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2024-09-04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通用16篇)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读后感

五泉中心幼儿园

王瑞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我仔细的阅读了几遍,让我在感叹这本书对于3-6岁孩子学习与发展方面给了老师和家长一个细致又具体地参照标准的同时,也深深感叹这本指南出的如此之晚,因为我女儿已经6岁了。我在这里也向各位老师和家长叙述一下我对这本指南读后的感想,有不到之处,请原谅我这个教育方面的“门外汉”,因为作为家长,我也是和孩子在同步成长。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对培养3-6岁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有了具体的描述,而且下面的教育建议里也对家长需要做的给出了提示,做为家长应该时刻给孩子做好榜样。《指南》这本书我大概总结一下,可以在三个方面帮助家长教育3-6岁幼儿,第一,把握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第二,培养孩子生活独立性与学习主动性很重要,享受家庭关爱的同时,又需要在社会交往这个大环境下成长,在探索中学习;第三,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当然作为家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优秀,成绩又好,但是优秀的孩子并不是生而造就的,成绩好也不是不劳而获的,所以对于幼儿阶段我们家长应该做的是培养孩子怎样去学习,应当学什么。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相信只要作为家长善于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独特性,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用孩子的优势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每个孩子都会健康、快乐、优秀地成长!《指南》是我国幼教专家经历四年多时间,对全国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吸取国内外先进理念,依据我国幼儿特点起草拟定的3-6岁儿童成长教育规范,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明确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予了很全面的建议,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这样家长了解清楚后,可以在学习和游戏中给予支持,更好的配合老师开展更加高效的教育引导。

通过学习《指南》我从中有所领悟,明白了自己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知道了做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成长观、教育观,遵循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学习、成长特点,有针对性的配合老师做好家庭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攀比孩子认识了多少字,会唱多少歌,更不是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对比自己的孩子不足。通过学习《指南》,我感到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育中,我将以《指南》里面的标准为依据,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达到家园教育一致化,使孩子发展的更好!

《指南》给了非常具体的指导,它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并且细化了各领域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让我们这些家长较为清晰的了解了自己孩子3-6岁的一般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操作性。

对比指南,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既有比较正确的,也有失误的地方。在此总结了以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拥有健康最重要

二、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让孩子热爱科学

五、培养孩子的艺术天赋

作为幼教要按用《指南》来指导我们的育儿工作。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那么父母就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要求孩子诚实守信,父母首先要诚实守信等等。我常常想,家长总是要求孩子这样做得好,那样要得第一,要孩子成为自己夸耀的资本;但却很少想想,自己是否是个优秀的父母,自己是否是孩子的骄傲。父母先给孩子做好榜样,是不是才更有资格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这值得所有的父母深思。有人说,孩子的成长是场马拉松,是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得晚一些,并不能影响整体的进程,因为长跑拼得是能力,拼得是耐力,只有短跑才拼在起跑线上。相对于孩子长长的一生而言,幼儿园的教育,更是一个奠基工程,地基要挖得深,面要铺得广,地面要夯得扎实,将来方可树起高楼大厦。因此,每个领域都重要,每个方面都要培养。

总之,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感受很多,而自己在以后的孩子教育中,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那就是:1.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攀比。2.引导愉悦的情绪表达。

名:王瑞芳

龄:25

通讯地址:五泉中心幼儿园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2

无疑,在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来愈为严重和突出的情况下,国家教育部出台这样一部《指南》,不仅为幼儿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风向标,对广大家长教育孩子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而且对于广大幼儿教师科学地做好幼儿教育工作也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这一《指南》的解读和学习,我觉得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一、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但是,现在一些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为了竞争的需要,或者为了迎合某些家长的要求,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超前教育,有的甚至在幼儿一入园即向幼儿传授小学知识,甚至向四五岁的幼儿开设各种形式的艺术班、特长班、早教班等等,让幼儿小小年龄便要面对各种名目的作业和练习。这样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不仅让幼儿牺牲了童年的快乐和身心健康,甚至还导致一些孩子在小小年龄就出现了厌学情绪,对学习产生反感。现在,对照教育部提供的《指南》,广大教师无疑值得警醒,那就是一定要尊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依照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进行合适的教育和引导,让幼儿从事属于他那个年龄段所应该做的事,而切不可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一味地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强化训练,对孩子进行那种拔苗助长式的过度开发,从而避免出现那些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适得其反的事情。

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就像自然界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孩子。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幼儿的身体特质、学习方式和发展情况都各有不同,在不同的学习与发展领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承认差异,是尊重差异;尊重差异,是尊重个人。不承认、不尊重差异,企图用一个模子塑造孩子,是不科学的。教师要承认并尊重每个幼儿的差异,要允许并肯定他们不同程度的差异和进步发展的快慢,从而让幼儿都能够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目标,而绝不是用一把“尺子”、用一个标准评价和衡量所有的幼儿。

三、尊重幼儿的独特价值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也曾告诫说:“要给孩子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总是做题又做题。”每个人的童年都只拥有一次,童真、童趣无疑是人生当中最美好和最珍贵的东西,一个人童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对于其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面对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幼儿个体,面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对各种事物及活动的浓厚兴趣,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尽可能地对其进行鼓励和培养,并尽可能地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放手让孩子们多试一试,多一些感受,多一些体验,并对他们少一些限制,少一些束缚,少一分桎梏,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方式获取经验、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努力让每一个幼儿的个性都得到张扬、兴趣都得到发展,从而使孩子们都能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3

1.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

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

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减少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

2.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如:

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

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

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和他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感受图书的作用,体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3.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如:

向幼儿介绍医院、公用电话等生活中的常见标识,让他知道标识可以代表具体事物。

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体会文字的用途。如买来新玩具时,把说明书上的文字念给幼儿听,了解玩具的玩法。

教育建议:

1.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如: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

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给幼儿读书或讲故事时,可先不告诉名字,让幼儿听完后自己命名,并说出这样命名的理由。

