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024-07-04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精选8篇)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1

什么是民族精神?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兴衰,都与其是否有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直接关联。概括地讲,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对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策略性问题,更是一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国家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才能在新世纪的征程上乘风破浪,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研究市场经济对形成平等、竞争、开放、创新、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内含的文化因素与我们的民族精神相适应、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

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党中央在新

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极好的战略抓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为人民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产生相互激荡,为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和疆内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对我青少年实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

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任务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民族文化,领会民族精神的实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精神状态。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贯穿于学生品德形成的全过程,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要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抓好中国近现代史、国情和时事政策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克拉玛依市和白碱滩区在改革开放中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油城的情感,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注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会从优秀的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中吸取力量,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健全人格、学习做人。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和执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2

一、强化团结统一的意识

由于历史的原因, 台湾与大陆至今仍处于分裂状态。因此, 我们有必要强化学生的团结统一的意识。通过教学使他们懂得,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 饱受战乱, 但统一的时间远远多于分裂的时间。祖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是大势所趋。

《隔海相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可侵犯;帮助学生通过对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的了解, 形成对包括台湾在内的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中, 笔者首先通过对祖国历史的介绍, 尤其是对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这一历史的介绍,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它在历史上虽然屡遭外敌入侵, 但最终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它是六十多年前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而对台湾岛美丽富饶的形象描述, 更能激发学生对宝岛的热爱之情。所以,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笔者通过感情朗读、图片介绍、视频展示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这样, 学生对宝岛的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培养爱好和平的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以及金文中就有“和”字, 而“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更是我们的传统。几千年来, 中国人始终追求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睦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和平共赢的国际关系。由此可见, “和”的思想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生活, 共建和谐社会。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用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教育学生, 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 培养他们“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的意识。教材中, “无法愈合的创伤”“血迹斑斑的罪证”和“数不完的罪行”以确凿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也说明了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宝贵和来之不易。在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文本, 尤其是在教学“我们要和平”这一部分时, 要通过讨论, 使孩子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懂得和平、安宁的生活要靠强大的国力来创造和维护的道理, 从而使他们能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崇高理想, 为他们的学习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继承勤劳勇敢的作风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依靠这一点,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令炎黄子孙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中华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 更是我们完成历史所赋予的建设强大国家的神圣使命的需要。因此, 在品德课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勤劳勇敢的优良作风。

《我要攀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 要以科学的方法去克服困难;启发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初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中, 首先, 笔者通过“生活中处处有‘登山’”的教学, 让学生懂得, 人生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 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挫折;其次,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我学会了溜旱冰”和“张朋的一天”两则小故事, 使他们懂得, 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正确面对, 迎难而上, 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最后, 笔者通过“我们去攀登”的教学, 有效地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对勤劳勇敢的作风有了全新的认识。

四、弘扬自强不息的传统

自强不息最早出自《周易·乾》。原句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形容自己不停息地、自觉地努力向上, 永不松懈。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自强不息的鲜活事例比比皆是。孔子因自强不息而创造了儒家文化;屈原因自强不息而写成了《九歌》《离骚》;李白因自强不息而成为一代诗仙……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 引导他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 可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我心中的那颗“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的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能联系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并力争实现这些目标;同时能汲取成功者的经验, 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教学“我心中的‘星’”这部分时, 笔者在介绍杨利伟的动人事迹时,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他说的几句话:“对航天员的训练高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只要认准目标又愿意刻苦努力, 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我为腾飞的中华民族而深深自豪!”因为, 这几句朴实的话语, 道出了他在成功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 道出了他为祖国航天事业甘于奉献的心声, 更道出了他因中华民族腾飞而产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真挚感人的话语, 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功, 来自杨利伟的自强不息, 来自我国全体航天工作者的自强不息, 更来自全体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学生领会了这一内涵, 就会使自强不息的理念根植于自己的心田, 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光大。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3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造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马克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要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坚持突出重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民族精神教育;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指导、支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要建立“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制度,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中小学校长要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负总责,所有教职员工要主动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看作自己应尽的职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篇4

潮州市湘桥区新春园小学

我校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共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关于组织开展2009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 要求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现将情况小结如下:

1、组织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征文活动,4-6年级的学生围绕这一主题撰写文章,经过评奖推选出5份优秀作品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

2、我们在全校开展以《我们的大中华》为主题的手抄报和绘画比赛,并由美术组评选获奖作品,获奖作品连同《建国六十年辉煌成就图片》出版在宣传栏展示,供全体学生阅看。

3、我们还特别邀请关工委老同志许维鹏校长在升旗仪式上为学生做《伟大的祖国万岁》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伟大祖国的发展史。

4、我们为弘扬中华道德文化,这学期举行国旗下全校诵读《弟子规》展演活动,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在诵读评比中谨记孝与信。

