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2024-06-05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精选8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1

第12课

鸦片战争

李 波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 2)清政府关于禁绝鸦片的争论; 3)林则徐虎门销烟; 4)鸦片战争的过程; 5)中英《南京条约》; 6)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7)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9)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0)11)1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试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

2)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妄自尊大,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最后落到被动挨打的地步。

3)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清 政府也开始改变政局。

【学情分析】

新疆班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许多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精讲精练的方式展开课堂交流活动,以分组计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针对部分专有名词及其他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语汇,或加维吾尔语的翻译,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注解,以破解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障碍。【重点与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2.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扩大?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学案导学法: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原则”,以《基础训练》“课前知识早知道”为底本,安排学生预习,初步掌握本课知识要点。

2.分组分层教学法:将全班分为两个类型的小组,学力层次小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为优秀组、普通组和学困组。上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课堂交流小组:将全班同学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差互补的标准划分为六个小组,以分组计分的方式参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交流。

3.史料教学法:展示图文资料,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理解知识。

4.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以感知历史,获得新知识。【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前准备:

1.结合学生的学力层次和课堂交流的需要,为学生划分相应的小组。

2.安排学生预习本课教学内容,完成《基础训练》“课前知识早知道”及相关选择题目。

二、导入新课:(图片)虎门销烟雕塑

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境激趣:从一则成语典故说起

•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史记-西南夷列传》

• 下列哪一成语出自以上材料()

A.邯郸学步 B.东施效颦 C.夜郎自大 D.智子疑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并理解材料,明白夜郎自大这一成语的含义。教师点明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统治者的心态即可用“夜郎自大”一词来描述,通过讲述成语典故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借以提高他们的成语及文言文的运用能力,由此导入新课)

• 材料: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xù),在澳门开设洋行,俾(bǐ,使)得日有用资……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图片)广州十三行、英国下议院的开会场所、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上展出的蒸汽机、东印度公司

(通过展示相应的图文史料,让学生对比鸦片战争前夕中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力量状况,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以加深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的认识)

•(过渡语)在欧洲、北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落,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步入存亡危急之秋。

(二)学案导学:两次鸦片战争(学生结合《基础训练》中“课前知识早知道”栏目,按分组计分的方式回答问题,以巩固落实基础知识,教师在提问中侧重学困生)

一、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 1)国际背景:

①政治上:17世纪以来,_______在西欧逐步建立并巩固了统治。②经济上:_____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③对外关系:为争夺更广阔的_________而疯狂扩张。2)国内背景:

①政治上:清王朝实行_______政策。②经济上:对外贸易处于_____地位。3)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4)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原因、经过、意义)

2.经过:______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8月,英军侵入_____江面,清政府议和。

3.结果:签订《___________》(内容)1)赔款______万银元

2)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通商口岸。3)割让______给英国。

4)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_____由中英双方协定。

4.影响:破坏了_____和_____完整,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_________,开始沦为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________,扩大在华权益。2)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_____________ 2.经过:______年10月,英法联合发动;______年,攻入北京,火烧_______。3.结果:_____年6月,签订_________;_____年10月,签订_________。

4.影响:中国的_____和_____遭到进一步破坏,___________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___________发生变化,兴起__________。

(三)思维提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图文史料,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思考并回答问题,本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普通生展开)1.鸦片的危害

1)什么是鸦片?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的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3)关于清政府禁绝鸦片的争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怎样才能解决鸦片的泛滥问题? 2.《南京条约》及战后的中国

1)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谈谈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如何理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为何要联合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和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谈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应对变局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影响如何?

(四)综合拓展:

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师提示相关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本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优秀生展开)

(五)随堂检测

1.鸦片战争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影响不包括()

A.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B.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直接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以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帝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5.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六)情感升华

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此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包括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西北边境地区共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95年,中国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中国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宝岛台湾被迫割让给了日本,并赔偿白银达2亿两。远东地区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1937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抗战一线,经过八年艰苦卓越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取得的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空前提高,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封闭就要落后,落后造成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为学生指出,落后是造成挨打的重要原因,但落后不一定必须挨打。我们新中国在国内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在国际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大国争霸和以强凌弱,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2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3

