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2024-06-03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通用11篇)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篇1

———论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形式

贺雪飞

【内容摘要】对广告商品所蕴含的各种文化附加价值的传播已成为广告传播的主要内容,而广告中的文化附加值必须借助各种元素、符号才能得以表现,从本质上讲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元素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元素,它是广告文化附加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表现形式的层面,解读广告中不同“话语”类型的文化附加值在表现形式上的诸多特色。

【关键词】 广告;文化附加价值;符号表现

今天,广告已经不是一种纯经济现象或纯商业行为,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广告的内容、广告的形式,还是广告的传播无不被包容在文化之中。契合着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有形产品到无形品牌的传播的转移,广告诉求更多强调的不是产品(服务)的物质属性,而是产品与人的联系,演绎的是人的情感、欲望和需求,表现的是人的意识和观念等等,即附加在商品实体及其价值之上的文化附加值。在众多广告话语和文本之中,我们所能找到的都是由此而派生、延伸出来的意义群落,它们共同建构起了广告内容文化附加值的“话语”类型,具体包括对价值理念的传播、对人类情感的传递、对生活方式的重塑、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①广告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影响的根本因素在于广告商品所蕴含的文化附加价值,它几乎在所有的购买决策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广告的文化附加值是借助各种表现手段、表现形式、表现符号转化成具体的广告作品的,因此,在表现形式的层面,解读广告文化附加值信息被符号化、具象化、视觉化、听觉化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广告必须通过一定的文化符号(画面、文字、音乐等)来说明“产品”是什么,而消费者对商品的理解和认知也是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实现的。如同广告的文化附加值由多重意义及内涵构成一样,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形式也是由语言、形象、画面、色彩、音乐、场景等多重符号元素组合而成的。这些符号元素作为意义的承载物和象征物,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域”,而这种“意义域”是文化所赋予的。根据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一个系统,它决定人们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文化“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②因此,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元素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元素,它是广告文化附加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告的文化附加值如果脱离了这些文化表现元素,其意义就会因无所依傍而显得空泛、抽象。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从总体上看都是对各种表现符号综合运用的结果,但在具体的作品中,广告对符号元素的运用因其承载的附加值内涵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由此直接带来了不同附加值在表现形式上的诸多特色。

一、价值理念的符号表现

在众多的广告中,我们发现那些直接表现产品(服务)功能属性的广告,其视觉化的过程主要是将产品本身的特征与其直接相关的符号元素结合。比如银行的广告大多与钱币、算盘等图案相关;食品广告为强调“好吃”,画面表现多是人物的“吃相”;洗衣粉广告出现的是洁净的衣服,等等,在这里产品与符号大多是实与实的对应,注重的是符号本身的实际意义,其表达方式是符号直接忠实地再现了诉求商品的品质及外观特点。与此不同的是,广告中价值理念的诉求,它涉及的是人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产品(品牌)的概念乃至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精神等。它们本身是抽象的,但广告不能是抽象的,因为广告毕竟是一种信息传播而非思想的传达,它的商业属性和大众化倾向要求广告的艺术表现必须是直观化、形象化的,因此必须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作为这类附加值的承载符码,即使是有形有相,也不是简单的图解和对应,而是一种象征意义的链接,注重的是符号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即文化附加值与其表现符号元素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万宝路广告宣称“这就是万宝路的世界”,耐克广告号召“想做就做”,美国的许多著名品牌都与美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有关,为了使这种理念与精神得到形象的展示,万宝路和耐克不约而同地找到了美国文化中最能代表这种精神的符号 ———“英雄”。无论是西部牛仔还是飞人乔丹,他们都是英雄。西部牛仔驾驭着高头大马驰骋于广袤无际的原野,单枪匹马傲然独立地去征服世界;乔丹经过自己努力拼搏,终于由一个贫民窟的穷孩子成长为大众崇拜的偶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白手起家”,通过个人传播文化奋斗去获取最大的成功。美利坚合众的国土就是靠其先驱者冒着风险单枪匹马一寸一寸的开拓出来的,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这才是真正的英雄。美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要求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充分表现自我,成为真正的英雄。美国企业文化学者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曾经指出,如果价值是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就是这些价值的化身和组织机构力量的集中体现。因此,万宝路和耐克广告可以说为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找到了最好的承载符号。广告所传达的价值理念与作为其表现形式的符号之间,可以是“一”与“一”的对应关系,即一种价值理念与一种象征符号的对应(如万宝路),也可以是“一”与“多”的对应关系,即一种价值理念与多种可供链接的象征符号之间的对应,著名的绝对牌伏特加酒系列广告在这方面堪称杰作。设计该系列广告的TWBA公司的艺术指导海因斯一反传统烈酒广告所惯用的酒与男性或美女的对应套路,为绝对牌创造了全新的品牌概念 ———“绝对完美”,并为这一概念找到了“绝对完美”的象征符号。“绝对的梦露”、“绝对的好莱坞”、“绝对的布鲁塞尔(撒尿的小孩)”、“绝对的艺术(波普艺术)”、“绝对的未来(未来建筑)”、“绝对的智慧(计算机电路板)”等等,被绝对牌“借题发挥”以表示其品质概念的符号元素多达12类之多 ———“绝对的”物品、城市、文学、艺术、节日、时事新闻等世界各国的社会事件和文化现象。广告把符号的象征意义发挥得

