,发包人可要求承包人返工,承包人按发包人要求的时间返工,直到符合约定条件,并承担返工费,返工后仍不能达到约定条件,承包人承担违约责任,并根据因此造成的损失程度向发包人支付赔偿金。

10.3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由承包人负全责并承担全部费用,对发包人造成损失时,承包人负责赔偿。

10.5当发生转包和分包时,发包人有权取消承包人资格,并向

上级主管部门书面汇报,另选施工单位。

第十一条:材料供应

所有材料由承包人自行采购,并提供产品合格证明和复检资料,并经监理、承包人代表共同验收认可,如有与设计和规范要求不符的产品,应重新采购符合要求的产品,并重新验收认定,各自承担发生的费用。若造成停、窝工责任自负。

第十二条:竣工验收

12.1由甲方负责组织竣工验收。

12.2发包人收到承包人交付的竣工报告后20天内组织县有关部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申请上级进行验收。

12.3隐蔽工程工序质量检查,由承包人组织建立公司自检后,书面通知发包人检查;发包人接通知后,组织质检,经检验合格,发包人、承包人、监理公司签字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检验不合格,承包人在限定时间内修补后重新检验,直至合格。

12.4工程完工,承包人向发包人提交按资料整编规定编制的原始记录、竣工图及报告、成果、文件,发包人应在20天内组织初验收,如有不符合规定要求及存在质量问题,承包人应采取有效补救措。

12.5完工工程经验收符合合同要求和质量标准,自验收之日起30天内,承包人向发包人移交完毕,如发包人不能按时接管,致使已验收工程发生损失,应由发包人承担;如承包人不能按时交付,应按逾期完工处理,发包人应按合同约定支付承包人工程款。

第十三条: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四条:其它约定事项:无

第十五条:争议解决办法,本合同发生争议时,发包人、承包人应及时协商解决,也可由县劳动仲裁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时,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六条:合同生效与终止,本合同自发包人、承包人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发包人,承包人履行完合同规定的义务后,本合同自行终止。

本合同一式陆份,其中正本贰份,双方各执一份;副本肆份,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发包人: 承包人:

法定代表人:(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住 所: 住 所: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710068

电 话: 电 话:85254358 传 真: 传 真:85221131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银行帐号: 银行帐号: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程序 篇7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挡土墙,排导槽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中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混合成一股泥浆, 沿陡坡奔腾而下, 来势凶猛, 暴发突然, 有巨大的破坏力。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岩性、水文气象影响, 贵州省山洪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据调查, 全省有大型灾害性泥石流沟几百条, 每年汛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泥石流产生。1989 年全省有资料可查的泥石流有50 处, 毁田1. 6 万亩, 多人伤亡。1996 年全省发生地质灾害500 处, 全省因地质灾害造成多人伤亡, 5. 7 万亩耕地被毁, 经济损失5 亿多元。本文以威宁县海拉乡元丰村滑坡、泥石流为例, 对滑坡、泥石流防治及治理进行概述。

1 地质灾害特征

1. 1 滑坡基本特征

海拉乡位于牛兰江石岸, 区域地貌属侵蚀~ 溶蚀中山河谷地貌, 滑坡、泥石流灾害发育于牛兰江一级支流岔河上游树枝状沟谷间的斜坡体上。元丰村发育的4 个滑坡位于威宁县海拉乡元丰村老房子组和营头组, 都属于小型浅层土层滑坡, 滑体厚3 m ~10 m, 下覆基岩为灰岩。HP1 滑坡位于元丰村老房子组, 坡向21°, 平均坡度25°, 滑坡体斜长约96 m, 平均宽100 m, 滑体平均厚度约3. 5 m, 滑体体积约33 600 m3, HP2 滑坡位于元丰村老房子组, 坡向283°, 平均坡度25°, 滑坡体斜长约76 m, 平均宽160 m, 滑体平均厚度约6. 0 m, 滑体体积约72 960 m3; HP3 滑坡位于元丰村老房子组, 主要分两个主滑方向, 分别为6°, 23°, 平均坡度20°, 滑坡体斜长约70 m, 平均宽210 m, 滑体平均厚度约3 m, 滑体体积约44 100 m3, HP4 滑坡位于元丰村营头组, 坡向89°, 平均坡度21°, 滑坡体斜长约130 m, 平均宽250 m, 滑体平均厚度约3 m, 滑体体积约97 500 m3。

