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象的儿童故事

2024-05-31

关于大象的儿童故事(通用10篇)

关于大象的儿童故事 篇1

新年快到了,大象比伯就变得更加忙碌起来,这不,加上现在又流行网购,好多小动物足不出户,动手点点,就能买东西,因此,大象比伯的工作量更加多了起来。

渐渐地,大象比伯累的生病了,躺在床上起不来。

可是它想:“不成不成!如果我不去送货,那小动物们怎么能收到自己网购的年货?又怎么能过一个好年呢?”

于是它挣扎着爬起床,准备穿好衣服去工作。

大象太太心疼的说:“亲爱的,不要去了,你病成这样,还怎么送货啊?”

大象比伯摇摇头,就要出门去。

这时候,门铃响了,大象比伯打开门一瞧,门口站满了小动物,它们都说:“大象先生,我们是来拿快递的,在您生病的这段期间,就让我们来你家拿吧!请您好好休息!”

大象比伯听了,感动的说:“谢谢你们!”

小动物们说:“应该是我们谢谢您啊!谢谢您这么勤勤恳恳的为我们工作!”

关于大象的儿童故事 篇2

1.故事是伟大的

不要小看故事, 不要小看故事讲述, 千万。

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 “特定的人类生命, 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的确, 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 进而可以认为, 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 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 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 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的确, 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是在交流、分享, 是在感悟和思考, 在这一分享世界里大家都在进步。理查德·卡尼, 这位波士顿学院的教授认为, “叙述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个人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的确, 人格已融化在时间里, 融化在故事里。创造与讲述故事的深层意义是对时间的追寻, 对价值完善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汀阳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故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故事”。的确, 讲述故事正是讲述文化, 享用文化, 文化这一故事让我们拥有文化的思考, 而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迈向自由的境界。

所以, 故事是伟大的。

2.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 站在另外的立场上, 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 甚至是“反教育”。

儿童立场既复杂又简单。说其复杂, 是因为儿童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丰富而又神秘的世界, 要对儿童立场进行界定、阐释, 还涉及诸多问题, 需要认证、厘清, 也是很复杂的事。说其简单, 是因为陶行知早就认为, “儿童社会要充满着简单之美”。儿童立场, 就是把儿童当主语, 从儿童出发, 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因此, 说简单, 其实不简单, 真正想儿童之所想, 为儿童之所为, 谈何容易?

法国女革命家、思想家卢森堡曾经批评那些革命家, 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常常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 她认定这是一件罪行。而我们呢, 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 撞倒了孩子, 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 儿童在哪里;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不管是自觉还是无意, 我们也会“犯罪”——这是站在儿童立场上勇敢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批判。斯霞、霍懋征、李吉林……决不会这样, 因为她们有坚定而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 既是教师的教育法则, 又应成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色的儿童研究专家;甚至可以说, 教育家首先是儿童教育家, 说到底是儿童教育家。

所以, 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3.儿童立场在故事中

儿童立场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实实在在, 有自己的落脚点和载体。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落脚点, 也是儿童立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折射出不同的儿童立场。

一个个教育行为或者教育事件, 其实是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教育行为、教育事件的凝聚。犹如文化是一个故事, 教育也是一个故事, 是一个个教育行为编织的故事, 一个个故事中透析着儿童立场的密码。

儿童喜欢听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 而往往是故事。要让知识、概念、道理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应当把它们寓于故事中, 故事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正是教育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儿童本身就是故事。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故事世界, 在童年的天空下, 是一片故事的田野。从这个意义上去说, 建构、丰富童年生活就是建构、丰富童年的故事田野。同样, 教师建构、完善、坚守自己的儿童立场首先要建构、丰富自己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田野。事实上, 一个有故事的教师, 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故事与儿童立场融为一体, 所以, 端正、坚守儿童立场不妨从创造与解读儿童故事和教育故事入手。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更具体生动、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更易于流传, 能影响更多的人。我以为,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应该成为教师校本研修和培训的课程, 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 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想见, 当所有教师都讲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都有自己关于儿童立场故事的时候, 这该是一种多么精彩、神圣的教育情景与气象啊!

所以, 从故事中去寻找、明晰儿童立场, 是一种智慧。

二、经典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第一个故事:一棵倒长的树

一棵树树根向上翻长了, 而树枝树干往地下长了, 它倒长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刨地时发现了这棵奇异的树, 压抑不住好奇心, 顺着树干往下爬。爬呀爬呀, 这棵倒长的树里是一个奇妙的王国, 王国里美丽富饶, 而且, 想要什么, 只要一按电钮, 就来什么了, 这真是个科学化、现代化的童话世界。可是, 这世界不见一个人影, 静寂得可怕。当他爬到最下边, 也就是树冠顶端的时候, 眼前一亮——他看见了一个人, 而且是与他年纪一般大小的小孩!那小孩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一动不动, 原来是一个小皇帝。小皇帝没有脚, 一双手只剩下右手残存的一根食指。小皇帝看到不速之客欣喜若狂。小皇帝告诉他, 老皇帝已将整个王国的生活都自动化了, 需要什么只要按动电钮就能办到, 于是老皇帝把除了他们父子外所有的人全部杀掉, 因为王国里已不需要人干活了。

小皇帝不喜欢这个华丽、富有却寂寞无比的世界, 老皇帝害怕儿子离开, 死前就把儿子的脚和9个手指都砍掉, 反正只要一个食指就能无穷无尽地享受。小皇帝陷入孤独痛苦的深渊, 央求穷小孩带他离开。于是, 穷小孩背着他从这棵倒长的树往上爬, 虽然树根外面有着许多的苦难和纷争。

