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鲁迅教材解读

2024-07-12

初识鲁迅教材解读(精选3篇)

初识鲁迅教材解读 篇1

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一位伟人,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本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体现鲁迅的优秀品质。本组的教学目标一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二是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让学生认识鲁迅,还存在诸多困难。困难一,鲁迅的故事,学生平时接触的机会少;困难二,鲁迅的成长背景,学生知道得不多;因此,特别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以理解。不过,对鲁迅的认识那就是:亲近鲁迅,走近鲁迅。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就可以了。导读目标:

1.通过鲁迅作品及有关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2.推荐学生课外阅读鲁迅作品书目,以及阅读的方向。3.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方法。课前准备:

1.老师阅读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2.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过程: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引出鲁迅

(一)从词语入手引出鲁迅。

1.同学们,看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想问的? 学生提问。(课件出示:大禹陵、会稽山、勾践、陆游、豫山、长庚、胡羊尾巴)

(设计说明:学贵有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有疑才有学,有疑才有思,有疑才有得。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问,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问题提得越多,说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2.刚才同学们提的很多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那么,关于这些词语,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补充:

(1)这些有名的地方、这些有名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在我们浙江的绍兴。(板书:绍兴)

(2)老师讲关于“豫山、长庚、胡羊尾巴”的故事。(3)这个拥有这么多名字的人是谁呢?(板书:鲁迅)

(设计说明:一方面,有的词语同学们并不陌生,所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说明;有的词语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师补充。另一方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由学生说起初知鲁迅

1.关于鲁迅,你了解了哪些?(学生说,老师板书。)2.老师补充:

(1)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自己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毛泽东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理解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2)读一读鲁迅说过的话,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唯有民魂值得宝贵的,唯有将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理解鲁迅的珍惜时间、鲁迅的爱国精神。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感知鲁迅

(一)对比阅读

1.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的作品,体会鲁迅文章的魅力。(课件出示: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2.快速默读,想一想,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标注出关键词。重点理解: 从“恭敬”、“老爷”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3.猜一猜:文中的“他”是鲁迅笔下的什么人物?

4.揭晓答案:文中的“他”就是我们第五组课文中17课的主人公:闰土。你想读吗?(1)学生浏览17课。

(2)说说课文中的“闰土”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只要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即可。

(设计说明:让学生的思维来一次大冲击,让他们在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中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巨大的问号,形成阅读期待。)

(二)目标明确

1.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导语第一段,想一想第五组课文的学习主题是什么?围绕这个主题安排了几篇课文?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初识)

2.我们究竟怎样学习,才能真正走进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呢?请同学们小声读导语的第二段。齐读。

大学语文教材鲁迅思想解读 篇2

关键词接受与局限教育观念

“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共有百余篇鲁迅作品进入我国母语教材,构成中外母语教材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大学语文教学中选用鲁迅作品的现状和教学成效如何呢?这些疑惑存在不得不让我们考察反思鲁迅及其作品。

一、鲁迅及其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生存状态——接受与局限

如果说语文教材中选用鲁迅作品主要缘于他的创作既体现了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又应和了白话文学的实绩,那么后来语文教科书对鲁迅作品的钟爱,则不仅因为他的文章深邃精彩,还在于我国语文教育一直以来承载着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而鲁迅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使他成为各个时期主流意识形态都想借用的资源。

文革时期,鲁迅被抬上神坛,不仅文章大量选入教材,他的语录也和最高领导人语录一起被人尊奉。二十世纪末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鲁迅作品又遭到“解构”,从余英时到王朔,都对鲁迅不以为然。薄景昕曾专门著文探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他认为“新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虽然从政治压倒一切的框框中走了出来,但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还是“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鲁迅及其文本的真实意义——深层文化逻辑与诗意表达”。这一现象同样体现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鲁迅及其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所受到的种种“局限”。这种局限其实并不仅指这种带有明显损毁意味的限制,还包括解读鲁迅作品中必须面对的各种既定现实。

一是深深融入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建构的“鲁迅传统”。

鲁迅曾说过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但在经历了生前身后的无数次"鲁迅风波”是非蜂起之后,他的文章不仅未朽,而且体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作品不仅包含着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与历史的深刻理解,而且在被广泛研究与阐释、讲授解过程中深度参与了百年中国的文化思想建设。二十年代末期以后,教育者对《社戏》、《故乡》、《风波》等作品的创造性阅读,把其作为”描绘资本主义的渗透使封建体制下的农村陷于崩溃之情形”的事实文学来解读,无疑推进了将国家主体从市民阶层向农民的转移,而这极大影响了后来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所以,“中国人将近一个世纪的对鲁迅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称为‘鲁迅世界或‘鲁迅传统。”这是我们需要尊重的“鲁迅传统”。

二是发展完善中的现代语文教育观念与方法。

与传统语文教育相比,现代语文教育具有实用性、开放性、平民性的显著特点,但在对汉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对民族语文特性的把握、实用的教学法的采择方面尚有明显不足。在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最多的“十七年”时期,语文课尤其被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对鲁迅作品的解读都有“一个基本模式,那就是以毛泽东的经典预设为前提,并且在文章分析的过程中,总要加上毛泽东的一段话作为印证”。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及其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扼杀了师生探求鲁迅作品丰富内涵的热情与从中获得多方面启迪的可能,也扭曲了鲁迅及其作品的真实意义。

