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2024-05-28

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通用10篇)

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篇1

记者11月5日从海南省财政厅了解到,近日海南省财政厅印发《海南省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海南省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推动试点工作开展,海南各级财政部门目前共筹集3.57亿元资金。其中,中央财政安排5500万元,海南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市县财政统筹安排2.42亿元。

今年,海南与浙江、贵州、安徽、福建、广西、重庆等7个省份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重点推进省份。而海南省选择海口市琼山区、琼海市、澄迈县、儋州市、万宁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6个市(县、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并重点在21个乡镇42个村开展,受益人口近10万人。

据了解,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内容包括继续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推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此次试点工作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导、多元投入、以县为主、改革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篇2

联合国原助理秘书长沃利·恩道在为《城市化世界》一书作序时指出: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 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 未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当今的所作所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现阶段发展实际,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翻一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进行总体布局, 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统筹城乡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这就提出了推进我国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建设美丽乡村意义重大

1.1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让广大老百姓得到实惠, 增加收入, 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小康社会。

1.2 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建设,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城乡一体化是基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也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目标。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加快缩小城乡差别, 促使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要求我们切实加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 加快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要求我们着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 让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与覆盖, 从而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约,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 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3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 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只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人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等各方面, 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1.4 建设美丽乡村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

建设美丽的休闲旅游度假天堂、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和风情小镇、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海南人民的美丽幸福家园, 是海南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绿色崛起的内在要求, 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

2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1) 规划滞后、水平不高, 投入不足、管理缺位、无序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乡村规划编制滞后、投入不足、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缺位等原因, 绝大多数村镇建设处于自发状态, 建设随意性大, 浪费土地, 农民建房处于自发状态, 没有更多的考虑村庄的整体布局、道路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活动空间等需要, 造成村庄建设品质不高, 功能配置不全, 环境质量不佳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 海南省2012年全面启动村镇规划编制, 各市县乡镇陆续成立规划建设管理所, 招聘了专业管理人员,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正逐步从无到有, 但面对我省农村混乱的建设现状、复杂的土地权属以及农民的落后意识等诸多问题,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 部分地区农村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村庄空巢化、空心化现象严重。

由于长期缺乏投入导致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后, 加上农村文化活动娱乐单调, 农业劳动回报不高, 尤其是对农村年轻人, 农村生活吸引力远没有城市生活吸引力大。这直接导致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 追求城市生活体验和生活方式, 农村外出年轻人即便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也更愿意在城市居住生活而不愿回村庄发展, 造成留守村庄的多是老、幼、病、残, 村庄空心化日益严重, 农村活力严重不足。

(3) 住房安全性、舒适性差, 建造方式落后, 缺乏特色。

由于受经济条件、技术和材料所限, 一些地方农村建房依然非常简陋, 没有防风抗震能力, 还有相当部分房屋沿用旧式布局, 房屋功能不齐全, 使用不方便。房屋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逐渐淡化, 在少数民族地区, 房屋建设“汉化”比较严重, 缺乏民族特色元素, 而汉族地区农村建房则是同质化严重, 新建房屋多数是钢筋混凝土平顶房, 没有地方特色。

(4) 农业生产粗放, 生产力水平低, 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 规模小、效益差, 农民收入低。

现阶段, 农业标准化建设还相当薄弱, 农业产业价值链短, 农户分散生产和销售, 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 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较低, 品牌建设薄弱, 农产品企业品牌数量虽多, 知名度小, 档次偏低, 价值含量却不高。同时,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低, 没有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农业生产率低, 大部分农民还停留在小农生产的阶段, 收入较低。

2.2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1)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新历史时期、新的起点,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 乡村具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广大农村腹地几乎是未开发的处女之地, 植被覆盖率高, 生态环境良好;村庄散落在原始丛林、山川、绿野、沿海的椰林、沙滩以及岛屿之间, 至今完好保存, 拥有绿色文化、蓝色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黎苗文化等多元特色文化元素。

(3) 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村村通工程”的推进, 为乡村路通财通奠定了基础。海南东线高铁的通车以及西线高铁和田字型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都将极大改善海南省交通基础条件, 为海南省广大农村腹地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交通改善带来信息、物流和人员的往来, 将极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4)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推进。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推进, 更多优惠政策的落地生根, 以及开发建设热点由沿海、城市向山区、广大农村腹地转移的趋势, 使乡村旅游业发展空间广阔, 为海南乡村建设迎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发展必需的生产要素大量投入机遇。

3 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3.1 海南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

3.1.1 白沙县“美丽乡村”计划

规划建设目标:白沙县把文明生态村建设、民房改造、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把整个县域当作一个大乡村旅游度假区来规划, 把每一个乡镇 (包括县城) 当作一个个旅游节点来建设, 把每一个村庄当作一个个旅游景点来设计, 把每一户人家当作一个个旅游小品来改造, 整村推进建设, 形成具有白沙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推进措施和方法:2012采取政府+企业+农民+金融机构的模式, 建设“美丽村庄”40个。罗帅村是白沙大力实施“美丽乡村”计划的一个模式, 他把农村发展与旅游开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实现农村与旅游双赢。

