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24-07-05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13篇)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被淘汰,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教育教学理念,它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前段时间,我发现在一些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如此,本来就枯燥的政治知识加上呆板乏味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政治需识记的内容很多,这让许多学生感到厌烦,而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想品德课是我们对中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课程。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必须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

现就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谈谈自已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当好一名“引导者”

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在教学中,教师是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认识,理解能力的开发,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强调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将学生引入学习之门,引上方法之路。新课改之后,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应随着发生改变。课堂上,教师应由“主导者”变为了“引导者”,教师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等方面上来。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已的角色,当好一名“引导者”,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

二、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良好环境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基本上仍是主角,尽情地对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使学生完全丧失主体作用。

枯燥呆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被扼杀,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痛苦地接受其“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思想阻塞,操作迟钝,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主动地发展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的宽松程度。课堂教学环境宽松,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当学生提出出乎意料的想法时,教师应积极评价。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疑问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解释,当学生一时还理不清思路时,教师应耐心地给予点拨,这样,学生感到安全、放松、自由和愉快,才会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友好、和蔼、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剌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源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现在使用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虽在以前基础上作了修改,但总体上仍显得较空泛、枯燥。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首先要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达成此目的:

首先,教师以师德感化学生,做到课上是老师,课后是朋友、是长辈,尽心尽力为学生着想,赏罚分明。让学生由喜爱这科的教师从而喜爱这一门课。

其次,教师应尽量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往往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的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一门课的兴趣。

最后,在课堂上举办相关的活动或竞赛,有趣的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竞争才有进步,一定的竞赛可以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质疑问难这个教学环节。几乎所有学生在学习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问或难题,但敢于向老师请教的却很少,这主要是一部分学生认为问老师就相当于承认自己蠢笨,于是不好意思问,还有一些学生是感觉无所谓,不会就不会了。这些负面思想成了质疑问难这一环节最大的障碍。在这时候,教师要做到善于发现,热情鼓励,比如让学生“大胆谈谈自己的意见,”“说错了也没关系。”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允许学生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四、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

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定对自己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深刻的了解,从而也便有了优、中、差等生的分类。相对应的教学中也要采取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方法。一是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二是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富有层次,难度大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并尽可能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作为分层练习,习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情发展。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2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

(一)开展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全程讲解,学生难以从记笔记的被动局面中解放出来,势必会造成“满堂灌”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采取小组合作这一先进的学习模式,就会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如在教学Lunch on the Train时,可要求学习小组结合在火车买午餐,以Waitress, How to sell?和Mrs.Li, Danny, Jenny, Li Ming, How to buy some food等为内容,共同编出一段有意义的对话。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如果班级较大,分成六个也是适合的。每个小组对课文的其中一个片段进行理解,每个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个搭配,一般而言,小组中应该有些能力差点,有些理解能力强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分组完成后,可以指导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提醒,让学生结合片段来查阅单词,将那些与片段相符的词义选取出来,而不是将所有的词义都抄写下来。在这种分组学习的过程中,那些平时比较懒惰的学生也会积极准备,要么仔细地查找资料,要么向其他人请教,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去讲台上讲解自己的预习内容,在讲解词汇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得到了发挥,教师也找到了自己的正确定位———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要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愉悦,会客观的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二)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也要充分注意,特别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训练,培养其思维能力。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想象力,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想象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时,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勇于想象和思维,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逐步向发散型思维靠拢,这样,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勇于开口说英语,真正地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二)师生的互相活动可以通过课堂的提问来进行

这种方式对于培养思维和给学生课堂体会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与鄙弃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诸如恐惧、抵抗的情绪,使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如果教师能够在提问时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加,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重心”转到学生身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逐步提高学习英语的技能,得到自信心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教师要进行较多的尝试,比如经常能够开展的就是辩论和表演,这样的表演主要有课本内容为基础的对话表演、课本剧表演等,都是很好的语言交流和应用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逐步运用到实际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真正地参与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就可以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教师可以预先制作好课件,不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这样做还能够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观察力与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虽然现代英语教学有着各式各样的方法,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能动性。教师要想在课堂教育中取得成功, 就必须充分准备, 从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出发, 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分层教学,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2].《中小学电教》, 2005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3

