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读后感高中

2024-05-15

《木兰诗》的读后感高中(共15篇)

《木兰诗》的读后感高中 篇1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的读后感1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故事对我来说并不生疏,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过,后来上学时也学过。可我每次读起《木兰诗》的时候,都深受感动,今天再次读它仍感触颇深。

虽然时代不同,但木兰的爱国与奉献的精神永存,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知道,人不能没有祖国。祖国是子民生活成长的土地和摇篮;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我们知道,人不能没有奉献,奉献是欢乐收获的前提和社会的动力,奉献是汗水和热情浇灌的.结晶体,是无私的给予和无价爱心锤打而成的闪光物。

爱国,就要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用生命去捍卫祖国的尊严;爱国,就要主动承担富国强民的义务和责任,能不畏千难万险,全身心地投入振兴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光和热;爱国,就要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条件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学习木兰孝顺父母、报效国家的高尚品质和纯朴、善良、忠贞的美好品德。

木兰诗的读后感2

当木兰在回家的途中,看见街道上人来人往,不时想起几十年未见面的亲人,迫不及待的加快了矫健的步伐。

木兰兴高采烈地哼歌高昂。父母听到女儿要回来了,便急忙去迎接,穿上了节日的服装,带着精美的饰品。姐姐听到妹妹回来的消息,急忙穿上轻纱的服装,脸上涂上了一层淡妆,把自己大阪城美貌如仙的天女。弟弟听到姐姐回来,穿上帅气的服装,还宰猪杀羊,庆祝木兰回家。木兰见了这个场景激动地泪流满面。

含有亲情味的团圆饭开始了,餐桌上鸡鸭、鹅、虾、蟹、羊等等,木兰便认为这像是出除夕晚的一幕,因为只有过年过节才有大鱼大肉,如此丰盛。

吃完团圆饭后,木兰一家人一同出门逛街,木兰一肚子的疑问,便说道:“店铺何时变得如此美丽,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红灯酒绿,街道上挂满了喜庆的灯笼?”父母亲喜笑颜开地说道:“是为了庆祝你胜利归来而设计的。”

回家后,木兰把所有精美的饰品赠送给同县的人。

《木兰诗》的读后感高中 篇2

一、完美的人物形象美

品读《木兰诗》, 感受最深的, 就是木兰这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在木兰的身上, 既有劳动人民的勤劳美, 又有孝顺父母的人性美;既有勇士的矫健美, 又有女儿的娇美;既有缜密的机智美, 又有不慕功名, 向往和平生活的崇高人格美。正是这位集勤劳、孝顺、勇敢、机智、不慕功名、向往和平美于一身的不朽人物形象, 使《木兰诗》千古流传, 木兰已成为许多人的偶像。

二、主题的包容美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木兰诗》的主题正体现这种包容美。在许多老人、至孝的人眼里, 木兰是孝顺的女儿。因而, 《木兰诗》则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孝经。在众多妇女、以及女权主义者心中,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 是女子不亚于男人的最好的例子。因而, 《木兰诗》则为一首妇女英雄的赞歌。在社会学家看来, 木兰是封建社会, 男尊女卑观念的挑战者。因而, 《木兰诗》则成为一曲反封建的颂歌。在爱好和平人士的眼里, 木兰是劳动人民向往和平生活的杰出代表。因而, 《木兰诗》则是一部劳动人民控诉战争的悲歌。

三、精巧的结构美

《木兰诗》精巧的结构美体现在: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安排, 详略得当, 简洁紧凑上。作者详写了“从军缘由”不仅表现了木兰的勤劳、更突出了木兰孝顺、勇敢坚毅的美德。而艰苦卓绝的十年征战, 作者则以“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三十个字, 一笔代过, 可谓惜墨如金。同时, 也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即空白美。然而, 木兰凯旋归家部分, 作者不厌其繁, 大书特书, 既写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 又表现了家庭的喜庆气氛, 更体现木兰急于恢复女儿之身的急切心情, 这可以说是一种人性的复归。在这详———略———详的结构中, 既突出了作者的审美倾向, 又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

