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

2024-05-16

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共6篇)

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 篇1

一、校园微文化的形成

1.微文化的兴起。开放教育是没有“围墙”的大学, 但狭义的“开放教育校园”可以理解为与开放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远程网络校园” (包括网络空间、移动学习校园) 和“实体校园” (学习中心校园及实践基地) 的空间总和。狭义的“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就是指以开放教育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网络空间、移动学习校园和学习中心及实践基地实体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为主要导向, 以精神文化、相关网络环境文化和实体校园及实践基地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管理 (制度) 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 包括“网络课程文化”在内的一种“网络学习文化”。加强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远程开放教育文化育人氛围, 是开放教育内抓质量、外树品牌的内在要求, 是开放教育系统综合实力、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短短数年时间, 微信、微公益、微小说等带“微”字的事物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而起。它兼备互联网的迅速、便捷、灵活特点的基础上, 内容更为简洁、快餐;交互性更强、更独立, 吸引了包括开放教育学生在内的广大群体, 逐渐形成了“微文化”这个特殊的网络文化。目前, 对于“微文化”的定义各家不尽相同。于安龙认为它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 短时、小容量、小渠道中传播的注重个体观念模式与行为方式的精神现象;唐爱民用非正式、不占主流地位、影响范围相对狭窄、结构简单来形容;

2.微文化的特点。内容小而不微。微文化中的语言短小精悍、简洁明了,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微博只有140字, 微电影只有几分钟, 微公益往往记录的是一些身边的小事, 这些微小的事物却有着不小的效果和作用。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微言开放教育义”。微文化的“小口径”平台传递出人们的“开放教育需求”内容, 当需求取向一致时, 不仅推动社会主流文化, 甚至能引领社会思潮。

传播快而不钝。微文化的发展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生活水平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 从快餐文化可以看出, 人们追求更快速、更简洁明了的媒体信息。

3.校园微文化的产生。中山电开放教育长期以来坚持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 实践中勇于探索, 理论上开放教育胆创新, 提炼出了“开放教育校园微文化”, 架构出理论模型, 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 推进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着力打造开放教育“远程文化”品牌, 重点提升“微文化”的核心价值。微文化的目前主体是“90后”, 他们更关注身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 并积极争取, 这有利于开放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微文化营造了虚拟的温暖世界, 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能在网络中自如与他人交流, 贫困自卑的学生在微博上有开放教育量粉丝追随等。在某种程度上, 开放教育学生微文化能够弥补部分开放教育学生存在的情感缺失, 满足成就感, 实现自我价值。

二、校园微文化的影响

微文化在上述二者相互作用下, 在开放教育学生校园广泛传播, 影响当代开放教育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冲击传统的校园网络文化, 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其作用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1.个体层面:微文化冲击开放教育学生价值观, 影响开放教育学生社会化。微文化影响开放教育学生价值取向、判断和选择。每一个开放教育学生都是传播主体, 网络的世界信息繁杂, 有精华也有糟粕, 有健康也有不良, 有正能量也有负面信息, 这些数据混杂在一起, 容易影响开放教育学生的价值取向。90后开放教育学生追求个性, 张扬前卫, 注重自我和实际, 微文化载体不断更新, 使用不断便利, 强化了他们追求需求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功利性。开放教育学生筛选、鉴别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完善, 他们的判断容易模糊和选择容易功利化简单化。

此外, 微文化能够体现开放教育学生群体的媒体素养。它能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正面文化, 和谐校园、构建丰富的校园生活;也能制造消极颓废的网络氛围。以网络欺凌和网络谣言为例, 网络媒体的即时性、匿名性、多样性成为网络欺凌的温床。微博微信内充斥着不少虚假炒作, 这就需要公众客观、理性看待该问题。

2.开放教育校园层面:微文化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迫使教育者完教育方式。微文化在开放教育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新教育理念, 完善教育方式。

三、开放教育微文化建设

1.利用微博、微信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微时代, 微博、微信, 因为其“平易近人”, 已经成为当代开放教育学生每天都要关注的媒体, 很多开放教育学生全天候微信在线, 随时随地保持与朋友圈的联系, 并将自己的心情以及自己喜欢的音乐、图片, 自己关注的事件, 与朋友分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开通微信公共账号, 或者建立学校官方微博, 加入到学生的“朋友圈”, 通过微博和微信, 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 触摸他们的喜怒哀乐, 并通过交流互动, 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困惑, 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的真诚关心, 获得学生的信任, 从而因势利导, 有针对性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纠正开放教育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坚定开放教育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学校可以通过微信或微博平台, 向学生宣传党的先进思想以及校园内的各种正能量信息, 或者通过语音和图片联系学生;班级建立自己的微信平台, 辅导员就可以通过微信将学校的通知和活动推送到个人, 让微博、微信真正发挥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开放教育学生思想的桥梁作用。

2.积极搭建平台, 积极引导校园微文化方向。校园网络舆情往往通过开放教育学生的微博或微信反映出来, 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到开放教育学生群体的微博或微信讨论中去, 了解和掌握并影响校园微文化。具体做法是要重点关注那些能够对校园舆情方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草根领袖,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实时了解并监控网络的舆论动向, 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 确保校园网络舆情可控, 并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3.提高开放教育学生媒介素养。首先, 引导学生通过微博、微信获取诸如新闻信息、专业知识和各种传达正能量的有用信息。其次, 微博微信传播的信息有真有假,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 使开放教育学生不被虚假信息迷惑, 并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冲击, 提高自己应对网络的能力。再次, 开放教育学生个体都可以成为校园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学生可以把校园发生的各种事件拍摄下来通过微博或微信发布出去, 也可以直接对他们发布的信息进行转播, 此外, 辅导员还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使用技能, 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开展互动, 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四、中山电大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建设与研究保障机制。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得以持续、常规化, 中山电大以组织保障、财物保障、制度保障为基础, 建立了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的长效保障机制。

2.成立了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完善的组织和分工、足够的人力资源投入, 确保了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的扎实推进。把校园微文化建设纳入项目管理, 并建立一系列制度, 确保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持续开展, 落到实处。 (1)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制度。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立项制度;校园文化活动纳入项目管理、专人负责制度;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项目专项经费列支制度等。 (2) 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制度。开放教育学生评优条例;定期邀请开放教育毕业生回访母校制度 (毕业后二年) ;每学期进行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制度;优秀开放教育学生培养入党相关制度等。

总之, 开放教育校园微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微时代给开放教育学生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开放教育校园微文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功能真正体现开放教育的特色, 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想学就能支持学, 就有所需的内容可学, 并使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提高。

摘要:进入个人互联网时代, 开放教育校园将以微文化为载体以其快捷便利、草根平等、注重个体等特点迅速发展, 影响当代开放教育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冲击传统的校园网络文化, 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网络化,微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李丹, 张森林, 赵继颖.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开放教育学生的影响——以黑龙江省5所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14, (12) :59-63.