淋漓尽致,使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消费者通过对符号的想象与联想“赋予个人化的含义或唤起特定的情绪等心理,从而得到品牌形象带来的附加价值”。③

二、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

其实不仅是理念的传达,广告传播的文化附加值由于其表现的大都是人的心理、欲望、精神、情感的需求,本质上都是抽象的,因此广告表现的任务都有一个自内而外使其物化的过程。那么当广告诉求从产品本身转向产品使用者的感情因素后,即以情感作为主要诉求内容后,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演绎和表现这种附加值的呢?毫无疑问,生活化、故事化的场景、片段乃至细节是这一类广告最常用的符号手段。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喜怒哀乐,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感人的细节,一些成功的以感情诉求为主要内容的广告,总是选取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人、事和物的象征,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景的描绘、氛围的营造、情感的抒发等,唤起消费者对某种情感的联想、体验和领悟,进而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美国广告大师乔治·葛里宾为“旅行者保险公司”精心设计了“寡妇篇”广告,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当女主人公沉浸在失去爱人的绝望与哀伤中时,却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给“我”留下的“一张照顾我余生生活费用的保险单”。整个广告以非常生活化的故事,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语言娓娓叙述了女主人公的遭遇。前一段简洁勾勒,后一段重点渲染,繁简适当而又波澜起伏,把消费者深深地带入了广告所设定的特定的环境、气氛和情节中,仿佛是在倾听一个朋友推心置腹的倾诉,自然而然地从中悟出了“买保险是老人生活的保障”的道理。与“寡妇篇”这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同,更多的广告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片段”式的截取,把产品的宣传融入人间的真情,把真情的演绎置入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诸如儿女们探望父母的情景,老人为孩子忙得不亦乐乎的情景,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的情景,在众多保健品、饮料食品、生活用品广告中,我们频频看见这 种生活“横断面”的表现法。广告把商品与人物的密切关系完全融入到一个真实、平凡的生活片断中,融入到一份朴实无华而又隽永的亲情爱情友情中,并最终使这些“故事”、“片段”成为情感的象征符号。当广告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个人情感而表现社会情感时,也即与民族、地域的情感讯息有关时,其视听觉过程采用的表现符号则大多与特定文化、地域的符号元素及情景相连。这类文化符号,有很多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经人们长期使用后逐渐成为某种情感、心理和行为的代表性意象的。它们积淀在文化中,带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特征。诸如长城、黄河、长江、黄土地、安塞腰鼓、威风锣鼓、长龙火把 已成为国货的符号象征;广告中的喜庆场面总与舞狮、耍花灯、擂大鼓、放鞭炮、阿福娃、大红喜字、红灯笼有关;而古典诗词、名人名言已成为酒类产品命名、包装及其广告的重要资源;我们的民族音乐作为一种符号资源也被创造性地运用于广告传播;红色和黄色作为中国文化最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语言,同样成了许多广告的主色调。中国传统的符号资源在港台乃至世界华文广告中也是不胜枚举的:仕女图、嫦娥、鹤发老翁等形象;孔子、诸葛亮、伯乐等历史人物;祥云、红鲤鱼、喜鹊、龙凤、狮子、书法、香茗、盖碗、瓜皮帽、算盘、竹椅等传统的符号元素;还有许多创意灵感来源于传统文化的传说寓言、文辞典章等。这一切,极大地丰富了广告的表现力,增强了对受众亲和力,并使广告有了鲜明的人文地域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生活方式的符号表现

一种文化的变革和转型,最明显也是最活跃的层次就是人们衣、食、住、行、用、娱乐等日常生活方式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商品都与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广告在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总是带有最新生活方式的信息,这种特性决定了此类广告在表现形式上的鲜明特色 ———对现代文化符号元素的广泛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与中外文化的交流,广告所赖以产生和表现的文化符号和意义资源不断丰富、多元化。国外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中流行文化的诸种表征、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网络语言、数字应用、前卫的、先锋的、另类的或科幻的等等,越来越多的新文化因子作为现代文化的代码,不断地随着广告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 ———衣食住行及其变革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导向作用。“人应该怎样活得更好些”,广告以符号模拟的方式,把想象与梦想世界中的现代生活方式如此逼真、唯美地呈现、演示于人们的面前。

首先,从广告所提供的人的生活空间看,其对外在空间的描绘中,大量使用了现代城市文化符号: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纵横交错的高架桥、霓虹闪烁的街市、绿意盎然的公园、飞驰穿梭的汽车 一派开放的现代都市的风情。对人们生活、居住的家庭环境的营造,也同样经过了现代符号的精心包装:欧式的庭院、现代的家居布置和装饰、高档的家用电器 人们享受着连过去的帝王也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从广告中人物的穿戴看,五光十色的服饰,无论时装、布衣都与时尚流行相关:人人珠光宝气,个个手机在握;再次,从人的行为方式看,女性逛街购物美容,男性读书看报健身,老人下棋舞剑打太极,青年人追逐时尚、崇拜明星,孩子们看到东西就是“妈妈,我要!”人际交往的场合不是歌厅舞厅,就是酒吧茶室咖啡屋,无不欧风美雨、豪华奢侈。这种种具有现代特点的符号元素组成了现代生活最为典型的画面,它使广告对生活方式附加值的诉求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为产品“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表现方式,让使用它的人们感觉自己生活层次很高”。④

