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2024-08-23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共14篇)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

扶余县三岔河镇中心小学张寿康

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和教学专业人员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呢?

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教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去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实验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

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四、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2

一、教师课前用心准备教学材料

1. 对于课堂上最终的教育成果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在进行课堂讲授之前, 教师必须先对教材进行详尽分析和整理, 确定教学的具体流程和所要达到的效果, 并制定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最终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切实可行、易于操作而且要注重细节设计, 确定出的教学效果如果脱离实际, 会直接降低学生学习乐趣以及积极主动性。

2. 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布设需要着重考虑学习的具体过程

教师在资料的准备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自己想教什么, 教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而且要关注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 把学生作为考虑的主体。第一, 要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第二, 做好具体的辅助工作并加强和学生的交流;第三, 提前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一个评定, 并且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调控方案。

3. 对教材的使用方面教师要独具匠心

教育体制的改革中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教师不应该单纯地教学生教材, 而是要合理地且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使得学生能够灵活透彻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之上可以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做出补充, 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课上精心布置有利于教学的情境

1. 创设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状况比较贴近的教学情境

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状况比较贴近的教学情境主要是要求贴近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经验, 而且可以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致。所以, 教师在进行教学场景布设的过程中, 必须从生活实际中挖掘教学的模板, 把材料中一些抽象的问题进一步具体形象化, 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致。

2. 创设可以辅助教学内容以及任务完成的教学情境

通过研究发现, 很多数学课堂上, 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显得“用力过猛”, 过分抬高了情境的重要性, 最终结果就是过犹不及。事实上, 数学课堂教学都有其对应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圆满地达成教学的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的成功, 因此, 教学情境的安排就需要围绕教学的内容以及任务来进行。假设教学情境的布设和教学内容以及任务的关联性比较差, 那么这当中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材料内容就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这样, 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效果, 而且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甚至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最终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有趣高效的交流合作探索活动

1. 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筛选与设计

很多教学都是围绕所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高效思维, 还应该引发学生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进行问题的设计时, 首先把握其难易程度, 太过简单会无形中使得学生的思维趋于懒惰, 太过困难又会打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这些对于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都是极其不利的。

2. 对于进行问题探究的具体方式也要通过全方位比较做出合理的选择

通过对以往的总结, 人们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操作以及验证等,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任务进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探索的问题如果相对简单, 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教师可以将这个独立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探索的问题如果相对复杂, 有必要进行分组协作, 那么教师就要组织好合作讨论的过程, 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结语

本文通过教师课前备课、课上情境布设以及课上引导学生交流这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浅析, 得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希望能够对有关人士起到参考与借鉴的作用。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一味地灌输枯燥的课本知识, 或者是单纯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练习,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学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教学的有效性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篇文章从教师课前用心准备教学材料, 课上精心布置有利于教学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有趣高效的交流合作探索活动这三个方面阐述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材料,场景,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烨.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J].神州 (中旬刊) , 2011 (7) .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浅析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有效教学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形成思想观念、培养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被数学教师重点关注。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研究出关于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一、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数学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利用小组讨论或共同探究的方法进行合作与交流,不但能够起到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推动效果。并且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之间还能够实现经验与学习方法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的进步与双赢。

举例而言,在教授“认识小数”时,教师可以写出一个分数,之后询问学生应当如何以其他的方式进行表示,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怎样才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这个分数。这时,学生会通过猜测、交流甚至创新的方式进行表示方法的探索。之后,教师再导出关于小数表示数字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发现用小数表示数字的方法更加的科学、有效,进而加深对于小数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 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数学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传统的讲述在很多时候无法让学生对知识获得有效的理解。即便教师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演示结论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因为缺乏亲身体验,学生单纯地依靠观察并不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剪裁、拼接、尝试和抚摸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并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剪纸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手中获得一个个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剪纸。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学习兴趣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都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如此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 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

数学这一学科的产生源于生活,我们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回归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将自己生活身边触手可及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态度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学会有用的数学,学会有价值的数学。

比如在讲解关于“克与千克”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秤为不同的物品进行称重,比如用天平秤橡皮、铅笔的重量;电子秤测量苹果、课本的重量;台秤测量同学的体重等。如果这个方法暂时无法实现所有学生的动手操作或理解,诸如鸡蛋的重量、十个苹果的重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菜市场买菜,通过买菜的称重过程学习和感受关于克与千克的知识。

