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甲烷》的说课稿

2024-09-07

化学《甲烷》的说课稿(共6篇)

化学《甲烷》的说课稿 篇1

成都西北中学 冯胜伶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西北中学的冯胜伶,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第一课时)。我的设计理念是: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探究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学生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及其结构和性质。烃是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学习。

2.功能与价值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

1.知能储备 而学生在此阶段已经

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能从组成上认识燃烧产物;不能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储备了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知识,具备了学习甲烷的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 他们

喜欢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新知,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3.认知方式

但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但与生活有关,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这是化学学习的一个崭新的起点,对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教学目标锁定为以下三方面: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知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关注人们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难点确立为:

1)学生对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的建立;

2)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理论理解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机理。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五、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 探究式教学法 实验法 合作教学法

并引导学生采用:

2.学习方法:分析法 归纳法 演绎法 对比法 实验探究法 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着力于甲烷结构的推导、取代反应的探究这两个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时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法,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改进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我把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

活动元教学模式,分为四个活动元。即:

活动元一: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约10分钟)

活动元二:探究甲烷的性质(物理性质、稳定性、氧化反应);(约10分钟)活动元三:探究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约15分钟)活动元四:总结与反馈。(约5分钟)

我设计的目的是:突出重点知识,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

七、教学流程设计

活动元一(10分钟左右):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活动1>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上课,我先通过展示“可燃冰”的图片,播放西气东输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提出问题,可燃冰和西气东输主体——天然气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就可以答出他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其主要成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能源危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活动2>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的书写。此时我告诉学生,确定有机物仅有分子组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继续探索这种分子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我设计了下面这个活动,让学生用橡皮泥和火柴棍来构建甲烷的结构模型。经过学生的精心制作,小组交流,由此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趁势给出2个科学信息:

1、4个C—H键长度、强度相同;2、H与C间的夹角相等,但学生仍不能明确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还是平面正方形结构。在学生苦苦思考时,我顺势给出第三个信息:如果用氯原子代替了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所形成的物质只有一种结构,学生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可以顺理成章的得出甲烷是空间正四面体结构的结论。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我再播放甲烷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视频,同时请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手工折纸制做,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建构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让学生掌握甲烷分子结构的知识,使重点知识得以突出,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并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元二(10分钟):自主建构甲烷性质(物理性质、稳定性和氧化反应)。当学生对甲烷结构有深刻理解时,我告诉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是为了更好的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展示一瓶甲烷气体,请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教材,完成物理性质的学习。然后进行<探究实验一>分别将甲烷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加有石蕊试液的强碱溶液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和总结。点燃纯净的甲烷,观察火焰的颜色,并通过燃烧产物的检验学习甲烷的稳定性以及可燃性。展示STS素材让学生感知甲烷是一种清洁燃料。通过提供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利用先行组织者学习策略,探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甲烷提供知识的固定点。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STS素材的呈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甲烷的认识。

活动元三(15分钟左右):甲烷的取代反应(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我首先设计以下问题:研究表明,Cl2可以与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那么这个反应是否能够用来佐证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观点呢?然后,请学生大胆猜测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可能产物。我对教材演示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取一只圆底烧瓶,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4体积氯气和1体积甲烷,如图连接好装置,用250瓦高压汞灯照射混合气体,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打开止水夹后,烧瓶内液面为什么会上升?引导学生联想喷泉实验,使前后知识迁移,温故而知新,学生不难得出产物HCl,再深入推理,得出一氯代物及其它氯代产物。用电脑模拟其反应的微观过程,经过同学们的分析与归纳,发现这四步反应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了取代反应的概念,并对比置换反应,总结出他们的区别。设计意图:通过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法”:改进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取代反应教学重难点得以掌握和突破。让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活动元四(5分钟左右):总结与反馈

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完成课堂反馈。留给学生的作业是查阅资料,设想安全开发可燃冰的方法,形成论文,相互交流并完成学案上的习题。至此,教学过程基本完成。下面是我板书设计和学案设计。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指导生活

八、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二、分子结构:

1.分子式和电子式: 2.结构式: 3.立体结构:正四面体型

三、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小结:1.分子结构 2.化学性质

九、学案设计

十、感悟与反思

化学《甲烷》的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

首先,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中的位置

《正弦定理》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5册 (必修) 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知识,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二、新旧教材对比

1. 教材顺序

新、旧教材中正弦定理都是在已讲完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之后来学习的, 其原因是正弦定理是三角函数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交会应用.

