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那些事

2024-05-28

裁员那些事(共11篇)

裁员那些事 篇1

年底了,大家都在说裁员、离职,那怎么做才避免碰触法律底线? 导读:VUCA(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时代,裁员似乎成了企业中司空见惯的事,甚至可以说,没操作过“裁员”的HR,经验还不过全面,阅历还不够丰富。但裁员本身,是一件严肃、专业的事。

临近“年关”,相信很多企业都在忙着盘点人才,优化梯队。这个时候,“裁员”这件事也成了HR躲不过去的事。尽管很多HR都很怵“裁员”,但“裁员”这件事,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想绕也绕不过去。遇上了,不要害怕,也不能轻视。

每一个操作“裁员”的HR,都需要精通裁员的法律规定和裁员应遵循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平稳度过“裁员**”,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总结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勉。下面就和HR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关于“裁员”的要点。

裁员的种类

裁员一般可分为三种,即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

经济性裁员是因为外部因素(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更新换代等)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裁员来缓解经济压力。

结构性裁员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分立、撤消引起的集中裁员。结构性裁员有的是因为企业主动转型,有的是因为企业经营者决策错误而使某项业务无法继续造成的。

优化性裁员是企业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解聘业绩不达标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的行为。

现实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假”裁员,公司高层内斗,斗败的一方,从高层到员工,“一个都不留”。如果说以上三种裁员有些是无奈之举,有些是企业为了发展的合理选择,那么这种因为内斗导致的裁员,只有负面效应,完全应该避免。艾德教育:

裁员和“离婚”有类似之处,不管是什么原因,企业单方面的“通知”,对被裁的员工来说,情感上肯定难以接受。慎重抉择、真诚沟通、合理合法必须牢记,否则两败俱伤,留个“双输”的局面,是非常不明智的。

裁员的原则

以下六个原则,HR在裁员中要注意:

1、明确哪些员工可以裁,哪些员工不应该裁

裁员也有学问,有些企业会提前放出裁员风声,对有离职意愿的员工给予一些补偿,只要想离职为企业减轻负担的,都欢迎员工自己主动来找人力资源部。结果却发现:优秀的业务骨干来找HR办理离职,而企业真正想裁掉的,一个都没有主动来离职。这么操作的结果,和企业的本意南辕北辙,而企业,也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境地。

企业在裁员前,首先要根据未来发展方向做判断,提前想好如何规划和配置人力资源。根据这点来决定哪些员工是企业需要重点保留的。

有些公司内部斗争后,一股脑的把原先的销售人员都裁掉,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营收;有些公司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那么技术骨干是一定要保留的。裁员,绝对不是简单的分配裁员比例,或者简单的用入职年限、性别等条件作为裁员的标准。

2、不管哪一种裁员,都不应该简单的一刀裁掉

有些企业裁员,因为部门负责人要被裁掉,公司就拍脑袋决定底下员工一个不留。等HR好不容易处理完裁员,才发现业务还是需要人做,之前的员工中有不少是合适的,但这时已经没有办法,只好再去招聘,浪费了招聘费用。如果赶上用人紧急,招聘完成不及时,HR又要背锅。

对于拟裁员的员工,应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的能力、态度,同时,HR要全盘把握,看企业的人员需求。如果有合适的内部岗位,首先应考虑将这些员工在组织内部重新配置;或者未来两三个月有人员需求,可以先储备起来,进行相应的培训。

3、裁员要合理合法,不能任性 艾德教育:

有些老板要求HR裁员,要当天通知,当天被裁员者就要“消失”,且无任何补偿。估计HR遇到这种情况,心里也郁闷,“老板是法盲吧。这是公司要裁员,又不是员工自己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这么任性,HR要被骂死了。”

HR要尽量避免企业发生“随意开掉员工”的情况。虽然《劳动合同法》已经颁布实施了这么多年,但还是有很多管理者并不熟悉。但HR作为专业人员要明白,法律对企业规模裁员、企业个别裁员、解除、终止劳动合同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没有正当理由的随意“裁人”、“开掉”,属于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企业是要付出更高的代价的(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企业支付的赔偿金为2N,是经济补偿金标准的2倍)。

提醒人力资源工作者注意:HR是有义务告知老板相关法律规定的。即使是“优化性裁员”,也需要有相应的绩效考核等办法,且这些规定、办法要符合民主流程、条款合理合法。

而且,这种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也规定了企业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企业无视法律,员工有权利依法去仲裁。当然,老板如果不怕打官司,那也是他的一种选择。但我们作为专业人士,必须将风险点提前说清楚。

4、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尽量快速解决,降低影响

经历过裁员**的HR都清楚,裁员风声一旦响起,必定人心惶惶,员工对工作的注意力会下降,甚至会流言四起,影响正常工作。

如果企业确定了要裁员和裁员名单,HR要尽快制定出方案(执行时间、裁员流程、补偿条件、应对措施、通知模板、沟通要点等),及早处理,低调处理。

很多企业会在“补偿金额”上纠结。对于补偿,法律都有明确规定的。当然,法律也允许企业和员工协商。企业应尽量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即使协商沟通,考虑到裁员对员工的伤害,也不应该在金额上减少太多,或者“坚持不给”。如果企业过于任性,很可能造成谈判时间过长,期间员工工作质量很难保证,且工资需要照发,企业的成本也不低。另外在员工间造成的影响也不好,一旦企业失了人心,失了口碑,造成的隐性损失难以估量。

5、裁员沟通中态度好一点,不要对立 艾德教育:

在裁员中,HR扮演的角色是尴尬的,令人不舒服的。所以,HR在与员工沟通时,态度要好一点。毕竟员工在得知这个消息时,一定会有一些负面情绪,HR应该尽量安抚。在沟通过程中,不要用批评的语气,说话要实事求是,以免引起员工的反感。另外,不该说的话(比如未经证实的话、评价他人的话等)不要随意说出口,以免员工扩散,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实,很多裁员HR也在“名单”中,有些时候,身为HR也很无奈。但还是那句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事情用专业的态度做好,也会让自己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走的正、走得远。

6、裁员后尽快重建组织信任感,让一切尽快上正轨

除了被裁的员工心理上会难以接受,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其实,裁员对没被裁员的“幸存者”,也会有不小的伤害。

一是这些“幸存者”会担心未来自己会不会也被裁掉,丧失对企业的信任感,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并很可能会不安于目前的工作。

二是裁员后,一些工作流程、职责没有梳理好,工作可能会遇挫。如果裁员是按照比例来的,留下来的员工,内心可能还会产生愧疚感,觉得“因为自己留下了,所以他人要离开”。这些心态都会影响留下来的员工正常开展工作。

所以裁员后,企业更应该注重团队的建设。首先要尽快梳理好工作流程,不要因为裁员影响现有业务的开展;其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团建活动,宣传企业积极的声音,传递正能量,尽量让一切早日走上正轨,减少损失。

另外,如果组织中传出不实的谣言,要及时辟谣,申明企业的发展状态和相关政策,取得员工的信任。

裁员相关的法律规定

HR操作“裁员”,除了了解裁员的原则外,一定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法》是应该非常熟悉的。下面介绍关于裁员,需要了解的法律规定。

1、规模裁员、个别裁员的规定 艾德教育:

企业规模裁员、个别裁员的法定经济补偿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补偿金标准执行。《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2、企业与员工协商一致的裁员

企业裁员不符合裁员法定条件或者没有履行法定裁员程序,需要与员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计算方法或者补偿金额主要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法定的裁员经济补偿金标准是最主要的参考依据。对于因工负伤、医疗期内、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劳动者,采用协商一致的方式应当格外慎重,或给予额外经济补偿。

