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2024-06-07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调研报告)范文(通用10篇)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篇1

作者:

时间:2011-10-09

来源: 兴化市委宣传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极速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人们表达观点、想法、意见以及相互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面对新形势,如何才能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并且进行良好的控制引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近年来我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网络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成立了兴化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兴化市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小组,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互联网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兴化市网络评论员队伍的通知》、《关于建立我市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关于规范新闻发布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网络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规范开展。

二是网络监管队伍已初具规模。建立了由126名熟悉网络运行规律、善用网言网语的同志组成的全市网络评论员队伍,在此基础上,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热心维护兴化良好形象的网评员,作为核心网评员。成立了全市党委(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助理队伍,建立了党委(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助理QQ群。建立考核制度,对网评员和新闻发言人进行严格考核;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目前,全市网络监管队伍已初具规模,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三是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已初见成效。网络舆情监控坚持每天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市内外网络媒体对兴化的信息报道情况,发现涉及兴化的不良信息及时上报市领导,根据市领导批示精神和舆情研判情况,协调和督促涉及的部门单位积极正面回应,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及时消除网上不良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围绕与百姓关系紧密的热点话题、突发性公共事件和社会敏感问题,及时组织所涉及的部门单位网络新闻发言人及网络评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及时向网民传递准确信息,解疑释惑。网络舆情监控逐步规范化、常态化、程序化。

二、我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部门领导对网络认识不够。部分乡镇、部门领导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行为方式,缺乏对网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网络特点和规律的认知,或是对网络存有惧怕心理、敬而远之,又或是对网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善于借助网络了解社情民意、为我所用。

二是“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仍普遍存在。对于突发事件以及网络上出现的涉及本地、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乡镇、部门仍然抱有能瞒则瞒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是对网络舆论的引领能力亟待提升。目前的状况是:对网络上出现的帖子进行回应、引导的多,主动发帖引领舆情方向的少,特别是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目前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占领网络舆论空间,普通信息甚至是无效信息盛行,给网络舆论氛围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是对网络舆论的处置方法有待改进。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舆情信息,目前的做法主要是根据舆情涉及的单位部门,及时联系做好答复处置工作,而真正与网民交心交流不够;对于虚假信息甚至是违法言论,往往是一删了之,缺乏必要的预防和制裁手段、措施。

三、做好新时期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对策思考

一是要摆正心态,正确面对网络舆情。既不能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谈网色变,也不能等闲视之放任自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以阳光的心态、开放的胸怀面对网络、接纳网络,并且要学会善于利用网络。一方面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影响力大等优势,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让网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宽容、积极地对待网络舆论监督,对于网络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回避、不排斥,坦然地面对舆论,坦诚地与网民交流,做到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是要抢占先机,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俗话说得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一道理在网络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党委、政府要通过网络及时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之于众,以正确的信息占据公众有限的阅听时间,使虚假新闻和无效信息在传播通道中所占据的百分比尽可能降低,从而最大限度地让我们的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引领网络舆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热点话题,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学会超前思考,发表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言论,引导网民辨明是非,客观分析问题,理智作出判断。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准确、透明地发布我们的权威信息,对不实言论第一时间予以澄清,让公众尽快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是被谣言和误导迷惑视听,即使在事件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使谣言止于事实,从而牢牢把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避免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三是要坚持原则,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要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做好答复处理工作。对咨询类问题,及时跟帖做好政策性解释和答复;对建议类问题,认真分析论证,科学合理采纳;对投诉类问题,严格核实,辨别事情真相,妥善做好化解处置工作;对网民署名反映的情况,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与网民的联系,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适时反馈处理结果,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使工作受益,以透明的姿态、务实的作风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要加强疏导,坦诚与网民沟通。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网民的呼声和利益诉求,面对网络舆论,政府应主动放下架子,坦诚和网民交心谈心,与网民搞好交流。对网民的疑问甚至误解要耐心回复,不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论,做到公开承诺、及时纠错;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说明事实、以正视听;针对网民较为关心、质疑较多的问题,或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也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形式,认真做好解答。

五是要严格监管,坚决打击网络违法行为。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偏低,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严格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可在论坛试行推广发帖规则,对发布不严肃言论的网民利用技术手段提出警告或限制其发帖;对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不良帖子及时予以删除;特别是对那些别有用心散布谣言、在网上恶意制造事端的违法行为更要坚决打击,毫不手软,必要时可诉诸法律手段来有效维护正常的网络舆论环境,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刘定荣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篇2

一是要有各级相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农机质量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 监管开展的场所通常是在产品的使用地, 而使用地通常是与当地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直接联系, 质量监管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 与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程度有直接关系。从目前行政管理的模式上看, 作为省一级的监管机构, 要开展产品质量监管, 首先必须与各地的行政主管部门接触, 这也存在一个沟通方式方法问题, 沟通的好, 就会得到积极的支持, 反之就会影响监管工作的效果。因此得到地方相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农机监管机构的职能, 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才能搞好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除此之外做好监管工作还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以及产品使用地的各级相关单位的协作。

二是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知道, 监管工作最终是由人来完成, 监管的主体是人, 而被监管对象也与人有关, 如果沟通的好, 就能将矛盾化解, 如果沟通不好, 就容易激化矛盾, 因此做为从事监管工作的人员, 必须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才能做好监管工作。笔者认为从事监管的人员应首先做好与上级领导机关的沟通, 其次做好与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 再次做好与被监管对象的使用者的沟通。

三是要有过硬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等理论基础。农机质量监管是一项政策性、理论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在监管过程中, 很多问题都要依靠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解决, 而对于我们过去一直从事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陌生的, 也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 如果按照过去处理产品质量问题的方法去处理监管工作中的问题, 就会是不相称, 或是风马牛不及, 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后果, 因此, 做为一名监管人员, 必须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 尤其是国家关于相关行业的政策, 学习和积累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 亲身参加解决监管中出现问题的实践, 才能为做好监管工作奠定基础。

