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2024-07-1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精选10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篇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以下为公务员考试中关于《决定》你必须了解的要点,供考生参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划重点版)【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要坚持五个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明确立法边界】

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方式。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法律草案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

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

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编纂民法典】

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

【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

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制度规范。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大幅度提高生态违法成本】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

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

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

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

【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行为的惩治力度。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实谁办案谁负责】

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司法机关内部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坚决惩治司法掮客行为】

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严禁司法人员私下接触当事人及律师、泄露或者为其打探案情、接受吃请或者收受其财物、为律师介绍代理和辩护业务等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惩治司法掮客行为,防止利益输送。【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

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衙门作风、霸道作风,坚决反对和惩治粗暴执法、野蛮执法行为。对司法领域的腐败零容忍,坚决清除害群之马。【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方式推动工作人选拔到领导岗位】

抓住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

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门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初任法官、检察官由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招录,一律在基层法院、检察院任职。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一般从下一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中遴选。

【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提高律师队伍业务素质,完善执业保障机制。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监督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强化准入、退出管理,严格执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

【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

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明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理顺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管理体制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

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统筹政法工作、建设政法队伍、督促依法履职、创造公正司法环境上,带头依法办事,保障宪法法律正确统一实施。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宗旨,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抓早抓小,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依纪依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形成严密的长效机制。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项制度规定,着力整治各种特权行为。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必须依纪依法予以坚决惩处,决不手软。

【建立军事法律顾问制度】

在各级领导机关设立军事法律顾问,完善重大决策和军事行动法律咨询保障制度。改革军队纪检监察体制。

【防范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依法行使中央权力,依法保障高度自治,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保障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发展和各领域交流合作,防范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运用法律手段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篇2

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决定》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对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的新概括, 凸显了法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表述最早见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十五大报告指出, “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十五大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高度概括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侧重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角度阐释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这从整体层面概括了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推进依法治国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 表明我们党对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充分体现了法治的重大作用。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前进的路途中, 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我们党要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以及重大任务, 全面绘就了法治中国的宏图。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只有全面落实好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 坚决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坚定不移地走法治中国的道路, 建设法治中国, 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这在我们党近20年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历史进程中尚属首次。不仅如此, 全会首次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众所周知, 依法治国并不是一个新命题, 它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就已经提出并开始作为治国基本方略。此后, 历届党代会及中央全会几乎都反复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往不同的是, 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这是我们党通过反复、通盘考虑之后作出的正确结论。指导思想的提出, 进一步充实了依法治国的内容, 同时也使法治中国建设有了明确的指针和根本的遵循。

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党的共识, 反映了我们党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以及党建等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习近平总书记就依法治国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论断, 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之一, 顺应了历史潮流, 体现了党心民心, 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从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两方面阐明了党依法执政的新内涵

《决定》指出, 依法执政, 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是我们党对依法执政这一概念内涵的新概括。

依法执政出现在党的中央正式文件中最早见于党的十六大。十六大报告在阐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提出要坚持依法执政, 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执政作出深入阐述, 全会提出,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3]此后,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均对依法执政作出不同的阐述。不过总的来看,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前所提到的依法执政单纯从法律的角度强调执政党要依照宪法法律法规从事管理活动, 进而不断推进国家各项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与以往不同的是, 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两个方面对依法执政作出明确的要求。一方面, 全会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各级领导干部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 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 带头遵守法律, 带头依法办事。另一方面, 全会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决定》提出, “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 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 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4]把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作为依法执政的重要内容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依法执政能否真正落实, 问题不在于宪法和法律的完备程度, 关键在党, 关键在党员干部有没有法治观念, 能不能依法办事。如果党员干部无视宪法法律, 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甚至徇私枉法, 那么再好的法律也会成为一纸空文, 依法执政必然也会落空。有鉴于此, 四中全会提出通过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管党治党。加强党的建设,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把权力关在党内法规制度的笼子, 确保领导干部的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这是实现依法执政的根本保证。

四、用“三个统一”、“四个善于”对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要求

《决定》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 释放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明确信号。全会提出,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了系统部署。具体来讲, 就是“三个统一”、“四个善于”。

