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4-06-24

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南江县政府办公室 林仲铭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的目的是提升国民素质,要提升国民素质就得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就得重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与家庭教育又密不可分。南江农村覆盖面积大,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现状着实令人深思。据笔者扎根山乡多年的经验,调查研究如下:

一、基本现状

南江属国定贫困县,南江全县学生总数117527人,其中初中生26254人,小学生77671人,留守儿童52877人。受打工潮的影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蜂拥,留守儿童剧增,致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放羊式”教育。学生一旦被放即毫无拘束地漫山流浪此之为“放羊式”。农村中一大批“留守学生”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放到学校,放到社会。这些留守孩子中男女生均上过网的几乎为90%,有网瘾的不低于27%,一部分孩子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行为恶劣;其性格孤僻、学业成绩普遍下降。一到放假,这些孩子便街上闲逛,网吧游荡,形式严峻,如捅散的蚂蚱到处都是。在学校,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32.7%。如此之多的孩子被处在“放”的状态。放出了大批留守孩子父母监护该管管不了,爷婆隔代让管不敢管,学校代管想管难管好的现状。

“遥控式”教育。“遥控式”就是远距离指挥的高层次的现代工业新名词。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经调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情况:长赤镇所辖的两所九义校及一所小学共计3876名在校学生,召开的一次家长会,没有参加家长会的就有1300多人。配合教师工作情况:在另一所学校的一二年级的调查中,能坚持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的家长占60%,其余40%的作业本是学生自己签字或请他人代签;学生犯错误学校要求请家长时,人不到校电话到学校的家长几乎近1/3。关心子女情况:在小学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家长不足30%。还调查过小学六年级学生,六年快毕业了家长每年都看通知书的有78%,隔三岔五看过通知书的占20%,还有22%的一次都没有看过孩子的通知书。家长在其位不谋其教,一部分学生处在遥控式教育状态。

“棍棒式”教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坚信“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既挨“体罚”还受“心罚”的现象在农村就司空见惯了。在家庭中经常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学生。据学生反应,大多数家庭都以家长为中心:家长动辄就翻孩子日记本;动辄不准孩子与异性交往等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教育为主。父母缺乏与孩子交流,凭着自己的情绪去教育孩子,据调查,农村孩子没挨过家长打的学生几乎为零,每周都要挨打的占10%,这样多的孩子处在蛮横的“棍棒式”家庭教育状态。

“溺爱式”教育。家长们相信“树大自然直”的理念,过分迁就、溺爱孩子,普遍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不学而知”了。连犯错误也成了一种“美德”,“敢尝试”“有创造”嘛。故把孩子当成了“宠物”、“心肝宝贝”。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染其苍则苍,染其黄则黄”这些有着时代通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二、原因分析

教育主体空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蜂拥,农村孩子便缺少了监护人或无监护人照管。据统计,长赤镇共计36896人,外出打工就有9230人,这还不包括在本市以及流动性打工的,该镇9166户中有80%的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留守儿童2116人,占全部儿童47%左右。据调查我县大部分乡村留守儿童比例都在4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从长赤镇九义校、竹林小学。付家小学、贵民中学提供的数字看,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比率都在45%左右,而红顶九义校,则高达50%以上。这些低收入的家庭,只有外出务工才可能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为了生活的“钱图”,忽略了孩子人生的“前途”。首先,家长有能力,有体力、健康的在外占大多数。其次,父母全都在外的家庭,由爷爷婆婆代养的隔代教育家庭,老人的文化素质相比较弱一点,他们不能代替教育的主体。再次,寄养或大带小的家庭,教育主体直接空位。

教育过程脱节。农村文化水平偏低,是造成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脱节的根本原因。据调查,今天的中小学生家长,有95%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又在偏僻贫困的农村,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极其有限。教育实践中发现只有30%左右的家长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首先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学校是教育机构,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卸载于学校。这是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认识偏差造成脱节。其次,在农村流传一种“读书无用”的谬论。大学毕业是打工挣钱,高中毕业是打工挣钱,初中毕业是打工挣钱,打工热潮萌生读书无用的思想。思想上忽略教育,拜金主义产生教育过程脱节。再次,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老百姓总爱说那句话“他念书有条件”。条件即经济嘛。即使孩子读书成绩与生较好,家里条件差“送不起”也就自然心生懈怠,教育过程同样脱节。目前,学校碍于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对难管的“问题儿童”,干脆放任不管了。也是形成学校家庭、教育脱节的原因。

教育观念滞后。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严而无爱” “爱而无教”。据调查,农村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他们曾经经历和接受过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严而无爱”。首先,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成龙,不能成凤,便采用武力解决了。在农村,按老人的话说“一代一代都是打出来的。”其次,教育孩子不注意场合,不讲究分寸,普遍存在恶语伤害孩子自尊心。心罚和体罚都不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再次就是过分溺爱,“爱而无教”。从小不教,习惯养成自然,殊不知在小树上的一小伤口,以后便成了大疙瘩了。

三、对策建议

增强学校职能,改变残缺模式。篮球教练员讲究是“补位”战术。教育者应该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儿童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涉及到“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重要行动。从学校教育的职能上去弥补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加大学校教育的管理,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省市成立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委员会;学校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家园;聘请留守儿童辅导员;对留守儿童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实行“惠民惠农”政策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缓解教育主体继续缺失。

提升人口素质,改进联系方式针对家庭教育脱节的现状,只能加强家、校联系。这联系就是抓好教育的中间环节。抓好这一环节还得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及教育质量。教育者普遍认为,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是搞好家庭教育的根本,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是防范家、校教育脱节的有效措施。首先提高家长的认识,从转变观念入手。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教育,举办家庭家长教育讲座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不能放了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关键作用。从教育实践中发现,凡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与家长的高尚品德、文化基础知识有关。没有高素质的家长,怎么能造就高素质的孩子?不具备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好子女有从何谈起?其次,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督察和监管力度,加强学校教育职能是解决家、校联系的有效措施。再次,打造“名人”效应。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成为国家机关重要干部,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雁,自然可以消除“读书无用”的谬论。最后,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实现现代化,不能只是城市现代化,还要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提高家教水平,改良教育形式。岳母没有较高的文化,但他造就了一代爱国英雄——岳飞。她靠的是正确的方法。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就是让他们改良落后的教育方式。不能将传统的“不打不成才,几代人都是这样打出来的,”教育悲剧重演。“体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伤害更多是孩子的心灵。忽略了精神上的关心,孩子自尊将被摧残,自信将被打击,智慧将被扼杀。“哀莫大于心死”,不管你的出发点是多么善良,理由是多么实际,不合适宜的东西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家长应多关注电视媒体,多与有文化的人交流,多向好的教育家庭学习。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多沟通、多联络感情、多与孩子谈谈心,抓住了孩子的心,就抓住了育人的绳,就抓住了教育的本。