3、企业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如果企业过于任性,单方面随意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中也有明确规定。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 规定支付赔偿金。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 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艾德教育:

简单总结一下:

1、裁员要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补偿标准为N(+1)。

2、不符合裁员法定条件或没有履行法定裁员程序,要与员工协商,补偿标准参照N(+1),或根据实际情况再增加额外的经济补偿。

3、企业无故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是要支付赔偿金的,赔偿标准为2N。

裁员那些事 篇2

小时候

酸酸的野枣

扎了的手

早忘了

今天

却又去留恋

疼痛里的时光

(二)

你是否

能把号码

留给我

我们不必通话

从此内心

充满了踏实

或许你不知道

这就是安慰

(三)

人死了

在那个年代

悲伤一点儿不变

弹指间

平静却在变

故失的

无法知道

如今的平静

你不必羡慕

(四)

过去的河沟

流淌着的神秘

几个儿童

必然有

泥巴和鱼

欢乐如果仍在

惬意就回到梦里

幸福不乏回味

(五)

五分钱

在我的兜里

就是份量

一个学期下来

积攒了三块二毛六

我的三年级

数啊多少遍

就像葛朗台

如今

不复存在

幸福也会拜托

(六)

一双回力鞋

穿在脚上

甚至不会走了路

刷洗打上白粉

盼着快点晾干

这就是

放心不下的劳动

更确切的说

是因有了同学羡慕

史上那些裁员事儿 篇3

就国家而言,裁撤冗员可达到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节约财政的目的,如用之得当,必会极大地促进社会发展。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的裁员之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贞观元年(627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就着手裁员,他对房玄龄说:“朕近日读书,多见古人遗训,谓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若得其善者,虽少亦中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然后表示,朝廷机构臃肿,人员编制太多,让房玄龄、杜如晦负责“裁员”,并要房、杜贯彻“任人唯贤”的原则。

淘汰冗官向来就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房玄龄、杜如晦在执行“裁员”任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阻力。最大的阻力就来自李世民的旧部——原来秦王府中的人。这些人早就追随李世民,如今,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们本指望着得到高官厚禄,现在可好,反倒被裁,他们岂能没有怨言?

无奈之下,房玄龄找到李世民,请李世民最终定夺。李世民坚决支持裁员工作,他说:“人君当以天下为公,而不能为己之私产。古者治国,皆明此理。如今朕与卿等衣食皆出于百姓,怎能不为百姓着想?……若徇私情,不问才学,岂是至公之道?”有了皇帝撑腰,房玄龄、杜如晦的胆子就壮了,他们开始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最后,房玄龄、杜如晦将京官由原来的2000多名裁减为643人。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大加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共设300余州,1500余县。此次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是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行政改革,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良好的行政基础。

与唐朝中央官员的精干相比,宋朝的官僚机构臃肿,冗员颇多,所以,宋朝尽管商业比较发达,但财政压力一直很重。而且,臃肿的官僚机构和大量的冗官必然导致官员之间相互扯皮、内耗严重、效率低下,行政腐败和派系纷争也由此而生。还是以数字来说明,唐太宗时,中央官员仅有 643人,可到了宋仁宗时期,中央官员就超过了1.7万人。有宋一朝,偏安一隅,军事上受外敌侵扰,国事难以振作,这与机构臃肿、冗员过多关系极大。可见,该裁员之时不裁员是不对的。

但是,若不认真分析情况,遇到财政困难就裁员,以为裁员是“脱贫”的不二法门,那就大错特错了。明朝的历史又可提供这方面的佐证。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封自己的9个儿子为亲王(太子除外),亲王有自己的藩国,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到封地“就国”。他们不担任任何职务,也不从事任何文武活动,却要每年从国家那里接受一万石的俸禄。亲王有王府,王府里有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些人员也需要国家供养。朱元璋的这套制度为明朝的历代皇帝所沿袭,除继承皇位外,皇帝的儿子自然成为亲王,亲王的爵位还可继承,于是亲王越来越多,到最后,明朝竟设了60多个亲王的头衔。亲王之外,其他的皇亲(公主、郡王等)也越来越多,明朝给官员的俸禄很少,但是对皇亲却慷慨大方。只要是皇亲,不论男女,都可终生从国库领取丰厚的俸禄。这样,皇亲的人数越来越多,皇亲的俸禄也就成了国家的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

有学者估算,在明朝的最后几年,国家俸禄册里列出的皇亲有10万人之多,而同时期的中央官员(京官)是1.5万人。1562年,全国各地上交国家的田赋共有400万石,可朝廷支付各地亲王及皇亲的俸禄则为800万石,用现在的话说,皇亲们一年的消耗竟然等于两年的全国农业税!粗略估算,国家财富的30%—40%都被皇亲所耗费。

到了明朝晚期,财政出现了困难,朝廷开始裁员以摆脱危机,但有趣的是,裁员的对象不是消耗了国家巨大财富的皇亲,而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驿站小吏。朝廷打着节约的名义裁撤驿站。在汉、唐之时,驿站之间的距离多为30里,明朝裁撤之后,驿站数量减少,驿站之间的距离改为60里,后来,驿站越撤越少,驿站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到了200里以上。裁撤驿站确实节约了朝廷的财政开支,据测算,崇祯朝裁撤了三分之一的驿站之后,节省国库开支10万两白银。但是,裁撤驿站之后,驿站的服务质量严重缩水,很多官员也因忍受不了长距离的跋涉而放弃了必要的巡视检查工作,导致了惰政的进一步滋长。同时,被裁的大批驿站小吏成为失业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官路上的劫匪,严重地危害着社会稳定。更关键的是,就在崇祯皇帝的一次大规模裁撤驿站的行动中,驿站小吏李自成被迫下岗。后来,对朝廷充满仇恨的李自成揭竿而起,领导了农民起义,给原本孱弱的明朝以致命一击。当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占北京之际,当初以裁员成功而得意的崇祯皇帝就只得上吊自尽了。

纵观历史上的裁员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裁员本身并无好坏,但裁员的方向却事关成败。唐太宗李世民裁员,先拿自己秦王府的旧部开刀,刀口向上,“裁员不避亲”,最后,不仅裁员成功了,而且裁员还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反观明朝的裁员,刀口向下,“只裁小吏不裁皇亲”,名为财政改革,实为转移社会矛盾。结果,社会矛盾不仅没被解决,反而被激化了。对比之下,二者真是判若云泥。

那些事那些人散文 篇4

散文:那些事那些人

夜,清澈,空灵,听得见乘凉的人们取笑,听得见母亲唤孩子回家的声音,喜欢如此熟悉的记忆,喜欢这云淡风清的夜晚,如果可以,想静静的眠在风里,聆听那遥远的声音。

自从过完春节,再也没有给母亲打过电话。父亲去世后,母亲不顾身体将大把的时间和钱花费在麻将桌上,只为填补大段空白的光阴,屡屡劝说毫不奏效,一气之下,不再打电话回家,也断了母亲的零用钱。回望熟悉的至亲至爱,常常在梦里出现,梦见自己回到故乡,走到家门口,却不见母亲出来迎我。

飘泊太久,已经弄不清何处才是家,走进夜的栅栏,唯有那份牵挂和风一样细腻、柔软。想念母亲了,只能躲在一隅默默祝福,仰望夏夜的星空,一幅灿烂晚景呵,可是现在,母亲她能看到,能感觉到远方的牵挂吗?

