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2024-07-20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共11篇)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篇1

2013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市紧扣扩大消费、拉动内需这一主线,以繁荣商贸、发展经济、惠及民生为宗旨,全市消费品市场总体呈现“平稳趋缓、稳中趋好”的发展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2013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幅超出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近年来尚属首次。

(一)城镇市场呈现较快增长

分地区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755.64亿元,同比增长13.8%,高出全部消费品零售额增幅0.3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81.48亿元,增长10.4%,低于全部消费品零售额增幅3.1个百分点。城镇市场辐射效应持续放大,城乡市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市场零售额占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90.3%,比上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

(二)批零行业仍占主导地位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2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其中:批发业139.21亿元,增长19.8%,零售业582.75亿元,增长12.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5.16亿元,增长10.9%,其中:住宿业10.76亿元,下降3.6%,餐饮业104.4亿元,增长12.6%。批发零售业仍然占据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占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2%,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三)多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统计结果显示,20类主要商品中,有12类商品零售额呈现增长趋势,增长面达60%,其中汽车、中西药品等7类商品零售保持两位数的较快增长。以汽车、中西药品两大类商品为例,全年实现零售额61.81亿元和3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32.5%,拉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长6.6个百分点,对整个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贡献率达67.2%。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限额以上单位影响持续弱化和中高档住餐企业业绩下滑,主要分类商品中也缺少一个持续、有效的增长点。

(一)限额以上单位影响持续弱化

自去年以来,我市限额以上零售额增幅一直滞后于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水平。2013年,限额以上单位累计实现零售额259.83亿元,同比增长9.8%,低于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3.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对全部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3.3%,较上年和前年分别回落4和11.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额占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下降为31%,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

(二)中、高档住餐企业举步维艰

今年以来,我市中、高档住宿餐饮企业经营每况愈下,尽管在年中的时候有过短暂的触底反弹迹象,但下半年以来,这种业绩下滑趋势更为明显。2013年全市114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客房利用率仅为45.2%,低于上年水平11.8个百分点;实现餐费收入13.63亿元,同比下降14.6%,比上年回落27.3个百分点。中、高档住餐企业必须调整市场定位、转变经营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三)主要商品销售前景不容乐观

从全市限额以上主要分类商品零售情况看,并没有出现一个持续有效的增长点。如汽车、石油类商品销售,虽然全年分别保持13.7%和12.1%的两位数增长,但是与前几年相比已出现较大回落,考虑到本地市场饱和程度,今后继续呈现强劲增长状态的可能性不显著。其次,在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下,中西药品类商品32.5%的增幅更多的只是反映医药企业的发展情况,也并非体现出本地医药消费市场的实际需求水平。此外,中、低收入群体受收入预期影响,食品、服装类商品全年增幅只有8.1%和2.8%,烟酒类全年增幅仅为1.4%;而受房地产市场和家电消费政策影响,家电类商品全年增幅仅为6.5%。

三、制约当前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体上看,我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平稳趋缓,但是市场外部与内部的各种问题依然交织存在,影响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各种因素仍具有不确定性,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的压力依然突出。

(一)收入增长放缓,内生动力培育任重道远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压力加大。从去年2季度以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往年明显回落,落差也持续放大。今年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更是回落到近几年最低水平。全年累计虽然分

别回升到9.6%和11.9%的水平,但与前几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收入增长水平放缓,相对增加了中低收入群体刚性消费支出,间接挤出其他商品性消费需求,从这点上来讲,消费品市场内生动力的培育仍然任重道远。

(二)未来预期不明,居民消费心理更趋谨慎

对未来经济发展、就业形势、物价水平、政策规定等各种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消费心理更趋谨慎,储蓄意愿越发增强。2013年上半年江苏消费者信心指数已逼近100的警戒分界线,总体仅处于一个低水平乐观程度。与之相对应的是,截至12月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1.5亿元,比年初增加272.9亿元,而同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83.6亿元,比年初仅增加74.3亿元,新增存贷款比例较上年有所收窄,但绝对额差距与前几年相比仍然比较悬殊。

(三)地域因素影响,消费外流现象较为突出

一方面泰州本地大型购物商场相对较少,对于一些大宗物品和贵重商品,考虑到款式、价格等多方面因素,部分中高收入群体仍然热衷于选择自驾或包车,到毗邻的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实地选购。随着我市都市商贸圈建设发展加快,这种外流迹象已经有所遏制,但是近年来网络购物发展迅猛,其商品的丰富性、购物的便捷性和价格的低廉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广泛参与,这对实体店商品交易量的分流也不可小视。

四、促进消费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未来一段时期,在经济下行、收入放缓和消费外流的多重压力下,应及早制定出台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在战略目标规划、长效机制建设、消费能力提升等方面着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领我市消费品市场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一)切实提高收入水平,努力提升消费信心

量入为出一直是绝大多数人传统的、基本的消费理念,只有让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有一个收入稳步增长的预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消费意愿,想消费、敢消费。要将财政资金、公共资源重点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加大农民创业就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力度,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

(二)推进新型农村发展,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要继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发展农村商业网点,降低农村市场流通成本,推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引导企业设计和生产适合农民消费特点、适应农村消费环境的产品,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的售后服务网络,引导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脑、汽车等大宗商品走进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

(三)积极应对消费结构升级,创造有效需求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篇2

一、2010年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取得了可喜成果

1、社零总额取得新突破。

2010年, 江苏商贸流通业在扩大内需上按照“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水平再提高”的总体要求, 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 全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万亿元, 实现增长18.6%, 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三。

2、三大工程取得新成效。

“三大工程”指商务部、财政部在全国实施的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三大工程。全省全年家电以旧换新销售680.82万台, 销售额250.11亿元, 回收旧家电690.53万台, 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家电下乡销售650万台, 实现额51亿元, 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销售规模居全国前列。汽车以旧换新5.8万辆, 销售额64.6亿元。

3、开拓农村取得新进展。

全省商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战略部署, 积极农村市场。全年新建日用品和农资农家店3468个, 村级店覆盖率从72%提高到80%, 乡级店覆盖从87%提高到90%, 极大的改善了农场市场消费环境。

4、企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做强做大商贸流通企业是商务部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我省商务管理部门和大型流通企业按照商务部部署积级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扩大经营范围, 加强企业建设, 全省有苏宁电器、苏果超市、宏图三胞3家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入选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商贸流通企业之列。

5、市场供应取得新业绩。

省商务管理部门对全省商贸流通市场进行全面监测, 做好重要商品和重点行业的预测预警, 保证全省商品市场平稳运行。为了保证供应, 正式恢复省级猪肉储备制度, 储备8500吨冻肉以及活体储备, 有的县市还建立了二级储备。

当然, 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商贸流通发展规模不大, 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 流通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

二、2010年江苏省商贸业的主要做法

2011年, 江苏商贸流通行业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 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把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战略部署, 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多方面的战绩。

1、积极制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

为了确保江苏商贸流通业平稳顺利发展, 江苏省商贸流通管理部门主动与国家商务部、省政府和其他兄弟厅局沟通, 争取政策和资金, 不断推动江苏省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如制订《关于加快转变江苏商务发展方式的意见》, 与江苏省财政厅合作推出《关于调整专项资金结构加快商务领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0-2012) 》等纲领和具体指导政策, 按照科学发展、突出重点、扶优限劣、扬长避短的原则, 加大对商贸流通业的资金投入。全年共获得国家商务部、省财政支持资金56亿元。

