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4-08-22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13篇)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

学生社团,是由在校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 体,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角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 不断深化,学生社团发展规模日趋增大,活动内容朝 多层次、多渠道、高品位、全方位方向发展。

一、学生社团繁荣发展的动因:

纵观90年代中学生社团繁荣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两大原因:

1、社会因素:

中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时 期,面对社会的巨大发展和变革,中华民族的日益强 盛,今日中学生倍感肩上责任重大;而高速发展的社 会,是以竞争来推陈出新的。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 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 质的人才能适应开放、多元、快速发展的社会。因 此,“以实力求发展”、“有实力才有发展”,已成 为新一代中学生的一种基本共识和前进动力,刺激着 中学生渴望成才和参与社会的积极性。这就为学生社 团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发展资源,这为中 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心理需要:

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迅速性,校园 中的各种正式群体(如:班级等)已不能满足中学生 的多元化需求,他们希冀在社团活动中寻找到心理需 求的热点与共鸣点。

——求同的需求:由于感情上的共鸣、需求水平的相近、兴趣的合拍、性格的相似以及文化知识的相 当,引起相互吸引,结成让团。

——求异的需求:又称补偿性需求,即:力图从 他人的优点、特点来弥补自己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加 入社团。

——求通的需求:它能增强中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的民主气氛,沟通校方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二、学生社团的特征:

一般说来,学生社团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自发性。学生社团的成立,主要来自同学 们的自发热情;

第二,自主性。学生让团的内部管理、活动设计和 发展方向,一般由学生自主决定,老师做好指导工作;

第三,群众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四,专门性。许多社团要求十分专业化的知识 或技能(例如管弦乐队、网页制作协会等),体现出 专门性的特点;

第五,松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 团成员一般享有退出社团的自由,人员组成并不稳 定;其二,有不少社团自生自灭。

三、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大致有三方面的作用。

1、通过广泛深入的理论探讨,促进广大同学更 加理性地面对社会,更加深刻地反省自身,更加积极 地追求真理,从而为建立正确、健康的道德观、人生 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氛围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在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学习的工作中,在纪念上 海解放5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的“学习邓小平理论读 书会”积极发挥作用,分层次泛读、精读、研讨,读 好、用好《邓小理理论简明读本》一书,开展了“学 小平理论,解身边难题”的征文活动;我们邀请离休 老干部杨夏同志与我们青年畅谈上海50年的风风而 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 学习。这不仅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增强 了团员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校风、校园文 化氛围更是起了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发动同学广泛投入社会实践,用自己的实际 行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净化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会科技部组织的“创新——迎接知识经济的 挑战”科技节,“灵巧的大力神擂台赛”、“高空投

蛋竞赛”、“创造发明作品展评”等十几项科技活动 和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

组织“万人捐帮万家,让特困家庭过好年”的万 人上街募捐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宣传、募捐、劳动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 活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更加净化了学生 的心灵。

3、引导同学投入健康的文体活动,锻炼健康的 体魄,提高艺术的修养。

如:“九九重阳,登高比赛”、“小松鼠跳踢比 赛”、“校内篮球联赛”等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的 体魄,更是发扬厂我校“勇争第一”的精神。

“高一艺术沙龙”的成立、“拥抱新世纪”第七 届艺术节的召开,更是从不同侧面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当然,在社团活动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指导,既要放手让学生组织、筹创,发挥其主体作用,但也 不能忽视对社团总方向的指导与把关。

四、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1、争取“支持率”。即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给以时 间、地点、资金的保证,确保让团活动的开展;得到学校 方方面面的支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必须努力争取。

2、坚持“自主性”。即建立学生“四自”体系,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充分体现主体作用。

3、突出“主旋律”。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以良好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引导,激发青少年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二是促进良好的学风、校风的 形成与建设。

4、注重“多样化”。即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 中的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文化形态,从内容形式等 方面都应体现高品位的特点。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2

“送文化下乡”就是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形式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播丰富的文化教育,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陶冶民众情操,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主要内容体现为送图书、报刊下乡;建立农家书屋;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春联下乡等一系列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送文化下乡”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文化政策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是由于农村需要高档次、高质量的文化享受的基础决定的。早在1938年,柯仲平就在其发表的《文化下乡去的一个实际问题》中探讨了“文化如何下乡”这一重要问题。[1]1963年我国就组织了第一批“农村文化工作队”支援农业,为加强城乡文化联系,把社会主义文化艺术输送到农村去。梗风在1964年的《送社会主义新文化下乡,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胜利完成工作任务归来》一文中充分肯定了送“文化下乡”不仅能够鼓舞农民的政治和劳动热情,有助于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业建设工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艺术工作者深入了解农村,为艺术创作提供思想源泉。1995年,中宣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下乡活动。此后,“送文化下乡”的相关工作逐渐成为每年各级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被沿袭下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以来,更是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加以实施。[1]

二、“送文化下乡”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提升乡村生活品位

文化是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这些文学、艺术能够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现阶段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裕的农村,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品位,而“送文化下乡”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种需求。例如,每年的传统节日,南昌县文化机构在各乡镇举办的“歌舞活动”“送戏下乡”“送春联下乡”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诸多乐趣。在这些“送文化下乡”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民众享受文化活动的热情,提升民众对歌舞的喜爱和鉴赏力,也促进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让大中城市的文化魅力在农村群众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乡村生活的品位。

