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24-06-25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共11篇)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1

现代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初中数学教学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还能充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力呢?我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我所说的“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亲自尝试后,经过积极思考和讨论,找到知识的规律,总结出结论,学会新知,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教学方法。

如何使“探究法”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探究教学?在此,我以华东版初二数学部分章节的教学为例,作一个阐述。供大家参考。

一、操作型探究

我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时,我让每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期初我都会按学生的成绩、性格特征等因素,把全班同学分成了10-15个固定的学习小组),给出已知条件(每个小组的标准要求一样)如已知两边和夹角,每个同学用尺规作出一个三角形。作三角形时各组先讨论作法,并让其中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演示。作出后再让各组同学把自己所作的三角形裁剪下来后,不同的同学相互叠起,看两三角形能否重合。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很自然能发现只要是用相同的两边和夹角作出的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进而就能理解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边和其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因而就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一。以下两个判定公理也只要同样操作。

二、总结型探究

再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学习完三个判定公理后,同学们会发现在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们全部对应相等才能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只需已知其中的三组量对应相等就行。于是我们把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组成除“SAS”、“ASA”和“SSS”之外的另三种情况“SSA”、“AAA”和 “AAS”。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发现“AAA”和“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就有四种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有两种情况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本节课到此为止,同学们会在方法的选择上遇到很多困难。于是,我让同学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能否把这四种方法进行合并。通过启发和小组讨论后,同学们发现当我们找到两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对应相等时,我们再去找一组量相等,只能找边,不论是哪一边都行,但绝对不能再去找另一角相等;当我们找到了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对应相等时,可以再去找第三边也对应相等,但如果是找角时,就只能找两边的夹角了。这样,学生们就避免了去死记三角形的判定公理,并且能灵活地由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到合适的证题方法了。

三、类比型探究

在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间有着内在联系,并有很多知识在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上是相同或相似的。如分式的运算和分数的运算。

我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我先让同学们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再让同学们仿照分数的`加减进行分式的加减,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法则。接着在异分数的通分的基础上,探讨异分母分式间的通分。这样既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区别新旧知识间的不同。

四、练习型探究

在进行“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的教学时我就是使用了练习型探究。课堂上我先精心选择了几个因式分解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再请同学说出他是如何思考的,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总结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五、提问式探究 在进行如下练习的教学时,我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找到合理的解题方法。

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

AB=AC,AD=AE。求证:BD=CE。

提出的问题:1)要证什么?

2)你学过什么方法?

3)如何证明?

这时大多数同学都只会想到证三角形全等,请同学用这种方法证明后继续提问:1)在图中有什么特殊的三角形?2)这种三角形除了以上用的“等边对等角”外,还用什么性质?3)利用这种性质你是否能想出另一种证题的方法?4)如何证?

用两种方法证明后,让同学们比较哪种方法更为简单。通过比较后同学们就会发现在做题时,我们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分析,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且有些方法会更简单更巧妙。

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只单独使用一种探究类型,而是各种类型的探究方法要相互渗透。我在课堂教学时一般就是先让同学们实际操作或练习,在亲自动手中得到启发,发现规律;再通过提问,指引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并且随时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对比和转化。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2

一、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 就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它, 不用别人催促, 自己就会很主动地去这样做, 这就是兴趣的力量。这应用到教学上效果是一样的。数学是以思维为主尤其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科, 有的时候会让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感觉到很枯燥, 很乏味, 甚至厌倦上数学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 采取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或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等手段, 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脑子转起来, 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 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 这样就会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打造高效教学课堂的目的。在教学中, 我很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例如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我们学校三年来共购买篮球120个, 去年购买的数量比前年增加了1倍, 今年购买的数量是去年的3倍, 请问前年购买了多少个篮球?这个问题情境是以学生比较熟悉而且经常接触到的篮球为对象, 创设的问题情境也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 所以学生感觉到比较自然。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产生了获得答案的好奇心, 并且获取问题答案的欲望非常强烈。我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你们想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钥匙吗?那么我们下面就开始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样一下子集中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高效地将教学内容学习了之后, 我诱导他们对课前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同学们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解答出我们前面的问题。”学生假设前年购买的篮球数量是x, 那么去年购买的数量就是X+X, 今年购买的数量就是 (X+X) ×3, 由此可以得:X+ (X+X) + (X+X) ×3=120。像这样, 把书上的例题或习题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 创设成问题情境, 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增添学生探究的兴趣。可见, 学生是否对学习感兴趣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创设好情境。