四、生动质朴的语言美

《木兰诗》在语言方面, 传承着北朝民歌独特的语言风格。生动质朴, 而又简洁明快。如“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等句。谢榛在《四溟诗话》言:“此乃信口道出, 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然“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仅用30个字, 写出征途之遥, 生活之艰, 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 战况之烈。可谓字字千金。谢榛评这几句诗为:“绝似李白五言近体, 但少结句耳”。在句式上, 它参差错落, 长短不一, 更显得自然流畅。而且七次换韵, 俨然七首小诗。

五、和谐的修辞美

《木兰诗》中木兰承载的文化意蕴 篇3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可汗大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全诗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一家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可贵的是,作者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木兰之事到此收束,但此后结局如何?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却有别于原诗战后归家和一片安详乐观的基调。其中写道:“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如果真有其事,坐明堂的天子不仅将木兰这个女子“赶”上战场(当然也有自愿代父从军的成分),而且得知女子身份后还要进一步占有之,以致功成身不能退的将军未死沙场敌方之手,却死于自己保卫的天子之手,岂不叫人痛心伤怀!当然,还有一个结局。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费时四年,以六百动画师参与其中,并纳中国动画师加入创作的长达96分钟的动画片《木兰》给了一个与上述结局完全不同的结尾。木兰归家之后,与她长达十二年军中作战的李翔将军寻上门来,一直爱他的木兰与之相结连理,这也是现代西方观念对中国传统的理解,确实是人之常伦。“谁说女子不如儿男”的木兰是应该有一个大团圆的好结局。

为什么对一个虚构的女子会生发如此之多的关注,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里,历朝历代的文字竟然能留下这样一个另类女子的足迹,着实是个奇迹。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也是那些女权主义者作为性别平等的形象代言人。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传统思想。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或者在于该诗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为《木兰诗》并不像大多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戎马生涯是木兰人生重要的部分,但原诗作者及历代文人对于木兰十二年的女扮男装经受沙场的辛苦却略去不说便是明证。“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这是古人常用来说木兰的句子,如果诚如某些史料所言,木兰对天子尽忠之后有守节之事的话,那么,木兰就成为封建社会“节烈”的代表,便涂上浓厚的礼教色彩,各处对其立庙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木兰诗读后感 篇4

《木兰诗》妙就妙在全诗最后的几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几句一下子让人打消了疑问,让人们十分自然地接受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诗》最后一段写的是雄雌双兔的分辨问题,是一段对木兰的赞辞,却也从侧面烘托了当年北魏王朝抗击柔然的战斗是何等的紧迫和艰难。当木兰与全军将士在大敌当前,同仇敌忾时,当“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困苦面前,生存与胜利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木兰作为一名军队的将官,背负着保卫家园的重任,木兰与她的战友们在游牧部落三番五次地南下掠夺面前众志成城,大义凛然,他们谁都没有去理会战争之外的事情。

木兰诗的木兰形象 篇5

如果让我想象一下替父从军的木兰形象,我愿意把她想象成这样一位女子:颀长的身材,小麦色健康的皮肤,五官则是略带英气而又不乏娇柔与憨态。她是一位美得特别的女神。正如《木兰辞》中塑造的那样,她的身上齐聚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的所有女子共性的美点:美丽可爱、孝顺活泼、机智勇敢而又坚韧顽强。她在人们口中、心中出现,穿越千年,美丽不减,也正是因为她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女人的化身,她并非人们崇拜的女英雄、女汉子,而应该是一个真切的、令人温暖的真女人,旧时代的女神。

且看木兰从军的原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不思机杼唯有叹息的木兰,坐在织布机前,冥思苦想,小小而柔软的内心被愁填满。那是一种怎样的愁?爹爹年岁已高、弟弟尚是幼童,还有别的办法吗?征兵的人会考虑她们家的现实处境吗?苦闷、忧伤、矛盾、纠结,我想当时的木兰的内心是有挣扎的。她是女儿家,她并不想奔赴战场,她知道那是男人们的事。一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我没有读出担当重任、保家卫国的豪情,我倒是读出了一缕女儿内心淡淡的幽怨、些许的无奈和大大的孝心。替父从军,一个“替”足以说明一切。

