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24-05-23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通用12篇)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

(2018——2019学第一学期)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五班有45名学生,男生24人,女生21人。总体来看,基础较差,好多学生连1、2、3、4、5等数字都不会写,还有几个学生连10个都数不清。再加上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编排教材,课堂教学以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为主。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加与减

(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

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

(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习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

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2.备课。

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学校要求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互相取长补短,把集体的结晶运用到教学中。同时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3.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4.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布置分层作业,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

5.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思。

四、教学时间:

数学上教学计划

(2018——2019学第一学期)

第四中学小学部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2

一、教材分析

相比于加法的学习,学生在减法的学习上遇到了更多困难,不仅因为计算更复杂,也因为减法的意义类型大多难以理解。关于减法的问题会涉及两种数量关系: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部分,求得另一部分;另一种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新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还剩下多少”(一年级上册)和“开会了”(一年级下册)分别是学习两种数量关系的起始课。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减号及减法计算并不陌生,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是遇到相关需要解决的应用题时,大部分孩子往往会用错运算符号,说明他们对运算符号的意义还不理解。减法意义的成功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一年级孩子学习概念、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建模型,悟意义———初步体会“从总体中去掉部分”可用减法

以“已知全部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意义下的减法为例。这个意义的学习在新北师大版中被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后,继续学习减法的意义。“还剩下多少”则作为学习这个意义的起始课,当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时可用减法计算。

理解其意义并不是背出口诀“全部减去其中一部分,就等于另一部分”就代表掌握了,而应该让孩子经历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在原型中感受思考的魅力,领悟数学的内涵。

在本课,我借用韦恩图———“集合的思想”让孩子理解“全部”。(如图,苹果为可移动的磁铁图片)

即表示树上原有7个苹果,其中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让孩子上黑板一边说故事,一边演示“一部分苹果从中掉下来,还剩下几个苹果?”的过程。从而让孩子进一步理解算式7-2=5的意义,其中被减数7代表全部,减数2代表一部分,差5代表剩下的5个苹果。

四、借追问,得迁移———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用减法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出减法的另一种意义。情境为“11个人去开会,图中有7把椅子,椅子够坐吗?还缺几把呢?”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画图方法(如下图,1个三角形代表1个人,一个圆形代表一张椅子)来解题。

通过观察,发现椅子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少多少就知道缺几把椅子了!但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学算式(模型),学生就难以理解,部分学生根据以往经验或11、7、4的数量关系能列出算式11-7=4,却不知道其含义或为什么能这样列示。

在此环节我通过提问:“11、7、4分别是什么意思?减号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会回答:“减号的意思就是用11减去7,得到4,就是缺了4把椅子。”我继续追问:“那你能指着图形给我们演示下是怎么减去的吗?”引导学生发现“7”不仅可以代表7把椅子,还可以代表有椅子坐的7个人,11人除去已经坐了椅子的7人,恰好还有4人没椅子坐,也就是缺了4把椅子。

五、哪个算式才对呢?

在学习减法意义时,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在列算式时会遇到另一个问题,以“开会了”一课中的算式为例。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列出算式7+(4)=11或11-4=7,7+(4)=11到底对不对呢?答案是4,应该这样列式:11-7=4,但孩子的思路却没错呀!孩子可能会说“7把椅子再添上4把就够11人坐了”。很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困惑,要解决这个困惑,就要从方程思想和算术思想来分析这些类型的题目。

从算术思想上看,孩子应该列出算式11-7=4才对,但若硬要孩子把错误的7+(4)=11或11-7=4更正为11-7=4,不但会影响孩子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还会影响今后高年级时学习方程的体验。因为从方程思想上看,可以设未知数为x,列方程为7+(x)=11;但若低年级时没有打好基础,不理解减法的意义,很多孩子就会出现11-7=x或写出类似让人哭笑不得的方程。