四个滑坡滑体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 ( Q4el + dl) : 褐黄色、褐红色, 含碎石粘土, 可塑状, 碎石含量在20% ~ 30% , 碎石块度一般2 cm ~ 15 cm。居民区分布有人工填土, 但厚度较薄, 厚0. 5 m左右, 结构较松散。第四系残坡积层力学强度低, 结构较为松散。含碎石粘土透水性弱, 富水性强, 是滑坡滑动的主要层位。滑坡前缘相对较厚, 向后缘逐渐变薄。滑坡前缘为滑坡体变形最明显的地段。其中含碎石粘土的天然容重18. 1 k N/m3, 饱和容重19. 0 k N / m3, 高岭土天然容重为18.6 k N/m3, 饱和容重19.2 k N/m3。

1. 2 泥石流基本特征

元丰村泥石流沟谷形态呈不规则状, 由三条支沟汇集而成。元丰村泥石流为典型的混合型泥石流, 泥石流沟域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分界不明显。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和运动机制及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的分布, 将沟域划分为三段。1) 物源区。物源区是元丰村上段至海拔2 650 m处, 植被覆盖率低, 地形陡峭, 坡体稳定性较差, 易产生大规模松散固体物质, 其汇水面积大, 水动力条件好, 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充分水动力条件。海拔2 500 m处至海拔2 650 m处, 该段沟道长度约2. 3 km, 地形陡峻, 斜坡坡度多为25° ~ 45°, 沟谷纵坡大, 沟谷两侧崩滑现象发育, 风化破碎严重, 堆积物丰富, 为沟域内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的主要分布区域。该区坡度较大, 约25° ~ 45°, 受沟岸滑塌影响, 形成区上游部分坡脚大量堆积物, 总体积约1 500. 00 m3; 岸坡垮塌堆积物, 总体积约300. 00 m3; 斜坡基本裸露, 表层主要为第四系堆积物, 雨水侵蚀情况较为严重, 总体积极大。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较丰富, 且物源分布较为集中, 均分布于泥石流冲沟中上部。主要物源区有9 处, 主要物源包括滑坡物源及陡斜坡表部残坡积物物源。其中, 斜坡表层坡面侵蚀物源储量约为190. 0 × 104m3, 滑坡源储量约6. 4 ×104m3。因此泥石流物源的总量约196. 4 × 104m3, 其中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约8. 9 × 104m3。2) 流通区。流通区为该沟2 500 m高程以下段, 该段沟道长度约1. 2 km, 地形陡峻, 斜坡坡度多为25° ~ 45°, 沟谷纵坡大, 沟两侧基岩时有出露, 但局部仍然存在由于泥石流掏蚀作用形成的滑塌堆积物, 该区即为泥石流支沟流通区域, 也为泥石流的物源区。该区比降较大, 泥石流沟谷在此变窄, 宽度一般约4 m ~ 8m, 沟谷两岸岸坡极陡, 多为直立岩质边坡, 边坡覆盖层主要为灌木丛及杂草。3) 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位于海拔2 350 m及以下段, 堆积区总体上纵坡较缓, 沟道平缓宽阔。堆积区的上部沟道曲折蜿蜒, 纵坡较小。该沟道总长度计1. 38 km, 堆积区面积约0. 023 km2。沟道两岸坡体植被较发育, 存在不良地质现象。泥石流由上游泥沙量控制, 上游泥沙量大, 就以淤为主, 上游泥沙量小, 清水量大, 就以冲为主。

2 防治措施及方案

该地质灾害采用“排导工程+ 重力式挡土墙+ 生物工程”措施进行治理。1) 分别沿1 号、2 号支沟修建排导工程。2) 排导槽工程区为滑坡地质灾害, 为防止滑坡滑动, 拟沿排导槽滑坡一侧分别修筑重力式挡土墙。