四、 在激励评价中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这通常包括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良好的名次等。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即便这种评价和激励大多是精神层次的,但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有着很强大的推动作用。

举例而言,笔者进行“统计”知识的教学时,在班里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一个涵盖多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了优点特长、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我之后将调查结果向全班公布,同时让学生就这些结果进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我还在班里组建由学生组成的审查团,对于调查结果的科学与合理性进行评价。同时我也制定了评选标准:得出少于五个有效结论的学生被评为“初级统计师”,得出五到十个有效结论的学生被评为“中级统计师”、得出十个以上有效结论的学生被评为“高级统计师”;如果有学生得出了至少一个和其他同学都不同且有效的结论可以获得“特级统计师”的“殊荣”。结果全班一大半的学生被评为“高级统计师”,并且三分之一的学生获得“特级统计师”的称号。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理解并掌握了关于统计知识的概念和应用,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激励、学习的自信。

总的来说,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并且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和调整,让教学富有趣味,寓教于乐,让学生保持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只要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就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香芹.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1).

[2] 吴玉霞.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新课程(教师),2007(4).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4

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标志着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强求统一到注重差异”的重大变革。

如何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宜小学生终身发展的数学教育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最大效能地实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多元的教育目标,是当前我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5

曾看到一篇文章——《保卫童年》。文中这样写道:“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期——童年。童年的生活,应该是绚丽多彩的;童年的生活,应该象童话故事般那样令人回味和向往。孩子们把他们这段最美好的时光献出来和我们分享,我们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我们能让他们的童年幸福难忘吗?……”由此,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改变不了前者,但是我们可以改善后者,那就是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并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效,使孩子们能寻找到多一点的乐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尊重差异,提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就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是人人必须达成的;发展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心理需求等,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所以,教师要理性地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等待,给部分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平等对话,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克服障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拥有自由的话语权,充分释放潜能。

三、联系实际,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因此,有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在明确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四、关注体验,构建自主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自我体验。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其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了困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延长知识的再生过程,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各种观点的交锋,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五、激活内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提高2 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学习。

当然,有效的教学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学习实施积极的评价。教师应确立并传递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这种期望应是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的,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非新的命题,它应该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全过程。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6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它是一切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新观念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课堂生活既是知识的整合和获得过程,也是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协调和整体发展过程。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构建有效的课堂氛围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一、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问题,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二、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讨论的是个体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当代教育研究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更要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发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运用激励、多样化的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多样化的评价可以稳定学生学习兴趣,但不管再好的评价方式只要学习一长,就会失去作用,所以要常变常新。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经常表扬。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点,我都不吝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往往对物质奖励更喜爱。我就常常剪些小的红五角星,画些小图片,制作些头饰胸饰,奖给他们,以表对他们学习的肯定。把个人荣誉和集体挂钩,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在评价时,可由老师评价,也可由学生、小组长评价,但都要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更有信心、更有兴趣。

三、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

人们越来越反对传统的“填鸭式、操练式”教学方法,主张合作互动、平等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和宽松的环境。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课堂上,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的环节,而合作交流则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老师的适当指导才能达到有效学习,否则,任由学生“自主”的课堂,只能表现为看似活跃,其实低效的课堂。

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的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的备课理清了思路。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点拨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更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的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7

一、巧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课堂的有效反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面向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1]。数学教学设计要充分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上,课堂提问要环环相扣,不仅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所提的问题最好是学生能运用过往所学的知识,或者通过分析、判断、推导并能够回答的问题,为接下去所学的教学内容起到铺垫作用。设计的课堂数学问题设计应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层次上略微拔高,要符合学生通过努力思考就能解决问题的原则,不要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会感觉没有挑战性,容易失去兴趣,甚至会觉得教师没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受挫,产生消极心理;如果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 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混淆, 存在疑点、模糊点,学生也就没有信心给予反馈。因此设计问题要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 以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定位。例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自学了“百分数”的几个知识点后 ,要求学生同桌合作 ,列表整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有这样的问题紧紧地联系着本课的内容,同时留有学生发挥的空间,学生一开始都是从读写法、有无单位开始比较,最后升华到比较它们之间的意义。在整个环节中,学生参与面扩大了,通过自己动手整理后,学生真正理解了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最后还总结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因为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所以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写单位,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反馈,避免在教学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像这样容易混淆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巧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找到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扩大课堂的参与面,抓住数学课堂上的有效反馈,从根本上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二、关注学生错误的教学反馈,提高数学课堂反馈的正确率