一、选择题

1.(2014·广东六校联考)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10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美国之所以能建立共和的原因有()①北美殖民地有自由、自治的传统 ②教育普及,自由思想的传播 ③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北美的封建统治根深蒂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北美未经历封建统治阶段,排除原因④,含有④的选项都可以排除。答案:B

2.(2013·盐城模拟)“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你是如何理解的?()A.一方面主张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另一方面,主张对政府要有外来或内在的控制

B.美国是民主国家,应该让人民享有高度的自由,反对政府的管理

C.应该用法律来规范个人和政府的行为

D.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并且政府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应受到制约

答案:A

3.根据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军事、外交是联邦专有权,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这就()A.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B.实现了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C.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民主共和国 D.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要求

答案:B

4.(2014·广东六校联考)《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年宪法()A.确立自由平等原则 B.确立了共和制原则

C.确立了联邦制原则 D.确立权力制衡原则

解析:抓住材料“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 ‘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进行分析。材料意思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邦联制,美国必然丧失独立成果。为解决此现象,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加强中央集权。A、B、D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5.(2013·安庆一模)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答案:C

6.(2014·肇庆期末)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近代美国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举措是()A.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B.实行联邦制政体 C.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D.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

解析:关键信息: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题干中的梦想是致力避免专制,维护民主,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故A项错误;联邦制政体针对的是邦联体制下的弊端,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D

7.有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伟大的创举”是指()A.确立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民族国家独立

C.建立责任内阁制度 D.开创联邦制共和政体

答案:D

8.(2013·自贡一诊)在美国1787年宪法签署前,富兰克林表示:尽管有很多缺憾,但想不出有比这更好的宪法。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了字。当其他代表签字时,他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签署仪式完成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富兰克林认为1787年宪法的签署是“日出”,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的原因,不可能是由于()A.这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固和统一

C.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D.宪法给予黑人奴隶选举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等

答案:D

9.(2014·深圳调研)本杰明·富兰克林指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他的观点表明()A.美国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 B.美国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美国新宪法具有专制色彩 D.美国总统实际上是专制君主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故C、D项错误;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君主制”表明美国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故A项正确;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B项错误。答案:A

10.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制定后多年来附有26条修正案,迄今继续生效。下列有关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B.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C.反映了州权至上的精神 D.体现了民主和分权制衡的原则

答案:C

11.(2014·广东百校联考)华盛顿曾说:“即使对宪法表示最热烈拥护和支持的人们也并不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假如这些缺点将产生恶果,也应在今后加以补救。”事实上,其“补救”形式主要是()A.议会改革 B.宪法修正案

C.两党竞选 D.扩大议会的权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后来通过宪法修正案,来补充完善1787年宪法,故B项正确;A项议会改革发生在英国,故A项不正确;C项两党竞选与补救宪法无关,故C项不正确;D项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可能扩大议会权力,故D项不正确。

答案:B

12.5

贝拉克·奥巴马历史性地当选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并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第56届总统,为此许多非洲裔选民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奥巴马说:“这是除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他的当选表明()

①自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以来,美国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②美国的民权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③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的种族歧视正逐步减少 ④共和党候选人奥巴马的竞选主张赢得了大多数选民的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13.右图中驴和象分别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它反映了美国的政党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B.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C.两大政党在本质上不同 D.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特色

答案:C

14.某校邀请一学者做报告,报告主题如右图海报。下列各项适合出现在海报上“内容”一栏的是()A.英国的两党及其代表的不同阶级的利益 B.美国两党对垒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英国的两党制促进了君主立宪的形成 D.美国的两党制及其对独立战争的影响

解析:英国的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C项颠倒了因果关系,且英国为多党制国家;D项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此时独立战争早已结束,故D项错误;只有B项说法正确。

答案:B

15.(2013·淮北一模)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 C.美国的联邦宪法是一件好看而不适用的美丽艺术品 D.美国的联邦宪法是美国人排除外部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发明的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联邦制原则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第一,在联邦和州之间分权。第二,联邦的地位高于州。

材料二 作为行政首脑的总统(同时兼任国家元首)由人民在全国范围内选举产生,不对国会负责,只对人民负责。

材料三 第二项 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

第三项 合众国参议院由各州州议会选出参议员二人组成之。参议员任期六年。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一国家的政治制度?

答案:美国。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该国的什么制度?(写出制度名称)

答案:联邦制、总统制。

(3)材料三中的众议院和参议院同属于该国哪一政府部门?它主要掌握立法、司法、行政这三种权力中的哪一权力?