2、抓住消费热点。

我省商贸流通行业抓住春节、五一和国庆三大传统节日, 加快推进社会消费。如国庆节所在的10月, 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2.41亿元, 同比增长18.9%。同时, 开发新的商品消费热点, 汽车、家电、金银珠宝、住宅相关商品等消费热点是成功实现较快增长的主力。2010年1-3季度, 我省汽车、石油、金银珠宝、家电等社零总额分别增长39.2%、38.6%、34.7%和22.7%, 较去年同期分别加快13.5、31.1、20.6和21.0个百分点。虽然受到房地产调控的一定影响, 住宅相关商品也保持了较快增速, 家具增长21.7%, 五金、电料增长25.8%。

3、全面加强市场监管。

保障居民消费安全是商务部门的根本职责之一, 其重点工作就是全省“放心肉”监管体系建设和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2010年, 我省的这二个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样本数量得到增加, 样本质量得到优化, 市场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分析达到新的水平, “12312”市场监管服务中心功能拓展工作得到商务部的充分肯定。通过监管, 全省成品油、典当、拍卖、茧丝绸、酒类和药品等特殊市场的环境得到净化和规范。

4、主动对接商务部各项重点工程。

为了促进全国商贸流通业发展, 国家商务部出台了不少重点工程, 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双百工程”, “双进工程”, 家电以旧换新工程, 汽车以旧换新工程, 家电下乡工程等等。我省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对这些工程主动对接, 同时积极争取省财政的支持, 在国家商务部拨款的基础上进行配套, 为全省的工程推进打下了扎实的资金基础。

此外, 省商务主管部门还加大电子商务建设力度, 促进线上下市场的有机结合。支持中小型流通企业的发展, 引导他们建设采购联盟, 扩大规模, 拓展业务。加快培育大型商企

三、2011年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展望

2011年江苏国内消费市场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把扩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基本发展模式, 力争做好下列工作。

1、促进商贸发展转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 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 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为了落实这一决定, 我省商贸流通业在新的一年中, 要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转型, 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基本发展方式, 坚持绿色商业和循环商业, 现代商业的发展模式, 使江苏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继续推进重点工程。

商务部倡导的“重点工程”对我省拉动和扩大内需具有直接推进作用, 2011年依然是我省商贸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汽车以旧换新暂停外, 其他重点工程继续推进, 江苏应该抓住这一机遇, 向国家取扶持资金, 向省内争取配套资金, 通过建设面向农村市场的家电流通网络, 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 促进市场更大发展。

3、主动应对通货膨胀。

在金融危机时期,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拉动经济。在后危机时期必须消化吸收这些资金, 因此, 在经济生活中出现通货膨胀是正常的事, 但是我们要把通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采取积极措施, 调运适销对路的商品, 丰富居民生活供应, 使通胀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4、完善城乡市场体系。

要加强城市社区商业建设, 完善家政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发展社区商业补充城市商业体系的不足。要积极完善城市商圈、商业街, 合理配置商业业态, 形成完整的城市商业体系。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进一步净化农村市场环境。积极扩大农超对接, 通过对接形成农产品产业链, 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商品消费。

5、加强大型商企建设。

大型商企是商业体系的中坚和骨干, 在推进商企建设中不但要有量的扩张, 还要有质的提升, 重点发展电子商务, 将大型商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 就是量与质的最佳匹配。要加快大型市场建设, 鼓励26个超亿元的市场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推动大型市场成为国内特色产业交易集聚区, 研发设计、标准制定和价格形成区。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篇3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泰州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转型升级进中提质,民生幸福明显改善。

一、经济增长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06.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96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574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95亿元,增长12.7%。全市GDP增速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居全省13个省辖市第六位、苏南苏中地区第三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达到64931元,折算为10485美元,突破1万美元。

一是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4.59亿元,增长7.0%。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57.78万亩,下降0.1%;亩产496.7公斤,增长1.0%,亩产居全省第二位;总产326.68万吨,增长0.9%。全年棉花产量14047吨,下降9.3%;油料产量12.29万吨,增长5.7%;肉类产量26.63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12.15万吨,增长4.3%;牛奶产量4.59万吨,增长8.4%;水产品产量37.3万吨,增长3.9%。全年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9万亩、高效设施渔业面积

2.6万亩、高标准农田18.1万亩。

二是工业生产增势平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99.74亿元,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01.65亿元,增长18.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2212.48亿元,增长20.7%;重工业产值6289.16亿元,增长17.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完成产值269.50亿元、154.25亿元、5120.31亿元、2205.54亿元,分别增长18.5%、-3.5%、19.7%、16.0%。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分别完成产值2609.17亿元、1639.41亿元、4215.27亿元,分别增长12.4%、20.2%、22.4%。分主要行业看,食品饮料行业624.54亿元,增长17.7%;纺织服装皮革行业396.99亿元,增长17.7%;石油化工行业1186.76亿元,增长17.7%;医药行业579.81亿元,增长20.8%;金属冶炼加工行业1391.44亿元,增长19.6%;设备制造行业1953.31亿元,增

长14.5%;电子设备及电气机械制造行业1676.46亿元,增长21.0%。分地区看,高新区、泰兴市、高港区产值增幅列全市前三位,分别增长24.0%、22.8%和20.8%。三是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年服务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234.40亿元,增长12.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1.39亿元,增长12.9%;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为216.26亿元、75.86亿元,分别增长12.2%、10.4%;金融业增加值133.39亿元,增长13.5%;房地产增加值189.64亿元,增长12.3%;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86.40亿元、264.01亿元,分别增长14.6%、12.2%。从税收看,服务业税收完成173.93亿元,增长15.7%,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4.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从服务业集聚区看,8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702亿元、税收20.5亿元,分别增长27.0%和32.0%。

二、三大需求平稳增长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764.17亿元,增长21.0%,增速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从产业看,一产投资14.28亿元,二产投资992.22亿元,三产投资757.68亿元,分别增长11.8%、25.5%和20.1%;在二产投资中,工业投资982.51亿元,增长25.6%,工业投资增幅列全省第一位。从经济类型看,民间投资1353.70亿元,增长27.8%,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7%,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从新开工项目看,全年新开工项目2466个,比上年增加469个,完成投资1191.67亿元,增长30.4%,新开工项目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90.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9.1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47个,比上年增加11个,完成投资318.83亿元,增长17.9%,投资额占全市投资比重为18.0%。从房地产业看,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71.16亿元,增长17.2%;其中住宅投资216.24亿元,增长37.4%。房屋施工面积2254.32万平方米,增长22.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739.76万平方米,增长25.7%。商品房销售面积491.41万平方米,增长51.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55.74万平方米,增长63.7%;商品房销售额300.19亿元,增长50.4%;其中住宅销售额264.14亿元,增长67.8%。从投向看,全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明显放大,全年完成投资255.7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4.5%,投资额增长68.1%,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3.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7.1个百分点;其中,供电供气供水投资23.93亿

元,增长41.2%;交通运输投资62.24亿元,增长23.3%;公共设施投资111.26亿元,增长150.5%;教育投资28.35亿元,增长47.1%;卫生投资7.97亿元,增长69.8%;文化投资3.49亿元,增长59.7%;体育投资8.70亿元,增长401.9%。二是消费需求稳中有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12亿元,增长13.5%,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加快0.9个、0.7个和0.6个百分点。从城乡市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55.64亿元,增长13.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1.48亿元,增长10.4%。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21.96亿元,增长13.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5.16亿元,增长10.9%。从限额以上单位看,全年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3亿元,占全社会比重为31.0%,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45.90亿元,增长11.7%;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93亿元,下降15.2%。从商品类值看,基本生活类商品保持平稳。全年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31.92亿元,增长

8.1%;服装、鞋帽、针纺织类商品零售额21.81亿元,增长2.8%;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7.69亿元,增长15.1%。时尚享受类商品增长趋缓。全年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10.05亿元,增长13.9%,化妆品商品零售额3.13亿元,增长11.9%。文化类商品增长缓慢。全年书报杂志类商品零售额4.33亿元,增长0.2%;文化办公用品商品零售额3.16亿元,下降14.0%。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消费升温。全年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61.81亿元,增长13.7%,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加快9.7个、7.1个和4.0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41.45亿元,增长12.1%,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加快5.8个、2.4个和1.0个百分点。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33.64万辆,增长22.4%。

