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2024-05-18

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精选11篇)

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篇1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初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篇2

关键词:农村,民主政治,商品经济

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 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多数人口在农村, 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状况就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的实现与否。那么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途径是什么?那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为之提供物质基础, 通过实施文化政治教育提供知识能力基础, 通过制度创新把农民的利益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为农民提供动力来源。

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 这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 政治发展的水平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一方面, 人们只有首先实现了生存权, 解决了温饱问题, 才可能和愿意去关注政治权利的问题。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是以谋生为首要问题的, 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关心公共事务。因此, 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财富的拥有状况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基础条件。同时, 由于“民主是个奢侈品”, 民主的发展无疑会耗费大量的经济资源, 所以低水平的经济发展程度是不能承担政治民主过程中所需花费的大量资金和费用的。因此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为政治民主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民主政治是以公民的平等自由为前提的, “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生产的、现实的基础”。民主政治的原则和规则不过是商品经济原则规则和规范在政治权力运行方式和政治权利实现方式中的运用, 如商品经济中的自由平等原则表现为民主政治中公民权利的平等自由原则。民主政治的过程不过是商品经济过程在政治生活中的反映和投射。因此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建设发达的农村经济是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基础。

其次, 要在农村大力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 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政治素质和政治技能, 这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知识前提和能力保障。民主政治的主体是公民, 离开了农民同志的积极参与而空谈农村的民主政治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然而, 农民要参与政治活动就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否则, 其实际效果可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农民的政治意识、文化素质和政治技能在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提高农民的政治能力、强化农民的民主意识是农村政治发展的必要途径。为此, 要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这是提高个人能力的基础条件。只有社会教育水平提高了才会使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进而提高农民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为农民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推动农村政治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还要大力开展政治知识的宣传工作。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及法令规章等的教育宣传工作, 使农民了解政治制度与规则、了解民主的规则和实现的程序, 熟悉政治生活。同时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政治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如组织各种农村团体, 使农民参与以接受锻炼掌握民主生活的实际技能, 磨励政治思维提高政治活动的本领, 从而为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的实践打下坚实的政治能力基础。

再次要在农村大力开展政治文化的革新工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适宜发展的环境。欧文的实践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它可以生存的环境。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也需要有利的政治环境和氛围, 而当今农村那种以消极无为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封建政治文化还有巨大的市场, 农村基层干部的“官本位”“权力拜物教”等思想还没有消除干净, 而“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指向”。而这些都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农村民主政治, 就要进行政治文化的除旧布新工作, 就要破除封建腐朽残留文化, 就要弘扬平等自由自主等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

第四, 进行制度创新, 使农民政治权利的行使与实现和其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 这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得以实现的现实环节。“‘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即使一个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政治实践能力, 但如果他认为参与政治与他自身利益不相关的话, 他就可能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他也就可能置身于政治事务之外。“要成功地适应现代化, 一个政治体系必须首先能够创新政策”。因此要想调动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就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创新政策使农民认识到政治权利的实现对于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真切感受到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积极投身于民主政治活动的动力问题使农村民主政治积极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P197;第2卷P103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P325

发展民主政治 建设政治文明 篇3

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当前高考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该专题涉及经济、政治、哲学等知识模块内容,在2010年高考复习时建议:适当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积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复习。2010年高考有可能以十七届四中全会、打黑除恶等为载体,多角度综合考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热点综述】

一、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1. 200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2. 2009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3. 2009年9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 关注民生问题,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 2009年,在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中,有4000亿财政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

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保人数达8.33亿,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实惠,对缓解或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 2009年用于“家电下乡”工程的财政补贴资金达到了200亿元,预计可拉动1500多亿元的农村消费。

4. 建国60年来,中国教育走过的辉煌足迹。现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从业人数超过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三、 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1. 2009年6月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打黑除恶的要求,推进“平安重庆”建设,重庆市拉开了打黑除恶行动的大幕。

2. 200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

3. 2009年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成就等方面情况。

【理论分析】

一、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 消费反作用与生产。“家电下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是落实“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措施的重要内容。国家对家电下乡进行财政补贴,有利于刺激农民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家电生产企业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发展。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注就业,同时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2009年我国政府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