若遇到这类问题,可以这样解决: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若孩子能说出缺了4把椅子,那就在算式7+4=11或11-4=7中的答案4下面做记号,标记出4是题目所求的答案。另外也要让学生学会算式7+4=11、11-4=7与11-7=4的转换,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摘要:减法意义的学习对于低段学生是个难题,他们经常在解决问题上出错。通过分析“减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学生学情,总结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数学活动、追问、知识迁移等方法让孩子体会减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如何列算式”的教学方法。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3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4

一、激趣引入

师:今天呀,我们来到一个新的多媒体教室上数学课,老师很激动也很开心。看到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我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跟洪老师一起进入数学王国学习了。既然大家坐姿那么端正,老师就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好不好?笑笑家的苹果树成熟了。她邀请我们一起去她家做客,大家想去吗?

生:想!

(课件出示情景图)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1、观察情境,读懂题意

①师:我们一起看看笑笑家的苹果树。大家仔细观察,这棵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呀? 生:苹果树上有5个苹果。师:你的眼睛真亮!一阵风吹过,哎呦!快看,掉下来了几个苹果?现在树上还剩几个苹果? 生:掉下来2个苹果,树上还有3个。

②师:你说的真好。那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幅图的故事完整的讲出来呢? 生: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还剩下3个。③师:你说的可真完整!老师发现刚才你们在讲数学故事的时候都用到了这三个词“原来有,掉了,还剩下”那谁能再用这三个词对这个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师:能提出这个问题,你真了不起!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解决的问题。大家齐读课题“还剩下多少”。

(板书课题:还剩下多少)活动二:还剩几块奶酪?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题意

①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笑笑家的苹果树。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动物乐园的聚会。大家看,在这次聚会上一共出现了几块奶酪呀? 生:5块奶酪

师:你的眼睛真亮。哎呦,快看,小老鼠干什么了?还剩下几块奶酪? 生:小老鼠拿走了2块奶酪,还剩下3块。

②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那谁愿意把这个故事完整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聚会上有5块奶酪,小老鼠拿走2块,还剩下3块奶酪。③师:你说的真棒!那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有5块奶酪,小老鼠拿走了2块,还剩下多少块奶酪? 师:好问题!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来思考。

2、摆一摆,进一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①师:现在呀,我们用圆片代替奶酪摆一摆。请大家拿出透明袋里的圆片。同桌合作:一个人讲故事,另一个人边听故事边摆圆片。现在开始。(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师:好,摆好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告诉我。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还剩下多少块奶酪? 生:还剩下3块奶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还剩下3块奶酪的?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3、画一画,再次感知减法的意义

师:现在请大家把圆片放回透明袋里。把透明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放好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刚刚我们用摆圆片的方法解决了还剩下多少块奶酪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能表示这幅图的图意呢。我们可以用画图来表示!现在请大家拿出白纸,用圆圈来表示奶酪,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奶酪,试着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幅图的图意。开始吧!(学生动手开始画)

师:好,画好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告诉我。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呢? 生:我先画出5个圆,用斜线去掉2个圆,还剩3个圆。

师:说的真好!刚才呀,我们用摆圆片和画图的方法表示了这幅图的图意。大家可真聪明!

三、认识减法

1、说一说,5-2=3表示的意义

师:现在请大家再想一想小老鼠搬奶酪的故事,试试看,谁能把这个数学故事用一个简单的算式表示出来呢? 生:5-2=3(板书:5-2=3)

师:你能说出这个算式,说明你已经预习过书本了,真棒!那现在请大家仔细看这个算式。在这个算式中有几个数字,谁能说说这几个数字在故事中都表示什么呢? 生:5表示原来有5块奶酪;2表示搬走2块奶酪;3表示还剩下3块奶酪。

师:说的真好真完整。那哪位小朋友能根据苹果树掉苹果的故事也列出一个算式呢? 生:5-2=3 师:同样的算式,都是5-2=3.在这个故事中,这些数字又表示什么呢?