3.1.2 文昌潭牛风情小镇建设

规划建设目标:以建设文昌中部中心城镇为目标, 通过规划引进一批大项目进行开发建设。目前, 碧桂园、白灵顿华侨星城、龙海绿景等重大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工业项目海南饮料公司的饮料厂也投入生产。

推进措施与办法:为突出潭牛镇热带风情小镇的特色, 提升潭牛镇的整体形象, 潭牛镇对过境道路临街建筑物立面及人行道、路灯、绿化等方面进行改造, 计划改造长度为1200米, 改造立面总面积为14774.25平方米, 项目计划投资1367.44万元, 目前已完成30%房屋建筑立面改造和20%人行道改造, 改造效果明显,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好评。

3.1.3 定安龙门风情小镇建设

规划建设目标:定安龙门镇以建设休闲度假旅游风情小镇为目标, 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模式, 计划用十年时间,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以久温塘冷泉为依托, 在龙门镇建设多个旅游景点构成的系列景区群, 按“景区中的农村、农村中的景区”这一要求, 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 实现绿色旅游与蓝色旅游的互补式发展, 打造成世界级的热带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推进措施和办法:通过旅游产业化带动龙门农村城镇化建设, 将项目范围内的农民统一安置在风情小镇内, 农民既是城镇居民, 又是景区工作人员, 将当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与项目的长远利益相结合, 做到农民“天天有收入、月月有工资、季季有收成、年年有分红”, 打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全国示范基地。

3.1.4 保亭什进旅游风情村建设

什进村地处保亭黎苗族自治县三道镇, 全村土地面积767.65亩, 全村农户数48户, 183人。

改造前, 村民住在低矮的茅草屋, 从事传统农业, 生活不富裕。2010年, 海南三道湾大区小镇旅业有限公司提出了大景区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大区小镇新村”发展新模式, 并将三道镇什进村作为首个试点示范村, 公司将旅游产业项目与什进村新农村建设捆绑开拓, 项目总投资40657万元, 目前已经完成投资11927.98万元, 什进新村一期农民住房已经投入使用, 二期农民房正在抓紧建设, 争取2013年6月投入使用。经过近两年的建设, 什进村目前的变化连什进村村民自己都不敢相信, 往日低矮昏暗的茅草房变成漂亮美观的小楼。

3.2 国内美丽乡村改造建设的经验

3.2.1 贵州美丽农村民居改造建设经验

(1) 要坚持城乡规划全覆盖,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要求实施村庄整治, 确保整治、改造同步推进, 坚决杜绝千村一面, 千篇一律。

(2) 坚持突出重点, 抓好路、水、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3) 坚持抓好点、线、面的结合, 从最需要、最紧迫、最能让老百姓享受整治成果的地方做起, 以点带面, 线块结合。

(4) 坚持统筹协调, 把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在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

(5) 坚持整合资源,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原则,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6) 坚持依靠群众, 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共同建设新家园。

(7) 坚持强化组织领导, 把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作为最急迫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 加强协调服务, 着力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中的实际困难。

3.2.2 重庆市危房改造经验

一是形成了抓农村危旧房改造风貌建设是经营农村危旧房改造的新理念。通过创新认识和开拓思路, 抓村镇风貌建设就是抓村镇经营, 抓风貌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已成为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的共识。

二是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貌建设管理办法。首先是强化组织保障。市县成立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同时, 设立风貌建设办公室统筹协调风貌建设实施工作。根据区域和实施范围划分工作小组, 各小组各自具体指挥一个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层层负责、落实到人、具体到片、有序分明的组织保障体系。其次是推行目标管理。各市县把风貌建设纳入各部门和镇 (街) 政府年度专项目标管理, 并严格考核逗硬。其次, 政府出台专项的评先创优奖励办法, 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第三是健全各项制度。就风貌建设的招投标、设计、报建、技术要求、质量安全监督、现场管理、资金拨付管理等各个环节制订了专项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控制、质量控制、资金控制、现场控制体系。

三是基本形成了风貌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农村危房改造风貌建设上走的是“大规划、大手笔、大投入”路子, 在村镇风貌建设上都保持了相当的投入强度。风貌建设总体上是按“政府主导、社会分担、市场运作”的模式进行。

4 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与措施

近年来, 海南省牢牢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 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政治活力的体制机制, 对加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当前, 我们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海南省六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 以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 做大做强海南三大产业规模, 壮大经济总量, 提升经济实力和行政区劳动力的集聚能力, 加快建设具有海南特色建设的行政化。同时, 有规划地统筹城乡建设发展, 积极发挥行政的辐射带动作用, 努力兴建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集约化的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4.1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行政村为单位;以自然村为依托;以群众为创建为主体;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立足点;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为抓手, 努力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和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