[2]于安龙, 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14, (11) :107-111.

[3]唐爱民, 杨丽萍.略论学校微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3) :11-15.

[4]游敏惠, 袁晓凤.“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探索, 2013, (4) :53-56.

[5]章友德.执政基础与大学生政治认同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 2014, (12) :89-93.

[6]张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0, 27 (5) :154-157.

来自石器时代的使者 篇2

当世界发现他的时候,他几乎立刻成了明星。各国的科学家迫不及待地要对他进行研究,各大博物馆竞相出高价邀请他,哪怕只是他衣服的一点碎片或是他携带的一件工具。

然而,尽管世界对他如此多情,可他依然缄默不语,一脸冰冷,像是害怕被这个世界的热情所融化。因为他是冰人,确切点儿说,是一具冰尸。

1991年秋天,几个登山者在阿尔卑斯山偶然发现了他。消息轰动一时。经放射性碳元素测定,他生活在至少5300年以前,这使他成为迄今所发现的、保存完整的、最早的人类标本。虽然埃及木乃伊的年代更为久远,但木乃伊在下葬前其重要的器官都已被除去。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解剖学家沃纳-普莱泽说:“他在阿尔卑斯山的冰棺里被完美地保存下来,这使今天的科学家有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去研究一个完整的古人身体。”

负责挖掘整理冰人及遗物工作的德国人类学家马可乌斯·埃格认为,最为珍贵的不仅是他保存完整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他生活时代的信息。其他的古尸仅仅反映葬礼风俗,而阿尔卑斯冰人几乎是在手持工具的时候死去的,天然冰棺完整地保留了他的衣服、工具和武器。用埃格的话来说,阿尔卑斯冰人简直就是“上帝选取了那个时代日常生活最生动的一幕,将之迅速冷冻制成标本留给今日的人类”。

发现冰人

1991年9月19日,德国旅游者荷尔穆特·西蒙和他的妻子正在阿尔卑斯山冰坡徒步旅行。突然间,他们发现不远处有一圆形物露出冰面,以为是一个玩具的脑袋。他们走近一看,才发现是真人的脑袋,后脑勺上还有一个小洞。这对德国夫妇吃惊不小,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可能是一起谋杀事件的受害者。于是二人立刻返回登山者大本营报告了他们的发现。

大本营的管理者马可乌斯·皮尔帕莫也犯了难,因为这一区域正好处于意大利和奥地利的交界地点,他也搞不清哪一国对此拥有司法管辖权。情急之中,他想出一个两全之策,同时向两方警察报案,该由谁管让他们自己去决定。

意大利警察首先到达现场,在草草地看了看现场后,认为这只是个倒霉的登山者,他们没有时间,更没有兴趣,耸耸肩又走了。他们的奥地利同行随后也到了,虽然没有立刻就走,但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因为仅仅在这个夏天,他们已在阿尔卑斯山冰川中挖出了八具尸体,都是登山者,这一回他们认为是第九个。不过,还好他们答应第二天下午再来调查。

第二天,皮尔帕莫没等奥地利警察到来,就自己登上山。他回忆说:“我见过许多冰川中挖出的尸体,一般都是蜡白色而且很少有完整的,这是因为冰川移动的作用将肢体分离。但这次显然不同,尸体完整,呈棕黄色,而且比较干枯。”

下午,一位奥地利警察乘直升机来到现场,并带来了笨重的大刨冰斧。忠于职守但鲁莽无知的警察竟然用这样粗鲁的工具来对待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珍品!警察挥动大斧,在冰人身上留下累累伤痕,冰人的衣服被砍,他的左臀也被大斧粗鲁地砍裂。万幸,没等警察把这件稀世珍品彻底毁坏,他的压缩空气用完了,同时,上司也来了指示让他立刻飞回,挖掘工作等下周再说,直升机需要派到重要的地方去。

警察走了,得到消息的好事者却络绎不绝地到来,随后的一周,有二三十人来到这里看热闹。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这些好事者弄走了冰人裸露在外的衣服残片和工具,对现场的破坏自不必说。

等到9月30日,由瑞纳尔·汉恩带队的因斯布鲁克法医小组来到现场时,冰人已经被重新冻住。遗憾的是法医也不懂考古,他们用借来的一些粗笨的工具将冰人挖出,大大毁坏了现场的考古学价值。

这个遭到粗暴对待的冰人,原来自腰际以下都是有蔽体之衣的,但现在则是全裸状态,只有一只靴子的残片挂在他的右脚上,好像诉说着他所受到的非礼待遇。更有甚者,冰人的下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许能保留一些冷冻精子的生殖器已不翼而飞了。

法医小组用直升机将冰人送到了因斯布鲁克的法医鉴定室,当地一些小报记者也尾随而去。鉴定室秩序混乱,烟雾缭绕,闲杂人员乱动乱摸,全然不知鉴定台上的是无价奇尸。

经过5天粗手粗脚的对待后,阿尔卑斯山冰人才被转到考古学家手中。因斯布鲁克史前学会会长康诺德-斯宾德尔见到这个不同寻常的冰尸时,立刻意识到其不同凡响的价值。“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所见,我想,当年霍华德-卡特在金字塔中发现法老木乃伊时一定有和我同样的感觉。”斯宾德尔认为,阿尔卑斯山冰尸乃天之杰作,是北非大陆干燥且寒冷的风使其脱水而成为天然木乃伊,在阿尔卑斯山的天然冰箱中安然度过了50个世纪。

为防止冰尸遭到进一步破坏,斯宾德尔小组用杀菌剂清洗了冰尸,把他装入消过毒的塑料袋中和冰块一起放入因斯布鲁克大学的冰室中。

为冰人造像

经过仔细检测与观察,科学家画出了冰人大致的原貌:年龄为25岁~35岁,1.6米的个头,体重50千克左右。尽管他的鼻子和上唇被自然破坏,但可以看得出他的五官已与现代人差不了太多,身体健康无病,除挖掘时留下的伤痕外,本身并无外伤。

冰人的脑壳上并无头发,但科学家在他的衣服上及周围却发现了近千根微卷的褐黑色头发,长度都在9厘米左右。这证明,人类理发的历史比人类学家估计的要久远得多。

更奇的是,冰人的身上竟然有设计完整的文身图案!在他的背部下方有蓝色的平行条纹,左膝后部有一个“十”字,右脚踝部也有条形纹。斯宾德尔认为,这些文身图案都在衣服的遮掩之下,因此一定对个人有一种特殊意义,而不是同一部落成员的认知标记。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也许是由孩子到成人的转变标志。无论如何,这改变了科学家长久以来的一个看法:人类文身是2500年前才出现的。

