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众安全感

2024-09-11

提升公众安全感(共8篇)

提升公众安全感 篇1

一是严阵以待抓部署。一是立即行动,迅速部署,科学调度,排兵布阵,把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做细做严做实。二是要全面梳理,查补漏洞,始终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始终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加强专项治理,针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比如说偷盗行为等。四是要加强宣传,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宣传单、标语、走访等多种形式,集中反映我乡平安创建的新举措、新成效,积极争取群众支持和参与,为全面做好公众安全感测评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是严格纪律抓落实。一是责任到人。该项工作是当前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乡村干部责任到户。二是保障到位。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做好保障工作。三是任务到岗。要将本项工作任务逐一分解细化,做到定岗位、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四是督查到底。对不能按要求安排落实工作、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工作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应付差事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警告,对因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责任人,严厉追究其相应责任。

三是严肃认真抓整改。对于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实实在在地开展整改,及时解决到位。要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撒手,整改不到位不放过。综治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及时整合各村各线力量,加强协调,加强沟通,各村、各部门单位既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也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凡涉及公众安全感工作中的问题,要及时通报、互通有无。

四是严密防范抓安全。一加强治安巡逻,特别是加强对学校及其周边地区和重点区域的治安管理和巡逻,提高见警率。二加强科技防控。以“天网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提升技防水平,不断扩大科

技防控的覆盖面。三加强社会防控。要不断加强农村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邻里守望、户户联防等活动,营造人人都是治安员、处处都有警戒线的社会治安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四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抓好生产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

提升公众安全感 篇2

1、金钱至上, 忽视消防安全

部分业主、老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以挣钱为目标, 不顾消防法律法规的约束, 在没有必备的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 消防责任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违章操作、违章生产;对员工缺少消防培训, 员工消防意识淡薄等。纵观现在火灾的发生多是因为用电、用气、用火管理不善、乱拉乱建、违章操作使用引起的。

2、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室外消火栓被埋压、消防车道被堵塞、公共场所吸烟情况严重, 随地乱扔烟头、建筑内疏散通道被圈占等, 这些现象表明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素质不高。有调查显示, 对于消防队救火是否收费这个最基本的常识问题, 有将近一半的人错误认为“收费”或“有时收费”或“不清楚”, 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 对此一无所知, 有时发生火灾, 更是不敢报警。

3、火场逃生盲从、思维混乱

火灾现场被困人员不能理智选择逃生路线和方式, 而是采取惊慌、群聚、盲从的方式来逃生, 后果可想而知。比如火灾中一些人只知道推门、不知道拉门;将墙当门猛敲猛击、跳楼逃生等, 这些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在火场中对群体的依赖性, 盲目随从他人, 个人失去主见和判断力, 在危险迫近而陷入极度慌乱时, 乱跑乱窜, 很容易导致人员拥挤而出现伤亡。

二、消防安全意识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消防安全意识, 是通过训练、培养和教育使个人消防安全意识和行为达到不知不觉又很自觉的程度。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素质教育中很注重全民消防安全教育, 无论每个人是居家还是外出,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很多情况下都关系到消防安全, 用火、用电、用气、使用易燃易爆物品几乎是无处不在, 是否每个人都时时、处处想到消防安全问题, 是否每个人都具有消防安全常识和自防自救基本能力, 在火灾突发的状况下, 后果是大不一样的。

水火无情, 现代社会人们要提高生存能力尤其不能缺乏消防安全意识。火灾环境中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火灾危及人的生命主要是毒气和烟尘, 包括一氧化碳 (CO) 、氰氢酸 (HCN) 、二氧化碳 (CO2) 和缺氧窒息等。实验证明, 初起火灾空气中CO浓度约1%, 燃烧猛然阶段空气中CO浓度超过2%。CO使人血流因吸不进氧排不出体内CO2而中毒。空气中CO浓度在1.3%时, 人吸入即失去知觉, 使人可能获救的CO浓度的极限值为1.28%。空气中CO浓度为0.5%时, 人接触20~30分钟即可能致死。如果火灾中有含氮燃烧物 (如丙燃氰聚合物等) , 会产生HCN, 其毒性为CO的20倍, 对人危害极大。火灾中还消耗氧产生CO2。正常空气中氧浓度为21%, 环境空气中氧浓度为15%时人肌内活动能力行动不便, 氧浓度为10~14%时人迷失方向, 氧浓度为6~10%是人晕倒失去知觉, 氧浓度为5~6%时人呼吸困难, 半小时后有生命危险。空气中CO2浓度为10%时人几分钟即死。在火灾初起阶段, 烟气在水平方向扩散速度为0.3m/s, 在火灾猛然燃烧阶段, 由于高温的作用, 烟气扩散速度为0.5~0.8m/s, 烟气沿楼梯间、管道、电缆等竖向管的竖直扩散蔓延的速度为3~4m/s。以上是火灾环境下烟气产生和扩散以及对人的危害的一些技术数据。另外, 火灾产生的高温环境对人也有很大危害, 空气温度达149℃时, 人血压下降, 毛细管破坏, 血液不能循环, 脑神经中枢受到破坏而致死。一般情况下, 发生火灾后安全疏散允许时间是:耐火等级为一、二级的民用建筑为6分钟, 公共建筑为5分钟, 观众厅为2分钟, 耐火等级为三、四级上述建筑安全疏散时间约减一半。人命关天, 了解以上火灾实验技术数据是很有必要的。

