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2024-07-15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共12篇)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篇1

张惠利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把“体育课程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得到充分和全面发展”放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这一观念的转变,无疑给遭受众议的体育教学带来一片曙光,对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看后练的授受式学习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他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体育教学展现了广阔的碧海蓝天。但新课程改革以来有的教师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浮浅化、形式化,将心思用于课的形式上,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的内容,如教师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特别是“小组讨论”这种形式搞得轰轰烈烈,学生三个一群,四个一伙,甚至让学生加入到喜欢的那一组,整个课堂很热闹。而“小组讨论”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被贴上“合作探究性学习”标签大加标榜。在有些教师的眼里,它好像是新课改的产物,以为这是“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都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看似与学生在合作、探究,但自主性却无从体现。这样的“讨论与练习”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这里并非要否定这一学习形式,关键要看讨论的有效度,就某一个体育技术动作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无论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它都要能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体育锻炼的亮点。它要有一定的新颖度,能迅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它要有一定的难度,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对体育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切不可任何问题都要小组讨论,那只能走向了伪探究性学习的误区。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在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促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从而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学习。它不是培养“小科学家”,也不是面向少数体育尖子学生,而是所有学生都能经历的一种学习活动。体育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形成探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探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

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

在一节课中如何把握探究式教学: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和展现自我的欲望。根据学生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促使学生主动展示自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每节课的准备活动,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轮流来组织准备活动,并提出相关要求。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就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及途径主动获得知识,如利用电脑、图书资料等,这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次,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学手段。如应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技术动作、快速显示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等。

(二)营造教学环境,创设竞争情境

过去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练。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应调整位置,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相互促进。教师对学生要充分信任并营造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敢于发表意见、看法,敢于提出问题。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游戏,并进行展示,然后请学生提出对这个游戏的看法,包括优点和不足之处,再让学生进行互评,这有利于学生共同提高。引进竞争情境,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些活动对学生都具有吸引力。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探究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探究的信心。

(三)引导发现,探究创新

如,教学“蹲踞式跳远”,教师只能是恰到好处地讲解示范,绝不能以讲代练。要给学生以充分地训练、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掌握技能技巧。这时,教师要借身边的实例,典型学生的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优美的动作形象,启发积极思维,运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最佳时机进行讲解示范,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扎实训练。在如:教学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时,有些学生在距离篮圈3.5—4m的距离跳起投篮时动作很吃力,总投不到位。投不到位原因很多,如:力量不够、技术动作有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造成投篮不到位的原因,如:因球举得太高而作用力距离短、出手时间晚(人体在下降时才出手)等,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实践验证后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与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学、勤思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体育教学中什么时候进行探究?例如:课堂上学生在跳完短绳后老师就不失时机地提问“短绳除了跳、抛、投之外,在体育锻炼中还能做什麽练习和游戏”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发现短绳还可以用来做拔河、打靶、网鱼、拉大锯、三人四足、划船等练习和游戏,并让学生进行自己组织练习。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要因势利导,运用已知,探求未知;

3、教师要善于设问激疑,利用矛盾,启迪思维;

4、应采取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深入的方法;

5、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

6、要鼓励学生标新求异,留下悬念,让学习继续探索;

7、发现法应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

8、对复杂的、危险性和难度较大的教材,不宜选用此法。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索欲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习中如果有了需要解决的疑问, 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的需要, 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 鼓励他们大胆猜想, 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 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这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以静带动, 让学生尽自己的所能去思考和探索。不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二、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探究,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深入探究, 亲身体验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而且在实践中, 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概括、提炼, 不断取得创新结果, 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潜移默化中, 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还从中感受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 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三、小组交流, 在合作中探究, 进行数学交流

这既包括对数学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 又包含着对头脑中的思维成果进一步澄清、组织、巩固等一系列再加工的过程, 它是主体数学思维活动的延续, 是思维活动社交化的重要一环。因此, 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是必不可少的。以小组为单位,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观点得到论证, 发现得以分享, 猜想得到肯定, 零乱的知识得到组织, 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在交流合作、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 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