四是要有性能优良的监管设备和熟练的操作人员。我们知道, 在实施对产品质量监管的过程中, 有时需要对产品内在质量实施现场的测试, 从而为科学、准确评价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而准确科学的测量结果离不开良好的检测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技能, 因此为使质量监管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加大对仪器设备的投入和监管人员操作技能的培训。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篇3

现在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农村基层工作重心随之转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成为农村工作中的重头戏,其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和党的执政地位。易县是**省的省级贫困县之一,也是一个山区农业的大县,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抓好村级人口计生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崭新课题。笔者结合本地实际,谈两点粗浅看法:

一、村级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由于易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彻底的、根本性的转变。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大差距”、“六大难题”。

“四大差距”:一是农村部分育龄群众强烈的生育愿望与现行的生育政策差距较大;二是广大育龄群众强烈的需求与现行的社会保障措施差距较大;三是农村换届选举时间短(三年一换届)与上级要求保持基层组织稳定差距较大;四是计划生育工作者与考核者的水平差距较大。

“六大难题”:一是组织孕检难;二是流出人口管理难;三是“生育两孩以上”后结扎难,(尤其是二女);四是政策外怀孕补救难;五是性别比综合治理难;六是社会抚养费征收难。普遍出现了新的办法不够用,老的办法不能用,硬的办法不敢用,软的办法不顶用的现象。

二、抓好新时期、新形势下村级人口计生工作的五点建议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人口计生工作要创新工作机制,就是要靠“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的工作机制来实现。根据多年基础工作经验,特提出五点建议:

(一)要理清工作思路。

新时期、新形势下村级计生工作的思路是: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以奖励扶助制度为导向,以降低统计误差、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为重点,以环孕检(强化孕前管理)为龙头、以大上长效节育手术为突破口,严格把好结婚登记、生育证发放、环孕监测、孕情跟踪服务、定点分娩、“四术”落实、征收社会抚养费、责任追究、群众监督等关口。着力构建经常性工作机制和村为主工作机制,实现经济发展、组织建设、社会稳定、计划生育“一体化”。

(二)要配齐配强计生专干。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村级要按照上级拟定的标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0岁以下的女性,人口规模1000人以下的配备一名,1000人—2000人的配备2人,2000人以上的每增加1000人增配一名)选好配齐配强村级计生女专干。实行公开招聘、统一考试、严格考核、县聘乡管村用、持证上岗、优胜劣汰、一年一聘。

(三)要明确工作职责。

1、村级“一把手”职责。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对本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负总责,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召开村级计划生育例会,负责落实乡镇对行政村的各项计划生育工作任务。

2、村两委成员职责。村两委干部各自对所包村民小组(小队)的孕(环)检对象、人口出生、流动人口、信息、所联系的重点访问对象户的节育情况等负直接责任,并协助专干做好入户宣传教育、生育条件的核查、《生育证》或《不予批准生育通知书》的送发等工作。

3、村专干职责。村专干具体负责集中或入户宣传教育、业务管理、信息收集与上报、孕检的操作和记录、每月重点对象户的随访、例会的筹备、服务室的整洁卫生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村专干对本村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上报负直接责任。

(四)要落实工作制度

1、村级计生工作例会制度。每月1—5日,由乡镇包村干部、计生办包村人员、村两委成员、村民组长、育龄妇女小组长、村计生专干参加,村支部书记主持。例会的主要内容:(1)学习贯彻上级有关计划生育的文件、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2)村两委包村干部、村民组长、育龄妇女小组长报告或核实所包村民组(队)上月计生信息;(3)根据乡镇上月安排的计生任务和服务信息提示,对照检查哪些任务未完成,并分析原因,分工落实;(4)根据本村工作情况或按照乡镇本月安排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和服务信息提示,研究解决本村计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2、流出人口“七个一”服务制度。一是签一份合同;二是办一个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三是找一个可靠的担保人;四是留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址或电话号码;五是每月对流出人口家庭进行一次访视;六是流出育龄妇女每3个月寄回一份县级以上计生部门的孕检证明;七是建立一套流动人口档案。

3、经常性工作制度。要加大经费投入,把人口学校、会员之家、计生服务室作为村级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活动的主要阵地,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经常开展。

4、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中出现的漏检、计划外生育或各种差错等问题,由村支部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5、一票否决制度。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计生政策、法律法规,并作为党员干部评先的先决条件。凡计划外生育的党员干部,在评优、评先、提拔、使用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五)要研究工作方法。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篇4

调 研 报 告

档案资料是现代社会发展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依据,也是服务群众、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央、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档案局对这两份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读,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思考,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推动档案建设,以更好的服务群众为目的,对我区档案开放利用的现状及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背景及依据

2014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也随即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央此次下发的《意见》是自1994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第一个关于档案工作的文件,是新中国历史上党中央、国务院全面系统指导档案工作的又一个纲领性重要文献,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支持,也体现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档案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结合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档案工作建设,更好的服务群众成为了档案局应当深入思考和践行的重要课题。

二、政策分析

(一)完善档案工作体制,灵活档案工作运行机制是今后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央《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档案事业协调发展。”云南省《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这一论述充分揭示了我国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内在含义和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本质要求。科学的管理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是实现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必要条件。从我们基层档案局现实出发,就是要做好一下几点工作:一是要加强行政执法职能。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指导不能仅限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还要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并且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规范区属各单位的档案资料工作。二是要扩大档案接收范围。不仅要接收文书档案,而且要接收包括电子档案在内的其他档案,不仅要接收一级单位的档案,还要接收二级单位的档案。三是要推进国家综合档案馆项目建设。要争取把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成面积达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服务便捷、节能环保的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四是要引导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档案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依靠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不能仅依靠档案部门的努力和拼搏,还需要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投入,形成人人重视档案、人人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惯性思维,以改革的精神,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档案事务。