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学习很多知识, 具备很多种素质, 而培养消防安全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消防安全意识强, 平时会有意识的杜绝或减少隐患, 火灾情况下能及时正确应对, 这是我们每个人保护自己的本能, 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全国每年发生的20多万起火灾事故, 所有火灾事故几乎都重复一条教训, 就是缺乏消防安全意识、缺少逃生自救知识教训惨痛。对每个人来说, 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相反忽视消防安全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三、消防安全意识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消防安全行为属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培养公众消防安全意识, 是一种社会道德修养, 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单位法人还是自然人, 在很多情况下, 其行为关系消防安全也关系社会道德。有的公共场所故意把疏散通道设计像迷宫, 营业时安全出口锁闭;有的市场、商场占用通道摆摊买卖;有的超级市场只设一个出入口;有的人员密集生产企业为严密监管员工只留一个出口,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疏散通道也叫“走火通道”, 安全出口就是逃生出口, 是火灾情况下逃生的“救命路”, 对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进行封、堵、锁, 就等于不给人留“生路”, 这种行为不但违法, 也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纵观十多年来全国发生的一百多起一次死10人以上的群死群伤火灾事故, 都重复着这样的教训, 就是疏散通道不畅, 安全出口不足, 火灾情况下, 人不能及时逃生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很多影响消防安全的行为如乱扔烟头、乱拉乱接电线电器、乱堆乱放物品堵塞消防通道等, 既违反消防安全规定, 也不文明、也不道德。所以, 规范消防安全行为, 对于防火减灾很重要, 对于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 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重要。

四、培养消防安全意识要从自身做起

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行为益已益家益社会。每年的火灾原因统计资料显示, 因电气、违章操作、吸烟、玩火等人为造成的火灾事故占总数九成多。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知识缺乏, 势必存在火灾危险性。缺乏消防安全意识, 一次疏忽, 带来的是灭顶之灾。现代生产生活中, 处处都有用电、用火、用危险化学物品, 火灾危险性增大, 更应该积极预防, 人人自觉做好身边的消防安全工作。一场大火, 会把人们多年辛勤劳动的果实付诸一炬, 后果惨重, 任何人都不应该对消防安全麻木不仁。

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行为习惯要贯穿于工作、生活每个环节。在消防安全问题上任何侥幸心理都要不得。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是很具体的, 要在时时、处处、事事关系消防安全的问题上引起注意, 靠点滴养成。比如居家用火、用电、用气要十分注意消防安全。家庭火灾增多, 亡人火灾事故时有发生, 有的是因为用火不慎, 包括做饭用火、拜神用火、房屋装修电焊动火, 小孩玩火等;有的因为电线电器老化、超负荷用电、电接点松动接触电阻过大、睡觉或外出时一些电器没断电长时间通电过热等;有的是因为燃气炉具或管道泄漏没引起警觉等。目前, 很多家庭还没有对付火灾事故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 发生火灾往往是手足无措, 不懂处置而成灾害。如果每个家庭平时都注意防火, 家里备有灭火器, 门、窗能及时打得开让家人能迅速疏散到室外, 就可以让家庭远离火灾, 就有消防安全保障。又比如外出工作或旅游, 要认真熟悉工作或居住场所环境, 特别是熟悉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要提高对消防安全的警惕性, 发现火灾事故, 要快速反应做出正确判断及时疏散逃生。珍惜生命, 养成良好消防安全行为习惯, 切实落实防火减灾措施, 人人都要有自觉性。

五、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的几点建议

1、加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

目前我国的消防法律体系还不尽完善, 这也给不法经营者留下空间, 虽然现在派出所纳入了监督管理体系, 但这并不能形成对全社会的监控管理网, 因此, 消防监督部门只有加大力度, 通过严格管理监督, 文明执法, 才能促使公众对消防工作的了解和认同。

2、加强公安消防机构强制执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没有授予公安消防机构强制执行权, 这对于依法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特别是重大火灾隐患极为不利, 这是目前困扰消防行政执法的一大难题。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执法实践中, 对单位做出责令停止使用、停止施工、停产停业行政处罚决定后, 有关被处罚单位和个人不能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导致消防行政处罚执行不到位。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 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但执行期为三个月, 这一规定完全不符合消防工作的特点, 一般来说, 需要责令停产停业的场所, 几乎都是火灾隐患问题迫在眉睫, 随时都有发生火灾的危险。所以, 只有增强消防强制执行, 一些隐患整改和消防违法行为的查处才能落到实处。这样既有利于解决、消除火灾隐患,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