四、自我价值的符号表现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和梦想,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人士,他们把自我价值理想放在人生的首位。生活、人生常常具有双重的能指功能,一方面是原生态的现实人生,另一方面则是某种自我价值实现后的理想人生的象征。在人们普遍拒绝平庸人生的今天,广告已不再满足于营建一个客观化的经验世界,而更偏重于对理想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广告努力使自己成了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表意符号与心理图式,并有了一系列带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性的表现形式。自我实现与物质符号。人的自我实现有许多外在的象征物,其中物质表征就是其外在表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人们看重的并非物质本身,而是其符号意义。为了表现自我实现,广告罗列了一些象征社会认可、奢侈与成功的一流的物质符号,诸如花园别墅、名牌产品,乃至作为物化的价值客体出现的“美女”等等,这一切已成为广告中人物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不容置疑的标识,通过占有与消费这些物质符号表现出了商品持有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情趣、个性特征等等与自我价值直接有关的属性。例如某花园广告宣称要能“给自己的事业和一生一个最高的肯定”,以此来确认与印证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自我实现与角色形象符号。大凡以传播自我价值实现为目的的广告,在表现上都不约而同地为这种内容设置了有明显文化意义的主体形象符号,即在普通人与名人和明星之间更多地选择名人、明星,在女性与男性之间更多地选择男性,于是名人和明星、男性成了广告中实现自我 价值的典型的主体象征符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权力、地位、威望、名气、成功等要素联系在一起,而能集这诸种要素于一身的人非名人、明星莫属。他们不仅是现实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典型,更是无数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心中理想的角色符号象征,于是两者很自然地划上了等号。例如与欧米茄手表广告“欧米茄 ———高贵的象征”,“欧米茄 ———终身最自豪的拥有”的诉求主题相契合,它在广告形象选择上一向走名人、明星表现路线,这些广告形象无不象征着富有传奇色彩的卓越的人生及价值意义,其所负载的人文理想,正是消费者努力寻找的可以学习和模仿的范本,而范本一旦对象化便催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与此同时,广告在为表现自我价值实现选择主体形象符号时,在性别上更倾向于以男性形象作为表现的符号载体,并从职业、事业、身份、地位、荣誉等要素确认和强化着男性作为“成功人士”的社会文化身份。作为一种既定的象征符号,广告对男性形象所持的价值判断,其着眼点主要不是生理性别,而是社会性别、文化性别。因为众所周知,男女社会分工的差异,使得男性角色在一切已知的社会文化中总是受到格外的重视,获得更高的评价。社会通行的文化价值标准,无论是道德的、审美的、人格的或其他,也总是趋向于男性的趣益,因此即使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广告,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也明显地表现出对这种 社会文化心理的就范,而这正是男性成为表现自我价值实现的不二形象的文化根源。“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⑤解读广告中不同“话语”类型的文化附加值在传播过程中的符号表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广告传播与人类生活内在的互动关系。

注释: ① 贺雪飞:《广告传播中文化附加值的建构》,贺雪飞主编:《文化视角下的广告传播》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② 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③ 何佳讯:《品牌形象策划 ———透视品牌经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60页。

④ 科斯特广告公司创意总监诺鲁诺·拉科语,转引自欧阳智卫编译:《时尚中的时尚》,《国际广告》2000年第11期。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篇2

一、河南刺绣鞋垫现状分析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理念、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 是大众愿望和审美的直接表现。冯骥才先生强调, 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抢救我们的民族记忆, 需要救火般的速度和救死般的精神。对于河南来说, 加强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 一要强化保护措施。要精心组织实施“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充分发挥该工程在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 作为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传承的文化形式, 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是中原地区历史的“活化石”, 是中原儿女集体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 我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 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刺绣技术, 因为其精细与唯美, 广泛运用于多种场合, 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刺绣鞋垫沿着历史长河一路走来, 显示了它难以泯灭的艺术魅力,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份不可忽略的文化遗产。愈是民族的, 愈是世界的。我们有责任在保护与继承本土民间文化遗产的基础上, 拓展市场, 打出品牌, 使小小刺绣鞋垫为本土传统文化添彩, 为河南地域文化扬名, 为地方经济建设助力。

二、河南刺绣鞋垫独特的刺绣技法

1. 河南民间刺绣的针法:如锁绣、平绣、十字绣、戳纱绣、“挆花”绣、补绣。

2. 河南民间刺绣的种类:民间刺绣以写实为主, 其品种可分为服饰刺绣、日常用品刺绣、小饰件刺绣。

3. 沿用至今的中原明绣:汴绣、豫北刺绣、商丘手绣、洛绣等。

4. 刺绣鞋垫的绣法:

如剪纸贴花绣法是将要绣的图案先剪成一幅剪纸, 而后贴于鞋垫上, 然后再用平针绣线覆盖完成。此法由于应用了剪纸的样式、显得古朴浑然、看上去略带立体感, 这种绣法现已少见;平针绣法较为简便易学, 是将选好的图案草稿勾画于鞋垫上, 然后用平针直接绣制。很多女子的手头都收集、保存有大量好看的图样, 这种绣法利于对传统样式的继承与传播。也有不画草图直接绣花的, 这种人经常是悟得真象, 极富创造力的高手, 平针绣法要求针脚排列须整齐均匀、不露底布为上品, 多见于河南、山西、内蒙等地;挑花绣是事先在鞋底画上或利用画布经纬线抽成经纬方格, 然后依格下针, 不能错位, 此法多用十字针法或斜行排列法相组合, 组成简练夸张变形的几何图案, 多为传统纹样或由古老图形演化而来的较为抽象的符号。

三、河南刺绣鞋垫绣样象征符号及文化意蕴

河南刺绣鞋垫有着独特的装饰效果和民间传统特点的的绣样:如绣花鞋垫的样式多为一圈花边中间绣制饱满连续的图案。按照传统的说法, 整个鞋垫的中间图案按照天、人、地三界分为鞋头、腰子、后跟三个部分。鞋头部分的图案多为日月星辰的变形代表天;腰子部分代表人间情感, 多为包含深情的图案或“双喜”“思念”“盼望”等直白的文字;后跟部分通常装饰上代表方向的十字、“如意盘肠”和“八角回香”等。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几个部分的图案连续在一起, 变化万千、精美绝伦。

图案又可分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具象图形有象征浓情爱意的“鱼戏莲”、“蝶恋花”, 寓意富贵的“牡丹凤凰”和具有特殊寄予的“猴子吃梨”。抽象符号的样式常见的有象征--阴一阳, 天地相合的“十”、象征天地人才合一、永生不灭的和取五行、八卦之象的“×”以及“如意盘长”等。

河南刺绣鞋垫的文化意蕴, 它的文化、艺术、民俗文物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当手工刺绣不再是女性生活的必要功课, 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的当代手工刺绣所表现的内容, 在主流上也就不可能是其各自生活与个体情感的写照了, 体现的是当代社会文化中大众文化的这部分。

刺绣鞋垫应该是是与其他刺绣饰品交相辉映的刺绣文化的另一支主流。刺绣鞋垫象征符号及文化意蕴研究是一个前人没有做过专门研究的新课题, 我们要收集更多的刺绣鞋垫实物, 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资料, 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 运用民族学象征文化理论, 对于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阐释。

参考文献

[1]《民间刺绣——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李友友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出版.

[2]《蜀锦传统工艺研究与资料汇编》王君平主编, 2007年3月, 《纺织科技进展》2007年的专辑.

[3]《飞针走线, 陈嗣雪的乱针绣》台湾刺绣大师陈嗣雪著, 台湾雄狮图书出版.

[4]《刺绣针法百种》粘碧华著台湾雄狮图书, 2003年出版.

[5]《古代织绣》宁云龙主编, 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1年出版.

[6]《文化西游.丝绸》吴伟编著, 2009社今年1月出版.

[7]《苏绣针法与技巧》孙佩兰、张美芳和沈国庆共同编著,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8]《苏绣技法》李娥英主编, 轻工业出版社1965年11月出版.

[9]《湘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顺新著, 是湖南省和长沙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推出的一本好书, 湖南出版社2008年出版.

[10]《湘绣史话》李湘树编著, 陈明大绘图, 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高端品牌符号化的象征意义 篇3

我经常玩一个小的符号心理学游戏,就是我给出一个符号,对象要马上给我一个想到的物体和一个形容这个物体的形容词,一共有五个符号,分别是三角形去掉一个边、圆形、菱形、叉形与椭圆形,分别代表现在的生活感受、家庭生活模式、金钱态度与能力、性爱态度与未来生活规划方式。大部分测过的人觉得很准,因为这些符号与这些特定事物的联系是经过测试证明了的。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符号体系指代价值含义的能力。

符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它强调了拥有者的存在感。因此,一些人用文化符号体系,主要是语言符号体系表达他们的存在感。而另外一些人则用奢侈品牌或者时尚品牌消费表达他们的存在感或者价值特点。其实我们观察身边,那些商品是作为物质符号、那些品牌是作为指代符号、那些家具是作为空间符号、那些首饰是作为展示符号,表达主人想要表现或者代偿或者弥补的价值。我们本来就生活在符号体系中,生活是湮没在符号体系中的,如果我们留点心,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人拥有不同的符号资源,有些人系统,有些人零碎;有的人匹配,有的人冲突;有的人鲜明,有的人隐晦;有的人高端,有的人底层。

在人们接近与达到财务自由,获得物质的能力比较强以后,人们对于符号资源占有的意义也就更加突出,因此收集、开发、梳理与管理符号资源,成为中产阶级、品牌企业的重要工作。而符号资源需要以一致性的方式设计与植入到产品、渠道、服务行为的全流程与全系列中,而且这些符号必须是能够表达一致的核心价值。文化考察、设计与艺术、行为学与心理学知识、语言学与文化仪轨、宗教信仰与神学、哲学与哲学象征,所有这些学科与知识都在指向符号与符号学的新层级。符号经济非常重要。

传统的品牌模式往往会是公司品牌,加上产品品牌,尽管理论上产品品牌也是体现目标群体的核心价值的,但是很多公司依然在实际呈现目标群体的自我价值或者公司想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价值之间纠结。而目标人群品牌化策略则直接将所针对的人群品牌化,其生动性与表达性更强、更突出,让目标群体产生的连接感与归属感更强,具有非常特殊的传播效果。