【关键词】政治教学 主体作用 中学生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评价机制

前言

传统政治教学中师生关系并非为平等互动的双主体关系,此种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境地,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就目前来看,老师所扮演的控制者与支配者角色牵制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展现,另外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如班级人数偏多、教学资源偏少),着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任重而道远。但改课新形势下要求高校以培养思维敏捷、创新务实的综合型人才为目的,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摒弃传统考评制度,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处在于充分发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政治教学应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题材。该理论实际上是仅承认教师的单主体作用,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能动作用,致使学生思维方式受到限制,个性难以张扬,因此丧失了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也不能将知识学以致用。

与重视课堂教学、强调机械记忆的传统教学观念不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作用。所谓主动作用,是指学生能够平等自由参与教学任务,不再是被控制者与受支配者,他们能够深刻认识自我的需求,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因此能够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达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老师也不再是控制者与支配者,而是作为参与者与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

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在政治教学的主动作用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应改革传授知识型的传统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情境模拟、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新型教学模式改革。

2.1阅读阐述教学法

该种方法要求学生预先做好阅读工作,在老师所提出的建设性问题的引导下他们能够将认知、思想和情感注入到自我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并在课堂上自由阐述观点与看法,最后由老师归纳小结,是一种充满主动性、提倡学生积极思考的新型教学模式。

例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 上册)第八课中要求学生理解“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学生面向社会所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老师可以针对这种关系设计问题:“竞争”与“合作”是根本对立的吗?如何才能实现竞争与合作共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快速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顺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随堂阐述,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但广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判断是非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2 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境模拟教学关键在于设置虚拟情境,使学生能够自觉进入虚拟情境模式并充当某种角色,让其与情境中的人与事物产生互动,以加深其感受和深化认知,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觉悟与素质的教学方法。它具有非灌输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 下册)第五课中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内容,老师可设计“高考失利情境”模拟,让学生进入失利而痛苦的心理状态,并要求其写下关于如何面对挫折与如何走出困境的10条想法。通过这个模式,一方面能使学生深刻体会挫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使其间接明白努力勤奋与提升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不得不面对挫折的情况下,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调整心态、提高抗压能力,并以新的面貌投入生活学习中。

2.3 讨论辩论教学法

讨论辩论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主动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可以就学习中的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获得真知。

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 上册)第六课有关“网络交往”的主题中,让学生先讨论“中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网络交往”,他们自由发挥并各抒己见。紧接着老师再把问题深入化,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结合生活实际就某一点辩论网络交往的消极因素与积极影响。通过讨论、辩论这种形式学生基本能把握网络交往的尺度,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其生活与学习。

3 摒弃传统考评制度,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传统考评制度常以分数优劣来决定学生能力高低,以检验学生记忆力与复制力为标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学生评价体制应建立在多层次、多方位考察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综合评定学生平时表现和学期考核,并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核重点。具体而言,在《思想品德》(人教版)这门课程中,,可以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综合打分制。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分数比例各占一半,期末考试应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可在考试卷上设置材料分析题,问题灵活多变并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非常自由地阐发个人观点。而平时成绩应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活跃程度、社会实践和平时作业情况等部分。

4 总结

发挥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的死板做法,其次要求教学改革应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编排教学内容,最后它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这是教育改革的初衷,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浩.初中政治有效教学方法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3).