“三个统一”是指: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 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四个善于”是指: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 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三个统一”、“四个善于”也体现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 即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一方面,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实现, 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历史经验证明,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 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 党的领导地位就稳固;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 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党的领导地位就产生动摇。“三个统一”、“四个善于”充分表明, 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五、鲜明提出了“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的新论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时指出, 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全会进一步指出,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这一新论断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真谛, 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 植根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终目的也必然是为人民服务, 因此, 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共同富裕。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人民不仅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而且也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 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 法治的伟大力量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正是普通公民对法律的敬畏、坚持和信仰, 汇聚成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最可贵的民意资源。只有坚持科学立法并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尊重和保障人权,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法律才能深入人心, 走入亿万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才能汇集起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还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六、全面部署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决定》用五分之四的篇幅, 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队伍建设以及党的领导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一是科学立法。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先决条件, 《决定》指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4]因此, 必须坚持立法先行, 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决定》提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宪法实施。包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 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 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 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 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 推进立法精细化,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权利, 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 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

二是严格执法。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命脉所在。《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4]再好的法律倘若不能在实践中施行, 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起不了任何作用, 依法治国也会成为空谈。为此, 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 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三是公正司法。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灵魂。《决定》指出,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4]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公正司法首先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其次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再次要推进严格司法,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最后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 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 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

四是全民守法。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决定》指出,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 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4]做到全民守法必须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做到全民守法也要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扩大援助范围, 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

五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法治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法治的各个环节固然重要, 然而能否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奉公守法, 关键取决于法治工作者。当前, 执法野蛮粗暴、司法缺乏公平正义、徇私枉法等行为普遍存在, 严重破坏了法治建设, 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因此, 必须从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等方面切实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六是加强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决定》指出,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4]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一是要坚持依法执政, 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 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 带头遵守法律, 带头依法办事, 不得违法行使权力, 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二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 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 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三是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四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增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的意识, 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依法治国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观点,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阐述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首次作为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从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两方面阐明了党依法执政的新内涵, 提出了“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的新论点, 全面阐述了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依法治国,指导思想,依法执政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2012-11-04.

[2]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2.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篇3

新看点1: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决定》指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例.(2012年高考江苏政治卷·10)如图2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 )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 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 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社会结构类型的转变为背景,考查有关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说明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加大,低收入人群减少。排除①项,因为改革税制是调节过高收入的主要手段,不会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②项正确,因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③项正确,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促进社会公平;④项错误,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不会改变收入差距,当然也不会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的转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新看点2: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

《决定》提出,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明确了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内容。

例.辨析: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参考答案: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中的作用。但财政收入的增长要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财政收入的多少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能促进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②财政收入增加有两个原因:一是GDP增加。因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自税收。GDP增加,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税收自然就会增加,于是财政收入就会增加。从这方面来看,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因为财政收入越多说明GDP越高。二是国家实行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如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等。在紧缩财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但是财政政策应根据一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制定,从这方面来看,不能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新看点3:股票发行将推行注册制

《决定》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资本作为基础性资源,在配置中更应凸显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近一两年来,市场对实行注册制的呼声很高,监管层也多次透出未来要推行注册制的信号。

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注册制改革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①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股市市场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就是国家对股票发行的过度行政干预,股票发行注册制首次列入中央文件,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带来重大影响,必将释放资本市场活力。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股票发行由审核制向注册制过渡,并不意味着发行标准的降低和监管的放松。相反,注册制对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以更加严格的监管维护市场健康运行。虽然注册制的真正实施还有待证券法的修改,但注册制蓝图带给资本市场的变革已经可以预期。理顺关系,该市场的归市场,该监管的归监管,资本市场的活力将由此得到释放。

新看点4:民资办银行由“探索”变“允许”

《决定》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例.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近期市场热议的话题。2013年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

从社会再生产方面分析民办银行设立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②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是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之举,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对于完善市场环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③把民办银行的作用放到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中,当然要将其与国家宏观调控、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理解。

新看点5:政绩考核不以“GDP”论英雄

《决定》指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例:G20与新兴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张其佐表示:“在考虑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包括环境、生态、安全生产甚至新增债务等指标,任何以牺牲环境、人民健康等为代价创造的‘GDP,再不能成为官员升迁的‘垫脚石。”

为什么中国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今后将不能再唯“GDP”论英雄?

参考答案: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大小的唯一指标,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的做法是片面的。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②中央此次明确在增长导向上“纠偏”,特别是加大了除GDP增长以外经济、社会、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等综合发展的考核指标权重,这一新的“指挥棒”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③一个地方的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治安状况、人民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贫富差距状况、公平民主程度等才是政府官员政绩水平的真正体现,而这些单单通过GDP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因此,评价地方的发展成果、考虑干部的升迁,再不能将GDP作为唯一标准。要既看当前,又着眼长远,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endprint

新看点6:力促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例:《决定》指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为什么要突出强调支出责任?这对我国公民提出了怎么的要求?

