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教师

2024-06-21

我为什么选择教师(通用10篇)

我为什么选择教师 篇1

直到现在,我仍然从心里深处不愿意面对我曾经做过大学教师的这么一段经历。说“直到现在”,仿佛离开教育行业已经很多年似的,其实并不然。我04年大学毕业就在另一所大学任教,历时一年,算到今天,离开教师行业也不过12个月而已。人总是有种倾向,希望不愉快的记忆赶紧过去,在这一点上我也丝毫不能免俗,只是做得更过头,总是欺骗自己说我当初并不曾做过什么教师的。所以每次别人问起我以前做什么的时候,我的回答都很模糊:另一个行业。

现在我经常会想,当初进入这另一个行业,是否出于什么高尚的动机,比如把青春献给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类,然而我实在没有当官的或者当骗子的人那样自欺欺人而一点不脸红的能力,所以这高尚的动机是空白一块,一如教师的钱包。言归正传,我当初入教育行业的过程是这样的: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分专业,当时我的学业成绩不上不下,好的专业我去不了,坏的专业我不想去,又不能辍学,迫于无奈只好选了教育专业,所以这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为生活所逼而已。

凭良心说,其实当教师,尤其是当大学教师,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好处。起码一年下来有两次长假,是其他行业的人不敢想象的。最令人嫉妒的是大学教授。一周下来只需要讲大概6-8小时的课,就有8000左右的月薪-----至少在我当初任教的学校是这样,教授们绝对是既有钱又有闲的一个群体。虽说是无奈之下才进入教育行业,但我并没有想过要随便对待。清朝雍正皇帝手下的年羹尧有一句话,当为天下之学子及教师铭记在心:不敬师长,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就我自己而言,当然后半句显得更重要。记得当时一个朋友问我打算怎么教这些学生,我说:“资质好的,我希望他们学到我所有的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又不被愚蠢的教育体制抹杀了潜力;资质一般的,我就让他们能够应付学校里面的考试,毕业了到社会上也能有一定的实力谋生;资质特差的,只要不觉得一上我的课就烦就够了,这样起码他们过得快乐。”

我讲这话的时候还没有真正踏上讲台,所以很快我就发现光是这些想法是不够的。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要做到的绝对不止这么一点点,至于究竟要做到些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我只说我自己的看法。至于是不是能够得到别人的赞同,我不知道,也不必要知道。

(二)怎样才算合格的大学教师

如果我要讨论的问题换成:怎样才是合格的中学教师?恐怕事情会简单很多,因为中学(包括高中)有一个很明晰的考核标准,就是升学率。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在这个科目上考得很好,对升学成绩起到了正面的作用,那这个教师就是合格的。除此以外的一切说辞,都是纯粹的扯淡,比如素质教育,说穿了不过就是提高应试素质的教育。这样的一种体制,对于考核教师当然是很有利,但对于学生却几乎是灾难性的。理科学生们被迫学一些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而且还要求学得很精通;文科学生们被要求按照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看待历史,分析现实。结果是大家都变成了只有文凭没有文化的人。

大学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反过来。(相对而言)对学生较为有利,而对设立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不利。学生因为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不需要死盯着教材,加上课时少,可以有较多的机会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所以大学教师要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合格的一个标准,就是广阔的知识面。一个只知道照着教材念经的人肯定不会受到大学生的喜欢。他们希望教师可以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要做到这一点,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合格的大学教师须博览群书,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要有一些。我自己的情况呢,基本上可以算合格。天文学,历史,政治,文学,美术,心理学,玄学,语言学,我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并不特别深入,不过用在课堂上的引证倒也绰绰有余。

其次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什么说其次呢,因为我总觉得独立进行思考判断的能力是建立在广博的知识面上的。道理很浅显,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是不大可能拥有深邃的思想的,反过来讲,读书很多的人也不见得就能独立思考,不然何来书呆子一说。因此,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是很可贵的。唯具有了这样的能力,大学教师才不至于把愚昧落后的教条和信念传递给学生。举一个我做大学生时的例子。当时负责我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女教师,姓什么已经想不起了,我只记得大家私底下给她取了个绰号,叫马老太,很传神的一个称呼。此人在上课的时候谈起国有企业改革引起工人

下岗的问题,就开始论证“下岗”是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理由就在于下岗了的人是暂时离开他先前的工作岗位,但他尚可以再找到新的职业,而并非“失去了职业”,所以终于是比失业要优越。我听了就站起来反驳,说西方国家失业的人不也一样可以找新的工作么,所以下岗跟失业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且他们的就业环境比我们好,福利政策也比我们好,实在看不出我们到底在哪一点上优越了。马老太当时很不高兴,说我没有时间跟你争论这些,总之两者是不同的。这个“总之”就阉割了所有思想交流的可能性。现在回想起来,她有那样顽固的错误观念,其实就是缺乏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的结果,所以才被官方的文字游戏带进陷阱而不自知。此种教师多了,学生的处境就值得担心。因为假定一个教师不仅自己缺乏思考能力,还试图扼杀学生的思考能力,那就很糟糕。

所以,我所认为的合格大学教师第三条标准就是,不可以以任何理由和动机去阻止学生的自由思想。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就总是告诉自己,也许台下就有未来的鲁迅,或者未来的维特根斯坦,所以我必须培养乃至鼓励他们怀疑我,怀疑书本,怀疑现有的教条,成为天才,如此学术的传承发展方能有希望。在这一点上,我们翻翻自己的老底,真是该汗颜。从汉代兴起的“师承”规定学生的思想必须在教师的言论范围之内开始,直到现在,中国的人文学者,所做的事情,几乎都只是阐释前人已有的思想,鲜有的几个反叛的异类,远的如竹林七贤,近点的如郑板桥,再近的如鲁迅,遇罗克,要么没有好下场,要么不为社会所理解。90年代的时候四川大学曾经举办过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当时有一个导师带出来的四个研究生,在学术上的论点跟他们的导师是绝对的一致,这使得国外来的学者很吃惊,会后就跟一个记者讲:“你们国家的学术要再这样下去,就真的没有希望了。”我想,要让这个外国家伙的预言落空,唯一的办法,也是最要紧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自由思考。我在讲台上就总是跟学生讲,你们不要觉得教师的话就是定律,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我讲错了,你们能指出我的谬误,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帮助,这就是教学相长。但很多教师却不这样。在学校任教一年,我经常见到有同事从教室出来的时候黑着脸,一问怎么回事,才知道是有学生指出他的错误,他觉得很难堪很没有面子。每次碰到别人跟我抱怨这种面子问题,我就总在心里面替学生担心,怕他们的才能受到摧残。