二、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新知识

“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所做的一切, 比如课前准备什么、知识重点难点怎么传授、课堂教学活动怎样展开等等, 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我们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某一规律或理论是我们直接由别处现成取得的, 虽然也明白和了解, 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 这是因为我们没参与理论或规律的探究过程, 体会不深, 所以印象不深刻。因此我们教师要想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获得良好的发展, 就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新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正确引导、指引。例如一道应用题:我们班的同学李明和杨洋住在徐州路的东西两端, 星期天两人约好8点钟各自骑自行车从家出发, 碰面后一块玩, 李明每分钟的骑行速度是300米, 杨洋的骑行速度比李明的骑行速度每分钟快100米, 徐州路的东西两端长是4公里, 请问 (1) 他们在几点钟才能会面? (2) 如果杨洋先到徐州路正中间的新华书店, 那么他得等多长时间李明才能到达? (3) 如果李明的骑行速度和杨洋的骑行速度我们都不知道是多少, 但知道杨洋的骑行速度是李的1.5倍, 他们在10分钟后会面了, 那么他们各自的骑行速度是多少?我让同学们先思考问题, 然后解答, 解题的过程可以相互交流。这个问题是由浅及深设置的, 第一问是小学阶段应用题, 主要的障碍是单位的换算;第二问稍微复杂了一些, 将行程一分为二, 解决的是是时间差的问题;第三问更加深入, 涉及到了条件的预设, 需要同学们抓住预设条件。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步步深入的探究。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打比方、有的假设预设条件, 最终都完成了解答。因为是学生亲自进行步步探究获得的答案, 对这类问题的探究印象非常深刻, 并由此悟出了解答相关类似问题的思维方向和基本规律。

三、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深化认知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集思广益, 发挥集体的力量, 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学习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先自己探究问题, 对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和经验以及解决不了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最终将共性的东西和解决不了的困难和疑惑在全班进行交流, 取长补短。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哪些思维方法是对的, 应该加以巩固和保留?哪些思维方法和思路是错误的, 应该抛弃改进?哪些同学的解题方法更简便?哪些同学的思路是值得自己借鉴和发挥的?通过和同学的交流自己最大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更加完整和深入, 规律的把握更清楚。例如, 在学生通过练习发现“分式乘分式法则”后, 我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大家普遍说是由“乘法法则”推导出“分式乘法法则”的。并有同学们叙述了两个法则的联系与区别, 使他们对这两项法则的认识更加完整, 更加清楚。由此, 同学们根据“除法法则”还推导出了“分式的除法法则”。这都是同学们合作交流的结果。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应用知识进行巩固, 加深理解, 拓展延伸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探究式;初中数学;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65-01

一、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新课改环境下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强调教育教学的综合多样的形式,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实际需求,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探索和交流的自主总结能力,抛弃以往的单纯记忆和模仿形式,实现新的知识获取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展开数学学习,要在课堂基金教学过程中架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带领学生展开谈论和研究,进一步深化思考,引导其获得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内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方法之所以十分必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它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其次,它能够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学习经验掌握新的知识内容;再次,这种教学方法强化了证据及以此强化理论的思维能力;再有,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强化旅客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还提高了其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这几方面来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引入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有利条件

数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因为应试教育的特殊性,初中数学教育理念大多比较陈旧落后,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探究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师生建立和谐主动地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2.知识堆砌与模仿的机械性。

初中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多比较扎实,其整体水平也都能应对各种考试,但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十分低,更谈不上创新学习。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习题堆砌,让学生形成而那个固定的模仿练习意识降低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可能。探究式教学法在尊重学生个体思想的同时注重引导其个性发展,强化其创新能力的养成,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缺乏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和指导。

初中数学教师日常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除了将书本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不能进一步研究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比较单一枯燥,不能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探究式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设计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实现其对知识的主动总结和吸收。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构建问题情景,强化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问题情境除了要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对新的知识内容展开探索的积极性。初中数学教师在构建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融合社会和自然的问题现象,反映基础的数学价值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主动转换数学语言、提高数学整体学习水平的能力。在构建教学环境的时候,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形象的生活实例提出数学问题,刺激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进行数学行程问题类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套入到生活实际中展开研究,可以举例学生集体到某地参加活动,有一部分先行,另外一部分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让学生计算行程时间,这样形象生动的知识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知识的吸收。

2.引导自主研究,强化创新思维的培养。

自主实践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教师引导学生融合智力和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展开实践,实现知识能力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带领学生转换学习机角色,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为学生构建探究学习的平台,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使其扎实的掌握各种数学知识,比如在进行图形类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找出不同的图形,分析其图形特点,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为后续的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变化应用,带领学生展开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问题机制,带领学生实现从传统学习到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实现个性学习,使其能够主动研究、积极探索、总结分析实现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找出表面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分别确定不同的解题思维,探讨其使用的不同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的记忆,实现其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

4.总结规律,提高整体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现有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总结新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教授学生数量关系的同时告诉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量的累积,可以从基础入手强化问题的总结和规律的推进,带领学生完成观察、总结、数量分析、推理论证等过程进一步实现整体技能的提高。