(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甚至有些可以和城市媲美。但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明显低于城市,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处境困难,城乡文化差距显著。“送文化下乡”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把城市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入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如好的戏曲演出给他们带来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高科技含量的图书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改善农民枯燥的田间生活。“送文化下乡”着重体现为“送下去”,把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文化向精神文化相对薄弱的乡村进行传播,把大中城市的文化以文化公益活动的方式送到百姓的家门口。与此同时,这些艺术表演团体通过演出接触当地本土文化,在节目中吸收这些传统文化来提升表演内涵,迎合群众文化需求。因为“文化的续延必须建构一个顺畅的乡村与城市文化‘互哺’机制,树立农村新型社区共同体的文化自信与独特品格,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共融的文化圈。”[2]城乡文化在“送下去”和“吸进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不断碰撞、融合。

(三)提供文化活动平台

虽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对于现在的中国农村描述有点不实,但是大部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城市,迷信思想、不良的赌博嗜好确实比比皆是。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提高群众审美情操,同时激活群众情感的活动平台来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的修养。政府近年来组建的“农家书屋”活动正好迎合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乡村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送戏下乡”活动作为“送文化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歌舞、戏曲、音乐的表演形式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播文化教育,也让人民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用心。这些文化活动给群众文化的导向和激发作用远远大于节目本身,为城乡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动平台。

三、结语

“送文化下乡”作为政府工程的一项利民政策,以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对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和宣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同时,政府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辅助,为推动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力。

参考文献

[1]郑迦文.文化下乡与精神进城——民族地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面向及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16(05):86.

[2]陈浩天.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悖论与价值赓续[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23-129.

[3]梗风.送社会主义新文化下乡,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胜利完成工作任务归来[J].人民音乐,1964(07):27.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3

关键词:廉洁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在企业文化中,廉洁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健康发展、遏制消极腐败问题滋生蔓延的重要途径。企业廉洁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进而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廉洁文化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阐述廉洁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和经营管理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它是企业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廉洁文化作为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廉洁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 廉洁文化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侧重点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利益,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先进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新的高度,为建设廉洁文化开拓了空间。廉洁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对于企业来说,加强建设廉洁文化,充分发挥廉洁文化作用,对于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廉洁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围绕企业各项中心任务和改革发展的需求,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将逐步推进安全文化、诚信文化、班组文化和和谐文化等子文化体系。然而,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不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将廉洁文化建设提到一个高度来认识、来落实的话,那么,企业的文化建设就会成为空谈,其子文化体系建设得再“好”也是有缺陷的。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教育之中。”由此可见,党中央从全党全国的大局出发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到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企业,也说明了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在企业的员工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及遵纪守法教育中的作用是何其重要。企业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培育员工的廉洁价值理念,切实提升企业的廉洁文化,将廉洁文化融入到安全文化、诚信文化、班组文化和和谐文化之中。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将对这些子文化体系起到全面的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这样才能全面推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3 廉洁文化建设是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加大了反腐倡廉力度。作为党风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关系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另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的经济发展和企业“优化结构、提升能力”的成败。所以说,廉洁文化建设也是建设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廉洁文化创建活动、案例教育、廉政党课等都是企业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具体举措,旨在引导企业的员工,特别是企业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名利、正确行使权力,“干净、干事”,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4 廉洁文化建设是按“以人为本”为原则,着眼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对于企业来说,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其目的在于将廉洁文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进行结合,以形成“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廉洁文化建设通过各种会议、组织生活、企业报、党建网、企业微信公众平台、党内主题活动等教育、宣传途径,着眼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通过建章立制、专项检查、效能监察、案件处理等手段建设廉洁文化,着眼于规范人们的具体行为。廉洁文化一旦深入人心、被广大员工所认同,将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促进和推动的正能量作用,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企业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干部,需要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廉洁文化的迫切性给予深刻的认识。因此,要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和规范作保障,让廉洁文化覆盖企业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武红梅.浅议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在廉洁风险防控中的意义[J].品牌(理论月刊),2011(11).

[2]李占伟.如何深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J].科技与企业,2013(08).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4

论文关键词:森林文化 生态文化 森林文化学 学科体系 高等林业教育

论文摘要:为探讨森林文化学的概念及其学科体系的组成,该文通过对中外森林文化思想的产生和我国森林文化研究发展历程的考证,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学的定义,即森林文化学是研究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森林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文章考虑了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森林文化学学科体系应该涉及的范围,认为森林文化学课程是林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森林文化学有益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生态文化学科群的建设,将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文章建议我国应建设面向世界的森林文化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

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人口众多、耕地稀缺的中国更是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近来,我国林业教育的重心也逐步转移到了国家生态建设、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与国家生态安全保护、高效低污染的林业工程等方面,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批新兴的林业学科群。其中,由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森林文明建设的需要,森林文化这个新学科应运而产生和发展。在此,笔者根据现有森林文化的概念,提出一个森林文化学的定义,并探讨其内涵、外延、学科体系及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森林文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林学家森林文化思想的产生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从人类诞生之初,我们的祖先就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了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真正把人与森林的关系作为一个文化问题来研究,还应该是在林学产生之后。