还有最后一点,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不管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讲起来一大堆,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师德。私生活方面的道德我不准备讨论。在我觉得,师德主要是针对两方面,一是学术,一是学生。其实回想所有关于教师的丑闻,几乎都是跟这两方面有关的。

(三)学术怎可造假

其中一种丑闻是学术造假。造假有两种主要的手段,一是捏造学术成果,一是剽窃学术成果。站在教育学生的角度来看,第一种危害更大。举例说,微积分的创立者是牛顿跟莱布尼茨,但当时牛顿却借了他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职务之便,硬要把莱布尼茨的功劳也据为己有,这就是剽窃。捏造却往往是根本没有的事实宣布出来,稍不注意就让一大批人上当。比如非典时期,有人宣布说找到了非典元凶,是冠状病毒。只要我们消灭冠状病毒就行了。如果当时不是钟南山站出来指出这种说法的错误,让医院按照正确的方法治疗的话,后果是相当危险的。这样的学术造假,就是捏造,它比剽窃更让人痛恨。道理很简单,剽窃来的学术成果至少还是经过别人认真研究过的,在正确性上有较大的保障;而捏造的就很危险,因为它可能毫无根据。说直白点,即使你听信牛顿的谎言,你学到的微积分也是正确的;但如果医务人员接受了冠状病毒学说,就要医死很多人。

回到大学的环境来讲,我自己的感觉是剽窃比捏造要常见得多。以前的剽窃,经常是把别人的学术论文换上自己的名字,这一招如今没那么灵了,因为网络的存在极大地加速了世界各地的信息交流。较安全也较隐蔽的方法是这样:假定我现在是讲师,想破格提升为教授,但我又没有那么强的学术功底可以脱颖而出,怎么办呢?我就去跟一个厉害的学者拉拢关系,让他在发表一篇新论文的时候把我的名字也加到作者栏里面去。因为论文是可以由几个人合作的,而合作者在升教授职称上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待遇,那么我这样一下子就可以当教授了,任何人都没办法查出问题来。这样凭关系爬上教授职位的人,很多学校都有,其中很多人知识异常贫乏。我任教的那个大学,英语系有个教务主任姓丁的,似乎是讲师级别,但他私下聊天的时候说他的单词量怕是连1500都不到。我当时很疑惑,后来看到有好几篇论文,协作者都是他,作者呢,就是英语系的系主任,一个跟他关系很不错的老头子。这两个家伙后来都倒了霉,我等会会谈到。

单词量不到1500的人可以做英语系的讲师。这样的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一年花上五位数的钱到学校来,结果就是被这样的人糊弄,想想都觉得恶心。此种教师,就是典型的没有师德,纯粹的骗子一个。

学术造假的一个效应是,它使得学术界呈现出一片虚假的繁荣。表面上一看,大堆艰深的论文,给人硕果累累的感觉,其实除了日期是新的,其他东西全是旧的。因此我在大学当教师期间,总是跟自己说,不要轻易写论文,除非真有什么新的发现,否则,就等于是在已有的垃圾堆上,添上一点新的垃圾。

事实上,从发现这些学术黑幕开始,我就有了离开教育行业的想法了。我改变不了黑幕,又不愿让自己也加入学术扒手的行列,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

(四)导师们,不要逼学生跟你上床

针对学术的师德就说这么多,现在的话题是针对学生的师德。谈到师德,大学里面的女生是弱势群体。为什么这么讲,是因为,大学女生生理上已经彻底成熟,身材曲线已经完全表现出来,是含苞待放的花,正引得那些采花贼导师垂涎三尺。

我踏上大学讲台后不久,有个朋友打来电话很高兴地说她的导师要让她免试读研究生,并且还承诺说以后优先考虑让她留校----先说一句,我这个朋友是个很漂亮的女孩,身材还颇为丰满----我当时很警觉地问她,你的导师是男的还是女的。她就笑,说你这人就是改不掉多疑的毛病,我跟导师没有那些事情,清白得很。我说好吧,你自己也防范点就是了。结果过了两个月不到,她就找我借四百块钱。我问她借钱干什么,她很虚弱地说:“我可不可以不告诉你?”于是我就不再问,把钱寄给她了。当天晚上我另一个朋友,也是这个女生的好友打电话跟我,问我知不知道为什么她要找他借四百块钱?我一想,两个四百就八百块啊,顿时觉得很恶心。为什么呢?我的初恋女朋友是医生,所以我对各种普通手术的价格都相当了解„„

计划经济时代,往往是学校的人以工作分配的权力来要挟女生跟他上床;现在就经常是用升研究生,博士和留校的事情完成他们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讲台上嘛,自然是教书;在床上嘛,就是育人。

我为什么选择教师 篇2

我很清楚的记得, 我七岁那年, 村里和我同龄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入学了。只有我倚在门口, 眼巴巴地看着从我家门前走过的新同学。他们背着妈妈缝制的新书包, 快乐地说着, 走着。我多想加入他们的行列, 可任凭我怎样的哭闹, 妈妈却说:“你哥哥、姐姐都在上学, 他们的学费就是我东挪西借的, 你还小, 明年再上吧。”我看着妈妈痛苦的表情, 无助的眼神, 我偷偷地哭了。我知道, 自从父亲去世后, 我们全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妈妈一人身上。全家五口人只有妈妈一人上工挣分, 生产队又按分来分粮食。妈妈一人劳动怎能养活五口人呢?妈妈辛苦一年挣的分也只能换来我们全家半年的口粮, 余下的日子所吃的粮食就可想而知了。每逢哥哥姐姐他们交学费, 妈妈总是从这家借到那家, 我再要求上学, 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可是上学的欲望冲击着我的胸膛, 让我欲罢不能。于是第二天, 我趁妈妈下地干活走了, 就找来姐姐再也不能用的烂书包, 拿起我早已用拾来的烟盒纸订成的小本子和仅有指头大的铅笔头, 搬个木墩, 偷偷坐在一年级的教室后面, 因为学校就在我们村, 离我家还比较近, 那时的我也不知哪来的胆量, 根本不知害怕, 居然理所当然地坐在了教室后面。那时的老师也真慈善, 竟然没把我赶出来。我就这样人学了, 没本子我就用烟盒代替;没有铅笔我就在地上用木棍练习;没有书我就和同学们看一本, 就这样, 期中、期末考试, 我居然都考了双百分。妈妈看着我的成绩单激动地热泪盈眶, 搂着我说:“乖孩子, 一年没有书你居然考这么好, 开学咱上二年级, 我给你借钱去。”从妈妈的话中, 我已知道, 妈妈下定了决心让我上学。我好高兴呀!那时我心里已播下了一粒种子, 在我贫瘠的胸膛里要发芽的欲望, 促使我战胜一切困难, 终于在艰难中熬到初三, 顺利地考上了我心目中的学校———淮阳师范。

