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2024-09-02

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通用8篇)

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篇1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初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

一。初中《生物》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

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

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生物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生物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生物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生物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篇2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师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更应该予以关注和反思。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的梁玉晶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认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没有正确处理好西方理论与传统教育理念的关系、缺乏科学有效的课改评价体系等三方面的问题,并逐一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思路。这些想法虽然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实施细则,但是只有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反思、总结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找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创造新的适应新课程教学的、系统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才能使此次新课程改革取得应有的成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标更加具体提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经过多年的课改,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自主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整体素养得到了提高,课改后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新的提高。但是,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值得我们反思。

一、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不到位,重形式轻内容

实践中,有的老师片面解读新课改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错误认为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讨好学生,使学生感到快乐没有压力。这种趋势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和方式而忽视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手段与多媒体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而且对优化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堂上过多的使用甚至依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即认为教学手段先进等于教育理念先进。笔者观摩过一门公开课《济南的冬天》,课堂上老师长时间播放制作精美课件,既有声音又有图像和视频,全面展示了背景介绍、景观图片、重点概括,甚至语句分析、主旨思想以及相关答案等一节课的所有内容都和盘托出。结果导致学生观看课件津津有味,但是语言赏析以及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大为减少。最后导致本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多媒体喧宾夺主,诵读品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大大下降,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诚然语文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快乐学习,但绝对不能娱乐化,更不能庸俗化。虽然“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多为人所诟病,但如果走入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这种教学模式也是不合时宜的。另外,类似角色扮演、多媒体的使用都应该有个限度,不要哗众取宠,喧宾夺主。一旦问题化、影视化和戏剧化充满了课堂,再辅之调侃等娱乐化,语文教学就会变味走样,失去了应有的庄重严肃,最终也将偏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没有正确好处理西方理论与传统教育理念的关系

西方的后现代课程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新课改是西方舶来品,同我国教育传统脱节。通过对新课改相关文本的分析,研究者发现直接涉及传统的承继与培养的文字只有两处,相对于整个《纲要》文本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而言,中国自身“传统”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中的精华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如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受到许多教师追捧。这种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一方面,不仅使以前“居高临下”的教师走下了讲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另一方面,分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资源与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另外,这种学习方式在完善并扩展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有着浓厚的人文氛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分组讨论的运用不当会使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如有的教师仅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补充,仅用少少的几分钟时间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放任自流,学生们各自为政,课堂几乎成了“自由市场”;有的教师对学生约束过严,看似全员参与,实际又变成了一个传统的小课堂,不一而足。

我们有必要反思,如何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照搬照抄。因为即使那些接受所谓先进教育理论的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许多学校,在具体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的问题上,也仍在艰难地探索中,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决不能盲目地将西方理论当作一成不变的真理来指导课改。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必须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标,都不能偏离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课改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与难点。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评价,构建有效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语文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制度和旧有的评价制度并行,使得课程改革评价处于“两难困境”:一方面是全新的课程评价理论,另一方面则是原先的课程评价实践(也就是所谓的教学评价实践,即以选拔为主旨的考试评价实践)。在实践中由于面临中考的压力,令不少教师不得不继续沿用旧有教学模式,致使新的教学模式浅尝辄止,课改举步维艰,课改效果难以保证。笔者熟悉的几所学校课改之初,学校上下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对课改充满了期望,希望通过课改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但是一学期下来,效果如何?众口一词:累!许多学生认为既然课改了,那为什么还要死记硬背,还要加班加点,还要老师说了算,还要形式主义,还要考试评价?而大部分教师疲于应付这些对他们发展极为有利的改革,因为他们不仅是教师,同样是父母、子女,同样拥有家庭的酸甜苦辣;他们需要知识,需要充电,所以对课改许多教师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学校领导也感觉很累,包括三级课程实施中的无奈、学生评价中的草率、校本教研中的应付以及因不知何故而搁置的制度。家长的评价也不高,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承担了本属于学校的一些职责而耿耿于怀。

我们很有必要反思目前的教学评价方案,包括教与学在内的评价方案是否符合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评价具有的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特点,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所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是否反映了适合学生“经验”、“生长”、“生活”的三维人生体系的课程哲学。评价课改的成败得失要避免个人化、印象式,要深入调查,用事实说话,并以理性的态度和学术研究的态度去看待这些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穷则思变”的结果,大量的反思、案例、总结、论文都反映出课改多年的艰辛岁月以及课改的利与弊、收获与困惑、希望与失望。应当多从积极的方面去看,不能因出现问题就简单地否定,对存在的问题要辩证分析与应对。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样如此,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唯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实践、探索、总结与持续改进,完整理解课改的基本理念,正确处理西方先进教育理论与传统教育理念的关系,构建科学有效的课改评价体系,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与克服困难,逐步改善语文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课改的真正目的。