相比普通的女子,木兰一定是多了太多的豪迈气概的,这是毋庸置疑。但这种气概的背后,盛着几多心酸与不甘,又有几人能够体会?当我们被木兰的豪情万丈的表现刺激着神经,沉溺于“巾帼不让须眉”的自我满足和自我骄傲的情绪中时,我们又何曾想过木兰是否真的想过要证明自己并不比男人差?我可以肯定的说,她绝对没有像我们所一厢情愿认为的那样,她根本就没想过去战场,去到那样一个充满着血腥的地方,去和男人比什么“不让须眉”,她也不需要。她的“替爷征”,是无奈之举,是“孝大动于天”的感人肺腑。

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渐渐远去的温暖的背景,是爷娘的声音,迎面而来的是陌生的境地,是苍凉的画卷。为什么要这样一咏三叹,为什么要这样反复诉说?你能听出来木兰内心对渐渐远去的爷娘呼唤的眷恋与不舍吗?你感受不到木兰疾走路上一路踉跄的惶恐吗?漠漠黄沙,滚滚长河,鬼魅似的青山,野蛮而彪悍的胡骑……这些是何等陌生的场景和声音?身居幽闺的女儿家,面对这些,可能是豪情,还是可能是惶恐?没出过远门的爷们此时此刻也不会有多么豪迈的感想吧?但是,她随在军队里(注意,这里的.木兰是不可能只身一人奔赴疆场的吧?),她只能器宇轩昂,她只能豪情万丈。这里的木兰,不敢肝肠寸断却已柔情百转,那是女子的忧伤,那是女子的担当。

十年征战的场景,《木兰辞》中是一笔带过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短短二十字,给我们不尽的想象。木兰英勇顽强、木兰骁勇善战、木兰矫健飒爽……而我更愿意想象:多年的军旅征程,木兰的生活该是多么凶险、多么蹩脚、多么煎熬。一个女子,与一大帮最粗犷的爷们厮磨多年,若不是干脆暴露身份得到谅解和集体保护,该要闯过多少个难堪与尴尬的夜晚?那是英勇还是煎熬?当然,木兰一定是机智英勇的,但我们也该想到的是木兰内心的折磨。所以,这不是史实,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想象,是一段值得歌颂的传奇。

《木兰辞》中最让人高兴的,还当是木兰还家,荣归故里的情节了。“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斩钉截铁的拒绝,心急万分的渴盼。一拒一愿之间,木兰终于回归真我,还回女儿妆。不用尚书郎,不仅仅是怕暴露身份,同行十二年,都能与众弟兄安之若泰,还怕继续入朝做官吗?凭木兰的智慧,接着做一辈子官而不被发现身份,也是完全可能的吧。再者,既然建功卓著,即使索性暴露身份求一个富贵,也并非不是不能。但是,显然这些都不是木兰所想,战争终于结束了,终于完成了替父从军的使命,于木兰而言,唯一也最重要的结果是——她终于可以回家了,她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一回女人了,不是吗?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每一道门都要进去看一下,她要找寻什么?找寻曾经的温馨时光;每一个床都要坐一下,她要感觉什么?她要感觉一下旧日女儿家的心事。何等的兴奋,何等的娇俏可爱啊!对着镜子梳妆打扮,这是征战多年在梦里常做的事吧,终于今日如愿,怎么能够不兴奋?怎能不激动?有人说:木兰爱武妆,更爱红妆。我想说:木兰不爱武妆,只爱红妆。这几句话中的女儿情态是溢于言表的,是藏也藏不住的啊!十多年的征战,若她是一个女汉子,那她早就应该习惯了武妆了,她该是和家乡父老炫耀一番自己的英姿的喽。但是,没有,她匆匆地脱下战时袍,是那样迫不及待;她欣欣然著上旧时裳时,定是笑靥如花。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应该是一段符文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更不是木兰说的话。这里洋溢着的自豪与骄傲,是后人为木兰自豪替木兰骄傲,并非木兰本人的骄傲。若能让木兰自己选择,我想,她宁愿不要这样的骄傲吧。