[2] 黄德荣.巧设情境,创设活力课堂——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研究[J].神州(下旬刊),2011(12).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4

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刘月清

[摘 要] 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兴趣;主体;实践;质疑;素养;

一、变“教”为“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考虑到学生对雨中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 《我的雨中纸船》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张岱先生描写的雪中的乐园——湖心亭看雪这 一优美雪景“上下一白,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快乐的享受。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雨中生活,与湖心亭看雪这一优美雪景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四个一”所描写的雪景。“上下一白“的“一”壮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一痕”、“一点”、“一芥”则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此真可谓“一”字境界出矣。同时“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造性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醉翁亭记》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环滁皆山也’难道滁州城真的是在山谷吗?有那么小的城吗?我没到过重庆,都说重庆是有名的山城,‘环滁皆山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呀?和重庆山城一样吗?”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到过这重庆,我们同学中谁到过重庆,见过这样的景象?”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是说滁州城的四面都是高山环绕,并不是说在山谷。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考文献:

[1]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5

大教育家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正是这种真诚无私的爱,使孔子不仅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师生亲密无间,并升华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也很好的诠释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鲁迅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爱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教育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爱的内涵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当代主要体现为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等。师德的本质是热爱学生,爱心就是教师道德的灵魂。

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以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的实现,能让学生在一个心理健康的时空诗意地生存,也能使师生间的距离缩短,关系融洽,使学生奋力地攀登成功之巅。

要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个主体,尊重主体的差异性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应体现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视域里,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应富有公正、平等意识。在教师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应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也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有待雕刻的树木,应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一项研究课题,把学生的所谓“差异”当作丰富教育艺术的源泉,而不应有“标签”,不应另眼相看,甚至给予心灵上的惩罚与折磨。

教师要相信并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都需要以耐心与信心平等的对待,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并遵循这个生长点去培养,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风行全球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选择相宜的、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包容学生个性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放飞新生命的灵思和情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关照激情。因此,教师必须平等地 对待每一位同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3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结合案例教学

有些文章内容晦涩难懂,学生从字面难以理解,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切不可让学生带着困惑下课或者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而有时候这些难题确实难以凭借老师的语言描绘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就要借助一些学生见过的案例帮助他们理解,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看,让他们通过肉眼的观察及老师的讲解理解。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

开展轻松的导入

导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直接导入、复习式导入、设置悬念式导入等,但是这些导入方法归结起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告诉学生现在已经正式上课了。而事实上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很短,因而在上课最初学生还停留在娱乐的氛围中,思想不是特别集中,这时候的课堂效果往往不特别好,与其这样不如教师陪学生一起放松下,在放松的过程中逐步引入课堂话题,比如给学生讲个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助这个故事切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达到学生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事实上自己就在学习的目的

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自古以来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旦激起学生对某一门科目的兴趣,学生就会非常爱这个科目,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钻研这门课。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比如在教学生拼音时可以开展找朋友这样的教学活动,将找朋友这首儿歌及找朋友的这个游戏引入语文课堂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具体操作就是教师课前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的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又或者是汉字大抢购,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收集一些标有商品名字的卡片,将它们集中放在桌子上,然后让学生抢购,抢到这个物品的前提是准确地说出这个商品的名字,最后比比谁抢到物品多,对抢得多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学生体会到竞争意识,让他们在动中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进学习兴趣,必须优化提问,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提问、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优化提问,须优化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克服的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使他们去主动地思考、探索。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6

当今素质教育中,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展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1、突出学生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主力军是老师,主体是学生。课堂教育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牢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是教学目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只有设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才能全面切实和可行的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如何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1、英语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满堂灌的观点,尽可能的给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在课堂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说、积极的参与,尽肯能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 讲解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1 Topic1 Section B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已经学过的职业单词(worker,nurse,teacher,doctor,office worker,farmer等),然后根据孩子们自己未来的职业期望,引入新的职业单词(pilot,fisherman,postman,scientist,policeman,policewoman等),学生分组根据音标学习新单词。再引出重点举行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 am going to be a/an …。内容是学生们生活中遇到的,老师在引导过程中进行回顾、分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每一个孩子都是课堂的主人。

2、英语教学中设计活动,增强互动 英语教学实际上是学英语、用英语的过程。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更多的注重如何去学,没有注重如何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运用。其实不然,英语教学更多的用语交际中,初中英语更多是让学生掌握日常交际,学会英语学习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将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案例]讲解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6 Topic1 Section A 中,重点为There be 举行的运用,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我设计了用There be 句型介绍自己家的活动。先画出自己的家,朋友之间相互介绍,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样,学生很快的融入课堂,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真正的拥有了在英语课堂中的自信。