三是对外贸易逆势奋进。全年进出口总额104.42亿美元,同比增长0.7%;出口62.92亿美元,下降9.4%;进口41.50亿美元,增长21.3%。按贸易方式分,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5.75亿美元,增长1.8%;加工贸易出口26.24亿美元,下降22.3%。进口额中,一般贸易进口28.27亿美元,增长25.1%;加工贸易进口10.18亿美元,增长7.4%。按企业性质分,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0.13亿美元,下降15.6%;私营企业出口21.18亿美元,增长5.4%。进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口25.65亿美元,增长20.4%;私营企业进口15.48亿美元,增长24.4%。按商品类别分,机电产品出口31.73亿美元,下降20.9%,八类商

品出口在1亿美元以上,增幅“六升二降”,食品饮料酒及醋出口2.08亿美元,增长3.3%;化工产品出口10.45亿美元,增长5.4%;塑料橡胶制品出口3.72亿美元,增长35.4%;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7.08亿美元,增长1.5%;机器电子产品及电气设备出口12.80亿美元,增长9.1%;杂项制品出口3.01亿美元,增长8.5%;车辆船舶出口12.29亿美元,下降44.6%;贱金属及其制品出口8.28亿美元,下降5.4%。按产销国别分,对亚洲出口26.87亿美元,下降13.3%;对非洲出口4.41亿美元,增长13.9%;对欧洲出口12.41亿美元,下降25.3%;对拉丁美洲出口4.21亿美元,下降11.7%;对北美洲出口12.30亿美元,增长29.6%;对大洋洲出口2.71亿美元,下降27.1%。

三、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全年新兴产业(包括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电网、新材料、节能环保)实现产值3306.2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上年的37.2%提高到38.5%,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实现产值突破500亿元,分别完成516.49亿元、624.89亿元、603.71亿元、617.28亿元和737.97亿元,分别增长20.6%、21.3%、28.8%、19.1%和23.3%;智能电网、节能环保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56.33亿元、205.94亿元,分别增长14.6%、33.8%。

二是传统产业逆势奋进。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分别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7.88亿元、14.68亿元、40.62亿元、107.93亿元,分别增长106.5%、34.2%、14.8%、15.8%。全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259.83亿元,增长14.7%,其中船舶产业实现产值916.28亿元,增长3.1%;积极引导船舶企业通过开发特种船舶、高端船舶、海工装备等新品“保市场、争订单”,造船三大指标居全省第一,全年造船完工量527.7万载重吨、新承订单1365.8万载重吨、手持订单2153.2万载重吨,分别占全省的43.5%、48.7%和39.5%。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达到1565人,比上年增加335人;其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达到346人,比上年增加8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达到2.36万人,比上年增加0.05万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

术产业完成产值3349.61亿元,增长23.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上年的37.9%提高到39.4%,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63件,比上年增加154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分别达到92家、80家和14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4家、11家和1家。四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从能耗下降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92.0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06%;万元产值能耗为0.0839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5.92%。全市涉及到的33个行业中,行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呈现下降趋势的有27个行业,下降面达到81.82%。从污染物减排看,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分别削减4.0%、0.5%、3.6%、9.0%左右。

四、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一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97.27亿元,同比增长1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9.26亿元,增长1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14.05亿元,增长13.3%,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49.57亿元、利税1022.26亿元、利润605.06亿元,分别增长18.0%、19.5%、16.2%。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效益显著改善,分别实现利税208.29亿元、利润121.62亿元,分别增长24.6%、23.0%。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12元,增长

9.6%,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3982元,同比增长11.9%,快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8%。

五、要素保障明显好转

一是用电增长平稳。全行业用电193.64亿千瓦时,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2.85亿千瓦时,增长9.8%;第二产业171.97亿千瓦时,增长2.8%;第二产业中,工业用电量169.02亿千瓦时,建筑业用电量2.95亿千瓦时,分别增长

2.6%、20.3%;第三产业18.82亿千瓦时,增长13.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8.92亿千瓦时,增长16.5%。

二是银行存贷款增加。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544.42亿元,增长16.9%;其中,居民储蓄1786.01亿元,增长15.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344.27亿元,增长16.8%。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1334.2亿元,中长期贷款923.9亿元,分别增长15.3%、21.8%。

三是招商引资保持平稳。全市着力建设园区平台,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引资继续保持平稳。全年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2583.81亿元,增长28.5%。全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3.23亿美元,同比下降8.8%。

四是货物运输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54.29亿吨公里,增长15.1%;水路货运周转量298.18亿吨公里,增长20.3%;泰州港吞吐量1.52亿吨,增长15.0%。

六、民生保障不断加强

一是财政加大保民生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2.20亿元,增长13.7%。全市各级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达257.33亿元,同比增长16.0%,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幅2.3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5.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二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良好。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85万人,比上年增加0.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6%,比上年下降0.24个百分点。年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9.06万人、174.24万人、60.4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13万人、4.09万人和3.4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3.22万人。年末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30129张,比上年增加6307张。

三是城乡交通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为20.4%,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为63.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篇4

一、2013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13年,全区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趋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3.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增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省均2.4个百分点,与市均水平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369.06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293.1亿元,增长14%。

1、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提质增效,工业稳中有升,服务业较快增长农业现代化建设纵深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66.32万吨,创成省“亩产吨粮县”,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区,50%以上村实现整建制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分别达86%、20.4%,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5%。

工业生产增速稳中有升,行业发展分化。全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35.2亿元,增长17.0%,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7.26亿元,增长12.9%。从全年走势看,工业生产同比增幅由低转高,二季度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并保持稳定增长。分行业看,全区六大重点行业发展形势好于一般行业,全年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实现产值2127.33亿元,增长18%,增幅高于全区工业1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特钢生产加工、机械电子行业产值实现较快增长,增幅均在20%以上。车船制造及配套件受国际形势影响,仅增长5.3%。

服务业质态持续优化。全年服务业占增加值比重达41.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市均0.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2%,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比提高。全年国、地税完成服务业税收25.66亿元,增长16.3%,增速高于全部税收增速6.9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达41.7%,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2、从国内需求看,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提高,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44.29亿元,增长20.8%,分别高于省均、市均1.2、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三产业仍是投资的主要方向,全年三次产业投资分别为7.39亿元、284.12亿

元、152.78亿元,分别增长57.8%、10.4%、33.6%。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52.40亿元,增长30.1%。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批发零售业势头强劲。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43亿元,增长14.3%,增幅分别高于省均、市均0.9、0.7个百分点。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06.96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2.2%,增长17.3%,增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来看,呈现缓中趋升的良好态势。一季度以12.6%的增幅低开,二季度稳定在12.9%,三季度回升至14.8%,四季度达到16.7%。从区域看,城镇消费市场优势明显,带动作用突出。全年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6.15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1.9%,增长14.5%;乡村实现零售额18.28亿元,增长12.5%。

3、从对外经济看,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引进外资平稳增长

对外贸易逆势上扬。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13.04亿美元,增长7%,其中自营出口11.06亿美元,增长4%,增幅分别高于省均、市均3.9、11.6个百分点,总额居扬州6个县(市、区)第3位。其中,外贸公司实现出口1500万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2.59亿美元,增长27%。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年共批准外资项目40个,实现到账外资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分别高于省均、市均24.1、22.9个百分点。

4、从财政金融运行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货币信贷平稳运行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60亿元,增长20.4%,分别高于省均、市均8.3、5.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4.14亿元,增长15.5%,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1%,非税收入7.46亿元,增长49.3%。