《木兰辞》在民间口口相传,再加上后期文人的修饰,呈现给我们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般规模。不难看出,这里代表了北方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望—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正是这样,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一个美丽女性身心的戕害,它让我们看到了木兰重做女儿身重返家园的圆满。而,木兰征战多年,最终却不忘初心、不该红妆、美丽依然,也正是向我们呈现了一位敢担当却不扭曲,真性情又机智勇敢的女神形象。

《木兰诗》的读后感高中 篇6

“唧唧复唧唧,本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全诗开篇从压过机杼声的叹息声入手,写木兰的心理活动,从而传情达意,引出可汗点兵,军书上“有爷名”这一代父从军的原因。同时,一个忙碌在织机旁,又想着爷娘事的朴实农家姑娘,也鲜活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一方面渲染出了出征前购置装备的忙碌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了木兰能为父尽孝替父出征的高兴心情。但踏上征程以后,木兰禁不住思念起在家的爹娘来,这虽是戍边战士共同的感受,但在木兰这样一位女扮男装的女子身上,又显得更加突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几句诗一方面是写远征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在黄河流水的呜咽声中,在燕山胡骑的嘶鸣声里,传达着木兰对父母的无限思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以凝练的笔墨,写战争的艰苦性和残酷性,使人不由自主地去想象木兰在大漠寒风里驱马挺戟同敌人搏斗的场面。这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木兰,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而是一位骁勇善战、为国尽忠的沙场英雄。值得玩味的是,这里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战争的惨烈,也没有对木兰女扮男装,混迹于男性世界展开描述,这恐怕是源于作者的内心深处,始终为木兰保存着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他不愿意用惨烈的战争来消损木兰作为女性的美丽。“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凯旋归来,天子论功行赏,木兰并没有贪图富贵名利,她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她归心似箭 ,只想回归故里,回到父母身边,依然过自己的平民生活。在这里,木兰的品格又得到了升华,从一个勇敢的巾帼英雄,变成了一个不求功名利禄的贤达女性。“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是写木兰回家后的表现,传达出的是木兰再著女儿装的喜悦心情。木兰穿好女儿装后,喜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全诗最后以双兔为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喜剧性的幽默之中,饱含着胜利的喜悦,完成了对木兰形象的塑造。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木兰诗》塑造出了一位忠孝两全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在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美好愿望。木兰为尽“孝”去替父从军,驰骋疆场十余年,立下赫赫战功,同时又为国尽了“忠”。古人常为“忠”“孝”不能两全而抱憾终身,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一举“忠”“孝”两得。父亲年老体弱,小弟年幼无知,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勇敢地奔赴沙场,这就是保家与卫国最好的统一,这就是“忠”与“孝”最好的统一。这正是古人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必须说明的是,木兰的“忠”和“孝”,不是愚“忠”愚“孝”。她的“孝”是替父从军,以实际行动为年迈的父亲分担重任,并不是守在父亲床前养老送终;她的“忠”是冒着生命危险保家卫国,也不是拜倒在皇帝老儿的脚下唯命是从。这就使木兰两全的“忠”和“孝”,有了更加积极的意义。

叙事诗的典范——木兰诗 篇7

关键词:《木兰诗》 情节完整 详略分明 人物丰满 性格鲜明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经历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木兰诗》“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于浪漫色彩,不愧为我国古诗歌中叙事诗的典范之作。

一、情节完整,详略分明

《木兰诗》情节完整,大致可分为“替父从军”、“十年征战”、“凯旋归来”、“结尾附文”四个部分。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六句三十字,概括出了木兰十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极其简练。其中“万里”两句,写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军情之紧急,又写出木兰转战南北、经历的关塞山峦之多。“朔气”二句,则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争环境,从而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将军”二句,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平凡的戎马生涯。这六句,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耐人寻味,可谓字字千金。它不仅写出了木兰出生入死、凯旋而归的经历,更鲜明地刻画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

