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2024-08-06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通用10篇)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篇1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体系,才能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中心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设计以下工作方案: 残疾人康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加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中心辖区内共有残疾人1394人,在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服务,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康复服务的整体效果不理想。

一、康复服务工作形式

康复服务工作形式的多样化将赋予这项工作具有生命力,我们将在三个层面上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康复服务,避免出现重复单一的机械式的工作而被残疾人否认。三个层面分别为“中心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关爱”。

1、中心康复

中心康复是指适用于一些具有生理功能恢复可能性较大且功能恢复后对提高生命质量有很大帮助的残疾人,但是康复过程需要一定的康复器材而且这些器材是不可能上门提供的,需要残疾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站来进行康复训练的。

2、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适用于大部分残疾人,这些残疾人一般不需要专业的康复器材,可以通过参加健康体检、健康知识讲座、健康行为指导、个性化心理疏导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从而达到生理及心理上的康复。这类形式的康复服务由社区康复指导医生及残联专干共同完成。

3、家庭关爱

家庭关爱可分为二个阶段循环地进行。首先,每年在确定康复服务人群前进行一次摸底,了解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及特殊需求,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针对性的体格检查,这项工作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另一方面为我们确定被康复对象有了科学的依据。其次,我们可以有条件地选择一些卧病在床且到中心康复有困难的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

二、主要工作要求

(一)、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基本需求,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二)、对各类残疾人提供相应社区康复服务:

1.为辖区内患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在残疾人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

2.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精神病患者,动员亲属及时送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诊断治疗;对康复期的患者,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监护随访病人,要求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按需服药。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残疾人亲友要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3.为视力障碍者服务,对需复明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及时转介有关医疗机构实施手术复明,对低视力的患者,及时转介到医院眼科或开展此项服务的康复机构接受助视器使用训练。

4.结合儿童保健服务,对新发现的疑似聋儿,及时转介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治疗后无法恢复的聋儿,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对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上级康复中心进行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

(三)、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中,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料,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四)、无偿租赁康复训练器材和用品用具。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篇2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已经纳入了社会发展规划, 列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聋儿语训康复、弱智儿童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残疾人助视助听及普及型假肢矫形器具适配等医疗康复项目也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并逐步扩大保障范围, 提高保障水平, 确保到2015年, 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12年江苏省政府就投入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 免费为5199名贫困家庭残疾儿童进入康复机构培训;完成253244例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大力推进以助视、助行、助听和精神病人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救助工程, 每年向10万多名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康复护理补贴;免费发放辅助器具17万余件;为10万户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共投入3800万元,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镇江市作为一个户籍人口271万, 全国第二次抽样调查有各类残疾人18万人的地级市, 仅2013年市政府三项助残康复民生实事就投入资金9470万元。一是兴建公办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 一期工程资金9100万元;二是推进辅助器具进家庭和无障碍改造投入180万元;三是强势推进贫困残疾人助明、助听、助行、精神病人免费服药为内容的“三助一给”品牌。

从以上数据分析, 残疾人康复事业资金呈现以下特点:

(一) 事业经费随着政府和社会日益重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分享成果的面越来越大, 支出增加。

对残疾人群扶持帮助范围逐步扩大, 救助标准逐步提高, 有些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民生工作的人性化、精细化, 要求项目逐步拓展。

(二) 以财政安排为主的多元化资金投入。

一是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拨款及项目经费。二是地税部门代征的残保金、财政专户储存。三是卫生、人社、民政部门的政策性优惠扶持。四是慈善总会等社会捐赠。这一具有相当规模的事业资金必须通过严密的管理, 让它使用得更科学、合理, 充分发挥其效益。残疾人康复中心作为具体承办实施职能单位, 发挥着重要阵地与载体作用, 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又尤为关键。

二、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延伸, 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确保预算平衡、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 项目预算资金编制与支出要体现公共财政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要规定供给范围, 确保合法支出。

加大建设性支出比重, 集中财力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得主要问题, 保障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需求。

(二) 管理和核算国家拨入的财政资金, 这类资金是财政监督的重点, 是建立在人道廉洁旗帜下得公信力的凝聚, 使用的正确与否是社会评价财政监督和管理好坏的重要方面。

必须公开、公平, 执行政策、严格监管, 始终将其置于上级和社会的监督之中。

(三) 加强预算资金管理, 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统一认识, 通力合作, 作为整顿财经时序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点来抓, 确保预算资金的立项、征收、使用和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

三、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部门预算涵盖有限、追加项目较多、弹性大, 部门预算以组织体系细化影响预算实施效果。预算控制是核心环节未涵盖全部财务收支、执行结果是超预算, 使权威性和约束力受损;部门预算追加项目仍很多。

(二) 固定资产管理不严。第一, 账面数与实存数不符, 出现资产流失。第二, 账面数与实存数相符, 实物也以特定形式存在, 但账面金额与实际金额之间相差很大。

(三) 资金计划性不强, 时有挪用项目经费现象。

(四) 相关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规范不健全。第一, 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未能正确处理好资金开源与节流、服务于管理的辩证关系, 表现为:缺乏面向市场的观点、缺乏风险防范观点、缺乏依法理财观点。第二, 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四、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提高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财务管理与监督意识, 重视并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

所有财务人员都必须自觉学习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坚持四个原则: (1) 保持现有的制度框架; (2) 体现财政改革成果; (3) 坚持其公益性质; (4) 突出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树立起经济效益观念, 在资金的运营上讲究投入产出比, 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 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政治上要忠诚可靠, 依法办事对党和人民负责, 有服务公益、公众之心。

必须不断从素质教育中提高自身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严格持证上岗, 加强责任考核。利用绩效考评制度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的质量进行考核, 并以此对其进行奖惩, 推动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 从而加强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严肃预算编制、申报审批程序, 按规定项目、金额办事, 增强计划性, 建立预决算执行和审计机制。