这是个幻想故事。现实世界中的树不会倒长, 倒长的树虽然发生在幻想的世界中, 却是现实世界的映照。对这棵倒长的树, 可以有许多角度的解读。但是, 重要的是, 我们要站在儿童立场上来解读。倒长的树, 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它是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看世界和教育, 表达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控诉与抗议, 也表达了对真正属于自己世界的呼唤和争取, 其中隐藏着许多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其一, 儿童是人, 所谓儿童立场, 首先是把儿童真正当作人的立场。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 失去了自由, 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故事中, 老皇帝砍掉了小皇帝的脚和手指, 正是剥夺了小皇帝作为人的权利和自由——小皇帝已不是人了, 更不是孩子了。而且,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剥夺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爱。这是爱吗?在儿童立场上, 爱是对儿童作为人的自由的保护, 否则, 再多的爱也不是爱, 因为, 这样的爱是一棵“倒长的树”。其二, 儿童发展有自己的规律, 所谓儿童立场是遵循规律,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当向上、向前、向外, 犹如一棵树, 伸向蓝天, 伸向太阳。倒长, 不是规律, 是违反了规律。违反规律的教育必然是对儿童成长野蛮、残酷的绑架与残害, 是从根本上扼杀了儿童, “倒长的树”, 伸向的是黑暗和地狱。儿童应当成长为一棵向上的树。其三, 儿童发展要经受锻炼,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儿童在锻炼中成长。倒长, 违反了规律, 但“顺长”并不否定挫折和困难, 免不了苦难与纷争。“顺长”需要爱心支撑, 还需要意志的支撑, 只有在风雨中, 才能长成一棵坚强的树。其四, 儿童需要过完整的生活, 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伙伴, 所谓儿童立场, 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脱离了伙伴, 就会寂寞无比, 甚至恐怖至死。儿童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否则就成了一具物质的躯壳。让儿童去活动、去劳动、去游戏、去合作, 才会长成一棵健康之树。

这就是故事里透析着的儿童立场。假若, 还是用树作比, 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就是让儿童长成好大的一棵树。

第二个故事:鲜奶油蛋糕

有一天, 拉拉和弟弟 (故事中的“我”) 看见冰箱里有个大蛋糕, 妈妈告诉他们蛋糕是请客用的, 不许碰,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今天会来。妈妈说完就去买咖啡了。拉拉打开冰箱, 看那个蛋糕。“我”说, 不要碰它, 那是给客人的!拉拉说, 我根本不想碰它, 我只是在想, 鲜奶油蛋糕也许坏掉了, 如果坏掉了, 姑妈吃了就会中毒。“我”当然不想让姑妈中毒, 就问道, 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 拉拉说, 我们先尝一口看看。“我”当然赞成。拉拉尝左边, “我”尝右边。啊, 真好吃!“我”说, 蛋糕没有坏掉,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不会中毒。但是, 拉拉说, 我们只能说这两边没有毒, 其他地方呢?于是姐弟俩尝遍了蛋糕的每一边, 确实也没有毒。“我”说, 蛋糕周围都是好的。是的, 拉拉说, 外面这一圈是好的, 但是中间也许坏掉了。姐弟俩拿来刀子, 切开蛋糕, 尝了它中间的部分。当妈妈回来时, 看到蛋糕的样子,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们不希望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中毒!”拉拉和“我”赶紧解释。“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既然妈妈这么说, 姐弟俩就照着做, 把整个蛋糕都吃光了, 最后一起肚子痛了。“你看!”拉拉对“我”说, “这个蛋糕真是坏掉的吧!”

读前一个故事, 心里有点沉重, 读这个故事, 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发出笑声。忍俊不禁的是:孩子就是个孩子!没有责怪, 只有感叹:孩子真可爱。这就是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真正认识、发现儿童才会真正站到儿童立场上去, 否则, 儿童立场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有时熟悉有时陌生, 有的地方熟悉有的地方陌生, 有的熟悉, 实际上是陌生, 自以为熟悉了就忽略了陌生。所以, 我们其实对儿童不熟悉, 如果让熟悉遮蔽了陌生, 说到底是成人的视角遮蔽了儿童。这是因为, 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几米说得对:“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 小孩们却觉得, 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小孩信赖大人, 大人却不一定值得依赖。大人不依赖小孩, 小孩却常常值得依赖。”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能摆脱成人世界的束缚, 走进儿童世界, 教育也才能成功。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首先要让孩子说孩子的话。大雁为什么排队?因为大雁排队是为了去吃蛋糕。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因为小猫咪捉不到老鼠害羞了。吃饭时为什么不能看书?因为吃饭看书会把书吃掉……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儿童表达的方式。对儿童话语方式的尊重, 才会有与儿童共同的话语, 才会有共同的心灵。在共同话语、心灵的互动中, 儿童立场才会慢慢建构起来。

儿童的话语, 在其内部其实是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拉拉和“我”真的想吃蛋糕, 想的办法是“蛋糕坏了, 会中毒”, 这是智慧的借口。先吃两边, 再吃四边, 再吃中间, 最后全都吃掉了, 目的达到了, 可是, 肚子吃坏了, 却说“这个蛋糕真的坏掉了”。这个看不见的儿童心理, 让我们看见了, 体会到了, 发现了。妈妈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不是责怪, 只是嗔怪;不是痛打, 而是把蛋糕都吃完的“惩罚”。如果她不了解儿童心理, 不会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 这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智慧之举;智慧教育是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坚定地立足于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第三个故事: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说的是女儿的故事。

女儿被同学叫作“23”号, 因为在50人的班级里, 她的成绩排名经常是第23名。爸妈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但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 而她的梦想竟然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这大大出乎爸妈的意料。可有一次, 老师告诉家长说, 在语文考试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哪位同学, 请说出理由”的答案中, 除女儿之外, 全班同学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刘继荣回去问女儿, 没想到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故事简单, 也写得简洁, 但内涵相当丰富, 意义十分深刻。这一颇具思想张力的故事, 在表达着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 故事告诉我们,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宗旨。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知识?是分数?是升学?当然, 这些追求都没错。正如怀特海所说, 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尽管有失偏颇, 但不能忽略知识的力量。同样, 让学生有一个好分数、好成绩、升一个好学校, 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这些是教育的核心吗?是教育的唯一吗?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健康发展, 这既包含知识、能力, 又超越了知识、能力, 更超越了分数和成绩。成绩不能说明一切, 分数更不能决定一切, 学生素质发展、成长则比成绩更重要。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 是一种对自我的定位, 是一种素养。此外, 教育并不反对精英人才的培养, 但绝不能实施精英主义教育, 况且,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英雄, 即使成为幼儿园老师, 成为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成功的, 所以, 所有学生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优势。显然,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发展比名次更重要。

