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2024-08-25

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通用10篇)

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1

一、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的理解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

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描写湖水的句子“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与“草滩上,有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没有了底气。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句式练习

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海滨小城》一课,重点是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描写海滨部分主要是通过色彩美来表现景色美的,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海鸥,还有和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海滨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词语的积累。

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2

1 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 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 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 与教材交流, 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 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 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 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 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 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 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学习语言文字重在实践, 贵在自悟。所以, 阅读课必须多读书, 多思考。课文绝大部分是白话文, 内容浅显, 生字不多, 学生只要用心阅读, 就能大概理解。因此很多课文可以采用“欣赏式”教学, 即在初读之后, 着重指导学生熟读精彩句子, 读后谈出自己的体会, 促使学生热爱读书, 积累语言。也就是说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 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 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 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 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 思想的结晶, 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 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2 教师应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 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 然而知识的无限的,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 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 也是不够的, 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 开拓阅读视野。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 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2.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兴趣, 要给学生阅读自由, 比如阅读内容, 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兴趣之后, 学生的阅读才会主动、自觉有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用“开卷有益”、“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等成语和诗句来启发学生, 让他们懂得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作用。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 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等名言警句来激励学生。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 记读书笔记习惯, 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叶圣陶先生说过:“能力即习惯。”习惯成自然, 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而要养成好习惯, 必须经过反复历练,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而, 从初一入学时, 我就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浅入深, 由少到多, 坚持不懈。定期严格检察, 做到雷打不动。如每周一次的阅读心得体会演讲, 不管是谁, 无一例外。

2.3 要具体指导, 明确要求

在学生有阅读习惯的基础上, 要具体指导学生读什么, 怎样读,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即读书时要点点、圈圈、批批等, 对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做一些摘录。阅读时务必了解文章的结构, 抓住要点, 领会中心, 体会文章的写法, 同时联系课文内容, 指导阅读。阅读时, 还要进行系统的指导, 把体裁相同、题材相近的文章进行阅读比较。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要求学生读许地山的《落花生》。在游记中, 结合写景抒发作者的感受, 表现深刻主题, 这是作者常用的手法。但文章的具体写法却各有千秋, 没有一篇相同, 这样的游记多读几遍, 就有比较, 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如《岳阳楼记》, 看题目是一篇写景之作, 但实际上景物写得很简略, 而观物之情却写的极为用心, 由此引出作者的见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徐霞客的《游黄山记》在边游边写景中, 夹入几笔观感, 通篇表达了一种思想:“只有不畏艰险, 敢于攀登, 才能得奇伟瑰丽之观, 领略无限风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在写了游历之后, 用一大段议论阐述自已的感受, 写法与前两篇又不同。阅读时, 指导学生比较这几篇游记, 使学生在写游记的体裁时有所借鉴, 开拓思路, 由景触情, 表达深刻的主题。搞好阅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广泛阅读, 扩大知识层面, 才能正确指导学生阅读。不然泛泛而读, 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 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致的。

3 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 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 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 学生与教师, 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 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 以使学生受到熏陶,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应该能够将课文中文字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 传达给学生。反之, 教师如果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课文, 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锤炼教学艺术, 学会用生动的语言与表情再现课文思想感情的本领。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 才可能在课堂上再造课文的情境, 渲染浓烈的气氛,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这也是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缺失状况的核心。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 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 做学生作为的表帅。

4 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高效的教学的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 学生不是提着一只碗来等着老师倒水的, 学生要参与到教学中, 才有可能实现课程的意义。因此,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的差别。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的“对话”, 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 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

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性教学探究性实验

课程改革改的是什么?课改目的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能力的强人。这就必然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积极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在课改中我们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是我在课改实践中的一些感受和经验: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设置习题和实验。课堂提问尽量安排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这样做是为了给学生一定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并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学完“光合作用”这节新课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是以学生认知结构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为基础,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教学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知识讲座、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查询、收集与整理的文献研究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这样让所有学生的特长能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施展,所有学生的个性能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尽情的发挥。

二、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如在学习“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前,这样设问导课:

1.我们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

2.“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要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让学生走出课堂,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如:让学生通过调查得出“吸烟得肺癌的几率”。