(三) 强化预算管理, 加大预算约束力度。

预算管理应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 彻底改变“只重预算执行, 忽视编制和评价工作”的预算管理方式, 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 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 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同时, 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 广泛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分析,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 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和业务流程, 强化管理和监督。

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要求。岗位轮换、授权审批、报审手续、重大项目及经费集体决策审批, 建立责任追究、定期核对账户、盘点现金、清查资产与票据等, 避免出现系统漏洞, 杜绝营私舞弊, 创新管理模式, 强化预算部门的管理改革。

(五) 寓服务于监管之中, 更加注重监管内涵。

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 不断提升监管内涵和服务的质量。一是组成专家咨询团队, 协助提供资金项目的全程专业指导, 解决项目申报到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疑难问题;二是提供延伸服务, 发挥项目平台辐射效应。三是加强项目申报环节审查, 完善审查内容, 规范审查程序, 严把项目准入关。

(六) 加强政府采购支出及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财、物责任到部门、到人, 这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流程, 需针对单位发展的特点和环境, 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方法手段, 定期对固定资产及使用效率和效果监督评价, 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确保单位会计核算及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七) 完善内部的监督机制, 使得财务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使得财务监督内容具体化, 并建立起量化的财务监督模式, 使财务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应善于运用法律进行财务监督, 做到认真执法, 严格执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会计行为, 控制财务风险, 防止经济犯罪。

(八) 注重内部控制与财务检查、绩效审计评价并重。

主动接受财政和社会的监督, 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将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 对各种专项资金要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加强监督, 掌握资金流向, 核查资金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 对其使用效率进行考核, 管好、用好资金, 防止预算资金违规使用等现象。

五、结束语

残疾人康复事业经费使用过程中, 实行积极地财务管理和监督, 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 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使用中的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项经费审计和绩效评估, 进一步完善资金监管制度, 提高其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为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季恺.新时期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0) .

[2]马世栋, 张志湘, 任志红.医疗公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6 (08) .

[3]陈金海.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金融经济, 2008 (20) .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篇3

【关键词】 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160万余人。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5.31%。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22505人,占26.5%;听力类残疾人有28025人,占33%;智力类残疾人有4101人,占4.83%;视力类残疾人有15176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3694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407人,占0.48%;多重残疾人10666人,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8人、假肢装配的3068人,需配助听器的54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市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相应措施,使全市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市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新设立了3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黄石市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50余万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9例,为102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3564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35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86名,对126名脑瘫儿童和1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6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3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市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市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市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市培训、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全市、县、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市”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篇4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金州新区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中心实际情况,推动本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全面持续发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开发区创建残疾示范城实施意见指示精神,努力促进本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发展,以满足广大残疾人康复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发和挖掘本区域社会资源,扩大康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康复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广大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提供工作平台,形成运作格局,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二、工作原则

(一)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出发,兼顾多样性康复需求,紧紧围绕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求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同时创造条件逐步满足残疾人高层次、多样性的康复需求。

(二)坚持社会参入与卫生院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卫生院为主导,各卫生服务站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三)实施重点残疾人群(儿童)康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通过社区与家庭康复,提供基础性康复服务。努力实现残疾儿童逐渐康复。

(四)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拓展康复服务新领域,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提高康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新需求。

三、工作目标

通过挖掘和利用康复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的管理模式、经济实用的康复技术、科学有效的评估系统,建立起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广大残疾人在基层直接享受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工作得到稳定持续发展。

四、工作内容

通过综合的医疗措施,对残疾人进行治疗、辅助、训练、辅导,来补偿、提高或者恢复残疾人的功能,增强其能力,以消除或减轻残疾造成社会后果,从而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自身条件。

(一)康复服务。

1、康复医疗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2、训练指导服务。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制订训练计划,传授训练方法,指导使用矫形器和制作简易训练器具,评估训练效果。

3、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用品用具供应服务。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代购、租赁、出借、使用指导等服务。

(二)康复训练。

重点开展肢体残疾、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

1、肢体康复训练对象为偏瘫、截瘫、截肢、儿麻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运动功能障碍者。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三个方面。

2、脑瘫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对象为14周岁以下,由于脑损伤或脑发育障碍所致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残疾儿童。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交往和生活活动四个方面。

3、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对象为14周岁以下,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方面的能力训练。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建立工作指导小组。成立工作指导小组,在政府的协助下开展工作。

2、制订方案、计划。制订工作方案,拟定工作计划、制度和职责等。

3、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讨论并通过实施方案。

4、配置人员、场地。

(1)本中心配备1名专职康复指导员。

(2)本中心作为工作场所,统一挂牌、统一标志、统一上墙资料。

(3)本中心配备训练服务场所,统一挂牌、统一标志、统一上墙资料。

(二)实施阶段

1、建立完善康复训练与服务体系。

(1)组织管理网络。

由中心主任,中心医生为成员,负责日常工作。主要职能负责组织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调查,综合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基层康复站,组织康复对象开展康复训练,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主要负责社区康复的具体工作和康复计划的实施。

(2)技术指导网络。

以本中心为依托,设立康复服务组,组长由本中心主任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社区的康复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康复员由本中心医生担任。负责指导帮助本街道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

(3)训练与服务网络。

建立以残疾人家庭为基础、社区康复站为骨干、康复服务指导机构为依靠的康复训练服务网络。将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公共卫生工作议程,综合协调、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层力量,依托医疗预防保健网、社区服务网、镇村组织网、残疾人组织机构、福利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建立各类社区康复站。

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残疾人家庭进行残疾人状况调查和康复需求调查,纳入当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残疾人建档立卡,提出康复建议,落实安排,做好康复训练、咨询转介等工作。