答案:国会,立法权。

(4)材料三是该国第一部宪法内容,这部宪法诞生于哪一年?该宪法体现了不同权力部门之间关系的哪一重要原则?

答案:1787年,“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知识链接评析

“驴”、“象”的含义与形象只是美国两党制的衍生物。但它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党制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影响。从中也反映出两党竞争的激烈程度。

解析与探究概要

反映的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美国总统和政府(内阁)只对选民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总统行使权力时对议会不负政策上的责任,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对总统和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以迫使其辞职,但在总统有违宪行为时,可以对总统提出弹劾。总统应向议会报告工作,且无权解散议会,但是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可以行使否决权。而英国在君主立宪制下,作为国家元首的英王,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对政府的政策不满而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内阁就得辞职,或者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自我测评解答

1.松散的邦联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经济上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开国元勋们采纳了联邦制。

2.联邦宪法体现了分权和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国会掌握立法权,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总统行使行政权,但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国会可以通过最高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来限制最高法院的权力,最高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和总统的行政命令“违宪”而无效。宪法的上述精神可以防止某一权力的专断,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4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 】

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特征 【 引入新课】

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 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曾说过:“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要想解开这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 进入新课 】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召开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政权特点

新政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

3、内容:

(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特点:

(1)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6、意义:

(1)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3)它的颁布极大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 1954 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内容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2)人民代表产生方式: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3)代表组成: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4)组织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

3、确立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3)它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4)它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发展(1)曲折:1957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2)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积极加强立法工作,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全国人大有哪些重要的职能?

说明全国人大的地位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供参考答案: 职能:立法、监督、人事选举和任命权以及 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地位:是全国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活动的原则不同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1、基础:

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2、确立: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2)1954 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宪法》,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3、内容:

(1)指导思想: 1956 年4月,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作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2)合作形式:政治协商。

(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5、曲折发展

(1)曲折:1957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错误,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大批民主人士受到打击迫害,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入瘫痪。(2)发展:“文革”结束后,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1982年9月,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必要性):(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施行的成果

在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此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还建立了一百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拥有广泛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点:

(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点所在。

(2)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上密切合作的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

(4)多党合作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小

结 】

请大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 板书设计 】

第21课节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协召开

2、开国大典

二、法制建设

三、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5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公民大会

C.五百人议事会

B.民众法庭 D.执政官

解析:公民大会是古代雅典最高权力机构。答案:A 2.古代雅典政治中,能够体现直接民主特点的是()A.五百人议事会 C.十将军委员会

B.公民大会 D.执政官制度

解析: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其中公民大会直接体现了民主;十将军委员会和执政官是古代罗马共和制的机构,故排除。

答案:B 3.下列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娜神像

雅典剧院

帕特农神庙 A.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解析:图示事物都是古希腊“黄金时代”的真实写照,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A、B、C都未能反映。

答案:D

4.辩论是雅典公民大会重要的程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辩论是公民行使自己权力的重要方式 B.公民大会只是辩论场所,不作出决策 C.公民大会的辩论客观上促进文化发展 D.辩论氛围利于苏格拉底等大师的成长

解析: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决策一切国家大事,故B错误。答案:B 5.古代雅典的民众法庭在一次审判中,一名女犯因漂亮而被法官赦免,这说明了雅典民主()A.主观随意 C.三权分立

B.轮番而治 D.依法治国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雅典民主制度弊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女犯因漂亮而被法官赦免”和所学史实,这充分暴露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根据个人好恶决定事物评价的标准,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带有强烈的个人臆断和主观随意性。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当时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材料二 奴隶绝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攫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以平等,其结果正是不平等。

——柏拉图《法律》

材料三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议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公元前7世纪末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此时的改革家化解危机的举措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3)材料三中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怎样理解近代英法民主政治与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为后世民主制度的运作创造了哪些方式?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贵族……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平民处境不断恶化”可推断出“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第二小问,先结合背景,明确是梭伦改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要审清题意,根据材料得出答案。第(3)题,从材料三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民主的轨道,是伟大的历史 创举,奠定了古代世界的新政体——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

(2)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

(3)方式: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理解:雅典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等机构,为后世英法的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方式: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1.雅典民主运作方式中的任期制和选举制最早产生于()A.君主制时期