(二)如何更好的服务群众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央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云南省《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服务。这一要求阐明了在新形势下档案利用工作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的问题。提供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提供档案服务,才能充分体现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从西山区档案局的实际工作出发,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全新的档案服务意识,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改善服务条件,完善档案利用制度,改进借阅形式,简化利用手续,改善服务态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需求。二是要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在服务对象上,既要为党政机关服务,也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既要考虑到周边市民的方便,也要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农民的方便。在服务内容上,要科学整合利用资源,由本单位的收藏扩大到其他相关单位的收藏,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部门,要积极把涉及民生的各类档案信息优先开发出来,提供利用。要努力把户籍、学籍、婚姻、合作医疗、生育、人口、知青、移民、就业培训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档案接收进馆,随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查档需求。三是要提高服务科技含量和改进服务手段。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转化力度,把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使得群众利用档案更加快捷。

(三)档案安全保密工作仍然需要加强

中央《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云南省《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档案科学安全精细管护体系。因此,确保档案安全保密,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底线。我们基层档案工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档案安全保密:一是构筑起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牢固思想防线。档案安全保密的最大保障是人的认真与负责,档案安全保障的最大风险是人的疏忽与麻痹。所以,档案安全管理,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要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保密思想工作进行天天抓、常年抓、使大家时刻绷紧档案安全保密这很弦,一刻也不放松,对违反档案安全保密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留情。二是要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人防”就是要指要建立健全各项档案安全保密制度,用制度管人,靠制度办事。“物防”就是要切实改善档案保管保密的硬件条件,要高度重视档案库房建设,这里必须指出,档案馆和档案库房是技术用房、业务用房,不是行政用房、办公用房,不属于中央明令禁止修建的楼堂馆所。所以,我们要抓住政策机遇,加强档案馆库房建设。“技防”就是指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确保档案的安全保密,要对重要档案实施异地备份保管,对重要电子文件档案还要实行异地异质保管。三是在建立健全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避免“短板效应”,由于体系中某一个方面工作的缺失或疏漏而拖累整个体系。因此,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各方面工作必须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思想防线这个篱笆首先要扎牢,制度建设这个根本要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这个保障要到位,技术手段这个利器更是要利用好,从而发挥体系的整体效应,使档案安全体系真正成为守住档案工作底线的铜墙铁壁。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对我区档案局档案工作建设得分析得知,目前我局档案工作任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随着中央、省《意见》的实施,对着政策要求,仍存在一下需改进的问题。

(一)档案资料保存不完整。一是档案缺失。由于机制体制的问题,许多历史档案遗失严重;二是立档资料不齐。由于我区部分一级立档单位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档案工作认识不深,工作懒散马虎,导致档案资料立卷归档移交不及时、不完整,甚至不归档、不移交,人为造成损毁遗失,对我局的档案规范化管理带来严重的困难。

(二)硬件设施不齐全导致档案利用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局档案库房容量已满,不能接收新的档案,造成档案分散在各单位或科室手中,无法做到统一保管。目前西山区档案局办公用房及库房均为租用其他单位的办公楼,西山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工作也由于土地问题迟迟难以开展,导致档案规范化管理难度增大。

(三)档案法规体系尚待健全。尽管有《档案法》和省、市、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制定的一系列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但仍然存在档案法津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确定违法情节、裁定标准等的适用性上弹性较大,难以把握,使实际的档案执法活动难以得到深入、普遍的开展,档案行政执法的力度等差强人意。

四、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橱窗、展板、传单、手册、教育基地、学术交流、法律宣传活动等载体和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普及档案法律和业务知识,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通过多形式、多载体、多层面的档案工作宣传,着力提高全民档案意识。

(二)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区档案局要加强自身建设,密切与基层单位的联系,切实承担起监督指导的重要职能;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提高基层档案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时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把档案业务做实做稳,切实做出成效来。同时,完善档案管理相关规范,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

(三)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按照区政府设立信息公开中心要求,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配备和更新必要的信息化设备;进一步推进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区、街道和社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档案库房管理,特别要加强对电子类、数码影像类等新型档案载体保存规范的研究探索,保障新型档案保存的长久性和安全性;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力度,发挥档案部门参政、资政职能。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篇5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伟大变革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对城市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城市政府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广义的城市管理,包括城市政府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狭义的城市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管理,是指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今天我所讲的,就是这方面的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城市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至少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是由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城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中心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第二,这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对资源配臵起着基础性作用,企业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将不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将逐步弱化并最终退出微观管理领域,由直接参与转为宏观调控、规范和政策引导,转向为企业发展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和外部基础条件。根据上述思路,以集中精力搞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能,将逐步得到加强,将成为城市政府的主要工作。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所需的基本设施,配合稳定的法律和行政制度,以协助经济和促进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将日益明显。

第三,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要发生大量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为保障这些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我们每天起来,水、电、气、电话、公交以及垃圾清运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都会很不方便。我们通常说,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道路再宽,交通没做好,仍然要出现拥挤;道路修的再多,市容管理跟不上,必然会被各种各样的占道经营挤掉;住宅小区建设得好,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跟不上,仍然要出现脏乱差。

第四,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城市环境是否整洁优美,城市公共设施、公共事业是否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这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关系到党和政府是否关心群众生活,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就是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民心工程、形象工程和凝聚力工程。因此,城市管理既关系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又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最充分、最有效的结合点,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要求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

总之,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展示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市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必须在全社会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

二、城市管理的内容、任务、目标和基本原则

从城市管理的任务看,其本质是为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管理的次级目标看,一是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秩序。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与城市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管理、服务,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实现城市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环境优美、结构合理、社会文明的现代化目标。

从中小城市的特点来看,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市容管理,包括城市形象和文化环境;(2)环境卫生管理;(3)市政管理,包括供排水、道路管线、公用设施、通讯、供电等;(4)生态环境的管理,包括工业“三废”、环境噪声、园林绿化等;(5)各类有形市场的管理,主要是各类农副产品市场和小商品市场;(6)规划管理,包括规划管理权限、建设规划的实施和违章查处等;(7)交通管理;(8)社会治安管理;(9)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10)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11)社区管理等。