时光飞走了,追不上,亲情慢慢流逝,心在痛。那些往事,那些爱,只能出现在梦里,伸出手,仿若是拥住亲人了,仔细一瞧,怀中无一物。风吹过,朦胧一片,山水相隔,常常在梦里惊醒,这是要去往哪里?此时,故乡应该是瓜果飘香,花满地了吧。

又到周末,用音乐安抚自己,给想念设一种舒缓的背景,听着蔡琴写着字。“推开记忆的.门,感谢那些事,感谢那些人,感谢那一段奇妙的缘分……”我该感谢谁?

红尘渡口,站在岁月的河流上,抬头远望,我一眼就看见了你。空灵,渡船,夕照,相逢,你我都是生命中的过客,任凭似水的流年在背影中碾压,不经意间从心底冒出一句:“你若安好,我便是天晴!”

好不容易写完一篇文字,因误操作内容全无,只好凭借记忆从头再写。如同有些人见过了,回望的时候已没有足迹,有些事随风而去,但那些幸福与感动仍会沉驻于心。

那些年那些事作文 篇5

时光荏苒,蹉跎的岁月牵不住时代的年轮还记得昨天那迷人的画面今天却已然成为泛黄的旧页我以为我会一直像原来一样可慢慢的我发现我变了

会抱怨上苍愚昧的认为它待我是多么的不公我常会感恩大地固执的认为它是如此博大我并不相信在这人世

之外还会有一个我们并不了解的时空我并不相信在这个天地之间还会有多么纯洁的人性如此我还是在不断祈祷着冥神闭眼双手合十祈祷上苍祷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总会天真的相信在冥冥之中我敬爱的神灵会听到我的祷告那无声的聆听便是我心灵最好的寄托总有那么一些事在我心灵的最深处埋藏我并不想把生活变得多么沉重我并不想将那么多的事情藏于心底我又何尝不想将生活过的轻松,舒坦些呢眼泪会坠落那绝不是因为懦弱是我真的不能如此的有勇气面对很多人,很多事&&我知道我不够好我知道&&我想我会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我想合乎所有人的期冀突然我发现我并不能我做的是有多么的糟糕我永远也不能成为家长口中那别人家的孩子,纵使是自己的生身母亲,也从未曾有多么坚信与肯定的目光中考的考场上,我已经输了,而且这一输便让我输掉了三年,疑惑,彷徨,踌躇的想告诉世人我努力了可是我有什么资格,现实狠狠地给我摆了一道,我无能为力&&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回首,伫足&&然时光仍扔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喜欢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怀念过去的我们,离开后别说祝我成功,你有什么资格祝我成功?

那些年那些事作文 篇6

——题记

时光瞬息而过,如同那奔流的小河,不经意之间,一眼万年。细想一下,贝贝离开我,竟有两年了。

思念如同是一首悠长的钢琴曲,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流转跳动,指尖轻触琴键,手指在跳动,旋律在飞扬,轻重缓急,高音与低音于指尖转换,在黑白的音阶上飞旋,它已然在这乐章中沉醉。

曾经,就在我哭泣的时候,贝贝那双温柔的手,在不经意间轻轻拍打我的肩膀,为我喊加油;曾经,在我生气的时候,贝贝温柔的声音,如天籁般响起,直到我内心的柔弱烟消云散;曾经,贝贝的种种关怀体贴,让我如沐春风。

贝贝,记得吗?以前,我们在走廊上追打,我们一起玩耍,那时多么快乐啊!你难道不甚想念吗?

贝贝,记得吗?以前,我们在教室里一唱一和的,谁都奈何不了我们,那时多么潇洒啊!你难道不甚想念吗?

贝贝,记得吗?以前,每当你生日时,我们仨都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玩耍,那时多么难忘啊!你难道不甚想念吗?……

贝贝,我们之间的点点滴滴是聊个三天三夜也聊不完的,但是,如今只有长长的思念。

就在那一天,我和佳玲得知你要转学的消息,我所有的快乐,所有的一切仿佛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她要走了,那我呢?我又能怎么办?我好不容易交到了一个这么好的朋友,成为最好的姐妹,她竟然要转学了!

我们决定躲避她,不敢面对她,我们怕落泪,我们怕和她感情越深,我们最后伤心得越深,可是,尽管没有与她一起,我的心,还是时时刻刻想着她。

函数那些事 篇7

函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大自然造物主也经常给我们创造出许多许多优美的图形,它们和函数图像常常会不谋而合.

自然生长的植物优美的姿态

那么函数概念是怎样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函数的来源与发展吧! 这样我们就可以加深对函数的理解,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改变普遍认为的数学是枯燥无味的看法.

在笛卡尔引入变量以后,变量和函数等概念日益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最早提出函数概念的是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之后在欧拉、柯西、狄利克雷等数学家的努力钻研下不断完善.

早期的函数概念是几何观念下的函数:早在14世纪,法国数学家奥莱斯姆就使用图形表示随时间t而变的x,并用“t”与“x”分别表示“经度”与“纬度”. 这一思想很快被开普勒和伽利略应用于天体研究中.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数学家都没有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当时绝大部分函数是被当做曲线来研究的.

到18世纪,函数概念发展为代数观念下的函数,1718年贝努利对函数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由某一变量及任意的一个常数结合而成的数量.”意思是凡变量和常量构成的式子都叫做函数. 他所强调的函数要用公式来表示. 但是后来有的数学家觉得不应该把函数概念局限在只能用公式来表达上,例如,18世纪中叶欧拉就认为“函数是随意画出的一条曲线”. 当时有些数学家对于不用公式来表示函数还不是很习惯,这其中也有许多怀疑与争论.

19世纪函数的概念就演变为对应关系下的函数:1822年傅里叶发现某些函数可用曲线表示,也可用一个式子或多个式子表示,从而结束了函数概念是否以唯一一个式子表示的争论,把对函数的认识又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1837年狄利克雷拓广了函数概念,指出“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总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是x的函数”. 这个定义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方便.

现代函数的概念则是集合论下的函数,即用集合对应关系来定义函数概念,人们把函数的概念提升到了更抽象的层次.这一层次的函数概念在初中学习阶段不会遇到,这一概念将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涉及.

那些人和那些事  篇8

胡启恒: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

1994年4月的一个下午,现今75岁的胡启恒虽然不记得当初与时任美国网络国际合作部的Stephen Wolff在哪里会面,但是她清楚地记得当她向Stephen Wolff提出中国连人Internet的要求后,后者告诉他不会再有障碍。果然,当月20日,中国正式连国际人Internet。

而这已是中国第七次向美国提出连入Internet,此前一年多的时间里,包括钱华林等多位专家都在为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而努力。

“当时互联网的端口在美国那儿把着,不像现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地区都有网络,那时候主要是美国的一个网,中国想要接人人家的网,当然得得到人家的许可,所以很多国际会议上外国学者都在会上呼吁要接受中国加入Internet,钱华林做了许多工作。到了1993年底1994年初钱华林跟我说还是不行,他知道要接人美国的主干网跟能源部的网相连,但是美国能源部的网上有很多他们国家的研究院,那些国家研究院承担了很多国防项目,所以跟他们国家机密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共产党国家接入跟它国防机密有密切关系的主干网很有顾虑。”当时的情况让众多希望接入国际互联网的专家们都很着急。

与此同时,胡启恒在1994年初得到了参加美中科技合作会议的通知。胡启恒与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商量写个报告给国务院,得到国务院正式许可我就利用开会的机会去找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当时是负责管理互联网的)”。在周光召院长的全力支持下,“我们赶紧写了一个报告,科学院党组的名义报告给国务院,国务院邹家华等三位副总理很快签了字,同意科学院的要求。”

“得到这个许可后我们就比较有底气了。”带着这个许可,胡启恒等专家在1994年4月,最终看到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曙光。

钱天白:中国互联网先驱,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任CNNIC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信息办安全专家组成员,已故。