冰人所穿的皮袍是用鹿皮和羚羊皮做的,由动物的筋巧妙地缝制而成,做工富有技巧,似非冰人所为。他的草做的蓑衣甚至与20世纪早期当地牧羊人所穿的有些相似。史前历史学家埃格认为,也许冰人的社会已有了某种分工。冰人的工具更显示了他的时代的文明程度是出人意料的。他的铜斧使斯宾德尔最初以为冰人是青铜器时代的人而非新石器时代,但结果却发现他的斧头几乎是纯铜的,并非青铜。这给人类长久以来所认知的新石器时代的起始时间画上了问号。

更让考古学家自豪的是冰人的皮制箭囊和其中的箭。这些箭是用水木削制而成的,有几个还未完成。有两个已削好尖头,翎尾是用树脂类的东西粘上去的,以保证箭飞行路线的准确。显然,这里应用了弹道学的原理。

冰人的弓还未来得及拉上弦,是用紫杉木削成的,质地精良。埃格说,紫杉木是古人做弓最上乘的材料,游侠罗宾汉的英国长弓就是用紫杉木做的。此外,冰人还拥有一把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柄匕首,至今仍不失其锋利。大自然的冰箱还将冰人的食物保存了下来,一枚野草莓,两片蘑菇。

冰人之死

斯宾德尔推测,冰人生前可能是个牧羊人。5300年前的一个夏秋季节,冰人在一次单独行动中与他的同伴失去联系,突如其来的风暴和降温迫使他在一个三五米深的坑中躲避,饥饿、寒冷和疲劳夺去了他的生命。

风暴和雪崩将他掩盖起来。不久,冰川开始移动,给冰人盖上了一层厚厚的冰被。冰川学家葛哈德·马可说:“幸好他没被裹入冰川中,否则,流动的冰川会使他的肢体分离,东一块,西一块,难以像现在这样保持完整。”气象学家德里斯特尔认为,冰人之所以被发现有一定的偶然因素:1991年气候较暖,雪量很少,从北非大陆吹来的沙尘加速了阿尔卑斯山冰川的融化,使冰人得以露出地表,与世人见面。

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 篇3

一、成家立业父母定,生性浪漫观世界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硖石一商人家庭,在其父亲双目失明后,他便继承父业,在海宁兴建了许多实业。徐志摩是家中独子,父母对其非常宠爱,在其四岁时便进入私塾学习,徐志摩虽然生性散漫,却非常聪明,在当时有着神童的美誉。父亲对徐志摩的才华非常重视,为了让其更好地继承自己的事业,在其十六岁时便与财经界张军利的胞妹定下婚姻,并以重金说服梁启超为徐志摩的老师,这便奠定了徐志摩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1918年初,徐志摩赴美留学,带着父亲的殷切希望在船舱中写下《启行赴美致亲友书》,强调了此行的目的与决心。当时,他在克拉克大学学习,他为自己制定了每天的日程“,六点起床,七点朝会,晚唱国歌,十点半就寝。”[1]65经过勤奋的学习与努力,徐志摩很快掌握了英语,专业课也开始进入正轨,功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留学美国期间,徐志摩除了学习外,他还非常关心政治,亲身感受过美国一战的热情,在其写给梁启超的信中提到“:美国爱国人士尤其关心一战战况,其上下同忾的爱国热情真令人敬畏。”徐志摩离开美国前往伦敦学习政治学,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狄更斯,还获得了学习文学课程的特别资格,从此醉心于文学艺术,开始其自由精神的征程。当时的剑桥大学,课程可以任意选听,生活不再按部就班,这非常符合徐志摩浪漫的天性。这时的徐志摩可谓是如鱼得水,学院给予其“守礼,放眼观世界”的赞誉。这对其以后的文学创作及翻译事业有着巨大的铺垫作用。徐志摩到英国后的巨大变化,使其逐渐意识到与自己原先目标的相去甚远,优美的环境及文化氛围培养了他的诗性,他的文学兴趣自此定型。总之,生活在富贵人家,性格开朗的徐志摩,在国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继而又接受西方文学熏陶,特别是英国的“康桥文化”对其西方文学翻译事业有着巨大的影响。他将翻译视作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有着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在翻译界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白话音译个性足,音形结合作品多

徐志摩生活在五四运动时期,并亲身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当时白话文已经取代文言文成为书面语言的主流形式。作为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大师,徐志摩极力主张用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翻译西方文学。徐志摩用白话文翻译,将他的西方文学译作正式带入全新的境地。例如,他翻译的布莱尔的《猛虎》,就采用白话的形式,将作品中的老虎描绘成一种虚弱、颓废的老虎,真正展现出原作的情感及力量。译作中,徐志摩用火焰似的眼光、骇人的雄厚、飞腾等现代词汇再现了老虎威猛的原型,这些词汇对当时有着传统国学经历的文人来说算是新奇。徐志摩还节译、转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并从文化的视角将其翻译成一种文化现象,真正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例如,徐志摩曾转译英国作家高斯的英译本,翻译法国作家福凯的《涡堤孩》实际上已经是编译了。徐志摩深知汉字属于“形音字”,而英语则属于纯拼音文字,所以中国人很容易见到字形联想到它的意思。例如,当时的康桥现在就翻译为剑桥,康桥给人以健康、优雅的气质,而剑桥一般会让人想到桥的雄伟、气魄等。“翡冷翠”便会让人想到一个美丽的地方“,赛有那拉”是目前对日文“再见”的最美丽的翻译[2]18。可见,徐志摩正是通过自己音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实践,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翻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早在20世纪20年代,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便开始翻译诗歌。此后,他直译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多个题材。特别是在其短短三十六岁的生命时间里,他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涵盖绝大多数文体的作品,作者包括三十多位文学大师,如莎士比亚、拜伦、哈代、惠特曼等人。在诗歌方面,《徐志摩诗集》诗集中就收藏有十多个国家三十多位诗人的作品。另外,徐志摩还翻译了德国著名作家福凯的《涡堤孩》,意大利作家邓南哲的《死城》,英国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集等等,与其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徐志摩翻译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其范围之广,涉及的题材众多是绝无仅有的。此外,令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志摩对翻译名称的处理之成功,最终成为他的“注册商标”。例如,《翡冷翠》便是徐志摩西方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专利,他将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翻译为翡冷翠,巧妙融合了中西文学中的意蕴表达,其通过音译的方式,并采用一些形象感很强的文字,实现“音”与“形”相贴近的艺术效果。此外,徐志摩还充分利用自己编辑西方文学作品的机会提倡西方文学的翻译,如他主张用文言文翻译西方诗歌文学。总之,徐志摩的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他还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风格的影响。