通过总结教学经验,我们得知想要实现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在总结不足,发展优势的同时强化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实现自身教学水平和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力琼.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郭淑华. 数学课堂的多样性教学 [J].江西教育. 2001年09期

[4]王晓华,张红梅. 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山东教育. 2001年05期.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4

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从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形式各样的探索性、创造性、开放性的试题,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各种综合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如何在课堂中创造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通过这几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不几个方面下手。

一、设计提问,引导阅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设计提问,引导阅读”的方法。每堂课首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自己学习,再根据学生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就使学生有了独立发挥的空间,也使老师能够有的放矢。如在讲解例题:“一个弧形拱桥,跨度为 37cm ,拱高为 7cm ,求拱桥圆弧的半径。”中我设计的问题为: 1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 2 )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 3 )画出几何图形,标上有关数据; 4 )这个题目中最终是借助什么图形来解决问题的?这样使学生通过逐步思考,既能很好地掌握这个例题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注重“转化”,变新为旧

“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在课堂上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都是有莫大好处的`。学生掌握了“转化”思想的运用,不仅能开拓思维,有时还可以把所学的“新知”转化为“旧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求外公切线长时,我通过启发学生在图形中寻找学过的图形(直角梯形),再启发他们进一步把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最后可总结,求两圆外公切线长的实质是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创造,不仅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仔细观察,学会归纳

观察能力也是学生综合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时准确地观察需解决的问题的特征和规律,对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对知识间的转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5

教学模式的运用

延长县初级中学

刘龙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种学习形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学习策略,它综合了发展式与研究式学习的特点,为初中数学教学增添了新的魅力与活力,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各种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改以来一直积极倡导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相补充。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习,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浅谈几点看法。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方式

此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结合,有利于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第二,探究学习同样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学习的组织形式上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个体、集体探究形式。个体探究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集体性的探究学习也就是所说的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学生各展所长,讨论交流,从而达到共同解决问题、共享探究成果的学习目的。第三,合作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各小组成员需要各负其责,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可以说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学习中如果个体遇到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去探究,而这又属于集体性的探究学习。

可见,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运用

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供前提和保障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基础,只有这样的氛围才能促使学生从心理上主动接受数学学习,而教师是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因此,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想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让学生产生想要亲近教师的心理,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一个强烈的“我要学”的氛围中,从而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动力。

2.开放课堂,拓展学习空间

开放式课堂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课前开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把教材看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而要善于开发与教学内容

相关的各种有用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了解新课的学习内容,搜集与新知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上开放,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信息。课堂上教师应有针 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或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真知,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交流与释疑的空间,让学生在这里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表达自己,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篇6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长期被人们所普遍采用,无论是在普通教育学校还是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课堂都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随着普通学校课改的深入发展,聋校也兴起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研究。而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是以聋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以聋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以聋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形成良好人格为目标的。但由于聋哑学生存在听力障碍,与正常人交流困难,仅靠视觉了解外部环境,获得的信息量比普通学生少很多,所以课堂教学更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聋生由于听力的丧失导致语言障碍,他们在认知事物和与人交往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只有眼睛这一唯一感官了,他们这种特殊的生理特征逐渐形成了其“自卑、孤僻、任性、易怒、敏感”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因此,聋生对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需要就更加敏感和迫切了。传统聋校教育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已经给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带上了“正儿八经”“严厉”的面具,养成了冷板说教、盛气凌人的惟我独尊的习惯,这种不健康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直接导致了聋生在课堂上学习情感态度的噤若寒蝉式的小心翼翼,他们只会想着“老师在想什么?我要是回答错了老师会怎样批评我?”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凝固了。因此,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式、给聋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聋校教师不妨从“笑”开始。教师走进课堂款款一笑的师生问好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启发聋生时教师信任的眼神加期待的一笑就是扬起聋生思维白帆的清风;帮助聋生纠错或“师圆其说”时的师生间那会心一笑会让学生自信心倍增。教师的特殊身份体现出的情感感染必定会造就聋生在课堂上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健康情感态度的形成,进而会影响到聋生与聋生、聋生与社会、聋生与自然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一个笑意盎然笑声朗朗的课堂一定是个宽松和谐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地位平等了、聋生的思维在笑意里活跃了,想象丰富了。这种和谐宽松平等就一定会迸发出有利于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思想火花。

二、关注聋生对知识的探索与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已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

强烈。”所以培养聋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有利于激发聋哑学生的潜能,让孩子们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就应当更多地从聋生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把能“放”的内容,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来设计和展开活动的:聋生自学课本后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真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我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全班分3个组,给每一个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有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有的不是等底等高),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需要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情况,还有的小组装沙时不够严密,学生的意见不一,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产生了疑惑,我让他们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经过再一次的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或实验不够细心等所引起的变化。这样,通过聋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既调动了聋生的各种感官,又提高了聋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既能让聋哑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又能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聋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聋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实践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聋生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并不断为解决问题去观察、分析、判断,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三、重视对聋生数学思维和表达的指导