3、严格执法, 落实各级领导责任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这是与洛阳大火惨痛教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规定中要求, 对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 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还要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行政责任, 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的或其他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4年中百商厦特大火灾, 对公安部7 3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的出台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应做好提前预防火灾的措施, 所以必须尽快填补法规、技术标准空缺。政府各部门必须严格执法, 加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责任, 增强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防灾工作的责任意识, 建立各级责任追究制。

4、征收消防税, 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消防部门可以仿效税收部门, 对生产、经营单位征收消防税, 单位的消防安全影响消防税的征收比例, 消防安全好的可以降低消防税, 消防安全差的增加消防税, 对于经常发生火灾的单位追加税收比例。消防税的征收既有利于单位做好自身的消防安全, 还可用于消防基础工作的建设, 如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除了政府拨款外, 都向保险企业和个人征收消防税, 消防经费充足, 社会消防安全保障的程度才会有所提高。

5、引进保险中介组织, 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行为

在公众场所实行强制公众责任火灾保险。政府强制执行公众责任保险, 促使消防意识的提高, 并确保发生火灾其伤亡人员的善后抚恤问题, 以减轻社会压力。执行公众责任保险, 可以使保险公司作为中介组织加强消防安全监督, 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消防机构和保险公司对投保的企业、单位应进行联合检查, 信息共享, 对存在火灾隐患而不采取积极态度整改的企业、单位除对其进行消防行政处罚外, 可使保险公司对其采取提高保险费率和降低一旦发生火灾的保险赔偿, 采用消防与保险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扩大消防工作的社会参与面, 提高消防监督的透明度, 加大消防监督力量, 提高消防意识。

6、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

政府应当保障公民享有消防安全知情权, 利用社会舆论对存有火灾隐患的场所、企业、单位施加社会压力, 促其整改。由公安消防部门以政府的名义在单位的醒目处悬挂“重大火灾隐患”警示牌等措施, 标明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场所、整改期限和整改责任, 利用电视新闻、报纸等媒体向全社会公布。政府要加强社会舆论的社会化, 设立全民监督机制, 广播、电视新闻设立消防安全栏目, 调动全民力量监督消防安全。

7、加强消防宣传, 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消防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的消防意识。教育、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教育、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主管部门, 有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义务”规定, 政府部门应将责任落到实处, 与教育、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主管部门签订关于消防宣传方面的责任目标书, 加大宣传力度, 在本地区的显要位置悬挂宣传标语等, 一级抓一级, 切实履行责任。消防部门应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面向社会进行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开展消防知识竞赛, 组织消防运动会、消防文艺演出, 向居民发放消防宣传资料, 组织群众参观消防站, 开展火场逃生、灭火扑救训练, 进行消防教育, 增强群众消防意识。

8、加大消防培训, 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

由于我国消防工作起步相对较晚, 各层次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不同, 加大现役消防人员、专兼职消防人员和生产、经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员的培训, 以点带面, 从而促进本地区社会面上公众消防安全意识的提高。

小结

消防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提高全社会防御火灾的能力, 是经济高速发展体系中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全社会应当认识到火灾的严重性和抗御火灾的重要性, 促进消防社会化进程, 将消防安全切实落到实处, 加强职能部门监管力度, 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 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我国消防工作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制度还不够完善, 在火灾频繁发生的状况下, 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许多火灾的发生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是诸多不安全因素综合到一起造成的, 其中人们缺乏消防安全意识所引发的灾害数量占很大比重, 教训十分惨痛。火灾通常情况下不是“天灾”, 而是人的错误行为引发的灾害。趋吉避凶、防火减灾是我们不能不引起重视的“终身大事”。培养消防安全意识, 提高公众消防安全素质就可以避免或减少火灾危害的发生。本文除对公众消防安全意识做了详细分析之外, 还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供大家参考。

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 篇3

“外交小灵通”作为新媒体在中国公共外交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而不是面向海外受众直接做公共外交活动。如果“外交小灵通”是英文的,受众是海外公众,那么它本身就是一个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了。现在它是中文的,本身做的不是公共外交的活动项目,尽管如此,它在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种说法是人人都要做“公共外交大使”,如何做好呢?那就要了解国际形势,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了解外交与国际关系方方面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针对国内受众这样的需求,“外交小灵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息渠道与平台。人们从“外交小灵通”上获得了以上知识,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主体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这个作用将在未来更显现其重要意义。

如何更好地发挥“外交小灵通”在提升国内受众公共外交能力中的作用呢?

首先,可委托一个独立第三方的调研机构,对“外交小灵通”开通一年来的成效进行调研。“外交小灵通”到底做得怎么样,既不是主办者感觉怎么样,也不是专家学者感觉怎么样,而是需要独立第三方的调研数据,用专业的科学方法来判断这个微博的优缺点。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我是谁”、“我做得怎样”,才能获得“我下一步如何做”的答案,才能使“外交小灵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在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上。

第二,增加公共外交案例方面的内容。在知识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可多传播一些公共外交案例方面的内容。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告诉受众一些公共外交活动或项目的具体做法与方式,这对国内受众公共外交能力的提升会有更大的帮助。案例兼有实践性和理论性,在提升行为主体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我国,有丰富的公共外交案例资源,如《公共外交季刊》每期都有多篇案例文章。通过“外交小灵通”的传播,这些公共外交案例将逐渐成为国内受众提升公共外交能力的重要资源。

第三,“外交小灵通”可主办线下活动。根据新媒体的运营经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非常重要。希望“外交小灵通”多主办一些线下活动,面对面地与粉丝们互动,听取他们的建议,不断改进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在线上,时间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而线下活动,时间较长,大家可以互动。两者结合起来,其效果将会更好!