生:5表示原来有5个苹果,2表示掉了2个苹果,3表示还剩下3个苹果。师:你说的很清楚,真棒。

2、认识减号

师:现在我们来看中间这个符号,这个符号在故事里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拿走了,去掉了。

师:嗯,说的很对。这个符号呢,表示去掉,拿走的意思。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减号”(板书:减号)

师:那现在谁愿意再说一说这个符号叫什么名字,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这是减号,它表示去掉、拿走的意思。

师:说的真不错。在一个算式里,含有这样的符号就叫做“减法”。

(板书:减法)

3、读一读,想一想

师:那谁会读这个减法算式呢? 生:5减2等于3 师:好,现在大家一起读:5减2等于3。那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两个数学故事要用减法来计算呢?什么时候要用到减法? 生1:拿走的、去掉的要用减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当我们从总数里拿走、去掉一部分时,就要用减法来计算。

4、说一说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除了黑板上这两个数学故事可以用5-2=3来表示,还有哪些数学故事也可以用5-2=3来表示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妈妈买了5个梨,我吃了2个,还剩下3个。

师:说的真棒!刚才这些同学说的数学故事都可以用5-2=3这个算式来表示。那么也就是说,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来计算。

四、巩固提升

1、画一画,算一算

①师: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本27页,一起来看书中的“画一画,算一算”。你们找到这道题了吗?

生:找到了。

师:好。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的图意?

生:一共有5个圆,划掉4个,求还剩几个圆。可以用减法5-4=1来表示。

师:哇,你说的真好,不仅提出了数学问题,还懂得用减法算式来解决。谁还能像他一样再来说一说这幅图的图意啊?

生:原来有5个圆,划掉4个,还剩1个。可以用减法算式5-4=1来表示。

师:说的真好,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来计算。这道题,我们就可以用5-4=1来表示

②师:那现在我们就试着把书中的2道题自己画一画,算一算,现在开始。(生独立完成)

师:好,做完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告诉我。观察第二幅图,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1:有4个圆,我划掉了1个圆,还剩3个。可以用4-1=3来表示。师:说的挺好。谁还有不同做法的?

生2:有4个圆,我划掉了2个,还剩2个。可以用4-2=2来表示。师:说的不错。谁还有不同的算式,想说一说的?

生3:有4个圆,我划掉了3个,还剩1个。可以用4-3=1来表示。师:不错,这也是一种。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把4个都划掉,可以用4-4=0来表示。

师:这也是对的。同学们真聪明,一道题能想出这么多个算式来,老师都佩服你们!③师:现在看第三幅图。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1:有3个圆,我划掉1个,还剩2个。可以用3-1=2来表示。

师:你回答的又准确,声音又响亮。大家要向你学习。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2:有3个圆,我划掉2个,还剩1个。可以用3-2=1来表示。师:这也是一种算法。还有不同的吗?

生3:有3个圆,我划掉3个,还剩0个。可以用3-3=0来表示。

师:这道题同学们也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真棒!现在请大家把数学书合起来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比一比,谁放的又快又安静。放好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

2、说一说,算一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就要用到减法算式来计算。现在啊,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数学国王看到你们刚才学的那么认真,想要出几道题来考一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 生:愿意。

①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数学国王给你们带来的这些挑战。首先看第一关,看图列算式。我们看第一幅图,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呢?

生:有3只青蛙在荷叶上,1只跳进了池塘,还剩几只青蛙在荷叶上呢? 师:谁愿意列算式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3-1=2 师:你说的真好,谢谢你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②师:谁能根据第二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盒子里有5个球,拿走2个,还剩几个? 师:谁愿意列算式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5-2=3 师:感谢你的帮助!恭喜大家,第一关挑战成功!

3、画一画、算一算

师:第二关:画一画,算一算。大家先看看这幅图,谁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生:5个羽毛球,用斜线划掉2个,还剩下3个。也就是5-2=3 师:这个小老师说的真棒!第二幅图、第三幅图,大家自己写在数学本上。写完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五、课堂总结

师:说完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学会了减法。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巩固、复习分类的思想。

2、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3、培养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能在参与合作探索中理解这些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几何体模型。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今天机器人乐乐来到我们一年(3)班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东西?(课件出示)哇,是八宝箱耶!你们想知道箱子里装了什么东西吗?