在聋校,由于聋生的听觉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差,生活经验比普通儿童少,认识事物都停留在感性上,极易受表面现象影响,抽象思维差。因此,大家都比较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活动,这固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要让聋生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实质,就不能让这些教学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当聋生跟着教师指示的方向操作时,看似聋生完成了操作,但在表面现象背后其实聋生并不知所以然。换句话说,这样的活动只是实施了一个获得答案的过程,而没有真正开展数学的思维。聋校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聋生的缺陷进行有效的补偿,那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既能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聋生的数学思维。所以,在给聋生操作的时候,还要给聋生提供机会,让他们用语言了表达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或看(倾听)同学的表达。例如,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题的几种算法(“破十

法”、“凑十法”、“算减想加”以及“多减了,再加上”)可以结合具体的算题,要求学生说清楚操作的步骤,每一步操作的依据和算法的主要特征,让学生掌握算法,懂得算理,明确多种算法的区别和相互联系。为此,在教学中应经常提这样的问题:“说说你的想法?”“谈谈你的感受?”“你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让聋生充分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在交流、质疑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在聋生回答问题时,鼓励他们说完整话,时刻强调聋生的语言训练渗透。既在学习中展现知识的构建过程,又遵循课标强调的,把语言训练贯穿聋校数学教学始终的要求。

四、在互动生成中有效推进教学目标的提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同参与、共时交往、共享经验的互动过程,是课前预设与课中动态生成不断交互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预料之外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如学生突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中闪现出“亮点”,这时的教学价值往往会高于教师预设的目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容积”时,我教了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东西的体积叫做容积。然后我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容积。就有位聋生站了起来,他不仅能说容器所盛液体的体积,还能说出了车厢仓库等容纳固体的容积,我的本意是想让聋生理解了概念,直接就回到现实中应用,举些装液体容器的例子,而学生的回答结果和想法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很欣赏地表扬了他。试想,如果我不是让学生先去思考讨论,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水桶鱼缸等容器的容积;不是将学生的想法作为很生动的典范去启迪大家,而是不屑一顾,草草地固定在教师的思维范畴内,会出现这些意料之外的“小发现”、“小精彩”吗?

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7

一、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性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是有别于传统讲解式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师生以某些问题为主要的载体, 营造起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氛围与情境, 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去主动收集, 独立分析和自主处理相关数学信息, 并且去猜测、验证和改进得出的结论, 进而实际感受到和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从实践中产生的过程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下图:

二、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一)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效果最好的学习当然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必须保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取向。这种兴趣和取向并不能完全依赖学生自主获得, 而需要教师适时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应用型的论证例题、习题, 教师可将它们作适当的改造, 变成探索型问题。比如, “已知A, 推测由A得到的结论”或“改变 (增加、减少) A的某一条件, 推测可能的结论”等类似的开放性题目, 就更可以联系生活实践来设置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了。

等腰三角形性质与运用部分有如下这道题:

已知:如图, △ABC中, AB=AC, 点P为BC边上任一点, PE⊥AB于点E, PF⊥AC于点F。

求证:PE+PF是一定值。

对于此题, 教师不给出明确答案, 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能力。在此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将题目进行改进:“点P为BC延长线上的一点时, 结论是否仍成立?”这样一问, 扩展了问题, 也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 进而把问题引向了深入。

(二)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探究性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方式, 使他们从以前那种过度依赖教师讲解、习惯被动接受, 向着积极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主动寻解的方向转变。所以,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的、民主自由的、轻松愉快互动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沉得住气, 不要急躁, 不能急于告诉学生参考答案, 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考虑问题, 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究、发现,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想法。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容忍学生不同的想法, 甚至是错误的想法, 不能因其有异就批评。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真正经历了思维的过程, 要让他们学会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当学生一时间解决不了问题时, 教师也不要在旁边着急, 而要注意启发和诱导, 让他们再次思考。

(三) 及时小结探究的结果

探究结束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推理, 得出自己的结论。结论得出以后, 不要急于结束整个过程, 而要组织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验证完成后, 教师可对整个探究过程作些点评, 要及时肯定学生做得好的, 也要及时指出做得不足的地方, 并鼓励学生此后注意克服不足。

三、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探究性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性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 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有人把探究性教学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课型, 这样理解显然狭隘。实际上, 各种课型里面都会有探究, 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 强调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强调的是学生要具有自主性, 要在学习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积极思考和探索有关问题。

(二) 探究性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要设置探究性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于简单。过难, 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过于简单, 又容易让学生浮躁。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堂上让学生清楚自己将要学到的内容或将要具备的能力。