C.梭伦改革时

B.贵族制时期 D.克里斯提尼改革时

解析: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用任期制和选举制取代了终身制和世袭制,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答案:B 2.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09年联合平民推翻贵族统治,并当选为首席执政官。他在位时期()A.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确立“陶片放逐法”

B.实行差额选举公职 D.给予公职人员津贴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与伯里克利改革的具体内容并加以区别;A、B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D属于伯里克利改革的措施。

答案:C 3.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里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都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克里斯提尼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并设立五百人会议,在希腊确立了民主政治。而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的是梭伦,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的则是伯里克利。答案为B。

答案:B 4.伯里克利时代的公民巴斯塔和妻女居住在雅典一个小山村,作为一家之主的巴斯塔()A.因担任政府公职获得津贴 B.妻子参与国家议事期间,在家照顾女儿 C.因家庭贫困被禁止参加公民大会

D.与妻子一起参与国家议事时,把女儿托付他人

解析:伯里克利改革时期,为鼓励公民参政,向参加大会的人发放补贴。答案:A 5.“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公民实行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法”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辨认字迹确定是由14人刻写。由此可以看出“陶片放逐法”()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 C.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 D.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解析:14人在190枚陶片中刻写了同一人的名字,表明“陶片放逐法”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杜绝舞弊行为,从而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答案:D 6.下列有关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的说法,正确的是()A.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城邦事务

B.以辩论的方式尽量避免决策失误 C.遵循轮番而治的原则 D.由城邦公民选举产生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做题,公民大会只决定城邦大事,排除A;全体公民参与而非轮番而治,排除C和D。

答案:B 7.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其中,“轮番而治”的含义是()A.由几个执政官轮流上台执政

B.由公民大公、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轮流执掌政权 C.雅典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角色轮换 D.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交替实行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轮番而治实际上是指雅典合法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他们之间的角色可以相互轮换。

答案:C 8.在雅典有居民20多万人。其中公民两三万,而陪审法庭由6000人组成,他们可以以投票方式放逐、处死一些有才能、有贡献的杰出人物,甚至因战争失败判处八位打过胜仗将军的死刑。由此可见,雅典的民主制度具有()A.全民性 C.合法性

B.公正性 D.盲从性

解析:雅典民主是原始的轮番而治的民主,缺乏科学的民主机制,后期导致权力的滥用。由于陪审员并没有专门知识,也没有长远眼光和全局视野,容易受情绪左右,容易受煽动家摆布,所以常常民主泛滥,带来盲从的弊端,从而使希腊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落,故答案选D项。

答案:D 9.法国学者费奈隆(1651—1715)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②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 ③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 ④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①说法错误,雅典居民中有奴隶,奴隶不能参加国家决策权。②体现在材料中“演说支配民众”一句。演说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使得知识水平低的公民做出错误判断,③正确。智者是指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符合雅典民主制度出现的时间和表现,④正确。

答案:D 10.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A.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主张实行代议制 C.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D.主张恢复君主制

解析:从材料中“豆子抓阄”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抽签选举的直接民主,而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这种直接民主是反对的态度,因这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会导致素质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误用。因此,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 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材料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的诗歌·之二》

材料三 梭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一个“四百人会议”,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以当选。“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梭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什么?假如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的欠债为奴的雅典人,你会支持改革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并简要评价梭伦改革。

(3)谈到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有人说“四百人会议”相当于美国的国会,你同意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判断改革内容。理由实际就是回答梭伦推行的这项措施的意义。第(2)题,要注意分析材料,调动相关知识回答。注意评价梭伦改革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第(3)题,要在明确“四百人会议”和美国国会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答案:(1)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观点:支持。理由:在改革中,债务被废除,土地又回到自己手中;同时,人身自由也得到了法律保障。

(2)特点:体现了“中庸”色彩;评价:具有革命性。

(3)不同意。美国国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掌握立法大权;而“四百人会议”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准备和审议公民大会的议案。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的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利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

——壬寅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材料二 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材料三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 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亚西比德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根据《西西里之战》归纳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雅典民主制建立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主政治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运行的主要机构。(3)依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工商业发达”“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概括背景。第(2)题,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关键词“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加以抽象概括,用书面语表达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以及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等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1)工商业发达;奴隶主拥有实权;国王的权力有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6