2. 教材内容

相同点:新、旧教材中均运用归纳思想, 在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asinA=bsinB=csinC并进一步进行探索, 证实在斜角三角形中此关系也成立.

不同点:旧教材正弦定理利用向量运算推证的证法较新颖, 同时又作为向量知识的应用, 但证明过程比较繁琐, 学生入手比较困难, 其特点在于知识的迁移与联系;新教材以“等量关系”为突破口, 利用边与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在斜角三角形中构造直角三角形寻找等量, 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证法简捷, 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 容易对证明过程进行发散, “还可以怎样做”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不断探究的创新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制定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定理的方法.

(2)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 能力目标

通过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创新思维, 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 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客观规律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也是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因此, 本节课重点内容是正弦定理证明与基本应用.

难点:证明方法推导的多样性.在证明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研讨, 对知识的挖掘多角度地证明定理.因此, 本节课难点的内容是证法的多样性.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课程.

实例引入

1. 为何实例引入:以实际问题为背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确定探索方向引出新课.

2. 为何选择较复杂的图形:

图中展现出3个三角形的类型, 分别为Rt△ADB, 锐角三角形ACD, 钝角三角形BAC.强化我们在解三角形问题时应注意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设置问题1的意图:通过演示变化过程, 认识到边与角的变化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2的意图: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联系所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实现边角互化的手段———三角函数的定义.从而达到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来实现边角互化的目的.

接下来, 通过学生的研讨我们运用归纳的思想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a=b=c,

sin Asin Bsin C

于是就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这一关系.

在这一环节中, 为何先从直角三角形中归纳关系的意图在于:首先在初中时我们已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过边角关系;其次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 我们一般归纳结论都从特殊情况出发“发现”结论再推广到一般情况, 进而实现归纳结论的目的.

于是我们下一环节通过学生充分的研讨来证明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证明正弦定理常见的方法有6种, 以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分析以下四种方法较易被学生采纳. (我们以锐角三角形为例进行证明)

法一: (等高法) .

思路:构造Rt△ABC和Rt△ADC, 通过高相等建立等量关系, 从而证明等式.

思考用等高法的原因在于:归纳时我们是应用直角三角形得此等式的, 从而学生很容易想到在斜三角形中构造直角三角形, 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找等量关系达到证明的目的.

另外, 在证明时容易漏掉对钝角三角形的讨论, 因此老师点拨要强调思维的严谨性, 注意分类讨论.

法二: (等积法) .

思路:通过面积相等证明等式, 实质上等积法与等高法是同一种证法, 只是从代数的两个不同角度来寻找三角形中的等量关系进行证明.

法三: (外接圆法) .

思路:将锐角三角形ABC转化成Rt△ABD, 利用三角函数定义证得等式.

方法是:从几何的角度构造直角三角形, 通过等量 (直径) 达到证明目的.

法四: (投影法) .

思路:从向量知识入手, 通过A#$B, A#$C在A#$D上的投影相等证得等式.

法五: (突破法) .

思路:利用分析法寻找思路, 用综合法进行证明.

总结:以上五种证法在本质上都是同一证法, 只不过是从代数、几何与平面向量的几个角度构造直角三角形, 通过寻找等量关系达到证明等式得目的.

其中, 法五是不常见的方法, 我们下节再着重分析这种方法.

《大气压强》一节的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以便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教学目标是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本节教学内容特点确立的。

1.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能力目标

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利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节教学的重点: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的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使学生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说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设疑。

2.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3.实验法

利用饮料瓶分组实验,想办法再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即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杯,杯口覆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下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学习疑问。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第二部分:首先,利用“覆杯实验”的演示,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实验再次证明。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台前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提出疑问,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第三部分:分组探究,估测大气压。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利用公式计算出大气压值。教师根据学生计算大气压值的偏差,因势利导,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得到标准大气压值。由于条件有限,托里拆利实验需要视频演示。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延伸。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生活中测量大气压的工具,并能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长白山上温泉水沸腾为什么煮不熟鸡蛋?