生齐答:想。

师:在你们面前有一个神奇的大篮子,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它,看看都有什么?(生开箱开始,又摸又看箱子里的物品。)(一分钟后)师:现在请盖上箱子,谁来说说? 生:里面有好多东西,有圆圆的,有方方的等。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吗?(学生有的不懂有的懂会乱喊)

师:好的,不管你知不知道,上完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就都认识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吧。(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感知物体的形状(1)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再次打开箱子,再看一看,想一想,你知道哪些图形的名称? ①学生打开桌子上的篮子。

②仔细看一看,篮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2)说一说

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②请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说一说。生1:我知道有圆形。生2:我知道有正方形。生3:我知道有长方形。生4:我知道有圆柱。

师:同学们真厉害,竟然知道镇邪图形的名称。(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3)分一分,认一认 师:现在同学们再观察观察,这些物体中,有没有形状一样的呢? 生:有。

师:有啊,那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4)议一议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要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几样物品有那些地方是相同的?

三、了解物体的特征

(1)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滚一滚。

①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体验。③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感受。(2)小组汇报: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3)交流反馈

①球

学生汇报: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会任意地滚动 板书:球 ②圆柱 学生汇报:

生1: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我们叫它圆柱。生2:直直的,长长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板书:圆柱 ③正方体。

学生汇报:四四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板书:正方体 ④长方体 学生汇报:

生1:长长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这些面的大小不全是一样大的。

生2:六个面没有一样大,但是我发现它们前后相对应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板书:长方体。

四、课堂活动

(1)认一认,说一说。

(课件出示课文第70页上的图形)学生认一认,并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2)分一分,连一连。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一题。②指名说一说每个物体各是什么形状的。(3)数一数,填一填。

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二题 ②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圆柱和球?(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且还在校园里找到了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用途很广泛,到处可见。小朋友们今天回家看看自己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讲给你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我说你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克服在活动,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2、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形体和图形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巩固左右的相对性,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及拼摆的过程。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更加准确地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能熟练地判断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及有关这些形状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位置与顺序。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这几个方位,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现在老师说方位,你们用最快的速度指出这个方位,能做好吗? 师:好,注意听了!

(师随机说方位生指,速度越来越快.)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真牢啊,非常棒,给自己来点掌声.(2)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立体图形,谁还记得?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师:真棒,记得真牢。谁还记得每个立体图形都有哪些特点呢? ①学生分小组边回忆边互相说一说。②全班交流。

生1:长长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大。生2:四四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生3:直直的,长长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放平了可以滚动。生4:圆圆的,滑滑的,可以自由滚动

二、发挥想象,练习拼摆(1)我说你做

要求:①先放两个圆柱。

②在两个圆柱上面放一个长方体。

③在长方体上面放一个正方体。(2)自由想象

①学生自由拼图,边说边拼。老师巡视、指导。②讨论交流。

(3)摸一摸,摆一摆。

①学生分组活动,每两个学生一组玩“摸物体,摆造型”的游戏。

②游戏说明:一个学生指令,另一个学生蒙上眼睛后按指令行动。先摸出指令要求的立体图形的物体,在按指令拼搭。③互换角色多玩几次。

(4)“小小设计师”

①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谈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比如:机器人、动物、交通工具、房子等。比一比哪个小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

②小组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

③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

(5)“数一数” ①活动导入:小朋友们拼搭的东西真有趣。现在老师请大家数一数,一件作品中各种物体各用了多少个? ②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

③要求学生说一说:搭出的图形像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数一数:各种形状的物体各有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73页“练一练”第2题 ① 学生仔细观察,边看边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②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2)拼搭游戏。(课本第73页第1题)

① 一名学生提要求,另一名学生按要求进行拼搭。② 两学生角色交换。

③ 比一比,谁摆得又对又快!(3)数一数,填一填。(完成课本第73页第3题)