2、组织培训,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

(1)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主要包括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管理方法、基础的康复训练常识以及康复训练与服务用表的填写、使用说明等。

(2)康复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

主要包括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的方法,康复服务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等,并使其掌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技术、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的使用,以及训练器具应用等知识。

(3)服务站康复员的业务培训。

主要包括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传授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和评估的方法及如何规范填写表卡等。

3、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要利用会议、黑板报、宣传窗、广播等形式,对开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活动的意义、内容及康复需求调查等情况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残疾人及其家庭积极参加的社会康复氛围。

4、调查摸底、建档立卡。

抽调人员,组织精干的康复需求和康复资源调查组,根据调查的项目,对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家庭的康复需求及辖区内的康复资源进行调查,并建档立卡。

5、筛选康复需求人员,确定康复训练对象。

根据调查掌握的康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按照需求确定训练、服务项目和措施。

6、提供训练与服务。

(1)对筛选的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功能评估,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做好康复训练档案的记录。

(2)对掌握的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用品用具供应、转介咨询的康复服务,做好康复服务的记录。

(3)对辖区内的康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提供优惠周到的服务。

(4)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对由于经济等因素不能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但需要康复和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要提供优惠或无偿的服务,使社区内各类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重点康复和基础康复服务。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残疾预防

在经常性宣传的基础上,要利用“爱耳日”、“爱眼日”和“精神卫生日”等特定时机,开展特定专题的重点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残疾预防意识,自觉接受针对出生缺陷、地方病、麻风病、药物中毒、意外伤害等致残因素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减少残疾发生率。本中心的康复人员,在对残疾人及其家属开展康复服务时,要对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宣传教育,传授康复方法,提高残疾人自我康复意识。要建立健全出生缺陷早期干预,预防和减少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积极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预防残疾程度的加重。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篇5

实 施 方 案

为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金山办事处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区,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社区和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坚持原则

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出发,紧紧围绕覆盖面广、实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求的康复项目提出任务要求;实行低投入、广覆盖、高效率的发展方针,推广使用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康复训练器具,力求少花钱、多办事,使更多残疾人受益。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区参与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坚持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原则,立足于社区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解决社区康复所需;全面设计、统筹规划康复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建设。重视社区康复,着力完善管理、指导和服务统一协调的基层工作体系,使康复训练技术、方法易学,易懂,易会,操作简便,具有实效。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讲求实效。根据残疾类别、残疾程度的轻重不同和家庭情况的实际,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拓展铺开。

三、发展目标和内容

(一)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社区康复协调员会同社区卫生机构入户进行残疾筛查和功能评定,建立残疾儿童随报制度,早期发现各类残疾,同时掌握社区内各类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

(二)建立康复服务档案。社区康复协讽员为社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对有康复需求的肢体、智力、视力、听力语言、精神残疾人,逐一筛选登记。(三)开展康复治疗、训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康复站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四)普及康复知识。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人员,为社区内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展康复科普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五)为康复后的残疾人提供就学、就业和自谋职业信息,使其回归社会主流。

(六)做好转介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转介到上级医疗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协调员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四、人员培训与训练指导

社区康复服务站,在办事处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组织普及和转介服务等工作,社区居委会依托现有设施建立社区康复站,配备专兼职社区康复员。同时,设立家庭康复点,综合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开展社区康复训练服务工作。

(一)积极参加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康复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原b-!J、工作内容、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残疾与康复基本 知识等。

(二)社区康复协调员针对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制定康复计划,为其进行康复需求评定、功能评估,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指导残疾人在康复机构和家庭进行康复训练。

(三)普及康复与预防知识,向残疾人及其亲友传授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

(四)根据各类残疾人特点,开展康复训练

——对肢体残疾成年人开展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的康复训练,指导使用矫形器和训练器具,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

——对脑瘫儿童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适时选配辅助器具,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交往、.生活活动四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

——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运动、感知、认知、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方面的能力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

——逐步开展成年智力残疾人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生活护理等综合康复训练服务。

——开展盲人在日常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的行走导向训练服务。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及视功能训练、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麻风畸残者康复训练按相应方案实施。

(五)帮助先用制定及维护训练器械、特殊用品和辅助用具。(六)提供扶助器具信息、供应、维修等服务。

(七)定期跟综督导检查,做好查访记录,及时纠正训练偏差。

五、工作职责

一是制定本辖区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康复服务站的建设计划,确定家庭康复的重点对象。

二是协调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组建社区康复站和康复场地。

三是做好康复需求的调查,对重点康复站协调员的配备工作,落实好康复工作经费和社区康复工作补贴经费。

四是制订培训计划,对社区康复协调员和部分残疾人家长进行相关康复技能培训。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篇6

施方案

为推动我社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活动的深入开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按照《海门市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镇社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争创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社区,全面提高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二、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社区残联牵头,统筹规划康复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坚持全面康复,通过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工作步骤

1、制定社区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成立创建领导小组。

2、以社区残联成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并全面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3、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协调各街道并建立康复室。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确定家庭康复的重点对象,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制定残疾人康复训练计划。