我的愿望马上就要成为现实。我由衷的高兴, 为了我热衷的教育事业;为了让我的梦在明天更加灿烂, 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钻研。三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中专毕业了。为了让教师这个名字更闪亮、更伟大, 同年我又自考了上了河南大学数学系。两年加班加点的读书, 两年夜以继日的学习, 我又拿到了当时别人梦寐以求也不易得到的大专文凭。对知识的渴求我是无止境的, 继而我又用三年的时间读完了本科。凭着我丰富的知识, 凭着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我在三尺讲台上尽显风采。

在我理想的天地里, 在我充实的生活中, 学生成了我的生命。我爱学生胜过了一切。我总以母亲博大的胸怀容纳着孩子们的一切, 用自己的爱心感化着他们的心灵。我每每登上讲台, 看着同学们坐得端正的身影;望着同学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神;欣赏着同学们吮吸知识甘露的愉快我感到无比的幸福、自豪。我心里得到极大的慰藉。我终于在人生坐标中找到了我的位置;我终于有机会为学生倾洒热血;我终于有机会像春蚕吐死方尽, 像蜡烛挥泪始干。我一定尽我所能让桃李满天下, 让花香溢万家。

参考文献

[1]王静.美国的法律教育[J].辽宁警专学报.2001, 3.

老板,我为什么选择离开 篇3

职场中有一句名言“七年之痒,十年之痛”,我也没有摆脱这个宿命。两个月前,我离开工作八年的公司,曾经以为公司就是我的家,打算在这里度过毕生的职业生涯,八年的追求和奋斗,八年的欢乐与痛苦一言难尽。

作为营销总监,在市场竞争中我们从来不缺好点子,至今仍保持着多个行业第一:第一个终端加售后服务实践者;第一个“上山下乡”者(开发四五级市场);第一款液体香皂生产者……在局部市场,我们甚至可以与国际知名品牌一比高下,我们的儿童护理品牌在好几个省的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

但近几年有一件事让我受尽折磨——无论如何也突破不了“一个亿”这道坎。八年经历,机会很多,抓住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就可以成为本土品牌的标杆,但我们就是没能做大做强。更糟糕的是,近两年市场出现下滑的势头,士气低落,人心焕散。我自己则有一种强烈的“有力无处使也使不上”的感受。我知道公司需要补充新鲜血液,自己需要休息和反省,带着“为什么长不大”的疑问,我选择了离开。

我开始对自己八年的经历进行梳理,由于合作客户基本上是中小企业,我从中发现了答案:一个长不大的企业,首先有一个长不大的老板!尽管我对多数小老板的印象是:有其过人之处,聪明过人,精力充沛,目标远大,有干大事的冲动和梦想。

但他们为什么无法摆脱小老板的命运?是什么妨碍他们成为伟大的商业领袖?我认为,一些坏习惯是罪魁祸首。

争强好胜

市场竞争是一场对抗游戏,要获胜就必须要把对手赶出消费者的头脑,因而企业家都热爱竞争,都希望在竞争中胜出,不争强好胜成就不了企业。但现实是,中国的市场不太规则,缺乏对普遍商业原则的尊重,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更缺乏商业道德自律。所以做企业太善良注定要灭亡,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像狮子。

中国的小老板多数热情而富有梦想,做事偏执,不顾一切把事情向前推。问题是小老板太喜欢赢了,要求四面出击,全面胜出,不仅要在市场中打败所有的对手,更要命的是在企业内部也要做到“老子天下第一”,甚至与员工也要比个输赢:

不在乎员工的建议,认为员工总是错的,自己总是对的;

自己的权力最重要,不愿授权,事必躬亲;

喜欢否定别人,不认可别人的价值观;

轻易作判断,有时主观臆断……

员工总是需要老板带动、鼓舞和发掘,才能保持持久的热情与活力。强势老板由于过分自我,搞不清真正重要的工作是激励众人行,逐渐失去与员工共事的能力。员工的关注点通常先是领导,他们会满足老板的喜好,对老板退避三舍。

强势老板无法激发公司的活力,于是陷入困境:老板一言九鼎,员工小心谨慎,事事唯老板马首是瞻,被动执行而从不主动解决问题;员工事事需要请示汇报,老板被琐碎小事包围,结果该做的事没做;员工没有独立自主机会,工作没有挑战,失去活力、动力和激情……

争强好胜其实是一场危险游戏,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好,但如果自己做不好也不给别人机会,其实就是丧失机会,企业也就越做越小。做企业要讲一个锐度,锐度太高树“敌”太多,锐度太低又会显得平庸,老板不能无锐度,但也一定要适度。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无论对于做人还是做企业都是一种境界。

控制信息

管理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小老板则有一个标准答案——管理是一场控制游戏。很多人有仇富情结,做企业的人特别没有安全感,一切必须尽在掌握。加上中国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做企业特别强调权谋论和控制论。信息是基础,管理者不怕坏信息而怕没有信息。

信息不对称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一大特色。一般而言,信息与职位相关,职位越高,拥有信息量多,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就越多。为什么小老板乐于控制信息?原因大抵有三:第一,能显示老板的权威;第二,让下属不明白事实的真相,更好进行控制与领导;其三,不言明,以便给自己找借口与理由。

