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货检验流程及其检验方法

2024-05-20

进货检验流程及其检验方法(精选12篇)

进货检验流程及其检验方法 篇1

摘要:进货检验主要是对供应商提供过来的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未经检验或验证合格的原材料、外协件及供方提供的物品不投入使用或加工,防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流程,保证过程产品符合规定要求。什么是进货检验?

进货检验,主要是指企业购进的原材料、外购配套件和外协件入厂时的检验,这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和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确保外购物料的质量,入厂时的验收检验应配备专门的质检人员,按照规定的检验内容、检验方法及检验数量进行严格认真的检验。进货检验的目的

确保未经检验或验证合格的原材料、外协件及供方提供的物品不投入使用或加工,防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流程,保证过程产品符合规定要求。进货检验的形式

进货检验包括首件(批)样品检验和成批进货检验两种。

①首件(批)样品检验。

首件(批)样品检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对供应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并建立具体的衡量标准。所以首件(批)检验的样品,必须对今后的产品有代表性,以便作为以后进货的比较基准。通常在以下3种情况下应对供货单位进行首件(批)检验:a.首次交货;.设计或产品结构有重大变化;c.工艺方法有重大变化,如采用了新工艺或特殊工艺方法,也可能是停产很长时间后重新恢复生产。②成批进货检验。

成批进货检验,可按不同情况进行A,B,C分类,A类是关键的,必检;B类是重要的,可以全检或抽检;C类是一般的,可以实行抽检或免检。这样,既要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检验工作量。成批进货检验既可在供货单位进行,也可在购货单位进行,但为保证检验的工作质量,防止漏检和错检,一般应制定“入库检验指导书”或“入库检验细则”,其形式和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或规定。进货物料经检验合格后,检验人员应做好检验记 录并在入库单上签字或盖章,及时通知库房收货,做好保管工作。对于原材料、辅材料的入厂检验,往往要进行理化检验,如分析化学成分、机械性能试验等工作,验收时要着重材质、规格、炉批号等是否符合规定。进货检验流程

对于来自供应商提供过来的原材料后,我们需对材料进行检验,保证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生产环节中,下面是进货检验的一般流程示意图:

沧州市同鑫塑料有限公司

进货检验流程及其检验方法

进货检验流程及其检验方法 篇2

随机过程是现代概率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 它的任务是研究与某个参数 (时间) 有关的随机现象中的数量关系及其统计规律。马尔可夫过程是一类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普遍意义的随机过程, 它广泛地应用于近代物理、生物学、公用事业、地质学、水资源科学、大气科学等各个领域。马尔科夫链是指时间和状态参数都是离散的马尔科夫过程, 是最简单的马尔科夫过程[1,2]。马尔科夫链在自动控制、通信技术、基因遗传、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心理学、经济管理、教育管理、商业库存管理、市场预测等等众多方面均有广泛的运用[3,4,5,6,7]。马尔可夫链具有三个特点: (1) 过程的离散性。该系统的发展, 在时间上可离散化为有限或可列多个状态。 (2) 过程的随机性。该系统内部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是随机的, 转变的可能性由系统内部历史情况的概率值表示。 (3) 过程的马尔可夫性。系统内部的转移概率只与当前状态有关, 而与以前状态无关。即只要当事物的现在状态为已知时, 人们就可以预测其未来的状态, 而不需要知道事物的过去状态, 即马尔科夫链具有无后效性的特性, 这也被后人称为马尔科夫性[8]。这一特性避开了其他预测方法在搜集历史资料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 因而, 使得它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机变量序列是否具有马尔可夫性, 是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前提。许多应用马尔可夫链的文献都是直接利用了马尔可夫性, 而对于马尔可夫性的本质及其检验研究很少。本文针对马尔可夫性及其检验方法做一些探讨。

1马尔可夫性的概念及性质[1,2]

定义1.1 (随机过程的定义) 设 (Ω, F, P) 是概率空间, T是直线上的参数集 (可列或不可列) , 若对每一个t∈T, ξ (ω, t) =ξt (ω) 是随机变量, 则称ξt∈ (ω) , t∈T∈为该概率空间上的随机过程。

定义1.2 (马尔可夫过程的定义) 设有一随机过程ξ (∈ω) , t∈T∈, 若在t1, t2, t3, …, tm, tm+1t1<t2<t3<…<tm<tm+1∈∈T∈对ξ (t) 观测得到相应的观测值x1, x2, x3, …, xm, xm+1满足条件

则称这类过程为具有马尔可夫性质的随机过程或马尔可夫过程。

定义1.3 (马尔可夫链的定义) 设ξ (∈t) , t=0, 1, 2, …∈是离散状态 (状态空间为T) 、参数为非负整数的随机过程, 且ξ (t) 满足条件

这类随机过程称为马尔可夫链。条件 (2) 称为马尔可夫性。

定义中的条件可表述为:在t时刻ξ (t) 取值为i的条件下, ξ (t) “将来”的状态与“过去”的状态是无关的。也可以这样说:ξ (t) 的“将来”只是通过“现在”与“过去”发生联系, 一旦“现在”已经确定, “将来”与“过去”无关。这个条件称为过程的无后效性或过程的马尔可夫性。由此可知, 马尔可夫性是定义的核心而本质的内容。

由马氏性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定理1 (等价性定义) 设ξ (∈t) , t=0, 1, 2, …∈为一随机变量序列, E是一个可数的实数集合, ξ (t) ∈E, t=0, 1, 2, …。则下述结论等价

(1) ξ (∈t) , t=0, 1, 2, …∈是一个可数状态的马尔可夫链。

(2) 对任何n叟1, 任何i0, i1, i2, …it-1, i∈E, (2) 式成立。

(3) 对任何n叟1, 任何严格上升到非负整数列t0, t1, t2, …, tn, 任何i0, i1, i2, …in∈E均有

(4) 对任何n叟1, 任何严格上升到非负整数列t0, t1, t2, …, tn, 任何i0, i1, i2, …in∈E, 均有

(5) 对任何n叟1, m叟1, 任何严格上升到非负整数列t0, t1, t2, …, tn, tn+1, …, tn+m, 任何i0, i1, i2, …in, in+1, …, in+m∈E均有

(6) 对任何n叟1, m叟1, 任何严格上升到非负整数列t0, t1, t2, …, tn, tn+1+tn+m, 任何i0, i1, i2, …in, in+1, in+m∈E均有

2马尔可夫性的统计检验

一般地, 要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必须综合考察其过去及现在的状态, 才能预测其未来。通常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的方法多是如此, 如点估计、区间估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此类方法都要求掌握一定时期内, 预测目标过去及现在的数据资料, 才能利用数学模型对未来进行预测[9,10]。而马尔科夫预测法则认为, 只要当事物的现在状态为已知时, 人们就可以预测其未来的状态, 而不需要知道事物的过去状态, 即马尔科夫链具有无后效性的特性, 这也被后人称为马尔可夫性。这一特性避开了其他预测方法在搜集历史资料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 使得它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 检验随机过程是否具有马尔可夫性是应用马尔可夫概型分析的必要前提。

2.1随机变量序列的马氏性检验方法

检验随机变量序列是否具有“马氏性”, 是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前提。目前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应用各种马尔可夫链预测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时, 忽视了检验“马氏性”这一步骤, 这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严谨的。下面给出马氏性检验定理。

定理2设所讨论的指标值序列包含m个可能的状态, 用fij表示指标值序列x1, x2:, …, xn中从状态i经过一步转移到达状态j的频数, i, j∈E。将转移频数矩阵的第j列之和除以各行各列的总和所得的值称为“边际概率”, 记为p.j, 即则统计量以自由度为 (m-1) 2的χ2分布为极限分布。其中且给定显著性水平α, 若χ2>χ2α (m-1) 2∈∈, 则认为xiΣΣ符合马氏性, 否则该序列不可作为马尔可夫链来处理。