三、通过实验和信息素材,给学生经历探究和体验的学习方式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例如,在教材中,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不妨先由学生实验观察,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动态。这似乎是仅仅将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但实质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再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不能让层析液浸没滤液细线,否则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影响实验结果;“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解离后必须经过漂洗,否则盐酸同染色剂反应,会影响根尖细胞内染色体的染色效果以往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把答案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记住,实验中不能如此操作。现在教师可不再先给出答案,而是建议学生不妨在实验时试一下,通过亲自进行“错误”操作,让学生得出结论。

2.根据内容设计探究性实验

例如在做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后,提出:我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验证细胞是活细胞还是死细胞吗?和用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是否实验效果一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设计,进行探究。通过这一设计,倡导了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信息素材让学生自我的领悟推理分析和知识的由来

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教师首先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包括图、表、科学实验与科研成就,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出结论性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的能力。如在传授“细胞中的ATP”的知识点前,我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下列材料:

[材料1]:纯净的ATP是白色粉末,能够溶于水,可作为一种药品,ATP片剂可以口服,而ATP注射液可以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主要用于辅助治疗肌肉萎缩、脑溢血后遗症、心肌炎等疾病。

[材料2]:ATP中两个磷酸基团之间(P和P之间)用“~”表示的化学键是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水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一般共价键的2倍以上,如ATP水解生成ADP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约30.5KJ/mol,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成葡萄糖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只有13.8 KJ/mol。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统称为高能化合物。

[材料3]:AT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水解生成ADP和Pi放出能量,ADP和Pi也很易再捕获能量重新生成ATP。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材料,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ATP的相关知识点。

四、让学生及时做好课堂上的总结

一节课上完,学生们要及时总结。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寻找存在问题、找到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比较模糊,将课堂上模糊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这样一来,记忆得到强化,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想办法补救。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总结经验为:首先,教师应注重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实验课中应用采用探究性教学。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要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再次要会掌控班级纪律和调节学生及自我情绪,学会劳逸结合和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最终培养的学生将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能力的强人。

参考文献:

[1]郑国锠著:《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韩贻仁主编:《分子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可柱、张心志主编:《分子与细胞(一)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地图出版社.

[4]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施良方著:《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1994年版.

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4

新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都做了相应调整。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元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呢?这是我们广大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一个难题。

通过网络学习以及翻阅各种书刊,我略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开展阅读教学,要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放在首位

一位哲人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同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如果没有情感的融合,学生就很难深入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情境性的。生活处在情境中的,离开了情境,很难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课程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与交流具有“三维性”,即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三者融为一体、彼此渗透,体现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放在首位,以情感为导向、为动力来组织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给孩子们铺设一个情感基调,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阅读、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引导学生的感悟积累作为重点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向分析、学生被动听记”,由此带来“阅读主体严重失落、学生阅读感悟能力普遍不高”的问题。所以,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要努力实现由“单向教读”向“自读自悟”转变、由“分析听记”向“品味感悟”转变。这不仅是语文课标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也是近年来广大语文教育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阅读教学规律所进行的新探索地反映。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能够通过自求领悟、自求理解、并有充分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只能被动纳物’的书橱或其它什么容器。这就是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要把引导学生感悟作为重点。

三、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关键

著名语文教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他同时指出:“语文学习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在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领悟、把握文章作者思路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且还明确要求:“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抓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关键呢?我的实践体会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设置疑点,就能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宗旨

语文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增强创新素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能工巧匠的创新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小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他们在课堂上很难有什么象科学家那样显赫的创新。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愿望和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5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授知识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因此,在课堂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不变模式。学生不允许多发言,不允许有不同的观点。这样,知识从教师嘴里流出,直接灌注给学生。学生的兴趣被压抑。其实,学生是以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来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心理构建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传递过程。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导出来的学生大多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接受思维模式而反应呆滞,难以体会到探究和发现知识的快乐,兴趣逐步消失,直至厌恶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认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引导者。也即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恰当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课堂试验和讨论模式、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等等,倡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和发现知识,联系和应用于生活,从而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最终步入自主学习的良性轨道。例如:在学习《布衣总统》这篇课文时,不要急于向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给出特定的时代背景,提出相关的问题“孙中山既是总统,为什么又说他是布衣呢?”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又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教师在作个别难词上作些点拨,重点引导他们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密切相关,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自己去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去发言,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地开动脑筋,真正融入课本,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由学习的监督者转变成学生对知识深入研究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于老师所做的定义。然而,在教育思想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于师者的作用赋予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问。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从有限的课本延伸到无限的知识领域中。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走出以往特定的角色模框,对自己重新进行定位——由督促者演变成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我们不能再沉溺在传统的角色扮演中。不再是板着脸督促学生听讲、练习、完成作业的令人生畏的长者。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又该怎样做好伙伴的角色?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这在高中语文教学范畴内主要表现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两者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平常的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倡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的内容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应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教师都要对学生认真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等。在阅读量足够的前提下,教会学生筛选写作素材的技巧,学会细致地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多多练笔,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写作特色。其次,在授课过程中,不拘束于师生关系,平等地进行对话,不授予鱼,而注重授予渔,做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好帮手。