控制信息,小老板有高招:信息是单向流动的,只流入不输出;向上级流得多,向下级输出得少;老板独占有价值的信息,不回复别人信息;只讲任务不讲完成条件,以不找任何借口来要求你完成任务;不言明,真实想法让别人去猜;有意无意不通知相关人参与决策或会议……

老板可谓用心良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信息不透明,决策建立在秘闻基础上,无法让团队认可,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小道消息盛产,产生很多敏感地带,形成办公室政治;没有信息就无法有效沟通,人与人相互猜疑,不信任文化流行。控制信息催生了神秘感,有神秘感就特别没有安全感,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企业工作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折磨。

有一个很不错的小公司,强调沟通与交流,并将“有事敞开谈”作为企业文化,刚开始很多人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家都认为老板很民主,很有气度,容得下事也容得下人,于是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和主张。但员工发现,老板只要求员工敞开心扉,而自己时时处处进行信息封锁,甚至连公司文件也只口头通知,后来大家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管理花招,其目的不过是老板想知道员工的真实想法从而加以控制。员工从此不再信任公司,普通员工保持沉默,优秀员工另觅高就。

不认可他人

表扬与批评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批评是通过纠错纠差,使员工按照正确的方法做事,表扬则是认可他人,激励他们做出更大的业绩。两个工具相辅相成,威力无穷。根据笔者对多名小老板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小老板喜欢批评,尽管也知道激励的重要性,但在表扬员工方面相当吝啬。

知其可为而不为,为什么?老板的算盘是这样打的:第一,表扬多了,担心员工功高盖主,不好管理;第二,一些小老板内心敏感而脆弱,不希望别人比自己更聪明,所以不认可他人;第三,不自信,怕没有足够的魅力和实力留住优秀员工,对员工的优点和业绩视而不见。

许多小老板会这样对待他的员工:听不进他人意见,自己通常是对的,员工通常是错的;不对他人表示感谢,认为员工对公司的奉献是天经地义的;只批评不激励,员工做出业绩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不给予激励;总是想修改下属很成熟的想法或点子……但是,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居多,除了有吸引力的薪水,员工更需要激励和认可,需要让人愉快的工作环境。如果得不到尊重和认同,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

这方面笔者有切身的体会,2004年我进行“上山下乡”的尝试,千辛

万苦组建了一支乡镇市场特工队,这是一支能征善战,又吃苦耐劳的队伍,销售业绩也非常好,在某县商场促销更创造了1万元1天的销售记录。但在月度工作总结会上,老板却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说“特工队有销量没利润,这样的生意谁都会做”。这番话让团队成员伤透了心,几个骨干相继辞职。由于乡镇工作太辛苦,从此再也无法组建一支完整的销售队伍,一场本可能创造奇迹的“上山下乡”运动就这样被一盆冷水给浇灭了。

容易愤怒

做企业难,做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一方面,小企业在贫瘠的技术与资本中扎根,在不利的政策中破土,在合资外资品牌丛林中生长,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老板又不得不面对员工的薪水职位要求,不断摩擦碰撞,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小老板似乎总有太多的愤怒:一个重要客户因服务不力而丢了,好的方法得不到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下属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员工对工作与薪水总是不满……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脾气的主人,小老板之所以容易愤怒其实另有原因:其一,面临巨大压力需要发泄;其二,引起别人重视,希望下次注意,不犯同样的错误。

人的情绪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激发无穷动力,也可以将人推向深渊,因而老板的愤怒危害很大。情绪失控就意味着行为失控,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愤怒时往往会做有害的评论,伤害和谐的人际关系;愤怒还会影响领导形象,显得没有涵养。

从心理学讲,人生气时之所以大声讲话,是因为此时感到心与心的距离较远,大声讲话是怕别人听不到。生气越多,老板与员工的心灵距离就越远,团队也就越离心离德。所以作为一个老板,必须善于控制脾气,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与财富无缘。

为自己找借口

做企业就是一门完成任务的学问。前两年《执行》、《没有任何借口》风行全国,最推崇这些书的是小老板,他们将之作为员工的行动纲领,要求他们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借口,有条件要上,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但有些小老板对别人高标准严要求,严以待人却宽以律己。比如产品开发失败,他会告诉你这是二八法则;动不动就大发雷霆,他会说压力太大;朝令夕改,他会说这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总之要为任何合理不合理的做法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小老板喜欢找借口,其实是有苦衷的。第一,怕有损自己的光辉形象,怕被员工轻视;第二,不严格要求自己,是为了让自己轻松一些;第三,自我安慰,以减轻失败和损失造成的痛苦与伤害。

员工看事物的方法与老板是不同的,有的时候甚至是对立的。员工怎样看待老板找借口?为失败找理由,员工认为老板没有气度;为朝令夕改找借口,在员工眼中就是不诚信;为愤怒找借口,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总之老板找借口,就是在做减法,不断降低他在员工心中的影响力与形象。

员工是老板的影子,老板喜欢找借口,员工更会找理由,执行力就成为老大难,永远没有竞争力。所以记住,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作为老板,你没有权力找借口。真诚面对你的员工,失败了,就真诚地检讨,不仅不会有损你的形象,还可能多一个终生的合作伙伴。

言行不一

“生机勃勃,管理混乱”是多数小企业最真实的写照。混乱的根源是老板言行不一,朝令夕改。小老板的善变大家都知道,但在老板自己看来这是被市场逼的——中国市场太大,发展太快,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不变行吗?一个好点子,从产生到完善到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修改行吗?小企业特点就是灵活多变,不变还叫小企业吗?在这一点上,小老板们似乎是冤比窦娥。

由于基础管理体系缺失,几乎每个中小企业都有一个一元化的领导,特别是民营企业老板,高度集权,整个企业全装在老板脑子里,做事全凭老板的爱好与兴趣。人的思想多是天马行空的,上午指示你向东前进,下午又会叫你攻打西方;早上制定一个方案,下午突然又冒出一个新想法,这样的事就屡见不鲜。

老板言行不一,苦的是员工。由于变化太快,没有明确目标,员工无所适从,像无头苍蝇乱闯,大家都很累;老板反覆无常,员工没有安全感,需要保护自己,就会和老板“斗智斗勇”,形成可怕的内耗;老板言行不一,员工就认为失去了公平公正,有违道德标准而失去对他的尊重,结果是众叛亲离,企业越做越小。所以,建立根本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是众多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