2.2马氏性检验的实例分析

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 决定了该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在水资源预测, 水文预报中需要首先对降水量进行预报。由于水文气象条件的多样性、变异性和复杂性, 降水过程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 从而导致迄今为止还难以通过物理成因来确定出未来某一时段 (如年、季、月等) 降水量的准确数值。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中, 仅预测出未来某时段降水量的适当的变化区间即可完全满足精度要求, 这样一来, 预测的范围扩大了 (由点值到区间) , 其预测的可靠性也可以相应地提高。

以河北省某地1962-2008共47年的年降水量资料 (见表1) 为例, 进行分析。将降水量序列由小到大排列, 为了符合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的计算要求, 经检验, 应用有序聚类法将年降雨量分为5个等级较为合适, 即5种状态。据调查分析, 按照有关水文序列约定俗成的分法, 年降雨量小于280毫米为干旱年, 280~380毫米为偏旱年, 380~450毫米为正常年, 450~550毫米为偏丰年, 550毫米以上为丰涝年。以此标准划分各年降雨量的等级即状态。如表1所示。

边际概率值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查表可得分位点χ2α (m-1) 2∈∈=χ2α (16) =26.296。由于χ2=33.8216>χ2α (m-1) 2∈∈, 故根据定理2知年降水量序列满足马氏性。

3结论

马氏链的马氏性是指在已知“现在”的条件下, “将来”与“过去”是独立的, 这样决定了可以利用马氏链来做预测。马尔可夫性是其显著特征, 因此, 在运用马尔可夫链进行预测时, 必须对预测对象以往的统计数据资料构成的随机变量序列的马尔可夫性进行检验, 只有符合马尔可夫性, 才能利用马尔可夫链进行预测, 才能保证预测精度。所以在应用马尔可夫链进行预测的问题中, 马尔可夫性检验至关重要、必不可少。在处理一列相依的随机变量的预测问题时, 在检验其具“马氏性”后, 应用某种分类的方法划分出指标值的变化区间, 最后利用马尔可夫链来预测其未来的变化情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类预测的结果不是一个具体的值, 而是一个范围 (区间) 。对某些问题而言, 这样的结果更加可靠、实用。因此, 非常适合非点值的状态预测, 同时, 预测值容许有一定的范围, 预测的正确率是令人满意的。本文研究了马氏性的概念、性质及检验方法, 通过实例对其检验方法进行了分析, 证明马氏性的检验是正确应用各种马尔科夫链预测问题的前提。

摘要:马尔可夫链广泛应用于信息论、自动控制、通信技术、基因遗传、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教育管理、市场预测等领域, 马尔可夫性是其最基本特征, 因此, 在运用马尔可夫链进行预测时, 必须对预测对象以往的统计数据资料构成的随机变量序列的马尔可夫性进行检验, 只有符合马尔可夫性, 才能利用马尔可夫链进行预测, 才能保证预测精度。本文探讨了马氏性的概念及性质, 研究了马尔可夫性的检验方法, 通过实例对该检验方法进行了分析。

进货检验流程及其检验方法 篇3

一、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的意义与要求

1、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就是将我国的与国(境)外的检验检疫制度及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比较和研究,这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国外检验检疫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指导和帮助国内出口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学习借鉴国外检验检疫的科学管理模式、先进工作程序和检验检疫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探索建立中国特色检验检疫工作体系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有利于提高与国外检验检疫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发挥我国检验检疫参与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国开展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水平,增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和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

2、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的主要范畴

一是从宏观的顶层设计看,主要是国家检验检疫管理体制及其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及职能分工等等;二是从各业务模块看,按我国现行体制划分有: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进出境动植物和国境卫生检疫等领域,按国际规则又对应有世贸组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议》(TBT)、《实施卫生和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和世卫组织的《国际卫生条例》等;三是从工作要求和程序看,主要包括认证认可要求、检验检疫标准和检验检疫通关管理程序等;四是从微观的检验检疫内容看,主要是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防止欺诈等要求的商品检验项目;动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检疫物,装载容器、包装物,以及来自疫区的运输工具实施检疫监督和除害处理;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生物材料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施检疫查验、传染病监测、卫生监督和处理。

3、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的基本要求

开展中外检验检疫领域的比较研究既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研究自觉行为,又是一项探索我国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一项辅助性工作任务,其基本要求是必须遵守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必须坚持把握住中国特色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必须有明晰的研究方向和选题,使其研究能联系实际,满足更新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二是必须有具备一定条件的研究人员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这些条件包括业务水平、理论基础、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等:三是必须具有基本的信息资源及资料来源渠道,以及实现资料查新和翻译的基本手段;四是必须掌握科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多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1.比较研究方法的由来及定义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过:“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司和人与人之、司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它在19世纪就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20世纪60年代开始运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

教育领域的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研究;科学领域的比较研究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

2.比较研究方法的使用条件和工作步骤

比较研究方法已广泛运用于科研实践,但其运用必须满足3个基本条件,即,同一性、多边性和可比性。同一性是指比较研究的对象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和同一类事物;多边性是指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多个事物才可能发生;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共性。

比较研究方法的一般工作思路或步骤是,确定比较研究的问题和目标,找出同类现象或事物,收集和整理资料,按照比较的目的将同类现象或事物编组作表,根据比较结果作进一步分析,作出结论。外国比较教育学家把比较研究工作分成描述、解释、并列、比较等四阶段,亦称四阶段比较研究法。

3.比较研究方法在中外检验检疫领域的适用性及应用

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一般主要研究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法律、通关管理、检验检疫要求等,能满足同一性、多边性和可比性等3个基本条件,也是比较研究方法在检验检疫领域的运用。它可以就检验检疫某一内容进行单项比较,如检验检疫法律,也可以对涉及该法律的立法和职能部门、法律之下的规章、操作程序和执行实力等进行综合比较;它可以通过比较中外检验检疫的共同点寻求发展的共同规律,也可以比较不同点发现各自发展的特殊性;它可以就检验检疫通关快捷程度进行定性比较,也可以就某特定商品的检验检疫通关时间进行定量比较;它可以对国家检验检疫制度进行宏观比较,也可以就某一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标准进行比较。总之,理论和实践已证明,比较研究方法适用于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而且已经局部的在国外检验检疫的研究中初步得到运用,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的实践与体会

1.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检验检疫工作开始主动与国际进行对接,逐步了解国外出入境检验检疫,初步完善了检验检疫法规体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我国积极开展了对国外检验检疫的各类研究,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和如何保护民族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检验检疫标准和通关工作程序方面。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贸易迅速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入,中外检验检疫研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除了一些相关论文和课题研究外,公开出版的论著也不少,如:《海峡两岸检验检疫制度研究》,它以大陆相关制度作为参照,分析了台湾的商检制度、动植物检疫制度、卫生检疫制度的特点,尝试了海峡两岸检验检疫制度的综合研究;又如,《中外动植物检疫法律体系研究》,初步完成了动植物检疫领域国外法律板块的单项研究。

趋势还显示,对国外检验检疫制度的研究,已提升到“中外比较研究”层面,不仅是了解外国情况,研究如何适应,而是要比较并发现彼此间差异?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我们的做法比较优劣,如何与其进行合作?对我们的发展有何借鉴?