这是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参与探究的最好“诱惑”。

2. 问题要能造成知识冲突, 即与平常的理解不一致。

这样能可以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激发他们弥补“心理缺口”的动力, 从而主动探究。

3. 问题所涉及的情境最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

熟悉的问题情境更能够使学生利用有关的数学知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也能使他们兴趣倍增。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应用方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应用的好处

1.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观看教学视频来进行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以往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主动学习的想法,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学生在课下会主动观看视频,课上主动与老师和学生交流心得与问题,让他们的学习更加主动。

2.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一贯不高,通过翻转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简短的视频观看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消化,能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通过与教师课上的讨论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的作用,从而爱上数学的学习。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方式

1.明确教学目标

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根据目标制订计划,学生才能根据目标来进行学习,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零星的知识点穿插,学生没办法搞清楚哪些才是重点需要理解记忆的,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讨论时也没有条理,内容不清晰,对双方的理解都没有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就起不到原本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时,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教学目标,让以后的学习都基于目标的引导之下,为学习打好基础。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一些图形的变换过程,也能够让立体图形更加立体,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所有的特点。比如,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学习时,学生在课下看过教学视频以后可能对两种函数的图象还不是记忆得很清楚,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也不是很深刻,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提出问题等待老师解答,教师在进行解答时仅仅通过把图象画在黑板上,口头说明特点和重点,很难给学生解释清楚,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做出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并把它们进行换底,用不同的底数来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观察底数的大小和函数的弯曲程度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深刻,在进行解释时教师还可以对图象进行拉伸来检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知识点,能够有效辅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教学生活化

数学的学习难度很大这是公认的事,在初中由于经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和接触,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凤毛麟角,而且数学的难度不仅是理解难度大,教学难度也大,由于学生不能理解某些知识点,教师在进行解释时往往起不到很好的答疑解惑的作用,数学知识前后关联性很大,所以,只要有一个知识点学生不能理解,那么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以此为基础的教学也很难展开,虽然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了知识,但是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交流,通过老师更加简单的解释来理解问题,所以,必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轻松地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轴对称时,学生可能没办法轻松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它们共同的规律也不是很清楚,很多学生甚至不能理解是横轴对称的图形就是轴对称还是纵轴对称的图形才是轴对称,或者要两者都符合,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进行总结。

4.接受多种不同观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不再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地方,而是学生与老师进行问题交流、知识讨论的地方,在进行交流讨论时很多学生可能会根据课下看过的教学视频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与教师的想法不同。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把自己的想法摆出来强迫学生接受,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教师在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时应该认真倾听,了解学生在哪个地方的理解出了问题,然后通过分析学生的观点,循循善诱,通过不同的例子来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分析时犯的错误,就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的观点。

对初中生进行教学本来就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因为初中生性格各方面很难改变,尤其是数学的学习,数学教师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让学生对此越来越反感,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要坚持就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成绩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9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应用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的做法和体会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将内潜的解题思路暴露出来

思路具有启发智慧的价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的所在,小学数学《新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教学时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暴露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规迹,体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知识结构,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思维活动,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加强思维的透明度,准确深刻,鲜明生动地再现数学知识的形式过程,充分暴露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1、铺垫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任何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应用题教学也同样,在教学新的应用题之前,要激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铺垫工做,使学生有个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铺垫过渡,实质上就是把搭桥铺路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新知识做为旧知识合乎逻辑的发展,从而使学习应用题变得更加有意义。2、过程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教学主要是解题过程的教学,也就是充分暴露学生解题思维的过程,而过程思维的暴露,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理的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使学生领会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形成正确的心理势态,以探求到正确的解题途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3、反思思维的暴露,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局限,解决问题时往往浮于表面,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很少关注获取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去从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解答时,不要就此满足,而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去反思思维过程,结论形成的路线,达到暴露思维的目的。4、相关知识思维的暴露。小学生学习知识时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对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内容掌握不牢,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无法学好相关内容,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隐患”,教师要想方设法清除潜伏在教学中的这种分化因素,加强训练相关知识的思维过程,强化刺激,消除“隐患”。因此,在教学复合应用题时,要反复暴露学生将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相关知识点之间搭好了友谊之桥。5、拓展性思维的暴露。教师指导学生解题也好,学生自行尝试解题也好,会常有这种现象,题解完了,但思维过程并没有结束,正向纵、横、深的方面拓展,可谓“言尽意存”、“雁过留声”教师若能抓住这个理想的思维机会,把拓展的思维过程揭示出来,真是锦上添花。如果把前面一步、二步、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改成分数应用题,改成小数应用题该怎样进行解答呢?