5、制订培训计划,对社区康复协调员和部分残疾人家长进行相关康复技能培训。

6、社区残联对重点康复站(点)拟出改造方案,提出康复需求计划,支持协调各项创建工作开展和落实,完成县创建领导小组的其他任务。

四、达标体系

残疾人各类康复率达到以下指标。

白内障手术率95%,聋儿语训率90%,肢体残疾人功能训练率90%,假 肢安装率90%,精神病患者监护率90%,智力儿童康复训练率90%。

五、组织保障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篇7

残疾人事业是高尚、文明、进步、人道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 我国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 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由于我国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覆盖面有限, 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群由于受身体状况的限制, 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很弱, 生存处境仍然比较艰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他们期望社会加大帮助其康复的力度, 从根本上增强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 我们应当以全新的理念, 深刻认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残疾人康复工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我们认为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认识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残疾人康复既是一个社会问题, 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会建设, 是新形势下促进社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困难群体, 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如何, 不但关系着他们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 而且也直接体现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与成果。可以这样说, 如果没有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和谐社会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和谐社会建设就无法实现其整体目标;如果没有残疾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是整体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目前, 甘肃省有187万残疾人, 其中, 百分之八十都有康复方面的需求。在甘肃省农村人口中, 从个体的绝对数量来看, 残疾人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似乎并不高, 但由于他们身体功能的损伤, 需要家庭的供养、帮助的程度较大。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残疾不仅仅是个体的残疾问题, 而会牵涉其家庭和亲属的富裕、和谐, 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 深刻认识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多种途径, 多种康复手段, 帮助他们恢复、补偿身体功能, 使他们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1)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导作用, 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 在社会资源的创造和利用过程中都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 残疾人的需求往往是关系到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从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角度,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在资源的配置和资金的支持中对残疾人群予以倾斜。

2) 要有大局观念, 政府各部门要在和谐社会建设工作中, 将残疾人纳入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 通盘考虑。残疾人康复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性工作, 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仅靠残联一家是做不好的, 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与支持, 才能将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政府各部门要以解决群众的疾苦, 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 在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制定及资金分配中对残疾人的康复予以优先扶助, 对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通盘考虑, 为残疾人参与享受新农村建设提供帮助。

3) 残联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为残疾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争取利益。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社会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资源再分配, 再创造的过程。残联做为残疾人的娘家, 残疾人的代言人, 应当抓住和谐社会建设给我们带来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通过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社会的宣传, 通过帮助残疾人解决具体的康复、扶贫等问题, 为残疾人争取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 使更多的残疾人康复。

2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救助的保障措施, 建立残疾人康复经费筹措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救助等相关的保障措施, 建立残疾人康复经费筹措的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和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难题。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安全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是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帮助和保障, 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 社会发展的“减震器”, 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 尤其农村社会保障能力还很脆弱。能真正享受到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人口, 特别是农村人口还很少。我们要更多地从注重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率, 特别要认识到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甘肃省社会保障工作很薄弱, 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目前在甘肃农村, 贫困问题尚未完全消除, 许多残疾人的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 残疾人及其家庭拿不出钱来解决自身的康复问题, 尽管, 这几年来, 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和康复项目的实施, 投入了一定资金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问题, 但与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想获得稳定长久的资金投入, 按甘肃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 各级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残疾人的康复面还很窄, 资金缺口还比较大, 残疾人“因残致贫、因残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 阻碍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步骤, 影响到整个社会小康建设的步伐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因此, 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问题其实在某种程度是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 是解决建设小康社会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

1) 动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加入目前在全国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通过多种途径, 宣传动员残疾人家庭尽快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 让残疾人尽快分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种种实惠,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问题, 想方设法降低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门槛, 扩大残疾人康复医疗的就诊和报销范围, 使残疾人得到实惠, 受益康复。

2) 要积极稳妥地逐步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医疗救助制度, 使之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解除残疾人及其社会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 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

3) 加强残疾人康复项目的引进与实施, 缓和、补充甘肃省残疾人康复经费的短缺问题。这几年甘肃省先后通过与港方慈善机构、慈善人士及国内发达地区政府机构的合作, 引进实施了一些残疾人康复项目,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得到了残疾人的欢迎。但是, 从项目的规模和资金的数量来说, 都很不够。我们应该在保留、引进过去项目的基础上, 扩大项目引进范围和力度, 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实惠。

3根据甘肃省农村的具体实际, 走出符合本省特点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模式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不富裕是甘肃农村的基本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让残疾人就近就地得到方便快捷的康复服务, 这是我们要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客观地讲, 现在各基层残联通过康复机构的建设, 配置了一些康复设备, 这从康复示范及指导作用来讲, 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通便利的城区康复服务的辐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但在山区有许多残疾人因身体及经济的原因, 不可能长时间地离开他的居住地去进行康复训练, 解决他们的康复需求只能就近就地提供康复服务。去年, 笔者曾去甘肃的会宁县帮助实施香港嘉道理社区康复项目,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会宁县通过民政、卫生、教育多部门的联动, 培训县、乡、村三级康复骨干, 建立了以县康复中心为龙头的县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又通过乡、村、社 (康复员、村医、社长或家属) 的二级培训将具体工作直接落实到了残疾人的身上, 使残疾人的康复落在了实处。同时, 对部分现有条件下不能满足康复需求的残疾人, 又反过来通过社、村、乡、县逐级转介, 使问题得以解决。会宁县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 立足村情社情家情, 坚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通过帮助残疾人制做简宜的康复训练器具, 制定训练方案, 教会残疾人一种方法, 给残疾人灌输一种理念, 使他们自信、自立, 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他们的这种做法在甘肃省的其他县区不一定实用, 但它对甘肃省残疾人康复工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为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创造健康向上的康复环境

在农村, 由于认识水平及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原因, 相当一部分人对残疾人康复知识的了解不多, 对残疾人不理解, 甚至存在歧视残疾人的现象, 使许多残疾人因为残疾而自卑, 失去了康复的信心和勇气。因此, 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环境, 对残疾人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具体的扶残助残行动, 通过残疾人康复知识的普及, 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树立理解、帮助、关爱、支持残疾人的社会新风尚,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残疾人康复并进而回归主流社会, 提供文明、健康的生存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郑芸哲, 张忠家, 孙艳, 等.PSW12型动力水龙头装置研制[J].石油矿场机械, 2011, 40 (5) :59-61.