世界林学的创始人、德国林学家柯塔在大约2前出版的((森林经理学》一书中指出:“森林经营的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同时,150多年前,在德国产生的森林纯收益学说强调了森林的文化属性和价值。

我国林业科学与林业教育的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院士对林业所描绘的一个美丽的远景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

由此可见,从中外林学的形成之初起,森林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就被中外林学家认识到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整个林业的确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林学家同时也是大地艺术家。所以,森林文化的思想应该是从中外林学的奠基人那里就开始产生了。

(二)我国森林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从正式文献看,我国森林文化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末。郑小贤等人于―间,先后发表了3篇论文,首次从人类对森林的需求和认识这两个不同角度提出了两个森林文化的概念,并就森林文化的属性、类型划分、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森林文化对森林经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可以认为是我国森林文化研究的开端。

1月,蔡登谷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的概念,并就森林文化的起源、内涵、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表现形式和构架体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203月,江泽慧提出森林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体现。森林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但新球分别就森林文化的社会、经济及系统特征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森林文化的展进行了讨论。他提出了一个人类对森林文化的认识与需求关系图,形象地解释了森林文化的特征。

,苏祖荣和苏孝同出版了一部名为《森林文化学简论》的专著。该书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系统论述了森林文化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基本构成、发展历程、文化形态与运动形式、新时期森林文化的特点及目标和任务、森林文化产业和森林文化的时代构建等问题。

另外,近年来各地作者还就森林文化的某个具体分支领域,如不同树种、不同民族、不同花卉的森林文化现象和森林美学等发表了不少论文,积极地推进着森林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森林文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文化学框架,并在全国林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森林文化学的概念及学科体系

(一)森林文化学的概念

森林文化学是在人类对森林文化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阶段而产生的一门跨文理的综合性学科。

20,苏祖荣和苏孝同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学的概念。他们认为:“森林文化学是研究森林文化现象及文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这是一个非常简明、准确的定义。

但由于社会公众和绝大多数林学家、林业政府部门官员对森林文化分为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和文学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不太了解,他们只有文学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的概念。同时,他们对文化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等三个层面的深刻含义也同样不十分了解,多数人把森林文化误解为纯精神层面的文学艺术范畴。因此,为了表达森林文化的`多重性,强调它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林政管理、政策法规等技术、制度领域的密切关系,笔者在此对森林文化提出如下定义:森林文化学是研究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森林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更能体现世界与我国林学奠基人柯塔和梁希对森林文化意义及作用的理解。它的内涵是自然林学与人文林学的相互交叉渗透,包含了生态性、人文性、民族性、地域性、统一性和社会性等。它的外延可以扩展到包括竹文化、茶文化、桑文化、果树文化、园林文化和花卉文化等在内的广义的森林文化。

(二)森林文化学的学科体系

由于森林文化学是属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边缘学科,所以,它的学科体系也是由多学科领域共同组成的,而且这些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也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的。一般说来,学科的建立往往是滞后于实践的。学科由理论、技术和社会需求三部分组成。目前,森林文化学的理论与技术还不成熟,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笔者认为,建立森林文化学学科体系应该考虑到的学科和领域包括:森林哲学、森林伦理学、森林人类学、森林社会学、森林文化史学、森林文学、森林艺术(以森林为背景的音乐、美术、摄影等各类艺术)、森林美学、森林旅游学、森林经理学、景观生态学、土地利用规划、森林培育学、林业工程学、园林文化学、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桑文化、果树文化等多学科或领域。随着研究的深人,森林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会逐步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

三、森林文化学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森林文化学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我国的林业建设形成了以木材采运、加工利用和迹地更新为主体的格局。为适应这种以木材生产为主体的林业建设需要,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高等林业教育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以森林工程和营林为主。近20年来,随着我国林业工作的重心向国家生态建设的转型,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重心也转向了与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经营管理有关的学科和专业,同时,也分化和整合出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生态文化学和森林文化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本文的第二作者,在北京林业大学提出建设8大学科群的构想,其中之一便是今后要以人文学院为基础,建设生态文化学科群。就目前教育部制定的我国高校学科体系来讲,虽然生态文化和森林文化还没有被正式列人其中,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来逐步建立这个学科群。将来,森林文化学的地位应该是定位于生态文化学科群下面的二级学科。森林文化学既不是纯粹的林学分支,也不是纯粹的人文科学分支,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当然一个学科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才会成熟,我们可以先依托森林经理学科和人文学科,分别从林业技术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开设本科生的森林文化学课程,把森林文化学作为林学和人文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教授郑小贤已经为林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森林美学等课程。对非林学专业背景考人林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而言,森林文化学应该是他们的补修课程。最后应积极创造条件,把森林文化学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硕士、博士点的交叉性、综合性的二级学科。

由于森林文化学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打破院系的界限,由有关林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建设这个新学科,大家都是这个学科中平等的一员。其中,林学家侧重研究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学,人文学家则侧重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森林文化学,然后再交叉融合。