二、加强一般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

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且千变万化,不可能把所有问题的解题方法都教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一般策略。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维更加到位。(一)归结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审题。目的是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具体做法是: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办法摘录条件和问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一句话通过审题,要加强感知,落实一个“透”字。2、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计算。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并说出这样列式的依据或原因,然后再让几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们,从而使学生养成了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也就更加透彻地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题的方法,依据。4、验证,验证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的一步,通过验证,能够确认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教材对应用题的检验的这一步越来越重视,检验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把得数当作已知数,用倒推计算法看是否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也可以将题中任一个条件当作问题,多角度进行验证;也可以按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算一遍来检验。再探讨并回答上题用哪一种方法验证,先让学生自己验证,然后同位交换意见,再板演学生易接受的检验方法。

(二)教给学生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考方法是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也是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应用题时才有路可循,才能比较顺利地探索出解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终身受益,解题的思维过程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解答应用题选择合适的思考办法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分析,解题的准确率也就会慢慢提高。

(三)揭示应用题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揭示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是现行教材的一大特色,现行教材应用题的例题前基本上安排了与之有关的复习题,例题后利用想一想又添臵了变式题,这就要求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把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特点,学会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注重应用题解题策略的训练

应用题解题策略是指探求问题的答案时采取的途径和方法,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具有普遍性,面临一道应用题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是学生接触和分析问题之后,首先进行的选择性的思维操作。

1、依靠原有的解题模式,通过对题目的辨认,先识别问题属于哪一类,然后以此为索引,在记忆库中提取相应的方法,如:一位农民养鸡240只,平均5只鸡6天喂饲料4.5千克。照这样计算,这些鸡15天要喂饲料多少千克?写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从前面的对应关系中便很快得出两种解题策略。策略一:用归一法要求出1只鸡一天要喂的饲料,再求240只鸡15天的需的饲料,即4.5÷6÷5×240×15=540(千克)答:240只鸡15天要喂饲料540千克。策略二:每只鸡每天喂的饲料是一定的,根据倍数关系,只要求出240只是5只的几倍和15天是6天的几倍,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4.5×(240÷5)×(15÷6)=540(千克),答略。

2、以退求进的解题策略。有些应用题学生一时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们就退到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再回到原问题上去,如对于标准量不统一的分数应用题,如果我们能从题中找到一个不变量,便能很快找到解题方法,例、一个车间有工人180人,其中女工占3/5,后来又招进一批女工,这时女工人数占全车间总人数的7/8,又招进女工多少人?一时看起来面对此题束手无策,但认真领会题意后,你会发现,女工人数的变化引起全车间总人数的变化,但男工人数始终没有增减,实际就是这道题的突破口。当全车间工人为180人时,女工占3/5,则男工占1-3/5=2/5。从而得出男工人数180×2/5=72(人),对招进一批女工后,女工占车间总人数的7/8,这时男工占1-7/8=1/8,从而得出全车间有工人72÷1/8=576(人)这样问题就很快解决了,又招进女工的人数为576-180=396(人),综合算式为180×(1-3/5)÷(1-7)。

总之,近几年来,特别是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本人通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的探究,发现解题策略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思维策略的训练,调动了学生们解答应用题的兴趣,挖掘并推动了学生解题思路的巨大的内部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解题策略和使用解题策略的积极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欲望渐渐上升,优生能够较快地提取相应的策略,减少了盲目尝试的过程,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解题思路活跃,兴趣越来越浓厚,一些对应用题从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中等生及中下学生也开始有了兴趣,解题方法和技巧越来越靠近优等生,中等生解题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相信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一些解题策略,将会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范围内将这些解题策略迁移、推广,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同时也给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创设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苏元俊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10

肖俐

小学教育,是小学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享受充分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发挥他们各自的个性,从而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小学教育,使师生交流的频率加快,互相碰撞增多,这能激发教师的灵感和机智,促使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去钻研,去探索。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小学教育。

一、“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1、时代的需要

面向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类高,精,尖,复合型人才最为重要,如果用传统的教育来培养21世纪的人才,已经行不通了,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索创新的精神,使这形成发展性学习,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成为必然趋势。

2、教学的需要

“小学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观点的革命性变化。《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正是体现了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也为第一线的教师提出怎样通过课堂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所以,开展“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改进课堂教学的需要。

3、建立教学理论的需要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数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教育大辞典》第1册P180。所以,“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促使数学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而构建起自身内在的相应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在亲身经历的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继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以进一步丰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宝藏。

二、“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教师要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促进“五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该模式的实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在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

三、研究的目的

通过研究准备、活动、探索、交流、激励,五个环节的各自特点与相互联系,探索出一套在新的教学结构下的新型又适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模式的结构 学生 教师

准备→ 激活相关知识 → 作为复习与铺垫

活动→ 展开操作活动 → 巡视操作进程尝试解决问题主动讲解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寻求答案→ 点拨引导质疑

交流→ 小组合作,互相探讨→ 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激励→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用语言激发学生的产生学习愉悦感与学习积极性成就感