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

2.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

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

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

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编故事,并为自编的故事配上图画,制成图画书。

3.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教育建议:

1.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如:

准备供幼儿随时取放的纸、笔等材料,也可利用沙地、树枝等自然材料;满足幼儿自由涂画的需要。

鼓励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故事画下来并讲给别人听,让幼儿体会写写画画的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把幼儿讲过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念给他听,使幼儿知道说的话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从中体会文字的用途。

2.在绘画和游戏中做必要的书写准备,如:

通过把虚线画出的图形轮廓连成实线等游戏,促进手眼协调,同时帮助幼儿学习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运笔技能。

鼓励幼儿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

提醒幼儿写画时保持正确姿势。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4

当前,机关幼儿园给我们家长印发了这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先只是抽空大致学习了一遍,这是一本关于3-6岁孩子成长阶段的指导读本。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设定了“阶梯状”的成长参照,给家长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作为家长,说来惭愧,其实我自己对孩子的每个发展领域并不是很清楚,而《指南》给了非常具体的指导,并且细化了各领域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让我们家长也对孩子的教育有了全面的了解,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操作性。

在指南里有提到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而拔苗助长是当今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中,我们家长为让孩子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给予孩子不按照教育规律成长的各种各样的学习,如假期里、周六、周日的各类兴趣班,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是不是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的特点,只管给孩子报名,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孩子厌倦了学习,对孩子将来的学习非常不利。指南要求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学习,自愿学习。而且尤其是让我们家长不要用对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小朋友做横向比较。在指南里,有很多很好的教育建议,比如:对幼儿的安全知识教育很重要,外出时提醒幼儿要紧跟成人,不远离成人的视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看红绿灯等。以前我不太注意这些,现在带孩子外出,我肯定要看红绿灯的,自己要首先给孩子做好榜样!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事物,不做危险的事。如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手里拿着尖锐物品时不能跑步,以防跌倒。在外面玩时,教他认识一些很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安全出口等。有意识的教孩子记住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父母的姓名,手机号码,并告诉他如果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就要找警察叔叔,告诉他们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父母的姓名、电话,请警察叔叔帮助联系。他也告诉我幼儿园老师有教他们一些求救电话,如110,119等。现在,孩子有时候急于表达他的意见或者感受,说话语无伦次时,我会提醒他慢慢说,不要急。对于他说不清的地方,我会帮他说出来并让他重复一遍等。

孩子应该有天真快乐的童年,如何能做到这样,《指南》给我们的家长指明了方向,再次感谢学校给了我们家长这么好的书本,我们会按照《指南》的标准和要求严格操作,帮助他们度过一个非常有童趣和回味的童年!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5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发现他们的优点,接纳个体差异,不把孩子做横向比较。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和谐发展,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

二、为孩子创造更多交流机会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每天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尽可能多创造幼儿交流和表现的机会。

三、注重身边的教育

幼儿的社会性是在平时观察和模仿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家长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6

健康方面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这一方面,有一条推荐是: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来锻炼孩子的平衡潜力,动作协调性。我们班有一个叫阳阳的小男孩,身体胖胖的,小朋友们在玩体育游戏时,他总是懒得动的样貌,自己独处,我也曾与他妈妈多次交流,沟通,可效果并不明显,但是我从来没有放下,每次活动期间,我总是鼓励他,并陪他一齐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阳阳也喜欢上了运动。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创设简单愉快的环境,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比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应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小朋友,所以而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我们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是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如对上幼儿学不哭的幼儿,给予夸奖,鼓励,对于那些哭的小朋友,老师多接近他,与他说话,说笑玩耍,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渐渐的孩子把老师当成了能够依靠的人,消除了入园的焦虑,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语言方面,3—6岁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应为其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交流,真正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语言方面有一目标培养幼儿倾听的潜力,此刻我们的孩子只注重表达自己的看法推荐,倾听潜力相比较较弱了一些,为此,首先,我们老师也要给幼儿做出表率,幼儿与老师说话时,老师要主动蹲下身子,眼睛注视着幼儿,仔细倾听,并随机告诉幼儿,你看,说话时老师专心倾听,你是不是也就应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呀!孩子会人容易理解老师的推荐,从而培养了孩子的倾听潜力。

社会方面,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学习的主要资料。有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回到家里说不愿上幼儿园,家长就会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对于这样的孩子,推荐家长利用走亲,到朋友家做客或客人来访时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与交流,使孩子变得开朗,活泼,喜欢和别人交流,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和朋友一齐玩的快乐,在幼儿园多为幼儿带给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取自由结伴开展活动。老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齐做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幼儿的科学是在探究具体事务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其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潜力。推荐中提到,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诚的理解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行为。

艺术方面时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指南》中提出推荐幼儿画画时不要带给范画,要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如:你的画用了这么多颜色,感觉像过年一样喜庆;你扮演的大灰狼声音真像,要是表情在真一点,就会更好了等等。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7

一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规律, 科学制订各年龄阶段体育活动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 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以及“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子领域。在体育活动中我园将更多参照“动作发展”子领域下的发展目标, 包括了幼儿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动作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且各年龄段都有指向明确、指标清晰的细化目标。

1.3~4岁, 关键词:“有趣”、“模仿”

小班阶段的体育活动首先应充满趣味以吸引幼儿, 且一般以模仿为主, 用动作模仿周围事物的形态和动作特征, 感知运动节律的变化。如《小兔跳彩圈》、《乌龟运粮》等体育活动都是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来发展幼儿的跳和爬的能力。其次, 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各种身体运动, 体验各种肢体动作的可能性。如《我是机器人》让幼儿体会除了灵活的动作, 人的身体也能变得“机械”和“僵硬”。最后, 运用各种材料和器械进行活动, 尝试新的内容和玩法, 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如在玩球、玩沙包的过程中, 幼儿不仅能体会器械与人的互动, 更进行了如拍球、抛接、躲避等多种动作练习。