3.学习反馈

教师出示生活现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4.回顾小结

先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教材,结合板书,归纳所学知识,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化学《甲烷》的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新课改倡导以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本节课依据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实验室诸如盐酸、碳酸钠等溶液的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 ——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Cl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

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巩固提高: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250mL1.84mol/L的稀硫酸溶液。

3、开拓眼界

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显现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课堂评价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堂评价练习,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下列溶液中NO3-的浓度与100mL1 mol/L硝酸铁溶液中的NO3-的浓度相等的是:()

A.200mL1.5mol/L硝酸镁溶液 B.200mL1.5 mol/L硝酸钾溶液

C.50mL3 mol/L硝酸钾溶液 D.300mL1 mol/L硝酸溶液

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c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 B.C.D.5、作业: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四、教学反思:

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草的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诗文.这一课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

二、说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三、说基本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步步深入,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

三、图文结合,细读体会。同时穿插写字指导。

四、创设情境,读背全诗,升华情感。

五、课外延伸,小结全诗。

1、开课出示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

2、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中我出示了标有停顿符号的诗文并范读,渲染了气氛,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示范。

3、细读体会 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 离离 枯 荣 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

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

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

4、创设回家后的情景,老师分别扮演成学生的妈妈、哥哥、奶奶等,检查背诵。与学生对话过程中,适时的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水平。

5、课外延伸,进行小结。

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习,也是对学生持续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四、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附:随堂练习。1.填写诗句。

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

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2.连一连

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岁一枯荣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地生长起来。春风吹又生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野火烧不尽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离离原上草 古诗《草》的课后评议会

时间:12月5日

地点:张马屯小学会议室

主持人:范丽丽

参加人员:

张立琴、李绍宁、杨纪苇、赵书霞、娄焕好、王玉玲、赵庆春、李娟、靳传波、吴秋燕、赵敏、李秀芹、郭姿

会议过程:

一、娄焕好老师说课。

二、评议课(发言摘要)

赵书霞:课堂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张立琴: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展。

郭姿:教学过程注意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吴秋燕: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衔接自然,老师对教材理解深刻。王玉玲:娄老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靳传波: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范丽丽:在教学过程中,理解与朗读并行。最后的检测富有新意。李娟:娄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赵庆春:教师语言富有童趣,过程环环相扣。

杨纪苇:理解诗意注重方法的引导,课堂效果较好。

李绍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较好。

李秀芹:课堂气氛轻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赵敏: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方法灵活。篇二:草 说课稿

《草》说课稿

一、说教材理念

着眼《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歌情境。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陶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二、说教材

《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组第二课的一篇诗文.。《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

三、说教材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整个教学过程是用谈话法、朗读感悟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学生展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合理运用快乐教学法,以多媒体实物图、直观图演示,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诱发学生语言的兴趣,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口语交际的潜能。在看中学会辨别事物特征;在“想一想”中学会善于思考问题;在认真听中学习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在“画画”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逐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引导者、点拨者、鼓励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价一节课的好差,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好,关键要看学生,用学生每节课参与的人次数(参与度)来评价一节课。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但是相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从字面理解诗意显然有些难度。因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导入学习古诗第一句:诗中写谁送别谁?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知道汪伦会来送他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想象情景,理解诗句大意及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

2、集体讨论法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古诗时,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纠正、彼此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诵读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4、学生展示法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信心。二年级的学生,是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孩子充分的思维和娱乐的空间。每节课能创设一到两次机会,让学生离开座位登上讲台平视学生,放开声音讲几句话或多讲一些,从而让学生通过展示,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能力,自信心会逐渐得到增强。

五、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背古诗,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在一堂新课的开始,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从而为《草》的学习做好铺垫。2.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3.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其作者,因为古诗之所以为“古”,原因之一是它离我们现在生活较远,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去理解,这样,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因为作者的生活的年代、当时的心境、人生品格等等,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了解了作者,也就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起诗来,就容易多了。

4、读中疑。

能力的能力的获取过程比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根据学生初识事物的特点,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自己还不明白,有质疑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估计这些词句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样就明确了学习方向,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

5.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 离离 枯 荣 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这在《锄禾》这首诗中已有所渗透。然后让学生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教师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6.入诗境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还不够具体、丰满。我就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板书:想象画面)当然,这段音乐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琶音,显示野草蓬勃地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长”这两幅画面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幅画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从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过赞美性朗读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7.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觉来,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去读。(板书:赞美之情)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3)教师进行适当技巧指导。比如说:“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原”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样子。(师范读)指导学生读“春风吹又生”这句时,我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要求学生读出惊喜之情。(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者和谐的共振。在这之后,我又首尾呼应,要求学生思考:白居易借《草》这首诗想告诉友人什么呢?我设计了一个动笔练习,以“小草,你真??!”开头,让学生接下去自己写一写。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路子。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重点,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教学《草》的主要特色。课堂的本质在“学”而不在“讲”,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讲也是学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成为几乎唯一的方式,学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尤其应探究主动学和自己学的方式。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六、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课堂的本质在“学”而不在“讲”,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讲也是学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成为几乎唯一的方式,学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尤其应探究主动学和自己学的方式。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七、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2 .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习,也是对学生持续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篇三:小草说课稿