以上“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学习的驱动力着手,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实现认知和情意的和谐和发展。

五、“五环”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知识供给的准备

知识供给的准备,它包括了解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学习的心里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估价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结合点,起步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与怎样的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可以从生活中加工提炼,为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与与经验,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如《小统计》教学有一个“课前活动”,我班的每组4个成员由组长负责,分别去调查、收集:和平公园动物种类数;第二小组学生家庭家用电器台数„„这个活动,既是一项关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习统计前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活动,它应是学习统计的“准备课”。学生通过这个准备活动,对什么是统计工作,什么是统计表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体现了课内,课外结合。并使数学课的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多了.知识供给的准备,好像造房子一样,需要对地基进行勘察,只有挖得深入才能建立坚固的平台,地基是岩石,就可以直接在岩石上建立平台,建立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否则,就无法从根本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

2、动手操作活动,启迪学生思维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活动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我在教学中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指导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三角形和四边形》教学中,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我对其中的“围成”两个字提出问题,问怎样才是围成呢?你们能用动作来表示吗?经过小组讨论,全班每个同学用小手唰的一下拉在了一起,把我围在当中,我趁势一边做冲出去的样子一边高声说:“我要出去,我要出去。”结果,气氛很好,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接着在全班同学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后,再让学生大胆创新,用三角形和四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根据自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结果,连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拼出自己喜欢的房子、小猫、老鹰等。我想,这样的操作活动,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想象又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给学生交流的时空

课堂中应改变班级“静态的集体背景”,使班组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并根据学生的好动但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在多给学生交流的时空。

例如当学生能用小正方体随意拼搭几何图形时,接下来就可让学生摆几何图形,并通过移一移,变一变,使其形状个数发生变化,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因此,让数学课成为教与学多项交流的过程,使学生会交流,会质疑,会借鉴,会合作,学生多次的学习活动尝试中,有失败,有成功,这些都是促使他们交流,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呈现多样化,可以一个一个地交流,也可以一对一对联地交流,甚至4人一组或6人一组地交流,通过交替开展互相交流,各种信息得到反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总结出最好的方法来,以提高学生探究,概括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出明确的交流内容,合理分组,积极启发引导,加强组织,协调,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之间可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学生必须成为主动探索的实践者

对于学生来说,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另一方面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数学活动,发现与创建新知识,强烈的学习信息是一种动力,充分的认知准备是必要的基础,然而,要真正获得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成为主动探索的实践者。数学学习是一个有意识,有着思维活动的过程,那就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发挥才智,不断克服困难才可以取得成功,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地,独立地进行思考与实践,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加以分析,研究与解决,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前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变成自身的东西。

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我并不急于出几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后告诉小朋友有余数除法的规律。而是把教室中的课桌椅放在四周靠墙,全班在教室中央做马兰开花的游戏,24双小手和我拉在了一起围成一圈,边围圈走边唱: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生说)开了几瓣花,(师说)开了9瓣花。突然,我们9人(即9瓣花)抱成一团为一朵花,剩下8人(即8瓣花)。然后,我问小朋友这个算式你会列吗?随即一个小朋友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算式44÷9=4朵„„8(瓣)接着游戏继续这样做:

„„生:开了几瓣花 师:开了8瓣花 算式44÷8=5朵„„4(瓣)„„生:开了几瓣花 师:开了7瓣花 算式44÷7=6朵„„2(瓣)„„生:开了几瓣花 师:开了5瓣花 算式44÷5=8朵„„4(瓣)„„生:开了几瓣花 师:开了4瓣花 算式44÷4=11朵

在这时小朋友处在兴奋状态的时候,我指着黑板上做游戏得出的算式问:你发现这些除法算式有些什么小秘密?经过观察讨论得出:除法算式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以前学的),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今天学的本领),从而使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接着,再从这些除法算式中划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让小朋友讨论交流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又发现了什么小秘密?结果我发现每个小组都席地而坐,讨论畅所欲言,交流时争先恐后,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探索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5、激励学生学习

在教学工作中,激励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探讨激励的过程,研究激励的方法在实施小班化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必要。

1、靠学习的目标去激励

目标具有激励的方向性,每一堂课,教师制定出明确适度的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振奋精神,围绕目标形成凝聚力,产生向心力,切合实际的目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支柱,是产生激励力量的源泉。

2、靠鼓励和表扬去激励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当取得成绩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这个时候,恰恰是实施鼓励的良好时机,如能及时抓住并善于引导,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向新目标前进的心理推动力,我重视这一鼓励作用的发挥,每当学生课堂发言正确,送上一句赞扬的话语,每当作业认真时,批上一个“★”,每当测验成绩优秀或进步时,在试卷上留下一句鼓励的话,每当孩子胆怯时,送上温暖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抓住有利时机,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上所做的努力,但也不时时机地指出与其他学生,现役的差距,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向新的目标。