我们相信,将来在高等林业教育中,森林文化学将会成为继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态学、树木生理学和数理统计学之后的第5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从而成为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学、园林设计、花卉学和林业工程等主要专业课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森林文化学的作用

1)对学生的作用。从本质上看,东方人比西方人更亲近自然。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自然观的典型代表。但由于科举制度的传统影响和现代高考、就业制度的压力,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对自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在美育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文化领域接受的教育非常有限。所以,在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中开设森林文化学课程,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将培养学生在今后森林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意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林业工程师,而且还是大地艺术家。实现梁希先生“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的夙愿。

2)对学科和课程建设的作用。生态文化、森林文化学科群的建设,将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传统林学的交叉与结合,将使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产生根本的变革,林学学科体系将从单一的工程技术性学科体系,逐渐融合成为工程技术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复合型学科体系。各相关学科在边缘部分将会有较大的重合与交叉。这正是21世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典型特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森林文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将促进林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建设,使得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真正成为由文、理、生物技术共同组成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建议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5

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中发挥文化的重要推动作用,把文化建设渗透于组工干部的教育管理之中,营造适合组工干部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将不断提高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水平。

厚的文化氛围对于组工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生活作风和道德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不断丰富新时期组工文化的深刻内涵,大力营造浓厚的组工文化氛围。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市委有关精神以及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对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挖掘新时期组工文化的深刻内涵,从思想观念、党性修养、道德品行、工作作风、表率作用、机制方法、能力素质等方面,总结提炼出体现时代要求的组工文化,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既教育广大组工干部,又营造浓厚(来源:好范文 http:///)的组工文化氛围。要培养组工干部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塑造积极向上的组工文化。要在广大组工干部和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开展了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开展各种球类、棋类比赛活动,展示组工干部积极向上的健康情趣和精神风貌,进一步弘扬了组织部门优良传统,发展了特色组工文化。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建设以人为本的组工文化,是时代赋予组织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是构建和谐组织工作、推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组工干部教育管理始终,实施亲情化管理,不断健全完善组工干部关爱机制,注重以学习培育人、以活动引导人、以机制激励人、以环境陶冶人、以感情凝聚人,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要通过组织到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开展健康体检活动,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先进地区党建工作经验等,进一步开阔组工干部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

创新是组织工作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没有文化就没创新,文化是创新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把文化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把创新文化要素转化为组工干部的内在追求目标,以学习培育创新、以活动引导创新、以机制激励创新,推动组织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要坚持在活动中创新。通过开展组工干部联系点、组工干部驻村、结对帮扶等活动,组织组工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在各种活动中发挥组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组工干部的创新能力。要搭建创新平台。要求组工干部对组织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认真总结典型事例,鼓励组工干部积极向外投稿。对组织工作创新成果实施奖励,充分调动基层参与组织工作创新的积极性。

服务是组织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围绕组织工作要更好地为中心工作大局服务,为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让党委满意、让人民满意的目标要求,通过文化建设,使制度建设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全体组工干部的“内在文化”,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6

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企业劳动关系从广义上讲属于文化范畴,文化因素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员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管理模式、处事方式、规章规则等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企业内部大多数职工共同认同的一种文化理念。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深厚的自身文化的沉淀。先进的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软实力”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具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具有凝心聚力作用。先进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能处处体现出关心人理解人,让职工工作生活得有意义,有归宿感,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无形的“粘合剂”。二是具有行为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和人们行为的一些“潜规则”,而且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本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所以也有人说,企业文化

就是企业的行为文化,强调文化必须融入行为,行为必须体现文化。三是具有培育职工认同感的作用。所谓文化,讲的就是思维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共同遵守,培育认同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企业认同感、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同感、对职业的认同感、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认同感都很重要,这种认同感是企业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根基和原动力,这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现在不少企业之所以出问题、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是这方面出了问题。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

当前,我们在看到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各级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主要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和担当的任务决定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工会组织的性质和地位以及代表广大职工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完全可以发挥优势,担当起重要的角色。

一是发挥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树立以职工为本的企业文化导向。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最主要的就是要在企业内部树立起:人人遵纪守法、平等待人、公平竞争的和谐发展正气。工会组织作为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以代表广大职工利益和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职责。通过签订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和各种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坚决做广大职工的坚强后盾。工会干部必须坚持以职工为本、以职工利益为重,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有苦有处说、有难有人帮、有冤有处申”。

二是发挥宣传教育思想引导作用,帮助广大职工建立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先进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管理者与广大职工不断地精心培育,工会可运用宣传教育的组织优势,不断地将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现代经营理念、价值理念、创新理念、文化理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灌输给广大职工,也可以在广大职工中发掘出经实践证明,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在职工中间形成一种共同的理念和信念,逐步建立和形成企业团队的主流文化精神。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7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是重要支撑, 具有基础性作用

1.农业生产发展, 要求农业机械化提供支撑, 农机化对农业生产的支撑直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机械化要求巩固和提高;二是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要求推进;三是农副产品运输、加工机械化要求提升。据国家农业部统计, 2005年全国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6.5%, 2006年预期达到45%, 农机化日益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推进力量。