三、由固定思维的表现者转变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流于口号,喊得响亮,却难能落到实处。传统的教学活动就像一个特制的模子。把学生一个个扔进去,强迫其形成固势的、呆滞的思维模式。现在站在讲台上的许多老师,本身就是这种教育的受害者,因此,他们本身往往也是活生生的固定思维表现者。此外,强大的升学压力也使得这项工作难上加难。许多高中语文老师疲于应付各种考试,为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机械地把各种知识塞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传统、保守的思路去解答各类问题,以降低被扣分的危险。这实在是当今教育界的悲哀。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作为老师,不可以粗暴地加以否定,也不可以含糊带过。应当适当肯定,同时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多强调其精神意义,少强调其现实功用。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又避免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敢想,会想,乐于想。

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6

代艳艳江苏省宿迁中学

[摘要]本文通过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结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全面而又具体地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些新的做法,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接受和适应情况,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情况,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课后反馈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一些在新课改下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 新课标 教与学前言

近年来体育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的提出,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强调“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因此,体育教学的新的要求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乐学。乐学是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学好的关键,也是一切学习的起点,同时,作为体育教师,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是一切工作的着力点。2 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现状分析

2.1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

现行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高中的升学模式,使得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一个误区。虽然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部分学生心目中体育课是一个在自身发展、特别是升学方面没有多大影响的科目,至少与语文、数学、英语相比,属于可以学好、也可以不学好的无关紧要的科目。因此,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2.2学生对体育课的作用认识不够

体育课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在身体、体育技能和身心素质方面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大量而有计划、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文化学习能起到有益的帮助和提高。只有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才能使脑力劳动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体育 1

课设置的一方面的原因。但因为体育课要投入较大的体力,有时一节体育课下来,学生会有一定的疲惫感。因此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愿意投入精力,甚至在整节体育课中愿意老师什么都不进行体育活动,最好是能将体育课改成自由活动课,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3学生对体育课中的活动内容挑三拣四,喜欢的就高兴参加,不喜欢的就应付了事,不重视基础性的体育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偏向性是高中学生具有的普遍现象。自以为自己体育基础很好,身体素质“一级棒”。要他们进行一些基础性的体育锻炼兴趣不高,处于应付状态,动作做不到位,锻炼目的达不到。一些集体性的活动不愿参加,个个全身无力,自由活动一开始,马上“生龙活虎”,劲头十足。

2.4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误区,特别是女生认为对体育课是身高马大同学的课,好像女生就是体育课的旁观者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在进行完集体活动后,在自由活动期间就基本上成了体育课的看客。她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其实是最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的人。在她们的意识中就认为:体育锻炼是男生的项目,与女生没有什么关系,女生不需要大的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3.1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组合和运用

在体育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动作技术到学生掌握动作技能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一般都离不开“讲解”、“示范”、“练习”三种基本教学方法的组合与运用。通过不同的组合排列,可将其分为三种模式,具体有“讲解-示范-练习”、“讲解-练习-示范”模式(为先教后学模式,为“教导式”);“示范-讲解-练习”、“示范-练习-讲解”模式(为先教后学模式基础上的派生模式,在教的方式上,由先讲解变为先示范,起到了引导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学式”);“练习-讲解-示范”、“练习-示范-讲解”(先让学生自我学习技术动作,激发他们自学的内因,教师在学生自练后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深化动作技能。为“学导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和熟悉动作的情况、动作的难易程度等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实施,排除学生对新动作学习的畏难心理,特别是通过对学生自己的内部教与学,提高学生对

动作学习的兴趣,使大家能积极地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

3.2在体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施教

3.2.1抓住学生成就性心理进行施教

在每个学期的开始,分析班级教学和锻炼情况,向学生提出希望,帮助学生制订锻炼计划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在新的学期里,体育方面都能得到提升,身体某方面的不足能得到加强和提高,在新的学期里都能进步,从而增加学好体育的信心,产生锻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稳定和愉悦的心境。