因为说到品牌的本质,我们一般人都懂得,品牌不是一个企业的任意作为,而是目标消费群体内心的符号性或者情感性需求的符号表现。所以,我们要在两个意义上认识品牌的力量,一是它能以超越功能需要的方式让消费者完成选择,它可能是具有核心的归属,或者它具备启动人们的艳羡机制;二是它具备因为某些群体的带动而让其他跟随的动力,比如具有很强的符号消费需要的城市中上消费阶级接受的品牌能驱动中等消费层跟进,带动中下消费层在心理上追随,这是一种强有力的趋优能力。

以豪华轿车为例,奥迪、奔驰、劳斯莱斯、法拉利、宾利等成为身份符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定目标人群品牌化策略,开发自己的符号体系,以此体现目标群体的核心价值,将目标人群品牌化,在品牌强大的趋优能力下,吸引高端客户消费,并引起整个社会艳羡。

俄罗斯文化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篇4

俄罗斯文化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花草树木与人们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俄罗斯文化中关于树木花草的动人传说在民间相传,反映出俄罗斯人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而树木花草的.象征意义如珍珠般点缀着俄罗斯语言的丰富宝库,正确地掌握这些知识,将对了解俄罗斯文化大有裨益.

作 者:崔瑛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RATURE STUDIES年,卷(期):“”(11)分类号:G03关键词:俄罗斯 文化 植物 象征意义

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篇5

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使用各种各样的颜色,因而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有其特有的魅力.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使得人们对于颜色词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分清其在中西文化中不同的`象征意义对于我们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我们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作 者:刘钰 彭晓燕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461000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0关键词:颜色词 象征意义 文化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篇6

本文从人际功能角度研究投射系统中“投射符号”的人际意义.这里的“投射符号”不仅仅包括投射小句,而且还包括各种起到“投射符号”作用的其他结构,如关系小句,短语,词组等.我们认为所有的.“投射符号”都起着双重的语义功能,一是归属意义,二是人际意义.只是各种“投射符号”所体现的归属意义与人际意义的程度有所不同.由于功能语法并未系统地从人际功能角度探讨“投射苻号”的人际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投射系统中多种“投射符号”的人际意义,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一个“投射符号”人际意义分布等级模式.

作 者:曾蕾 于晖 Zeng Lei Yu Hui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年,卷(期):26(6)分类号:H030关键词:“投射符号” 人际意义 等级模式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篇7

[关键词]《大话西游》WTO文化符号

文艺个案分析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批评范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特定的角度去把握文化对象,更有解剖麻雀得作用。所以,今天我们冷静地回顾《大话西游》“事件”,对由之生发的“大话”文化现象进行新的思考,关注由《大话西游》衍生的文化冲突与变革过程,我们就会从《大话西游》“事件”中,得出其与我国加入WTO相关联的文化表征现象。特别是其演化过程对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社会群体文化行为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及其文化符号意义会有全新的认识。

一、《大话西游》与WTO之间的文化表征

电影自它诞生以来,就“不仅是机械主义的最高表现,而且它提供的是最具魔力的消费品,即梦幻。”。谋求最大利润是它的终极祈求。而《大话西游》利润获得却有着独特的历程,在这一特殊的演化中,它所附带的商业文艺大众化的文化表征意义也逐渐显现。

《大话西游》,1994年拍摄完成,1995年投放到大陆市场,观众反应寥寥,票房惨败,被批评家称做“无厘头闹剧”。甚至使与之合作的西安电影制片厂一时间也羞于承认参与摄制。

突然在两年后《大话西游》首先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旋风,继而激起了各大学校园浪潮式的反响。根据《大话西游》改编的各种版本的故事也随之而出,风靡全国。几乎与此同时也就在1997年5月23日,第4次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关于非歧视原则和司法审议两项主要条款达成协议。这种巧合与的现代电子媒介,能及时跨国传达现代大众文化意识的表达方式直接关联。

1997~1998年间,在我国与许多国家网络发展初期一样《大话西游》盗版VCD的销售也屡创高峰。而且《大话西游》的热涨与我国互联网的兴起也是同步发展的。199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迎合年青视众的口味,在非黄金时间播出了《大话西游》。这部被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的影片,却创下了黄金时间播出的收视率。透过这一现象来思考大众文化在通过当代媒体在社会群众中渗透的方式。可以说,是互联网在中国高校的迅速发展,网络传播和电视新媒体技术的驯熟传播催发了文革后出生的“大话一代”,培养出后起的一大批“大话迷”。加上网络BBC、OICQ聊天网、网络评论等附属平台推波助澜的宣传,带动了“大话文化”意识现象的张扬。这一切都是与WTO的谈判进展几乎是同步的。

因为,当代社会以声光电为主体的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早已超越了时空界限,渗透到当下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媒介将以往很难到达大众的文化意识产品及时代信息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到各个时空领域。这种广泛传播的文化信息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引导、“制造”,甚至规定了这种需求,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趣味和消费方式。《大话西游》的先冷后热,正是当代中国高科技传媒(包括网络、VCD、甚至盗版VCD等)编写的现代大众的文化意识神话。它又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WTO的谈判,在当代知识分子中,激活得“大众意识”形态的、商业文化特色的时代表征。