2. 1 排导槽工程

拟分别沿1 号、2 号支沟, 1 号、2 号排导槽, 1 号排导槽长221. 8 m, 断面为“U”形, 底部净宽4 m, 净高3 m, 沟壁厚1. 0 m;2 号排导槽长317 m, 断面为“U”形, 底部净宽5 m, 净高3 m, 沟壁厚1. 0 m。排导槽沟帮均采用M10 浆砌片石砌筑, 墙面设置泄水孔, 孔径为110, 外斜坡度为5% , 可用PVC管制作成花管安装, 间距为2. 0 m × 2. 0 m, 呈梅花形布置, 排导槽边墙基础埋深1. 0 m, 边墙采用M10 砂浆抹面; 排导槽底采用C10 素混凝土浇筑, 厚0. 5 m, 沟身每20 m设置伸缩缝, 采用沥青砂浆填充。排导槽进口段做成喇叭形。据勘查, 排导槽工程区主要为原泥石流堆积物, 结构较为松散, 堆积层厚度2 m ~ 15 m, 排导工程开挖后基础设置在碎石土层上。排导槽大样图见图1。

2. 2 重力式挡土墙工程

由于在该区域内发育有H1, H2, H3, H4 四个滑坡, 为防止滑坡体发生变形破坏和滑动, 给坡体上的居民带来安全隐患, 需在泥石流沟通过的滑坡体前缘布置重力式挡土墙工程, 重力式挡土墙与泥石流排导槽相接, 重力式挡土墙防护长度936 m, 墙高6. 0 m, 基础埋深1. 5 m, 顶厚1. 0 m, 底厚2. 8 m, 内侧 ( 背沟侧) 直立, 外侧 ( 临沟侧) 坡比1∶ 0. 3, 采用M15 浆砌块石结构, 墙身每20 m设置伸缩缝, 采用沥青砂浆填充; 墙面设置泄水孔, 孔径为110, 外斜坡度为5% , 可用PVC管制作成花管安装, 间距为2. 0 m ×2. 0 m, 呈梅花形布置。挡土墙大样图见图2。

2. 3 排水沟工程

为了防治坡面积水对村寨的影响, 根据场地地形特征, 分别在老房子组中部冲沟处和营头组南东侧冲沟处修建1 号、2 号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形状, 排水边墙的超高标准以校核流量情况下的水深超高0. 3 m计。渠道采用浆砌块石砌筑, 其最大允许流速为5 m/s。在陡坡地段的排水沟, 为控制水流速度, 在超过最大允许流速的渠道采用跌水消能。排水沟进口段做成喇叭形, 1 号排水沟长183. 78 m, 顶宽1. 0 m, 底宽0. 5 m, 深0. 4 m; 2 号排水沟长172. 32 m, 顶宽1. 0 m, 底宽0. 5 m, 深0. 4 m。沟帮和沟底均采用M7. 5 浆砌石, 块石材料强度为Mu30, 尺寸20 cm ~ 30 cm, 砌石的基底应敷设50 mm砂浆垫层。沟断面每隔20 m或地形明显变化处设沉降缝, 缝宽30 mm, 用沥青砂浆充填封闭。

2. 4 生物工程

泥石流灾害不少是由于水土流失恶性发展而形成的, 生物治理措施主要是对泥石流沟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 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工程防护林、经济林等, 扩大流域内乔灌草植被, 提高森林覆盖率, 使生态得到恢复, 截滞、拦蓄大量降水, 减少地表径流, 减少水土流失。通过植物群落的地上和地下共同作用, 达到“土蓄水、水养树、树固土”的目的, 从而逐渐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削减泥石流的规模。为稳固泥石流物源区堆积物源、潜在物源及美化环境, 对泥石流物源区植被差, 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 根据《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对此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杨洲.浅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探索, 2010 (5) :33-34.

[2]康志成, 李焯坟, 马霭乃, 等.中国泥石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谭炳炎.泥石流活动评估与防治[Z].2004.

[4]贵州地质灾害通报 (1998—2003) [M].贵阳: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2004.