2.中国与东盟国家检验检疫管理比较研究的实践

《中国与东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比较研究》是广西检验检疫局牵头完成的一项国家质检总局的科研项目,也是国内第一部有关中外检验检疫管理比较研究的论著,通过总结中国一东盟检验检疫合作和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对中国一东盟未来的检验检疫深度合作及一体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构想,向国家职能部门提出了8项建议,其基本结论、主要观点和工作建议在质检系统内引起了共鸣,并通过国内多家新闻媒体介绍,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3.开展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的若干体会

通过参与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的考察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做好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工作,我们有如下几点体。

(1)研究选题必须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这是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工作的出发点或第一步,确定比较研究的问题和目标,是否有意义和具备可行性?是否满足必须的3个基本条件?例如,为了应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检验检疫的通关问题,那么就可以选择与比较成熟的欧盟进行比较研究和考察。

(2)研究必须解放思想但又要坚持“中国特色”。中外检验检疫比较研究一般需淡化国家的政治信仰、宗教文化等国情,突破惯性思维,跳出国门看国门,但是,也要坚持“中国特色”,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参照物“中国检验检疫”的特色和发展轨迹,唯有中国建立有自己独立和较完整的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有专门的检验检疫国家职能部门及其口岸机构,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完善和肯定:另一方面,要充分明确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制度提供理论成果支持。

原材料进货检验制度 篇4

本规程规定了原材料的分类、进货检验和试验的检验条件、检验方法。

本规程用于生产用原材料的进货检验。引用标准

GB/T2828-8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

FZ/T90003.1-91 塑料经纱管和纬纱管试验方法 静弯曲

FZ/T90003.2-91 塑料经纱管和纬纱管试验方法 冲击功

FZ/T90003.3-91 塑料经纱管和纬纱管试验方法 振 程原材料分类

根据在构成产品实体的作用分为原材料和辅助材料。

3.1 原料: 聚碳酸酯(PC)改性聚丙烯

聚丙烯(PP)增强尼龙

聚乙烯(PE)ABS

3.2 辅助材料

着色剂:染(颜)料

分散剂:白油、酒精

配 件:管箍、胶木芯、绒布

包装物:包装箱、包装带总则

4.1 原材料进厂后,•技质部根据供销部提供的《采购产品送验单》进行进货检验和试验。

4.2 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类别、•不同品种可单独或组合采用下列方式进行进货检验和试验。

4.2.1 查验合格证明

原材料进厂时查验由生产厂提供合格证明,包括合格证或检验报告、第三方商检报告,作为判定原材料“合格”或“不合格”的依据之一或直接依此判定该原材料“合格”或“不合格”。

4.2.2 工艺性验证

按规定方法抽取样品,制作产品实样进行工艺性验证,工艺性验证内容包括实际制样时的工艺适应性及产品几何尺寸与标准要求的符合性,以此来判定该原材料“合格”或“不合格”。

4.2.3 性能检测试验

按规定方法抽样、制样,按规定性能检测项目检测试验,以检测结果判断该原材料的“合格”与“不合格”。5 检验和试验

5.1 原料

5.1.1 聚碳酸酯、ABS

a. 检验和试验方式、检测内容及判定依据

本公司原料测定以相应实物作为试样进行检验和试验,其检测内容及判定依据如下表:

b. 试验方法 1)抽样数量:原料批总量3吨以下抽20千克,原料批总量在3吨••以上抽30kg。

2)抽样应在原料堆不同位置不少于5个包装中抽取,抽取出的原料应搅拌均匀,取5-10kg进行纱管实物试样的制作。

3)抽取试样纱管10支,各取5支进行冲击功、静弯曲检测试验。如1支达不到要求,判定该批原料为不合格。

4)测定方法按FZ/T90003.1.2.3-91《塑料经纬纱管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5)在第一次原料抽样试验结果不合格时应另抽样,抽样时应从原料堆不同位置不少于10个包装中抽取,总量在3吨以下抽40千克,总量在3吨以上抽取60千克,经混合均匀后制作实物试样进行检测试验,如仍判定“不合格”,该批原料即为“不合格”。

5.1.2 聚丙烯、聚乙烯、增强尼龙、改性聚丙烯。

a. 检验和试验方式、检测内容及判定依据

b. 试验方法 1)对新料查验合格证或检验报告、商检报告的文字证据。对无文字证据的按回料试验方法进行。

2)对回料的工艺性验证抽样同本规则5.1.1条b中1、2、5),产品符合性测量在试样工艺稳定后抽10支进行规格、尺寸测量。

3)根据工艺的适应性和产品的符合性判定该回料的“合格”与“不合格”。

5.2 辅助材料

5.2.1 着色剂、分散剂

a. 检验和试验方式、检测内容、判断依据

b. 试验方法

对从生产厂或中间商采购的原包装辅助材料查验产品出厂合格证明文字证据。

5.2.2 配件

a. 铜箍

按铜箍进货检验和试验规程进行

b. 胶木芯

按胶木芯进货检验和试验规程进行

c. 绒布

按合同规格尺寸进行,抽每万根抽20根,合格率应大于或等于95%。

5.3 包装箱、包装带检验合格证明。

食品经营者进货检验验收制度 篇5

一、食品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

二、食品经营者应严把食品采购关、入库关、上柜关,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食品质量查验责任,设立食品质量管理员,并报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接受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培训和指导。食品经营者及其质量管理人员应严格查验食品质量,不销售过期、变质、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假冒仿冒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三、食品经营者购进食品时,应当严格审验供货商(包括销售商或者直接供货的生产者)的经营资格,仔细验明食品合格证明和食品标识,确保交易对象主体资格合法,购入食品质量合格。对购入的食品,应当索取食品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者卫生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食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国家规定应当经过检验检疫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上述相关证明文件应当在有效期内首次购入该种食品时索验。

四、超市和食品批发市场内的入场销售者首次购入食品时,还应当按食品品种索取并仔细查验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该批次食品的质量检验合格报告,之后应当每半年索验一次检验报告;检验报告所列检验项目应当包括法律、法规规定和保障食品安全的相关

项目。

五、食品销售者从种植户、养殖户购入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的,应当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身份证明和应当检验检疫的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六、食品销售者购入食品时,应当索取供货商出具的正式销售发票;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索取有供货商盖章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索取有供货商盖章或者签名的销售凭证,并留具真实地址和联系方式;销售凭证应当记明食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价、金额、销售日期等内容。

七、索取和查验的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质量认证证书、商检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和销售发票(凭证)应当按供货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整理建档备查,相关档案应当妥善保管,保管期限自该种类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有条件的食品销售者可以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健全书式和电子档案。

八、有条件的食品经营户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食品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食品信息电子档案,配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食品等重要商品电子备案查询系统,方便消费者查询食品经营信息。

食品经营者购销台帐制度

一、乡镇、街道和社区食杂店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食品进货台帐制度,如实记录食品来源等信息;

二、进货台帐应当按照每次购入食品的情况如实记录,内容应当包括食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购货日期、生产厂家、供货商名称及其证照号码、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三、乡镇、街道和社区食杂店可以根据其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等多种方式建立进货台帐,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计算机管理。食品进货台账应当妥善保存,保存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四、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应当建立产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批发的食品品种、规格、数量、价格、流同等内容。销售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五、食品超市、商场和市场内经营者对其经营场所内自产自销的食品,应当建立生产加工记录台账本。生产记录应当包括食品名称、用料成分、原料是否有检验报告、生产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台账本从生产该种食品之日起保存不少于两年。

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自检制度

一、有条件有大中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经营食品的服务场所和其他有条件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完善检测条件,对上市食品质量实行自行检测、抽检或送检。

二、有条件的大中型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的开办者应当购置监测设备,对入市前或已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质量实行自检或抽检,没有条件购置监测设备的,也可以对部分入市食品进行抽样送检。

三、自行检测的重点食品为肉类、蔬菜、水产品等鲜活食品,散装食品,易污染的食品以及其它认为需要进行检测的食品。

四、自行检测发现的有毒有害、污染、不合格和伪劣食品,不得进货、不得入市销售。

五、自行检测的食品质量信息,应当详细登记;确定为不合格食品的,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格防止进入市场销售。

六、以进货台账制度为基础,建立健全内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查阅进货台账和检查食品的保存与质量状况,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进货台账中作出醒目标注,并将食品集中陈列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或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在进货台账中如实记录。

食品经营者质量承诺制度

一、食品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所经营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并在经营场所醒目的位置张贴,自觉接受消费者和社会监督以及工商部门的检查。

二、建立并自觉执行进货检查验收、进销货台账、不合格商品退市、食品质量承诺等经营自律制度,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严把食品采购关、入库关、上柜关。

三、不销售过期、变质、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假冒仿冒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