1990年11月28日,我国的顶级域名CN注册登记成功。钱天白教授任行政联系人。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城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我记得1987年在普林斯顿开会的时候,外国看不起中国——网络速度这么低,只有一个结点。但是我心里想,有朝一日,中国也会向其他国家一样,很快进入到信息化社会里头去。”当时,钱天白参加的会议是国际互联网交流会,是第一个参与国际性互联网会议的中国人。

随后,他身体力行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大量使用电子邮件等互联网服务,并不断向朋友宣传互联网,力促互联网的发展。钱天白在世的时候,就明确看到互联网会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但他预测时间不会是特别短,因为这会牵扯到我们要发展自己民族信息产业的问题。整个Internet是在美国的文化上发展起来的,对中国人来讲并不是完全适应的,因为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我们的信息网络应该是满足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钱华林: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首席科学家。1989年10月起作为技术专家参与世行贷款国家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 (NCFC工程)的建设工作,于1994年4月首次实现中国与Internet的完全连接,同时担任我国CN域名的技术联络员。

钱华林与钱天白并称中国互联网“二钱”,他们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0年开始就研究网络的钱华林,至今已于互联网有了将近30年的不解之缘。而回想起NCFC工程时,当初种种困境和顽强的意志再次让他激动。

“当时有几大困难,一是经费,费用没人支持;二是技术,我们没有国际联网的经验;三是政治问题,人家不让我们联;四是国内的政策。”经费是由时任科技司司长冀复生同意,经钱华林和钱天白申请解决的,最后得到了300万的支持,分三年给。“技术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出访,找国外公司。”

而真正让项目组头疼的是政治问题。钱华林回忆,“政治问题花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我跟美国方面接触了七次。”1992年6月,钱华林到日本开Internet年会,见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国际联网的主管,他说因为美国国防部门、政府部门都联在里面(当时的网是ARPAnet),他们担心机密外泄,只有解决他们的顾虑才有可能。科学是无国界的,很多国外的科学家帮助中国呼吁,不断给白宫写信。而钱华林等人则要一个一个部门的说服。1993年Internet年会在旧金山召开,钱华林再次见到那位负责人。“会上我还拜会了好些在白宫有影响力的人物,向他们表达了中国想联入国际互联网的意愿,他们都表示支持。会后有另外一个国际研究网络协调委员会的会,韩国的前吉男教授(时任IP研究网络协调委员会主席)协调,提议让中国联入围际互联网,美国的众多专家电在,这对他们有触动。”实际上,此次关于中国加入联网的议题,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一致赞成。让钱华林感动的是,美国某大学的一个系主任并没有参加该年会,但他专门从家乡赶到旧金山,赔了钱华林三天,找Internet一些资深的专家和管理方面的官员,做说服工作。

最终,1994年初,正值中美双边科技联合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科学家代表团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官员见面,正式敲定了此事。

王行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信息网络方向首席科学家、中科院计算机与通信应用系统总体部主任。已故。

1995年,海外留学归来的张朝阳开始仿照雅虎模式,并创办了自己的搜狐公司。后来的新浪创始人王志东还坐在他硕大的办公室内处理每天堆积如山的文件,那时他在北京一家软件公司担任管理人员。杭州一个默默无闻的31岁英语教师辞职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商业信息网站“中国黄页”。

就在这些未来的互联网第一批创业者还在默默无名的时候,中科院已经开始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即“百所联网”工程),由王行刚牵头做方案设计。其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已经入网的30多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并和Internet相连。在此基础

上,网络不断扩展,逐步连接了中国科学院以外的一批科研院所和科技单位,成为一个面向科技用户、科技管理部门及与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服务的全国性网络。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从这个时候开始网络名字不再叫NCFC了,而叫“中国科技网”(CSTNet)。

而此时,民用互联网也正在逐步发展。1996年11月15日,实华开公司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边开设了实华开网络咖啡屋,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它的出现,催生了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网吧生意。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西安、沈阳、哈尔滨8个城市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ICP。

随着老一辈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互联网终于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随着民用互联网的逐步普及,门户、游戏、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网络音乐等各类互联网服务不断涌现。如今3亿多中国网民的鼠标证明,互联网真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最震撼的两个互联网口号

迄今为止,中关村历史上最震撼的两个口号均来自“中科院”系。

1996年深秋的一天,北京白颐路口竖起了一面硕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前方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

这句广告语,其口气之大、胆色之壮,一夜之间便令瀛海威在中关村地区迅速扬名,也成为很多人对早期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经典记忆。

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这位中国互联网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在国内最早提出应在国际互联网上提供中文信息的网络服务公司的概念,瀛海威也因此成为最先提供ISP业务的网络商之一。虽然这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品牌已经没落,但在当年,却是中国互联网的先锋,媒体描述它“就像传道士一样,向中国人宣讲何谓Internet”。

“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英特耐特就一定会实现!”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一座楼顶,曾悬挂着这样一幅巨大的广告,远一站路都能看清上面的广告词。这个句式大部分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条广告不仅能让人会心一笑,也让人热血澎湃。

喊出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的,正是定位于“信息时代的商业周刊”的《互联网周刊》。1998年,《互联网周刊》在中国商业互联网的第一缕阳光到达地平线之前诞生,此时的瀛海威,却倒在了黎明的黑暗中。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高三随笔 篇9

20xx年6月8号,我收拾起了行囊,离开了亲爱的学校。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将永远停留在我的心中。20xx年,我进入了学校的艺术培训中心,我斗志昂扬的步入了青春的圣院,让我更加坚定的踏上青春这一热土。

在这里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同学,由于是青春的圣院,我们最终都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也许以前我是一个不太会言谈的学生,但从哪之后我逐渐的改变,也许是青春的热情使我改变,使我进入了青春的乐园。

我依然记得,我们迎着黎明6的曙光,在清新的环境里训练着我们每个人的技能。

但是曾经有人说过,我们不想离开,但是还是得离开。离开不代表永远的分开,那些青春的岁月,会让每个人铭记于心,那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岁月。曾经的相依相守,我们一定不会改变。

20xx年6月8号,我们怀着希望与梦想离开了我们心爱的校园。我们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青春永不散场。”曾经是朋友,以后将会是永远的兄弟。

三年光阴,瞬息而过,没有半点惆怅,只有思念青春的时光。高考不是终点,他只是人生的初次起步。经过高考,你才会懂得珍惜。珍惜友情,珍惜时间,珍惜你的过去。

那些人那些事,无关爱情 篇10

冬夜里,本该卷着呼呼的北风就这样睡下的,可是愈是安静的夜愈是容易让人无眠。就这样醒着,想着那么多的物是人非。

The boy is not a boy(xsc)

跟很多人讲过关于他的故事,一样的几件事染着时间赋予的细节。最初便是相遇相识。一如既往的分班让我们相遇,而后便是领教他的臭脾气。记得他不怎么和女生说话,甚至是男生。却一直追随着我们班的一位美女(每次都坐在她的身后一排),这更加让我对他产生好奇。第一次说话,是因为我的练字簿划到他的后背,他不客气的推开我的书,大吼着让我拿开。这一次我算是领教了他的臭脾气,看着他那不可一世的样子,我假装柔弱的回应“不管怎样,你也应该好好说话嘛,毕竟我是女生哎”,带着平日里少有的温柔腔调,自己都快被恶心到了。自然他也是更加生气了,甩头表示不屑,而正当我准备先礼后兵,河东狮吼时,我的同桌,后桌的同学都开始从四面八方拉我的衣服,阻止我一发不可收拾的行为。后来我才了解到,他的臭脾气是出了名的,大家都知道,只有我整日待在深闺,信息闭塞而已。