三、空灵飘逸译如诗,多元转译添色彩

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坛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善于创作空灵飘逸的浪漫主义诗歌。然而,他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大部分却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从其翻译作品的文体中可以看出其审美价值取向。同时,虽然他翻译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现实主义题材,而其中大多数为抒情方面的诗歌,带有浓厚的个人印迹,属于最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徐志摩翻译了曼斯菲尔德的十个短篇小说,斯蒂芬斯的两部长篇小说,赫胥黎的《半天玩儿》等,徐志摩都将它们称为散文写成的诗歌。其实,徐志摩翻译的现实主义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平凡人物的同情,二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其中,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便属于前一类,她的作品以美著称,有着“狂风骤雨向读者灵魂奔波”,徐志摩也为此深深震撼。自此,曼斯菲尔德便成为徐志摩精神上的感召者,并翻译了她的大量文学作品,并取名为《英国曼斯菲尔德小说集》。林徽因在其《悼志摩》中提到“:志摩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古怪年轻人,他的人格中最精华的是对平凡人的同情,没有一种情感,他不能同情。他对一切弱小的怜爱,他一生都在同情别人而忘记了自己的痛苦。”[3]59同样,赫胥黎的《半天玩儿》也是这种风格的作品,其主人公彼得在阳光中独自品味自己的寂寞,这时远处走来了两位华丽的小姐,而她们却不幸地遭到恶狗的侵扰,好心的彼得救了这两位小姐,但他的行为却受到了这两人的鄙视,徐志摩用诗化的语言描述了彼得的心灵,充满着无限的怜悯之情。

徐志摩对文艺复兴以来各派的浪漫主义作品均有翻译,他翻译的首部德国浪漫派作家福勾的《温蒂娜》,便是以中古为背景的骑士小说,叙述了一个美丽的妖怪与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他当时看到这部小说时非常感动,并非常欣赏其文笔结构。20世纪30年代,中华教育基金会推选徐志摩、梁启超、闻一多等人翻译了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我自己的歌》,这是其参与的第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徐志摩翻译笔法的流畅完美,再现了原作动人的情节,如在翻译《曼斯菲尔德》文章时,他就曾引用奥帕尔的一首非常悲观的诗歌,其回忆了家人生前的美好生活变成了虚幻,悲观的诗人无法回避这种幻灭所带来的深刻反响。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担任翻译,这次合作使得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都是有着双重文化背景的诗人,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东方文化修养并羡慕西方文明。徐志摩翻译了泰戈尔在中国的全部演讲,并陪同他一起远赴日本。后来徐志摩还专门赴印度拜访泰戈尔,他翻译的《谢恩》、《园丁集》便是泰戈尔六十多首诗歌中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4]58。可见,浪漫主义诗歌的翻译是徐志摩翻译中最得心应手的,同时他的美学色彩的译作更增添了原作的浪漫主义色彩。徐志摩自谦自己的翻译是一朵没有灵魂的假花。

徐志摩不懂得意大利语,如果要翻译意大利语方面的文学作品就需要转译原著的作品。例如,邓南哲是意大利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他的戏剧摒弃了日常生活的繁杂,在语言上更加追求抒情、优美的风格,能巧妙地借助剧中人物之口来渲染作者所要表达的唯美主义色彩及风格。邓南哲的作品通过英国著名文学家西蒙斯的翻译,扩大了该作品在英国及世界文坛的影响。徐志摩便是通过西蒙斯的译文指导邓南哲的,其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苦于找不到邓南哲的英译本,他曾下决心转移了邓南哲先生最有名的戏剧《死城》的部分内容。四年过后,徐志摩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整理旧有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部译作,再次激发了其对这位著名作家的热爱,他曾撰写了《丹农雪乌》这部专门介绍他生平及创作思想的文章,并从唯美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其所受到的影响。后来,徐志摩又创作了《丹农雪乌的戏剧》对《死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诠释,该部作品描写了具有美学色彩的兄妹畸形恋爱,是邓南哲先生的处女作,该作品一直笼罩着某种神秘的忧伤与不安。

摘要:徐志摩是现代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西方文学翻译,一手拿着创作之笔,一手拿着翻译之笔驰骋于世界文坛。他将翻译视作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有着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在翻译界有着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徐志摩,西方文学,翻译,康桥文化

参考文献

[1]盛辉.徐志摩翻译活动的选择倾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4).

[2]胡灵芝.徐志摩新评[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3]孙胜勇.徐志摩的翻译理论与实践[J].作家杂志,2008(2).

中波文化的使者 篇4

盛夏的北京,酷暑难耐。马丁(Marcin Jacoby)偏偏挑这个时候又一次来到北京。“中国首都北京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她是一座大气磅礴的城市,我喜欢她……”见到马丁时他这么兴奋地说。2011年上半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马丁第二次来到北京。作为波兰世界文化遗产部波兰密茨凯维奇学院亚洲事务委员会总监,马丁主要工作是向中国和亚洲推广波兰文化,与此同时,马丁也凭着他非常棒的中文和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在推广波兰文化的同时,又传播着中华文化。马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波文化使者”。

今年马丁非常忙,“2011年7月13日,波兰国立国际文化传播机构波兰密茨凯维奇学院亚洲事务委员会总监马丁(Marcin Jacoby)在北京宣布:举办波兰规模大、影响力强的波兰文化海外推广项目——‘我,文化’。从2011年7月至12月,在波兰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密茨凯维奇学院将在北京、东京、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柏林、马德里、莫斯科、基辅、明斯克10个首都城市开展近400场、为期100天的‘我,文化’传播活动。”对于忙碌的马丁,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走近中国。

学中国话打螳螂拳

说到马丁与中国的缘分,不得不提到他的姑姑,在上世纪50年代姑姑就读于华沙大学中文系,所学的教材是中国的《人民日报》。马丁每次见到姑姑看的书读的报都是一个个方块字,与波兰语、英语完全不同,一种儿童天生的好奇与早慧,使得他想要从这一个个端庄儒雅的方块字中找到“中国的秘密”。姑姑知道马丁对中国感兴趣,就送了他一本薄薄的小书,他成天翻来覆去地读着这本小书,很长时间以后他才知道这本书里的内容是孔子、孟子,关于人、关于事,关于人物历史、自然山水。

马丁小小年纪,竟被中国古代文化深深地吸引,产生浓厚兴趣。东方中国的神秘而古老令他倍感好奇。他翻了很多中国书,从中了解到中国。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若干年以后,自己从事的工作及专业竟然会与当年姑姑就读的中文方块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8岁那年,马丁要上太学了。他面临着学什么专业,上什么系的问题。受父母家庭的影响,—直以来马丁对于学习语言极有兴趣,凭着他能说_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他考入华沙大学应用语言系。到波兰后,马丁终于找到了一所中国传统功夫学校学习武术——“七星螳螂拳”。他还记得,教他学习功夫的老师是师从中国山东烟台的师爷。这也是马丁入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中国功夫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4年的大学生活,马丁总是刻苦学习,从不贪玩和浪费时光。上大四时,学校可以免费学习外语,马丁对汉语既好奇又喜爱,终于使他多年的心愿变为现实。

他终于下决心学习汉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课,从

“你好!”开始学起。然而也就是在那一刻,他马上自信地断定:“这就是我真正要学的东西。”由于喜欢和肯下功夫,马丁学习汉语进步很快。1年后,一个偶然机会,他在很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申请到奖学金。于是,1999年他赴台湾师范大学国语中心学习汉语。他学习汉语悟性极高,早上学什么,下午出门后就用什么。他风趣地说:

“那是真正的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啊。”他写得快,记得牢,用得活,与学法语的辛苦相比,他觉得学习汉语更简单,更容易。

马丁在学习中文的同时,没有忘记学习另一种中国的文化——功夫、书法、绘画。他找到中国功夫师傅,学习传统武术、书法、绘画,阅读大量中国文学历史书籍。他每天早早起来去上课,下课后学习楷书、草书。就这样,马丁坚持学习中国书法,从一笔一画丹青笔墨中领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其深厚的内涵底蕴。这一年,对于马丁来说是快乐的一年,更是收获的一年。快乐是指他终于有机会专心学习从小就喜欢的方块字,即字里行间优雅的墨香中浸透和传递出的中华文化的书法。更重要的是,马丁在这里收获了甜美的爱情,他爱上了同班同学,一位来自韩国的姑娘。更有意思的是,马丁不会说韩语,而女友不会说波语,于是他们用汉语交流、谈恋爱。直至今日,马丁和他的韩国太太交流全部用汉语,他高兴地告诉我:“是选择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让我有如此意想不到的诸多收获。”谈话间,马丁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就这样度过充实和甜蜜的一年后,马丁回到波兰。他继续在华沙大学应用语言系学士硕士连读。他依然那么执著地学习中文,但他非常留恋在台湾师范大学读书那段美好时光。因此,一年后再次回到台湾,边学习汉语,边教英语,收入微薄。女朋友在师范大学美术系,马丁上语言课。他想继续学习中国书法,却没有钱交学费。“一位姓郑的老师免费教我学书法。鼓励我学汉语和中国功夫。”在此期间,他被深邃的中国文化滋养,他深深地爱上了书法,爱上了功夫,爱上了中国。

读中华书赏山水画

有人说,最完美的生活是一半时间在路上,一半时间在书房。马丁正是追求这样—种很适合自己的纯美生活。

那段时间,马丁游走于华沙、台北之间,含辛茹苦研习中文。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而又有颇多收获的马丁,满载着丰收的累累硕果,带着心爱的女友于2002年回到波兰结婚成家。他又面临求职的现实,但马丁胸有成竹:一是要能养家;二是所从事的工作必须与中国文化相关,就是按照这个既定方针,马丁最终选择了去华沙国家博物馆工作。虽然薪水不高,但是在这里他每天都可以读中文书,说中国话,对他来讲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最完美的幸福。

聪明的马丁非常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他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值得我一辈子去学习,去追求,去从内心深处领会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因此,他从未间断过学习中文,汉语水平日益长进。也就是在华沙博物馆工作的同时,他又考取了华沙大学中文系,根据当时他的汉语水平和听说能力,直接跳到了三年级。边工作边学习边教书,繁忙和劳累可想而知。马丁每天奔忙于博物馆、课堂和图书馆之间,常常挑灯夜战,熬到深夜还在做作业、写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马丁很快完成了华沙大学三年级的汉语课程,又仅用了一年时间学完了四年级和五年级的课程。在常人看来,需要用两年时间读完的课程,而马丁是在白天上班,晚上上课的条件下,只用一年时间便获得硕士学位。此时的马丁,中文水平已经相当高。一口流利的汉语令人刮目相看。他用中文写作,几乎找不到错别字。照理说,马丁该满足了,该歇歇了。可马丁说,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边,学海无涯。”就在2004年,他又考上了华沙大学

中文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他依然在华沙国家博物馆负责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工作,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书画作品非常感兴趣。他爱研究、爱钻研,颇有造诣。记得马丁硕士毕业时,他的论文是一篇有关文学艺术相融合的文章,题目为《中国与美术之间:中国画题跋》。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5~19世纪文献对绘画临摹仿造现象的讨论思考》。马丁翻阅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南北朝的文献资料,就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进行认真分析,他特别欣赏名人佳作、卓然大家的花鸟山水,或气势磅礴,或清新雅致的作品,从中深深理解中国绘画之精髓,领悟中国传统笔墨之奥妙。其大写意花鸟,用笔纵横驰骋,熔铸百家,其山水画雄浑古朴,有着厚重的内涵。

在交谈中,马丁告诉我中国画具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魅力,与其他中国的传统文学哲学、古琴、围棋、书法、功夫等姊妹艺术一脉相承,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精神贯穿始终,与西方绘画的画法和表现手法截然不同。要想研究中国画,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哲学、美学等。在就读博士学位期间,马丁总是孜孜不倦,博览群书,他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全凭自己的知识功底与独特眼力,点点滴滴集腋成裘。他对收藏品的观察独到敏锐,鉴别精妙,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马丁对中国画的欣赏可以说是行家水平,他说:“中国画的山水风格迥异,沉雄浑厚,繁茂昌润,用笔运墨或如三军压境,紧锣密鼓,气势不凡,不在简而在繁,不在空而在满,不在虚而在实,不在奇巧而在平实,柳暗花明别开生面;或清闲淡雅抒发情怀。”如马丁观察到荷花脱俗,出淤泥而不染,释放一种情感,追求一种宁静。以荷花为主题的作品表现了中国画家的审美和境界。学养才隋与笔墨功夫,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2007年,马丁参加一个文化研讨会,有幸得到基金会的资助,使得他有机会来到北京中央美院学习半年。这期间也是他撰写博士论文的最后阶段。他每天废寝忘食,泡在图书馆,翻阅大量资料,他还结识了故宫博物院的朋友,得到了热情帮助,使马丁深受感动,采访中马丁也想通过我的文字替他答谢那些曾经给予他关怀的中国朋友。

中波文化使者

终于,在2008年马丁获得华沙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华沙国家博物馆继续从事着介绍中国文化的工作。他将《庄子》、《列子》等书籍译成波语;为了让更多的波兰人了解中国文化,编写了华沙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收藏》一书;为波兰人学习汉语编写过教材《汉语说和写》……不久后,以波兰伟大诗人密茨凯维奇命名的波兰国立国际文化传播机构波兰密茨凯维奇学院把马丁“挖”到了亚洲事务部担任总监。从此,他为推广中波文化做起了一名真正的文化使者,奔忙和行走于波兰和中国之间。还记得在2008年,马丁在我和波兰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保罗的陪同下,一同来到国家大剧院参观,洽谈肖邦诞辰2DO周年的系列交流与合作。他不辞劳苦,奔忙于文化部、国家太剧院、中央音乐学院、故宫博物院、798艺术场馆、梅兰芳大剧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剧院等,为的是向中国人民推广波兰文化,向波兰人民介绍中国文化。他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洽谈运作波兰国家重大文化活动的推广交流。使2010年在肖邦诞辰200周年之际“多面肖邦、纪念肖邦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在北京、上海成功举办,也使魅力无穷的波兰文化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心中。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杨澜 篇5