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安垴村农民的文化生活现状

(一) 农民文化活动形式落后。

经过调查, 我们发现村民在做完农活后还剩下许多空余时间, 而村民是如何支配这些空闲时间的呢?调查发现, 这些时间主要被分为三部分:一是看电视;二是互相“家长里短”闲聊;三是赌博, 打麻将。近三十年来, 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也直线上升。而在农闲时, 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平均每天两小时以上, 但在问及观看的节目内容时, 发现家庭成员主要观看的是电视剧, 电视剧大约占所看节目的70%, 而其他观看的节目则是曲艺节目和新闻。对于农业生产上急需的技术、国家有关农业新政策、群众渴求的文化生活问题等方面, 还关注的不够。这就造成了“电视进乡村, 节目不姓农”的局面。第二个方面, 由于农村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各家房屋并排而立, 这就为空闲时间互相“串门子”提供了便利。于是, 村民的一部分时间用于闲聊。而闲聊内容也只是停留在议论家庭日常生活方面, 并没有深入到互相学习农业技术、经验交流的深层次上。除了看电视和闲聊外, 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进农村, 闲散无事的村民三五成群玩扑克、打麻将的情况随处可见, 而且没有不带彩的, 牌局大小不等, 一次牌局的输赢大部分在几十元钱上下。有些农户乘机开设家庭牌场, 以此盈利。这只是一部分, 在不少地方, 赌博现象普遍存在, 而他们的赌博活动也具有严密的组织, 一般在接到有公安部门搜查的消息后, 立刻分散, 所以他们的行为很少被发现。一些村民逢年过节爱赌博, 手里有钱了, 可是思想观念未跟上, 普遍法制意识淡薄, 很多人认为赌博是一种“娱乐”因赌博造成的打架斗殴、邻里不和、妻离子散的事屡见不鲜。

(二) 公共文化设施匮乏, 公共文化生活少, 村民看书难。

在调查中发现, 目前安垴村并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室 (活动中心) 、公共体育设施, 也没有文化活动广场和图书馆, 整个村处于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匮乏的状态。而在公共生活方面, 据了解, 放电影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这些本属于国家“三下乡” (文化、科技、卫生) 的系列活动, 却未曾在安垴村开展过。而玩花灯、舞龙等民间文化活动和其他传统文化活动则日益少见。这表明, 安垴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并不丰富, 缺乏足够的活力, 吸引力不强, 民众的参与意识不高, 很多文化内容也只停留在节日文化上, 而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活动则是少之又少。由于没有村庄图书馆, 村民“读书难”问题十分突出, 一方面大多数村民并没有阅读习惯;另一方面真正需要的图书往往不容易找到, 常见的农业图书又看不懂, 用不上。从调查情况来看, 75%的农民没有阅读习惯, 不经常学习新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在其中有阅读习惯的人中, 有50%的中年人其阅读的目的是获取农业科技知识, 而年轻人阅读则主要为了娱乐。其阅读的途径都是找生活在城镇的亲友借阅, 自购的很少。农民家中的书籍藏量最多不超过20本 (不包括家中子女的教材) , 近九成农民不买书。但值得注意的是, 大部分村民表示, 如果有条件也会多看书, 尽量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 从书中学习新技术, 了解社会, 与时俱进。同时也有农民表示希望能有一本自己真正能够看得懂、用得上的书, 而不是打开书从头到尾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理论。

(三) 旧习俗有所抬头, 一些低俗的文化在农村中流行。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 安垴村送礼情况严重, 各种名目繁多的人情成为农民的一大负担, 且互相攀比, 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每年人情开支至少在千元以上, 这对于平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几百元钱的农民来说实在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另外, 个人信仰缺失。在被调查对象中, 只有一部分人信仰共产主义, 一部分信鬼神, 而大部分什么都不信。这充分说明, 当前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 需要正确引导。调查中未发现教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在当代, 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村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但与物质生活水平相比, 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远远滞后了。

二、对安垴村文化现状的分析

安垴村当前出现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 而是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济原因。

安垴村大量人口外出打工, 农村成为空壳, 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了主体, 而且外出打工, 收入有限, 农民并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

(二) 社会原因。

国家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当然也包括安垴村在内。同时, 安垴村地方政府文化政策不到位, 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小, 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少, 农村文化事业缺乏经济扶持。另一方面, 没有建立良好的文化机制, 仅有的公共文化活动缺乏新意, 对村民吸引力小。很多农民反映, 就算有一些庙会唱戏的活动, 也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内容, 电视节目又远离农村生活, 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找乐趣。

(三) 文化原因。

安垴村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民文化素质低, 这是国家存在的普遍问题, 文化的落后又导致农民思想上的落后。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 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 精神空虚, 不思进取, 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文化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陈规陋习也成为村民思想解放的桎梏。旧观念、旧思想根深蒂固, 广大村民不容易接受新文化、新思想, 难得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去。思想的落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严重阻碍, 不利于促进农村文化生活的和谐发展。同时, 村里的干部队伍老化, 素质较低,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干不专的问题十分严重, 经常处于事无人干、人无事干的两难窘境没有良好的领导组织, 导致整个村子的文化落后。

(四) 村民业余时间较多。

以前是农忙时农民累得没有休息时间, 农闲时农民没事做, 现在农业科技迅速发展, 农业用上了大机械, 农忙农闲农民都不累。业余活动得不到合理安排, 只能靠打打牌, 走门串户聊聊天等打发时间, 几乎没有什么特色集体娱乐活动。

(五) 村民创造文化的热情逐渐降低。

乡村文化受到城市化等各方面的冲击, 农村传统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渐行渐远, 农村文化单调、乏味, 而农民在业余时间对新的文化形式追求的欲望减少, 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水平同落后的文化水平形成鲜明的矛盾。