2.4~5岁, 关键词:“参与”、“规则”

中班阶段的体育活动则更加关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首先, 教师应选择更加有趣的内容让幼儿愿意参与运动活动, 通过尝试、模仿、练习, 使动作轻松、自然、协调。如在《羊村大冒险》活动中让幼儿扮演相关角色练习投掷的动作技能, 紧张投入又充满乐趣。其次, 中班的幼儿更乐意用动作来表现所理解的事物, 教师应让他们更多体会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最后,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理解和遵守运动活动中的规则, 对危险的标志与信号能较及时地做出标识。同样是《羊村大冒险》的活动, 增加了“前方小河”、“小心陷阱”的标志与要求, 幼儿活动的专注度和练习积极性也会更高。

3.5~6岁, 关键词:“挑战”、“合作”

与小班和中班运动范围和运动量都较小的体育活动相比, 大班的体育活动更倾向于大场地、大器械和大动作。如《穿越侏罗纪》, 就囊括了平衡、攀爬、投掷等多种动作技能;又如最近新兴的定向运动, 更是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

二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 科学创设各年龄阶段体育活动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提出“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于发展的最初阶段和重要时期, 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是第一位的, 也是最重要的。”因此, 我园创设体育活动环境的基本守则就是“安全”, 只有在此前提下呈现的体育活动环境才是科学的、有探讨意义的。

1.3~4岁, 关键词:“舒适”、“趣味”

小班体育活动的环境创设主要应考虑安全性 (包括生理和心理) 、舒适性和趣味性, 能够让幼儿在环境中充分体验运动活动的乐趣, 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乐趣。如前文提到的《乌龟运粮》, 教师创设的环境不仅有幼儿爬行的垫子、乌龟背壳等必需的道具, 还在场地周围点缀了小草、小花、小乌龟的“家”等布景, 营造了童趣、逼真的情境, 让幼儿在温馨、宽松的氛围中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2.4~5岁, 关键词:“层次”、“探索”

中班则需要创设有层次性的活动场景, 在情境中适当加入挑战点, 提供多种材料, 激发幼儿克服困难、探索、学习、锻炼的愿望。依旧是《羊村大冒险》的活动, 当幼儿能熟练掌握“投掷4米”的技能后, 教师就有意制造了一点小麻烦:用作“弹药”的纸球不够用了, 需要幼儿自己团报纸制造“弹药”, 这就为活动增加了新的挑战, 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 提升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奋点。

3.5~6岁, 关键词:“竞争”、“创造”

大班的体育活动环境创设要有挑战和难点, 能激发幼儿运动、竞争的愿望:提供的材料能满足幼儿对运动器械进行组合创造、自主探索的需求。一般以竞赛式为主, 《穿越侏罗纪》中“穿越”的路线不止一条, 游戏前幼儿分组布置穿越路线, 之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路线挑战, 顺利完成一条路线的话就可以继续挑战下一条。这也是遵循了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三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与习惯, 科学运用各年龄段体育教学方法与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所以, 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过程中也应注重幼儿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开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我园主要进行了以下三种模式的探索:

1.3~4岁, 关键词:“情境创设”

情境因素能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角色代入, 提高活动兴趣。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可以融入故事情节和角色, 根据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 利用这些情境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渲染, 帮助幼儿进入情境, 开展运动活动。这种“体验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是:情境感知+激发兴趣+挑战提升。

2.4~5岁, 关键词:“器械投放”

器械的投放可以采用各种方式, 如一物多玩、多物一玩、多物多玩等。幼儿的运动能力和经验的获得不仅是靠模仿教师的动作而形成, 更是他们在与周边环境及各种各样的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这种探索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是:自由探索+引导发现+交流丰富。

3.5~6岁, 关键词:“分层指导”

有层次的运动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得到发展。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内容要有层次, 活动的要求要有层次, 活动的指导要有层次, 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 幼儿的评价要有层次这几方面。这种多样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是:展现个性+因势利导+激励进步。

这几种教学模式与策略虽然在不同的年龄段中分别实施, 但它们不是互相割裂的, 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是各年龄段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进阶与调整。

四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科学实施全园体育校本课程

我园以体育为主要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体现在集体体育活动中, 更贯穿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每时每刻:

1. 百花齐放的班级体育特色活动与游戏

在不影响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前提下每班每周定期组织班级体育特色活动和班级体育特色游戏, 以不同的活动组织方式完成班级体育特色计划, 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 也能更加科学、系统地发展幼儿的动作技能。

2. 丰富多彩的晨间与午间体锻活动

打破传统操节“整齐划一”的模式, 在早操和午间操中也将加入发展动作技能为主的体能运动, 把班级体育特色器械融入其中, 让孩子们得到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

3. 趣味与挑战并重的自制玩具和器械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量身打造”更多玩具。另外, 我们将更加关注运动器械的趣味性、挑战性和互动性。不仅努力做到“一物多玩”, 更要达到“一物精玩”, 使孩子们在不断的变化与挑战中玩出精彩。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8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语言领域 教学观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指路明灯,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必备的手册。解读《指南》有关学习语言领域方面,让我们收获颇丰。

一、解读《指南》品出了“以人为本、关注倾听与表达”的教育观念

《指南》的目标很细化,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特征提出不同要求。我是一名一线幼儿教师,现在带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吃完早餐,幼儿都会选一本图书阅读。以往孩子们自己阅读,我会提醒幼儿保持安静,做一些琐碎的事情。解读《指南》后我学着走近孩子们,给孩子倾听和交谈的机会,让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祖国妈妈我爱您”的主题活动,一天晨读时间,王孜静小朋友拿到一本书和我讨论关于“五星红旗”的话题,我与其他孩子也展开了话题,关于国旗的颜色、国旗上的星星、国旗的象征等。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不亦乐乎,这为我们开展主题活动奠定了基础。在这期间发现有的幼儿只听不说,可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帮他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二、解读《指南》品出了“接纳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的教育理念