杨澜与杭州的情缘

让时间倒回到2006年,在杭州世贸中心举行的杭州世界休闲博览推介会上,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将一本装帧精美的杭州世界休博会“形象大使”的红色证书,颁发给了时任阳光文化媒体总裁的杨澜女士,现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身穿印有绿叶图案旗袍的杨澜亭亭玉立,靓丽大方,她在致辞中高兴地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能成为2006年杭州休闲博览会的‘形象大使’,是一个不能拒绝的邀请,也是我的荣幸。杭州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都市的繁华。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举行适逢其时,这不仅代表着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也表明国际社会越来越了解中国。借助我多年从事媒体工作的经验,我将尽可能将杭州推介到世界各地,为杭州的休闲产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随后接受采访时,杨澜向记者介绍了她与杭州乃至浙江的情缘。1968年6月30日,杨澜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一半的血统则来自浙江,因为她的母亲是浙江绍兴人。早在她上小学时,父母就带她游览过美丽的西湖,去过虎跑,爬过六和塔,喝过龙井茶,拜过灵隐寺的如来、观音和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杭州的山山水水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她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和上海东方电视台、凤凰卫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多次到杭州采访。每一次她都感到杭州有新的变化,她觉得杭州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干净,就像一个天然的大花园,她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以她在新制作的旅游文化系列片《一生要去的66个城市》中,将杭州排在前列,并取名为《杭州,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极力向世人推介和展示。

同时,在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前后,无论是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世界休博会接旗仪式上,还是后来在上海旅游节花车大巡游时,或者在香港举行的杭州世界休博会推介会中,杨澜都出现在现场,作精彩的文化推介,热情邀请中外朋友来参加杭州世界休博会。在2006年4月22日杭州世界休博会开幕之际,她又从北京飞到杭州,为休博会加油添彩。2007年6月18日,她再度来到杭州休博园,主持浙江文化创意商业论坛,出色地发挥了休博会“形象大使”的重要作用。

就这样,杨澜迷上了杭州,杭州也记住了杨澜,彼此的情缘越来越深。

当主持人后的成功转型

采访杨澜,自然要谈到她当主持人的那段经历。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正好中央电视台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开办的《正大综艺》节目需要一位女主持人,台里便对外公开招聘。杨澜经考试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因英语和历史、地理知识扎实脱颖而出,顺利考进了《正大综艺》栏目组。这档节目最初是旅游知识类的节目,有世界各地的风情文物展示,也有各国的文化生活介绍,还请一些国内有知名度的嘉宾参加,开展一些文艺表演和知识竞猜等,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和知识性。当时男主持人是著名相声演员姜昆,他的口才好,舞台经验也很丰富,当然在电视节目主持方面只是半路出家。最初,杨澜除了英语出色外,在主持方面经验不足,但出资方正大集团对节目主持的业务要求很高,这对杨澜是个严峻的挑战。杨澜在学校里经常参加文体活动,是同学中的“活跃分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主持,加上她平时虚心向姜昆老师和同在一个办公室的资深播音员赵忠祥请教,并认真阅读了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书,进步很快。不久,她便以清新脱俗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

1990年底,姜昆因怕长期主持电视节目影响相声表演,就告别了《正大综艺》节目,重操相声表演旧业,这对刚刚开始上道的杨澜又是一场考验。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和正大集团商量后决定主持人分别由杨澜和她的一位老师搭档,另有青年演员方舒姐妹俩一道轮流主持。这种“走马灯”式的主持让观众不知所措,节目的收视率明显下降。不久,因方舒出车祸住院,杨澜便向国际部建议,请播音经验丰富的赵忠祥出山。这一老一少很快在节目主持中形成了默契,主持得有声有色,收视率迅速上升。1993年除夕,杨澜与赵忠祥、倪萍一道主持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后来还主持过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开幕式和大学生辩论会等有影响的活动。1994年,她荣获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杨澜的名字从此家喻户晓。

正当杨澜开始走红时,她却激流勇退,在《正大综艺》办完200期后,她离开了《正大综艺》,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杨澜告诉记者,当时去美国读书主要原因是主持《正大综艺》节目5年多来,由于每一期都要创作不同的串词,有知识“透支”的情况,同时也想去国外看看国际上电视节目主持的情况和发展方向,以汲取国外电视节目主持的先进经验。

在美国学习和生活了两年多时间的杨澜,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系硕士学位。毕业后不久,她就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制片人莫利德先生共同导演制作了一部有前瞻性的电视纪录片《2000年那一班》。该片在哥伦比亚电视网晚7点黄金档向全美国播出了两小时,一下子引起美国观众的注意,评论界人士对该片充分肯定。对杨澜来说,这还首开了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的先河。她在美国结识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企业家吴征,他对她的事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1997年更是杨澜大丰收的一年。这年1月,她出版了一本题为《凭海临风》的书,发行量超过50万册。这年4月,她应联合国副秘书长之邀,光荣出席了联合国世界媒体圆桌会议。同年7月,她被选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董事,成为这座世界名校最年轻的董事。是年11月,她又应邀出席联合国“1997世界电视论坛”,向世界同行推介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和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情况。在这期间,她又在上海东方卫视台开设了《杨澜视线》专栏,这个节目被一些观众称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电视节目”。

杨澜在美国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凤凰卫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的关注。经双方多次接触和沟通,1997年7月,她进入了香港卫视中文台,开设了《杨澜工作室——名人访谈录》。这个节目由杨澜主持和制片,以世界著名人物访谈为主。她先后采访了金庸、黄永玉、龙永图、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英国查尔斯王子、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200多位全球各界名人。有人把她称为“中国的华莱士”,杨澜却说:“我跟华莱士的风格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华莱士采访是属于进攻型的,有些问题是直来直去,显得有些生硬,犹如驾着轰炸机来开矿,先炸开地面再说;我却喜欢‘绵里藏针’,好比开矿时先用钻机将地面钻一个洞,然后再将地下的石油抽上来,所以我不是‘中国的华莱士’。我始终认为深刻的问题也可以用温和的方式提出来,主要是看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和采访的经验。”虽然各自风格不同,但杨澜的人物访谈却做得像华莱士一样成功,她至今认为最喜欢主持的就是《名人访谈录》节目。

后来,杨澜又兼任《百年叱咤风云录》专栏的主持工作,把20世纪的百年风云事件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得到了观众的的广泛好评。

出任阳光公司董事局主席

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工作期间,她所主持的栏目都成为台里的名牌栏目,刘长乐总裁曾这样评价杨澜:“她是一个优秀的电视人才,所以才会推出如此优秀的专栏。”1999年12月8日,杨澜告别了工作两年的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次年1月她与先生吴征一道出资4000万元,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文化公司“良记”后,于这年8月8日创办了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并由她担任了阳光文化影视公司董事局主席。