货币信贷平稳运行。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52.78亿元,增长17.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67.25亿元,增长12.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12.67亿元,增长20.9%。存贷比为55.4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5、从收入就业看,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4元,增长9.5%,增幅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206元,增长12.1%,增幅回落1.1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全年采集就业岗位2.23万个,推荐就业1.25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7403人,创业带动就业31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5%。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从国内经济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看,全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还不够强,产业转型的过程还比较艰巨,经济社会仍然面临着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

1、经济结构性矛盾凸现。一是全区工业呈重化特点明显。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轻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18.4%、81.6%,重工业占工业比重高于全市4.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用电量占全区工业用电量比重分别达11.6%、88.4%。二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特钢、车船制造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全年规模以上特钢、车船制造企业开票销售过半下降。

2、缺乏新的增长点。2013年底新增33家规模企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17.5亿元,户均开票销售收入仅为5303万元,对全区规模工业增速拉动力还不够明显。同时,新能源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优势不突出,尚处于培育阶段,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有限,全年51家“新兴产业”企业实现开票销售同比增长0.6%,增幅比上年回落15.5个百分点。“三新产业”企业、“智能电网”企业开票销售增幅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工业生产扩张相对乏力。

3、制造业投资不足。近几年来,工业投资持续疲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滑,2013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0.4%,较上年下降8.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低迷制约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4、消费需求稳中趋缓。受公款消费抑制以及禽流感等因素影响,加之传统消费进入平稳期,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消费需求总体不旺。2013年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长一直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47亿元,同比下降12.3%。

三、2014年展望

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国内经济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结构调整压力不容忽视。总体看,2014年全区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跨江融合、接轨主城带来新契机,也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的挑战。全区将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示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篇5

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营口市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贯彻“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协调发展,以实现“促消费、保增长”目标。

一、消费品市场总体情况: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2012年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从季度情况看,1季度实现零售额80.6亿元,2季度实现零售额81.7亿元,3季度实现零售额87.5亿元,4季度实现零售额91.6亿元,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2亿元。总量全省排名第七位。

2、季度增速各异,累计增速稳定增长。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增速全省排名第二位。从各季增速看:呈现出第一季度增速强劲、二三四季度增速平稳的发展态势。1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17.3%,2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14.2%,3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16.7%。4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16%。(见图1)

.3、各县(市)区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增速有所加快,零售额均呈稳步增长态势。零售额总量位居全市首位的仍然是大石桥市,实现零售额91.7亿元,增速最快的是站前区,比上年同期增长16.2%。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1、城市、乡村消费逐步走高,农村市场增势加快,差距缩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居民消费结构的稳步升级,全市形成了一批繁华商业街和有品牌、有规模、有影响力的流通服务产业集群,全市城市消费逐步走上稳步增长的轨道。2012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0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1%。其中:城区实现零售额23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以及国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2012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和城区零售额增幅相差1个百分点。

2、批发零售业继续向好,总量领先地位仍然保持。全市各商业企业努力改善购物环境,特别是一些大型商业企业扩张规模,更新营销理念,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利用各种节庆机会,采取各种促销措施刺激消费。2012年,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2.0%,两项合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83.1%,仍然是支撑消费市场较快发展的主要力量。(见图2)

3、限额以上企业增长态势良好,市场比重提升。限额以上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规范的经营管理和娴熟的市场运作能力,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12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11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3%,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9.3个百分点,高出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幅13.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比重逐步提高,由去年的31.9%上升到34.5%,提高2.6个百分点,对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50.4%,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个百分点。

4、居民的衣、食、住、行需求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收入增加,热点闪动。社会消费品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消费质量日益提升。据对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统计,2012年,吃穿用等传统型消费仍然是消费持续增长的稳定动力。食品、饮料、烟酒类同比增长20.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增长25.3%;金银珠宝类同比增长57.5%;化妆品类同比增长17.3%;由于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的增加和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与之相关的五金电料、家用电器和家具类分别比同期增长52.3%、21.3%和1.6倍;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31.6%;药品、保健品2012年销售也明显增加。随着城乡医疗改革及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愈加重视,药品、保健品销量大幅攀升,中西药品类同比增长26.3%。

三、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

1、居民收入增加,促使零售额稳步增长。2012年,据国家统计局营口调查队调查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986元,同比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12080元,同比增长13.3%。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也刺激了消费的增加,是消费品市场增长的内在动力。

2、节日庆典等活动,火了消费品市场。2012年,在各种节庆的刺激下,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繁荣活跃、购销两旺的局面,零售市场、休闲娱乐消费一片红火。再加上节庆期间各大商场促销活动丰富多彩,极大地调动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拉动了节日市场的旺销。节庆不仅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商机,同时也极大程度地激活了全市旅游市场,“斯拉堡温泉小镇”知名度日趋提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人数大幅增长。

3、民生改善推动了居民消费增加。年初以来,政府不断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的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深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使广大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得到实惠,逐渐打消了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心理,这些对居民的即期消费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居民消费观念更新和消费结构升级支撑了销售额的增长。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和农民进城务工增加等因素影响,带动了城乡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上的变化。居民对住宅、通讯等消费需求提高,建筑、装璜材料类、家具类及家用电器类等商品销售旺盛;移动电话趋于普及,尤其是汽车市场销售依然向好,成为一大亮点。虽然家电(汽摩)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系列扶持政策退市,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没有减。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汽车类销售比上年增长23.9%。

5、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消费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现代流通领域重要标志的连锁经营,在全市也得到迅速发展,商业企业呈现出多方式、多业态迅速发展的趋势。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和新机制的完善,有效地促进企业活力增强和商品销售的快速增长。

四、目前全市消费品市场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2012年,全年消费市场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对消费需求增长形成压力。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消费信心仍然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还需完善,是制约全市消费增长再提升的重要因素。

2、储蓄率较高,储蓄存款增加,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当前利率增长追不上CPI增长的情况下人们的储蓄倾向仍然保持增长态势。2012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805.9亿元,同比增长18.4%,从发展趋势看,全市居民近期消费与积累的现状仍会延续。

3、农村群体消费水平提升不容忽视。农村消费环境相对较差,仍存在网点偏少、设施简陋、档次偏低、服务功能较差等问题,导致农村市场缺乏张力,发展相对滞后,从而造成农民消费需求不足,农村市场从根本上启动尚需时日。

4、旅游市场建设滞后。旅游业是带动第三产业,特别是消费品零售市场发展的重要产业,全市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挖掘开发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完善商贸配套市场,为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

为此建议:

1、着力扶持重点企业发展,扩大市场规模。继续做大、做强现有限额以上单位,充分发挥限额以上企业的龙头作用,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引导其规模发展,为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2、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品市场潜力。一是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大商场、大超市到乡镇、农村开设分店,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刺激农村消费;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贴息资金、银行信贷、财税减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分店,方便农村居民生活,开发潜在的农村市场。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努力扩大农民的就业岗位,用足用好国家惠农政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3、着力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积极推进连锁等新型业态的发展。随着流通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要充分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商贸流通,推进连锁经营、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商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实现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商业企业竞争力和流通行业整体活力,为繁荣市场和提高居民消费创造条件。

4、加大乡村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力度。结合全市实际,发扬地方文化特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篇6

3.从商品类别看,家电、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金银珠宝、通讯器材商品增速回落

一季度,家电、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分别实现零售额107.34 亿元和60.28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和13.8%,增速明显高于其他类商品。

受年初国际金价持续上升影响,去年旺销的金银珠宝类商品今年销售增幅回落。一季度,本市金银珠宝类商品实现零售额79.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通讯器材类商品一季度实现零售额46.74亿元,增长5.4%。两类商品的增速相比去年同期都有较大回落。