3、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们能够知道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案例] 学生在预习仁爱版九年级上册Unit2 Topic1 Section A 时,发现对What a shame!这句话的理解不太确定。在课堂上,就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后,分别给出自己的理解,最后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以及引申。以便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重点知识。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7

一、学习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在课堂实践中,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做到“有的放矢”。事实表明, 有意识与无意识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 积极地参与学习, 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怀疑意识, 发展学生思维

“学则须疑”。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善思, 学生主动寻找疑问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疑问, 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加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 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问题提出来了, 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靠大家的智慧解决难题, 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成就感。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发表独创性意见, 勇于自我评价, 使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

三、教师是“巨人”, 给学生可以踩的肩膀

所谓“肩膀”, 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让他们享受成功到来时的那份喜悦。教师要尊重学生, 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 然后适时、科学、有效地加以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调节主导。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 鼓励是教师爱学生的具体表现, 特别是在课堂上, 师与生、生与生互动时教师更应该运用“鼓励”这剂良药, 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没有听清回答, 就草率表态, 加以否定, 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 不加评议, 把问题搁在一边, 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否则将“功亏一篑”, 学习效果将要大打折扣。

四、教师要科学指导, 授之以渔

古人尚知“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作为21世纪的教师, 更应深知其理, 如果还一味地去传授知识, 只能被淘汰。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在课堂中积极有效的引导, 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到更好的方式方法。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们教者不应懈怠。

摘要:在课堂实践中,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做到“有的放矢”。事实表明, 有意识与无意识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8

关键词:实践能力;课堂氛围;学习兴趣 一、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先转变思想,树立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强调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将学生引入学习之门,引上方法之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就要求工作在教学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师能及时将“主导者”的观

念转变为“引导者”。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抱怨:“上政治课就等于唱独角戏,我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所以最终只能选择让学生背。”究其原因,不外乎为教师没有将课堂主人的位置让给学生。但是,难道真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存在吗?其实不然,我们也意识到要发挥学生的作用,只是我们已经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习惯支配课堂,仍然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对知识只是一种被动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树立起这样的意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起陪衬的作用。课堂2/3的时间是属于学生的,我们应该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发挥这应该属于学生的时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二、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是主角,尽情地对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使学生完全丧失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的宽松程度。课堂教学环境宽松,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当学生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评价或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解决。

三、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政治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思想政治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掌握知识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不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怕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学不会,进而影响教学进度。正因为这样,在新课程下我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自学打好基础。在长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提取重要信息

教学过程离不开课本上的基本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取重要内容。

2.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做课堂的引导者,一切以学生为主。因此,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给予肯定。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要细心地加以解答,不能把学生的问题一带而过。这样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会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还会引起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厌恶心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先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激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程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师生面前。它以新颖活泼的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教学案例吸引着师生。但是要想上好一节品德课却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点认识。

一、生动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如何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一直以来是我思考的重点,以为备好课就可以上好了。虽然每次都认真备了,但是一到上课课堂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比如学生不想学习,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有些学生什么都听不懂。出现这些现象往往是导入时不够生动,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结果。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才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介绍自己比较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引言导入法,新编思品教材语言生动活泼,读来琅琅上口,尤其是每一课的开头都有一段十分耐读的“引言”,读来更是亲切、感人。如“为正义高歌”一课,教材的引言这样写道:“当你每天背着书包按时到校学习时;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求救,诚实而不自欺时;当你看到同学的笔坏了而主动递上一支时;当你吃完一支冰糕,小心地将包装纸投入垃圾桶时;当你乘车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身边的老人时„„”

(二)承上启下导入法,思品教材在编排时往往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每一单元、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框之间全都环环紧扣、丝丝相连。教师在讲授每一节新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内容,以前一课时的内容为引子,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的内容,实现教学的承上启下和平稳过渡。承上启下导入法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做铺垫,符合陶行知先生揭示的“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

