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教案

2024-06-04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教案(共10篇)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教案 篇1

“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教材分析

《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 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第四套人民币票样

提出问题:你认识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

教师补充: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起,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在设计思想、风格和印制工艺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停止第四套人民币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2角纸币和1角硬币在市场上流通。展示学习目标:

1.熟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认识我国建立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温故知新

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 汉代:西域都护

元代: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回族形成。清代:设置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等。

教师补充: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三、课堂总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2课 团结互助 教案 篇2

第1站 团结就是力量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团结互助的感受和对团结互助意义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团结互助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要求。

2、通过本站教学,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团结互助,更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和能力。二 教学重点

团结互助的意义。三 教学难点

团结互助,乐于助人,有利于我们自己的成长。四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与合作探究﹑体验相结合 五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二)新课教学 A什么是团结?

团结:指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者结合。观察图片分析总结得出

B生活中影响团结的现象有哪些

如:

1、自私自利

2、自以为是

3、顽固不化

4、心胸狭窄

5、特立独行

6、山头主义

7、貌合神离

8、局外观察

这些现象由学生们通过看书后自己列举出来 C 生活中的团结互助的中要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他人的关心和热爱就像抖动一个蜘蛛网,我影响着他人,他人又影响着更多的人,彼此相连,互相关爱。我们要形成一个温暖的共同体,一个温暖的集体。关心,帮助他人就是自己心中装着别人;关心,帮助他人就是在自己开心的同时,也让别人开心;关心,帮助他人就是理解别人。(举例)我们长顺县民族中学的江桂平老师身患重病,我们全校师生在操场上举行了“献爱心捐款”活动。看图片

目的: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关心,帮助别人 D、团结互助的意义如何?(重点)

1、团结互助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人们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做个游戏)《让我们携手取东西》

在讲台上放一张椅子,在椅子上呢放上一些东西让他自己去拿,看能不能拿到,拿不到让他体验到了心理的压力,于是就要给他增加人数,让他们一起团结起来想办法拿到,拿到了让他体验到信心十足。拿到以后呢可以为班级争光。目的:让同学们团结起来,建立一个温暖、团结、祥和的班集体。团结友爱的集体可以使我们享受到为班争荣誉的快乐,也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他人帮助的温暖。

(引名人名言)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俄】高尔基

目的:告诉学生,人应当留给他人美好的东西,这样我们的生活也将是幸福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乐于帮助别人,有利于自己的成长(难点)

通过讲故事《小刺猬救孔雀》和实践(一个人有腿而看不倒路,另一个有眼而却走不了)得出帮制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有助于自己的道理。

森林的动物们在森林里玩耍有大象,老虎,小白兔,小刺猬和美丽的孔雀等。长的丑的小刺猬说出给孔雀玩的话,但孔雀嫌小刺猬丑,并长满全身的刺不和它玩,然后,自己去玩,大家正玩的时候,听见远处喊“救命啊,救命啊”,小刺猬听到喊声立马往喊声跑去,原来孔雀在草丛处玩时,窜出一条毒蛇,小刺猬缩成一个小球滚到毒蛇边,用刺去扎它,毒蛇受了伤一溜烟跑了。孔雀这时低下头对小刺猬说:“对不起,以后我给你玩,谢谢你救了我”。目的:帮助是相互的,我们一定要主动付出。

3、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许多人凝聚在一起,却会形成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谚语)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听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

一根筷子呀,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哟,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呀,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哟,声呀声震天,声震天。目的:团结起来力量大,即团结就是力量。

七 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团结,还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团结和不团结的现象,同时通过这些现象学会了团结互助,处理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去体会团结互助的重要意义,也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八 课后练习九 板书设计 一 什么是团结?

二、生活中的团结互助

三、团结互助的意义如何?

