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大户----李瑞文

2024-06-28

粮食生产大户----李瑞文(共2篇)

粮食生产大户----李瑞文 篇1

在大满镇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科技致富能人,多年来,他带着十多年的创业艰辛,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带领周边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他实行集约化谋划,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成立农作物研究所,为玉米制种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朱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大满镇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协会理事长、种粮大户李瑞文。

在甘州区发展玉米制种产业之初,大多数制种公司都在气候,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西部乡镇制种,不愿到海拔较高的大满镇落户。面对这种艰难的处境,李瑞文东奔西跑,请来了专家,通过取样测土,得出了朱家庄村的土壤条件适合种植制种玉米的科学结论。他拿着结论找到制种公司,从上到下多方协调,反复多次耐心细致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广泛的提高了广大的种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硬是让全村的80%的耕地种上了制种玉米。经过几年的发展,玉米制种已成为朱家庄村的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金张掖玉米种子市场的 1

不断走俏,玉米种子价格持续上升,亩均产值逐年提高,全村老百姓的生活都渐渐富裕了起来。2010年初,朱家庄村已申报并被区农业主管部门认证为玉米制种生产基地,李瑞文也顺利当选大满镇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协会首届理事长。

然而,在创业之初,李瑞文却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从天水等地引进了马铃薯新品种牛头1号、天薯2号等,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业,然而,由于市场的变化,全国的马铃薯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朱家庄村及邻近村当年种植的1500亩马铃薯以及他种植的300亩马铃薯成品全部滞销,他们眼睁睁的看着成袋成袋的马铃薯腐烂、变质,只能当做垃圾倾倒处理。但是,李瑞文并没有一蹶不振,在痛定思痛之后,转而寻求新的发展方向。1997年开始,他经过多方走访和仔细的市场考察,吃透政策,瞄准市场,开始培育优良小麦和玉米品种,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引进、示范、推广永良系列为主的小麦新品种8个,沈单16号等玉米新品种5个,并开始自主引进、研发以杂交番茄、西瓜、黄瓜为主的精细蔬菜制种,他成立

了瑞丰农作物研究所,承包了朱家庄村以南的贫瘠耕地,通过测土配方及努力的经营,逐步将贫瘠土壤改良了过来,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积极研究和开发适宜本地的优质玉米种子;扩大了加工场,帮附近的百姓加工和代销农产品,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推广、带动作用。

小富不骄,富而思进。近四年来,由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价格连年攀升,他继续加大了种植业方面的投入,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830亩扩大到了2010年的1230亩,种植了300亩小麦,900亩制种玉米,每年纯收入都在16万元以上,短短几年时间,使他成为资产420万元的致富能人。

十年求索,十年奋斗,李瑞文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创业能人。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更加热情待人,乐于助人,不断向其他种粮大户传授种植经验。当种植户遇到技术难题时,他总是详细询问,耐心讲解,多方指导;他还自费请来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到田头,对农作物实行统一管理,集中进行

病虫害防治,仅此一项每年为周围种植农户每亩节省开支150元;他自订报刊,广泛收集农作物良种信息,并及时向其他种粮大户推荐和统一订购优质高产农作物良种;他还多方联系,全面收集省内各粮食主要收购市场的行情,并及时向其他种粮大户提供粮价最新消息,促进增产增收。几年种植,他使参与其生产经营的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帮助周边56户种粮大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承包经营土地发展粮食生产在当地蔚然成风,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培植,朱家庄村先后涌现出二十多位种粮大户,他们也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李瑞文走上了一条带头创业、致富一方、带动一方的成功之路,他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自己平时省吃俭穿,但乐于助人,关爱弱势人群,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他坚持接济本村的困难户和孤寡老人,逢年过节到他们家中看望,送接济物1万多元;朱家庄村修建村级公路、建造教学楼、加固防汛设施等,他都一一捐钱,捐助公益事业累计达5万余元。

粮食生产大户----李瑞文 篇2

刘若峥认为:短短几年, 能有幸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主要是因为运用机械化生产, 依靠适度的规模经营。这几年, 刘若峥赚了钱就购置农机发展生产。2004年至今, 刘若峥先后购置农机91台, 价值97万元。其中, 插秧机4台、联合收割机9台、拖拉机12台、耕整机7台、播种机5台、秸秆还田机7台、抽水机17台、发电机2台和机动喷雾器28台。几年来, 他相继承包农田86 hm2, 实现小麦、水稻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

2003年, 刘若峥的父亲在永兴镇苏余畈村承包了40 hm2抛荒地。其父由于年岁已高, 大规模经营精力不济, 主要靠人畜力耕种成本高、效率低、效益不好, 当年亏损10万元, 一时进退两难。2004年, 高中毕业后的刘若峥顶着压力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些土地, 筹款购置农业机械, 订阅了10多种农业科技书籍和报刊, 以开阔视野, 掌握“三农”政策和农业、农机耕作实用技术。2004年刘若峥种植的水稻、花生喜获丰收。全年种植中稻20 hm2, 产粮12万kg, 售价1.56元/kg, 创收19.08万元。种花生16.7 hm2, 产花生5.625万kg, 售价3.8元/kg, 创收21.375万元。2004年种植收入总计46万元, 加上农机服务收入, 共创收50万元, 获纯收入26万元。可谓是旗开得胜。2005年1月10日, 在湖北省农村工作会上, 刘若峥荣获“湖北省10大粮食生产标兵”荣誉称号。

2005年, 刘若峥种植水稻36 hm2, 种植玉米、花生9.3hm2, 获纯收入29万元。2006年, 刘若峥承包农田达到45.3hm2, 全年种植水稻38.7 hm2, 产粮24.5万kg, 创收40.97万元;种植棉花13.3 hm2, 创收17.4万元;种植小麦20 hm2, 创收18万元。种植粮棉共创收70万元, 获纯收入31万元, 加上农机服务纯收入15万元, 全年共创下46万元纯收入。2007年, 刘若峥承包田达到70.7 hm2, 年产水稻28万kg, 小麦、油菜籽10.5万kg, 纯收入46万元, 加上农机服务收入15万元, 共创纯收入61万元。2007年4月19日, 刘若峥在湖北3 000多万农民当中脱颖而出, 当选首届“湖北省新农村建设10大杰出青年”。2007年底, 刘若峥又当选“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2008年, 刘若峥承包农田达86 hm2。全年产水稻28.5万kg, 产小麦23万kg, 产玉米15万kg, 产棉花6万kg, 尽管棉花遭大暴雨和大旱袭击减产, 全年种植业仍获纯收入50万元。刘若峥为农户提供农机服务, 服务范围已延伸到19个村的3 000多农户, 全年农机服务获纯收入15万元, 两项共获纯收入65万元。2008年底, 刘若峥再次当选“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上一篇:2017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农信社工作心得体会试题下一篇:安徽警官职业学院