其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对儿童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慢活”, 需要慢慢来。慢慢来, 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完整、准确的把握, 是对急功近利、浮躁、浮华教育的抵抗和拒绝。因此, 当孩子不能名列前茅时, 不能心急, 不能焦虑, 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同样是一种进步。也许, 他永远不能跑到队伍最前面, 但他永远在队伍中, 永远在发展中。教育需要这样的心态。与儿童立场背道而驰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是把教育、把人生当成了百米赛跑, 因而带来心态的异化、心理的不健康以至阴暗。儿童立场的深意在于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参与, 每一个进步, 每一次起跑, 只要他在跑, 就在发展。而这一切都基于儿童的认识, 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再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的方式。不言而喻,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引导, 是一种鼓励。杜威把教育比作输电管, 而非输水管, 其深意在于开发学生生命能量, 积蓄发展能量, 这需要鼓励的方式。当女儿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的时候, 她鼓励的是同学;当班上所有同学都最欣赏女儿的时候, 同学的认同、赞赏鼓舞了女儿;当女儿回答父母, 我不想成为英雄的时候, 父母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当母亲把女儿的故事写成文章的时候, 她肯定了女儿, 鼓励了女儿, 当然也鼓舞了所有的人。任何人都需要鼓励, 儿童更需要鼓励, 鼓励之于儿童犹如温暖的阳光。立足于儿童立场的教育, 就是要在儿童前行时给予各种鼓励, 把阳光洒满道路。儿童怀揣着阳光, 正是怀揣着自尊、信心和希望。此时, 儿童立场已伸展为一条快乐、幸福之路。

三、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如前文所述, 故事是伟大的, 儿童立场是崇高的, 而儿童立场往往存活于故事中,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无论是实践, 还是理论, 都说明这是一个准确的切入口, 也是有效的突破口。亦如前文所述, 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 儿童立场就会萌发、生长, 而基于儿童立场, 教师通过体验、感悟、反思、行动, 可以成长为智慧教师, 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1.生活就是故事,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故事, 并悉心观察和体悟。生活中有许多故事, 生活本身就是故事, 生活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 教师应当开发生活中的故事, 使故事成为自己生长教育智慧的资源和途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她和5岁的“小芝麻”散步。一天, “小芝麻”问妈妈:“妈妈, 月亮的样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今晚的星星为什么很少呢?”妈妈正准备给她讲一番科学道理, “小芝麻”自己回答说:“我看了好多天了, 月亮很圆很亮的时候, 星星就很少;月亮变成小船的时候, 星星就很多。为什么呢?”妈妈鼓励她说:“是呀, 为什么呢?”“小芝麻”说:“因为呀, 月亮像小船的时候, 是月亮没有吃饱, 肚子瘪着呢, 所以星星就多啊!等到月亮饿到好瘦好瘦的时候, 她实在受不了了, 就开始吃小星星了, 慢慢地吃饱了, 肚子就圆圆的, 星星就少了。”妈妈笑着点点头, 心想, 原来“月朗星稀”还可以这样解释。以后, 这位教师总是陪孩子去散步……故事很真实, 作为教师的妈妈, 智慧之处在于鼓励孩子观察、大胆提问, 而自己还悉心观察、耐心倾听, 不抢先回答, 更不包办代替, 不以所谓的科学答案纠正小孩。陪孩子散步是一种生活, 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生活中的故事就会跃然眼前。生活一定会开启智慧之门, 儿童立场定然随着故事的创造而生长。

2.教育细节是故事, 教师要在教育现场中细心捕捉细节、创造故事并认真思考。教育现场充满不确定性, 正是不确定性让教育现场丰富多彩, 充满魅力。细节往往无处不在, 等着我们去发现。一个小女孩因为画不出画来而生气。老师弯下腰看了看白纸, 让小女孩在纸上随便画什么。小女孩抓起一支笔, 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个小小的点, 老师让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周以后, 那位女孩走进美术教室时, 惊讶地发现老师办公桌的上方挂着一幅画———她画的那个点, 老师还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小女孩涂啊涂, 用好多颜色画出了好多好多的点, 还画出更大更大的点。几个星期以后, 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 这个小女孩画的点引起了轰动……这也是个真实的故事, 名字叫作“一切从‘点’开始”。孩子画不出画来生气了, 这是常常发生的事;老师不仅不责怪, 反而鼓励她只要画一个点;把画挂起来……这些都是细节, 老师没有让细节“溜走”, 而是敏锐地抓住, 细心地去开发, 于是就有了故事。犹如那个“点”一样, 教师的智慧也是从一个圆“点”生发的。的确, 细节是教育理念的具体显现, 开发细节是教育灵性的闪现。在一个个细节的开发中, 教师的教育智慧慢慢汇聚, 儿童立场也慢慢地凸显。这样, 看似偶然的细节也就成为体现教育规律的必然。也不难理解, 评判教师的儿童立场, 可以从关注和分析他的教育细节开始。

3.经典中存活着故事, 教师要在经典阅读中读懂故事, 潜心领悟和逐步提升。经典之于教师的智慧生长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读经典, 是否潜心, 是否与自己的心灵滋养联系起来, 效果是不同的。比如, 爱, 大家都知晓, 教育不能没有爱, 爱是教育的力量, 也是教育的方式, 不过, 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呢?教师又怎么施爱呢?不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写过一本书《爱与意志》, 他认为, 爱与意志是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没有爱的意志, 只能是一种操纵, 而没有意志的爱则是平庸、肤浅的。最近看了王周生写于2011年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桥在水上》, 我将其称之为经典, 因为, 我认为经典不完全由时间来裁定。她写在爱尔兰的某一个早上, 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 让他们去桥上给发烧的、浑身肮脏的流浪汉送早点, 孩子邀请没有家的流浪汉到家里去, 和他一起玩玩具, 3人拥抱在一起……故事的结尾这么写:“天空越来越晴朗,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手表, 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 该走啦!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 和流浪汉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 两个孩子再次狂奔而来, 每人给流浪汉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 妈妈说了, 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 谢谢你让我们有这么快乐的早晨……我用眼角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 她依然站立在那里, 粉红的围巾在飘动。”无须多说, 桥在水上, 爱在心里。这一经典,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 怎样去爱, 怎样教学生去爱, 当然, 也提醒我们思考:儿童立场在哪里?