[2]孙娟.SL675型高压重载水龙头设计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 2010, 39 (4) :74-76.

浅谈精神残疾的康复护理 篇8

康复医学是应用医学科学及其有关的科学技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功能障碍者的潜在能力和残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体系,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所有残疾人的2/5以上都和精神医学有关,其中慢性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占相当大的比例。根据我国1993年全国七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率为6.55‰,老年性精神障碍为0.67‰,精神发育迟滞为2.7‰,运用康复手段治疗精神疾病是一个探讨性课题,几年来.我们运用康复手段和康复程序,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积极的针对性的康复处理,并取得较好效果,具体做法和体会是:

1 改善环境生活条件

环境设施的调整为开展康复工作的先决条件,行为技能的训练如在适应的环境条件下实施,将会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既往精神病的管理模式多为封闭式的,病人生活在高墙深院狭小的环境中,与社会的隔离,患者多产生被剥夺感和被歧视感,不利于精神残疾的康复。改善环境条件就是对康复对象在适当的监护下,逐步实行开放管理,扩大患者的“自由化”程度,目前,我们医院设置了开放疗区,建立了精神病康复中心,康复设施:有娱疗室、休疗室、图书室、美术书法室、音乐治疗室。康复护理工作由精神科各疗区的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选择短期药物治疗,精神症状期得到控制或主症基本消失的各类型精神病,开展丰富多彩的康复治疗及文体活动,为病人创造开放护理,温馨、整洁的休养环境,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各种康复活动巩固疗效,促进精神残疾的康复。

2 心理社会功能训练

积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心理社会性质的行为技能训练,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社会行为功能。

2.1 生活行为技能训练。精神残疾的生活行为技能训练是针对病期较长精神意志衰退的患者,这些病人由于长期住院,接触受限,生活依赖性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造成了生活懒散、反应迟钝行为缓慢,有的生活不能自理。为恢复其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我们从加强生活技能训练人手,从洗脸、穿衣、上厕所基本抓起,采取帮、教、带的做法,使之逐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鼓励病人走上社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实施院外监护病人,可以假出院、带药探亲、请假购买所需物品。开展趣味性文体娱乐活动、郊游。单位或家属可来院探视,目的是使病人适应周围环境,恢复其生活和工作能力,为病人康复出院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2.2 学习行为技能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改进精神残疾者处理和应付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心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及自我素质的提高,我们选择有一定文化修养、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医生、护士做兼职教师,根据病人心理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组织病人一起学习报纸、收听广播、看电视等。进行各种宣传教育和学习。

2.3 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是使病人通过简单的日常劳动和手工操作,培养病人的新的动力定型,促进病人恢复体力和脑力功能,医院康复中心、工疗室开展缝纫、印刷、卫生洁具制作、庭院卫生清扫等,在进行职业康复过程中,我们根据病员的不同爱好,吸收病人参加不同活动,使之发挥其特长,不仅创造了效益,重要的是锻炼了病人,培养了病人的劳动能力,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提高了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实行家庭干预,逐步回归社会

家庭干预又称家庭治疗,临床上分裂症发病、复发与家庭环境恶劣,其成员间不能很好的情感交流,家庭对病人放任及自行减药、停药有关。家庭干预就是缓和这些不良因素,医院进行实施家庭干预的办法是拟定家庭干预的培训计划,每月举办一次康复知识讲座,选派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授课,同时举办医患家属联谊活动,发放精神疾病科普知识手册,给家庭成员提供参与治疗的机会与技能。

医院还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大节日,精心制作板报、传单、免费心理咨询,发放精神病防治手册等,使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全面化,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病人出院后的社区康复工作,积极为患者提供康复条件,对稳定期病人提供就业条件,巩固康复,发挥其社会劳动功能。

我们的原则是既要搞好社区的康复工作,又不能减少精神病院的床位,并提供适当就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为精神病人提供有效的空间,完整的医疗康复体系,使他们达到真正的康复而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2009年征订启事[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9, (01):59

[2] 任新敏.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 (02):133-135

[3] 薛桂凤, 秦爱民. 脑血管意外早期康复护理的体会[J]. 海南医学, 2009, (S1):214-215

[4] 高俊. 730例精神病患者残疾评定结果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09, (03):260-261

[5] 谢劭华, 蔡娟丽.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5例的康复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08):1876-1877

[6] 刘欧. 有关康复护理中护理职能的转变[J]. 黑龙江医学, 2009, (02):149-150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篇9

《肢体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是在总结“十五”肢体残疾康复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阶段目标,为满足广大肢体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改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康复状况而确定的。通过重点工程任务的实施,推动肢体残疾康复工作的全面开展,使更多的残疾人受益。

为完成“十一五”肢体残疾康复各项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办法。

一、任务目标

1.实施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 1 万例,麻风畸残矫治手术 3000 例。

2.通过机构对 2 万名肢体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3.对 10 万名肢体残疾人开展社区康复训练。

(具体任务分配见附件 1)

二、时间要求

1.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任务采取集中分批安排,各任务省可根据本省情况,一次或分批组织实施,全部任务应于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

2.每年组派2-3批国家医疗队,赴任务地区,实施麻风畸残矫治手术。

3.2006年12月底前,各地完成本地区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的制定和部署,抓紧进行人员培训、摸底调查等基础工作,并组织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

三、具体做法

(一)建立完善社会化工作体系

社会化康复工作体系由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训练服务网络组成。

1.强化组织管理网络

――民政、卫生、教育、残联等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贯彻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方针、政策,将《肢体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相关任务纳入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等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加强督导检查,进行考核验收。

――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的工作计划,纳入目标考核,明确责任分工,提出工作要求,保障任务经费,共同完成方案规定的康复任务。