①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② 集体交流方法并订正。

四、全课总结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6

确定位置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是新课标提倡的理念。上课初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本课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有序探究、建立模型。

有序探究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取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建立数学模型,为后面的学习减轻压力。先引导学生有序探究,使学生理解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要用到两个数据,懂得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及准确性,发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规律并用数对进行介绍,使学生建立模型并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已学知识

用“第几组第几排”描述物体在平面中位置的方法。(1)第几组:面对物体,从左往右数。(2)第几排:面对物体,从前往后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必要性。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探索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现实情境,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在数对的探索与应用中,体会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教材附页1 方格纸 棋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生活中任何物体都有它的位置,你的座位就是你此时在教室里的位置。你能用第几组、第几排来描述一下你自己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按列分组,然后描述自己的位置,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组数 排数)2.讨论归纳。

你们是怎样确定第几组、第几排的?谁有好的方法?(第几组:从左往右横向数;第几排:从前往后纵向数)3.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某一物体的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一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情境,把学生已有经验与本节课内容巧妙地联系起来,明确“组”“排”的含义及确定第几组、第几排的规则,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有序探究,建立模型。(课件出示教材63页情境图)(1)观察、交流所获信息。

这是淘气他们班的座位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引导观察,探究描述。

找到淘气的位置,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描述。

(先横着从左往右数,他在第2组,再竖着从前往后数,他在第4个,所以说淘气的位置是第2组第4个)(3)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位置。谁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表示淘气的位置? 淘气的位置是(______,______),可以怎样填?(4)理解表示淘气位置的两个数的含义。

①根据“淘气的位置可以表示为(2,4)”,试推想一下“2”和“4”的含义并说明理由。/ 4(因为淘气在第2组第4排,所以这里的“2”表示淘气在第几组,“4”表示淘气在第几排,板书:淘气 第2组 第4排)②笑笑的位置可以怎么表示呢? [学生推想笑笑的位置可以表示为(1,1)] ③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2个)设计意图:通过用“第几组第几排”表示位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运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必要性,通过尝试与对比,达到方法优化的效果。

(5)认识数对,建立模型。①数对的意义。

我们用来表示淘气和笑笑位置的(2,4)和(1,1)就是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在这里,我们用小括号把两个数括起来表示一个位置,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既简单又准确地表示位置的方法,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数对)②数对的具体表示方法。(课件出示)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横向观察,在第几组(列)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并点上逗号;再纵向观察,在第几排(行)就在小括号里写几。如:淘气在第2组第4排,用数对表示为(2,4)。[板书:(2,4)] ③数对的书写格式。

写数对时,先写组(列)数(横的方向)、再写排(行)数(纵的方向),然后用小括号把代表组数和排数的两个数括起来,组数和排数之间用逗号隔开(特殊情况下,组数或排数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6)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①组织学生将座位图抽象成方格图。

方格图有横向(水平方向)、纵向(竖直方向)之分。横向表示组数,纵向表示排数。②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

你能在方格图中找到笑笑和淘气的位置吗?

学生先按照“先横后竖”的数对顺序来表示位置,然后汇报。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课件出示)(1)奇思和妙想的位置分别用数对(4,3)和(1,4)表示,你能在图中找到他们的位置吗?说一说他们分别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4 [引导巩固: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横的方向,即组数;第二个数表示纵的方向,即排数。(4,3)表示奇思坐在第4组、第3排,(1,4)表示妙想坐在第1组、第4排](2)你的3个好朋友分别坐在第几组、第几排?请你试着用数对表示出来。(学生自由发言,进一步明确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方格图上纵、横轴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经历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在方格图中找出相应数对的方法,并能在方格图上找到具体的位置,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完成教材64页1题。

(1)指导“列”与“行”要与座位中的“组”与“排”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正确找到列与行,并用数对表示出来。

(2)根据数对在图中找出相应的位置。

(引导学生明确数对中的第1个数表示列,第2个数表示行)2.完成教材64页2题。

(1)引导学生明确图中小鸟的位置(1,2)是从哪个方向怎样数的。(2)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其他两只小鸟的位置,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3)全班反馈,集体订正。