根据城市管理的内容、任务和目标,加强城市管理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城市管理对象具有多样、复杂而且异质性强的特点,各经济和社会主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利益要求,而城市发展目标的整体性决定了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利益必须是统一的。这就要求城市管理不能迁就局部的利益要求,而要在全局、整体利益上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根据城市管理实施的要求,又必须靠分级管理来进行落实,使城市管理真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效力覆盖全市。所以城市管理中统一管理和分级负责必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城市管理既具有高度权威的统一领导,又有具体灵活的分级实施。

二是人本原则,即要以人为中心实施管理。城市的管理对象是人,服务对象也是人,人与城市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能创造人。城市管理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从关心、培养、引导的角度出发,为人们不断创造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市民素质。要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环境脏乱差等。

三是依法治市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城市管理也必须适应而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这是搞好城市管理的根本保证。不论采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还是法律手段,都必须依法管理,按章行事。在当前全社会法制意识和市民整体文明素质与城市管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依法加强城市管理就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也要从属于这一原则。城市管理中要妥善处理眼前和长远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能把发展与环境对立起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五是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原则。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工作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城市管理也要围绕这个中心,搞好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搞好公共服务,解决制约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基础性、服务性问题,有效地发挥城市管理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六是市场化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要更充分地运用市场的基本法则,解决城市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把一些适合于市场经济法则运行的行业和基础上放手让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和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城市政府的压力,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如环卫、燃气、公交、公厕、以及可以收费的道路、桥梁等。

三、城市管理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当前,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城市管理从总体上还处于滞后状态,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认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客观上仍然较普遍地存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多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从现象上看,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存在一定问题。如小摊小贩随意占道经营、乱摆乱卖,车辆乱停乱放乱闯,各类广告乱拉乱挂乱贴乱写乱送,各类违章搭建到处可见,车辆、工地、娱乐噪声扰民,工业“三废”污染和各种小炉灶烟尘污染,各类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的小饮食店、排档,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随意改变墙体结构和房屋用途,行人乱吐乱丢弃物,垃圾乱倒乱堆,公共设施被随意破坏,公共绿地和空地被侵占等等。这些现象,常常是抓一抓,好一阵,稍一放松就迅速回潮,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有些甚至成了顽症,成为困扰城市政府的难题。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问题,工作力度问题、投入问题、市民素质问题、管理队伍素质问题,比较普遍和集中的是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但城市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作为城市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城市管理的法规体系也不够健全。我国的行政体制讲究上下对口,而建设系统的管理职能在一个城市里却只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难以承担城市整体的管理职能,大量的工作需各部门之间配合,涉及面较大的就有公安、工商、卫生、环保、交通、文化等部门,虽然基本确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两级政府管理体制,但职能却大不相同,大致可分为:

一类是建管分开、直接管理型。各区设臵相应机构,直接管理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等具体工作,建立直属的监察队伍实施监察、执法工作。

二类是监督检查、管理结合型。具体进行政行综合执法工作由专业职能部门实施,监督执法也由各职能部门的监察队伍执行。

这些管理模式可以说各有优势和不足都很明显。直接管理的,执法力度大但管理范围相对较窄;实行专业管理、综合协调的,管理范围大,却又往往失之于执法力度和配合不力。此外,即使在相同的管理类型里,还有一个块块与条条的职责划分问题和条条权力下放的程度。如从实践结果来看,有成功的实例,但大都与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关,还没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统一的模式。因此,从总体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探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与日益完善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冲突和摩擦还在继续。更多地从管理体制挖掘潜力和从管理力度上下功夫。

我市目前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建设与管理相统一、局部与全局相统一”的原则,相应调整市、区有关部门职责。市建委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组织指导与协调;各区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的美化亮化、社会治安、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的具体组织实施;各街道负责辖区内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

从几年来的实践看,这个体制暴露出很多不足和漏洞,原则性很强,对各部门及区街的职责界定得比较清楚,但可操作性不够,没有解决好相应的权力调整和工作配合问题。有利的事情争着上,无利、难管的事情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层出不穷,部门之间多头管理,又互不通气,造成许多管理上的脱节。创建工作靠突击整顿,风头一过就滑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区级政府认为作为一级政府行使城市管理的权力与实际职责有一定差距,难以发挥区街的积极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根据城市管理的现状和城市管理的基本原则,加强城市管理,我认为要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权责一致的问题。城市管理必须责权相等、责权一致。责大权小、有责无权都会使城市管理机构有名无实,难以履行好职责;而有权无责、权大责小,则会造成权力虚设和执法随意性。两种状况都会影响城市管理的效率。权责不一致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问题,其中区、街作为块块管理的责大权小问题比较突出。目前,以块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识,城市管理发展的趋势将是重心逐步下移,权责向区、街转移,市有关部门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重点把握好事关全局的原则性问题。但在具体权力下放的程度上,又有很大反差。大城市的区级政府和街道将得到更大的城市管理权限,如上海市在街道办事处内设市政管理、社会发展、社会治安、财政经济四个委员会,仅市政管理这部分,就可直接指挥、调度城建监察队伍,并对管区内派出所、巡警、交警、工商所、税务所的执法进行组织协调和考核监督。中小城市因规模小,权力下移影响市有关部门的利益,阻力较大。

二是重规划和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物质基础和保证。从三者之间的关系看,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核心。没有科学的规划,良好的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就难以实施。规划靠建设来实施,而管理是建设的延续,没有严格高效的管理,再好的基础设施也不能实现规划目标。因此,加速城市发展,必须把城市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确保必要的投入,使建成的项目都能充分发挥效益。此外,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也存在一个管理问题。尤其是规划管理,由于规划代表城市的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因此城市规划管理权限一定要集中在市里,不能下放。