――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做好“十一五”肢体残疾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计划制定、经费筹措、协调实施和督导检查工作。建立技术指导组,加强省、市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为完成康复工作任务发挥技术保障作用;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负责《肢体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工作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

2.健全技术指导网络

――建立、健全全国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开展技术培训,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训练服务;有计划的深入技术力量薄弱地区进行指导,参与任务的检查评估。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发挥全国肢体残疾康复技术资源中心作用,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指导、业务咨询等工作,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成果和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中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负责麻风畸残康复的技术指导,制定有关技术标准与要求,指导、参与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工作,参与检查评估。

――依托有条件的医院和残疾人康复机构,建立省、地(市)、县(市、区)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直接开展康复训练服务,配合实施本地康复工作计划,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基层康复人员,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3.完善康复训练服务网络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加强康复科室的建设,完善康复医疗服务功能,开展肢体残疾诊疗及康复服务,为所在社区提供康复医疗培训和技术指导;选择具备条件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承担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和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工作;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开展肢体残疾康复医疗和训练服务。

――各级残疾人康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肢体残疾康复部,拓展肢体残疾儿童康复业务,开展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承担肢体残疾儿童训练任务,对基层肢体残疾康复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特教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工疗站、残疾人活动场所等机构、设施、人员作用,支持广大肢体残疾人开展自我康复训练。

――社区康复协调员组织做好摸底筛查、建档立卡,宣传知识,咨询服务和转介服务等工作。

(二)制定工作计划

地方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要以《肢体残疾“十一五”实施方案》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的“十一五”肢体残疾康复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实施进度、统计检查、经费匹配和管理等,还要根据本地的实施方案,制定工作计划,部署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检查任务进度,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确保五年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开展人员培训,普及康复知识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根据任务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大纲,编制培训教材,组织全国康复管理工作培训和示范技术培训,组织编写适合残疾人及亲属的康复普及读物;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制定本省、市的培训工作计划,充分利用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和技术资源中心的技术力量和师资,做好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为承担康复任务的地区培训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县(市、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属地基层康复人员肢体残疾康复的业务培训工作,使承担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任务的机构,至少有一名经过上岗培训、能够胜任工作的康复人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社会公益活动,进行康复及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康复知识。

(四)组织实施

各地在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开展矫治手术和肢体残疾康复训练,纳入“十一五”方案的统一管理。

1.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和麻风畸残矫治手术

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主要是针对肢体残疾儿童常见的、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活动的、术后效果明显的四肢畸形,如:马蹄足畸形、脑瘫肢体畸形、膝关节屈曲、臀肌挛缩、小儿麻痹后遗症等实施矫治手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残疾状况。

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的重点是麻风畸残最常见的、亟需解决的防盲、防癌变、面部畸残整形、功能恢复手术。如:白内障复明、眼睑外翻修复、清疮、截肢等手术。

(1)职责分工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下达手术任务指标,制定手术疗效评价标准、统一工作用表,编制病源筛查指导手册,组织工作培训,指导各地开展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和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工作。根据需要,协助技术薄弱省选派专家实施手术,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各地矫治手术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任务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本省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和麻风畸残矫治手术,明确部门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审核确定手术定点医院,签定目标责任书(见附件 2),组织病源筛查,进行督导检查,负责评估验收和统计工作。

――地方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任务要求,选择具备手术和术后处理及训练指导能力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手术定点医院,协助进行病员筛查和复查,督导检查矫治手术医疗工作。根据需要,抽调本地优秀医务人员参加矫治手术工作。定点医院负责实施手术:采取院长负责制,落实手术场地和床位,准备所需手术器械、药品及耗品等;选派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护人员参加手术工作,负责术后观察、复查及并发症的医疗处置,进行康复指导、疗效评价。

――地方民政、教育部门配合做好所属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特教学校中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筛查和病员输送工作。

――地方残联组织进行矫治手术病源的初筛、复筛工作,负责病员输送、术后辅助器具配备和训练安排,做好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的跟踪回访工作。

(2)工作流程

――病源筛查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病源筛查,由街道(乡镇)残联组织辖区医务人员,初筛出 18 岁以下适合矫治手术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中的筛查、审批意见(见附件 9),报县(市、区)残联;县(市、区)残联在手术定点医院专业人员指导下,共同对初筛儿童进行复筛,确定手术对象,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中的复筛意见,汇总逐级上报至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

麻风畸残疾矫治手术病源筛查,由县(市、区)残联会同皮肤病(麻风病)医院(研究所)专业人员,深入社区或居(村)委会、麻风病院(村)进行初筛,填写《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登记表》中相关内容(见附件 4),汇总逐级上报至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

――输送病员县(市、区)残联负责将拟实施手术的病员组织输送到指定的手术定点医院,妥善安排交通、食宿和入院等事宜。

――实施手术残疾儿童肢体矫治手术定点医院对手术对象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制定手术方案,签定手术同意书,进行术前准备,实施手术治疗;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定点医院做好各项手术准备工作,配合手术医疗队实施矫治手术。手术完成后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登记表或麻风矫治手术登记表中有关内容。

――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配备手术医师根据病员术后功能情况,提出配备辅助器具和康复训练指导意见;地方残联对需要配备辅助器具的,安排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配置器具,对需要继续康复训练的手术患者,有计划地安排到残疾人康复机构、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康复站进行康复训练。

――手术效果评估手术定点医院会同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专家,按照《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中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出院疗效评价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填写出院疗效评价等内容,报医院所在地负责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或地(市)残联统计汇总后,转儿童所在地县(市、区)残联保存。

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疗效由手术定点机构于病员出院前进行评价,填写《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登记表》中疗效评价内容,报省残联。