(1) 建设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态环境。通过编制乡村规划, 合理组织农民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 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经济。立足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 引导农民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行专业化、现代化生产和经营。

(3) 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主要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推广乡村特色民居建设, 努力实现每个文明生态村都拥有配套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 塑造讲文明、学科学、守法纪、求发展的新型农民。因此,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

4.2 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村镇建设发展工作, 2011年下发了海南岛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中的工作意见, 计划用三年时间编制全省204个乡镇、89个农散散户, 18000个村庄的规划。其中, 2012年完成全省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和60%的行政村、自然村建设规划;2013年完成40%的行政村、自然村建设规划编制。村镇规划着重研究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

2012—2015年将白沙县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工程建设试点, 并完成全县60%以上的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每年每个市县抓一个乡镇、每个乡镇抓一个村庄的美丽乡村工程建设试点, 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覆盖。

到2015年, 完成对高铁, 环岛高速, 海榆东、中、西线以及各条省道沿线两侧, 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沿线等“五沿”地区村庄的建筑与环境无师自通“四清四治四改”工作, 彻底改善“五沿”地区的乡村环境风貌。

到2020年, 结合乡村旅游业发展, 推进“千村万旅”计划, 对现有1000个特色景观名村进行旅游化改造建设, 打造乡村旅游度假村庄。全面完成文明生态镇建设, 打造10个绿色低碳小城镇和10000万花园村庄。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截止目前, 已经有80%的乡镇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有近60%的村庄完成了规划方案编制工作, 为农村产业经济、科学发展和村庄科学建设提供了保障。

4.3 建设美丽乡村的措施

(1)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有组织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 是一项新的实践。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提高国际旅游岛建设水平的高度, 充分认识抓好美丽乡村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市县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切实加强领导, 以更多的精力推进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列入议事日程和财政预算;要以村庄规划为统领, 不断强化规划管理意识, 自觉遵守规划,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同时, 要注意做好群众工作, 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尊重村民意愿, 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共同搞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2) 规划引领, 规范管理, 科学实施。

在全面编制乡村规划的基础上, 市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要有专门机构、人员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各乡镇应设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 暂时不具备单独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所的乡镇, 可在国土所加挂“规划建设管理所”牌子, 并至少配备2名财政预算管理事业编制的专业人员, 业务上接受市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指导, 负责本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要设立专职或兼职的规划建设协管员, 负责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12海南农村民居竞赛获奖作品

海南省人民政府2012年下发了《海南省农村居民建房审批办法》, 对农村居民建房审批办法进行了规定, 为保证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条件。

(3) 加大财政对乡村建设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视财力逐年增加。村镇规划编制经费以市县财政投入为主, 市县财政确有困难的, 省财政予以适当补助。从小城镇范围内建设项目征收的村镇基础设施配套费, 应部分用于村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鼓励社会各界捐助村镇规划建设经费, 也可以创新融资渠道, 吸引企业资金, 支持村镇建设发展。

(4) 密切配合, 形成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合力。

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不仅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有关, 而且与规划、国土、测绘、发改、交通、水利、卫生、旅游、文体、工商、财政、公安、司法、农垦、电力、爱卫会、精神文明办等部门的工作有关, 这些部门要加强协作, 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共同解决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促进全省村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5)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农民自觉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市县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 加强土地、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宣传。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国土所等部门利用节假日和其他村民相对集中的时间,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规划公示、现场讲解、标语进村等形式, 让农村居民了解本地规划内容和有关法律法规, 自觉依法开展建设活动, 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

(6) 改革创新, 建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事关当前, 影响长远, 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抓紧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加大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才能有效地促进发展。

要有计划的推进林地产权、土地产权、房屋产权制度改革, 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乡村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

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 以打造特色乡镇风貌为载体,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发展壮大乡镇特色产业经济, 提高行政化质量和水平。

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建设, 努力实现公路、饮水、供电、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播电视、宽带网到农村,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改善农村条件, 加快打造一流的乡村人居环境, 努力把农村建设的比城市更生态、更美丽。

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2013年全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现场会要求,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从今年起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目标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目标是,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形势和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撬动作用,通过局部试点,探索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和有效模式,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积累经验,完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守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尊重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二是坚持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三是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在局部地区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四是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发挥县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机制。深化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等改革,创新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继续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

(二)加强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落归并整合,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节约集约土地。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长效管护机制。

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有关要求

(一)抓紧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各地要尽快明确试点范围、支持重点、扶持政策、资金项目管理要求、绩效评价等内容,制定试点方案。以省为单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省份要抓紧研究制定全省试点方案,并报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局部试点省份可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2—3个县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试点范围,选择自然条件较好、领导重视、工作基础扎实、有资金整合意愿和能力的县市进行试点。试点方案于7月底前报送工作小组办公室同意备案后抓紧组织实施。