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对知识点认识的比较片面或者思维定势等原因,所以产生的教学反馈往往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一些错误的反馈,往往一语掠过,实际上在教学中这些错误的教学反馈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 通过错误的反馈与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想对比,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例题讲解2.4×0.8时,学生在尝试计算中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1.92,另一种是19.2。教师在处理学生错误反馈的时候非常有经验,他不是直接否定了这种做法,而且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找出错误的原因,通过积之间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教师要重视错误反馈的产生原因,让错解的学生发表看法,学生是受到小数加法小数点要对齐的影响, 导致产生小数乘法也要小数点对齐的错误观念。经过一次错误的反馈,教师适时引导,不让加深了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理解,还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错误的反馈,就不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必然造成课堂高正确率与课后低正确率的巨大反差。教师要对错误的教学反馈有颗敏锐的心, 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反馈转变成有效的课堂资源。

三、活用教学模式,开放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的有效反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 :“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新课改教学后很提倡重视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探究、探索获得知识。但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尊心, 怕出错因此不愿与他人交流及回答课堂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是低效、沉闷的,因此开放数学课堂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提供更多的合作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自主选择愿意帮助的同伴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让他们能在课堂上摆脱束缚,更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学生与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下,更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减轻精神负担,提高上课效率。在五年级《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中,教师提供学生若干小棒和接头,动手拼接长方体,如果是男女生合作操作,学生碍于肢体接触,往往是独自操作,少了必要的合作交流;如果是好友搭配操作,课堂就显得更活跃,往往是争相操作,形成良好的你追我赶的团队竞争氛围。在开放的数学课堂上,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班级内自由走动,帮助能力稍弱的同伴,学生之间用学生式的数学语言进行沟通,形成了有效的教学反馈。轻松的课堂氛围,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但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处理好“动”与“静”结合,充分提高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8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景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的抽象化容易和小学生具体的思维发散产生矛盾,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味注重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灌输,却没有重视到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随着小学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创设有效问题情景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围绕课堂这个问题中心为主,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教学模式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锻炼小学生思维的有效目的。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以达到自身智力的提升,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可以以小学教学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存在的问题

虽然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可以有效调节小学数学学习氛围,但是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学数学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通常都需要备两至三个班级的数学课程,这就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真实需求,在进行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教学模式时候,更多的是选择直接借鉴其他教师或是在网络下载相似情景问题建设的课件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这样的问题情景教学模式下自身都不能完全明白教学目标,更加谈不上提高整体的数学教学水平。

第二,问题情景的建设容易产生教学误区。部分小学教师受到应试教育影响,重心更多的是放在对学生成绩的重视上,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问题情景建设的时候一味注重对小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了问题情景建设的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这项教学手段来提高自身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小学数学教育走进了一个教学误区,不利于小学生的整体发展。

第三,问题情景的建设更偏向于形式化。问题情景的建设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有部分的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长不注重过程的展示,只是将最后的问题情景建设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使得问题情景教学变成了一个个的表演而已,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应符合的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应该贴切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特点和以小学生为主要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所以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时应该符合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充分展现的特征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研究中表现为将学生对外界的活动认识转变成自身内在认知的变化历程,这就意味着在进行问题情景的建设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外界存在的物质等条件,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小学生在问题情景建设揭示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好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帮助小学生在教学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思维模式,顺应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持续发展的特征

問题情景的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教学目标和小学生心理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发展,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关键有效的问题情景建设应该立足于小学生长远的智力和心理发展需求上,构建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帮助小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自我约束行为。

(三)逻辑清晰的特征

逻辑清晰是一个有效的问题情景建设应该符合的基本特征。对于任何人来说,具有清晰条理的知识是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吸收,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逻辑清晰的问题情景建设的重要性,将问题情景、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认识三种结构融为一体,以促进小学生更好的将数学知识转化成认知形态的知识结构,便于吸收和消化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充分扩展的特征