四、巩固探究结果, 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 才能纳入认知结构中, 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学而时习之, 教师可以通过习题或学生自己编题等适当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来巩固已学。另外学生初涉所学内容, 思维又具有敏捷性和多向性, 在思想方法上往往会独具一格, 另辟蹊径, 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和开放题型等方式,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悟到:“面对新知识, 联系旧知识, 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揭示知识规律, 获取新知。”的探究方法和策略, 使他们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截一个几何体》一课为例, 谈一下具体的实施过程:我先拿一个正方体, 让学生去考虑用一个平面从不同角度去截一个正方体, 它所得到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它可能要经过正方体的几个面?从学生熟知的物体入手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 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同学们完全进入问题情境之中, 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大胆猜想各种可能情况。在学生深思熟虑后, 让学生把小刀当成平面去切自己用萝卜做成的正方体, 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的正确性, 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每个人的思路不同, 截的方法不一样, 答案就有很多种。这时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对自己的思想、作法进行讨论、探索与交流, 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争论中, 他们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 倾听、理解、支持和反驳别人的意见, 形成小组意见, 然后进行组际交流, 交流验证的方法, 交流验证的结论, 最终达成共识。这时再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最后以一道开放型题:“用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 如果截面是圆, 你能想到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如果是三角形呢?”先让学生自主地想一想, 然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广阔的思维、灵活的方法令我感慨不已, 佩服之至, 课堂气氛又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念, 通过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 是最现实而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引导, 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 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 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欲望, 激励“胜任动机”, 萌发“成就感”, 并逐步形成具有方向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的学习行为习惯。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符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究,创设,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江平.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

[2]季素月.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张良江.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研究, 2005, (6) .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探究;创设;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符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人在课堂实践中尝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谈一下自己的具体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如果有了需要解决的疑问,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这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以静带动,让学生尽自己的所能去思考和探索。不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究,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深入探究,亲身体验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灵活运用,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而且在实践中,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概括、提炼,不断取得创新结果,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还从中感受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三、小组交流,在合作中探究,进行数学交流

这既包括对数学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又包含着对头脑中的思维成果进一步澄清、组织、巩固等一系列再加工的过程,它是主体数学思维活动的延续,是思维活动社交化的重要一环。因此,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是必不可少的。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观点得到论证,发现得以分享,猜想得到肯定,零乱的知识得到组织,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在交流合作、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

四、巩固探究结果,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学而时习之,教师可以通过习题或学生自己编题等适当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来巩固已学。另外学生初涉所学内容,思维又具有敏捷性和多向性,在思想方法上往往会独具一格,另辟蹊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开放题型等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悟到:“面对新知识,联系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揭示知识规律,获取新知。”的探究方法和策略,使他们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截一个几何体》一课为例,谈一下具体的实施过程:我先拿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去考虑用一个平面从不同角度去截一个正方体,它所得到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它可能要经过正方体的几个面?从学生熟知的物体入手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学们完全进入问题情境之中,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大胆猜想各种可能情况。在学生深思熟虑后,让学生把小刀当成平面去切自己用萝卜做成的正方体,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的正确性,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每个人的思路不同,截的方法不一样,答案就有很多种。这时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对自己的思想、作法进行讨论、探索与交流,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争论中,他们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和反驳别人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组际交流,交流验证的方法,交流验证的结论,最终达成共识。这时再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最后以一道开放型题:“用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如果截面是圆,你能想到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如果是三角形呢?”先让学生自主地想一想,然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广阔的思维、灵活的方法令我感慨不已,佩服之至,课堂气氛又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念,通过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最现实而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引导,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欲望,激励“胜任动机”,萌发“成就感”,并逐步形成具有方向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的学习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江平.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季素月.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良江.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研究,2005,(6).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篇4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本文重点论述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体会,并通过多个自身教学实例阐述多媒体课件使用的优点以及所要注意的方面。