1、营造良好的氛围,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2、乐于助人,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教案 篇3

一、选择题: 1.《大国脚印》网友心中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件事评选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成为1981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而提出的 B.是邓小平的创造性构想

C.是为解决西藏、新疆等民族问题而提出的 D.为实现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

A.一个政策,两个国家

B.一种制度,两个国家 C.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下图分别是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下列关于两个区徽所包含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B.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C.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4.香港回归祖国10多年来,历经了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这充分证明了下列哪一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改革开放基本国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5.两岸统一,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确定了()

A.“求同存异”方针

B.“一国两制”方针 C.对外开放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哪个地区问题提出来的()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香港和澳门

7.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被誉为“天才的创举”的是()A.“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构想

8.初二某班同学准备策划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的图片展。图片可归入下列哪一栏目()

A.少年出洋觅真谛

B.中原淮海建奇功 C.拨乱反正倡改革

D.一国两制定回归 9.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10.以下对“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②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初中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 ③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港澳台建立特别行政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综合探究题: 11.构建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有关“一国两制”知识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共3分)

A.

B.

C.

(将对应内容分别填入答题卷中)12.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某班同学以 “祖国统一”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活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图文识读、史实回顾】

材料一: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图片中仪式与什么重大事件有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热点关注

历史探究】

材料二:马英九呼吁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识”

台湾海基会今天举办25周年回顾与展望论坛,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致辞时表示,呼吁蔡英文承认“九二共识”,“巩固两岸和平,维持台海现状”,不要让前人心血付诸东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10日)

(2)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九二共识”是指什么?当前什么因素威胁两岸和平?

材料三: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初中历史试卷第2页,共4页

(3)材料三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发生什么变化?这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何意义? 【以史为鉴

历史感悟】

(4)综合上述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三、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中国政府通过外交谈判终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回归的问题。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共产党简明党史》第十章

材料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我们深信不疑,香港的将来会更加美好。材料三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也如期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中国共产党简明党史》第十章

材料四 建筑师马若龙是已在澳门工作21年的土生葡人,他亲眼见证了回归10年来特区各项事业的进步。他说,因为相信“一国两制”会给澳门带来美好明天,1990年他即决定留在澳门工作。回归后,特区政府运作很好,成绩显著;澳门居民齐心协力,共建家园;他本人所属的土生葡人受到平等待遇,与其他族群相处融洽。事实证明,他当初留下来的选择“绝对正确”。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同英国政府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香港问题的?我国在香港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董建华所说的“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指什么?请你指出实施这一创举的前提条件。

(3).根据材料三回答,澳门于哪一年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材料四中的事例可以说明哪一政策的正确性? 14.海峡两岸关系时时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实现祖国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这一理论在香港和澳门获得了成功的实践。

——据许士铃《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1)材料一中,大陆首创的“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什么?这一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初中历史试卷第3页,共4页

(2)材料二体现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状况如何?

材料三 大公网5月20日讯(特派记者朱瑞宜台北报道)台湾地区新领导人、民进党主席蔡英文“520”就职大会20日在一片争议声和抗议声中拉开了序幕。她在就职演讲中关于两岸政策的内容依然迴避“九二共识”。岛内统派团体表达抗议,呼吁蔡英文坚持“九二共识”、维持台海和平。

——2016-05-20

大公网

(3)“九二共识”是指何时由哪两个团体达成的共识?核心内容是什么?(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

1.C 2.D 3.A 4.D 5.B 6.A 7.D 8.D 9.C 10.A 11.A.资本主义制度

B.1997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

12.(1)香港回归祖国。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大陆和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答两点即可)

(2)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独(或台独、国际反华势力)。

(3)近十多年以来,两岸经贸、人员往来持续增长、更加频繁。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根本原因; 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将证明台独是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任意两点)

13.(1)外交谈判(或和平方式)。香港特别行政区。

(2)“一国两制”。一个中国。

(3)1999年。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4)“一国两制”。

14.(1)理论:“一国两制”

依据: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2)现状: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3)1992年,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祖国统一大业任重道远,我们要坚决同—切分裂势力作斗争。(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民族团结第一课活动总结 篇4

据省民族宗教事务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民族团结第一课”的活动通知精神,我校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活动。此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现将本次活动开展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秋季开学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将其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全体师生进一步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增强了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认真上好“开学第一课”,抓好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每周一课”的民族团结教育,特别是以新生入学为契机,将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新生入学教育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利用语文、历史、思品等学科特点,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结合实际,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以“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民族团结的主题团日活动。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推动他们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促进者。