5、我们在课间唱活动中举行《爱国歌曲100首》选唱,让学生们在激扬、雄壮的歌声中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我们在全体队员中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你一言、我一语”创编收集标语活动,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到创作活动中来,通过创编标语规范自身的文明行为。

7、国庆期间,组织学生观看10月1日庆祝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仪式电视节目,4-6年级完成观后感一份;3-6年级观看庆祝国庆六十周年大型文艺节目,感受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从报纸上摘抄一则关于国庆节的报道写在读书笔记上。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方案 篇5

活 动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今年我校“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主题是“感受新变化,喜迎十八大”,通过组织学生统一上形势教育课的方式,集中时间向中小学生宣传党的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并努力把远大志向化为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健康成长。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形势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安排

1、领导小组

组长:刘力平

副组长:周乐庆 邓星业

组员:伍春晖王征平王宏广 唐姣云唐平于爱国姜小梅学校团委会成员学校学生会成员

2、活动目的全面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3、活动原则

(1)注重体验、重点参与。

(2)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参加人员 全校师生

6、总结表彰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结束之后,每班写一份总结材料,学校将根据活动结果及成效,评选先进班级及个人,并予以表彰奖励。本次活动办公室设在政教处。

201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6

活动总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校依据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结合我校实际,在学校师生中了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的伟大,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代代传”的真正内涵,活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校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总结如下:

一、我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二、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升旗仪式是我校多年来常抓不懈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之一。每一次升旗,学校全体领导和老师的均认真参与,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升旗仪式的庄重、肃穆与自豪。在每次升旗时国旗下热情洋溢的讲话都给全体师生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三、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教室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

园氛围。

四、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全

校教师认真实践课改新理念,教书与育人并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

方面。语文、历史、综合实践等人文学科,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

内涵。数学、地理等理科课程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

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是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人文

滋养。

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采的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和自豪感。

1、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了表达学生对教师敬爱之情,各班学生

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一些节目给教师送上了美好的祝福。并体现了尊

师重教精神。

2、根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计划,我校在各年级开展弘

扬民族精神手抄报比赛活动,班主任老师指导各班学生精心构思,认

真创作,然后每班筛选出5篇优秀作品。本次手抄报比赛的参赛作品

内容丰富,版面设计精美,色彩鲜艳,显示了同学们真挚的感情和较

高的书画能力。经过评审教师认真评定,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

名,三等奖3名,鼓励奖3名。

一等奖:八二班钱倩二等奖:八一班方红敏

九一班孙琦九一班包鸿雁

三等奖:八二班包青梅鼓励奖:八二班吴平凡

九一班孔瑞洁八一班孙先科

九二班孙兵

九二班张玉玲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班班干部和团小组组长自行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参加勤工俭学拾花劳动,感受家乡的变化,感受社会变化,通过亲身体验劳动。让我们的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感受中成长,树立“吃苦耐劳,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

各班级利用班会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对人民及家乡的热爱。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强化了尊重老师的思想品德,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5、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规范自我行为,认真学习和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注意仪表、自尊自爱,礼貌待人、团结友爱,遵纪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已,遵守公德;做到课堂、课间、两操规范有序。齐心协力使映照在蓝天下的美丽校园变得更加亮丽如新

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活动,我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决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做时代先锋少年,刻苦学习,努力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并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学期的学习之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让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

八十四户乡中学

2011年10月8日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

活 动 总 结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7

1.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这面旗帜, 才能牢牢占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阵地, 才能把握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生命线, 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 在新时期开展培育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1 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既非复古亦非排外, 而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当前, 全球化使国际交流空前频繁并且日益紧密, 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趁机涌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因此, 高校必须坚守先进文化阵地, 发挥高校教育优势, 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正确的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牢固构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支柱。

1.2 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大学生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是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信念, 实现崇高理想的首要环节。

大学生肩负着巨大的历史重任, 他们必须具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思想素质。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教育过程中, 贯穿于人的生命始终, 是高校教育应该担负的重要职责。

1.3 大学生成才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对个人成长而言, 大学时期可谓成才的关键期。因此, 在高校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广泛地学习文化历史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 而且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读书的精神动力, 磨炼思想意志, 树立艰苦创业的信念, 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实现自身的科学成才。

2.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民族精神跨越古今, 深深凝聚和积淀在中华大地的各种文化蕴储之中,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应该突出高校的教育功能, 立足地方教育资源, 结合国家、省市的发展实际, 采取多种方式构筑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平台。

2.1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 突出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承担着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责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 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 结合实际宣传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贡献通过有关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 阅读材料, 从感性认识到上升理性认识,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2.2 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载体,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大量的民族文化经典是它的载体, 代代相传的美德是它的精华。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然而, 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非文科类大学生用来阅读文史哲书籍的时间很少, 对传统文化经典掌握不足, 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 因此, 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缓。高等学校应当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通过向全体学生开设相关课程, 举办各种论坛、讲座, 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2.3 以“区域文化”为纽带, 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区域文化是构建和充实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 其基本精神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涵。比如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吴越文化的基本精神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等。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具有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等。高校要利用好区域文化这一纽带, 培养青年学生广阔的全球化视野和深远的历史意识, 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气度和积极开拓的精神。