一个班级幼儿的年龄有差别,发展水平也不同,总有表现超前的幼儿和发展滞后的幼儿,这时候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接纳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接纳班级现状。只有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才会立足实际,取得长远发展。解读《指南》让我更感受到接纳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的重要性。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祖国妈妈我爱您”的主题活动,其中有一个社会语言活动“夸夸家乡美食”,由于我班在2014年进行过“民族礼仪”课题活动,孩子对家乡的美食如数家珍,展示图片上的美食孩子们都知道,甚至说出了更多美食。那么如何夸赞自己家乡的美食呢?问题摆在我和孩子们面前,这时候要和孩子们讨论以何种方式夸赞家乡美食。教师要给孩子们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想说、敢说、不怕说错,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最终孩子们讨论的结果是,有的孩子认为唱一首歌夸赞家乡美食比较好,有的孩子认为创编一首儿歌夸赞家乡美食比较好,两方各派一个代表猜拳决定以何种方式夸赞自己家乡美食。结果第三、四组的幼儿赢了,孩子们太厉害了,创编的儿歌朗朗上口,让我太惊讶了。夸夸家乡美食,作者:分园大二班小朋友,馓子、花花、油炸糕,好吃好吃真好吃,请您尝一尝。羊肉、抓面、牛肉干,好吃好吃真好吃,请您尝一尝。甜醅、酸奶、沙棘汁,好喝好喝真好喝,请您尝一尝。我们青海美食人人夸。之后有的孩子提议分组表演儿歌,我们决定请第一、二组小朋友扮演外地客人来西宁做客,第三、四族小朋友扮演美食城工作人员招待客人,孩子们兴趣高涨,之后互换角色表演。这一社会语言活动完成得很好,我内心倍感欣慰。所以说《指南》是指路明灯,在我遇到困难、遇到阻力时及时为我指明道路,让我知道自己的前进方向在哪里。《指南》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有条不紊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在给幼儿读书或讲故事时,可先不告诉名字,让幼儿听完后自己命名,并说出这样命名的理由”。我班每周三中午的餐前活动是讲故事,这天,我准备讲“月亮姑娘没衣服穿”这个故事,没有告诉孩子们故事的名字,细心的李欣瑶小朋友问我:“老师,你怎么没讲故事的名字呢?”我说:“今天老师先讲故事,由小朋友给故事命名。”听完我说的话,孩子们倍感兴奋,仔细认真地听故事。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命名的故事名字有:“月亮变变变、月亮姑娘变化多、没有衣服适合月亮姑娘穿。”我觉得孩子们命名的故事名字都挺合适的,由此还引出了朔月、娥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娥眉月、残月等话题,讨论异常激烈。因此,工作中还是要多鼓励孩子,多与孩子共同探讨问题。

三、解读《指南》品出了“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以前阅读活动以教师讲幼儿倾听为主,理解故事内容,并能重复故事。解读《指南》后,再加上园内组织绘本活动讲课比赛,我的教育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自主学习。如在近期主题活动“星际旅行”中,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搜集有关“星际”的相关知识,让孩子了解“星际”的内容、分类及八大行星的相关知识。为开展绘本阅读“波噜噜的星际旅行”奠定了基础,在晨读时间,幼儿自主阅读绘本,发现有读不懂的画面告诉老师,有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提出来。在集体活动时,与幼儿一起阅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孩子们与波噜噜、优恩和小博士一起去星际旅行,认识了月球、火星、木星、土星、水星、地球,在星际间畅游倍感快乐、幸福。自主学习推动孩子们主动探索未知的星际世界,这一绘本阅读活动给我的感受是我由主动变被动,让孩子去说、去探讨,我成为一名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第二课时,抛出问题:“如果让你驾驶这宇宙飛船,你会去哪个星球做什么事?”这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挥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孩子们的回答太让我惊讶了。如李晟说:“我想带着小铲子去水星埋宝藏。”李欣瑶说:“我想去太阳上做烧烤。”金睿明说:“想去别的星球看看地球是什么样的。”吴治廷说:“想去火星上看看那里的山峰有多高。”思思想去感受一下太阳上有多热,马芸瑶想带着爸爸、妈妈一起去水星,看看水星上到底有没有水?单鸿轶想去土星上看看,木星是不是一千个地球那么大?等等,孩子们的想法让我倍感幸福,我仿佛也变小了,想当一名宇航员和孩子们一起去太空畅游。

总之,《指南》是一本师幼共同的成长手册,是一本温馨的备忘录,我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解读《指南》,以《指南》为导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9

我园领导很注重园内教师的成长,所以本学期特地给每位教师征订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供大家阅读及学习。当我收到发下来的书本后,觉得书本厚厚的,略微翻阅后觉得该书本值得深入研读。

该书分五章具体阐述,分别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章的第一小节就是从引言展开的,从中让我们了解到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对我们阅读接下来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该书将幼儿的发展指标分得非常详致。它不仅根据幼儿的年龄段来制定指标(具体划分为3~4岁;4~5岁;5~6岁),还将各年龄段的幼儿的发展指标做出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幼儿教师来说非常有利,它将更助于我们了解如何应对及管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阅读后,我发现了之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之前在设置体育游戏中的具体要求及使用的体锻器具与幼儿年龄不相符;部分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存在不符合等。该书为我在制定教育教学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在遇到不明之处时就可以掏出来翻阅一下解决难点。对于我来说,该书很有帮助。在科学这一大块儿内容中,让我们教师要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升值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这句话然我感触颇深,不仅家长们平时总表现出生怕孩子弄脏所以总会让孩子们少去触碰一些物品,而且我们教师有时候也会难免出现这种情况。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10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觉得自己更有义务和责任,来认真地学习并根据《指南》与家长配合进行因材施教,因此,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们每个幼儿园老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观整个《指南》的内容结构,从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方面,分别阐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征。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与同伴做横向比较。”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在各个年龄段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树立“每一个孩子都重要”的教育观、儿童观。