3.2.2抓住学生的感情性心理需求进行施教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这一点对原来身体素质较差、体育成绩较低的学生,感情性心理需求更大、更强。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需求,开展肯定式教学、表扬式教学。特别是在原来上课不认真、动作不规范的学生,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不仅要看在眼里,而且要及时予以公开表扬与肯定。对一些动作规范的同学,要及时发现,并以在全体同学面前示范的形式予以表扬。对一些身体素质好、体育素质高的学生,要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之间选用“小老师”,形成一带二、二带三的学生互带、互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自学、互学,学生的积极性能得到成倍的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自然而然就能形成。

3.2.3抓住学生自尊性心理需求进行施教

同样,每个学生的自尊性都要求得到极大的维护,谁也不愿意在全体同学面前出丑,在全体同学面前被批评。因此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要轻易在全体学生面前批评,可以在课后给予单独的说教,这样,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主动的配合教学,避免产生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

3.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和采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3.3.1改变原来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体育课的主角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独唱、独奏的主角,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要想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要改变思想和观念,转化角色,要把教师为主角转变为学生唱主角,教师为之导演、伴奏。

3.3.2改变原来的教案千篇一律为各班各不相同

教学内容的设定完全根据各班的特点进行设置。所有教案的设置只是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但没有完全一样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的安排按照各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最后的目的是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学生在各自的专长中有较大的发展,在身体素质方面有较为全面的提升。

3.3.3改变原来的灌入式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点评式教学

在课程设计时,明确目标,激发动机,注重心理上的导入,在课程的进行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使其生动活泼地学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情景法、故事法、趣味操等方法手段,导入教学内容;在通过视觉建立表象,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决定学练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骨干的作用,通过采用评价法、比赛法、正误对比法、改变难度法、电教法,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其自我表现;通过韵律化放松、意念放松等手段结束当天的教学过程。

3.3.4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潜能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特长,宽容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质和技能进行分组教学,对待病残生、特殊肥胖生、特长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选修教学和男女分班教学。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及特长设置选修课的内容。

3.3.5建设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讲的学生就爱听,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有抵触情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成效就会大打折扣。教师粗心大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关闭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大门。如果学生带着与教师对立的情绪,那么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以及思维、理解、记忆、想象等一切认知机能就会受到阻抑。如果把整个教学比做一架机器的话,教师和学生就是机器上两个互相咬合的部件,融洽的师生关系则是这两个部件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师生的配合和默契方面提出了比其他课程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能开展好体育教学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多边合作过程,只有教与学“合作”默契,才可能有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合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在教学工程中要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使学生能充分地信任老师,愿意和老师交心,愿意把老师当作朋友,才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更加有利于教学。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课才能取得全体学生的配合,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既增长了知识,玩的开心。

3.4及时而又真实的课后反馈和总结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每堂课结束后及时加强对课后的学生反馈情况的调查和统计,及时总结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中的优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认识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后才能更加对教学加以改进和完善。小结

4.1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2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必须加强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体育素质的提高是对自身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从内心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才会在体育课中全面积极地进行参与。

4.3在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体育教学,使学生乐于体育锻炼。

4.4在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当教学中的主角是吸引学生参与的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也是新课标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22-24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200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42

[4]潘凌云.体育教学重构的断想《体育教学》2002.02

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职专英语教学 篇7

一、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旧教材的教学目标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以往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是以“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育模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学生很难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知识,导致学生容易形成厌学的情绪。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民主、和平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身调控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创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引路人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设计时,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把每一堂课都要精心准备,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每一位学生的眼球都吸引到我们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组织课堂教学,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大胆地用英语发言、并积极考虑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英语积极性和兴趣。另外,可根据英语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游戏走入英语教学的课堂,具体生动的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英语的内驱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主动发展。

三、教师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怎样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只有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采用有效的策略,才能真正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有数据统计,许多成名人士,在学校时大多并非是一流的学生,甚至是根本不起眼的落后学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并不冒尖甚至是落后的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成为拔尖的人才?这就是依靠了他们后天的努力,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而这种精神就是源自于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我们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原有英语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四、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及时、适时的评价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而获得成功,学习好则受到教师的表扬,那么他的内心价值就得到了外境的承认,学习成就也得到了满足,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会感到自我价值的快感,随之而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加强了。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尽力在实践中探索,并通过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英语课程教学。时代赋予我们职专英语教师更新更高的要求,就让我们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参考文献