(二)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根据本地区域差异特征,综合考虑地理、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周边农村延伸,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要求,区分不同村庄类型,因地制宜探索相应的建设标准和模式。

(三)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各方面资金共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公共资源加速向农村倾斜、延伸的新形势,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平台作用,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推进进村建设性资金的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合力。

(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和资金监管,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在试点村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村庄规模、受益人口、自然经济条件等因素,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合理确定,严禁大拆大建和搞锦上添花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样板工程;在立项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健全自下而上民主决策机制,严禁加重农民负担或违背农民意愿搞行政命令和“运动式”创建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综改、财政等部门牵头组织作用,注意发挥交通、水利、住建、文化等专业技术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强化约束机制,试点地区实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专户管理和报账制,切实防止借整合之名改变资金性质及用途,或截留挪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严格问责制度,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五)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指导。要充分估计美丽乡村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督导,及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重点,完善支持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探索总结规律性经验和成熟模式,为扩大试点奠定基础。

(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现有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指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资金和政策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和政策的积聚效应。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农业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财 政 部

2013年7月1日

“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调研报告 篇4

本周,跟随镇团委组织的“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调研活动,我们来到了茅坪镇四溪村,参观了四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该村依靠其独特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为茅坪镇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村,也是我镇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典范。尽管寒冬已至,茅坪镇泗溪生态风景区内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农家饭庄内依然人声鼎沸。通过实地调研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名刚进入基层工作的青年干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有了一些的自己的感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体而言,可概括为如下20字方针: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结合本次参观调研活动,以下着重对产业振兴及组织振兴谈下自己的看法。

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发展站略,实施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才有抓手,收入才会有提高。实施产业振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必须始终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为基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必须始终抓住一点的是,农村不能丢了农业,广大的耕地不能废弃。

其次,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坚持系统性思维,找准定位,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考量。适宜发展农业的,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新型产业合作社的建立;适宜发展旅游业的,要在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找准特色品牌定位,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切勿千篇一律,千景一面。我镇的泗溪旅游生态风景区正是在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山水资源的基础上,以天然氧吧为品牌点,着力打造广大城镇人民的后花园。在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找准定位的基础上,四溪村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发展的轨道。

共建共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实施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最本质的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治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只有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首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治理有效,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坚持村民自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共谋振兴大业,共商村规民约,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坚持依法治理,牢记法律准绳,实施法律顾问进村,开展普法宣讲,贯彻法治精神;坚持以德治理,捍卫道德底线,开展家风族谱活动建设,弘扬优良传统。

其次,要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选举具有真才实干的村委书记,引进乡贤能人,引领乡村治理。要想做到治理有效,就必须充分利用能人效应,以其个人领导魄力、人格魅力及专业技能带动一方治理。如此,乡村治理各项政策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充分营造出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次参观的四溪村村书记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心中早已谋划出四溪村未来五年的发展景象,我想正是在这样一位领头雁的带领下,四溪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才会走的如此坚实。

总之,乡村振兴是以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基础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重点,治理振兴是关键。

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篇5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标准文本

一、封面

1.主题: 县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2.项目名称: 县××××项目

3.项目实施地点: 市 县 乡 村 4.项目申报部门: 县财政局 5.项目申报文号: 6.项目申报日期:

二、目录

三级标题,附图、附件、有关说明等资料均列入目录

三、综合情况

1.项目背景(来源、意义等)

2.项目区基本现状(人口、生态环境、经济与产业结构、交通、文化与民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垃圾及污水等)

需要数字说明的,以前一年统计数据为准。

四、项目可行性 1.项目必要性

2.项目优势 3.项目目标 4.村民意愿

五、项目实施内容 1.项目建设内容

2.工程数量、规模与标准 3.项目投资概算

4.项目组织实施机构设置安排

5.项目后期运行管护方案(将采取的管护方式、管护主体和经费保障)

六、项目资金来源 1.上级补助资金 2.地方配套资金 3.整合专项资金

4.集体投入或个人捐赠资金 5.农民筹资筹劳 6.社会其它资金

七、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 4.示范作用

5.创新性

6.可持续发展(清洁生态,如: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污水和垃圾、生态环境等)

八、项目规划与设计

1.项目总体规划及说明。总体规划要与各类规划相衔接。重点与综合产业规划、县域村镇布局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各专项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等)相衔接。

2.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及说明。

3.项目初步设计及依据说明。主要明确:项目建设内容和初步设计、项目概算(总投资概算、单项投资概算以及规划设计、建管等其它费用)和资金来源(使用)方案。

九、项目执行保障 1.组织领导 2.部门协调 3.资金筹措与整合 4.招标采购 5.施工管理 6.资金管理 7.竣工验收

十、附件

(一)附表

1.项目建设内容、规模一览表 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投资明细表 3.项目总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表