C.联邦法院 D.内阁

答案B 2.1861美国发生内战,林肯总统以维护统一为口号,其宪法依据是

A、联邦法律至上原则 B、三权分立制衡原则 C、公民自由权利原则 D、人道主义废奴原则

答案:A 3.对1787年宪法评价正确的是

①巩固了独立战争胜利的成果②加强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能力③具有一定的民主性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4.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如此高度评价林肯,是因为林肯政府 A.巩固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B.满足了人们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答案C 5.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这体现的原则是 A.联邦制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答案:B 6.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材料体现的政治主张是 A.主权在民

B.三权分立 C.议会制度

D.自由平等

答案:A 7.1796年9月,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宪法的范围内。”华盛顿意在强调 A.联邦制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C 8.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此项规

B.自由平等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定的实质意义在于

①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②以法律条文维护了国家统一 ③防止国家出现严重的分裂④保证了美国的政治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9.美国1787年宪法有重要意义.它表现在 ①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 它确保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③ 它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④它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有利于革命的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10.美国的政体是

A.总统共和制 B.议会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制

答案:A 11.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据此,美国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体现了以下什么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②分权制衡原则③人权至上原则④消灭种族差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12.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最初建立的国家体制是

A.民主共和制

B.紧密的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松散的邦联制

答案:D 13.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却因“莱温斯基”事件险些被国会弹劾。这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后重要原则()A.中央集权制 C.两党制

答案:B 14.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却因“莱温斯基”事件险些被国会弹劾。这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后重要原则()A.中央集权制 C.两党制

答案:B 15.时至今日,美国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外贸等国家权力;同时,各州政府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享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现象最典型地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B.分权制衡 D.联邦制 B.分权制衡 D.联邦制()

A.邦联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联邦制原则

D.民主选举原则

答案:C 16.对美国政治的长期稳定起关键作用的是

A.联邦制的确立 B.规定总统、议员由民选产生C.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确立D.总统拥有行政权

答案:C 17.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C.美国应建立开明的君主制国家

D.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答案:D 18.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

①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 ②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

③政体的实质不同 ④均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7

第10课 梨园春秋

(对应学生用书P35)1.如图物品在当时的用途不可能是()

A.驱魔 B.娱神 C.避邪消灾 D.戏剧的道具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先民的面具主要用来装扮成神灵、野兽,以驱魔娱神,故A、B、C三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两宋之际,南戏能够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经济繁荣

C.瓦舍的出现

B.民间艺人的努力 D.民间歌舞云集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城市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

答案:A

3.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元朝时,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科举进取无望,寄情于戏曲等形式,因此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昌盛。

答案:C 4.如图是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昆曲》特种邮票。下列关于昆曲的说法错误的是()1

A.兴起于江南昆山 B.鼎盛于明中叶到清中期 C.被誉为“百戏之祖” D.《西厢记》是昆曲代表作

解析:《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5.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出如下图卷,试图再现当年京剧名伶的风采。历史上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直接相关的是()

A.徽剧 C.越剧

B.南戏 D.黄梅戏

解析:“京剧”是在徽剧的基础上,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因此与之直接相关的是徽剧。故A项正确。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

材料二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戏曲谚语

材料三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京剧的特点。

2(2)根据你的了解,说出材料三中“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的脸谱分别表示的含义。

(3)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结合材料二,请你驳斥这种观点。

(4)请你谈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

答案:(1)在艺术程式上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脸谱谱式,京剧表演具有虚拟性特征。

(2)红脸脸谱表示忠勇义烈;白脸脸谱表示狡猾奸诈;黑脸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3)①京剧博采众长,成为戏中之王。②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京剧也不断地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适应群众需要。③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

(4)对待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既要继承和弘扬,同时又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选择题

1.把中国的戏曲艺术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应该追溯到()A.春秋战国

C.宋代

B.唐代 D.元代

解析: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故把中国戏曲艺术称为“梨园”可以追溯到唐朝。

答案:B 2.下列关于南戏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戏是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 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 C.南戏主要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 D.南戏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解析:南戏主要是宋代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曲,主要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多出现在喧闹的集市和专门娱乐场所——瓦舍,而不是主要在宫廷内流行,故B项错误。

答案:B 3.《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中的“瓦”是()A.专门的贸易场所 C.旅舍