最后,我也谈一下议程设置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要从长计议。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以从这些方面做些努力:一是结合国家领导人的高访活动,不断介绍中国与该国之间的公共外交活动,让受众集中了解这些公共外交案例,进而增强国内受众向该国开展公共外交的能力。二是对国内受众加以分类,如官员、学者、企业人士、非政府组织人士、媒体人士等,针对不同群体的受众传播公共外交知识,增强同行之间的公共外交能力。据研究,同行的跨国对话与交流,其公共外交的效果是最好的。

提升公众安全感公开信 篇4

你们好!

在这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在新中国xx华诞喜庆氛围依然浓重的时候,城关乡党委、政府向你们为全乡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对乡党委、乡政府各项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xx年以来的五年间,城关乡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盛世景象。天道酬勤,又有佳讯传来!在8月份全市乡镇公众安全感指数调查中,我乡取得了全县第1名、全市第9名的骄人成绩,党委书记张俊霞同志代表全乡人民在全市安全感指数座谈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向市领导和外县市兄弟乡镇做了经验介绍。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而是全乡上下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的必然结果,更是我乡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的生动体现。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城关乡地处周商结合部,是全县项目建设的主要承载地,人员流动性强,治安形势复杂,稳定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乡党委、乡政府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稳定。城关乡成了客商投资创业的热土、人民安居生活的乐土,树立了名冠全市的金字招牌,连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和“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经济发展强乡镇”、“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信访稳定先进单位”等。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城关乡良好的对外形象树之不易,众多荣誉得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精心呵护!

乡党委、乡政府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持稳定的社会大局,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是政法各部门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最大限度的挤压违法犯罪分子的生存空间。二是强化乡机动巡防队和驻村警务室建设,搞好社会面防控。三是推行治安承包,破解群众义务巡逻难以为继的难题。四是进一步发展固定电话用户,提高平安互助大喇叭覆盖率;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和单位安装视频监控设施。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治安防控网络,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强大威慑,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也希望广大干群朋友一如既往的支持乡党委、乡政府的工作,积极参与平安创建,全力维护我乡社会大局稳定和良好的对外形象。“形象是生产力”,良好的形象能招来万商云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致富,败坏的形象只能让客商远离我们,让经济停滞不前,让群众与小康无缘。大家对稳定工作和经济发展有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向乡党委、政府开诚布公的提出来,党委、政府会认真考虑采纳。

单位提升公众安全感情况总结报告 篇5

紧紧围绕建设“和谐平安xx”的总体要求,以严打整治为主线,以安全防范为重点,以平安宣传为基础,综合施策,整体推进,实现辖区可防性案件明显下降、治安秩序明显优化、安全隐患明显消除、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本单位积极开展“全面提升公众安全感”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迅速部署,确保“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本单位及时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为全面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强调几点认识:要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提高知晓率;要打防结合,夯实基础,提高安全率;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满意率;要着眼长远,常抓不懈,提高持久率。

二、扩大宣传,延伸触角。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宣传活动,是进行公众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利用科技下乡、科技网页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公众安全宣传,提高对公众安全的重要性认识,积极参加、及时传达贯彻上级维护稳定会议精神,并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安排部署,做到人人知晓,个个明白,并自觉遵守,不利于公众安全稳定的话不谈,不利于公众安全稳定的事不做。在宣传活动中,做到了“五落实”,即经费落实、资料落实、时间落实、人员落实、阵地落实。开展街头宣传、发放宣传单活动,力求把公众安全等有关精神辐射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三、强化措施,集中整治。

为了确保稳定,我们根据“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既积极主动配合公安、政法部门的“严打”等专项治理工作,又按照“三好”原则,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建立起预防机制,实行值班制度,随时做到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制度,二是对网络上的舆情舆论做到有专人负责,确保社会和网络稳定无事故。

四、结合“三送”,积极进行大走访活动。

本单位结合“三送”工作,积极做好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大走访活动,对新农村建设点和三送结对联户的对象做到“三个一”:一是做到一次问候沟通,二是做到印发一次宣传资料,三是做好一次提升公众安全感的意见调查。

提升公众安全感 篇6

各党支部、村(居)委会、驻乡单位、乡域企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市深化平安宜春建设、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会议精神,达成“争创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夺取全国长安杯”目标,根据市县有关会议精神,经乡党委、乡政府研究,现就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的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平安创建工作要求,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凝聚各村、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力量,齐抓公管、群策群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加强打防结合、安全防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力度,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公众安全感。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工作有效开展,成立由乡党委书记郑高同志任组长的芦洲乡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综治办,由晏员牯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相关工作的具体协调和指导,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全乡在年初分工安排的基层上,成立4个工作组,开展具体工作(详见附表)。