参考答案:①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突出强调支出责任,实际蕴含了“钱由谁来花更合理”的意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财政就是全国人民的财产。国家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资金,归全国人民所有。通过财政预算的再分配,为全国人民的利益服务。国家通过预算支出的安排,把税收集中的资金用于巩固国防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用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新看点7:自贸区不断“扩容”

《决定》提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例.中国是贸易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自贸区的建立将创造新的要素转移和资源配置模式,开放的尺度也将更大,能够释放新的政策红利,创造新的增长极。从这个角度看,上海自贸区的正式获批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意义不亚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成立。

面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启动,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参考答案:①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互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③我们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④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新看点8:从“16字”到“20字”

《决定》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专家认为,《决定》中涉及的政府职能和作用可概括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同过去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相比,《决定》新增了“环境保护”要求。)

例.(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一 高二(1)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消费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A市政府应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4)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

参考答案:(1)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关注民生,尊重民意。②政府要切实履行好职能,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优化生态环境。③政府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

(2)观点一: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②经济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③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该观点没有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只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

观点二: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②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③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该观点没有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只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经济建设。

(3)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勤俭节约内涵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②文化发展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③“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4)①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②消费主义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违背了客观规律,危害了人民利益。

新看点9: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例.目前,我国土地要素市场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统一,特别是集体建设用地基本被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改革现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推动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平等权益,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基础性作用。

结合材料并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哲学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篇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法治的促进和支撑。

刚不久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充分展示了我们的党对当今中国法制领域建设规律的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法制建设,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立足于当今中国法制领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的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体系、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新观点、新举措。《决定》必将成为推进依法治国有力武器,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具有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自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强化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政府、审判、检察机关、军队、“一国两制”的

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中有关法治工作的统一领导。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我国正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的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我们党更加迫切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决不能照抄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都是由宪法派生。是社会公民一切活动和行为的根本准则。必须坚持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次,法律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就要求立法机关要在以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宪法的立改废释,科学民主、有重点领域的立法,使宪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再次,法律的意义在实施中得以实现,法律的效力在实施中才能彰显。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只是生硬的法律条文,犹如一潭死水。因此,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让宪法能够动起来并且能够动的精彩。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我国政府是人民旨意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法律是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的体现。政府依法行政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的要求,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列出权力清单。要清醒的认识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依法行政,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抵制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杜绝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政府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尤其是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包括完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并健全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大限度的铲除滋生腐败的权力空间。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人无信而不立,家无信而不和。近年来,各种冤假错案相继曝出,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领导干部乱批条子,下指示,干预司法活动,极大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对司法公信力造成强大冲击。必须完善确保依法独立行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各级党委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建立司法人员保护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有利于厘清侦查、司法、检察和审判权之间的关系,避免权力交织造成的资源浪费。

建设法治国家,要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独木不成林,建设法制国家,靠的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和法律工作者,更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制意识,开展全民普法宣传工作和法制宣传教育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努力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的遵守者、弘扬者、建设者和捍卫者。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广大法律工作者是主力军。首先,要下大力气支持扶植政法院校发展,创新法制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政法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加强法律工作者队伍,尤其是基层法律工作者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信仰。再次,要完善法律职业人才准入机制和选拔遴选制度,推进法治专门人才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篇5

本单位2014年全教职工集体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决定》从七个大方面阐述了依法治国必然性和重要性,鲜明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针对守法意识淡薄的问题,全会决定要求从小学开始,把法治课纳入到各阶段国民教育体系中,并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位“国家宪法日”。让法治的思维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得以形成,有利于他们形成守法护法、爱法弘法的终身习惯,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良好氛围。

2、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

3、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篇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对当前国内形势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对我国亟待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关键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学习这次决定的内容,对于非公企业职工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全面深化改革也有重要的意义。这次学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党在非公企业的领导水平。作为非公企业职工,要时刻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应对新形势的能力,积极探索新方法,更好地落实非公企业党组织在改革中的影响力。

第二,非公企业职工通过这次学习,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努力提高管理效率,注意优化所管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在用人上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注重根据个人特点加以培养和分配工作,达到部门形成最强大合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篇7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一共六十条,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作出了的详细的说明,现在就决定的43条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决定的第四十三条的主要内容是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和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就业问题也就成为了我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以最近10年为例,2010年与2000年相比,10年中城乡就业人数净增7千万,达到7.9亿人。而这其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因此这次的有关就业问题的改革决定为我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政策和方向。