三是部门之间的配合问题。城市管理中专业执法部门较多,有行政执法职能就要成立执法队伍,不仅政出多门,而且横向配合与衔接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效能。按照城市管理内在统一性的要求,加强综合管理势在必然。如香港就撤消现有各类执法队伍,成立城市警察,一警多能,综合执法,全面管理。现在很多城市成立了综合管理机构,对城市管理的诸多方面、诸多环节进行平衡、协调和综合部署。如柳州市把城建、环卫、市政、房管、公安、文化、工商等多个执法主体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执法体系,联合执法。从目前的法律依据和实践看,综合管理应着重强化综合管理机构的协调权威,而不能取代各专业执法队伍的执法。

(二)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继续加强政府行政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又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管理,更多多地用经济手段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改革“门前三包”制度,成立专门的队伍,有偿服务,彻底解决了以往只收费不管理的弊端。市场化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和发展方向。我们也要借鉴先进城市的改革经验,用市场的观点、产业的观点来推动和促进城市管理事业的发展,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可以考虑从易于量化考核的环卫等作为突破口,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路。

(三)严格依法行政

城市经济要活,但城市管理要严。城市“三分建、七分管”,一层意思是说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另一层意思就是说明城市管理的难度。因此,城市管理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严管重罚。严格管理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要严在制度上。要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要能够基本覆盖目前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规章制度这个源头上堵塞各责任单位之间管理脱节的漏洞,减少扯皮,做到事有人管、职责明确、权责一致。

二要严在落实上。“徒法无以自行”,法律法规贵在落实,再好的法规不能落实到位也等于一纸空文。城市管理就是对正常有序行为的服务,对违章违法行为的惩处。管理的作用就是遵法、守法、护法,有章必循,有法必依,管理出秩序,管理出成果,管理出效益,管理长正气。要通过严格依法管理,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权威,为城市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新加坡目前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就是从严管重罚起步的。

三要严在监督上。城市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由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不同环节地存在一些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如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工作衔接,必须靠强化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切实解决各种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执法不到位、以罚代管和扯皮推诿的具体实施行为,保证管理的落实力度。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城市管理来说,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人,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是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文明城市需要文明市民,要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其精神状态。要把市民的文明教育,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文明活动,作为城市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坚持标本兼治。我们过去有一条很好的经验,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素质,绝非一朝一夕、短期内就能奏效的,必须坚持持之以恒的方针,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在教育中提高。要在单位内部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学习、培训制度,以及开办文明市民学校等多种形式,有步骤地对全体市民进行深入广泛、长期的文明行为、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二是在宣传中促进。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先进事迹,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激励广大市民向先进看齐,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做起。

三是在环境中陶冶。要通过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文明氛围,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春风化雨,点滴入土,逐步告别不文明行为和习惯。

四是在参与中养成。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使人们在参与中逐渐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养成关心市容市貌和城市形象的良好习惯,自觉遵守城市管理法规,自觉参与城市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自觉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像张家港一样“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张家港的形象”。五是在约束中强化。要通过加大各种法规的执法力度,查处不文明行为和违章行为,使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的良好习惯和行为,通过管理和约束得以规范、巩固和强化。

寿泉街道办事处

如何做好新时期环保网络舆情应对 篇6

舆情监测http://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深刻影响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变革,与此同时,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风向标和放大器。纵观近年来的环境突发事件,网络都起到了放大信息、助推舆论的作用。如何看待网络舆论——是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还是可以驯化的野马?如何引导网络舆论——是因势利导、坦诚相见,还是以一己之见发声、漠视公众意识?环保系统又该如何应对网络形势下的突发事件?如何用好用足网络优势资源?这些都成为环保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快速适应的新课题。

网络舆情形势有多复杂?

中国网民规模已近5亿,手机网民也达到了3亿多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集中,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一个不太大的事情,经过网络发酵放大,都可能演变成一个大事件。如一个小女子网上炫富,却牵出了红十字会的黑幕;一场并不罕见的酒驾车祸,却造就了“我爸是李刚”的网络热词和全社会对官二代的警觉与讨伐;一个男人打老婆,引出了疯狂英语的李阳;小孩子大街滋事,却带出了李双江。事情到了这一步,李刚到底是什么人,李双江是不是溺爱儿子,显然不重要了,“李阳李刚李双江,家暴撞人冲锋枪”,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出口、一个符号。反过来讲,关注并认真分析网络舆情就可以了解真实民意,为政府实施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参考。

有专家对13年来中国21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分析发现,网络舆论最关注的是政府官员的执政问题与民生问题。网络舆论在近7成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这在2010年尤为明显。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一股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应对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到人民网、新华网直接与网民对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还通过微博与公众对话,由此看出不善于应对网络舆情,就不懂为政之道,不入时尚之流。

环境问题为何成为网络舆情焦点?

渤海漏油、大连PX项目、曲靖铬渣倾倒、台州血铅事件……一段时间以来,环境污染事件屡次成为社会热点。环境问题正在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由于环境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我国又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年来却集中出现。国内环境风险加大,环境污染事件总量居高不下,类型多、发生区域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个环境事故,却可能演变为一个事件,往往是一个原因多个结果,或者多个原因一个结果,发展的态势完全出乎意料。毫不夸张地

说,环保系统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必须随时准备应对舆论**。污染事件一旦出现,往往危害大、处置难、社会关注度高。此时,面对网络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真实与虚假信息鱼龙混杂的现实,如何提高政府环境舆情监测和应对能力,如何善待、善用、善管网络舆论,如何更好地与民众对话,及时宣泄和化解网民的不满情绪,正确引导网络民意表达,树立环保干部队伍的正面形象,成为各级环保人需要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网络舆情应对不当的风险为何正在加大?