我为什么选择40岁辞职旅行? 篇4

2016年,我40岁。在这一年的6月份,我从一个国内大型的证券公司辞职,准备花一年时间去遍中国我以前听说过、想去但还未去的地方。接下来看情况,还有可能环游世界。

周围很多人听说这事后,有羡慕的,也有一些人很不理解,问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言下之意,旅行这件事,除了退休的老年人,必须是身患顽疾、得了不治之症的人时间不多了才会干的事。不然,你年纪轻轻的,干嘛放着这么好的工作不做,一年几十万上百万的钱不挣,要辞职跑去旅行?他们想不通。

那我为什么要选择在40岁这个当口辞职去旅行呢?一是因为梦想,二是因为怕死。

(一)梦想

环游世界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我的大学本科是在厦门大学读的。上大学以前,我一直以为全国各地都应该像我从小所生活的北方一样四季分明。结果到了厦门才知道,就在同一个国家,南北方的气候差异竟然这么大。去报到的时候九月份的北方已经穿上了秋裤,结果火车一路南下,越来越热,到了厦门竟然换上了短裤;北方已是寒冬凛冽、大雪纷飞,厦门却依然花红柳绿。我感觉太不可思议了,眼界突然被打开,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从那时候起,环游世界的梦想就在我的心里悄悄埋下了种子。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去到更多地方,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的奇妙和精彩。我觉得这样方不枉来这个世界走一趟。

(二)怕死 我怕死,很怕。每当我一想到再过几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我就将不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将再也不知道,我就害怕的浑身不自在,烦躁不已。最近几年身边包括父母在内的好几个亲人都陆续离世,都是平时看着好好的,生病后一检查就是癌症晚期,眨眼间人说没就没了。正如现在最流行的电视连续剧《欢乐颂》里的台词,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临。日本有一位名叫大津秀一的临终关怀护士。她在亲眼目睹、亲耳听到1000位患者的临终遗言后,写下了《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其中的几个遗憾就有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实现梦想、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以及没有去想去的地方旅行。这些别人可能只当个故事来听,我却把他们说的话当做警世格言。我害怕当有一天我要离开人世,我却像他们一样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想要的梦想,我不想让他们的遗憾有一天也成为我的遗憾。我们很多人一生都在等。等有了工作、等买了房子、等小孩长大结婚、等抱上孙子、等退休……我出去玩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老年人,满脸皱纹甚至还有老人斑、由年轻人陪着,步履蹒跚地在外面旅游,走两步就累,山也爬不上去,到了山脚下只能高山仰止、望山兴叹。感觉好可怜。我们不能什么事都老想着等以后,我们不能保证今天晚上闭上眼睛,明天还能够醒来;当我们想做的时候,我们也不见得还有年轻时候的体力和精力。我觉得人就应该活在当下,等老的时候,找个僻静的小院,养花种草、逗猫遛狗、写写画画、怡然地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最好。因为怕死,2015年新换的这家公司里的各种不顺成了我下定决心辞职旅行的导火索。进来之前就知道这家公司国企色彩浓厚,曾有一行业大佬空降该公司进行改革,但上任未满一年即败走麦城。但是进去后我才发现,里面的不堪远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董事长专权跋扈,高层勾心斗角,同事之间推诿、扯皮、各种不作为,经常加班却工作效率低下。尤其是我所在的部门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不和,当初我进公司的时候,就是分管领导同意而部门负责人不同意,虽然后来同意了但心存芥蒂,我在工作中各种不顺。刚进公司不久,我就因为心口疼去了公司医务室,一年多的时间里饱受精神折磨,每天早晨起床上班前都要挣扎好久犹豫着去还是不去。我天生劳碌命,喜欢做事情,不怕工作多,但是就怕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浪费时间做无用功,真心心累。勉强捱了一年半,等到年终奖一发,第二天就辞职走人。周围有的人非常不理解,觉得这么好的工作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他们觉得好是只看到了钱。但是我觉得,我们努力地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一份工作干的不快乐,不仅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那这工作给再多钱也没有意义。这不是我危言耸听,我们所处的证券行业经常听说某某公司研究所分析师,某某投行工作人员倒在工作岗位上,英年早逝,非常刺激我的神经。复旦三十多岁的女博士于娟因患癌症离世,她反省自己这短暂的一生,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才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人没了,钱再多有什么用?前车之鉴,我可不想步他们的后尘。那样太不值得。

古语云四十不惑。我觉得人到四十,人生已经过半,人这一辈子到底应该怎么活应该能想清楚了。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藉藉无名的普通人,渺小如尘埃。就算有天位高权重、富甲一方,死后也不过一抔黄土,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像那些皇亲贵族死后被挖坟掘墓,尸骨无存,更是凄惨。有一次看到一则新闻说某个人白手起家,死的时候富可敌国。在很多人听来这可能是个很励志的故事,在我听来却是人生极大的讽刺。挣那么多钱又花不了,纸上富贵有何意义?我觉得,人这一辈子,钱的多少与幸福程度并不成比例,知足常乐、够花就好。日食不过三餐,夜眠不过三尺,就算你天天山珍海味,拉出来的也不会比吃粗茶淡饭的拉出来的香;就算你天天住着大别墅,做的梦也不会比睡在破席烂炕上的人更香甜。人这一生,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外,还是要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内心的自由快乐和做人的尊严。那些为了升职加薪在单位勾心斗角、拜高踩低、媚上欺下的人我看不起,中国几千年来功利性的价值观和成功学我也不提倡,多少人因此走火入魔、误入歧途、锒铛入狱甚至丢掉性命?看到这些人善始却不能善终,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何必?

这一次,我选择了什么 篇5

“好的,我们来看下一题……等等,这题答案多少?”老师用手指了指我,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在酒瓶底厚的眼镜下闪了闪。

“我……我……”我就像一条脱水的鱼,大口地喘着气,我尽可能地编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老师,我刚才也没听懂,不如您再讲一遍吧!”

全班顿时“炸”开了,你看看:有的.拍着桌子,都快笑岔气了;有的捂着肚子,笑得在地上打滚;更气得还是我同桌,他笑着笑着眼泪都笑出来了,他是在赞叹我的机智还是在预示我即将到来的悲哀呢?