《木兰诗》也不乏细腻的铺叙之处,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不吝笔墨,巧妙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主动地准备行装的过程。面对惨烈的战争,字里行间毫无沉滞之情,笔调相当轻快,显示了木兰代父从军意志之坚定。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的确如此,这里的铺陈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宜于吟唱,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征战紧扣儿女之思,以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细微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于家庭的感情,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心灵深处掀起的波澜。诗歌不满足于表现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而是意在发掘木兰心灵深处的隐秘,这种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总之,“惜墨似金”和“泼墨如水”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人物丰满,性格鲜明

《木兰诗》传诵千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塑造了木兰这一鲜活的艺术形象。文章先写木兰停机忧叹,进而造成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回答,排除了儿女之思的狭隘情感,从而突出了木兰为失去和平宁静的男耕女织生活的忧虑、叹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淳朴纯真的女性焦躁不安的心情。时局不安,军情紧急,家庭处于危难之际,这是木兰忧心如焚的根由。困难当头,她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从军驰骋万里。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忧虑而引发的情思,最终化作了行动。在从军途中思念爷娘的感情,其实还是隐隐忧思、阵阵侵袭的流露,忧的是自己的代父远征能否换得家庭的安宁,自己家中具有劳动力的人一走会不会给爷娘带来繁重的劳动、持家负担,让仁慈的爷娘倍受精神的折磨,思念女儿而又不得相见。所有这一切都使诗歌的内容更现实化,使木兰的形象更丰满、更亲切。正因为木兰牵挂着年迈的爷娘,所以一旦还朝,便“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归心似箭的表白,更易让人产生共鸣。

还家团聚部分的情感显然与前面不同,更注重对木兰女儿情态的刻画。它笔调轻捷流转,生动鲜明,真切有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系列喜悦场面的铺叙,将木兰为和平生活重新获得的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也将木兰家人对木兰凯旋的自豪与欣喜,奔放而热烈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劳动人民从痛苦的忧虑中摆脱出来、抹去战争阴影而产生的一种喜不自禁的挚情,也深刻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木兰这一巾帼英雄,正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劳动人民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等优秀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战斗中的英雄业绩。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孙二娘”、“顾大嫂”(《水浒》中女英雄)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

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它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形式。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特别是全诗多次采用了重复排比的手法,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四句,开门、坐床、脱袍、著裳,内容前后相承,语气一致,用来渲染木兰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木兰诗》语言丰富多彩,有朴实自然的口语,有姿致谐适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这都是当时文人拟作中所没有的。

总之,正是因为《木兰诗》有完整而又详略分明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才使它成为北方民歌的杰作,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为叙事诗的典范。

《木兰诗》的课件 篇8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 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木兰诗的分析 篇9

2、主旨:本文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热情歌颂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与家人共享平民之乐的平民愿望。在木兰身上,集中的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美德。

3、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5、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赴”和“度”两字用的极好,请品析它好在何处?

“赴”字写出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沙场,积极主动参加战斗的决心和热情。“度”用夸张的手法写木兰身跨战马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写出一位身经百战、转战南北的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形象。

7、《木兰诗》中反映木兰出征路线,征程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神度的几句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8、诗中既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有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9、木兰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也探《木兰诗》中的几个问题 篇10

一、思维科学原理告诉我们,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一个事物的最根本东西,我们把它叫作“元”,研究《木兰诗》的“元”,就是《木兰诗》是一首民歌,抓住这个“元”来解决相关问题,才能站在应有的高度上来观照事物,才能看到事物的“庐山真面目”。

二、作为一篇已成文的作品,“唧唧复唧唧”当然应该有它的本来意义。前人无论认为它是织布声也好,叹息声也好,都是本着二定要赋予“唧唧”一个实在意义的原则来解读文本。而经过深入探讨,我们最后发现,“唧唧”如一定要理解为一种声音的话,当解释为鸟鸣声更为妥当。其实,这本身也许就是一个误区:“唧唧”为什么非要有意义?“唧唧”为什么非要是一种声音不可?