充分扩展的特征要求问题情景的建设不仅要能及时解决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问题,还能扩展出其他有关的数学问题供学生们思考和解决,这种特征下的问题情景建设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产生迫不及待想解决新问题的想法和保持一颗善于发现的心,能够减少小学生们在课堂之外学习的盲目性,大大提高课堂以及课外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问题情景的创设趋于真实性

无论是什么课程的学习都可以通过实际生活来更加完善,小学数学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都可以和数学知识相结合,这就需要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将问题情景的创设和生活紧密联系,并引导学生在问题上进行正确的思考,让学生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的更加自由和投入。比如,在进行有关数字方面的教学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在不同地方有什么不同的特征,让学生展开精彩的讨论,促使小学生与数字这个数学知识更加亲近,充分调动了小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动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问题情景的创设趋于思考性

在小学这一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他们在数学知识问题上的思考这一方面。利用讲故事等这些小学生们都会很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促使小学生在整个数学知识学习中都能养成呆着问题思考的好习惯,小学教师也应该学会在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过程中,留有一些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们,并通过数学知识的呈现、解答以及最终的结果来实现完整的问题情景创设教学,以实现小学生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问题情景的创设趋于针对性

问题情景创设的针对性可以通过教学的两大主体来表现。从教师方面,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该非常熟知课本教材知识,再从中选取关键又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来进行情景模式的创设,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认识到自己需要教什么、如何教以及怎么教得更好,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目标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要进行的问题情景进行精心设计,以实现教学目标;从小学生方面,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应该对这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有自己比较具体化的认知,主动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自己更容易吸收的具体化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发散思维。

(四)问题情景的创设趋于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了极大的兴趣才能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有利于将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计、组织讨论、以及精美丰富的动画课件来达到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因素影响,促进小学生多重思维的发展。

三、小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更好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是最有利且有效的途径。问题情景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所以在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过重,需要小学教师能够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不断主动去了解小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以发挥有效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整体水平的上升。

参考文献:

\[1\]任万仓.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36):154.

\[2\]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92.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9

Xxx

案例一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加法》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气球吗?这节课老师看那些同学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我就把气球奖给谁!然后,出示课本的例题插图,一个小丑左手拿了3个气球,右手拿一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算式:3+1=4使学生明白,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时要用加法.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二、把抽象的计算直观具体化。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我有拿出食物气球,请一个学生上讲台,左手拿3个,右手拿1个,然后再问学生,他两只手上一个=共有多少个气球?让学生把两只手上的气球合在一起,使学生明显的看到合起来.三.明确算理,彻底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请学生说一说算式3+1=4所标示的意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要他能说出就说明理解了.我想如果学生明白了算理知识,计算应该很简单了,一眼就看出来是多少了.当然,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加法这个重要的新概念,除了单纯计算的教学之外,对于加法的意义一定得让孩子们弄清楚,这对以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案例二

一年级上册继上一个案例后的一个课时.计算:3+2=

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的开始接触加法的有关计算.(虽然在幼儿园他们已经会计算这道题.)课前我出示了例题的插图:一棵松树上待了3只松鼠,还有2只松鼠从宁一棵松树上跳来了。根据加法的意义求一共有多少只松鼠?学生列出上面算式。这节课的重点是计算教学。出示算式之后,让学生思考等于多少。因为有了学前教育,可能百分之百的学生都知道等于几。但是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方法。有点是接着数1、2、3、4、5。也有的是从3后面接着数4、5.还有的利用加法的意义3和2组成5。不管是怎么算的,一定得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他明白算理的过程。

案例三

一年级数学下册:8、7、6加几这部分内容的计算:8+5=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把抽象的变成直观形象.因为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课前让他们准备好了学习用品小圆片.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来计算.先摆8个,接着摆5个.再让他们看看桌子上一共有多少个?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提问.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凑十法的,也有一个一个接着数的,这里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重点强调凑十法。动手操作既满足了小孩好动的心里,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加深了他对知识的记忆。

案例四

一年级数学:“11+2= 13-2= ”

在课前我是以复习旧知带入新课的。课前练练1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节课打好基础。动手操作是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方法。只有让他们亲身参入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才会理解的透彻。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出示计数器让学生播出数字11,再问加2应该怎么拨?在哪里玻珠?很快学生说吃应该在个位上再拨2颗。最后看计算器是13.然后再让孩子们拿出11根小棒,先放在右边,再拿出2根放在桌子的左边,最后看看桌子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刚才的过程。然后想想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是他们明确算理。然后以同样的方法教学减法。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0