滑坡等地质灾害评估方法论述 篇8

关键词:地质灾害 评估方法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43-01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地质灾害日趋加剧,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据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以上,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6%【1】。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建立完善的灾害评估信息系统已迫在眉睫。

1960年以前,灾害研究主要限于机理及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形成条件等;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首先开始进行灾害评估;90年代,围绕国际减灾十年计划行动,北美及欧洲许多国家开展了灾害危险性的风险评估研究;GIS的问世解决了计算机制图制印一体化的问题,空间分析、制图功能及可视化等特点使之在灾害评估研究中得到深入应用【2、3】。

在国内,早期的灾害危险性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型工程建设的定性评价,虽也引入了定量方法,但单元的划分及数据的获取等大多由手工完成。50年代,为了有效地防灾、救灾,加强了灾害调查评估,并取得显著成绩;70年代,我国灾害评估研究开始兴起;90年代,对灾害的类型及区域发展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论与新观点,如张业成针对我国崩塌、滑坡等灾害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评价模型和危险性评价分析模型。自1999年开始进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评估方法和理论,但仍局限于定性研究,特别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中,定量化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近年来,灾害评估的科学性日益增强。评估方法由传统的成因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发展为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的多种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模型、模糊综合评判、人工神经网络模型、GIS技术等,评估过程由定性评估转化为半定量评估或定量评估。

由于影响区域稳定性的因素多而复杂,且大多数因素影响对其稳定性的定性评价,这就给进一步分析造成了困难。美国学者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即AHP法)。实例证明,采用AHP法对复杂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有以下优点:层次分明、因素具体、结果可靠,不仅可用于单一灾点稳定性的评价,亦可用于同一地区多灾点的综合评价;能对资料综合进行分析,得出明确的定量化结论,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决策。该法亦有其局限性,表现在:构建递阶层次结构的过程比较复杂;对评估结果影响的因素较多时,将各因素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困难以及计算过程极其复杂等。总之,应用该法把灾害评估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成上下具有支配关系的递阶层次结构,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在区域地质灾害评估研究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工程地质评价是一种包含经验类比和统计思想的分析方法,由于它以定性描述和分析为主,因而应用起来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准则和标准【4】。近年来,一些不确定性数学方法如模糊数学等不断引入工程地质研究中,工程地质量化评价方法应运而生。

鉴于地质环境与灾害系统的复杂性,灾害评估需要研究的变量关系较多且错综复杂。从逻辑上讲,模糊现象不能用1(真)或0(假)二值来刻划,而是需要一种用区间[0,1]上的多值来描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从多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的一种方法,这对事物的描述更加深入和客观。实践已验证:在灾害评估中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果较合理可靠,且建立的模型拟和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对复杂事物的评判涉及的因素很多,而每个因素都要赋予一定的权数,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存在以下问题:权数难以强当分配。而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是先取小而后取大,这样在评判时,很小的权数通过取小运算,便会“淹没”大量因素评判的信息,使评判得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故模糊综合评判法更适合于单灾点评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评估中,通过建立数据库和数学模型,实现评估的计算机管理,使得数据的编辑、更新和提取极为容易,提高了评估的信息化水平。1990年,印度的Gupta R. P.和Joshi B. C.运用GIS技术,基于多源数据,对喜马拉雅山麓的Ramganga Catchment地区的滑坡进行了分析,使用了空间分析和面积量算功能完成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区【5】。但是在GIS集成框架下,应用遥感数据,通过数学模型方法却无法反映灾害的社会经济特征。因此,在利用RS、GIS及数学模型等对灾害进行评估时,应加强实地调查,力求其紧密结合。

总之,地质灾害评估是在地表调查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定性–半定量评价工作,如何将评价指标尽可能的定量化,使分析和评价最大限度地符合客观实际,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地质灾害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评估理论体系和手段日趋完善,灾害评估方法日益丰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GIS技术自身的不断完善使地质灾害评估不断向模型化、定量化、现代化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欣年,阎守.重大自然灾害的遥感实时监测、灾情评估及其预警系统.中国自然灾害灾

情分析及减灾对策[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花存宏. 地图生产的革命性变革[J].地图,1998,(1):5-7.

[3]殷坤龙. 滑坡灾害预测预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2004:11.

[4]向喜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11(l):38-4l

[5]Gupta R. P., Joshi B. C., Landslides hazard zoning using the GIS approach—A case study

上一篇:大学社团面试问题及答案下一篇:阳光下的感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