4.项目单项工程综合投资概算(涉及申请上级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项目内容)

5.其它费用及资金来源表

(二)附图

1.项目地理(区域)位置图

2.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图(包括衔接的各类规划图等)或总平面图

3.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图(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4.项目初步设计图(包括单项工程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做法说明)

(三)有关证明材料

1.地方配套、整合资金承诺证明或财政资金拨付证明 2.项目组织实施保障等文件 3.其他依据性或证明文件

十一、方案印刷及装订

统一印刷装订为A4纸规格。超过A4规格的各类图(表)需折叠装订。具体要求如下:

1.内容要求(1)封面。

主题:小初宋体加粗; 项目名称:二号宋体加粗;

项目实施地点、项目申报部门、项目申报文号、项目申报日期:三号宋体加粗,两倍行距。

(2)正文。正文统一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数字和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表格内容统一使用五号字体。

(3)标题。

一级标题:二号黑体加粗,2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16磅;

二级标题:三号黑体加粗,2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12磅;

三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2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6磅。

2.装订顺序:(1)内封页

(2)目录

(3)正文(双面打印)

(4)附图(报告所有图件均统一编号附于正文之后,不分开插入文本)

(5)附件(所有附件及有关证明须按先后顺序编好页码,并附于目录中)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篇6

摘要:指出了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成为当下建设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从生态景观的内涵、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究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乡村水系生态景观、植被生态景观及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和模式,总结归纳了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以期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生态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景观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夜景。在15世纪中西欧艺术家们的风景油画中,景观成为透视中所见地球表面景色的代称。文艺复兴后,景观逐渐被引申为包含着“土地”的地理空间概念。尤其在18、19世纪,这个空间概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含义,即景观是总体环境的空间整体或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和Godron(1986)在总结前人关于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论述之后,将景观定义为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先党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一致性的区域。1995年Forman进一步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内,景观是互不重复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主要特征是可辨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兼具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

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了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每一块土地都是独特唯一的,并提供不同的微环境。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与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2.1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由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广场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投资环境,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2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有害生物的控制等许多方面。乡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也赋予了乡村对城市的多功能性。其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景观层次上的建设,如拆旧建新、农村土地整治,其需要研究林渠和农田项目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不仅要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通过合理的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还应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水土与生物等生态过程的恢复及重建,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生态景观价值。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应成为乡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长远效益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4 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及实践

随着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生态景观的特征和质量。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遭遇忽视,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可以从土地类型、土壤和植物质量、土地利用的方式、人居类型以及给人的感知等方面识别。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关注景观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并识别景观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提出维系、保护、延续、恢复及重建和提升景观特征的原则和方法。

在实践中,基于景观特征评价和保护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就是:①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应顺应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和自然地形地貌空间格局特征,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实现绿脉、文脉和景观格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②文化遗产是当地具有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的景观,美丽乡村建设应当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保留重要文化路线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修复或再现文化遗产景观,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标志性文化景观。③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和传统技术与工艺,修复地域景观,保护、延续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④加强乡村景观的特征提升,运用丰富的乡土植物组成植物群落,营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景观,提升乡村风貌的景观多样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3.1 构建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景观

研究表明,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和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实践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优化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绿篱、湿地、林地、池塘等景观斑块,合理规划农田、林地、村落的分布,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3.2 保持和提高自然、半自然的生境

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3 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防止集约化生产

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培植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3.4 保护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讨论空间异质性管理和维护,辨识景观的结构连续性和功能连接性,保护防护林带、河流等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看,大多数据研究表明,通过田地尺度上降低化学药品的投放、采用轮作和保护性耕作,景观尺度上管理和建设农田边界、沟渠路缓冲带、植物绿廊、缓冲带和小片林地,增加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面积,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同时,要将生态网络、绿色廊道、休闲廊道建设相结合。

自然的河岸是健康的生态系统,对滨水区的管理要尽可能保持其自然状态,同时还应该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河溪滨水区生态景观的基本原则应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保持原有河流形态和生态系统

依形就势,遵循自然。尊重原有自然河道,尽量减少人为改造,保护自然水道。以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柔顺的岸线特点,保持河道的形状和形态的自由性,保持水的循环性和自动调节功能。在满足河道、提防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河道特性、水温条件、河滩结构和绿化功能的需要,确定河流宽度、横面设计、缓冲带建设和绿化植物配置方式等。

4.2 生态优先设计

河溪护岸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河岸带原有植被廊道的保护,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治。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河溪及两侧生物多样性,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建立多层次、多样复杂的植物群落,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4.3 提高河岸抗洪能力

生态优先设计。在水流比较急、河岸侵蚀较强烈的地区可采用石头、混凝土护岸,将工程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综合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在植被选择上,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特别具有柔性茎、深根可固定河岸的植物,还可以加固土壤。