一、剖析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一化。

2.语言简单化。

3.教学类型化。

4.内容书面化。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来提升应用题教学的效应?这需要一个系统化的策略,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变通性的应用。

1.生活化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将生活化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与了解的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把应用题的题材由修路换成看书、由做工程换成参加手工竞赛、把行程问题改换成去旅游等等,学生会兴趣盎然。当然,也可以打破常规的用纯文字进行呈现的方式,既可以用图表式,也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时甚至是以一则故事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兴趣一定会很浓。

2.开放化策略。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类的应用题。比如,缺少应用题中的某些条件,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意的理解,补充条件并且作出解答;也可以在列举出一系列的条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检验学生的理解水平。如把“铺一车间用边长是4分米的方砖来铺,需1600块;现改为用边长是5分米的方砖来铺,需多少块”改为“铺一车间用边长是4分米的方砖来铺需1600块。现改为用边长是多少的方砖来铺最省工、最合适(注意边长不超过8分米)”。

3.自主化策略。

将开放性的程度进一步扩大,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而且能使学生在掌握应用题语言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分析数与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达成综合运用。当然,在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进行引导。比如:“课余时间,同学们去参观制作葡萄干。一批葡萄刚进仓库时重250千克,测量含水量为99%,随着含水量的缩减,葡萄的重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自己确定条件,完成题目。”

4.语言化策略。

除去智力和习惯上的因素,很多学生是因为理解能力差导致数学应用题水平低下。由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最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使他们能够实现由字面到读懂题意,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题目。当然,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借鉴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说口头作文的做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说应用题。比如,让学生说说对应用题的理解以及解题的思路等等。

5.启由化策略。

给学生一个支点,也许他们就能创造一个奇迹。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被教师的教棒牵引,这在很大程度上包办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应用题的有效教学,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密不可分。学生自主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从“准备——实施——结束”,除了教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使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讨推论,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

6.技巧化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1

1. 教师方面

(1) 缺乏充分的教学准备

如今, 有些教师极少备课, 他们认为备课缺乏必要性.教师没有进行备课, 就无法设立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和学习目标, 让教学效果拥有充分的依据.通过备课这项工作, 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到第二天上课内容的侧重点, 错落有致地进行教学, 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安排得当, 巧妙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 在课堂上就能较好地把握课程的进度.

(2) 缺乏合理教学方式的运用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若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相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定是事半功倍.尽管教学方式不断在改进, 但是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教师采用题海战术, 认为只要让学生埋头于题海之中, 就能在考试中无往不利;或是采用填鸭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没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作进度调整, 一味地将课程内容展示给学生, 而学生在紧张地做笔记, 无法根据教师的内容进行有效得理解和吸收.

2. 学生方面

高中阶段的学习不比初中阶段, 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上都略高一筹.高中阶段, 丰富多彩的课程有所减少, 如, 音乐课、体育课等课程比重降低, 学生不再有更多的课程去释放疲乏, 以便更好地进行学习.并且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 课后作业会比较多, 一些学生除了在学校里的学习, 还需应对家长请的家教的补习, 学习任务重.种种原因加诸于学生, 使得他们无法拥有较好的精神面貌, 应对各种压力, 提升学习效率.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 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让所制定的教学策略和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都有章可循, 教学效果的检验更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学习道路上, 教师不可能永远做引路人.学生必须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学习的道路, 进而勇往直前.而教师当前阶段最重要的任务, 是作为引导者,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得新知.