而此后,从《大话西游》的票房飘红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这里面,市场资金资本票房回报这样的东西,怎样渗透到我们通常以为是文化艺术,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而且对它的改造是多么的内在。”因此,通过考察《大话西游》我们可以管窥到WTO时代到来时,它所引发的社会思想意识的转换,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身处转型、各种思想;中突激烈的时代,这种文化现象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二、《大话西游》激发了新生群体的“大话”文化意识

《大话西游》在全国电影院发行失败后,拷贝传到了北京电影学院,这部荒诞不经的另类《西游记》在这所以电影为专业的大学一上银幕便博得满堂喝彩,其巡回式的结构,新演绎成为反叛性格的剧中人物,另类的爱情故事,被新一代准专业人士高度赞赏,甚至《大话西游》中的对白都被奉为新青年时尚的《圣经》。这些人年轻、冲动、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又有一点青春反叛色彩。但是也就在他们身上最先涌现着时代文化状态的萌动。尤其在现代电子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信息产业运作系统中最为关键一环的时代。

而依托于现代电子媒介的大众文化必然是跨国的、全球的、世界的,又是本土的、民族的、地缘的和社群的。作为公共空间,它是不同意识形态汇集、交流、沟通、共享、对立、冲突的公共场域,又是社会群体和边缘话语的表达场域。这样,就发展出了一种尝试重新发现与评价被忽视边缘群体的文化机制。由此决定了文化意识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它坚持审美现代性的批判意识和分析方式,不追逐所谓永恒、中立的形而上价值关怀。相反它更关注充满压抑、压迫和对立的生活实践,关注现实语境,关注大众文化意识的历史与形式的解构。这一从边缘颠覆中心的立场与策略,使传统的经典《西游记》在这里被解构了。过去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现在被演绎成了既是它又不是它的另一个故事。原先的经典被再编了一通故事,戏说中有戏谑、荒诞和噱头,也有对某种既成规范的挑战、反叛和批判,又有一种加八时尚(反叛的时尚)的先锋感,还有一种恶作剧的快感。

但是《大话西游》可以在所有的地方大话,文革后出生的“大话一代”他们绝不在爱情上大话,这是它最正剧的地方,也是它最脆弱最不愿被人点穿的地方,所有的大话迷们都纯洁地守护着这份坚贞,犹如一群疯疯癫癫的骑士在守护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圣杯。而《大话西游》不过是将这些特质给巧妙地放置到它自己编排的情节中去,让煽情媚俗文化在无厘头搞笑中悄然发挥。——这种发挥所产生的效果是可观的,因为戏剧张力对比实在是很强烈,就好比天下所有的玩笑中,开死亡的玩笑是最能收到效果的一样。正像在《大话西游》中所表现的那样,媚俗文化是对爱情的一种张扬,用后现代文化对爱情进行重新诠释,不是说它对爱情一点也没有解构,爱情本身作为一种终极价值在这里依然很崇高。但是,其表达方式则变得令圣洁爱情的守望者觉得十分直接和随便,甚至难以忍受。

在这种文化意识的左右下,以大话外层文风和大话内在文脉作为蓝本,2000年以后,各式各样的同一家族系列的产品,这些作品中虽然缺少对世界独特的感悟,缺少作品最应当具有的真切情感。只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已。这正是文革后出生的,经历社会转型和理想主义失落后,在商业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

“大话一代”。他们的青春期被WTO所带来的、各种扑面而来的物质所充塞,他们对“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之类的大词有先天的隔阂,他们承载不动过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记忆,他们是反叛的,他们更为现实,只是注意那些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东西,获得凑泊的感性娱乐。此类作品虽然不断被制作出来,但此种与生俱来的软肋,谁都无法割舍。因为“这一取向的核心主张是,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使某些需求获得满足与满意。”。于是醉意的自娱自乐地满足感,使《大话西游》将许多青年培养成了适合这种品位的人,同时也培养了它自己的消费群体。所以,把《大话西游》说成颠覆、解构、戏仿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毋宁说是WTO进行时态下“新青年”大众商业文化意识符号的时代表征。

三、《大话西游》对后来社会文化行为的影响

《大话西游》的香港创作者是市场化商业运作的产物:纯粹是为了消费者娱乐的:是戏谑的无厘头搞笑版:不同于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主题,它实际上着力表现的是一些边缘群体或日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是艰难与困境。以一种自嘲和自我安慰的解脱与挣扎,劝告自己要生活下去,不能伤感下去,这是他们的挣扎和自我拯救,这也是他们在无奈感与无力感里唯一能做的事情。

1995年这部电影刚开始在内地放映时,评论家们不屑一顾。但到了20世纪末,它的票房已经高达6000万元。因为大众文本的自娱自慰意识是快感的触发者,也是票房高收八的保证。而这种快感也正是他们自己需要、也只能是自己生产的。既然文本意义的快感需要触发者_快感仍需观众(或读者)自己在参与中生成,那么如何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上,提供一个适宜大众接受度的把握问题。即什么样的接受度是最佳的问题?《大话西游》做了很好的尝试。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化澥中心、去主体、游戏解构,将意义扩散的后现代面具彻底揭去。这种对精英形象的颠覆是八十年代思想解禁、及紧接其后的九十年代商业大潮卷袭之下,更是WTO进行时态下,大众文化无政府状态的表现之一。这种表现是极端的、但却又是易于消化的、所以极富市场占领力,文革后出生的“大话一代”自然是其最佳的媒体受众和文本的泡制者。