三、加强安垴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安垴村当前所出现的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认真贯彻落实党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促进整个农村文化的健康与繁荣, 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 大力发展安垴村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安垴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传统农村, 要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和谐的乡村文化, 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就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安垴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经济的逐步发展:首先, 使用机械操作。在调查中发现, 安垴村几乎每家都有农田, 而每家农田连成一片, 其农田地貌十分适合使用机械操作。因此, 村委会应鼓励各家团结协作, 共同劳动,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充分使用机械,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采用现代发展理念, 结合安垴村当地农业发展实际, 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其次,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发展高效农业, 利用本地粮田资源和水资源, 倡导广大村民勤奋劳作,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而增加农民收成。不能仅仅只靠种植常规稻麦轮作。最后,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利用当地原料, 生产特色农产品, 以农业带动经济, 将产品销往省内外, 把农业发展推向一个高层次水平, 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 使安垴村能够依靠农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的大发展。不能使经济政策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而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鼓励所有村民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事业中去。另外,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 首次在农村推广现代化技术势必存在一定困难, 村委会可采取典型示范的方法, 以一家富带动全村富, 把整个安垴村的经济给搞上去, 为发展安垴村文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村中经济发展起来后, 外出务工的人员必会重新回到自己家乡, 这样才能在文化活动中重获文化主体和活力。因此, 发展经济是一项能够得到多重好处的措施,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农村文化。

(二)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落实文化政策。

首先, 村委会要重视文化建设, 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 同时, 还要在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切合实际地制定每一时期的具体目标, 以达到目标为奋斗动力。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 在全村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最后实现文化发展的大跨度。群众文化的发展, 靠的就是政府的政策鼓励。其次, 要加大科普投入力度, 宣传科学文化知识, 向广大村民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科学思想, 大力开展倡导移风易俗, 破除陈规陋习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对于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提倡新事新办, 倡导良好的社会习俗和文明新风。在村里积极营造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氛围, 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 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村民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 使他们的精神文化水平也随之进步。最后, 要严厉打击赌博活动, 依法惩处一批赌博违法犯罪分子, 对于农户开牌场的要求严格限制, 经常开展突击性检查。

(三) 加强安垴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必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查发现, 安垴村文化发展落后, 没有文化中心场所, 广大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机会少。因此, 要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利用政府的投入和本村经济的发展, 建设一个集农业科技、文化阅览、业余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村文化活动室。将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投入村庄, 让村民真正接触文化, 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好处,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 组建村级文化干部队伍。

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村的文化建设, 有一定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后, 还需要一支有能力、有知识、有素质的领导队伍, 使他们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核心。因此, 可以尝试在村委会设立一个骨干岗位, 经个人申请、群众推荐、能力展示、组织考核等程序, 在当地村民中选拔一名有责任心, 在群众中有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文化骨干上岗, 让其负责全村文化事宜, 带领全村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同时, 也可组织一支农民业余文化队伍, 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关注文化建设, 调动他们建设文化的积极性。对村文化骨干可以由市、乡两级政府给予适当工资, 每隔一段时间由群众进行考核, 合格的可继续担当, 不合格的由群众另选。

(五) 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

重视全村的教育水平,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努力让每个家庭的孩子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学习, 在一个较高的素质教育水平基础上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农民群众自发组织文化活动, 使他们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 又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利用农村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比如每年定期举办一次既有特色而成本又低, 贴近村民生活的农村文化艺术节, 要因地制宜, 结合生产活动、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特色。给广大村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 交流技术的平台。而村民可以在业余时间积极准备活动, 从而减少单纯的看电视、闲聊、打牌甚至赌博的时间。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 可以使村民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联络彼此感情, 激发农民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和共同性。同时, 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 利用农闲和节日, 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 不断在群众中掀起学习文化、创造文化的高潮。另一方面, 在村中经济迅速发展, 村民家庭收入有足够余额的基础上, 他们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村文化干部的组织下组成团队集体外出考察学习农业技能, 提升全村村民修养,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村民还可以在一次次活动中接触不同的文化, 在各种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调动村民创造文化活动的热情, 不断丰富文化种类, 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通过对襄樊市宜城安垴村的调查, 我们了解到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产生的问题, 并探索出适合安垴村村民文化生活发展的途径。借此以小见大, 引起国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 对提出的政策建议予以采纳、推广, 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1]曹毓, 洪艳.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J].行业探讨, 2006, 11:96~98

2[2]中国丽江旅游网.2006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EB/OL].http://www.ljta.gov.cn/re adnews.asp? newsid = 2158, 2007-06-14。

3[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旅游局发布2007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EB/OL]. http://www.gov.cn/gzdt/2008-06/13/content_1015600.htm, 2008-06-13。

4[4]中商情报网.2008年中国旅游业年度数据[EB/OL]. http://www.askci.com/freereports/2009-08/200982519391.html。

51.曹毓, 洪艳.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J].行业探讨, 2006, 11:96~98

62.[美]佛登博格, (法) 梯若尔.博弈论, 黄涛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73.[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8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农村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3

笔者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以来,一直对农村学前教育比较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现象愈来愈严重,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社会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上70后、80后的家长们所经历的特殊历史条件,他们越来越理解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在走上社会后有更强的竞争力,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是不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二是选择教育资源有优势的学校。这就形成了当前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成风的乱象,这一乱象的出现既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又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给学生、家长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本人怀着对教育负责的态度,结合农村教育工作的实际,着重谈谈农村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与同行们商讨。

笔者选择在一个离县城约有15公里左右路程的乡镇为例:全乡总人口2万人,适龄学前儿童(3-6)岁(为了不涉及个人,本人一律以甲、乙、丙、丁为代码)520名,全乡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只有五所民办幼儿园(已办理办园许可证),各民办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如下(表一):

从上述二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我们解决。

从表一中我们发现,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足,仅只有园长取得合格学历,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更谈不上有结合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能力,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农村民办幼儿园中,几乎没有男性教师,全部是女性教师,在这种环境中,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

农村民办幼儿园班级的设置很不科学,没有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国家的要求设置班额(大班35人,中班30人,小班25人)上述五所幼儿园平均班额依次是37.8人/班,24.5人/班,32.5人/班,33.7人/班,20人/班。

教师负担过重,几乎是一人一班,不能确保教学质量。

从表二中我们发现:

办园面积达不到标准,活动场地狭小;

教室设计达不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空间太小,绝大部分教室是租用的,面积不足30平方米,达不到通风向阳的效果,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卫生间面积,厨房面积均达不到要求。

如遇天气的变化,学生整天只能窝在教室,室内活动室几乎没有。

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监管很难到位,有的地方委托乡镇中心小学管理或乡政府属地管理,但中心小学或乡政府无执法权利,只能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到位,会出现各个环节上的漏洞,造成隐患。

2.民办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不一,各园的教学要求和办园目标不同,绝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的教学都小学化,绝大以营利为目的,很难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3.绝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对办园过程中的出现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到位。师资的培训工作难以落实,教学设施的添置几乎是零,更谈不上添置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是具有普惠性、公益性,当前的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社会应承担主要责任,应该重视起来,当务之急可采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村级小学校舍有了大面积的空余,可采取政府引导,民营参与的体制,解决民办幼儿园校园、校舍及辅助用房生均面积不足等问题。