二、“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自由活动中的交流往往更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晨间活动中利用孩子自主建构的时间,老师来到孩子们中间,听听他们谈论的话题、了解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除了自由活动交谈机会,在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活动中多听取孩子的想法的意见,尽可能多的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指南》中强调坚持三项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想更高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衡量所有的幼儿。

《指南》中更强调“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中,越来越多的社会、老师、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将学习品质视作儿童入学准备与持续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的领域。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教育任务的核心。通过这次认真、系统地学习了《指南》后,我认识到我们幼儿老师更加应该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更应该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我们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做事认真专注、不怕困难、积极探究、乐于想象和创造等优良的学习品质,《指南》为我们幼儿教师指明了方向。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11

一、优化一日活动,赋予幼儿游戏自由

1.调整一日活动时间。

以前的一日活动安排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活动环节过多,一天18个活动环节。为了完成这些环节,教师必然会对幼儿进行高度控制,幼儿自由、自主空间极少。二是每个环节时间都较短,活动转换频繁,节奏过快。导致幼儿始终处于紧张忙乱之中,无法充分感受和体验每个活动过程,无法充分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三是过渡环节安排过多,导致幼儿出现紧张、拥挤、消极等待现象,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针对这种“碎片化”问题,我们重新调整了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把零碎单一的活动有机整合为10大活动环节,把盥洗、喝水、早点等生活环节安排在幼儿自主游戏中,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分散、自主的方式进行如厕、饮水等活动,使幼儿在大时间段充分参与游戏活动,自主地玩与学。现在,幼儿一日活动形成了“自由游戏——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餐后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这一室内外交替、动静交替的活动序列,增强了时间安排的弹性,给教师和幼儿充分的自主权,也让幼儿拥有了连续完成一件事件的可能性。

2.尊重幼儿自主游戏。

以前幼儿游戏类型相对单一,多以集体性、规则性游戏为主,幼儿自主的空间和时间很少,教师对游戏具有明显的“高控性”,导致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现在我们的游戏以区域游戏为主,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内容及伙伴,促进自主发展。同时,我们尝试本班区域、跨班区域、共享区域相结合,打破了原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活动形式,构建同龄、混龄跨班区域,在固定的时间内,班级幼儿交换区域进行活动。我们利用走廊、大厅、操场等公共场所设置了共享区域,如一楼的生活馆、二楼的美食城、三楼的汽车城,不同年龄段、班级的幼儿同时开展区域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扩大了游戏的活动空间,提高了材料和空间的利用率,真正实现材料、经验的共享。同时也让幼儿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

二、记录学习故事,理解支持幼儿学习

1.关注幼儿自发的学。

原来我们每周撰写一篇教育故事,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教师的支持、合作与引导。存在的问题是描述过于笼统,高度概括,缺少幼儿在情境中的反应,以及同伴之间和师幼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教师很多的案例反思当中没有对于儿童观察的分析,没有体现儿童学习经验的学习故事,主观猜测较多。现在我们调整为记录幼儿学习故事,进行幼儿学习故事培训,每月组织一次学习故事的分享交流。从幼儿的“积极行为”切入,从教师主导的“学”转向幼儿自发的“学”;从特定活动中的“学”转向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寻常时刻的、富有个性的“学”。记录的是幼儿能做什么,而非不能做什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识别,这样教师就必然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幼儿的自然智慧与能力。如在“小风扇转起来了”这一学习故事中,轩轩和晨晨两个小朋友在科学区尝试插接线路,想让上面的小风扇转起来,可是反复尝试好多次后,始终没有成功。老师并没有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导幼儿说:检查一下线路,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教师只为幼儿创造进一步学习的可能,接下来做什么仍由幼儿自主选择。这些做法不仅可以使教师的儿童观发生根本的转变,而且很容易将这种转变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

2.促进教师对儿童发展理论及《纲要》、《指南》的学习和理解。

“学习故事”需要教师认真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加以分析和解读,还要想出下一步的支持策略。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分析、决策能力,还能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从“学习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教师“尊重幼儿”这一观念的落实,看到了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还看到家长与教师共同完成幼儿评价,这样一种“家园共育”的新模式。

三、多彩户外活动,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指南》强调“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我们尝试从合理规划环境,创新活动内容,开发活动器材,优化组织形式四个方面开展户外活动研究,打造一个自然的、真实的、开放的、探索的、运动的、科学的、挑战与趣味并存的户外环境。

1.合理规划环境,将户外场地分区。

将户外场地分为九大区域:挑战区、沙水区、车类区、球类区、角色区、美工区、建构区、种植区、大型玩具区,并把活动区扩展延伸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使这些区域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形成动态的多样化的活动区。

2.开发活动器材。

充分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和身边废旧物品制作游戏器材,探索一物多用。收集轮胎、木块、pvc管、玉米皮等各类废旧材料丰富幼儿游戏的材料。如:用木块作建构材料;将一些废旧的饮料瓶和塑料瓶用松紧带连接起来做成拉力器;用各种易拉罐做成高跷;用轮胎做小车等。孩子们用玉米皮制作的蒲团自由进行抛、接、跳、投、转、顶等,进行过湿地、跳荷叶、抛接飞盘等合作游戏,探索出了二十余种玩法。

3.创新户外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生活化、本土化、童趣化,富有挑战性。儿童最喜欢模仿,对于成人所做的事,如工地里的建筑、田野里的耕种和收获等,都想尝试一番。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定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经验。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本地资源开展一系列本土化的户外活动。如:组织幼儿去采摘;结合幼儿园盖新楼,开展“小小搬运工”活动,帮助建筑工人搬运砖头、瓦片。另外我们尝试将古朴有趣的民间游戏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之中,赋予老游戏以新的生命力,开展了优秀民间游戏征集活动,发动教师向自己的长辈、幼儿的家长请教,把一些有教育意义,又有多元价值的民间游戏引入。如“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编花篮”等,通过教师与家长、孩子共同参与、改编和创新,使民间游戏以崭新的面貌走入幼儿的生活,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素质。