三、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教育班队会。各班级围绕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繁荣昌盛、团结和睦。例如有些班级通过紧张激烈的知识问答小比赛的形式增加对各民族生活习俗的了解;有些班级则以有趣的民族团结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应和谐相处,让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56个民族的全称。

民族一家亲、同筑中国梦,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我校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让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民族团结的意识在少年儿童的心底扎根,让他们从小在心灵中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子。相信在广大教师与学生家庭的紧密配合下,我校 “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工作必将继续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

滦南县南堡镇南堡学校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学案 篇5

第11课民族团结 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及国家实行的意义。

2.分析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要求: 1.通读课文,勾划、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将疑难问题标出待组内解决;

2.2分钟组内解决“自学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并纠正; 3.请你将“质疑问难”中仍未解决的疑惑写在横线上。(一)自学教材 10分钟

1.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3.在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对少数民族要实行什么政策?现在全国建立了哪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建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4.中央提出实施什么战略后,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自我检测 2分钟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大杂居、小聚居

B.小杂居、大聚居 C.汉族在东、少数民族在西 D.按民族划分居住区域

2.山东援藏好干部的杰出代表是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孔繁森 3.据右面的材料判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 A.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 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一地方 D.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三)我的疑惑 1分钟

二、合作探究(15分钟)

★要求: 1.个人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小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研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9年3月开始的西藏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农奴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这是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材料二 在一五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广西的北海市被列为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呼和浩特、银川、科目:历史 年级:八 学案设计:宋金花 审批: 周建学 时间: 4.9 编号:14 西宁、贵阳被列为内陆开放城市。

材料四 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1)你能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党和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采取了哪些措施吗?

(2)你能用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吗?(列举两例即可)

(3)你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何重大意义?

三、当堂训练(13分钟)

★要求:1.总结方法和技巧;注意时间,提高效率。

2.书写和题目得分计入小组量化。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

①促进民族团结 ②缩小东西差距 ③各民族共同发展 ④政府依法行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3.1994年至2001年,中央政府向西藏投资达48亿元,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关键 B.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符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C.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西藏地区的建设,下列哪项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完成()A.西藏和平解放B.建成青藏、川藏、新藏公路C.建成青藏铁路D.派孔繁森等干部支援西藏建设

5.巩固课本知识。

四、自我反思(2分钟)

通过本课学习:

开展民族团结第一课活动总结 篇6

学校严格依照和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学校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教思政〔2009〕 10号)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民厅〔2008〕 9号)和冀民宗〔2014〕 94号文件、秦民宗字〔2014〕20号文件的精神。开学初学校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认真研究制定活动方案,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教学、育人全过程中。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

为了贯彻实施此次活动学校校长亲自参与组织领导,教导处、德育处的同志共同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编排人员进行宣传和管理进程。

二、实施过程

1活动目标:本次活动主要是要发挥好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着重对学生进行热爱伟大祖国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宣传教育,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

2、树立正确民族团结友爱的观念:活动中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意义,把”民族团结稳定是福、民族分裂**是祸“的道理进入人心。教师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培养他们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激励他们成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教育宣传形式:学校利用学期初的开学仪式、每周的升旗仪式、9.18主题教育进行教育宣讲。各班通过班会、晨会进行宣传。同时,各班充分利用黑板报传唱民族团结的意义等。学校组织通过多种形象直观的形式,让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建立长效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 篇7

一、课题:《各族儿女心连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各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各民族团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2、难点:

(1)作为中学生,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2)通过活动探究,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资料

2.根据课堂需要编排节目

3.准备所需的道具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送走了忙碌而充实的四月,迎来了繁花似锦、莺歌燕舞的五月,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新疆各族儿女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欢庆自治区第二十八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天我们共同上一节民族团结教育综合性实践课—“各族儿女心连心”。

在扫去“7•5”事件阴霾之后,天山儿女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因此,我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千百年来各族儿女结成的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

我们各族儿女,带着对民族团结的虔诚祝愿,用直抒我们胸臆的诗篇,倾诉我们对民族大家庭的无限眷恋。

请欣赏由李嘉宁、张钰杰同学带来的诗朗诵《五月,献给民族团结的歌》

师:请问诗歌中写出了哪几位民族团结模范人物?