4.4 突显高滨水带文化特征

尊重地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构建滨水区的特色地域景观,提高景观的历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使滨水地带成为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工程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主要的生态植被工程有农田防护林、山地和丘陵水土保持林、田埂地带、村庄及其沿河地带、绿色开放空间等。乡土植物景观从安全性来看,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从景观美学来看,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从生态角度来看,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从精神角度看,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道路绿化建设工作应先保护后绿化,如保护地标树和乡土林;绿化应乔、灌、草结合,注意植物的合理搭配,维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生态路面的设计重点在于路面结构层的透水和透气性,根据道路等级、车流量,合理确定道路硬化方法;避免田间道路没有硬化或是过多的硬化,走向两极化。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态景观、水系生态景观、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及乡村道路生态景观。笔者在文中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景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从当下城市化迅速的脚步看,景观生态建设还是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景观融入到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篇7

1 美丽乡村建设

在2013 年年初, 我国农业部就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1]。该意见书提出, 要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 并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好的、宜居的乡村环境。此外, 它还指出, 建设美丽乡村, 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 我国对美丽乡村建设是比较重视的。所以, 概括地看, 建设美丽乡村, 应该以切实的落实农业部的相关意见为基础, 大力发展生产,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并在乡村营造出一种繁荣、和谐和美好的环境。也就是说, 美丽乡村应注重经济的发展, 保障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并且不断改善居住环境,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使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2 传承与发展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开展城市建设工作, 还是开展乡村建设工作, 其最终目的都在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在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作中, 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城市的生态环境却不容乐观。很多城市建设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进行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初衷。不过, 我国的很多乡村, 由于各项建设工作尚未充分展开, 大多数的生态环境依然保存的比较完好。因此, 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 应汲取城市建设工作的教训, 在努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 保护和传承传统生态文化, 为人们提供生态宜居、人文和谐的生活环境。其重要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 传统生态文化的有序协调发展, 能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进行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建设, 不仅包含经济建设的内容, 而且还包含文化建设的内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抓好了经济建设, 就为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反之, 文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建设的持续进行。传承与发展乡村的传统生态文化, 就相当于为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自然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发展。

其次, 彰显地域生态文化特色。不同的乡村, 其传统生态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类在与自然界长期的相处中, 由于不同的地域条件和自然环境, 会不断产生出适应自身发展的人文风情、建筑特色[2],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我国乡村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保护、传承这些乡村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精髓, 不仅能够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使乡村建设工作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 而且能够彰显不同地域乡村的生态文化特色, 从而更好的体现多元化的乡村建设宗旨。

最后, 提升乡村社会的凝聚力。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 农村人口不断向大中小城市转移, 直接导致了很多乡村出现“空心村”的现象[3]。这在一定程度上, 对我国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一些多元化、体现不同特色风貌的传统生态文化面临遗失的境遇。因此,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 提出传承和发展乡村传统生态文化, 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思考, 促进乡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回归, 提升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3 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1 树立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

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只有对乡村传统的生态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才有可能实现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因此, 认识乡村的传统生态文化, 就是首先要完成的工作。为此, 我们必须树立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我国的乡村传统文化, 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锤炼积淀而成的。我国广大的农民就是在这种延绵不断的历史中, 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 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 也应继承和发扬这独特的乡村生态文化。也就是说, 乡村的形成与发展, 都是顺应自然而不断演变的。所以, 我们在认识乡村的传统生态文化时, 也应有一种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能够分辨出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精髓和糟粕, 从而为继承和发展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精髓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树立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 我们可以树立“以自然为本”的发展思路, 通过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措施, 形成乡村文化特色与传承。乡村的最大特点是一切都很自然, 田园风光、山水格局等等无不彰显着乡村的自然之美。不仅如此, 乡村还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 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 乡村能够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从而保证了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乡村这种相对稳定的格局, 也就产生了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及宜居的生态环境。

3. 2 打造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在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打造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是传承与发展传统生态文化的一个关键步骤。不同的地域、乡村, 会产生出不同的文脉, 体现出别具风格的地方风貌、民俗风情等[4]。这些文化形态是乡村历史文化在现实中的延续, 它营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在此基础上, 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景观, 就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看来, 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第一, 做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些至今仍存在的古建筑和古村落, 具有比较重要的文化价值。在这些村落中, 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语言特色等等, 都蕴藏着大大小小的地方历史文化。这需要乡村建设工作者努力挖掘, 构建区域性的村落文化景观。在深入了解乡村习俗特点的同时, 汲取当地乡村建筑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元素, 为打造历史文化景观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第二, 吸收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精髓。不同地域的传统的乡村生态文化, 不仅具有独特性, 而且具有多样性。两者的结合, 使传统的生态文化非常丰富, 这是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但是, 在建设美丽乡村时, 应吸取其中的精髓, 使之有利于乡村的建设工作。传统的生态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体现了农民的勤奋、辛劳, 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吸收的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精髓。第三, 融入现代元素。虽然传统生态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但这些毕竟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也出现了一些更有利于乡村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元素, 可以在美丽乡村建设时结合传统生态文化, 融入现代元素, 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5]。例如, “善”的文化内涵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此基础上, 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我的不断完善”等等。借助于如上的几种方法, 定能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从而实现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发展。