3.分别让第1组和第3排的学生起立,并让学生依次说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引导学生明确:表示同组学生位置的数对中的第1个数字相同;表示同排学生位置的数对中的第2个数字相同)⊙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布置作业

画出班级的座位图,并表示出自己的位置。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一)

组数

排数

数对 淘气

第2组

第4排

(2,4)笑笑

第1组

第1排

(1,1)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7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知道了温度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但是还有零度。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我们在正数的前面添上“+”,如+5,+7 ,+20,+100。

相反我们都给负数的前面加上“-”。例如:-2,-56,-5……。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那么这些数该怎样读呢? 谁愿意来读这些数教师出示数。

三、课堂练习

1.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为()米.2.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她家这个月水,电,煤气的支出200应记作()元.3.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那么下降6层记作()层.4.如果进了3个球记作+3,那么失2球记作()

四、课堂练习见课本87页练一练 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鼓励性的总结.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做+

5、+

6、+

12、+100。

2、-

3、-

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负数的意义,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练习气象站观测某地 12月8日四个时刻的 气温如下,用正负数 表示。

零下5℃()零下3℃()零下0﹒4℃()零下2﹒4℃()见课本94页

如果下降200米记作-200米,那么上升400米记作()体重减少2千克记做-2千克,那么增加2千克记作()

新华小学开展象棋活动比赛,比赛规则是“五战三胜”制比赛情况记录表见课本94页 填空

现在四(1)班胜了()场。输了()场。(2)现在四(2)胜()场,输了()场(3)如果四(2)班要赢四(1)班,还需要胜()场(4)如果四(1)班要赢四(2)班,还需要胜()场 用正负数填表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8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板书设计: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9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没有做到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没有复习两位数的竖式加法,高估了学生,导致计算时学生出错较多,有个位加错的,有进位没加上的,个别还有照位出错的等。以后要吸取教训,真正的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为新知的学习扫除障碍。

《秋游》

一、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以秋游图片欣赏为引子引出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星星合唱队》

《星星合唱队》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本节课我从教师节活动导入:教师节时,我们每个年级都准备了一首歌送给老师,看看我们的淘气和笑笑他们也正在排练歌曲准备送给他们老师呢?大家顿时兴趣黯然,把目光都集中到了情境图上。接着,请大家说一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之后,我抛出问题: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

还是少了?其实这对学生估算意识和数感的培养相当重要,因此我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说一说。紧接着提出数学问题,从中筛选: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大部分学生都会列式,我重点引导为什么加,为什么减,让学生明白毕业了就是离开了要减掉,加入了就要加进去。由于前面已经计算了连加连减,大部分学生都懂得分两步计算,但个别学生前面喜欢三个数摞在一起加或减,这时就出现三个数摞在一起又加又减,我重点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让学生清楚加减混合不能三个数摞在一起算。

本节课主要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针对题目中有关键字如毕业,加入,借出,还回,卖出,运进„„大家都能轻松写出加减混合算式,但针对叔叔:我比你大29岁,阿姨:我比叔叔小5岁,淘气今年8岁,阿姨今年几岁呢?这类型学生就有点糊涂了。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要计算阿姨的年龄,需要知道叔叔的年龄,要计算叔叔的年龄,需要知道淘气的年龄,一步一步推算出我们的问题。

一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们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都还比较差,这也是我接下来需要不断渗透、加强的。

《买文具》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体会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实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

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买衣服》

教材解读要深入,我们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第六单元“购物”是一节全新的教学单元,而“购物”是本单元的第二课,上节课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以认钱——付钱——换钱为线索,而这节课也是以此为线索,难道两节课是完全一样的复制?那区别在哪里?