三、时间安排 1、9月1日-9月10日,宣传发动、调查摸底阶段 2、9月10日-9月14日,上户落实、解决解释阶段 3、9月14日-9月20日,接受测评阶段

公众安全感测评工作为每季度一次,各单位应将该工作列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

四、工作措施

(一)一个清楚。

在前几次测评排查的基础上,各单位要进一步对责任范围内的固定电话做好调查统计工作,确保底数清、用途明,做到工作有的放矢,更好的集中力量做好工作。

(二)三个确保。

1、确保无拒访。对于在用的固定电话要安排好专人接听,接听电话应认真仔细,耐心肯定,坚决杜绝接听了电话中途挂断的现象。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将有占调查总数20%的手机用户也要接受测评,各村各单位要确保在职和退休的党员干部在接到0795-12340电话时也要积极接受调查;

2、确保满意率。接受测评、回答问题时应做到肯定准确,非常满意就是非常满意,不满意就是不满意,应注意不要回答诸如还好、还可以等模糊、容易理解错误的话语;

3、确保一方的平安稳定。结合全县开展的打击“两抢一盗”、吸毒贩毒秋季专项行动,各单位要集中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和积案化解活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做到守土有责,保证地方的安全,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四个到位。

1、宣传到位。各单位要及时召开动员大会,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各工作组要对每个用户对象进行上户宣传,张贴送达公开信和宣传资料,并做好登记工作。各村(居)要悬挂一条横幅、开辟一个专栏、各自然村要有一条标语,营造全乡齐心协力提升公众安全感的浓厚氛围;

2、解释到位。在上户工作时,对于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诉求,要及时统计汇总,能解决的要即时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责任到位。每个用户对象都要按照一个班子成员、一个乡干部、一个村干部负责一个固定电话的方式落实具体责任人,由各工作组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落实情况于9月10日前报乡综治办;各驻乡单位、站所办的负责人为责任人。

4、奖惩到位。按照市县的工作要求,公众安全感测评工作将作为各单位、个人年终考核和各种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领导重视、行动迅速、组织周密、效果明显,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高的单位和相关个人进行奖励,并优先考虑各种评先资格。对因措施不力,工作流于形式,应付了事而影响全乡甚至全县测评结果的,实行经济处罚、诫勉谈话,不予发放2013年综治先进奖励,取消各种评优评先资格。

工作组分工安排: 新桥、中腰、大垣、田溪

班子成员:李志坚、康益民、黄金华、李早红 乡干部:黄金牯、谢圣庚、邝迎牯、袁舒、左中发、陈新才

黄山、江口、儒里

班子成员:晏员牯、晏玉玲、李立 乡干部:赵根牯、陈日文、冷上勋 郭溪、陈家、居委会

班子成员:袁方平、晏伟

乡干部:黄细良、张蓉、彭清牯、罗牛生、派出所一人

章江、田背

班子成员:胡献忠、江璐 乡干部:晏祖维、欧阳晓明 乡域企业

提升公众安全感 篇7

一、网络传媒多方面提高公众舆论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出现了一股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潮, 这股热潮一方面取决于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 公众希望通过某些渠道正当行使自己的表达权与监督权, 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的普及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意见表达的平台,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的舆论地位。

(一) 网络传媒为公众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并及时捕捉反馈信息

传统的传播媒介是一条从传者到受众的单向传播路线, 有着特定的传播方式和特殊的地位, 同时肩负着政府喉舌的重任, 这种“把关人”的角色在优化信息质量的同时, 也把普通受众群体挡在了门外, 公众在接收消息内容后进行的判断、思考与分析很难反馈到传播者那里。这种具有特定传播渠道的强势传播无形中加大了反馈的难度。

网络传媒的出现, 则改变了这一局面, 它使得受众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 并将这种具有重构意义的反馈信息通过回复跟帖等极为便捷的方式及时地呈现在传者的面前。这样, 公众的受众角色变得不再被动, 一改原来处于新闻传播中的边缘地位, 而成为了网络舆论传播的中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 受众对网络新闻报道的跟帖评论, 又同样构成了报道的内容, “滚雪球”般的信息反馈不仅控制着舆论的导向, 更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目前把网络传媒的平民化和便捷化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平台当属博客和微博, 两者已经成为公众进行信息发布和参与公共事件的重要渠道。博客自从2000年进入中国后, 发展迅速, 近几年已是公众舆论的最大平台之一, 它以网络为载体, 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博主的意见和观点, 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例如, 在韩寒的博客中转发的帖子《这一定是造谣》就以作者真实的经历对“上海钓鱼执法事件”进行揭露, 引发了诸多网民的关注, 充分体现出网络媒体在提高公众参与度、捕捉反馈信息方面的作用与优势。相比博客, 微博更是充分利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 将舆论发表变得更为便捷化和平民化。作为国内三大微博网之一的嘀咕网, 其创始人李松博士就认为微型博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1]