据石生淮考证,北朝民歌在传唱早期起句时都有一段“起兴”,正如南方水族民歌起唱时必以一段“哎呀咳——喂”开头,侗族山歌起唱时必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哎——”一样。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可以看出,这首民歌的起兴句是“敕敕何力力”。这一起兴句用今天的语音读来未免粗犷,似乎不够“雅”,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木兰诗》起兴句就成了“唧唧复唧唧”,比原创时期“雅”了许多。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唧唧复唧唧”应当首先被看作是一个起兴句,相当于“哎呀呀——嗨”一类的起兴,本身可以没有任何意义。

三、既然《木兰诗》是一首民歌,当然也就具有民间文学的共同特点,质朴、粗犷,甚至粗砺。尽管历经数代劳动人民的修改传唱,民歌的故事情节仍是不耐推敲的,存在很多漏洞。

比如,民歌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木兰在立了很多战功后凯旋归来,受到了礼遇:“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读到这里,我们难免提出疑问:一个小兵就算立过很多战功,能够一下子被封为“尚书郎”吗?就连当年领兵的大将能否被封为尚书郎都值得怀疑,别说木兰是一介小兵,还是女扮男装的。

再就是,木兰在外征战时间,从歌中看是很久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土十年归。”有资料上说,这里的“十年”不是实指,应为虚指,但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来看,节气上寒暑更易,年代也是很久的。何况,古汉语中,三、六、九、十二的虚指比比皆是,对“十”的虚指则未见其详。总之,木兰在外的时间很久,但多年后,木兰回家来了,家中的状况还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难道经过这么长的战争岁月,阿姊还没有出嫁?这似乎不大符合生活常理。

再有,木兰回家后,对家里的一切都感到亲切,于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家有多少房子?怎么“东阁”是木兰的,“西阁”也是木兰的?父母兄弟们都住在哪里?挤在剩下的房子里?

还有,民歌的开头部分称自己的帝王为可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汗是少数民族君王的尊称。而后文又称君王为“天子”:“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是中原人对君王的尊称。到底木兰的君王是“可汗”还是“天子”?还有,“尚书郎”是中原官职的名称,少数民族官阶里不一定有“尚书郎”这一名目,木兰归来后可汗到底给她加封什么官职?是加封“尚书郎”吗?

木兰诗的注音 篇11

不闻机杼(zhù声,惟(wéi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yì。

女亦(yì无所思,女亦(yì无所忆yì。

昨夜见军帖(tiě,可(kè汗(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juàn,卷(juàn卷(juàn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biān。旦辞爷娘去,暮(mù宿(sù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jiū啾(jiū。

万里赴(fù戎(róng机,关山度若ruò飞(fēi。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勋(xūn十二转(zhuǎn,赏(shǎng赐(cì百千强。可汗(kèhán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shàngshū郎(láng;愿(yuàn驰(chí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guō相扶将(jiàng;

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zǐ来,磨(mó刀霍(huò霍(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gé门,坐我西阁(gé床,脱我战时袍(páo,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jiē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shuò,雌cí兔眼迷离(lí;双兔傍(bàng地走(zǒu,安能辨(biàn我是雄(xióng雌(cí?

生字注音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

燕山:(yān) 辔头:(pèi)

戎机:(róng) 胡骑:(jì)

金柝:(tuò) 朔气:(shuò)

红妆:(zhuāng) 战袍:(páo)

唧:(jī) 机杼:(zhù)

倩:(qiàn) 溅:(jiān)

啾:(jiū) 姊:(zǐ)

云鬓:(bìn) 著:(zhuó)

木兰诗的注音 篇12

不闻机杼(zhù声,惟(wéi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yì。

女亦(yì无所思,女亦(yì无所忆yì。

昨夜见军帖(tiě,可(kè汗(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juàn,卷(juàn卷(juàn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biān。旦辞爷娘去,暮(mù宿(sù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jiū啾(jiū。

万里赴(fù戎(róng机,关山度若ruò飞(fēi。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勋(xūn十二转(zhuǎn,赏(shǎng赐(cì百千强。可汗(kèhán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shàngshū郎(láng;愿(yuàn驰(chí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guō相扶将(jiàng;

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zǐ来,磨(mó刀霍(huò霍(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gé门,坐我西阁(gé床,脱我战时袍(páo,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jiē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shuò,雌cí兔眼迷离(lí;双兔傍(bàng地走(zǒu,安能辨(biàn我是雄(xióng雌(cí?