3.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4.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良好的市场秩序离不开国家健全的法律体系。打黑除恶,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各项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 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家电下乡”惠民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等都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多项惠民政策都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二、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 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应该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 我国的国家职能。打黑除恶体现了政治职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家电下乡”惠民工程等体现了政府在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关注教育发展体现了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促进就业等体现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本质是为了崇尚并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打黑除恶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上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

三、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 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家电下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是落实“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措施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是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生动体现。

2. 实践决定认识。“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高度重视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高度重视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建理论,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4.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5. 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6. 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党作出改善民生的决策,是在我国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遵循并利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这一决策坚持以人为本,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 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8.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增强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创新训练】

1. 2009年以来,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被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重大问题都得到了高度关注。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2009年8月18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温家宝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回答2~3题。

2. 政府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是因为我国政府()

① 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② 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③ 具有管理经济的职能 ④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②④D. ①③

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体现出()

A. 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

B. 主次矛盾的关系

C. 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D.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依据是()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分的

C. 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D.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 加快发展,必须科学把握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是因为()

A. 任何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 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它的惩罚

C. 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 运动和规律是不可分割的

6.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材料二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致力于“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2)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4. A 5. B

6. (1)

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2)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

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篇4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知识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生的原因:

①党内“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严重发展(根本原因);

②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直接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他想通过发动“文革”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③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④民主法制的不健全和个人崇拜现象的严重泛滥。

2、“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

①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

残酷的人身迫害。其中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对国家主席的迫害。

②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

③ “造反派”的全面夺权以及他们之间的夺权斗争,导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④“文革”期间,全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无法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原因):

“文革”的教训使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措施: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____________”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中共中央为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③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如: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意义(成就):

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的表现(措施):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

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4、建立完善基层民主体制:

①法律保证(依据):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作用(成就):

a、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村委会干部由过去的上级政府任命改为由村民 直接选举产生,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b、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

种村民选举制度,如吉林省的“”制度。

c、是中国政府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乡村基层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要点解析】

1、“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

(1)概念: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影响:

①政治上:长期内乱,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③科教文化上: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3)教训:①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

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③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

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经济建设上,同时必须保持国内 社会秩序的稳定。

2、(学思之窗)结合“文革”破坏民主法制的史实和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认识。

① “文革”期间,“造反派”夺取各级党政机关领导权,“砸烂公检法”等,严重侵犯人民的民主权利,这与当时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制不够完善和法制遭到践踏有直接关系。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并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

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使民主政治得以重新建立和完善。

②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

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3、法制:法律制度。法治:依法治国。

【课后练习】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根本原因是:

A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B党内“左倾错误导致领导者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C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派”D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

2、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3、下列推论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推论:

大前提: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小前提:17年来,资本主义正在各个领域全面复辟

结论:所以,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A、大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与结论错误

C、小前提错误,大前提与结论错误D、大、小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的4、文革期间,还是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突出地表明了: A、不能人为的制造“阶级斗争”B、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C、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① 人民代表大会多年不能召开 ② 公检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③ 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 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对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7、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是:

A、1954年一届人大B、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2年中共十二大D、1982年全国人大

8、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标志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是:

A、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B、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工业、共同繁荣

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

D、在国家领导下,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

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史料研习: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完成:(答案直接从文中的语句中摘录)

(1)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3)文中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二)理论指导: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

(三)问题研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

(四)社会调查:调查见证人,了解、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成就。请自拟一个题目并说明调查的目的。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什么?

【课后作业】学案2

2答案:(一)(1)“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2)“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二)要点: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全

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反对个人崇拜等。(任答两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篇5

本课重点:“wenge”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本课难点:“wenge”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本课内容涉及“wenge”的历史以及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学生兴趣较浓,宜调动其主动性进行学习。可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调查“wenge”时期的人和事,加深对“wenge”史的理解,通过采访人大、政协代表了解“wenge”后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进程,还可利用网络等手段了解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状况。在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现实中有关民主法制方面的具体事例,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实现历史课的社会功能。另外本课有大量图片音像资料,教师可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材中引用的文字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刘少奇案和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等,认识民主法制被践踏。

(2)通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认识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3)通过学习重新召开两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选举,认识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多媒体显示:

1969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刘少奇

因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省开封市病危

这是专案组冒用刘少奇儿子刘源的名字填写的火葬申请单

师:同学们能说出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吗?