4.优化活动组织形式。

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增强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责任区管理”方式加以管理活动区域,即让每位教师负责1~2个运动区域,以确保幼儿在每个运动区均能得到教师的指导或帮助。通过开展户外游戏展示活动、专题竞赛活动、亲子活动,有效地促进户外游戏的开展。

落实《指南》,我们相信“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给幼儿提供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天性充分绽放,让教育崇尚天性、回归自然。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12

2012年《指南》颁布,其中艺术领域大大淡化了对幼儿绘画技能的要求,强调幼儿在生活中的艺术感知与欣赏,强调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表现,并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有范画孩子怎么会画?”“没有范画孩子怎么学技能?”种种质疑声接踵而来,教师显得束手无策。

一、教师对美术活动中“范画”所持的态度

为了解教师对范画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有何看法,我们组织了专题讨论,发现教师存在两种态度:

1. 需要范画型

这类老师反复强调现在孩子之所以能够画出这么好的画,主要原因是老师出示了很多范画,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包括各种人物、动植物形象,色彩搭配、空间布局等,能力弱的孩子可以模仿,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模仿中超越和创新。如果没有范画,孩子们会不知如何画。比如,你只告诉孩子“你今天要画一只鸟”,如果没有鸟的范画,孩子怎么能画出鸟呢?甚至很多老师说“没有参照,我都不会画,更不用说孩子了!”

2. 不要范画型

这类教师指出,有了范画作为参考,孩子的作品虽然有细微不同,但整体来说是大同小异,一旦教师出示范画,孩子就不会主动思考,而且他们总觉得老师的是最好的,因为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了权威,要想让孩子打破权威的影响是很难的。而且,老师出示的范画确实都很漂亮,孩子也很喜欢。孩子通过模仿画出来的画虽然从形式上看比较漂亮,但是缺乏孩子自己的思考,也不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直观表达,它仅仅能够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却无法真正让绘画成为孩子的精神生命活动。但是,对于没有范画的美术活动究竟如何开展,这类老师也显得无从下手。

显然,“是否需要在幼儿艺术表现时出示范画”的争论,归根结底取决于对美术教育价值的不同认识,即“注重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体验,自主表现创造”还是“注重培养幼儿美术技能”。根据《指南》的理念,幼儿艺术教育应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幼儿在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行为的转变。

二、教师对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

1. 拓展美术活动材料,丰富幼儿表现方法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老师所谓的“不会画”是指孩子不会画得跟老师一样好,其隐含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幼儿绘画的技能,而非幼儿情感、理解、想象的自主表达。而且,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主要的工具和材料就是勾线笔和蜡笔,孩子艺术表现的方式仅限于勾线、涂色,因此,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较好的孩子显然会得心应手,而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勾线不流畅、造型能力弱,这些孩子在老师眼中就属于“不会画”或者“画不好”的。3~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弱,无法将立体的物体转化为平面的造型来进行表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充分反思,如果我们不以技能来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美术活动的工具不仅仅是蜡笔,美术活动的形式不仅仅是画,那孩子还会出现“不会画”的问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原来以绘画造型为表现形式的美术活动《彩色的秋天》进行了修改,尝试将孩子带来的各种树叶、谷物、干花作为美术活动的材料,让孩子自由创作。活动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孩子都非常投入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以往经常说不会画的孩子也没有寻求老师的帮助。而且,每一个孩子的作品无论从色彩、布局、手法来说都不尽相同,孩子们甚至还会主动在教室里找老师没有提供的材料,将其运用到作品中。更可喜的是,在分享交流环节,孩子对于自己的作品讲得滔滔不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角度,这在模仿作品中是不会出现的。在活动结束后的研讨活动中,老师深有感悟:“不是孩子们不会画,而是我们用固定的材料束缚了他们的手;不是孩子们不会创新,而是我们用固定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材料拓展带来的是孩子们思路的拓展,老师欣喜发现了这一点,也开始在自然、生活中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为美术活动所用,如收集树枝,让孩子在树枝上涂色,然后再用彩纸黏在树枝上,做成各种各样的彩色树,如用生活中的清洁球、梳子等蘸上颜料盖印,让孩子观察各种物品的机理,又如让孩子在瓷砖上刷颜料、画画,并用纸拓印下来,感受版画的特殊效果等。自然、生活中的材料不仅环保,也深受孩子们喜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创作可以无处不在。

2. 拓展美术欣赏策略,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

幼儿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将自己的感知、体验、想象用艺术手段进行表现、表达的过程,其前提是幼儿对某种事物特征有所认识和了解,对某一事件有感受和体验。为什么有的人被要求画一幅意愿画时能够信手拈来,而有的人却什么也画不出来,这与个人的感知经验和头脑中的表象丰富与否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见过树,就很难生动地去表现一棵树。因此,我们认为要加强对孩子美术欣赏的引导,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为艺术创作积累表象。

(1)走向自然,关注自然界的美

孩子天生就喜欢自然,因为它的简单、淳朴与孩子的天真烂漫十分符合。于是,我们把原本在教室里看图片的时间变成带着孩子走到户外,感受自然的生机美、色彩美。幼儿园池塘中被风吹起的波纹,池中小鱼游动时摆放尾巴的柔和,秋天石榴树上火红而沉甸甸的果实,一年四季此起彼伏不断绽放的野花都成为孩子们欣赏的对象,走近自然的孩子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小草并不像书本上画的那样,小草有很多种,有的肥,有的瘦,有的高,有的矮,有的会开花,有的会结果,孩子们还发现,很多植物并不是只有一种颜色,比如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并不都是同一种颜色,有的是红色,有的是浅绿,有的是深绿。