浅谈在新课改中的数学合作学习 篇8

一、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要求每个学生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既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同时,还可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更为提高。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

二、数学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中小学得到系统训练。“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恰恰表明,合作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根据人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方式问题。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应当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教学是提高交往技能的好形式。

三、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教学制下教学的局限性。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产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进步到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到小组中的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 怎样的合作更有效

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树立两种观点:

(1)要求学生合作,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

应该承认,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教师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工作中,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2)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教师也应该建立成长记录。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都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那么教师自身呢?“教师与新课改同成长”也是我们这次课改的任务之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使教师和课改同步成长。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比如:我们把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5、 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 ,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课程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新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创新教育,中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凭借各种教育教学途径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培养。要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所以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做到课堂教学设计上要创新,笔者认为在物理创新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教师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推进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成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肩负起把祖国下一代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我们教师应该具有比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方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所以我们要从牢固树立起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的责任意识,加强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灵活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积极参加教改教研等方面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要有意识地构建创新平台。在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保护学生对物理现象、问题的个了见解,容许学生对物理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片面的、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大胆猜想和假设,培养挑战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

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第三,认真选用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太快或太慢,有的太大或太小,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磁感线的分布以及核的裂变与聚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可以凭借多媒体教学资源,化解这些疑、难点,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例如,凸透镜的焦距由学生给定后,用鼠标拖动“物体”,计算机就按物理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

多媒体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软件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对于中学实验室中不能完成的实验,这类课件的作用就更为重要。又如,在学习熔化、沸腾实验、液化条件、汽化现象,电流、电压的形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杠杆的分类,分子的热运动(扩散现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热机的工作过程等内容时都可以利用了类似的多媒体资源,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把科学探究活动简单化,培养创新的探索精神。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在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中要更新实验思路,培养创新能力,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

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学生的文具盒里一般有:直尺(塑料尺或

钢皮尺、铅笔(或细铅笔芯、圆珠笔、橡皮、三角板、圆规等文具。不同的文具随堂就可以做许多不同的实验,同一文具也可以做许多实验。这样一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也是容易进行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或者是科学家才能做到的事。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 篇10

﹝摘要﹞: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章的写作来说,创新则是文章的生命;对于文章的阅读来说,创新则是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创新则是探究学习的根基,所以说创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靠后天的开发和培养的。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大胆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新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个体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责任且必须为之的任务,由于普通中学学生,阅读少视野不广阔,思维狭窄,制约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又由于近几年考试的压力,教师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究问题,致使学生认识肤浅,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能力则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疑点。主要特征表现为:独立性,好奇心,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健全人格。素质教育需要创新型的学生,这决定了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职责;教育改革强调创新教学,这促使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基础性、工具性决定了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的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创新教育必须要有创新教育的氛围。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人在熙熙攘攘的闹市就会洒脱不羁,身处庄严肃穆的环境,就会庄重严谨。创新教育也是如此。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就要有创新氛围,需要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课堂环境。创新必须让学生与教师是在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反之,是不可能激发出创新火花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欣赏学生,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热情会得到极大的激励。有了创新的课堂氛围,不等于学生就能创新。它还需要老师因材施教的引导,运用恰当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设置,应注意两点:

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即是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以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和赞许的目光,肯定的手势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师生关系融洽,在教与学、主导与主体间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营造一种教也愉快而学也愉快的和谐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便真正成为教学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诱发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的进入阅读思考的主体角色,去探索,去创新。比如“爱国”这一主题,讲授《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时,教师可援引身边的例子,由熟知的人之常情导引到宏大主题的感知和接受,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成功阅读的智慧与能力,体验到成功与创新的乐趣。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将思维推向更高境界。

由此可知,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最终促成了学生最佳的阅读心态。而创造思维能力的出现,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潜在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而且最佳心态的形成是诱发潜在创造智能的基础。所以,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创造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教法体系是“以教师讲析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和教法体系违背了“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它把学生当做容器,一味向学生灌输,无视学生的存在,抹杀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发挥,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没有注重,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1)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创新的前提与核心。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出来,他就成功了一半。(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3)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4)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选用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质疑释难、问题讨论、创作表演等教法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做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改变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树立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最终目的的行为。当这种意识逐渐支配学生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去发现,去探讨,去思索,去判断,形成新的结论。