这类作品不再采用平缓的直线叙述,而是一连串意向的拼贴与跳跃,它不把观众当傻子,不把所有内容都说个明明白白,更不刻意解释、标榜,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缺”、间隙和“留白”。这种拼贴与跳跃使文本获得了一种张力,让人的思维获得了延伸的空间,在思维中人们的自我认同又一次得到强化。同时也是在WTO进行时下,激扬着大众文化意识现象在现代电子媒介质中醉意自乐地满足感反映。

于是在“大话时代”就奔出了《还珠格格》、《蜡笔小新》、《天下无贼》、《疯狂的石头》中对故事及种种人物的戏说:还有对电影《无极》、《夜宴》及对社会上著名人物的文艺作品的恶搞,这些乍看各异的大众读本,深究下去却能发现其中的共同气质,那就是它们的无聊、琐碎、随心所欲。而恰恰就是这些让正统人士多少难以忍受的“缺点”,使得它们能和之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充斥的真正的“大话文艺”(假、大、空)相抗衡,并打破它们长期苦心孤诣所塑造的由“正义”、“真理”等等语汇所建构的大词乌托邦。使他们在一张日渐复杂的文化空间地形图中变得微弱。而网络匿名性自由度和互联网的兴起,又加深了这种观念传播和话语权力分布的复杂性。

对于文化与权力的关系的关注以及对于支配性权势集团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的反叛、否定和超越,是亚文化状态下。大众文化生成保持其持久生命力的原动力。当今的大众文化已不具有社会阶层的属性,而只代表一种大众层面的文化态度。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媒的服从市场需求的一种商业化制作,具有无深度、模式化的、易复制的等的诸多特点。这一点是因为人类的信仰和理性这些高级需要趋向于衰微的时候,人类的感性和情绪这些低级需要就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的结果。这对“新新人类”来说特别真实,因为他们生长在信仰和理性相对缺乏的时代。人类的原始兴趣和追求在“闲着没事”时候的无聊、琐碎、随心所欲就容易被唤起。而且,往往用貌似谑说、游戏、恶搞的反叛形式去传达。

而《大话西游》解构了神圣,颠覆了最上层,却牢牢维护住了最下层,这使它与“大话一代”蒙混、媚俗、糊弄,随意不谋而合。现在“大话一代”生活的状态,本身具有很多盲目、混乱、无趣状态。作秀像呼吸一样重要,倒可实在的东西都要惨遭嘲笑并被践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呼机变手机、手机又变成了呼机,人人怕被遗忘,又怕被随时找到。而这种情况,就是在WTO时态下,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境遇中,大众亚文化扬眉吐气的内在逻辑基础。其实纯粹是为了对种种话语特权的超越,为了语言本身的狂欢节,为了文本自己的乌托邦理念,也为了达到一个文本自己生产文本的戏谑境界。这种文本反映出WTO时态下,社会转型后的日趋商业化和世俗化的社会中,多样性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反映:发达的前景无处不在,社会现实还需忍受“大话一代”的文化心态。

《大话西游》的出现恰逢其时,对于“无厘头”的接受或拒斥,成为不同文化群落的自动归类和有效筛选的依据,使得“文革后一代”暧昧的代群特征凸显了出来,也使得他们能在“大话一代”的旗帜下迅速获得认同。体现了当代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的一种过渡形态。因为“影响审美文化的因素往往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各种因素交互渗透,形成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背景而产生影响。”

花木的象征意义 篇8

杨柳枝——依依不舍 合欢——欢聚 并蒂莲——夫妻恩爱 铁

树——庄严 万年青——友谊长存

薇——无私 牡

丹——繁荣富贵

橄榄枝——和平梅

花——坚贞不移

草——忘忧 芝

兰——正气清逸

棉——英雄 竹

子——高风亮节 夭

桃——淑女 菊

花——清幽高洁

黄月季——胜利 银

杏——古老文明

豆——相思 红

枫——忠实真诚

水仙花——清雅 石

榴——子孙昌明

含羞草——腼腆 吉祥草——鸿运祥瑞

鹃——怀乡 柏

树——白折不饶

花——无邪 茶

花——英勇顽强 芭

蕉——清高 寿星草——延年益寿 海

棠——文静 百合花——团结友好

花——甜蜜 紫

荆——兄弟和睦

白玉兰——纯洁 仙人掌——藐视一切

瑰——爱情 松

树——德高望重

紫罗兰——浪漫 椿

萱——父母健康

夜来香——亲密

花木,千姿百态,其色彩、风韵不仅给人以美感,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

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以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以菊象征不畏风霜。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以牡丹象征富贵。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人们视其为富贵荣华的象征。

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以折桂象征荣耀。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桂花树。过去称应试及条为“蟾宫折桂”,比喻十分荣耀。福建地区的古越人还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

以桃李代表门生。人们常以“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某名师的门生众多。

以桑梓代故乡。《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以垂柳表示依恋。《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依恋之情。

以杏象征幸福。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杏与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时因为杏花非常美丽,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少女;杏