这时,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我练习册下翻出一本书,收到了讲台上,我心里一惊,原来老师早就发现我在课上看其它书了!再抬头看看老师,他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自从课上看课外书被老师发现后,我心有余悸,一连几天不敢看课外书,不过这书就像一根羽毛,挠得我心头痒痒的。终于,“情感”战胜了“理智”,我冲出家门,一溜烟跑到书店:“老板,再来一本《盗墓笔记》!”

“好嘞!”老板乐呵呵地拿了一本给我,我愤愤不平地想到:是不是书店老板和老师“狼狈为奸”,一个负责收书,一个负责卖书?

尽管这样想,但是我还是开心的接过书。白天,我做一个乖学生,老老实实听课,写作业;晚上,我则沉浸在“盗墓”的惊险之中,作业什么的,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几天作业有异常情况啊,而且上课时明显态度不认真,怎么回事?”老师严厉地问。我想想这几天作业是怎么写的,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

晚上,我想起老师的严厉批评,很坚决地把书扔到一旁,打开作业本,意外地发现了老师的评语:“这几次作业可以看出你的态度是如此地不认真,前几天你在课上看其它书,我没有批评你;这几次作业不认真,我没有批评你,你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这一行行鲜红的字一个个争前恐后地跳出来,仿佛一双双鲜红的眼睛在瞪着我,不过老师的评语突然变得温柔了,但也更震撼了,“人生中充满了诱惑,但是能有几个人能抵挡住诱惑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喜欢看书不是坏事,但是要分明主次,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

面对无数个美丽的梦,我选择去享受、去妥协,我宁愿沉浸在自己美好的梦乡中。但是,古语有云“花非花,雾非雾”,梦总是要醒的啊!

我可以选择什么小学生作文 篇6

——题记

我可以选择你吗,文学?选择你,因为你是朝阳下最耀眼夺目的珍珠,熠熠生辉;选择你,因为你是山巅上高耸入云的苍松,劲郁挺拔;选择你,因为你是海上咆哮奔腾的巨浪,惊心动魄。你是如此的迷人,是如此的雄浑博大!

是你,开启了我游历山水的情怀。带着我,倾听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目睹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壮景。登高远眺,九曲黄河蜿蜒浩荡,一去万里,临观沧海,秋风萧瑟,波涛涌进,气象万千,游于三峡,巍巍三峡中忽闻凄厉猿啼,哀啭久绝。梦游天姥,春行钱塘,立足蜀道,暮宿芙蓉。独坐家中,却日游天下,这便是你,文学,你的魅力,让我留恋往返。

是你,照亮了我品味人生悲欢的心扉。带着我,品味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失意,赏读了黛玉焚稿与宝玉飘隐的悲惨。水泊梁山,只见芦花茫茫,众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山野郊外,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长啸与“西北望”,弯弓欲射天狼的豪迈;雨巷独酌,又传来“莫道不销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寂寥幽叹。羁愁旅思,望月怀远,病老异乡,痴情缠绵。独坐家中,却心海澎湃,这便是你,文学,你的婵娟,让我感之既久。

是你,唤醒了我热爱生活的稚意。带着我,领略了“物极必反”,“柔弱胜刚强”的道意,体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每个生灵的尊重。坚定着“人不会被打败”的信念,为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啸而抚掌称快。海伦心中低吟着对光明的向往,荒野上传奏着热爱生命的激曲,像他们一般勇敢,冷静地面对生活。品读泰戈尔的飞鸟与冰心的春水与繁星,引领我探索真理与智慧的源泉。这便是你,文学,你的精神,让我敬意尤长。

尼克受伤事件什么是最佳选择? 篇7

事件回放

3月26日,一场英联邦中量级拳王争霸战在温布利竞技场上演,交战双方都是英国本土年轻的实力派新秀,其中一位就是卫冕拳王尼克·布莱克威尔,这是他的第三场卫冕战,他是去年5月战胜对手得到这个头衔的。另一位是26岁的过渡拳王小克里斯·尤班克,他的父亲老尤班克在英国拳击界也是赫赫有名,此前曾是中量级拳王。

比赛中,小尤班克占据场上的绝对主动,在第3和第4回合已经将尼克的鼻子打出血,第7回合的一通猛攻,差一点就将尼克击倒结束比赛,胜负至此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第8回合结束后,老尤班克觉得比赛应该就此叫停,他试图通过敲打拳台的方式把这个想法传递给场上裁判,但是裁判没有理会,于是他转而告诫儿子不要再继续击打对手的头部了,因为他感觉尼克的头部可能已经受伤,如果再遭受重击后果将不堪设想。老尤班克的这些话通过电视直播清晰地传到了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耳朵里。

小尤班克听取了父亲的意见,在之后的两个回合中重拳有所收敛,尽量击打对方的躯干部位。尼克的伤势越来越严重,左眼已经肿胀得非常厉害了。第10回合结束后,裁判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了,叫来拳台医生查看尼克的伤情。医生当即表示拳手已经不能继续比赛了,因为眼部肿胀已经严重影响视力了,比赛这才叫停,小尤班克的身份由英联邦的中量级过渡拳王转为正式拳王。

裁判刚宣布完比赛结果,尼克就晕倒在拳台上,现场的医护人员立即给他戴上氧气面罩,抬上担架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脑出血,决定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法清除他脑部的淤血,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尼克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各方反应

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小尤班克感到特别内疚,第一时间发推特祝福对手早日康复,并说如果对方家人允许的话,他想去医院探望一下。不过同时他也表示,职业拳手在进入拳台前就应该有心理准备。拳击比赛是残酷的,作为拳手需要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做任何可能的努力。虽然是小尤班克把尼克打成重伤,但是这是拳击比赛,小尤班克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况且后两回合还“手下留情”,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所以没有人责怪小尤班克。

老尤班克的反应同样让人感受到了温情,他表示他们不会庆祝这场胜利,直到尼克完全康复。此举受到拳迷的称赞,对于此前他在比赛中建议儿子不击打对手头部的行为大家也一并点赞,都说是这个建议挽救了尼克的生命。

事实上,曾在拳坛闯荡多年的老尤班克风险意识很强,尤其是对于头部重击的伤害他特别敏锐。25年前的一场比赛中,当时他的对手是迈克尔·沃特森,12回合鏖战中沃特森遭受了很多头部重击,比赛结束后就陷入了昏迷,一直昏迷了30天,动了6次手术才把头部的淤血清除干净,此后沃特森更是用了好多年才恢复过来。这件事情直到今天都让老尤班克无法释怀,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再次上演。