小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小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做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小草》是第三单元“花草树木”主题下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描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格,借“小草”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们对小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文共6个自然段分三部分来理解。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小草美景及古诗的含义,仅凭朗读难以深刻理解,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并结合古诗的出处、含义来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的特点,先用古诗概括表达,再具体分层次加以描写的表达方式

4、通过了解小草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小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小草的?

2、结合自然段内容理解诗句意思,进一步体会小草的特点。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我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语文定向教学课标的教学理念,采取如下教法、学法: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借助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抒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洋溢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从而能更深刻地感受课文内容,体会小草的品质。

七、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新课伊始,我通过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来引入新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出示生字课件,检查识字情况。然后指生读文,概括文章大意。同时通过第一自然段小草没有鲜花那绚丽的色彩,没有苍松那高大的身躯,但人们总是爱它赞美它,来引出质疑。从而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三)细读课文,理解体会 分三步进行:

1、出示重点语句和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具体的图片感受小草虽然体态纤细,但生命力却是惊人的。无论是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狂风暴雨休想征服它,洪水干旱也休想灭绝它既使是农民伯伯的锄头把它的茎叶斩断,车轮把它辗得粉身粉骨,但用不了多久它又从地下顽强地挺起身躯,正如文中所引用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小草的品质,而且让学生明确了人们赞美小草是因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板书并指导朗读。

2、听了同学们精彩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不禁浮现出小草那美丽的身影,看它在哪?(出示图片)这样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段的学习,并通过重点语句来体会人们赞美小草是因为它到处都能生长,有极强的适应性。同时抓住“乐园”一词感受小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展示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学第三自然段,自学4、5自然段的方法来体现教——扶——放的教学过程,并引导学生学习2——5自然段都是以古诗作为中心句来概括,然后围绕古诗来具体描写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小草的思想感情。同时有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感、读中品。

(四)回归整体 感受方法

在学生懂得小草的高尚品质之后,说一说小草的精神给你带来了那些启示?同时归纳总结这篇课文总起、分述、总结的写作方式,以便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五)畅谈收获 音乐结课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畅谈,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总结了自己的收获和进步。最后用《小草》这首歌把学生的心牢牢抓住,回归整体,给本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八、板书设计:我设计了总——分——总式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课文内容,知识间的结构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本课教学,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希望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草》说课稿

明水县第五小学

秘篇四:可爱的草塘说课稿

《可爱的草塘》说课稿

后西小学 吕春燕 一.说教材

《可爱的草塘》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

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继续提高阅读速度,体会含义深

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表达方

法。本课教学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草塘的可

爱体现在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五

至十九自然段,理解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具体表现,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根

据新课标精神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德育,创新四 方面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

知识目标:

1、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联想能力,使学生观察有序、表达得法、联想丰富。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创新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胆魄,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善于从不同的角

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学重难点:感受草塘的可爱,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教学准备:多媒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精神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合作讨论代讲,以

图引文、图文结合”,其教学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

(一)复习旧课,选择喜欢的方式重旅草塘。

(二)以边看边读的“旅游”形式,充满激情地欣赏优美景色。

(三)以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紧扣俗语去感受丰富物产。

(四)用最喜欢的形式畅谈“旅行”感受,愉快地结束“草塘之旅”。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演、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

课文内容的方法,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联想及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说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具体地说力求体现如下几点:

1、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

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

和谐发展。”本课描写景色优美部分词句优美特别适合美读所以我设计了指名

读、对比读、范读、品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能力。

2、体现“三主一核心”的教学思想,突出一个“练”字。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主线,针对当前教改的实际,本课的设计我力求学

生人人参与训练,如“物产丰富”部分的教学,我安排了紧扣俗语通读课文,讲

故事等环节,创造人人参与的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

能力。再如“畅谈旅行感受”部分我安排了“编俗语、写感受、设计广告词”等

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发散性、概括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本刻的设计“选择喜欢的‘旅行’方式重旅草塘”和“用最喜欢的形式