可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例如:音、体美器材,农远工程设备、学校图书室、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等优势来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

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准入门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硬件建设要求,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对达不到要求的或已办证后出现不足的坚决予以取缔。

加大政府投入,给予民办幼儿园一定的经济补偿,确保幼儿园公益性的实现。

尽快落实幼儿学前教育以政府买单为主的政策,创办公立幼儿园,加强公立幼儿园的示范性,引领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赋予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杜绝多处监管无一落实的混乱局面。

采取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有志之士从事幼教工作,做好小学富余教师向幼儿教师转换的培训工作,确保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稳定。

笔者相信:农村幼儿教育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4

XX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隐步提高,“普九”年检顺利通过,素质教育捷报频传,高考人数连年攀升,一、二中相继创办为省重点中学,综合考评在衡阳争创一流,被人誉为“XX现象”,与“汩罗经验”相提并论。但欢呼之

后冷静思考,繁华的背后也存在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我市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农村教育将走向何方呢?

一、农村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与城区相比极不平衡

1、生源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攀高

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深入持久,入学人口高峰期已过,从2000年开始,每学年各乡镇教育办自然减生达200—300人,不少村小每年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也只有10余人。遥田教育办2001至2003三年内共撤减学校数5所,哲桥教育办也有3所。学生减少后,校舍等教育资源却依然存在而无法利用。10余个学生的学校,还得配备教师,配全教学设施,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全市现有小学生109859人,分布在524所小学,校均不足200人,有52所学校学生规模不足100人。全市34个乡镇,几经努力撤并,共计撤除30个教学点(不包括撤并的学校数),还有16个乡镇保留这种“麻雀”教学点,占全部乡镇的近50,这样的“点”规模小,效益低,不能不说是教育资源的大浪费。

相反城区教育在规模上则一味的做强做大,又是扩校又是建校又是进人又是挖农村学校的墙脚,导致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紧张,于是不惜财力、物力搞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断攀高。尽管这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超负荷运行,中小学生入学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北小学几经扩建,生源还是爆满,无法妥善安置,班额多达96人,无法正常上课,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投入不足基础建设难以到位

我市财力不足历来就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取消后,乡镇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就几乎为零了,在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下,我市财政把精力主要放在城区教育的弦上,城区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都称得上日新月异、无与伦比。比如说举全市之力,让一、二中接连创办成省重点中学,两校校园建筑更新换代、焕然一新,二中“古迹”只剩两栋旧房。可市财政还不遗余力的将两校的扩容列为市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从发展银行贷款的9000万建设资金,两校各占1000万。

乡镇中小学校园建设可谓举步维艰,仅有的几个学杂费能保持运转都困难。危房改造、课桌椅添置、教室、寝室维修等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无围墙、无校门、无运动场的学校比比皆是;绝大多数村小光线昏暗、校舍破旧、活动场地狭窄,甚至有些学校连黑板都残缺不全,破烂脱落无法写字;音体美劳课程无器材、无场地;“三机一屏”多数教室没有,更不用说语音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了。有的甚至连教学楼、学生宿舍都没有或者说是危房。像导子完小危房告急,学生都紧急撤离,临时借房上课;XX七中,偌大一个学校,学生宿舍没有,几百号学生挤一个大礼堂睡,岌岌可危。全市103所有危改项目的学校中,农村占97所。

市里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的城市教育附加专项经费,也因许多学校无钱垫资,工程不能上马,迟迟不能到位(市里有规定,工程不先上马,经费不拨)。我市今后三年累计要消除农村学校危房面积96427平方米,占全市三年累计拟消除危房总面积的89强。

3、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我市近三年未进新教师,结构本来就不合理。再加之城区、农村分布不平衡,造成我市教学质量的提高后劲不足,难以攀升。全市教师分布呈现四个圈子,即城区堡垒圈、结合部挤压圈、乡镇不平衡圈、偏远紧缺圈。堡垒圈和挤压圈中的教师人浮于事,“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学质量难以上去;偏远圈的教师编制不足,不得不请代课教师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

以竹市教育办为例,竹市教育办是由原竹市学区和原东湾学区合并而成的。该教育办170余人的教职工中有57.3家住城区,该教育办教师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圈子,原竹市学区的教师严重超编,这些教师又太多住在城里,太部分时间用于往返途中,教学质量又如何保证?原东湾学区教师则严重缺编,请了代课教师挑大梁,代课教师知识能力有其局限性,教学质量又如何上得去?此外像余庆、哲桥等离城区较近的单位也基本如此。

4、待遇不足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近年来,由于城区学校可收择校费、赞助费,加之生源激增、政府重点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城区学校教师的待遇相应提高,像一中、二中、城北、前进等学校过年过节千儿八百的已是稀松平常。而广大农村学校则要人没有,要物没有,要钱更没有,有些学校是长期负债运行,运转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个别小学的一期可用资金甚至抵不上重点学校老师一期的福利,加之收费政策越来规范,要稍搞点建设,就捉襟见肘,雪

上有霜。陶洲中学过教师节,每个教师只发20来元钱节日礼金,相对某些城区学校,简直是悬殊太大。校际间这种差距的拉大,如何办学?质量何求?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最直接的后果是:

一部分教师削尖脑袋、找关系,挤城区独木桥,无心搞好本职工作;另一部分教师自觉进城无望,心理不平衡,就消极怠工,图个清静无为。农村学校教师管理则难上加难,农村学校教育举步维艰。

二、义务教育管理脱节与高中阶段教育难以接轨

以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体系为“六·三”式,总体分为六年制小学由教育办管理,三年制初中由中学管理的格局。我市今年按照上面“两调”精神,撤销了乡镇学区,设立了乡镇教育办,但由于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教育办仍然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义务教育管理仍然处于脱节状态。

1、管理流程不畅中学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目前中学生源普遍较差,是制约中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相当大程度上来源于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到位,学生基础未过关。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缺乏严肃性与实效性,导致部分小学管理非常混乱。个别教师没了责任心,上课“放羊”;个别教师借口素质教育,上课玩点“花样”,不求实效;个别教师思想转化教育避重就轻,将难以管教的学生甩包袱甩到了中学。由此凭空增加了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就很难保证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下面看看XX市2003年上期期末统测统计出来的几组数据,就不难明白了。表一:学科人平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数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401722168***9