【关 键 词】:信息技术、丰富情境、提供资源、提供媒介、合理整合、合理使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层次明晰、色彩绚丽。课文“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有了信息技术这双翅膀,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了全新的趋势。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语文是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把信息技术与它很好地整合起来,将会大大地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对于改变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都有着积极作用,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和个性化,使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下面我谈谈自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一点体会:

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层意思:①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②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的课程的有机要素。两者不是谁辅助谁的关系,而是应该两者逐渐融为一体的。信息技术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并且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

二、语文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课堂的学习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呈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 等特点,它提供的外界刺激――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等等形象而生动,符合小学生的感知特点,可以使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将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富有情趣的过程,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下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将孩子的想像通过动画变成直观的画面,同时出现课文中词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丰富了孩子们的想像,整个教学在轻松氛围中进行。

2、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

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丰富而细致,在教学中仅靠教科书、教师参考资料所提供的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现代信息技术体现出了很强的网络优势,可以帮助老师、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大量的所需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资源,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交流、探讨,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对很多语文知识和情境理解较困难,理解和感受语言的能力也有限,对于一些距离生活实际较远的文字内容理解就较困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将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加以转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老师通过播放影片将学生“带入”岛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利用画面和声音让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来历,从而对课文中的鸟的天堂的描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要合理使用,与语文学科教学合理整合

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如果 为形式而形式,脱离语文教学的特点,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此外,运用信息技术,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

2、采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所以,信息化教学也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在采集、整理语文教学信息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我们还要相机搞好信息的反馈和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3、教师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合理使用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费时费力,常常为了上一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要准备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平常教学时很少使用。我认为,老师应该善于使用网络技术为自己所需寻找便捷的方式和途径,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大量的资源,目前还开发有很多优秀的教育教学平台,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合理使用,合理设计,这样即达到了使用的目的,又方便快捷,不需要每次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专门制作。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教材的细致研究分析和教学的设计上,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教学,而不要因为要使用信息技术反而影响了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影响教学的效果。此外,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也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有效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使之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本身健康的发展,体现出它的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切实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的整合、与学生学习的整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管理的整合,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篇5

551608 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中心小学 郝建云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等特征,它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达成共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二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

一、首先要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 “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 “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6

德江县第三小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每个学生既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需要教师用心触摸,灵活掌握,才能把握时机,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调动、激发学生愉快的吸收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几点体会:

一、以爱育情,调动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这段话启示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要思学生所思,爱学生所学,需学生所需,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实践证明:在你的心中有学生,在学生的心中就有了你。因此,我们要爱学生,要把教师的爱洒向学生。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篇7

一、要使探究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就必须对探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重塑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教师要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进行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能使新课标所要求的“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重塑新的教学观等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主动探究, 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 获取知识, 大胆创新。

但探究也不是万能的, 首先探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探究的问题应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开发性参与参与性, 应是大家所关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应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对探究抱有希望, 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其次探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如对“减数分裂”过程的探究就是让学生去解决“染色体是怎样减半的”。在这个目标的导向下, 引导学生按下图的过程进行探究即可。避免学生进行盲目的探究, 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

2、在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

者, 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引领学生正确探究的引导者,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的促进者, 是探究活动中的首席。学生也不应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应是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获取知识的求知者, 是探究过程的设计者,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而更主要的是学会学习,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把握好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充分使用问题教学法的核心——问题情境, 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 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 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 减少或避免教学活动中因偏离教学目标所做的“无用功”,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大胆采用问题链教学法进行问题教学。问题链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1、设计并展示问题链;2、学生针对问题链自学;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4、课堂练习检查反馈。下面以“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为例说明问题链教学法的实施。高中生物第一册第三章第六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多数同学感觉到知识点多而杂, 条理不清, 难以记忆。做糖类、脂质、蛋白质代谢的综合习题时经常出错。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在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答题错误原因的基础上, 采用问题链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告诉学生要学好这节内容应该抓住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实际上就是一条问题链。在黑板上展示设计的问题链:什么物质→在什么地方细胞或组织或器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发生这种变化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这种变化与其它变化有什么联系→这种变化发生异常时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应养成怎样的饮食习惯。本节教材包括五方面内容:糖类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通过上述的问题链, 把五个方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又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理清学习的思路, 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