4.实验研究和写作中活跃着故事, 教师通过研究去创造故事, 并要用心去表达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写作让故事沉寂, 也让故事沉淀, 正是在沉寂与沉淀之中, 儿童立场从深处显露出来。写作, 也是对故事的淬化与升华, 原本略显模糊的会慢慢清晰起来, 原本略显表面的会渐渐深刻起来, 原本略显分散的会越来越聚焦。我有一个感觉———因为还没作科学的统计和分拆———文章写得好的或者故事写得好的教师, 对儿童立场的认知程度总是比较高, 行动也比较自觉。而写作的基础常常是教育研究与实践。最近看到一份资料,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对小学生作文进行过实验。实验中, 托尔斯泰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有可能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在教师看来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多少年以后, 托尔斯泰编写了他享有盛誉的作品集《23个故事》。后来他又说:“只有当实验成为学校的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当每所学校都是一所教学实验室时, 学校才不会落后于普遍的进步水准。”托尔斯泰的写作基于他的实验, 在他身上实验与写作是合二为一的。教师这样去做, 我们就会自豪地站在儿童立场上, 把脚踮得更高, 去瞭望未来。

大象的故事:如何管理上级 篇3

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种动物,大象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其余的各种动物必须对付它们。

我们中有一些是牛羚,这很不幸,除非你自己选择成为牛羚,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可供大大小小的牛科动物(它们的午餐通常是蔬菜)生活,它们不会对其他动物构成威胁。祝它们好运!

我们中还有一些是狮子,但众所周知,即便是面对一只普通的大象,狮子也占不了上风。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小鸟,它们啄食寄居于象皮上的昆虫。可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呀?

有尊严的生活绝不是这样,而是首先认识到自己不是一头大象,然后尽毕生之力为这些力大无比的巨兽服务,并且操纵它们。

这是有可能做到的。它们的体型只是一个假象,它们的力量转瞬即逝,而最终它们都将走向墓地。在此期间,它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有关大象的事实

大象非常重,即便变得瘦小枯干,它们依然很重,很重。

大象还很高,即便它们中的矮个儿也还是很高。

大象属于享乐主义者,甚至在它们克制自己时依然如此。

大象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行事。这些规则通常只有在大象眼里才是合乎情理的,而对其他生物而言则毫无意义。你无需遵循这些规则,除非大象会因此而伤害你。

大象得意于自己的体型和力量。正如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的,20世纪90年代末,桑福德·韦尔(Sanford Weill)击败竞争对手约翰·里德(John Reed),成为花旗集团(Citigroup)董事长,并重新赢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为了庆贺自己的胜利,他打扮得好像摩西一样,站在由追随者和马屁精所组成的观众面前。那些观众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因为没什么能比滑稽的大象更逗乐的了。

大象是挑剔的动物。它们喜欢打扮得非常光鲜,乘坐着按照它们的需要设计的交通工具外出旅行。如果它们的交通工具没能按时抵达,它们会大为光火,因而变得很危险。

大象憎恨无所事事,除非是参加他们所称的“会议”。

对于真正的大象来说──绝非披着象皮的羊、狼或者披着象皮的牛羚——它们的眼中没有你。你根本就不存在,世上一切皆不存在,只有大象。

大象都是出色的牛皮大王,但它们做起事来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出色。是厚颜无耻让它们变得很伟大,尽管这使它们闻起来有点儿味。

大象不容被忽视。它需要别人的理解,它到哪儿都得有人引路。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尽管大象身材魁伟、力大无边,但出于某种奇怪的原因,它们需要别人指明方向,对于这一点它们心知肚明。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大象只能是大象,而不可能成为别的动物。无论承受什么样的压力,它们都不会变成老鼠,也不可能恢复人形。它们永远是大象,而你也不是它们中的一员。这中间暗藏了让你获得解脱,进而管理上级的途径。

管理上级!这正是那些不见天日的劳作者的出路,是他们的光明所在。此即“商禅之路”。

饲养大象

大象不必像狼或者老虎那样喂得那么勤。它们的食欲随体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但是每头大象的体内都有硕大的空间必须被填满,由你来填满。

在你跑去购买世界上最大号的木炭火盆之前,先花点时间,领会个中含义。如果你还没有就座的话,那么请坐。深呼吸,然后开始思考。啊!现在你明白了,不是吗?

我可怜的炭烤小虾,我们让你喂的可不是大象的胃。通常大象都能喂饱自己。你的责任是满足它的虚荣心、丰富它的想象力、填充它的野心、实现它的愿望,并且安抚它的恐惧,如果这对你有利的话。你喂养的应该是大象的灵魂。

没错,大象的确有灵魂,而且当别人喂养它们时,它们的灵魂就会前所未有地膨胀。所以,去喂它们吧!做得漂亮点儿,而且还得常喂不懈!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你的大象将会在以下两件事中择一而动:

1. 从别的驯兽者手中获取食物,这样你的地位就不稳固了,而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

2. 吃掉你。

那么,该给大象喂些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可喂的东西很多,因为所有的大象都是杂食动物。当然,具体的食谱和喂食时间似乎应该依大象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它想吃些什么?它想在何时进食?这点可能很难确定,甚至连大象自己也不晓得。早晨大象还对大量模糊的数字和奶酪感到相当满意,到了下午它可能又突然嚷嚷着索要确凿的研究资料和可以量化的行动。你可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

你希望大象能够始终表现如一、性情温顺、聪明睿智。要做到这一点,大象的饮食能起到主要的辅助作用,但如果你处理不当的话,饮食也会招致混乱局面。

以下是一些饮食指导,它适用于所有的大象,但太过与众不同的大象除外。

清晨:黎明时分,在喂食干草的同时供应各式各样精心挑选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新闻剪报、传真、备忘录、电话通讯等,甚至还可以用传统的手写方式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你供应的食物不必全都是甜美多汁的。如果手头的材料苦涩难咽,那么这正是当天一定要奉上的食物。沉默是唯一不能滋养大象的物质,因为它无法填补空虚。