生:姜英、艾尼居买、铁汉书记达吾提•阿西木、阿布力孜•努来克老汉

师:那你们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吗?

生甲:姜英同志原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色也克乡党委委员、副乡长。1998年10月参加工作,200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岳普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色也克乡乡长助理。2006年11月28日,姜英同志带领阿亚克艾曼里克村的农民为蔬菜大棚抗雪防寒,从天亮连续劳动到下午16时多,在她加盖完最后一座蔬菜大棚的防寒设施时,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栽倒。经抢救无效,姜英同志英年早逝,年仅28岁。

生乙:2005年4月2日晚,当汉族姑娘王丽受到歹徒抢劫时,艾尼•居买一句“住手!她是我的妹妹”的断喝震慑了歹徒,他以瘦弱的身躯护住了汉族女孩王丽,自己却被歹徒刺伤。

生丙:铁汉书记达吾提•阿西木是喀什巴楚县的一个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巴楚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疆的一场最严重的地震,地震中,他在失去五位亲人的巨大悲痛前,仍然帮助乡亲从废墟中刨出了遇难的妻子和儿子,又在可能倒塌的畜棚中牵出了29头牛和80只羊。随后全力投入震后重建。

生丁:新疆巴楚县的维吾尔族老党员阿不力孜•努来克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抚养汉族遗弃病婴小阿依布拉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其它的模范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吗?

生A :1963年,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吴登云,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孜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履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作“白衣圣人”。

生B: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一位普通工人,今年夏天为了抢救不慎落水的汉族儿童,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生C:阿布旦,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1996年冬天,阿勒泰地区遭受3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上百名汉族矿工被大雪围困在离阿布旦家毡房不远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阿布旦毅然把自家储备的面粉分给断粮的人,把自家正在怀胎的8头奶牛宰杀,将牛肉分给饥饿的汉族弟兄。

生E:家住乌鲁木齐市的汉族姑娘王燕娜,为了挽救维吾尔族学生毛南江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无偿将自己的肾捐献。

师:同学们讲的很精彩。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殷红的鲜血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让它开放的更加灿烂。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向他们学习的决心。学习他们,我们首先应该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民族团结知识竞赛。

师:民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生: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文化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征是什么?

生:大杂居 小聚居

师:“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是什么?

生: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师:“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是什么。

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民族进步

师:我国各民族的关系是什么?

生: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师:民族团结“五个相互”是什么?

生: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相互学习相互理解

师:“四个人人”的内容是什么?

生: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 人人都说利于民族团结的话

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 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师: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生: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师:哪一年的什么事件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生: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师:每年的五月是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是喀什地区第几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生:第29个

师:什么是三义?

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师:自治区党委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指的是什么?

生:国家观 民族观 宗教观 历史观 文化观

师:我国解决民族基本问题的基本大法是什么?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师:“四个高度认同”

生: 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同学们的舞蹈同样精彩。舞蹈表演《党的政策亚克西》《羊羔跪乳》。

师:《党的政策亚克西》道出了各族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与感激。“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尚能反哺”。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各族儿女手相牵,心相连,共同努力,携手前进,为建设伟大祖国和美丽家乡而奋斗。

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样去维护民族团结呢?

生:

1、坚持民族平等,各民族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不排斥,不歧视。

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做少数民族同学禁忌的事。

3、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4、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勇敢的站出来,同破坏民族团结,搞民族分裂的行为做斗争。

5、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6、我们民汉同学要和谐相处,互帮互学,互相关怀。

师:现在,就让我们互结对子,互赠连心卡,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我们同学之间盛开。

师:我们的口号是—

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耶—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做得更好,无论是维吾尔族、汉族、回族还是藏族、蒙古族,我们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各族儿女只有团结奋斗,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请同学们齐唱《国家》。