摘要:基于新课改的背景, 深刻反思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没有正确处理好西方理论与传统教育理念的关系、缺乏科学有效的课改评价体系等三方面的问题。最后指出课改和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唯有不断地反思、实践、探索、总结与持续改进, 才能逐步改善语文教学效果, 最终实现课改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后现代理论,传统教育理念,课改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包俊莉.教而不思则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研究, 2010, (1) .

[2]王素珍, 郭永军课改, 你到底走向何方?[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5) .

[3]吴永军, 钱佩芹.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问题研究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8) .

[4]徐坚.新课程课堂“虚化”现象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10) .

[5]宁婷婷, 吴永军.对新课改理论基础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反思[J].教育探索, 2009, (11) .

[6]朱能惠.浅议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

[7]王秀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课改后理念时代的诘问与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 2008, (11) .

对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篇3

一、教师角色转变不明显

我们老师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与实质内涵,这导致我们老师在角色扮演上有偏差,或者没有完全投入到新的角色当中去。对我们生物学科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一个灌输知识的机器,很多知识都是生搬硬套,完全脱离了生物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让原本富丽堂皇的一堂课变得死气沉沉。新课改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老师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对课本知识体系的构建者。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甚至还要自己去编写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抓住学生的特征,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总结新知。要达到课改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尽快地转变好自己的角色,将那件严肃、生板、刻薄的外套脱掉,转变成学生的一个亦师亦友的新时代教师形象。

二、注重结果性知识,忽略过程性知识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往往太过于偏重结果,不管是对学生学习成绩,还是学生的实验操作,我们老师往往只重结果而忽视学生的整个探求新知的过程。事实上,在新课程这把尺子下,我们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不只是学习成果,还要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充分考虑进去。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转化能力。这一点对我们生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生物这个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活学活用,在实践中归纳总结,所以孩子们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完美的探究过程胜过一个标准的结果。生物学既是追求结果的一门学科,又是强调求知过程的一门功课,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探求过程中才能得到一个准确而又漂亮的结果。

三、评价观转變不到位

教育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我们老师的评价观念要从重视终结性评价转变到重视发展功能的形成性评价上来。一定要发挥出评价的服务性,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来相应的调整我们的教与学,让评价促使学生萌生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差异评价,提倡学生自评与他评,让评价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互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才能改变旧的教育观念,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才能尽快摆脱“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4

我认为,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生物新课标不仅对生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物观。

2.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 “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 “探究式学习”。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5.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一,语言优美。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再加上对语言的灵活操作,恰当地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书精致。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会爱屋及乌,学好生物

第三,课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选课件内容。发挥其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例如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冲动以电流的形式传导,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电),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传导”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6.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多年来的的生物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优,踢自己之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了理论视野,促成了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1.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

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影响,“金榜题名”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能者,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高考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高中生物新课改不但改换教材,而其中主要是 2 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本人根据这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1.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1.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1.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1.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2.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要熟悉,认真研究,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在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之下,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1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即是认真研究新教材每个模块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建立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遗传与进化》模块整合了原大纲教学内容“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三章内容。删掉第五章中“生殖的类型”和“个体发育”两部分,增加“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假说——演绎法”、“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内容。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与“人与生物圈”三章内容。删掉“生物圈稳态”中部分内容,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态因素”等内容。增加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植物生长调节剂”、“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

在三个必修模块中保留了原来必修部分十二个实验中的七个,补充十五个,合计有22个实验,此外,在《课标》活动建议部分还增加了八个搜集资料活动、六个调查活动及一个参观活动、一个学生讨论活动。

2.2认识新教材的外延即是不能局限于课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让学生搞调查、搜集各种资料,广泛联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练习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资料等,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用学生已有 3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体现课程本身的价值,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多因素的整合。教师不再只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学中不是以本为本,把教材当作“圣经”来解读,而是注重向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教师在教学中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这些课程内容的变化,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教学结构上下功夫

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来。目前,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怎样才能真正把“新课改”落实到教学中来呢?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我则觉得教学环节尤其重要。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本人有以下几个建议:

3.1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①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②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③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新课时,导入新课要有“强力度”,知识过渡要“衔接自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3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3.4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3.5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教师要努力调整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在导入时,教 4 师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授课中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抓住一个“疑”字突破难点;抓住一个“悟”字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学习感受。新课改不仅适应时代的步伐,而且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新举措。每一个教师,都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努力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高中的生物教师,更应该大力支持新课改,把“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具体应做到: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和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尝试探索、勇于探索”的新课堂。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新课改”之花能越开越灿烂

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正文:

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教育教学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需更贴近生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物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与人类社会一些重大问题,诸如人口、环境、粮食、资源与健康密不可分。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学校与社会的整合。

1、更新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改,首先要改的是观念,从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到新教材和教学内容,都体现着新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头脑。1.