3. 3 建设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

建设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 也是传承与发展传统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 又要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首先, 可以逐步推进乡村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建设工作。在改变传统的个体家庭经营的前提下, 发展产业化的、规模较大的农业。不同的地域、乡村往往会有不同的特点, 针对这种情况, 各个不同的乡村组织应努力打造适合自身发展产业经营之路, 保证乡村的经济建设工作取得应有的成果。其次, 进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实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 能合理的配置乡村的资源, 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为城市和乡村提供绿色、有机食品。要达到上述目的, 离不开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 也只有在这种发展理念的指导之下, 才能建设好乡村的生态文明, 从而保证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 实现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结语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含义, 之后, 具体阐述了传承和发展我国乡村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意义。从文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保护、继承与发展乡村的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 将会大大推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 并在乡村范围内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最后, 笔者详细论述了传承与发展乡村传统生态文化的几种方法, 希望大家能从本文的相关论述中得到一些启发, 使传统生态文化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基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 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与发展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意义, 从顺应自然发展、打造历史文化景观、建设乡村生态文化等方面, 提出了传承与发展传统生态文化的具体策略, 有利于促进乡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建设,传统生态文化,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何丽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9 (4) :11-14.

[2]海继平, 吴昊.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应注重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J].生态经济, 2011 (5) :192-195.

[3]何新凤, 刘代汉.秀水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28 (1) :84-89.

[4]杨曦宇.傈僳族村寨新山村传统生态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8) :63-6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篇8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养育着九亿农民的广袤农村,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准确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多种树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工作,单纯地保护也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手段。根据我们创建“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经验,我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方面的建设内容。生态农业以及由此延伸的生态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村庄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家园,农村生态文化则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农业向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农民是农业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因此,要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是抓好生态农业。除了对生态农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还要抓好对农民的相关培训。在滕头村的实践中,对生态滕头的建设者实施了以“全程生态、全域生态、全民生态”为核心的全方位培训,以求达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时时生态,全境全域范围内处处生态,以及全村范围内人人生态。

生态村庄要解决的是农民生活的物质家园。很难想象,如果生活区里鸡狗乱跳,休闲区里垃圾遍地,这样的村庄何以谈得上生态村庄。因此,在生态村庄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把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区、畜牧饲养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我们的实践中,以国家5A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设生态村庄,参观区、农业观光区、生活区、居民休闲区等规划有致,并且形成了“村即是景,景即是村”的独特风格。

生态文化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化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生态生活方式的观念,生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持续优化的漫长过程。拿植树爱树观念的例子来说,滕头村现在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7%,期间经历过全民发动、教育惩戒、观念形成等较长过程。

努力探索适合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等生态文明的诸多要素中,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是重中之重。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按照循环、可持续的要求,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经济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生态立村”的原则,成立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设立项目进村的门槛,把效益虽看好但可能影响环境的50多个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园林绿化等生态产业。如今,滕头村已经建立起高效农业、清洁工业和特色三产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滕头村空间狭小,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经济如何向纵深推进?我们的主要举措是大力发展“连锁滕头”。这方面,滕头园林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各地的荒山荒地上建立了3万多亩苗圃基地,既优化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生态环境、生态美食为卖点的滕头生态酒店已经在宁波北仑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将以此为模式不断复制、扩大连锁滕头的版图。凭借滕头村的生态美名,滕头白茶、滕头红酒等生态产品也将走上连锁扩张之路。这种生态产业的扩张,在输出生态产品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输出了我们的生态发展理念,为全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各地农村的基本情况有所不同,滕头村的经验也难以简单复制,但生态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相同的,就是要因地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生态经济内容的选择上,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或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或以专业村形式组团发展,或以集团引领模式多点开花。

着力寻找农村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以生态立村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滕头村在早期起步的时候,为了尽快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准引进了一些项目,在付出了环境受损的代价后,村里开始思考产业转型,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逐渐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淘汰污染企业,建立工业区,把工业搬出村庄,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实现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由此带来农村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综合效益的选择上,一定要把住关口。二是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发达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先污染后治理,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滕头村的工业项目一直坚持“精挑细选”,现在基本形成了清洁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则创造了全国村庄最早卖门票的先例,也带动了生态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各地的农村如果立足本村实际,围绕一个“农”字,坚持一个“生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产业,相信“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有五:一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二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三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抓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理念;五抓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率。群众从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建设美丽乡村。