2.4 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和有力载体。要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 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第二课堂活动, 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校报、板报、休读点等校园文化设施, 加大宣传力度,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唱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之中, 使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5 开辟网上民族精神教育新阵地, 奏响网络爱国主旋律。

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 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网络仍然是一种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新阵地。因此, 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的建设, 抢占网络思想舆论阵地, 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达到掌握网上教育主动权,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宣传舆论氛围的目的。可以利用校园网建设红色主题网站, 开辟各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专栏, 运用文字、图片、动画、漫画、影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手段, 把倡导民族精神与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重要的是以“区域文化”为桥梁, 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为手段, 充分挖掘学校教育的丰厚资源, 整合多方面积极因素, 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沈宝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与有效途径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李远贵.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5, (1) .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弘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73-02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现状与问题

(一)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功利主义盛行,重理工轻人文,培养方案与教育目的脱节,致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民族狭隘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就是妄自菲薄本民族的一切,认为本民族的一切不如别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中国文化断裂,年轻一代缺乏对民族文化深入、系统和本质的了解,由不了解催生不自信,由不自信演变成全盘否定,从而消泯民族精神产生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暂时领先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准,我们暂时还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面临的种种困境,由此带来的中西文化冲突所造成。民族狭隘主义主要表现就是妄自尊大本民族的一切,认为本民族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一切以本民族利益为中心。闭目塞听、故步自封是狭隘民族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本质上讲,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深谙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精髓,因为世界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与精神的形成,无一不是吐故纳新、海纳百川的产物。因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是要不得的。“我们要用新的科学方法,来判断一切,来估价中国文化适合人生的一部分,固然要保存。而无用不适的一部分则要改革,我们要用科学态度,现代的眼光,来分辨何者为精华,而有保存之价值;何者为糟粕,应当予以淘汰。”

(二)从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来看,首先,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文化经典教育的缺失。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方面看,民族文化经典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了民族文化理解上的表层化和民族精神根基的动摇。民族文化经典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然而,在我们大学课堂中大量“概论”性质的教材和讲义充斥于课堂,经典的原貌和精义常常被曲解和断章取义,很多已经被弄得面目全非了。其次,师资力量有限。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需要许多资源的,而师资力量的薄弱,使真正能融会贯通传统文化经典的专家学者稀少。面对西方和现实社会的冲击,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应对的策略?这是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困境。教育制度保障的缺失,文化传承是要靠制度来长期保持和养护的。然而,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民族文化教育,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和长期有效的培养计划,更没有一套制度来保障。从中学到大学,家长和社会都重理轻文,将文科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宣传和企业、政府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忽视了人文科学在精神层面和文化价值层面为社会和个人精神境界提升和思想智慧开启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长期以来,人文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被束缚了。

二、当代大学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要把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纳入学校的建设与教育体系之中。首先,充分发挥课程与教学在大学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主阵地作用。当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复杂的会话”活动,学校课程的宗旨不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学术科目的专家,而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关切自己与他人,关心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公民。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认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最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还应该渗透到除两课教学之外的其他所有的课程教学和专业学习之中。各门课教师都应该结合课程教学充分挖掘民族精神的教育因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文道统一的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二)通过实施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引导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和升华,大量的民族文化经典是它的载体,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是它的精华。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当然离不开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道德传统的土壤。但调查发现,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用来阅读文史哲等书籍的时间很少,对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很少。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并规定学生的应修学分。通过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承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课程,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中国文学经典,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自觉用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来陶铸自己的精神和品格,以奠定自己的文化根基,并在继续发扬的基础上,丰富、创造和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搭建民族精神教育的平台。高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民族精神的教育。首先善于抓住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契机把民族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大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开展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其次要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先进人物和模范的事迹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大学生从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使大学生能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楷模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保证。民族精神的文化性、传承性、社会性、导向性与构建性特征,决定了大学教师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的重要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需要一支以身作则、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师资队伍。“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形成合力,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全面理解把握民族精神内涵的水平,增强教师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实施能力。”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本课程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教师,使他们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中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以推动高校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动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利用的资源。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在教育领域不但继承了传统教育评价载体的特点,而且功能更强,效率也更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娱乐、交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坚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方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立红色资源网站,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教学活动,把民族文化,艺术作品,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结合声像,动画,图片等学生们的喜闻乐见,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把倡导民族精神与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校园网络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彭艳(1982—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龚李利(1986— ),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春生.新文化的旗手:罗家伦传[M].北京: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

上一篇:2016年个税明细申报简化版操作手册下一篇:农业银行合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