――统计汇总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根据《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填写《“十一五”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登记表》(见附件 3)和《“十一五”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汇总表》(见附件 5),并将《“十一五”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汇总表》报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审核后报中国残联信息中心。

县(市、区)残联根据《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登记表》填写《麻风畸残矫治手术汇总表》(见附件 6),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汇总后,报中国残联信息中心。

――跟踪回访县(市、区)残联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对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指导其在社区和家庭坚持康复训练,做好回访记录,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或《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登记表》中回访记录。

2.肢体残疾康复训练

“十一五”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机构对 2 万名肢体残疾儿童进行系统训练;二是对 10 万名肢体残疾人开展社区康复训练。

(1)组织管理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下达康复训练任务指标,组织编制康复训练档案、评估标准和工作用表,进行工作培训,开展工作调研,指导各地实施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任务;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有重点地深入各地,进行督导检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市、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将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任务相关工作列入各成员单位的责任范围,分解任务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技术指导网络,统筹利用各种康复资源,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加强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考核验收和统计工作。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广泛开展肢体残疾康复医疗和功能训练,指导肢体残疾人进行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各地民政、教育、残联等部门,组织、指导所属残疾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培训残疾人及亲友。

(2)技术指导

――全国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加强对技术力量薄弱地区的技术指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加强本地区肢体残疾康复训练的技术指导,参与检查评估工作。

――县(市、区)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和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3)康复训练

――肢体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训练依托残疾人康复机构、卫生医疗机构、康复服务机构,为有训练需求的脑瘫、脊柱脊髓疾患及损伤、骨关节病、四肢畸形、儿麻后遗症等肢体残疾儿童进行功能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运动功能、姿式矫正、日常生活活动、语言交往的训练,规范训练流程,保证训练质量,训练有效率达到 75%,同时,对在训儿童的家长进行康复知识和训练方法的培训。

――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有训练需求的偏瘫、截瘫、脑瘫、截肢、儿麻后遗症、骨关节伤病等运动功能障碍者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训练有效率达到 70%,并提供家庭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辅助器具、转介等服务;社区星光计划设施、福利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残疾人活动场所等,支持和帮助肢体残疾人开展自我康复训练。

(4)工作流程:

①肢体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训练

――确定训练机构任务地区残联在康复训练机构资源调查基础上,根据肢体残疾儿童筛查情况和任务指标,确定训练机构,分解训练任务,就近安排筛选出的肢体残疾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

――筛选训练对象任务地区乡镇(街道)残联组织辖区医务人员,初筛出有机构系统训练需求的 14 岁以下肢体残疾儿童,县(市、区)残联会同康复专业人员对初筛儿童进行复筛,确定训练对象,并送至指定的康复机构。

――实施康复训练承担训练任务的康复机构,对训练对象进行功能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实施系统训练,建立《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见附件 10),并按训练档案中评估标准,对训练对象的功能状况、训练效果进行初次、中期、末期评估,认真填写训练记录,并妥善保管。

――保证训练时间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的肢体残疾儿童机构训练时间规定为 3 个月,机构训练结束后,训练人员应提出今后康复的指导意见。

――做好转介服务机构训练结束后,地方残联应根据训练机构提出的康复指导意见,将需要继续康复训练的儿童转介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康复站。

――进行统计汇总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十一五”肢体残疾机构 / 社区康复训练登记表》(见附件 7),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县(市、区)残联填写《“十一五”肢体残疾机构 / 社区康复训练汇总表》(见附件 8),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汇总上报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审核后报中国残联信息中心。

②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

――筛选训练对象乡镇(街道)残联组织辖区基层康复协调员和卫生人员进行需求筛查,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和康复意愿、家庭成员配合的肢体残疾人作为训练对象。

――实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遵循的流程为:确定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定训练计划→进行康复训练→进行中期评估→继续康复训练→进行末期评估与总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照规范流程对训练对象进行康复训练,建立《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档案》(见附件 10),并按训练档案中的评估标准,对训练对象的功能状况、训练效果进行初次、中期、末期评估,认真填写训练记录,并妥善保管。

――保证训练时间纳入社区康复训练任务的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时间规定为 6 个月(由初次评估日期至末次评估日期连续计算)。

――做好登记、统计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十一五”肢体残疾机构 / 社区康复训练登记表》(见附件 7),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县(市、区)残联填写《“十一五”肢体残疾机构 / 社区康复训练汇总表》(见附件 8),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汇总上报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审核后报中国残联信息中心。

四、经费保障

中央财政按照每人 100 元对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给予补贴。通过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按照每例 6600 元,对 1 万例贫困肢体儿童矫治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给予补贴;按照每例 2000 元,对 3000 例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给予补贴。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配套投入肢体儿童机构康复训练经费(每名不低于 2000 元)及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系列经费(每名不低于 100 元),同时投入相应的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工作管理经费。

五、检查评估

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和麻风畸残矫治手术任务检查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手术任务组织管理、定点医院资质审核、手术疗效评价、康复训练指导、辅助器具配备、经费使用管理、档案整理归集。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任务检查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康复资源整合利用、康复训练任务完成情况、质量控制情况、训练档案使用及经费匹配与管理。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篇10

刘小兵

残疾人康复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民政部、中国残联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 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北京2008残奥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因为,残奥会本身,就是从二战伤残老兵为了康复而进行的体育锻炼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数千万人的渴望与需求

对残疾人而言,最大的渴望莫过于身体或精神的康复。“如果我能听得见,我一定要去当主持人。”记者采访聋儿李莹时,她向记者比划着她的梦想。“要不是我腿瘸走路不方便,我就能拍出更漂亮的照片。”拄着拐的摄影爱好者王绍良对记者倾诉着苦恼。“因为我坐轮椅,给许多人带来了麻烦。”善解人意的夏云一脸无奈。