阳光卫视定位国际视点,开设的栏目有《历史与文明》《人生在线》《未解之谜》《战争攻略》《岁月留痕》《谈古论今》等,同时保留了杨澜在上海卫视和凤凰卫视创办、主持的《杨澜视线》和《杨澜工作室——名人访谈录》两个品牌栏目,仍由她亲自担任主持人,并与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开展了业务上的密切合作。后米,她又新开了一个《天下女人》谈话节目。阳光卫视创办以来,始终将镜头重点关注中国各地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热点,并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持续不断地向世界推介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2000年和2001年,阳光文化影视公司两次入选由世界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评定的全球最佳企业名单。

经过几年的发展,阳光文化影视公司已改名为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前些年又注入更多资金在香港上市。公司现持有11家亚洲地区媒体类企业的股份,包括31种杂志、3家报纸、10个广播电视频道、3个门户网站,还有在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教育、体育、娱乐、商业等多种业务。作为公司董事局主席、阳光卫视主持人和拥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杨澜在社会上、公司里和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她总是不停地奔波,辛勤地工作,出色地完成她所承担的各项工作和家务,让社会各界的人们十分敬佩,因而在业界有“女精英”“贤内助”“好母亲”之称。

北京奥运会的“形象大使”

除了做好阳光公司的管理和阳光卫视的节目监制、主持等各项工作外,杨澜还积极参与许多社会公益活动。早在2001年,她就被北京奥申委聘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大剧院隆重举行,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李岚清、刘淇、袁伟民、楼大鹏、杨澜、王伟、邓亚萍和国际奥委会前第一副主席何振梁先生向国际奥委会作陈述报告,并就环境、反兴奋剂、交通、语言等问题回答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提问。其中杨澜代表北京奥申委作了文化主题方面的陈述,她说:“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3000年的历史文化与都市的繁荣相呼应,除了紫禁城、天坛和万里长城这几个标志性的建筑,北京拥有无数的戏院、博物馆,各种各样的餐厅和歌舞场所,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令您感到惊奇和高兴。我相信在坐的许多人都曾为李安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所吸引,这仅仅是我们文化的一小部分,还有众多的文化宝藏等待着你们去挖掘。除此之外,北京城里还有千千万万友善的人民,热爱与世界各地的人民相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北京历来是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的汇集地,北京人民相信,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推动中国文化和全世界文化的交流……我相信北京和中国将向运动员和全世界的电视观众证明,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杨澜用多彩的中国文化打动了奥委会委员们的心,为北京申奥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事后有媒体评论说她这个“形象大使”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中国人的自信气质,非常得体,非常出色。

近年来,杨澜还担任了中华慈善总会的“慈善大使”和义务献血“形象大使”,并在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环境文化理事会等多家公益机构中担任理事,积极参与了四川大地震和台湾“莫拉克”风灾的救灾工作。她积极向人们传播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呼吁人们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尚品德作贡献。

由于杨澜在各方面的突出表现,不仅被人们誉为中国文化的优秀“形象大使”,而且还获得很多光荣称号:1999年2月她被《亚洲周刊》评为“亚洲20位社会和文化领袖”之一,2000年被评为“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12位代表人物”之一,2001年度被评为“海内外10位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之一,2002年被评为“中国女性风云人物”之一,2003年3月她作为文化界的著名人士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并积极参政议政,2005年她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名列“中国最美50人”。

论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 篇6

20世纪中叶, 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带动了人类历史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包括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软硬件技术, 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通信技术、高密度存贮技术和网络技术, 包涵信息的采取、处理、存贮、传播、通信等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传统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学术信息成为科研的重要信息资源之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 带来了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发展, 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存储手段, 也带来了新的信息资源的传播手段及新的信息资源的组织模式。科学家们充分利用这些手段, 重新探索了科研成果的发布方式, 即传统的科研成果只能通过学术期刊予以发表, 现在大量的科学家以免费的方式把自己的成果发表在网络上, 免费供大家检索和使用, 这也就带来了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开放存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放存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技术保障, 网络的发展和应用为开放存取的实现提供了渠道。

1 开放存取的发展

1.1 开放存取的产生

开放存取是基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而产生的, 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针对现代社会日益强烈的商业氛围, 希望能够以一种新的、自由的和免费的方式推动科技传播的发展。1998年, 学者们开展了自由扩散科学成果运动, 它倡议学术界要争取减少版权条约中对于科学文献的限制, 反对出版社控制着学者们的科研成果复制权。2001年, 学者们召开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会议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在这次会议中, 学者们提出了两种开放存取的实现路径:一是通过建立自行存档 (Self-Archiving) 的科研存储方式, 二是通过建立开放存取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s) 的科研传播方式[1]。

1.2 开放存取的发展

通过这两次运动, 开放存取的思想和实现途径得以建立, 有效地促进了开放存取的快速发展, 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科学家把开放存取作为一种理想, 认为科研活动是科学家个人的工作成果, 理应免费提供给社会, 而不应成为这些科研期刊和数据库公司的谋利工具。科学家们以这种方式推动着科研领域的反商业化运动, 促进了人类科学知识的免费发布和广泛传播。目前, 比较有代表性的开放存取仓储系统有Open DOAR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 开放存取期刊系统有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大力响应下, 经过几年的时间, 开放存取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截至2014年8月, 开放存取系统Highwire已经拥有了1700种科技期刊和几千种科研图书[2], DOAJ拥有9979种科技期刊和134个国家科研人员的1, 713, 477篇科技论文[3]。2011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统计显示, 截至2011年10月, 开放存取仓库的数量达2128个, 比2006年3月增长了6倍[4]。其中2008年芬兰汉肯经济学院克里斯特调查显示, 当年所有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近1/5为开放存取的方式, 这些论文都可以通过免费的方式随时获取[3]。

2 开放存取的内涵

2.1 开放存取的含义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简称OA) 指的是一种学术传播方式和机制, 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传播。传统的学术传播是采取学者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发表于专业的商业化的学术期刊中, 其他人获取这些学术成果必须通过订阅学术期刊的方式获取。而开放存取则是学者把科研成果发表于公开的网络平台中, 成果的审阅和发表完全由学者自己决定, 其他人则通过网络平台完全可以免费检索、下载、复印和打印。开放存取是一种新的学术传播运动, 它包括着科研工作者的一种理想, 即科研成果的免费发布和免费共享, 它深刻地影响了学术业、出版业和传播业, 同时能够对图书馆的资源采集工作产生深刻影响, 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网络自由传播, 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免费检索和获取各类文献。

2.2 BOAI对开放存取的定义

2001年, 学者们召开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会议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 这次会议中提出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简称BOAI) 。在该计划中, 开放存取指的是科技文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 不对使用者进行身份区别地检索、下载、阅读、拷贝、复印、传递、打印, 使任何读者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免费地获取信息资源。用户获取这些资源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而且是完全合法的, 允许读者在任何合法场所进行使用, 通过完全合法的方式对论文进行引用。用户使用这些文献时无任何技术、财力和潜行法律方面的限制。但是要求读者在使用这些文献时必须保持文献的完整性, 必须认同文章作者对文献的拥有权, 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进行合法使用。