生:“wenhuafageming”时期。

师: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也遭到了批斗。在批斗大会上,刘少奇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刘少奇的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

生:民主法制已被破坏。

师:说得很好。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上明文写着:全国人大代表,非经全国人大许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审判”,但这些法律规定在“wenge”时期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那么“wenge”结束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又将何去何从呢?怎样才能避免“wenge”的悲剧重演呢?(导入新课)

导入

师:(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国建国初期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又进一步完善,法律也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成为广大人民的衷心呼声。然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却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有多少故事,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同来了解。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wenhuafageming”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师生互动

教师(利用“wenge”时期的图片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问:“wenge”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主要发动者是谁?他发动“wenge”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并思考。

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前两问后,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建国以来我党在经济、政治领域的一些活动,其中包括取得的成绩以及“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所走的曲折道路,为“wenge”背景一问的解决做铺垫。

1.“wenge”发动的背景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①历史上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②毛泽东的错误判断。③江青、林彪别有用心的利用。④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多媒体显示:

“wenge”发动的历史背景: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②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③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

教师讲述: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wenge”运动,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严重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埋下了祸根。

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8页,思考这场为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_对国家、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具体表现。

2.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

多媒体显示:

批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刘少奇冤案;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过程评价:首先,红卫兵运动(可以介绍相关内容,作为“wenge”初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典型事例,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wenge”初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导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以及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

其次,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1967年从上海开始的夺权风暴,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此期间,各造反派组织间的激烈斗争更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状况,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

规律总结: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没有召开和刘少奇被迫害致死,这两件事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刘少奇冤案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

教师引导:也就是说“wenge”剥夺了人民所享有的正常权利,人治凌驾于法制之上。

过程评价:这些情况导致人民无法安定地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国家建设遭到严重损失。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

3.教训

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提倡民主等。

合作探究:民主法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引导同学们结合“wenhuafageming”发生的背景以及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情况,讨论、思考:“wenhuafageming”前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答案很多,教师归纳:

“wenhuafageming”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毛泽东对社会发展的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作出了发动“wenhuafageming”的错误决定,这表明国家在决策方面缺乏法律的制约。

“wenhuafageming”期间,宪法的尊严遭到践踏,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行使权力,红卫兵和造反派无视法律,肆意破坏社会秩序,表明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

过程评价: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的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教训,“wenhuafageming”结束后,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民主法制的建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问题情境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多媒体显示: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wenhuafageming”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法律制度建设全面展开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在吸取了“wenge”教训后展开的。

过程评价:邓小平的回答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表明党和政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决心。经过“wenge”,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进行民主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提供了社会条件。

1.法律制度建设全面展开的历史背景

(1)吸取“wenhuafageming”的深刻教训。

多媒体显示:

1980年2月24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议,恢复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这是同年5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刘少奇追悼大会。

1978年12月24日,彭德怀、陶铸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师生互动

为刘少奇和彭德怀等人补开追悼会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教材知识能够解决问题:“wenge”结束后,党和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

师:那么平反冤假错案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多媒体显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图片资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什么法制建设方针?

由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篇6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法指导

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主要是实行代议制,而西方一些大国的代议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本文旨在指导学生轻松学习该部分内容,弄明白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各个国家虽然都实行了代议制,但每个国家具体的代议制又为什么不同,怎么区分它们;有些国家在近代确立的代议制和当代的代议制还不一样,如:德国、法国,对这一教材没有的知识进行必要补充,使学生理解近代西方的代议制度.

作 者:姚益红  作者单位:河北乐亭第二中学历史组,河北乐亭台,0636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10 “”(6) 分类号:G623.4 关键词: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近代西方代议制   学法指导  

我国走上民主政治道路的路径依赖 篇7

一、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分析

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主, 民主发展的结果也意味着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指将政治的发展看作是人类政治生活体系在结构上日趋合理、在功能上日趋完善的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特性。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一系列说服、博弈、组织乃至强制活动, 需要构建大量的组织机构以及制定相应的运行规则, 还需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因为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人关于社会认识或政治见解一旦形成, 就很难改变因而其建立成本高。

二、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良性路径依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具体而言,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的良性路径依赖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制度体系两个方面。