四、食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经国家有关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食品和经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查处的假冒伪劣食品,可凭购物发票等凭证予以退换货,或者依法予以赔偿。

五、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应出具销售发票等购物凭证,积极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通知供货商或生产厂家,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食品经营者厂场、场地挂钩协议准入制度

一、为了从源头上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食品经营者购进大宗食品、有明显地域特征食品、授权独家经营的食品以及进货相对固定的经常性消费者食品时,应当实施厂场、场地协议准入制度,严把食品市场准入关。

电梯检验流程 篇6

• 控制柜与紧急操作装置同在顶层层门傍、驱动主机在井道顶、上端站及轿顶是作业场地、液压缓冲器、新安装只检A、B项

• 出发前:劳保用品;检验仪器、工具;证件;相关表格准备

• 资料审查:安装单位1.2(3~6)(3)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持有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4)施工过程记录和自检报告,检查和试验项目齐全、内容完整,施工和验收手续齐全;(5)变更设计证明文件(如安装中变更设计时),履行了由使用单位提出、经整机制造单位同意的程序;(6)安装质量证明文件,包括电梯安装合同编号、安装单位安装许可证编号、产品出厂编号、主要技术参数等内容,并且有安装单位公章或者检验合格章以及竣工日期。•

A;

使用单位1.4(2~5)(2)安全技术档案,至少包括1.1、1.2、1.3所述文件资料(1.2的(3)项和1.3的(4)项除外),以及监督检验报告、定期检验报告、日常检查与使用状况记录、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自行检查记录或者报告、应急救援演习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等,保存完好(本规则实施前已经完成安装、改造或重大维修的,1.1、1.2、1.3项所述文件资料如有缺陷,应当由使用单位联系相关单位予以完善,可不作为本项审核结论的否决内容);(3)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电梯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事故与故障的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电梯钥匙使用管理制度等;(4)与取得相应资格单位签订的日常维护保养合同;(5)按照规定配备的电梯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A;

• 检验准备:穿戴劳保用品;基站、轿厢挂检验警示牌;

• 6.4防止门夹人的保护装置B;8.8消防返回功能试验B;核对层站门数;

• 确认上端站检验条件;2.7主开关目测主开关的设置;断开主开关,观察、检查照明、插座、通风和报警

• 装置的供电电路是否被切断

B;4.8

断开正常照明供电电源,分别验证紧急照明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的功B;7.5紧急操作与动态试验装置(1)目测或者结合相关试验,验证动态试验装置的功能;(2)在空载、半载、满载等工况(含轿厢与对重平衡的工况),模拟停电或停梯故障,按照相应的应急救援程序进行操作。定期检验时在空载工况下进行。由施工或者维护保养单位进行操作,检验人员现场观察、确认;(3)操作B

• 进入轿顶/6.7紧急开锁装置B(顶层);关闭层门前确认轿顶作业场地检验条件;核对实物与资料1.1(3~6)A; • 2.7(1)③在电梯驱动主机附近1m之内,应当有可以接近的主开关或者符合要求的停止装置,且能够方便地进行操作。B/2.7主开关(2);2.8驱动主机B;2.11限速器B;2.14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B;

4.11(2)B(安全钳电气开关在轿顶时);

• 在上端站记录撞极限和座缓冲地坎高度差3.10B(上极限开关)/8.6空载曳引力试验 B/3.16(4)耗能型缓冲器液位应当正确,有验证柱塞复位的电气安全装置B;辅检到下端站记录撞极限和座缓冲地坎高度差3.10B(下极限开关)/3.16(4)B;复位,确保轿厢无人8.10上行制动试验(轿厢空载以正常运行速度上行至行程上部时,断开主开关,检查轿厢制停情况)B;8.4B(若有);辅检检查轿厢情况后在上端站进入轿顶;6.9(2)B(轿门门锁);有轿门锁时1.1(3/4)A/6.8(4)B;

• 进入轿顶检修下行:6.6

抽取基站、端站以及20%其他层站的层门,将轿厢运行至开锁区域外,打开层门,观察层门关闭情况及防止重块坠落措施的有效性

B;6.7抽取基站、端站以及20%其他层站的层门,用钥匙操作紧急开锁装置,验证其功能B/6.8门锁电气、啮合、扒门B/6.9门锁B;3.7轿厢与面对轿厢入口的井道壁的间距不大于 0.15m,对于局部高度小于 0.50m 或者采用垂直滑动门的载货电梯,该间距可以增加到 0.20m。如果轿厢装有机械锁紧的门并且门只能在开锁区内打开时,则上述间距不受限制B;

•(辅检在轿顶)底层门锁:6.6B/6.7B/6.8B/6.9B;打开下端站层门:6.7B; • 进入底坑关门前:核对缓冲器1.1(3/4)A/ 3.16(1~3)B;3.15(1)张紧轮电气B;

• 检修下行:停在适当位置核对安全钳1.1(3/4)A/4.11(1)B;4.11(2)B(安全钳电气开关在轿底时);

• 检修上行:4.11(2)B(安全钳开关);3.15(2)B; 3.16(4)B;3.10B(下)• 轿厢顶层平层:3.16(5)B • 主检在上端站整理数据,辅检在轿厢外监督载荷

• 满载:8.3(1)①瞬时式安全钳,轿厢装载额定载重量,对于轿厢面积超出规定的载货电梯,以轿厢实际面积按规定所对应的额定载重量作为试验载荷B;超载:8.11轿厢装载1.25倍额定载重量,以正常运行速度下行至行程下部,切断电动机与制动器供电,曳引机应当停止运转,轿厢应当完全停止A(定检B类);8.3(1)②③渐进式安全钳,轿厢装载1.25倍额定载荷,对于轿厢面积超出规定的载货电梯,取1.25倍额定载重量与轿厢实际面积按规定所对应的额定载重量两者中的较大值作为试验载荷; ③对于轿厢面积超过相应规定的非商用汽车电梯,轿厢装载150%额定载重量B;8.12对于轿厢面积超过相应规定的载货电梯,以轿厢实际面积所对应的1.25倍额定载重量进行静态曳引试验,对于轿厢面积超过相应规定的非商用汽车电梯,以1.5倍额定载重量做静态曳引试验,历时10min,曳引绳应当没有打滑现象A(若有)• 提醒施工单位电梯部件复位、收回短接线;收回检验警示牌;清点检验仪器;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篇7

关键词: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

失血过多在急救和抢救过程中是极其常见情况, 此时输血是拯救患者或伤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与一般的临床检验不同, 输血前对血型的检验过程必须严格操作, 保证每一位供血者的血型与患者的血型具有一致性[1]。为保证输血顺利进行, 对其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本文针对此问题, 对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进行详述, 具体如下。

1 输血检验前血液质量控制

输血过程容易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例如HBV等常见疾病容易通过血液渠道使得患者受到感染, 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做好输血检验前质量控制可以从献血者和患者本身进行控制[2]。根据不同供血者的具体项目指标, 我国目前采取的规定主要包括:HBs 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每个供血单位应对献血者的身份以及血液健康安全性均有了解和保障, 因此, 对患者输血过程前的血液检查与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时检查感染性疾病可能存在的传染源, 做好隔离防护措施, 注意自身的保护避免感染[3]。同时对治疗所需器械在治疗前进行严格的灭菌与病毒消除工作,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的发生。患者进行输血前对其输血适应症必须了解, 若达不到输血指征的就不予以输血, 若必须输血治疗的则应当规划好输血量, 主要以成分输血。

2 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

2.1 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

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与运送过程均需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标准操作。对于输血申请单上的需进行认真核对, 保证实际病人与申请单上保持一致, 此外, 其他资料亦须齐全, 注意病人的免疫学检查项目与血液标本的符合性, 交叉配血标本必须是3天前的标本[4]。若患者的免疫情况异常导致配血试验受到影响, 此时, 该患者所用的治疗药物亦随之受到影响, 因此必须使用所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配血试验。医疗护理人员与输血科检查人员需逐项核对血样与输血申请单[5]。在规定时间内做好贮藏冰箱内温度登记工作以及常规消毒工作, 认真处理停电等意外, 做好预防标本丢失或失效的工作。