上午:告诉大象一点有关它自己的喜讯,或者是关于别人的坏消息作为小点心。这通常可以让它支撑到午饭时间。

中午,你会发现你的大象一般在它心仪的场所啃食食物,此时它可能不需要你的额外帮助,因为它正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自己的碎火鸡肉,或者大口大口地吃着足有堪萨斯州那么大的海鸥沙拉,而身边则伴着大大小小的同类。

另一方面,如果它是只不受欢迎的大象,或者有点不合群,那么当它坐在桌边咂着纸盒里的馄饨汤时,你该送给它一份友善的传真或者电子邮件。此时或者是下午的早些时候,当大象试图找个理由驱赶睡意时,适时地给它讲个笑话能达到奇迹般的效果。

在一天里的某个时间,可能是一大早,也可能是傍晚,大象会需要满满一份肉食。这份食物将以问题、机遇或者危险的形式出现,而且必须由大象出面解决。在这一时刻靠近大象务必要万分小心。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次喂食活动,如果你不能精确而又恰当地完成这项任务,大象很可能会咬下你的一条胳膊。我们称之为“商业喂养”,这种喂养与众不同。正如《法句经》(Dhammapada,此为巴利语,Dhamma 意为真理、教法等,pada 意为句、语等,结集佛经时,由于经文只以条目分类,跟其他成篇章的经文有所不同,故此被称为法句──译者注)中所言,“说话时要注意言辞不要过于激烈。要练习控制自己的语言。摒弃无礼的词句之后,练习使用优美的言辞。”

这意味着在喂养你的大块头朋友时绝对不能出错,同时你必须注意喂养方法要正确。仅仅做到小心谨慎、不犯错误是不够的。你必须完全正确,就像前面要走的路一样。

在一天结束时──如果你的大象喜欢夜生活,那么就是清晨时──还有一次喂养时间,这时可以由别人来完成这项工作。事实上,大象 24 小时都要进食。你的任务就是确保它最喜爱的食物、对它来说最关键的食物都是由你供给的,而非旁人。

大象的故事儿童经典故事阅读 篇4

全家在市郊住了下来。

一早阿都出门去找工作。他来到一条繁华的大街,两旁都是商店。可是他能做些什么呢?他的身躯又大又胖,怎么能在店堂里干活呢?那些地方没有这么多空地安置他。

他又来到一个大广场,那儿正在建大楼。工地负责人走过来问:“你好!是来找活干的吗?”

“是的,我想找个工作。”阿都说。

负责人就给他安排了用长鼻子搬运铁管的工作。

阿都晚上回到家里,用挣到的钱买了许多吃的东西,全家好开心。

可是第二天,阿都的长鼻子练一片树叶也举不起来,因为昨天干活时不小心伤了鼻子,到现在还疼得不行。

阿都只好离开工地,去找别的工作。他在城里转悠来转悠去,最后走到一个停车场前。那儿的人正忙着提来一桶桶水洗刷汽车。

阿都想和他们开个玩笑,就把长鼻子伸进水桶,然后把鼻子对着天空,“扑哧”一声喷出水来。

“哇,你好了不起呀!”一个小个子跑过来,对他说:“你被我们雇用了。”

阿都有些纳闷,自己在停车场能干什么工作呢?小个子交给他一辆车,让他冲洗干净。

到了晚上,他已经洗了整整10辆汽车。他洗得又快又干净,顾客非常满意,他也因此得到了优厚的报酬。停车场决定长期录用他。阿都别提多高兴了,特地为妻子买了一束鲜花,为孩子们买了糖果。

妻子问他:“阿都,你现在在干什么工作?”

“你们猜猜看!猜不到吧?那我先演示一下!”

他把长鼻子伸进水桶,饱吸了一口气,然后仰起头,把水朝上喷去。

“猜到了!喷泉!喷泉!爸爸是喷去!”三个孩子齐声叫道。

阿都笑了起来:“猜对了,你们说得好,就是喷泉!”

对孩子们来说,喷水怎么会是一项工作呢?当然是“喷泉”更正确啦!

妻子望着阿都,问:“你到底找了什么工作?”

“喷泉啊!”阿都笑着说:“大人管这个工作叫汽车清洗工,可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喷泉!呵呵,从此以后,我就成了喷泉!”

妻子也被他的话逗笑了:“是的,不管什么事情,只要稍稍加上一点想象,就会变得浪漫无比,富有诗意!”

儿童故事《明明是大象》 篇5

事实上,这可不是想象哦!真的,真有这么一个小镇!那天早晨,镇上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一觉醒来,却发现一头大象稀里糊涂地坐在了镇中心的广场上。他正用一块带点点的红手帕擦着额头,奇怪自己为什么会到这里来。

一开始,人们挺怕他。但他看上去很友善,所以大家很快就忘记害怕,好奇地凑了过来。

“你叫什么名字啊?”人们问他,“你是干什么的呀?”

“我不知道。”大象回答,“我没有名字,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

大家听了很纳闷。这么个大家伙怎么会没有名字呢?而且还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

“没有名字怎么行!”人们说,“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那就更不行!”

“我知道他是做什么的!”一个男孩说。这个小男孩七岁九个月了,喜欢讲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是镇上出了名的“吹牛大王”.人们都叫他“艾里克”,因为他的每一双袜子上都绣着“艾里克”的字样。艾里克说,他见过月亮上的熊。当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

“我真的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小男孩大声说。

“别吵!”警察说,“让我用木棍戳戳他,看他会有什么反应。”

警察戳了戳大象,不出所料,这个大家伙一点儿都不喜欢别人戳他。

“是不是要给他接上导线通上电才行?”有人问。

“他不是电动的!”艾里克说。

“瞧瞧他身上那根喷管,那又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又问。

除了艾里克,谁也不知道。但是没人肯听他说。

“哈哈,我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了!”火车司机突然说,“显而易见,他是一种新型的蒸汽火车。”

于是,人们把大象牵到火车站,给他挂上了好几节火车车厢。但是,大象只是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怎么不启动呢?”所有人都问,“要不给他加些煤吧!”