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

以桃象征长寿。桃是最常见的长寿象征,给老人祝寿便用寿桃。一些人在厅堂中常挂着一幅画有三个桃和五只蝙蝠的面,表示“三桃五福”。

以水仙象征来年好运。“水仙”字面意思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旧历年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因此就成为来年好运的一个合适的标志。

菊花的象征意义 篇9

一、花语

不同的菊花花语不同,春菊的花语是为爱占卜,冬菊是别离,而黄菊是飞黄腾达,白菊则是哀悼和真实坦诚,富贵菊是富贵荣华,非洲菊是神秘、兴奋、有毅力。送人菊花是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含义,因为白菊常用于祭奠逝去的人,避免造成误会。

二、中国传统

1、高尚情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陶渊明开始就赋予菊花坚韧不拔、孤傲冰清的气节,所以它有着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美称。

2、吉祥高寿:此外九九重阳与菊花九月盛开相叠,有着吉祥高寿的寓意。

三、外国文化

1、白菊花是与罗马教皇有关,所以其花语就有了高尚、真实之意,一般认为这种花有着脱俗出众的气质。

花的象征意义诗句 篇10

荷花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0.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桃花

1.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花的诗句(带花字)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3.天地寂寥山再歇,几时修得到梅花。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6.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8.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 头。

李清照《一剪梅》

9.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2.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1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18.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甫《春夜喜雨》

19.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0.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2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篇11

春节象征着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意味着上班族不用上班了平时工作那么忙,有很多时候为了赶项目都是彻夜加班,总想着休班休息一下,但是大多数不能缓解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压力感。春节就不一样了,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吃顿大餐,聊聊天,或者是一起唱唱小小,看到亲人的那么重说不出的亲切感,会让你的工作中的压力不知去向哦。

意味着孩子们不用上课了春节的到来是多少孩子盼了夏天,盼秋天,盼了秋天盼冬天盼望了一年才盼到了过年,因为过年就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不用受到老师的批评咯,更不用受到家长每天的叮嘱学习了,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别提有多么开心的事情了。

意味着终于可以收压岁钱了不论是小孩子还是大孩子,过年的时候都会不同程度的收到压岁钱的哦。有些是父母给孩子们的,还有些是孩子给父母的压岁钱,人们都通过过年红包压岁钱来传递春节这份喜气,让更多的人因为此更加好事连连起来。

意味着终于可以回家和父母团聚了平时在外奔波的儿女们一年不回家一次,过年了指定是要回家和父母团聚过大年最重要了,不论你有什么理由,不论你有什么困难,或者不论是否你挣到了钱没挣到了钱,都应该回家和父母团聚,父母是不会在乎这些东西的,只要是你能够平平安安的到家比什么都好。

意味着可以穿新衣,吃大餐了春节大家都会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或者鞋子来买,这样也满足自己一年的辛苦了,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们都会在过节的时候买衣服,小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钱的时候都是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够穿到新衣服哦。

意味着又老了一岁过了一年大了一岁,小孩子们又长高了一大截,大孩子们都期盼着大了一岁该找个合适的对象回家过年了,父母们当然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的幸福美满平安了,作为自己的自己看到父母又老了一岁,更是希望父母能够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安享晚年哦。

年字有三种含意

一、计时单位: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谓之一年;

“年”既然是计时单位,自然与历法有关,而历法的形成又是天体运行和万物生长规律的产物。这一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人们知识的提高而发展的。

我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直到汉武帝时,才组织专门班子,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我们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

“年”字的出现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尧舜时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虽然在唐肃宗时曾一度将“年”改为“载”,但为期很短,又复称为年。年为计时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春夏秋冬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在书面语言中,亦不时出现“载”字,显然那是受古时称谓的影响。

二、收成状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多少即年景之好坏;

“年”的再一个含意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为四季,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收、藏循环规律而逐渐认识的。因而在古籍记载中,对“年”的说明是“谷熟也”。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处曰“祈年殿”。在戏文中,对帝王歌功颂德时,有“君乐臣乐民安乐,五谷丰登大有年”之唱词。

“年”字原是“稔”字初文,即庄稼成熟丰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不难理解,“年”与农作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节日名称:“百节年为首”,是欢乐庆祝的愉快时光,谓之过年。

“年”的另一含意为节日名称。是供大家欢庆的日子。收藏之后,结束了田间农活,首先想到的应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庇荫。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规律。但是祭祀活动在哪一天举行,古时并无确定,只是局限在新旧二年交替的这段日子之中。

“年”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百姓们经过了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极为苛刻,民不聊生。直到汉代,才出现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百姓们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岁终的庆祝和新岁的祈福创造了条件。

哪一天称过“年”?自然是岁首第一日。但是由于历法的不同和帝王的封建意识,岁首第一日最初很难确定。我国的封建帝王自称为天子,为显示其“奉天承运,受命于天”的宗旨,随着改朝换代,多次改动了月份的次序。正月不固定,初一自然也不固定。自从汉武帝改“颛顼历”做《太初历》之后,虽然王莽、魏明帝、武则天、唐肃宗都曾一度又改用周历,但为时都很短,因此,民间一直以夏历为准,正月初一即为新年。

上一篇:第一章综合练习下一篇:校社团联合会宣传中心网络资讯部干事培训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