2.2 血型鉴定过程的质量控制

血型鉴定过程需要观察检测试剂是否标注有生产批号、有效截止时间等。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严格执行每一步试验, 尤其要严格观察血浆与红细胞之间的比例大小, 针对于蛋白水平异常的患者, 在做血型鉴定时, 最好联合使用洗涤红细胞配合鉴定[6]。ABO正反定型不合可以分为:反定型、正定型的不合以及蛋白质、血浆等的异常和其他不合原因共4类。对于以上类型的不符, 试验时应有足够的重复性, 保证红细胞悬液浓度控制在2%、试验所用试管无菌性以及其他污染、血液标本归类清晰无混淆情况发生;其次对于抗原抗体的遗失以及ABO亚型存在时, 需要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及唾液血型中的测定等试验。对于有过输血史、妊娠史等患者按要求做不规则抗体筛查, 非急诊患者应进行Rh (D) 血型检查, 并严格执行操作说明中的步骤进行定型[7]。

2.3 交叉配血过程的质量控制

交叉配血是指在进行交叉配血操作后对于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抗体能够检验出来。交叉配血实验在安全输血流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主要包括酶、聚凝胺、抗人球蛋白等物质[8]。通过交叉配血实验可以发现鉴定血型出现的失误以及是否包含不规则抗体。在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血液凝集、溶血情况发生, 对于有过输血、妊娠史的患者短期内以及多次输血患者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9]。

交叉配血实验完成后, 注意对试验结果逐项检查,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与供血者标本是否正确、实验操作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标准、实验反应所需条件是否正确、试验得到的结果是否科学, 将以上内容检查核对完成后, 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 填写时应将患者与供血者的姓名等基本信息以及采集日期等基本血液标本信息标明, 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10]。检查确认无误后, 检测者与复核者需联合签名, 表示对该项试验的责任所在。已发出的血液不得退回。如在检查发现有任何质量问题不得发出, 而应及时通知采集供血单位采取妥善的应对处理措施, 并做好相应的登记。

3 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假阳性

血液检验试验过程可能出现的假阳性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 (1) 冷凝集:患者出现免疫性贫血以及病毒性肺炎疾病, 其血液血清的冷凝集素效价容易出现上升。可采取37℃温度的生理盐水将污染的血液进行洗涤, 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做好凝集试验工作。 (2) 假凝集:针对于带有肾炎、肝脏疾病以及骨髓内肿瘤等患者血液中的血清球蛋白、血液黏滞性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以及在进行玻片法实验过程时所用的时间超标, 导致实验内的水分蒸发过多, 最终导致假凝集。 (3) 凝集的原因来自病理性冷抗体的不断产生。 (4) 一些患者在使用青霉素注射液后会出现相关药物抗体, 具有吸附RBC的作用, 并导致和血浆发生凝集作用。

3.2 假阴性

血液检验实验出现假阴性主要原因包括如下: (1) 血液中的血清抗体效价出现异常下降。 (2) 血清含量与红细胞水平含量之间的比例失调。 (3) 年龄因素, 年龄较高者、年龄较低者在对红细胞的保存时间超过一定标准后凝集功能降低。 (4) 实验反应时间, 实验所用时间不足够使得一些较弱的凝集现象不能正常出现。 (5) 在血检时已经出现的凝集但以轻微溶血表现的往往容易被误认。 (6) 实验反应使用的温度不正确, 对于不同血型的鉴定需要在室温下进行, 而对于不完全抗体的鉴定需在在37℃下进行。

3.3 人为错误

在抽血、加样以及登记查看过程时均会出现人为性的错误;对于相关资料填写潦草以及不规范, 均容易导致输错血的现象发生。因此在执行每一项操作时均要持认真的态度, 观察每一项检验结果, 保证报告单等资料填写正确无误;医生在填写信息亦需认真, 此外, 在输血科工作的人员遇有可疑情况应及时记录。

参考文献

[1]蒋利星.血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J].医学影像与检验, 2012, 23 (6) :238-239.

[2]马宏伟, 谢辉.红细胞意外抗体鉴定在输血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2) :57-58.

[3]孔祥骞, 吴松远, 杨作云.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6) :983-984.

[4]陈德生.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哈尔滨医药, 2010, 30 (4) :44-45.

[5]滕文祥.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的质量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8) :58-60.

[6]郑志民.信息化在输血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768-2770.

[7]王雅芬.输血过程中临床护士应注意的问题[J].中外医疗, 2012, 30 (32) :153-155.

[8]李笋.Rh血型表型检测在输血中的应用意义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9) :226-227.

[9]吕健, 宋千, 许刚.脑膜瘤术前影像学特征与术中出血及输血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11) :801-802.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篇8

[關键词] 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9-02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我国目前规定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有:HBsAg、抗2HCV、抗2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

1 输血前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严格输血适应症,防止医患纠纷

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能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诊疗时,加强防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加强医疗器械消毒,避免交叉感染[1]。要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予适当输血,但应该以成分输血为主。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2 输血前检验血标本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血标本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采集血标本前要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病人与实际病人是否一致,要准确无误。输血申请单须资料齐备,所用血标本要恰当地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状况,必须用3d之内采集的血标本做配血试验[2]。抽血后在试管上贴好标签,防止血标本稀释、溶血。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按时做好冰箱的温度记录和消毒工作。对停电情况应做出记录并及时处理,以防标本失效。

3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做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应有批准生产文号、并且在有效期内。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可互相验证和起到质控作用。

3.2 Rh血型鉴定 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病人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3.3 保证血型鉴定安全 血型鉴定错误难以完全避免,所以加强血库内外的质量管理,如何正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可以发现血型鉴定中的任何错误,可以发现是否含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凝集及溶血,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必须开展筛选。除了盐水介质外,手工凝聚胺试验(MPT)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

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许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凝集,为了辨别真伪,建议用显微镜观察结果。避免责任性错误如抽错血标本、加错标准血清,看错或登记错结果、或书写不规范,造成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因此操作要认真,观察结果要仔细,填发报告单要正确无误;临床医生必须规范填写正确的信息,血库工作人员遇有疑问时,应加强与临床联系及时纠正。各种仪器、用具要清洁、干燥,防止溶血。

6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6.1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 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者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血液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以示负责。发出的血液不得收回,如发现血液质量确有问题,不得发出,应立即通知采供血单位妥善处理。及时收集输血反应卡并做好统计分析。

6.2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 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并封闭后,一起放在1-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综上所述,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输血前、中、后,要严格按照输血管理规定进行操作。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便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出现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9(4):320.

煤检验流程 篇9

1、煤炭购销协议的制定

供应科对煤炭市场进行询价,将询价结果报审计科审计,审计科审计后将审计结果签字填写意见并反馈给供应科,供应科依据审计科的审计价格确定具体煤炭供应商,并与供应商签订煤炭购销协议,协议条款包括计划购进数量、价格、供货时间、煤炭指标以及低于煤炭指标的处理方案。购销协议签订后,供应科报财务部一份备案,以便合同完成的付款依据。

2、煤炭的购进及加密

煤炭协议签订后,供货方组织进货。煤炭进厂后计量,依据指定地点卸车,同时由供应将供应商信息进行加密编号传递给相关单位,每月月中月底(15号、28号)将加密对应表传递给检验、财务一份,以便汇总导出数据。

3、煤炭的验收检测 3.1采样:

3.1.1以每次进货为一批,每个批次作为采样对象。

3.1.2采样过程:每车分上、中、下,前、中、后采样,采样时,必须保证采样均匀,并观察是否有分层现象和其他杂质,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汇报,取样时,用圆头铁锨平直切入,每点取样保证量均衡,取样后放入取样桶内,每车取样总量不低于30kg。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之前,必须记录煤编号、产地、车号、批量及采样人姓名。(2)采样点要均匀合理,例如取样只取边沿、表层、煤堆周围都会造成系统误差。