“我可不喜欢煤。”大象说,“我喜欢小面包和蛋糕。”

“如果你喜欢小面包和蛋糕,那你就不是火车。你到底是什么呢?”火车司机很疑惑。

“我知道!我告诉你!”艾里克大声说。

“嘿,你能安静点儿吗?”大人们都冲着艾里克嚷嚷。

“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他是干什么的吧!”消防员说,“毫无疑问,他是辆救火车。你们看见他头上的长管子了吧?那就是消防水带。把他交给我吧,我要带他去灭火。”

于是,人们又把大象牵到了火灾现场,将他身上的大管子冲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可是大象一点儿都不喜欢。那些红色、黄色的火苗把他吓坏了。

“不对不对不对!你们弄错了!他可不是什么救火车!”清洁工说,“他肯定不喜欢火。这不是很明显吗?他是……”

“他是什么?”所有人都在问(除了艾里克,因为他知道答案)。

“他是一台现代化的垃圾回收机。”清洁工回答,“是那种真空吸入式的。”

于是,人们牵着大象走街串巷,让他清理所有的垃圾桶。结果,大象吃了太多垃圾,肚子都快撑破了。

“他可真没用。”人们说,“看样子,他什么也做不了,一无是处!”

大象看上去很不开心。

“可是,他总该要做点什么才对啊。”火车司机、消防员和清洁工一齐说,“不如我们把他带到教授那儿去仔细检查一下吧!”

大象看上去害怕极了。艾里克掀起他的大耳朵,小声说:“别担心!教授年纪大了,虽然脑子不太好使,可心肠却不坏。况且,还有我呢,我会陪你一起去。”

“真的吗?”大象说。

“当然了,”艾里克说,“我会照顾你的。”

有了新朋友,大象似乎很开心。他用鼻子把艾里克卷起来放在自己的头上,就像戴帽子那样。所有人都抬起头望着艾里克——那儿可真是个好地方。然后,大家一起朝教授家走去。

“有趣!”教授很兴奋,“真是太有趣了!”教授又是量尺寸,又是拍照片(有些照片里还有艾里克)。他画了很详细的示意图,还做了一通科学实验。最后,教授终于得出了结论。教授说:“一开始,我以为这个庞然大物是艘新型的潜水艇,可是我却找不到它的潜望镜。后来,经过深入研究,又咨询了我的朋友司机先生,现在我已经很有把握了。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他就是……”

“是什么?”人们问。

“是一头大……嗯……大……”教授迟疑着,努力地回忆起那个词。

“大什么?快说,大什么?”人们急切地问。

“大象!”艾里克坐在大象的头上,大声喊道。

“没错,”教授肯定地说,“就是大象!对,大象,再准确不过了。”

“大象?大象是什么?”人们问。

“大象就是……”教授回答,“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东西呀。”

“那他具体是做什么用的呢?”人们接着问。

“不做什么用!”艾里克大声说,“他就是一头大象。”

“嗯,是的,就是一个长鼻子的物种。”教授补充道。

“好吧,”人们说,“终于弄明白了。既然他是大象,那他就是大象吧。在此之前,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啊!”

镇上的人们因为拥有了一头大象而感到非常快乐和自豪。他们甚至在公园里给大象建造了一座特别的房子,房子里有花园和温室,温室里种着香瓜、胡萝卜、黄瓜——教授说这些都是大象喜欢吃的东西。

在乔迁新居的晚会上,大象对客人们说:“非常感谢你们给了我这么好的房子。如果你们不介意,我还想要一个东西,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想要什么都可以。”人们说,“你想要什么?”

“一个名字。”大象回答。

“名字?你的名字叫大象啊!”

“不,这不是我的名字。”大象说,“我想要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特别的名字。” 人们感到很困惑。这时,艾里克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艾里克掀起大象的耳朵,小声说:“快,把你刚到这座小镇时带着的红手帕拿出来让我们瞧瞧。”

然后,艾里克突然大声说:“你看,我就知道!‘百分百的棉’!手帕上绣的这几个字应该就是你的名字。就像我的名字绣在我的袜子上一样。”

人们热烈鼓掌表示同意,“没错!他的名字就叫——‘百分百的棉’。”

儿童睡前童话小故事:老虎和大象 篇6

大象长鼻子指了指路边的一棵又粗又长的木头,说:“你能抬起路边那棵木头吗?”“当然能!”老虎二话不说,就用手抓住木头使劲地往上抬,可使尽全力也抬不起来。一旁的大象笑得前仰后合。老虎一本正经地说:“哼,刚才只是热身,现在才是正式开始!”于是,他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可木头还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老虎羞红了脸。大象走过去,用鼻子往上一卷,就被他轻轻松松地抬了起来。大象骄傲地把下巴抬得高高的,神气极了。老虎不服气地说:“我要和你比赛跑。”“好啊!”大象不假思索地说。

比赛开始了,只见老虎后腿一蹬,像箭一样飞奔出去,大象拖着笨重的身子,气喘吁吁地喊:“等等我,等等我!”老虎早已到终点了。老虎傲慢无礼地说:“怎么样,我赢了吧!”“不过之前是我赢了!”“之前是我让你,不算。”“谁说的呀!”……双方便吵起来。

这时,一只长颈鹿走过来,知道了情况后,对老虎和大象说:“你们都把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吸取别人的长处,学会取长补短。”他们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研究 篇7

1.儿童故事的人物分析。

人物是故事的主体, 不仅能丰富故事的内容, 还能增强趣味, 吸引幼儿, 满足幼儿的要。

选取幼儿园教材中小、中、大班儿童故事158篇, 对故事中的人物类型进行统计, 分为动物、人物、植物, 只要故事中出现任何种人物类型, 就记次。具体结果如下:

由表1、图1可知, 在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人物类型以动物为主, 其次是人物, 再次是植物。

幼儿个性活泼, 小动物的形象、性格和塑造的个性都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天性, 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适合幼儿阅读。

在小、中、大班儿童故事中, 动物、人物和植物的人物类型出现的次数和百分比不是固定的, 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经过统计, 具体结果如下:

相较于小班, 中班和大班的儿童故事中人物、植物形象出现的次数、比例明显增加。

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地分为爸爸妈妈、老爷爷老奶奶和叔叔阿姨这些角色进行统计, 只要故事中出现任何种角色, 就记一次。具体结果如下:

幼儿由于年龄小, 父母是他们最亲近和熟悉的人, 因此, 幼儿园教材中选取爸爸妈妈作为出现次数最多的角色。

2.儿童故事的主题、内容分析。

儿童故事与成人故事不同, 单一、简单的故事主题, 可以让幼儿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清晰地抓到主题, 以故事《爸爸回来了》为例:

通过对3个爸爸下班后渴望喝水、擦脸、休息的描写, 使幼儿了解爸爸上班是很辛苦的。故事的后半部分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孩子们看到爸爸后的不同做法及爸爸表现的态度。故事主题十分明确, 就是爸爸上完班后很累很热, 作为孩子, 应该体谅爸爸、关心爸爸。

儿童故事的内容通常有教育、认识和愉悦作用。再如故事《团结树》, 通过讲述喜鹊、兔子、猴子和大象种树奉献的过程 , 教育幼儿要和同伴团结、和和气气的, 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3.儿童故事的种类分析。

儿童故事种类很多。笔者从题材这一角度出发, 分为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动物故事, 对选取的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选取的158篇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 其中动物故事所占比例多, 为55%, 其次是生活故事29%, 后是历史故事16%。笔者觉得历史故事所占的比例可以适当增加, 通过让幼儿阅读以定历史资料为基础的历史故事, 可以让幼儿了解历史知识,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美好品德。

4.儿童故事的修辞手法分析。

儿童故事除了拥有有趣的人物类型、曲折丰富的情节外, 还用到各种修辞手法。下面笔者从这三个主要修辞手法对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如下:

统计发现, 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拟人这修辞手法运用得多, 其次是象征, 后是夸张。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较多地运用拟人这修辞手法, 有很大好处, 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问卷调查结果

1.儿童故事在幼儿园的实行现状。

语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实行时间基本上是周次, 但是其中儿童故事出现的频率只能达到两周次。大部分教师都有过增加儿童故事的教学, 但没有实施, 只有30%的教师有过明确的设想。在进行儿童故事教学活动时, 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注意力只能注意二十分钟, 有48%的教师每次组织儿童故事时间为二十分钟。

2.儿童喜爱的儿童故事类型。

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 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对动物故事最感兴趣, 但他们认为幼儿园教材中比较缺少历史故事, 可以适当增加。教师认为幼儿最喜爱的是动物形象。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儿童故事对幼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中37%的教师认为人物故事对幼儿的影响最大。

3.儿童故事教学手段。

大部分教师认为儿童故事对幼儿影响大的方面是想象力。大部分教师通常使用角色表演法组织儿童故事教学活动, 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建议

1.教师、家长要认识儿童故事对幼儿的重要性。

儿童故事对幼儿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注重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儿童故事教学。教师在固定的教学计划之外, 可以为幼儿适当增加儿童故事的数量。同时, 儿童故事也是家长在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使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不断提高。此外, 还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不定时地给幼儿阅读儿童故事, 或者陪着幼儿一起欣赏儿童故事书。

2.家长、教师要选择幼儿喜爱的儿童故事。

教师在选择幼儿喜爱的动物故事的基础上, 为幼儿选择一定的人物故事和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在教育幼儿的同时, 还能让幼儿认识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历史故事可以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历史, 丰富知识面。家长可以为幼儿选择动物故事。家长选择的动物故事中动物的形象要丰富, 激发幼儿阅读欲望, 使他们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的阅读, 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

3.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组织儿童故事教学活动。

关于鸭子的儿童故事 篇8

胖胖说:“哼!不会飞逞什么能呀?”

可佳佳挺着胸脯大叫:“什么?我不会飞?是你太沉了!”

“是你不会飞!”

“你太沉!”胖胖和佳佳顶起嘴来。

“这样吧,如果你能象小鸟那样飞到树顶上,我就算你会飞了。”胖胖气呼呼的说。

“这太简单了!”佳佳使劲拍着翅膀,先飞到墙头,再飞上大树。

“嘎嘎,我就是会飞!”佳佳站在树上兴奋的大叫。

关于蜘蛛的儿童故事 篇9

“我该怎么办?难道要用我的网来抓住猎物吗?那也太可惜了。”蜘蛛说道。

蜘蛛呆在网上,很苦恼,这时候,一只飞蛾飞了过来,就快要撞上蜘蛛的网,成为蜘蛛的猎物了。

“你快闪开,别撞上我的网。”蜘蛛大声的说道。要是飞蛾撞上它的网的话,就会把它织的美丽的网撞坏了。

飞蛾捡回了一条命,然后飞走了,蜘蛛看着飞走的飞蛾,又难过,又开心,因为它织的美丽的网还在,可是它的肚子已经开始饿了。

蜘蛛接着呆在自己的网里,小心的保护着自己的网,有一点点的不满意,都会认真的修改,这是最美的网。

第二天,又是一只飞蛾差一点飞到蜘蛛的网里,蜘蛛又大声叫飞蛾飞走。

就这样接连几天,蜘蛛拼命的保护它的网,不让猎物飞进它的网里。可是没有猎物,蜘蛛就会被饿死。

有一天,飞蛾又飞了过来,不过这次它没飞的太近,它看到蜘蛛已经在自己织的美丽的网里死掉了。

飞蛾说道:“真是脑袋奇怪的蜘蛛,如果网不用来抓猎物,那用来干什么了,难怪它会被饿死。”接着飞蛾飞走了。

没过几天,有一个动物学家来到了森林里,他看到了蜘蛛死在了美丽的网里。

“真是无比美丽的网!一个小生命居然能织出这么精密,这么精致的网,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于是动物学家把蜘蛛和它的网小心翼翼的放进自己的箱子里,带回了城市,放在展馆里。

关于大象的儿童故事 篇10

一、为什么选用“学习故事”做评价

选择“学习故事”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评价方式,主要原因是出于对教师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的思考。