(三)矛盾悬念导入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输入的新信息与人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为了吸引学生,在新课导入时,思品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疑问,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矛盾情境,通过留下悬念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解决矛盾的欲望和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会抛开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教学中去。

(四)歌曲导入法,歌曲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不少学生对歌曲趋之若骛,成了新的“追星一族”。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妨迎合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利用歌曲这一载体,通过播放一段与新授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来创设情境,激发、感染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迅速进入新的教学氛围。

(五)故事导入法,小故事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往往喜欢听故事,思品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六)小品导入法,小品以其诙谐幽默、生动直观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爱好,尤其是对于整天被“圈养”在教室、足不出户的学生,在他们刻板单调的学习生活中适当插入小品,可以释他们生的紧张心理,不失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情绪的难得的“调味品”。

二、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教授新课,教学方法就是这节课是否成功的主宰。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有很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方法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好奇、好

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一)任务教学法。提出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个别辅导。

(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自我完善法。布置完任务后,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组织下,经过与同学探讨或老师及时准确的点拨,学生通过进一步努力,找到疑难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自我完善。

(三)树立榜样,用激励督促学习。评选出最精彩的回答,这样一来,表现较好的学生会在我的课堂上获取成就感和被誉为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而暂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也会学有榜样,榜样的力量可以督促他们好好练习。

三、有特色的课堂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一)趣味性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用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作业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参与作业全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二)实践性作业,思品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思想品德》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新课程下的思品作业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要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要特别关注生活性作业的设计。

(四)设计竞争性作业, 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的引进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这样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例如教学《创建新集体》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竞争性作业:小辩论;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小明不负众望当上了劳动委员。在放学的路上,小伙伴看到了他,伸出了大拇指说:“真棒,当官啦!”这句话让小明很困惑。要求学生辩一辩:当班干部就是当“官”吗?你是怎么看的呢?问题一出,教室里一下了炸开了锅,学生们精彩的发言,这正是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交错,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的目标,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供拓展的机会思品作业巧设计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从作业内容的选取到作业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例如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我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学校附近的、街道进行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积极提升课堂品位,使思品课鲜活、多姿多彩。我感到这对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临泉县滑集中心学校:牛利侠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0

・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 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 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为学生素质能否全面提高的关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 为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 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 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 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 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综观许多优秀课的实例,无不说明了优化教学氛围的重要性。请看一位教师教学背诵古诗《草》的片断:

师:老师要求小朋友回家后把这首古诗《草》背给家里人听,他们一定会夸你能干。如果你回去背给奶奶 听,该怎么说?我来当奶奶,好吗?

生: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草》,我背给您听,好吗?

师:(扮奶奶)我孙女儿真乖!草,干吗不写花要写草?

生:因为野草顽强,不怕风吹雨打大火烧,头年死了,第二年又会发芽生长。

师:噢,怪不得要写草。(生背)

师:什么叫“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

生: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意思是说每年冬天的时候好像枯死了,春天又会旺盛地长出来了。

师:噢,孙女儿真能干,这么小的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真高兴!(众笑)