(3)采样工具要统一,保证大小样品都能取到。

(4)采样注意不应在雨天、风大时采样,否则容易造成偏差。

1(5)采样承载器具、运载工具必须保证清洁,运输过程中保证样品完整性。所取样品必须及时送达制样室,长时间曝露、搁置都会影响采样的质量。3.2.制样

制样分筛分、破碎、缩分。

3.2.1过程如下:所采回煤样,集中放置铁板上,堆锥掺和,反复掺和后,观察粒径大小,大于4cm的颗粒,可用筛孔2cm的铁筛进行分离,分离后大块煤粒,进行粉碎,把粉碎后的煤样放置铁板一处,再把筛后的煤样粉碎以后,集中堆锥混合,反复掺和后,掺和次数越多,煤越均匀,并且保证椎体周围粒度相同。掺料位置尽量落在堆尖上。用平底锨把煤堆压成圆饼形,厚薄均匀,用十字分样板,分成四个扇形,取对角线留样,每完成一次,掺和一次,直到大约4kg,再用二分器缩分,煤样入料位置必须控制在二分器槽的中心位置,流入二分槽的炭粒往复摆动,使煤样均匀的通过二分器,二分后的煤样一部分倒掉一部分掺和后用二分器再分,直到达到留样要求为止。留样分两部分,量不能超过容量瓶体积的四分之三。一瓶留作分析试样,一瓶以备复检,并且分别注明产地、取样时间、采样人和制样人。制样注意事项:

(1)破碎前,制样人必须穿专用鞋,机器和工具必须清扫干净。

(2)水分过大,必须在低于50℃下适当的干燥,方可破碎,否则影响破碎和缩分。

(3)每次处理完一批煤样,必须对现场进行清理,用毛刷把破碎机及筛板清理干净。

(4)分析煤样用棕色磨口瓶承装,并且保证密封。

(5)在制样整个过程中,都应做到及时,迅速,记录清晰、准确。3.3研磨

一般情况下,破碎后的分析煤样,还达不到检测部分指标的需要,必须进行研磨,研磨粒度0.2mm以下。方可作为灰分、挥发份、内水、热量等部分指标检测的要求。

研磨过程:取经过50℃干燥的分析煤样(20-30)g,置于研磨器内,拧紧螺栓,盖严制样器外盖,定时2分钟,启动,完毕后,掀起外盖,松开螺栓,把样品用钥匙和毛刷移入专用制样瓶中,备用。3.4灰分的测定

在预先灼烧并称出重量的瓷灰皿中,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研磨煤样1.0000g(精确至0.0002g)煤样在灰皿中要铺平,将灰皿放入温度不超过100℃的箱型电炉中,在自然通风和炉门留有15mm左右的缝隙条件下,用30分钟缓慢升至500℃,再此温度下保持30min后升到(815±10)℃,关上炉门,在此温度下灼烧1小时,灰化结束后,从炉中取出灰皿,放在石棉板上,在空气中冷却5min,然后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计算公式如下:(精确至0.1%)灰分%=灼烧后残留物重/灼烧前试样重×100% 灰分注意事项: 试样要摊平,且厚度不能太大。

将盛有试样的瓷舟慢慢推进高温电炉中,慢慢灰化后,待几分钟不再冒烟时,将瓷舟推入高温炽热部分,关闭炉门灼烧,灰化过程中如果爆燃,此样作废。高温炉的控制系统必须指示正确,升温能力必须达到测定灰分的要求。灰化时间能保证试样在815±15的温度下完全灰化,随意延长灰化时间也是不利的。灰皿要放置在恒温区域内煤样要完全灰化,空气中冷却时间要一致。3.5挥发分的测定

在预先经过900℃以下烧制恒重的的瓷坩埚中,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研磨煤样1.0000g(精确至0.0002g),将坩埚加盖后,迅速将坩埚架送入恒温区,3 使其继续加热7min,要求此时的温度保持在(900±10)℃,否则试验失败。从炉中取出坩埚,在空气中冷却(5-6)min,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称重。计算公式如下:(精确至0.1%)

挥发份%=(加温后失去的重量/试样重)×100%-内水% 特别提示,挥发分的测定是一项规范性很强的试验,实验条件非常关键,技术要求很严。具体如下: 炉温严格控制在(900±10)℃范围内。

加热时间用秒表计时,当试样送入高温炉的高温区开始计时,到试样离开高温炉为止,这一操作应准确为7min,否则报废。

测定时应用专用坩埚。并且应避免坩埚与坩埚、坩埚与高温炉壁的直接接触。在测定时,如坩埚或坩埚盖上聚有黑烟时,试验也做报废处理。3.6发热值的测定

3.6.1 称取试样1.0000g(精确至0.0002g)于坩埚中,将坩埚置于坩埚支架上,取点火丝一根,轻轻缠于电极杆的缝隙之中,用点火丝压环压紧,把点火丝拧成弧形于试样表面,注意不要接触试样和坩埚,完毕后把氧弹芯放入事先加入10ml蒸馏水的氧弹外壳内,拧紧压盖,放于自动充氧器上,按动手柄,充氧45秒后松开,用氧弹提手轻轻提入量热仪内筒,加盖后,输入手动编号,试样重,自动进入测试系统。当显示屏显示90%左右,量热仪发出试验结束信号,桌面显示数据管理,点击修改,输入全水、外水、内水、硫、氢、挥发分、灰分焦渣特性等数据,然后点击修改、重新计算,出现检测所有记录。注意事项:

(1)实验之前必须把弾筒弾盖用专用工具擦干。

(2)每次装点火丝之前,必须把点火丝压环上的点火丝清理干净或其他异物清理干净。

4(3)严禁超压充氧(正常为2.8-3.0)Mpa,充氧时间45秒,时间要一致。(4)氧弾盖不必过紧,旋到位稍微加点力即可。特别提示:燃烧皿点火失败的几项原因:

点火丝与电极脱落;点火丝与燃烧皿或燃烧皿与另一电极接触造成短路;充氧压力偏低;试样含水量过高,挥发份过低,试样颗粒太大;氧弾漏气。注意事项:对煤质粒径问题,可由检验科做筛分处理和锅炉车间做冲洗后,作为参考依据。3.7检测数的传递

煤炭检测后出示检验报告,整个合同数量购进完毕,检验科汇总整个合同期的检测数据,报供应科一份,分管供应科副总一份,财务部一份。

4、煤炭的付款

4.1煤炭付款价格及煤炭购进数量的测算

供应科依据检测数据:热量数值如果低于标准要求,按照降价规定进行降价,降价后的价格为付款价格,如果检测水分数值高于购销协议,按照扣吨规定在购进数量中进行扣吨,扣吨后的数量为付款依据数量。供应科同时将折扣后的价格及数量告知煤炭供货方。供应科依据折算后的价格及数量重新填制煤炭购销合同(出价格及数量折算外其余内容与购销合同相同),以备供货方开具发票 4.2付款计划的制定

供应科依据测算后的付款价格及测算后的数量,核算本批合同共计付款金额,依据付款金额制定付款计划,付款计划报分管供应科副总批准,批准后报财务部,以备付款。4.4付款

供应科将供方提供煤炭发票报分管副总,供应科持煤炭过磅单、检验科检测报告、本次煤炭购销合同及发票报财务部。财务部依据供应科签订的购销协议(及 5 合同)及测算的价格、数量进行审核,检查是否准确,准确无误后付款。整个煤炭购销合同执行完毕。