生:全班齐唱《国家》。

六、小结

师: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得非常优秀,积极、活泼、大方。在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不难发现,你们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尤其在搜集资料、资源整合方面。那么,本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

1、了解了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和他们的先进事迹;

2、掌握了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3、向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学习,做维护民族团结的优秀中学生。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教案 篇8

一、选择题

1.2015年2月27日,“感动中国2014人物”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使广大观众心潮涌动,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只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②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③青少年要积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首先看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 A.①② C.②③ [答案] C [解析] 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青少年要积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①说法绝对,错误;④错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同等重要。故选C。

2.“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这首诗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①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②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取决于个人素质的高低 A.①③ C.②③ [答案] C [解析] “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说明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树立崇高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理想。

3.“公益不应该仅仅是出现灾难时候的援手,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这表明()A.个人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 B.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心态 C.拥有高尚思想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D.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 [答案] D

B.②④ D.①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公益思维和生活之间的关系,A、B、C不符合材料,说法也不正确,均可排除。人生价值和个人素质有关,但这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A说法不严谨;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客观实践而非心态,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关系,排除C;故选D。

4.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要求我们要()A.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B.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C.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D.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这句话,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离不开社会,故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故选项D正确;选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5.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黄旭华的先进事迹说明()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价值选择 ③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④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A.①② C.①③ [答案] C [解析] 黄旭华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②观点没有体现;④观点错误,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二、非选择题

6.“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国自古以来非常注重良好家风的传承。家风强调仁孝清廉、耕读传家、积德行善、克勤克俭……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给子孙带来“修身齐家”的良好教育,也带来“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使命。在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传统家风的传承也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有人把感恩、平等、宽容等理念融入其中,增添时代气息。

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国家庭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

B.②③ D.②④

[答案]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③实现人生价值要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家风带世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④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坚持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 中国家庭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该题需要学生回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从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学生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回答。

一、选择题

1.2015年3月2日,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邹碧华那样甘当“燃灯者”。邹碧华是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他心怀“坚持公正司法,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向社会传递了法官的“亲民形象”。国人的传统理念中的遇事“求官求人”做法,现在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纠纷。这表明()①应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不同的实践方式 ④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A.①② C.①④ [答案] A [解析] 邹碧华自觉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赢得人民和书记的赞誉,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实现了人生价值,①说法正确;国人的传统理念中的遇事“求官求人”做法,现在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纠纷,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说法正确;思维方式影响实践方式,但不是决定,③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也在发生变化,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

2.在湖北襄阳,蜿蜒的汉江边上,有一支上千人组成的义务救护队,13年来,秉承着“水上救援、不收钱物、出现意外、后果自负”的原则,默默守护在汉江之畔救护溺水者,他们携手为市民编织了一道安全防护网……这启示我们()A.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是否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

B.②③ D.③④

B.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C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答案] B [解析] 价值判断作为社会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A错误;要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价值选择,故排除C;D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符合题意。

3.北京某地铁站旁,有一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站点”,这些退休老人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快乐。这表明()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实现人生价值取决于客观条件 ③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③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题中退休老人的行为表明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同时表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故①③入选。②选项观点错误,社会客观条件并不决定实现人生价值,故排除。④说法太绝对化,故排除。

4.作为新兴群体的社会工作者是一群有梦的人,他们中很多人放弃优越的待遇,投入收入不是很高的社会工作,他们的热情和努力,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这表明()A.人的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B.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较高的个人素质 C.人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价值享受者

D.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他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见,人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价值享受者,C正确;A说法错误,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B、D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5.“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这是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朱敏才、孙丽娜的颁奖词。这启示我们()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③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B.①④ D.②④

④卓越的能力是创造卓越人生的前提 A.①② C.①③ [答案] A [解析] 材料启示我们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①②正确;③中的的“决定因素”说法错误,因为条件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条件;④本身说法错误。

6.近期,中央电视台和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在新闻节目中开辟了“凡人善举”栏目,报道我们身边一些普通人的“普通事”。这些原本散布民间、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让广大观众心潮涌动。这表明()①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②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③一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得到众人的肯定才有意义 A.①② C.②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材料表明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②③项符合题意;①④项说法错误。故选C。