通过网络传媒所提供的平台, 公众的博文、微博和日志就成为了一种公开的“网上出版物”, 公众的言论自由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与满足。网络传媒的开放性、自主性和草根性赋予了公众前所未有的“传者”地位, 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公众的舆论地位, 也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

(二) 网络传媒便于公众进行意见交流, 进而影响舆论的形成与发展

网络媒介以其虚拟性和包容性为公众构建意见交流空间, 通过新闻跟帖、BBS论坛发贴或跟帖、QQ、个人博客或网上签名等多种方式满足了公众的意见表达与诉求, 并且其特有的交互性又使得多种意见和观点在同一平台内进行交流和碰撞, 最终形成合力, 影响着舆论的形成与发展。

网络媒介在报道事件的同时通常会列出几种意见和看法, 让公众进行投票 (随着开源程序的广泛利用, 目前大部分门户网站及论坛都具备投票功能) 。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投票, 网络媒介的意见汇总省去了邮寄、第三方的介入、其他终端工具 (手机、电话等) 的参与, 使得投票方式极为便捷, 反馈也更加及时准确。网站通过这一方式对网民意见进行整理统计, 以数据为基础, 增强了舆论导向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例如, 在绿坝软件的推行过程中, 新华社就曾发通稿表示:92%的用户认为政府有必要采购过滤软件, 70%以上的用户对软件满意;但包括人民网和一些商业性网站在内的各大门户网站的在线调查结果却显示, 有超过80%的网友反对强行安装这款软件。[2]而在后续的事件进行中, 愈来愈多的报道和事实证明, 绿坝的推行并不受公众的欢迎, 最终工信部也取消了对绿坝的强行安装。由此可见, 网络媒介多渠道收集公众对公共事件的态度和意见, 并通过突出大多数人的意见的方法对之进行整合与梳理, 最终以数据形式展示出公众对事件的各种看法的认同率, 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事件的舆论导向。

(三) 网络传媒再现公民的监督主体意识, 搭建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长期以来, 在传统媒介的舆论中普通民众的观点大都很难体现, 因此舆论监督往往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而在网络媒介中, 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 普通民众甚至是处于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人们都可以更自由、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 公民的监督主体意识空前高涨。并且,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方式更为灵活, 借助其普及化的终端让公众几乎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都能发布信息和资讯, 大大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如今, 通过网络媒介参政议政、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已经成为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途径, 并且在逐步走向成熟。

网络传媒还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桥梁。2009年9月1日起, 贵阳市正式启动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由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市政府对外发布网络新闻和政务信息, 并就网络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答复。以政府名义推出“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这在全国还是首家。[3]这种新型互动模式的建立体现了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重视, 也必将成为政府了解舆情、沟通民众的重要渠道。例如, 可以在政府网站中直接设立“百姓留言”类的版块, 并有工作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 从而帮助政府部门更为有效地了解民众心声。对于公众提出的问题, 相关部门应给予及时地回复与解决, 力求把一些不和谐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 这样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又大大缩短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

———传媒与和谐

(四) 网络传媒利用技术特性为公众提供更多深层次信息, 也使得舆论表达方式趋于多元化

网络传媒充分利用其网络发布平台的技术特性, 依托超链接、微内容等优势, 使公众接受信息更为全面化和深层化。网络传媒在报道事件本体的同时, 通常会加入事件背景资料的超链接、类似事件的超链接、第三方报道事件的超链接以及其他相关热点事件的超链接等等。多方信息相互融合却不重复, 条理清楚而又全面, 让公众在阅读报道的同时, 通过链接掌握事件的更多深层信息, 从而帮助公众多角度地了解新闻事件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 网络传媒凭借其技术特性融入了更多的媒体资源, 流媒体视频、图片、动画等多样化符号的加入, 不仅提升了报道的质量, 声音、画面、文字三者并行也增加了信息的易读性, 而公众也能通过这些方式发表观点, 表达意见, 这在公众越来越注重自己话语权的时代, 就显得极为重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舆论的表达方式也日趋多元化, 这也必将为公众舆论地位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公众舆论地位提升后所带来的“失控”现象

(一) 网络传媒极易侵害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

网络传媒的低门槛和广平台赋予了公众传者的身份, 提高了公众的舆论地位, 而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恰恰利用网络的这些特性, 把它变成满足一己私利的工具。“艾滋女”事件就是当事人闫德利的前男友蓄意报复所编造的假新闻, 虽说事件在一周内就水落石出, 但七天的网络疯传早已诋毁了她的名誉, 严重影响了她之后的生活。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依靠网络流传报复他人的事件并非少数, “海运门”、“护士门”等事件都是人为蓄意的恶意传播。过于开放的舆论环境设置, 让这些报复者的恶意传播有了可乘之机, 网络传媒的匿名性, 又滋生了这些报复者逃避制裁的侥幸心理。此类事件接连发生, 一次次地敲响着网络传媒的把关角色薄弱的警钟。