1、教学目标的改变

教育包括两方面:“育人”和“教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完善人格,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1.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生物学教育体现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观,其衣钵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智育第一”,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中主张权威式的管理,教学论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上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教育观点,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1]。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及点拨。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尽可能多地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并搜集、制作教具;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2、合理运用教材

课程和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江苏主要有两套教材,人教版和苏教版。南京地区自2005年起采用汪忠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苏教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与人教版基本相同,主要特点是以章节为单位,明确小节目标,并辅以相应教学资料,以活动为主线,倡导探究式教学与教材共建,是一部半开放性教材。教材共设计了66项不同的活动。其中完整的探究活动6项,侧重于培养某方面探究能力的活动60项。另外,还有课外探究32项。对图片的使用比较大胆,设计有章标题图、节标题图、正文插图、阅读材料插图等多种形式,图片以照片为主,辅以卡通、线条图等。

鉴于上述生物学科及其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一本教材为主,参考多方面资料。比如,苏教版必修3免疫引起的疾病这部分内容中对超敏反应及过敏反应的叙述容易产生误解,综合人教版及多本教学参考后,在教学中将过敏反应定为外源性超敏反应,同时超敏反应还包括自身免疫疾病。作此调整后,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采用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客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良好互动,以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不同的内容,教学方法不同,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作为一门探究生命运动规律的学科,生物学科本身就具备探究性。能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生物科学价值的关键。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有几个误区需予以注意。第一,探究性学习并非万能膏药,所有的教学都采用探究性学习是不科学的。教学包括“教”与“学”,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加涅于1963年在《探究所需的学习技能》一文中提出,学生要有广泛的、概括化的背景知识,要有辨别好假设与坏假设的背景知识,才能开展探究。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不可分割,教师要寻找到探究的切入点,精心布置课堂情境,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第二,每一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权力。探究教学的倡导者萨其曼(J.R.Suchman)认为,只要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学生享有探索的自由,还有一个丰富的容易引起反应的环境,学生都能开展探究活动。生物学科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形式思维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学习,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而不能仅限于少数尖子生。

4、教学手段有待丰富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育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知识面广,图表较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的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且将枯燥的言语转化为丰富的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目前常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powerpoint、flash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能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是少数,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材版本较多,而无配套的较好的多媒体课件,一线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费时较多,教师没有时间设计声情并茂的好课件;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是丰富了,但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一堂课下来,个别学生只是感叹图片多姿多彩,不知何处是重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较弱。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否就不可用了呢?针对生物学教学,多媒体课件要用,问题是该如何用。在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如细胞的有丝分裂这部分内容,抽象而难以掌握,有效地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当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面,教师需加强培训,必要时需求助于专业人士。

5、完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是制约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瓶颈[2]。自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我国基础教育在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但均未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影响这次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主要理论依据有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主张教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教育评价,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创造出精 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学生评价方法上采用多元化评价,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效果在情境中评估[4]。在此理论基础上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学习小组活动过程的评价和学期综合评价表等多种形式,实现科学、规范的现代教育评价。

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2.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2.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 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3.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3.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3.3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top”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3.4记再教设计 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 8 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三、1、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①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③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2、课后反思

①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②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 9 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③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④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top”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记再教设计: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想到必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学习效率。由于生物学科的学科特征来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难事。因为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在一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加强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他们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达到提高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做到深入浅出。在一些知识难点的突破上特别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这个难点不是教学重点的话可以进行适当处理简化。

一学期来,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反思。

一、在教学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效果更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等。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10 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漫漫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一学期来,我虚心向同事请教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力争在课堂教学中不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为此,我多次听课,多次请同学科的老师评我的课,让他们挑出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刺”、择出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瘪谷”,因为我知道,只有在同学科的教师眼中,你的不足你的缺憾才能暴露无遗,也正是由于同事的不遗余力地帮助,才使得我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个学期里有了长足的进步,原来的一些陈旧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从我大脑中得以彻底地清除。教学思路明了、教学模式先进了,学生更加喜欢上我的生物课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以促进我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经常阅读《生物学教学》、《生物通讯》等有关杂志,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我还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高效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商榷。