比如, 教师在教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前, 可布置一项有趣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观看日全食的发生过程, 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观察两个圆由接近到重叠到远离, 探索两圆作相对运动时的位置关系.如此一来, 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有效进行备课, 不打无准备之仗

演员如果想要在这个舞台上圆满表演, 就必须付出足够的汗水.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那么教师则需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 深入研习教材的组织体系、结构特点, 明确每一章节的内容侧重点, 并针对这些侧重点创设合理的情境,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比如, 小组讨论, 情景问答等.另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在设计上, 不仅要求完整, 而且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 让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导入、高潮、总结中, 能够及时跟上教师的节奏, 从而获得令人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 教师在教授“正弦三角函数的图象”这一章节时, 需在授课前顺理整个章节的内容, 明确正弦图象画法的原理, 首先能偶熟练地利用锐角利用正弦线作正弦图象, 其次是重点讲解关于正弦函数的五点作图法和正弦函数平移作图, 最后再给学生讲述正弦函数的作用.其中, 在讲解正弦函数平移作图是, 可让学生利用五点法快速做出y=2sinx的图象, (注意只是近似图象) 并观察它与y=sinx的区别与联系, 并小组作为讨论, 必定可以很快得出结论.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师针对学生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长时间集中这一状况, 需进行合理的调解.如果课时较长, 教师可针对性采用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 比如在课堂进行导入时, 精心设计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或在学生的注意力渐退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给学生展示一两个关于本文课程内容的小故事、小应用, 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如此, 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提高课堂参与度.

如, 教师在教授“随机时间发生的概率”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在进行课堂导入时, 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 举出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相关问题, 以吸引学生的参与.比如, 明天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吗?明天上午第一节课一定是八点钟上课吗?等, 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的.同时也有许多问题是很难给予准确回答的.如, 你明天什么时间来到学校?明天中午12:10有多少人在学校食堂用餐?你购买的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诸如此类的问答让学生明白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进而引出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的判定, 以进行更深入的教学.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效率、质量为前提的活动.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争取让每一堂课都有趣、充实.确保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姚秀军.浅析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新课程学习 (中学) , 2012 (5) .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2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课题研究组制定此问卷,目的在于了解你们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想法,以改进我们的教学,使你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在快乐学习的课堂中学习更多的东西。谢谢!

1.你喜欢上数学课吗?()

a.喜欢b.不喜欢c.不知道d.说不上

2.你喜欢上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是()

a.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b.对这门课感兴趣c.老师的课上得好

3.你觉得老师的课上得好,好在()

a.学识渊博b.和蔼可亲c.教法灵活

4.老师设计的课堂情境你觉得()

a.能吸引我b.不能吸引我c.老师很少设计或从不设计

6.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你会()

a.积极思考,主动发言b会积极思考但不愿发言c.从不举手

7.上课时,老师设计的各种知识点的内容讲解,是否注意培养了你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a.没注意b.时而注意c.注意d.特别注意

8.上课时,教师是否注意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窍门(如:记忆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等)

a.没注意b.时而注意c.注意d.特别注意

9.你在数学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

a.以听老师讲为主b.常处于思考感受中c.与老师同学产生碰撞d.积极参与到活动中e.经常走神f.睡觉

10.课堂上,你希望老师怎样评价你的发言?()

小学数学概念有效同化教学策略 篇13

策略一:全面探寻已有固定观念

同化学习就是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作为固定点来吸纳、同化新概念,这些相关概念就是固定观念。因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丰富的,因而与所学新知相联系的固定观念应该是多样的。同一新知的学习,往往有多个不同的固定观念。这些固定观念从学习时间上来说,有的离新知比较近,有的离新知比较远;从外在特征上来说,有的比较外显,有的比较内隐;从清晰程度来上说,有的比较明朗,有的比较朦胧;从同化作用上来说,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

面对如此复杂而丰富的固定观念,在概念教学中,首先要全面分析同化新概念的固定观念,由近及远,由显性到隐性,并预测其在新知学习中的同化作用,以其同化作用的强弱为主要依据,抓住重点,兼顾其他,组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受感知觉中强刺激的影响,人们常常将离学生比较近的、比较外显的、比较明朗的观念作为固定观念,而忽视甚至漠视因时间的延长、记忆的衰退或条件的内隐而变得模糊,但同化作用却比较强的固定观念。例如,对于小数来说,人们很快能将刚学的十进分数作为它的固定观念。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仅仅用十进分数作为固定观念,教与学总免不了肤浅和生硬。再仔细深究我们就会发现,小数其实是人们对整数的一种仿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显然,整数不带分母的简便书写特性也是小数的固定观念之一。此外,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缘于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十进制计数法也应该是它的固定观念之一。只是“满十进一”的思想十分隐蔽,是一种隐性的固定观念,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这种观念学生很少用语言表达,但却经常不自觉地在使用,应该说这个固定观念缄默而稳定,对理解小数产生,同化小数概念及其运算,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对于这些同化作用特别强,但外在朦胧而隐蔽的固定观念,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掘,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复习、重组、改造等方式使之显性化,并使其具有更合理的同化结构。可以说,多种固定观念的多重联系,使学生对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获得了通透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小数概念的同化学习。