2.农民生活宽裕, 要求农业机械化开辟新途径。农业生产、加工、运输等全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直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集约化和服务的社会化成为拓宽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农机化还有利于帮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获得更多享受生活和发展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帮助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 增加新农村劳务经济的比重。

3.农村村容整洁, 要求农业机械化提升水平。整齐有序的机耕道、配备完善的机电提灌设施、标准化节水灌溉是新农村风貌的重要标志。一是农业工程机械化在农村的应用, 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推波助澜的显著作用。二是随着农机化装备项目的推进, 农业机械化技术设施本身集适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 农机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秸秆粉碎还田、机收打捆、揉丝青贮、菌基培养等现代综合利用技术, 不但能实现变废为宝, 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秸秆污染, 对村容整洁将起到重要作用。农机化是村容整洁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是重要手段, 具有主导性作用

1.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才能高效完成。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 结构调整中的传统产业必须依靠农机化, 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 结构调整必须要求大量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这就需要农业机械发挥载体作用, 使各类农业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农民增加收入, 需要农业机械化具体来实现。

特别是这些年以来, 在中央购机补贴政策和省、市、县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我区农业机械拥有量, 农机总动力, 机械化耕作面积大幅增加。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是重要前提, 具有决定性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发达国家,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比农业现代化均要提前20~30年。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农机化。据业内专家测算, 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约20%, 同时, 农机化对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抗灾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其生产环节的专业化生产离不开机械化。三是现代农业要求农产品有较高的商品率, 其加工、销售环节离不开机械化。如新农村的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对农产品进行及时的加工、保鲜、包装、储运、销售,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或进行有效衔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是重要保障, 具有稳定性作用

农业机械化在促进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中是重要技术保障。

1.改善农业劳动条件, 减轻劳动强度,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执行党的“以人为本”执政方略,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引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深层次发展。

2.农业机械化能促使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进而为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3.农业机械化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于劳动力, 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 促进城乡互动。农业机械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高效率替代人力完成农业生产。据有关专家测算, 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能替代约200多个劳动力。因此,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十一五”期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目标, 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只有这样, 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8

[关键词]封山育林;定边县;恢复;植被;森林资源

封山育林,是按照自然规律,以封禁为手段,在排除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利用森林天然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林木、荒山宜林地自然恢复成林的措施。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工程,使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复,物种结构趋于合理,森林后备资源丰富,便于形成比较理想的森林群落,增强了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封山育林是一种成本低、绿化速度快、利用期早、收效快、有利于保护物种资源、可以减少森林病虫害的政策措施,在保护环境,保护物种资源,实现生态平衡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封山育林在定边县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实践证明,在定边县生态环境建设中,封山育林是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最有效的一种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方面的优点,是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恢复森林资源的措施之一。

1.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的最佳选择

定边地处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高度在1303~1907m之间。南部山区山势陡峭,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森林经营资金不足,难以用人工造林的方式来扩大森林资源。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部分灌木林地破坏比较严重。因此,通过实施封山育林措施,可使荒山荒地和遭受破坏的灌木林地的植被得以恢复,增加该县森林资源面积。

2.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定边南部山区,畜牧业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畜牧业为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地农民在林区长期过渡放牧,是造成定边南部山区林下的植被遭到破坏,草场退化和森林线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为了恢复天然林区的森林植被,防止森林线的上升,可采用封山育林措施,禁止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如采山、放牧等,给森林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使其在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的前提下自然恢复成林。

3.封山育林投入少、见效快、省工省时

一般封育成林lhm2,可用工时43~75个,而人工造林则需用工300~750个/hm,加上种苗费用,每公顷的造林成本要比封山育林超过几倍至几十倍。而且封山育林形成的混交林,能生产各种林副产品,有利于开展各种经营,增加群众的收人。在定边南部山区这样一个造林困难、投入不足、人民生活相对贫困的地方,采用封山育林措施无疑是恢复森林植被的最佳选择。

二、封山育林的作用

1.扩大森林面积,促进天然更新,提高森林质量

林地被蚕食、灌木林遭受破坏是定边北滩天然林区林牧矛盾最为突出,约有30%灌木林地、疏林地沦为草场,而且超载严重。因此,封山育林是保护灌木林、疏林地的重要措施,是天然林区森林扩大面积,提高林地质量的关键措施。

2.减少人为破坏,促进天然更新

实施封山育林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人为偷、盗、伐林木,保护林木资源;能够减轻由于人为活动造成地表土壤上的不稳定,促进天然下种和幼苗萌发生长;能够有效地保护封育区的幼苗幼树免遭人为破坏和牲畜的啃食、践踏,促进幼树成林。

3.封山育林能形成混交林

通过封禁培育起来的森林,多为乔、灌、草结合的混交复合层林分,有大量的枯枝落叶,能改善立地条件,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给森林的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气候环境、改善森林质量,扩大森林资源、增强森林抗病虫害能力、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和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等多方面的作用。

4.更为有效地发挥森林的多种生态效益

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调节物质和能量流動的动态平衡,使其生态效益得到有效地发挥,封山育林减少了人为活动的破坏,使定边县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更趋稳定,物质和能量流动更趋合理,从而使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5.提高管护水平,促进林分郁闭