(一)故事来自实践

当把这样一种评价方式介绍给教师时,她们会很兴奋,说得最多的感受是“讲故事,我们会!”这样的来自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是最为珍贵而有价值的。“以专业的观察技巧,从幼儿的角度深入幼儿的内心,进而记录其一切表现,再加以分析、判断,这就是理解幼儿行为的第一步。”[1]“学习故事”能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亲近幼儿,从而激发教师更大的热情,带来积极的成果。

(二)叙事就是研究

“学习故事”强调叙事,它用叙事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研究,教师就是研究者。科克伦·史密斯和唐奈曾使用“实践者的研究”这一说法,认为教师专业实践的环境就是研究场所。因此,教师在记录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在与同行、家长的分享中,在用叙事的方式交流分析中,其实研究已经在进行,悄无声息而又自然伴随。

(三)研究成就评价

“学习故事”是有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引领的,教师在研究与评价的同时,能体现“学习故事”的儿童观、课程观和幼儿的学习、发展观。正是因为有了正确方向的引领,才能支持广大教师围绕学习故事,在每天的“注意、识别、回应”中进行着“正式的评价”和许多没有被记录下来的“非正式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二、如何用好“学习故事”来评价

(一)固定模式与自由创新

在最初开始尝试这种评价方式时,为教师提供一种表格,表格从观察记录、分析评价、支持策略等方面给教师详尽的引领。有了这一参照,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就不会迷茫和不知所措,她们在实践中根据表格所提供的步骤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观察、记录和分析。在掌握了一定的观察要点之后,教师逐渐突破模式和框架,开始结合现场观察和记录要点的需要进行自主创造。教师脱离了表格,并且加入了现场的一些图片等,丰富了观察记录的内容。之后,再次放手,不规定每天观察的时间、次数、对象,不规定记录的字数、范式、话语方式,每个教师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叙述,从而让学习故事的评价更贴合实际、更有效。

(二)心智倾向与学习品质

“心智倾向”一词来源于发展心理学。“学习故事”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幼儿建构一种自我认知。“学习故事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儿童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帮助儿童建构积极的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认知,从而激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最大力量”。[2]因此,在给幼儿做观察评价时,要关注幼儿对活动是否感兴趣,有没有主动参与活动,在遇到困难或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是否能坚持,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否能够承担责任等。比如,一位教师观察幼儿在建构活动的表现,发现幼儿文文在社会性和学习品质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她具备的能力是成功搭好“高楼”的关键,虽然有失败,但是她不放弃,能细心发现失败的原因,始终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最后搭好了“高楼”……操作中,教师根据这两种方式的评价,全面、细致而又深刻地分析幼儿的行为。

(三)行为观察与指南目标

在实践中,赋予教师更多的观察自由度,但前提是观察必须是有意义的。“当我开始围绕新的指标写学习故事后,我才意识到这些故事真正让我感到兴奋的是,通常我能在故事里对一个获一个以上的指标进行描述。”[3]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而评价,指标从哪里来?学习故事的核心理念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指南》中“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这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当然,《指南》不是评价标准,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人的学习是不公平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结合《指南》中该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根据自己的发现与观察对象的年龄群体应有的表现相比较,进而解读、评价儿童的行为。例如教师应根据《指南》中艺术领域子领域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年龄特点,根据幼儿在游戏现场的表现,分析幼儿的潜能,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三、“学习故事”评价带来哪些反思

通过“学习故事”的记录和分析,帮助教师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链接,从而达到幼儿早期评价的目的,这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关注幼儿的兴趣、行为和思维,关注其中的方法、策略和关系,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行为反应,把它看作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给予最客观、直率、真实的评价。实践中,我们结合自己的操作,根据“学习故事”的评价特征,不断总结和反思。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

(一)明确目的,注重公平与客观

用于评估的标准、测验、程序都应该保证公平、客观、真实。在“学习故事”记录中,要求准确记录观察时间,甚至将被观察幼儿的年龄精确到几岁几个月,这样教师可以准确地算出被观察幼儿的年龄,并将此行为与发展阶段之间作公正的比较,等到下次观察时,能对幼儿的能力、表现等前后进行比较。同时要明确目的,这也是评价的首要原则,后续的程序和解释判断都要围绕目的来设计。观察的目的应该是观察者想探究的发展领域,它是比较宽泛的。确立了目的后,再产生具体的目标,也就是想观察的具体能力。但在具体操作中,经常会两者混淆。如教师将“观察云彩的不同变化,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作为观察目的,而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观察目标,显然是没有分清观察目的与观察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家园联结,注重持续而全面

幼儿评价应该涵盖幼儿学习、生活、游戏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由此才能体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延续性,体现教育评价的连续性。如幼儿园东侧的一片小树林,成了幼儿自由活动时的最爱,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常带幼儿去小树林游玩,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进行连续性评价。

同时,应发挥“学习故事有可能帮助我们建立儿童、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结”[2]这一功能,让家长参与其中,一起分享幼儿积极的学习过程。如幼儿学习接龙游戏之后,为满足幼儿现阶段对接龙游戏的浓厚兴趣,让家长参与其中,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图形接龙游戏的特征,并鼓励家长和幼儿在家玩各种不同形式的接龙游戏。

(三)自然状态,注重情境间链接

评价,应该体现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之间的互动。在做评价时,对幼儿行为表现意义的解释应联系其生活背景和过去经验,还原“此时此刻”的情境,从而建立幼儿与环境、关系之间的链接。如在探索尺子能吸住纸屑这一神奇的现象时,幼儿操作失败,但是教师没有武断下结论,而是分析科学活动特征,分析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有利于扩展、整理和提升幼儿的经验,从而让幼儿获得最终的成功。

教师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了解幼儿学习的过程及他们的状态,评价自己设计的活动和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是否激发他们的兴趣,是否适应个体差异,同时要注意在真实自然的情境状态下做分析评价,尽可能让幼儿感到自在,这样才能让幼儿有真实的表现。例如:豆豆和伙伴玩陀螺时遇到了困难,因为教师的“置身之外”,因为环境的支持,才有了他们的无限创意。

参考文献

[1]蔡春美,洪福财,邱琼慧.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4][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H].周欣,周念丽,王志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上一篇:回不去的亲情作文1000字下一篇:周末发的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