1、指导预习。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教师要适当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高质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预习最好安排在课前的自习时间, 也可由学生自由安排时间。有时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当节课的前段时间进行。同时,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一些预习题, 引领学生自觉发现问题, 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2、问题教学。

合作交流, 主动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主要问题。一方面, 便于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要求及线索, 另一方面, 旨在“抛砖引玉”, 让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 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 从而探索更多的新问题。

例如在高三复习基因突变时, 为了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提出了以下问题:基因与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的含义是什么?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哪些现象?最后经过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真正把这些问题都理解以后就能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3、简明扼要。

反思总结, 提出新问。每节课下课之前或某一个教学内容完成之前, 教师要用几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或本节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简要总结, 可以让学生先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 然后教师再总结。同时也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力求达到学有所得、一课一得。接着由本节内容进行延伸, 并提出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觉预习新的学习内容。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应用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小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并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他们将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以什么样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便成了今天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教师必备的素质。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1.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此,教师还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学生一入学,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应怎样听课、复习、写作业等问题,明确自己要做自己的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还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2.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培养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

3.精心设计学习过程。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二、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而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行不行?如果不行的话,为什么?”这样一来,本来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索。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成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情景?以此进一步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动手操作,培养探究乐趣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乐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时,才能真正懂得數学,学好数学,也只有当学生更好地领会数学时才能更好地感悟到与此相关的生活实际。而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探索活动过程,正是为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教学圆周率”时,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之前,首先要给学生讲清进行探索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即使用滚动法和绕线法来测量圆的周长与圆直径的比值,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这样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这一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也逐步得到提高与激发。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小学时代正是学生处于好奇、好胜、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想象和猜测,而应积极给学生的想象力,适时适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设想、假设。越是超越常规的合理想象,越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奎屯市第九小

海丽娟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小学美术教学在德育中的渗透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美术教学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了美术课堂中如何让进行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技法,以及课堂评价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感受,深入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并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德高为范 自然渗透 创新

培养品质 潜移默化 因势利导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美术教学中的教育渗透着整个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可以说德育教育无处不在,在学校、在课堂、,不仅在语文、数学课上。美术课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如果美术教学中只注重画面,而不管德育,呢么学校的德育就是残缺的,要贯彻“德育为首”应将德育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之中,对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一.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1.教师要德高为范。现在已是大行素质之时,美术课是审美素质的培养阵地,教师因从自身做起,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美术教师在课余的时间内要大量阅读中外美术历史,美术发展概况和作品的历史背景、意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美术课程的爱好。在上课之前美术教师重视课前的准备,根据教材的安排及当时的实际情况,安排上课要用的课件、范图、步骤图和实物作品,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2.教学内容的自然渗透。想要达到教育的自然渗透,就必须把德育与教学内容融合,那就是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这也是美术教学中德育自然渗透的主要环节。在欣赏课中结合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简洁有效的渗透方法。每一件美德育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起来!例如,在欣赏《笛声》这件雕塑作品时,从他们憧憬未来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多么渴望读书呀,但是革命还没有胜利,为了让大家都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和大人们一起并肩战斗。我想同学们一定对小红军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别人心目中的榜样。结合作品作者讲叙与之相关的故事,不但能改变欣赏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也很自然的对进行德育的教育。低年级有几课就做到了与故事相结合。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类都有所展示的内容和表现主题,抓住这一点就能够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二、通过技能练习渗透德育教育。

绘画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水粉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画种,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通过学习中国画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色彩画出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培养坚定意志之外还能增强学生讲究卫生,互相关心,宽宏大量等思想品质、在技能练习中,素描也能培养学生朴实的品格,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等、三、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各科教育学科中要求教师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评价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其宗旨是要充分肯定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要求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学生批评适度,不侮辱人格,讽刺挖苦。在教育中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必须要有耐心,以身作则的引导,教育学生。