(一) 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路径依赖理论强调行为者的思想观念及由此形成的主观选择在制度变迁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一定历史条件下, 人们对既定制度的观念和认识一旦形成, 就会在人们的思想中长期存在, 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 在建国后一段时期里, 在政治全能主义体制下, 政治意识形态上以党领导一切、国家至上、集体主义、“阶级斗争”等为基本内容。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提出了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识形态表述。同时, 民主、法治、权利等价值观念逐步融入党的执政理念之中,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被概括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这些都为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发挥路径依赖作用提供了资源。

(二) 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

路径依赖理论强调初始制度选择对后来制度变迁的制约作用。由于受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的影响, 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种路径, 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强化, 即初始制度的选择对制度变迁具有强大的制约力。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 民主制度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民主缺乏具体的制度, 民主就难以保障。正是在制度依赖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 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建国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使党和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民主政治必将越来越完备, 其优越性和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未来的岁月里, 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丰硕的政治文明成果。

俞可平指出“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发展民主的过程异常艰辛, 充满了困难和曲折。民主政治建设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建设, 更是一种政治实践。由于民主政治发展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必然要受到以往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因此, 以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为指导, 给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和新的理论支持, 对策研究部分对于推进民主政治发展也提供了一定参考。

摘要:路径依赖从一个概念发展到一种理论分析工具, 在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民主政治发展也存在路径依赖现象。通过分析建国以来我国走上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过程, 可以看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特性。

关键词:民主,政治发展,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斯诺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叶长茂.制度转轨的政治艺术:当代中国渐进式政治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28.

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最新突破 篇8

《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最新突破》一书是一部集资料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政治学论著。

就其资料性而言,首先该书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基层民主的主要论断,从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到江泽民同志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中关于基层民主的论述,几乎涵盖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不同场合中有关基层民主的言论,可以说这是该书立论的基本政治与理论前提。其次,该著对大鹏镇的镇长选举改革做了全过程事实描述,并汇编了有关的原始资料和若干媒体的报道,其详实的材料为关注和研究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各界人士提供了原始史料。

就其理论性而言,该书善于抓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现实问题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认为“建设民主政治,追求民主价值决不能停留在呼喊空洞的口号,思辨地讨论抽象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切实探索某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意志、愿望的有效表达和实现形式,从操作性的层面制定规范化、制度化的民意代表机制和民意表达程序,……而选举制度就是其中的关键性环节”(该书238页),提出了“何种选举制度才能保证政治制度的民主特征和性质,是必须结合各国的具体国情去探索的一个治国技术问题,只有能保持一个国家政治平衡稳定发展,有效协调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和政治势力之间的相对平衡,最大限度地体现和代表民意的选举制度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的观点(该书242页)。该书的作者从政治现实性与发展可能性相结合的角度指出,此项改革“标志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前提下,可以在不改变现行《组织法》和现行基本政治制度的条件下,通过改革候选人提名方式和确认前提,而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该书89页),认为此项“改革尝试为我国县乡两级政府首长的产生逐步朝着直选方向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书105页)。这对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的重要性,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可行性等重大问题颇有意义。

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篇9

胡锦涛在重要讲话中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不仅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顺利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内涵深刻的指导性意见,而且还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作了精辟论述。

首先,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顺利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内涵深刻的指导性意见

。比如,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在发展社会民主问题上,明确提出要“拓宽民主渠道”;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问题上,提出要“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在扩大基层民主问题上,强调要“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依法治国问题上,强调要“弘扬法治精神”;在党内民主问题上,强调要“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等等。

其次,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作了精辟论述。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状况上,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上,深刻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两条基本要求,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 篇10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阶级基础),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社会基础)。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意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篇11

第一步根据课标要求整合知识。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储备和记忆,形成逻辑思维。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步运用图示形成形象思维。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表述出各国最高的权力机构及机构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形成如下图示:

第三步学生根据以上四图英国的君主立宪、美国的民主共和、法国的民主共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归纳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自身特征和共性特征

1.个性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产要特征,国王是国家最高权力象征“统而不治”,議会是权力的中心,内阁掌握行政大权与议会相互牵制;法国从1789年到1875年经过民主与专制最终确立议会制共和制,总统掌行政,议会掌立法权.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相互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权力平衡.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2.共性 欧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共同特点:(1)基本上实行权力分配和制衡原则(2)间接民主、议会成为代议机构。(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利用图示,一步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归纳,化繁为简,且有水到渠成之感,这就是图示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上一篇:难忘的一次比赛900字作文下一篇:《添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