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关键是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变成了死党。是从我和同桌闹矛盾,还是从他和他的前桌美女不愉快开始,我已经记不清了,可能当时的我也没能搞清楚,就上了他的贼船,成了他的“狐朋狗友”。

后来,我们也有过很久的不开心。是因为对友情的逾越,我是这样认为的。但对于他,可能是因为我的自私,总是不为别人考虑,那是他拉黑我后跟我说的。被一个人拉黑,我觉得还挺开心的,因为他还是加了我,说明友情可以战胜一切。难受的时候,纠结的时候,开心的时候,还有想哭,想笑和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便会想起他,那个我自认为会是一辈子朋友的朋友。那个男孩真不像男孩,因为在四人党里面,他这个男生,已经渐渐的变成了女生。

Long time no see(dk)好久不见,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忧伤,有时它还带着些暧昧。我的问候里很少会出现这个词,即使真的是那样的符合时宜。距离上次见面,不,应该是距离上次联系,已经过了七个多月了。不去细想,都忘了时间过得那么快,我们之间已经变得那么疏远。

第一次见面,我们像是熟识的朋友。安静地逛着玄武湖,看新人拍照,走曾经不敢走的石块,沐浴在阳光里听溪水的声音。阳光太温柔,抚摸着我的脸颊,不一会儿便有了困意,自然地依靠在肩膀,不说一句话,我知道偶尔有目光伴着阳光洒在脸上。而后的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曾有过那样地安静、安心。或许那是一时的松懈,又或是一时的吸引,那气味,总会绕在鼻尖,满满的是回忆吧。后来知道,他和谈了三年的女朋友刚分手,他一直以为可以走到婚姻的殿堂的,她对他很好,她付出了不止青春。在他的眼里,她总是好的,甚至是家世,而最后阻挠他们的也正是家世,又是另一幕的梁祝,只不过没那么凄惨,却又是同样的痛彻心扉。因为,那一直对他好的女孩最终还是选择遵从父命。

他是有魅力的,懂得怎样讨女生的欢心,懂得怎样将温柔和绅士表现的恰到好处。他让我体验了很多第一次,看着他流泪,到朋友家做饭,看他打球,带着满身酒味翘课做计算机题目,为他写第一篇文章,还有为了解压去通宵。我喜欢那个阶段里,大家的互相关照,偶尔的一句关怀是最好的,拥而不腻。现在的我们不联系了,淡定地回忆着过去,不怎么在意未来。友情,该回来的总会回来的。

We are friends(wb)是因为太期待偶遇,所以才会喜欢不期而遇的相识。是因为太久没有看韩剧,才会被狗血的台词感动。是因为那晚的酸奶太甜,才忘了本该有的酸。

一起去旅游,在不熟悉的团体里,看着他和部员们的亲昵,看得出来,他是会关心人的。他能订来便宜又好吃的盒饭,他能拉着大家去洗菜,知道提醒别人添衣,总之很好。但是,处女座的人总是显得挑剔,我不喜欢他说话的感觉,或许是语速的缘故。

庆幸大家都没那么入戏,所以才不会演的那么逼真。就算大家各执其见,可还是能显示出自己的坦然。过后是,意料之中的沉默。自然地入座,成了淡淡朋友。一样的问候,一样的互相帮忙,一样的镇定自若,一样的学会怎样失忆。

当再次开口要求帮忙,就注定了不在乎些什么,成就一段不温不火的友谊。

What’s your name(zyf)

总是想不起他的名字,隐约记得和另一个同学是同名。在工作上他是boss,给了初进职场的我一些愠色,我讨厌那些只会教训人的嘴脸,所以对于他也只是斜眼相视。是从那一次的意外,忘记了东西后的不知所措,才会想起依赖那个让我讨厌的他。然而,最后靠的还是我自己,因为在他留下一句“我也没办法”后,我自己开着一辆电动车,黑夜里,返途。

似乎一开始就注定着不和,所以短暂的温柔终究抵不过各自的固执。就算是隔了六个月的再次尝试,仅是三天打破了所有的期待,从本来的温热变得愈来愈冰冷,而后是完结。

You are a good singer(yhc)

声音,是最能吸引我的地方,至少现在是,因为我不那么拜金,不那么追求完美容貌。

遇见,似乎是一个让人遐想的词,透着些许的期许。而有时,开会时的不经意转身,便会有一次际遇,发现一个曾经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人。他,抬头,有稍许的害羞,还带着些木讷,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当然,还有让人无法忽视的帅气。但还好不算花痴的我,很快就忘记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团里的活动愈发多了起来,看见他的机会也多了,逐渐便变得熟络起来。唱歌的那次,着实被吸引到了,不可否认的多瞥了他几眼,那眉目显得更清秀了。

那些人那些事 篇11

本来,头脑简单心无城府的我特别能睡,一躺下去便呼呼大睡。大学时期,一次下午临时增加讲座,因为睡得太香,舍友连催三次没催醒,大家手忙脚乱漱口洗脸杯子脸盆磕碰作响却浑然不觉,等到大家听完讲座回来作大惊小怪状,才悠悠醒来。得知缺了一个下午的课,惊出一身冷汗,幸好只是一般讲座,才得以蒙混过去。

自从儿子小鲁呱呱坠地,过去有规律的作息全被打乱了。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中午还是三更半夜,想哭就哭想闹就闹,毫无商量余地。睡意再浓也得硬撑着,即使小鲁睡着了,也打好十二分精神,时刻准备着,防止他一觉醒来头一扬撞到床板,同时得手脚麻利地把尿湿的尿布换掉。好不容易把他哄睡了,看着他熟睡的小脸,偶尔还会在睡梦中自得地笑一下,听着他均匀的鼾声,竟睡意全无。痴迷地端详着小家伙,心中便生出无限柔情和满足感来。等到眼皮渐沉,昏昏欲睡,小家伙又已醒来,新一轮的战斗便又开始了。睡,充其量是醒着睡。第二天,梳齐头发,抖擞精神按時去上班,丝毫不敢懈怠,绝对的同工同酬。

突然间明白了一些道理:为什么女人三十豆腐渣?为什么再温柔的女人也会变得咄咄逼人?为什么以前从不拖泥带水如今也会整日罗罗嗦嗦?

有时想想,何时成了铁打了,这样的日子还要熬多久?

毫无牵制地大睡特睡,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单位有公差任务,要到外地逗留两天,欣然应允。心底暗喜,这下终于盼来一觉睡到天亮的机会了。

下榻的宾馆舒适整洁,洗了个舒服澡,优哉悠哉躺在席梦思上,望着天花板出起神来。小鲁会不会因为找不到妈妈而无法入睡,会不会因此而折腾家人?小鲁习惯隔一段时间喝点白开水,喜欢大人轻轻抚摸他的头他的背,喜欢听着费翔的歌手舞足蹈……小鲁还那么小那么小,需要大人的呵护,虽然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意思,但当妈妈的没理由不明白他……从未失眠的我失眠了。

我终于明白,小鲁,已经成了我永远的牵挂,无论走到哪里,注定都要牵肠挂肚。有了这一牵挂,便觉得生命沉甸甸的,充满朝气和希望。

窗外,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朋友

突然想起一位久未谋面的曾经的同事,翻箱倒柜找了老半天,终于找出他的电话号码,记在一本陈旧的笔本上的。按照号码拨打过去,听到对方“喂”的一声后,我一阵惊喜,报上姓名,刚想着好好叙叙旧,紧接着就听到电话那边问了句“有事吗?”我一时语塞,说了声“没事”,就赶紧挂掉电话了。

这位曾经的同事,我私底下把他从“朋友”的概念中删去了。如果心存芥蒂,还何能成为朋友?