策略二:架构立体的同化模式

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概念同化应该有三种形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学习模式各有特点:下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并列结合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相关观念的潜在的吻合因素即“同构态”,并将这种相同的结构抽象出来,因而并列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迁移;而上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提升。相比较而言,下位学习的进行比其他两种学习形式要容易一些,因为演绎性获取相对来说要比类比性获取和归纳性获取更省时、省力,且易于保持。

由于数学概念逻辑联系的多样性,概念同化的三种学习模式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既有分别,更有联系。在概念同化学习中,同一概念的学习往往不能仅靠其中一种模式完成,而必须综合采用两种或三种模式同时作用才能完成。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把各种模式之长有机组合起来,构建最牢固的认知“脚手架”,最大限度地放大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内驱力,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小数概念,如果将小数仅仅与十进分数相联系,小数概念的同化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显然这属于并列结合学习,而且是一种一对一的转换式的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将小数不仅与十进分数,而且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建立起联系,那么同化的模式应是这样的,可用下图表示:

从左面的图式可以看到,引导学生建构小数概念,可以先利用整数的写法和十进分数两个观念的组合,初步建构小数,这是一种组合式的并列结合学习;初步认识小数后,再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和小数,感悟其共同点——都遵循十进位值制,理解正是它们都遵循十进位值制,十进分数才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这样又使学生将新学的小数概念纳入已经十分熟悉且概括性、包摄性更强的十进位值制的思想之下,这又是一种相关下位学习。显然,通过下位学习,能使学生对小数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来看,学生有效同化小数概念的模式应该是并列学习和下位学习的有机组合。其实在前文所列举的教学准备片段中,在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同时,笔者又通过引发学生的类推猜想,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不易注意的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变单一的并列转换学习模式为网络化的并列组合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新旧概念的“同构态”,使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知实现一种结构性的迁移,进而顺利地从购物情景拓展运用到例题的测量情景中。

策略三:逐级提升同化水平

概念同化的本质就是揭示新旧概念的联系。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活跃。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同化学习中,新旧概念联系的复杂性、抽象性决定了学习者对新概念的精确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像概念形成一样,也应该遵循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

例如,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其中蕴涵的十进位值思想的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一种渐进式的转换和提升。具体来说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感知。生活中有两种情况经常用到小数,这就是购物情景和测量情景。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教材从测量的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将测量的结果即不足1米的课桌的长和宽,先用整数表示,再用分数表示,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如果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应该是购物的情景学生更为熟悉,积累的数的经验也更丰富。因此,有必要在测量情景前增加购物的情景,以此为切入点。像前文列举的准备性教学片段中所述,通过猜想类推,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经验实现对小数的自主建构:小数与十进分数等值,它也是对整数形式的一种仿写。接着,引导学生把购物情景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测量的情景中;然后,借助两种不同生活情景的启示,初步建构纯小数的位值雏型;最后再返回到购物的情景,以纯小数为基础,建构带小数的位值雏型。相机完成教材中“想想做做”第2、4题,初步形成关于小数的数感。

2.数形结合。《九章算术》日:“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古往今来,数与形密不可分。数形结合具有双向性,一方面“以形助数”——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形为手段,数为目的;另一方面,以数助形——借助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来提炼事物(图形)的本质,数为手段,形为目的。显然,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生活情景后,可以采用以形助数的手段,对小数位值雏型进行形象的解剖和精确的刻画,使小数位值雏型转化为直观的位值模型。教材中“想想做做”第1、3、5题等练习,提供米制直观图以至脱离了具体量的正方形图、数轴图等,这些都是为学生理解小数提供丰富的直观支撑,使学生形成有关小数的清晰表象,为概念的抽象概括提供坚实的基础。

3.抽象概括。在学生根据米尺图、正方形图填写好有关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学生归纳纯小数的本质属性:不管是1元、1米、1个正方形„„只要平均分成10份,那么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表示;反之,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在学生填写完数轴上的小数后,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确:数轴上0-1之间都是零点几;1-2之间都是一点几;2-3之间都是二点几„„从而深化理解带小数的意义。