5、退货及接收程序

5.1、客户长期信誉较好,煤质稳定,未出现较大的波动,、长期供应的客户。正常卸车化验出结果。

5.2、新客户,不知信誉好坏,煤质情况不明(包括老客户更换新煤种)需锅炉车间、保管科、检验科、供应科四方班组长以上人员1小时之内到场,经目测观察,由二方(保管、锅炉车间)同意方可按正常卸车化验出结果。无故拖延,影响整个程序进行,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5.3、目测不合格的煤种,客户执意无质量问题,可由供应科牵头和客户达成以下扣罚协议:发热值控制在(4600-5000)千卡/千克,价格按总价格的10%扣罚,发热值低于4600千卡/千克原则上拒收。对煤质情况检验科负责出具初检检验数据并做出建议送交四方讨论,由二方(保管、锅炉车间)同意方可按正常卸车化验出结果,锅炉车间负责出具燃烧情况、出渣量、及产气量。此种情况每月不准多于3批,每批不准多于100吨。如客户对发热值依然存在异议,可依据仲裁方发热值,其执行方案不变。此协议完成后,由供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检验,方可卸车取样化验,否则,按自动退货处理。

5.4、对于正常来货,检验人员必须按规程操作,发现车与车之间煤质变化较大,例如煤矸石较多、水分较大、煤种明显变化,检验人员可单独分样、制样。及时汇报,汇报必须准确,依据充分。同时,锅炉车间班组长必须做好卸车时的观察和监督工作,做好与检验人员沟通和上报工作,否则将对检验员和锅炉班组长进行同等处罚。

5.5、以上规定专列进煤除外。

6、流程图如下

首件检验流程规范 篇10

一. 目的

为了本公司门类产品质量的到有效控制,防止批量质量事故的发生和报废品的产生,提高产品合格率,规范各工序规范作业,特制定本规定。

二、首件检验确认定义:

1.常规生产产品各工序批量生产(大于5件)首件产品; 2.各工序停产后恢复生产的首件产品;

3.发生质量事故,停线整顿后恢复生产的首件产品;

4.人员、机器、原材料、工艺、操作方法、操作环境发生改变后生产的首件产品。5.新产品第一次试产、量产时的首件产品。6.每天开始生产的首件产品

三、首件检验确认程序 一)件检验确认准备

7.生产开始前操作员必须仔细检查订单的图纸,确认工艺要求,检查操作员工、机器、原材料、作业指导书、生产环境是否符合生产要求;

8.生产启动前,班长须确定订单要求的产品型号、规格、颜色、公差、外观要求。

9.要求不明确或者要求不能满足的,及时上报至车间主任,未解决的不能自行生产,由自行生产造成的质量事故,由工班长和作业员工负责 二)首件检验

10.班长在产完成首件产品后,对于符合执行首件检验的产品,及时通知QC 11.当仠QC接到首件通知后,必须及时到达工序,QC请假由车间质量主管派人进行首件检验。12.员根据计划科下达的订单需求,根据产品图纸、样品、工艺文件、客户要求文件等进行首件确认。

13.QC在合格的首件检验报告单上签字,并由班长各操作员会签。签字不完整,不能进行生产。三)检验异常处理

14.首检不合格班长须通知车间主任和工艺技术人员,重新组织首件产品的生产。

15.生产后,连续两件产品不合格,由QC员下达《停线通知单》,由生产组织技术部、工艺技术人员、车间工序责任人、质量主管等部门和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和纠正预防。16.预防措施执行后,由QC及 确认措施有效,开始重新首件生产。

17.纠正预防措施有效,首件检验加严检验,首件检验数量为前五件产品合格方可批量生产。18.预防措施有效,但前五件产品依然有一件以上不合格,由巡检员再次下达《停线通知单》,并将情况及时反馈到质量经理,由质量经理生产技术中心,进行现场评审。四)完成

18.检成,必须有QC和班长及工作操作员会签。19.检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常检验。

工具痕迹检验技术及其运用探究 篇11

关键词:工具;痕迹检验;技术运用

一、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的现状和运用率低下的原因

工具痕迹在刑事案件中有着高达70%的出现几率,是警方在查案办案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法院对案件审理判定的关键证据,但在许多刑事案件中我们会发现工具痕迹出现率虽高,可利用率却很低下,在实践中得不到相应的运用。在传统办案过程中,警方更注重发现和提取的是指纹、足迹这些痕迹,而对工具痕迹仅仅只进行简单的拍照和收集,正是因为对工具痕迹的不重视度,导致工具痕迹利用率低下。不过,这种工具痕迹的利用率低下,并不代表在破案过程毫无用处,实际上工具痕迹上还具有更多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在破案过程可谓是有着举重就轻的作用。

(一)办案人员的主观因素

痕迹检验鉴定对案件性质判别和侦破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指纹等痕迹在办案过程中具有辨识度高、出现频率频繁的原因,极大部分办案人员更喜欢经常使用,实际上,不仅仅是指纹、足迹这些痕迹会包含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在工具痕迹上同样也包含有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只是在办案过程中工具痕迹的利用几率不高,从而容易导致办案人员忽略。

由于领导和技术都不够重视,办案人员对工具痕迹的认知并不全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的主观意识认为指纹、足迹这些辨识率高的痕迹更具备说明性,包括我们的司法部门,都认为指纹等痕迹才是作为首要证据的关键所在,所以,办案人员在犯罪现场都更注重提取指纹、足迹这些痕迹,而对于工具痕迹的提取和探索也就造成了疏忽。甚至有的办案人员对工具痕迹提取抱有疑虑,认为技术部门在工具痕迹检验鉴定方面还不如指纹、足迹等痕迹的鉴定,从而导致了工具痕迹不能在办案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利用,阻碍了工具痕迹破案的整体发展。

(二)技术上存在的主观因素

因为工具的多样性和痕迹变化复杂等因素,工具痕迹的检验会涉及到多门学科,包括有我们的物理学、力学等等,在技术上也就略显复杂多样,从而使得我们的技术人员难以掌握,对这一方面的知识运用也就远不如我们的指纹等痕迹检验的那么熟练。并且,就目前而言工具痕迹的鉴定技术也不是单一性的,由于社会发展的今天工具的功能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再加上有的工具在使用一次后会发生变形,或作案人员随机选取工具作案等情况的出现,这也使得我们的技术人员在痕迹检验上困难重重,从而降低了在办案过程中对工具痕迹的一个利用率。

再有就是,我国目前对工具痕迹检验的技术和仪器并不完善,首先是因为工具的多元化因素,很多工具痕迹在数字化中可能还不存在比对性,其次工具痕迹的检验技术会涉及多门学科,可在实际中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都是呈单一性的,很少有技术人员是把各学科集中一体的。还有一点就是技术鉴定的设施设备问题,可能有的部门已经配备了完善的设施设备,可有的公安部门却只单一的存在对指纹、足迹等痕迹检验的设备,由于设备的不齐全,很多时候会出现我们的侦查人员在案发现场提取了工具痕迹,却得不到检验的情况,因为以上种种因素,从而使得我们的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对工具痕迹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影响到工具痕迹破案的一个整体发展。

(三)其他因素

除去以上提到的几点,还有某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在办案过程中对工具痕迹的利用,在我们的办案过程,有的时候侦查人员可能会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会忽略了与我们刑事技术人员紧密配合、随时联系获取信息这一环节,从而导致我们的侦查人员无法对工具痕迹上犯罪嫌疑人信息的了解,对我们工具痕迹检验技术达不到重视,影响到此项技术有效科学的发展。

二、有效而科学的利用工具痕迹检验技术

针对在办案过程中对工具痕迹利用率低下这一问题,公安机关又该如何有效而科学的去利用这一技术,如何提高对其技术的一个利用率,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端正办案人员对工具痕迹的认知和提取态度

首先在勘查现场时,侦查人员要善于发现工具痕迹,并正确提取工具痕迹,以保证技术人员在对工具痕迹检验时避免许多麻烦。毕竟工具痕迹在案发现场的出现率极高,又是侦查人员肉眼所能见的,就算作案人员会对此进行破坏,但势必会在旧痕迹上留下新痕迹,因此侦查人员对各种大小现场都不能轻易放过,其次就是,侦查人员一定要在办案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身的视野,综合性的使用更多检验方式来进行破案。其次,在办案过程中侦查人员还有不间断的与刑事技术人员取得联系,去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信息,来提高破案效率。