身有残疾,往往使他们很难实现对生活梦想与追求。他们渴望恢复身体机能,渴求生活自理,憧憬健全人的生活。康复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病痛的减轻或机能的恢复,更是希望的种子和美好的未来。

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8296万,占总人口的6.34%。其中包括肢体残疾2412万人,听力残疾2004万人,多重残疾1352万人,视力残疾1233万人,精神残疾614万人,智力残疾554万人,言语残疾127万人。在对残疾人进行的一项关于想接受怎样的服务和需求的调查中,残疾人有医疗服务与救助需求的有72.78%,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的有27.69%。这些沉重的数字,呼喊着数千万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肢体残疾的人希望通过治疗、训练和配备假肢等康复手段,提高或恢复肢体功能;听力残疾的人希望通过听力检

测、助听器验配和康复训练指导等,补偿听力缺陷,培建听觉能力;视力残疾的人希望通过手术、配镜等方法,恢复视力,重见光明;精神残疾的人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措施,促进康复„„

社会康复让残疾人融入社会

所谓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史珏芝是黑龙江漠河的一名农村妇女,由于患小儿麻痹症,造成髋关节、膝关节挛缩,只能蹲着走路,身心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煎熬。虽然家境不好,她还是四处打听想治好自己的腿,为此还上过当,受过骗。快要绝望之际,遇到了从北京来巡回医疗的秦泗河大夫,秦大夫告诉她腿能治好,她一听立刻泪如雨下。果然,十年间史珏芝经过几次手术后,蹲着走了30多年的她终于彻底站了起来,告别了“低人一头”的日子,结了婚,生了小孩。

秦泗河是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矫形外科和北京市肢体残疾矫治中心的主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从事残疾人医疗服务。“这样的病例我这里还有很多。”秦大夫对记者说,“绝大多数肢残病人智力没有问题,许多人还非常有才华。只要能够通过现代矫形手术治疗和术后的康复训练,解决或改善他们的站立、行走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他们以自信,让他们完全融入社会,在他们中间蕴藏的极大的聪明才智就会被发掘出来,必将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此次残奥会,正是一个生动写照。我国参加残奥会的许多运动员,都接受过康复训练,他们通过康复克服了身体残疾的障碍,在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被誉为“中国的索普”的游泳选手王晓福,6岁时不幸被高压电击中,失去了右手。为了使身体得到康复,他通过各种手段加强身体锻炼,初中时被著名游泳教练张鸿鹄一眼相中,悉心教导他学习游泳,他的游泳天赋被发掘,在各种比赛中屡创佳绩,并在雅典残奥会上夺得三金一银一铜;田径运动员王芳,小时候由于身体残疾的影

响,动作不协调,身体素质差,她利用体育课不断进行锻炼。在教师的指导下,她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加强,后被选进天津市残疾人运动队,得到了正规的训练,并在雅典残奥会上获得100米、200米两枚金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残疾人事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树菡认为,康复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狭义康复则指医学康复。他说:“医学康复是康复的首要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使残疾者全面康复的基础。教育康复包括对肢体残疾进行的普及教育,以及对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及语言残疾者进行的特殊教育等。职业康复包括了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等四个连续的过程,最终使残疾者能找到从事某项适合本人能力的工作岗位。社会康复是使残疾者在完成各项康复的同时,为其创造一个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这个社会环境包括了文化、经济、社会生活、法律等方面,使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

残疾人康复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残疾人康复加速发展。

甘肃永登的蒙向延,因摔下悬崖后冻伤被截去四肢。他只能将破篮球绑在下肢残端上跪行,度日维艰,想一死了之。“长江新里程计划”中的“长江普及型假肢”让他又站了起来。贵州息烽的宋露露、宋娇娇两位盲姐妹,早已过了入学年龄,却因贫寒而失学,得到了“长江新里程计划”的相关项目资助使她们走进课堂。田楠自幼失聪,也是得益于“长江新里程计划”的聋儿语训项目使她学会了说话,能与健全孩子一起在普通学校学习。

“长江新里程计划”是2000年由李嘉诚及其属下公司捐款一亿元港币,与中残联合作实施的计划,由长江普及型假肢项目、聋儿语训教师培养项目、中西部地区盲童入学项目、贫困地区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项目、盲人保健按摩师培训项目等5个项目组成,使众多残疾人从中受益。2007-2011年,李嘉诚基金会再次捐资1亿港元,支持“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第二期),配合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假肢服务”、“高科技助残就业”、“脑瘫儿童康复及残疾预防”三个子项目。

白内障是我国视力残疾的最常见和主要原因。1997年,中国残联、卫生部与国际狮子会合作,共同开展了每期五年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一期(1997年7月至2002年6月)和二期项目(2002年7月至2007年6月),一期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是实现了白内障致盲人数的负增长,二期预计共施行25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2007年达到所有的县级医院都能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有效控制白内障致盲。

2004年5月,民政部在西安市启动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三年来,全国共有3.5万名残疾孤儿得到了手术治疗和康复矫治,这些儿童术后康复效果显著,其中有5000多名被国内外家庭收养,重新获得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共确定了286家“明天计划”定点合作医院,基本形成了部、省两级残疾孤儿手术救治网络。这一救治网络为残疾孤儿提供了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使多数残疾孤儿在最佳时机得到了最佳的治疗和康复。

2006年,中国残联和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了“科技助残行动计划”(2006-2015年),以帮助解决残疾人迫切需求,特别是以康复需求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直接服务于残疾人及残疾人服务机构,实现科技成果与残疾人共享。

有关资料显示,从“八五”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已有133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1988年我国有计划地开展白内障复明工作以来,已完成600多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截止到2007年底,累计建立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1969

上一篇:欢笑的一节课作文下一篇:爸爸妈妈的爱作文400字 爱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