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从概念到概念的过程,但是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建立,不是—种简单空洞的逻辑链接,同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个生动丰富的学习过程:情景感知——数形结合——抽象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概念真正在已有的概念体系中“落脚”,获得心理意义。

策略四:同化与分化有机整合

奥苏贝尔在同化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渐近分化的原则。该原则主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明确新旧知识的区别,并使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协调整合。因此,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心理建构还应该是—个从同化到分化的过程。当然,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种分化应该是与其对立面——同化有机统一的过程。在概念同化过程中,如果说同化是寻找新旧概念的共同特征,那么分化就是辨析新旧概念的区别特征。同样,对小学生来说,这种分化也应该是渐进式的。例如,在引导初步认识小数后,可以通过如下两个层次的设计逐步实现新旧概念的精确分化。

1.联系具体量析数。例如对于36.6℃来说,要使学生明确,同样是“6”,前者表示6℃,而后者表示6/10℃。

2.析抽象的数。先出示现代使用的小数,如768.6,然后由近及远,出示远古使用的小数,如6785|4763等,让学生辨析小数部分位值与整数部分的异同,将数学史的介绍与对小数的位值辨别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实现小数与整数位值意义的分化,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4

一、围绕目标, 挖掘教材, 做好课前准备

1. 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贯穿全课的灵魂, 教学的设计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 所以, 课前先要认真研读教学目标与要求, 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新课程对于教学目标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所以, 在教学设计中要紧扣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备课, 要突出教学重点, 分散教学难点。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明白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 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体会数学的基本思路和思维方法,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2. 充分挖掘教材

除了研读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围绕目标, 认真梳理分析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要想上好一堂课, 最重要的是研读教材, 把握文本, 教师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能力。分析理解教材, 解读文本, 不能只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 而是要由表及里, 深入探其精髓, 从而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设计导入, 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多年的实践证明:生动、有趣、巧妙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火花,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 设法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前提条件。

1. 故事导入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引入新课过程中, 教师没法编造故事, 将单调、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 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 我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进行导入教学, 让学生先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然后, 提问曹冲利用怎样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在学生答出称出石头的重量, 就是所求的大象的重量时, 我顺势出示课题, 揭示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要学习的替换的策略。如此导入, 不仅生动有趣, 而且有启发性, 使学生兴趣浓郁, 注意力非常集中。

2. 游戏导入

教学中巧妙的将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引进课堂, 会极大地增添课堂情趣, 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导入, 一个长方形, 里面有两个小正方形, 大长方形的上面有一个竖着的长方形, 旁边还有几个圆, 大长方形的下面还有两个圆, 请问这是什么?学生听了一头雾水, 他们不由自主的拿出了笔, 通过画图解决了问题, 寻找到了答案。于是, 很自然的揭示课题, 学习新课。

三、锤炼语言, 精讲精练

1. 锤炼语言, 提高效益

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短暂的四十分钟课堂, 教师既要组织教学, 又要有序地巩固练习, 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最多、最有效的是口语, 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 快慢适度、具有亲和力,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切忌语言重复、罗嗦、过快, 带口头禅等。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重点, 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切忌所提问题不要过大, 过于笼统。否则, 学生的回答要么无法找到切入点, 要么不围绕课堂预设, 东扯西拉, 造成课堂教学不能有序进行。

2. 着重精讲, 讲透教材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费时多, 收效低”这一现象,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 “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教学思想与方法已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 有的教师常常拖堂, 甚至向一些技能课“开刀”的现象很普遍。从表面现象上看, 这些教师事业心很强, 工作认真负责, 呕心沥血, 其实质是多讲滥讲, 搞题海战术, 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揭示例题后, 要让学生读明白例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什么方法途径, 这就是教学目标中一再强调的数学思考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然后层层深入, 循序渐进, 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四、注重反思, 精益求精

教学反思是教学中的重要一个环节, 这是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总结、分析、调整, 并进一步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方法的研究, 更要注重教学后的反思行为。及时进行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能帮我们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为今后更好的教学, 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精益求精, 绽放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素质拓展证书填写注意事项下一篇:体育教师工作总结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