网络传媒具有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和海量的信息存储空间, 这一方面提升了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的能力, 但另一方面, 也会对他人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和侵害。特别是人肉搜索的出现与兴起, 助长了一些挖人隐私、恶意诽谤的行为。这种超强的搜索手段不仅满足于把搜索对象在特定事件中的表现完整还原, 还将搜索对象的肖像、住址、电话号码等一系列隐私信息擅自公开, 造成被搜索对象在信息被公布之后, 个人甚至是家人的生活安宁受到破坏, 面临着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攻击和骚扰。我们必须看到, 即便这种搜索是为了追求正义的结果, 也不能以牺牲他人合法权益作为代价和手段, 更何况许多攻击性言论和搜索行为都是非理性的。

(二) 网络舆论易引发网络审判, 影响司法独立

在网络传媒中, 舆论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对尚未定论的案件进行报道时, 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带领下, 网民的看法被无限聚集和放大, 即便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也被淹没在潮水般的声讨指责声中, 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不仅左右着舆论的导向, 也给政府和司法机关带来影响。

“邓玉娇”案件从发生到一审判决, 网络传媒几乎时刻都在关注着事件的进展, 警方的三次案情通报前后矛盾, 尤其是一些字眼的变化 (如“特殊服务”变“异性服务”, “推倒”变“推坐”) , 更激化了网民的愤怒, 一时间“烈女斗贪官”、“邓玉娇无罪”的口号响彻网络。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 当地政府成立新闻中心对事件进行发布, 相关领导也亲自前往调查。最终在全国人民的期待中, 一审判决邓玉娇防卫过当, 并无罪释放。

可值得深思的是, 在“邓玉娇案”中, 公众在司法机关还未进行裁决前, 就扮演了“法官的角色”, 给出了无罪的意见, 形成所谓的“网络审判”。虽然在“邓玉娇案件”中, 网民的积极参与和“审判”让事件的调查变得更为仔细和清晰, 然而“网络审判”又极有可能妨碍司法公正, 特别是在舆论“一边倒”的压力之下, 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汹涌的、有倾向性的舆论中坚守自己的判断, 而对“网络审判”这种越权行为更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谨防网民片面接触事件, 发表情绪化观点, 影响司法独立。

(三) 网络推手的出现波动网络传媒的议程设置

伴随着“传播欲”不断增强, 很多人希望通过网络来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 网络推手应运而生。推手们在和对象达成合作协议后, 首先通过发表与对象相关的争议性讯息, 博取网友的跟帖与关注, 接着联合网络编辑利用首页推荐、版主加精、置顶飘色等形式再次引起炒作的风波。凤姐的“往前数三百年, 往后数三百年, 无人能超越”诳语着实吸引受众的目光, 貌不扬、思不捷, 却又自诩学识超越常人, 现实和言语的强烈反差成功博得了受众的关注, 一时间“凤姐”成为又一网络红人。

可以看出, 网络推手的出现波动了网络传媒的议程设置。街头酷乞丐“犀利哥”一问世, 不日就有“史上最美女乞丐”的诞生, 网络推手正是利用这些对比鲜明的噱头或夸大其词的言论一次又一次地吸引受众的关注, 实现了网站的高点击率, 成为网站获取利益的重要保障。因此, 当某一人物或事件被网络推手们故意炒作后, 各大网站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也会跟风炒作, 其结果就是把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被炒作的人物或事件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众对其他新闻事件的关注, 弱化了网络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

三、规避网络传媒“失控”的主要措施

(一) 强化网站“把关”职能, 从源头净化网络环境

网站不仅是网络信息的重要载体, 也是信息发布与交流的独立单元, 除了少数有着独立新闻源和采访权的网站 (多由传统媒体衍化而来, 像新华网等) , 绝大部分网站所发布的新闻都是转载而来, 有些取之于传统媒体及其相关网站, 有些则源于平行网站的论坛贴吧或博文。“自媒体”式的传播给了垃圾、淫秽信息生存的空间, 只为点击率的机械化转载又给了这些信息疯传的机会, 因此, 网络传媒的“把关人”职能尤为重要。

在“艾滋女”事件中, 公布了那297个所谓“性接触者”的手机号码, 假若网站的编辑在转载前能够行使“把关人”职责, 随机拨打一下那些号码, 求证新闻的真伪,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假新闻的疯狂传播。网络假新闻的泛滥, 大大降低了网络传媒的公信力, 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网站的编辑、论坛的版主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收集、制作、重塑、发布等环节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 他们就承担着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角色。加强网站的管理工作, 杜绝恶意信息、虚假信息的传播, 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 不仅是每个网站编辑、论坛版主所应尽的职责, 更是他们“把关人”角色应有的体现。

(二) 加强网络法制化建设, 规范网络管理

就目前现状而言, 我国政府对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仍不够健全。一方面, 针对网络舆论方面的法律仍不够细致与全面, 像网络言论的法律责任问题, “人肉搜索”侵权的界定问题等都存在着司法空白;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网络立法等级偏低, 现行的规章制度大多数都是由信息产业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与实施的, 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上的很少 (主要有2000年12月,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由于立法等级偏低, 导致相关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大受制约。[4]

应加快网络立法进程, 针对现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构建法制化的网络管理机制, 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管理规范法案, 从法律上保障网络传媒的健康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 提高公众的舆论地位。