畅谈旅行感受”都很好的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选择喜欢的方式重旅草塘.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草塘的可爱表现在那些方面?找 出那些段落写出了草塘的可爱?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旅行方式重旅草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

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边看边读的“旅游”形式,充满激情地欣赏“优美景色”。

1、学习写草塘美景的句子。

出示:草塘美景图;放《渔洲唱晚》琵琶曲)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画面然

后说感受,然后由图引文

抓住“这么大这么美??跟蓝天相接” 让生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哪些词语或者

句子写得特别的美?把它画下来,这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草塘什么特点?与学生

分享感情和想法,体会此时作者是情不自禁的欣喜和赞叹!2:学习写小河美景的句子.同样先让学生欣赏小河美景,然后由图引出”啊!....更白了”通过深情朗读和仿写排比句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深化学生对美的感悟和体会作者感情.(三)以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紧扣俗语去感受“丰富物产”

抓住:(棒打??饭锅里)齐读后说感受,然后围绕“棒打狍子”“瓢舀鱼”“野 鸡飞到饭锅里”说故事.用讲故事的形式理解俗语,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

草塘的物产丰富,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用最喜欢的形式畅谈“旅行”感受,愉快地结束“草塘之旅”。1.让学生写感受。2.为了让学生走出文本,拓宽语言学习的领域,走向生活。激情引导:“时间

不早了,我们这次愉快的旅行也该结束了。在我们即将离开这片可爱的草塘的时

候,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要告诉朋友,告诉亲人,告诉今天在座的同

学们。好,那就把它写在你的纸上”用最喜欢的形式畅谈“旅行”感受,突出了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通过畅谈“旅行”感受,学生可以尽情表达对草塘的赞

美之情,进一步理解草塘的可爱。]

(五)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查找资料了解北大荒的现在。

五.说板书.(六)说设计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习——学——用”的教学模式,体现心理课题研究和课改理念的结合,我着力于优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安排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理

解课文内容,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注重课内外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体现文道的有机结合,不

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教育。本节课突出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中,充分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留给学生自主读悟的时空,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获取知识。篇五:会说话的草说课稿

《会说话的草》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会说话的草》,我将从教材、学情和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会说话的草》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是一首儿童诗歌。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奇特、丰富的想像,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和无限热爱。本篇诗歌通过儿童的视角感受自然,富有童真、童趣。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走进大自然”。要在阅读中使学生领悟作者身处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心得生机与生命。基于此,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重点指导“嬉”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重点指导“仰”、“摇”、爬”。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真正融入大自然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字的读写。

教学难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说学情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讲,对于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并不陌生,所以不难进入文本。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步入高一年级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真正融入文本,用心去体会课文内容,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提问:看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草怎么会说话?”“草说了些什么话?”?? 3.同学们,文中的草不仅会说话,还会唱歌呢,太奇怪了!究竟怎么一回事,让我们走进课文《会说话的草》,到文中探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设疑,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情感的火花被点燃,他们已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词在文中画出来。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课件出示生词

仰卧 草坪 摇曳 土壤 矢车菊 嬉笑 喧嚷 葵花 肩上 狗尾草

(1)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正音。重点指导嬉笑、矢车菊。(2)齐读。

3.指名按小节读课文,互相评议。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仰 卧 狗 摇 旁 须 扎 爬 肩 棵),进行扩词、扩句训练。2.交流识字方法,指导重点字书写。仰:右边不要写成卯。爬:用爪子爬,所以是爪,不是瓜。

3.学生书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教师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4.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技巧。在交流、书写、欣赏中,感悟汉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读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 指名读课文。

2. 说一说,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仰卧 草坪 摇曳 土壤 身旁 矢车菊

嬉笑 喧嚷 葵花 肩上 须根 狗尾草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对生词的掌握情况。

二、细读,品悟诗情 1.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些诗句?请你画下来,和伙伴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美美的读一读。2.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画自己喜欢的诗句。3.小组交流,和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 提出中心问题让学生思考、感悟,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体会,同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体会到了 学习的乐趣。4.全班交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教学预设:

(1)第一小节——欣赏画面想像读

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所展现的画面,体会舒适、惬意、令人神往、让人陶醉的自然环境。

(2)第二小节——透过文字想像读

①读完这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嬉笑”、“喧嚷”两词的理解。

③感情朗读,体会拟人句表达作用,感受大自然带给作者的喜悦、快乐。④拓展想像:“我”除了听见草在喧嚷,花在嬉笑,叶子在歌唱,还感觉到了大自然的什么声音?(可能出现的声音:白云在追逐,小溪在欢唱,树林在演奏??)