7.2015年1月,于敏荣获2014国家最高科技奖。他为我国氢弹研制隐姓埋名三十年,为中华民族揭开了氢弹的技术原理。于敏的事迹启示我们()A.人生的价值在于得到社会的认可 B.实现人生价值要提高个人的素质 C.奉献社会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D.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 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A是错误的;于敏的事迹启示我们个人应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C适合题意;B、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下中国道德的力量正在强劲涌动着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伸臂去接坠童的“最美妈妈”,护在伤者身前挡住车流的“最美女孩”,不收盲人出租车费的“最美的哥”,放弃了学校期末考试去北京义捐骨髓的“最美大学生”……他们的义举不仅引发了海内外的集体感动,也诠释着人

B.①③ D.③④ B.②④ D.③④

性的真善美。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创造“最美”人生。

[答案]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我们青年学生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12课完整教案 篇9

一、导入

经过4年楚汉之争,刘邦最终击败项羽,于前202年建立西汉,史称汉高祖。但由于长期的战乱,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城镇荒凉,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史料上记载当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① 饥馑(jin):指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②醇驷(chun si):四匹毛色一样的马. 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落,那汉高祖是如何应对这一困难局面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二、文景之治

汉高祖刘邦为了恢复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的继任者汉文帝刘恒继承并扩大了这一政策。

汉文帝刘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桓为代王。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桓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以俭约节欲自持,是个谦逊克己的君主。他好“黄老之学”,在位二十三年,对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利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文帝与其子景帝的两代统治,历来被视为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文帝对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吕后改革的基础上,又作了重大改革。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这种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也起了开发边境的作用,为汉代屯田之先河。

在生活方面,文帝崇尚省俭克奢,他在位二十三年,史称其“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前一五七年,文帝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葬霸陵。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文,景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世称为文景之治。为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希望克制自己的欲望,引导人民走向善良,通过使西汉王朝的统治在人们心目中高度合理化,所以文景之治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汉景帝的确是一代明君。文帝时期一些宽松的法律被取消了,所以汉景帝阳陵附近发现了大批的殉葬,所以他所重用的大臣几乎个个不得善终,但是他的统治是比较清明的,社会是安定的。不过他太累了,统治了十六年,他四十八岁时就去世了。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1、措施(1)奖励农桑(2)提倡节俭(3)以德化民

2历史意义:“文景之治”使西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基础,使中国出现第一盛世局面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七岁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到七十岁驾崩,历五十四年,是第三个在位最长时间的皇帝。与另外两位即位最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一樣,汉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继承了文景之治遗留下來的富強基础,即位后便励精图治,对內揽人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把西汉王朝推向极盛。这位富创造力的皇帝曾创立多项制度及纪录,影响延及后世逾千年。

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这就是“大一统”。“大一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1.原因

客观:景帝后期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a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力,封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 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b经济:统一五铢钱、兴修水利

c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道家: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儒家:施行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严刑律法,以法治国

儒术:以儒家学说为主,又加入某些法、道二家主张的混杂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主要内容:废除诸子百家的主张,惟独尊重儒家的学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d 军事: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开拓了西北边疆 物质基础:汉初统治者恢复经济的措施及文景之治 主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3、意义: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东汉的统治

时间:公元25年~220年。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也不断激化,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但王莽政权很快又被农民起义军推翻。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南阳蔡阳人,西汉宗室后代。王莽篡汉后,刘秀兄弟在家乡组织民众发动起义,在战斗中刘秀的势力逐步壮大,并先后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于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称光武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光武中兴”。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掌握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整理知识提炼结论,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本校西藏班网页介绍的内容,通过汉藏“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继承传统树立责任,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学习英模积极进取,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自觉学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二、分组探究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民族分布格局是怎样的?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

2、我国有那几个省级自治区?分析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阅读53页相关课文,回答:请你以藏族、达斡尔族、傣族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哪些?结合地图册,说说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何时开始实施?大开发的地区有哪些?

上一篇:我爱家乡的桑树五年级学生作文下一篇:医院反商业贿赂工作及自查自纠情况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