第一 生活经验不同

对于小面额人民币孩子们接触得多一些,特别是几元的,而大面额人民币孩子们接触得少一些,使用大额人民币少,生活经验本节内容相对少。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第二 认钱难度不同

在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的基础上,来认识大额的人民币,已有了一定的方法,第二节课更容易。

第三 换钱计算量不同

第一节课学了换钱的方法,这一节课换钱面额大一些。

可 见,本节课不可能复制,更多了一些自主性和探索性,本节课可作如下的调整:

1、在认钱这一环节,过快一点,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2、小额换钱可复习一下,再进行这一节课大面额的换钱。换钱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一定要先思考,重方法的感悟与提炼,重动手操作。

3、付钱也是先思考怎么拿,再操作,多合作,重方法的感悟与提炼。

4、动手、动笔的练习要设计好,与生活紧密结合,循序渐进。

《小小商店》

在本课堂中还有一些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如:(1)本课中“售货员”的收获最大,“售货员”一个太少,“顾客”太多,会忙不过来,多一个既可起监督作用,又可帮助点钱、结帐。(2)让“顾客”学会讨价还价,不够钱时该怎么办?要做到合理采购,优化用钱。(3)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对校本进行开发。(4)对环保、献爱心两方面点得还不够。(5)作为“售货员”的学生要会引导“顾客”购买,如:请问你要什么?等等。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0

四年级数学

上册

滴水实验

教学目标:

1、设计滴水实验方案,经历观察、操作、记录、整理、描述和分享的过程,探索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约浪费多少水。

2、根据实验数据,借助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好玩、有用。培养学生 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滴水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借助生活经验,推算并描述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浪费多少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约4分钟)

二、探究新知(约30分钟)

1、提出活动任务。(1)课件呈现任务。

(2)小组讨论方案设计:课堂上,较短时间内,设计什么实验,可以测出一定时间内滴水多少?1分钟怎么样:你们有什么实验方法?小组内议一议。(3)小组讨论交流。

2、设计活动方案。

(1)各小组汇报讨论的方案。

各小组汇报后梳理实验方案,提出实验要求。

需要哪些数据?怎样测量出这些数据?实验得有实验名称、测量工具、实验人员、实验分工、实验方法和步骤。

强调测量工具和实验分工。听老师说实验工具,学生 一样一样地摆好:每组纸杯1个,用针扎好眼,稍微扎圆一点,大一点; 每组1个水槽,注意取水时保持桌面干净; 带有刻度的量杯或水杯; 计时器、计算机各1个; 实验报告单1份。实验分工:1人操作,1人计时,1人记录,1人计算。(2)动手实验。

下发实验报告单,各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巡视指导。提醒计时员看准时间,要求记录员准确记录相关数据,填写实验报告。(3)交流反思。

全班交流并分享实验结果。请一次实验成功的小组谈谈是怎么做的,应注意些什么; 更要请两次至三次实验才成功的小组交流分享。

反思:为什么得到的数据会不一样?(扎孔的大小不一样,测量工具比如水杯太大,水面够不着刻度等等。)

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回答教材第89页“交流反思”提出的问题。计算:1时、1天、1年会滴掉多少水?(用计算器)()×60×24×365=()

计算出结果,一般会对学生有很大的触动,想不到小小一个水龙头,一年会浪费这么多的水啊!

展示资料:没有拧紧的水龙头如果每分钟滴掉3克水,一个小时会滴掉180克水,一天会滴掉4320克水,一个月会滴掉129600克,一年滴水1576800克。每个人除正常饮食外,每天应该饮水1400克才能维持人体需要,一年滴掉的水可供一个人大约饮用1126天,也就是三年左右。

三、巩固拓展(约3分钟)

读一读,想一想。(第90页)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生活中有许多浪费水的现象,也有很多节约水的好方法,说几个听听,并说说自己的感想。

四、课堂小结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1

“去图书馆”是教学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方向,学会

了用方向词描述行走的路线,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描

述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行走方向、途经的地方、行走的距离。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描述方

向与位置需要哪些因素,特别是描述往返路线时方向相反,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实地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方向的只是,谁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有关方向的知识?