(三) 倡导网民理性上网, 增强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所特有的匿名性、隐蔽性决定了公众自律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心, 也是网络健康发展的最终保障。公众应不断增强道德自律意识, 倡导文明、理性、科学地使用网络, 对各种网络信息应该有清醒的头脑, 时刻保持冷静客观的分辨能力, 力争把虚假的网络信息和偏激的网络舆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且, 网络世界中的道德准则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应该是高度一致的, 公众不能因为所处空间不同而忽视了社会道德准则, 公正、诚实、责任意识等等道德操守在网络中也应当履行与遵守。我们期待着, 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作用下, 公众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都得到体现, 真正实现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摘要:网络传媒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信息环境, 大大提升了公众的舆论地位:为公众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影响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再现公民监督主体意识;丰富舆论表达方式。然而公众舆论地位被过于放大后, 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以便更好地使用网络传媒, 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网络传媒,公众舆论,网络审判,网络立法

参考文献

[1]“微博”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fr=ala0-1-1.

[2]数据源于:http://survey.tech.sina.com.cn/voteresult.php-pi d=34323.

[3]网民发帖子政府来跟帖[N].北京青年报, 2009-09-03.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5772851.

提升公众安全感 篇8

摘 要 现代社会中,休闲体育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满足人们对于健康以及精神生活的需求,其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最早出现休闲体育的是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与之相比较,我国的休闲体育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一开始的时候受到非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休闲体育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休闲运动可以增强人们的健康,并且可以调节人们的生活方式,使身心都能够得到愉悦。本文对目前制约休闲体育运动公众参与性的因素进行了认真剖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休闲体育 公众 参与型

休闲运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的改革开放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逐渐完善起来。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休闲体育开始倍受关注。毋庸置疑,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运动方式成为了现代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其不仅能够使人们放松心情,同时还可以促进人们身体素质的发展,让体育事业充满活力。休闲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休闲体育运动的公众参与性自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休闲

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休闲已经成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的气质和独有的精神状态。对于休闲,可以这样来进行理解,即:在空闲的时间之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那些感兴趣的项目,继而最终达到娱乐的目的,并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对于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休闲体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于休闲体育有不同的定义,可以说众说纷纭。通过对这些定义进行认真地分析整理,笔者认为,休闲体育指的就人们在自己空闲的时间里面,自行对自己所喜好的体育运动进行选择,继而既能够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够达到娱乐的目的。

二、影响体育休闲运动公众参与性的因素

(一)政府职能部门的因素

任何事物要想发展壮大,政府职部门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果缺少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这种有效支持,休闲体育根本无从发展,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够因此就认为政府层面对公众体育参与所具有的影响是最为主要的,这是因为无论是哪一样事物的发展变化,除了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支持之外,还需要自我的这种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休闲运动的场所因素

我国休闲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场所因素一直是对其造成困扰的一个主要问题。对于公众而言,他们在参与休闲运动的时候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其所处的环境,即运动场所,这是为直观的。就目前我国大众体育运动场所的现实情况来看,尚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

(三)参与者自身的因素

对于参与者而言,无论他们采取何种形式,对于周围的群体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参与者在技术水平上比较高,那么其周圍的参与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反之亦然。所以,作为参与者而言,要时刻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将休闲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通过自身的这种参与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他们与自己一样获得健康和快乐。

(四)营销策略的因素

任何新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需要依靠一定的营销策略,营销策略使用恰当,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我国休闲体育运动的营销策略来看工作做的还很不到位,口耳相传虽然可以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但是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需要在营销策略上下功夫。

三、提升体育休闲运动公众参与性的建议

(一)政府职能部门要有作为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水平,对各种健身场所、路径来进行整合,使得场馆的利用能够达到最大化,为更多的民众服好务。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为休闲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有利支持。

(二)改建更新运动场所

人们对休闲体育运动关注度日益密切,热情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于运动场所的改建更新可以给公众一个更为舒适的运动环境,这样就能够使其对休闲娱乐的兴趣更为浓厚,并且会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进来。

(三)提高参与者的水平

公众参与休闲运动,一方面是为了愉悦身心,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提高某一个方面的运动技能。所以参与者的水平如果能够得到提高,那么就会使其周围的人对休闲运动密切关注,参与的人自然也就会更多。

(四)采取吸引中档消费者的营销策略

中间阶层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最多的一个部分,其收入较为稳定,而且大部分薪酬都比较丰厚,所以,他们是消费的主体,休闲娱乐自然也会成为他们消费的一个主渠道,而且由于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他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对于身心的放松是非常急需的。基于此,如果能够做好体育休闲运动的宣传,定会吸引他们的加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休闲体育已经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制约,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找到根结所在,继而提出相关的建议,便可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提升休闲体育运动的公众参与性。

参考文献:

[1] 黄艳红,周黎黎.湖南省健身休闲体育的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11(04).

[2] 邱梅珍,王俊奇.中西方休闲观及休闲体育之比较[J].浙江体育科学.2012(05).

上一篇:申请补办结婚登记声明书下一篇:小年英文祝福语范本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