封育区内采取人工辅助措施,改善林地环境;能够根据局部生态环境的差异,采用不同强度、不同方式的干预,促进植被的进展演替;能够有效地增加林内养分的积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够在一系列管护活动中逐步掌握和应用植被演替规律和动态变化,不断提高管护水平。

6.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封育后,森林内的人为活动减少,生物物种多样性增加,使脆弱的生态系统逐浙恢复,向稳定方向发展,抗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能力增强,可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对定边县封山育林的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保护和利用并举

定边县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全榆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发展,积极的政策引导能够促进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退耕还林政策已使全县农民获益,而封山禁牧工作又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必须采取灵活、现实的政策,促进定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2.提高林业职工素质,加大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较高的职工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关键。培养高素质的林业职工队伍,积极推广本专业新方法、新技术,是当前林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科技兴林对提高林业职工素质,培养林业科技队伍,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林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必须加强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加速林业科技发展的步伐。

3.在封山育林中灵活运用动态经营理论,促进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动态经营即根据植被演替的阶段性规律,在不同演替阶段采用不同的树种进行造林,并保护有助于促进演替的树种,以缩短演替周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这一思想对促进定边天然林区植被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类经营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9

当前,我们正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和谐企业。我认为,在这一系列的主体工作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仍然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我们企业的工会组织,其中一项重要的职责,就要致力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因为,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它不但应该具有先进性、特色性、知识性、形式多样性等特性,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精髓和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群众的主人翁积极性,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以最大可能地推动企业发展。就是说职工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而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所不能替代的,而且在期间她还应该肩负着重要任务,工作中应开辟多种有效的渠道。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及其基本职责决定的,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保障点。工会是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群众性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而企业文化建设正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作,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1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成败,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第二、是工会履行自己社会职责的有效切入点。

首先,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会组织的职责之所有;其次,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工会组织职工开展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再者,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不仅包括维护职工的利益、民主权利,而且包括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使职工得到必要的精神文化享受。只有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才能不断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再者,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则是工会履行参与职责的应有之意。由此可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正是工会履行自己社会职责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第三、是创办和谐企业的最佳结合点

企业文化建设从某种角度讲,是凝聚职工、激励职工、团结职工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工会通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八荣八耻”的道德荣辱观,潜移默化地提高职工的素质,造成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上下协调一致,人人自觉为企业献策出力的大好局面。作为工会组织本身,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可以更好地,更直接地起到桥梁作用,纽带作用和润滑剂作用,对构建和谐企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说,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正是找到了工会组织与构建和谐企业的最佳结合点。

二、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综上所述,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都是职工群众,工会的社会职责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依据自己的优势,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是最大面积的覆盖作用。因为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在企业里,有各级领导层的工会,有基层工会、车间分会,在班组还有工会小组,而且在基层工会还设有各专门工作委员会,能覆盖到每个企业的绝大多数职工。如果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使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组织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这就是企业活力之最深厚的源泉。

二是群众活动方式的渗透作用。因为工会的工作是一种群众化的、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自教寓乐的方式,所以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时,能够广泛的吸引职工群众参加,多方听取和积极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企业文化建设就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得到职工的理解、支持,从而激发职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

感,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出职工群众的创造性和内在潜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众多的阵地培育作用。因为工会拥有众多的阵地和较完善的文化、宣传、教育、娱乐设施,各种形式的团队、协会组织,每年还为职工订阅和购置大量的报刊、杂志、书籍,工会的这些阵地和设施,为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文化教育、娱乐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种众多的阵地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给予职工的培育作用是得天独厚的。

三、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从自己的基本职责和企业的实际出发,从中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和渠道。

1、通过开展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我们知道,企业的文化建设其中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企业目标、规章制度、企业环境、组织结构等等,而这些内容的筹划、决策与形成,离不开职工群众的民主参与,工会应该组织广大职工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使企业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确保职工的切身利益,并且督促企业向职工公开物资采购、投资决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劳动安全等情况,确保干部的廉政建设,使之成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部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2、通过调整劳动关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塑造好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企业劳动关系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因此,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紧紧抓住这个结合点,通过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团合同、调节劳动争议等渠道,有效地调整劳动关系,使企业形成一个上下团结,同舟共济,合力奉献的集体。

3、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是工会履行建设职责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要发动职工群众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创造发明等群众性活动,并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在企业形成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氛围,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求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

4、通过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职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技术素质,培养“四有”职工队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工会要通过履行教育职责,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首先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武装广大职工,引导职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配合党政加强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自觉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帮助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

另外,还要利用自己的阵地和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体育活动,尤其重视文化宫、俱乐部的中心阵地作用和服务功能,重视从文化宫、俱乐部到文化室、文化点的辐射作用,形成上下一条龙,最大限度地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围绕企业中心开展活动,树立贴紧中心、服务中心的意识;二是要找准位置,做好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不能越俎代庖;三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活动方式,创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0

作为企业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青年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青年人的思想是企业文化的活力之源,是企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所在。

面对新的时代,青年人熟悉所处的环境,懂得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并对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能力。而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要摒弃一切旧的传统思维和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企业目标及经营理念,形成企业内部新的文化氛围,这与青年人不约束于旧的传统不断创新的思维不谋而合。