(2)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美

身边的美悄无声息,却又总是存在,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美的元素可以让孩子欣赏。比如,一年四季不断更换的橱窗,每一季都会传递最新的时尚元素,它们搭配和谐、制作精美,充满时尚气息又不失生活品位,能够给孩子色彩搭配的视觉感受;比如,装修别致的咖啡馆,优雅、艺术、和谐、温馨,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主题和风格,可以让孩子感受室内设计的无限魅力;又如,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大型建筑,每一座都结构迥异,别具一格,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建筑的刚性力量。因此,我园开展了“和孩子一起发现身边的美”系列活动,每月给定不同的主题,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去寻找有艺术感的建筑、服装、家具等,并用拍照、摄像、剪贴等方式来表现这些主题。听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艺术视野大大开阔了,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美。

(3)走近大师,关注艺术作品的美

大师艺术作品也是孩子欣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一幅经典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群人。但是,并非所有大师的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各年龄段挑选了一部分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大师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法。

3. 解读幼儿美术作品,增强幼儿创作自信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家长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幼儿艺术表现的自信心。比如,在实践初期,老师会指着孩子们看似乱糟糟的画面质疑:“瞧,没有范画画出来就是这样乱七八糟!”甚至有家长质问孩子:“今天画的是什么啊,怎么什么都不像呢!”每当这时,孩子们的创作自信会受到很大打击,有的孩子会因此而“不想画”“不敢画”或者“不会画”。我们意识到,美术教育需要扭转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才能让幼儿获得创作自信。通常,我们会首先关注作品的画面美感,而非内涵,因为外在表现形式更容易让人识别,而内在表现内容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把每一个幼儿作品中表达的丰富内涵记录下来,和作品一起呈现,那么,观看作品的人就能够透过稚嫩的笔触感受到孩子细腻的内心世界,从而去发现孩子,理解孩子,就不会只依据外在的形式来评价孩子作品。而且,对幼儿来说,成人听自己讲述自己的作品,就是对作品的肯定,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自我价值干预认同感,自信心也就油然而生了。

当教师的理念和行为站在孩子的立场发生改变,“无范画”的美术创作过程也变成可能。艺术是人类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多关注幼儿的内心活动,才能真正让艺术成为幼儿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

摘要:范画一直被视为幼儿美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关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宜出示范画,这引发了一线教师的困惑。离开范画的美术创作过程活动将如何组织?带着这个问题,组织本园教师进行研讨,对幼儿美术创作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提供支持来帮助幼儿从“依赖范画”转向“自主创作”,以期为广大美术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表现,支持策略,表现方法

参考文献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13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普遍会出现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就像案例中的小哲,他们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意愿表现出一些无商量的游戏行为,然而同伴在面对这些无厘头的行为,总是会感到不解或者反感,这时就存在了商量与合作游戏,大班幼儿对于分工合作已能较好的驾驭,但在角色游戏中出现因意见不合的打打闹闹现象也是难免的,所以教师在面对这种现象要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让幼儿从他人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

在本案例后的名师链接中尼尔创办的夏山学校,让我了解到学校要开展丰富的生活教育,提供幼儿一个安全而愉悦的生活环境,以帮助幼儿做一个快乐的、积极的人,夏山学校的学习活动更是别具一格,它做到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把课堂搬至教室之外,尼尔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多元的,他是以“分散”的形式进行“集中”的引导教育,让孩子们在自发的游戏、生活中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仔细观察孩子们的其他活动,例如:蜗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在书本第四章节“科学探究”的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中也涉及到了可爱的小蜗牛,俞老师针对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和蜗牛的互动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她还创设了宽松的、愉悦的空间让孩子们大胆的寻找蜗牛,在自主探索发现中进一步的了解蜗牛的习性,最后针对蜗牛的触角,俞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尝试用各种方式探讨蜗牛的听力。

从整个案例中不难发现俞老师为幼儿的创设了充分的探索空间,孩子们在探索中始终是处于愉悦的、兴奋的。正如案例后的名家陶行知所言:要解放孩子们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14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他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他有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时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老师帮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而不是全班同学统一标准,这就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而老师对刚接任的班级进行摸底测验,属于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对于那些在形成性评价中持续出现困难的学生,教师必须找准导致学习障碍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建议。

把握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度” 篇15

一、把握学习目标的度, 让幼儿有序发展

《指南》中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 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为我们科学制定幼儿教育计划和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 避免了在教育幼儿时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对幼儿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拔苗助长;二是忽视幼儿发展的目标性, 放任自流, 听之任之。

如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着激发探究兴趣, 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展开, 凸显了“探究”这一核心价值。大自然中的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也是儿童发现事物特征, 寻求事物间关系的思维活动发生最集中的领域。让教师和家长能够理解幼儿在科学领域学习与发展的核心, 并不是懂得多少科学知识, 而是通过探索、体验、操作, 感受身边大自然中的一些奥秘, 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提升科学意识, 从而更重视幼儿对科学探索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而不是仅仅关注幼儿学到了多少科学知识。

麦苗的成长需要松土、浇水、施肥, 然后才是播种。如果没有经过松土、浇水和施肥就播种, 即便种子能够发芽, 也不可能开花、结果。教育儿童也是如此。幼儿阶段是幼儿良好习惯和好奇心培养的最佳时期, 如果在幼儿期就给幼儿灌输与他们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知识, 而忽略了许多幼儿期应该获得的对终身都有用的习惯、兴趣等, 那就适得其反。

二、把握学习方法的度, 让幼儿自然发展

“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要尽可能让孩子按其本性生活, 按其意愿行动”。《指南》要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指明了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求我们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调动幼儿学习的内在因素, 促其自然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纲要》颁布后, 都知道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将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 让幼儿玩中学、玩中乐。但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教师由于专业知识不够, 专业能力缺乏, 在理念到行为中存在一些差距, 特别是受到条件和环境的影响, 一些教师仍然在用传统的灌输法教育幼儿。表面看, 短期内, 幼儿确实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但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并没有多大益处。《指南》设置了教育建议部分, 每个教育建议部分都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让教师和家长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此领域、此阶段可采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准确把握指导幼儿学习方法的度。