2、出示主题图,请同学说一说以商场为中心,图书馆、笑笑的家、医院、游乐场、报刊亭分别

在商场的什么位置?(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基本方向知识,区分平面图上的方向和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笑笑从家去图书馆,途中她要经过哪些地方呢?

2、探究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1)、课件出示从笑笑家到图书馆的行走的路线示意图,怎样说清楚笑笑要走的路线呢?想朝

哪个方向走,每一段走多远,在哪里拐弯?(2)、启发:从教材提示看,要描述行走路线,必须抓住那几个因素? 追问:能用一句话将上述三要素连起来说吗?学生尝试回答。设疑:(课件出示:笑笑­­向

(方向)走

(米)到

你能用这样的句子填一填吗,说一说笑笑的行走路线吗?将行走的路线画一画,再填一填,说一说。学生动手画一画,然后说一说。(3)、小结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①、先画一画行走路线的示意图。

②、找出三要素:方向、距离、途径的地方。(设计意图:采用画路线图、填空的方法,将行走路线三要素连成一句话,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叙述清楚。)

2、探索、比较、描述往返路线。(1)、刚才,我们一起交流、描述了从家到图书馆的行走路线,那么,笑笑接完书后,又是怎

么回家的呢?

谁能说一说返程路线?注意抓住方向、距离和途径地方的这三个要素,哪些变了,是如何变化的

?哪些没变?(2)、画一画、说一说、填一填。学生完成后交流。

对比、小结:描述往返路线时,路程没变,方向和途径的地方的次序变了。(3)、同桌互说,一人说去的路线,一人说返程路线。注意听清楚方向、距离和途径的地方。(设计意图:采用画路线图、填空的方法,进行往返路线的对照,既能突破重点,抓住方向、距离和途经三地方要素描述行走的路线,更能发现往返路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62页“练一练”的第1题。

2、完成教材62页“练一练”的第2题。

3、完成教材62页“练一练”的第3题。

4、完成教材62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复习巩固新知,体会到方向和距离在确定物体位置的

作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成功。)

四、课堂小结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2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

八百垧八小

教师:

张凤琴

2015年09月01日

2014-2015学年度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则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上的综合应用。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在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德育目标:

渗透节约用钱、团结友爱、节约粮食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单元教学重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顺序。单元教学难点:

学生计算两步式题时,易产生运算顺序及书写格式上的错误,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单元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小黑板。单元课时安排: 共6课时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观察物体与测量活动。教材内容包括: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体会和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单元难点:

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教学建议: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在活动中建立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理解。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具准备:

各种实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第1课时----------------------看一看

(一)第2课时----------------------看一看

(二)第三单元 加与减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德育目标: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单元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测量和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具准备:

树叶、线、直尺、皮尺等。单元学具准备:

树叶、线、直尺、皮尺等。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4课时

第1课时----------------------捐书活动 第2课时----------------------运白菜 第3、4课时----------------------节余多少钱 第5、6课时----------------------里程表

第四单元 乘与除

单元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单元教学重点: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教学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单元教学课时:

共5课时

第五单元 周长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面积计算的基础。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德育目标:

5、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单元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2.测量和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具准备:

树叶、线、直尺、皮尺等。单元学具准备:

树叶、线、直尺、皮尺等。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4课时

第六单元 乘法

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基础。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法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2.掌握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这个规律。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算理。

2.掌握中间有0和末尾有0 的乘法的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单元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小黑板。单元课时安排:

共8课时。

第七单元

年、月、日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2.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

3.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4.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5.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2.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的知识。2.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了解时间与数学的关系,解决 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认识平年、闰年并且能够进行判断。

2.认识24时记时法,推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日历 单元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2.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材料。

3.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时间与数学的联系。

单元教学课时:8课时。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单元课题:

认识小数

单元教材简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景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认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3.在具体的购物活动中,学会小数的简单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单元教学重点 :

小数意义的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单元教学难点:

小数意义的理解。教学具准备:

币模型、课件。课时安排:

上一篇:道别时问候语下一篇:邮政行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