高敏感度和低容忍度,目前几乎成为所有民生事件的共同特征。出了事,政府部门坐视不管不行,作为失当也不行。而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决策者的主观意志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主管官员对事态的判断,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是决定舆情应对得当与否的关键。为什么有些原本简单的事情,有关部门一介入反而变得复杂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点评认为,不少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水平远在及格线以下。在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因舆情应对不当而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信息透明度不够、反应迟缓、问责乏力、网络应对技巧匮乏等,是绝大多数民生事件中舆情应对不当的通病,反映出地方政府不威严、不冷静,面对网络舆情新形势不善于应对的现状。

在网络时代,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舆情应对的观念和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领

导干部互联网知识的普及程度,学会用“网言网语”和网民进行平等交流,充分把握和娴熟运用话语权,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才能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透过网络舆情引导什么?

网络舆情热点往往是社会重大事件,或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热点,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众最想知道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真相。公众明白,网络不是法院,判不了案子。但是他们需要真相,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谁该负责任?现在怎么样?过程怎么样?后果怎么样?

知情权是公众的基本权利,但是,政府机关在这时候越不说,越掩人耳目,往往越容易出问题。遇到了问题,拖延不是办法,康菲漏油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掩饰也不行,因为在网络之上,没有秘密,掩饰的后果只能是欲盖弥彰。环保系统面对问题时应该说出真相,不能不说,而怎么说,就是对当事人觉悟、智慧和勇气的考量。

许多情况下,人们产生听信谣传的倾向和从众行为,是因为得不到来自政府方面的权威信息,或者信息太弱。对于政府而言,如何在发现某种舆论动向的同时,以主渠道强大的信息传播优势,以足够量的、优质的信息来影响公众,纠正畸变舆论,引导正确舆论,是一门

需要认真对待的必修课。

中国环境网在环境网络舆情领域发挥什么作用?

中国环境网是环境保护部主管、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环境领域的重要网站。多年来,中国环境网在环境新闻宣传报道方面发挥了快速、海量、持久传播环境新闻信息的重要作用。当前,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有效运用网络媒体将更有助于掌握公众舆论主动权。中国环境网作为环境保护部新闻宣传领域最前沿、最具潜力的新媒体,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在环境舆情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篇7

通过参加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尤其是通过聆听市党校杨天佑副教授等老师的悉心讲解,使我加深了对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进一步理解,对如何带着感情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群众工作的主体,能力素质和作风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群众工作的成效,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一、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革命战争和建设年代,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我们的党建立了新中国;建国60年来,我们的党又依靠农村“哺育”城市、农业“哺育”工业的政策,打下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和城市基础,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为我们的建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而现在,我们的个别党员干部对农民群众存在着偏见,片面地认为农民群众素质低,粗暴蛮横,不讲道理。实际上,所谓城市里的“文明人”上查几代绝大多数也是出身农民。所以,我们党员干部不要看不起群众,更不要看不起农民,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 肉联系,要带着感情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调处各种社会矛盾时,往往只注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忽视运用群众工作手段。我们应该把功夫下在做群众工作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之以法,再大的难题也是可以克服的。其实做群众工作并不难,一要加强联系理解群众同群众“亲”;二要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让群众“认”;三要严格要求自己使群众“服”;四要完善民主管理让群众“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动员群众代表参与进来,各项工作就一定得到群众理解,就能落到实处。

二、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在工作上接近群众、关心群众。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切实关心群众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必须解决群众生老病死等具体困难,这是做好群众工作最起码的要求。通过办实事好事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具体行动中,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悉心倾听群众呼声,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关注民生民利,确 保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要从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注重科学发展,做到统筹兼顾,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

三、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在生活上靠近群众。通过示范引导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响群众、示范群众、教育群众。要注重发现和总结先进典型,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作为党员干部,要注意培养和群众的鱼水关系。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消费导向,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严要求,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二要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以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参照,对照自己的衣食住行,做到比工作不讲待遇,比贡献不求索取,把群众的生活现状时刻记在心中,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四、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转变作风。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印象怎么样,关键还是要看我们的干部怎么样。干部作风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块试金石。现阶段,部分群众的意见不在于上面的政策,而在于基层干部的作风。主要反映在少数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不屑做群众工作;基层条件艰苦,不愿做 群众工作;工作本领不强,不会做群众工作;想方设法回避矛盾,不想做群众工作;解决问题手段少,不敢做群众工作;依靠现代通讯工具,不去做群众工作;工作不出问题,不主动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要加强,关键在干部作风要沉下去。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篇8

凤山乡派出所教导员——鲁文斌

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群众工作的主体,能力素质和作风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群众工作的成效,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下面,结合我乡实际,我谈几点体会:

一、认清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当前,我乡农村工作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面貌的不断改善,农民对农村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二是随着中央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和政府的依赖性和观望性越来越强;三是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和政治权利的追求在不断提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个概念的理解切发生巨了大变化,只知道享受公民的权利,而不履行相应的义务;四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开始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各阶层、各群体的诉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五是当前由于改革的一些配套措施不完善,各类矛盾逐渐凸显,有时候在有些地方还可能激化。

二、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牢固把握五个着力点

(一)着力发展生产力,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在全局上赢得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动权

群众敬重的是想办事、能办事、办得成事的人。实干兴邦。所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千方百计为民办实事,增加群众收入。一是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我们坚持把农村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突破口,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2010年完成烤烟种植2816亩,实现产量8385.596担,产值624.53万元;完成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2个、启动实施1个;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11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革命老区、易地扶贫搬迁、信贷扶贫等项目,年内脱贫744人。二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建成一批对凤山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公路通车里程由2005年的403.4公里增至2010年的678公里,增加274.6公里,建设通达工程98.7公里,组组通工程274.6公里,乡村公路等级得到提高,桥涵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完成人畜饮水工程和烟区水利工程32件,解决了3961人6681头牲畜饮水难问题;实施农网改造3120户,用电量平稳增长;全乡通信网络、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2%,开通了互联网、数据网等信息网络。