4.从零售业态看,网上商店仍现高增长,但增幅回落

从零售业态看,一季度本市无店铺零售额达到198.83 亿元,增长32.5%,增速远高于其他业态。其中网上商店实现零售额168.73 亿元,增长40.9%,虽然仍然是市场增长的亮点之一,但增幅已明显回落。

传统超市业态依旧增长乏力。一季度本市超市业态实现零售额265.24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便利店和折扣店同比分别增长7.6%和1.4%,而标准超市和大型超市则分别下降8.8%和0.3%。另据市商业信息中心监测,一季度本市购物中心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3%,百货商厦零售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5.3%和下降9.6%。

5.从地域看,区级商圈零售额增速高于市级商圈

据市商业信息中心监测,首季28个商圈抽样企业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篇7

地点:西安市。

对象:酒水饮料、快速消费品行业终端消费群体。

内容:了解西安市目前市场消费情况、酒水饮料行业动态情况、消费

者需求、以及酒水行业的销量情况和当地主要媒体。

目的:为稳定市场,使公司产品更有力的进行市场竞争,更好的协助

公司进行产品开发,招商、推广、销售等工作。

调研人:马永刚。

为了配合公司市场部做好调研工作,我经过了十天左右的深入调查了解,对于公司本次的市场调研做一下分析汇报:

1.消费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从2009年的下半年起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的消费品行业,原副材料的暴涨,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利润不断被稀释; 市场外部环境的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快速消费品企业将意味着行业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优势产品将进入衰弱期,新兴赋有生命的产品将会象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行业内

企业将进入规模化的运作,小型企业被大量的淘汰,规模化,品牌化的市场运作机制将主导各个行业。2011年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形势非常不容乐观。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房地产及生活必需品大幅度的涨价,将在消费者心种引起恐慌效应。因对未来信心的不足,这种恐慌被无限放大。导致普通百姓消费能力的下降。普通消费者手中可支配资源的减少,会导致购买力的下降。

由于以上主观因素造成了目前西安市作为一个西北地区中等经济发展城市来说,消费环境不容乐观,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在国内来说还处于一个较落后的地位,还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目前有消费能力的大部分人群的年收入在30000元到50000元之间,这就制约了本地的消费人群的购物消费欲望,人们会在消费时经过考虑,思考,就是所说的理性消费者占据着绝大多数,真正的消费人群集中在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消费者认为必需消费的时候才出手的这类人群当中,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目前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消费水平让消费者对一些高档奢侈品和不必要的消费望而却步。西安市的商业氛围可大概分为以下类:

(1).高端高新产业,如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档社区、房地产、大型高档酒店和品牌餐饮店等;能占到总商业环境的20%;

(2).民用日常必需品产业,如大型平价超市商场日用品市场,中低档

餐饮酒店,交通消费品、医疗行业等;能占到40%;

(3).次生消费产业,如旅游、娱乐、咖啡厅、KTV、交际应酬等,能

占到20%;

(4).政府、企业单位和其他,如政府职能部门,各个工厂企业。

2.消费层次

西安的消费者水平对于全国水平来说只能是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因为地区经济环境较低,高消费人群还是集中在政府消费,公家报销消费、企业高层高收入人群和商业应酬等群体,但是这类群体只是少部分,绝大多数消费者还是集中在中下等必需品消费群体。酒水行业对于消费者来说介于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所以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带有选择性的来对待酒水消费的。

3.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现在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制约和影响,所以消费者对于酒水产品的需求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1).高档次商务和“面子”消费类

这类消费者集中在高收入人群、公款吃喝,商业应酬,请客送礼,所以就必须需要有档次,有品牌,有面子的产品,根据西安市现在的消费水平,这类人群需要的产品大概要有以下标准:价格最低在200元到300元,最高价格没有上限,由个人的需求和经济实力以及场合的需要等来决定,规格500ml/瓶,1*2的礼盒包装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有一些厂家也出品了一些大容量规格的产品来迎合一些消费者,渠

道应该是商超餐饮各占到一半,香型度数不限,包装必须是高贵大方,品牌知名度高,说白了他们要的是“面子和档次”,这类人群领导了酒水消费的档次和品牌,在酒水行业消费人群中大约占有30%左右.(2).各类宴会用酒和企事业单位团体用酒等团购类

这类消费群体的消费宗旨是经济实惠和物美价廉,因为这类人群的酒水消费是外部环境影响,酒水是必须消费品,所以他们需要的产品要达到以下标准:零售价格最低在30元到50元,最高可能在200元到300元,当然最高价格的消费者只占到极少数,大部分集中市场零售价格50元到130元左右吧,规格500ml为主,香型度数没有多大限制,包装要求应该是以喜庆类为主(丧事的另当别论),渠道是以商超为主,包装要求不是很高,只是要求能够有一定的档次和品牌知名度,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在企事业团购类消费人群中,产品的暗行利润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包括差价回报,经手人的回扣利润等。这个消费群体大概占到35%。

(3).自用自饮酒类

这类消费者很简单,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习惯,对酒水产品的要求大概如下,价格根据各人的经济情况为主,主要集中在最低没有限制,大多数最高限制在100元以内吧。规格也没有普遍现象,100ml,200ml,250ml,500ml等等都有,香型也是根据各人的爱好和需要,另外,保健酒类也有一定的消费人群,因为人们的保健意识比以前强多了。渠道是商超餐饮各占一半,度数应该在低度数为主者居多,因为现在的高度白酒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些受不了,包装和品牌没有多大的要求,只要自己喜欢就行了,这类群体大概占到30%。

4.酒水销量

根据市场调研情况显示,有以下几种:

(1).高端品牌类酒水

在高档品牌餐饮渠道800元以上的大概每店月平均销量在1到2箱,800元以下到300元大概每店月平均销量在2到3箱,300元以下的大概每店月平均销量在4到6箱。

在一般餐饮店的月平均销量总体大概就在1到3箱。

在商超渠道大型商场总体月平均销量在4到6箱。

在一般的名烟名酒店和小型商超大概在1到2箱。

(2).中档酒水类

在餐饮店100元以上的每店月平均销量大概在2到3箱,50到

100元的每店月平均销量大概在4到6箱,50元以下的每店月平均销量大概在5到6箱。

商超店内大概每店月平均销量以50元以上左右居多,主要是自

带酒水,自饮,送礼等,每店月平均销量大概在6到10箱。100元以上的每店月平均销量大概在3到6箱。

(3).低端酒水类

餐饮渠道每店月平均销量在8到10箱。

商超渠道每店月平均销量在6到10箱。

(4).保健酒和其他类酒水(红酒等)

餐饮渠道大概每店月平均销量在8到10箱。

商超渠道大概每店月平均销量在6到8箱。

5.当地主要媒体

西安市目前适合并符合酒水类产品广告投放的主要媒体有以下几种:电视,公交车体,公交站牌,户外平面广告,LED大屏幕,主要售点产品展示,广播电台,楼宇广告和电梯看板等,我个人认为能够达到效果的主要是电视广告、公交车体和户外平面广告。

调研人:马永刚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篇8

2014年,是攀枝花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在四川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市50周年的攻坚之年,攀枝花市紧紧围绕“抢抓机遇、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繁荣商贸流通,促进消费升级,一季度攀枝花市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一、消费品市场总体情况

一季度,攀枝花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比1-2月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亿元,同比增长12.4%。

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8亿元,同比增长11.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8.8亿元,同比增长11.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5亿元,同比增长28.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9亿元,同比增长10.7%。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一)城乡消费增速差距缩小

一季度,攀枝花市城镇实现零售额56.5亿元,同比增长11.7%,城镇消费占攀枝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94.2%,对攀枝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为95.2%,占据攀枝花市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亿元,同比增长9.4%,乡村消费增速慢于城镇消费2.3百分点,较2013年全年的差距缩小0.4个百分点。