在教第八册《巧用对称形》一课时,同学们兴高彩烈的用手中的剪刀和彩色纸剪出了具有很强创意性的对称形,让我很有感触,很多图形是我都想不到的,但是在同学们乐于动手、动脑的,同时将手中的彩色纸设计的丰富多彩,思路太广泛了,非常活跃。例如:对称形的苹果、衣服、裤子、“A”“B”等图形。我让同学们把自己剪好的对称形贴在黑板上展示时,每位同学都说出了自己喜欢黑板上那副作品,唯有一个褐色的蝙蝠没有同学举手说喜欢,那位同学一直低头不语。这时,我在黑板上指出了这幅在角落里由于黑色跟褐色对比不明显而不显眼的蝙蝠,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作品吗?” “不喜欢,因为颜色不好看”我又将这幅褐色的蝙蝠放在了黄色的卡纸上,“现在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们喜欢他吗”。告诉 学生颜色没有最难看的,每一种颜色都很漂亮,至少要把它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就像同学们一样,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看到周围每个人的优点,友善的和同学相处,要养成关心他人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的渗透了德育内容。

四、节日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并结合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巧妙的融合。

在很多重大节日中,我抓住机会适时推进一些情感教育,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沟通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融,一举两得。如:教师节,让学生制作贺卡;儿童节,让学生画一幅全世界小朋友共同庆祝自己节日的绘画表达自己的心情;母亲节让学生给妈妈画一幅像。还有中秋节、植树节、劳动节、学雷锋日等等一些节日,都能通过绘画、手工一些表现形式渗透教育。在这些主题的美术创作中,既能让学生的心灵在跟着画笔飞扬,也能使德育种子在学生的心灵中开出美丽的花朵。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育好人。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教师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教师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让德育工作渗透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篇10

正安县第一中学

向林

摘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文阅读教学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教多年,一直致力于学生想像力培养。本文谈一些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想像力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像力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如何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的学生想像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阅读文本,创造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阅读教学,把握内容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驰骋想像,彰显个性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谈在探究性教学中如何“设疑” 篇11

一、开门见山法

对于学生刚刚接触到的知识点或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宜使用此法。如在研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时,由于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学生以前没学,并且又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使学生明确了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后,教师可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

二、观察实验法

由于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如在研究《电与热》时,教师先让一只PZ220—40的灯泡和一只PZ220—1000的电炉正常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停止工作。让学生用手摸一下灯泡与导线谁更热一些?灯泡的导线与电炉的导线谁更热?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电流在通过导体时会产生什么效应?请你猜想一下这种效应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会很容易得出:电流具有热效应。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几种不同答案。于是教师顺势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究。由于学生是去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因此积极性会更高一些。

三、故设陷阱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及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周围的客观事物会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并且这些错误认识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如在学习力学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力,那么这个物体将会保持静止。因此,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采用了“故设陷阱法”。先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停止。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如果关闭发动机,将会停下来。学生通过这些事例,很自然地得出了上述错误结论。然后,我们带着这一错误结论去研究《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论证推理,最后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开始得出的结论自然就被推翻了。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格外深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联系实际法

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联系生活实际设疑也是常用方法。如在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时,可列举北约用石墨炸弹轰炸南联盟。造成供电系统损坏的事例。在讲《电阻》时,可提出日常生活中用的导线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不用便宜的钢铁来做?在讲《电流的磁效应》时,可提出电铃的原理是什么?在讲授《压强》时,提出坐沙发为什么比坐板凳舒服等问题,以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五、发散创新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注意渗透发散创新精神。例如:1,给你一只节日气球、一盆水、一个铁块、一只手帕、一根线绳、一根针、一张纸,你能用它们做哪些物理实验?2小丽在菜市场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着回家,走了没有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学过的知识。请你帮她找到解决的办法。3,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请你把与水有关的物知识或应用,用文字或图画等方式表达出来。4,给你橡皮模、一个茶杯、一根吸管、一把刻度尺、线绳、胶带,请你设计一个简易气压计。这些问题,对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