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篇9

一、第一阶段,选取八个启动村进行“三个三”工作

选取八个行政村作为第一批启动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三清理、三整治、三拆除”环境整治任务的启动村,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分别选取我镇的溁西村、大光村、扬康村、下葵村、汕水社区、中联村、锡康村和泮洋村八个村作为启动村,八个村都属于省级卫生村,共涉及65个自然村,惠及6226农户。

截止至2018年年底,我镇八个启动村的“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各村累计自行投入资金170.7万元(其中中联村7.5万元、溁西村45.6万元、下葵村28.5万元、锡康村10.65万元、扬康村42.098万元、大光村15.141万元、泮洋村11万元、汕水社区10.2万元),工作共计清理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99处,合计559.5吨;

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145处,合计4235吨;

沟渠池塘溪河淤泥90处,合计1050吨;

漂浮物和障碍物45处,共计118吨;

拆除危旧房418间,共计16446平方米;

拆除露天厕所、茅厕15间,共计189平方米;

拆除废弃牛猪栏259个,共计3204平方米;

拆除违章建筑1间,共计45平方米;

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27处,共计13平方米;

整治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线路480米。

目前,八个先行村即将进入“三个三”的工程验收工作,届时我镇将根据上级有关要求认真做好验收工作。

二、申报2019年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关于申报2019年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通知》(饶委农工办〔2019〕23号)文件精神,经由各村级党支部委员审定后向镇申报,我镇政府经过认真筛选,将符合条件的溁西村、下葵村及锡康村3个村,列入我镇2019年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已向上级申报,并等待下一步工作安排。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争取社会和乡贤筹资,共同推进八个启动村的下一步建设工作;

二是我镇将继续巩固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成就,对清拆工作进行回顾整理,确保工作不留死角;

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篇10

1 村镇规划对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意义

村镇规划不仅致力于实现当地的发展目标, 规划村镇的发展方向及方式的具体安排, 而且是满足乡镇地区人们的需求, 使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另外, 村镇规划还是上级政府执行村镇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工作的策略以及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据。建设美丽乡村要依赖于科学的规划, 这也正是乡镇规划的职责所在[2]。通过村镇规划, 社会利益、空间资源等得到了保护及协调;通过村镇规划, 村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村民的意愿能够及时被政府获得, 进而更行之有效地进行改进。合理、恰当的村镇规划可以帮助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有章可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

2 新时期村镇规划的研究

2.1 村镇规划的概念及方法

由于村镇规划在我国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因此难免会产生较多的问题。因为即使村镇规划在某些方面与城市规划类似, 但不同点也有很多, 如果不能做到求同存异, 盲目地将城市规划策略用于村镇规划, 必然产生较多的问题。有学者强调, 传统的针对城市规划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村镇的规划与建设, 必须要从三方面——理念、方式及内容来对村镇规划进行改革与创新, 充分利用乡村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 可持续地发展[3]。与城市规划相比, 村镇规划的主要差异在于村镇规划不应摒弃自身独特的地域环境及特色资源, 而应朝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方向进行规划;在规划及发展过程中, 要尽量保证规划计划的简易型, 并鼓励村民群众更多的参与进来, 规划时做到重点把控, 努力提高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水平。

2.2 村镇规划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就目前的乡村社会生活发展水平而言, 很多地方的村镇规划还停留在理论阶段, 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很多村镇对村镇规划仍持观望的态度。即使有的地区开展了村镇规划, 但编制过程中仍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比如资金短缺、管理不严格、村民人均用地标准不一、农村产业平衡被打破等。在村镇规划的过程中, 要将建设村庄放在第一位, 做到城乡统筹发展, 否则很容易陷入大包大揽、急功近利的泥潭中。

首先, 村镇规划要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实践过程中很多地区为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了探索。比如有的村镇地处于工业区中, 这些村镇在规划时就充分地利用了自身优势, 主动与城市地区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 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城市化进程中, 给自身的建设带来了无限的动力。这种思路即可为全国类似情况的村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次, 我国疆土地域辽阔, 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 所以各地区在进行村镇规划时要做到因地制宜, 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科学的规划。当今不少学者对各地村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与分类, 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方法。但总的来说, 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总结与完善。

当今, 很多社会学者在努力探索新的村镇规划方法。比如广东省某村庄的规划, 设计师在村镇规划中融入了传统的布局, 希望基于此传统的思路找出新的方法。有的学者提出, 村镇规划的中心应放到农村人民居住环境的重构、建设及空间等问题上来, 并在对村镇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时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总之, 社会学界普遍认为村镇建设应当因地制宜, 切忌急功近利。

3 结语

村镇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蓝图, 研究学者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村镇发展制定出更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 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璋琦.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科技, 2012 (13) :255-256, 260.

[2]李阿琳.社会管理创新趋势下的新型村镇规划研究[J].规划师, 2013 (3) :29-34.

上一篇:七夕节怎么过比较浪漫下一篇:春节期间值班注意事项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