青年人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尺。在一个企业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青年人会自觉投身于其中,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青年人固有的热情、创意也会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是青年人成长的天堂,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及价值取向。文化对企业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协作能力的巩固和凝聚,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将是不可替代的。青年人只有在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里工作才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才能成为了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并且受益无穷。

从长远发展看,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深入青年人的内心,成为青年人的自觉习惯。这才是企业文化的发展之路。现今企业之间的竞争,究其根源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企业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文化。这里的人才当然不仅是指高文凭者或能言善辩者,应理解为较强的综合能力者和不俗的工作业绩者。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其价值,真诚地肯定其能力、热情地鼓励、支持其不断发展,并为其创造较优越的发展条件,当然也不可亏待。因为任何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与工作热情,一般都是在得到赏识、得到重视而又不受亏待的前提下发挥出来的,如果让青年人感觉到工作能力、水平、业绩和受到的关心、重视和待遇相对公平,那么他们在举手投足间都会为企业着想,就会真正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整个企业就会形成一个攻不破的堡垒。

青年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因为有个人的学习才有团体的学习,青年人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只有做到终身学习,个人、企业、社会才能达到共同发展,青年人才能与企业、社会的发展同步,才能找准自身的价值。从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精神。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同时,也在有形和无形的影响着青年人的学习,使青年人在学习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创新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要体现在观念上。青年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抛弃以往的成才观念,不能将成才和当官划上等号,以为只有当经理才算成才,在社会上才有能量,才有钱挣,于是千军万马奔仕途。这种价值观的误区,使得一些优秀大学生和掌握高技术的人才不屑于做技术人员。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企业必须激励员工走技术发展的道路。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青年人和领

导者应该达成的共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条件和机会,企业的领导者也应鼓励青年人创新,为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给青年人创造一个成长成材的良好氛围。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1

一、改变传统

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幼儿思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发展逻辑思维。《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又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例如,在第一次游戏中提供的材料是彩色游戏棒。开始,大多数孩子只想到用来拼搭图案,后来鼓励他们想出更多的玩法,有的孩子就想出了分类、数数、弹物、挑棒等游戏。在孩子们熟悉了游戏棒的玩法后,我们把材料更换成火柴棒与瓶盖。火柴棒与游戏棒有相似的特点,所以孩子们可以运用已有的经验来玩。但又加上了瓶盖,这又增添了趣味性,有一个小朋友想出了瓶盖的玩法。在他的启发下,许多孩子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有的说可以坐汽车的轮子,有的说可以当小朋友的头、花朵的心、灯泡,有的说连起来可以做珍珠项链……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新挑战面前展示着自己无限的想象力。实践证明,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它不仅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换位体验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又爱哭闹的幼儿,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既不能太过“儿童化”也不能太过“成人化”。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地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如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比如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爸爸;用凶悍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用清脆的声音扮演小红帽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且充满活力。相反,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会使幼儿昏昏欲睡,毫无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的特点,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有效地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从中我们也享受了语言的美。例如在中班实施“美丽的夏天”的主题探究性活动中,我和幼儿到户外观察夏天各种各样的植物时,发现有的小朋友随便揪树上的叶子玩,我没有急于去批评幼儿。而是随机编个“小树哭了”的童话故事,利用童话故事的情景,去感召幼儿。故事中的小树哭着说:“我的叶子就像你们的头发,你们把我的头发揪下来,我很疼的。”故事引发了幼儿的同情心,我又让幼儿揪一下自己的头发,使幼儿换位体验一下小树的感受,知道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能随意破坏,从而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随着幼儿对树叶的关心,还引发了幼儿对树叶的探究兴趣,使活动方案有了新的生成,得以延伸。后来在利用树叶进行创意活动时,幼儿在收集树叶时都说:“我们别揪树上的叶子,我们捡地上的落叶吧。”幼儿还主动要求去给幼儿园中的植物浇水。孩子们是善良的,他们在的情感教育中心灵得到了净化。

三、因人施教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强调要让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因此在发放材料过程中要指导不同起点,不同发展程度的幼儿按照不同要求选择材料。材料要追求多功能性,教师应对每一种材料的用法,功能有明确的认识,使之为不同教育目标和内容服务。我们在每开展一项新的活动之前,首先不是教他们玩法,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先说说、试试,然后把自己的玩法告诉大家,启发别人。有时他们的想法连我们成人都没有想到,真是不能小看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例如,在一次玩纸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是彩色纸条。在让孩子们尝试玩纸条的过程中发现,越是简单的材料,孩子们想出的玩法就越多。有的直接用纸条摆放图案,有房子、飞机、各种样子的花、手表、汽车、机器人等;有的把纸条卷起来,卷成一个个小圆圈,再拼成各种物体;有的把纸折成想要的样子,再组合。总之,孩子们想出的方法已经超出了我们对他们原先的预料。就连我班原来上课不爱动脑筋的龚XX小朋友也想出了自己的玩法,他在拼纸条的过程中发现有时纸条太长,就把他撕成自己想要的长度再拼。这是他独立想到的办法,他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又一次得到了锻炼;同时他还向同伴得意地展示自己的“成果”,说明他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他更积极的参与活动。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幼儿出现的问题不同,正如《纲要》所说: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2