(二)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增速放缓

一季度,攀枝花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51.6亿元,同比增长11.6%,商品零售增速较去年同期放缓1.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餐饮收入8.4亿元,同比增长11.6%,餐饮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放缓1.5个百分点。

(三)主要商品零售情况

一季度,在攀枝花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统计的16类商品中,有13类商品零售额实现增长,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金银珠宝类、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较快。

1、吃的消费品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2亿元,同比增长20.3%,比去年同期快2.1个百分点。

2、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一季度,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27.4%。

3、健康类消费继续增长。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日益增强,一季度中西药品类消费增长16.6%。

三、影响攀枝花市消费品市场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

(一)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影响消费预期

一季度,攀枝花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9%,比去年同期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服装鞋帽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价格涨幅偏高,对消费品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从短期看,影响居民消费数量和消费频率。从长期看,将加大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家庭保障性支出方面的压力,导致消费意愿降低,即期消费下降,最终将抑制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降低消费需求。

(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增长乏力

一季度,攀枝花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27.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仅增长1.3%,增速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17.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占攀枝花市的比重为45.2%,比重比去年全年下降

2.6个百分点。

(三)石油及制品类商品消费负增长

一季度,攀枝花市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7.9%,比去年同期回落12.1个百分点,增速比四川省平均水平低9.6个百分点。由于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占攀枝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大,其增速的大幅回落对攀枝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影响较大。

(四)各区(县)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落

一季度,各区(县)零售额增速和2013年全年增速相比均有所回落,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累计增速分别回落3.1、2.3、1.9、0.8、2.3个百分点。

三、对进一步刺激社会消费的建议

(一)完善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全社会消费信心。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大力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建立完善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企业提高工资水平;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促进农村劳动力

转移,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效拓展增收渠道,切实改善收入结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着力提高城乡弱势群体的消费能力。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加强对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力度,以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和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有钱愿花。新消法对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进一步强化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确保及时高效地受理投诉和准确全面地提供咨询。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展销活动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篇9

1-4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0.02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0.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消费市场呈现五大亮点:一是网络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4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41.62亿元,同比增长82.4%,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69.9个百分点,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1.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75个百分点。

二是大众化消费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大众化消费受到青睐,高端消费受到抑制,消费市场更趋理性和实惠。1-4月,全省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加快1.9个百分点,增速比高端餐饮快13.1个百分点。

三是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加快。1-4月,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1.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5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四是信息、文化等消费加快增长。受宽带中国战略、更新换代需求拉动,通讯器材销售增加,同比增长15.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4.4%,同比加快10.5个百分点;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增长10%,同比加快25.3个百分点。

2023年江苏高考报名启动 篇10

2023年全省普通高考、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职教高考报名工作将于11月1日正式启动。

高考的总分数是多少分

我国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总分数是750分,但是随着高考不断地改革,部分地区的分数有有所不同,海南高考满分是900分,上海高考满分是660分。

高考改革之后考试科目

1、上海市高考总分为66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均为150分,不分文理,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选考科目,每门满分均为70分。)

2、浙江省高考总分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满分均为150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7个选考学科,每科100分。

3、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四个省市高考满分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满分均为150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选考学科,每科满分均100分。

4、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 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等8个省份高考总分均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均为150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选考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其余17个省市,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西、安徽、广西、云南、四川、重庆市、西藏、青海、贵州省、新疆、甘肃省等高考总分均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均为150分,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为300分;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为300分。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算法:

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按照等级计分:将每门等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 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16%、24%、24%、16%、7%、3%。等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在外省取得的等级考试科目成绩无效,需在本省重新参加考试。

高考的励志句子

1、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2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废话

3、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 、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6 、怀轻松心情进考场,带胜利喜悦回家门。

7 、人生这部书必须用心去读,用心去尝试了。

8 、自信是你成功的基石,沉着是你飞翔的翅膀。

9、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的眼神。

1 0 、山高不厌攀,水深不厌潜,学精不厌苦:追求!

1 1、读书改变命运,刻苦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1 2、月考分数高低何足挂齿,平时名次浮动纯属正常。

1 3、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

1 4、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1 5、当你渴望成功就象在水中渴望空气一样,你就一定会成功。

1 6、做好准备,考场上总有最艰难的时刻。沉着才见英雄本色。

1 7、回忆很美,尽管过程艰辛:也许结果总有遗憾,但我们无愧于心。

1 8、昨天是张过期的支票,明天是张信用卡,只有今天才是现金,要善加利用。

19、惜光阴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细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消费品市场情况 篇11

暨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工作情况汇报

永州市规划建设局 2010年6月22日

省厅督查考核组领导:

我市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和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上级关于强化建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指示精神,立足我市实际,努力开展工作,将上级的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到质量安全生产第一线,确保了我市上半年质量安全生产形势的平稳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认真落实全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年”的相关工作要求,搞好我市今年的质量安全生产和建筑市场监管执法工作,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目标管理任务,我局进一步强化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确定了唐国琼副局长专抓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市场稽查执法工作,周英杰副局长专抓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市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建工办、质安站和局相应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局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了对质量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质安形势,安排部署监管执法工作。上半年组织召开了4次局务会议,对质量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把质安生产工作摆在了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分管副局长组织相关单位和科室负责人召开的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每个月达2次以上,强化动态监管;4月23日,组织各县(区、管理区)局分管副局长、建工办主任、质安站长、市局和市站相应科室人员,以及全市二级及以上施工企业法人代表、市中心城区大中型工程项目三方负责人在锦锈江南大酒店召开了全市质安形势分析会议;市站做到了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布置工作,核查工作落实情况。三是强化责任制落实和工作指导力度。我局将省厅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分解细化,下达给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并与各县区局、局属科室和相关单位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质安监管责任。根据省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省建筑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和省总站《2010年全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目标和要点》,我局和市质安站分别制定和下发了《2010年永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和《2010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要点》,结合我市实际,针对质量安全生产重点和薄弱环节,提出了突出强化的监管措施和工作要求;制订了《永州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方案》和《永州市规划建设局绩效评估考核实施办法》,对质安生产监管工作及时进行督查督办和考核。四是强化层级监督。(1)强化对市本级的再监督。上半年,市局雷细生局长先后6次深入施工现场督促检查质量安全工作,局领导按照分工,在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深入工地抓进度、抓质量、抓安全;根据《永州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方案》的要求,我局成立了2个专项督查组,每月随机抽查10个在建项目,查责任单位和个人履行法律法规行为、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生产状况、以及稽查科和质安站相应责任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为,4月和5月份,我局对市本级监管项目分别组织了督查,下发了《督查通报》。(2)强化对各县、区、管理区的监督。今年1月份,我局组织2个督查组对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以及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工作采取听汇报、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抽查在建工程项目等方式进行了督查和考核,下发了《关于2009年第四季度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及下半年建筑市场监督执法督查情况的通报》,对09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的祁阳县规划建设局、江永县规划建设局在全市范围内下发了给予黄牌警示的通报,市质安站也组织对9个县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进行了考核,对考核基本合格、存在问题的3个质安站责成限期整改。今年4月初,我局组织3个督查组对全市13个县(区、管理区)的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了一季度督查,抽查了37个在建工程(其中复查了去年考核督查且未完工的项目10个),下发执法建议书28份,各县区局对受督查项目隐患的整改进行了复查,并将情况上报了我局。对各县(区、管理区)今年上半年的督查考核工作已作安排,在7月初组织实施。