比率66.728.336.726.713.321.710.010.06.725.018.325.015.0

表二:学科及格率达60以上的学校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35***511687

比率58.325.031.723.38.318.38.38.38.318.310.013.311.7

此外,全市无一科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还有20所之多,占中学段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各科均达及格的农村学校仅有洲陂中学,占总学校数的60分之一。由此可见,当前各学校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2、管理权限不清教育资源难以配置到位

将小学六年与初中三年的教育管理体系割裂成两半,人为的扩大了资源浪费。一是加大了财政负担,本来是一校的资源配置,都要分成两校配置,本来许多资源小学和初中可以共享,如教师资源,但因为是两个板块,而无法实现,造成中学无法了解到为自已提供生源的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小学也就根本不想了解或无法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二是使师资缺乏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初中、小学分层管理,互不了解情况,教师流动又不规范,造成初中进教师并非所需、小学出教师并非所愿。久而久之,中学专任教师奇缺,队伍不齐;年轻教师纷纷调到中学,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比例失调,形成空档。如果小学、初中连成一体,则可对资源实行统一合理调剂,还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学校节约大宗福利开支和代课金、办公费等。

3、管理体制不顺普九成果难以巩固提高

小学、初中管理的分段,造成人们对九年义务教育整体体系缺乏认识。农村许多家长只让小孩读完小学就算完成任务了,他们认为初中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另外,小学生一旦毕业,小学就基本上不再干预初中入学情况,致使“普九”力量不能形成拳头,“普九”成果难以得到巩固。“普九”过后,许多学校辍学率出现反弹,遥田中学2002—2003学巩固率88.7,学年内流失128人,而该校2003届毕业生三年直升率仅为54.2。全市2003年有小学毕业生27717人,而只有25186人升入初中一年级,升学率仅90。

如能将初中三年并入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则可改变家长对旧的学制模式的认识,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流失。

4、管理格局脱节农村高中教育难以为继

我市基础教育管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三段相互独立,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管理空档,使得义务教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造成高中阶段教育难以为继。因为义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高中阶段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为高中阶段教育准备优秀生源的教育。

我市近年来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到城区,严重损害了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造成我市整个高中教育形成了“好学校越好,差学校越差”的非均衡教育发展格局,也导致了高考“一损俱损”局面的形成。98以前,我市还有11所农村高中,现在五中、八中是农村唯一的两所高中,农村高中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五中、八中两所农村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数仅670人,占全市高中学生总数的6,且成绩都是不理想的。教师也一样,这几年一、二中从五中、八中挖了多少优秀教师,致使五中、八中有些高中科目缺了挑大梁的角色。这样一来农村高中发展将会进入恶性循环轨道。今年我市高考整体大滑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一定要打破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资源的权力,实现XX高中教育的遍地开花,这也是2008年实现“普高”,发展农村高中教育的需要。

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我市教育共同发展

1、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管理模式,构建一体化义务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和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发展观。尽管目前不同地域、学校的教育差异客观存在。但我们的政策应立足于缩小这种差异,而不是扩大这种差异。对我市来说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倾斜农村中小学教育,促进农村与城区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要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XX教育发展到今天,一枝独秀,锦上添花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只有雪中送炭、百花齐放才是XX教育发展繁荣的现实道路。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保证更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权益的公平待遇,保证更多数的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尽力缩少农村与城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共同繁荣。

再次要贯彻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原则。义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往初中、小学分层管理的结果造成中学与小学的相对封闭,现在撤销了乡镇学区,使得中学对小学有了名义上的管理权,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这种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行使,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中学与小学仍然搞单干。小学在没有升学压力和有效评价的时候,中学对其加强业务管理与指导,就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中学会为自己将来的教育质量真抓实干,会为自身利益统筹规划、严格要求、科学评价更基础的小学教育。只有根繁,才能叶茂;本木分家,焉能兴盛?

2、加快特色学校和综合高中建设,壮大农村高中,拓宽农村教育人才输送渠道,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发展城区综合高中,开办特色学校。发展农村教育,并非不要城区教育。城区教育应在质量上做成农村教育的样板,求高求精求尖,办出每个学校的特色。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严重不足,造成我市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办学转向,转办普高和初中。我们可将两校办成特色学校或综合高中,以吸引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满足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的需求。像信息技术、农业科技、导游知识、园艺厨艺、车技维修等热门行业的技能,仍是广大农村学子渴求掌握的必需本领。城区职业学校可在这方面动动脑筋、深入挖掘。这样一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就会空前高涨。

另一方面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高中。目前我市农村高中要苗子没有,要基数没有,要好教师没有,教育信誉日益滑坡。学生非一、二中不读高中,已严重制约了高中入学率,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我们如能做好两方面的工作,这种局面完全可以改观。一是教育决策者们要痛下决心,遏制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打破其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独家经营”的权限,将优秀苗子、优秀师资均衡分配到城区、农村所有完中。教师进城要慎之又慎,学生非正常流入城区的渠道要坚决堵死。二是各农村完中自身要努力,要在办学条件、管理措施、师资保障等方面优化环境,尤其是要狠下决心提高教学质量,留住学生,稳住师心。倘若完中教学质量日升,高中学生人数将会怎样提高?基数扩大了,高考上线人数又会怎样增加?有了质量,有了基数,完中办学即入良性发展轨道,这即为XX的高考提供了遍地开花的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将来“普高”坚定了基础。

3、争取党政重教,依法落实各项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成农村、城区教育资源共享

一要改革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强有力的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先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的权益。各级政府应本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改革县市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促成各级财政投入向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倾斜,而不是像过去样只向城区学校或重点学校倾斜。

二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或扶贫助学,相应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可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立学校的经费负担,将节余的经费投向农村公立学校。

三要鼓励农村学校自立更生。政策要放宽,允许学校利用节假日和当地地理优势资源,采取勤工俭学、学校创收获得部分经费。物价、审计等部门不要借故索拿卡要。

四要大力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抢点教育制高点,追赶城区教育的步伐,跨越农村、城区教育间的鸿沟,促成农村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城区教育共同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条捷径。推进教育信息化自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实现网络教学及网上办公,满足农村青少年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4、改革师资调配流动体制,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办寄宿制中心学校,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

首先应建立师资流动管理的配套制度。一要建立骨干教师交流机制,要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鼓励编制富余学校到薄弱学校支教,有计划地开展定期交流制度。要采取可行措施,缩小农村与城市教师收入上的差距,帮助边远山区贫困教师改善福利。二要真正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任机制,强化岗位聘任,实现教师聘任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要建立农村学校学科短缺教师的“对接培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