课文背诵是语文的常规训练,形式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往往是带着被检查的心态,惴惴不安地接受训练 。这位教师将它作为模拟家庭生活中的.一件趣事来处理,气氛活跃,师生平等,学生毫无心理压力,在这样的 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灵活运用教法,激学生想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 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 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 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 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 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 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 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 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 ,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 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1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尤其“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厌学情绪非常严重,使课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在100条建议中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 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做是课堂的主人,改变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知识的现状。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可表现在课堂上,课下以及生活中,了解和帮助学生,不打骂,不嘲笑,更要教育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切忌绝不可以在学习方面降低要求。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把爱护学生与学习上严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课堂上要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新式有效的教学手段,其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从感观和视觉上全方位的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可依教学内容插入或悲或喜的音乐,深沉或喜悦的背景图片,活泼动感的板书,用多媒体特有的动画效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标题可以用驶入的效果,正文可以用飞入的效果,图片插入用溶解的效果等等,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还可以插入诗歌、口诀、猜迷语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可以鼓励他们画一些历史漫画,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还可以上网搜集资料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还可以自编自演历史短剧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教师只有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才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有限的,缺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缺乏理解,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来。那么,现在互联网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与新课相关的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去利用网络搜集内容。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影视资料。比如让学生自己收看《百家讲坛》,然后在课堂中举行辩论会,,在先期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历史人物分小组汇总整理资料,再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根据史料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大胆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又锻炼了思维,也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以后的创新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带着孩子们去思考历史,明辨是非,在课堂上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质疑,这时就应该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想象,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叙述时有时语言可能会过激,甚至见解远远偏离正确轨道。作为教师不能训斥学生,扼杀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而是应该用肯定性的语言鼓励并加以评价,耐心把答案引导正确。这样才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在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不要怕错,要有自己的观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开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五、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学生也不例外。而有的学生学习中又要面对太多的失败,老师一旦无休止的指责学生的失败,学生就会在长期的批评和自责中丧失了自尊和自信,形成了“自我放弃”的潜意识想法,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恶性行为,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不动手,不思考,不愿参与学习的连锁反应,甚至产生厌学的消极态度。那么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或观点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老师也要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学习上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其次要求老师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更加耐心加以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激情和兴趣。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保持一份成就感。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2

在目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 多数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上,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 在一些听课学习活动中, 教者为了体现课改理念, 创设了一些探究性的课前提问, 但这些问题未经学生合作探究, 教者就急于给出了答案, 丝毫没有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关键是教师要真正地把自己和学生放在知识探究的同一平台上, 尊重学生, 发扬民主, 在课堂45分钟内, 努力将教师的活动减下来, 将学生的活动加上去, 就要做到“三减”、“三增”。

1. 减少教学任务和要求。

好的盆景并不是浑身长满枝条才有欣赏价值, 而是要剪去多余的枝条。同样, 教师的教学也要去掉不合理的成分。九年级学生是“初学者”, 应将培养学习化学的方法、训练思维放在首位。在每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低起点、缓坡度的原则, 力求集中具体, 力避多而杂乱, 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知识上下苦功夫。授课中要尽力避免食多嚼不烂, 导致消化不良的现象。

2. 减少教学环节和手段。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 服务于课堂, 绝不能搞程式化。目前, 部分农村初中的一些教师一遇课堂教学研究就搞程式化。要克服这一弊端, 教师就要钻研教材,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 对症下药;以学生为中心, 整合教材。教学手段能简则简, 努力用最简单的方法, 花最少的时间去完成教学任务。

3. 减少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

学生的学习, 不是靠教师讲懂的,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懂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学, 授课中要精讲多练, 否则, 只能是教师口干舌燥, 学生无动于衷, 教师越讲越生气, 学生越学越糊涂。这样, 既费时, 学生又无所得。时间一长, 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跟不上教师的思维, 注意力分散, 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中不是不要讲, 而是要讲到点子上, 语言要简练, 不能浪费课堂的分分秒秒。也不能“满堂问”, 提问并不是等于启发, 启发也不只是提问。课堂上一问一答, 一部分学生唱主角, 大部分学生坐冷板凳, 这样会严重影响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 提问要少而精, 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4. 增加学生自学和思维的时间。

无论是自主学习、复习巩固, 还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都要面向全体学生, 留有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经历认知过程, 绝不要以为少数尖子生已经理解了就“一晃而过”。

5. 增加学生练习时间。

技能技巧的掌握, 学生是练会的。因此, 教师必须在每节课中至少花一半时间让学生去动手、动口、动脑, 保证让所有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来掌握要点, 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

6. 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

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有目的地反复操练才能形成。所以要舍得花时间去引导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多实验、多观察。积极开展能激发兴趣思维的活动, 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3

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朱亚荣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7期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迈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一是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二是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三是让学生多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之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须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上一篇:网站宣传册文案下一篇:银行实习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