一、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的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

“关注生命发展”这一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新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回归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育”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 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

历史教育怎样实施以人为本?历史教育必须增加一定量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科学史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方位的、各个角度的对人类的文明与野蛮进行鲜明的对比,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明白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及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历史教育要使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 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1.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历史教学,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

2.教有生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多数是在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 活世界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历史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特点,应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因此,历史教学应以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为中心,传授包含着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历史课堂里应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有生命激情与灵性飞扬。“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学生最崇尚最向往的是主体参与、充盈着生活气息、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活动体验式历史教学。再次,“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历史课堂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总结与反思 篇6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两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我有了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

1、凸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

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2)新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

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3)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2、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篇7

关键词:改变,思想观念,设计,方法,过程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涉及到工、农、医、科及社会等各个领域。在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生物知识的杂、繁、碎的特点, 生物教学迫使学生变成了“书呆子”。单一的教学内容, 固定的教学模式, 唯一的标准答案和唯书是从的做法, 使得生物教学变得僵化、封闭、滞后。扼杀了学生的生气和活力, 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想观念的改变

有许多老师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 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 而是简单地模仿, 往往效果不佳, 半途而废。殊不知,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 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 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洋思中学的蔡校长讲:“许多学校学习洋思的经验, 把经念歪了。”有的学校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 学生学几分钟, 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洋思中学的蔡校长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 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 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 而是一个原则, 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有些老师放不开是因为不相信学生, 所以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搞不好的。现在许多教师仍然是讲满堂, 唯恐讲不细学生不明白, 考试不及格。有些学校领导在听课时看到教师讲得少, 就认为教师不负责, 希望教师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 是思想观念问题, 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 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二、教学设计的改变

学生有兴趣是教学效益的前提。兴趣是学习之母, 是任何教学的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从而导致学习的效率低。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境, 帮助学生克服厌烦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如在生物教学中采用逼真多彩的生物图片, 生动实际的案例分析, 面向社会的问题假设等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变厌学为想学、乐学、要学, 这样可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第一, 重“学”善“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有的学生学习效果差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会学, 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不能教死书,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对学生要授之以“渔”, 如在学习“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知识时, 让学生学会类比、归纳, 抓主要矛盾;在做推断题时, 教会学生如何明察秋毫, 准确找到切入点, 由点到面使问题迎刃而解;做信息题时让学生学会读题、联想、知识迁移等。教师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化繁为简, 化生为熟, 化难为易, 开拓学生思路,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那将会事半功倍。

第二, 注重学生自学。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 学生学得就越容易, 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 就像钻山洞一样, 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 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 只是被动地听课, 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 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 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 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 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 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 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 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 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 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 落在别人后边,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 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第三, 因材施教, 分层指导。由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智力、认知基础不同, 若要在同一时间内按同一目标发展, 就不能完全做到有的放矢。有的同学时间紧, 有的同学时间浪费。这就要求教师能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 并认真研究各层次学生的特点, 进行分层教学, 包括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分层设置问题、分层布置作业等, 注意对不同学生自信心及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 尽可能让人人有目标, 生生有收获,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启迪学生思维。一项关于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权威调查表明,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排在影响因素的第一位, 其次是教学态度, 最后才是学识水平, 因此教学上不能只采用单调的一言堂, 而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使学生耳目常新, 思维活跃,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验探究式”、“读、讲、议、练式”等教学方式, 还可以组织与生物学有关的活动, 如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参观、开展生物竞赛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 采用不同的形式去启迪学生思维,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的改变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主要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 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 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做出正确的评价。例如, 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 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 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 教师备课时, 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 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 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 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 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 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 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运筹帷幄。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教学 问题 措施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试点和推行,在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一些积极的转变。但是,笔者发现在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堂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改善则需要教育行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而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把知识的记忆当作教学的一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其次,一些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虽然希望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肤浅。再次,探究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化,缺乏学生的真正参与。一些教师过于追求一节课中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肤浅,难以收到探究教学应有的效果,而且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效率也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

2.对改善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1)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生物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生物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2)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或网上咨询,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充满着时代气息,它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赋予生物课堂教学以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和互联网融入教学中,学生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根据需求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行探究式教学

新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4)改革评价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价也需加以改革,评价内容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在个人品质学习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资料

上一篇:中班语言圆圆春天反思下一篇:高中英语语法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