尼克重伤陷入昏迷,最难过的莫过于他的家人和朋友了。尼克51岁的母亲辛迪因为担心儿子在比赛中挨打受伤,都不敢到现场去看比赛,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比赛结束时儿子能健康。当看到此前生龙活虎的儿子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时,这位母亲的心都要碎了。尼克的朋友以及粉丝们也很关心尼克,或者到医院探望,或者发推特祝福他早日康复。

围绕此事件,网上的信息除了祝福尼克以及赞扬老尤班克的之外,最多的就是指责场上裁判维克多的了。很多人都觉得如果裁判早点叫停比赛,那么后果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就连小尤班克也这样认为。

对此,英国拳击管理委员会的主管罗伯特·史密斯有不同的观点,他觉得裁判已经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过错,事故发生是拳击运动的本性使然,同时他还表示,拳击并不是一项安全的运动,拳手应该意识到风险性,作为监管机构,委员会已经尽最大的努力确保拳手的安全了。

这里有一点要提及,就是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委员会在每个环节都做得很专业很到位。而25年前老尤班克的对手沃特森就没那么幸运,在昏迷后送医途中遇到了拦路抢劫,几个小时候才到达医院,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而此次抢救尼克做得及时而专业,在这点上监管机构是应该被肯定的。

可以说,现在英国的拳手保护措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这也是吸取了此前沃特森事件的惨痛教训。那次因为对沃特森的抢救不得力,英国拳击运动委员会面临巨额赔偿,差点就破产了,不得不卖掉伦敦总部搬到地价低一些的威尔士。

至于那些一直对拳击运动持反对意见的团体和个人,这次更是拿尼克受伤说事,以此质疑拳击的安全性,要求禁止拳击。

裁判角度

值得高兴的是在昏迷了一周后,尼克醒了过来,又经过一周的康复,已经能自如地行走和与人交流了。之后尼克在推特上发文感谢大家的关心,并说了自己退役的决定以及原因。同时表示自己并不憎恨对手,因为他是在“做自己的工作”。

对手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应该对此事负责任,而拳击运动管理委员会也履行了监管职责,抢救措施很到位,那么谁该为此事承担责任呢?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场上裁判维克多,认为是他的失误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对此,资深裁判米奇有不同的看法,他裁判40年了,执裁的世界头衔战就超过130场,他从裁判的角度认为维克多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他说维克多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裁判,一直密切关注着拳手的一举一动,第10回合结束前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可以终止比赛的时间点。大家都说第7回合,小尤班克重创了尼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尼克尚有一定的重拳承受力,还能发动反击呢。而且第10回合结束后,是维克多适时地叫来医生查看拳手的伤情,在确认不能继续比赛之后叫停,维克多并没有做错什么。

米奇还说,作为旁观者,大家一定要知道的就是裁判从走上拳台那一刻起,他意识中最关注的就是拳手的安全,他头脑中的那根弦绷得比谁都紧。至于何时叫停比赛,大家会说出这样那样的规定,比如当拳手没有反抗能力,当拳手骨折或者视力严重受损,或者拳手被击倒后反应迟钝等等。

但是这些都是书面上的,在瞬息万变的拳台上,何时叫停比赛很多时候都要靠裁判的感觉和经验,有经验的裁判能够从拳手的细微变化上发现大问题,而直觉更是会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米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直觉的作用,一次他执裁一场洲际拳赛,那个叫考兰的拳手接连被击倒两次,大家都觉得应该终止比赛了,但是直觉告诉米奇考兰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因此米奇并没有叫停,继续到最后考兰逆转赢下了比赛。有时直觉告诉裁判再继续下去伤亡就会发生了,于是叫停了比赛,可能当时拳手不服气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战,但是仔细观察你能在拳手的表情里发现终于解脱了的感觉。

此前米奇也是个拳手,因此他一直认为只有做过拳手的人才能做好裁判,因为他们了解拳手的想法和感觉,当然他也承认有一些例外,有的裁判虽然没有做过拳手,但是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及直觉,他们的执法水平依然很高。

米奇还强调一点,就是那些指责裁判的人要清楚拳手不是普通人,他们都是经过训练的非常强硬的人,他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走上拳台,至于打别人以及被别人打这都是游戏规则。到达尼克和小尤班克这般水准的拳手已经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实战,他们很清楚比赛的风险并已经有心理准备,因此应该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利大于弊

对手小尤班克做了该做的事情,不应该被指责。如果从裁判的角度来看,叫停比赛的时机把握得也没问题。拳击运动管理委员会也履行了监管职责,抢救措施很到位,那么在尼克事件中,该承担责任的难道真是拳击运动本身吗?

不可否认,拳击运动有其血腥和暴力的一面,不过和其他运动相比,拳击运动员的伤亡并不是最严重的,而且近年来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伤亡比率已经减小很多。整体来说,这项运动对于拳手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不久前登上拳王宝座的英国人安东尼·约书亚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明证,是拳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拳击,也许现在他还在某个贩毒团伙中活动,或者是在监狱中服刑呢。

如果因为出现伤亡事故就对拳击予以禁止,无异于因噎废食。想象一下,如果拳赛被法律条文明令禁止了,那么它们很有可能会进入“地下”,变成那种比赛无监管、拳手无执照的状态,那样对参与者来说,风险系数将会翻倍。相对来说,现在的拳击比赛有运动委员会的监管,所有的拳手都经过严格的体检,所有的裁判都经过培训和考核,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了。

我为什么选择教师 篇8

在庆应大学读三年级时,由于一直以来对个人创业的强烈兴趣,我加入了一个总部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习创业”学生集团。他们每半年组织一次各国学生聚会,访问企业并采访创业者。

正是那次的聚会把我带到了中国。我花了两周时间走访了香港、广州、上海和北京的企业,看到一幅很“热火朝天”的图景:外资公司的白领努力工作,大学毕业生准备创业,外来务工者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每天可以工作14小时……

而且这个国家有13亿的人口!在日本那个只有一亿人口的国家里,我从来没有看到这么热火朝天的场面,这样的差别给了我很新鲜、很强烈的冲击。于是我决定,将来我要在这里创业,并且拓展到海外去。