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设法引导他们在立意、选材、构思到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展发散求异思维,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泄。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立意写作,以续写《滥竽充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立意着笔。如教师提出可以“不能让南郭先生再充下去”、“南郭先生溜走了是有自知之明”等说明可从多个角度立意着笔,并让学生思考确立些什么文题续写。学生们互相议论后摆出了一大堆作文题,如:“南郭先生为何混进了宫廷乐队”、“假如南郭先生不逃走”、“假如南郭先生后来学会了吹竽”、“南郭的出路何在”、“劝君莫学齐宣王”、“齐宣王听竽给我们的启示”、“以齐宣王和齐湣王听竽想到的”、“齐湣王高明在哪里”等。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立意着笔,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从多种思路的选择中,让学生体味到创造的灵活性。在作品教学中,教师应告诉学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答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敢于说“我认为”,要相信“我能行!”大胆质疑问难,寻找能展示自己个性的答案。如《皇帝的新装》这课,有学生提出了“对两个骗子应重新认识”的问题;骗子固然可恨,但他们骗的对象是一个昏君,更可恨,骗子反而变得可爱了,他们也许就像罗宾汉一样,专门为人民服务的,或者专门把骗来的东西分发给穷人,这些观点也许与作者的本意背道而驰,但也不无道理。因此教师应肯定并鼓励他们这种做法。

三、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学手段是组织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手段,才能全方位的整合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诱导学生创新思维。多媒体将学习内容图像化,集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图像、音频和视频为一身,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和教学艺术,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借助于多媒体情境,将课文内容展现在眼前,将知识诉诸画面,达到声、画交融。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得愉快。多媒体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感性思维。针对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能够有效突破,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打破了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丰富了教学信息。拓宽了教学渠道,从多方面整合学习内容,增大了学习容量。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学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一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词和诗一样,精练的语言都能反映出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这样的词,如果只靠教师讲解,学生只能是粗略地领会,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运用多媒体五彩的画面、奇妙的音乐、亮丽的色彩、变幻的图形、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就能激起学生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当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欣赏“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画面时,他们会在观察中想象词中描绘的秦晋高原冰封雪裹的动人景色,会领略作者“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伟大胸怀,会和作者一样由衷地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品读、赏析佳句,学生潜能中创新的火花就会因此而不断闪现,这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爱创、乐创的能力。

四、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

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也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同时也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总怕出错,不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听的现象。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有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同一篇文章,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会划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的,教师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阅读一篇课文,不要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久而久之,学生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渗入了不少的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学生受益终身。

2、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教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丰富思想、陶冶情操、扩展视野、增添智慧,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这对于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学生终身发展来说,意义是重大的。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回答,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可一个学期订一次计划,中途也可以做必要修改,使其顺利进行,保证阅读的质量。(2)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积累运用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3)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当使用工具书。(4)阅读后要及时写出自己的体会和心得。(5)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自己阅读了哪些文章,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篇,从中你学到了什么。实践证明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作文只有“读书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有了材料,才能“行万里路”,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并运用材料。在作文训练中,我认为应当这样:(1)提前明确作文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2)写作时间宽裕些,不必局限于两节课,可适当推后。(3)每天一篇日记、每周一篇作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4)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手办小报,学习长廊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3、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向外辐射。发散思维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一直以来教师大多主宰课堂,学生大多怕问怕答、高分低能,何谈创新呢?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教师首先肯定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虚伪、贪婪、冷酷,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是于勒自己败坏家产才引起这样的结果的看法。通过多重问题,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七根火柴》故事的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4、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即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培养个体对于语言的形式美、语言性文艺作品的艺术美、语言交际中的社会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树立个体崇高的审美理想、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荷塘月色》是一种自然美,《琐忆》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叶圣陶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教书育人,古往今来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内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如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介绍了诗歌的背景,当时中国国土沦陷,而本诗的作者艾青在诗中就用“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来表达自己可以为祖国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操。陶渊明的理想世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可他曾经为官的朝廷是充

满黑暗和贪污的,于是他决然的告别了官场,辞官回家种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忠肝义胆的仁人志士,他们流芳百世,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不朽的赞歌!此外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总而言之,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在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教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多给学生一些引导,多给一些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些展示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品尝到创新的甜美,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那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姚本先主编:《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3、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2005年5月第2版。

上一篇:出口信贷一般用于下一篇:东师离线作业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