六、逆向思维法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量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如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后,很多同学就会反过来思考:既然电可以生磁,那么磁能否生电呢?其实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正是这一逆向思维产生的结果。再如,电流过大时会烧断灯泡的灯丝,会烧坏用电器,看来烧断这种现象总是不好的。但是,反过来想一想,烧断这种现象能不能加以利用呢?在这种思维的启示下,人们发明了保险丝来保护电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逆向思维来设疑,不仅可以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开拓学生的思维,更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七、类比法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难以理解的知识,采用类比法设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电压这一物理量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将它与水压类比。可以将电源比作抽水机,将电源两极产生电压比作抽水机不停工作产生水压,将电流比作水流等。再如,在研究导体的横截面积对导体电阻影响时,可以形象地将导体类比为一条高速公路,将电流类比为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当公路宽时。汽车行驶得快,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当公路窄时,容易发生堵车,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如此一来,学生便非常容易理解了。

八、假想法

假想法是将已有的东西设为无或将无的东西设为有,或者将已经存在且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加以改变,让学生假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假如没有了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假如没有了大气压强,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假如没有了电流的磁效应,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以假如空气的密度变为1.29×103kg/m为题,写一篇科幻文章等。假想法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方面很有帮助。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 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 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 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 激活探究的思维。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创设种种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知识冲突, 形成悬念,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边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也可以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形式等产生问题。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 组织了18名男同学和10名女同学进行训练, 可现在只有14根跳绳, 应怎样分?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是平均分, 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 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 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探究的问题, 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探究。

二、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 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 我们在实际授课中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操作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在操作中感悟。如:在教学退位减法, 45-9时, 我是这样引导的:

(1) “45-3”你会用小棒摆吗? (从4捆5根中拿走3根)

(2) “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 会发现什么?

(3) 5减9不够减怎么办? (四人一小组, 先自摆, 后交流摆。)

2、在实验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论。在实验中探究, 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 教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 让学生进行削铅笔比赛、说变化, 然后进行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装沙实验, 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这样, 学生通过实验, 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游戏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玩中得出学习结论。如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退位减法, 教材所设内容是通过投球比赛来进行的。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经验少, 领悟力差, 对“投中”、“没中”理解不透。因此, 教学时, 教师先进行投球示范,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 通过活动理解“投中”、“没中”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 选出优胜者画上笑脸, 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讲讲你是怎样选的?让学生又带着问题继续探究, 从而列出减法算式, 得出结论。

4、在猜想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猜想-探究-验证。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 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 先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2、5的倍数”的特征影响, 会猜“3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是3的倍数;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反而是3的倍数。这样, 通过猜想揭示矛盾, 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 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是3的倍数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

三、注重合作探究, 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小组讨论合作时, 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 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 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 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 没有独立见解, 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 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 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 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 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 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 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 要先听, 再讲自己的理由。

四、课后延伸,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 想学, 自觉地去探究, 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交流学习体会, 提高探究能力。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 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 我组织学生完成了基础性的巩固练习后, 我就设计了几道实践性很强的练习。

1、请你想办法把长方形纸片拼或剪成正方形, 把正方形纸片拼或剪成长方形。

2、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 张明同学需要边长40厘米的纸, 而现在只有二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纸, 怎么办?

(同学们很快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 将“知识巩固”与“应用探究”整合优化, 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 在手、脑并用的开放性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及动手动口能力, 同时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 体会了创造的乐趣。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 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解放学生的空间, 提供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 能彻底扭转学生的被动局面, 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 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科学方法,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 学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探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性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片蓝天, 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 让其茁壮成长, 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性习惯的培养,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人事专员毕业实习报告下一篇:幼儿期开发右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