生字注音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

燕山:(yān) 辔头:(pèi)

戎机:(róng) 胡骑:(jì)

金柝:(tuò) 朔气:(shuò)

红妆:(zhuāng) 战袍:(páo)

唧:(jī) 机杼:(zhù)

倩:(qiàn) 溅:(jiān)

啾:(jiū) 姊:(zǐ)

云鬓:(bìn) 著:(zhuó)

《木兰诗》教学设计写真及反思 篇13

以往讲授文言文(含叙事性古代诗歌)时,我总是采用“串讲字词——疏通文意——分析归纳”的思路,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吃劲,学生们也觉费力。

近来在教学《木兰诗》时,我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给木兰构建一份“履历表”呢?

我思索着,于是在第二天的语文课刚开始的时候,我出示了投影:

木兰履历表

姓名、性别、婚否、籍贯

家庭成员、从军原因

生活经历、品德评价

学生们一看到这份“木兰履历表”便兴奋起来,我也趁势抛出话题:谁来替木兰“本人”填写呢?

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接着,我们便开始了谈话——

师:张镇同学,你在“姓名”一栏填上了“木兰”,那么你知道木兰姓甚名谁吗?

生:木兰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女英雄,不一定实有其人。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有说木兰姓花,有说木兰姓朱、姓木,但都没有确证,所以还是模糊一点为好……

师:我们都知道木兰是位女英雄,文中哪些语句点出了她的“女”性风采呢?

生:“木兰当户织、惟闻女叹息……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师: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木兰是位未婚女性?

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如果她已婚,依照过去的习俗,还乡团聚应该先去夫家再回娘家才合乎情理。

师:木兰的“籍贯”一栏,张镇同学没填上,有谁知道的呢?

生:我认为填“北方”比较合适。理由有二:书下注解说《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另外,文中有“可汗”一词,“可汗”是古代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由此可推断“她”肯定是北方人。

师:分析得有理有据。那么,木兰有姊有弟,却为何要由她代父从军呢?

生:这正表现了木兰心忧家国、深明大义的思想品格。这一点可从“愿”和 “从此”两个词看出来。

师:我们该如何评价木兰“代父从军”这一行为呢?

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朴实高洁的品质和爱国情怀;

生:老师,我有一种理解。我觉得木兰代父从军并不是壮举,而是一种贸然行动,是不理智的。

师:何以见得?

生:她年龄太小不宜应征;她女扮男装有欺君之罪;在纷乱的战场上女子有许多不便,恐怕难以自保——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

师:言之有理,这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式,颇有新意。但老师要补充的是《木兰诗》讲述的是传说故事,是以故事的形式刻画人物形象、表现“热爱和平”这一主题思想的。唐人韦元甫说“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我想,今人评价木兰代父从军,恐也缘于此吧。

生:老师,“热爱和平”的主题从哪里能看得出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呀!老师说一个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你能据此描述一下当时的环境吗?

生:远处军中打击金柝的声音从半夜的寒风中传来,月亮寒冷的光辉照在将士们冰冷的铠甲上。

师:是有些美感。可是,如果你当时也身处木兰那样的军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冷,很冷。

师: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1:金属器具敲击的声音,铠甲冰冷的反光给人心理上的冷。

生2:有一种恐惧感吧,对战争中血腥屠杀场面的心悸。

生3:对自己处境的忧虑。

生4:对前途未卜的担心。

师:是的,当我们从前线将士这样的角度来看这一片寒冷夜色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他们为什么要辛苦,为什么要担忧了!