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应该是心无旁骛的。即使离题万里,不关他事,也可耐心倾听,只为缓解对方一点愁绪。只是,在功利性无处不在、生活节奏紧凑的当今,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去听一堆无关痛痒的话,算是一种奢侈吧。但就是这种奢侈,因为是朋友,可以肆意地挥霍。再忙碌,只要有心,总可以挤出时间,留给你想给的人,留给你想做的事。

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应该是随时可以打趣逗乐的。不用瞻前顾后,只管嬉笑自如。可善意数落对方的短处,光明磊落笑谈对方长相上的小缺点,对方坦然接受而不觉心酸。谈笑中,愉悦的气息,从四面围笼上来,如甘如怡。揭底糗事,换来哈哈大笑。甚而不惜把自己的小缺点放大,只为气氛更加融洽。再挖苦,只要无心,总可以当作笑资,一一笑纳而不显尴尬。

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应该是时时替对方着想而不要求回报的。即使长时间没见面,也不显得生疏,因为他一直在那儿。难得一遇,毫无隔阂,熟络如初。宁愿自己被误解也不将过错往对方身上推,再多的解释也是苍白的,那就让时间去消融,最终豁然开朗,彼此更加信任。再委屈,只要有意,总可以留住坚实的友谊。

我社交能力低,朋友寥寥。有时很想找个人说说话,搜寻记忆,往往却一时无从找起。长长的电话通讯录,翻过来又翻过去,犹豫再三,最后作罢。

而一些渐行渐远的过往,在这时突然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刚参加工作那年,得知下乡到的村子有老同学在教书,就借了一辆自行车去看望他。当我来到那所偏远的学校,骑着自行车在偌大的校园兜着圈子时,听到背后响起了声音:“朝霞,你怎么来了?”我一阵惊诧,转回头,竟然是老同学,手里夹着书本,正快步朝我走来。我诧异于多时不见,他怎么会从背后看出是我来。老同学眨着狡黠近视眼,嬉笑着:“我这儿荒山野岭的,常年看不到一个来客,这样气度不凡,不是你还能是谁?”老同学的话真受用,听得我心花怒放。当时我紧跟当年比较盛行的装扮,高腰裤束着宽松衬衣,自信身形还算高挑。在自行车上兜圈时,衬衣被风吹得鼓鼓作响,头发高高扬起,自觉气宇轩昂,自我感觉良好。被这么一赞,更是飘飘然了。那个下午,在愉快、轻松中畅谈,只觉阳光明媚,时光美好。

在省委党校理论班学习,准备论文查找资料时,没少打扰在一所高校工作的小陈老师。临毕业时,想着向他表示一下谢意,于是几个党校的同学分工合作,一大早到菜市场买了菜,在宿舍就着简陋的工具蒸煮炒了几样,像模像样摆了一小台。小陈中午过来了,几个人在逼仄的宿舍,吃得特别尽兴。小陈连喝了几大碗汤,直说“好喝”,其实也就是普通的排骨萝卜汤,不过确实是熬了整整一上午。酱油鸡被横扫精光,只不过也是市场上现成买的。一条清蒸鲫鱼,小陈赞不绝口。散席时,小陈摸着肚子夸张地说:“太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菜了,虽然打的费可能比你的一台菜还贵,但值了!”我一愣,猛然醒悟过来,小陈为了赴这个小宴,打的绕过半个广州城,等下子还得绕半个广州城回去。浓浓的友情弥漫开来,一直延续到如今。

中学时代,要好的同学之间经常互相串门。一个下午,我和湖一起做完作业后,湖请我到她家赏花。看着她家满阳台怒放的鲜花,我流连忘返,沉醉于花香中,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湖提起,她的父母可能会很晚才回家做饭,不过中午还剩下半锅芋头饭。她揭开锅盖,两个心无城府的女中学生,探头对着饭锅,用手抓起夹杂在冷饭中的芋头,你一块我一块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边吃边嘻嘻哈哈打闹不停。那以后,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喷香的芋头。而从湖家里带回来的种子,后来也让我家阳台长满了鲜花。

nlc202309040106

纯粹的朋友,不用为见面穿哪套衣服而發愁,不用担心自己的吃相不雅而拘谨。自在、坦诚地在一起交谈、聚餐,时间悄悄飞逝滑走。到分别时,虽意犹未尽,也不拖泥带水,因为彼此心照不宣,相信下次的相聚也不会太远。

因为朋友,不再孤芳自赏;因为朋友,对生活心存感激。一个回眸,一句暖言,一个笑靥就够了。得一真正朋友不易,不知不觉中又会轻易失去,焦灼而悠闲。不必担心朋友从身边走过,只要走近,就能认出来,最终成为视线中越来越清晰的风景。

爸爸

在我的心目中,最尊重的人是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位普通干部,中等个子,架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正是这副眼镜,许多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人,都叫他“眼镜张”。

我佩服爸爸,是因为爸爸有丰富的学问,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而且可以背诵许多古今中外的的诗词。记得小时候,他教我们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边念边给我们分析,那种摇头晃脑而又饱含感情的天真相,至今历历在目。而每逢节日,趁着我们高兴,他总爱变换着题目来考我们。这时,我们家就充溢着和谐的气氛和笑声。

爸爸对我们是这样的慈爱和严格,对他自己也从不疏忽。每天上班前,他总爱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得齐齐的,然后穿上袜子,又在那本来就很光亮的皮鞋上擦几擦。他随身的公文袋里总有三件宝:笔、稿纸、香烟。他似乎对香烟特别感兴趣,烟抽得十分厉害,我们劝他少抽一点,他却说香烟是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有时为了赶出一份工作总结,他就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来熬夜的。夜深人静,传来爸爸不停的咳嗽声,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第二天,准会发现他瘦削苍老了一圈。

爸爸忙于工作,很少干家务,但又不忍心看着妈妈一个人忙里忙外。每每看到妈妈操劳,他总爱抢着帮忙,而又总显得笨手笨脚,结果是瞎忙一阵,弄得自己气喘吁吁。有时候他买菜,妈妈问起菜钱,他总是说:“不贵不贵,吃就是了。”我知道,爸爸买菜向来不讲价,也不懂得讲价。这自有他的一番哲理:“讲价花去那么多时间,而时间又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他还说:“农民辛辛苦苦种菜,辛辛苦苦挑到市场卖,要赚就让他们赚一点吧。”

唉,爸爸!

我眼中的爸爸。是沉着而乐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他的一句口头禅。我认为爸爸是最坚强的,然而有一次,我看到爸爸掉泪了。那是我们全家得知外公因病去世的一个阴暗的中午,当妈妈讲起外公弥留之际直唤爸爸的名字时,爸爸静默了几分钟,然后低下头,用力摔一摔头,接着用一只手把头发一拢,猛地抬起头。他嘴巴微张着,粗粗地喘气。我知道,爸爸在竭力地控制自己。但他终于摘下眼镜,不停地擦流出来的眼泪。我轻轻地帮他捶背,却不懂得用任何言语去安慰他。他别过头去,重新戴上眼镜,却一个劲儿向我摆手:“爸爸没事的,没事的!”