其次应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要对调整布局后的中小学作出统一规划,集中财力办好农村寄宿制中心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需改善办学条件的钱相当有限,如果将有限的钱平均分配到各校的话,是难见效果,意义也不大的。有条件的乡镇要以完小或中心初中为重心,联合几所联小,办成寄宿制中心学校,可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可以是小学到高中的完全学校。范围较宽、路程较远的中心学校,要租车接送学生集中学习。其他地区也要因地制宜,或撤并或隔年招生或办复式班,将农村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办学,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解决教师难派、管理难到位的问题,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村的综合办学效益。

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5

民乐县顺化乡寄宿制小学

保发家

【关键词】留守儿童

行为习惯

关爱

委托监护人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

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对顺化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调查中发现,有10%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各班倒数几名的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而且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她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由于外出务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1

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责,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而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留守在家的都是年老、体弱、妇幼群体,他们既要承担过重、过多的农活和家务,还要代管留守儿童。由于代沟所致,更心疼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

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偏小,自立自理能力缺乏,委托监管难以到位,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系列问题日趋显现。

(一)教育问题。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有的致使家务甚至是一些农活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大都由于委托监护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无法对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有的由于对孩子们的学习督管不够或方法不当,使他们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由祖辈管护的大都因隔代教育,缺乏共同的语言,家庭教育难以到位,有的甚至由于祖辈们的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只有在节假期间返乡,他们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带给孩子物质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此外,由于他们长年在外务工,与学校联系少,无法与老师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因而,留

守儿童学习成绩大都不够理想。

(二)心理问题。“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照顾,委托监护的难以到位,使他们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事,做好无人鼓励,做错无人指教,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孤独、离群和自我封闭,这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学业发展、心理性格等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三)生活状况问题。与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大都跟年迈的祖辈们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悉心的照顾,常常只能是埋饱肚子就不错了,在营养状况和卫生健康方面难以得到完全保障,此外,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导,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现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四)道德行为问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产生读书无用的意识和厌学和情绪,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五)安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安全问题。他们提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触电等等。父母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安全问题和潜心的安全隐患。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家庭要努力履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事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渠道,因此,父母应努力履行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做到经常与委托监护人及留守孩子联系,多渠道多方式地对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状况加以关心和教育,最大程度地保证对孩子委托监护的到位。同时,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留守孩子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和表现,力求配合好学校教育。必要时应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外出务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作为教育媒介,激励孩子要能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拼搏向上,用学习和知识谋求人生发展,让他们的下一代结束留守生活。

二、学校要强化教育。

1、建立帮辅小组。在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结对。在生活上可以给贫穷的留守儿童募捐, 可以捐助资金,也可以捐助衣物等东西,只要能够帮助到这些儿童的都可以。在学习上也以老师“一帮一”,学生“二帮一”的形式,帮助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为“留守孩子”构筑温暖大家庭。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

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此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不正确的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我相信有了父母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有了学校的温暖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树起信心。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将这些生活事例以作文或者主题班会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话倾诉出来,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这些学生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

2、以班队、少先队等集体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尤其要让“留守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以班队、少先队等集体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3、深入调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

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成长档案袋,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我坚信,只要我们对留守儿童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热心,留守儿童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一份力量吧!

[参考文献]

1、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

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6

李善君

南江地处四川东北边缘,是国家扶贫重点县。2004年底,全县尚有绝对贫困人口2.42万户

8.89万人,低收入人口3.54万户14.04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中,有0.55万户2.2万人居住在边远、高寒、地质灾害严重、地方病易发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全县扶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2005、2006年通过实施国家易地搬迁试点工程,成功地解决了328户1200人的生存难和致富难,2007年又启动了搬迁104户40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为南江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增添了又一保障措施。

一、易地搬迁的基本情况及对群众脱贫致富的影响

三年来,通过易地搬迁项目实施,共建设搬迁房328幢32650平方米,开发和调整耕地825亩,修建公路36.5公里,新修灌溉沟渠20.5公里,新建人畜饮水池(井)192口,新建沼气池132口,安装变压器6台,架设高低压线25公里,接通了293户1160人的电视网,基本解决了安置区迁入户和原农户731户2873人的通电、行路、饮水、看电视等问题。

(一)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三年来,29个安置村共发展核桃3600亩,金银花4700亩,养殖南江黄羊10200头、生猪11800头,为安置地农户的稳定脱贫、特色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三年来,南江始终坚持“人口集聚——城镇扩张”的发展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直接和置换搬迁模式,使以光雾山镇为主的87户346名农民进入了小城镇居住,有效推进了城镇扩容,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和就业结构调整。光雾山镇铁炉坝村32户移民农户全部迁入光雾山景区与米仓山森林公园结合处,并采取“股田制”的方式建起了生态观光园,搬迁农户和当地农户仅从事旅游服务业、就地务工和土地入股分红,人均年收入就达2000元。

(三)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三年来,通过项目实施,将困难群众向集镇和人口集中的地方搬迁,有效解决了子女上学难和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同时拓宽了群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通过易地搬迁,一大批贫困户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积极主动寻求脱贫致富路子。

(四)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山区移民后,缓解了人口分布与自然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快了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口素质、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高,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年来,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带动下,项目区共建成了沼气池132口,改灶改厕132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500亩,每年减少薪柴砍伐27600立方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2平方公里。

(五)搭建了资源整合的平台。三年来,南江在积极整合领导资源、宣传资源、社会资源的同时,全县共整合人畜饮水、乡村公路、退耕还林、农业科技、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帮助搬迁群众解决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困难,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需要提高。对易地搬迁工作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扶贫和易地安置中,各级各部门、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此项工作,更好地发挥易地搬迁的人力资源作用和经济聚合作用。

(二)后续产业培育需要加强。部分地方选择安置点时没有结合特色经济进行研究和规划,部分特色产业见效时间长,在培育后续产业方面措施乏力。

(三)劳动技能培训需要同步。目前在易地搬迁过程中对搬迁户缺乏配套的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使部分搬迁户缺乏相应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在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显得力不

从心。

三、带来的启示

(一)后续产业培育必须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主导。只有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产业,才能使搬迁农户稳定和致富,才能充分发挥易地搬迁成为推动贫困群众整体脱贫的“助推器”作用。

(二)易地搬迁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政府科学合理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全方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确保搬迁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易地搬迁工作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集中安置地要推行“先开发后搬迁”方式,有利于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四)易地搬迁必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只有把易地搬迁工程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才能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资金的有效整合。