生(异口同声):为了家乡,为了国家,为了和平!

师:对呀!此时,我们应该不难想象一个女子为什么能够代父从军,为什么能够驰骋疆场了吧。

生5:老师,我懂了——这就是木兰的形象广为人们传颂的原因!

生6:老师,木兰辞官拒封、还乡团聚之后,她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师:你们来回答呀!发挥你们的想象,编一段《木兰后传》,署名嘛,就叫“苏中少年”,如何?

学生每四人一组讲述着那一段段或美丽或离奇或欢快或忧伤的故事,令我赞赏、令我回味……

二、课后反思:

初中文言文(含叙事性古代诗歌)大多比较简单,比较浅显,比较易懂,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兴趣大增呢?

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所谓对文本的熟悉,不仅是文本本身,还必须熟悉与之有关的背景,作者本人。这是对教师自身学养的要求和规范,缺少了这一点,对文本的理解便常常表现为肤浅,所教课堂便常常显现为照本宣科而不能得心应手。至于上课的突破口,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进行设计。其原则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其前提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外,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态。这是一门教学科学,更是一门上课的艺术。

如前所述,以往讲授文言文(含叙事性古代诗歌)时,“串讲字词——疏通文意——分析归纳”的思路,虽实在却无灵气,因呆板而觉费力。给木兰构建一份“履历表”的构想,缘于前一段时间的一次听课活动:一位教师讲授张岱的《于园》(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并未因循守旧地从字词句篇入手,而是仿用虽有多年却仍不失为新理念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手法——于园为何人所建?同学们从哪些句子里能够读出“富人于五”之“富”呢?……一个并不起眼的“富”字被教师牵引得贯通了全文,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后,我就想:教学文言小品文《于园》(带有说明文性质的短文)尚可如此,教《木兰诗》一课不妨也换个角度。于是教学前几日的一次“课外阅读篇目问卷调查”的形式便激发了我的“灵感”,“木兰履历表”也就诞生了,课堂也因这份“履历表”而波澜迭起,学生的思维也因这份“履历表”而互相刺激,互相启发……

课后,有年轻教师问:“徐老师,你在课堂上好像并没有像我们一样讲很多的话,只是提问提得有些意思呢!”

我说:“课堂上老师讲得多还是少不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一个质的问题,提问有讲究,这讲究我以为便是角度,‘是否能引导学生探究,是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才是根本。”

是的,课堂教学的成功突破在于角度——换了一个角度,往往能化沉闷为活跃;换一个角度,往往能化难为易;换一个角度,往往能化险为夷;换一个角度,往往是成功的诀窍。

木兰诗的教案设计 篇14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127;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127;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木兰诗的课文讲解 篇15

《木兰诗》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比较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 ,虽然是教读课文,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不宜句句精讲。在内容方面,应该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基本脉络,理解人物形象 ,关注全诗叙事的详略安排,并思考这样安排的原因;从语言形式上,要注意本诗作为北方民歌的特点。这篇课文也很适合朗读,但这种朗读和《黄河颂 》《土地的誓言》的朗读是不同的。《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抒情的因素并不是完全没有(比如结尾处),但不占主要地位,它的诵读 ,关注点应该在作为民歌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形式上,注意其节奏感、韵律感以及民歌中常见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互文、对偶、顶针、反复等)的运用,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1.文学常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南朝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通假字:

A.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B.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C.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3.古今异义:

A.愿为市鞍马:市:古义:买;今义:集市。

B.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

C.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D.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

E.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一词多义:

①帖:A.昨夜见军帖:文告、文书。B.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②市:A.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B.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③将:A.出郭相扶将:扶持。 B.将军百战死:将领。

5.互文的翻译: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军和壮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多年以后,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雄兔、雌兔都脚步跳跃、双眼迷离。

6.成语: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能我是雄雌。”

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别真相。

7.思想内容:

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8.文章结构:

第一、二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第三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四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第五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第六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第七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9.木兰的形象:

上一篇:关于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下一篇:井下一般电气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