经过半年的实践,我发现我班分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以后不断改进,已提高教学的效果。

1、学生讨论问题不深入。

教师让学生针对开放性的或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不能积极的开动脑筋,认真思索,通过互相讨论,补充形成较为完善的答案。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深入的思考,其中20%左右的优等生在讨论思考时虽能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但得出的结论与教师希望的有很大的距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的依赖性的体现,“吃现成饭,听现成答案结论”的旧习在学生中过多存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

2、学生讨论组织不规范,随意性较大

学生围桌而坐形成学习小组,但在讨论时,分组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强,他们是往往是针对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之后就没事,缺少组内合作能力,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出不会对别人的意见答案进行补充,并不会把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因而在全班交流时往往还产生争议,使得教师不得不重新讲解,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教室氛围不浓,学生创新意识不够。

在环境育人方面,小班分组教学的教室布置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除了室内课桌椅的座位形式变化之外,缺少使学生思考,创新的氛围天地。另外,学生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不强。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我想通过已下措施进行改进:

1、教给学生分组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不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并及时归纳和总结。如“15-8等于几,我是这样想的。”又如“对这道应用题我是这样理解的”。“这题你的观点是„„我的观点是„„”。“因为„„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小组内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把自己的意见讲清楚。另外,教师要告诉在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时,还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争论或辩论。

2、改善教室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11

【关键词】自主 合作探究 初中数学系 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完全接受来自教师所讲的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知识进行解构,再进行构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再以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辅以针对性的引导,最终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构建。

一、提出自学任务,提前组织学生自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模式,很多教师是直接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如“认识无理数”的教学中,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教师简短的导入后就直接问什么是无理数,让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因学生对无理数没有提前构建,此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一些学生在交流中只能听其他同学说,自己难以发表出意见,讨论也就成了走形式。为此,实施合租探究模式,一定要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否则,学生没有提前学习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讨论中无法积极参与,讨论也就失去了本有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活动教学,教师需以明确的任务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是要以预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对当次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而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基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简单的应用类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相似三角形”的预习中,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什么?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又有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相似三角形?如何书写?你能画图来说明吗?在该课时的预习中,通过问题任务来引导学生先行学习,组内探究,为课中任务活动奠定了基础。自主学习中可采用导学案方式进行引导。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判断题引导学生利用概念来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判断,也可用填空题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再次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二、提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模式,探究是整个课堂的中轴,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探究而较好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构建,问题引导较为关键。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在数学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在以问题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但因问题和目标联系不够紧密,问题讨论后教师的组织不到位,讨论也就容易走形式。故而讨论中问题要紧扣目标展开。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教学中,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全等三角形,知道了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和三个对应角是相等的,如此,要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是不是要六个条件都能满足呢?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开始探究、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三角形、剪三角形进行对比,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得到定理。

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教师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如“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给出算式:0.44-(-0.81)-0.56-(-0.09);-(-6.3)-(+1.2)-(-3.7)-(-6.2)引导学生复习,接着引导学生尝试计算(+18)-(-8)+(-10)-(20);(-1.8)-(-3.1)+(0.8)-(+0.1),以问题“在进行加减法混合运算过程中,我们如何处理运算符号?”引导学生在尝试计算后进行小结;以算式(-6)+(+16)+(-7)+(-3);(-32)+(+4)-(-6)-(-8)来引导学生去括号后进行计算,以问题“在和式的算式中,各个加号该怎么处理?”来引导学生对去括号进行学习,最后以-24.5+4.6-14-2.6+5.5来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计算,计算后总结规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一是要预留时间给学生讨论,二是要结合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如“正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图象的形状、所过的象限等进行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正函数的图像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三、优化课堂练习,及时帮助学生巩固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结合以往的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来看,过于书面化,且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不够。实施合作探究活动,要以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展开练习,且要注重引导学生实践。如在三角函数的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教师先布置课后练习来引导学生巩固正弦和余弦的概念,然后以应用类问题来引导学生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弦和余弦值。

在练习中,要注重加强实践活动,以此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公式的应用,练习中可采用纠错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出示一些案例,案例中公式计算有错误,由学生来纠错。如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后,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设计全等图形,如有理数学习后对正负数的巩固,可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正负数的例子。“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教学为例,教学后教师引导小组学生收集各自家中的手机话费套餐使用信息,然后进行对比,看哪一种更优惠。在任务中,同一个小组的学生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如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等都需要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如此,以活动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摒弃纯书面的练习方式,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也更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辅以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帮助学生巩固,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构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鹏程:应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4年第14期7-8页。

[2]吴蕴玲:初中数学“自主导学、合作生成”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5X期4-5页。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1500字下一篇:软件源代码授权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