决定的第一点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其中提到了政府需要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如今很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会需要应聘者为本地户口这一硬性要求,这对很多外地求职人员来说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在一线城市,这一要求成为很多求职者的拦路虎。一个人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的高低无法用户籍来衡量,户籍不过是公安机关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表明其人居住在某个地区的证明而已。没有任何研究调查表明,本地户籍毕业生在专业能力、水平、敬业程度上一定比非本地户籍的毕业生高。是否具有本地户籍,不应该成为擢选优秀人才的硬性条件。这一户籍上的歧视不仅使求职者失去了一个宝贵的工作机会,该工作单位也可能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员工。因此消除一切不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歧视现象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决定也为求职者带来了福音,希望政府能够将这一决定落到实处,真正的为普通的求职人员谋福利。

决定的第二点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我国最近几年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高达600多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每年的就业人口有700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的的就业创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加强创业教育部分,鼓励更多毕业生敢创业能创业。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激起学生们创业的兴趣,鼓励学生们创业。学校的就业主管部门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了解企业的招聘需求,让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尤其是人社部门的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资源和就业创业培训资源,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成功创业。政府也需要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同时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创业基金。政府还要做好创业宣传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创业政策活动,引导社会形成崇尚创业的氛围。作为一个大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早适应未来的工作。使我们能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的实践技能敏锐的观察视野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篇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8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分六个部分: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加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当前农村存在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2、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迫切。

3、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压缩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

4、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

5、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必须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继续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二0二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

(三)重大原则(四项原则):

1、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2、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3、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4、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六项制度)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乡结合双层经营体制;(2)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3)提高集约化水平;(4)统一经营要向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5)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1)管理原则: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2)农田(耕地)基本保护面积守住18亿亩的红线;(3)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4)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

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1)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2)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粮食补贴、农资价格补贴);(3)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4)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贴制度。

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1)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2)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3)发展农村保险事业;(4)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1)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4)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5)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1)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二0一二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3)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是农村自治的目标要求;(4)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完善社会自治功能。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七大举措)

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首位,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2、推进农业结构战备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发展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6、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八大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4)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科学制定农村建设规划;(2)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3)加强农村公路建设;(4)实施农村清洁工程;(5)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6)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7)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

6、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7、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8、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篇9

《决定》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2月18日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处组织党员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触颇深。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的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传递着“务实、实干、创新” 的精神,再次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做了指示;对市场经济予以期望,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指出必须切实的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改革,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对于财税体质的改革作出了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的指示;城乡结合一体化的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新进程;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加快推动对内开放的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时光荏苒,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正是十八大针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的具体要求。十八大精神深入人心,我们要迅速领会其会议精神和内涵,并贯彻落实到行动,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立足基本国情,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提取 篇10

XX年11月9日~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序幕,铸就了我国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12月2日,公司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为了更好的落实县局会议精神,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12月3日,各部门分别组织民警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使大家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

党的十一大以来,中共党代会基本形成惯例,即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主要集中于调整人事机构,三中全会主要集中于把握改革方向。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来看,主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心议题最全面的一次,内容覆盖“5+2”,即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将引领我国新时期的全方位改革。

《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是中共首次提出,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实际上,“治理”一词常见于企业管理,“国家治理”是“公司治理”概念的演化。尽管“国家治理”比“企业治理”复杂很多,但两者之间不乏相通之处。如果作以类比,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近似于国家的执行董事,全国政协近似于国家的外部董事,而国务院近似于国家的管理层。

从职责定位来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者,国务院是管理者。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的职责和工作方式存在明显差别,两者分工协作,互相补充。

从职责来看,管理者应对复杂性,领导者应对变革。管理者计划并组织取得短期/中期目标,监督并管理业绩表现,控制并修正以保持正轨,解决运营问题,从而实现业务持续性;领导者扫描环境并设定新的方向,联合各方人员并赢得他们对新方向的承诺,激励人们并解决变革过程中的组织和个人障碍,从而实现业务变革。世界著名领导力专家约翰·科特强调,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职能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别:第一,管理者在特定时间框架内做计划和预算(相当于行动纲领),领导者孕育未来的远景和实现该远景的战略;第二,管理者关心组织和人员配备(发展人际关系),领导者通过传达远景是大家协调一致;第三,管理者检测结果和解决问题,领导者激励大伙,使大家充满激情和斗志;第四,管理产生一定程度的预见性和秩序,领导则是产生变革。

上一篇:沙河营小学素质教育评价活动总结下一篇:盲目幻想和故事假设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