(二)提高现有侦查检验仪器的先进化

工具痕迹的提取不外乎是数字化,多是用数码相机对现场进行拍照固定,这是由于数码相机能够很好的数字化处理和远程传递工具痕迹。加上现在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更被普遍使用,侦查人员可通过数码相机轻松快捷的把图片上传到网上,进行异地的查询对拼、photoshop图像处理等功能。其次,微小痕迹还可以通过电子扫描仪等这些先进仪器进行检验,电子扫描仪成像图片清晰,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对微小痕迹的处理更直观有效。

因此当办案人员的认知和技术得到提升,对于工具痕迹检验这一技术的利用率也就更高。

三、总结

进货检验流程及其检验方法 篇12

关键词:电子病历,检验信息系统,闭环管理,危急值,检验结果回报时间

2012年5月,原卫生部医政司在上海市召开了以电子病历(EMR)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推进以EMR等级评审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努力提高我国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

检验信息系统(LIS)是医院三大主力业务系统之一,是医院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多数医院已建成LIS,但其建设内容大多仍停留在LIS与仪器数据接收及临床查询检验结果阶段,远未达到EMR六级评审中对检验全过程实现闭环监控与管理的要求。本文阐述我院在卫计委EMR六级标准建设中实现检验信息闭环管理的具体做法。

1 闭环管理的概念

在卫计委EMR等级标准中核心要素就是医疗安全和质量,其中医疗信息实现闭环管理将起到关键性作用,也即是医院里所有信息都是被记录的,而数据都是被结构化存储,在每个重要医疗活动节点上都有相关记录并可实现追溯[1]。基于EMR系统的闭环管理从小范围上理解主要涉及到医嘱的闭环管理,即医嘱的开立、核对、计费、配药发药、执行确认等各环节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从大范围上理解就涉及到医嘱、检验、检查、手术等模块中各环节信息的监控与管理,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信息闭环管理[2]。

2 LIS操作节点闭环管理的实现

ISO15189不仅规范了质量管理体系,而且要求在整个检验工作流程中必须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必须受控所有影响检验质量的管理、技术、人员等各个环节、因素[3],这点与EMR六级标准的相关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对检验全过程各节点的操作进行记录,才能达到闭环管理的目标。检验各操作节点闭环管理流程,见图1。

2.1 检验医嘱申请

检验医嘱是闭环管理的开始节点,其申请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检验流程的后续环节。我院LIS已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及EMR系统进行数据集成,临床医生在门诊或住院医师工作站即可开出检验申请单,对特殊标本,还可注明标本来源,如羊水等,保存后即生成具有完整信息的电子检验申请单。此时,系统将记录开单者、医嘱申请时间、申请检验项目等信息。

在开检验申请单过程中,LIS还为临床提供智能辅助申请功能。系统根据项目类别预先设置为临检、免疫、生化及微生物等多个类别,临床医生根据类别可快速查找所需申请的检验项目。医生点选项目时还会显示检验明细及临床意义,这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临床检验手册。对于多个项目中存在项目明细重复的情况,系统会自动提示医生,以免造成重复检验,从而辅助临床医生做好检验医嘱的申请工作,提高临床检验项目申请的准确性及方便性。

2.2 检验医嘱执行

护士在住院系统中核对并发送检验医嘱后,即可打印病人检验条形码,条形码标签内容包含 :条形码、患者姓名、科室、床号、标本类型、申请项目、标本、留取毫升数及注意事项等信息。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为标本采集、运输、接收、录入的每个环节提供了信息跟踪的凭据,保证了标本的可靠性和唯一性[4]。

2.3 标本采集及确认

我院每个病区都配备了平板电脑及蓝牙扫描器,护士在采集标本前,先扫描病人的腕带,再扫描该病人对应的标本条码,只有信息一致时,护士才能进行采集步骤。当信息不一致时,系统会提示护士重新核对,确保采集的准确性。护士采集完标本,通过蓝牙扫描器进行标本采集时间录入,系统将记录采集人、采集项目、采集时间等信息。

2.4 标本实验室的外部流转

LIS根据已设置好的类别自动对采集后的标本按送检地的不同进行分类,护士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分拣归类及打包,并在打包好的密封袋外面粘贴上附有送检地及标本数量信息的条码标签。此时,系统会记录标本打包者、打包号、打包时间等信息。

运输队护工到病区或者门诊采血点进行标本送出操作,系统将记录运送者、离开采血点或病区的时间(交接时间)、运输打包号等信息。我院有3个院区,对于某些检验项目虽然可在各个院区内采集,但仅在指定院区开展的特殊情况,涉及到部分标本需要进行跨院区流转。对于跨院区流转的标本,系统除要记录交接时间外,在该院区外运点中还需记录外运标本数量及外运时间等信息。当标本送达指定院区的外运接收点时,接收该批次标本的护工需通过系统确认外运标本数量是否相符,并记录外运标本接收时间。

2.5 标本实验室接收分发

当护工把标本送达检验部门时,系统会记录标本送达者及送达时间等信息。检验部门进行标本接收操作,系统会记录实验室接收者、接收时间、接收项目等信息。随后,根据标本不同的类别进行实验室内部分发,同时系统会进行自动编号操作,免去人工编号,不仅提高了标本编号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6 标本分板及上机

标本编号进入流水线后,仪器自动对标本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传送条形码信息到LIS工作站,系统获取项目信息并传送到仪器,仪器接收到信息后进行分析检验。对于有些不能进入流水线的检验项目,如尿液分析仪,须先将标本按顺序排放好,自动完成标本的标号和基本信息的录入,即可按顺序上机测试,此时系统将记录标本录入者、标本上机时间、检测设备等信息。

2.7 数据审核及报告生成

为进一步满足ISO15189质量体系和EMR六级标准的要求,我院在结果审核中使用电子签名技术,确保检验报告的合法性。为加强对检验报告审核的控制,系统要求所有标本在进行审核前必须完成检验审核,通过报告的双审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另外,LIS在每天进行标本检测前均进行数据质控,质控结果直接由仪器传入系统,自动绘制质控曲线,对各种仪器失控类型自动做出判断并报警,实验室技师分析记录在控及失控情况和原因,使检验质量持续改进。

2.8 报告发放及结果回报

当检验报告审核通过后,系统会提示患者相关检验报告已完成,临床医生可通过门诊和住院医生系统直接调阅和打印病人的检验报告。门诊患者可通过自助打印机自主打印检验报告或者上网浏览检验结果。检验报告发放及结果回报时间(Turn Around Time,TAT)大大缩短。

对于检验危急值的处置,我院引入了工作流的概念[5],即以检验部门发现危急值为开始 , 临床科室返回处理结果为结束 , 实现危急值闭环管理。当检验部门上报危急值时,系统自动在临床工作站中弹出危急值报警界面,临床医生看到危急值报告界面后必须第一时间在该系统中填写处理意见,并点击“确认”键来结束流程。系统还特别关注超过规定时限没有处理结果返回的报告 , 并及时告知危急值报告发出者采用其他方法(如电话等)及时通知临床科室查阅和处理危急值报告。系统在获得危急值处理返回结果时 , 自动记录危急值处理时间和临床处理意见。

3 小结

3.1 检验闭环管理的实施效果

(1)缩短了TAT[6,7]。经过分析各节点的记录,发现TAT长的主要原因是护工运送标本随意性大,不能按时接收和运送标本。为此,我院规定护工必须按规定时段到达指定采集点运送标本,标本运转时间的合格率与护工的绩效考核挂钩。闭环管理前后TAT统计对比,见表1。

(2)由于信息系统上对各节点都有记录,各个部门的任务和职责明确,从而减少了因标本丢失而产生的送检部门与检验部门间的责任推诿,规范了检验和报告程序,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管理水平[8]。

3.2 展望

上一篇: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汇报下一篇:春(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