(五)易地搬迁工作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项目支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不搞“包下来”的政策;二是改善条件与发展生产的关系,坚持两条腿走路,协调配套,整体推进;三是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南江贫困面大,搬迁人口多,确定搬迁对象和搬迁对象的排序十分重要;四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帮扶的关系,政府资金毕竟有限,社会帮扶才是易地搬迁的重要力量。

四、引发的思考

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县还需搬迁的农户尚有5085户20400人。如何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如何建立后期扶持机制,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关于安置地选择与培育后续产业的问题。易地搬迁要选择有利于培育后续产业的地点进行安置。一是围绕特色农业进行易地搬迁。在易地搬迁规划中必须明确其主导产业,不能随安置地农民盲目发展。只有通过政府、项目、技术等措施进行引导,从而融进县域特色产业体系。二是围绕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搬迁。使一部分搬迁农户参与到文化旅游产业中,壮大文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三是围绕城镇建设进行移民。重点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已初具规模的集镇、交通枢纽等地增加移民安置数量,促进城镇化进程。

(二)关于移民的后期扶持问题。第一是产业扶持问题。在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上,应着力抓好与扶贫、退耕还林、小型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项目的结合,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扶持易地搬迁后续产业。第二是村庄建设扶持问题。易地搬迁应纳入新农村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第三是劳动就业培训扶持问题。搬迁农户技能培训要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等规划内,并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第四是关于社会保障的扶持问题。对搬迁群众生活确有困难的应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三)关于加强领导和部门配合的问题。一是县上应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负责项目总体方案的审定,协调落实中央其它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制定责任目标,检查督促建设进度,工程质量与资金使用。二是由县人民政府出台易地搬迁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主要职责。三是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和定期回访制度,挂联领导和相关部门要经常深入安置点开展调研,了解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各项扶持措施、优惠政策的落实。

(四)关于加快易地搬迁步伐和搬迁先后的问题。一要抓项目的争取与落实。要抓住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对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和山地灾害避让工程的争取落实力度,确保“十一五”期间能搬迁更多的户、更多的人。二要切实安排好搬迁顺序。做到五个优先:一是生存环境恶劣,又有地质灾害的地方优先;二是危房户、茅房户的群众优先;三是地方病严重的地方优先;四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优先;五是同等条件下,高海拔的贫

困村优先。三要充分调动好“三个积极性”。一是充分调动乡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组织实施、资金调度、物质供应、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充分调动村级组织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调整土地、协调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以使工程项目如期实施,按时完成;三是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无论是易地移民搬迁还是茅草屋改造,都必须坚持国家补助为辅,农民投入为主,自力更生,投工投劳。

总之,易地扶贫搬迁是南江扶贫工作的硬骨头、重头戏,我们只有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情系困难群众,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整合各方力量,管好用好项目资金,研究后期扶持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管搬得出,不管能致富”的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现状

(一) 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 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 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留守儿童”受到他人的侵害却无倾诉的亲人, 久久不能被发现。二是自己行为失控, 走上违法犯罪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二) 学习成绩滑坡。

“留守儿童”是生性好动, 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 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 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 没人辅导,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他们认为学习好坏无关紧要, 以至于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 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

(三) 道德意志薄弱。

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 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一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 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 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 限于经济条件, 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 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 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 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 就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 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小小年纪就沾染上了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 性格也变得自私、任性。

(四) 心理问题突出。

在人们的想象中, 农村孩子更加亲近大自然, 心理问题不会太严重。“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总的来说,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性格孤僻, 感情脆弱, 自暴自弃, 上进观念淡薄, 或者过分淘气, 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他人注意到自己。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一) 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

“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导致家庭关系失调, 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 (极少部分在这一问题上处理的很好) 。另外,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 往往对社会很冷淡, 缺乏安全感, 如有人欺负或歧视, 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与其家长和监护人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有密切关系。一是父母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 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 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教育意识淡薄。二是监护人责任不明, 精力不够, 教育不力。“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不管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或是其他亲朋好友) , 他们普遍的想法是让孩子吃好穿好, 存在明显的娇生惯养, 放任自流的倾向, 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

(二) 监护人对教育问题的认知不够清晰。

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 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有些人认为对孩子教育的投资和他们的成绩相关, 成绩好就多投入些精力, 争取越走越远, 相反则促使其完成初中, 甚至小学没毕业就使其出去打工了;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读书, 只能花钱不能赚钱, 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读书加上文化水平、观念和方法滞后的限制, 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学习、卫生、日常行为习惯给予关注、教育、引导。

(三)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当。

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往往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的形式, 而电话的快捷成了亲子间沟通与联系之首选。据调查, 大多数父母一般半个月才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少数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时, 来个电话问问成绩了事。春节期间返家, 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 因而带给孩子大多是物质方面的东西, 如吃的、穿的、玩的以及慷慨的压岁钱, 而较少注重精神食粮, 如书籍、学习用品及心理上的亲子沟通等。

(四) 国家政策不够前卫。

在对留守儿童问题坚决方面, 国家也不断编制新政策, 从刚开始的户籍制改革鼓励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读书到现在的“一减一免”制, 我门不难看出政策中也仅侧重经济的帮扶。缺少了一些“民本”思想, 造成情感关注缺位, 实际是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滞后的。国家大政方针大抵如此, 可想下属机构不免偏离主线。

三、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 其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系着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关于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应当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面入手, 并注重四者的结合, 积极使他们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一) 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的作用。

一要制定可行性方针政策创设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应加大社会组织的作用, 通过各种社会团体, 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 引导“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 还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具有相对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群体。二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 对不良社会现象, 诸如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 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三要在大力推行农村地区9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对“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 要重点关注他们的受教育情况, 加大检验政策实施力度。

(二) 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中国的出路在农村, 农村的出路在教育。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 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 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如可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开展“体谅父母教育”活动, “交往辅导”活动等, 让“留守儿童”不是在说教中, 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 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教育环节, 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缺失将会对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 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 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 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

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 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 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逐渐将心理咨询室、心理教育讲座提早引进农村中小学, 配备心理教育教师, 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四) 努力提高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沟通能力。

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健康成长, 很大程度上在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能力有限。对于监护人, 社区也可以开展一定的培训, 培养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 使其能在教子育人方面进行专项技能培训 (重要的是注意与时俱进) , 促进留守儿童更好的发展;在沟通内容上, 不能只谈生活, 应该全面了解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在沟通方式上, 除了电话联系外, 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必须强调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缺少了这一点, 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侣连涛, 郭聪.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 2011

[2].陈星福.如何当好小学生家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

对农村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49-02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孩子在今天获得高水平的 综合素质的教养,是家长和教师们的 共同心愿,也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推进素质教育的 过程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 素质方面所具有的 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那么,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农村的美术教育工作的现状是怎样呢?