三、把握学习内容的度, 让幼儿全面发展

《指南》的说明部分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指南》和《纲要》一样, 将幼儿的发展分为五个领域, 但在划分的几个领域中, 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 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在日常教育中, 教师和家长都比较关注幼儿的显性知识的获得, 语言、音乐、美术特别被重视, 而健康、社会等受到冷落, 比较喜欢儿童能说会道、能歌善舞, 对于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情感的培养大多不太重视, 有的就是不知如何教育, 导致重智轻能、重智轻德的现象。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许三多”现象:吃得多、穿得多、学得多, 以及“三少”现象:交往少、交流少、运动少。

如果把幼儿的学习内容用一个“圆”来表示, 五大领域是构成圆的各五分之一, 没有多少、轻重之分, 如果我们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 或忽视某个方面, 这个圆就是不圆的, 或是不完整的。我们应该围绕儿童学习与发展这个宗旨, 注重幼儿学习与发展中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让每个领域的内容都充分体现, 开展完整教育, 达到全面发展目标。

四、把握幼儿学习品质的度, 让幼儿协调发展

《指南》要求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充分尊重和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等学习品质。要使教学活动成为幼儿自己的、自主的学习过程, 而不是成人迫使的、强加的;是幼儿自己主动建构的、属于自己的学习内容, 而不是成人灌输的、给予的;是对幼儿终身学习有益的, 而不是暂时的、临时的。我们应在教学活动中抓住教育的契机, 重视教学过程, 让幼儿的教育回到真正学习和发展的本位, 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我们要使教学活动既不是原生态的荒漠与落后, 又不是违背规律的深度挖掘与开采, 而是自然的、和谐的、有序的师幼互动。

为了切实理解、贯彻、落实《指南》精神, 使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能够尽量达到《指南》的要求, 作为一个幼教战线上的老兵, 我认为在设计课程时应该做到“三个阶段三问”:

1. 课程设计前三问:

一问为谁设计———是为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吗?二问选择的内容是否合适———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吗?三问选择何种方法———是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吗?

2. 课程实施中三问:

一问幼儿扮演什么角色———是课程的主人吗?玩得开心吗?二问教师扮演什么角色———是孩子的伙伴还是指挥者?三问师幼互动怎样———是自然、有序、积极的师幼互动吗?

3. 课程实施后三问:

一问幼儿发展怎样———是否是积极主动、全面和谐发展?二问自己发展得怎样———是否伴随幼儿的发展而发展?三问如何让幼儿和自己发展得更好。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篇16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幼儿;健康成长;家庭教育

前言

本文首先概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接着论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

记者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的背景和意义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学前教育的相关专家,教育部学前教育负责人明确表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育及家庭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指明方向,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变家庭教育的理念,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有利于改善家长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仅只盲目追求知识“量”的积累,同时,也使其更加重视“质”的增长,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关系着儿童自身的成长,同时,对于我国的家庭教育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师如何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1.加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宣传力度

切实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思想、加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宣传力度是引导家长认识、学习并贯彻《指南》精神的重要方法。首先,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地利用幼儿园的相关职能,提高《指南》在家长中间的“知名度”,使家长充分认识《指南》的作用,并了解其的相关内容,从而以《指南》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对于幼儿成长的作用。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的形式来宣传《指南》精神,并组织专业性较强的教师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用和内容方面的讲解,从而使家长认识到《指南》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走访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并在《指南》中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供家长参考,从而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发挥其学前教育的指导作用。

2.积极举办家长开放活动

加强家长开放活动的举办力度是教师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另一重要办法。学校可以每个月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活动,并引导家长利用《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对包括集体教育在内的各项幼儿园生活进行观察,从而使观察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产生影响,使其更容易接受《指南》,并最终应用《指南》中的相关内容来展开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3.充分发挥家委会中积极成员的桥梁作用

作为监督幼儿园教学与管理的自发性组织,家庭委员会不仅可以对孩子们的受教育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通过加大对家委会内具有先进思想的成员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方面的宣传,使其了解《指南》对学前教育的指导作用,从而通过数名思想先进的家委会成员,使《指南》的精神被广泛地传播开来,进而在家长中形成一种连锁效应,最终达到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的。

4.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明确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使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为此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幼儿教育课程正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自主化的特点,那么《指南》在深入家庭教育的进程中同样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的熏染,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园亲子活动或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教师、家长有机会在大自然、大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科学领域、社会领域为主要切入点,深入观察、了解幼儿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状态,所存在的问题,不断从《指南》中寻求尚未知晓的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让家长真正的成为落实《指南》精神的发现者、参与者、实践者。

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家庭教育实践的关系

通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大力宣传,引起家长对育儿方法的深思,家长在认真学习《指南》后,把《指南》的精神付诸实践,而且很多家长也取得了实效。例如,优优的学习及自理能力都特别强,但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身边没有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优优喜欢讲故事,但在其他小朋友不感兴趣时,就常常说其他小朋友傻甚至冲撞他人。优优的妈妈知道后,与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并依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的建议:‘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如,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以相互学习。’给孩子对症下药,引导优优了解别人的长处,并使其认识到人各有所长、各有所好,应该取长补短,尊重理解他人,才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优优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开始逐渐接受小朋友们的不同想法,也愿意尝试参与到小朋友们的游戏之中。再如,文文的家长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这一点后,就认识到虽然要重视学前知识方面的教育,但与文化知识相比,对孩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文文的家长就积极引导文文学习画画,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不再做过多的干涉,也不再以以往的“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并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将文文的作品贴在墙上以供观赏,极大地激发了文文的画画热情,使文文的画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总结

本文以儿童的学前教育为讨论对象,通过对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从而对教师引导家长学习《指南》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可见,未来加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力度对于促进儿童健康、茁壮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如何提高管理沟通能力下一篇: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情况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