二、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印发<湖南省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根据省厅《考核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我局制定并向各县区局、局直相关单位、机关各科室印发了《永州市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工作考核办法》(永规建发[2009]5号)。一年多来,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和单位一直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的相关规定,认真搞好我市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工作:市招标办今年1-5月,累计招标发包工程项目25项,中标总金额21105.2万元,实行公开招标20项,中标金额20103.6万元,公开招标率95.25%,邀请招标5项,邀请招标率4.75%,同时,完成了对县区9个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招投标和资格预审的监管工作。建筑业管理科在强化企业和项目负责人资质、资格管理的同时,对建设项目通过开工安全条件审查情况,及前期程序手续情况从严把关,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上半年我局共发放施工许可证12份,施工合同备案13个,监理合同备案12个,相关信息都及时录入了监管信息平台。同时强化了对施工许可证的动态管理,今年以来,我们对前置条件发生变化的江南国际数码城项目,撤销了其编号为***1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退回前置条件不足的施工许可证申请3份,对2份资料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许可申请做出了不予同意的决定,并按《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提出了补正资料告知,无行政不作为、作为不力和乱作为行为,也未接到“阴阳合同”等问题情况的投诉。市图审中心对无资质设计单位和个人提供的施工图不予图审,图审过程中,坚持符合工程强制性标准、无安全隐患、设计深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原则,除工业建筑外,民用建筑均要求有建筑节能设计内容,未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不准交付使用,项目不予招投标,不予办理质安受监手续,上半年市图审中心共完成图审备案项目35个,其中登录信息平台16个。质安监督机构在办理质安受监手续过程中,严格审查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严格依法依规强化了对施工现场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上半年我市未发生质安生产事故。

三、认真落实省厅部署的各阶段工作任务

(一)努力推进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实施

1、及时转发文件,制定工作措施。(1)《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我局正在组织制定,经局组织讨论修改后在全市范围内实施。(2)《关于印发<湖南省建设工程施工项目部和现场监理部关键岗位人员配备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湘建建[2010]109号),局建管科及时向各县(区、管理区)局、市直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了转发,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组织实施。(3)“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近几年我局一直在抓落实,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规范管理,省厅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管理的通知》(湘建建[2010]111号),局安全生产科及时向各县(区、管理区)局、市直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了转发,对下一步工作作出了安排,将结合我市《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全面实施。

2、强抓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一是深入开展“优质安全文明示范工程”培育创建活动,4月23日召开的全市质安形势分析会上,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优质安全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的通知》,公布了全市44个创建项目名单和各项目的培育责任人姓名(其中市本级18个),对“示范工程”创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本级给各创建项目下发了管理牌,实行挂牌培育。二是全面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抓落实,我局借这股东风,以工地“创卫”为切入点,狠抓了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设施的标准化建设,5月21日组织冷水滩城区各在建项目的建设业主(单位)、项目部和监理部负责人,分河东片和河西片在质安站会议室召开了专题会议,提出了管理标准和工作要求,所有在建项目工地必须标准围档、对进出口道路进行硬化、设置车辆冲洗设备、材料堆放整齐有序,实行作业区、办公区、生活区“三区”分设,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等,质安监督员深入责任项目狠抓督办落实,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普遍有了新的提高。

(二)努力搞好“信息平台”监管

1、及时登录在建工程项目。今年1月1日至6月18日,全市共登录项目报建23个,登录招投标备案项目30个、质监备案14个、安监备案14个、开工条件审查备案19个、施工图审查备案16个、施工合同备案19个、监理合同备案18个、施工许可备案9个。其中市本级登录项目报建9个,登录招标备案项目15个、质监备案11个、安监备案11个、开工条件审查备案11个、施工合同备案13个、监理合同备案12个、施工许可备案9个,信息平台建设较好的有东安县。

2、加强工程建设企业及执(从)业人员的信息录入管理。今年以来,我局多次督促相关企业登录和完善“工程建设企业及执(从)业人员管理平台”信息,通知未录入信息的企业补录信息,要求已录企业及时完善和更新信息等,今年我市新增的3家企业全部进行了信息登录,对至今仍未登录信息的11家企业下达了不良行为告知书,并上报了不良行为记录。

3、督促搞好两个平台信息的查询和使用管理。一是派专人经常督促市直相关信息录入人员及时登录项目报建信息;二是利用查询到的信息及时告知建设单位重复押证情况,督促施工和监理企业及时撤换重复押证人员,尤其是关键岗位人员;三是要求各县、区、管理区建设主管部门和企业及时登录信息,对去年项目监管平台信息登录不及时的道县、蓝山等9县(区)在建筑市场监督执法考核中进行扣分处理并给予通报批评。

(三)加强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化管理工作

1、认真传达省厅各项会议精神。将省厅对于质量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要求传达给每个质安监督员,市质安站组织所有监督人员认真学习了《全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目标和要点》、《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化工作的通知》、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导则》等,让同志们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正确履职。

2、进一步建立健全质安监管制度。去年底,我局与市房产局、市监察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实行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核实制度的通知》,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中心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规划条件核实单》后,方可向市质安站申请办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验收合格后,领取《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方可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的滋生和蔓延。以市政府文件即将下发的《永州市预拌混凝土管理暂行办法》,将全面规范我市预拌混凝土的市场管理和质量管理。在强化安全生产方面,我局制订下发了《永州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暂行规定》,市质安站向各在建项目的建设业主、项目部、监理部下发了《关于中心城市冷水滩城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的通知》,同时制订了《2010年永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10年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结构工程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市工程监理和质量检测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为规范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为,出台了《站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管理办法》和《站质安监督人员业务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对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积极开展社会监督工作,采取在施工项目现场等场所公示质量安全投诉举报电话的方式,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每诉必查,对质量安全问题及时做出处理。

3、贯彻落实省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化工作的通知》精神(湘建建[2010]107号)。我局要求市质安站结合监督工作实际制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化工作实施细则》,现正在制定,待我局和市站组织讨论修改后报省总站。

(四)搞好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

根据省厅关于加强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工作要求,我市加强了对建筑起重机械的备案、使用登记及安全监管工作。市站确定一名机械工程师专门从事冷水滩城区建筑起重机械的备案和使用登记管理,各县区也指派了专人负责,该项工作从3月份开始组织实施,由于天气等各方面的原因,进展较慢,到现在为止,全市共完成建筑起重机械备案24台,市本级完成使用登记47台,各县区共完成使用登记113台。对于建筑起重机械,我市一直将它纳入了日常监督检查内容,每次开展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日常巡查,都将起重机械列入重点检查项目,查处隐患认真落实整改措施。今年局政工科组织建筑起重机械操作工培训318人。根据我市该项工作滞后的实际状况,在下阶段我市将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完成并上网公布。

(五)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

为认真落实好省厅湘建建[2010]123号文件精神,搞好我市的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预防事故的发生。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及时制定下发了《永州市2010年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采取五项措施,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二是开展宣传教育,我局将《实施方案》下发给各县区局、局属相关单位、各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及在建工程项目部,要求组织学习并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局政工科组织安全生产三类人员培训1770人,其中继续教育1324人。6月13日,应市安委统一安排,在冷水滩城区繁华地段组织开展了安全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300余份,接待咨询群众20余人。