三是教师队伍解读鲁迅作品的局限。

事实上,许多语文教师并不能胜任鲁迅作品教学,这与所禀受的语文教育不无关系,没有像鲁迅当年每有感于寿镜吾先生陶醉地朗读而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那样。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关联着过去与未来的语文教育,他从前辈获得滋养,为后学指引方向,而每一代教师由于在受教和施教的大环境上的相似性,又体现出若干共同的优势与不足。这不足无疑对语文教育尤其是鲁迅作品教学形成了“局限”。

上述几个方面的“局限”影响所不仅因为它们确实影响到鲁迅作品教学效果,还在于我们从中认识反思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更新语文教育理念,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二、从大学语文教材看当前鲁迅作品教学的整体概貌——选篇与布局

通过调查14种现行大学语文教材,如《大学语文新编》魏饴,髙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大学语文》(第九版)徐中玉、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统计收录鲁迅作品的情况,发现绝大多数大学语文课本都选用了鲁迅的文章,也基本避开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已选的鲁迅作品,文章难度和文集的覆盖面也都超越了中学语文。然而以单部教材论,教材70%以上只选了鲁迅一篇作品,当然这与大学语文课程学时有限有关。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平行拓展的大学语文自读教材或开设专门的鲁迅作品选修课,对提高和深化鲁迅作品教学来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如复旦大学的“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就是一门通识教育核心课,仍以鲁迅作品精读为中心。

三、如何做好鲁迅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语文本位”与“因材施教”

“语文本位”要求从教材选文到课堂讲授始终以鲁迅语文成就的示范意义为中心,“因材施教”则要求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能力来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此要处理好以下幾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更新课程理念,提高师资水平。

语文教师不仅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丰富的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了解学生心理,熟悉教学规律,而且要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对语文学科特点和本质规律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

二是取精用弘,统筹选篇。

要考虑鲁迅作品本身的教育价值,还需要考虑各阶段语文课的要求、容量与前后衔接,小学调整增加涉鲁篇目,初高中适度增加深度,大学则丰富选篇,还可以利用通识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深化对鲁迅作品的认识。

三是删繁就简,适可而止。

语文课讲鲁迅,最重要的不是教师“讲出”鲁迅的深刻和伟大,而是让学生感受到鲁迅的价值,体验到鲁迅的魅力,产生亲近他的愿望并进而主动去找鲁迅的文章来读。

参考文献:

[1]薄景昕.试论中学备迅作品的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J].鲁迅研究月刊,2008(7)

[2]孙郁,黄乔生.“回望鲁迅从书”.总序.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一许广平忆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初识鲁迅教材解读 篇3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随笔

“单元整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其操作立足教材本身,是强调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共通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领、整合,乃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教学了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初识鲁迅”这一单元,我对单元整组教学的策略小有感触。

一、立足全局 整体感知

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在这个单元里要学的是什么,自己将会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确定整体的学习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导趣、导学、导读、导行,更大程度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真正使学生呼出“我要学”。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从导语到课文,从课后思考题到连接语,从“资料袋”到“阅读链接”,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组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教学时学生整体感知了单元内容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这一单元,全都是关于鲁迅的内容。那么,鲁迅先生怎么会拥有如此地位呢?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真正体现了呼之欲出的“我要学”:学生纷纷投入到教材的研读跟课外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去。对鲁迅的文学造诣,对鲁迅的历史地位,无不悉心琢磨。更有的学生直钻研课文,从中发现鲁迅的相关内容,为本单元的后续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

二、疏密有致 部分感悟 密不透风——深挖

单元整组教学,使学生立足于单元整体来思考,有利于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提出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的问题不仅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而且思维容量大。如:本单元给我们介绍了怎样的鲁迅?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涵盖着整组或整篇课文,能够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并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这就不是一般意义的质疑,而是对问题的发掘和重组,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这种建构是主体自觉的,是联系和发展的。这些有价值的疑问,完全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提升点与制高点。于此同时,一方面让学生充分自读,静静地与文本对话,静静思考;一方面让学生在语段旁边写批注,提出问题。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表达问题,也利于教师在时间差里灵活有效地调整步骤。比如,在初读本单元内容时,学生就提出“‘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是什么意思”? “‘四角的天空’是怎样的?”等疑问,我就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了教学预设。这样一来,课堂上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现在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疏可跑马——放手

人教版教材选编的课文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与选读课文之分。略读是一种应用精读所学到的阅读技能进行广泛、独立地阅读的形式。本组课文中的《一面》、《有的人》就是略读课文。略读不容忽略,同时不能忽略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这两篇课文我完全放手给学生,使其参照课前阅读提示,对照之前的学习方法,并加入对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来自主学习,收效明显。然而如果惟恐学生不会读,一直陪读到底,讲问到底,甚至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上成几个课时,放不开手脚,致使略读不“略”,那学生又如何作得了主,自主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三、跳出课堂 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单元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拓展延伸,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是片面的。教学本组课文,我针对“单元导读”学生所要探究的内容,设计并开展了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全方位多层面了解鲁迅,使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贯穿整组课文的教学始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对鲁迅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这样做,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这样,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务课堂,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上一篇:《求子孕事》家庭故事征集启事下一篇:留学美国需“五步走” 院校申请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