爸爸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们,在生活上却总爱把我们当小孩子看待。第一次离家到外地读书,开始各方面还不习惯,假日我总往家里跑。记得一次误了晚班车,须得第二天一大早乘车赶回学校。早上五点钟起床,爸爸不知何时已煮好鸡蛋汤,晾在一边。吩咐我吃完之后,他决意要送我上车。路上冷冷清清,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我清楚地听到我们踩着马路的脚步声。我当时带着一只沉重的行李袋,爸爸固执地要帮我提,我坚持一个人提。最后我们每人提一边,我却觉得手头越来越轻,原来爸爸慢慢地抬高了他那一边。我们就这样一直走到了车站。上了车,我叫爸爸回去,他好像没听到,站在车窗外,不停地重复那已经叮咛多遍的话。车缓缓开动了,透过车窗,我看到路灯淡淡光芒下爸爸模糊的背影,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出来了。

如今,我已上了大学,爸爸也日渐苍老。但在我的心目中,爸爸永远是这样的年轻、可亲。

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

我的母亲,长得瘦小端庄、白皙秀气。母亲勤劳、节俭、宽厚,我一直坚信,我现在勤俭到接近吝啬的特性,一定是耳闻目睹,得到母亲的真传。

母亲,永远都是忙碌的。

小时候,我家住在乡镇工厂的大杂院。一排整齐的小平房,前面用砖头、铁皮垒起一个简易的小棚子,就是厨房。最边上的一间就是我家。母亲利用有利的地形,在房子旁边的空地上搭起瓜棚。到了收获季节,个头很大的南瓜金黄金黄的,圆滚滚骄傲地挂在棚子里。有一两个俏皮的,把果实挂在了棚外。不时就有人在瓜棚外对着我们家喊道:“瓜太熟了,快要掉了,要不要帮你摘回来?”正在家中忙碌的母亲便脆脆地应道:“你就摘回去得了!”

我的父母,都是众多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领工资的,虽然远离家乡,但每月一领到工资,母亲就雷打不动先将一笔固定的钱寄回去。遇到特殊情况,日子就过得更紧巴巴了。可无论再紧巴,母亲总能让我们吃上热气腾腾的煮鸡蛋。母亲养鸡是花了心思的,在大杂院常年养着一二十只鸡,母亲一声召唤,在厂院撒欢的大鸡小鸡就四面八方聚集回来。母亲最钟爱那只老母鸡,那可是下蛋的功臣。一次大暴雨,把一二十只鸡全都冲散了,母亲顶着狂风暴雨,深一脚浅一脚在厂院的水洼里探寻。最先抢回一批小鸡崽,又一脚扎进汩汩急流。等把那只劳苦功高的老母鸡抱回家,母亲不顾浑身的湿冷,把被暴雨冲刷得奄奄一息的老母鸡抱上小阁楼,围上干爽的布条、干草,在旁边亮起一个小灯泡给它取暖。一夜之后,耷拉着脑袋的老母鸡慢慢恢复了元气,好象母亲还给它喂了一两片打碎了的药片,总之,第二天,它又雄纠纠气昂昂了。

当时我家虽然小,记忆中却是每天都有很多客人。每天傍晚过后,工厂的工友总爱三三两两聚到我们家,坐在院子里的小矮凳上谈天说地。父亲总能利用工作的便利给他们弄到当时炙手可热的电影票。父亲陪他们聊天,母亲就在一旁忙不迭乎地烧开水泡茶,我们姐妹几个则快乐地在大人之中穿梭,不时还能享受到他们带来的小糖果。春节刚过,母亲将叶搭饼用油煎得香气诱人,那些工友一过来,就把年前他们带到我们家的叶搭饼都报销了。隔三岔五地,父亲单位刚来的单身同事,下了班就跑我们家来吃饭。经常因为人多,我家那小小的饭桌承受不了,我们姐妹几个就捧着饭碗在一边胡乱吃了。客人中有的还提了水桶,一并把凉冲了。家里再嘈杂,母亲都不愠不火。临时有客人,总能随时变出多几样菜,令父亲脸上很有光,下次又带回更多的人,喝酒聊天,不亦乐乎。

nlc202309040106

虽然后来搬了家,住得比较宽敞了。但在我家很小的時候,家中就已开始陆续有免费寄宿的人。木板床一字排开,隔张帘子就睡,小小的房间显得更加逼仄了。我们多有怨言,母亲却说:“人家有困难,咱能帮就帮。”母亲一位老同事,家属在乡下,她女儿就在我们家住了两年。第一年高考没上录取线,母亲鼓励她复习,又多住了一年。今年春节,这位当年在我家住宿迎考的姐姐,特地带着一家子从广州回来看母亲。提起当年,说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她当时就得回乡下种田去,那人生的轨迹就完全不同了。言语之中,唏嘘不已。

等我们渐渐长大,母亲还是没有闲着。十多年前,我被派往参加省妇女干校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培训结束时,学员代表发言,其中一个说起小孩才一岁半,如何艰难不舍,几度落泪。我默默地在一旁,感触颇深。其时我的儿子还没满周岁,刚刚歪歪斜斜学步,母亲在帮我带着,有母亲做我的坚强后盾,我只有欣慰。

父母退休后,我和他们住在一块。每次吃饭,父亲的饭,都是母亲给添的。母亲不让我去添饭,说我不会添。母亲现在煮饭,总能在一锅饭中煮出特别松软的一块,她说那一块要盛给父亲,怕我给弄错了。父亲吃完饭,总喜欢吃一条香蕉,吃完就调皮地把香蕉皮往墙角的垃圾篓一扔了事。往往香蕉皮一边挂在垃圾篓边,或直接掉到一旁的地上。母亲不说什么,低下身子捡起来放进篓子后,再接着去洗碗。如果刚好投中了,母亲就喝彩一声:“好准!”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曲动人的歌。母亲读书时品学兼优,从乡村考上县重点中学,为了早点工作贴补家里,读了卫生学校。退休前是一名医护人员,有着药剂师职称。

儿子的白发

读中学的儿子竟然长出白发来了!

一个偶然,我抬头望向儿子,发现儿子的后脑壳,冒出了三两根白发,夹杂在浓密的黑发中,很是刺眼。

我很是纳闷,照说平日伙食营养搭配均衡,儿子也不算太挑食,哪来的年纪轻轻就长出白发?追根溯源,那就是遗传了。记得我在读书年代就有了白发,不时地有同学盯着我的头皮,大呼小叫:“哇!你怎么有白头发了?”当时就觉得好象做错了什么事情,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决不能让儿子在学校被同学笑话。我立即行动,找来小剪刀,仔细地剪除了那三两根白发。

儿子的功课愈来愈繁重。学习间隙,不时也会来点幽默。他外公到关工委去开会,他问我“关工委是什么?”我告诉他,关工委就是关心下一代的机构。他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说:“妈妈,那你要关心上一代。”等他外公开完会回来,他又对外公提议:“外公,你们不仅要关心下一代,还要关心下二代。”乐得他外公直点头:“说得对,坚决执行!”