近来,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主题是“学生眼中的美术及美术课”调查的结果是:30%以上的学生认为美术是为了充实课余,放松紧张的大脑;26%左右的学生认为美术仅是为了装饰、美化生活;30%的学生认为美术就是掌握一些绘画技能,学会画画儿;5%的学生认为美术是为描绘社会的景象,反映社会生活;5%的学生却只是摇头作答。

这个调查结果让我们不寒而颤,这种肤浅的认识真是让人吃惊。他们心目中的美术课甚至被认为仅是图画课,更有甚者竟然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要学习美术课;虽然国家早提倡要德、智、體、美等全面发展,但人们对美术和美术课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模糊不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农村美术教育存在五方面的问题:1、人们对美术及美术课的认识不足。2、农村的美术教育环境不理想。3、社会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4、教材的实用性。5、美术教师本身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为一个初涉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着这些疑问,边教学、边探索、边总结。我坚信,要想改变人们早已存在的错误认识,扭转目前美术所处的 困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改变人们对美术、美术课的错误认识

人们认为美术就是画画,是可要可不要的装饰,在他们眼中美术被称作副课,这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美术作为基础文化艺术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发大脑的右半球,能够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心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脑科学证明,早期接触绘画作品,能自己作画,对右脑刺激更明显。运用形象思维能强化记忆,运用右脑绘图,能快速消化新知识,右脑开发后,发展了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能力,构成综合素质能力既创造力。也就是说,通过开发大脑的右半球,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而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去传授,还要对家长及教师宣传,让人们知道生活中用盘子、穿的鞋子、享受的电扇都凝聚着美术师的结晶,那一幢幢拔地千尺的建筑是美术师智慧的体现,不仅仅是那些经久不衰经典伟大的雕塑,即便是普通的水果店中那些花果的摆设也时刻展现出美术的独特韵味,这样以来大家不仅知道了美术的重要性,而且也感受到了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觉性。

2 营造良好的学习美术的环境

2.1 作为一个美术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特定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使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花圃》这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以歌曲《茉莉花》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在感受到音乐魅力的同时,也欣赏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花朵形态,感受鲜花的魅力,引导学生除了用歌声赞美花卉之外还可以用我们的手去描绘花卉,而最具表现力的方法是——图案,用课件展示用电脑画成的图案花,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花,分析总结出基本规律, 最后学生在作业时配以优美的轻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以来,使课堂变的生动活泼,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提高。课外美术兴趣小组也必须要经常开展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此促进美术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启发,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

2.2 学校在配以美术教材之外还应该配齐美术书籍资料、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以及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如美术理论书籍、美术教育杂志等等,以供学生学习美术及教师进行教学时选用。由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要比一般的学习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学校尽可能配置100平方米以上的美术专用教室,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极为重要,美术作品既可以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鉴赏艺术的能力。

3 社会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材是离不开三方面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育机体。其中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是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保证和延伸。学校教育的力量、力度本身就有限,如果缺少社会、家庭的支持,单单是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这一点在海南地区农村更明显。因为社会的发展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机遇,有些家长日夜忙于做生意或者种田,根本就没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甚至日常生活,更不用说会与孩子沟通,与学校、老师沟通。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以为一切事儿可以由老师搞掂,不需操心。对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也不过问。对一些要检测要升学的科目,家长尚且不关心,就更不会关心美术这些课程了。我就曾问一位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用太多的时间学画画,家里有意见吗。他说他妈妈叫他不要学了,因为学美术大了也没什么前途。而学生就由于在没有正确指引的环境影响下,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美术这一门课了。所以很多时候上美术课,学生不带工具,不完成作业,甚至不上课,已经习以为常了。就算向班主任反映,向家长反映,下一次也不会好很多。所以说,家庭、社会对教育的不支持、不配合就难以确保教育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升学的问题上,其他专业高考录取分数在650分以上,而美术专业只需450分以上,两者的差距会让人认为只有成绩不理想的人才读艺术。这也是让人们漠视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

4 农村与城市的美术课程教材应区别对待

新课改后,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些的确是我们美术所要发展的一个整体的总目标。但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的实施中,并不是很乐观的。按照《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所编排的教材很全面,但是在内容的采用上还应该考究。应该向其它学科学习,如地理,在整体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本土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不是空洞的,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也都是与此有关的,从而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和平鸽》一课,本科的主旨是好的。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可是对于毕加索、《和平鸽》,学生了解多少呢?当然老师会作介绍,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那么把这项内容如果转换成学生身边的事物《红色娘子军》的话,是不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具说服力呢?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美术教育在教材的使用中是不是应该考究下教材的实用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呢?

5 教师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5.1 首先美术教师必须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教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更应该用心的备好每一节课,让每节课都是新颖的。我在教学美术欣赏课时,否定了那种传统的灌输传授方式,采取人文的方法,例如在欣赏米勒的《拾穗》时,我拿了一条鲜红的领巾,放在农妇的头前,将两种红色进行对比,经过讨论,从开始讲的“头巾是旧的”到最后认识到头巾的发旧是因为长年在地里辛勤劳动,风吹日晒造成的,使学生更加注意这样一条不起眼的道具,从而领会到了作品的主题——画家对农民和劳动的赞扬。如这课用传授的方式使学生“认识”一步到位,告诉学生头巾为什么是这样的红色,省略了讨论的过程,学生对头巾的认识肯定不会像这样印象深刻。要经常带他们到户外去写生,让他们感受自然的美,唤起他们作画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境。总之,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决不能墨守成规,要永远憧憬明天,拥有一份激情和冲动。

5.2 其次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这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基础。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必須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记得有很多教师曾这样对我说:“美术课很好开展,在黑板上画一幅画,让学生看着画就完事了。”在很多人的理念里,美术课就这样,在农村更是如此,但这决对不是理想中的美术课,对学生的培养不只是会画画这么简单,更应该培养他们表现能力、创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知识渊博,功底深厚。要想具备这些条件,我觉得首先要扎扎实实多读一些美术方面的书,自己的专业水平,写也好,画也好,贵在坚持,即便是足够用也要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5.3 这是任何一个学科的老师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充满爱心,热爱学生。爱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要经常对他们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因为肯定和认同会产生一种无穷的力量,它往往给人信心的同时,也会催生一个人才,创造出一个奇迹。

上一篇:《香草不是笨小孩》400字读后感下一篇:女儿升学宴母亲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