1 农村生产发展必须依靠农业机械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建设的5个要求中, 第一个就是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此, 除了培育具有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外, 关键在于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而农业机械就是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 是农村、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任何先进的农艺技术, 要想大面积予以推广应用, 如果没有农业机械那是根本无法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使人工所不能实现的现代科学农艺技术成为现实。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是专家们早已研究的播种技术, 但是无法由人工实施, 正是农业机械的发展使这一科学的农艺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再者由农业专家创造的的小麦垄作、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技术, 都是通过运用农机化才创造了生产的奇迹。当前大力推广的玉米贴茬直播、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无一不是通过农业机械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通过机械化措施推广了化肥深施、作物植保、旱作农业、秸秆还田等农业技术, 使先进科学的机械化和农艺技术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因此,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2 农民生活富裕离不开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突出的特点是高效率替代人力完成农业生产, 保证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实施成为可能, 使农村有能力、有条件向社会输出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如在我县推广的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 既可促进劳动力转移从事第三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又可以降低作业成本, 实现节本增效。节支就意味着增收, 收入提高, 农民生活就能够富裕。农业机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不仅代替人力, 还可以直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 随着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催生出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在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发家致富。农机化作业服务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是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撑。

3 实现乡风文明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

农机化发展的实践证明, 农机化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富裕,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和农村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变, 从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不断缩小了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差别, 推动了“乡风文明”的形成。一是机械化的运用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使用农业机械, 广大农民的劳动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产的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用机户的农民, 还是有机户的农机手, 都逐渐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的习惯, 开始考虑农机作业的生产成本、经营效益和科学管理等问题, 逐步学习运用现代工业管理的理念来指导农机作业。许多的农机专业大户、农机合作社的经营者逐步成为了农村经营管理的能人和专家。二是农机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身份的转变。农机化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解放出来, 转移到城市和小城镇务工, 由种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那些仍然留在农村的人员, 许多已经是大型农业机械的

联合收割机作为一种集收割、脱粒、茎秆分离、杂余物清选、集粮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式作业机械, 具有作业效率高、机动性强等特点, 对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促进增产增收起着重要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和依赖。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农机工业发展规划 (2011至2015) 》, “十二五”期间, 我国联合收割机总需求量约为80万台, 平均每年15万台以上。联合收割机在农作物收获中发挥了愈来愈大的作用。随着农户对联合收割机收获作物需求的不断增加, 对联合收割机作业性能、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以及舒适性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拥有者和驾驶者, 已经成为农村新型农业工人和农机作业的管理者。三是农机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农机化事业的大发展, 不但提升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 而且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农机服务业。目前, 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成为农机作业服务的主力军, 农机作业专业户遍布各个乡村, 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成为农机作业必不可少的联系人, 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越来越多, 从事物流运输的农机年运输量逐步增加, 农机化的发展为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阜阳市农机化服务专业户达34 532户, 这些农民已不是使用手工工具的传统农民, 而是掌握农业机械使用经营的新型农民, 科学文化素质一般都高于传统农业劳动者。所以说, 只有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 才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文化和其它方面活动, 使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逐步实现“乡风文明”。

随着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联合收割机产品通用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是国内联合收割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所谓通用化, 其含义有两层, 一是指产品的功能可以通用;二是指尺寸可以通用。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通用化程度越高, 对市场的适应性就越强。产品的通用化, 就是尽量使同一类型不同规格或不同类型的产品中功能相同的零部件的尺寸一致, 可以彼此互换的标准化形式, 以降低产品设计成本、加工成本, 缩短试验周期, 极大的方便使用和维修。在未来的发展中, 联合收割机制造厂家将逐步!!!!!!!!!!!!!!!!!!!!!!

4 要达到村容整洁农业机械功不可没

浅谈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3

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总之,阅读教学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赋予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阐述阅读教学意义所在的。“读”正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大法,朱子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教学理念也认为,如今的语文教学,要摒弃过去贯用的“谈话法”、“满堂灌”,要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审美、去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作了总体要求:“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这一任务圆满完成的过程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意义何在呢?本人不揣浅陋,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长期的“语感”训练,培养“语感”,快速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具有良好的“语感”,就要从“朗读”入手,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手段,它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领悟与感受。而“语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的素质就是在反复感受优秀的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提高的,舍此别无他途。我们要在阅读教学的词语比较中培养流畅感,在语言想象中培养形象感,在朗读训练中培养情趣感,在篇章理解中培养意蕴感,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素质,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健全,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思维素质呢:

1、深思阅读要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综合阅读思考,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3、变换阅读角度,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三)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想象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有感情的朗读练习,让课文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方法。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安徒生就用一系例的想象使小女孩得到她需要得到,但又无法得到的温饱和快乐:热烘烘的火炉,蹒跚的烧鹅,美丽的圣诞树,亲爱的奶奶,飞向天堂一样的地方。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的过程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的思维过程,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渗透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附加任务。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荟萃了中外名篇佳作,具有极高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价值。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美、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上一篇:最新初三优秀学生代表发言稿与最新初三开学典礼演讲稿下一篇:多元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