B.专门的娱乐场所 D.学校 解析:“瓦”是宋代专门的娱乐场所。答案:B

4.《元史·顺帝纪》载:“禁优(艺人)盛服,许男子裹头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反映了()A.元朝有严格的职业服装规定 B.歧视汉人 C.艺人地位低下 D.杜绝明星崇拜现象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职业服装,也并未提及汉人。而从“禁优(艺人)盛服”可以判断当时艺人地位低下。

答案:C

5.如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A.篆刻 C.山水画

B.书法 D.戏剧脸谱

解析:通过图片的形状看,其创意取决于戏剧脸谱。答案:D

6.据载,“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祝寿,为乾隆帝所宠爱。后因臣下议论,道光帝将其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据此,京剧兴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A.产生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受统治阶级的推崇 C.融合吸收了多个剧种曲调 D.京剧艺术的大众化

解析:京剧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兴盛不衰,关键是适应了人民大众的审美及价值观要求,这从材料中的“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可以得到印证。A是京剧产生的条件;B与题干内容不符;C是京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D 4 7.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A.忠勇正义 C.凶猛残暴

B.奸诈狡猾 D.刚直果敢

解析:京剧红脸表示忠勇正义,例如关羽;白脸表示奸诈狡猾,例如曹操;黄脸表示凶猛残暴,例如宇文成都;黑色表示刚直果敢,例如包拯。故A项正确。

答案:A 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答案:C

9.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说法正确的是()A.京剧被誉为“百戏之祖” B.昆曲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C.京剧形成于元朝

D.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京剧融合多种戏曲,集古代戏曲之大成,京剧形成于清朝,故A、B、C三项错误。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

答案:D

10.从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A.艺术不能脱离群众

B.艺术应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推陈出新 C.艺术门类之间应相互学习、兼收并蓄 D.艺术应保持原有风貌,不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戏剧发展的认识。戏剧发展来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必须与时俱进,各艺术门类之间要相互学习,故A、B、C三项观点正确。D项,固守陈旧的艺术风貌而不求变化是不可取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解析:第(1)问,“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查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第(2)问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篇8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1.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A.输入工业商品

C.瓦解自然经济

B.输入西方文化 D.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材料表明列强侵华除了对中国的抢劫,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文化,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趋势。B项正确。

答案:B

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作者认为“夷之长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解析:材料信息阐述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重要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不涉及制度。C项符合题意。答案:C 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4.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这部作品是()A.《变法通议》

C.《新学伪经考》

B.《劝学篇》 D.《孔子改制考》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

答案:C

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故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他(梁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余秋雨《八千里路云和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的核心思想。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3)材料三中,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的“社会感召力”是什么? 答案:(1)核心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这是近代中国迈出的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康有为托古改制,撰写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3)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的启蒙,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基础巩固] 1.“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材料中的“他”()A.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C.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解析:根据题干中“采访夷情”“钦差”“翻译”等信息判断“他”是指林则徐。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选A项;B项指的是魏源,C、D两项分别指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答案:A

2.19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A.《海国图志》

C.《天演论》

B.《四洲志》 D.《孔子改制考》

解析:由题目中“19世纪中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A项。

答案:A 3.“湖北自张之洞提倡学堂后,而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这说明张之洞以上举措的主要作用是()A.改变了思想观念 B.维护了清朝统治 C.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D.民主共和思潮兴起

解析:新式学堂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B项与“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不符;C项与事实不符,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体制才建立;D项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兴中会成立以后。

答案:A 4.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C.倡导变法维新

B.引介西方理论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答案:C 5.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

答案:D

6.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解析:根据材料“严复……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一面宣扬新思想,根据材料“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他们又具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7.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故D项正确。

答案:D

8.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解析:该主张虽然也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却认为“体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9.梁启超认为:“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洁之,愈洁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反映了梁启超()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着眼于中国制度改革 C.着眼于维护清朝统治 D.主张对中国进行革命

解析:梁启超认为“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只有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了中国内部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外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改良,而非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B 10.《文史参考》将梁启超家族三代人誉为“国家脊‘梁’”,此“梁”一语双关,介绍了他们走的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的人生道路。梁启超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答案:D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请回答:

(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观点。简要评论这些看法。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上一篇:党务政务公开实施方案下一篇:比高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