(二)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力求通过干部进村入户,在感情上赢得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动权

支部是战斗堡垒,干部是做群众工作的群众。抓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激发干部经常性接触、接近、接纳群众的自觉性,是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2010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配齐配强了村支部班子,加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干部队伍素质。二是加大矛盾纠纷的调解力度。严格执行“户不出组、组不出村、村不出乡”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尽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下。三是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2010年农村低保对象扩大到1620名,发放城镇和农村低保金124.0944万元;兑现农业综合补贴218.56万元。

(三)着力于矛盾焦点,以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破难题、敢担风险的精神,力求取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在人心向背上赢得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动权

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这此问题解决起来既棘手又劳心,一般人既不愿也不敢触碰它。因此,要以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破难题、敢担风险的精神,去解决焦点问题。2010年全乡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36件,调处成功227件,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目前,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四)着眼于政策、法律、文化进农村,力求通过党的方针政策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教育广大群众,赢得在思想上牢固掌握群众工作的主动权

坚持多角度、广覆盖、创特色的原则,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是解决农村中的“会荒”问题,坚持各村每周一次班子成员学习交流会、一个季度一次党员大会、一年一次全乡党员干部大会的制度,学习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等。二是开展学习刀会祥、兰平春、杨善洲等先进事迹教育活动,开展针对性教育,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实现自我教育。三是加强廉政教育,深化廉政文化“六进入”活动,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明显增强。

(五)着力于换位思考、适应群众,力求利益向群众倾斜,在具体方法上赢得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动权

1、善待群众来信来访。一是正确理解人民群众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行为。群众利益始终关系党执政兴国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决定着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信访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向党和政府反映情况,行使主人翁权利的重要渠道。人民群众有什么不满和苦衷,有什么要求和建议,通过信访这种形式,向党和政府反映,表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于党和政府来说,信访工作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接受信访是发扬民主、体察民情、接受监督的重要渠道。二是不能回避矛盾,拖拉推诿。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是推动和引导我们各项工作的“第一信号”。领导同志亲自批办重要的群众来信,接待重大问题的来访群众,通过解剖麻雀,体察下情,见微知著,推动全局。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认真调查分析,区别情况,正确处理,尽可能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管有理的成份占多少,我们都要认真对待,都应当积极采取办法解决或耐心解释。任何推诿搪塞行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积重难返,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三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不是鼓励上访。相反,通过我们的工作尽量减少群众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以避免给少数人寻衅闹事之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这也是信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向信访群众讲清楚,除了信访以外,解决问题还有民主、法制的多种正规渠道,要引导信访者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某些问题。让信访群众相信法律,遵守法律,信“法”胜过信“访”。实践证明,绝大多数信访群众是通情达理的,绝大多数信访问题是能够在基层妥善解决的。但必须懂得,减少群众上访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压制群众信访,而是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2、利益向群众倾斜。群众对我们基层干部的不满情绪,主要原因:一是执行上级政策不力,甚至走了样;二是政策精神没吃透,好事没办好;三是工作方法简单,利益分配失准。在工作中,我们以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在贯彻落实政策时,注意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把问题想透,把道理讲明,达成共识后再组织实施。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篇9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法制日趋完善,人民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思逐日提高,在新形势下要怎样做好群众工作,增强干部的服务能力,是急需思考的 问题。归结起来首先要 做到以下几点:

一、感情要真诚。要自觉把群众当主人、亲人和恩人,解决好为了群众、情系群众的 问题。我们党来自 人民、植根 人民、服务 人民,与 人民群众血脉相联、鱼水相依。对群众有没有感情,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党性观念和政治立场的直接反映。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疏远,其主要原因还是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化。党员干部首先必须树牢群众观点,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要把群众当主人。始终坚持群众至上,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的事当作天大的事,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充分尊重群众、俯身走近群众,主动向群众嘘寒问暖,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把群众当亲人。多到群众家中走一走、坐一坐、串串门、谈谈心,多交几个“穷亲戚”,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常走动、多帮忙,不断增进“亲情”。

二、责任要明晰。要尽心尽责惠民、安民、便民,解决好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 问题。服务群众是我们的天职,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应尽之责。尤其是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全部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做群众工作。在新时期,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更高、利益诉求更多,群众工作更加繁重。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就做不好群众工作。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带着责任、带着 问题、带着任务做群众工作,用实际行动造福群众。要加快发展惠民。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紧扣主题主线,大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着力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推动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发展质量“三量齐升”,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三、处事要公正。要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解决好维护群众、取信群众的 问题。我们党代表的是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的是大多数,不是极少数。处事公道是对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取信群众的重要方面。现在老百姓最痛恨的是干部搞特权、徇私情,偏亲向友,不公平办事。领导干部必须 做到为人正派、办事公正、行事公道,全力维护群众正当利益,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信息要公开。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公益 问题,都要及时公开、透明操作,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阳光照进现实。办事要公平。在处理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 问题上,要坚持一个标准、一个口径,做到不优亲厚友,不因人而异,真正“一碗水端平”。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思考 篇10

党群关系是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对所有政党如此,对共产党更是如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保持密切而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目标。中国共产党有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当然,群众工作象党的全部工作一样,需要随着执政、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改革创新,建立密切党群关系的长效机制。

一、党群关系是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

政党是代表民意参与政治的组织。执政党则代表人民执掌公共权力。因此,在政党的所有特性里面,首先就是政党的代表性。几乎所有的政党都声称代表人民的利益,都力求得到人民最广泛的支持。人民的支持是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西方多党制下的政党比较注重与其基本群众的制度化的联系,经常通过各种民意调查来关注自己受到民众支持的比例,因为民众对政党的支持比例最终都会反映到下一次选举上来,直接决定该党是否能够获得执政地位或者能否继续执政。