儿子书桌上摊开的书本,有时我探头去看,在我眼里,简直就成了天书,也不知当年自己是怎么高考过来的。“五一”节放假,我们长舒了口气,欢呼终于可以歇歇了。儿子却幽幽地说:“放假对你们来说是假期,但对我来说哪有假期可言?”然后又埋头于书本中。夜深了,好不容易看他上床准备睡觉,他却拉着我喋喋不休地说起班里的趣事。我让他赶紧睡,他俏皮地说:“妈妈,我现在成了猫头鹰了,猫头鹰在黑夜是最精神的。”接着又来点撒娇:“我今天在学校一天都没怎么说上话,你就让我现在补说回来吧,要不总憋得慌呢。”

都说学习压力大,照这么下去,怎受得了?我隐隐担忧起来。

不知从何时开始,儿子虎头虎脑的圆脑袋变得尖削,原先胖嘟嘟的脸瘦出了尖尖的下巴。而白发势头愈来愈猛,大有演变成千军万马之势,密密点缀着少年头,阳光下特别显眼。儿子也不愿再到理发店去理发,我们干脆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在家中给他打理头发。每次由他父亲给他剃短了,我就开始着手我的工作。搬来一高一低两张凳子,在光线充足的阳台,我们母子俩分别坐好。儿子坐的是低凳子,我坐的是高凳子,这样的高度差,刚好让我的视线和儿子的脑袋持平。儿子背靠着我,瘦瘦的身子倚着我,骨头都硌到了我。我盯着他的头,仔细地挑出白发,用小剪刀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删除掉。由于刚剃好的头发很短,剪起来很有难度。稍一差池,剪一根白发,就会顺带剪掉几根黑发。为了避免失误,我只能小心更小心。我睁大眼睛,生怕手一抖,又浪费掉越来越多被白发侵占的黑发。儿子个子越来越高,如今已是快蹿到一米八的个头了,瘦瘦的肩膀宽宽的,身子那么温顺地紧贴着我。从侧面看过去,我看到窗外漏过来的光线照射下,他脸上密密的细绒毛。再过几年,他就要到外地求学,然后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到那时,他还会不会这么温顺地倚着我?

更多的时候,儿子会在他前面再添加一张高凳子,组成简易学习台。他做他的功课,我剪他的白发。

每次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我抖落一地的白发,眯上眼想歇息一会,这时眼前就出现这样的一幅场景:几根很耀眼的白发,长长地在一堆黑发中很夸张地摇曳着。

儿子说:“妈妈,你都快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他拿了一个信封,把每次剪下的白头发收集起来。“这儿的每一根白发都是你从我头上剪下来的,要申请的话,这就是最好的证据。”儿子舞着装满白发的信封夸张地说。

一次犯懒,我对理完发后的儿子说:“其实你的头发,要不细看的话,是看不出白发来的,不用剪了。”但那天从学校回来后,儿子神情很落寞,嘟囔着:“今天出操时,我后排的同学问起我了。”平日里儿子虽然轻描淡写,口头上说无所谓,但我意识到,他已经是个注意个人形象的小人儿了。

剪的次数多了,儿子提议,干脆用染发剂省事。我坚决不同意,怕染发剂的化学成分对小小年纪的他产生副作用,为此我们还针锋相对小吵了一场。儿子埋怨说,这么个剪法,太浪费时间了。而我只一个理,认可这是最环保的方法。儿子突发奇想,说要发明一种剪发神器,只要它从头上滑过,一遇白色,就自动铲除;遇到黑色,熟视无睹。我想,要真有这种工具,我可省事了。

虽然儿子的白发还是有增无减,学业还是来不得半点松懈,但我清楚,儿子始终会从大人的庇护中走出,稚嫩的双肩会日益坚实。终有一天,他对自己的白发完全坦然接受,并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来,他还会面临更多的问题,需要自己去应对。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能力创造好的条件,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nlc202309040106

与月饼有关的那些事

年年中秋,年年月圆。提起中秋,当然少不了月饼了。

小时候,总是热切地盼着中秋那天快点到来,特别是大街上开始散发出中秋月饼的芬香气息时,那种盼望更是迫不及待。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我就很快可以尝到我喜欢吃的月饼了。

至今听到别人评论月饼吃了如何的腻时,我都还是对月饼情有独钟。每年吃到的第一口月饼,总是给人留下或深或浅的记忆。我总觉得,在饼的世界中,月饼是高贵的,不仅因为她象征着团圆、圆满,还沉醉于她的饱满、浓郁、富于内涵。吃月饼,在离中秋还远呢就吃到了,那是有着小小成就感的;中秋之夜的月饼,满月悬空,亲人欢聚,那个味道是深沉绵长的;而中秋之后的月饼,随着圆月日渐亏缺,再怎么名贵的月饼,也早已不是那个味。

当我还是背着书包上学时,印象中的中秋月饼算得上是很奢侈的食物。记得中秋前,母亲将月饼带回家,是那种外层用红纸层层包裹的圆筒包装,月饼将包装纸渗透得油乎乎的,发出诱人的光。母亲小心翼翼地把月饼放到一个竹筐里,上面盖上一层洁净的纱布,放到家中唯一柜子的顶端。她叮嘱我们姐妹几个,说这些月饼要待到中秋之日再吃,平日大家都不准靠近这个竹筐。我们有令必行,整天眼巴巴盯着香气扑鼻的竹筐,吞着口水,只盼中秋节快点到来。从家乡来求学的小舅,住在我们家,正是最能吃的年纪,到底没有抵抗住诱惑,趁母亲不注意,隔三岔五去捣鼓竹筐。中秋前夕,一位乡下老“三同户”来串门,临走时,母亲急急去取那个竹筐,說是让他带点月饼回去尝尝。当母亲揭开纱布,伸手去取时,却发现捏住的位置毫不费力地瘪了下去。原来那几筒月饼都已被打开了,吃掉了部分后又重新将红纸竖着包好,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整筒月饼摆放地那儿。母亲显得很尴尬,一下子不知所措。那位乡下老“三同户”宽容一笑,连连说:“不用了,不用了!我们家中也有。”就赶紧告辞了。母亲回过神来,没有追究和责备,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如今月饼的花样越来越多了,包装上除了比较土气的圆筒老款,各式月饼令人眼花缭乱。我家小妹比较调皮,每看到月饼,她总爱研究各类月饼的不同味道。所以往往刚刚咬开一个,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馅,就顺手放回去了,一盒“七星伴月”,给弄得面目全非。因为小妹在家排行最小,大家都宠着她,也由着她随便吃。记得当时大姐的两位很帅的男同学到我们家来玩,刚想新开一盒月饼请他们吃,没想到他们一看到桌面上这盒“七星伴月”,很谦虚地说:“这个就很好!”抓起一块就往嘴里送。当时还在读小学的小妹的牙印还触目惊心地留在上面呢,可是阻止已经来不及了,我干脆直接也拿了一块当着他们的面吃下去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月饼不再是望而兴叹了。酒店派员工送了两盒月饼到我们单位品尝,我把我那份五仁叉烧馅的悄悄带回家。儿子放学回来,高兴地哇哇大叫,一口就整个儿吃掉了。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吃到月饼,怪不得那么夸张。我打算今天就找时间去给他买两盒。

现已在广州高校工作的小妹暑假准备回家时,询问需要买啥,我笑呵呵地在电话里跟她说:“行李太多不好带,千万别买月饼。”结果,她专程买了两盒广州酒家双黄白莲蓉月饼回来了。

老爸的学生给他送了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虽然多年不吃月饼了,老爸还是非得试试这名得意门生的月饼。老爸慢条斯理撕开繁缛的包装,折腾了老半天,我们就听到了他发出的一声感慨:“算什么名贵月饼,味道怪怪的!”我们走近一看,天呐!原来老爸拆开了独立包装月饼的干燥作用的小袋子,把粉末洒在月饼上,他还以为那是月饼的调料呢。幸好才吃了一小口,我们赶紧让他多喝水,把那怪怪的味道赶跑。

退休后的老爸曾经跟我们叹过:“年轻时牙好,却没什么月饼吃;现在什么月饼都有,却因为牙不好而吃不了了。”是啊,拥有时得好好珍惜,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幸福,就是人生的一种满足。

月饼的圆、月饼的甜、月饼的香,是品出来的。中秋时节,好友之间,以月饼聊表心意,送上满满的祝福。每年中秋之夜,抱着感恩的心,面对明月,配上清茶,摆上果品,一家欢聚,在浓浓亲情中品尝月饼,品尝浪漫,品尝生活百味。在我眼中,这是再美不过的画面了。

上一篇:2010--2011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下一篇:春节的英语谚语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