2.3 ARL对开放存取的定义

对于开放存取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 就是各种类型的图书馆, 其中特别是研究图书馆。开放存取改变了人们对资源的获取方式, 对于研究图书馆来说则是对其资源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传统的图书馆必须通过购买的方式开展资源建设, 学术期刊等资源在图书馆采购经费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通过网络化的传播方式, 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免费的方式不受任何限制地获取网络文献的一种方式, 开放存取的资源涵盖了主要的科技信息, 其中包括学术期刊文章、技术报告、学位论文, 也包括这些论文撰写中所依据的各种参考文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议同时认为, 开放存取不仅是一种资源的存储和获取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交流方法, 通过免费存储和免费检索利用的方式, 能够更高效地促进学术信息的传播和学术信息的交流, 这也是一种学术信息的出版方式, 通过这种出版能够加大学术信息的共利用程度, 是对传统学术出版的一种革命。

3 开放存取的特点

3.1 资源获取的免费性

开放存取最基本的特征即是其获取的免费性, 即作者把自己的论文发表于免费的学术期刊上, 或者投放于特定的资源网站上, 通过同行评审的国际通行方式使论文得以发表, 供所有读者免费使用。这种免费性是互联网精神的一种体现, 即一种传统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始理想。同时, 这种免费性也是学者现代公共精神的体现, 这种精神以科研成果的共享来体现。这种显著的免费性, 使得开放存取资源发展极其迅速, 使论文的使用率大幅度提高。在电子工程学科中, 发表于同一种期刊中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2.35, 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1.56;在数学类论文中, 发表于同一种期刊中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1.60, 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0.84[5]。

3.2 资源使用的便利性

开放存取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供使用, 避开了传统纸质期刊的诸多缺陷, 也带来了互联网所具备的便利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的免费提供使用, 任何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任何人提供他所需要的任何资源,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由于其免费的特征, 使得任何人可以不受经济状况的限制, 无限制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这也是其与传统收费阅读的最大区别和最大优势。这种便利性也促进了开放资源的使用率的提升, 同时也良性地促进了开放存取的快速发展, 这也必将成为未来科研的一个主要趋势和发展方向。正是由于资源使用的这种便利性, 使得开放存取迅速推广, 使传统的科技出版商也不得不在自身的数据库系统中引入开放存取的方式。目前, 主要的几个科技出版商, 包括Elservier、Wiley、Springlink等都在自己的数字出版中引入了开放存取资源, 供读者检索使用。

3.3 资源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开放存取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它不断得到科研工作者的认同, 在此基础上, 开放存取的资源也得到了巨大的丰富。由于开放存取参与人员的不断增加, 参与机构也不断扩展, 许多传统的机构也都加入到开放存取的范围内, 这极大地丰富了开放存取的资源类型。开放存取逐渐由传统的科研期刊论文单一类型转变为科研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讲座、教学大纲、音频、视频等各个门类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只要遵守开放存取的基本规则, 即尊重作者的版权、保证资源的完整性, 都可以加入到开放存取的范畴。随着资源的丰富性的加强, 开放存取也日益加快了其发展速度, 极大地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3.4 资源交流的快捷性

开放存取本身即是科研工作者的一种新的交流方式, 科研工作者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储存在开放存取仓库中, 同时也从开放存取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极大地方便了科研工作者。同时, 科研工作者向开放期刊投稿, 专家也在同一平台对稿件内容进行评审, 并且就科研的内容展开交流, 这也是一种非常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通过开放存取的平台, 科研成果提供者、科研资源获取者、评审专家都在这一平台中进行资源和信息的交流, 能够迅速地提高学术交流的时效性。同时基于网络的这种工作方式, 能够缩短论文的出版周期, 加快科研成果的创作速度, 提升科研论文的写作质量。同时网络出版的方式, 本身即是对传统科技出版的革新, 省去了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的诸多中间环节, 提升了科技出版的效率。

3.5 收费方式的新颖性

国际通行的传统资源出版和传播方式是作者撰写论文、编辑审核论文、同行评议论文是免费的, 期刊通过投入资金对论文进行印刷和出版, 读者通过付费来获取资源。这种出版方式已经持续了几百年, 一直是通行的论文出版发行和订阅方式。学术期刊通过收费来维持和提高期刊的质量, 保证其正常运行, 并不断提升期刊的质量。但开放存取则与此不同, 它采取的是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费用模式, 这是对传统出版的一种创新。许多开放存取期刊为保证其正常运行, 通常会选择性地向作者收取一定的费用, 但是这个费用一般不由作者本人出, 而是由科研工作者的所在机构或者研究资助单位提供。如著名的生物医学中心 (BMC) 出版论文向机构收取500美元每篇, 科学公共图书馆 (PLOS) 由要求每篇文章要提供1500美元的费用。但是为了保证开放存取的公共性, 促进论文作者的积极性, 它们对于经济上有困难或者经济落后国家的作者则会免除其出版费用[6]。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学术研究模式的转变, 网络学术资源已经成为新时代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开放存取是科研工作者追求人类资源免费共享的一个理想, 免费信息资源已经占信息资源的比重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主要利用的信息之一。统计调查表明, OA出版可以显著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对119, 924篇公开发表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会议论文调查发现, 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7.03, 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2.74。又如, 在电子工程学科中, 发表于同一种期刊中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2.35, 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1.56;在数学类论文中, 发表于同一种期刊中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1.60, 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0.84[5]。

但是由于我国科研评价体制的局限, 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成果的发布有着特定的要求, 这既是科研工作国情的不足, 也是科研工作者对于公共精神的缺乏, 导致开放存取在我国发展非常不足。截至2012年底, 我国开放存取科技期刊仅有区区185种;被DOAJ收录的OA期刊仅有14种;而被Open DOAR注册的OA仓储也仅有7个。可以说, 我国开放存取的认知率非常低, 许多科研人员对于开放存取都不知道, 这与我国作为一个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科研论文数量全球第一、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现状相比差距极大。

摘要: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网络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信息存储和传播方式的变更。网络环境下, 为推动资源的免费利用, 国外开展了开放存取运动, 这是传统出版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 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大力发展。在开放存取中, 资源形式多种多样, 资源的利用非常便利, 交流十分便捷, 作者提交论文选择性付费, 读者利用资源完全免费。

关键词:网络时代,信息资源,开放存取

参考文献

[1]张玉祥.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整合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2]highwire[EB/OL].http://home.highwire.org.2014-09-06.

[3]Open DOAJ[EB/OL].http://doaj.org.2014-09-06.

[4]Bo-Christer BJork.Patrik Welling.Open Access to the Scientific Journal Literature:Situation, 2009, PloSone.5 (6) .e11273.2010.

[5]Baidu[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98036.htm?fr=aladdin.2014-09-06.

上一篇:写一件好事的二年级作文下一篇:竞选正中队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