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基本上都有依靠和领导群众通过革命夺取政权的历史,在革命时期保持着与群众的密切而良好的关系,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执政的时间比较短,其执政行为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比较大,传统上往往在强调不能脱离群众的同时,反对党群关系上的尾巴主义。同时由于选举制度上的不健全,群众在短期内对执政党的约束机制很难及时的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克服执政党的干部脱离群众,保持执政党和群众的经常联系,如何保证我们的政策真实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需要认真研究。

二、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目标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提高执政能力和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在阐述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完整地表述了增强执政科学性和执政合法性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目标和先进性建设成效的衡量标准: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曾庆红同志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先进,必须通过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衡量一个政党的进步与落后,最终要看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党执政的科学性和执政效率密切相关,执政能力是执政科学性和执政效率的体现。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可和支持程度与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密切相关,政治学所谓的执政合法性的基本意义就是人民对执政者的认可和支持。可以说,执政合法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应当把建立密切而良好的党群关系,不断增强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目标。

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主要体现为三点:第一,执政党的建立和运作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发展潮流要求的基础上,执政党应该有科学的和为人民接受的执政理念,执政党的政策是大众公共利益的真实反映。第二,政党的执政行为应该遵行民主和法治的程序,应该具备程序上的合法性。程序合法是对实质合法的保障,人民对执政党的认同和支持只有在程序合法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才可以通过选票等指标量化。第三,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归根到底来源于政府的良好政绩,体现为执政党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有效作为。执政以后,作为党的先进性基础的党群关系面临权力腐蚀的考验。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权力对领导干部和执政党具有强大的腐蚀作用,有可能导致执政党脱离群众,甚至在执政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减少对群众利益的关注甚至损害群众的利益。这是一个政治常识。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多次对这个问题有过一针见血的论述。邓小平同志指出,执政党更有条件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提出,要防止执政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西方观察家也对国内的腐败问题很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托尼?赛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由腐败问题造成的内部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承担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不公或者社会不和谐。社会不公与权力腐败相互强化,不断恶化党群关系。

新挑战决定新课题。清醒地认识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挑战,有助于明确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问题何在,风险何在、机遇何在。把防范和遏制权力腐蚀作为重点,从党的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等方面有的放矢地设计和部署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执政条件下密切而良好的党群关系。

三、建立密切党群关系的长效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论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战略时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做好经常性工作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加以推进;要建立新形势下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向前进。毫无疑问,这段论述同样适用于党的群众工作。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同样应该把集中教育整顿与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同样应当建立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群众心声、代表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

第一,适当运用集中教育的形式,解决积累的党群矛盾。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把适当的集中教育与党的建设的经常性工作相结合,阶段性地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清理和解决积累起来的党群矛盾,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党群矛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个比较好的传统。有学者认为,正是有了这个传统,使得我们党同苏共相比,积累的矛盾相对较少,一些由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原因积累起来的党内矛盾,也不断得到解决或缓冲。

这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得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和执政党意识和群众观念得到明显加强,集中解决了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增强了党员和群众对党组织的信心和认同感。

在一党执政、党内外民主仍然不足,缺乏比较充分的竞争机制和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的情况下,适当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样的集中教育整顿,仍然是解决党群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不断积累起来的矛盾的一种必然选择。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对先进性教育和群众运动的偏见以及党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

第二,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和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没有相应的制度,就没有任何长效机制。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的制度化。相比思想教育而言,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不是简单的建章立制,更主要的是建立规范党员行为的激励和制约机制,是党员在这种制度下的一种适应和学习。制度更多的不是存在于党的规章制度文字表面,而是体现为党员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的行为预期。在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中,要明确认识政治号召和政治规范的区别,着眼于制度规范的实效。

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相比于集中教育整顿这样的短期措施来说,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能够经常性的解决经常产生的党群矛盾。相比竞争性的政党体制,长期执政的政党,由于缺乏充分的权力制衡,密切联系群众的压力和动力则相对稀缺。我们不主张西方那样的多党制,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吸收其政党制度中的一些工具性的经验,建立起执政党的民主机制。例如,通过在官员产生过程和决策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采用考试、选举等方式来选择从政人员,在公共决策中走群众路线,让有关专家和相关利益集团参与决策等,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实现民主和提高政治体系的支持度和效率的效果。

在传统的政治教育和整党整风的实际效果不断递减的情况下,更多的从引入竞争机制和

权力制约机制的角度加强体制和机制建设的比重,应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执政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

第三,用先进性建设理论指导和统领执政党的群众工作。用先进性建设理论指导和统领执政党的群众工作,要求在党的群众工作中,贯穿“代表”的意识、发展的意识和变革的意识,要以能否提高执政能力和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和支持,作为党的群众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

具体来说,首先要吸收国内外思想成果,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群众工作理论建设,增强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的时代性与科学性。

其次,党的组织尤其是基层组织应该发扬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党组织应有专门的部门做更多的群众工作。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又最容易被忽视,这恐怕是社会上一些非法宗教和政治势力不断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执政条件下的群众工作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是否变质。世界上很多党都有专门的群众工作部门,地方上也有一些服务群众的新经验,值得借鉴和总结。

再次,要健全群众诉求的表达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畅通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充分发挥人民代表、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信访部门的作用。要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人大代表要密切联系选区群众,及时了解并积极反映群众呼声。密切党同各民主党派人士参政人士的联系,努力为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创造条件。还要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更好地发挥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其在做到上情下达的同时,更多地发挥下情上达的作用和维护其所在群体权益的作用。

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是人民群众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重要渠道。做好群众工作,党要积极培育、引导和管理公民社会。必须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实现对公民社会的科学控制和引导。公民组成的各种组织和政党的性质不同,两者之间不形成组织隶属关系,所以需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那种把社会组织作为党组织的一个下级部门来对待的行政性的控制方式。这种行政命令控制的办法很容易导致组织的官僚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控制的结果,不是拓展了党与民众联系的渠道,而是堵塞了这些渠道。

上一篇:忏悔高考满分作文下一篇:常用近义词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