三是加大施工现场隐患排查和落实整改力度。对于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督,我市已形成了“各监督小组分片包干负责,项目监管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质安监督员对责任项目的监督检查做到了每月不少于2次,发现的隐患都及时建立了台帐,实行隐患建帐、整改、复查、销帐制,对重点项目、问题项目及事故多发区域薄弱环节,运用“差别化”管理模式加大了检查频次和隐患查处整改的力度,实行隐患整改责任到人、督促落实责任到人、限期整改到位,对不按要求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均给予记严重不良行为记录的办法,确保了各类隐患及时得到查处和有效整改。积极组织开展各阶段质安大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上半年,我市组织开展了冬季施工及春节前后大检查、“两会”期间大检查、第一季度大检查和督查,“五一”期间及汛期大检查、“安全生产月”大检查、建筑起重机械备案及专项检查活动等(目前正在进行建筑起重机械备案及专项检查活动),每次检查的覆盖面均达到了100%。市本级共查出和整改大小质安隐患近千处,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57份、《工程停整通知书》45份、《质量安全督办函》20份,所有隐患均在规定期限内落实了整改措施。同时,加大了对群众投诉问题的调查处理,上半年我局和市站共收到9起关于质量安全问题的投诉,均派专人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和勘查,将相关情况和处理意见及时作了反馈。四是强力惩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今年,我局在强化建筑市场监管、惩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方面采取了较强的工作措施:(1)强化建筑市场稽查,为解决稽查力量不足的问题,从局其他科室调整了2名同志到稽查科(稽查执法人员达到11人),增强了稽查力量,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将中心城区划分为河东、河西和凤凰园三个片区管理,从3月份开始,稽查科对冷水滩城区所有在建项目进行了全面的清查摸底和执法检查,共稽查在建工程147项,发现存在不同程度违法违规问题工程77项,发出《整改通知》34份,立案查处违法工程项目21项(其中已调查终结15项,正在调查的6项),移送市城管执法部门3件,移送国土管理部门1件,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30份、《行政处罚决定书》5份,收缴罚款24万余元。(2)强化施工许可管理,上半年,我们对前置条件发生变化的江南国际数码城项目,撤销了其编号为***1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退回前置条件不足的施工许可申请3份,对2份资料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许可申请做出了不予同意的决定,并按《行政许可法》要求提出了补正资料告知;对3个无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项目进行了查处,并提交局案审会审查。(3)上报不良行为记录,一季度我局向省厅上报了11家单位4位个人的严重不良行为记录,分别占全省的12.7%和12%,二季度的不良行为记录正在准备上报。(4)将部分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且屡教不改的项目通过市电视台《城市之窗》栏目予以曝光,上半年市本级通过电视曝光的项目有3期14个。(5)实行差别化管理,对存在较多质量安全隐患、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在建项目有针对性地加大隐患查处力度和整改落实力度;对工程项目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疏于管理的施工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差别化”管理,上半年我局对永州八建、永州十建、大立公司等4家施工企业的法人代表进行了约谈,并将下发文件在全市范围内对这些企业及其承建的工程项目实行“差别化”管理。(6)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我局将零陵区茆家桥廉租房项目不按规定办理质监手续、拒不执行质安监站发出的《工程停整通知》,以及施工现场存在重大质安隐患情况向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汇报,市政府责令相关部门对该项目依法进行了查处。

(六)强化“盲区”、“特区”监管。

对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监管问题,5月份,我局组织了调研。目前我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深度不够,部分项目未进行详细规划和审批就进行建设;(2)市政基础设施不到位,水、电、路不通,施工条件状况较差;(3)逃避监管项目较多,许多项目一边建设一边补办手续。针对这种状况,我局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写出调研报告,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向政府部门汇报;二是先行介入监管,查处和整改质安隐患,同时督办履行建设程序手续;三是开展城市规划区内私人规模建房和各类园区工程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杜绝监管“盲区”和“死角”的出现。

四、全面落实省厅督查反馈意见

1、根据省厅检查组今年一季度对我市质量安全督查中提出的意见和《督查通报》的要求,我局召集相关单位人员对受检的4个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逐条进行了研究,并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一是要各受检项目的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针对项目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制订详细的整改方案,确定专人限期落实整改,确保整改效果;二是及时督办,我局在收到省厅的《通报》后,立即将《通报》复印给零陵区建设局和双牌县规划建设局,并向两局下发了《督办函》,要求两局对项目的整改情况组织复查,并将情况上报我局;三是举一反三,对其他在建项目开展大检查,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到位;四是按照省厅要求,对零陵南门口廉租房工程施工和监理单位及其项目经理、总监上报严重不良行为记录。现4个受检项目已全部落实整改到位,通过了县、区两局和市站复查。

2、省厅一季度督查通报中提出实施安全差别化管理的8家施工企业,我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项目清查,只有湖南航天建筑公司在我市祁阳县承建了永州市烟草公司祁阳县分公司经营业务维修用房工程,该工程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工程造价80万元,其施工内容为室内外装修及在原办公楼四楼上加建一层钢结构经营用房。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投标,办理了质安监及施工许可手续,建设过程中接受了质量安全监管,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该工程于2009年10月28日开工,2010年4月13日已全面竣工验收。相关情况我局已向省厅按要求上报了材料。本地区施工企业及其施工项目的差别化管理工作,我局正在积极推进,正准备在全市范围内下发文件,对永州市十建等4个建筑施工企业及其承建的项目实施差别化管理,进行重点监控。

五、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委明电[2010]1号和省厅湘建明电[2010]17号文件 对于国务院安委和省厅下发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通知》,局党组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了会议,结合落实市安委《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进行了全面安排,制订下发了《永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永规建函[2010]152号),市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雷细生为组长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小组,各县区局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组织开展了检查和隐患整治工作,检查工作中,开展自查的企业89家,全市在建工程项目总数523个,自查和检查项目523个,检查覆盖率100%,发现安全隐患124起,已整改落实120起,企业实际投入整改资金20余万元;行政处罚10起,罚款金额25万余元。我局对检查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了省厅。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质量安全基础工作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1)逃避监管、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一直得不到有效遏制;(2)受区位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的工程造价一直很低,安全投入不足,质量安全生产难以规范,特别是投资额不大的小型建筑,施工企业不愿承包,挂靠施工严重;(3)施工、监理单位管理人员相对短缺,特别是总监和监理人员严重不足,施工现场相应人员配备不到位。

2、建筑市场执法工作没有形成强势震慑力。施工现场质量安全隐患此消彼长,特别是部分县园区、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管难以有效落实到位。

3、市中心城市建筑工程监管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一是房产部门和规划建设部门对建筑市场的监管没有形成闭合互助的监管体系,房屋产权证的发放把关不严,建筑市场的管理难以规范。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零陵区建工办设立的安监站未取得省厅和省总站的批准和认可,不具备安监资格和条件却强揽零陵城区工程项目的安监权;冷水滩区建工办对在冷水滩区招标的项目从投标押金中强行扣缴安监费,越权从事冷水滩城区工程项目的安全监管工作,两区收取安监费后未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责,所管项目安全隐患多,给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造成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4、信息平台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当前我市信息平台的信息录入率较低,部分项目信息、企业和执(从)业人员信息没有及时登录。二是没有充分运用信息平台加强对企业执(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的监管,执(从)业人员重复押证、一人在多个项目兼职现象未得到有效控制。

七、下阶段工作打算

1、全力推进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主要抓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管理的通知》和我市《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所有新开工项目必须按规定足额计提安全措施费用,强化管理,确保费用足额正确运用到位。二是严格开工前安全条件审查,相应条件准备不到位的一律不通过,项目不予放线,工程不准开工。三是严格检查,严格隐患整改,借城市“创卫”东风狠抓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和文明施工管理,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从严查处和整治隐患,争取取得明显的实际成效。

2、认真落实监督工作规范化。一是制定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化工作实施细则》,从严规范监督人员的履职行为,强化考核,对履职不力工作人员严格责任追究。二是结合监督工作实际,制定一套完整的监督工作表格,实现监督工作程序化、监督内容全面化。三是实施差别化管理,加大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违法违规项目责任主体单位和执(从)业人员惩处措施的落实,通过采取对在建项目的差别化管理,对施工、监理企业及其执(从)业人员在全市、全省范围实施差别化管理,提高监督效果,促进质量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3、努力搞好监管工作信息化。一是及时登录监管信息,采取各相关单位确定专人负责、经常督办和工作考核的办法,将各类监管信息及时登录,重点强化监督信息的录入。二是加强信息共享,通过监管信息平台杜绝重复押证、一人在多个项目兼职现象,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强化对建筑市场相关单位和执(从)业人员的动态监管,推进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

上一篇:以英雄精神为话题下一篇:七(11)班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