确定了这个目标以后,我把原先创立的一家教育公司交给父母管理,自己开始学习语言——英文和中文——和经营管理。

就这样,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北京学习了半年中文,然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习了一年经营学课程。在中国和美国,我都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上课,下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和做作业。为了保持中文水平,我去美国后专门找了中国城的一家咖啡厅打工,以便用中文和顾客交流。刚开始因为没有习惯中文口语的速度,不得不硬着头皮让客人重复多次点菜的内容,有时还会听错菜名,被上司骂过很多次,差点被炒鱿鱼。但最终,通过我的努力和同事的帮助,我还当上了领班,负责培训,中文口语能力自然也提高了。

毕业之后,我考虑过很多选择,但最终的决定仍然是——在宽广的世界里工作。在综合了“有发展前途的国家”和“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这样的双重考虑后,我决定在中国开一家互联网公司。

刚开始,家里人非常反对,但我跟父母解释自己对这个创业决定的热情---做真正想做的事,不管多么的辛苦,都会开心,而且能发挥120%的力量;如果勉強工作的话,潜力只会大打折扣。最终,他们表示了支持。

再顺便多说一句,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呢?我觉得尝试多种可能性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不确定的话,就去访问职场上更有经验的人、看书,也可以直接去实习一下。

从长远观点看,只有拥有良好心态的人,才会收获美好的结果。人生很短暂,而且只有一次,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我为什么选择教师 篇9

美国上市公司

亿元级外企IT培训企业

web实训心得:为什么我选择了达内web培训? 通过网上搜索和向朋友们打听,我得知达内web培训机构挺好的,是一家上市公司,成立时间比较久,在全国来说规模比较大,通过深入的了解和试听后,我发现达内课程注重实践,课程内容都是按照企业招聘需求设计的。老师们也会根据行业技术的更新,实时更新课程,毕业学员工资普遍较高。由于达内与很多有名的企业都有合作,在学员毕业后还会推荐就业。相比于其他机构,达内优势突出,我毅然选择了加入达内,通过向老师的咨询,我了解到Web前端发展前景好,也比较适合女孩子学习,于是我在达内开始了Web前端学习之旅。

教师:我为什么要当教师? 篇10

对经历简单的我来说,我能接触到的更多是我的大学同学,我身边入职不久的老师。命运的巧合将他们安排在教师的岗位上,在他们当中,有入职不到一月就立言不再踏入教师行业,尽快脱离苦海为妙;也有入职一个月便苦恼不休,似乎已能够清晰看到三十年之后自己的模样,如今之计,带好自己的课,按时下班,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足矣;还有入职一两年之久“得意”于自己能少有加班之苦,自娱之乐;亦有更多入职多年之后,厌此行业,但苦恼于无他路可选,只好安逸度日。

对此种种,我绝无半点轻蔑之意,因为这似乎是一种社会普态,走到任何地方,任一行业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在此背后的真实原因,我个人认为确有教育之失。

存在即合理,我不能也不想说中国教育体制有什么弊病,我仅想表达中国基础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传授给孩子以知识,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到大学,家长、老师、学校甚至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生怕孩子少学了什么知识亦或是入世技能,培养每一个学生博学多才是所有人的最大期盼。诚然,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社会上任何行业都能一展拳脚,展露才华。然而,在表现优异、能力超群的背后,他们最终是想获取或表达什么呢?领导的认可,同事的热捧,高额的薪资。这些似乎是社会公认的人生价值。然而我个人却倔强的认为这些无非是自己给自己的付出找到的附加的价值罢了。换份工作,不是同样可以以此为价值贡献你的力量,做出成绩,仍然有领导认可你,同事羡慕你,高薪等着你吗?

因此,对于做怎样的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讲并不打紧,就看能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求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对于没有加班费的工作不愿干,对于干了工作领导看不见的灰了心等等,于是换工作、切莫让我加班成了热潮。至于当教师、公务员、民营企业、外企、创业等似乎都是无所谓的。只要事少下来,钱多起来,玩的嗨起来,人生就再美妙不过了。

可是,我想真正的工作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人谋生的工具,更该是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做就是因为喜欢。因为喜欢自然会迸发无限的热情来认真对待。

何为教师?作为教师应该是以学生为核心,时刻把自己的学生作为工作的焦点,把对学生的培养作为自己的全部。学生喜欢你,学生受你影响将来也能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为之付诸努力。把学生对你的认可和赞扬作为你工作成绩的全部,这才是教师。

我常幻想,在未来我的学生成才后,能够记得在他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有我这样一位老师给过他帮助,这便是我莫大的荣幸了,也是我教育工作价值的真实体现。为此,我愿义无反顾。

一直以来,我在思考当教师,做教育最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渐渐地,我感觉清晰了起来,在诸多的选择当中,我个人认为选择的是人生理想。换句话说,我们应当让孩子逐步去发现自身独特的优势,发展爱好,寻找人生价值所在。我不奢望更不刻意强求我的学生能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语数外理化生门门优秀,我仅希望他们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并愿为此持之以恒地付之努力。即便是有再大的困难挫折,也能够决心不改,勇往直前,我便觉得我再没有什么可以教他的了。只需静待花开。

作为教师,我想小学阶段培养兴趣,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中学阶段发展兴趣,帮助学生确立清晰地人生理想,矢志不移。进入大学学生自会为梦想奋力打拼,也就自然知道了该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读书是内在的自我需要,而不是外力强加。

如此,以前落下的数学公式、英语单词,没背过的之乎者也,还需要有人督促吗?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释为何如今中小学生普遍厌学的原因了,不是学生不愿意读书,是因为他们实在不清楚自己学这些知识究竟有啥用 ,若只为一纸文凭,十几年起早贪黑拼命苦读实在不值。也就有了大多数人小学背的滚瓜烂熟的课文,如今却也记不得一两句了。

那么作为家长,我想首先给孩子松绑,切莫揠苗助长,摒弃望子成龙,出类拔萃。帮助孩子寻找自身优势加以鼓励培养,并能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等待孩子一点点的成长,给孩子失落时以安慰,烦躁时以鼓励,培养孩子做一个追求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生不都在优越的物质享受,更有为理想拼搏一生的精神追求。

上一篇:创新保研推荐信下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