(3)第三、四小节——教师引读

①教师引读:“我”深深的被这美妙的景色所吸引,“我”觉得双脚——,深深扎进了——,两只手——;一只铁青的蝈蝈——

②学生自由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③指名读,师生评价。

(4)老师被你们专注的表情,精彩的朗读所打动,情不自禁的想读一读。(5)全班赛读。

(6)第五小节

导语:是呀,大自然的景象神奇壮观,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想到这些,这株小草忍不住要说话了,它说了什么话呢?

①学生自主读诗歌,找一找,画出来。

②指名反馈,有感情地朗读此小节。

③小记者采访:如果此时的你就是文中的作者,你会说些什么话呢? 设计意图:小记者采访,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立场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同时,锻炼了他们发散思维及口语表达的能力。④指导朗读本小节。

(7)全班齐读本诗。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上朗朗的书声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赛读、范读、想象读、教师引读、抓重点语句体会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感受语言,感悟课文内容。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画背,升华情感 1.师启发:请你展开想像的翅膀,拿起手中五彩的画笔,把自己最喜欢的那部分画出来吧。

2.展示绘画作品,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这种形式新颖的扩展活动,学生积极投入,表达自己对自然地喜爱。3.尝试背诵。(如果能把整首诗背诵下来,老师会奖励你一颗积极星,加油!)设计意图:老师的鼓励、赞赏,激发了学生背诵整首诗歌的信心。同时,当堂背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拓展延伸

我们把自己投身于自然之中,在柳阴下、小河边、星夜里、草地旁??静静地坐一坐,躺一躺,去领悟大自然为你带来的独特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外阅读:

《雨在唱歌》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多角度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好,升华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板书设计: 3.会说话的草

融进自然

躺在小草中----变成一株小草

用心感受

《争吵》的说课稿 篇6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重点、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1、小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外延伸:说说写写你自己的故事。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三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

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

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

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

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

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小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说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学生探究,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

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五、说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调查事件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是我们生活的故事,所以上课伊始,就跟同学说:同学之间常有争吵,而事后老师往往通过调查处理,今天你们也帮老师处理一件争吵事件,行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三年级孩子的好奇,探究的欲望。

调查争吵事件。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作业,本身就是很有创造性。通过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课堂自主探索的主题。采用多次调查的形式,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和进步。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我的一些弱点:爱瞎猜、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也看到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重点:理解父亲的两句话对我的帮助,同时感悟父亲第三句话对我今后的影响。知道是我的父亲教育了我当好一个好孩子应如何去面对自己。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

重点句: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我很后悔)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看出克莱谛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该有多好!(非常的后悔)

我又记起父亲的话来。

克莱谛不时而是悲哀。他又说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里只要防御就是了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戒尺!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后悔、难过、得意的语调读我对争吵后的感受和和好后的高兴,用不是滋味的语气读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我报复克莱谛后的感受。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首先判断父亲的话,对我来说是合理的吗?

2、再结合父亲前2句话的理解,感悟父亲话的内涵。

六、教学简案

一谈话引入

同学之间常有争吵,而事后老师往往通过调查处理,今天你们也帮老师处理一件争吵事件,行吗?

二、学习14自然段,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1、课件出示:我和克莱谛争吵动画老师配读课文14自然段

2、请你说说你对事件的看法?

3、出示调查表

调查时间调查人:

调查对象

事件原因

争吵中的人物

表现(关键词)

你的看法

要求:仔细阅读课文14自然段,以小组为合作团体,快速完成表格。

4、反馈交流(选一份)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他们的情况了解比较深刻,那么他们争吵过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和好如初)

三、探究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出示主问题:那争吵之后是什么使他们又和好了呢?

1、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要着重研究什么?有该怎么研究?

(着重研究我是怎么说的?怎么想?怎么做?克莱谛是怎么说的?怎么想?怎么做?)

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我和克莱谛的表现。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合作伙伴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3、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重点句: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我很后悔)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看出克莱谛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该有多好!(非常的后悔)

我又记起父亲的话来。

克莱谛不时而是悲哀。他又说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里只要防御就是了

(从中进行朗读训练,并做到适时的评价)

4、出示调查表

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

四、圆满结局,感情升华

过渡:当我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出示:既然你错了,就应该戒尺!

你觉得父亲的话对吗?为什么?

上一篇:倡议书格式要求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整体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